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大市何時漲得最快 王雅媛

2009-4-17 上海證券報




   大市開始進入炒二三線股,或低價股的階段了。近幾日十大升幅的頭幾位,其升幅都超過30%,十分誇張。近日美國道瓊斯指數曾經幾次升上8000點之上, 但是站不了多久,便又跌回8000點之下。我的看法是一日道瓊斯指數不能成功站穩于8000點以上,一日港股還是反彈而已。每一次入市都要做好急轉直下的 準備。

  有人問什麼時候的大市是漲得最快,最狠?很多人的直覺都會認為是牛市末段。因為牛市末段不斷有資金湧入,不停推高股價。其實這只 是一個錯覺。熊市的反彈才是大市漲得最快、最狠的時候。2007年8月尾恒生指數開始牛市末段升浪,于兩個月時間內升了差不多50%。而這一浪反彈,則只 是用了一個月,恒生指數便從11300點,升到昨天暫時最高的15900多點,升了40%。

  試想想牛市時,大家的股票倉位都是滿滿的, 現金可能只剩下一點。大市續升,純粹是因為大家都過分樂觀,不願意沽貨。而新湧進的資金又十分進取,願意不停高追,導致大市能夠于貨多、現金少的情況下, 都能夠續升。相反,熊市的大反彈通常出現在一個比較大幅度的跌市之後。跌市時,高手們都會持有很高比例的現金。當大市有跡象要反彈了,高手們便一個接一個 地進場。在股票估值便宜,再加上投資者手上貨少,而又多現金的情況下,每次熊市反彈都是來得又急又狠。

  很多人都拒絕熊市反彈時炒股票, 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在短炒,是投機者的行為。相反我卻絕對贊同投資者在每次熊市反彈中試著入市的。理由十分簡單,便是我們一般投資者根本沒有可能預測到那一 次反彈是熊市反彈,而那一次不是真正的股市見底反彈。雖然熊市反彈炒股確實是十分消磨投資者的鬥志,因為時常出現賺了,又蝕回出去的情況。不過只有這樣堅 持每次反彈都試著入市,投資者才有機會捕捉到大市真正見底的那一刻。熊市反彈不入市,想一入市便是真正見底的那一刻,世界上是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當然如 果你不是常有機會留意大市的走勢,則另作別論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72

你真的跑贏了大市嗎?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5799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885

 

以上條 link 是講關於 95% 散戶以及基金經理如何無法打敗大盤的情況。

 

這是 Bogle 的論調,而 Bogle 是指數基金的始創人,他的公司經營著世界最大的指數基金。

 

以上的文章十分 cynical。的確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但大家都要知道,Bogle 賣花要讚花香,唔說服大家放棄跑贏大盤的念頭,指數基金點樣 sell 得出?

 

如果跑贏大盤是不可能的,那麼關於股票投資的討論還有什麼好講?不如睡覺,然後明早去買指數基金算了(但買邊隻指數基金呢??!)。

 

很多人十分之憤世嫉俗,但這是無助於令自己追求卓越。

 

要遊戲玩得好,要明白遊戲規則,找出勝負的關鍵。

 

其實共同基金 (Mutual fund)或者只能做長倉、只能投資某主題的基金,你要那些基金經理長期跑贏大盤十分困難。他們有很多規則,例如某隻股票不能佔資產多於 5%、不在基金公司 buying list 上的股票不能買、被公司 buying list 上刪除了的公司要沽出、不能沽空、顧客經常在市場低位時贖回、被限制現金和股票佔資產的持有量,時常被迫在高位追貨,明知市場大跌也不能大量持有現金,硬 著頭皮要繼續持貨等。所以像 Peter Lynch 這樣的基金經理是極之了不起。

 

當然,規定寬鬆,基本上可以由基金經理任意操作的對沖基金,跑輸大市基本上是不能原諒。

 

以前散戶自行買賣股票,現在散戶仍是持有股票,只不過很大部份形式上是透過基金持有。雖然基金經理有時很愚蠢,但有時操作是迫不得已,例如在低位沽貨應付贖回。因此不少基金的績效,和投資在它們身上的投資者的質素也有很大關連。

 

投資於指數基金長捂不放,也出現問題。假如十年前投資在長倉 S&P 500的指數基金,現在仍是負回報。

 

我們要尊重市場,但不代表要投降。

 

所有人都不能一朝變成股神,或者一開波就已能跑贏大市。卓越的人是小數,不代表我們無法接近或者達到他們的境界。但放棄追求卓越,那就肯定不能成為卓越的人。

 

 

S&P 500 10-year Char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4

大市轉勢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jw!G9qPswuRGxoAjkVjcnY-/article?mid=37277


一如所料,人民幣對美元在昨天開始升值,恆指勁升六百幾點,收20912,連企在20800的二百五十天線都升穿埋,圖表走勢派的投機賭徒又 要急忙補貨,在萬九點止蝕離場,在兩萬一點前又再買貨,呢種叫低賣高買,用這種方法買賣股票,注定輸錢收場,如果比你阿媽知你低賣高買,你阿媽一定話生舊 义燒都好過生你呢個死蠢,細個點解唔好好讀書,數又唔識計,英文又唔識,連中文公司年報都話睇唔明,淨係識得好似幼稚園小朋友咁睇卡通圖表,我真係愛莫能 助。

個市咁升法,唔好再問我買咩野股票好,我和一班行長線投資的網友們已經入飽貨,如果你是新來的網友,或是初次學股票投資,不要心急,來日方長,未來 還有大把入貨機會。雖然今轉你我注定賺大錢,但作為長線投資人,也應該平時鍛鍊好基本功,希望更上一層樓,今日我要同大家講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的東東。巴菲特認為,最好的投資策略是選擇一個自己熟識並比別人懂更多的企業來下注,那麼你在股票投資上,才能夠比別人有更多的資 訊優勢,其實許多上市行業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例如銀行、保險、地產、電訊、零售、百貨、飲食等等,如果年青人出社會做事,經過幾年的歷練,再加上平時 細心觀察與學習,對大部份行業應該有初步了解,投資界總認為老一輩人經驗豐富,能力圈一定比年青人高,但有許多年長的人都故步自封,對新事物有抗拒,以網 上商業為例,許多年長的投資者都認為自己不了解,但互聯網已經推出了廿年,已經是日常必須的聯絡工具,不是什麼新事物了,活到老,學到老,才是正確的生活 態度,初學投資的網友總以為硬知識如經濟學、會計學、財務學等等才是最重要的必修課,但我認為如果要投資有成,學識要兼顧古今中外,正如上世紀香港大學生 叫的口號「放、認、關、爭」,放眼世界,認識社會、關心祖國、爭取民主與自由,左腦與右腦並用,才能夠智慧通達,成就大業,另外,現在是環球世紀,各國關 係已經愈來愈近,我建議年青人多點出外遊歷,學習各國風俗習慣,了解各地人民的風土人情,對投資與待人接物,都有莫大幫助,比天天看圖表走勢投機賭博更有 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13

跑贏大市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40723

坊間有過百本以巴菲特為題材的書籍,其實全部都不是巴菲特本人所作,投資初哥如果想認真學習巴菲特的投資技巧,可以在網上免費閱讀巴郡的致股東的信:

http://www.berkshirehathaway.com/letters/letters.html

香港地個個急功近利,大部份散戶好學唔學,又經常比一班財演與財棍老點,學埋一堆圖表技術分析,炒出炒入,惘想一朝致富,並追求年年、月月、日日、 分分、秒秒跑贏大市。強如股神巴菲特,其投資基金巴郡在過去45年裡,創下每年複式增長超過兩成的驚人回報(上表),但在1967、1975、1980、 1999、2003、2004、2009這七年時間,巴郡的回報都跑輸大市,最記得1999年科網狂潮,巴郡並沒有參與科網股投資,結果巴郡回報大大跑輸 S&P500指數,當年投資界更嘲笑巴老江郎才盡,巴老當然不以為然,我行我素,繼續價值投資,結果當然避過科網股災一劫,到最近2008年金融 海嘯,巴郡沒有參與有毒資產買賣,並手持大量現金,旗下企業也沒有多少損傷,所以能夠安然渡過,回顧過去45年,巴郡回報最高的年份是1976年,年回報 是59.3%,這種回報平平無奇,現在許多散戶短炒投機,一個月回報已經不止此數,但他們並不知道,投資致富的技巧在於跌市時輸得較輕,保住老本,才能夠 東山再起,不敗先能夠長勝,這種心法源於中國道家智慧,不變應萬變,無為勝有為。以長線投資的心態持有優質股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發達致富已經是預計 之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59

中環在線:秋官拜拜大市升返晒 李華華


2010-12-15  AD




 

港股近呢兩日個勢唔錯,有人話芬佬粉飾櫥窗,又有人話阿爺收手等大家開心收爐,不過華華個拍檔榮少噚日就畀咗個更強而有力嘅理由─因為鄭少秋(秋官)套劇播完!

《刑警》收爐唔使聽盈警

榮少話,原來秋官10月喺二奶台播嗰套《書(輸)劍恩仇錄》,上個禮拜五已經靜靜雞大結局,而大婆台嗰套個名唔多老利嘅《刑(盈)警》亦同日收爐,股市鬼見愁消失、盈警冇埋,個市自然有得彈,聽落去又好似幾有point。

當然,升咗嘅已經追唔返,咁仲有冇水位呢?為咗用較科學嘅角度去睇「秋官效應」,華華做咗個小統計,得出嚟嘅結果係,秋官嘅劇一播完,港股真係有運行!

好似最近五套秋官劇集落畫之後,港股喺隨後嘅1至3個月,只有一次意外下跌,即係升市嘅機會高達90%,粗略計平均一個月內升3.8%,三個月更升夠10%,最勁就係09年播完《桌球天王》之後,恒指一季內竟然彈咗30%,真係好邪!

《書劍》播完兩日彈268點

講返近啲,前排喺央視播完《神醫大道公》,個市亦開始上返嚟,今次《書劍》播完,大市兩日彈268點,只得1.2%,如果信秋官良好往績,o依家入市仲有大把水位,所以大家記住以後賺到錢,唔好再怨秋官。近排秋官拍緊套古裝劇《紫禁驚雷》,應該未有耐上,大家唔使擔心。

秋官近年劇集落畫後港股多上升

劇集:神醫大道公播出日期: 5/2010

1個月恒指表現:+6.99%3個月恒指表現:+6.10%

劇集:桌球天王播出日期:3/2009

1個月恒指表現:+12.21%3個月恒指表現:+30.96%

劇集:潮爆大狀播出日期:4/2006

1個月恒指表現:-4.19%3個月恒指表現:+1.76%

劇集:御用閒人播出日期:3/2005

1個月恒指表現:+2.69%3個月恒指表現:+2.18%

劇集:非常外父播出日期:0/2003

1個月恒指表現:+1.04%3個月恒指表現:+9.02%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24

真的跑贏大市 ? – (20) – 今年煙花特別多 ? clcheung

http://hk.myblog.yahoo.com/clcheung2010/article?mid=4373

見大家都年尾總結,我也結幾結吧。真的跑贏大市先來一結。

隨機選股今年升15%,是跑贏指數。如你的回報是低於15%,可能你以為今年是熊市,又或者睇得報紙多而高買低賣;又可能你是大價股專家,正在安心入貨等牛3。其實性格,心智,財力 (是指可自由運用的資金),才是斷定今年回報的關鍵。

而大型組合有25%以上,應該算是成功。集中在非指數股的組合應有30%以上回報。小型組合有50%-100%也不為過,如超小型蚊子模擬組合9個月也有74%

今年成功的因素可能是要在下一個牛2才有用,所以以上總結是沒有多大用途。如你今年是成功的話,最好檢討一下是因為市場就你,還是你就市場。

明年應該不如今年容易搵食,也應該有數次突如其來的大震倉。大家最好找一個最合適自己的投資方法去應對。例如若然你是不能忍受損失的話,今年又被震出幾次,明年可以等大跌後才慢慢入市, 以免再做人肉RSI

指數方面因為有不少問題,相信在2011年難以進入牛3,牛2的可能性還是較高。隨機指數亦是在高位,選股實在有難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48

大市場,小編劇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1/1335536.html

現在看來,這市場太好了。」正在悉尼大學念電影專業碩士的張冠仁恨不得馬上就回國,開始著手自己的第一個劇本。但可惜的是,他還得再回去一趟澳大利亞。

2005年從中央戲劇學院編導系畢業後,張冠仁曾經寫過一個劇本。那是《非誠勿擾》最熱門的一年,有投資人找到他希望也像《非誠勿擾》裡面的北海道 那樣,把意大利植入到一部電影裡去。後來,投資人突然不見了,他的劇本也只能給自己看了。此後,他就再也沒寫過劇本,因為,「總覺得中國拍電影的限制太多 了,就張藝謀這些人不停地能拿到投資。他會講什麼故事?」

這次放假回中國,他一口氣把2011年的全部國產片都看了。《失戀33天》讓他興奮不已:「這種小品式的故事,以前最多只能拍個電視劇,現在卻成了一個票房奇蹟。可見,市場需求有多大。」

在張冠仁興致勃勃地決定重新真正開始做他的本行時,《失戀33天》的編劇鮑鯨鯨已經在享受她的自由編劇生活了。現在她在去南極旅行的路上—不久前,她剛剛從尼泊爾旅行回來。

和張冠仁差不多,鮑鯨鯨也是劇作專業畢業,但在畢業後並未真正做過編劇。《失戀33天》的故事是她在豆瓣上寫連載寫出來的,後來發現很多人在跟這個 故事,漸漸地帖子熱了起來。直到導演滕華濤找到她,她才真的在畢業之後做了一回編劇。她告訴《第一財經週刊》,畢業後的一段時間裡,她甚至把職業理想轉型 到「成為亞洲能排上名次的女溜溜球選手」。不過短期來看,可能會有新的轉向,現在她已經確定會跟滕華濤繼續合作電視劇《浮沉》和電影《幸福旅行團》。

「這部電影讓我覺得中國電影的市場開始細分了,類型化了。」張冠仁覺得自己機會太大了,「以前總是缺少好的劇本,雖然《失戀33天》算不上最好的劇本。但是,細分化後,這類題材現在可以有投資了。」

投資一直是電影的最大難題,它們總是奔向大導演、大明星、大製作。2011年底的兩部大片,《龍門飛甲》投資2億,《金陵十三釵》投資6億……在全年總票房前50名中,中國產電影總共有24部,有8部電影投資超過1億元人民幣。

排名第7的《失戀33天》投資僅為890萬元,票房收入達到了3.5億。這也讓陳儷尹羨慕不已。

陳儷尹現在在香港一家電影公司做編劇助理,在他眼裡,像《失戀33天》的編劇鮑鯨鯨這樣第一次寫劇本就能賣出去,並且趁著電影熱賣的奇蹟而一炮走紅 的編劇實在是「命好到不行」,「這種狀況也是太少太少了,要說羨慕肯定還是有點,嫉妒和恨就談不上了,畢竟編劇圈子裡的絕對多數都是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熬出 來的,最終加上機遇,但如果熬了一輩子沒有機遇那也很慘……」

但在新影聯副總經理高軍看來,並不是機遇的問題,而是沒有好劇本。

每年送到他手上的劇本不下200部,而最終能拍成電影的不超過5%。現在電影公司也好,院線也好,資金都很充裕,關鍵是缺乏優秀的劇本。「大多數編 劇都注重劇本的深刻含義而缺乏講故事的技巧,劇本不接地氣,觀眾不埋單。」 這也使得知名編劇的身價年年上漲。一線編劇一部戲的要價在400萬左右,而剛剛入行的編劇一部戲可能也就只能賣幾萬元。

「所以,張藝謀最終還是得去找劉恆才拍了《金陵十三釵》。」張冠仁說。

劉恆,原本是小說家出身,劇作的主要作品囊括了各種主題,包括《本命年》、《菊豆》、《秋菊打官司》,還有《集結號》、《鐵人》,以及剛剛上映的《金陵十三釵》,等等。人們提到一線編劇都會提到他和鄒靜之。他最近結束了獨立編劇的身份,簽約小馬奔騰集團。

「劉恆在國內的編劇裡算是我們都很敬重的一位,他就有能力做好平衡。」《山楂樹之戀》的編劇顧小白說,「可能,只有當編劇是一整個團隊的時候,電影才更能做到同時保有商業性和有深度。」

他的朋友邵曉黎正在做這個事情。

邵曉黎,1997年開始以編劇的身份出現,曾寫過《漂亮媽媽》、《周瑜的火車》。從1997年做編劇到現在10多年了,他的代表作依然是最早的那兩 部,所以跟最近幾年的寧財神、石康和顧小白相比,圈外很少人知道邵曉黎的名字。在2009年初,邵曉黎和《奮鬥》的編劇石康等20多個編劇成立了合夥人制 的喜多瑞公司。

公司的名字是英文Story的諧音—一個以故事驅動的影視機構,在這裡,編劇將變得更加重要。

在他看來,編劇是一個很難被統一量化的職業,一些知名的編劇可能本身還是作家或者導演。編劇們獲得收入的主要方式是賣斷版權,一年收入多少取決於寫了多少部作品。雖然編劇可以採取類型化的方式產生作品,但即使對職業編劇來說,也很難100%為創作打包票。

編劇們往往會更願意寫電視劇本,這個賺錢的可能性更大點。除了電視劇一部下來集數更多、總稿酬更高之外,這個領域裡,已經有部分編劇可以從最後的收益中獲得分成,具體分成的點數會由電視公司和編劇們協議約定。

顧小白並不認為收入是制約編劇們創造出好故事的因素,「雖然這個行業不像金融業之類的有一些可以看到的數據來做量化標準,但懂行的人還是一眼就能看出來什麼是好故事,經驗和能力會把編劇這個圈子分層。不同的人拿不同的收入,因為很多職業都是這樣的。」

被認為從資深文青成功轉型編劇的顧小白,算是編劇中收入不錯的。

工科出身的他在2000年左右在論壇上寫影評而漸漸有了一些追隨者。他說,如果不是互聯網,他應該也不會踏足跟電影相關的產業。後來在2002年, 他算是賣出了第一個劇本,但是後來因為審查的原因沒有拍成,後來又寫過《紅色康拜因》、《人山人海》、新版電視劇《紅樓夢》和《山楂樹之戀》等等。「不過 這些劇本我拿到的稿酬都不高,可能畢竟寫它們的時候自己的江湖地位還不到那個份上,此外,其中一些作品還是屬於規模比較小的電影。既然投資不多,那麼製片 方在編劇這部分的支出也就相應的不會多。」

顧小白並不能算職業編劇,他有另一份被認為是更穩定的工作,是在《精品購物指南》做內容總監。

早期做媒體是因為需要一份穩定收入作為保障,但是現在,作為編劇的收入已經遠遠超過媒體工資,他仍然覺得還是要保留這份工作。「我也想在電影產業中 有更多發展,但對它還是有所疑惑,例如現在這種大躍進似的、急功近利的發展模式,還有諸多的審查制約,以及國內總體來說還不算成熟的觀眾群體對簡單粗暴故 事的興趣的制約,等等。所以我覺得對這個職業的選擇,還是要保持冷靜。」

但邵曉黎覺得,現在,「編劇」這個職業本身也可以運營起來。

2011年,他的工作室又多了一家文化經紀公司,做起了編劇經紀人,簽約的有70多個公司。邵曉黎、李鷹等人一起負責日常工作,「編劇的劇本和稿酬 算編劇個人的收入。公司的日常開支主要來源是經紀業務。比如說當市面上編劇很多、劇本需求很大的時候,以前我們都是幫忙找編劇,為朋友義務勞動的。現在我 們公司簽約編劇就可以做這個業務,我們收取一定的佣金,作為公司日常開支。」

2011年的最後一個月,彭浩翔也在微博上宣佈自己和公司一起,也要成立一個編劇團隊:「近來看了不少華語片,其最大問題是大部分劇本不知所云。要 不當觀眾腦殘弱智,要不就本末倒置,急於挪用大堆賣座電影或美劇的亮點作噱頭,企圖拼貼電影科學怪人。對此,我希望能做點事去改變,因此,我和公司研究後 決定,由我為電影公司設立一個『故事研發小組』聘請一批內地年輕編劇,由我帶領大家一起創作。」

每年都要看200多本劇本的高軍,現在也在做這件事。

他同時也是盛世華銳電影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這家公司與北京新銳兄弟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立了「青年編劇聯盟」。

「現在電影公司也好,院線也好,資金都很充裕,關鍵是缺乏優秀的劇本。今年的那些大片沒有真賺到錢的,反倒是一些中小成本影片屢創奇蹟。一些大製作 票房慘淡,主要是劇本出了問題,現在很多編劇一味地複製和重複自己。」高軍說,「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化進程相當快,只剩下編劇行業還沒有被市場化。」

類似這樣的團隊型故事創作團隊在美國早已經存在,尤其是在電視劇領域裡,劇本成了流水線上的一個被加工商品:一個編劇團隊中,可能有人負責角色性格 設定、有人負責場景設定和轉換、有人負責故事大框架、有人負責對白、有人負責細節動作……周黎明在《好萊塢啟示錄》中還提到了「劇本醫生」這個從編劇行業 細分出來的一個特別小規模的職業,就是專門診斷這個劇本要賣出去還有什麼邊角問題或者本質問題的人。

但2011年的這些變化,讓那個「未來的編劇」張冠仁意識到的是另外一個問題:「現在就像《英雄》出來後的情況一樣。《英雄》讓中國電影有了產業化 的意識,才知道原來電影可以這樣做。《失戀33天》讓人們知道,只要有一個好故事,契合最熱門的話題,再做到定位準確,市場就是有的。這是電影生產鏈上一 次很重要的改變。」

絕大多數還處於潛伏狀態的編劇並未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正在經歷尷尬期,因為沒有合同、沒有資源,他們無法定義自己的生活狀態。

「現在的支付方式基本上是分期給,比如大綱出來的時候,編劇拿到合同款項的10%,可能合同會規定,第一稿出來,拿到另一個百分比,然後第三稿拿一 個百分比,最後在開機前一週左右,獲得尾款。」顧小白告訴《第一財經週刊》,「很多時候這個尾款都是拿不到的,因為有時候到了第三稿,製片方有各種原因決 定不拍了,或者製片方的層層通過之後,審查那一關又過不了……如果最終沒有開機,這個尾款就等於拿不到了。」

中國的編劇們和好萊塢的編劇們所面臨的是完全不同的境遇。

2007年的時候,好萊塢的編劇們發起過一次大罷工,原因是編劇們發現自己的作品在電影之外的市場中被覆制和流通,例如碟片或者電視,這些電影公司 的邊際收益不在編劇們合同約定的收益之中,於是他們要求對這部分重新簽協議分成。但是,「現在的華語電影市場裡,分成還完全是天方夜譚。」周黎明在《好萊 塢啟示錄》中寫道。

一直以來,華語片市場裡,編劇們從來不是電影銷售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他們只是電影的成本。很少見到用「編劇」來作為吸引人們買票進電影院的噱頭,在宣傳影片的時候,也只有極個別的知名編劇偶爾會參與,多數情況下,編劇並不是電影的主要宣傳點。

「編劇簽約制並不是非常普及,」 北京多聲部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馮睿說,「據我瞭解,只有一些非常著名的編劇會簽劇本約。如果對創作者足夠尊重,那麼簽約能夠給編劇一個基本的收入保 障,當然,雙方會就劇本項目的數量和實際能夠投入拍攝的比例有一個約定,編劇會喪失一定的創作自由度,但是也能提高雙方共同認可的項目投入拍攝的可能 性。」

他曾經是一個電影愛好者,現在擁有了自己的製作公司,2010年,曾和彭浩翔合作過《指甲人魔》。但有些編劇則覺得自己可以參與更多—他們可以進入電影生產的整個鏈條中。

邵曉黎的另一家公司叫映亞影視製作有限公司,是他和編劇李鷹一起成立的,最近一年半他大部分時間都耗在這個製作公司。2010年9月份,他租下了人 民美術印刷廠院子裡的一個二層單元作為工作室。之後,他們總共製作了兩部電影。其中一部是1月6日上映的《絕錄求生》。另一部暫定名《魔力一點點》剛剛完 成拍攝,邵曉黎在這部片子裡的身份是製片人。

他說:「在做電影這件事上,我發現自己想要更多的控制權,我給自己的定位是電影人,你叫我非專業電影人也行。」

他們都知道電影需要一個好的故事,也就是一個好的劇本,但是對於編劇—這個電影產業鏈的最初始環節—如何講好故事,他們的想法各有不同。

彭浩翔認為,「要成為好編劇,首先得成為個有趣的人,只有極少數的悶蛋能寫出好劇本。要常具好奇心,不怕死,感情經歷越亂越好,只要不影響創作。要耐得了孤獨,又入得到世俗。而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內心狂放野性,但生活必須具嚴格的自律和毅力」。

不論是周黎明還是顧小白,都認為這種說法有八九成的正確性。「內心的豐富是思考周圍故事的重要線索」,顧小白說。

覺得自己站在編劇圈最最外圍的陳儷尹也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同,「經歷催生成長嘛,如果沒有經歷辛苦,也沒有資格去要求得到肯定,地位還是自己掙來的。」

張偉平很認定中國應該提升編劇的地位,「好故事要靠好的編劇來完成」。但邵曉黎卻認為,編劇地位的問題,在中國面臨太多制約。「目前的狀況是一部作 品的完成,編劇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在中國來說,版權問題沒法解決,編劇們只能賣斷版權,而且一部電影最後的故事也不完全由創作者本身決定,製片方本身內部 就有多層博弈,加上最終還要送審。在你不掌握作品話語權的時候,自然也沒辦法談提高地位。」邵曉黎這樣解釋自己的觀點,「在美國和韓國,編劇可以花更多時 間完成一部優秀的作品,然後通過版權不斷獲得收入,但在國內不行。」

影評人周黎明也在這個問題上跟邵曉黎形成了一種默契。「2007年好萊塢編劇罷工是為了對作品最終的利潤分成,但中國的編劇連尾款都還無法按合同拿 到,分成的要求太超前了。」他在這個問題上相當肯定,「只有當一大批明星陣容但劇本很爛的電影接連賠錢,而沒有明星但劇本吸引人的影片都像《失戀33天》 那樣賺錢,片商才會逐漸認識到編劇的重要,然後編劇的地位才能慢慢提高。」

以前,編劇不是一部電影最重要的環節,將來也不會是。他們的地位、收入都直接與他們的劇本掛鉤—空談遊戲規則毫無意義。一個好的故事可以改變一部電 影,就像他們的前輩寧浩或者滕華濤那樣。現在,他們有更加細分化的市場,也就有了更多的機會可以去嘗試一些和以前不一樣的講故事的方式。

「青年編劇聯盟」在2011年12月舉辦了第一季華文劇本大賽。由於《小島驚魂》和《失戀33天》的影響,這次大賽中出現了大量的懸疑驚悚和愛情題材,高軍覺得這是因為「年輕編劇缺乏吸引大投資的能力」,所以他們更傾向於寫那些小製作的題材。

但這在張冠仁看來,投資將不會是問題。

2011年給他最大的動力是,電影的門檻變低了,只要劇本好,想法好,回到內容創作上來,小公司、小製作也能成功。這類小清新、小成本的電影,不像 那些大製作的電影那樣需要大場面融資。況且,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膽子也大了,錢自然也就來了。就算一時間沒有投資者,自己和朋友把房子抵押,湊一湊錢也 夠了。

「2011年,中國總票房收入130億。在這裡,每隔8天,就豎起一塊銀幕。這是多好的事啊!」

誰在分享130億

對於中國市場來說,2011年確實不錯—全年電影總票房超過130億,超過了2010年的101.72億元。不過,票房排行榜看上去是進口影片的天下,它們佔據著前三甲的位置。

冠軍是暑期檔上映的《變形金剛3》,該片7月21日上映當週票房就達4.8億,全年票房11億。緊隨其後的是6億票房的《功夫熊貓2》,以及4.6 億票房的《加勒比海盜4》。賀歲檔上映的國產片《金陵十三釵》排名第四,其在12月15日上映,截至12月31日票房收入為4.5億,這部片子在春節後下 線,未來一個月中還將有現金進賬。

票房排在前50名的電影中,雖然國產片和進口片分別是25部,但進口片卻分走了53億票房,國產片只拿到了44億元。

但它們已經算幸運的了。

2011年,中國總共製作電影500多部,但能上院線的不超過50%。這其中,「能盈利的國產片只有10%。」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說。

華誼兄弟在2010年製作了《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2》等賣座電影,當年其票房收入17億,但淨利潤僅8000萬元。中國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電影仍然是1980年代由張鑫炎執導、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影片投資120萬,全國票房高達1億,投資回報率為1:83。

2011年國產電影的票房遠遠不如2010年。

「我看到很多不懂電影的人都跑來投資,現在投資額一般都在兩三千萬,按40%的分賬比例計算,投資三千萬,票房要達到一億才算是賺錢。」新畫面影業董事長張偉平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他決定向院線要求更多的分成。

在《金陵十三釵》放映前一個月,張偉平要求製片方的票房分賬比例從43%提高到45%,最低票價上漲5元,這樣一線城市的最低票價由35元漲至40元。這件事遭到萬達、上海聯和等十家院線的抵制,它們總共佔據著80%的市場份額。最後,張偉平還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他覺得電影的前期投資成本及風險都是由製片方承擔,所以這是製片方應得的收入。但就算如此,這還是不夠。他投資的《金陵十三釵》目標是10億票房,但僅靠中國票房也無法收回其所說的6億成本。

對於這些成本越來越高的所謂「大製作」電影,賺錢越來越難。

所有人,包括製作人、電影院、導演、演員……甚至是那些房地產開發商都在關心著票房的變化,因為他們的收入與此直接相關—除了編劇們。他們除了是成本的一部分之外,電影票房跟他們毫無關係。

儘管他們的劇本決定了電影的內容,可中國編劇的報酬,一般僅佔一部戲預算的2%至10%,甚至更低。他們所獲得的酬勞,取決於導演或監製。張藝謀已 經是第三次找到劉恆做編劇了。劉恆雖然是中國身價最高的編劇,但張偉平說他在《金陵十三釵》中拿到的錢也只是成本中「很少的一部分」。

導演的身價也是千差萬別,張藝謀、徐克、馮小剛等一線導演的身價,都在千萬以上,他們有的也參與票房分成,但都不及演員拿走的酬勞。據稱李連杰出演 《龍門飛甲》的片酬是8000萬,這相當於影片製作成本的1/3;奧斯卡最佳男配角貝爾從《金陵十三釵》中拿走的酬勞也高達1.3億。在第11屆香港電影 導演研討會上,導演陳嘉上說中國演員的片酬不只是翻倍,而是一年之內翻了好幾倍。在好萊塢,明星片酬一般只佔影片總投資的1/3甚至更低;但是現在中國明 星經常拿走一半以上的投資,這已高出一部影片的拍攝製作成本。

除了演員、導演的片酬,拍攝製作成本是電影中最大的支出,這包括拍攝、造景、器材和後期製作等費用,通常會佔電影總投資的40%左右。3D電影的製 作費用會更高,「購置3D攝影及後期特效器材就花費了近1000萬。」拍攝了3D影片《龍門飛甲》的博納影業總裁於冬對《第一財經週刊》說。而這只是其中 的一部分設備,後期他們還租用了3台機器完成製作。

另一塊支出來自於宣傳發行費用,這會佔製作成本的20%至40%。電影《親密敵人》總投資約3000萬,製片人焦愛民給《第一財經週刊》計算了該片的宣傳發行費用是800萬。

對於電影院來說,它們的票房中至少有10%是要分給開發商的。現在,開發商已經不再滿足於房東這個角色,在影院和開發商的合作中,除去固定的租金 外,不少影院還要向開發商交納一定比例的票房分賬。三四年前,這個比例是5%至7%,但2010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5%,在某些核心商業區,一些開發商 甚至要求達到20%至25%的分賬,而美國這個比例是7%至8%。韓三平稱票房中有20%要被開發商拿走,按這個數字計算,去年130億票房中,開發商賺 走了26億。

除票房外,電影還有著很多的賺錢方式,不過它們只佔到總產業規模的30%。在美國等電影產業發達的國家,票房以外的收入甚至高達70%。

把版權賣到國外、電視台和視頻網絡同樣有利可圖—2011年中國電影版權收入約8.4億元,其中電視版權5.9億,視頻網站版權2.3億,音像版權 0.2億。CCTV-6等電影頻道對每部影片的電視版權購買費用一般為70萬元,它們會收購全年70%的數字影片和90%的膠片影片,那些沒能被院線看上 的電影,都在尋找著這些賺錢途徑。

製片方還會在前期找來貼片廣告和植入廣告商家,將影片的投資成本降低。徐靜蕾的《杜拉拉升職記》在拍攝前就依靠植入廣告收回了成本,這次的《親密敵 人》她儘量精簡廣告植入,前期商業廣告收益也覆蓋了一半的投資成本。娛樂產業信息諮詢提供商藝恩諮詢的數據是,中國植入廣告的產業規模已達2.3億,貼片 廣告為3.1億,而屬於電影院的映前廣告達到了4.2億。

爆米花、可樂等附加產品及電影衍生產品的銷售,也是電影院收入的一部分,這佔到總收入的15%左右,中影星美旗下影院平均超過20%。這意味著一家總收入3000萬元的電影院,其中有450萬元是爆米花、可樂等商品的收入。

這些,都沒有包括到130億的票房收入中。跟電影相關的所有人都在想盡辦法賺錢,或者想盡辦法讓別人少賺錢。他們還在暗自慶幸,為保護國產電影,廣電總局規定每年只能進口20部分賬片和30部買斷髮行的批片。

「WTO以後,關於影片引進,美國一直在和中國打官司,它們要求提高分賬比例,參與發行,增加輸出影片的數量,其中分賬比例確定的時間是2011年7月,後兩條現在還沒有實現的可能性。」上海聯和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相比放映國產片,有著進口權的發行方中影和華夏肯定更愛那些好萊塢大片—因為這真的能賺錢。一部進口分賬片,國外的製片方能分走票房的13%至 20%,發行方拿到22%至28%;進口批片發行方會賺得更多,這類電影通常只需要付給國外製片方數十萬至數百萬元不等的買斷費,發行方能從票房中分走 43%。雖然院線和電影院在進口片上的分賬比例與國產片沒有什麼不同,但這意味著它們能從更高的票房中賺得更多,它們已經建好了1萬塊銀幕,其中供好萊塢 大片播放的3D銀幕就達5000塊,等待著進口大片的到來。

就連視頻網站都對國產片們不感興趣。「我們更看重片子的質量,2011年搜狐視頻推廣了很多歐洲的獲獎電影,這些海外的優質影片流量很好。」搜狐視頻影視中心總監馬可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缺的就是故事。「一部好電影必須具備一個好故事,那些炫的技術請好萊塢都可以做到,但是一定要依靠個好故事展開。」張偉平說。

但很少有人願意把錢花在編劇身上,劇本不是他們成本中的重點。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2011年3月上映的《觀音山》以1200萬元成本收穫8000 萬元票房;7月《孤島驚魂》以500萬元成本獲9000萬元票房;11月份上映的《失戀33天》則以890萬元成本獲得3.5億元票房。

這些新進的編劇們比大製作們更加會講故事,他們的故事投資回報率更高。但他們的收入仍然遵循了業內的規則:2%至10%。

聯繫編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60

金融數據「百團大戰」 第一要務做大市場

http://www.eeo.com.cn/2012/0211/220693.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陳旭 「你能想像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市場嗎?」

2011年,全球金融信息服務業總體收入超過250億美元,約合1600億人民幣,而中國的市場規模僅有50億。「在國內,金融信息服務還是一個萌芽狀態的市場。」中誠信資訊科技公司副總裁郇公弟展望未來,頗有些興奮。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有數十家公司開展金融信息服務業務,而在對金融機構客戶的爭奪上,則日趨白熱化。不過,面對湯森路透、彭博等國際巨頭,國內企業要走的路還很長。

第一要務是做大市場

2011年末,在數場機構2012年策略會和一些行業活動中,記者都遇到了創業板上市企業同花順的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朱志峰,為了推廣同花順針對機構版的金融信息終端iFinD,朱志峰和他的團隊很少休息。

「我們現在針對機構業務有300多人的團隊,今後要同時兼顧投資和研究兩項業務。」朱志峰告訴記者。在同花順位於杭州的總部內,到處都是繁忙的身 影。面向機構客戶的iFinD系統,是同花順的一次大手筆投入,在其2009年底登陸創業板後,募集資金的第一個用途就是機構版金融數據庫項目,擬投入金 額為6265萬元。目前,iFinD已經進入了市場銷售階段。

與同花順一樣,2011年初上市的大智慧亦開始進軍機構服務領域,在其上市後不久,即收購了擁有600人團隊的上海財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對於財匯 2011年對大智慧的業績貢獻,公司方面稱仍未發佈年報,具體數據不便公佈。「以往我們只是做一些報價和實時行情,這不能滿足市場全結構信息服務的需 求。」朱志峰表示,意識到機構服務重要性以及已經進入該領域的公司非常多,競爭格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於手握巨額超募資金的兩家上市企業來說,迅速做 大市場規模是第一要務。

中誠信資訊科技公司的總部設在北京金融街金陽大廈,其位於北京證監局樓下的4間大辦公室內容納了200名員工,在全國的其他分公司,還有超過200 名員工。2010年6月份成立的這家公司,2011年底推出了自己的一期產品,中誠信集團對其的投入已經接近1億元。「中誠信最出名的業務是債券評級,我 們希望在終端軟件方面突出我們在固定收益上面的優勢。」郇公弟說。北京中期期貨公司總經理母潤昌現已加盟該公司,任總經理職務。

除了上述幾家開始進入機構金融信息服務領域的企業外,國內還有聚源、新華08等等企業集中於該行業。

據業內人士透露,行業龍頭老大萬得,員工接近2000人,2011年機構業務營收約6億元,萬得並未對該數據作出回應。對於領域內不斷增加的對手, 目前終端銷售量排名國內首位的萬得資訊表示不願接受採訪,而其他企業對國內金融信息服務市場的前景則頗為樂觀。「國內業內公認的比較保守的年均增速是 30%,未來的發展前景非常大。」郇公弟說。

1600億對50億

現任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在1981年創立彭博金融資訊公司的時候,應該沒有想到,30年後,他的公司年收入能達到76億美元,而全球金融信息服務業總 體收入能夠超過250億美元。這是美國權威戰略諮詢機構Burton-Taylor發佈的數據,約合1600億人民幣。湯森路透(Thomas  Reuters)、彭博(Bloomberg)、FactSet、IDC和Six Telekurs為世界上最大的五家金融信息服務商。

Burton-Taylor在2011年四季度發佈預測報告稱,2011年湯森路透收入約為83億美元,彭博收入約76億美元。湯森路透和彭博合計 佔到市場份額的63.5%。「我們國家的金融信息服務行業起步晚,目前市場規模約為50億元。」郇公弟說。中誠信資訊科技公司提供給記者的一份《2011 年國內機構類金融信息終端銷售排名》中可以看到,湯森路透、彭博和萬得分列國內市場的前三名,2011年的銷售收入分別約為8億元、7億元與6億元。「這 個50億元還要包括許多專業類信息服務機構,比如個人理財方面的,私募研究網站類的。如果只算專業金融服務終端的話,數字還要少一些。」郇公弟說。如果按 照年均增幅30%的指標計算,2015年底,國內信息金融終端市場的規模就將達到110億元左右,2020年左右就將突破千億元。

截至2010年底,北京有法人金融機構551家、准金融機構664家,金融從業人員25萬人。「你能想像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市場嗎?這還只是北京一個城市。」郇公弟說。

彭博、路透等終端軟件所具有的原創新聞、交易平台和數據分析三大功能,在國內,只有數據分析一項可以完全實現。「彭博、路透的終端軟件用戶量龐大,已經具備了場外交易的組織功能,國內的終端企業,沒有交易權限和媒體資質。」郇公弟表示。

對於業務種類的判斷上,朱志峰也認為,目前在國內的金融信息服務終端上不應定位於類彭博的媒體模式,「我們更傾向於加強信息的編輯力量,作為數據的補充。」

行業洗牌不遠

對於國內外的金融信息服務終端企業,接受記者採訪的金融界人士普遍反映,海外企業的服務更好,「每次都有專門的培訓活動,吃的喝的都不錯,國內企業頂多派個人來指導下。」北京一家證券公司的研究員告訴記者。

「我們公司大約有80個左右的萬得賬號,每年每台的授權費用是1萬元。」上海一家基金公司IT部門人士告訴記者。「彭博一個賬戶的年費大概是15萬 元。」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專戶經理告訴記者。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的萬得在終端銷售價格上與國外巨頭的差距顯而易見,而國內其他從事機構金融信息服務的企業, 收費標準則更為低廉,甚至不少企業在賠本賺吆喝。郇公弟告訴記者,購買各類專項數據,每年需要花費上千萬元,加上數百名員工的各項費用,這個行業的門檻在 不斷提高,但是不少新進入行業的企業,仍將面臨採用低售價策略去搶佔份額。

對此,業內人士均認為,機構客戶對終端價格並不敏感,「關鍵是你的服務能否滿足他們的要求。」朱志峰表示。而在許多金融機構人士看來,目前市場上的 金融信息服務終端,已現過剩。對於同花順來說,既希望通過收集海量數據提供給各個機構,也希望在數據精度以及信息鏈完善上超過萬得,「我們會陸續推出創新 應用整合在終端中。」朱志峰說。「你不能讓我們每台電腦上裝四五個分析軟件吧,就目前來說,機構對交易路徑系統依賴還是很嚴重的,分析軟件有一個其實就夠 了,比如我以前還使用北方之星和財匯看債券,現在都不用了。」上述基金公司專戶經理說。

由於語言差異及國內信息的不完善,要價不菲的海外金融信息服務終端,在國內機構中的利用率其實不高,一些研究員表示,公司內的彭博賬號大家使用率非 常低。「路透信息機,交易機都有使用,彭博偶爾用來看看新聞,路透終端的年費約為25萬元。」上海銀行外匯交易員毛熠告訴記者。而具備同樣功能的世華財 訊,銷售給銀行等機構的價格為每年6000元。「預計行業洗牌與整合將很快到來,我們希望能在今後的機構金融服務領域做到主流。」朱志峰說。隨著競爭的加 劇,由公司技術層面的競爭已經慢慢輻射至公司所在城市的政策支持競爭。目前來看,上海、深圳、杭州等地都對當地金融信息企業給予了大力支持,比如在國家發 改委頒發的《2010年度國家規劃佈局內重點軟件企業名單》,就包含了上海市政府上報的7家金融信息服務企業,如萬得資訊、銀聯數據服務、大智慧、東方財 富等。這些企業獲得了當地政府在稅收和補貼方面的實惠,這讓身處北京的一些企業羨慕不已。「預計行業洗牌與整合將很快到來,我們希望能在今後的機構金融服 務領域做到主流。」朱志峰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23

分析大市的方法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2/09/blog-post_23.html
大市的分析方法真的很多, 先不談Intermarket, 只是單單就一個市場去分析, 也有很多的

1 基本類
- Insider Activity
- PE Band
- Earning Cycle

2 短期交易類
- 成父量
- 新高/新低數
- call/put Ratio
- 牛熊比
- 基金持倉
- 沽空比率

3 市寛類
- 平均RSI
- 高於某平均線數目
- A/D
- 領先/落後行業比
- 開市:收市變動比

4 其他類
- Seasonality


包羅萬有, 還有其他方法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10

不要預測大市 股壇老兵鍾記

http://blog.yahoo.com/_W7IRY52UUXB7Z6MXPPNXD2UOR4/articles/767498/index

一天,有一位朋友問我:「恆生指數過去一個月已上升超過2000點,短期大市點看?大盤會不會調整下跌到20,000點(萬一中日為了釣魚島事件而開戰的話)?還是一直上漲到23,000 點(中國經濟軟著陸,A股大升)?中國會不會減存款準備金和減息?現在入市買貨好不好?還是應該先獲利回吐,等調整再買回?

 

我的答案是:短期大市根本不可預測,老實說,我不知道市的去向。除非您在炒賣期指,不然估恆生指數有甚麼用?況且,問題是大市不一定會如您所下跌到20,000 點,只要找到估值仍然便宜的優質股,我認為便應該買入,不可能在最低價買貨。

 

解釋過後,朋友仍擔心大盤下跌,追問現水平應否先獲利回吐,等調整再買回?我認為有兩個問題,第一,大盤未必會下跌;第二,您沽出的股票未必會跟大盤下跌。

 

我認為沽出個股的原因只有三個:第一,股價大升後,估值變得很貴;第二,公司的基本因素變壞;第三,轉碼到另外一隻更好和升值潛力更大的個股。

 

沒有第四個:擔心大盤下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