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電子行業投資邏輯分析(轉發)力薦!!!! 馬馬m專撿破爛

來源: http://xueqiu.com/6867901973/32210706

今天看到一篇很系統,很有實戰意義的電子行業投資邏輯分析文章,註意到雪球似乎還沒有,特此轉發,轉自摩爾金融。


電子行業投資邏輯探討2014-10-11 摩爾金融



本文是一個從業三年的電子賣方分析師的絮絮叨叨,試圖從越來越複雜的電子行業找到一絲投資主線;過去幾年一直從細分子行業的角度去梳理,半導體、LED、消費電子、安防四大塊,但今年感覺這樣的方法適用度降低,各行業景氣度千差萬別,不同風格的投資者口味各異,因此我嘗試從成長性的角度將廣義的電子股分類,並梳理找股票的方法和註意點,投資者可按圖索驥量體裁衣,希望對您有用。

首先要從A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說起:大致有兩種,一是追求高彈性高收益,願意進場下註;一是追求穩定收益,期待股價平穩定期拿分紅。近兩年的市場讓這樣的分化尤其明顯(此處引用某保險系投資大佬觀點,表示感謝)。

其次落實到電子元器件行業的投資,由於行業技術變化快的特性,產業結構也時刻變化,再加上電子制造業的景氣波動比較劇烈,真正可以提供穩定分紅的公司很少(在我們的186個公司樣本中,2009~2013連續五年分紅或送轉的公司僅34家,占比18%);同時,對於科技公司而言,大比例的分紅、回購本身也不是產業快速發展時期的表現,較難通過這種方式吸引投資者。

所以最後,電子行業選股一定是追求成長性,無論設計、制造還是分銷業態,而我認為成長又可分為(預期的)爆發、穩定、反轉三種:

1、爆發:大多數由新產品驅動,如LED芯片(2009年的三安光電,漲幅450%)、iPhone觸摸屏(2010年的萊寶高科,255%,區間最高377%),穿戴設備(2013年的奮達科技、北京君正、丹邦科技,平均260%);或者老產品的新應用(可打開市場空間),如消費電子藍寶石(2014年的露笑科技,區間最高340%)、小間距LED屏(2014年利亞德,區間最高185%)。這類公司需要①風強(主題影響大、持續時間長)、②身輕(啟動市值小、市場無預期),只要能講出大邏輯,上市公司也願意配合,那如果股價只有翻番就對不起眾玩家。

【關註點】

①屬於主題投資範疇,暴漲後需要大量時間消化估值,甚至再也回不到當初的高位(只有三安光電成了白馬,但也花了3年時間股價才創出新高),在不確定是否成為真正的成長股前,撤退非常重要;

②標的與主題的相關性,標的越純粹,漲幅就越大,正例是2013年的水晶光電,為Glass提供核心器件漲幅最大,其他的元器件供應商表現相對一般;反例是2014年的智能家居,電子行業4個標的(和而泰、和晶科技、拓邦股份、英唐智控)均實現全年上漲,但速度較慢,且有幾個已經默默的換了上漲的邏輯;

③上漲的過程中,最核心的驅動要素還是公司新產品/新客戶/新動作不斷驗證投資者的預期,並挑起更高的預期,這個階段並不苛求業績(反正都沒法看估值,至少當年60倍PE),只要新的進度能讓大家繼續相信故事即可,所以跟蹤基本面並不斷和市場預期比較,而多數投資者到最後處於看圖說話的狀態,股價破位下行會使得不達預期自我實現(反正大家都沒想天長地久)。

【如何尋找下一個引爆點】

①跟蹤海外科技巨頭的動向,這是誕生電子主題的最大溫床;如Google Glass雖然至今民用版銷量平平,但憑借巨大的品牌和示範效應,引起一大波穿戴設備熱潮(也需要產業和市場環境的配合,如芯片逐漸成熟,A股有對應標的等);個人看好物聯網,巨頭紛紛布局,國內互聯網巨頭軟硬結合積極推進,智能化的生活、生產、學習將成為現實;

②全球性的基礎產品出現技術重大進步,如LED、液晶面板;大陸LCD TV自2007年起歷時5年快速替代了CRT TV,大陸面板產業鏈彼時雖少於切入,但快速成長的市場仍吸引資本進入,預期中的液晶供應商永太科技2009年12月最後一周IPO後一年最高漲幅270%;

③觀察國外新興公司的爆品,如GoPro、Mobileye等,但經常因為海外公司影響力小、A股對標業務不純等原因,出牛股的難度相對較大(原因:產品量小,僅美國等地區銷售,供應鏈未在大陸,A股公司產品收入占比過低,公司基因不同未將此業務作為重點發展對象等)。

2、穩定:實際上應該是指,穩定的高增長預期;在一個成長空間廣闊、競爭結構相對不錯的領域里面,上市公司憑借成本、技術、服務等優勢不斷提升市占率、改善盈利能力,季度業績不斷符合預期,甚至略超預期,使得分析師和投資者的預期也不斷提升,大家相信市場飽和在5年之後才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競爭激烈也是暫時的,寡頭格局下盈利能力可持續穩定改善。典型案例如2010~2013年的歌爾聲學、海康威視、大華股份,2012~2013年的歐菲光、德賽電池。

【關註點】

①大邏輯和爆發式成長類似,電子行業需要新產品、新應用以不斷推高上市公司的市值天花板;差異在於這類公司有業績驗證,當時的技術路線(觸摸屏)、下遊格局(鋰電池)、成本結構(安防設備)、客戶粘性(電聲器件)等有利的外部條件,加上公司自身出色的新品和工藝研發、良率和成本管控能力,造就了持續高成長公司的典範;

②判斷一波流還是耐持久的關鍵是,持續驗證:始終保持主流的技術路徑、主要客戶新品的持續訂單、自身新產品的不斷推出、價格壓力和成本結構至少不惡化等幾個要素,這些都給了投資者很長的時間周期去探討驗證,大邏輯本身也需要長周期的投資;還有一個顯著差異是,驅動股價成長的新產品在公司的收入、利潤占比,持續提高則證明該邏輯靠譜,一直低迷則可能還沒到真正的成長期;

③上車和下車:第②點實際上說了上車的機會很多,可能漲過一波之後估值已然不低(當年35~45倍),但只要前面幾個要素確立,則仍可以進場/加倉;下車更是藝術,白馬股近年的下跌教訓深刻,最初的動因還是業績增速絕對值下降並不達預期(雖然原因各種各樣),投資者的容忍度下降,而且股票市值較大難以吸引更大的新投資者,踩踏事件就此引發。

【如何尋找下一個白馬股】

①新產品大邏輯靠譜、收入占比逐年提升、盈利能力不變太壞:比如消費電子的金屬結構件,IC封測的TSV等先進制程,光電識別的醫療應用,LED下遊的照明應用;實際上這些都是可以隨著財報逐漸驗證的事情,也正如此,白馬才能誕生;

②真正構建了平臺化研發/生產/銷售架構的公司:除了分銷商,電子行業的設計公司、制造企業固定成本都比較高(工程師也不太好隨意開除),通過平臺化的擴大應用效率攤銷成本是有成效的;與軟件、互聯網公司不同,另辟蹊徑重組團隊琢磨出一個顛覆性產品在電子制造業中比較少見,需要拼資金、設備、人才的領域,平臺化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③大股東誌向遠大、管理層能力突出、全公司激勵到位:電子行業競爭激烈,即使存在壟斷也是依靠市場的力量,因此富有遠見的領導人和傑出的管理層對企業至關重要,同時大量know-how的事項需要員工親力親為,充分到位的激勵制度將激發工程師的積極性;僅依靠百萬工人的辛勤勞作出不了偉大的電子公司。

3、反轉:電子元器件行業周期性顯著,景氣反轉是重要的投資邏輯;隨著半導體產業發展壯大成為基礎產業,行業增速已經和全球GDP高度正相關,且Beta略大於1;電子行業的景氣循環主要源於技術更新、供需逆轉,這兩者的相互關系一言難盡;當前可看做周期性行業的主要有:半導體(主要是代工、封測)、LED、液晶面板等。以半導體為例,一個完整景氣循環通常持續6-8年,但也隨著技術進步而逐漸縮短周期,臺積電的長期歷史股價可證明這一點;周期股的範疇在擴大,智能終端、安防設備在經歷成長減速後可能也會逐步走向周期的範疇,實際上任何從成長走向成熟的行業都會呈現越來越明顯的周期性。

【關註點】

①景氣反轉帶來的階段投資收益遠高於追逐穩定成長股,且確定性大於爆發主題股:2010年電子板塊整體在2009年大幅上漲(行業指數漲幅140%)的背景下繼續大漲(39%),稀土永磁、半導體產業鏈、被動元件、LED等排名靠前,2008年金融危機產能投放暫緩加上2009年全球刺激需求迅速反彈造成供需反轉,支撐了持續兩年的行業牛市,隨後連跌兩年;2014年全球智能終端出貨體量已經對半導體產生重大影響(手機需求占比26%),行業景氣上升期預計可持續2~4年,疊加國家意誌戮力扶持,半導體產業將概率形成持續行情。今年長電科技、生益科技兩只傳統電子股平均漲幅142%,半導體指數漲幅120%,遠遠跑贏行業指數和其他子版塊;

②大的時間框架不難判斷,股價啟動需要多因素促成,追蹤價格為首:從2013年9月開始,各大咨詢機構調高半導體產業增速預測,對2014年的預期普遍從1~3%上調至3~5%,實際已經可初見端倪;但板塊股價的啟動來源於國家政策推進,芯片國產化主題的不斷發酵,再加上板塊個股的業績不斷超預期(去年太差了,今年太好了),股價隨即大幅上揚,上市公司也適時完成借殼上市或再融資;國家政策可遇不可求,但產品價格實時可見,因此追蹤並預測周期品種的產品價格(Dram、LED芯片、LCD面板等)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③周期股難的也在何時撤離,同樣是預測供需與價格:價格最快反應供需狀況,電子行業也不例外,產品/加工價格拐點也極有可能是股價拐點;而提前預判價格則大多通過產能釋放進度與預期需求的匹配,LED芯片由於大量投資案而預期價格繼續快速下跌,破壞了此前盈利能力改善的邏輯,進而股價表現不佳;及時跟蹤新品推出進度、產能釋放節奏等是必須的工作。

【如何尋找下一個反轉股】

①與大多數周期股一樣,追蹤並預測供需結構和產品價格;如液晶面板,32寸需求一般,但因供給端都把6代線拿去切移動產品,導致32寸反而略有漲價,主營32寸的公司因此受益;

②除了行業景氣反轉外,個股也有經營狀況的反轉:這就是賺預期差的錢,自下而上挖掘,如現狀很一般、但手握大筆現金和研發專利的設計類公司某新品可能成功(國民技術、歐比特等),拿了預收賬款卻因產品不好交不出貨幹脆破產保護(GTAT)等;現在A股也有了杠桿做多或做空機制,電子行業兩融標的合計51家,大多數大市值股票都有了新的交易機制,反轉類公司可能帶來個更高收益(或損失)。

PS:個人認為上述三個類型中,賣方分析師作用最大的可能是2,可以做到及時準確跟蹤研發、產品、訂單、盈利能力等,1、3事前預判難度較大,但可充分發揮搖旗吶喊的作用。

最後談幾個問題:電子元器件行業的估值、跨界、轉型

1、估值:一門藝術;我們對科技行業的預測永遠是短期太樂觀、長期太悲觀(查爾斯·亞瑟《數字戰爭》,引用了好幾個例子證明這個結論),這里就形成了巨大的預期差:新品發布先炒一波,銷售數據出爐跌一下,季度銷量複合預期在穩步上漲;這和”跨越鴻溝“理論很像,就是不斷驗證、不斷加強的過程。”估值貴“從來不是不買電子股的理由;三個類型的公司起步或快速上漲階段都可能高估值,但不影響股價持續攀升。

A股電子分析師和投資者可能無法分析/投資全球最優秀的電子公司(ARM、高通等),但A股整體估值水平又遠高於海外,這就使得我們不得不以中國式的辦法理解估值:

①看未來,大陸提供了原材料、勞動力(包括工程師)、全球最大的單一地區市場,空間足夠大;且人員水平不斷提高,全球競爭力提升,未來中國大陸一定行;

②資金多,中小型公司整體估值偏高,助推上市公司進行並購,引入資源提升業績;高估值也是成長邏輯之一;

③滬港通之後,類似業務公司的估值(再考慮到市值)可能有抑制,但高成長行業的稀缺標的不用太在意估值,並且有各種轉型、並購預期。

2、跨界:2014年不少跨界品種如京威股份、誠誌股份、銀河電子等,漲幅喜人。究其原因:

①電子化的背後是智能化需求,京威股份(福爾達)、銀河電子(同智機電)的電子產品都源於車輛信息化的需求,智能化的未來需要依靠電子設備實現,行業、公司的成長性好;

②原來所在行業估值較低,一旦業績成長驗證,有望實現戴維斯雙擊(至少在分析師推薦、市場認知後,可實現估值提升);

③在電子制造業產能轉移大陸之後,下一步將沿微笑曲線向上,逐步實現設備和材料的國產化:京威股份、均勝電子、歌爾聲學、歐菲光等公司均有重要設備自制,不但節約成本,更能提升銷量;而美亞光電、大族激光、華工科技、松德股份等設備供應商順應自動化大勢,有望成為自動化生產線龍頭供應商;另一方面,誠誌股份、上海新陽、銀禧科技、利源精制等公司在電子材料方面有較深積累,從原料藥、有色、化工行業切入電子材料領域,對上市公司而言是非常大的機遇。

3、轉型:基本上是跨界跨著一不小心就轉型了,上一個是聯建光電,無責任預測下一個可能是雷曼光電:轉型的公司無法預測,但他們倆的共同點是從LED屏做到了廣告營銷,還是有一定相關性的。這讓我想起美國1820~1913年的經濟史,範德比爾特、洛克菲勒、卡內基、JP摩根等人之間的競爭;他們分別在船運/鐵路、石油/管道運輸、鐵路/鋼鐵、金融/電力行業成為翹楚,他們的共性在於:在本行業做到壟斷性的第一後,面對的競爭對手都來自於行業外,船運被鐵路替代、車皮缺貨只能運油、管道運油、鋼鐵帝國賣給金融財團,故事很精彩,結論很殘酷:來自行業外的競爭如何避免?本行業無法挽回的衰落如何應對?任何一個想要基業長青的企業都會思考這樣的問題,電子行業歷史上Intel、IBM、HP、三星電子都經歷過數次轉型,A股公司歷史還相對較短,未來會有更多精彩的故事發生。

最後的最後,我們沒有討論技術,這個話題實在太大,演進、更替、競爭可以寫出一本書;但科技行業畢竟是技術驅動的,而且人類科技發展始終在加速,第三次工業革命(分布式能源、個性化制造,去中心化的工業對經濟、政治、文化影響巨大)馬上就要到來,電子行業也將呈現更加燦爛的變化。

文:牟卿 國君電子

圖:網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0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