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庫克又來中國玩耍了 這次他都幹了些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8490.html

庫克又來中國玩耍了 這次他都幹了些啥?

一財網 久久 2015-05-15 14:46:00

11日,蘋果CEO庫克開啟為期一周的訪華旅程,這是他上任以來的第六次訪華。沒錯,庫克老板對大中華區的熱情和期待就是這麽杠杠滴,那此次庫克來華都幹了些啥?

庫克又來中國了!14日庫克在微博上依依惜別中國的粉絲,回家去了。這是他上任以來的第六次訪華。沒錯,庫克老板對大中華區的熱情和期待就是這麽杠杠滴,那此次庫克來華都幹了些啥,小編領你一起去湊湊熱鬧。

11日,庫克抵達北京,第二天就率先參觀了北京的一所小學,據悉該學校是通過iPad教學。參觀完,庫克便發表個人微博表示,“今天在中國傳媒大學附屬小學的參觀太棒了!感謝老師和同學們。很高興能夠看到創新是如何為課堂帶來了改變,也非常驕傲 iPad 能夠在其中發揮作用。”

12日,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了庫克;庫克還參觀了清華大學。

13日上午,庫克一行參觀北京西單的一家蘋果零售店,當天下午前往杭州,直奔西湖蘋果店。據悉,這也是庫克第一次來到杭州。

庫克的新浪個人微博主頁封面圖正是杭州西湖蘋果專賣店開業時的照片。

庫克新浪微博主頁

13日晚,庫克更博,發了一張在西湖店內和顧客的合影,並說“我和 Eddy、Lisa在杭州一起參加了西湖Apple Store零售店的Apple Watch講座。美麗的城市,美妙的零售店!”據了解,Eddy是蘋果公司互聯網軟件與服務高級副總裁,Lisa是蘋果公司環境事務副總裁。

在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庫克透露,今年計劃將大中華區的蘋果零售店數量從15家增加到40家,並具體指出已經計劃招募團隊開設新店的中國城市包括:廣州、大連、南京、南寧、福州;香港、成都、北京和天津也在招募團隊;今天剛剛上線了新計劃招募的城市:沈陽、青島、廈門和濟南。也就是說,這些城市在今年都可能設立(或新增)AppleStore零售店。

此外,庫克還造訪了中國電信,商談雙方合作事宜。據稱雙方會談內容主要涉及新合同的訂立。因為此前的合同為期三年,現已到期。雙方還談及新iPhone的引入。此前庫克曾對外表示,此次來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環保”。

14日下午,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也與庫克一行進行了正式會面,庫克說,上海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是人類歷史上城市發展的奇跡之一,每次來到這里,都能深深感受到無處不在的活力,這是一個任何夢想都能實現的偉大城市。蘋果公司自2001年進入上海,將公司的中國運營中心和業務中心設在這里,15年來蘋果公司與上海共成長,希望繼續扮演好負責任的企業公民角色,來回報這座城市,參與這座城市的建設。蘋果公司在繼續專註創新研發的同時,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希望身體力行做出榜樣。下一步將在上海進一步投資,開展更多的研發合作。

韓正與庫克

隨後,庫克來到上海南京東路 Apple零售店。14日晚,庫克再次發表微博“Thanks to all our customers and staff for a great week in China. Zaijian! 感謝我們的顧客和同事,為期一周的中國之行非常精彩。期待再次相見!”

回顧:庫克這幾年來中國,都幹了哪些事

第一次訪華:李克強親自接見

李克強與庫克

2012年3月,庫克以蘋果CEO的身份首次訪華,與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北京市市長的郭金龍見面。李克強表示,中國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庫克表示將與中方深化全方位合作,依法誠信經營。

此外,當時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都與蘋果開展合作,發售iPhone,庫克此次來華也都分別與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會面,但就是對中國移動“視而不見”。

第二次訪華:推動與中國移動合作

庫克和苗圩

2013年1月,庫克第二次訪華。在這次訪華過程中,庫克首先與工信部部長苗圩會談,兩個人就全球移動通信和智能終端產業發展與創新趨勢,以及蘋果中國的發展等交換了意見。

在接下來的行程中,庫克依次訪問了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並與中國移動進行了接觸。當時,中國移動率先開啟4G建設,庫克當然希望推動蘋果與中國移動的合作。

第三次訪華:拉近與中國移動的距離

同年7月,庫克第三度訪華,當時,蘋果2013財年第三財季顯示,大中華區營收46.4億元,同比下降14%,為了挽救iPhone在大中華區的銷量,庫克再次訪華以期尋找救市方案。

與前兩次不同的是,庫克此次訪問首站就是中國移動,首先與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一行進行商談,其次才去訪問了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

第四次訪華:終於搞定中國移動

庫克和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

2014年1月,庫克第四次來訪,主要是為中移動4G版iPhone 5s/5c發售站臺。中國移動和蘋果公司分別在中國內地的移動營業廳和蘋果零售店,正式發售支持TD-LTE4G網絡的iPhone5s/5c。

第五次訪華:督戰iPhone 6 在清華大學參與對話

馬凱與庫克

2014年10月,庫克第五次訪華。庫克此次訪華與國務院副總理馬凱見面。當時的蘋果,還深陷“植入後門“傳言,馬凱與庫克就加強信息通信領域合作、保護用戶信息安全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此外,隨後專門去鄭州富士康工廠督戰iPhone 6及6 Plus的生產。

 

參考來源:新華網、東方網、新浪微博

編輯:顏靜潔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32

【愉見財經】探秘華瑞銀行:試營業三個月都幹了什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21564.html

【愉見財經】探秘華瑞銀行:試營業三個月都幹了什麽

第一財經日報 夏心愉 2015-05-23 16:34:00

華瑞銀行的風格明顯:有互聯網基因的銀行,先期業務產品品種相對簡單但容易複制,走的是“規模複制”路徑;而總部在上海自貿區的華瑞,有更多的客戶跨境業務需求,這些業務之間還有差別,走的是“個性定制”路徑。

神秘的上海華瑞銀行終於掀起面紗見媒體。對於這一全國首批5家之一、滬上目前為止獨家的民營銀行,第一財經記者有很多好奇:拉存款需要時間,包括微眾在內的民營銀行前期都依賴同業授信,華瑞也是如此嗎?試營業3個月,華瑞都做了什麽?市場熱議民營銀行未來將實行“刷臉”遠程開戶,華瑞對此怎麽看?

5月23日,華瑞銀行宣布正式營業。銀行高管接受了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小範圍媒體專訪。

一探:華瑞的“資負觀”

傳統銀行們今年幾乎個個頭疼低成本負債沒處來,新開業的民營銀行是個啥情況?至少從微眾來看,前期頗為依賴同業授信。無獨有偶,華瑞銀行宣布滬上十數家中外資銀行均啟動對其的同業授信,首批授信額度已超100億元人民幣。

同業授信踴躍固然可賀,但華瑞銀行怎樣看待存款和業務模式問題?當第一財經記者把這個問題提給行長朱韜,他給出了其個人的“資負觀”大格局。

朱韜首先拋出三個理念。

第一,“以存款立行的時代已經過去”。朱韜認為,“負債先導”已是上世紀的銀行經營理念,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資產導向型。

華瑞並不為存款慌。“負債對銀行生存而言不是問題,在上海有的是負債,但是能不能找到質量可靠、收益穩定的資產是個關鍵。”朱韜這樣表示。

第二,“負債多元化”。朱韜的理念是,負債已經逐漸市場化、多元化,所有的銀行都開始同時開拓企業、個人、同業機構的負債。而對於最為敏感的價格問題,朱韜的視野是“未來不管從哪里拿負債,成本會不斷接近”。

第三,“負債理財化”,就好比現在即便是大媽們也開始把儲蓄搬去買理財產品。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華瑞選擇的路徑,是打造“以資管能力為核心的綜合化服務能力”。

而對於上述100億同業授信,朱韜介紹稱,這里頭也是多元化的,比如有相當一部分用作代開信用證、跨境保函這樣的業務。這些業務也是占銀行授信額度的。

第一財經記者得到的一個可以用來窺見華瑞“風格”的例證是,在該行試營業期間就落地了一筆跨境保函項下的內保外貸業務,貸款對象是一家總部在上海、分支在香港的民企,該企業香港分支機構由於在當地存續時間比較短,無法得到香港金融機構的授信,於是華瑞就協助企業和銀行同業合作(某股份制銀行上海分行、某大行首爾分行),在海外為企業進行保函項下融資。

同為首批民營銀行,華瑞難免被拿來與微眾或阿里做比較。在上面這個例子中,華瑞的風格明顯:有互聯網基因的銀行,先期業務產品品種相對簡單但容易複制,走的是“規模複制”路徑;而總部在上海自貿區的華瑞,有更多的客戶跨境業務需求,這些業務之間還有差別,走的是“個性定制”路徑。

二探:華瑞的試營業

華瑞的試營業顯得低調。大股東方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金說,之所以低調,是因為“一個銀行開業不像別的,開門就可以做生意,金融業需要審慎對待”。他舉例稱,華瑞光是和人民銀行要對接的系統就有30多個,系統對接、並且都要經過有效測試,才能開始正式開門營業。

華瑞在試營業的三個月里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建制度強基礎”。朱韜說,華瑞建立了風控流程、符合監管要求的內部治理結構上的制度。比如,華瑞的第一屆董事會就上了87個和風險管理有關的制度。

第二件事,是“明戰略”。華瑞銀行董事長淩濤介紹,華瑞在試營業期間確立了“服務小微大眾、服務科技創新、服務自貿改革”三大戰略定位。朱韜表示,這三個戰略定位是通過股東大量工作、外部咨詢公司的協助、經營團隊逐步到位以後的共同探討、以及監管部門的幫助下共同形成的。

和微眾、浙江網商銀行有所不同的是,互聯網銀行們的戰略一開始就相對比較清晰,可以基於社交、電商平臺優勢來設定;而擺在華瑞面前的道路選擇則比較多,定下戰略,是正式開業前的第一要務。

第三件事,是“搭系統”,配置科技能力,包括大量信息系統的逐步上線。

第四件事,是“建隊伍、塑文化”,包括招聘人才,建立考核制度、激勵制度、薪酬制度。

三探:“刷臉”開戶玩不玩

一周前網上流傳過一則“央行近日下發遠程開戶征求意見稿”的消息,雖然後經媒體查證這意見稿是年初下發的一份內部討論文件,遠程開戶最近並沒啥新突破,但市場對“刷臉”開戶的熱議不斷,並將業務突破的厚望寄予民營銀行。

“包括華瑞在內,都會積極在這方面進行探索。”淩濤介紹了華瑞銀行的參與態度:“一旦遠程開戶開閘實行的話,我們非常願意從一開始就加入進去。”

淩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並稱,據他所知目前遠程開戶還有待一定的技術突破,“從風控措施上目前主要還是‘弱實名’,‘弱實名’向‘強實名’轉換還需要技術上的突破和完善”。

如果“弱實名”不能轉換為“強實名”,則遠程生物識別技術在交易上的運用,就會因風控原因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只能做理財,不能做支付結算、不能做交易、尤其不能沾現金業務等。

對於生物識別技術,此前阿里巴巴的馬雲曾經在德國演示過刷臉支付,但是目前這一技術的落地還有一段路要走。而從微眾銀行小範圍試點的“微粒貸”來看,首批面對的客戶采取“白名單”機制。微眾銀行高層透露,用銀行卡綁定QQ,是為了保證貸款實名制,無物理網點的微眾銀行以此突破“面簽”的制度規定。

編輯:孫汝祥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608

人民日報:央企做大不等同於“什麽都幹”

最近,中央企業產業間整合開始啟動。率先試水的8家央企中,最引人註目的當數中航工業旗下年收入近200億元的非主業板塊——房地產業務全部劃轉至保利集團。這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央企以做強做優做大為目標,但不等於“面面俱到”“什麽都幹”,關鍵還是主業。

近幾年,央企跨界發展的新聞不斷。鋼廠去養豬、化工企業涉足金融、軍工企業開商場、擁有自有土地的央企更是紛紛做起了房地產生意……盡管國資委三令五申要專註主業,但央企投資分散、“大而全”的問題仍很突出。有的企業“處處開花”,國民經濟96個大類中涉足70多個;有的企業下設數百個法人單位,業務交叉混雜,內部同質化競爭嚴重。更有不少企業,始終對“聚焦主業”不以為然,認為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只要能夠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進入哪個行業應根據市場變化自主判斷,不必一一劃定具體的產業領域。

為什麽強調央企要專註主業?這是央企特殊使命所決定的。有“國家隊”之稱的央企,承擔著在關鍵領域發揮國有經濟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參與全球競爭的職責。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再次明確,央企要在國防、能源、交通、糧食、信息、生態這些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實現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在重大基礎設施、重要資源以及公共服務等關系國計民生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控制力明顯增強;在重大裝備、信息通信、生物醫藥、海洋工程、節能環保等行業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產業的帶動力更加凸顯。不管自己的主業定位,什麽賺錢就一窩蜂去搞什麽,哪塊市場熱就直奔哪兒,顯然與國家發展央企的初衷不符。

“多而不專”“主業不主”也影響著央企鍛造核心競爭力。經過多年發展,央企在國內基本做到行業前三甲。然而這還遠遠不夠,作為“國家隊”的代表,企業究竟行不行,要到國際市場上去掂一掂。從這個角度看,央企的主業還不夠強,從市場份額、盈利能力到核心技術、品牌價值,能稱得上第一的不多。原本就存在差距,再不集中力量精耕核心業務,只會離國際一流企業越來越遠。何況,那些在主業之外到處投資的企業,雖然一度賺了點錢,但最終形成穩定利潤源的極少,其中不少項目反倒成了“出血點”。去產能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部分過剩產能、僵屍企業,恰恰是前幾年一些企業盲目投資導致的。

有人認為,既然強調央企要做強做優做大,“做大”不可能只圍著主業轉,就是要多元投資。這是一種誤解。做強做優做大,是從國有經濟、國有資本總體上強調的。新一輪國企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通過調整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集中。剝離非主業、清理非優勢業務,才能把資源和力量向關鍵領域、重要行業集中,才能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戰略。“做大”也不只看規模,追求的是強而優的“大”。眼下,不少央企已經具備相當大的體量,存在的問題是不強不優。主業之外的低效業務,往往是拖後腿的板塊。聚焦主業,讓該退的退出、該集中的集中,方能真正做強做優做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648

1年時間,中國醫療企業向海外猛砸超過400億,到底都幹了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7/161937.shtml

1年時間,中國醫療企業向海外猛砸超過400億,到底都幹了啥?
動脈網 動脈網

1年時間,中國醫療企業向海外猛砸超過400億,到底都幹了啥?

錢都上哪些國家了?

本文由動脈網(微信ID:vcbeat)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劉露詩

2016年年初至今一年多的時間,“境外醫療資產配置”成了國內企業的熱門項目。一次次被刷新的交易記錄、一件件被收入囊中的專利醫療技術,中國企業近乎是爭先恐後地在邁向國際化醫療市場。動脈網(微信:vcbeat)整理的公開數據顯示,所有案例涉及到的總金額超過58億美元(超400億人民幣),單起並購交易金額也屢創新高。

針對這些企業投向海外的醫療資本,我們要問幾個問題:錢都上哪些國家了?進了哪些醫療領域?投資方都是什麽性質的企業?其中有哪些事件和企業值得關註?從中得出什麽啟示?並且,以數據和現象分析來一一給出回答。

(註:本文所涉數據來自境外醫療投資、並購的部分公開信息。) 

1  哪些地區?

111

數據來源:動脈網,蛋殼研究院數據庫

2016年初至今,中國的海外醫療健康投資並購最集中的地區是美國,共26次。英國以8次的數目位列第二,其後有以色列、日本、德國等。

從公開交易信息可知,中國企業在美國的醫療健康總投資並購金額最大,達到了24.92億美元;而僅有兩起消息的印度卻排名第二,達14億美元。美、印、英三國的已知交易金額超過了10億美元量級

2  哪些領域?

222

數據來源:動脈網,蛋殼研究院數據庫

據動脈網(微信:vcbeat)及蛋殼研究院收集整理的公開數據,我們把2016年年初至今所有的海外醫療健康投資並購劃分為9大領域。

醫藥領域有13起海外投資並購,共超45億美元交易額,數量和金額都位列榜首。在收錄的所有案例中,交易金額排名前三的均出自醫藥領域投資

保健品領域投資數量次之,但公開的交易額總量不算高;而近年來在技術和價格上都屢見新突破的基因領域,海外投資並購的總體次數(7次)和金額(超10億美元)都較為可觀。

醫藥和基因行業因研發風險等因素而估值較高,從而投資並購總金額偏高;除此之外,醫療科技、器械設備、實驗診斷制劑幾個方面的海外交易金額也較大。

3  在各國都投了什麽領域?

333

數據來源:動脈網,蛋殼研究院數據庫

細數各國不同領域的交易數據,可以總結如下幾點:

1. 2016年初至今,海外醫療投資並購大頭美國涉及的投資領域最廣,包括醫藥、醫療科技、實驗診斷試劑、基因測序、患者服務、保健品、消費醫療。基因領域共交易7次,5次都在美國;醫藥領域有10起交易,遠超其他國家。

2. 醫藥、醫療科技、保健品交易遍地開花。這3大領域投資收購案例分布地區最廣,分別覆蓋了7、6、6個國家。

3.中國的投資方似乎傾向於認為,德國、瑞士、以色列、瑞典等國家偏“科研”,資金更多投向了醫藥、醫療科技設備、醫藥試劑等“嚴肅”的醫療領域;而亞洲地區的投資離醫療稍遠一些,更多是營養保健、消費醫療等。

4  交易金額前十強?

444

數據來源:動脈網,蛋殼研究院數據庫

5  投資方企業長什麽樣?

555

數據來源:動脈網,蛋殼研究院數據庫

動脈網(微信:vcbeat)和蛋殼研究院收錄的所有投資方中,有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科技、營養保健、消費醫療等領域的企業,以及擁有多種業務的綜合性企業,不少企業還是非主營醫療的跨界選手。

主營醫療的投資方企業中,生物醫藥企業最多,占了總數的一半以上。在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不少醫療企業在向海外尋求新的投資方向,以拓展業務增長領域。醫藥企業標的基因、醫療設備、保健品、醫護機構項目,醫療器械企業標的基因、醫護機構項目,科技醫療企業標的基因項目等多元化投資案例頻頻出現。

此外,有醫療業務的綜合性企業占到了3家;值得一提的是,幾家來自環保、農業等非醫療領域的企業也看到了自身與醫療健康業務聯結的可能性。

6  前十大“金主”?

在披露了投資並購金額的企業中,複星醫藥以3次交易、超14億美元的成績位列榜首。十大“金主”企業中,中節能萬潤股份、東方海洋兩家非醫療企業上榜,說明這些跨界選手有實力進行醫療布局、也舍得花大價錢對看好的海外醫療項目進行投資。

666

數據來源:動脈網,蛋殼研究院數據庫

7  投資並購亮點事件?

· 海外並購金額最高紀錄

2016年7月28日,複星醫藥宣布擬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複星實業斥資1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3億元),收購印度註射藥品制造商Gland Pharma 96% 股權,創下目前中國藥企最大手筆海外並購的記錄。

· “最省錢”交易

2016年4月1日,廈門金達威集團與株式會社舞昆之鴻原、株式會社日本ARVIS簽署合資協議,共同投資設立合資公司舞昆健康食品株式會社,金達威擬出資36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1.6萬元),持有合資公司40%股權。

· 中企在美收購唯一原創藥物

2017年1月,三胞集團擬以8.199億美元現金收購Valeant(威靈)旗下美國生物醫藥公司丹德里昂(Dendreon)的100%股權,成為全球首個前列腺癌細胞免疫療法藥物Provenge的擁有者,這是中國企業在美國收購的唯一原創藥物。

· 因收購實現業務“升級”

2016年1月,三諾生物完成對美國血糖儀廠商Trividia Health的收購交割,由此成為全球第六大血糖儀企業。本次2.7億美元的交易,也是中國醫療器械近幾年來海外收購的最大案例之一。

· 一家企業連收4個海外保健品業務

中國營養保健品牌艾蘭得在2016年一連收購了4起海外保健品業務,分別是荷蘭營養品“百年老店” Bloem Health、美國Perrigo品牌營養品業務、英國保健品Brunel Healthcare和Biocare。

· 兩個數字醫療項目均為中國科技企業領投

騰訊領投印度領先醫療保健平臺Practo 5500萬美元D輪、碳雲智能領投知名患者社交網絡PatientsLikeMe的1億美元融資,兩家科技企業都布局了偏“輕”的數字醫療。而且Practo和PatientsLikeMe均為明星項目,其模式和背後的支持者都相當亮眼。

8  什麽啟示?

眼下,在互聯網大潮中的各行各業已被改造和重新定義,但醫療行業因各種因素而在改造的進程上顯得緩慢,還留有較大的空間和機會。於是在“下一個巨頭在醫療領域”的思想引導下,各類企業都有了布局醫療的想法。然而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在醫療技術和產品上,中國與其他一些國家尚有一定差距

在醫藥領域,美國不斷湧現新的技術和發現,新藥研發一直是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逐步由人類基因組計劃而發展起來的基因行業,自然也是在美國最為火熱。在醫療科技領域,除了美國之外還有德國,以及創新崛起中的以色列、瑞士。營養保健產品領域,澳洲、荷蘭等地的出品較受到國內消費者的認可。而說到近年來大火的醫美領域,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韓國、日本等地的“整容經濟”。

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並購醫療項目,其首要目的可以說是把技術、品牌、理念引進來,並按照中國市場的具體情況來進行本土化。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就曾表示,其海外醫療並購意圖“非常簡單,就是服務中國市場”,把中國企業所缺少的西方品牌和西方技術買回來。

另外,除了中國醫療市場之外,不少企業還計劃在國際化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正如上文提到的收購血糖儀、呼吸機大品牌的案例,就是通過引進先進的產品,來搶占國際市場的業務。創造了金額最大的海外交易的複星醫藥曾表達對全球化的思考:第一,觀察醫療行業的市場發展,視角一定要切換到全球化;第二,資源配置也要從全球的角度去考慮,才能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從而達到全球水平。

但國內企業現在還需要思考的是,標的項目是否符合自身情況,以及怎樣克服境外業務的“水土不服”。我們的業務不是靠“對標”國外就能成功的,引進尖端技術也只能代表我們有財力,不代表國內可以在短時間內趕超海外的醫藥發展。真正能讓各企業持續獲益的海外醫療投資,是需要與自身的業務進行良好融合,並向引進的技術和模式學習,糅合到企業自己的研發、戰略布局中,甚至能夠以新的技術和模式超越它們,帶動醫療產業步入國際領先之列。

醫療企業 國際化市場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718

大數據告訴你!每天你用手機都幹了啥?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2553

每天手機刷走你多少時間?手機里裝的APP都有用麽?大數據告訴你答案↓↓

 

(來源:新華視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1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