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音樂141116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一)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16/%E9%9F%B3%E6%A8%82141116%E8%B2%9D%E5%A4%9A%E8%8A%AC%E5%B0%8F%E6%8F%90%E7%90%B4%E5%8D%94%E5%A5%8F%E6%9B%B2%EF%BC%88%E4%B8%80%EF%BC%89/

音樂141116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一)

蕭律師執筆: 名盤龍虎榜系列

 

貝多芬的創作大致可分三個時期。 1802年以前的作品歸第一期, 重要的是編號18的六首四重奏和第一交響樂。在這時期,他的聽覺還可以。1801年他開始被聽覺變壞困擾而情緒低落,並曾經想過自殺。其實他在廿六歲時(1796)已覺得聽覺有問題。

他的第二創作期約為1802打後十年間。 聽覺的毛病愈來愈嚴重,但創作風格卻愈趨成熟。 此期間是貝多芬生命最光輝的年代,他寫了第三至第八的六首交響曲、五首協奏曲、歌劇「費德里奧(Fidelio)」、「大公(Archduke)」三重奏和三首叫“Rasoumovsky”四重奏等作品。

 

貝多芬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作於1806年,*** 這是他生涯中收入最可觀的年代。 這首協奏曲題獻給他的童年朋友Stephan von Breuning,交給時年廿六歲的樂團首席兼指揮—- 當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位置,那時仍未創出指揮的翻動手勢—- Franz Clement演奏。 這首樂曲匆匆完成,根本在演出前很短時間才「交卷」,連排練時間也沒有,據說Clement在演出時要「視讀sight read」獨奏的部份!幸而由於Clement對獨奏部份的骨架曾向貝多芬提供過意見,所以還是能夠完成演出。 但是如此「蝦碌」,觀眾是看出來的,因而這首樂曲有頗長一段時間很少被選為音樂會演奏項目,即使名小提琴家Tomasini在1812年和Vieuxtemps在1838嘗試演出時也不成功。要到1844年才由一位天縱奇才的十三歲小提琴家Joseph Joachim將此曲目在倫敦及Dusseldorf上演,再加名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任指揮,演出十分成功,世人才開始對這首樂曲另眼相看。Joachim還為這首樂曲寫下自己的華彩樂段cardenzas。以後的小提琴家HenrykSzeryng及Leonid Kogan都採用他的版本。

 

到今天,任何一位專業小提琴家都要拉好這首作品,否則就不算是小提琴家。同樣,到今天,如果你連這一作品的唱片尚未擁有,那還算是聽古典音樂嗎?大部份發燒友都會擁有多過一個版本。由擁有版本的多寡可以算出「發燒指數」: 一個版本算一度,五度算你開始發燒,收集版本愈多,則表示「發燒指數」愈高。

你有幾高「燒」?我有十八度。

很多人以為擁有那麼版本是「黐線」—-貝多芬總譜只得一個,要一個版本來聽就已足夠。 知否演繹這回事?所謂演繹,說得簡單點,就是對一首樂曲的「感受」或「理解」。 對同一首樂曲,不同演奏者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猶如面對一樹繁花,有人覺得「花心愁欲斷」,也有人覺得「花開笑春風」!同是一景,因人生際遇與歷練不同而各有懷抱,演奏者何獨不然?

 

<David Oistrakh>

貝多芬的這首協奏曲有多少個版本可供選擇?協奏曲,當以選擇獨奏者為優先。但有一點要說明,同一獨奏者和不同的指揮與不同樂團配搭,應作不同版本看。十年前和十年後對樂曲的感受和理解都會有改變,甚至不同場合的演出也有影響。

相信大家立即想到的版本必是David Oistrakh/Andre Cluytens在1958年灌錄的版本。沒錯,如要投票,此版應獲首選。英國COLUMBIA編號SAX2315的藍銀版是正牌頭版,但價錢非常昂貴。如果你運氣好,能找到這錄音的德國COLUMBIA紅金版編號STC-91051也不錯,亦是頭版,價錢比正牌版差一大截。如果你要再便宜點,又要頭版,就買美國的ANGEL版編號S35780吧。但ANGEL版有紅/灰標貼版和藍標貼版兩種,同樣編號,但紅灰版是最早期發行的ANGEL版,又唱片封面印有金色的STEREO字為更早,不可不知。David Oistrakh在這協奏曲所用的華彩樂段是Fritz Kreisler所寫的,拉得精采絕倫,若貝多芬能聽到,相信也會鼓掌!

David Oistrakh最少曾用過七支由前蘇聯國家擁有的Stradivarius名琴。但他用得最多的兩支, 第一支是1702 Conte di Fontana Stradivarius,由1956起用了十年, 我們現在聽到的Oistrakh/Cluytens版本的琴聲就是由這支名琴發出的。第二支是1705 Marsick Stradivarius,1966年後他用得最多的是這支。至於琴弓,在1957年前他用Albert Numberger的製作。 1957年,兒子Igor送了一支由Andre Richaume製造的名弓,他說這是一生最大的滿足,後來在訪問巴黎時,還特意要和這位名弓製造者會上一面。

 

<Yehudi Menuhin>

Menuhin灌錄過這首樂曲多次,最經典的是和Furtwangler合作的版本,這版本原是單聲道版,但二手價也不便宜。 EMI曾將這單聲道錄音用電子分音,將單聲道變成身歷聲。我擁有一張,聽後覺得效果還是不錯。在1960年Menuhin和Constantin Silvestri灌錄了這樂曲的身歷聲版,由英國HMV發行,編號是ASD377,是「白金狗」版,這也是一個昂貴的版本。 此錄音也有德國ELECTROLA(英國HMV在德國的品牌)版。最令我驚喜的是東德品牌ETERNA在1967年以編號825450發行這錄音,聽過後覺得比英國原裝版音色更圓潤。東德版也先後發行過兩次,一個是綠白標貼版,另一個是黑底銀字版,同一編號,以綠白版為昂貴。

其實Menuhin早在1959年亦和另一位指揮大師Otto Klemperer合作灌錄了這作品,也是由HMV發行。照理此錄音和前述和Silvestri合作的錄音時間差不多,理應一如以往以白金狗品牌發行頭版。但不知為何,HMV將這錄音歸於編號ASD2585而用「半紅semi red」或「半圓semi circle」的紅黑標貼發行之。白金狗只用於ASD後三位數字的版本,用四位數字是沒有白金狗版的。所以「半紅」或「半圓」就是這錄音的頭版。有時追尋唱片的樂趣就在這裡。

在德國,這錄音以ELECTROLA品牌編號SME91621發行。這版本在美國發行的品牌叫CAPITOL,Full Dimensional Stereo彩虹版,唱片編SG7229,是最亷價的頭版。

 

我記得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記不起那一年了),Menuhin臨香港,和當年還是業餘的香港管弦樂團在大會堂演出這首作品,我當時是座上客。 樂團真是水準不夠—-當年任指揮的是Dr Bard,追隨獨奏者顯得乏力,毫無生氣。Menuhin演奏到第三樂章Rondo時,看來真是忍不住了,到獨奏樂段靜止後由樂隊接上時,他竟參與樂隊一起拉奏,隱隱然變了首席甚至指揮,只在沒有拿指揮棒罷了。整個樂團竟霍然而起,脫胎換骨,活力十足。樂團隨著Menuihin起勁地拉奏,在熱烈的氣氛下奏至終曲,全場觀眾站立著,掌聲雷動。這證實了「只有不好的指揮,沒有不好的樂團」的說法。Menuhin和樂隊的「即興」,竟合拍得絲絲入扣—-不要忘記Menuhin也是一位指揮家,曾以此身份替EMI灌錄不少唱片。Mehuhin在所有這首作品的錄音中都採用Kreisler的華彩樂段。

Menuhin用過很多支小提琴,包括最有名的Lord Wilton Guarnerius1742和Guarneri del Gesu 17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