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关闭深圳旗舰店 ITAT大变脸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4-29/HTML_OK8NUUB0J1F6.html


在深圳市梅林路下梅林商业步行街,来来往往的人流不再驻足于ITAT。“很久没去逛过,不知道什么时候关门的。”住在ITAT百货会员店下梅林分店楼上的一位女士对本报记者说。

4月25日,她意外的发现这家号称ITAT首家百货会员俱乐部已经关门歇业,巨幅的广告横条堆在门口角落。“刚开业时,偶尔能挑到一些好看的衣服,不过大部分来买衣服的都是家庭主妇。”

在关闭深圳梅林百货会员俱乐部之前,ITAT先后关闭了其他两种业态的旗舰店——深圳地王ITAT会员店和上海淮海路的FASHION ITAT店。此外,从2008年底以来,连续遭遇上市受挫和金融危机之后,在北京、哈尔滨、兰州,以及上海相继传出ITAT关店的消息。

收缩战线

“ITAT正在全国收缩战线,关闭门店的员工已经得到赔偿款,部分员工转至未结业的同城门店。” 一位该公司的内部在职人员告诉本报记者,“不过根据目前店面经营状况来看,可能还会有一批门店要关掉。”

2007年初,董事局主席欧通国曾透露,未来3年内(至2009年底),ITAT将在全国开设2000家会员店及180家大型百货会员俱乐部。“当时应投资方需求,希望把网络铺开,盘子做大,2008年可以上市。”一位已离职的ITAT集团人士说。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12月份,ITAT在全国开设了Fashion ITAT12家、百货会员俱乐部130家、国际服装会员店596家。同时,ITAT还拥有个人会员3262万,在全国拥有超过2800家供货商。

根据ITAT某供应商提供的数据,到2008年底,ITAT共关闭门店超过200家。目前,ITAT还存有国际服装会员店541家、百货会员俱乐部115家、Fashion ITAT10家,即今年以来该公司陆续关闭门店超过70家。

据上述已离职的ITAT集团人士介绍,在2006年之前,ITAT一直处于盈利状态,2007年后,“由于ITAT采购、销售和财务都通过统一系统完成,总部监控力加强,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各门店缺乏经营灵活性和积极性。而为了拉升业绩,各店发展了大量虚构会员”。

据知情人士介绍,为了改善管理问题,ITAT年今年初试图改善管理架构,把全国门店按区域划归八个分公司管理,各区域自行拓展业务,总部掌握审批权和采购权。但在实施过程中,“总部权限和分公司权限依然难以区分,并且没有建立合理的区域激励机制”。

ITAT变脸

ITAT迅速收缩门店的同时,与供应商合作经营的ITAT合营店四面开花。

2008年12月7日,深圳市龙岗区坑梓步行街开业的ITAT挂牌为“ITAT之家”,这是继“ITAT阳光店”之后ITAT所开设的第八家合作经营店。

去 年上半年,ITAT在香港上市遇阻后,资金链迅速吃紧。据上海康华衣帽有限公司广东经销商透露,“ITAT以前结账很及时,去年下半年开始拖欠货款,今年 1月份才结了去年9月份的货款”。深圳市华之鼎实业有限公司人士也向记者透露,其向ITAT供货货款已被拖欠了3个月以上。

ITAT董事长李伟曾介绍,该公司的店面销售收入大约50%-65%返给供应商,10%-15%付给商场业主,其余的留在ITAT。这种“铁三角”模式在香港凯基证券分析师看来,与传统的商场经营模式基本一样,换汤不换药。

“传统商场是按照品牌商销售额进行扣点,向业主交租金,并且品牌商自行销售,更有市场激励机制,商场承担统一管理和经营风险;而ITAT这种方式虽然以零库存和零场租分散了风险,但是也分散了责任,每家店都没有提升业绩的激励机制。”

2008年底,华之鼎等一些实力较强的供应商向ITAT提出另一种合作方式——加盟。这些加盟店由ITAT授权,供应商出资设立,由ITAT提供企划,对门店进行指导,并按营业额的约3%进行品牌和服务提点。

据ITAT企划部的王悦介绍,从去年9月份开始,公司与大的供应商合作建店,已经新开了20多家门店。

转型之举

同时,ITAT的大老板、集团董事会主席欧国通依然没有摆脱投资方带来的压力。

2006—2007年间,欧国通先后从蓝山资本、摩根斯坦利、高盛、美林等国际大行手里募集资金达1.2亿美元。在2008年上半年上市聆讯被否后,高盛、美林先后退出ITAT的投资与上市运作合作。

2008年下半年,危机中的欧国通进军网络零售。2008年12月,ITAT摩根商城正式开业,该商城上线伊始,推出一系列市场推广政策:适合中国市场的企业入驻进场费、针对金融风暴影响的优惠策略、即时分账的交易额低扣点、帮助合作商发展的100%代理返利政策。

ITAT摩根商城网络销售人员介绍,入住该商场后,只要交3万元,就可以同时进入ITAT实体店,实现网上网下同时销售,同时使用网上商城采用的 “多方即时结算金融系统”。

ITAT摩根商城公开资料显示,该商城运营首月即实现利润超过10万元,次月超过30万元,目前入驻商家3762家、注册会员超过3262万。ITAT摩根商城网络销售人员透露,两个平台客户资源是共享的,因此,无法判断有效会员到底是多少。

记者发现,在ITAT大量的早期宣传中,ITAT摩根商城的域名为http://www.51itat.com/,目前,该网上商城地址已经变更为http://www.51mogen.com/(摩根商城)。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该网站由ITAT、摩根斯坦利和蓝山资本共同投资1亿元资本,但是资金基本来自投资方,摩根斯坦利掌握控制权,“现在资金还没有完全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0

*ST三联山东三家门店被迫关闭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504/20256179835.shtml


  新浪财经讯 今日晚间,*ST三联发布公告称,因原大股东三联集团与其山东三家门店解除房屋租赁合同,潍坊、烟台、枣庄三家分公司已经全部闭店。

  *ST三联公告称,2009年2月2日,三联集团及其关联方向公司发函,要求提前解除与公司枣庄分公司、烟台分公司的房屋租赁合同,并与潍坊分 公司的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约。由于上述门店物业租赁问题未能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公司潍坊门店已于2009年4月15日被迫停业公司烟台、枣庄分公司于 2009年5月3日营业结束后闭店,着手清理并退还租赁场地,有关事项公司已于近日书面通知三联集团。

  截止本公告发布日,公司租赁三联集团关联方名下物业的潍坊、烟台、枣庄三家分公司已经全部闭店。公司目前正在潍坊、枣庄两地寻找合适的经营场 所,拟于近期择址重新开店。鉴于烟台市场竞争激烈,公司烟台分公司在当地的经营一直难以打开局面,公司近期将不考虑在烟台重新择址开店。

  目前,公司原控股股东三联集团不履行重组承诺和违背与公司签订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约定,利用“三联”商标在公司门店原址及附近开店,形成市场上两个“三联家电”的混乱局面,对公司正常经营造成严重的困扰。

  自从*ST三联大股东易主之后,新老大股东国美集团和三联集团就纠纷不断,双方多次爆发口水战,而*ST三联旗下的门店也受到殃及。根据*ST三联的年报,去年三联商社(6.09,0.16,2.70%)净亏损9432.21万元。今年第一季度三联商社亏损额为801.23万元。三联商社还在年报中称,由于公司面临商标权属争议、门店物业纠纷等问题,使公司正常经营面临很大的挑战,也使今年扭亏目标的实现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杨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7

李宁欲大规模关闭业绩不良门店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38141.html

投资者担忧的不仅是李宁关店动作本身,而是整个中国体育服饰行业开始遇到瓶颈———通过不断开店来增加销售额 的方式,似乎走到了尽头。此前,李宁管理层曾召开会议,决定于2011年进行分销渠道的整合,主要动作是关闭业绩不良的单一经营店铺、再将折扣店的销售占 比上调至10%左右,同时拟上调批发折扣3个百分点。不过这些举措并没有为投资者重塑信心。

由于公告显示第二季度订单金额下跌,李宁公司(02331.HK)先是在12月20日大跌近16%,一日蒸发35亿港元。此后的数个交易日,尽管李宁公布了一些调整策略,却并未达到止跌效果,股价继续下滑。

预计关店数或达500-600家

李宁真可谓屋漏逢夜雨。先是欲借壳的非凡中国近日披露,“港交所的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已裁定非凡中国收购李宁约30%股权为反收购交易。”而直到目前为止,被裁定为反收购的交易,并未有成功通过的案例。这对于想进入体育地产业的李宁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

拓展的动作受到影响,自身的主业也开始出现问题。李宁公司日前表示,2011财政年度第二季度李宁牌产品订货会已结束,按照零售吊牌价计算的订单总 值与2010年同期相当,其中服装产品和鞋产品平均零售价均上涨超过8%,但订货数量则分别下降超过7%和8%。计算集团给予经销商批发折扣做出调整的影 响,订单总值按照批发出货计算较2010年同期下降约6%。

消息公布当日,李宁公司的股价便严重受挫,市值一日减少了35亿港元。随即,李宁抛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整合一部分业绩不好的门店,通过提升 单店销售收入来促进公司业绩的增长。尽管李宁并未公布具体数字,但按照李宁目前超过7000家的店铺总数,以及订货量下跌的幅度计算,此次关店的数量可能 达到500-600家。

零售门店运营费持续走高

除此之外,为了“稳定军心”,帮助经销商应对成本上涨的压力,李宁公司表示将提高给予经销商的折扣率。据其合作伙伴透露,李宁公司原来批发给经销商的折扣率是57%~58%,调整后折扣率会增加2%-3%,以稳定经销商团队。

“运动用品零售市场面临沉重的压力。一方面,以前依靠大量开新店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另一方面,运营终端零售门店的各项费用越来越高,这使得李 宁公司的经销商对下一年度的增长前景愈发谨慎。”李宁公司CEO张志勇的一番话,不仅阐明了国产体育服饰品牌一哥李宁的问题,亦透露出这一行业共性。这无 疑也让投资者增加了不确定性,在随后几个交易日,李宁的股价仍在不断下跌。

此外,安踏、中国动向、匹克、特步等与李宁销售路径相似,且同样在港股上市的中国体育服饰品牌的表现,也成为了目前业界聚焦的重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4

神州租車關閉代駕業務 凸現監管尷尬現狀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318/2234209.shtml

經歷了2010風投之年蓬勃造勢的汽車租賃行業,今年卻遭遇了一次次嚴峻考驗。
繼牌照門檻提高之後,央視「3·15」晚會上,「代駕」業務被指為「灰色經營」,卻又「利潤頗高」的「非法業務」,這對目前平均毛利率在10%徘徊的汽車租賃業又是一記重拳。
昨日(3月17日),國內最大汽車租賃企業神州租車(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州租車)在北京舉行媒體溝通會,宣佈從即日起全面停止旗下的代駕業務。
而遭遇315直接曝光的上海一嗨租車並未公開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致電一嗨租車北京、上海兩地服務熱線,工作人員告知,北京的代駕業務3月初已全面停止,但上海及其他地區的代駕業務截至昨日依然可以正常預訂。
業內資深人士對記者表示,由於市場需求客觀存在,汽車租賃企業短期內還很難大規模停止代駕租車業務。
合情不合法?
「『代駕租車』一定『合情不合法』嗎?這是標準答案嗎?」昨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一嗨租車總裁章瑞平反問道。
「代駕」是指在汽車租賃過程中,同時提供駕駛員的有償服務。目前,國內很多汽車租賃企業都在經營該業務。而從法律上,自駕租車被認為是一種財產租賃,從行業屬性上劃入汽車租賃業範疇;而代駕租車則被認為是一種客運經營,本質上應歸屬出租汽車業。
在神州租車的法律顧問國浩律師集團(北京)事務所馬東曉律師提供的文字資料中,記者看到,目前為止,有包括北京、上海、重慶、山西、浙江、湖南、吉林、 廈門、西安、蘇州、瀋陽、大連、成都13個省市的《道路運輸管理條例》作出了明確規定:「汽車租賃經營者不得以提供駕駛服務等方式從事或變相從事道路運輸 經營活動。」此外,馬東曉表示,其他省市也有類似規定。
中國道路運輸協會高級工程師、北京市運輸管理局專家委員會委員張一兵對《每日經濟新 聞》記者指出,在我國,帶司機汽車租賃處於非常尷尬的地位,在國家標準《國民經濟分類》中,租賃業不包括帶操作人員的租賃,在道路運輸業中也不包括帶司機 汽車租賃;帶司機租賃實際上是一個沒有行業歸屬的新興行業。
代駕利潤較自駕租車更高
「自駕租車24小時只能租用一次,代駕一般以8~9小時為時限一單,每天可做3~4單,因此,自駕一天的收入與代駕相差3~4倍。」神州租車執行副總裁姚軍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代駕業務利潤空間較高,是因為代駕對車的利用率更高。
事實上,從盈利模式上看,代駕租車與客運相同,主要通過提供服務獲得利潤,收取承租人的費用包括利潤、車輛折舊、運營費用和車輛使用過程中發生的費用。
據姚軍紅介紹,神州租車的代駕客戶主要是要求個性、高端的小眾群體,以機場接送服務、禮儀用車等短期包車服務為主,且以外資企業居多。據央視報導,一嗨租車汽車代駕業務目前已佔到公司業務量一半以上。
姚軍紅認為,代駕的需求未來應該呈遞減趨勢,「在美國500萬輛汽車租賃規模中有95%以上的業務都是自駕」。
對於捨棄代駕業務將帶來的利潤損失,姚軍紅表示,神州租車現有的13000輛車隊規模,加上剛剛宣佈斥資30億元再購2.5萬輛的車隊將全部用於自駕業務,「同時,我們在長租業務上也剛剛起步,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拓展。」姚軍紅說。
代駕租車中外監管有別
目前國內外的帶司機汽車租賃多為汽車租賃服務的輔助業務,一般沒有專門從事這一業務的企業。目前認定的代駕非法風險,主要在於監管層面:只要在網上輸入姓名和電話,無需簽訂任何合同就可下訂單申辦代駕。這其中存在許多隱患,易引發法律糾紛。
張一兵告訴記者,由於帶司機汽車租賃屬於道路運輸行業,又具有租賃特性,因此多數國家對帶司機汽車租賃的管理有別於汽車租賃服務,傾向於客運行業的監管模式。
「比如倫敦、紐約規定承租人必須經過獲得批准的經營商的預約,才能租用帶司機的車輛,而且紐約規定帶司機車輛的載客不得超過20人,承租方不得在街旁搭乘帶司機的租賃車。」張一兵舉例。
「國內現狀是,各級道路運輸管理部門明確禁止帶司機汽車租賃,但又不承認其為包車客運業務,拒絕按照包車客運程序接受汽車租賃服務企業的客運經營申請, 或者經營申請審批的手續繁瑣,根本無法適應帶司機汽車租賃的需要。因此,帶司機汽車租賃一直處於非法經營狀況,屢屢與現行行業監管模式發生衝突。」張一兵 說,「如同Q幣等虛擬貨幣、網上支付等存在多年以後,有關部門才出台相關規定一樣,這種行業管理滯後於行業發展的狀況是可以理解。」
據記者瞭解,部分地區已經開始調整帶司機汽車租賃的管理政策。比如,2008年1月深圳市交通局宣佈接受汽車租賃企業開展包車客運經營的申請,但僅限於深圳市內的大客車包車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2

D&G將關閉?經銷商:未收到2012年訂貨單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406/2270139.shtml

 每經記者 鄭佩珊 發自上海
來自意大利的D&G在中國市場很多消費者眼中與Dolce&Gabbana沒什麼差別,然而與Dolce&Gabbana的妖嬈豔麗不同,T恤、牛仔褲的組合使D&G更顯年輕。
D&G作為Dolce&Gabbana的副線品牌1994年面世,該品牌至今還不到20歲,可業界就開始不斷傳出消息稱Dolce&Gabbana將關閉D&G。
《華爾街日報》指出,價位降低的D&G將從此消失,Dolce&Gabbana將拓寬產品線,覆蓋低價更低的市場。
一位接近Dolce&Gabbana公司內部的人員指出,關閉D&G的決定還沒有最終做出。昨日(4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 內一位D&G經銷商處瞭解到,「D&G並沒有給出2012年的訂貨單。往年會收到來自D&G上千種款式供我們選擇,但今年除幾個 設計款作為補充外,D&G沒有其他動作。」
或侵蝕主品牌
《華爾街日報》稱,該消息一旦被證實,在今年9月份舉辦的時裝秀將是年僅17歲的D&G最後一次表演,品牌將在2012年的8月份停止運營。目前,Dolce&Gabbana已開始通知與其合作的零售商這一變化。
中國最早經營奧特萊斯、同時經營多種奢侈品的上海富客斯控股CEO陸強表示,D&G將被合併進主品牌Dolce&Gabbana,背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作為副線品牌的D&G對主品牌侵蝕過於嚴重。
建立之初,Dolce&Gabbana投資了100億美金建設D&G,然而正因為如此,高額的投資讓D&G的發展偏離了軌道。 《華爾街日報》透露,為保證投資有所回報,不得不提高D&G產 品 的 售 價 , 這 使D&G和Dolce&Gabbana在一些產品上起了衝突。
「副線品牌的建立是為擴大目標消費者。副線品牌往往以更低廉的價格和不同風格的產品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以增加公司的營業額。」陸強表示。
D&G是Dolce&Gabbana公司在業績上的主要貢獻者,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3月,D&G的業績達到了公司總 收入的45%,為2.22億美金。但當副牌對主品牌的盈利造成威脅,兩個品牌之間的衝突就逐漸凸顯。此外,D&G以及 Dolce&Gabbana名稱極為相近,往往讓消費者迷惑,而簡潔的D&G似乎更能讓消費者記住。
D&G扮演「角色」不清晰?
麥肯錫發佈的 《崛起的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奢侈品市場出現了市場總量迅速增長及消費者更加理性的雙重變化。報告預計,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佔全球奢侈品20%以上市場份額。
「成也中國,敗也中國。」聯縱智達品牌管理首席執行官崔洪波告訴記者,「傳統奢侈品市場已逐漸飽和,目前亞洲逐漸成為奢侈品市場增長的亮點,其中以中國為最。」
「對眾多奢侈品牌而言,如果不能在亞洲上更好地發展,那麼該品牌就會增長乏力。」崔洪波表示,「從經營者角度出發,如果關閉一個品牌,背後的原因肯定是 因為決策上的失誤。一旦推出該品牌的目的和初衷沒有達到,決策者往往會選擇關閉該品牌。D&G的誕生在服裝品牌組合邏輯和所扮演的角色上並不清 晰,該品牌在中國賣得並不好。」
「走年輕路線的D&G在中國也面臨很尷尬的處境。主要面對年輕人的設計,但D&G過高的價格讓不少中國年輕消費者難以接受。而真正有實力購買該品牌的消費者往往又會選擇更為成熟和性感的Dolce&Gabbana。」陸強認為。
「對奢侈品公司而言,品牌不能在亞洲市場這樣的市場獲得號召力,該品牌的價值就容易被稀釋。」崔洪波表示,而D&G在老牌奢侈品市場的影響力也並不足以彌補這一缺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12

D&G將關閉?經銷商:未收到2012年訂貨單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406/2270139.shtml

 來自意大利的D&G在中國市場很多消費者眼中與Dolce&Gabbana沒什麼差別,然而與Dolce&Gabbana的妖嬈豔麗不同,T恤、牛仔褲的組合使D&G更顯年輕。
D&G作為Dolce&Gabbana的副線品牌1994年面世,該品牌至今還不到20歲,可業界就開始不斷傳出消息稱Dolce&Gabbana將關閉D&G。
《華爾街日報》指出,價位降低的D&G將從此消失,Dolce&Gabbana將拓寬產品線,覆蓋低價更低的市場。
一位接近Dolce&Gabbana公司內部的人員指出,關閉D&G的決定還沒有最終做出。昨日(4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 內一位D&G經銷商處瞭解到,「D&G並沒有給出2012年的訂貨單。往年會收到來自D&G上千種款式供我們選擇,但今年除幾個 設計款作為補充外,D&G沒有其他動作。」
或侵蝕主品牌
《華爾街日報》稱,該消息一旦被證實,在今年9月份舉辦的時裝秀將是年僅17歲的D&G最後一次表演,品牌將在2012年的8月份停止運營。目前,Dolce&Gabbana已開始通知與其合作的零售商這一變化。
中國最早經營奧特萊斯、同時經營多種奢侈品的上海富客斯控股CEO陸強表示,D&G將被合併進主品牌Dolce&Gabbana,背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作為副線品牌的D&G對主品牌侵蝕過於嚴重。
建立之初,Dolce&Gabbana投資了100億美金建設D&G,然而正因為如此,高額的投資讓D&G的發展偏離了軌道。 《華爾街日報》透露,為保證投資有所回報,不得不提高D&G產 品 的 售 價 , 這 使D&G和Dolce&Gabbana在一些產品上起了衝突。
「副線品牌的建立是為擴大目標消費者。副線品牌往往以更低廉的價格和不同風格的產品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以增加公司的營業額。」陸強表示。
D&G是Dolce&Gabbana公司在業績上的主要貢獻者,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3月,D&G的業績達到了公司總 收入的45%,為2.22億美金。但當副牌對主品牌的盈利造成威脅,兩個品牌之間的衝突就逐漸凸顯。此外,D&G以及 Dolce&Gabbana名稱極為相近,往往讓消費者迷惑,而簡潔的D&G似乎更能讓消費者記住。
D&G扮演「角色」不清晰?
麥肯錫發佈的 《崛起的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奢侈品市場出現了市場總量迅速增長及消費者更加理性的雙重變化。報告預計,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佔全球奢侈品20%以上市場份額。
「成也中國,敗也中國。」聯縱智達品牌管理首席執行官崔洪波告訴記者,「傳統奢侈品市場已逐漸飽和,目前亞洲逐漸成為奢侈品市場增長的亮點,其中以中國為最。」
「對眾多奢侈品牌而言,如果不能在亞洲上更好地發展,那麼該品牌就會增長乏力。」崔洪波表示,「從經營者角度出發,如果關閉一個品牌,背後的原因肯定是 因為決策上的失誤。一旦推出該品牌的目的和初衷沒有達到,決策者往往會選擇關閉該品牌。D&G的誕生在服裝品牌組合邏輯和所扮演的角色上並不清 晰,該品牌在中國賣得並不好。」
「走年輕路線的D&G在中國也面臨很尷尬的處境。主要面對年輕人的設計,但D&G過高的價格讓不少中國年輕消費者難以接受。而真正有實力購買該品牌的消費者往往又會選擇更為成熟和性感的Dolce&Gabbana。」陸強認為。
「對奢侈品公司而言,品牌不能在亞洲市場這樣的市場獲得號召力,該品牌的價值就容易被稀釋。」崔洪波表示,而D&G在老牌奢侈品市場的影響力也並不足以彌補這一缺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16

外部增資大門關閉 國泰金蔡宏圖夢碎 寶成蔡其瑞保住華一銀行經營權!

2011-8-8  TWM




峰迴路轉之後,寶成集團總裁蔡其瑞終於確定保住這張千金難買的台資銀行執照,同時握有台灣南山人壽兩成股權與華一銀經營權,在兩岸的金融實力令人難以輕忽。

撰文‧劉俞青

從七月上旬至今,上海唯一的台資銀行||華一銀行,就彌漫一股緊張氣氛。因為此時北京銀監會一行七、八位官員,正在華一銀行裡,進行近幾年來唯一一次最大規模的金融檢查,這一次的金檢,預計將維持近一個月。

根據行內主管透露,過去華一銀行的例行金檢,都是由上海銀監局執行,從未驚動過北京銀監會,但這次為了配合北京的金檢,行內甚至下令所有主管停止休假,高階主管更是必須在上海待命,以隨時配合所有的需求。

並不是華一銀行經營面出了什麼狀況,而是只待這次重要的金檢一結束,寶成集團總裁蔡其瑞就可以放下心中一塊大石,確定保住華一銀這個「寶貝」,但這個結果,恐怕要讓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大大地失望了!

會牽動兩位大老闆之間如此劇烈的心情轉折,主要還是因為華一銀的經營權經過一番峰迴路轉的角力拔河之後,終於確定重新回到蔡其瑞的手上,而一直以來用力甚深,希望有機會買下華一銀行的蔡宏圖自然要失望了。

不具銀行家身分 險被迫割愛華一銀行至今仍是在中國唯一一家台資擁有實質主導權的銀行,這張珍貴無比的銀行執照,據說是當時中國感念寶成是六四天安門事件後,極少數沒有撤 資的企業,終於在一九九七年一月,批下了這張至今獨一無二的銀行執照。也因此,對蔡其瑞而言,這張有如拿性命風險去拚來的執照,何其珍貴。

但受限台灣法令,即使兩岸金融逐漸開放如今日,但華一銀的股東名單上還是看不到蔡其瑞的直接持股,只有轉了好多層管道之後,才看到以寶成集團旗下裕元工業 輾轉投資的「蓮花國際」持股。而蔡其瑞在任何場合的公開發言,也從未鬆口承認過他與華一銀之間的關係,但據他身邊人士透露,「總裁一直非常關心銀行的營運 狀況。」然而,這個蔡其瑞始終揣在懷裡的寶貝,從前年起,就開始出現可能經營權不保的危機,讓蔡其瑞寢食難安。

危機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根據中國銀監會規定,華一銀既然被認定為「台資銀行」,就應該由「具備台灣銀行業經營身分」的股東持有,偏偏,蔡其瑞雖然貴為「全 球鞋王」,寶成集團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鞋業代工廠,但並不具備這個「台灣銀行家」的身分,因此,原本預定今年底華一銀行的增資案,就被迫要引進其他具有台灣 銀行業經營者的大股東入主,換言之,蔡其瑞的寶貝很可能要易主了。

然而,這個蔡其瑞可能面臨的災難,看在台灣金融業老闆的眼裡,卻是千載難逢的絕佳機會,因此引發台灣金融業老闆的一陣廝殺,據了解,過去二年多來,幾乎所有「叫得出名字」的台灣金融業者,都透過各種直接、間接管道,登門造訪過蔡其瑞。

被點名過的老闆包括永豐金何壽川、新光金吳東進,甚至連已經擁有廈門商銀的富邦金都榜上有名,而其中,最接近成交邊緣,差一點點就幾乎要拍板成為這次增資對象的,就屬國泰金蔡宏圖,當時甚至已經喊出可能以淨值三倍、每股台幣二百多元的天價入主。

蔡宏圖的算盤,當然是希望能夠藉由買下華一銀行,就等於打通進軍中國銀行業之路,如果配合旗下登陸多時的國泰人壽,等於銀行、保險雙引擎齊發,國泰金西進布局雛形已現。

唯一台資主導 華一銀績效佳但如今蔡宏圖的美夢確定破碎。因為根據最新消息,只要現在華一銀行行內正在進行的金檢順利通過,北京銀監會就會拍板,讓年底華一銀行的增資 案,採行「按原股東比率增資」的方式進行增資,換句話說,將由目前華一銀行的大股東,包括以蓮花國際為名的蔡其瑞、上海浦發銀行、永亨銀行等共同增資,而 原本要引進新的大股東計畫,確定不會執行。

這個命令等於直接對外宣告:蔡其瑞將繼續擁有華一銀行的經營權,而原本國內所有覬覦的金融業者,都確定出局。

這個急轉直下的發展,原因眾說紛紜。有消息指出,日前台灣南山人壽標售案,寶成集團與潤泰集團尹衍樑連手,以二比八的出資比,拿下南山人壽,其中出資二成 的蔡其瑞,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透過取得南山人壽,等於拿下「台灣金融業者」的身分,也就符合了北京銀監會對銀行增資對象的要求;但也有一說,是靠寶成長期戮 力投資中國而來。

但無論理由為何,對蔡其瑞而言,終歸一句話,就是保住了華一銀行的主導權,確定這個千金難買的執照,不會落入他人之手。

事實上,會讓蔡其瑞用盡方法也要留住的華一銀行,除了難以取代的獨特性之外,華一銀行這幾年的經營績效令人讚賞,當然也是蔡其瑞難以割捨的原因之一。

如果算進日前才開幕的蘇州分行在內,華一銀行已經有上海八家支行、深圳、天津與蘇州共三家分行,去年每股稅後純益二.八元,ROE一二%甚至居所有外資銀行之冠,眼看營運績效正要起飛,也難怪蔡其瑞說什麼都要保住華一。

未來,寶成在中國的投資肯定不會少,而蔡其瑞同時擁有台灣南山人壽兩成股權,與上海華一銀行的經營權,兩岸金融的實力,令所有台灣的金融業者都不敢小覷。

華一銀行

成立:1997年7月

資本額:人民幣11億元

股東結構:蓮花國際(66.11%)、上海浦發銀(30%)、永亨銀行(3.89%)資產總額:人民幣 287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51

電商泡沫敲響警鐘:裁員+關閉團購危機四伏

 http://news.imeigu.com/a/1315355167139.html

裁員+關閉團購危機四伏

 

紅火了將近兩年時間的團購網站,最近一段時間卻危機四伏。日前,國內團購高朋裁員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此前,開心團購、拉手網、窩窩團等都相繼傳出“瘦身”動作。業內人士認為,這都是此前盲目擴張後開始擠壓泡沫,而行業整合也宣告揭開序幕。而在大洋彼岸,團購行業也是一片愁雲慘霧。有外媒報導稱,正在準備IPO的Groupon,在8月中在美國市場監測到流量比峰值時下降了近50%。同時,Facebook宣布將在數週內關閉團購業務Daily Deals。

不僅是團購網站,當前裁員風波更是波及B2C網站,凡客誠品近日也做出裁員5%的決定。而且,在剛過去的8月中旬,深圳華強北一家以手機為主業的中型電子商務網站悄悄關閉。此前蓬勃發展的國內電子商務,泡沫警鐘已敲響。

記者文靜

Facebook關閉團購業務

根據外媒報導,Facebook宣布將在數週內關閉團購業務Daily Deals。對於團購業務的關閉,Facebook的解釋是,“在將用戶引向本地業務上,社交方式大有可為”,例如,通過在線廣告、報紙等媒體,提供贊助與簽到優惠服務,幫助本地化業務與用戶聯繫起來。市場分析人士則認為,措施有些過於武斷和“暴力”,扼殺了Groupon未來潛在的殺手。

其實,正在準備公開募股(IPO)併計劃融資7.5億美元的團購網站鼻祖Groupon日子也過得併不舒坦。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團購網站Groupon在8月中期當週的美國流量比峰值時下降了近50%。儘管這一數據只統計了網絡流量,而不包括來自移動電話或應用程序的流量,但對於即將上市的Groupon來說不是什麼好消息。

與此同時,美國團購網站和團購聚合網站的流量整體下降了25%。不過,Groupon的主要競爭對手LivingSocial在同一周流量上升了27%。

國內團購忙“瘦身”

就在差不多同一時間,國內團購網站也忙著“瘦身”。日前,Groupon在華投資的團購網站高朋捲入了裁員風波當中,8月21日,部分被裁員工的代理律師趙占領在微博中透露,“目前被裁人數已經突破400人。”對此,高朋未做出相關回應。

其實,不單止高朋,此前有報導稱,開心團購、拉手網、窩窩團等都有相應的“瘦身”動作。有業內人士認為,團購網站不斷爆出裁員的消息,是團購行業經歷盲目擴張後開始擠壓泡沫。未來一段時間,或將進入裁員高峰期,幅度有可能達到10%~50%,有的甚至會超過這一比例。

根據艾瑞諮詢近日一份調查數據顯示,現在排名前十的團購網站大約覆蓋60%的團購用戶。分析師預測,在今年底,全國團購網站數量會維持在3~5家,大部分中小型團購網站在過冬期都會被洗掉。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曾表示,規模化經營或成為國內團購網站的真正出路,他認為國內的5000多家團購網站未來可能99%會死掉,僅四五家已達到經營規模的團購網站最終將成市場主宰。

電商泡沫將破?

事實上,遭遇問題的不僅是團購網站,就連此前蓬勃發展的B2C電商網站也面臨著大規模裁員危機。日前,有​​報導稱,凡客誠品日前也做出裁員5%的決定,儘管對於此次裁員,凡客並未作出任何解釋。據了解,目前中國主要電子商務都難以實現盈利。京東商城最早實現盈利也需要等到2012年。已經上市的噹噹網,今年第二季度淨虧損440萬美元,同比增加60%。

從目前來看,國內大部分大中型B2C電子商務網站仍有“燒錢”的資本,不過,也有電商網站因資金流斷裂而被迫關閉。上月中旬,深圳華強北一家以手機為主業的中型電子商務網站悄悄關門。根據深圳電子商務行業協會數據顯示,註冊運營的3700家電子商務公司,去年倒閉的近500家,佔註冊的13.5%。

有業內人士則指出,從去年開始,電子商務就已成為整個投資熱點中的熱點,當中不免會出現泡沫。然而,泡沫儘早破滅,將使得一批潛在競爭者儘早被市場淘汰。對於有實力的電商網站,以及整個市場來說是利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11

關閉所有渤海油田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19.html

事情的發展,一步步走向之前所預測的最差局面:關閉所有渤海油田。

1、 渤海地質條件複雜,下面有兩條地震帶;
2、 渤海生態環境脆弱,是內封閉海;
3、 而中國又沒有開採技術,所以只能依靠外國公司。

中海油依靠外國公司在渤海大肆開採,本身就等於是在走鋼絲,在玩一個危險的遊戲。

當有一口油井出事,就等於一根導火索,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沒有處理好,很可能就是迎來全部關停的後果。

中油田的油氣,超過一半來自渤海,如果全部關閉,會有什麼後果?

破產倒閉,比BP更悲慘的命運,並不是可想像的後果。

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原副廳長王詩成已經公開這樣呼吁了,勢必形成越來越大的壓力。

溫家寶在這方面的決心,大的難以想像,天津是他的家鄉,他自己又是地質專家。

中石油出那麼多事,死那麼多人,國務院也沒有召開過會議。

上週五起,環保部已經停批所有新石化專案。

渤海環保風暴,將一步步升級,越來越大,中海油將付出沉重無比的代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07

關閉所有山西煤礦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8396.html

中煤上週五發生礦難死10人,李小鵬下令關閉所有中煤在山西煤礦。

山西煤礦接近中煤產量的九成,如果一直停產,中煤破產倒閉不是無法想像的事。

中煤的事例說明:

1、 這類災難事故的後果可以很嚴重。尤其是加上政治背景。李小鵬是電力出身,藉機打倒煤業,再收復整頓,有他自己的打算。

2、 什麼央企後臺強勁,還是看人而已。如果沒有份量,一樣照不住。中煤總經理之前被抓,已經非常弱勢。

3、 「連坐法」是現在處理的慣例,一個地方出事,全部處理。

4、 共產黨要做事,力度之狠,外界是意料不到的。

上述道理,其實一樣適用在換了一個差勁董事長後的中海油。

如果再出事故,中海油渤海油田全部停產不是不可想像的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