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芯國產: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掛牌在即 首批規模1200億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58

computer_chips

今日,《中國證券報》報道稱,備受關註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或於近期掛牌成立,首批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人民幣。(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產業界人士表示,該基金的落地將是振興我國集成電路行業極為重要的一環,顯示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將由國家進行統籌,改變過去松散無序的發展模式。

華爾街見聞曾提及,考慮到去年美國國安局監控全球的“棱鏡門”事件,發改委在今年早些時候對國際芯片巨頭高通和IDC展開反壟斷調查。

《中證報》報道還稱,該基金由工信部、財政部牽頭發起,財政部與其他投資主體共同出資組建,采用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的模式,主要投資於芯片制造等重點產業。基金出資方還有國開行、地方政府等,其中約400億元的資金需要向社會募集。

華爾街見聞早前提及,政府已明確以財政扶持和股權投資基金方式給予雙重支持,發展與信息安全相關的芯片產業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按照6月公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公布的發展目標,到2015年,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500億元;2020年基本建成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

《綱要》還提出,要設立國家產業投資基金,主要吸引大型企業、金融機構以及社會資金,重點支持集成電路等產業發展,促進工業轉型升級。

各地自4月之前就已開始著手打造地方版的芯片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北京於去年12月北京成立IC產業發展基金,打響地方政府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第一槍。基金總規模300億元。

而安徽的計劃最為激進。該省提出,2017年省內集成電路產值達300億元以上,2020年總產值達600億元,支持合肥等市建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金。

業內人士表示,集成電路產業作為電子產業鏈的最上遊,具有非常高的技術壁壘,同時也具有很強的規模效應。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集成電路企業在資本市場非常活躍。展訊、銳迪科、瀾起科技相繼從納斯達克私有化退市,擬回歸估值更高的A股市場。長電科技與中芯國際牽手設廠,盈方微借殼S舜元上市,近期市場又傳出長電科技和華天科技有意競購主要從事集成電路封測的星科金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03

從國家信息安全看集成電路行業的價值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19&extra=page%3D1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4-9-29 09:29 編輯

從國家信息安全看集成電路行業的價值
作者:Frank He

最近關註集成電路行業的人應該知道,國內半導體業這半年非常熱鬧,並購不斷,行業暗流湧動,大家也看到了新聞,9月26日英特爾宣布投資展訊90億元,直接使展訊和銳迪科的估值打到了450億,如果加上原有的些東西,未來國內清華紫光的估值可能大到千億量級。紫光將直接進入到全球芯片設計業的前十名,這絕對是件大事,因為在過去的歷史上,中國還沒有企業進入到芯片設計業的全球前十。

整個《集成電路發展推進綱要》的開始,其實是從2013年就已經形成了大概的思路。2013年9月,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深圳、杭州和上海調研時強調“加快推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是中央作出的戰略決策,要堅定信心,搶抓機遇,聚焦重點,強化創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努力實現集成電路產業跨越式發展”。馬凱指出“當前到了集成電路發展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堅定信心,下定決心,把集成電路產業搞上去”。​其實當時國內有些機構很敏感,已經意識到行業里可能有大事要發生。​馬凱強調,“要明確發展戰略,聚焦發展重點,著力發展芯片設計業,加速發展芯片制造業,努力突破關鍵裝備和材料”。​

當時全球整個行業的情況是這樣的:2013年全球經濟處於緩慢的複蘇過程中,增長乏力,但受益於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汽車電子等的快速發展,全球半導體市場卻首次突破了3000億美元大關,銷售規模達到了3056億美元,增長4.8%。而中國呢,2013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再創新高,增至9166.3億元,同比增長7.1%。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消費電子市場。得益於移動智能設備對移動AP、觸摸屏控制芯片、基帶、射頻等網絡通信類集成電路需求量的增加,網絡通信領域成為2013年引領中國集成電路市場增長的首要細分市場,市場份額達25.5%。國內設計業的發展也再次證明了其老大的地位,同比增長了30%以上。​


因為國內制造業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可能大家都沒註意到個集成電路行業近年來的增速實際遠超全球。1985年-2013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0%。而同期我國的集成電路行業的複合增長率超過21%。​

今年6月底,中國國務院印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目標鎖定為在2030年實現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即在一整條供貨鏈條的各個層級,都擁有具國際競爭力的領跑企業。​近期,因憂心該政策涉嫌“激進性”地扶持本土產業,美國在華IT行業協會提出質疑,認為中國政府以如此力度介入產業發展是“相對危險”的做法,恐將“擾亂中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

集成電路產業是IT產業的基石,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大腦”,決定了更廣範圍信息通訊等上遊行業的發展態勢。斯諾登“棱鏡門”事件把中國政府對於信息安全、國家安全的憂心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由中國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和財政部協同發布的這份綱要文件由此被眾多業內人士解讀為為解決這一問題規劃的“最新發展戰略布局”。​

技術水平​

設計領域,展訊通訊、瑞芯微等已開發出28納米芯片;制造領域,中芯國際(981)制造工藝達到40nm水平,華力具備55nm制造工藝。大家也知道高通反壟斷的事情,在這件事上高通表現不錯,把自己的一部分產品放到了中芯國際去代工,使中芯國際具有了28nm的技術水平,不管是不是被迫,這對中芯國際來說是件好事。​也就是說,未來到2015年,國內芯片制造主流技術將提升到12英寸、28nm水平是沒有問題的,只是能有多大量的問題。​

其他的,如中國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55納米相變存儲技術,高性能圖像傳感器芯片都已打破國外壟斷。0.13μm EEPROM工藝雙界面芯片首次商用。​

展訊、聯芯科技等一批優秀企業已實現TD-SCDMA/GSM芯片的商用,徹底扭轉2G時代終端芯片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的現狀,產業影響力極大提升。用某外資公司老總對我說的話就是國內獲得突破是早晚的事。​所以很多外資的態度和策略也都在發生變化。​

材料和設備方面​

材料和設備方面並不像原來大家想的那樣,還都是零,一些重要材料和設備已經進入國內外產業化生產工藝線。​

2013年8月,上海新陽半導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超純銅電鍍液產品,切換進中芯國際(981)上海8寸廠中央供液系統,這是國內第一款8寸晶圓工藝材料基準產品。在設備方面,北方微電子的ELEDE330系列的幹法蝕刻機在國內大約占到了60%的市場份額,你能想象得到麽?​新陽確實是不錯的公司,所以當年股票大漲也是應該,說明群眾的眼睛還是雪亮的!​

國內還有多個等離子體刻蝕設備產品的超過200個反應臺,在20多個國內外先進的芯片生產線實現量產。在高端介質刻蝕和先進矽通孔刻蝕方面也有了相當的市場占有率,包括在國外一些最先進的工藝生產線上實現量產。​在韓國某先進生產線上實現了每月數萬片的量產,還有盛美半導體銷售的12寸清洗設備等,也已實現盈利。​

由於行業特點,加上這麽多年的發展國內已具有了一定的基礎,國內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間互動加強也是應有之義。2014年國內制造業龍頭中芯國際和封測龍頭長電科技公司建立具有12英寸凸塊加工(Bumping)及配套測試能力的合資公司,聯手強化集成電路產業鏈的控制能力。還有2013年7月,清華紫光以17.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展訊通信,創造了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最大的資本並購案。11月,紫光集團再次以9.1億美元收購國內另一芯片龍頭銳迪科。大唐電信不甘寂寞,投資近25億元,設立了全資子公司——大唐半導體,將旗下集成電路企業進行了整合。​

今年3月,上海浦東科技投資有限公司發起對在美上市的中國芯片設計公司瀾起科技的收購要約。以及後來國內財團對美國豪威的收購要約,還有韓國Dongbu、新加坡星科金鵬等。當然這里面不一定都是好公司,但起碼說明一件事,國內產業影響力在增強。​

國內政策方面​

國內政策方面是又加了一把火,從2013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國務院關於加快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幹意見》。指出,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設立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金投資集成電路產業,有效解決集成電路制造企業融資瓶頸。這是國內首次提出通過產業投資基金的方式來推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這在建國這麽多年來也是沒有過的。2014年3月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二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設立新興產業創業創新平臺,在新一代移動通信、集成電路、大數據、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趕超先進,引領未來產業發展”。集成電路產業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其地位可見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目前,國家方面的產業投資基金馬上就要成立。而全國各地已經成立了很多地方的產業投資基金,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合肥等地,初步估算,資金量已經超過四、五千億。​當然,這麽多的資金怎麽投,往哪兒投,怎麽引導,我們也正在研究討論,這個行業是個燒錢的行業,怎麽保證把錢用到該用的地方,真正促進產業再上一個臺階,是要研究的重點。​

目前,信息安全的問題大家非常關註,其中芯片是信息安全非常關鍵的環節,這個環節如果不能自主可控,將是非常大的安全隱患,當前國內市場主要關鍵的環節,包括金融領域、公安等的核心芯片,自主率還有限,所以未來國內產品的空間還很大。​舉個例子,打印機可能大家都在用,但你知道麽,海灣戰爭期間,美國人曾利用打印機芯片入侵伊拉克的指揮中心,使其防空系統在空襲時陷入癱瘓。​還有馬航事件,其飛機的發動機在不斷地向美國發送數據,想想這些事情,你會覺得恐怖吧!​

國母用的nubia手機,其良苦用心那。不過目前國產芯片的手機、服務器等都已經有了自己的新片產品,未來,我認為中國將成為美國之後的集成電路大國,這個強了才是真的強了,雖然事件還至少需要數十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551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正式設立,助力國內IC產業崛起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37&extra=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正式設立,助力國內IC產業快速崛起

作者:張騄

10月14日,工信部正式公告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正式設立。基金將采取股權投資等多種形式,重點投資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業,兼顧芯片設計、封裝測試、設備和材料等產業,推動企業提升產能水平和實行兼並重組、規範企業治理,形成良性自我發展能力。基金實施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努力為投資人創造良好回報。

   

千億國家IC產業基金正式落地,有望撬動萬億社會資本。在工信部和財政部的牽頭下,國開金融、中國煙草、亦莊國投、中國移動、上海國盛、中國電科、紫光通信、華芯投資等作為發起人,共同投資設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一期規模預計約為1250億。據《21世紀經濟報道》,工信部內部人士介紹:"國家將以中央財政資金為引導,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吸引大型企業、金融機構及社會資本,有望以1:9或更高的杠桿撬動萬億社會資本投入集成電路產業。"

      

巨額資本投入打破產業鏈發展瓶頸,實現國內IC產業快速崛起。過去十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不均勻,設計與封測環節發展較快,晶圓制造環節發展滯後,成為限制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鏈持續快速增長的主要瓶頸。本次國家更加註重產業鏈的均衡發展,IC產業投資基金將重點扶持晶圓制造環節。晶圓制造作為非常重資產的一個行業,巨額資本投入將積極推動該領域的快速發展,有效打破產業鏈的發展瓶頸。在國內終端需求和政府政策及資金的雙重驅動下,國內IC產業將實現快速崛起和趕超,大幅搶占臺灣、韓國、日本市場份額。十年之後,國內IC產業有望成長為全球最大,產業鏈各環節更是可能會湧現出一些全球IC巨頭。

      

IC產業黃金十年開啟,享受全行業的盛宴。晶圓制造環節作為本輪政策主要扶持對象,資金瓶頸將得到有效緩解,競爭實力有望大幅提升,建議重點關註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半導體材料和設備作為產業鏈的最上遊,在整個產業鏈快速崛起的過程中受益彈性最大,建議重點關註上海新陽七星電子。封測環節同樣將得到政府資金的扶持,並且還將受益晶圓制造實力提升帶來的拉動作用,建議重點關註長電科技、華天科技和通富微電。IC設計環節將更多地受益於政府資金支持下的行業兼並重組以及晶圓制造工藝進步帶來的產品競爭力提升,建議重點關註同方國芯、國民技術、大唐電信、上海複旦、中國電子。(來自:申萬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040

集成電路巨頭“跨國聯姻” 中國芯能否奮起直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6790.html

集成電路巨頭“跨國聯姻” 中國芯能否奮起直追!

第一財經日報 李娜 2015-06-24 21:08:00

“代工行業,競爭成敗取決於價格和技術領先性。中芯國際14納米工藝未來成熟以後,只能說在同樣14納米制造的競爭中,業內會多一個選擇。”

一場“跨國聯姻”一經公布便攪動了整個半導體圈。

6月23日,中芯國際宣布與華為、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高通共同投資設立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新技術研發(上海)有限公司,開發下一代CMOS邏輯工藝。

新公司由中芯控股、華為、Imec、高通各持一定股份。初期公司以14納米邏輯工藝研發為主。中芯CEO兼執行董事邱慈雲任法人代表,中芯副總裁俞少峰任總經理。

從體量上看,上述四家公司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世界領先的半導體公司,而在寡頭競爭”、“寡頭壟斷”、“寡頭聯盟”的國際半導體產業競爭新時代,四方的合作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共同見證了簽約儀式。

“中國芯”工程落地

與以往的合作方式不同,此次合作是第一次讓無晶圓半導體廠商以股東身份加入到工藝的研發過程中,從而縮短產品開發流程,加快先進工藝節點投片時間。

“集成電路制造企業的特性決定了它們始終會面臨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只有掌握最先進技術的企業才能享受到高的利潤率,同時集成制造企業對於資金的需求會隨著工藝的演進,不斷增加。14納米工藝相比28納米難度顯著增加,對於設備的投入也成倍增加,如何集合產業鏈上下遊之力,縮短研發時間、節約成本是中芯國際的訴求。”接近中芯國際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如是說。

而華為則認為,借助此次合作可以打造中國最先進的集成電路研發平臺。

“華為一直秉承開放、合作、共贏的原則,相信此次合作將整合全球集成電路領域優勢資源和能力,提升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整體水平,從而惠及更多的運營商、企業和消費者客戶,以及產業鏈合作夥伴。”華為方面對本報記者表示。

但對於投資比例,華為方面表示暫不方便透露。

而在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看來,華為與中芯國際的合作更多是一種戰略投資。目前,包括高通、華為海思在內的芯片商主要的代工夥伴仍是臺積電。

“而高通應該也可以在技術上給予SMIC協助。”王艷輝對本報記者表示,在臺積電、三星分別發展20納米、14納米工藝時,高通都對二者在技術上給予協助,高通也是中芯國際28納米工藝最早的客戶,對其工藝快速成熟也有貢獻。

“高通這次加入進來也有另外一個重要考慮,就是拉近和中國大陸的距離。2013年以前,高通在中國更多扮演出售芯片、收取專利費的角色,但從去年開始,明顯感覺到高通的策略在發生改變,更多參與到中國政府或者中國企業主導的項目中來。”王艷輝說,去年以來,國家大力強調信息安全,同時出臺政策扶持本土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部分外資公司開始適應新的政策形勢,通過本土化策略贏得政府信任。

去年,高通在中國遭遇反壟斷調查,當時作為博弈的一環,高通就選擇由中芯國際代工其部分產品。

上述接近中芯國際人士則對本報記者表示,對無晶圓半導體廠商來說,從集成電路行業發展來看,理想的數字電路模型逐步失效,模擬化趨勢日益顯著,無晶圓半導體廠商需要對工藝、器件有更深入的理解,新工藝與新材料的引入需要他們與制造企業緊密合作,因此高通和華為都有這樣的訴求。而Imec是全球領先的微電子研究中心,在IBM退出半導體制造業務後,它成為業界唯一的14納米及以下獨立工藝研發機構,且具備獨立知識產權。中芯國際是國內最有能力進行14納米工藝研發的制造企業,一個能提供技術,一個急需技術,雙方也都有強烈的合作意向。

同時,在某種意義上,合資公司的技術也代表著中國國家產業化水準,並借此實現更多商業化。

產業整合潮下的追趕

“在中國市場蓬勃興起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國內的集成電路制造企業目前面臨的一些困難,包括工藝水平的差距,以及因為現有的差距,國內的制造企業享受不到先進工藝帶來的紅利,使得設備投資回報率低、運營成本居高不下。”上述接近中芯國際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這也直接導致了“中國芯”普遍小而散。如今,小到手機、平板電腦,大到民航客機、導彈,都離不開大規模集成電路。據統計,近年來中國每年進口的集成電路芯片總值超過了石油進口。在這一產業,我國的技術水平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至少落後3~4年。

而從全球角度來看,目前半導體代工巨頭臺積電,已實現從28納米工藝向20納米、16納米、接近14納米工藝升級。後崛起的三星,直接從28納米過渡到了14納米工藝。集成電路制造工藝近年來叠代迅速。

作為大陸集成電路制造龍頭企業,中芯國際成熟制造工藝仍是28納米。去年6月,國務院引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到2020年實現16/14納米制造工藝規模量產。

接近中芯國際人士對記者表示,四家公司的合作借助技術合作與資本手段,打通產業鏈布局基礎研發資源,發展先進工藝自研能力,在20納米以下節點演進關鍵階段對第一階段形成追趕能力,並能授權給國內其他業界公司使用,在增強企業自身實力的同時,也容易推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即便無法追趕同業競爭對手英特爾、三星,但如果年底前量產,也有望超越臺積電、聯電的量產,進入全球工藝第一集團軍。

但王艷輝坦言,想要“彎道超車”並不容易。

“應該說中芯國際發展14納米有點晚了,如果完全自己開發還需要很長時間。合資起到了催化劑作用,會加速14納米工藝成熟。”王艷輝說。

同時,今年臺積電、三星均可實現14納米工藝規模量產,到2020年,可能會推出10納米、7納米制造工藝。目前,高通芯片的主要代工合作夥伴仍是臺積電,華為海思芯片也是臺積電的戰略合作夥伴,臺積電發展16納米工藝時,海思是其第一個客戶。

“代工行業,競爭成敗取決於價格和技術領先性。中芯國際14納米工藝未來成熟以後,只能說在同樣14納米制造的競爭中,業內會多一個選擇。”王艷輝說。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61

光明欲搭建全球食品集成分銷平臺 已收購8家海外企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4405.html

光明欲搭建全球食品集成分銷平臺 已收購8家海外企業

一財網 胥會雲 2015-10-29 16:24:00

近年來,光明集團的海外並購舉動頻繁,截至目前一共在海外收購了8家企業,目前對外直接投資160億元左右,海外營業收入占集團總營收的20%左右。

光明食品集團副總裁葛俊傑表示,光明集團將會在3-5年的時間內,完成全球區域性食品集成分銷平臺的搭建。

10月29日舉行的“‘一帶一路’與國企走出去實務研討會”上,葛俊傑稱,接下來會在德國、英國、奧地利、美國、東南亞等地區,搭建全球食品集成分銷平臺網絡,實現全球食品對接中國市場,同時為中國品牌走向全球打造通路。

9月30日,光明食品集團對西班牙米蓋爾公司的股權並購正式完成交割,這也是今年以來中國食品行業在西班牙規模最大的一次海外並購。

米蓋爾公司是西班牙僅次於麥德龍的第二大食品分銷商,創立於1925年,旗下擁有63家付現自提門店、6個物流配送中心,擁有產品種類超過14000種,銷售範圍覆蓋33個國家和地區。

葛俊傑稱,米蓋爾公司的股權並購價格非常劃算。米蓋爾的年銷售收入大約為70億人民幣,而光明集團則用7900萬歐元獲得了72%的股權,同時聯合建投投資和民企東華通一起完成收購,葛俊傑說,此舉就實現了國企增量資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收購項目的同時,光明集團同步啟動了中國市場的協同,“所以下個月西班牙的紅酒火腿調味品飲料,都會進入中國。今年可以做大概9000萬元的中國市場業務。”

此前,光明集團已經並購了澳大利亞的食品分銷企業瑪納森食品集團,以及法國波爾多地區領先的葡萄酒經營商DIVA,目前在全球食品集成分銷平臺的布局上,已經形成了3家海外企業的格局。

近年來,光明集團的海外並購舉動頻繁,截至目前一共在海外收購了8家企業,目前對外直接投資160億元左右,海外營業收入占集團總營收的20%左右。“通過國際化,確實對集團公司的轉型升級,集成更多資源對接中國市場,形成了很大貢獻。”

在光明集團的走出去戰略中,主要聚焦在三大類型,除了全球品牌食品集成分銷平臺之外,還包括了資源類、品牌食品制造商。

對於這8家企業,葛俊傑表示,總體而言,目前這8家企業的經營性現金流都不錯,公司治理體系和團隊磨合總體可以,董事會每年下達的財務預算也能夠完成,與中國市場的協調都在形成。“相對還是比較平穩的。”

光明食品集團為上海國企中集現代農業、食品加工制造、食品分銷為一體,具有完整食品產業鏈的綜合食品集團,2014年營業收入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旗下擁有光明乳業、海博股份、金楓酒業和上海梅林四家上市公司。

編輯:楊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294

手握金融+產業優勢 上海集成電路或率先迎爆發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6128.html

手握金融+產業優勢 上海集成電路或率先迎爆發點

第一財經日報 關健 2015-12-16 06:00:00

在電子信息安全和國有化發展的大背景下,上海的集成電路行業有望依靠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率先看到發展成效。

在“中國制造2025”的宏觀目標下,國家對集成電路行業國產化扶持的效果有望最先在上海這個金融城市顯露出來。

11月23日由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雄主持召開的市政府常務會議上,設立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的工作被提上議程,並研究制訂《上海市推進“互聯網+”行動實施意見》,推動互聯網與本市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發展。

今年4~5月間,馬化騰和馬雲先後與上海市領導會見,並分別簽署了騰訊、阿里巴巴與上海的戰略合作協議。內容大同小異,合作集中在互聯網+、智慧城市、互聯網金融、雲計算、政務信息化等方面。這些領域大多是位於產業鏈後端、能夠被用戶較為直觀地體驗到的層面;而集成電路和半導體是實現工業制造和互聯網+不可或缺的行業之一,這次的關註點聚焦到了產業鏈源頭。

事實上,來自民間的企業和資本已經在上海這輪扶持集成電路的政策導向下先行一步。今年9月,國內首家集成電路產業融資租賃公司芯鑫融資租賃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揭牌,是由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聯合行業龍頭企業及金融機構發起設立,註冊資本56.8億元,股東方包括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中芯國際、北京芯動能投資基金、東方金融控股、紫光清彩、國開國際、三安集團、江蘇中能、上海熔晟等集成電路龍頭企業及金融機構。

除上海外,像北京、天津、山東、四川、安徽、甘肅等多地也已出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或意見,通過設立投資基金,重點支持地方龍頭企業在集成電路領域整合做大。相比之下,上海在金融資源、產業體系等方面更具優勢。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向集成電路業內人士了解,與消費互聯網相比,集成電路是一個門檻較高的冷門行業,吸收資本的能力相對不強,單純靠股東投資和銀行融資滿足不了資金需求。2014~2018年,我國集成電路投資總需求預計為7700億元,到2020年將達到1萬億元。

早在去年9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業內稱“大基金”)註冊成立。目前,基金募集總規模近1400億,是國內單期規模最大的產業基金。已完成投資決策的項目覆蓋了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測、裝備、材料,以及產業生態建設等各環節,初步實現了在產業鏈上的完整布局。但與1萬億的需求相比,資金缺口巨大,這也是需要調動社會化金融資源助力集成電路行業的主要原因。

芯鑫融資租賃成立的目的是打破集成電路產業投融資瓶頸,通過協同投資、貸款、租賃,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除投資外,這家公司將運用如金融杠桿等更豐富的金融工具,吸引金融界進入集成電路這個門檻較高的行業,以填補該行業發展中的資金缺口。”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對記者說。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唯一管理人華芯投資方面了解到,該基金目前至少有18個項目通過決策程序,累計完成承諾投資額超過315億元、實際出資約102億元。儲備項目超過40個,儲備項目金額超過500億元。

“大基金”開道下,像中芯國際、紫光展訊、長電科技、中微半導體等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成為政策扶持的重點對象,行業股受利好刺激漲停也隨之而來。通過資源整合和國內外收購並購,促進骨幹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成為核心發展方向。8月,京東方宣布將投資15億元,與大基金、北京亦莊國際新興產業投資中心等共同發起設立集成電路基金,投資顯示面板相關的集成電路上下遊產業;9月,中芯國際、大基金、高通三方共同向中芯長電投入2.8億美元,加快國內首條12英寸凸塊生產線的建設進度。

盡管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集成電路市場,但目前國內集成電路產品大量依靠進口。像芯鑫融資租賃成立的目的之一也包括通過搭建設備供需橋梁,拉動國產設備使用率,提升國產集成電路裝備成套化、系列化發展水平。在電子信息安全和國有化發展的大背景下,上海的集成電路行業有望依靠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率先看到發展成效。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315

協鑫集成為什麽要勢如破竹地進入電池領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817.html

6月15日晚間,協鑫集成(002506.SZ)的非公開發行預案再次讓人們看到了這家新能源企業的野心。

此次預案中,擬向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人非公開發行不超7億股的協鑫集成,募集資金在33.46億元以內,發力光伏電池、儲能電池及補充流動資金。協鑫集團通過協鑫集成的這一平臺,通過增加電池業務來完成真正一體化,變為從多晶矽、矽片、電池到組件、電站的大型控股新能源公司。

做哪些電池項目?

(圖為協鑫集成募集資金情況)

預案公告中,第一財經記者發現,18.82億元將用於建設1.6GW的高效差異化電池項目,募資約16億元;250MW的超高效異質結(下稱“HIT”)光伏電池則需5.85億元;500MWh儲能電池項目的募資1.61億元,此外10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在1.6GW的項目中,涵蓋了PERC(疊加黑矽)和N型單晶雙面電池等兩類技術,基地建在江蘇徐州沛縣,與另一家協鑫系的企業保利協鑫(03800.HK)同處一地。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500兆瓦的PERC項目將在5月投產,2號廠房400兆瓦N型單晶雙面電池預計8月投產,即1.6GW的一半以上產能今年完成。按照此項目20個月建成的進度看,明年全部完成將是大概率。HIT電池的建設速度可能會稍慢,目前立項備案與環評都還在進行中。

協鑫集成使用的PERC技術搭配了黑矽,轉換效率平均在19.5%-20.5%左右。一位電池業內權威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黑矽技術是指多晶電池片形成陷光的微納米結構,降低電池片反射、提高多晶效率,“更重要的一點,它對金剛線切割多晶矽片要求不會太高。需註意的是,這類電池可與多晶矽片的產線形成強強聯合。”事實上,與單晶矽相比,多晶矽的金剛線切割技術部分難題還沒有徹底解決,所以使用黑矽技術將彌補這一全行業的技術性短板,也令協鑫集成更快地殺入正高速發展的PERC電池領域。

 

在國內,PERC技術中表現最為突出是當屬晶澳太陽能(JASO.NSDQ),今年預計會將產能從現有的700MW提升至1.4GW。2016年年中,晶澳太陽能的總產能5GW,可見PERC電池占總產能的比重非常高。該領域的進入者還有英利、阿特斯、茂迪、新日光、昱晶和TSEC等。

而協鑫集成看中的另一電池路線“N型單晶雙面”技術,也將讓其在漁光互補、高緯度等地區直接獲得優勢。N型技術分為N-PERT、N-PERL和HIT、IBC等類型。前兩者都有雙面N型電池。PERT電池的全稱有點拗口,英文是PassivatedEmitter Rear Totally-diffused(發射結鈍化全背場擴散電池),國內最熟知的這類電池就是英利熊貓電池,它的正面采用細密柵線設計,減少遮光面積,提高短路電流。N-PERL技術代表則是日本三菱和德國Fraunhofer實驗室。前者可在156的面積上實現21.3%轉換效率,後者也能實現23.2%的轉換效率,它的技術與目前中來股份推進的離子註入技術相似。盡管N型單晶雙面電池具有光電轉換效率高、溫度系數低、光衰減系數低、弱光響應等優勢,然而國內量產的N型雙面也並不多,大部分企業也在探索階段。

HIT為“未來之星”

而HIT技術則被多位電池領域專家稱之為“未來之星”。前述權威電池專家對記者表示,HIT技術嚴格說不是N型電池,而是“非晶矽和晶矽”的結合,在P型氫化非晶矽、n型氫化非晶矽、n型矽襯底之間,增加非晶矽薄膜,該工藝有更好的光電轉化效率,“這一技術是日本三洋集團研最早研究的,它的實力也最強。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其被開發,在2009年三洋被松下收購之後仍致力於HIT的研發和生產,現轉換效率25.6%,量產效率24.7%。另一個在HIT技術上卓越表現的是賽昂電力,轉換效率23%,主要產能集中在紐約(將投產1GW),國內也有一條線。賽昂電力利用隧穿氧化鈍化層制備大面積的HIT技術,其大規模量產前景可期。”近幾年之所以大家紛紛挺進HIT技術,也是因三洋公司的專利過期而引發,其他HIT廠家還有R&R、Choshu日本、Kaneka、CEA-INES等公司。

除了高效的特性之外,HIT有極佳的溫度特性。電池本身的效率與溫度互為響應關系,溫度越高,效率也會被更快損失。但HIT技術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在同樣200瓦的情況下,HIT比普通電池的效率要提升8%到15%。上述權威電池專家表示,“從制造、工藝、集成等各方面而言都不容易,如非晶矽薄膜生產對表面質量的要求就很高,其所使用的薄膜成本也較高、產量有限。”

目前,HIT技術方面,協鑫集成已在全面布局,研發投入大幅增加。去年,公司總計112人進入這一項目,比2014年同比增長了700%,其核心團隊包括美國能源部可再生能源實驗室、上海交大、中國光伏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以及澳洲國立大學等。

儲能電池領域也是一個極有前景的行業,協鑫集成一位內部人士表示,它將解決發電端波動性與間歇性對電網的沖擊,同時可與光伏電站、光伏組件等形成合力,增加公司的解決方案實力。目前,協鑫集成已也推出了E-KwBe儲能產品,分別是2.5KWh和5.6KWh,從而適配於家庭分布式光伏。其儲能的目標首先將瞄準海外和國內兩大市場,在補貼的退坡甚至全面取消之後,儲能市場尤其是家用市場將出現機遇。

從P型、N型再到HIT、儲能電池,幾乎涉及了目前全球電池領域最高效、最有看點的方向。協鑫集成選擇它們的原因或許有四:第一,HIT技術只要足夠成熟,大規模量產後成本可能迅速降低,為今後發展高效矽電池組件、集成包打下牢固基礎。第二,電池技術的選擇,也是因為目前協鑫系的上遊矽片本身有多重技術在身的緣故。雖然保利協鑫是多晶矽片的領頭羊,而正在擴產的單晶矽片也可直供下遊N型雙面電池。而公司的總計5GW組件總量也可以與電池互為連接,使得公司的組件用電池采購成本在今後逐步下降。

(圖為協鑫集成2015年營收分類)

第三,目前國內一些單晶矽片廠商來勢洶洶,某企業已具備了總計4GW以上的矽片產能、大力布局單晶電池組件、廣泛建立合作夥伴,未來單晶市場必然是一場惡戰。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公司,協鑫需抓緊時間在單晶方面殺開一條血路,建立獨特的混雙優勢。黑矽PERC及雙面電池兩個必殺武器也將帶動其他同行投入到高效電池的生產、銷售中,從而以滾雪球的方式來實現協鑫的多晶單晶矽片全線發力。這也是協鑫最想看到的局面之一。第四,儲能產品的出現,可與協鑫集成的高效電池、分布式智能監控雲平臺相互結合,實現完整的戶用終端解決方案。

(圖為保利協鑫2015年產能情況)

當然,協鑫的動作事實上也讓人看到在各個電池領域既有機會也有風險,協鑫不希望只押寶在一種電池技術上,而是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來降本增效、並試圖找到一條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受增發消息的影響,今天該公司的股價漲停,報收於7.4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30

馬斯克公布特斯拉新版大計劃:將開發集成太陽能產品

7月21日消息, 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剛剛披露的最新版《秘密藍圖》談到特斯拉正在研發新的電動汽車,以及在自動駕駛方面的規劃。

馬斯克宣布了升級版《特斯拉秘密藍圖》,內容總結如下:

將開發集成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車頂

擴張特斯拉的生產線,將覆蓋“所有主要的”消費市場,電動重型貨車與電動公共汽車均在研發中

將開發安全性高10倍的自動駕駛技術

將推出汽車共享功能,將使車主在不使用車時能獲得盈利

10年前,2006年馬斯克披露了《特斯拉秘密藍圖》,當時的戰略可以總結如下:

開發跑車

用這些錢開發價格實惠的汽車

再用這些錢開發價格更實惠的汽車

上述過程中,還要提供零排放電動汽車

太陽能動力汽車

馬斯克稱將開發集成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車頂,該產品不僅僅能用太陽能技術自動發電,同時又要兼具美感。計劃稱該產品將通過智能手機和配備的APP進行管理。Musk尤其強調,SolarCity是特斯拉開發太陽能電池產品必不可少的一環。

6月19日,特斯拉(Tesla) 宣布收購太陽能組件生產商SolarCity。以每股收購價介於26.5美元—28.5美元收購SolarCity,此宗交易總價值最高將為28.6億美元。

消息一出引發各方質疑,但Musk在此次計劃發表中強調了太陽能技術的重要性,並稱,特斯拉和SolarCiry作為獨立公司的壁壘將被破除。

更多的車型

特斯拉稱將擴展目前的生產線,其中電動重型貨車,電動的公共汽車是重磅企劃。Musk稱:“兩者都依然在開發的初級階段,有望在明年完成。”

此前馬斯克的預告出爐時,長期跟蹤特斯拉的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亞當· 喬納斯(Adam Jonas)就曾推測將是與公共交通有關的系統。

另外,和Model 3同步,特斯拉將推出更小型的SUV,與Model 3共享操作平臺。Musk指出,特斯拉將覆蓋絕大部分消費級市場,並稱“很可能並不需要比Model 3價格更低的汽車”。

4月,特斯拉發布了首款“平價版”電動汽車Model 3,在美售價為3.5萬美元。該車將於2017年底才投產並陸續向預訂客戶發貨。

自動駕駛

特斯拉稱將開發安全性高10倍的自動駕駛技術。

此前特斯拉剛發第一起無人駕駛命案。5月7日,特斯拉的一輛Model S無人駕駛汽車發生車禍並造成駕駛員死亡。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6月30日表示對事故展開調查,以查清這部特斯拉汽車在事故發生時是否使用了自動駕駛系統。

因為特斯拉並未將這起車禍向投資者及時公開披露,Musk曾與《財富》雜誌編輯在推特上展開罵戰。

汽車共享

馬斯克稱,當自動駕駛被監管部門批準後,用戶就可以隨時隨地召喚(summon)自己的特斯拉了,當汽車接到用戶後,用戶就可以在車上讀書、睡覺、幹任何事情。

用戶還可以通過特斯拉的APP,把自己的車共享出來給有需要的人用,這樣當你不用汽車的時候,它就可以幫你創造收入。

馬斯克還表示,如果在某些城市,特斯拉汽車的需求超過供給,該公司就會運營自己的車隊。

馬斯克還透露出參與分享經濟的野心,他認為,無人駕駛汽車最終將會獲得監管者的批準。他預計,用戶今後幾乎可以隨時隨地召喚特斯拉汽車。一旦坐上汽車,便可睡覺、閱讀,或從事任何事情,而交通運輸工作則完全交給自動駕駛系統來完成。

除此之外,他還計劃組建一支特斯拉汽車共享車隊:車主只需要按下移動應用上的一個按鈕,即可對外出租閑置的汽車。“這將大幅降低私家車的真實擁有成 本,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特斯拉。由於多數汽車真正得以利用的時間僅為5%至10%,所以無人駕駛汽車的經濟價值將達到普通汽車的好幾倍。”馬斯克寫道。

除了汽車共享計劃外,馬斯克還計劃在供不應求的城市組建自己的車隊,確保用戶隨時隨地都能約車。

博客全文如下:

Master Plan, Part Deux

Elon Musk July 20, 2016

The first master plan that I wrote 10 years ago is now in the final stages of completion. It wasn't all that complicated and basically consisted of:

Create a low volume car, which would necessarily be expensive

Use that money to develop a medium volume car at a lower price

Use that money to create an affordable, high volume car

And...

Provide solar power. No kidding, this has literally been on our website for 10 years.

The reason we had to start off with step 1 was that it was all I could afford to do with what I made from PayPal. I thought our chances of success were so low that I didn't want to risk anyone's funds in the beginning but my own. The list of successful car company startups is short. As of 2016, the number of American car companies that haven't gone bankrupt is a grand total of two: Ford and Tesla. Starting a car company is idiotic and an electric car company is idiocy squared.

Also, a low volume car means a much smaller, simpler factory, albeit with most things done by hand. Without economies of scale, anything we built would be expensive, whether it was an economy sedan or a sports car. While at least some people would be prepared to pay a high price for a sports car, no one was going to pay $100k for an electric Honda Civic, no matter how cool it looked.

Part of the reason I wrote the first master plan was to defend against the inevitable attacks Tesla would face accusing us of just caring about making cars for rich people, implying that we felt there was a shortage of sports car companies or some other bizarre rationale. Unfortunately, the blog didn't stop countless attack articles on exactly these grounds, so it pretty much completely failed that objective.

However, the main reason was to explain how our actions fit into a larger picture, so that they would seem less random. The point of all this was, and remains, accelerating the advent of sustainable energy, so that we can imagine far into the future and life is still good. That's what "sustainable" means. It's not some silly, hippy thing -- it matters for everyone.

By definition, we must at some point achieve a sustainable energy economy or we will run out of fossil fuels to burn and civilization will collapse. Given that we must get off fossil fuels anyway and that virtually all scientists agree that dramatically increasi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carbon levels is insane, the faster we achieve sustainability, the better.

Here is what we plan to do to make that day come sooner:

Integrate Energy Generation and Storage

Create a smoothly integrated and beautiful solar-roof-with-battery product that just works, empowering the individual as their own utility, and then scale that throughout the world. One ordering experience, one installation, one service contact, one phone app.

We can't do this well if Tesla and SolarCity are different companies, which is why we need to combine and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inherent to being separate companies. That they are separate at all, despite similar origins and pursuit of the same overarching goal of sustainable energy, is largely an accident of history. Now that Tesla is ready to scale Powerwall and SolarCity is ready to provide highly differentiated solar, the time has come to bring them together.

Expand to Cover the Major Forms of Terrestrial Transport

Today, Tesla addresses two relatively small segments of premium sedans and SUVs. With the Model 3, a future compact SUV and a new kind of pickup truck, we plan to address most of the consumer market. A lower cost vehicle than the Model 3 is unlikely to be necessary, because of the third part of the plan described below.

What really matters to accelerate a sustainable future is being able to scale up production volume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hat is why Tesla engineering has transitioned to focus heavily on designing the machine that makes the machine -- turning the factory itself into a product. A first principles physics analysis of automotive production suggests that somewhere between a 5 to 10 fold improvement is achievable by version 3 on a roughly 2 year iteration cycle. The first Model 3 factory machine should be thought of as version 0.5, with version 1.0 probably in 2018.

In addition to consumer vehicles, there are two other types of electric vehicle needed: heavy-duty trucks and high passenger-density urban transport. Both are in the early stages of development at Tesla and should be ready for unveiling next year. We believe the Tesla Semi will deliver a substantial reduction in the cost of cargo transport, while increasing safety and making it really fun to operate.

With the advent of autonomy, it will probably make sense to shrink the size of buses and transition the role of bus driver to that of fleet manager. Traffic congestion would improve due to increased passenger areal density by eliminating the center aisle and putting seats where there are currently entryways, and matching acceleration and braking to other vehicles, thus avoiding the inertial impedance to smooth traffic flow of traditional heavy buses. It would also take people all the way to their destination. Fixed summon buttons at existing bus stops would serve those who don't have a phone. Design accommodates wheelchairs, strollers and bikes.

Autonomy

As the technology matures, all Tesla vehicles will have the hardware necessary to be fully self-driving with fail-operational capability, meaning that any given system in the car could break and your car will still drive itself safely. It is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at refine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oftware will take much longer than putting in place the cameras, radar, sonar and computing hardware.

Even once the software is highly refined and far better than the average human driver, there will still be a significant time gap, varying widely by jurisdiction, before true self-driving is approved by regulators. We expect that worldwide regulatory approval will require something on the order of 6 billion miles (10 billion km). Current fleet learning is happening at just over 3 million miles (5 million km) per day.

I should add a note here to explain why Tesla is deploying partial autonomy now, rather than waiting until some point in the future.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when used correctly, it is already significantly safer than a person driving by themselves and it would therefore be morally reprehensible to delay release simply for fear of bad press or some mercantile calculation of legal li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recently released 2015 NHTSA report, automotive fatalities increased by 8% to one death every 89 million miles. Autopilot miles will soon exceed twice that number and the system gets better every day. It would no more make sense to disable Tesla's Autopilot, as some have called for, than it would to disable autopilot in aircraft, after which our system is named.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explain why we refer to Autopilot as "beta". This is not beta software in any normal sense of the word. Every release goes through extensive internal validation before it reaches any customers. It is called beta in order to decrease complacency and indicate that it will continue to improve (Autopilot is always off by default). Once we get to the point where Autopilot is approximately 10 times safer than the US vehicle average, the beta label will be removed.

Sharing

When true self-driving is approved by regulators, it will mean that you will be able to summon your Tesla from pretty much anywhere. Once it picks you up, you will be able to sleep, read or do anything else enroute to your destination.

You will also be able to add your car to the Tesla shared fleet just by tapping a button on the Tesla phone app and have it generate income for you while you're at work or on vacation, significantly offsetting and at times potentially exceeding the monthly loan or lease cost. This dramatically lowers the true cost of ownership to the point where almost anyone could own a Tesla. Since most cars are only in use by their owner for 5% to 10% of the day, the fundamental economic utility of a true self-driving car is likely to be several times that of a car which is not.

In cities where demand exceeds the supply of customer-owned cars, Tesla will operate its own fleet, ensuring you can always hail a ride from us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So, in short, Master Plan, Part Deux is:

Create stunning solar roofs with seamlessly integrated battery storage

Expand the electric vehicle product line to address all major segments

Develop a self-driving capability that is 10X safer than manual via massive fleet learning

Enable your car to make money for you when you aren't using it.

(綜合來源:新浪科技、TechWeb、IT之家、華爾街見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242

馬斯克即將發布特斯拉新規劃:或將集成太陽能產品

北京時間7月21日早間消息,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將於當地時間晚間發布特斯拉新的總體規劃。他暗示,希望將特斯拉發展成為一家可再生能源企業,提供除汽車以外的其他產品和服務。

馬斯克在Twitter上表示,新的總體規劃將於約美國太平洋時間周三17:00(北京時間周四8:00)左右在特斯拉網站上發布。稍早時候,馬斯克發布消息稱,他正在完成新規劃的工作,而當時他正在聽來自電影《偉大的蓋茨比》中的音樂。

馬斯克此前在Twitter消息和公告中表示,新戰略中的元素包括將特斯拉的電動汽車與SolarCity的太陽能產品和服務關聯在一起。馬斯克是SolarCity的董事長。

6月21日,馬斯克提出由特斯拉收購SolarCity。在他的設想中,合並後公司可以給用戶帶來更環保的生活方式,例如用SolarCity太陽能系統的發電給特斯拉的電動汽車充電,或是將這些電力儲存在特斯拉的儲能產品中。

馬斯克持有SolarCity的22%股份。特斯拉於6月22日提交申請,將特斯拉品牌用於太陽能系統和服務。

然而,特斯拉和SolarCity兩家公司都處於燒錢模式中。今年5月,特斯拉發行了17億美元的新股,並表示大部分將被用於新款Model 3車型的生產,到2018年使產量達到50萬輛。

本周一,SolarCity表示,已融資3.45億美元,為項目提供資金,而債務增加了1.1億美元。

特斯拉目前面臨另一方面的挑戰。美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員會(NHTSA)正在調查特斯拉Autopilot自動駕駛功能的安全性問題。今年5月7日,一名Model S車主在啟用Autopilot時發生車禍身亡。馬斯克本周早些時候在Twitter上表示,特斯拉正與Robert Bosch GmbH合作,優化Autopilot的雷達傳感器。

此前, 特斯拉已將公司域名從teslamotors.com更改為tesla.com,意味著作為公司秘密“大計劃”的一部分,特斯拉很可能更名。

 

(綜合來源:中國證券網、新浪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246

成飛集成上半年凈利潤5137.58萬元 同比增長逾1倍

成飛集成9日發布上半年財務報告顯示,由於鋰電池、電源系統及配套產品收入大幅增加,其利潤總額10034.35萬元,同比增加148%;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5,137.58萬元,同比增加100.54%。

財報並稱,該公司期內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8435.01萬元,同比增加24.81%,其中汽車模具業務收入7,020.68萬元,同比減少37.16%,主要是汽車模具按訂單生產,產品交付不均衡,本年度汽車模具交付集中在四季度;數控加工業務收入1756.65萬元,同比減少42.31%,主要是本期達到結算條件的數控加工業務減少,按計劃將在下半年集中交付結算形成收入;汽車零部件收入11465.34萬元,同比增加34.85%,主要是客戶的相關車型需求量上升,導致訂單增加;鋰電池、電源系統及配套產品收入58,192.34萬元,同比增加45.04%,主要是子公司中航鋰電通過培育優質客戶,產能發揮較充分,同時加大營銷力度,使得收入增加;公司毛利率比上年同期增加4.19%,主要是鋰電池、電源系統及配套產品毛利率增長4.53%,汽車模具的毛利率增長6.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3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