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初期,股權一定要相對集中。融資的時候,能不用股權儘量不要用。你把股權太早稀釋了之後,可能就失去了控制力,決策受影響。
再有,企業做大以後,股權就很值錢了,比如說現在東華軟件的1%已經接近3個億了,當初我要讓出1%的股權,實際上現在就是3個億。
那麼該怎麼辦呢?有幾個方法:
第一,現在中關村的創業條件特別好,比如說有政府引導基金,加一點點利息他就還給你股權。這個錢特別好,實際上是優先股的概念,也不管你的決策,到上市前還給你退出來。還有金種子計劃。現在政府各部門和管委會都有鼓勵研發的錢,如果你有核心技術,能說服專家和主管部門,要這個錢是最好的,不用還,也不佔你股權。這種錢小企業可以要個幾十萬、一兩百萬,大的公司可以拿得更多,所以還可以跟大公司合作,比如一個小公司有核心技術,但是項目要求你有配套的融資,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找我們公司來合作了。
還有就是我們上市前用過一個擔保計劃。擔保的時候要擔保費,由政府補貼,但是它有正常利率。資質要求高以後,擔保費補貼比較多了。可以找銀行做,這屬於借款,也不稀釋你的股權。
像天使投資、PE投資、戰略投資都是稀釋股權的。我個人覺得PE主要是給你錢,那就是說你儘量用多少融多少,融多了股權稀釋就多,是不合算的,尤其是業績增長好的時候。有的朋友說我要PE是為了上市,就是要他的錢,我個人覺得意義不大。因為現在券商很多,也願意給你做服務,無非是說上市以後收你一點錢,肯定比PE佔你股權要合算得多。
戰略投資也許更值得考慮。戰略投資不但帶來錢,有的時候可能會帶來市場,帶來一個管理體系的建設,我覺得對初創企業或者中小企業比較好。像東方通接受我投資,是因為我有很多客戶,我可以幫他賣,所以我一下子佔了10.8%的股份。總之,僅僅帶錢的投資慎用。
銀行貸款,初創的企業不容易貸到,可能需要抵押老闆的房子。我原來也用過,上市前也是缺錢,我拿一個大合同找銀行,可以打一個折,做抵押貸款。這種也挺好的,不稀釋你的股權。
像信託等等,是上市以後,規模比較大的時候用的。
有一點很重要,要做強你的主業,除了內涵發展之外,外延發展是個重要的手段。每年掙這麼一點錢,你想買一個企業的未來,根本支付不了。所以,併購只有上市以後才能做。我的結論是,缺錢要上市,不缺錢也要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