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力獨一無二。當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時候,消費者成為了贏家,制造商們則而更希望見到價格上漲。牛熊市的轉換伴隨著權利和經濟強弱的交替,如今,這一重要的轉折點可能已經到來。
代表商品價格基準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數本周跌至5年新低,許多商品出現了大幅下挫。無論是原油、谷物、鐵礦石、煤炭還是棉花都難以獨善其身。產能增長和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兩大因素導致市場出現了明顯的供大於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今年年末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將比年初下跌8.3%。而根據IMF最新的研究報告,原油價格每下跌20美元/桶就可能對全球經濟GDP造成0.5%的影響。
Capital Economics經濟學家Andrew Kenningham表示,油價出現20美元/桶的波動將造成6400億美元的財富轉移,接近全球GDP的1%。由於消費者通常只會將一半的降價紅利重新投入到消費中,因此凈影響可能是全球GDP的0.5%。
當然,除了原油之外的其他品種下跌會放大這種影響力,消費者受益會更大,而制造商們則會損失更大。2011年的時候,大宗商品正處於價格高位,IMF曾經預期巴西在2014年的GDP增長可以達到4%。而隨著商品價格的重挫,巴西經濟已經陷入停滯狀態。俄羅斯也在油價下跌的影響下苦不堪言。
國與國之間的贏家和輸家涇渭分明,2011年食品價格的暴漲令巴西農民歡呼雀躍,周邊國家的窮人卻因此大大增加了生活成本。同一國家內的影響也不盡相同。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油價下跌對於航空公司肯定是利好,而石油開采公司則必然蒙受損失。
不過在大宗商品的影響力上,匯率因素也不能忽視。亞洲國家貨幣今年大多對美元保持跌勢,這意味著這些國家在享受油價下跌的福利上會大幅縮水。高盛大宗商品研究負責人Jeff Currie認為油價大跌對於美國消費者而言利好最多。
作為主要的進口國和消費國,歐元區在油價下跌因素上則是有喜有憂。低油價可能會促進消費,但是同時又會導致該地區通脹率保持低位。如何保持相對的平衡,對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來說都是一個難題。
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其他商品之上。和中國密切相關的銅價今年跌勢明顯,但是中國的國家電網卻因此收益。鐵礦石價格低迷導致大量中國礦企被迫關門大吉,與此同時,備受壓力的鋼鐵企業卻可以獲得更為廉價的原材料。
投行高盛認為,大宗商品開始長線走弱,新興市場貨幣將因此出現重大洗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將使得收入從大宗商品生產國轉移到大宗商品進口國、大宗商品生產國之間也將發生相對的財富轉移,從而影響各國的貿易條件。根據高盛分析師的估算,貿易條件受負面影響最大的將是智利比索、挪威克朗、巴西雷亞爾和澳元,韓元和人民幣則將受到正面影響。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