理論上來說,大宗商品周期由供求關系決定,價格反過來又會調節供求。
大宗商品價格幾乎全面下挫,雖然已有跡象表明原油開采商正在對此做出反應,但金屬、煤礦和糖等商品生產商卻還沒有。
為什麽生產者未能根據價格調整產出呢?英國《金融時報》指出,答案就在這“五個C”中:
Contracts 合同
許多大宗商品生產商都受限於“提貨或付款協議/合同”(Take or Pay Contract),必須為使用某種交通或物流基建設施支付費用,如輸油管道、港口服務等。
簽署了這些合約(通常是長期的)意味著就算不再使用,生產商也要為它們支付費用。於是停產就變得不那麽有吸引力了。
Cash flow 現金流
大宗商品生產性投資通常是沈沒成本,可能還是通過債務融資的。生產商需要持續不斷地產生現金流去償還債務或者利益,以及維持正常的運營,直到產生的現金流為負。
這種情景現在就出現在美國垃圾債券市場上,近20%的低利率能源債現在以不良債券的價格水平進行交易。
Capacity utilisation 產能利用率
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生產商在嘗試通過提升產能利用率來降低成本。但市場上的每一位生產者都這麽做時,價格就會持續下跌,於是變成了“看誰能堅持到最後”的比賽。對於鐵礦石來說,其結果是,價格自2014年初下跌近50%。
Currency 貨幣
大部分大宗商品以美元交易,而美元升值意味著商品貨幣的走弱。於是,以本幣衡量,商品生產商獲得的收入反而增加了,盡管大宗商品價格在承壓。
此外,商品貨幣的貶值也降低了當地的生產成本,提升生產者利潤率,因為它們賺回來的是美元。
Costs 成本
大宗商品行業受益於低油價,因為生產成本下降了。原油、煤炭開采商和農民也受益於能源成本下降。燃料費用占到煤炭開采商全部成本的10%,而能源價格下降意味著農民的化肥支出下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