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的四個撐建制朋友(二)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hk/2014/07/blog-post_24.html
話說TVB多年來有很多奇怪的劇集橋段,但用完又用。例如冇人明白,當要開解一個唔開心的人,點解一定要「煮個麵你食」。

要說這些奇怪的橋段還有很多,但其中一個,我覺得「害人不淺」的,是這樣的:劇中人遇上挫折,自暴自棄,身邊好友睇唔過眼,捉住劇中人聲嘶力竭地狠狠鬧一場,希望把他鬧醒。被喪鬧的劇中人,過了一個無眠的晚上後,忽然茅塞頓開,繼而脫胎換骨,重新上路積極做人…

我不知道,現實當中,有幾多朋友試過把別人狠狠鬧一場之後,能把他鬧到「醒覺」?也許是我鬧人的技巧拙劣,但我自己倒是從未試過。絕大部份的人都不會因為你狠狠地鬧,而被你說服;相反,在自尊心驅使之下只會越走越遠,這是人的本性。當我們都希望,能夠有多些人會跟自己有相近的政治立場時,我有時倒會懷疑,我們平日所做的事,到底是把這些人拉過來,還是將他們趕過去「對家」?

有些朋友跟我說,自己覺得對的說話,一定要講,即使最後是反檯收場,至少對得起自己良心。但年紀大了,倒明白到,一個人的價值觀和立場,是經過很多個人經歷和感受才會形成。改變,很多時候還只能依賴當事人自己在未來的遭遇。對此,我是有點阿Q的:反檯了,這個朋友也許永遠都不可能再被你改變;但友誼如果保留得住的話,當遇上一個合適的契機,你那一番認為「對得住良心」的說話,還是會有機會派上用場。

*****

第二位出場的朋友,是位uncle輩的人。我暫且稱呼他做朋友B吧。

這位朋友B,差不多六十歲,最近準備退休了。他的職業是大機構裡的中層管理人員。他有一子一女,先後都被送到澳洲讀書。兒子前年大學畢業回流香港,投身社會了。囡囡則還在澳洲讀大學。

認識朋友B的人,最近都收到他的whatsapp message,內容是叫我們要「救救那些孩子」,所以要去簽名反佔中。

朋友B "so call"撐建制陣營,有好一段日子了。但撇除政治立場不同,我得承認,我跟這位朋友,是時常都有點小爭拗的。

爭拗的源頭,絕大部份都跟「點樣睇班後生仔」有關。

朋友B的出身麻麻,據他自己說年輕時候很窮,一家八口要住在板間房。你說朋友B這樣出身很不幸嗎?也不能完全這樣說。朋友B是家中孻仔,對上有四個哥哥一個家姐。然而這幾個哥哥家姐都非常痛錫這個細佬,儘管環境不好,也盡力保護這個弟弟,讓他得到最好的去成長。他的哥哥和家姐,為了生計,都是很早就停學,投身社會賺錢養家,唯獨是朋友B,家中各人認為這個細佬天資聰敏,一定要讀得成書。於是家中各人死慳死底,都要供朋友B讀完大學。朋友B也成為了家庭裡面,唯一一個大學畢業生。

朋友B讀完大學,是七十年代的事情吧,我常跟他爭拗:「你嗰個年代讀完大學,係天之驕子呀,好嘅前途就在眼前。依家唔同呀,機會少咗,後生仔睇唔到希望,要佢地好似你哋當年咁有幹勁去做人,唔容易呀。」

朋友B當然不同意,每次講起這個話題,他總會重申,今日「後生仔唔掂」,只因為物質生活太豐富,養到他們不肯捱苦,也不肯虛心學習…再說下去他就會開始話當年,重覆他那些陳年的奮鬥歷程。

很明顯,他是對自己的「成就」其實蠻自豪的。但讓他更自豪的,是那段從貧窮的小夥子,奮鬥成為「中產」階級的過程。但我望著這位朋友,每次都自豪地吹噓,當年怎樣憑著自己的「一雙手」和「堅毅的精神」而獲得所謂的成功時,我卻不其然感到一陣陣的反感。我當然不能抹殺,朋友B在那幾十年間的努力,但你得到這些成功,背後其實還有許多許多:例如我認為,朋友B的成功,某程度上是建基於他那些哥哥和家姐的犧牲之上。他事業起步之時,也正正遇著香港經濟起飛。當中有許多人許多事,也有許多巧合,才造就了你這位人兄有今時今日的財富地位,但朋友B總是會忽略這些背景,有意無意將功勞都歸於自己身上。我有時會懷疑,這是不是那一代人的其中一個通病?我偏見地認為,一個時常都忘記要感恩的人,看事情是不可能會全面的。

講得太遠了。

我比起他口中的「後生仔」老一點,算是「避得過」他的責難。但我還是很感受到,朋友B其實是非常「睇唔起依家班後生仔」。

「唔捱得」、「唔鬧得」、「動不動就怨」、「何事情都只懂找藉口,將責任推卸都別人身上,自己永遠都唔肯認錯」…這些都是朋友B常常掛在口邊,對今日年輕一輩的評價。這些評價對不對,不在這裡爭論了。但當講到政治立場時,我倒傾向相信,那班被朋友B普遍睇唔起的年輕人,他們的政治立場,對朋友B自己的政治取態,有著微妙的影響。

「我對學校應該教啲乜冇立場,但我就係完全不能夠認同,嗰班細路乜都唔識就去學人話抗爭,仲要咁惡。」那次其實是有關國民教育議題的事,不知何解朋友B忽然爆了這樣一句出來。

「其實都唔係好惡遮,成個活動都好和平嚇喎。」我答。

「根本就係英雄主意,班細路想做英雄之嘛。」朋友B說:「後生仔有書唔讀唔去好好做人,出嚟搞風搞雨?唔係為出風頭,咁為乜?我哋都做過後生仔㗎。」

以我縮頭烏龜的性格,我當然沒有在那件事上,跟朋友B爭拗下去。不過,我倒沒有聽他評論過,覺得政府搞「國民教育」這件事是好還是不好,我聽來聽去,都是他看不過眼那些「細路仔」只懂去「出風頭做英雄」。至於這些他口中用來「出風頭」的事是否有道理,所爭取的東西是否有意義,朋友B都是那句:「我冇意見。」

有關民主和普選,朋友B的立場則相對清晰一點了:「我唔反對民主的,但爭取還爭取,係咪需要咁激?嗰班後生仔,稍為有啲嘢唔順自己意,就發曬爛渣,做乜先?又唔用腦,任人擺佈俾啲政棍利用都懞盛盛。」

「你話你唔反對民主,咁如果我話,其實你都算係認同佢哋所爭取嘅嘢…」我嘗試跟他來一點分析:「你只係唔認同佢哋嘅手法,咁樣解讀有冇錯?」

「錯!梗係錯啦。」朋友B反應很大:「佢哋根本都唔知自己喺度爭取啲乜,又唔知點解要爭取,個個以為反權威就係好勁,想做英雄之嘛。由頭到尾都係俾人擺佈。爭取民主?佢把口就係咁講,其實想威先至真。」

我不知道應怎樣接落去,首先我不能確定,朋友B是如何如此肯定,這班後生仔是「唔知自己喺度爭取啲乜」,儘管我也承認,所有群眾運動當中,總會夾雜一些「唔知自己做緊乜」的羊群在內,但我傾向相信,思路清晰的年輕人,這個城市還是有不少的。

其次是有關「反權威」是想做英雄這種心態。我也不敢完全抹煞,參與這些運動的年輕人,或多或少可能會有一點點這種「英雄主意」的心態存在。只是我在想,即使真的有這種心態存在又如何?這也不代表他們所爭取的東西是錯嘛。如果要爭取的東西根本是「錯誤」的,不會因為抗爭的人有一個良好的動機而令事情變得正確;同樣,如果要爭取回來的東西,本來就是「正確」的話,也不可能因為一些有私心的動機,而忽然變成了一件錯事。純用動機去論斷,所爭取的東西是對還是錯,或者是否值得爭取,我認為邏輯上有問題。

有關不喜歡後生仔「反權威」,個人認為,朋友B心裡其實有一種不自覺的「代入感」包含在內。朋友B在社會上,也該算是「上了位」的一群了。生活好,社會所屬階層也在許多他口中的「後生仔」之上。基於自己的年紀,和在社會上的status,朋友B自覺自己也算是屬於「權威」一族。年輕人的反建制立場,正正是衝擊著傳統的權威勢力而來。那種「代入感」,讓朋友B將挑戰權威的人都視作自己的敵人,心裡面也自然地出現了排斥的心態。

那些都純粹是我個人對朋友B心裡想法的猜測,當然也沒有甚麼「真憑實據」可言。只是我認識朋友B許多年了,每次我聽到他提及那些政治議題,他的焦點,也總是放在「嗰班後生仔都唔知自己做緊啲乜」之上。至於他自己對這些個別議題有何意見,是贊成還是反對,我幾乎從來沒有聽過。或許他對這些議題都有自己清晰的立場,也許他像我一樣,也害怕辯論起來會跟我反檯,所以才刻意不提?

嚴格來說,我也許並不能將他歸類為一個「撐建制」的人。我只能夠講,當「後生仔在反建制」的時候,他必定會唱反調。如果說他是個「反後生仔」的人,可能還會比較合適。

最近收到他那個呼籲朋友要「救救孩子」所以要去簽名的whatsapp message時,我多麼想回覆那個whatsapp group:「朋友,雖然香港的民主運動的確有好多後生仔參與,但撐佔中撐真普選的人當中,其實都有好多是老鬼和中年人的。」

我不知道,朋友B心目中的「救救孩子」是否也包括他那對兒女,但因為這次反佔中籤名運動,他兩仔爺據說最近也狠狠地鬧過一場。

政治,正在撕裂著香港,撕裂了許多友誼和家庭。

但有些人,卻樂見大家繼續被撕裂。你們之間越撕裂,彼此鬥得越兇狠,他們就越放心越安樂,權力和地位就越穩陣。

我有時真的很懷疑,不管你是撐建制還是反建制,我們大家是否其實都中了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