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自今年6月的高位已經下跌了近50%,一方面自然是因為全球經濟放緩導致的需求減少,另一個的原因還是在於供給端的各大產油國死扛著不減產。但問題是,既然減產對大家都有好處,為什麽偏偏沒有人減呢?
華爾街見聞網站曾專門分析過,OPEC組織面臨著內外雙重“囚徒困境”,導致其難以做出減產的決定。如果沙特繼續全力生產,那麽OPEC組織內的競爭對手伊朗的收入和市場份額都將下降。但伊朗很可能為打擊沙特的戰略利益也完全豁出去的生產。與此類似,如果OPEC達成一致開始減產,而非OPEC產油國不減產,那麽OPEC的市場份額就會減少了,這甚至會進一步刺激美國頁巖氣的發展。
高盛甚至分析認為,在原油這個寡頭壟斷的市場中,沙特的最優選擇是增產而非減產。高盛指出,通過“不減產”甚至增產的方式,沙特至少可以將收入穩定下來。與此同時,將控制每桶邊際收入和需求波動性的風險拋給美國的頁巖油產商。關於這一點,華爾街見聞曾在這里有著詳細的介紹。
那麽問題就來了,既然其他國家無法減產,作為本次油價暴跌的“始作俑者”,美國是否可以減產呢?畢竟從供應面來看,美國的頁巖油產量激增是導致全球原油供大於求的主要原因。
問題可沒這麽簡單——美國的石油公司們也面臨著同樣的“囚徒困境”:雖然共同減產符合美國石油生產商的整體利益,但由於反壟斷法禁止他們像歐佩克那樣開會討論,所以大家很難一致行動。每個生產商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最有利的當然是讓別家減產,自己不減產甚至增產。
削減石油產量對企業來說是件冒險的事情,因為這樣做可能丟失市場份額,更不用說他們需要現金來償還債務、鉆探新油井了。
《華爾街日報》援引里昂證券分析師Eric Otto稱,債臺高築、支出計劃規模過大、流動性很差的美國石油公司陷入了生存競賽,誰都想最後一個減產。
換言之,在囚徒困境下,大家很難做出對整體和自己都最優的選擇,於是,“單打獨鬥”確保自己利益不受損成了各家石油公司的理性選擇。而當所有人都選擇這麽做時,個體的“最優解”就成了整體的“最壞解”。
事實也確實如此,過去幾個月石油價格的顯著下降並沒有阻止美國產量的擴張。在過去的一年中,美國的原油產量增加了110萬桶/天,產量已經高達910萬桶/天。截至11月底,美國的原油產量較六月底增加了64.1萬桶/天。
在現有產量下,如果美國每天要將石油產量減少100萬桶,那麽每個美國石油公司必須減產11%。或者讓埃克森美孚、雪佛龍和EOG關閉所有在美國的生產。這些顯然都行不通。
盡管受到低油價打壓,但美國油企依然保持樂觀。彭博援引休斯頓的海上石油生產商Hercules公司CEO John Rynd表示:“我感到害怕了嗎?不。”他認為目前油價下行對公司的沖擊還比不上2009年那次,公司資金的流動性要比幾年前更好。
而且,美國頁巖油大佬Harold Hamm表示油價不久後就將反彈。他認為沙特石油部長連續的不減產表態是在虛張聲勢,他強調,在現有油價下沙特將無力長期維持高昂的社會福利開支。
據《華爾街日報》,一些北美公司表示,它們計劃明年縮減資本支出,減少新的石油勘探活動。但與此同時,這些公司表示它們的產量將上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