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騷價千五 賣身十年 陳展鵬低薪阿哥

2011-8-25  NM
 
 
 

捱咗十四年,一連兩劇都擔正做主 角的陳展鵬終於「中獎」,在新劇《ATF反恐》中,更將吳卓羲壓到變大茄。不過,一朝得志,陳展鵬馬上嚟料打橫行,對茶水、化妝阿姐,擺晒款再呼呼喝喝。 以超低價續簽無綫十年,一個騷得千五元,每月底薪幾千的陳展鵬,其實得個殼,囂唔起!似劉華為榮

初出道時,陳展鵬曾被形容劉德華、梁朝偉混合體,做「替身」,對星途毫無幫助,直至被無綫戲劇組總監曾勵珍及監製王心慰器重,開始被捧,陳展鵬仍不忘自詡 似劉華。「佢成日同人講話自己似劉華,話好多人都咁講佢,不知幾得戚,不過,佢都話自己條命無華仔咁正,一出道就紅,如果今次有機會可以好似華仔咁就 好!」知情者說。劇集《真相》有口碑,令劇中飾演大狀的陳展鵬意氣風發,在近日拍攝中的新劇《ATF反恐》,得監製王心慰射住,陳展鵬力壓同劇的吳卓羲, 戲份多一大截,令他更加飄飄然。「佢擔好重戲,連喺《反恐》做PA嘅Amigo(崔建邦)都叫佢阿哥,佢咪以為自己好掂囉!其實,佢同阿Ron(吳卓羲) 早已唔妥,喺記者面前先扮friend。不過,對住自己人,佢就連表面功夫都唔做,有次佢喺化妝間行開去攞衫,返嚟發覺之前擺喺位個背囊俾人攞咗去第二 邊,佢即刻發老脾,鬧班化妝阿姐,話人哋做嘢無手尾,唔知定,依家班工作人員,都怕咗佢。」一名場務說。

續約條件差

忽然被公司視為大將,全靠曾勵珍背後發功,下令各監製俾多啲機會陳展鵬,不過,受捧有代價,繼無綫寶貝仔林峯加簽五年合約,陳展鵬近日亦同公司新續十年賣 身契。「咪以為佢好風光,今次簽十年,條件好奀,每個騷錢先得千五蚊,拍一集劇當兩個騷計,得三千蚊。仲有喎,無綫有新制度,就係一個騷三十分鐘,如果出 鏡唔夠一半(即十五分鐘),就無騷錢計。咁計法,隨時買少見少。」知情者說。

打橫行

恃住有高層撐腰,無綫不少小生如馬浚偉、林峯、王喜等,出名態度差,打橫行,經常與同劇演員傳不和。

馬浚偉人緣好麻麻,早前有指他拍劇扮大哥,寸其他演員演技差而得罪人,要經理人幫拖補鑊,但他反向對方發脾氣,最終搞到經理人劈炮。

林峯自恃家有富爸爸,同無綫股東利家又係世交,早年拍《歲月風雲》因遲到辣㷫宣萱;拍攝《少年四大名捕》又被指經常匿在化妝間歎冷氣唔肯埋位;08年,拍 《家好月圓》時,又因遲到、黑面、掛住打機,得罪同劇的夏雨和李司棋。

王喜王喜有擅自改劇本的習慣,早於99年與李修賢合演《雷霆第一關》時,已因改劇本與對方傳不和;08年,與鄭嘉穎拍攝《烈火雄心III》,又因爭戲份, 擅自改劇本,由配角變主角,鄭嘉穎更因此向高層投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71

資產增值術》屈就低薪磨實力 錢滾錢富足退休 菜販之子脫貧成有錢有閒快樂投資人

2012-10-29  TWM
 
 

 

從菜販之子到成為國內投信界知名的基金操盤手,這些年來,陳冠升始終貫徹管理時間與金錢流的理念,讓他在四十三歲那一年,不靠勞保年金,已退休無虞。

撰文‧林心怡

走進陳冠升六十五坪的住宅,映入眼簾的是大片落地窗外的水岸景觀,「這裡視野很好,人的心情自然也會好。」望著窗外無敵的河岸景觀,眼前這位昔日菜販之子,臉上浮現一抹自豪的微笑。這棟「輕豪宅」是他的工作室,也是家人度假的好地方。原來,陳冠升在北市中山北路還有一棟自宅,今年不過四十四歲,就已累積數千萬元的身價,過著優閒的半退休生活。閒暇之餘,定期在投資理財網站「財子學堂」發表投資觀點。

「不論工作、理財還是投資自己,我都很願意花時間去做,總是抱持著想辦法突破困境的精神,貫徹執行。」去年才正式離開投信業的陳冠升表示,他從年輕時就懂得善用時間自我成長,建立正確的理財觀,來累積財富,如今,早已賺足一生無虞的「終身俸」。

不短視近利 工作量倍增當成累積專業陳冠升老家在新北市蘆洲,一家人全靠父親賣菜為生,讓身為長子的他從小就體會到賺錢的辛苦。一九九四年退伍後,陳冠升在中信證券(目前的KGI證券)找到第一份工作,從月薪三萬八千元的研究員做起。「我一開始很菜,不懂股票投資,常被主管嫌棄,讓我一度很沮喪。」為了在工作上有所表現,陳冠升相當努力,在研究精神上,他受到研究所論文指導教授賴景昌的影響很深,認定「做研究」除了要找對方向,還得積極不怕繁瑣。因此,不論是一個月拜訪十五家公司,還是拜訪報告與月刊的撰寫,他都比一般同事認真。

後來,陳冠升因仰慕統一投信副總洪啟銘的功力,而接受低薪轉換職場。「當時很多人會覺得我很傻,但我心想,如果可以被大師調教變得更強,何必這麼短視近利?」陳冠升新的工作量是一般研究員的兩倍,負責觀察電子與金融業近百家公司。

「我記得當時還曾經勤跑公司太操,流過好幾次鼻血呢。」陳冠升笑著說。雖然在統一投信僅待了一年,但那段時間的歷練讓他專業功力大幅提升,而勤於拜訪公司努力耕耘,也讓他累積了不少有助於事業的人脈。

除了在本業積極發展,喜歡廣結善緣的陳冠升,也總是利用機會與媒體建立良好的關係,並撰寫有關上市櫃公司與產業的分析稿。陳冠升透露,當時自己不僅是單純想賺錢,也是希望藉此經營自己的「品牌」。

在金錢流的應用上,陳冠升的消費習慣並沒有隨著薪資扶搖直上而擴大,反而每月扣除孝親費一萬元與六千至一萬元不等的開銷外,幾乎都把錢存下來。陳冠升說,積極儲蓄加上當兵存的二十萬元,以及結婚收禮盈餘三十萬元,工作兩年多他就存到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了。

即使一開始資金有限,陳冠升學會「團購投資」,積極獲取財富增值機會。「我還記得一九九四至二○○○年,台股走多,尤其未上市盤商很熱,我就與友人合資,投資當年還未上市的股票華碩、英業達、廣達、華邦電等,都是讓我資產翻倍的標的。」除了積極投資,陳冠升也懂得「置產」來鎖住獲利。二十八歲就結婚的陳冠升,為了省錢,夫妻倆不但搬回蘆洲老家的頂樓加蓋與父母同住,每天上下班也以騎摩托車共乘代步。陳冠升回憶,工作地方離住處遠,總是清晨六點半就出門,「還記得那時老婆總是睡眼惺忪,我怕她坐在機車後座恍神危險,就用平日練國術的腰帶將兩人綁在一起。」不追求享受 省吃儉用買房、還房貸省吃儉用了兩年,存到頭期款,才以八八五萬元,在北市中山北路的中古大廈買了一戶三十八坪的住宅,如今這戶房子市價已漲到二千六百多萬元。當時為了加速還清房貸,陳冠升消費更為節省,還曾在上鄭弘儀主持的財經節目時,被意外發現戴的手錶竟是股東會紀念品。陳冠升笑說,當時節省的程度偶爾被虧,但他仍貫徹著要把錢花在「增值資產」的信念。例如二○○○年時,儘管還有房貸,但仍因看好當時尚未上市的宏正科技,投資近三百萬元布局;五年後,讓他進帳三百多萬元。

曾在股海幾經風浪的陳冠升認為,年輕時,掌握時間投資自己與投資標的,中年後才有機會「歡呼收割」。他建議,在投資理財上,要懂得「靈活應變」,不該執著於趨勢已變差的投資商品,期待「奇蹟」。

就像過去景氣好時,很多人會認為投資股票基金比較好賺,但這幾年來全球金融風暴的系統性風險提高,就該提高保守型或抗通膨性資產。他目前資產的配置,主要分布在房地產及澳幣定存,其中澳洲房地產每年都有七%的租金收益率,台股持有比重相對較低。

不墨守成規 市況有變就要靈活轉移標的又如先前他把手上虧損三分之一的台股基金贖回,在○九年轉移置產標的,在三重重劃區內買進當時六十五坪,每坪三十二萬元、總價約二千多萬元的新成屋。短短兩年,目前該房子附近開價已達每坪五十萬元,市值達三千多萬元,獲利已達千萬元。

針對時下許多「窮忙族」總是身陷「錢不夠用」的煩惱,陳冠升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年輕人累積財富前,先要透過效率化的工作與累積人脈儲蓄資產,降低不必要花費,累積「投資本錢」,先布局在增值性的資產上,確實做到「持續追蹤」、「嚴設停損」,才能以「賺多賠少」的方式加速累積財富。

「健康也是『財富』的一種,都需要經營與設立停損點。」陳冠升笑著說,○六至○七年忙碌工作,曾讓他飽受痛風之苦,「尤其當我驚覺身邊不到四十歲的朋友就有糖尿病,就開始調整作息;我每天做好飲食控制、運動兩小時,早上練國術,下午勤健走,健康恢復了,工作與理財更得心應手。」「越懂得把經營工作、金錢、健康效率化,且懂得危機處理的人,越能提早享受金錢無虞、從容『做自己』的快樂人生。」陳冠升很滿意自己半退休的生活,也期待他的經驗,能啟發嚮往財富自由的年輕人。

陳冠升

出生:1968年

現職:富傳金融資產管理執行長經歷:第一金投信部投資主管、台灣工銀投研處主管學歷:中興大學經濟系、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力行七個好習慣 打造無虞退休生活──陳冠升的「二流管理」心法

時間流管理

1.

向成功者學習,

建立導師系統

在向成功者學習之前,最好先做好功課,否則所得到的答案可能只是皮毛。

2.

規律運動

保持健康

保持清淡飲食,每天早晚各撥一小時,練國術與健走養生,才有能力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3.

花時間投資自己

找到有熱忱的行業持續加強專業,本薪就有機會三級跳,還有機會同時增加業外收入。

4.

製作自己的

賺錢筆記

拜訪上市櫃公司或做好研究後,把有潛力的公司寫成投資報告書,並且隨時追蹤,作為壓箱寶。

金錢流管理

5.

增加業外收入,

強迫儲蓄

延遲消費欲望,存下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薪水,甚至把業外收入當成日常開銷。

6.

把錢花在

增值資產上

投資股票、基金、房市等增值資產,即使現在房價過高,仍應努力賺錢、存錢,等待房地產修正後再進場。

7.

做好風險控管的

資產配置

不要執著於趨勢已由多轉空的資產投資,要有靈活變通的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94

十五年來最辛苦的一年 虧損、倒閉成常態 證所稅衝擊 小券商賣樓、領低薪苦撐


2012-12-24  TWM
 
 

 

受到證所稅確定開徵衝擊,證券業頓時成了「慘業」之一;越小型的券商在經紀業務發展上,顯得越吃力,只能靠自營部門操作,或者是賣掉自有大樓度過寒冬。他們如何在這波不景氣中自力救濟?

撰文‧許瀞文

悶了一年的台股,雖然在年底有了起色,從十一月二十三日以來,台股平均每日的成交量都在九百億元以上,讓市占率在二%以下的小型券商稍喘一口氣,但面對二○一二年難看的財報,這個年,還是不好過。

翻開一二年的財報,截至一二年十一月底,上市櫃證券公司所公布的獲利,幾乎是金融海嘯後最低的;對一些市占率不到二%、又沒有金控「富爸爸」在背後撐腰的券商來說,一二年的冬天特別寒冷。在經紀業務、自營幾乎都注定虧錢的前提下,只能靠承銷勉強餬口。

一二年二月政府拋出證所稅議題後,台股就陷入黑暗期,小型券商紛紛陣亡。先是股市聞人賈文中開了第一槍,將自己只有兩個據點的鼎富證券售予元大寶來證券;緊接著在一二年五月,太平洋證券也將在使用中的北市首都銀行大樓及出租的太平洋敦南商業大樓,分別以一.八九億元及十九.三九億元售出,但還是敵不過證所稅衝擊,太平洋證券在十一月賣給永豐金證券。

營業員還得兼賣保險

一二年八月,市占率不到一%的宏遠證券,以七十二億元賣掉了自己在北市信義路四段的宏遠大樓,勉強維持公司營運。這些小型券商選擇賣掉自己手中值錢的不動產,度過這波寒冬。

而市占率僅一.四%的康和證券副董事長鄭大宇提到,「一二年應是這十五年來,券商最辛苦的一年。」鄭大宇是康和集團積極培養的第二代,一九九七年,鄭大宇從美國學成回到台灣,先進入京華證券承銷部工作,三年後才回到康和證券,目前負責海外業務發展。

談到一二年因為證所稅影響,康和證券累計至一二年十一月,還虧損新台幣五千四百多萬元,鄭大宇說:「經營壓力真的很大,尤其看到營業員平均每月薪資只領二萬四千元上下,自己看了也心痛。」鄭大宇表示,因證所稅襲擊,只得幫員工及公司另找出路。例如一二年八月底,康和證券決定增設保險代理人,並幫營業員做保險課程教育訓練,從毛利高的保險開始銷售,「出國都會買的旅遊平安險,金額低、利潤高,客戶接受度也大。」一二年初,康和證券還從群益金鼎證券挖來了承銷部資深副總葉秀惠擔任總經理,希望能拓展海內外承銷業務;鄭大宇提到,一二年證所稅效應下的掛牌熱潮過後,承銷部只得另謀出路,想辦法找想進中國的日商來台上市,但生意也不好做。

鄭大宇表示,公司也盡力節流。從去年開始,連他自己在內的高階主管出差,都改坐經濟艙,並減少出差次數。

此外,比康和更小型的券商就更辛苦了,上櫃券商包括大展證券、大慶證券等,一二年帳面勉強維持獲利,更是縮衣節食的結果。負責經紀業務的大展證執行副總林宜養坦言:「台股的交易量要達到一千億元以上,經紀業務才有可能損益兩平。」林宜養提到,大展證券目前僅有兩個據點,平均營業員年資均十五年以上,多數無底薪;且在早期台股輝煌時期,這些營業員都從股市賺到好幾桶金,這些營業員平常開銷大,如今薪水一下子掉下來,大家都是勒緊褲帶過日子。

金控撐腰也沒用 只能撙節面對經紀業務虧損,林宜養表示,僅能盡力拓展客源。例如,大展證券找華泰銀行合作,一個營業員認養一個分行,只要華泰銀行有客戶需要開設證券帳戶,營業員立刻協助辦理;這些在華泰銀開戶的客戶,優惠比照大展證券每月下單量一億元以上的客戶,至今開設超過百餘戶。

另外,林宜養也要求稽核單位要落實公司內部紀律,控管營業成本。林宜養提到,自己有一次下班忘了關電腦,也被稽核單位扣了三分考績。

另一上櫃公司大慶證券雖然還有小幅獲利,但比起一○年,獲利只剩一半不到,一一年則是自營不順所產生的虧損。據了解,經紀業務還有小幅獲利的主要原因,是來自一一年併富順證券發揮的效益。如果一一年沒有併購富順證券,一二年的經紀業務恐怕獲利更少。

此外,即使有金控撐腰,但規模不能擠進前十大的券商,包括玉山證券、第一金證券等,一二年也都是虧損的多。這些號子都面臨獎金縮水、年終不佳,甚至進行人力精簡,眼前的年關,恐怕是史上最寒冷的冬天。

一三年證所稅施行後,勢必對一些小型券商的獲利造成更明顯衝擊,而在這樣的效應下,券商能否找到自己的出路,甚至從本業中發展利基,尋找突破,考驗各券商的應變能力。

今年經紀市占率2%以下

小券商營運很辛苦 單位:億元券 商 資本額 11月損益 1~11月累計損益大 華 142 3.10 7.60 國 票 86 0.200.08 康 和 69 0.07 -0.50 第一金 64 -0.19 -0.63 宏 遠 45 0.27 17.00 國 泰 390.10 1.40 大 眾 37 0.11 -0.25 玉 山 30 0.02 -0.06 大 慶 30 0.40 1.20 大 展23 0.10 1.00 資料來源:證交所及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49

《賺不到》台灣薪資退回十五年前水準 亞洲吊車尾 10A總裁拚業績 為何成低薪幫兇?

2014-04-07  TWM
 
 

 

根據《今週刊》最新調查,高達八成年輕人很擔心低薪問題。

台灣實質薪資倒退到十五年前水準,年輕人面臨買不起、養不起的困境。

什麼政策導致低薪?比較台灣與韓國,長期趨貶的匯率政策是關鍵之一。

撰文‧方德琳

「二十年前,台大商研所畢業薪資四萬五千元,二十年後只剩下三萬五千元。」台大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魏啟林感慨,畢業生薪資倒退,而房價飛漲,即使是台灣傾全力栽培的高材生,也感到前途茫茫。

台灣年輕人低薪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但是政府至今不僅拿不出辦法,更是打擊薪資的幫兇。例如:二○○八年政府祭出二十二K(二萬二千元)政策,以及政府大量使用派遣工,都加劇年輕人薪資惡化。

台灣擠不進贏者圈

與匯率長期趨貶脫不了關係根據政府統計,一三年台灣平均實質薪資為每月三萬六千元,已經倒退到十五年前水準。

「我看到優秀的學長姊,畢業之後卻只能領取不到三萬元的薪水。念高中時,我也許還相信自己只要努力,管好自己的事情就會有光明未來,但現在看到學長姊的薪資一路下滑,我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三月三十日站在凱道前的台大社會系學生林靖豪說。

高中念建中,大學念台大,在親朋好友眼中永遠是「優秀青年代表」的他,夢想與現實差距更顯失落,「我們的未來在哪裡?」他說。過去以為有好學歷就有好工作,現在想來卻感到無比諷刺。

再把焦點放到亞太地區做國際比較,就發現這幾年台灣薪資不進反退。以美商韜睿惠悅企管顧問公司對一三年的薪資調查,越是中高階主管職位,台灣的薪資就顯得越低落,已經遠遠落後於鄰近中國。

比較「資深經理」一職,台灣平均薪資只高於越南、菲律賓與印度,與馬來西亞在伯仲之間,這兩年互有領先;韓國比台灣高四成多,中國北京也比台灣高四成多,新加坡則是台灣的兩倍。

一位在外商銀行擔任亞太區高階主管激動地表示:「在我的公司裡,台灣員工薪水只比菲律賓高。」這位不願具名的金融界人士十年前從台灣移居香港,銀行轄下的印度、馬來西亞、香港與中國都是他的業務範圍,「我眼睜睜看台灣一個一個被鄰近國家追過去。」即使想幫台灣人加薪也無能為力。「台灣業務量已經降到三%以下,除非他們願意離開台灣到香港,否則已經沒有加薪可能。」他說。

台灣薪資成為亞太地區末段班的情況,一○四獵才派遣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更有第一手的觀察。從一○年開始,台灣薪資就與中國、印尼出現「死亡交叉」。他認為:「薪資是台灣經濟弱化最明顯指標。」過去十幾年經濟轉型不成功,把老本吃光了,病徵開始一個一個浮現。

低匯率壞處一:

央行長期保護 企業無動力升級創新從世界銀行資料可清楚看到,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佔全球GDP比重一路下滑。從二○○○年的一%降到今年預估只剩○.六七%,下降幅度超過三成;同時間,中國大幅增長,從三.六六%上升到一二.七%,而韓國即使在中國的擠壓下,仍維持與二○○○年一樣的比重。泰國則呈現急起直追的態勢,從○.三八%上升到○.五五%。

「這十多年,台灣經濟沒有進入全球贏者圈。二十年前靠代工、壓低成本的競爭模式,二十年後依然如此。產業know-how被學走,但企業仍不打算升級創新。」晉麗明說出台灣企業幫員工加薪的困境。

企業沒有升級,附加價值出不來,當然就沒有給員工加薪的空間。而在多數企業都低薪的情況下,即使賺錢的多數企業也不願「破壞行情」自己加碼。

知道這十多年,台灣企業沒有成功地附加價值,接下來就要探究為什麼台灣企業轉型不成功?

政府政策可以形塑企業決策的經營環境,問題是,這幾年台灣經濟政策哪裡出問題?「這與台灣長期處在相對趨貶的匯率環境脫離不了關係。」一位不願具名的私立大學經濟系教授說。

當一個國家經濟要轉型時,匯率升值,其實有利於要取得先進技術做產業升級的廠商。「但是保護出口是央行匯率政策的重要原則。」為了讓以出口為主的企業有價格競爭力,央行對匯率政策採阻升態度。

央行的阻升其實從彭淮南一九九八年上任央行總裁至今,已經累積超過三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看出。即使外匯存底這麼多,為了保護出口產業,央行嚴格控制匯率的升貶。這位經濟系教授說:「短時間為了讓廠商有喘息機會,適時干預是可以的;但問題是,台灣匯率長期都維持低檔。」按理匯率波動屬於企業經營要避險的項目,但是央行把企業避險責任全部攬在自己身上。「台灣企業就在央行保護傘下,沒有去做轉型該做的事。」相反的,韓國這十多年的匯率政策就比台灣「靈活」。

比較台灣與韓國的匯率政策,從彭淮南上任的九八年至今,韓元兌美元就漲了二八%,新台幣兌美元只漲一二%。「當企業知道他面臨的波動風險比較大時,在決定生產與銷售時,會預估比較大的利潤空間。」當企業預估成本高時,自然會去調整產品策略;台灣企業沒有人覺得央行的趨貶匯率政策是一時的,在央行長期穩定的保護下,企業循著同樣的低成本競爭老路,無法提升自己的附加價值。

很可惜的是,台灣穩定趨貶的匯率政策也無法幫企業維持長期的競爭力。再怎麼低,也低不過過去薪資便宜的中國,現在的越南、柬埔寨。而台商為了再降低成本,只好將製造基地外移,國內就業機會減少,台灣加薪更無望。

低匯率壞處二:

與國際交流成本變高 不利文創業發展台灣出口製造無法成功轉型,但很多人說,台灣服務業的競爭力也強,難道服務業無法成為火車頭,帶動薪資上漲?

台灣服務業佔GDP七成,六成就業人口,確實是台灣最重要產業,但每年,服務業對台灣經濟成長貢獻度卻不如製造業。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精算,製造業生產每一美元產品,將帶動其他部門一.四美元的產出,產業價值鏈的廣度與深度是服務業比不上的。

「台灣服務業大多是批發零售,這些業種的薪資多半偏低。」金融研究院院長鄭貞茂分析。他認為,金融業是服務業裡高知識密集產業,屬高薪資服務業,只可惜台灣這幾年的金融業發展緩慢。從WTO(世界貿易組織)資料發現,台灣金融業的海外產值只佔全金融產值的二%,而新加坡有一○.九%。金融業沒有成功輸出服務,相關就業的薪資也停滯不前。

以台灣製造業與服務業前十個高薪資業種的平均薪資來比較,一三年,製造業仍然以平均五萬四千元高於服務業的四萬九千元。

最近,有人把希望寄託在文創產業。「但是低匯率其實不利文創產業發展。」這位經濟系教授提醒說。無論是影視工業或是各種類型展覽,「你要找國外的明星來台灣,或找國外產品來台灣展覽,低匯率就是讓他們成本變高。」如果,台灣未來有心培植新興服務業與文創產業,那麼低匯率政策也必須改弦更張。

低匯率壞處三:

讓台灣薪資更低 年輕人只好出走當台勞儘管年輕人茫然失落,業內人士憂心忡忡,但是只要每次提到台灣低薪現象,政府總不忘拿台灣的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簡稱PPP)來安慰。所謂購買力平價是考慮物價水準的實質購買力。

三月二十七日,中央銀行理監事聯席會新聞稿中,央行特別出具一份台灣與韓國實質購買力比較。這份報告指明,韓國人均國民所得毛額為二萬六千多美元,比台灣二萬一千多美元高二一.四%;但過去十五年,韓國物價累積漲幅高出台灣二七.六%。若剔除物價因素,韓國實質人均國民所得其實比台灣低。

同樣的說帖就出現在太陽花學運爆發前,三月十二日,總統馬英九仍是以「台灣購買力平價為亞洲四小龍第一」宣揚台灣經濟驕傲,他說,雖然台灣人均GDP約二萬一千美元;但根據PPP的算法,人均GDP就跳升為三萬九千美元。「我們超過了日、韓,是韓國的一.二倍。」如果台灣人都不出國,國際都不交流,把自己鎖在國內,那麼馬英九與央行的說法算對;但問題是,整個亞太地區已經進入人才競爭,低匯率不利於台灣吸引人才,更讓台灣人才在國際市場上「嚴重低估」。難怪年輕人要到澳洲、新加坡當台勞,因為匯率換算回來,大家都覺得賺到了。韓國在過去十五年,確實物價漲幅比台灣高,但匯率漲幅也比台灣高;但台灣低薪的最根本問題,就是我們物價不漲,匯率也不動。

舉例來說,我們假設在九八年,台灣人與韓國人薪資分別是新台幣一千元與一千韓元,並假設當時新台幣與韓元匯率為一:一,兩者兌美元匯率也假設都是一:一;十五年過去了,韓國的累積物價漲幅比台灣高二七%,在良性通膨環境下,韓國人的薪資相應漲到一二七○元,台灣人還是一千元。

除了物價上漲外,韓元兌美元匯率也漲了二七%,所以一二七○元韓元換算成美元變成一六一二美元;而台灣在匯率只上漲一二%的情況下,一千元台幣薪資換算成美元為一一二○美元,兩者差距四四%。

薪資不漲,是以新台幣的角度來看,但若以美元的角度,台灣人的薪資相對其他國家而言根本就是節節敗退,這樣的敗退,直接影響台灣人的海外消費力。是的,長期低估的匯率,除了是讓你在「台灣島內」薪資停滯的原因之一,更是讓你在「國際間」購買力一路下滑的主要原因。

為何央行操控匯率?

為了一千八百億盈餘目標 苦果全民買單「如果物價不動,匯率至少要升值。」一位財經專家說。台灣央行最在意的就是物價與匯率,但國外央行連失業、房價也一併考慮。何以至此?因為我們央行每年都有盈餘目標,要替政府賺錢。今年,央行預定的盈餘目標為新台幣一千八百億元。

《今週刊》曾製作「揭開央行賺錢神話」封面故事,詳細剖析在彭淮南領導下的中央銀行如何球員兼裁判。央行賺錢的來源最主要是把外匯存底拿去投資國外資產獲取收益,外匯存底的總量以及新台幣匯率會直接影響收入。央行每年都替政府賺錢,繳庫一千八百億元以上,但是操控匯率的苦果是全民在負擔。

台灣年輕人的低薪與匯率有什麼關係?乍看恐怕讓人一頭霧水。但撇去台灣高等教育跟不上職場變化,或全球化後的M型化現象,「這些都是低薪原因之一,但關鍵是台灣長期低物價、低匯率政策。」這位財經專家說。根據本刊最新調查,高達八成年輕人最憂慮台灣低薪,低薪讓年輕人失去未來的希望。該做什麼來提高薪資?現在的情況是過去十五年累積下來,要改變也並非是一朝一夕。但是重新思考匯率與物價政策是政府該做的起點。

薪資被中、韓甩開

甚至不如泰國、印尼

——2013/2014亞太資深經理人平均年薪資料來源:美商韜睿惠悅2013╱2014亞太地區薪資結構

整理:辛曉昀

薪資沒進步!還退回15年前水準——台灣近30年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註:經常性薪資指每月給付受僱員工之報酬,包括本薪與按月給付之津貼及獎金;以上均不扣除應付所得稅、保險費及工會會費。

資料來源:勞動部

匯率長期趨貶保護出口 削弱企業創新力——台韓近20年兌美元匯率走勢註:以1998年央行總裁彭淮南上任年為基準100,向上表示升值,向下表示貶值資料來源:中央銀行 整理:楊政諭服務業為經濟主力 薪資卻不如製造業——製造業與服務業前10高業別每月平均薪資比較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88

勞工低薪不是企業主壓榨的

2014-05-26  TCW  
 

 

從「梁小花」質疑郭董發言,勞工低薪又再度成為話題,有些意見認為,勞工低薪是因為企業主壓榨勞工,這是錯誤的。

首先,企業主不能拿槍逼勞工來上班,勞工也不能強迫企業主非僱用他不可。若勞工覺得待遇不佳,大可走人;企業主覺得勞工要價太高,大可拒絕。勞工願接受此待遇而留下,企業主願付此待遇而聘人,雙方是你情我願,「壓榨」從何說起?

其次,今天郭董只付小花兩萬兩千元,若要壓榨勞工,為何郭董不乾脆只付兩百元?這豈不「壓榨」得更徹底?

要讓勞工來上班,企業主只能對勞工誘之以利,讓勞工覺得,來此處比去別處更好,因此,他必須拿出和其他老闆至少一樣高的薪資。也就是說,若郭董只付兩百元,小花就會改去李董或王董那裡上班。想要小花來,郭董至少要付和李董、王董一樣高的薪資不可。

那麼,小花的薪資為什麼低?因為作業員的工作很容易被取代。小花今天不做,郭董很容易找到中花、大花或老花來做。小花若要求更高薪資,其他接受較低薪資的競爭者就會取得該工作。其他競爭者的存在,讓小花薪資被壓低了。

所以勞工低薪,不是企業主壓榨,而是勞工間的競爭造成的。一份工作的進入門檻越低(像是小花從事的作業員),其他競爭者很容易提供替代服務,這份工作的薪資就會越低。反之,進入門檻越高的工作(像電腦工程師、大作家、歌星),其他競爭者無法輕易提供替代服務,這份工作薪資就越高。

另一個勞工低薪的原因,是他對最終產品價值的貢獻低。一個智慧型手機賣一萬元,品牌所有者、該品牌的設計師,往往拿走絕大部分的錢,這是因為消費者對這個品牌願付的代價高。反之,作業員負責裝配零件,消費者為此願付的代價低,作業員薪資就低了。

要注意的是:「價值」和「產品」的生產不同。就「產品」來說,作業員的裝配動作確實不可或缺。但就「價值」生產過程來看,生產該產品所用到的要素,能拿多少報酬,從來不是和這些要素參與生產時的物理屬性有關,而是和消費者主觀認為,這些要素對最終產品「價值」有多少貢獻有關。

你花兩萬元買名牌包,大部分的錢不是付給裝配線上的工人、運送此包的貨車司機,而是付給品牌所有人,因為你願為這個品牌付高價。裝配工人或卡車司機,收入無法像品牌所有人一樣高,這是因為消費者只願為這些工人或司機的服務付低價,他們收入就低。

所以,勞工提供的服務價值高低,不是勞工自己說了算,而是消費者說了算。如果勞工不想領低薪,那就只能去提高他的服務對消費者的價值。這是顛撲不破的經濟學法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313

低薪總經理聚落

2014-12-22  TCW
 

要接受這個事實,很難。台灣總經理的平均薪資怎麼會輸給印尼、泰國、馬來西亞?

連報告發布機構的人才與獎勵顧問諮詢總經理,都對此結果難以置信。兩年前,這家全球最大的人資諮詢顧問公司,針對亞太企業進行薪資調查時,台灣第一次落後印尼,她以為是特例,所以沒有振臂疾呼。但是今年報告一出爐,台灣竟然連輸東南亞三國,糟了!她大喊不妙:「要怎麼才能讓台灣終止惡性循環?」

其實,台灣低薪不是新現象,但台灣竟成亞太區「低薪總經理聚落」。怎會如此?

病因盤根錯節,也冰凍三尺。政府無能,是的。譬如十年前,台灣的網路產業相對有競爭力,但眼看著淘寶旗下的支付寶不但已經上路十年,還演化了好幾版,現在不但水電瓦斯費都能收,還能買賣基金,而台灣的第三方支付專法至今尚未出爐,網路產業競爭力也已落後中國。當創業家的雙手被綁住,有志,也難伸。

除了政府,很多人歸咎,台灣老闆也無良。但跟東南亞各國相較,台灣企業更無良嗎?深入探究,他們是對自己也無能為力,不知道自己的未來五年在哪裡,還是真的對員工無良,又或者,現在的員工無法發揮關鍵性的功能?

不管答案是什麼,當總經理是低薪一族,一般受雇階級要如何預期自己的未來?如果未來五年,台灣總經理的薪資也被菲律賓趕過去,那麼,未來二十年,還要繼續埋頭攀爬台灣的職場天梯嗎?即便爬到頂,又會是怎樣的風景?

這是一場殘酷而且漫長的生存競賽,大結構既非個人所能改變,也無法迴避,只能面對。

面對?說得輕鬆,但是人越接近中年,包袱越大,選擇的難度也就越高。就像是家道中落的第二代一樣,過去的輝煌再也回不去了,如果不咬牙往外闖,個人的規格、姿態都得降下來,這有多難

然而真要說,人在什麼時候最難?往往是向下墜落的過程最難,那種不知伊於胡底的恐懼,才是最難過的關。一旦摸到最底部了,頓時,所有的恐懼消失,該幹嘛幹嘛去,心裡不再糾結,反而自在。

所以,面對「低薪台灣」這一時半刻不可能終結的現象,要戰或留,本期封面製作人毅君語重心長的說,「每個人都可以拿出自己的態度來!」當然,也必須為自己的態度負責。這件事,沒人可以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84

爭議法案 加薪四法搞錯方向 解讀上市櫃公司 年財報 揭開台灣低薪真相

2015-04-27  TWM
 
 

 

《今周刊》是第一個報導苦勞經濟與年輕人低薪問題的財經雜誌,我們很重視台灣低薪問題。此時,立法院正在如火如荼討論「加薪四法」,看似政府終於有所行動,然而,我們發現,「加薪四法」不僅是看錯病給錯藥,而且還有強烈副作用!

撰文‧楊卓翰、陳柏樺、賴若函過去十年台灣的低薪困境,是企業賺飽飽卻不分給員工,還是整體產業附加價值沒有提升?

「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不只是廣告金句,更道出台灣民眾過去十年的共同心聲。怨氣當頭的廣大勞工,自然把矛頭指向企業,說他們每年獲利提升,卻不願意加薪,不把利潤分配給員工。

「22K」現象,讓台灣企業家成了頭號罪犯。為了拯救苦命勞工,「強迫兼利誘」企業分享獲利給員工的「加薪四法」,於焉誕生。

「加薪四法」是四項法條修正案,當中包括《公司法》、《工廠法》、《勞基法》與《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共通點就是透過法令,強迫或鼓勵企業,透過盈餘分紅、加薪,把獲利「還給」勞工。

冠上「貪婪企業家」之名,多麼誘人方便,很快就找到台灣低薪的兇手。但,當大家把矛頭指向資本家,卻從來沒人提出證據,代表資本的股東們真的吃掉大部分的餅嗎?

為了追蹤低薪真相,本刊與「參玖參公民平台」合作,委託台灣經濟新報社,解析台灣一千多家上市、上櫃、興櫃公司的盈餘分配資料,要找出「22K」元兇。

但是,我們卻發現傳說中的「貪婪企業家」,在統計證據下,原來根本不存在!

揭祕一》低薪問題不在盈餘分配上!

員工薪資,跟著企業同步成長將一家公司每年賣東西的營收,扣掉產品原料的直接成本與管銷等其他間接成本,剩下等於這公司創造的「附加價值」。這個附加價值最後由三群人分享,一個是發給員工的員工總薪資、一個是上繳給政府的營利事業所得稅,最後一塊就是股東賺到的稅後淨利。

加薪四法,就是因為政府和民眾都認為「企業賺了錢卻不分給員工」,也就是當企業的附加價值成長,餅越來越大時,分配給股東的部分也越來越大;而員工則是看得到,卻吃不到,分到的餅越來越小。

但從過去十一年的資料發現,台灣上市企業的附加價值總值,從二○○三年的一兆二五八五億元,成長至一三年的二兆二二七三億元,成長約七七%。而分給員工的總薪(薪資、分紅,以及企業幫員工出的勞、健保費用等),在同一時間,則成長了七三%。

企業分配給員工的用人費用加權平均比率,一直維持在附加價值的四七.三%左右,相較於股東分配到的平均比率四六.三%,兩者並沒有社會大眾想像得懸殊。

當企業多賺,員工就多分;員工的薪資,實際上是跟著企業同步成長的,因此分配的比率也沒有變化。

加薪四法的主要提案立委賴士葆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指出,去年上市櫃公司的現金股利有一兆多元,「這麼賺,幾乎是破天荒、過去這幾年賺最多的。可是,已經加薪跟準備加薪的公司,才只有五六%,現狀就是如此,企業能夠不分給員工就不分哪。」多數人的想法可能跟賴士葆一樣,但若從數字來看,其實賴士葆錯了。

一兆元現金股利,這個數字固然嚇人,但是當股東分配到的利潤,成長了七三%,員工總薪也成長了七三%。

這就引發一個有趣的問題,台灣的低薪問題,真的出在企業盈餘分配上嗎?

「很多人認為,台灣的低薪問題,是因為獲利沒有分給員工,而是被大股東和股東分走。但是,從統計數字來看,台灣低薪的問題,不是出在這裡(盈餘分配)。」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資深會計師薛明玲分析。

揭祕二》加新四法是鬧劇!

在錯誤的基準修法,未來將引起紛爭等等!如果問題不出在企業的分配,員工吃到的餅沒有更少,大家一廂情願地讓對錯症、開錯藥的「加薪四法」通過,不就只是一場鬧劇?

結果,可能比鬧劇更嚴重。為「22K」找替罪羔羊,是多麼容易,「加薪四法」,就是罪狀。回頭細看這套修正案(見右表),我們會發現,政府在錯誤的基礎上修法,不但搞錯方向,也有可能傷害企業,讓學者、業者齊聲撻伐。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在臉書發文指出,雖然成熟期的公司每年營收穩定,但是草創期的公司,可能要先經過虧損期才有盈餘。同時,產業類別、公司規模,也都影響盈餘結構,「政府是想針對哪一種盈餘結構強制加薪?行政上分得清楚嗎?對於業績起落明顯的公司,這又是另一種外力干擾。」朱敬一指出。

揭祕三》強迫加薪是為難企業!

規定固定比例分紅,景氣不好怎麼辦事實上,從上市、上櫃及興櫃公司的營收結構可以看出,因為生命週期不同,過去十一年來用人費用分別占附加價值為四七.三%、五四.九%、六二.一%。這和朱敬一的觀察一致,當公司還在興櫃草創階段,盈餘分配的結構和成熟期大不相同。《公司法》修法,要怎麼針對這種生態個別規定?

而且,員工分紅在各產業的差距也極大。雖然在電子業的員工分紅占企業附加價值十一年平均為三.五%,但在傳產、百貨零售及金融業,占比都不到一%,法令要如何規範?若只是強制,卻不明訂數字,法令更形同具文,徒增企業困擾。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也認為,薪資停滯很久了,是應該鼓勵企業為員工加薪;然而,企業調整薪資必須衡量永續經營,「景氣好的時候,企業要留本,可是薪資易漲難跌,假如固定比例分紅,甚至讓勞工參與訂定分紅,會讓企業失去彈性,去應對經營上的狀況。」舉景氣循環明顯的DRAM產業為例,華亞科技公司二○一二年虧損一五五億元,隔年轉虧為盈,又賺二一二億元。若強迫公司有盈餘就要分配一定比率給員工或加薪,企業要怎麼因應大起大落的景氣循環起伏?

揭祕四》減稅補貼花的是人民的錢!

整體稅收將因此減少,結果還是全民買單強迫加薪的手段粗糙,而用減稅鼓勵的政策,也缺少考量。針對《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第三十六條之二的「加薪減稅」,吳中書表示:「幫勞工加薪是好事,但是以減稅來補貼為員工加薪的企業,造成整體稅收減少,結果還是由全民來承擔。」他進一步說明,以減稅的方式來鼓勵企業幫員工加薪,企業有可能僅僅調整高階員工的薪資,以符合減稅的要件,又或者利潤豐厚的跨國企業為員工加薪,享受到賦稅優惠,整體而言未必有好處。

「修法對營造勞資雙方融洽的環境有負面影響。」中小企業總會監事長張豐國認為,雖然《中小企業發展條例》採取減稅鼓勵,企業自然拍手叫好,但是張豐國擔憂其他三法,對於業主來說是懲罰性的條款,強制加薪,對台灣整體經濟有不利的影響,也會引發更多勞資雙方敵對的可能。

尤其《勞基法》第二十九條修正草案規定,公司分潤計畫要由勞資會議決定,並交給主管機關審核,影響最劇烈。

「從執行面來看,利潤分享計畫必須經主管機關審核的話,核准機關的態度就非常關鍵。」一名專精《公司法》的律師直言,用行政手段取代市場運作,分紅比例固定與否都會衍生問題,若法條中的盈餘比例固定,個別企業恐難一體適用;比例如果必須透過《勞基法》第二十九條修正草案中的勞資協商,立場相對的兩方產生爭端的可能性勢必提高。

賴士葆則辯護,最初的提案沒有加入「勞資協商」的部分,而是在衛環委員會審查過程中,才在《勞基法》第二十九條修正草案加入相關文字。賴士葆說,就算要勞資協商,其實工會能心平氣和、理性討論,也不至於發生問題,工商團體應該只是擔心少數幾個勞工會比較難溝通。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一樣,違反公司治理原則,透過政府的行政干預要求企業訂分紅比例。」工總批評。《勞基法》修正草案中,要求企業經勞資協商通過、地方主管機關備查,工總也坦承,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有實行上的困難。因為許多企業在各地都有分公司、工廠,若各工廠盈餘不同、分紅比例不同,勞工之間必然產生衝突。

「政府想要用政策,去干預企業的薪資水準和獲利分配;但是我們應該去看,低薪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薛明玲說:「追根究柢,台灣的低薪現象,還是國內產業的結構問題。」揭祕五》產業結構才是問題所在!

台灣若持續走代工老路,很容易被替代事實上,從台灣前五十大上市公司的薪酬數據,沒有發現員工分紅的問題,反而出現另一個令人擔心的現象。從○八年至一三年,我們可以看到,高級主管薪資(總經理與經理薪資)和全體均薪,中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也就是說,問題不是出在股東與員工,而是公司內部的「貧富不均」!

「高階主管薪酬與全體平均薪酬差距的擴大,也不是大家所想的『經理把我的餅拿走了』,」薛明玲說。「問題是在,台灣的產業結構,沒有跟上全球頂尖產業。這造成基層勞工的技術水準,相當容易被替代。」當全球的高成長趨勢,已經從勞力密集,轉向知識密集時代,在自動化取代人力之後,落後產業族群,獲利越來越困難,就算分配不變,但薪資自然無法提升。「但是,台灣的產業,多半仍是代工,也是最容易被替代的一群人。」薛明玲說。

薛明玲強調,對症下藥不是在表面的薪資上做文章:「我們應該思考,台灣的產業化要怎麼走,去發展台灣無法被取代的產業。」在知識經濟轉型的當下,政府須花心思在教育,以及人才政策未來該要怎麼走,從產業結構方面,打破「22K」的魔咒。

低薪困境,是企業賺飽卻不分給員工?

事實上,公司獲利,員工分得的甚至比股東多!

《今周刊》調查台灣所有上市、上櫃以及興櫃公司。依照國際會計標準,將附加價值分配為員工薪資、股東收益、稅負三大部分。我們發現過去11年,隨企業獲利成長,股東並未吃掉員工薪水,而且,上櫃及興櫃公司員工薪資都高於股東。

上市公司

員工11年平均分到47.3% 股東11年平均分到46.3%

上櫃公司

員工11年平均分到54.9% 股東11年平均分到38.7%

興櫃公司

員工11年平均分到62.1% 股東11年平均分到32.4% 資料範圍:上市╱上櫃╱興櫃 (不含創櫃╱全額交割╱管理股票╱TDR)之獲利公司附加價值:稅後淨利+所得稅+員工總薪資員工總薪資:凡支付給員工,不論名目,包括薪資、獎金、保險、退休金、現金分紅、股票分紅等*2003~2007年員工分紅尚未費用化,為統一資料表現;員工總薪資已另加員工分紅(現金、股票);稅負為營利事業所得稅,不含個人綜合所得稅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社、參玖參公民平台開錯藥方,加薪四法問題超多!

修正草案名稱 內容摘要疑慮與爭議《公司法》第235條之1 公司應考量當年度獲利,分配員工酬勞,並於章程規定定額或比率 無罰責、未訂定比例,恐流於具文《工廠法》第40條工廠如有盈餘,應予工人獎金或分配盈餘,鼓勵工廠以盈餘為工人加薪該法久未修正,條文多與《勞基法》重疊,與其修法不如廢除,由《勞基法》取代《勞基法》第29條公司如有盈餘,應透過勞資會議訂立利潤分享計畫,並經主管機關核准後實施 ● 勞資雙方本就站在不同立場,強迫勞資共商分潤計畫,恐引發更多對立、爭議● 違反公司治理原則、過度干預公司經營《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第36條之2 若企業為員工加薪,加薪部分可認列費用,抵減當年營所稅,以抵稅鼓勵企業加薪企業不管為哪些員工加薪都能抵稅,雇主若只為管理階層加薪,亦能獲得減稅

整理:陳柏樺

其實,問題在這:

公司內部給薪呈M型化

從台灣前50大上市公司2008年到2013年的財報發現,雖然股東沒有跟員工搶餅,但公司總經理和副總經理等高階主管薪酬,卻與全體均薪差距拉大,M型化的原因來自於台灣產業沒有升級,基層員工容易被替代,薪資自然難以成長。

高級主管薪酬項目:總經理及副總經理之薪資、退職退休金、獎金及特支費等、盈餘分配之員工紅利金額等酬金總加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社、參玖參公民平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84

小確幸不敵低薪 港人移台只是假象

2015-07-27  TCW


今夏,當你到台灣各大景點,是不是常遇見講廣東話、結伴成行的香港旅客?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去年香港、澳門來台觀光人次逾一百三十七萬,僅次於中國、日本、東南亞,成為台灣第四大旅客來源。

其實,不只觀光,近年來,「移民台灣」逐漸成為香港社會中備受討論的話題,加上「佔領中環」運動結束超過七個月,仍未見具體成果,眼看民主遙遙無期,逃離香港,成為部分香港人的唯一選擇。

去年九月,香港中文大學調查,有二一%的香港人考慮移民,從二○一二年的反國民教育、反陸客自由行,到去年佔中,政治、經濟快速傾中,導致香港人對中國的認同感逐年下降,《華爾街日報》 Wall Street Journal)更認為,香港很可能出現「第三波移民潮」。

來台誘因:民主距中國較遠,又有人情味

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國時的兩波移民潮,香港人大多移民澳洲、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然而這一波移民潮,開始有人注意到台灣。

「香港人普遍對未來不抱希望,申請移民就像買保險,多一個身分也比較安心;對台灣的印象又很好,覺得台灣人很有人情味,自然會被吸引過來。」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說。

台灣因為保有民主體制,又和中國隔著一道海峽,加上台港兩地距離近、移民門檻比其他國家低,彷彿成為香港人避世的後花園。

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去年申請居留台灣的港澳人士達七千四百九十八人,比前年成長逾六成,創下歷史新高。

連今年三月,花旗銀行發布的調查報告都顯示,台灣是香港擁有港幣百萬元以上流動資產人士的亞洲移民首選。

但香港人真的那麼哈台灣嗎?仔細檢視各項數據,發現其實並不然。

首先,錯把居留當移民,是第一個問題。

雖然去年申請「居留」台灣的港澳人士創新高,但在七千多人中,包括近四千名來台念書的港澳生,以及工作、依親等,這些人沒有中華民國身分證,大多只在台灣短期停留,之後便返回香港,還不符合政府對移民的定義。

去年真正移民台灣的港澳人士,申請「定居」的共六百九十七人,不到申請居留的十分之一,想變台灣人身分的香港人,仍是少數。

「過去很多人誤以為申請居留就是移民,好像香港人真的全都跑來台灣。」大都會國際移民公司董事長陳應富表示。

再者,如果把比較時間拉長,單看申請定居人數,去年的六百九十七人,還不比九七回歸前三年,平均每年申請定居人數達一千六百人來得多。即便是中港衝突日益升溫的這三年,平均定居台灣的港澳人士約六百多人,並不像居留人數出現明顯增加。

若要真的移民,香港人還是偏好西方國家、澳洲。

今年初,香港保安局公布數據顯示,去年香港人最愛移民的前三大國家,是美國、澳洲、加拿大,又以美國達二千二百人為最;相較之下,申請定居台灣的人數僅約其三成。

「台灣吸引的大部分是香港一般中產階級,有錢、有能力的還是會選擇移民到歐美國家。」創建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黃文彪說。

因此,在香港,移民台灣仍是話題,卻沒有成為集體行動。不少想賺趨勢財的業者,也說商機並沒有外界想的大。

這半年,台灣各大建商、房仲忙著在台港兩地辦說明會,每週甚至帶兩、三組香港客戶來台看房,希望藉此拉抬低迷已久的房市買氣。

但是,熱潮卻不一定能換成錢潮。台灣房屋港澳來台置產服務中心副總彭明智說,以十到二十人的看房團為例,通常只有兩、三人成交,「並沒有到大家說的炒房程度。」對香港人來說,單純想投資,大可到其他國家,只有少數想在台灣長住者,才可能買房。

移民阻因:低薪人均所得輸香港,難賺大錢

為什麼來台念書、工作的香港人屢創新高,但真正落地生根的卻不到十分之一?

主要原因在於,對台灣的浪漫想像,終究會隨著日子消逝,小確幸該如何餵飽肚子,便成為最大考驗。

一直以來,提到台灣,香港人大多只有人情味、慢活、文青等想像,難了解台灣面臨的現實問題,例如低薪就是不少香港人移民台灣的阻礙。

「畢竟除了民主,民生也是一個考量。」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黃麗璇表示,通常會移民,都是為了安居、樂業,台灣對香港人來說,的確是個適合安居的地方,但能否樂業,卻是一大問題。

根據美國《環球金融雜誌》調查,若按人均購買力計算,二○一三年台灣人均所得約四萬美元,香港則達五萬三千美元,這使在台念書的港澳生畢業後,留台工作意 願不高。若要創業,除了得適應台灣市場,不少移民來台的香港人,只看到台灣租金便宜、創業門檻低,卻忽略台灣人薪資低,購買力不如香港,賺錢不比想像中容 易。

「我認識的朋友沒有一個在台灣開店做生意賺到錢。」旅居台灣的香港作家黎慕慈在《台灣買樓全攻略》書中寫道。

陳應富觀察,有意願和能力移民台灣者,大多是四十五歲以上的「準」退休族群,有辦法支付六百萬元投資移民費用,來台灣生活,一邊做小生意,沒有經濟壓力;若為了賺大錢而來,恐怕還得三思。

留才阻因:法規港澳生畢業兩年後才能留台

即便不介意薪資,法規限制也讓這些想留在台灣發展的香港年輕人,缺乏機會。

近年,來台念書的港澳生人數屢創新高,這些從大學時期就在台灣扎根的年輕人,理應是台灣吸納人才的最佳管道,卻因政府對外來人才的態度,是提防大過於吸引,因此失去留才機會。

過去,港澳生畢業後須回香港、澳門工作兩年,才能來台灣工作;直到去年六月,這個回國兩年的限制取消,只要畢業後在台灣工作滿五年,每年居留滿一定天數,第五年平均每月收入高於台灣基本工資的兩倍,便能取得台灣身分。實際成效如何,仍待時間檢驗。

去年三月,因為服貿爭議,台灣社會開始出現一種擔憂:「台灣會不會淪為下一個香港?」香港則因為一連串的中港衝突,把台灣當成一片尚未淪陷的淨土,這種氣氛,在去年佔中時達到高潮。

但香港《號外》雜誌前主編張鐵志卻直言:「台灣人先不用過度自嗨。」

他認為,現在香港人對台灣嚮往,甚至從此而起的移民熱潮,反映的只是香港人自己對香港未來的焦慮,並非台灣的吸引力有多大。

未來,當香港人「哈台」熱潮退去,我們得思考,除了現有的民主自由、小確幸外,台灣還有哪些價值、條件,能創造更好的環境,吸引人才落地生根,而非只是過客。

【延伸閱讀】移民台灣,哪裡比香港好?

● 較便宜:投資移民門檻僅新台幣600萬元,不像加拿大要投資逾4,700萬元● 空間大:2012年香港人均居住空間為2.59坪,台灣13.5坪,是香港的5倍多● 開銷低:2014年香港生活成本高居全球211座城市中第3名,台北僅61名● 房租低:以36.3坪的公寓為例,香港每月租金近新台幣20萬元,台北租金只有香港的17%● 步調慢:台北捷運電扶梯的速度是香港地鐵的2/3● 較民主:有投票權的公民都可以一人一票選總統,香港特首由間接選舉產生

整理: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87

低薪世代看過來!他們這樣創業成功 35歲以下青年八成六想創業「增加收入」

2016-05-16  TWM

你知道嗎?年輕人平均月收入十年只多了七百五十元,相當一罐奶粉錢,根據統計,創業成功者平均薪水一口氣增加一•四萬元, 透過連鎖加盟,讓更多人複製成功經驗,你也能擁有「致富人生」。

一九七六年,世界第一家專為窮人服務的「鄉村銀行」成立,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尤努斯,曾經這樣勉勵年輕人善用自身天賦,將自我價值極大化。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未滿三十歲年輕人平均年收入從二○○四年到一四年,僅從四十二•五萬略升至四十三•四萬元,平均月收入僅增約七百五十元、相當一罐奶粉的錢,「青貧世代」成為所有年輕人共同的煩惱。

最新的職場調查報告指出,三十五歲以下青年中,八成六有創業意願,最大的動機是「想增加收入」。其中創業成功的人士,創業前平均月收入為二•七萬元,創業後為四•一萬元,一口氣可為自己加薪一•四萬元。從中可以窺探,年輕人正為自己找新出路,而創業可能是一種捷徑。

創業成功率

靠實質工作經驗累積

1111人力銀行調查顯示,七成青年認為創業技能累積,主要來自打工或職場經驗。《新創聖經》一書作者、美國創投公司菲諾克斯執行長安尼士•吾札曼就曾表示,「實質工作經驗」在成功創業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樣的觀點與調查結果不謀而合。

全台擁有近兩百家連鎖早餐店的蕃茄村總經理李俊雄,創業前曾擔任機械工廠品管員,充分運用職場的「標準化流程」,連「煎台」每個區塊要炒什麼,都有嚴格規定;近年快速拓點的滷底撈創辦人林致兵,曾當過房屋仲介,他善用「創新服務」,將滷味店打造成「時尚餐飲」,吸引年輕客戶;而曾經在知名餐廳做過行政總廚的冠廚總經理陳宏賓,賣醬料兼創業輔導,提供另類「餐飲加盟」模式,幫助更多人能夠創業。

他們都將自己的工作經驗,轉化成創業的基石,並進一步將自己的事業開放加盟,讓更多人能直接複製成功經驗,快速換得「致富人生」。

撰文 / 黃家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97

台商、低薪困局把他們送進中國 大戲開演!有人當人頭、有人幫兒子探路

2016-07-18  TCW

收入28K夜市少女、一個創業過七次的台商第二代、一名勸孩子休學的父親,這三個人原本完全不可能有交集。

但,這場中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年輕人契作計畫,卻讓他們產生了連結。

如同我們這次採訪的八十多位受訪者一樣,他們心中都清楚對岸的盤算,但政治是理念,經濟是現實。在大時代的洪流中,他們無法迴避,只能順勢,找到最有利於自己的位置,無關對錯與立場。

創業7次的台商第二代,變孵化器主事者沒機會,就走出去。哪天,或許我們能貢獻稅收回台三十五歲的林子凱,是典型的台商第二代,他十年前創業,開過鞋材製造工廠、檢測公司,開了七家公司,倒了兩家,是東莞台商青年會前會長,也是台企聯史上最年輕的副會長。

這次與東莞市政府合作,拿出人民幣五千萬元給台灣年輕人,還提供免費公寓和辦公室,背後的主事者,就是他。

林子凱,絕非最成功的台商第二代,但他秀給我們看的,將協助創業家的「萬間零售導師清單」,倒令人印象深刻,有知名女鞋品牌達芙妮、還有珠寶專賣店石頭記,幾乎每家知名的零售台商都在裡面。

「這些都是我的好兄弟,(關係)熟到都已經爛了。」林子凱說,這群台商願意挺他,也是想找轉型新機會。

忙著做生意的台商沒時間,林子凱願意跳出來「串」,他跟政府喬地、要資源,跟交大等台灣大學談,跟台灣創業團隊磨,很快成為東莞政府最倚賴的孵化基地主持人,政商關係又跳了一階。

多數時間,我們看到的就是他精明台商的一面,三次訪問,第一次在東莞,第二次在台北,第三次在廈門。在東莞,他站在台上與交大產業加速器帶來的新創團隊說,保證一個月內給七成的創業啟動基金,半年內再給兩成,要台灣創業家們放心簽署核名申請書。帶我們去看人才公寓時,他一下對廁所的蹲式馬桶設計表達不滿,一下指著沙發說:「我實在想要全部燒掉重做,你們(指參訪團)下次來看的時候會更好。」後來在廈門海峽兩岸論壇會場遇見他時,他正忙著和當地台商協會串門子,他還被掛名為台灣創業館的「創業導師」。

在中國的大政策下和其他台商的轉型焦慮間,林子凱找到最有利於自己的位置。

他說,這次中國是玩真的。「他們(國台辦)在推動……,現在是二十一個(孵化基地),我說實在的,之後你會看到後面多一個零。」他認為,把台灣團隊帶到中國,不是要靠顧問費賺錢,而是「未來,我怎麼樣跟這些公司合作,我們怎麼產生價值。」直到訪問尾聲,我們才看到這個年輕人,也在這個政策洪流中,「偷渡」了自己的理想—太多台商在中國都是各顧各的生存。或許趁著這次,他有機會讓更多台商的中國經驗,傳遞給台灣有想法的新創公司,「(我現在)就(是)老鄉幫老鄉……。」沒機會,就走出去。哪天,或許我們闖出路了,還能貢獻稅收回台灣……。

這個說法,我第一次聽,以為是包裝。

但在這次採訪當中,幾乎每個參與的台灣人,訪談最後都來這句結尾。

趁著洪流找出路。要在如狼似虎的中國生存,這似乎,已成為台商們渾然天生的本能。

第一次聽到「霏霏」,是從一品創客執行長田承明口中。

我一度把這名字聽成是飛飛,一個二十四歲的女生,自願當公司的「人頭」,行李一拎就飛到廈門去創業,聽來是個狠角色。

洪昤霏,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畢業。田承明說,有些到廈門創業的台灣年輕人,假日關在宿舍打電玩或相揪出遊,根本不像在創業,但霏霏卻不同,「這女孩子半年的成長,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她的故事是這樣的—來到廈門更早之前,她一個人在夜市開藥膳排骨攤,每天從中午十二點做到凌晨四點,她一個人,每天花五小時搬著四十公斤重的鍋子煮排骨、滷肉飯、炒麵和炒米粉,夏天日薪八百元,一個月只放假兩天。

後來,她到高雄一家雲端選才系統公司「合不合」應徵,老闆張啟明因為不符廈門對台青年創業政策十八到四十歲的年齡規定,所以當霏霏來面試時,他劈頭就問:妳想不想要去廈門開公司創業?

霏霏想了想,憑自己的學經歷,在台灣起薪只能有23K,但來廈門,每個月可以領32K,並且還占有股份,努力成果自己有份。她沒有猶豫,面試當下,就一口答應成為老闆的「中國人頭」。

霏霏每個月至少參加一場創業比賽,第一次上台簡報時,她形容自己活像大學生一樣青澀,為了讓自己更加幹練,她私下練習了不下百次,連跟朋友出去吃飯都不忘抓緊機會簡報。

六月十一日,我們參與一場廈門創業大賽,台下評審是廈門大學教授和騰訊眾創空間廈門站的負責人。我們看著這個女孩上台侃侃而談,最後從六百個項目中脫穎而出,爭取一百萬元的獎金。想起她說:來廈門前,她特別去剪掉一頭留了十幾年的長髮,「這樣比較不會被大陸人欺負。」變化,其實就發生在半年之間。有些時候,霏霏還像是個你我身邊的鄰家女孩。

她簡報前,會很緊張,還會因為激動而哭泣,如說到「請大家支持合不合(公司名)的夢想」時,她哭了,一旁新華網的記者看傻了,轉頭對我說:「你們台灣的團隊好有情懷啊。」下台後,霏霏有些不好意思的說:「每次只要講到夢想,我就會忍不住激動起來,我昨天晚上排練到半夜兩點。」不管中國的政策對台灣是好是壞,但它確實替這個小女生,打開了一個人生破口,這是她過去不可能有的機會。而,她也做出了抉擇,正抓住機會,勇往直前。

我怎麼也沒料想到,會訪問到一名來幫兒子看創業基地的父親。

第一次遇到來自嘉義的中華微型創業協會高雄分會秘書長曾文嘉,是在廈門,他剛下飛機沒多久就前來一品創客集美倉,抵達時還拖著行李箱。不同於其他人是來談生意的,他是來幫研究所二年級的兒子找出路的。

「有一天,我兒子就跟我說,爸爸,我同學畢業出去(工作)好像都是22K,怎麼辦?」曾文嘉說。他的小兒子就讀公立大學歷史研究所,大學念科大企管系,今年二十四歲。

曾文嘉自認是開明的父親,兒子大學時跟人合夥開可麗餅攤,他出資十萬元。這一次,兒子寫碩士論文寫一半,感到很茫然,曾文嘉於是找上認識鑫福國際董事長王明福,雙方是認識一年多的好友。

王明福看準這波中國對台灣青年釋出利多的商機,正準備要介紹台灣新創去對岸的兩岸青創基地。今年五月,他帶著曾文嘉的兒子去廈門一品創客「踩線」。

「他去看過之後就很高興,說他有發展的空間啊……。」曾文嘉說。他的兒子想用企管專業,做台灣農業行銷的生意。

曾文嘉之前來過中國多次,但都是跟著旅行團來,這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理解當地。在廈門待了四天後,他給兒子的建議竟是:趕快休學,先進駐廈門孵化器,因為時機不等人,「你看這些集美(廈門行政區名)人潮滿的時候,商機還會屬

於你的嗎?」

我問他,擔不擔心兒子去中國後會被騙,「不會啦,他又沒有投資,你要怎麼被騙?你再怎麼樣就只是花時間而已嘛。」曾文嘉真的跟很多新創團隊的父母親們一樣,相信著:廈門,或許更精準的說是這個政策,這次能幫助他的孩子,一舉甩開22K的低薪命運。

創業7次的台商第二代,變孵化器主事者沒機會,就走出去。

哪天,或許我們能貢獻稅收回台林子凱, 35歲,東莞孵化器主持人夜市擺攤領28K的女孩,半年變中國創業家每次只要講到夢想,我就會忍不住激動起來洪昤霏,24歲,台灣老闆的「廈門人頭」時機不等人!當人潮滿的時候,商機還屬於你嗎?

幫兒子探路的退休父親,只待4天,就勸孩子快休學!

曾文嘉,57歲,中華微創協會高雄分會秘書長

撰文者李欣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