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企業產業間整合開始啟動。率先試水的8家央企中,最引人註目的當數中航工業旗下年收入近200億元的非主業板塊——房地產業務全部劃轉至保利集團。這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央企以做強做優做大為目標,但不等於“面面俱到”“什麽都幹”,關鍵還是主業。
近幾年,央企跨界發展的新聞不斷。鋼廠去養豬、化工企業涉足金融、軍工企業開商場、擁有自有土地的央企更是紛紛做起了房地產生意……盡管國資委三令五申要專註主業,但央企投資分散、“大而全”的問題仍很突出。有的企業“處處開花”,國民經濟96個大類中涉足70多個;有的企業下設數百個法人單位,業務交叉混雜,內部同質化競爭嚴重。更有不少企業,始終對“聚焦主業”不以為然,認為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只要能夠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進入哪個行業應根據市場變化自主判斷,不必一一劃定具體的產業領域。
為什麽強調央企要專註主業?這是央企特殊使命所決定的。有“國家隊”之稱的央企,承擔著在關鍵領域發揮國有經濟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參與全球競爭的職責。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再次明確,央企要在國防、能源、交通、糧食、信息、生態這些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實現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在重大基礎設施、重要資源以及公共服務等關系國計民生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控制力明顯增強;在重大裝備、信息通信、生物醫藥、海洋工程、節能環保等行業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產業的帶動力更加凸顯。不管自己的主業定位,什麽賺錢就一窩蜂去搞什麽,哪塊市場熱就直奔哪兒,顯然與國家發展央企的初衷不符。
“多而不專”“主業不主”也影響著央企鍛造核心競爭力。經過多年發展,央企在國內基本做到行業前三甲。然而這還遠遠不夠,作為“國家隊”的代表,企業究竟行不行,要到國際市場上去掂一掂。從這個角度看,央企的主業還不夠強,從市場份額、盈利能力到核心技術、品牌價值,能稱得上第一的不多。原本就存在差距,再不集中力量精耕核心業務,只會離國際一流企業越來越遠。何況,那些在主業之外到處投資的企業,雖然一度賺了點錢,但最終形成穩定利潤源的極少,其中不少項目反倒成了“出血點”。去產能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部分過剩產能、僵屍企業,恰恰是前幾年一些企業盲目投資導致的。
有人認為,既然強調央企要做強做優做大,“做大”不可能只圍著主業轉,就是要多元投資。這是一種誤解。做強做優做大,是從國有經濟、國有資本總體上強調的。新一輪國企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通過調整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集中。剝離非主業、清理非優勢業務,才能把資源和力量向關鍵領域、重要行業集中,才能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戰略。“做大”也不只看規模,追求的是強而優的“大”。眼下,不少央企已經具備相當大的體量,存在的問題是不強不優。主業之外的低效業務,往往是拖後腿的板塊。聚焦主業,讓該退的退出、該集中的集中,方能真正做強做優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