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相關報導:
Prada香港上市首日險些"破發"
http://intl.ce.cn/zgysj/201106/27/t20110627_22503826.shtml
「到香港掃貨買幾件奢侈品已經out了,不如買奢侈品股才能真正從持有變為擁有。」這是微博流行的最新段子,背景是洶湧而至的國際奢侈品牌扎堆赴港上市潮。不過因為種種原因,國際奢侈品牌赴港上市的先行者Prada卻險些折戟,投資者們在購買Prada股票上表現出的理性與購買Prada包包的熱情形成了鮮明對比。
本月24日,Prada登陸香港聯交所,正式展開國際奢侈品牌的香港資本市場之旅。與路演時的風光無限相比,Prada在上市前被相關組織抗議歧視女員工、公開發售時散戶不買賬等一系列事件攪得灰頭土臉。機構投資者的熱捧和散戶的冷眼,使得這個國際奢侈品牌在未上市前便遭遇冰火兩重天。
公開發售部分只獲得半數認購、認購人數不超6000人、發行指導價格區間一再下調,縈繞在Prada頭上的「破發」陰影愈發濃重。果然,上市首日,Prada沒有受到市場的追捧,截至收盤股價報39.6港元,微漲0.25%,成交額為29.79億港元。
如果沒有保薦人高盛的保駕護航,Prada的「破發」將毫無懸念。從購買記錄看,高盛買入了大量Prada股份,使得在「破發」線上掙扎的Prada逃過一劫。對此,Prada集團首席執行官PatrizioBertelli表示,「這是一個好兆頭。」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Prada「破發」是早晚的事,「Prada距離合理定價至少高出10%至15%,投資者更傾向於在上市後股價下跌時買入」。
投資者冷對奢侈品股
「IPO的地點就是我們要去的市場。」Bertelli如是說。不過投資者並沒有想像中的「趨之若鶩」,橫亙在其中的「三座大山」冷卻了投資者擁有奢侈品股的熱情。
Prada股票定價過高是最大的屏障。儘管Prada的定價已是下線,但對應28倍的市盈率依然大大超出同行。要知道,過去12個月中,保時捷和寶馬汽車的市盈率大約為9倍和9.9倍,路易威登和瑞表集團的市盈率也都在18倍和19倍之間。此外,全球股價的集體下挫以及買Prada股票要向意大利政府繳納繁瑣的資本所得稅,也讓Prada盡失「天時地利」的優勢。因此,有香港分析師公開指出,買Prada的股票不如買Prada的包。
別把中國投資者當提款機
值得一提的是,Prada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代碼為1913,很少人能知道這個數字同時也是Prada公司的創立年份。選擇將公司的創立年份作為股票代碼,Prada可謂用心良苦。而在上市首日,Prada的CEO以及家族傳人悉數出現在港交所,其中一個還挎著Prada包充當「活體招牌」。微博上時尚達人們能一眼認出這只包的生產年份以及生產數量,但這些狂熱粉絲卻未必會成為Prada股份的擁有者。
事實上,在中國市場,Prada的銷售數據遠比股票走勢來得樂觀。Prada的招股書顯示,過去三年,Prada的銷售額在亞太區的年複合增長率為51%,亮麗業績主要來自於中國市場的推動。
在Prada之後,Coach、Burberry等著名奢侈品牌也宣佈赴港上市。Prada在資本市場上遇冷並不會阻礙其他奢侈品牌赴港上市的步伐,但不能一味地將中國投資者當成提款機,這是Prada留下的教訓。晨報記者陳瓊
奢侈品公司上市背後:上市能為Prada帶來什麼?
http://www.linkshop.com.cn/web/archives/2011/167255.shtml
Y=葉琪崢
B:對於Prada今年在香港上市,業界普遍看好。不過此前,Prada在上市之路上遭遇了多次挫敗。
Y:每次失敗都是因為無法滿足Prada對自己企業的估值。Prada首次計劃上市是2001年6月,不過當時股票市場不景氣,無法滿足Prada對自己80億歐元的估值而延遲至10月,誰知道此後發生9·11事件只能放棄。到2002年6月,Prada又重啟IPO計劃,然而美國又爆出世通公司醜聞,當時對Prada的估值只有30億歐元。此後的2004和2005年Prada也有計劃上市,不過一直認為沒等到最好的時機。後來奢侈品市場快速增長,Prada計劃2008年6月上市,誰知道2007年末發生金融危機,上市計劃再次擱淺。
B:這次Prada的上市計劃勝利在望,這與他們選擇了香港有很大的關係吧?
Y:確實是,一方面奢侈品銷售大幅增長,其中亞洲和中國市場的貢獻很大,另外香港股票市場可能在未來成為世界最大股票交易市場,且港股市場特別喜歡大市值的公司,在這裡有更多喜歡奢侈品又有錢的投資者。
B:上市能為Prada帶來什麼?
Y:肯定會給品牌帶來更多的資金來建設品牌和開設店舖,不過更重要的是能夠大大解決Prada集團的負債問題。過去這十年來Prada集團的高負債一直與MiucciaPrada的創意一樣令人印象深刻,一度曾高達10億歐元。巨額債務主要是上世紀末Prada集團的收購戰略造成的,其中收購極簡風格的HelmutLang、Jil Sander都遭遇到時尚潮流變化,且設計師JilSander與Prada集團分歧巨大而出走,在巨大的虧損面前只能關閉Helmut Lang和出售JilSander。至於合作過的Azzedine Alaia又太小眾,無法帶來更多收入,目前Prada集團裡的男鞋品牌CarShoe和Church&Co也是這個問題。1998年Prada曾收購Gucci的9.5%股份,2000年Prada還曾與LVMH一起收購Fendi,不過這些股份收購都未讓Prada賺到錢,最後都基本以原價賣出。
上市後,Prada會開發更多的產品系列,開設更加有創意和震撼力的超級旗艦店,多年前Prada就曾計劃在上海外灘開設全球第四家超級旗艦店。
B:在Prada宣佈了香港上市的計劃後,又有多家時尚品牌宣佈有意於今年下半年在香港上市,其中包括JimmyChoo、Coach、Samsonite等。時尚界是不是即將掀起一股「香港上市熱」?
Y:JimmyChoo已經出售給投資公司,短期內應該不會上市。Samsonite已經在香港提交上市計劃,應該在Prada前就會上市。至於已經在紐約上市的Coach也會在香港上市,不過並不募集資金,Coach董事長說是因為亞洲市場重要,如此能讓更多亞洲投資者和消費者瞭解Coach,促進品牌的生意。既然Coach到香港上市不為圈錢只為宣傳,那更多企業來香港上市肯定會成為時尚。
B:如果這股「香港上市熱」真能開花結果,對於國際奢侈品行業的格局是不是有所影響?
Y:這倒很難說,因為奢侈品本來就是賣給有錢人,哪裡有錢就把貨賣到哪裡,要知道,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排名高級定製女裝消費第二的國家是阿根廷,現在金磚國家有錢那就賣給金磚國家。至於上市融資,同樣道理,哪裡能融到最多錢就到哪裡去融資。
至於融資後,是否能依靠大筆資金搶奪更多市場份額或兼併收購卻是未必,因為世界奢侈品集團的座次基本排定,要撼動並不容易。更重要的是,目前未上市的大奢侈品公司越來越少,一直與Prada競爭上市的Ferragamo也應該會在今年完成上市。上市晚可能將獲得更高估值,但是也會錯過不少機會,當年Burberry和Prada差不多時間計劃上市,未耽擱的Burberry上市後發展迅速,現在Burberry股票已經成為倫敦股票交易所的成份股之一。另一個例子也是那時上市的Inditex,已經從一個西班牙本地的服裝零售商發展成世界最大的服裝零售集團。
B:眾所周知的三大獨立奢侈品公司Prada、GirogioArmani和Chanel中,現在仍有兩家按兵不動。將來,他們會改變主意嗎?
Y:比起GiorgioArmani和Chanel,Prada在化妝品領域缺乏建樹,雖然曾經推出過護膚品,但並不成功。Prada目前只推出香水,而GiorgioArmani和Chanel在彩妝、護膚和香水上的收入甚至能達到公司收入的一半。不過,將來GiorgioArmani應該會改變主意,由於他年過七旬,且並無子嗣,公司公眾化後會利於公司長期發展,此前Armani公司就有IPO傳聞。而Chanel的擁有者Wertheimer兄弟很神秘,不過相信應該有家庭成員可以繼承財產。
B:Armani曾指出,「金融市場不瞭解時尚,因為時尚太善變,如果一款新上市的衣服遭到批評,公司股價便會下跌。」Prada成功上市之後,Miuccia女士在設計新系列的時候,心情會更複雜一些吧?
Y:奢侈品市場受經濟大環境影響大,對於這些已經確立地位的大品牌,新款只佔到銷售很小的部分,只要大量經典款保持銷售,公司股價就不會有太大問題。Prada集團的開發團隊有700人,光Prada品牌就有500人,Miuccia女士光管理這麼多人就夠忙的了。前些天Prada在香港舉辦了一場針對投資者的時裝秀,坐在前排的都是香港富豪的夫人們,這場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時尚的投資者路演得到300位來賓的極力追捧,Miuccia女士應該可以放心了。
B:當Prada還在為上市做最後衝刺時,香港二手奢侈品包袋店米蘭站已於上月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同在奢侈品行業,米蘭站不論名氣還是規模都沒法與Prada相提並論,那麼,奢侈品公司上市的門檻究竟在哪兒?
Y:只要企業符合交易所的上市規範就能上市,對於奢侈品公司來說品牌的無形價值是資產的一塊重要組成部分,而這需要反映在股票市場對品牌的估值上。Prada此前多次延遲上市就是因為不認同市場對自己的估值,因此,奢侈品公司認為自己品牌值多少錢就是上市的門檻。米蘭站確實是一個特例,背後是香港這個奢侈品極其發達的市場。
B:有意思的是,凡客誠品(Vancl)最近也在積極準備在美國上市。我記得你早先就提到過,該品牌從一開始就以融資、上市為目標,而不是靠29元一件的短袖T恤賺錢。
Y:Vancl背靠的是中國快速發展的巨大網購市場,Vancl的增長率驚人,從自己公佈的數據看,去年銷售額20億人民幣,今年原本計劃60億,現在計劃100億,而公司的自我估值也達到50億美元。相比較,Prada集團20億歐元的銷售額估值才107億歐元,其27倍的市盈率被一些投資者認為過高,因為相比較高出Burberry市盈率20%,更是LVMH市盈率的18倍。
如果Vancl成功上市,首要的就是將自己的業績做實,畢竟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在美上市公司遭到調查及訴訟的非常之多,不過這兩年應該是最佳時間,誰知道下一次金融危機會何時不期而至?Prada的十年上市路就是見證。
(外灘畫報)
普拉達的IPO秀:選擇香港因為對炫耀性資產估值最高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6/27/c_121589589.htm
普拉達是真正意義上的炫耀性資產,它將IPO放在香港,是因為那裡對炫耀性資產的估值最高
6月24日在香港掛牌上市後,普拉達(Prada)這個擁有近百年歷史的意大利家族品牌將正式成為公眾公司。
此前普拉達95%的股權由普拉達家族擁有,其餘5%由IntesaSanpaolo銀行持有。此次IPO,普拉達將17%的股權上市,計劃發售4.23億股,其中14%為新股。
快速發展且幾乎不受金融危機影響的亞太奢侈品市場,尤其是中國奢侈品市場,成了許多奢侈品牌的主要目標,這也是普拉達選擇在香港上市的主要原因。過去的兩個財年,普拉達大中華區銷售總額的複合增長率達到了52%,遠高於其他地區。
越來越多的奢侈品牌想在中國市場上分一杯羹,但奢侈品本身是一種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當遭遇全球最大的消費群體時,普拉達們還能保持既有的品質嗎?
香港上市
普拉達前四次的上市計劃均告夭折,這次它終於在香港結束長達十年的IPO旅程,開始書寫「中國故事」。
普拉達第一次計劃上市是在2001年,彼時「911」事件剛發生,全球股市急挫,IPO被迫擱淺;2002年普拉達又曾兩度計劃上市,但世通公司(WorldCom)會計醜聞案造成金融市場劇烈震盪;2008年普拉達的第四次上市失敗更不用說,因為碰到了全球金融危機。
因而,普拉達對此次上市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在6月8日的投資者推介會上,普拉達甚至專門為投資者們舉行了一場私人時裝秀。
據香港《明報》報導,普拉達最終招股價定為39.5港元,募集資金達167億港元。儘管資本市場低迷打擊了投資者的積極性,但該價格仍相當於今年近23倍預測市盈率,高出除愛馬仕(Hermes)以外的其他同行。
普拉達此次IPO募集的資金將主要用於增開直營店和償還公司債務。目前,普拉達在全球擁有319家直營店,其中亞太地區有104家。公司計劃到2012年1月31日這一財年結束時,在全球開設約80家直營店,其中25家將位於亞太地區。
這其中,中國市場是重中之重。
世界奢侈品協會發佈的官方報告中顯示,截至2011年3月底,中國奢侈品市場消費總額已經達到107億美元,佔據全球份額的27.5%,僅次於日本。「2010年6月至今,歐洲奢侈品市場消費總額的65%屬於中國人。」世界奢侈品協會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歐陽坤說。
目前,中國內地的主流奢侈品消費人群已經達到總人口的16%,約2億人,並且還在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預計2012年初中國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國。
除普拉達外,許多奢侈品牌也準備試水香港資本市場。2011年5月,知名二手時尚品牌店「米蘭站」在香港IPO時創下2180倍的新股認購紀錄;6月16日,全球最大旅行箱製造商新秀麗(Samsonite)在香港上市交易;此外,在美國上市的蔻馳(Coach)及在英國上市的巴寶莉(Burberry)也宣佈要到香港上市。
6月15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表示,中國將進一步降低進口關稅,包括部分中高檔商品的關稅,這無疑又加速了國內奢侈品市場的發展。
奢華的另一面
需求如此火爆,但怎樣在2億人的大市場面前堅守奢華品質,對普拉達來說是個大問題。
一個多世紀以來,奢侈時裝生意一直由使用最好材料、製作最精良的家族公司經營,是一個服務於小眾客戶的商圈。
1913年,普拉達在意大利米蘭創辦了首家精品店,創始人馬里奧 普拉達(MarioPrada)所設計的手袋、旅行箱、皮質配件及化妝箱等系列產品,得到了來自歐洲皇室和上流社會的寵愛和追捧。今天,這家精品店依然在意大利上層社會擁有極高的聲譽與名望。
上世紀70年代,時尚圈環境變遷,普拉達日漸衰落。1978年,馬里奧的孫女繆西亞 普拉達(MiucciaPrada)掌舵後,利用自己的設計天分拯救了普拉達。她將普拉達從一個在歐洲流行的小眾品牌,發展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生產百萬件商品的全球品牌,開始進入中產階級市場。
作為普拉達的現任總裁兼首席設計師和創意總監,繆西亞並非天生熱衷於家族生意。繆西亞是政治學博士,還加入了意大利共產黨,最後是在母親的壓力下加入到家族企業中來。也許正是這種與眾不同的學識和信仰,加上時尚的天賦,繆西亞的設計總是不拘一格,充滿挑戰。
在參觀一個軍事基地時,繆西亞突發奇想採用軍用帳篷和降落傘材料製作手袋。這款黑色尼龍手袋一經發佈就引起了轟動,成了經久不衰的經典款。之後推出的普拉達經典手袋也成了時尚的標誌。鏡子碎片、串珠、新材料和混紡大膽地被運用到繆西亞的設計中。
如今,低調與簡約、圓滑的線條和工藝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奢華氣質成為了普拉達的標誌。
普拉達旗下有Prada、MiuMiu、Church's及CarShoe四個品牌,其中Prada和MiuMiu兩個品牌廣為人知,生產皮具、成衣、鞋子、眼鏡和香水等產品。Church's及CarShoe品牌面對的是小眾名貴鞋市場,提供優質皮革人工製作鞋。
此次在香港上市,普拉達首次在招股文件中披露了奢華之外的內容。普拉達稱,自設工廠製作絕大多數原型、大部分樣板和部分製成品,其餘生產工序外包給外部生產商。它甚至承認,「截至2011年1月31日止的財年,我們的絕大多數製成品乃由外部生產商所生產」。據業內人士消息,外部生產商的產量達到了產品總量的80%。
早在2007年,《紐約時報》就提出許多奢侈品牌其實是「中國製造」。
事實上,許多奢侈品牌的生產線都在人力成本便宜很多的發展中國家,但是許多大牌都不願承認。一些品牌把「中國製造」的標籤藏在內側口袋的最底部或者在黑色的材料上印一個微小的黑色標誌。
今年3月,意大利奢侈品牌古馳(Gucci)的總裁帕特里齊奧迪馬克爆料,路易威登(LouisVuitton)帆布包的材料成本是一米11歐元,古馳皮包的材料成本是每0.3米50歐元。
而在大部分奢侈品消費者心裡,還沒對「中國貨」樹立起信心。有媒體統計數字顯示,雖然83%的人表示中國製造的頂級時尚品牌不是廉價的象徵,但86%的中國顧客表示會因為奢侈品牌標有「Madein China」的字樣不願再購買。
普拉達也稱,品牌的信譽與聲譽是奢侈品公司兩項最寶貴的資產,並表示會指派質量控制小組及檢查員嚴格檢查整個生產過程,確保內部及外包生產達到公司及顧客所要求的同等高品質標準。
凡勃倫效應
為了不流於大眾,奢侈品牌曾屢次漲價,但銷量不減反增,這似乎是一個怪圈。
經濟學家早已注意到這點,甚至畫出了一條向上傾斜的需求曲線——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大。這種現象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Veblen)注意到,因此被命名為「凡勃倫效應」。它反映了人們進行炫耀性消費的心理。
英國《金融時報》「Lex專欄」認為,普拉達是真正意義上的「炫耀性資產」,它將IPO設在香港,是因為那裡對炫耀性資產的估值最高。
正如世界奢侈品協會的報告所指出的那樣,中國人購買奢侈品不在乎產品本身的設計理念和文化背景,能讓很多人知道它是最知名的奢侈品就行。
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中國的奢侈品消費群體非常年輕。調查顯示,中國奢侈品消費者平均比歐洲奢侈品消費者年輕15歲,比美國的年輕25歲。月收入約10000元的消費者佔總數的一半以上,他們的年齡在25到28歲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普拉達旗下另一重要品牌MiuMiu於1992年成立,主打年輕市場,近年增長速度極快,為Hermes、LV、Gucci等同業品牌的一倍以上,大有趕超Prada之勢。
在專家看來,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市場還有一個成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