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郭台銘障礙」逼郭董得再拚十年

2010-03-01  商業周刊





二○一○年二月十二日,鴻海按照慣例,在小年夜舉辦尾牙。台北小巨蛋的舞台上,高掛著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自創的春聯,橫披「鴻飛虎躍再十年」,屬虎的郭台銘,向全體員工宣告,他會繼續站在第一線,帶領鴻海再拚十年。

兩年前,同樣在鴻海尾牙上,郭台銘曾經說,「集團營收破兩兆,我就要來走(台語,指退休)。」在今年尾牙的開場致詞上,郭台銘說,去年的集團營業額,將超過二兆四千億元。成績早已超過退休的標準,這位鐵漢為什麼仍無法從第一線退下來?

從每年鴻海尾牙最高潮的節目來看,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接班人難題一:不夠有錢,如何坐大位?

鴻海今年原本只規畫送出一千五百張股票,但郭台銘決定加碼,最後一共送出了三千九百張,市值高達五億三千萬元。大方的郭總裁,再度讓全體員工的心情high到最高點。

郭台銘個人擁有約一一%的鴻海股票,經營者身兼大股東,讓郭台銘難以卸下光環,「有誰可以像他那樣在尾牙拿出幾百張股票出來讓大家抽?」一位電子代工同業的高階主管認為,這是鴻海的文化,「口袋沒有錢,就別想接郭台銘的位置。」

一位科技業高層分析,鴻海員工的現金薪酬不見得比廣達、仁寶、和碩等代工廠同業高,鴻海人拚命的關鍵,就是看著比其他科技業代工廠股價高上三、四倍的股票。

例如,郭台銘這次捐出二千四百張股票,總值三億二千萬元,若是換成廣達股票,總值只有一億五千萬元,等於打了對折。鴻海的高股價,成了郭台銘留人,甚至挖角廣達等同業人才的最有利武器。

因此,在去年的股東會上,郭台銘向股東宣示,「股價不回來,我就不退休。」當時郭台銘設定的退休目標價是二百三十元;今年初,郭台銘突然接受媒體專訪,宣示不交棒,郭台銘再將心中鴻海的合理股價,上調到兩百元。

郭台銘彷彿不斷向員工和幹部喊話,鴻海的股票和股價成了郭台銘留住人才的金手銬,也是鴻海營收維持每年三成高成長的最強動力。

雖然,分析師們對於郭台銘的高持股得以穩定股價和投資人的心,持正面看法,但也使得坐轎子的人想下來,「抬轎子的人還不想放他下來,」一位分析師說。

接班人難題二:沒執行力,如何度難關? 猶記得前年股東會,郭台銘前後講了五次「要把公司交給四十幾歲的年輕人。」他自己則退居二線,只回答是非題,不回答選擇題。

郭台銘說到做到,鴻海內部員工說,以前的郭總裁,是二十四小時都有可能打電話給幹部;後來,變成晚上十點以後不會再接到郭總裁電話;最後,很多鴻海幹部晚上八點後,鮮少接到郭台銘的電話。

但就在郭台銘宣布退居二線後不久,金融海嘯爆發,和全球景氣連動性高的鴻海首當其衝,股價和業績有如溜滑梯,逼得郭台銘在去年的股東會上宣示,將重回戰線。

鴻海是否沒有郭台銘就不行?

從執行力來看,鴻海的應收款項收現日數,從○七年的四十七天,到極不景氣的○八年,還能縮短到四十六天;而平均售貨日數,更縮短了高達四天,效率大大提高。

現在,鴻海幹部恢復二十四小時待命,接郭董的電話。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薛明玲認為,當大家日前在永齡基金會舉辦的慈善園遊會上,看到郭台銘的「臉部線條變柔和了,」「他在內部的要求卻是越來越嚴格,這絕對不是什麼柔和的表現。」

接班人難題三:不是強人,如何擺平山頭? 而除了郭台銘,似乎也沒有人能擺平集團內各個山頭。

一 位歐系外資分析師表示,在郭台銘退居二線時,集團中每個事業群為求表現,都搶著投資。然而,「有些投資是重複的、有些投資是錯誤的,沒有一個人有辦法決定 如何分配資源。」另一位本土券商分析師也認為,雖然郭台銘曾說「爭權奪利是好漢」,還是得有人定奪,「最後還是郭台銘說了算。」

而且,去年中國工信部副部長婁勤儉,還有中國移動通信總裁王建宙訪台,郭台銘都親自到他們下榻的飯店,仔細說明鴻海的投資計畫。鴻海事業群各擁大客戶,唯一能夠游走在客戶間,推銷自家服務,恐怕只有郭台銘才辦得到。

接 班門檻更高:遠見、氣魄皆難出其右 「和大家一樣在不景氣的時候停下投資腳步,可能是一個好的企業;但是一個卓越的企業,卻是在不景氣的時候,加碼投資。」薛明玲以鴻海在○七年,固定資產的 投資達八百七十六億元,超過鴻海當時股本的六百多億元為例,他認為,這就是郭台銘有遠見之處。

「鴻海過去幾年在大陸內陸化的投資,未來幾年 會開始收割。」長期觀察鴻海的德意志銀行分析師高光正表示,未來最龐大的需求來自新興市場,這些地方需要便宜的產品,在人工漲、人力缺、人民幣升值的情況 下,低廉又具品質的勞動力難尋,唯有往內陸移動,「以前內陸沒有人要投資的地方,鴻海願意去,現在四、五級的城市,他都已經延伸到了。」鴻海在金融海嘯來 臨時加碼投資,現在被認為是一個很正確的決定。

在郭台銘操盤下,鴻海今年新增許多市占率仍低的產品,如電視、電子書還有如蘋果iPad等平板電腦產品,不需要和競爭對手搶訂單,這些還具備高成長潛力的產品,都將是鴻海未來兩、三年營收成長的關鍵動能,這也是郭台銘敢喊出鴻海股價可上看兩百元的原因。

郭台銘曾經開出接班人條件:第一、年齡要在五十歲以下;第二、有能力經營管理一個三千億元營收的事業,且每年成長要超過三成;第三、要有國際運作的經驗。

未來十年,科技首富郭台銘在鴻海尾牙大送股票、凝聚員工士氣的戲碼,可能依然年年上演,但對於未來鴻海接班人來說,「送股票」的氣魄,已然是一個比前面三個條件都更難超越的「郭台銘障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23

郭董該感謝十三個孩子

2010-6-7 商業周刊





這是一次不愉快的採訪經驗。

沒 有人會喜歡,早上起床,手機裡收到的第一個簡訊通報:「第十二跳了!」郵件信箱也充滿從北京、廣州、台灣來的信件,告訴你富士康員工又跳樓了。

富 士康深圳龍華廠的南大門,高聳約三、四層樓高的門柱,但是沒有大門,象徵這是一個二十四小時開工的工廠,燈永遠亮著,員工永遠進出著;門柱兩旁進出都各有 五個以上的刷卡辨識系統,方便上下班高峰,員工快速通過。

這個大門沒有上鎖,相對的也鎖不住想走出去的人;如果真如外界形容,富士康不是 一個人能夠待的地方,為什麼整個深圳四十五萬個員工還是像是魚群一樣,進進又出出,大多數人還是選擇留下來?但這又絕不表示富士康是一個超完美工廠,花園 也還有需要除蟲的角落。

我們派駐在上海的資深記者韓斌守在龍華現場十二天,相對大多數停留一、兩天的媒體,他更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富士 康員工積壓多時的一股怨氣,對物價、對只升不降的房價、對生產線上重複再重複的機械化操作、對兒女情長的糾葛……;種種不滿,一股腦都堆在富士康身上。

換 作是任何一個人,我不相信有誰能把這件事情處理得更好;即使是郭台銘,在談到種種原因促使這些員工跳樓,想到企業必須坦承「這個無限的責任」,讓他感到非 常憂心。

誰能給答案?

龍華廠現場來了一些看風水的,拿著羅盤喃喃自語:「這個犯了路衝……,改一下就好。」還有人自稱他 知道員工自殺的原因,拉起了紅布條,第一天來,說是要郭董找他,郭董給一百萬元,他給答案;第二天,這個答案的價值升高到兩百萬元;連一旁的員工都知道這 是矇人,說著,「明天他就要三百萬了,」一群人哈哈大笑離去。一場場荒謬劇上演著。

郭董知道答案嗎?我相信他還沒找到。誰又能真正了解, 與一個生命絕裂背後的真正原因?

但是,郭董應該感謝這十三個員工,嚴格說,是十三個孩子;他們用生命給富士康上了一課,讓郭董有機會思索 帝國繁華的下一步。沒有任何角落都是陽光普照,但只要願意把窗簾撥開,陽光都能透得進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56

取得ZARA訂單 聚陽重返紡織股王周理平師法郭董 整合榨出競爭力

2010-6-14         今周刊 





一場金融風暴讓聚陽跌落谷底,聚 陽董事長周理平決定向郭台銘學習,整合上中下游,榨出每一分競爭力,以迎合品牌大廠不再走高價位商品,轉攻「優質平價」商品,講究薄利多銷的趨勢,這個轉 變讓聚陽重新站上歷史的高峰。

撰文.張惠清

聚陽實業今年不僅重新登上紡織股王寶座,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工廠,一 年可以生產十五種類別、超過二千五百多種款式的服裝,今年出貨量目標上看九百萬打,營業額甚至可能突破新台幣一五○億元,創下成立二十周年來的最高紀錄。

這 個成績看起來十分風光,但若無前年金融海嘯的無情打擊,聚陽董事長周理平也不會重新改造聚陽,更不會創下今年的佳績。

順境成 長十七年逢變局

逆境求存 上下游結盟

時間拉回到二○○八年,金融風暴重創聚陽,業績、獲利大幅下滑,○七年 EPS還有七.八六元,但到○八年衰退至一.九六元,創下近年來最低紀錄,同業幾乎都在竊竊私語,紛紛等著看好戲。

「一個企業過慣順境,十 七年都是成長,沒有衰退的經驗並不是好事!」坐在辦公室裡,周理平語重心長地說,「成衣品牌大廠走向全球化,大者恆大的市場淘汰賽開打,代工廠必須強化設 計力,才能掌握市場供應鏈!」面對空前的變局,周理平不是向外國同業學習,反而向科技首富︱︱鴻海郭台銘學習,「我們要做成衣業全流程整合者,有點像科技 界的鴻海,但我們不購併或入股,而是先策略結盟,從上游的原料端到下游的成衣或通路供應端,我們都要與同業布局合作!」周理平解釋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大 幅降低成本,在不景氣之下,品牌大廠不再走高價位商品,反而轉攻「優質平價」商品,講究薄利多銷,誰能符合這個新趨勢,就能夠生存。

快速整 合成衣業上中下游的資源,周理平想要極盡所能地發揮自己擅長的優勢,聚陽向來以製造能力領先同業,就如同鴻海代工廠從連接器、機殼到整台電腦都能生產一 般,聚陽決定打破成衣廠傳統的專精化路線,打從一開始就訴求一次購足的代工能力!

「聚陽可以做針織也能做平織,各種訂單都有能力接,但一般 成衣廠做針織就不做平織。而且聚陽產品種類多又齊,從睡衣、襯衫到運動套裝,甚至是歐美小朋友喜歡的兔子裝,聚陽都能提供!」一位紡織同業分析。

周 理平說,﹁聚陽的下一步,要做的是比設計創意力,而且要從上游就開始設計,跟紗廠、棉廠討論,研發設計出獨特又有競爭力的布料。﹂猶如鴻海永遠緊跟著客戶 設廠,聚陽也深諳此理,不等客戶連絡,主動接觸客戶,服裝流行的趨勢在哪裡,聚陽就跟到哪裡。為此,周理平特別將生產基地的觸角延伸到菲律賓、中國大陸、 印尼、越南、柬埔寨等五個國家,不但跟著客戶的腳步設廠,並且充分授權給第一線的業務人員。

「只要不賠錢的單,業務在客戶面前有百分之百的 主導權,賺多賺少都是由業務作主,每位業務就像總經理,可以彈性快速的回應客戶。」聚陽營業長馬國柱分析。

「這是訓練設計與接單力,如果沒 有設計力,就只能拚價格!」周理平說。

拚設計力提升接單

彈性調度創造競爭力

其 實,產品多樣又具流行性,已是一般成衣廠的基本功。但交期能夠快又準,從客戶下單開始,快則二十四小時,慢則四十八小時就能拿到貨,這才算是真正的考驗, 也從此顯現出聚陽彈性調度的競爭力。

「我們現在在做一套戰情決策IT系統,它可以模擬上百種接單情境!」周理平笑著說,金融風暴後,給了周 理平一個很大的啟示,從前一周看一次總報表,就已經比其他業者快了,現在有了「戰情系統」,就可以跟科技大廠一樣天天看報表,分秒掌控景氣變化與訂單量。

早 期的聚陽是先接了訂單再說,至於生產基地等後續流程得事後安排。周理平說,這樣無法明確估算成本,但透過「戰情系統」,只要業務輸入訂單的第一刻,系統就 能同步挑選「最佳生產地點」,銷售端及工廠也會立即接到訊息,用科技找出最符合接單成本效益的地點,成本與獲利就能掌握得更清楚。

他觀察 到,當今歐美成衣品牌通路業者,積極轉向具有消費力的亞洲布局,而且在亞洲當地找代工廠,他舉今年爭取到的西班牙客戶ZARA為例,因為ZARA若要從位 於西班牙或土耳其的工廠,將產品送到亞洲,成本當然比較高。

周理平分析,因大廠轉向亞洲布局,採購的商機既是聚陽的機會也是成長動能,亞洲 可以變成成衣的發貨集散中心,周理平也坦承,產業結構已經改變,聚陽也必須跟著改變。過去多以美國市場為主力,比重逾九○%的聚陽,下一階段會以歐洲、日 本及大陸市場為新的衝刺焦點,尤其是日本品牌大廠,更是聚陽積極布局的市場,周理平看好與日本客戶長期合作、大量下單的前景,讓聚陽能在產能或接單量能更 上一層樓。

走出海嘯逆境聚陽重返榮耀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營業收入 (億元) 133.0 131.0 147.0 125.5 103.7 85.5 稅後EPS (元) 5.80 1.96 7.86 6.66 4.85 5.05

周 理平

出生:1951年

現職:聚陽董事長

學歷:成大工管系

經 歷:福星製衣經理

德式馬企業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09

郭董挑防鴻鏈弱點 引爆專利地雷

2010-11-01 TCW




十月十八日晚間七點半,鴻海公布重大訊息控告實盈公司侵犯專利,隔天,廣達電腦馬上發出新聞稿,聲明沒有投資實盈公司,且不影響實盈對廣達的出貨。

一家連接器廠的訴訟,卻牽動兩家公司大動作發布新聞,透露著不尋常的意味。

其實從今年以來,這是第三次鴻海藉著連接器專利大刀揮向「防鴻鏈」,一月鴻海狀告優群電子侵害DRAM連接器專利,三月又控告和其達成和解的嘉澤端子短報和漏報權利金,這次向實盈宣戰早在意料之中。

選擇連接器是因為,鴻海在拇指大的連接器布下密密麻麻的「專利地雷」,連續六年鴻海都拿下台灣專利申請數量第一名,其中連接器專利累積最多,等於拿自己最強的點,攻擊對方的弱點。

為何挑上實盈公司?

成立近三十年的實盈,在興櫃掛牌前就已經坐上台灣連接器第二把交椅,相較於其他連接器廠只專注在一、兩項產品,實盈的筆記型電腦連接器產品完整,且直接和鴻海競爭。過去以來,早就是廣達的穩定供應商。

以前實盈沒掛牌浮上台面,彼此也都相安無事,但是兩年前的防鴻效應,改變了這一切。

這場宣戰不過是新仇舊恨一起爆發,從搶人大戰延燒到連接器。

戰爭導火線廣達、仁寶轉向實盈下單

鴻海揮軍筆記型電腦,去年挖角廣達副總經理,據悉挖角對象往下伸向工程師,去年五月,在廣達總部開車不到十分鐘的距離,成立承恭科技,「就近」挖角廣達工程師,打造約三百人的筆電團隊。

防鴻效應下,廣達、仁寶紛紛自鴻海抽手,改下單到實盈公司和嘉澤端子,鴻海的市占率節節後退,例如鴻海的金雞母CPU socket(處理器插槽),業界估算市占率由五○%下降到二○%。

此次,鴻海向實盈揮刀,破解防鴻鏈的意味明顯。

連接器同業觀察,主因是「實盈和廣達、仁寶走太近了」。

一般連接器廠為了避免失去筆電代工廠訂單,絕對保持中立,以免被貼標籤。但是實盈卻讓廣達投資旗下的實盈光電一○‧六%股權,近期又傳出將和仁寶合資成立公司,趁此擴張市占率和營收。

鴻海若敗訴也會增加實盈籌資難度

高毛利的連接器,是供應鴻海低價接單的武器,由鴻海老臣、連接器事業群總經理盧松青領軍的連接器部門,平均淨利率高達二○%以上,比起組裝淨利率約三%,可說是鴻海獲利最好的部門之一。

據外界估算,每年連接器部門至少可以貢獻鴻海一百億元獲利,占鴻海去年淨利的一三%,在筆電代工廝殺之際,更需要糧草支援。

「他就是想讓我們的防鴻失效,停止對實盈下單,但是我們沒在管的啦!」一位代工業界人士評論。因為,筆電代工廠都和連接器廠有簽訂合約,一旦有訴訟發生,廣達、仁寶等代工業者都可以全身而退。

鴻海的算盤是,如果實盈真的因此敗訴,鴻海則可再次拿回連接器上的獲利,以彌補在筆電代工的殺價戰所流失的獲利。如果沒告成,也可以增加實盈籌資的難度。

對於外界解讀為針對防鴻供應鏈而來,鴻海發言體系則簡單回應,所有告訴都是為維護股東利益,也不知實盈是否上市、上櫃,只要侵害鴻海權利都會採取此行動。

此外,鴻海這次控告時間點,也被產業界人士解讀為高招之舉。

一位筆電代工業者指出,鴻海早可作、晚可作,卻挑上實盈在興櫃掛滿六個月,準備規畫要送件上市櫃時發動。在消息宣布後,實盈在興櫃股價四天應聲下挫一一%。

觀察五年前,鴻海狀告嘉澤,也是「恰巧」選在嘉澤要計畫掛興櫃前提告,只是嘉澤因為有英特爾(Intel)轉投資一二%股權當「靠山」,在二○○六年上市前,和鴻海達成和解,每年支付權利金,才順利掛牌上市。

鴻海若勝訴筆電代工廠恐養敵為患

此外,今年連接器產業因為防鴻效應的殺價戰,連接器廠商也被筆電客戶殺價,生產連接器的原料,如黃金、銅價格上漲,在價格下降、成本提高下,連接器產業今年獲利普遍衰退,連接器三強中衰退最多的就是實盈。

一位在筆電連接器產業超過十年的業者指出,「這波是實盈帶頭殺,反倒是鴻海只降幾項指標性產品,其他產品則不跟著降價。」

翻開今年主要防鴻連接器廠財報,除了嘉澤端子上半年淨利年成長七八九%外,實盈公司和宏致營收雖然成長,但獲利較去年下滑。其中實盈是下滑最大的業者,上半年累計淨利只有去年上半年的四四%。

筆電代工業者直言,「鴻海等於挑著實盈最弱的時候打。」

鴻 海這一招,正好凸顯連接器儼然是防鴻供應鏈最弱的「阿奇里斯腱(Achilles)」,如果筆電代工業者因為訴訟,被逼著回頭增加鴻海連接器採購,無疑就 是養敵為患,防鴻鏈將出現大漏洞;如果鴻海沒告成,實盈也順利上市,這場代工大戰,筆電代工業者贏面將增加,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場攻防大戰暫時不會落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20

林百里:「郭董很了不起,是位大菩薩」 誰當一哥無所謂衝刺獲利才重要

2010-11-01 TWM




一場大病,讓NB教父林百里如作黃粱夢一般醒來,雖然錯過一整個科技世代、NB黃金時代已經過了,過去的「小老弟」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如今也成為最大的競爭對手,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卻成了最重要客戶。然而,復出二年之後,林百里把廣達未來策略看得更遠、更清楚了。

撰 文‧黃智銘、陳兆芬、楊卓翰二○○八年,大病痊癒復出時,林百里曾說自己與其當首富,更寧願當個研發、創造的小天才。的確,在台灣科技業中,比起他過去創 造的財富,他對於科技趨勢的洞見更有可觀之處。這幾年來,與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合作推出OLPC(One Laptop Per Child,百元筆電),帶動小筆電的風潮;十年前,又提出虛擬電腦的概念,超前台灣科技產業看到雲端運算商機。

二十一年前創業時,林百里幾乎是憑一己之力從無中催生台灣NB代工產業。他曾自豪地說,當年他所設計的NB生產線,雖然已二十多年,但現在幾乎所有的代工廠,還是依照它來組裝電腦。

不過,NB代工這個每年營收超過三兆元的台灣科技產業火車頭,如今卻面臨成長減緩的考驗。林百里在專訪中首度坦承,NB代工的成長有限,未來台灣應該可以朝綠色科技、文創、預防醫學,及精緻農業等幾個方向來發展。以下為訪談摘要:談NB沉淪說 肇因資源過度集中

廣達轉型走自己的路

記者問(以下簡稱問):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最近「看淡PC產業」,仁寶總經理陳瑞聰也說「一起沉淪」,台灣NB代工產業出了什麼問題?

林百里答(以下簡稱答):現在我們面對的情況是做玩具、做鞋子都比做NB好,這個產業一定有問題。我不會說是「沉淪」,但NB代工的確是成長有限了。NB代工產業是一種改良式創新的產業,因為生產力擴張相當容易,所以大家的獲利會一起下滑。

台 灣NB代工產業的問題,是資源過度集中在IT產業,現在大家忙著轉型,又都投入面板、LED、太陽能這些新產業去,所以這個現象未來還是存在。廣達未來不 會去投資這些產業,我們過去也投資面板廠廣輝,也遭遇同樣問題,後來一聽說有人(友達)要買,我就很開心地賣了(笑)。

過去NB代工是一個好產業,我們也在這個產業上賺了好幾千億元,接下來,廣達要往雲端上面去發展,我們已不是很在意是不是一哥或龍頭了,衝刺獲利比較重要。

問:這幾年你跟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競爭也都是大家討論焦點,最近他釋出腰斬鴻海成長目標的訊息,你又如何解讀這件事情?

答:我覺得郭董很了不起啊!大家都是在為台灣打拚,他一個人要養活一、二百萬名員工,是一位「大菩薩」;比起鴻海來說,廣達員工只有幾萬人,所以我只是「小菩薩」。

談未來產業 建請打造「數位台灣」綠色科技、文創、預防醫學都是新星問:除了雲端產業之外,你認為台灣未來還適合發展哪些產業?

答:我在一場會議中,曾經對馬英九總統建議,台灣未來在綠色科技、文創、預防醫學和精緻農業上都很有優勢,應該大力支持發展。

綠 色科技是我相當關心的一項產業,這不只是說太陽能電池,這個產業未來會和人類食、衣、住、行都有關,單是綠色科技如何和雲端科技結合,讓未來雲端科技使用 的設備更節能、更環保,就可以有很多努力的空間。未來幾年數位科技革命就會發生,所以我也建議總統要趕快打造「數位台灣」,在教育、醫療、交通各種方面都 往數位上發展,才能趕上其他國家的進度,雲端運算只是打造數位台灣所需要的技術而已。

問:生技產業不也是重要未來產業?

答:在美國可能是,但是台灣並不適合發展生技產業。生物科技是一項風險很高的產業,我們看美國的經驗,在生物科技的投資上,人家是一次做很大範圍、很多類別的投資,他們著眼的是只要一個成功了,就可以把其他失敗的投資賺回來。

台灣受制於規模,只能小規模的投資,所以都是集中在測量儀器之類的投資,沒有辦法進行大規模的生技產業投資,這樣是沒有辦法把生物科技發展好的。

但未來如果可以在台灣良好的醫學基礎上,結合大陸市場,我想,台灣的預防醫學是相當有競爭力的一塊產業,而生技則未必可行。

談管理接班 CEO要會想、會賺錢三個條件 十年養成接班人問:現在的產業變化巨大而且迅速,作為一位CEO要怎麼去面對?

答: 我過去就說了,我在廣達負責的是十八個月以後的事情,我是CEO,CC(指梁次震)他的角色就是COO(營運長)把這些規畫落實,這就是我們在廣達的分 工;我負責作夢,CC幫我執行。大家不要誤以為CC開了百貨公司就分心了,其實那都是委託給專業團隊去經營的,他頂多在那邊吃吃飯而已。

我們說CEO要有Vision(願景),願景是要看到十年以後的,而一個成功的CEO至少要看到未來三年的發展,我覺得我的優勢在於,對很多人文學科都很有興趣,所以在理解趨勢上,會比較有自己的看法。

問:那你是怎樣看待也是廣達重要客戶,現在被認為最能掌握趨勢的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呢?

答:賈伯斯當然更優秀,不同的是,他直接去市場上觀察,所以看法更厲害。

過去賈柏斯被蘋果開除時,他開了一間公司叫做「NeXT」,他什麼事也不做,就是一直在想,未來的人類需要什麼東西;後來回到蘋果,做出來的產品,都是顛覆市場的產品。這些看法都是實際在市場上觀察得來的,他們看的是人類下一個需要,而不是技術。

問:廣達也一直透過與MIT合作來拓展視野,可以談談現在合作的概況嗎?

答:廣達研究院除了透過「T-PARTY」計畫,每年贊助MIT五百萬美元外,內部的廣達精英學院也引進了哈佛商學院的課程,我自己也特地到哈佛上了一周的課。

我自己去上課之後,也大有收穫,台灣科技業過去看事情、看產業都太片面,但在哈佛,他們要求要站在制高點來看待事情。我回來台灣之後,也把哈佛的教授請到台灣來上課,要求廣達副總以上高層,都要到內部的精英學院去上課。

與MIT的合作也讓我們受益不少,根據MIT的研究,我們大概四、五年前就知道,今天類似iPad這樣的產品一定會出現的,所以我們也可以提早就做好準備。

問:這些課程就是用來培養接班梯隊?你曾提過一個「5+5」的十年接班計畫,可以談談現在的進度嗎?

答:我對我們現在各事業單位的負責人都很滿意,他們現在每個人都是很獨立的CEO了。

作為一位接班人,我認為角色就不是工程師這麼簡單了,一位CEO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技術,第二是行銷能力,第三是經營能力。一位CEO就是要幫企業賺錢的,所以需要全方面的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36

搶先跨入汽車 李焜耀這回合能贏郭董?

2010-11-08 TWM




日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透露,正與 大陸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洽談節能與汽車電子的合作。沒想到,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搶先一步,旗下的明基材料在八月底率先和大陸最大自有品牌奇瑞汽車 的子公司奇瑞電子,合資設立達尼特材料科技公司,共同研發電動車的電池隔離膜元件,並預計從二○一二年開始試產。這一回合的較勁,李焜耀略占上風。

根據規畫,設立在安徽省蕪湖的達尼特材料公司雙方持股各五成,計畫今年起進行實驗室及實驗線的布建,明年開始建廠。初期投資金額約人民幣一.六億元,二○一二年可進入試量產階段,量產後年營收約人民幣二.五到三億元間。

明 基材料改名前是以生產光碟片為主的達信,後來轉型生產液晶電視的零組件偏光片,如今又再轉進多項電子化學上游材料,應用範圍還包括太陽能模組背板、汽車動 力電池及醫療止血棉等,歷經三度轉型。靠著深厚的技術,成立十二年的明基材料,才能順利從低階光碟片產業蛻變成材料業。

長久以來,李焜耀和郭台銘「狹路相逢」,一路從手機、面板都處在競爭與對打的狀態,眼光前瞻的李焜耀都能早先一步看到商機,但豐收的卻總是郭台銘。如今,李焜耀又領先一步跨入汽車產業,他能否在此一役中洗雪前恥?拭目以待。

(林宏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87

拚奶粉錢 郭董再養五隻小金雞

2010-11-29 TCW




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在喜獲麟兒之後,說他要延後退休,幫兒子賺奶粉錢;這可不是場面話,在兒子誕生前夕,他還忙著幫鴻海下一個成長的動力在奔波,四處當空中飛人。

十七日,他忙著在深圳高交會(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和中國副總理回良玉討論鴻海的發展,第二天,他又趕回台北,請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參觀鴻海旗下的研發成果。而十八日下午五點,郭台銘的私人飛機降落台北,隨即急急乘車奔赴內湖科學園區,消失在夜色裡。

郭台銘馬不停蹄,要趕在明年一月一日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起跑前,再替鴻海養出一批小金雞。十八日下午六點,鴻海和NEA、Onset、DCM三家矽谷創投公司簽下合作備忘錄。

要技術不要營收 找上矽谷的小公司合作

這是第一次,鴻海大規模和矽谷新創公司合作。

過去,鴻海「養小雞」的方式,是透過旗下的鴻揚創投,投資和鴻海本業相關的中大型公司,灌進鴻海的訂單,把已有上百億規模的公司養成可以上市的肥雞。以鴻 海上兆元的營收,和營收只有幾百萬美元的新創公司合作,就算這個新公司成長再快,對鴻海也是杯水車薪。這次鴻海要的是技術,不是營收。

「過去鴻揚最有代表性的案子,是群創,」麥實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方國健觀察。在鴻海這個富爸爸加持下,群創二○○四年,營收還只有四十二億六千萬元,到二○○九年,營收成長到一千六百三十五億,成長三十七倍。

「這兩年,硬體產業的發展已經走到極限,」和通創投前總經理張忠本觀察,現在科技業的下一個大機會「是在雲端、網路」,這些不見得是鴻海擅長的能力,鴻海才會想到下一步是和矽谷握有關鍵技術的小公司合作。

「和這三家美國創投合作,其實是鴻海在大陸投資李開復創新工廠的續集,」一位創投業者表示,在大陸,即使有錢,業者也不見得能投資Google前副總裁李 開復的創新工廠,看不到他目前正在進行的新公司,「創新工廠著重的是軟體,矽谷這三家創投公司著重的是硬體,」和這四家公司建立關係,鴻海得以掌握中國和 美國最重要的創新科技。

郭董的如意算盤 利用別人現有平台發展

「這是鴻海的育成平台,」郭台銘在記者會中表示,這個平台運作的方式是,由矽谷的新創公司創造原型,再結合台灣的設計能力,大陸的製造基地,快速讓產品商品化,「他們就負責在矽谷,創造下一個新的原型,」郭台銘說。

張忠本分析,鴻海的目標是「利用別人現有的平台,結合自己的軟體技術」。就像宏達電利用Google的Android平台發展;找到下一個矽谷的Google合作,就能創造新的機會,「這是未來發展的新趨勢。」

這次鴻海找到的十二家公司,有五家和鴻海簽約,像是研發高效能電池的Enovix,研發無線高速網路的Sibeam,高畫質晶片製造商Zenverge,軟體研發商Splashtop和Pancetera,這些公司將分別和鴻海各事業群展開合作。

耗時兩年找標的 鎖定五項殺手級新應用

以Zenverge為例,這家公司也獲得摩托羅拉的創投基金,這家公司生產HD高畫質解碼晶片,將可望讓手機也能播放高畫質影片,市調公司In-Stat預估,到二○一三年,這個市場每年將以二○%的速度高速成長。

換句話說,這五項技術是鴻海看好的殺手級應用。鴻海花了兩年時間,和這三家美國創投公司反覆審查案子,才找到這五隻小金雞。

「找到公司不難,如何讓新創公司與大象共舞才難,」創投業者觀察,郭台銘的新模式能不能成功,挑戰才剛開始,過去鴻海和矽谷公司合作,也並非一帆風順。

「小公司和鴻海這樣的大象共舞,也要小心別被大象踩到,」方國健分析,幾年前,他曾投資生產電子小恐龍的一家新創公司,看好電子寵物的發展,公司第二次增資「一千多萬的額度,鴻海全要了。」

方國健回憶,「結果等小恐龍要正式生產的時候,鴻海的目光全部都放在iPhone上,」為了追求更高的成長,鴻海臨時取消對小恐龍的投資,「十幾個 million的投資就write off(打消)掉,」和富爸爸靠得太近,即使鴻海只是「打個噴嚏」,對新創公司也可能是致命的一擊。 因此,鴻海這次設計不同的運作方法,不再直接投資,是由創投公司居中介紹,雙方先合作開發產品,再談投資。

一年前,負責這個平台的建漢董事長李廣益就向朋友預告,自己將離開硬體產業,專心經營鴻海交給他的這個育成平台。 這次布局,郭台銘計畫吸納中國和美國最聰明的大腦,維持兆元帝國的成長,找到標的只是開始,能不能讓鴻海找到新的成長動力,替郭台銘賺進養兒子的「奶粉 錢」,就要看李廣益能不能替鴻海養出下一批小金雞了。

【延伸閱讀】鴻海準備培育的5隻小金雞

公司名:Sibeam關鍵技術:無線寬頻網路產業地位:全球最早開發出無線高畫質晶片領導廠商 應用:讓PC和手持式裝置可用無線方式將高畫質內容傳到電視播放

公司名:Enovix關鍵技術:高效能電池技術產業地位:高效能鋰電池領導廠商 應用:手機、藍芽耳機等手持式裝置

公司名:Pancetera關鍵技術:軟體研發產業地位:高效能虛擬裝置管理軟體領導廠商 應用:提供電腦和手機上有效管理資源的新方法

公司名:Splashtop關鍵技術:快速開機,虛擬機器技術產業地位:全球第一家推出即開即用技術公司 應用:讓PC在10秒內開機上網

公司名:Zenverge關鍵技術:高畫質晶片製造產業地位:全球第一家做出一顆晶片可同時處理四頻道高畫質影像的公司 應用:手機、數位監控系統

資料來源:各公司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68

吃不到蘋果 郭董急搶段行建令旗

2011-1-10  TCW




二○一一年開始,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的心力,已從去年的筆電代工業務,轉而聚焦在一片不到九‧七吋大小的面板上。

過去,原本鮮少插手管面板事業的郭台銘,現在幾乎天天到統寶竹南廠上班,內部人士形容,「郭董生完小孩後,果然就如一尾活龍,天天都聽得到他的聲音。」

段行建消音 鴻海罕見插手面板事業

值得玩味的是,過去統寶、群創和奇美電三合一時,鴻海集團進軍面板事業,奇美電總經理段行建從來沒有缺席,但是這次鴻海傳聞合併日立顯示器 (Hitachi Display),奇美電副總經理許庭禎被媒體詢問時,卻直接說,「這應該去問鴻海。」 實際上,此件投資案是鴻海主導,奇美電內部並沒有參與決策,而且是由外號「日本通」,負責索尼(Sony)的消費電子事業群總經理戴正吳牽線,郭台銘一手 拍板。

過去,都把面板事業交給段行建處理的郭台銘,為何這次卻罕見的插手面板業務,跳下來領軍,甚至傳出要切割中小尺寸成為鴻海第十事業部?

事實上,郭台銘近來一直在內部感嘆,合併奇美電後,鴻海的股價和奇美電連動,無法反映真實價值,即便二○一○年鴻海營收預計成長六成,但是鴻海股價幾乎文風不動。

台股二○一○年收在最高點漂亮封關,但過去一年鴻海股價,卻逆勢下跌二二%,相反的,奇美電二○一○年受到歐盟罰款影響,股價也下跌兩成,但是還比面板龍頭友達要高,多少受到鴻海光環帶動。

郭台銘這次跳下來操盤面板投資,最重要原因就是蘋果(Apple)訂單。一○年蘋果公司訂單已經占鴻海四分之一的營收,近六分之一的獲利。

蘋果不僅帶給郭台銘營收成長,更重要是獲利和股價保證,代工業者都知道,採購蘋果零件的利潤,至少比其他品牌多出二○%,成為各家ODM(設計代工製造)眼中最甜美的訂單。

算算鴻海的iPhone、iPad成本,光是觸控和IPS面板(in-plane switching,見小辭典)就占約三到四成的材料成本,可說是最貴的零組件,只要誰搶到這兩個零件穩定供應來源,蘋果訂單就是囊中物。

為了拉住客戶,郭台銘先在二○一○年七月跟日立顯示器簽訂IPS授權專利,隨後,還在轉投資保護玻璃廠正達光電旁邊,利用南科奇美電廠房,成立觸控面板廠鴻奇光電,想以IPS面板和觸控讓蘋果可以達到一站購足(one step shopping),留住大客戶。

郭台銘出手 買日立也買關鍵技術

當初鴻海的面板布局,會選擇群創、奇美電及統寶,一次三合一,為的就是統寶在中小尺寸面板的產能與技術,有助於鴻海穩定蘋果這個大客戶。

偏偏奇美電三合一的整合速度超乎郭台銘預期的慢,打壞了他想綁住蘋果這個大客戶的計畫。

過去一年來,段行建為了調整奇美電的大陸產區,擺平內部人事,就已經忙得團團轉,雖然奇美電內部持續有研發IPS技術,但是技術還是不如日本,緩不濟急。 郭台銘看著手上空有十幾座面板廠,卻攻不進一片蘋果的IPS面板,只能眼看著被LGD(樂金顯示器)和三星(Samsung)分食,成為心中最大的痛。

再加上因為三星轉作污點證人,讓奇美電被歐盟罰款新台幣一百二十億元,新仇舊恨一起爆發,心急的他不得不親自跳下來主導。

因此,郭台銘接受戴正吳的建議,仿造去年買索尼電視組裝訂單的做法,直接買下日立顯示器,實施「買廠=買訂單=買技術」的策略。

奇美電遲遲無法在蘋果最愛的IPS面板上有所突破,「問題點就是卡在量產能力,統寶內部良率拉不上來。」一位奇美內部高層人士指出。

這也正是從二○一○年第四季開始,面板業界就一直傳聞,郭台銘給段行建的蜜月期已經過了,還屢次傳出奇美電要換主將的傳言。

不過根據奇美電內部人士指出,公司目前「聞不到」這個味道,「段總反倒是review(檢視)成本更深。」

據了解,郭台銘雖然不滿意三合一進度過慢,但是鴻海內部也苦無可以管面板的人才,這使郭台銘選擇跳下來主導日立投資案。

因此,現在奇美電內部已經形成,中小尺寸面板由郭台銘親自領軍,大尺寸則交由段行建指揮的情況,更讓人玩味郭台銘和段行建的關係。

目前奇美電只有統寶在竹南廠轉作IPS面板,郭台銘已經指示另外兩座中小尺寸面板全面轉作IPS面板,未來產量將至少增加四倍,如果順利買下日立顯示器,也會調派日方技術人員幫助統寶改善良率。

賺錢訂單餵鴻海 奇美電恐變下個富士康

看在分析師眼裡,郭台銘把賺錢的蘋果訂單往鴻海塞,短期內可以綁住客戶,但是長期下來,對奇美電恐怕會出現「富士康國際效應」。

過去,鴻海就是將最熱賣的iPhone訂單留在鴻海,結果鴻海轉投資,在香港掛牌,專攻手機代工的富士康國際營運狀況因而受到衝擊,表現一落千丈。

如今郭台銘打算再將最具獲利潛力的蘋果中小尺寸面板訂單放在鴻海內部,「那奇美電不是變成下一個富士康?」一位長期追蹤鴻海的分析師指出,「鴻海的缺點就是產品分得不乾脆,奇美電內部的人不會覺得賺錢的蘋果單子都放在鴻海嗎?」

如果真的如此發展,未來,段行建可能得面臨跟大老闆郭台銘,互相搶訂單的窘境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9

整併一周年還是落後友達 郭董急了? 奇美電王志超:下半年整併效益會浮現

2011-4-4 TWM




奇美電合併一周年了,這一年奇美電產能、營收、市值都贏過友達,獲利卻遠不及友達,有遷廠因素、有人員調整理由,還有更多的企業文化有待磨合。面對這樣的成績單,分割似乎成了奇美電不得不走的一步。

撰文‧賴筱凡

﹁我相信整合後,一定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五的效果。」這是兩年前,群創宣布合併奇美電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喊出的豪語,當時他給奇美電執行長段行建的任務是,最多三個月內要完成新奇美三合一的融合。

今 年三月十八日,這是奇美電合併一周年,過去一年來,營收部分,奇美電確實以四千八百億元贏過友達的四六七一億元;產能部分,奇美電大尺寸面板合併出貨一. 一五七億片、中小尺寸面板達三.九五億片,略勝友達的大尺寸面板出貨一.一四億片、中小尺寸面板的二.二一億片;市值部分,奇美電也是以二二八五億元,超 越友達二二○二億元;但就獲利數字而言,奇美電全年大虧一四八億元,即使扣除提列的歐盟反托辣斯罰款六十七億元,也還是遠遠不及友達繳出的獲利七十四億 元。

成敗論英雄,若以群創、奇美電、統寶三合一的這一整年來看,這樣的成績單,也難怪段行建搖頭。於是,分割成了奇美電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整併難題一:

對岸高薪挖角、遷廠衝擊

然而,整併未有成果,分割案又在心頭,外界不免疑惑,但奇美電南廠總經理王志超在接受專訪時,如此回應:「再給我們一季的時間,整併的效益,下半年就會浮現。」這是三合一之後,第一次奇美電給了這麼明確的答案。

就 在奇美電三合一滿周年前夕,王志超走了奇美實業一趟,「得跟他們報告奇美電現在的狀況。」即使合併這一年裡,外界始終用放大鏡檢視鴻海與奇美家族的微妙關 係,三天兩頭就會傳出「郭台銘不滿合併成績」,或是「分割奇美電惹毛許家班」的傳聞,每每問及這些流言,王志超就是一貫苦笑,「我們就好像住在玻璃屋裡 面,任何事外面的人都看得一清二楚,但真的沒有這回事。」整併進度牛步,不是沒有原因,「人的問題,最難解。」王志超不否認,剛開始三家公司合併,從誰該 留、誰該走、薪資、職等,搞得烏煙瘴氣,縱使時至今日,都難免有人對此不滿,畢竟三合一成就了十萬人的公司,一夕之間要所有人都滿意,是不可能的事。

加上大陸面板廠求才若渴,「他們開的條件是,資深工程師在台灣薪資若領新台幣五萬元,到大陸就是人民幣五萬元(約新台幣二十五萬元),馬上翻了五倍。」業內人士透露,有不少員工認為,與其抱持不確定性,還不如到大陸放手一搏。

人 員大幅流失,是每家公司在整併過程中無可避免的流血過程,但屋漏偏逢連夜雨,奇美電合併生效還沒一季,廣東佛山南海廠的派遣員工跳樓事件,再度打亂奇美電 的整併方針,因為這一跳,段行建一去深圳坐鎮就是三個月,「這三個月,奇美電的整併進度幾乎是空轉。」直到去年第四季,奇美電的整併腳步才又開始動了起 來,部分產線可以用自動化設備替代的,就逐一搬回台灣,部分後段模組產線,需要較多人力,則往大陸遷移,一場宛如乾坤大挪移的重整秀,大動作地在奇美電上 演。

但遷廠帶來的衝擊,就是奇美電虧損擴大,去年第三季意外交出虧損成績,在產線重新配置下,一來營業費用增加,第四季營業費用就達八一.六四億元,占當季營收六.三%,幾乎是合併以來最高,其次,可接單量也連帶受影響。

不 過,這樣的情況可望在今年逐步改善。日本大地震後,包括日立及夏普,考量產能不能太集中在日本,都已有和奇美電合作的機會,以第二季來看,奇美電給供應商 的投片量預估,稼動率也緩步墊高,五月平均稼動率還有機會達到九成以上,對比友達的投片量預估,稼動率僅落在八三%至八四%,明顯看出差異。

整併難題二:

當幸福企業遇上鐵血文化

不論是營業費用、產能異動、人員流失,這些都僅僅是外界能拿來衡量奇美電合併績效的最基本量尺,但更深層的變革,才正在奇美電內部發生。

「我 最常與人家分享,合併後,段總在這裡講過的一句話。」坐在奇美電總部大會議室裡,那是奇美電三合一後,段行建第一次親上火線面對員工,當時員工滿腹疑惑, 對整家公司充滿不確定性,員工這麼問了,「到底我們算是奇美集團,還是鴻海集團?」因為對於舊奇美電員工而言,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家族手握兩成股權,是 奇美電最大股東,但奇美電卻是被併入群創裡。奇美電蘊含著奇美實業的文化,群創骨子裡又流著鴻海的血,也難怪員工疑惑,然而,當時段行建給了這麼一個答 案:「我們不是奇美,也不是鴻海,我們是奇美電。」一個是自詡為「幸福企業」的公司,遇上被外界標榜為「鐵血文化」的企業,王志超不諱言,確實有很多地方 不一樣,「你會很明顯感受到,奇美電的腳步就是比較慢一些。」他進一步舉例,「過去的奇美電,有很多會計名目不是那麼清楚,即使我們知道公司出了問題,可 是卻很難一針見血地點出問題出在哪裡,關於這一點,段總他有一套很明確的作法。」王志超之所以了然於心,因為他是奇美電合併前,最後一任總經理,打從二 ○○九年四月一日接手後,到一○年三月十八日合併,他不只是「看守內閣」,更是奇美電合併前,最用力整頓奇美電內部的人。工廠出身的他,很明瞭工廠的每個 環節,哪邊需要節省成本?哪邊可以再擠出一些獲利來?他是最清楚的,但因為會計名目不夠巨細靡遺,有時讓他深感下刀不易,顯見從根本就出了問題。

群創文化進來後,段行建導入新的作法,財務、會計、採購、出貨等,每個環節都不能再打迷糊仗,每個單位的工作效率及結果也一清二楚,也讓整體的管理可以更為精實。

另 一方面,決策過程、組織劃分,群創的作法也與過去奇美電習慣的模式大相逕庭。「以前的奇美電決策方式,是bottom-up(由下到上),群創卻是 top-down(由上到下);以前奇美電用產品導向劃分組織,群創則是用客戶導向做區隔。」這一來一往,要改的是新奇美全盤的企業文化,「哪種方式對公 司好,就那麼做。」

整併成功關鍵:

奇美電如何超完美切割

同樣的,合併才屆滿一年,奇美電又將走 向分割之路,著眼點也是「這麼做對公司好」,「畢竟三合一之後,奇美電這家公司還是太大,分割可以讓各自負責的業務更清楚。」以奇美電現行囊括了大尺寸面 板、中小尺寸面板、觸控面板及模組組裝等業務,幾乎什麼都包,甚至後段組裝的部分,還與鴻海有所重疊,所以打從合併之後,重新配置業務的聲音就不絕於耳。

只是說得簡單、做則難,「到底要怎麼切割,資源要如何分配,都是一大問題。」王志超說,這也是為什麼外界一直覺得奇美電切割,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因為切得不好,絕對少不了「沒了金雞母,債留奇美電」的負面評價,但切得好又談何容易。

不過,奇美電內部也明白,分割這事拖不得,「員工心裡也會不安,不曉得接下來要怎麼做事。」才剛歷經一場大換血的奇美電,要是人事流動再起波瀾,整併效益要浮現,恐遙遙無期。

奇 美電也絕非沒有好消息,隨著策略方針大致底定,奇美電力拓中國市場占有率的決心沒有改變,雖然後有友達緊追不放,但奇美電今年打出3D牌,「如果我們的 3D電視能做到完全不加價,你覺得有沒有機會?」王志超的自信其來有自,因為奇美電採用的3D快門式技術,讓3D電視生產成本更低,加上消費者採購新品偏 好新功能,在價格落差不大下,又有新功能,勢必有機會引領市場風潮。

誠如每次段行建見到王志超劈頭就問:「有沒有好一點?」在奇美電體質日漸改善下,他們要市場再靜待一季,一季過後,才是奇美電的威力爆發之時。

雇身障員工比率最高

奇美電要做101分企業

儘管舊奇美與群創在企業文化多有差異,但對社會企業責任,卻有著超高度的共識。

以 任用身心障礙員工為例,對企業而言,《身心障礙者保護法》規範民間企業應聘雇1%身心障礙者,不足額的部分,有些公司寧可年年繳罰款,因而被罰上百萬元的 企業大有人在,像是台積電、友達、聯電就名列前三,但奇美電卻不這麼做。走在奇美電二廠產線裡,幾位身心障礙的員工,正忙著做測試工作,「多數人以為,任 用身心障礙員工是負擔,但我們的觀察是,身心障礙員工的效率比一般人還好。」奇美電南科二廠LCD製造部經理陳文銓說。

從以往的年年被開罰,奇美電今年卻成為科技業任用身心障礙員工比率最高的,段行建、王志超不只要內部有共識,到年底時,雇用身障人數還要再比法定規範多出50%,「就像段總對我們講的,任何事都要做到101%,社會企業責任也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82

郭董擺不平許文龍  奇美電分拆喊卡

2011-6-13  tCW




五月二十六日下午,已經久未露面的奇美創辦人許文龍親自出席《零與無限大》新書感恩會,分享他貫穿零與無限大的思考體系、以及無為而治的經營哲學。

會後,面對外界所關心的奇美電一分為三為何突然叫停一事,許文龍卻是絕口不談,只有淡淡說一句,「企業沒有永遠這回事;永遠存在的,是我的博物館和醫院。」

許文龍不愛炒股!回歸本業,撤銷奇菱興櫃

許文龍雖然退休多年,已經沒有參與公司日常營運,但是集團內公司的大方向,仍然是許文龍說了算。其實從去年十月計畫上興櫃的奇菱科技突然宣布撤件,就可以看出以許家為首的原奇美勢力對於推動公司上市櫃的反對態度,也可以看出奇美、鴻海兩大集團現在所存在的矛盾。

被外界譽為是「小奇美」的奇菱,和奇美電子同在台南,但因為公司沒有上市櫃、缺少員工分紅配股這項誘因,在求才上一直無法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所以奇菱科 技董事長宋光夫一直很積極推動公司上市櫃。去年奇菱還因為打入三星(Samsung)LED TV背光供應鏈而聲名大譟,營收突破四百一十八億元、每股盈餘二.○三元,並且申請上興櫃。

不過奇菱上市櫃的計畫卻意外的在去年底告終,關鍵就是因為許文龍表態反對。「老人家(指許文龍)說一家奇美電子上市讓很多老股東的錢全都壓在裡面,不能再對不起股東了。」奇菱高層透露,去年中許文龍在董事會上叫宋光夫專心經營本業,堅持不讓奇菱上市櫃,所以緊急煞車。

雖然搬出徵才、籌資等諸多理由企圖說服許文龍,但是對於許文龍來說,「炒股票根本就跟搶劫沒有兩樣!」最終奇菱還是撤銷興櫃申請。至於奇美實業投資的擴散膜廠宣茂科技,也因為不堪長期虧損,以及奇美實業不再繼續投資,於日前宣布將撤興櫃。

無獨有偶的是,今年三月法說會上,奇美電執行長段行建才正式宣布奇美電將一分為三,讓觸控面板與中小尺寸部門切割出去簡易上市,但這項分割案卻在宣布不久又喊卡。

「當初合併就是為擴大經濟規模、降低成本,公司合併不到一年又要分割,不是在走回頭路?」奇美實業老臣透露。而且奇美電擁有七千億元資產、十三萬名員工,究竟怎麼分?分給誰?內部一直搞不定。

目前奇美實業持有奇美電子約一三.五七%股權,是最大單一法人股東,旗下聯奇開發也持有三.五七%股權,以許家為首的舊奇美勢力投下了反對票,也讓這個備受矚目的分拆案至今仍然停滯不前。

一向被譽為是幸福企業的奇美集團,和被笑稱是血汗工廠的鴻海集團,經營哲學本來就是天差地別。相較於奇美實業成立五十多年來堅持不上市櫃,鴻海集團則是相 當熟悉資本遊戲。許文龍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企業經營理念的不同,也讓奇美電子集團內相關供應鏈的布局,出現截然不同的路子。

郭台銘擅長資本遊戲!靠上市櫃子公司打團體戰

以績效掛帥的郭台銘,在看這些原奇美集團轉投資公司的時候,就是緊盯損益表上的「bottom line」(淨利),虧錢的公司就收掉,有利可圖的就收進來自己做。所以在合併後沒有多久,累計燒掉十億元的AMOLED面板公司奇晶光電、以及兩年來投 資二十億元的奇美能源成為率先中箭的箭靶,在去年低調關門。

至於航空母艦奇美電,今年第一季大虧一百三十八億元,這個數字,幾乎等於鴻海第一季賺的錢(一百四十四億元),看在經營鴻海三十年來沒賠過錢的郭台銘眼裡,簡直成為了眼中釘。

既然合併看不到效益,腦筋動得快的老郭,乾脆再把公司分拆,個別推動上市。針對主要業務分割,有助簡化組織和產品結構、提升管理效率;從資金面來看,公司的投資評價被提升,股價就會提高,不只使得股東的資產價值增加,公司後續籌資成本也可望降低。

奇美電供應鏈中,未來最受矚目的當屬LED布局的兩家公司啟耀光電和奇力光電。這兩家公司由段行建相當依賴的左右手-奇美電製造副總經理丁景隆掌舵,他更 身兼啟耀董事長。隨LED燈條業務爆發,啟耀去年轉虧為盈、每股盈餘一.○七元,近期將送件申請上櫃。做LED磊晶、晶片的奇力,去年每股盈餘四.七八 元,今年也將登錄興櫃。

奇美材料去年登錄興櫃,四月份送件、預計在第三季掛牌上市。「這些新公司雖說是奇字輩,不過實際營運已經不是實業掌控,創辦人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奇美實業主管透露。

鴻海集團擅長打團體戰,透過旗下上市櫃子公司,達到整個集團業務、籌資等各面向操作最佳化目的。反觀奇美集團的關係企業有三十幾家,卻只有奇美電子一家上市,反映出兩大集團對於市場資本遊戲、經營權控制的態度大不相同。

郭台銘眼見宸鴻憑著「蘋果觸控面板供應商」登上股后,也希望藉由讓奇美電分拆,來活化奇美電的價值,卻意外引發兩家公司的矛盾。後續奇美電供應鏈的布局是不是也會生變,值得持續關注。

【延伸閱讀】兩人經營理念走反路!—奇美電供應鏈廠上市狀況

郭台銘力推上市

公司:奇美材料 主要業務:偏光片 資本額:41.96億元 上市進度:送件申請上市

公司:啟耀 主要業務:CCFL、LED封裝、燈條 資本額:20.71億元 上市進度:送件申請上櫃

公司:奇力 主要業務:LED磊晶、晶片 資本額:22.70億元 上市進度:送件登錄興櫃

許文龍力阻上市

公司:宣茂 主要業務:擴散膜 資本額:2.40億元上市進度:將撤興櫃

公司:奇菱 主要業務:背光模組、特殊顯示器、複合材料 資本額:48.61億元 上市進度:撤銷申請興櫃

資料來源:各公司、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