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個小農民工 讓他芒刺在背

2011-10-10  TCW




廈門島湖里工業區,一棟五層樓的 大樓靜靜矗立在華光路的盡頭,斑駁的紅色外牆已看不出它的昔日風光,這裡曾經捲入六百多名共產黨官員、總金額超過新台幣兩千億元、中國建國以來第一大走私 案。

這個小農犯下中國最大走私案 習近平時任要官,竟安全下莊?

一個叫作賴昌星的農民工,小學都沒畢業,卻掌握人性中最基礎的酒、色、財欲望,一步一步將廈門官員「綁架」,為他所用,進行中國史上最大的走私案。

廈門人說,遠華集團董事長賴昌星只要把官員請到「紅樓」,再硬的官員從紅樓一樓走到五樓之後,也都會乖乖聽賴昌星的,因為紅樓曾經蒐集了天下的美女、美酒 與稀世珍寶。如果官階較高,不適合和手下的官員一起紙醉金迷,賴昌星還會很貼心的在外面幫這些高官另闢金窩,有專職的美女侍候著。

記者來到十二年前老案子的發生地,一直到今天,廈門人仍如數家珍般的把紅樓的故事重說一遍。只是,紅樓早已經不是當年的紅樓了,它變成了是廈門市總工會活 動與培訓場所,一樓大廳則成了中國移動的營業廳,昔日的紙醉金迷與魔力已經不再,但一直到今天,這棟紅樓與賴昌星仍牽動著中國政權的交替。

習近平明年上台,反對派之所以能高枕無憂,憑恃的就是賴昌星這顆活棋子。賴昌星犯下的遠華案期間,習近平正是當時的福建省委副書記與代省長;最重要的是在 大小官員依職級處分的氣氛下,習近平卻能安全下莊。

而遠華案東窗事發後,賴昌星竄逃到加拿大,多少年來中國要跟加拿大要人,要引渡他回中國,都沒有成功;習近平將接班的前一年,賴昌星卻在今年七月二十二日 被遣返回到了中國,次日遭逮補。

這個小農通緝十二年日前返中 胡錦濤一派,將拿他震習近平?

這麼巧?

大陸的觀察家分析,這代表中國內部的權力分配還沒搞定。尤其以習近平太子黨的派系,對於明年將卸任的胡錦濤所代表的共青團來說,手上不能沒有籌碼來「震」 住習近平,而賴昌星就是一顆最好的棋子。這意味著,賴昌星的回國,並不會改變習近平接班態勢,但卻能讓習近平心頭有一塊割不掉的瘤,隨時可能再度復發。

故事是在一九九○年代初期發生的。小學沒畢業的農民工賴昌星,當時一面經營小店鋪,一面非法走私。一九九四年,他從關係管道得知,中國政府亟需電腦晶片產 品,於是在福建成立廈門遠華電子,但這回他專營晶片走私,賺了一筆橫財。

賴昌星靠走私發跡後,迅速將版圖擴張至油品、香菸與汽車等民生或工業所需原物料。由於遠華電子本身並無進、出口權,因此它陸續成立十多家子公司,全以合作 的名義勾結國有獨資企業,以貨物進口不報關的方式走私油品、香菸等多種產品。

內神通外鬼的共犯結構,讓遠華的走私事業暢行無阻,短短一年,光是走私植物油的總價值就超過人民幣十九億元;而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九年,走私進口成品油四 百五十多萬噸,超過整個廈門海關同時期正常報關進口量一倍。當年,相關業者都知道,廈門地區「做油」很賺錢,但想賺錢的人都擺脫不了賴昌星的控制。

另一方面,賴昌星開始涉足投資,並大手筆廣泛拉攏上層關係。例如,高達八十八層樓的遠華國際中心開工時,賴昌星大擺宴席,邀請中央、省、市近兩千名嘉賓大 啖「工作餐」,席上只見魚翅、鮑魚、人參、燕窩,離席前還贈送每人一袋價值人民幣數千元的禮品,賓客盡歡。

不僅如此,作家盛雪曾親訪賴昌星,寫下《遠華案黑幕》一書,賴昌星自述,交情上自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前總理朱鎔基、前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前副總理吳儀等高 官的秘書逾八十人,他還可以自由進出釣魚台和人民大會堂。

根據專案小組,遠華走私犯罪達五年之久,走私貨物總值人民幣五百三十億元、逃稅三百億元;涉案海關官員逾六百名。二○○一年,遠華案判決結果出爐,共對一 百七十三起案件提起公訴、二百六十九人遭追究刑事責任,占全體海關人數一三%。其中最高層級直達公安部副部長李紀周,遭處死刑。

經中國多年爭取,逃亡十二年的賴昌星今年七月被加拿大警方遞解出境,抵達北京後立刻遭到逮捕。雖然中國已經下令禁止報導相關新聞,卻止不住香港媒體海外大 放送。

香港《蘋果日報》稱,賴昌星接待過包括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等多名中共核心人物;而他所掌握的官商勾結黑幕,恐牽扯現任政治局常委賈慶林、 賀國強和習近平。《東方日報》則說,目前正值中共人事布局關鍵時刻,共青團與上海幫相互較力,少了無法視事的江澤民,習近平又受到箝制,權貴派在新一輪的 權鬥中勢必受困。

遠華案猶如一根芒刺插在習近平背上,儘管盛雪認為,維持穩定是中國政府的頭等大事,不會輕易動賴昌星這顆棋子,以免引起新的政治動盪,但《紐約時 報》(New York Times)卻警告:「儘管習近平幾乎肯定是下一位主席,但是他若在經濟政策上做得太離譜,也會被拉下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30

不甘做小農 花卉種苗王搏上市

2012-03-19  TCW



從高鐵嘉義站開車約三十分鐘,抵 達台南市後壁區,面積兩百公頃的「台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

園區三十米寬的柏油路走到底,就是芊卉國際新成立的「植物工廠」,每天從這裡生產、運輸至歐洲荷蘭、英國、法國的迷你蝴蝶蘭種苗就有二萬五千株。

橫跨英、法、中、港、泰和台灣六地,擁有二十個農場的芊卉國際控股集團,去年營收約新台幣十五億元,是台灣最大花卉種苗業者,也是台灣唯一在英國設置溫室 的花卉業者,占地六公頃是英國面積最大園區。

相較於競爭同業早在二十年前即投入蝴蝶蘭外銷產業,種花三十年的芊卉國際董事長景文德屬後進者,他如何突圍,讓自己坐上第一名的寶座?

從小在台中后里大甲溪旁沖積河床長大的景文德,來自一個務農家庭,課餘之暇幫爸爸種花。他還記得,當時河床邊只有他們一戶人家,沒水、沒電、沒鄰居。直到 國一的時候,才搬離到有水、有電的地方生活。

理論+農務農家子首創劍蘭外銷模式

從小常拿第一名的他,不顧父親反對,國中畢業時,堅持以高分選讀台中農工森林科、中興大學農業教育系,邊讀邊將熟知理論應用在父親的農事上。退伍後於一九 八六年創業,從一介小農,變身「知識農夫」。

在台中后里成立芊卉國際,他首創劍蘭切花外銷低溫包裝冷藏模式,提高切花品質;劍蘭切花外銷數量每年達兩百萬枝,外銷金額達新台幣上千萬元,也讓他在三十 四歲時成為當屆十大神農獎的最年輕得主。

只是這個模式,十年後面臨成長關卡,他與太太劉月紅決定到中國廣東惠州與雲南昆明等低工資之地開闢農場。從最初二十七公頃到現在二百七十公頃的生產基地, 芊卉慢慢發展成雲南最大花卉業台商。

通路+規模橫跨六國催花,比拚荷蘭

挑戰,伴隨企業壯大而來。「不尊重種苗智財權、員工難管理,更不公平的是中國政府大量扶植,打壞市場行情,」景文德加重語氣說。

二○○○年時,芊卉的營業額雖然達人民幣三億元(約合新台幣十四億元),但整體來說並不賺錢,逼得景文德開始思考轉型。

市場逼著企業不得不往前面走,「從育種、組培、大規模產量,才能走到國際貿易市場,」台灣區花卉輸出業公會常務監事陳清鈺表示,台灣蝴蝶蘭要進軍國際市 場,最大的競爭者是荷蘭,除了品種專利權處於弱勢,後端的行銷通路據點,亦遠遠不如這個全球花卉輸出大國。

「台灣徒有種源和技術的世界優勢,但真正賺錢的產值卻拱手讓人,」曾是行政院國家型科技計畫花卉和觀賞植物組召集人朱耀源的研究指出。

不想重蹈覆轍,景文德的溫室只種種苗,催花則放到通路端。二○○三年,他將觸角從中國、香港、泰國,伸向英國、法國,在當地蓋起花卉種苗的催花中繼站,芊 卉也從切花領域擴大到花卉種苗市場,開始布建國際通路。

要賺世界財的重要關鍵,在於掌握穩定的品質。「種花技術說穿了沒什麼,主要在於太陽光與人力的控制,要能工廠化生產,控制這兩個變數就能降低成本,」景文 德說。

相較於其他業者靠天吃飯的心態,景文德對待蘭花,如同晶圓片生產那般精密。

三控+三定五成利潤比同業高一倍半

他耗資四億元,從荷蘭引進設備廠房,將溫度控制在攝氏二十八至三十度之間,在濕度上則維持在七○%的狀態,光線方面則採用成本高出四成的玻璃帷幕,以及中 空塑膠隔板,取代傳統塑膠板,以阻擋烈日下約十萬燭光的受光,讓光線維持在一萬五千燭光左右;在控溫、溫濕、控光「三控」下,營造出一個適合蝴蝶蘭量產環 境。

人力上,則是體現「三定」。所謂「三定」,就是「定質、定崗、定責」。

在定質方面,從育種、組培到種植,生產線操作員每天都有固定產出量。以組培操作員來說,一天工作量是一百瓶,一瓶約有十五顆苗,一天至少要產出一千五百 顆。

接著就是定崗和定責,景文德改變過去花農生產上「人動,花不動」的傳統思維,而是透過機械輪動種植盤床,讓「人不動,花動」,減少人為疏失,同時增加品質 穩定。在類似科技產業工廠生產線控制下,能創造出近乎百分百的良率,其毛利率約五○%,較一般花農高出一倍半效益。

目前台灣蝴蝶蘭外銷金額約新台幣三十億元,芊卉年產約一千二百萬株,僅占全球市場大餅十五分之一,已經是全台最大,但相較荷蘭大規模農企Florica年 產六千萬株,足足有四倍的落差。

「如何增加穩定量產,再結合零售品牌,是芊卉正進行的,」集團執行長許坤源點出芊卉面臨的挑戰。

為了迎向農企業規模,景文德在二○○八年底,首度在組織中引進具有金融與管理背景的專業經理人許坤源,計畫在二○一四年上市,挑戰台灣第一家以農企業上市 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83

社會企業》讓鄉民甘願當推銷員 揪眾募資賣小農鮮奶 微風超市也聞香求上架


2015-06-08  TWM

撰文•鄧 寧

三月六日,一場別開生面的「生乳品茗會」上,被夥伴暱稱為「阿嘉」(台語發音)的龔建嘉披著醫師白袍,滿口鄉民語彙,正式為他的新創事業「鮮乳坊」與群眾見面。

一九八五年次的龔建嘉,今年剛滿三十歲,是全台現有三十餘位大動物獸醫中最年輕的一位。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巡迴分布在彰化、雲林、台南、屏東的三十家牧場,為動物做檢查。

約訪當天,五月梅雨浸透了彰化芳苑鄉、福寶村一帶,牧場裡牛糞的味道在溼氣中更顯沉重,阿嘉戴上長及上臂的手套,熟練地伸手插進一隻隻乳牛的肛門進行直腸 觸診,「像這樣每天都要摸便便,還要自己開車奔波,想做的人當然少。」每天都得奔波全台不同的牧場,龔建嘉從事的是獸醫界的冷門工作,長期和酪農互動,讓 他對酪農的苦楚感同身受,當媒體報導牧場違法用藥,「牛奶駭人」事件掀起市場恐慌時,他興起協助改善小農的念頭,決定創立「鮮乳坊」,與小農合作乳品品 牌。

一決定創業,他打去年秋天起,便報名創業營,每周末回台北上行銷課,培養創業的思惟與實作,並成立鮮乳坊粉絲頁,沒想到,僅靠理念就吸引五千人按讚。

獸醫為酪農找出路,打破鮮乳壟斷今年初,群眾募資平台Flying V主動找上門,邀請龔建嘉提案,短短三天就突破預計募款金額一百萬元,最後募資六百餘萬元,合計有近五千名贊助者與約五萬瓶訂單,阿嘉說:「真的很難想像 能獲得這麼多人支持,但是看著數字成長,覺得壓力越來越大,沒有不做的理由。」群眾的力量推著龔建嘉前進創業之路。他把募來的資金,請了七名員工,還買了 一輛冷藏配送車,和厚生市集合作配送事宜;同時投入資金架設網路,作為未來消費者預購下單之用。他的設想是,如果能縮短從一個小農乳品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 的距離,踏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有機會繼續找第二個、第三個小農合作。

一開始,阿嘉先找到豐樂牧場,雙方在瓶身標籤上共同掛名,消費者會知道喝到的是哪一家牧場的牛乳;而對酪農黃常禎來說,這是嘗試小農品牌的新途徑,「做牛 奶毛利真的很低,但阿嘉是用高於乳品廠一五%至二○%的價格跟我收購,品牌也一同持有。」與阿嘉相熟的酪農阿進哥(化名)就說:「以前乳品廠曾經限制收乳 量,但牛還是會泌乳啊!我只好自己加工賣給店家,扣掉配送成本,根本賺不了什麼錢!」小農想自創品牌難度很高,一直到三聚氰胺事件後,乳品廠才將合約改為 全數收購,酪農阿泉指出,「我們交給乳品廠比較穩定啦!像阿嘉這樣很有心,但要我們從生產做到行銷,很難啦!」打出「食安牌」,大廠、百貨搶合作然而,三 月的「生乳品茗會」上,有一百多位參與募資者,前來聆聽阿嘉的理念;當他還在煩惱集乳後的生產後期作業,台農鮮乳廠主動寫信,表示願意替鮮乳坊代工滅菌與 裝瓶;接著,五月十八日正式順利啟動配送。熬過起頭難的陣痛,阿嘉的創業理想,此刻終於邁開步伐。

阿嘉說,「中間剝削愈少,利潤才能回歸到酪農,所以傳統通路,我統統都不要!」接下來,他將採用網路預購宅配制,實體通路則跳脫傳統框架,如現在就有一家地方藥局販售鮮乳坊的牛奶。

採訪當日更傳來好消息,阿嘉興奮地說:「欸!對了,我們今天開始上架微風超市!」主動登門求親的微風態度很積極,還有意幫鮮乳坊辦記者會造勢,對新創團隊來說,無疑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面對創業的成績,阿嘉並不急躁,他說:「我們要的消費者是更在意食物本身的人,會因此對食品更要求,間接幫助小農,帶動獨立品牌。」每一口鮮奶都是一個酪農故事,但願阿嘉永遠勿忘初衷。

鮮乳坊

創辦人:龔建嘉(1985年生)成立時間:2015年3月

初期資本:250萬元

主要業務:透過群眾募資+網站訂購,經營小農鮮乳直送成績:2個月募資600萬元

創業日記:

2014.8 層出不窮的食安事件,大品牌讓人喪失信心,每天和酪農生活,是不是能做一些改變?

2014.10 到ALPHA Camp上課,試著以行銷頭腦來思考用網路與傳統產業連結。

2015.1 上Flying V募資,居然獲得這麼多人支持,看著數字成長,覺得壓力越來越大,這下子更不能退縮,沒有不做的理由。

2015.4 慘了,原本談好的代工廠突然來電話,說不能幫我們代工!這下可好,得想想怎麼辦。

2015.5 這一天心裡充滿感動,我跟著冷藏車司機一組一組的把牛奶送出去,好像生一個小孩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42

金新錢潮農 創投捧錢搶投資 小農拚上市櫃

2016-01-04  TWM

農金大潮來襲,人才、資金的投入正逐漸累積出豐沛的能量,不可忽視。

我們從崢嶸冒芽的微型小農身上、從年營業額5億、10億的產銷合作社身上看到,也從農業技術有所突破、生產銷售模式找到創意的農商身上看到;這些變化,吸 引了創投在內的投資圈聰明錢,悄悄將眼光往農業挪移;再者,農業追求轉型企業化,有了向資本市場靠攏本錢,循創櫃板、興櫃、上市櫃路徑前進的動力,其中含 金量之高,更是吸睛。

二○一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易宏董事長蘇睿騏剛從中國北京回到台灣,他才辦理完一次甚受矚目的現金增資,光電大廠宸鴻董事長江朝瑞剛以個人名義,認購易宏股權二二%,成為第一大個人股東。蘇睿騏說,募到的資金,要拿來種牛樟木。

場景一》台北內湖 易宏

宸鴻江朝瑞、華陽創投、國發基金,大家都想在易宏登創櫃板時,爭取當股東!

他的造林計畫,是易宏這家以生產牛樟芝保健食品著稱的公司,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不僅江朝瑞砸錢投資,連創投界最積極投資農業科技領域的華陽創投、國發基金,都在他登創櫃板時,爭取成為股東。

來到苗栗大湖、新北三峽,蘇睿騏四年來,在兩地建立六十公畝林地,種了共五萬株牛樟木,未來還打算種到十萬株。「這是台灣特有的國寶樹,我們只會種在台 灣!」光是牛樟木,本身就價值非凡,蘇睿騏指出,一株五年的小牛樟木「價值以萬元起跳」,五年生的市價二.五萬元,且年分越久,價值越高。

有牛樟木才能培育出牛樟芝,砍下來的椴木做牛樟菌的溫床,培養出牛樟芝三、五年之後就會廢棄,屬於耗材,這也是主打實體牛樟菌保健食品的易宏,需要擁林自重的原因。

易宏也是業界第一家通過衛福部新法規、牛樟芝產品通過九十天動物毒性測試的品牌。拿到合格許可的同時,中國華潤集團旗下的三九公司,立刻決定代理易宏產品到中國市場販售。

從登上創櫃打開知名度,到一五年九月底轉興櫃,成功吸引外部資金投資,易宏跨上資本市場的第一步堪稱吸睛。

場景二》雲林西螺 太陽生鮮家樂福、大潤發都是它的客戶,因為公司化得早,有完整財會資料,想上市會快很多!

十二月二十二日一大早,三千坪的物流中心地上空蕩蕩,任誰也看不出昨天晚上,曾疊滿三千個四十五公分乘以六十五公分大小的塑膠菜籃。紅色的裝著根莖類,藍 色的裝葉菜類,全部要在晚上陸續出車送往全台六十個據點。家樂福產地直採課長曾富達從傍晚六點多就到,太陽生鮮履歷產地經理林棋華陪他一起清點出貨狀況。 這,只是太陽生鮮供給家樂福一天的出貨量。

隔天下午,曾富達又到同樣地址,太陽生鮮總經理胡英傑找來二十位農友,溝通下一期替家樂福耕作品項以及產銷履歷的重要性。加入太陽生鮮供貨系統多年的農友 吳木樹說:「種菜我很厲害,賣菜我不懂,與合作社配合,我省事,收入也穩定!」一臉斯文的太陽生鮮董事長蔡易成,坐在牆上掛著斗笠蓑衣的辦公室裡說,最近 很多投資機構開始對農企有興趣,近日才有一家創投來拜訪,「昨天又有一位開發的協理來拜訪」。﹝編按:指的是以投資銀行為主體的開發金控投資部門。﹞太陽 生鮮年營收約達十億元,家樂福、大潤發、王品都是它的客戶。蔡易成說,十多年前接到家樂福的第一筆蔬果採購生意,他就毅然成立公司。

正因為公司化得早,擁有完整的財會資料,這種條件,若想上市,進度將相對快很多。

場景三》北市南海路

﹁農業好點子﹂頒獎現場

大學教授詹添印:「參加這次募資,就是想看看產品有沒有市場。」十二月七日上午十點,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技術處處長盧虎生在自家大樓內,替「農業好點子群眾集資競賽」擔任頒獎人,兩人笑容滿面地分別頒獎給得獎者。台上正開心風光,台下場面更是熱鬧非凡。

從創投界、櫃買中心、銀行業者、會計師事務所,乃至於超市、餐廳與小農們,在這一天統統齊聚一堂。

放眼掃去,會場的這一頭,和通創投代表正在與「評審團」首獎—— 花田喜彘的創辦人張勝哲詢問未來經營的規畫;那一頭的全聯社、王品、棉花田、家樂福都派代表到場,想開發新的供應商;而負責執行這次競賽活動的財團法人中 衛發展中心﹝編按:專門輔導中小企業技術授權或轉型等,簡稱中衛﹞顧問王淑敏,更是忙著幫比賽團隊「作媒」,想把比賽團隊推銷出去。只要定格細看,處處都 是交頭接耳的畫面。

帶著台南遠東科技大學學生一起參賽,得到評審團獎第三名的機械工程系副教授詹添印說:「參加這次的募資,就是想看看產品有沒有市場。」他帶著學生種植成 功、來自南非的特有蔬菜冰花,如今募到三十一萬元,準備量產,想把一斤市價可以賣到一萬兩千元的冰花,轉化為鑽石花小盆栽,期待帶進千萬元商機,也替學生 帶來翻轉未來的機會。

這三個場景的背後,不約而同指向一個事實:不論創新小農、科技農業或是青年返鄉,農業工作者正慢慢具備經營概念,轉型企業化的趨勢正在形成。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一四年的資料,台灣的農企約有一萬多家,每年創造高達二.三兆元業績,這些都是有報稅資料的農企公司,還未計入不開發票、不報稅的農作物生產者所創造的業績。

找創意、錢來了、政策推

農企正夯 個個有機會成上市櫃公司○九年,行政院把精緻農業列入六大新興產業,投入二四二.五億元全力扶植農業,而在屏東成立的農業科技園區,目前至少已有五十九家農業科技公司進駐,投資金額超過三十一.二億元,積極鼓勵發展農業科技,初現成效。

近年來,台灣農業開始走向資本市場,櫃買中心繳出促成五家農企登上創櫃板,至少四家輔導排隊準備登板的成績。而農委會今年主辦的農業好點子群眾集資競賽, 也吸引一八○隊報名,上Flying V上試身手,總計募集八六八萬元。金額雖然不高,但平台上每個隊伍想盡辦法呈現最好的一面,並從中試圖了解消費者需求,無數個像第一名的「花田喜彘」一樣 的團隊,正在崢嶸發芽。

更重要的是,嗅覺敏銳的聰明錢來了,他們嗅到誘人的潛在獲利陸續湧來。和通創投董事長黃翠慧就說,台灣的農業科技其實相當發達,只是不像IT產業那麼效率化,原本投資科技業的創投同業,近年來開始不約而同分散資源,把部分眼光瞄準農業科技公司。

她估計,「未來三年,以一五年為基準點,每年創投投資在農業上會有二○%成長!」早在七年前,就開始到農企中尋找獵物的華陽創投,迄今更已經投資了包括品 種研發、漁產、疫苗相關的企業十餘家,譬如,做公平貿易的生態綠、生產胡蘿蔔素的麗宏投資、培養牛樟芝的易宏,總投資金額超過五億元。

董事長王韋中看好農企未來的後續潛力,又宣布一六年將新募六億至十億元的農業科技基金,預計至少投資十到二十家左右的新創農企公司,顯見他看好的程度。

錢味越來越濃,民間農業轉型農企的動力就大起來了。

最早受注目的,當屬營業額都在八到十億元之間的大型果菜合作社,如雲林西螺果菜合作社、漢光果菜合作社、青松果菜合作社等,都已經搭上第一班公司化列車。一旦企業化之後,以這些公司穩健的營收獲利,都可能成為未來上市櫃「農業股」的嬌客。

毛利高、股本小、不怕紅色供應鏈三大誘因 吸引聰明錢來敲門大型合作社願意轉型為企業,意義不凡,畢竟,他們所面對的,都是政策長期補貼的農戶,幾乎沒開過發票,沒繳過稅,導致產業鏈中的許多業者缺乏會計概念。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會計師王怡文指出,由於台灣小農居多,想企業化,問題多如牛毛,「銷售憑證漏未開立、部分成本費用合法憑證取得困難、人員薪資難合規定等等不一而足」。簡單說,小農面對複雜專業的會計問題,就是「毫無概念」。

而上要面對幾百個農戶,下要面對上百個客戶的合作社感受自然最深,已經啟動轉型的青松樂活科技公司總經理呂政諺苦笑說:「該來的問題,就得面對!」他形容這是一趟學習之旅,瞄準的則是未來五年、十年的成長。

事實上,合作社願意轉型企業,農界都緊盯著看,因為農企的下一步就可能朝向資本市場,屆時,按照資本市場遊戲,賦予本益比等指標,從一股十元面值,翻身成一股二十元、四十元、一百元……,想像空間無限,也有機會創造出農業新貴。

當政策也在鼓勵青年返鄉,越來越多年輕一代願意投入農畜牧產業,寧可棄高科技業而就農業,這一批批脫下西裝、卸下領帶的農業新貴,年薪也未必比較差。

這股來自四方騷動不已的農業商機,乍看確將蔚為風潮。這個脈動,指導過很多新創團體的創投公會祕書長蘇拾忠最敏銳。他說,一五年,創投公會舉辦農企參訪 團,「一口氣來了十幾家創投業者,好久沒這麼熱鬧了!」蘇拾忠分析,農企會吸睛的一大原因是「很多農企的毛利都很高,少則三○%,動輒四○至五○%,七○ 至八○%的也很多。」對創投業者來說,相較於飽受紅色供應鏈挑戰、「毛三到四」的科技業慘境,農企的高毛利,無疑是閃亮無比的標的。

其次,台灣的農業科技公司、農企業的股本都不大,燒錢速度也不像高科技業般驚人,投資小而美的農企,虧不了什麼大錢,「屬於小投資,風險不大。」不僅如 此,蘇拾忠也指出,「農企也是目前台灣少數不怕紅色供應鏈的產業,﹂而且產品研發、技術能力都有一定水準,甚至有能力打開外銷市場。因此,一旦引導往資本 市場上市櫃,投資農企,可創造的獲利空間就令人期待。

蘇拾忠直率地說:「創投,天生就是追逐高毛利的獵人。」而上述原因,讓台灣農企成為創投眼中「本小利大」的絕佳獵物。

以華陽創投所投資的易宏為例,當年以接近面值十元投資,今年宸鴻董事長江朝瑞以每股三十八元認購,華陽帳上未實現獲利就近三倍。另一家纖米公司,三次現增議價節節高升,從創櫃時的每股二十五元,到一五年八月,每股溢價來到四十元,原始股東的帳上價值,也成長三倍。

事實顯示,這幾年,創投為首的投資圈奔波全台,頻向在地農企業敲門,曾幾何時,沒沒無聞的農企,真的開始吸引這些聰明錢的注目,農企投資熱潮真的來了。

不過,台灣的農業以小農居多,螞蟻雄兵的生態缺乏大型企業,這種普遍資本化差,王韋中分析,「不懂資本市場、規模小、格局不夠大」,是現今業者的普遍問題。

黃翠慧也心有戚戚焉,正因為規模不大,難免有小蝦米怕被大鯨魚吃掉的疑慮,確實讓創投業者「很難投」。而且,農業很難標準化,不像工業、製造業「能夠做預 算、估產值」。像是她擔任董事長的和通創投,一二年就想投資以「友善農民、結合文創」著稱的包裝米品牌「掌聲穀粒」,從接觸到談成入股,整整花了一年半才 完成。

「有想法的青年農友,也開始思考成長、規模」,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雷立芬觀察,農企很多都是家族企業,有的技術經驗很難傳承,如果能夠引進創投,或是策略 夥伴,至少可以有三大好處。一是建立傳承;二是要擴大比較快,如果只是以農業貸款方式進行,能借的錢有限,一旦掛牌上市櫃,「籌措資金的管道會多一些」; 三是能夠提升創新性。創投進去之後,可以幫他引進外面資源,此時,「像是找名製作人王偉忠代言的事情才會發生」。

幸好,小農雖小,卻是小而美。

這幾年,中衛中心努力穿梭在農民、農企與客戶之間,顧問王淑敏觀察,近年小農業者不論生產、技術、行銷都很活躍,小農找商機的努力,真的是生氣勃勃。

帶入需求導向

小農業者最有興趣「品牌行銷」議題每年舉辦新創公司選秀的時代基金會,一五年首次獨立出新農業組別,選出十二家新秀,類型從單一農產品生產者,到串連產地 到餐桌一條龍業者都有。譬如完成產銷鏈的老牌子家禽生產廠商元進莊、從育苗及契作管理都一站式服務的瓜瓜園等,他們的創新表現,讓評審們十分驚豔。

時代基金會執行長徐小波認為,從這次選秀結果來看,參賽者十分多元,「年輕一代開始懂得帶入需求導向。」不過,這次負責籌辦今年新農業選秀的吳思瑤,從後續辦理的論壇中發現,小農業者最有興趣的是「品牌行銷」議題。

的確,不論養雞養鴨、種芒果或萵苣;不論從事的是生產端到經銷販售的哪一段,想獲取最大利潤,就是要做品牌,其次就是尋求差異化的定位,找到屬於自己的特 色。行政院經濟能源農業處處長廖耀宗也建議,「青年進入農業,不應該只做種植者,更應該成為系統整合者!」譬如,與電商結合,那麼,未來的批發市場有可能 變成二十四小時物流中心。

但是三十二歲的台南青農聯誼會會長劉育承,本身就是典型的返鄉青農,他的觀察是,青年返鄉最缺的是技術、土地與資金。

剛上創櫃板的焌達科技,在新竹竹北企作有機草莓,開發草莓啤酒等相關產品,但真正具有潛力的商機,其實是在與中山醫藥大學合作,發現草莓與草莓葉中含有高 抗氧化、抗炎物質,經過中山醫學大學生化科的動物實驗,證明可以對轉移乳癌癌細胞,提供有效抑制。但剛起步的焌達最大的煩惱,不在如何證明實驗成果,或是 萃取技術,執行長廖駿達說,最大的困擾是「找地種草莓」。

櫃買中心董事長吳壽山在輔導焌達登創櫃板過程,甚至還當起中介人,介紹廖駿達位於桃園大溪的十幾甲地,為他解決缺地的燃眉之急。

不僅焌達如此,對專攻芒果產銷品牌的「芒果恰恰」、設計出現碾現吃包裝機器的「纖米」或是生產雞糞肥料的麗園來說,決定走上登板掛牌之路,都是希望能夠便於日後籌資。

整合農戶、挖掘通路

打世界盃 台灣大型農業公司指日可待儘管目前台灣農業個別規模不大,走上企業化,就帶來成長坐大的機會。太陽生鮮農產公司董事長蔡易成就拋出一個思惟︰台灣農企為何不能打世界盃?

不論農畜漁牧,不論生產還是加工,不論技術還是品牌,台灣既然創造了香蕉、蘭花、果乾、鳳梨酥外銷的紀錄,那麼可口的玉女小番茄、霧峰葡萄…打進國際市場豈非事在人為。今年芒果外銷市場中,韓國超日趕中,躥升為第一名,其實就是政府與廠商多年努力的成果。

如果有業者嘗試整合農戶、透過開發暢通的通路,找到客戶,難保台灣不能長出一家大型農業公司。蔡易成舉美國Dole公司為例,過去,這家農產公司在全球都 有生產基地,菲律賓甚至劃出一座小島,讓Dole專門種植農作。專做水耕蔬菜的源鮮農業技術公司總經理許育碩也說,許多如關島、夏威夷等國家,都仰賴農產 品進口,他認為,源鮮的植物工廠哪天到當地設廠生產水耕蔬菜,不會只是夢想。

台灣市場雖小,已足以養活許多在地小農,如果放眼國際市場,拉高格局,機會也處處都有,韓國、日本、中國都是鄰近可進攻的市場,這麼說吧,農金商機無處不有,只要勇於逐夢,機會盡在其中。

撰文 / 許秀惠、黃家慧、林惟鈴、張佳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66

“老鼠門”再調查:海底撈的小農文化與大企業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28/164861.shtml

“老鼠門”再調查:海底撈的小農文化與大企業病
張琳娟 張琳娟

“老鼠門”再調查:海底撈的小農文化與大企業病

所有問題的表象背後,都是系統bug。

 來源 | 餐飲老板內參(ID:cylbnc)

文 | 張琳娟 

海底撈正在遭遇成立23年來最大的“滑鐵盧”。

任何問題的表象背後,一定是系統的bug。

而阻礙海底撈壯大的最大的系統bug,正是它一路走來最獨到的武器。

“張大哥”還是“張老板”?

“老鼠鉆進食品櫃”、“漏勺掏下水道”,這樣的醜聞擱在任何一家餐飲企業身上,都會是滅頂之災。(相關閱讀:為什麽那麽多人選擇原諒海底撈?)

神奇的是,海底撈強大的“品牌免疫”(即完全占領了消費者心智,與其建立情感鏈接,致使忠誠消費者自發為品牌問題進行辯解甚至選擇性忽視),使公眾輿論聚焦在“要不要原諒海底撈”上。

更神奇的是,當海底撈在事發當天發出第二份公告時,支持它的呼聲一度蓋過了對它的譴責。

微信圖片_20170828134610

轉折點發生在公告的第6條:兩家涉事門店的幹部和員工“無需恐慌”,“該類事件的發生,更多的是公司深層次的管理問題,主要責任由公司董事會承擔”。

這,和2011年海底撈遇到第一次輿論危機——“骨湯門”時,如出一轍。

當時,掌門人張勇發了這樣一條微博:

“菜品不稱重偷吃等根源在流程落實不到位,我還要難過地告訴大家我從未真正杜絕這些現象。責任在管理不在青島店,我不會因此次危機發生後追查責任,我已派心理輔導師到青島以防該店員工壓力太大。對飲料和白味湯底的合法性我給予充分保證,雖不敢承諾每一個單元的農產品都先檢驗再上桌但責任一定該我承擔。“

這種“護犢子”,很有水泊梁山式的江湖氣:“兄弟們只管幹吧,出了事大哥擔著!”

2

從危機公關的角度,兩次“護犢子”的處理,都為身陷輿論危機的海底撈扳回不少得分。

關鍵時刻不甩鍋、護著自家員工,海底撈的確做到了“厚德”如一。可是,對於一家體量龐大的現代企業來說,這樣真的好嗎?

這個問題,就連張勇本人,也曾疑惑。有一個細節是,在一次對張勇的采訪中,他非常困惑於員工對自己的兩個稱呼。他表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張大哥”,還是“張老板”?

3

海底撈的“大企業病”

張勇的困惑,大概是種“成長的煩惱”:一方面,企業越做越大了;另一方面,越來越難管了,問題越來越多了。

不妨來看看,在這次食安危機中,除了老鼠,海底撈還暴露了什麽?

(1)人員流動大,管理無序。

8月25日事發當天下午,內參君走訪北京的兩家涉事門店時,店面的負責人還一臉懵:誰是臥底尚不得而知。這真讓人哭笑不得,如果不是臥底記者太高明,就是海底撈人員流動太大,或者員工管理太無序。

(2)原有的組織模式弊端漸顯。

據內參君所知,海底撈是店長負責制,店長擁有開店權、選址權、用人權等一系列自主權。這種機制的好處是,能夠激發基層的積極性,以店面為單位靈活地應對市場。

而缺點是,在涉及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命門死穴上,基層和高層的感受容易脫節。比如,店長更看重可量化的經營業績,但對於食品安全這樣需要長期隱性投入、卻很難有顯性產出的問題不感冒。

此外,還容易產生內部混亂。一位商場招商經理就曾透露,遇到過同一個鋪位兩個海底撈店長“打架”的情況,搞得他很懵逼。

(3)有制度欠執行。

海底撈對食安的重視和制度之完備眾所周知。在其官網上,每個月都會公示例行食安檢查的通報,今年幾乎每個月都不乏洗碗機檢查不達標的案例。

4

而這次曝光中,“洗碗機里滿是汙垢”“後廚有老鼠”“用拖把清洗洗碗池”“火鍋漏勺掏下水道”這些細節,無一不在“打臉”。

(4)企業文化斷檔。

在視頻中,面對臥底記者對操作流程的提醒,後廚人員的一句話讓公眾紮心了:“幹好你自己的事。”要知道,海底撈倍受稱道的特質之一,就是員工的主人翁精神。如今,一句冷漠的回答再次“打臉”。

我們常說的“大企業病”,通常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機構龐大,制度成空,效率低下,人才流失,信息阻隔,管理失控。對照一下海底撈,“老大”當了太久,是否已經出現“病癥”?

“家文化”正在拖垮海底撈

“鄧巴數”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維持溝通的組織規模極限是150人。

當企業人數在150人以下的時候,借助於人際思維就可以讓員工之間建立起親密無間的關系。當一家企業超過150人後,它的管理問題就隨之出現,借助於人際思維來提高績效很難。

這或許可以解釋張勇的困惑,也可以解釋海底撈的“大企業病”——對於擁有約200家店面、15000名員工的海底撈而言,“家文化”正在由法寶變成拖累。

首先,店越開越多,越開越快,新員工不再是家鄉人了,人員流動又快,你的“家文化”神魂,就很難傳導給每個人。

盡管張勇曾半開玩笑地說海底撈不是“家文化”,自己是“資本家”,但這並不妨礙海底撈的“小農”基因。

其次,餐飲完全是一個依賴“人”的行當。以食品安全為例,不在於老板的決心、高層的表態乃至於大量的經費投入,而在於每一個員工的責任心。

良性的企業文化,應該是“我有責,我承擔”,而不是“員工有責,老板擔”。

出了食安問題,公司高層確實有管理不力之責。但是,漏勺插進下水道、洗碗機長久不清洗,難道不是一線員工直接導致的後果?

順豐王衛護的是受欺負的員工,而海底撈護的是犯錯誤的員工。無原則的“護犢子”式的家文化,只會讓員工在潛意識里放松責任心。

最後,組織架構上,無論是老板張勇的“甩手掌櫃”式管理,還是對待門店的“無為而治”,在龐大的組織和迅速的擴張中,弊端都會越來越明顯——那就是失控。

總之,“家文化”在企業初創期是凝聚內部的法寶,但是,隨著企業越來越壯大,就會成為職業化管理的絆腳石。

海底撈的“中年危機”

事實上,即使堡壘沒有“從內部攻破”,看上去穩坐行業老大的海底撈,活得也並不輕松。

資本層面:2016年,海底撈旗下底料企業頤海國際在港交所掛牌,被認為是海底撈“曲線上市”,來自海底撈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一半以上。供應鏈的上市,倒逼店面必須增長,而快速開店勢必帶來一系列管理問題。

競爭層面:近兩年,以火鍋黑馬“巴奴”為代表的新興品牌,公開挑戰海底撈。甚至,在局部市場,挑戰者的客單價等關鍵性經營指標一度躍居第一。而海底撈的出招回應,比如在無錫打價格戰,被認為是傳遞出了“老大的緊張”。

6

消費升級層面:比起巴奴、湊湊們在產品、場景、模式上的花樣創新,海底撈這麽多年來似乎乏善可陳。“除了服務還有什麽?靠什麽贏得年輕人?”消費者的叠代,也在拷問著這位老大。

以上種種,都在打亂海底撈原有的節奏。

內外因素夾擊下,海底撈正駛入壓力驟增的“音障區”——沖過去,就能穩定在新高度;突破不了,就面臨跌落。

某種程度上,海底撈的這次危機,並不完全是“偶然”。就如海底撈自己所說,是“深層次的管理問題”。

能否“叫醒”中餐的整體食安意識?

在歐美,麥當勞經常因為“飲料太燙燙到客人”這種“吹毛求疵”的問題而賠償。

在中國,所有餐企的食品安全意識都還在一個很低的水平線上,法律、制度層面的監管力度也遠遠不夠。

令人尊敬如海底撈,卻依然無法超越整體的現實大環境。

對於海底撈來說,危機暴露出來是好事,它是企業系統故障的報警信號。

對於整個餐飲業來說,但願,這次因行業標桿的危機而引發的集體討論和反思,能夠帶來業界食品安全基準的整體提升。

海底撈 食品安全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127

【專題籽】公平貿易不公平 外展教練推非洲小農咖啡豆

1 : GS(14)@2017-05-06 11:39:29

外展教練黃一龐(Ken)在非洲爬山之旅認識了當地的咖啡農民,直接向他們購買咖啡豆,實踐更公平的貿易。



【專題籽:胚芽故事】除了食玩買,旅行還可有很多意義。外展教練黃一龐(Ken)喜歡爬山,2016年初挑戰非洲最高的山──吉力馬札羅(Kilimanjaro),偶然知道同行挑夫Pac一家都是咖啡農。挑夫樂天純樸令他深受感動,及後又發現所謂的「公平貿易」(Fair Trade)咖啡根本不公平,Ken於是向他直接購入咖啡豆,再運回香港烘焙出售,部份收入用以為當地人圓夢。



在坦桑尼亞吉力馬札羅山海拔1,000至1,400米高的範圍,有十多萬小農,他們家庭式生產咖啡豆,以山上最好的雪水灌溉農田,Pac家是其中一家。這些農民收入不多,以Pac為例,就要以挑夫工作幫補家計。Ken在山上出現高山反應,在教練和Pac的幫助下順利登峯。「他幫我背了大部份行裝,每天只得到數元美金。他卻是旅途中最享受的一個,時刻露出滿足笑容。」二人有說有笑,下山後,Ken更到Pac家探望其家人,村落設備簡陋,水電供應已是奢侈品,「他的爸爸和外公都是咖啡農,是樂天知命的農民。純粹給他們錢不是我最想做的事,也不是我最有能力的地方。回香港後,我思考如何藉着他們辛苦種出來的咖啡豆報答他們。」最後Ken決定向他們直接購買咖啡豆。同年12月,Ken再次出發到坦桑尼亞考察如何幫助咖啡小農,四出跟農民、合作社、機構,甚至是政府部門人員見面,發現所謂的公平貿易並非想像中般美好。「想不到在咖啡豆的投標會中,有公平貿易標籤的投標者出價比沒有標籤的更低,我探訪的農民在購買種子、種植方法和銷售方面都沒有議價能力,令我覺得很諷刺。」香港人樂善好施,當我們見到公平貿易標籤都樂於支持,Ken不忿:「中間卻有很多人利用標籤,不但沒有給農民較公平的價格,也甚少幫助他們發展社區。我不是說公平貿易是壞事,但我們也不可神化公平貿易這標籤,要了解背後的運作、那個地方和農民是否真的受惠。」


定價高10% 助坦桑尼亞人圓夢

Ken的公司上個月正式在當地註冊,向小農直接購買咖啡豆(Direct Trade),再在香港找咖啡師烘焙,現時「海圖咖啡店」三間分店都有採用。老闆Amen很認同Ken的理念,對咖啡豆也十分滿意,「產地位於火山地帶,咖啡豆質素很好。以我的經驗來說,應該可得到歐洲精品咖啡協會標準的80分以上。」除了公平價格,Ken亦在咖啡的定價上加了約10%,投放在名為「坦桑尼亞夢想」的計劃,幫當地人圓夢,希望開建築材料小店的挑夫Pac將會是第一個受惠人。「如果他可以賣建築材料,找到村民幫其他人建屋,同時提供就業機會,這就是真正的用得其所。」Ken期望日後有更多咖啡店採用他們的坦桑尼亞咖啡,讓消費者有個更公平的選擇。



Ken在非洲最高的山吉力馬札羅(Kilimanjaro)出現高山反應,幸得教練和挑夫幫忙才能登頂。

山上的小農收入微薄,Pac身兼挑夫賺錢養家,每天收入只有約2、3美元。

記者:列淑華攝影:徐振國(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英穎欣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06/2001187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3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