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為作者為Bloomberg View專欄作家William Pesek,華爾街見聞整理編譯)
2015年的工作即將展開,中國領導人應該從過去一年中的日本那里學習經驗。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日本可能錯失了十多年來實現有意義的複蘇的最佳時機。日本經濟再度陷入衰退,外國投資者正在對安倍晉三的經濟複蘇計劃失去信心,通縮再度歸來。
上周六,日本內閣批準3.5萬億日元(約合291.7億美元)的額外經濟刺激方案,以拯救接連兩個季度發生經濟萎縮的日本。
安倍經濟學經歷的陣痛應該為習近平主席敲響警鐘,中國似乎越來越面臨著與日本類似的“失去的十年”。盡管現在市場猜測的重點放在了中國經濟“為什麽”會日本化以及是“如何”日本化上,明年將顯露的是“何時”日本化的線索。
2015年的中國可能會與1998年的日本有諸多相似之處,日本經濟的僵化正是從這一年真正開始的。日本政府最近做出了一個劃時代的舉動——允許山一證券倒閉,在過去的十多年終日本政府一直拒絕任何形式的改革。山一證券成立於明治維新的巔峰時刻,百年山一證券的坍塌也成為了日本的雷曼時刻,也意味著一種新的政治意願——迫使銀行將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壞賬核銷。當時日本政府沒有這種勇氣。日本長期信用銀行以及其它機構在1998年陷入困境之際,日本政府出手救了他們。隨後的幾年中,許多競爭力弱的機構和不負責任的銀行都得到了救助。
對於金融系統承受的負債壓力和受到自鳴得意的高管們的困擾, 日本政府沒有選擇去修複它,而是用零利率和財政撥款去解決問題。安倍政府也不利外。盡管曾經大膽地宣稱要減少貿易障礙、鼓勵企業家精神、放權給女人,安倍過去一年做的無非是讓日本央行把日元貶值,讓財政部長舉更多的債。這些不過是遮掩日本問題的手段罷了。
為了避免類似的命運,習近平應該開始允許部分債務違約。他需要與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企業債做鬥爭。據標普估算,中國企業債在2013年達到了14.2萬億美元,這還不算今年新發的債券。隨著借貸成本上升,越來越的中國企業面臨著違約。
問題在於中國是否會允許雷曼式的清算,對於可能引發市場恐慌的違約,中國高層似乎並不感興趣。今年3月爆發的首筆違約(超日債)是一個令人鼓舞的跡象,但此後中國官員避免了更多違約事件的發生。中國把無法避免的違約拖的越久,對世界經濟的後果也越嚴重。
惠譽評級駐上海分析師Wang Ying告訴彭博社:
讓那些僵屍公司違約是有必要的。如果沒有真正的違約,(市場)永遠無法以正確的方式給風險定價。
習近平面臨著艱難的平衡工作。中國經濟增速今年可能會降至超過二十年來的最低水平,他需要防止經濟進一步放緩。但是中國經濟要想在未來實現可持續的增長,救需要戒除影子銀行和國企對容易得來的信貸的依賴,並承受隨之而來的陣痛與沖擊。
李克強總理必須找到自己內心的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擁抱創造性破壞。除了讓一些大公司倒閉外,中國也應取消其年度增長目標。對實現目標(今年是7.5%)的迷戀是道德風險滋生的根源,因為地方政府會依賴舉債完成經濟增長目標。
中國失控般的信貸增長是很難抑制的,因為市場廣泛地相信,政府會為銀行和有風險的投資兜底。這種思維缺陷在國企尤難戒除,它們深信自己與政府的關系太緊密而不會倒閉。如果習近平不能在未來一年中改變這種思維方式,中國可能會重蹈日本16年前的覆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