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黄茂如出击逻辑:2008第三场战役剑指新世界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81117/05225513043.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9

“安徽版”钢铁整合逻辑:马钢的进取与谨慎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4-29/HTML_48I4M7B29BBB.html


“公司领导最近很忙,苏总(总经理苏鉴钢)前两天到西安去跑销售,刚刚回来”。2009年4月27日,正忙于发布一季报的马鞍山钢铁股份(600808.SH)董秘胡顺良说。

中国钢铁业面临整体困境,马钢自然不能幸免。但在承受巨大市场压力的同时,马钢亦收获了一条好消息。

4月24日,《安徽日报》报道:“近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安徽省汽车、钢铁、纺织和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当天下午,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安徽省经委行业处的一位官员表示:“(安徽省钢铁产业振兴规划)最近已上报省政府,将由省政府发布,具体内容大概再过两周你就能看到。”

安徽省内上规模的钢铁企业主要集中在马鞍山和合肥,而合肥钢铁集团的钢铁主业早在3年前已被马钢收入囊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振兴安徽钢铁产业,就是振兴马钢集团。

本报记者多方采访获悉,安徽振兴钢铁业可能的举措之一便是,将省内铁矿石资源整合起来,为马钢服务。但在中国钢铁业的整合大潮中,对马钢与中央、省外钢铁企业的重组,安徽方面仍“比较谨慎”。

马钢等待振兴

谷雨刚过,有“江南一枝花”之称的马鞍山,一片春意盎然。

但 工业和信息化部4月23日对《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情况的介绍,却使人感到中国钢铁工业依然寒气逼人:2009年以来,我国钢材出口持续下滑;由 于产量恢复过快,国内钢材价格再次出现下滑;1-2月累计,全国钢铁工业由去年同期盈利255亿元转为亏损7.7亿元;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自2008年 10月以来连续5个月出现亏损。

马钢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4月16日公布的2008年业绩报告显示,其营业收入比2007年增长了40.63%,但净利润同比却猛降了71.31%。虽然胡顺良不肯透露即将公布的马钢一季报数据,但多位马钢员工告诉记者,至今仍处于限产中的马钢,一季度形势依然严峻。

马钢将2008年经营业绩同比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度上升,加上本集团计提了约人民币17.96亿元存货跌价准备”。年报显示,2008年10月以后,由于钢材价格持续大幅下跌,为了减少亏损,马钢停产了5座高炉及部分轧钢生产线。

胡顺良告诉记者,去年停掉的5座高炉,目前已有3座恢复生产。但有马钢员工向记者抱怨:“产品还是不好卖,而且卖了也亏,因为公司去年进口的铁矿石比其它钢铁企业多很多,价格又太高!”

在这样的节点上,安徽省钢铁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

虽然具体内容目前仍不得而知,但“我的钢铁网”研究中心副主任汪建华认为,安徽可以采取的举措之一便是,把安徽霍邱等地的省内铁矿石资源整合起来,交给马钢,或为马钢服务。

重续“宝马”前缘?

而据本报记者了解,在即将发布的规划中,“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将是一项重要内容。

但在安徽省内两大钢铁企业——马钢和合钢——已整合完毕的情况下,安徽省手中还有哪些可打的牌?是否会推动马钢与省外企业(如宝钢)的重组?

早 在2006年1月,马钢集团就与宝钢集团签署了《战略联盟框架协议》。在双方高层当时审定的简短新闻稿中,如此界定结盟的内容:“加强双方在企业文化、管 理经验等方面的交流;共同推进研究开发方面的合作;加大在大宗原燃材料采购、市场营销领域的合作;在企业战略和规划领域加强沟通和协调。”

但宝钢的“野心”显然不至于此。重组马钢,一直是宝钢的目标。“宝钢和马钢的产品及市场有很大的互补性,前几年,我们确实非常想重组马钢,想把它的H型钢和车轮做大。”近日,一位曾考察过马钢的宝钢管理层对本报记者透露。

在地缘上,宝钢和马钢具有天然联系。二者不但同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宝钢旗下的梅山钢铁公司还与马钢毗邻,若“宝马”联姻,两个企业可以连成一体,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的巨无霸。

“宝钢是马钢学习的榜样,马钢与宝钢结成战略联盟,是双方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3年前的结盟仪式上,马钢集团董事长顾建国如是说。

但双方的合作仅止于此。3年多时间过去了,宝钢已先后兼并重组了新疆八一钢铁、广钢集团、宁波钢铁,与包钢的重组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事实上,2008年以来,整合大潮正在整个中国钢铁业兴起,安徽的近邻山东和河北均已组建了产能达3000万吨以上的钢铁集团。

但马钢与宝钢的联合却仍在原地踏步,缘由何在?

“这件事比较复杂。”4月24日,安徽省国资委的一位官员对本报记者说,“马钢是我们省里最大的企业,省里领导比较慎重。”这位官员坦承:“从发展趋势讲,应该联合。目前,这件事也不能说已完全停下来,政府还在研究吧。”

而安徽省经委的一位官员则表示:“不是我们想重组就重组,这是市场行为。马钢现在发展得很好,没有必要重组。”

安徽版钢铁逻辑

事实上,如今的马钢,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安徽当地的产业圈。

1953年从一个小铁厂起步的马钢,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八大钢铁企业之一。“十五”期间,马钢投资150多亿元,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使企业站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7年,总投资250亿元、年产能500万吨的高附加值板卷产品生产线,又在马钢新厂区投产,使马钢达到了1800万吨钢的生产规模,并形成了“板、型、线、轮”的产品结构。

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近几年,马钢的营业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比2005年增长6.97%,2007年比上年增长43.03%。不过,马钢的盈利却未同步增加。2006年,其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17.02%,2007年又比上年下降0.35%。

在汪建华看来,马钢的经济效益未能与生产规模同步提升,上马薄板是决策失误。“马钢曾是中国建筑用钢的龙头企业,它本应该发挥优势,走建筑用钢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但它却去搞并不是强项的板材,致使其建筑用钢的市场份额萎缩,而薄板项目投产后也遇到了市场问题。”

统 计数据显示了市场竞争的激烈。近年来,宝钢、鞍钢、武钢、沙钢等企业纷纷扩大或新增了薄板的产能,仅宝钢湛江项目和武钢防城港项目投产后,这两个钢铁基地 的薄板产能就将增加2000多万吨。资料显示,2007年底,我国已有热轧薄板产能12463万吨,2008年在建产能8532万吨,产能过剩约1亿吨。 而中厚板产能也有40%至50%的过剩。

汪建华认为,近几年,有些钢铁企业被一种声音忽悠了。“有人说,要提高板带比(板材和带材的比例),老拿这个数据说事。但2007年以来,建筑用钢市场要比板材市场好,现在螺纹钢的产能利用率还达到90%多,与普通热轧板的价格还倒挂呢!”

马钢一位中层也对本报记者表示:“蒂森克虏伯等国际钢铁企业走的都是专业化的路子。我们确实该反思‘板带比越高越好、规模越大越好’的问题了。”

但马钢投资上马薄板的理由不仅在于“汽车板和家电板是钢铁企业开发高等级产品的标志之一”,更重要的是,地处芜湖、近几年蒸蒸日上的奇瑞汽车,与马钢仅相距40多公里,而江淮汽车则近在合肥,并且,两个城市近年来还吸引了美的、格力、长虹等一批著名家电企业落户。

安徽当地的产业结构,无疑让马钢看到了发展薄板的机遇。一个例证便是,在2009年初召开的奇瑞汽车供应商年会上,马钢连续第三年成为奇瑞汽车“最佳协作供应商”和“奇瑞核心供应商”。

如今,马钢投资薄板生产线的脚步仍未停止。目前,一个新的350万吨的薄板项目(马钢称之为“二期工程”)正在等待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其实企业也在犹豫,不过省里想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4

立論:立論「邏輯、理據、目標」 林少陽

2009-05-04  AppleDaily






 

魯 迅先生曾以《立論》為題,作文如下:我夢見自己正在小學校的講堂上預備作文,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難!」老師從眼鏡圈外斜射出眼光來,看着我,說: 「我告訴你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 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說要死的必 然,說富貴的說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

立論最怕言之無物。人家擺滿月酒,以「孩子必死」贈興,與「股市長線必升」、「恒 指若升穿萬六,可挑戰萬七」等言論一樣,雖然錯不了,卻一乏智慧,二無建樹,惹來痛打,是咎由自取。美麗的謊言,就如在熊市中不斷給予投資者「牛市必將重 臨」的希冀一樣,即使是空頭支票,起碼讓人聽來心裏帖服;若要「贈興」,則莫非要言之有物不行。以「孩子必死」預言為例,作預測者,起碼要交代一下孩子幾 時死、點死法,並提供足夠理據,否則只能落得犯眾憎的下場。

贈興亦要言之有物

真正智勇雙全,是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衣》內的 小童,以其童言無忌專利,拆穿皇帝新衣騙局。《立論》的觀點未必人人認同,亦難保「逢估必中、逢測必準」,但起碼會抱持一份赤子之心,以「立論清晰,邏 輯、理據兼備」為目標,為讀者撥開金融市場迷霧。推論清晰與胡混過關的文章有別,即使論者錯了,讀者亦知錯在那裏。是為序。明天討論近日金融市場上,越出 壞消息股市越升的現象。林少陽以立投資管理投資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5

中粮的“买家逻辑”:弃三鹿,选蒙牛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0/HTML_FO16XX4EW8TP.html


“中粮要做全产业链的食品公司,在食用油、大米、面粉等领域广泛布局并且取得行业优势,但是乳业作为食品的重要一环却一直没有涉猎。”7月9日,中粮集团的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中粮进入乳业势在必行,只是时间问题。

“中粮进军乳业并不突然。” 乳业专家陈渝也认为,早在2003年、2004年左右,中粮就已经非常关注乳业。“中粮是长期做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他们熟悉海外市场,了解在国外乳业是个很大的产业,在有的国家甚至超过汽车产业。”

上述中粮内部人士透露,集团对乳业规划的时间点始于2004年。正是在2004年,宁高宁从华润集团调至中粮出任董事长,从宁高宁在华润主导推进的一系列多元化的战略中,有理由相信正是宁高宁主导了此轮中粮的“多元化”变革。

2009年初,宁高宁将“多元化”战略提炼为“全产业链”的新战略。在宁高宁的设计中,未来的中粮业务板块包含了从田间到餐桌需要经过的种植采购、贸易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养殖屠宰、分销物流、食品销售等众多环节。

“中粮一旦确定了战略方向就一定会执着的走下去,在‘全产业链’的设计中自然少不了乳制品这一重要领域。”上述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中粮并没有针对乳业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但是肯定会根据自身的优势继续加强在乳制品行业的投入,继续增强乳制品行业的权重比例”。

事实上,在“三聚氰胺事件”中沦陷的三鹿曾是中粮集团进入乳制品业的最早目标;上述内部人士透露,20%的持股比例(与厚朴基金)则是中粮多年来入股商业事例中持股比例最低的一次。

立体式扩张

7月7日,宁高宁在入股蒙牛的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入股蒙牛是中粮集团在产业发展上自然的延伸。“不选择其他公司有很多的原因,蒙牛是让我们最满意的公司。”宁高宁告诉本报记者,蒙牛目前业务的基础和管理的基础是目前最适合与中粮合作的公司。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粮“全产业价值链战略”的模式基本有三种:横向全产业链模式、纵向全产业链模式以及混合一体全产业链模式。

财经作家韦三水认为,中粮一直在走一种纵向全产业价值链的战略模式,即依托自身固有的流通和贸易优势,向中游的生产领域以及上游的原材料领域进行延伸,从而实现上、中、下游的全产业价值链模式。

“但是,在宁高宁入主后,这种单纯纵向的发展模式肯定无法满足中粮的野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行业资深研究员7月9日对本报记者表示,实际上这几年来中粮更倾向于横向和纵向的立体式的扩张。

目前中粮在食品及相关领域拥有中粮粮油、中国粮油、中国食品、中国土畜、中粮屯河等板块。如果中粮是单纯的纵向发展模式,应该完全在现有的资源下进行延伸。

“从收购五谷道场,到最近上市的悦活果汁,都是中粮在利用现有的上游资源,如五谷道场是依托上游的小麦资源,而悦活果汁则是依托中粮屯河的果树种植。”上述研究员表示。

但是,乳制品行业,以及与此同时被列入中粮未来规划当中的白酒行业,则更多属于横向的延伸。

以中粮一直图谋的白酒为例,虽然白酒的原料为粮食,但粮食仅仅只占据了白酒生产成本中很小的一部分。白酒行业的核心,更多在于酿造工艺及品牌的价值;此外,在下游的渠道整合上,中粮的长城葡萄酒与白酒的整合同样有一定的差异化。所以,白酒行业更多属于横向延伸。

相比白酒,乳业更具有代表性。目前与乳业相关的中国土畜只是做饲料和羊绒产品,并没有养殖奶牛。

“所以,在中粮的规划当中,乳业应该是一个完全新的支点,透过这个支点,中粮可以实现向乳业的上游延伸,从而填补了目前中粮在奶牛养殖上的空白,这是一个立体式的扩张。”上述研究员分析。

虽然,宁高宁表示蒙牛将可以利用中粮上游的优势,加强牧场的建设。但是,记者采访的几位乳业高层均认为,奶牛的养殖与目前中粮上游产业相距甚远,中粮在这一领域的作为并不明显,只是停留在资金上的支持。

因此,一家知名乳品企业的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收购蒙牛,不但使宁高宁获得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引擎,同时对上游的畜牧产业得到了加强,并且在下游上也丰富了中粮产品线的销售渠道,是一个全新的战略领域。

中粮高要求

中粮迟迟没有进军乳业主要在于其没有遇到合适的投资对象。“小企业,中粮看不上。在国内知名的乳品企业中,伊利、光明、三元都是国有企业,入股并不容易。”陈渝说。

上述中粮内部人士则解释为:“中粮的要求较高,所以选择的余地并不多,很多时候介入一个行业需要等待合适的机遇。”

要求高体现在,“中粮在介入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时,一般都会要求控制权,所以控股是中粮的标准之一。”

“三鹿才是中粮进入乳制品行业的首个目标。”上述中粮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2005年,中粮开始接触当时在中国乳制品市场表现十分抢眼的三鹿,多轮谈判后最终因控股权谈不拢,三鹿选择了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

此后,中粮又与多家国内的乳业巨头有接触,特别在“三聚氰胺”发生后,中粮开始频繁接触国内外的乳制品企业,最终与蒙牛达成了合作。

“蒙牛虽然也出了三聚氰胺等事情,但它还是有增长的。中粮不介入是为了保住蒙牛现有团队。”陈渝认为,一旦蒙牛运营出现问题,中粮仍会行使大股东职权,介入经营。

在 未来蒙牛11个董事席位中,中粮拥有其中3个席位,但都是非执行董事。“中粮作为相对的大股东,不去参与蒙牛的日常经营管理,真正的影响力和对蒙牛的关注 会从董事会层面产生,这里面包括了发展方向、经营计划和业绩、每一个阶段业务的盈利表现问题。”宁高宁认为,中粮足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达到自己希望看到的结 果。

“虽然蒙牛的股权分散,但因为蒙牛的控制权基本集中在牛根生团队的手里,所以只要与牛根生成为一致行动人,基本上就获得了蒙牛的控制权。”上述行业资深研究员对本报记者表示,宁高宁和牛根生在经营理念上相互认同,所以双方能够达成默契。

另外,宁高宁强调,中粮目前没有其他的乳业战略,中粮集团乳业板块的发展将紧紧依靠蒙牛的发展。

据东方艾格高级分析师陈树韦分析,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乳业已开始洗牌,小企业逐步被清洗出局。中粮收购蒙牛之后将加速行业洗牌、重组。

奶业专家王丁棉对本报记者表示,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13部委曾下发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要求在2011年10月底前,100万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奶牛比重达30%左右。

以蒙牛目前年生产能力500万吨计算,约需要100万头奶牛供奶,如果完全是自建牧场则需要资金超过150亿元,即便达到国家的底线30%比例,则总共需要投资50亿元。

2009年5月,老牛基金和KKR均向现代牧场投资,蒙牛现代牧业集团规划在1到2年内在全国各地兴建25到30个现代牧场,使公司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奶牛养殖技术最先进的现代奶牛养殖企业。

“因为考虑到在三聚氰胺前蒙牛在上游的投入不过3亿元左右,所以对于蒙牛来说建设牧场将是一笔庞大的费用。”王丁棉表示。

宁高宁明确表态,如果蒙牛有什么动作,中粮会给予支持。

因此,虽然中粮方面表示可见的未来无增持蒙牛计划。但陈渝和中银国际分析师赵宗俊均认为,随着中粮与蒙牛在未来的联系将深化,3年后如果厚朴基金退出蒙牛,中粮为了整合乳业产业链增持的可能性很大,最终可能受让厚朴所持全部的蒙牛股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82

远大:拒绝“做大”的逻辑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1/HTML_OJHJKRE332D1.html


“为什么需要那么多钱,为什么一定要做大呢?”张跃双眼一瞪,昂着头反问道,“有人认为大就好,我却认为恰恰相反。”

总部位于中部城市湖南长沙的远大中央空调集团,在全球非电空调行业位列全球首席,但从1995年至今的14年中,一直用无贷款的方式自然增长,这在一定规模的中国企业中,实属罕见。

2009 年,远大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中惟一一家中国民营企业,并供应非电、低碳的中央空调和通风、空气净化设备。这家在过去十多年来保持低速扩 张、主动“拒绝做大”的民营企业,似乎要开始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创业 20多年的磨砺,远大在“道德利润区”之外,尝试自己的做大的新路径。

发明者张跃

1984年10,张跃从学校辞职,做了三年时间的小老板,又画画,又经商,从广告、窗式空调、照相机、胶卷、室内装修、摩托车,一直到后来发明和销售直燃机也就是非电空调,他一路跌跌撞撞,在不断的工作转变中寻找着自己的追求。

“做个体户的时候,我的目的基本上就是两个字:赚钱。后来渐渐领悟到,如果单是为了赚钱就太辛苦了。所以大概在1989年的年初,我就开始想,我做的这件事情一定是别人做不了的,这是一条原则。”张跃说。

这 一年,张跃兄弟的无压锅炉专利在国际上获奖。不久后,他们将技术发明转让给了国内几家工厂,积累了事业的第一笔钱,最后转向非电空调。在上世纪末中国处于 电荒的时代,非电空调形势大好,不但是厂商求着远大供货,最紧张时甚至拿货还需要张跃的批条。在这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张跃迅速崛起,从此不再为钱而担心, 他的行为更加肆意,更加特立独行。

“1992年,我和兄弟开发成功中国第一台直燃机,那时,内心的冲动主要来自对金钱的渴望。”张跃如此解读。

1997年,张跃耗资7000万元购买美国“塞斯那”公务喷气式飞机,成为国内第一个拥有私人飞机及第一个拥有直升机驾驶执照的企业家,此后,他又陆续买了6架飞机。

但几年后,这些飞机被他打入“冷宫”。张跃卖掉了其中3架,其他的都租给了机场,或是停在机库中,规定不到六个人禁止使用公务机;张跃自己出差也开始坐民航飞机。

商人张跃

不管怎样,张跃还是个商人。

在1997年以前,张跃被看作中国最成功的商人之一。从1992年到1996年,远大每年都以四五倍的速度增长,1992年是200万左右,到1996年已增加到19亿。在缺乏外部优越条件的情况下,这一资产增长速度可算奇迹。

但在1997年的分水岭之后,远大就很少增长了。

这并非产品的问题。产品和技术的领先并未改变远大的市场尴尬。

很多人都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原因,是张跃推行的“七不一没有”,在远大内部,它的重要性甚至高于企业增长的财务指标,甚至为了让营销人员没有更多的钱去行贿,张跃给营销人员更高的基本工资,提成却定死只有2%。

2005年,远大制定了从2006到2010的五年计划,提出在2010年实现规模100亿的销售规模,但直到现在,远大仍然没有起色。

值 得一提的是, 10年前,曾任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总裁办公室主任的刘亚军,曾写下一份预言《远大成长危机》,认为一味追求技术至上的远大将遭遇技术的“绑架”,因行业、政 策和市场风险而陷入一个长达10年或更久的徘徊甚至萎缩周期;而“七不一没有”的约束,以及不合资、不上市、不借债的“三不原则”,将使远大坐失许多机 会,陷入长不大、做不强的怪圈。

张跃对此嗤之以鼻:“他根本不理解我。”

“我想通了一些事情,钱多的时候会更痛苦,因为我根本没有时间消费。”面对记者,张跃说,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以后,就跟个人的财富不再有太大关系,对他来说,远大做大也并不是主要目标。

他住在远大城,穿和员工一样的制服,吃远大的食堂,每天的时间都在事必躬亲中度过,他已经没有多少机会花钱。

“在经营上,只要有些利润就可以,因为利润的多少、规模的大小不是我最重要的一个选择。”他说,从创办远大的第二年开始,他的脑子里想得最多的就已经不是经济效益。

在事实上,张跃其实并不反对做大,只不过,要以他的方式。

“我有一个比较宏大的发展规划,我认为这项规化是比较实在,且有理有据的。”张跃说,“我希望既能用理念办企业,同时最终又能实现一个很大的规模,使得我们的理念逐步被放大,成为一个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企业。”

他的规划是,以更好的产品、服务以及国际化战略,穿越道德利润区的“窄门”实现增长。

2007年,张跃找了麦肯锡来做远大的改革,目的之一是引进新人,优化股权结构,以之解决企业员工的动力问题,二是寻找一个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和扩大我们的市场。

与此同时,节能建筑,也有可能成为他又一个事业的开始。

8月25日,记者在远大城中看到,一座面积为540平方米的3层楼房拔地而起。没有挖掘机、搅拌机和扬尘,没有一层又一层的垒积。如同搭儿童积木,特制的钢材、墙体泡沫板、管材、地板和其他配件按照预先设计的图纸,从组装到封顶,楼房在一天之内就已经完工。

这栋被命名为“可持续建筑”的房子,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 有更大规格的亮相,其所有部件在工厂制成,仅用3至5天就可安装完成,世博会结束后则可以全部拆除,在其他地方重新组装。

环保激进者张跃

在张跃看来,企业家大抵有两种:一种通过赚钱实现自己的发财梦想或是控制欲望,另一种是赚钱来满足生活乐趣,“我的目标是,通过远大这个产业,实现我赋予自己的最重要的使命,做重要的而别人没干好的事情。”

一个例子是,2009年6月,在温家宝总理视察湖南期间,张跃托人给温总理递交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张跃建议总理大力开展建筑节能,应对金融危机及气候变化,“本建议全部出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无关。如果说有关的话,那是相反的关系,让自己的空调市场大幅度缩小。”在报告中,张跃表示。

现在每次见到朋友,张跃都在游说他们进行建筑节能。“他们反问我,那远大是不是没有发展空间了?”张跃说,“我说消灭空调才好呢,如果人类生存环境被糟蹋了,发展有啥用?”

“大多数人,在创业初期是源于简单的经济动力,等企业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却还是找不到方向。”张跃说,“这是我觉得最遗憾的一点——很多人很有钱,很成功,很有智慧,内部的管理水平也很高,但并没有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最后的结果是,它永远还只是一个企业。”

尽管如此,张跃并不希望自己为了道德和追求成为堂吉诃德。

“从创立远大开始,我就决定要让这个体系永远持续下去。”张跃明白,必须让远大的体系始终存在,他的行为才有价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0

华南城香港IPO逻辑起点:超低价拿地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7/HTML_D93MJ15FCBCV.htm


“几万个商家,几十万个就业机会,每年10亿至20亿元的税收……,我们是最大的招商局,所以政府会很支持我们”,在9月16日华南城(01668HK.)香港主板上市新闻发布会上,其执行董事兼总裁梁满林很有信心地说。

虽然华南城是一家港资公司,不像上周刚上市的国药控股一样以“SINO”开头。但是在发布会上,管理层还是着力的渲染着该公司与政府的关系。

核心优势:超低地价

华 南城创建于2002年,5个创始人分别在服装、五金、塑胶、印刷和包装等行业的制造与批发分销方面,有超过20年经验。旗下的深圳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为 五个互补性轻工制造业提供综合物流及交易服务,这五个行业分别为纺织服装、皮革皮具、电子原材料、印刷纸品及包装和五金化工原料。华南城主要经营物流城, 也提供住宅等配套设施。其经营模式为国内首创。

华南城宣称自己的第一优势是独创的发展模式,为交易中心租户及其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物流与交易设施及服务。“这个经营模式,可能我孤陋寡闻,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梁满林很自豪地说。

但是,从财务经营成果上看,低价获得土地是其盈利的关键。梁满林也直言,成本低廉是华南城的最大优势,因为华南城的模式能很好地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和为政府创税,所以深受政府欢迎及支持。其中最大的支持在于,可以低价获得土地,并且交易城内的住宅,华南城可自由买卖,不需补偿土地差价;但作为交易城的配套设施,仅限于交易城内商家购买。

“深圳平均的楼面地价是几千元一平米,而我们的楼面地价只有100多元一平米”,梁满林说。而据首席财务总监冯星航介绍,深圳华南城一期及二期平均每平方米售价约1.5万元,最高可卖到每平方米2万元,建造成本则分别为2000元及3500元。

根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华南城旗下的深圳华南城一期项目约46万平方米,已于2004年至2006年分阶段落成并投入运营。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末,深圳华 南城二期项目共有52.5万平方米完成建筑工程,其中包括约14万平方米的西苑住宅设施。预计到2012年,二期项目落成后总建筑面职将达210万平方 米。09年6月,第一太平洋戴维斯对深圳华南城的估值约为255亿港元。

融资25亿,李兆基认购

此 次华南城共发售15亿股,其中90%作国际配售,10%于香港公开发售,超额配股不超过2.25亿股。发售价介乎每股1.4港元至2.1港元,按发售价的 中位数计算,如果不考虑超额配股权,此次华南城所募得资金净额约25亿港元;如果超额配股权全部行使,所募得资金净额约28亿港元。上市后,于行使超额配 股权前计,华南城市值将达到84亿至126亿港元左右。

上市募集所得资金中,50%平分用于南昌华南城和南宁华南城项目,25.2%用于深圳华南城二期项目,9.8%用于全数偿还将于2012到期的有抵押可换股票据,余下9.1%用作偿还银行贷款及一般营运资金用途,5.9%用于发展具有潜力的新项目。

该公司截至3月31日止的09财年净利润约7.54亿港元,07年到09年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8%。按每股1.4港元至2.1港元发行价计算,市盈率介乎11.2至16.8。

首席财务总监冯星航表示,2010财年深圳华南城二期的销售目标为10.8万平方米,目前已销近半,均价为1.5万元。但同时公司管理层也强调,未来公司的策略是惜售物业,待升值。

深圳华南城一期2009年将有59.1%客户租约期满,冯星航预计客户将会续租,而平均租金预计上涨20%。

中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证券资本市场部主管Marshall Nicholson透露,目前华南城配售部分已经超额。此前有媒体报道,李兆基将通过其私人投资公司兆基财经来配售认购华南城股份,近日频频出手新股的西京投资董事长亦坦言一定会认购华南城股份,但两人都没透露具体金额。

美银美林作为此次公开发售的独家全球协调人和独家保荐人,中银国际与美银美林共同作为联席账簿管理人及联席牵头经办人。

招 股说明书上显示,该公司规划中的南昌华南城及南宁华南城项目预计占地面积分别为200万平方米和170万平方米,建成后总建筑面积将分别达到390万平方 米和420万平方米。据财务总监冯星航介绍,目前预计这两个项目拿一半地的价格分别都为人民币2亿多元。另外,该公司还于今年7月,以人民币7300万元 获得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的48.7万平方米土地,规划用于发展田园式度假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3

無得頂的邏輯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1900


巴黎:

如果Blog友肯細心閱讀Graham的債券篇,經過一些時間累積經驗,閣下將會作出與巴菲特同樣、甚至更好的決定。這種說法,好像有點誇張,不過閣下只需讀完我的掘筆引文,亦會驚歎Graham的智慧。

債券第一個原則是:

債券的安全,不是在於它合同,而是在於債務人真正的義務能力。

想深一層,即無論債務人以什麼名堂發行它的定息證券,在合同內答應你什麼,也不會改變那證券已存在的安全性,例如,以10成資產做押的證券不見得安全,只是借據一張也不見得不安全。

一般人認為,投資同一間公司,應該選擇最高等的債券,那是最安全,因為一旦清盆,高等別的債券,會按合同獲得較前的賠償。

Graham說,單只這一個想法,就已是錯誤的投資概念,實際經驗說,即使高級債券可能穫得較多的賠償,但也是在經年之後,同時在過程中,因為高等別債券通常較貴,它的下跌比例幅度一樣不比低級的少。

投資者從一開始,便應選擇一些還款能力能受經濟變幻考驗的企業,避免麻煩,而非在麻煩中期望安全。因為那些所謂資產的十足價值的保護,都只是在經濟良好、有收入時發揮作用,一旦沒有收入,那些價值也只不過是一張張的會計紀錄而已。

我在念書的時候,心中一直存在一個直覺的問題,為何同一間企業,高級的債券是AAA,而低級的債券只是A+呢? 為何硬要在同一個人,把他手和腳劃分重要的等別?

這亦是資產債券的天生錯誤的原則,它把一大籃子的資產混在一起,然後以假如賠償時的先後次序,看似很有數學根據的分別等級。但是一旦當中有資產出事,那管只是部份,便發現其實與我們的手腳一樣,是無法分割,在同一資產群的AAA級別的債券,和C級別的一樣要重跌。

Graham因此說:

1. 如果一家企業的任何一個定息證券稱得上是可信任的證券,那麼企業發行的所有其它的證券,都可以列入同一類*,反之;
2.如果一家企業的最低級別的債券的安全性不高,那麼它的最高級別、兼備抵押的債券也不可能是理想的定息證券。

他建議,應該選擇一間可信任的公司的回報率最高的證券,而非最高等別的,但假如你因對這企業的安全有一點猶疑而的希望選它的最高級別,你應重新考慮是否不要投資這企業的任何一類的證券。

按Graham令人折服的邏輯引伸,將出現一個與一般人的高風險定必高回報的根本事實的不同的概念...........後績。

*
這裡出現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AIG發給政府的Preferred Share 較其Debentures AVF更低級,為何當日政府買入Preferred Shares後, AVF仍只值3元上下(面值是25元,7.7%)
AVF很難存在Default,因為AIG必須要付完AVF的7.7%息後才能付政府的5%Preferred Dividends(2012年之後是9%)。 而政府持有的是全價 Preferred Shares,AVF卻是大幅折扣並有十足資產在背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6

跟著彼得.林區、巴菲特、葛拉漢選股邏輯 精選二十五檔好股 投資大師:選好股才是獲利關鍵

2010-7-19 今周





彼得.林區、巴菲特和葛拉漢三人,是最受尊崇的價值投資派大師。

他們的共同特色是精研企業本身的價值,是否與股價水準相吻合,並用最多精力分析營運情況。

︽今周刊︾根據三位大師的選股邏輯,找出二十五檔符合長線投資條件的個股。

彼得.林區:

請用一○○%精力研究企業!

「過去七十年,股市跌幅超過三三%以上,但這些無損股票報酬率的龍頭地位;因為股票投資年報酬率平均為一一%,國庫券、債券及定存單均不及其半。」聚焦企 業營運狀況,從生活找標的被稱為「史上最傳奇基金經理人」的彼得.林區(Peter Lynch),在暢銷著作︽征服股海︾中這麼說。他寫道:「就算發生多少大小災難,投資股票報酬還是債券的兩倍。」這段簡短心得,充分反映彼得.林區精選 個股的操盤特色。

自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九○年,彼得林區操盤富達(Fidelity)麥哲倫基金;在這段期間,麥哲倫基金資產規模每年成長七五%,原本○.一八億美元的規模 增加到一四○億美元,成為當時最大的股票型基金。

可見彼得林區精闢的選股手法,是值得投資人反覆體會的心法。

彼得.林區從分析紡織、化工和金屬類股的研究員做起,一路升上研究部主管,儘管已有不少經驗,但剛接掌基金時,他的操作手法還是不甚高明。

因為他和多數散戶一樣,犯了頻繁買賣的毛病;他回憶,自己反覆進出特定產業的股票,「像月亮盈虧一樣時進時出」,績效自然不好。

由於多次賣飆股、買弱勢股,讓彼得.林區深自檢討投資策略。他發現,自己對於公司了解不夠,是看走眼的主因。於是,彼得.林區堅定地抱持信心,聚焦企業營 運情況,不讓非基本面因素左右投資決策。

對彼得.林區而言,公司經營條件是影響股價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他高度重視企業的營收、現金流量和股息水準。

他認為,營收與股息均持續成長、現金流量也維持穩定的小型股,是最理想的選擇;若這家公司還是生活周遭用品的製造商,那就再美妙不過了。

運用這種「從生活找標的」哲學,彼得.林區發掘了女兒鍾愛的保養品美體小舖(THE BODY SHOP),後來更因為投資該公司大賺一筆。

值得一提的是,彼得.林區也會運用「每股現金」指標來選股。每股現金較同業高的公司,代表流動性較好,一旦遇到擴張產能或購併的機會,將能有更多成長的空 間,也較不易受緊縮銀根困擾。

如果運用每股現金、營收成長及營業現金等指標,在台股當中篩選,將能發現中橡、美律及永記等公司,符合彼得.林區的選股條件。其中,生產金屬罐的大華,觀 光旅館業的第一店,和生產建築塗料的永記,都是可從生活周遭直接察覺的標的,這些老牌企業值得投資人多加關注。

如今,外資、投信法人雖已成為台股的主要玩家,但早在十多年前,彼得.林區就勉勵一般投資人,應該利用靈活優勢,發掘被法人忽視的小型股,創造長線的驚人 獲利。

用盈餘評估股價,適時賣出他強調,投資股票最大的機會在於等待,他舉例:「即使錯過沃爾瑪業績爆發的第一個五年,但接下來的第二、第三個五年,它還是很好 的公司」。

想做成功的投資人,彼得.林區認為,一定要用企業的盈餘比較股價是否偏高。假設沒有更多刺激盈餘成長的因素,那麼投資人就該果斷地將股票賣出,換取現金等 待下一次機會來臨。

股票上漲時要懂得適時賣出;相對地,下跌時也要懂得撿便宜。雖然多數投資人都不喜歡股價下跌,但在彼得.林區眼中,這就好像「冬天氣溫比較冷」一樣,沒什 麼好大驚小怪。

他認為,投資人如果想從股市致富,除了選擇業績出色、股價相對低估的好公司,定期檢驗企業的經營變化也很重要,最適合的期間,應該是每半年檢視一次。

代號 公司 每股現金

(元) 股價

倍數 股價較每股

現金高出(元) Q1營業淨現金(億元) 前六月營收

年增率(%) 收盤價

(07/09,元)

2104 中 橡 25.57 1.2 5.43 5.5 61.5 31.00 2439 美 律 25.38 1.9 22.52 3.4 48.6 47.90 1726 永 記 24.43 1.8 18.47 0.8 13.3 42.90 2473 思 源 16.52 1.8 13.83 0.3 8.5 30.35 2706 第一店 15.62 1.7 10.17 0.6 1.5 26.35 9905 大 華 14.87 1.6 9.63 0.5 2 24.50 2355 敬 鵬 13.97 1.7 10.33 0.8 51.9 24.30 2504 國 產 10.71 1.3 3.49 2.9 13.2 14.20 跟隨彼得.林區選股邏輯——找出價值型股票篩選條件:每股現金值為正(越高越好)、07/09收盤價低於每股現金值2倍、連續四季營業現金流量為正、股息 政策以現金為主、今年營收為正成長資料來源:財訊智庫、公開資訊觀測站

巴菲特:

想獲利?你得耐心等待﹁好﹂公司被稱為「股神」的巴菲特,算是受全球最多投資人青睞的長線投資大師。他和投資夥伴孟格(Charlie Munger),一起透過控股公司波克夏海瑟威進行投資,近四十年來,他們讓波克夏的年複合報酬率超過二○%,空前的績效讓波克夏每股股價高達十一萬美 元。

好公司也得價格合理才買進巴菲特為了貫徹低價買進、長期持有的投資理念,即使已擁有數量驚人的資金作為後盾,他仍不願違逆原則、用較高的價格買股;反而是 持續觀察,直到股價修正的時機來臨。

但光是耐心等待股價跌深,並不足以在漫長的投資路上勝出,巴菲特獨到的選股眼光,也是打造股神財富的重要關鍵。例如他在○三年投資中石油,賣出後暴賺五 倍;○六年布局韓國浦項鋼鐵,也整整賺了一倍,可見他選股眼光相當精準。

此外,讓巴菲特身價大幅成長的持股,則要歸功於他一路相中的好公司。巴菲特的核心持股從可口可樂、沃爾瑪、寶鹼到︽華盛頓郵報︾,全都是長期維持良好 ROE(股東報酬率)、產品經久不變的大型績優公司。

如果用連續五年ROE高於一五%、握有獨特利基產品、穩定配發股息等條件篩選,可以在台股找到中碳、精華、台積電、大統益等十三檔個股,這些企業的共通特 色就是獲利穩健,在營收持續成長下,股東權益報酬率自然能維持出色表現。

但應該牢記,巴菲特即使相中好公司,也會耐心等待合理價格才會買進。

如果在股價高點投資好公司,不見得就能夠獲利,股神這一記等待絕活,投資人還是得牢記在心。

跟隨巴菲特選股邏輯——找出價值型股票

代號 公司 5年

平均

ROE(%) 董監持股

(%) 09年稅後

EPS

(元) 09年股票

股利

(元) 09年現金股利

(元) 07/09收盤價

(元)

1723 中 碳 29.2 35.93 5.64 0 5.60 98.00 1565 精 華 28.8 12.15 12.38 0 10.50 265.50 9940 信 義 28.5 30.35 4.88 2 2.60 62.90 1733 五 鼎 24.3 11.63 3.42 0 3.10 62.20 6121 新 普 24.2 12.37 10.67 1 5.00 182.50 2912 統一超 22.6 46.24 3.9 0 3.60 97.50 2103 台 橡 22.0 13.87 3.59 0 3.20 46.50 9930 中聯資 21.7 70.36 3.31 0 2.80 38.85 2330 台積電 21.5 7.11 3.45 0 3.00 60.40 9921 巨 大 21.5 16.9 6.71 0 4.50 105.00 6505 台塑化 19.9 82.75 4.11 0 3.80 76.40 4103 百 略 18.4 45.61 4.4 0 3.00 49.50 1232 大統益 17.9 78.17 3.68 0 3.00 38.15 篩選條件:產品經久不變,握有獨特利基產品或市場競爭能力,產業具高進入門檻、連續五年(2005~2009)年股東報酬率(ROE)平均高於15%、發 放現金股息資料來源:財訊智庫、公開資訊觀測站葛拉漢:分散,再分散!

身為一位老師,葛拉漢(Benjamin Graham)最大的成就,應該是教出巴菲特這位「投資界的超級巨星」。然而進一步了解葛拉漢的投資理念,就會發現他和巴菲特之間的差異實在不少。

葛拉漢主張等待低價時機買進,用五毛投資價值至少一元的優質股票,這些價值投資觀點都被弟子巴菲特發揚光大;但是曾經歷過一九二九年美股「大崩壞」的葛拉 漢,也主張分散投資、平均風險,而持股買進價不應高於本益比的十倍、漲幅若達五○%就賣出。

這些小心的手法,巴菲特不僅無一採用,更反其道而行,以集中持有看好公司股票來擴大獲利。原因是巴菲特多次發現,自己遵照老師的教導,但那些停利賣出的股 票,紛紛因為經營得法而繼續上漲,痛失大好的獲利機會。

像是葛拉漢要求巴菲特為其買進Geico(蓋可保險公司)股票時,巴菲特就趁機出清手上的許多持股,用這些現金加碼自己也看好的蓋可。若是葛拉漢本人操刀 這次買賣,他就肯定不會做出巴菲特的決策,因葛拉漢始終認為,分散標的對投資股票的重要性,遠超過選擇個股是否精準。

分散標的重於精選個股

除了要求標的多元化,葛拉漢選擇股票的條件也相當嚴苛。在著作︽智慧型投資人︾一書中,葛拉漢主張防禦型投資者的良好標的,應該有強勁的財務狀況,盈餘及 配息均穩定而且企業營運規模不能太小,股價也不應高於淨值的一.五倍、本益比應低於十五倍。若排除台灣企業規模較小的條件,將其他條件列入篩選,則可以找 到聯華食、滿心、光明和大華金屬等四家公司。

這些企業的共同特色之一,是過去十五年來年年獲利,就算亞洲金融風暴、網路股泡沫和金融海嘯打擊,它們也都沒有虧損。此外,這四家公司毫不吝嗇配息,每年 都發放現金股利;更重要的是,這些公司目前股價還不到淨值的一.五倍,如果遇到回檔,這四家企業或許是信奉價值投資者不錯的選擇。

學習三位大師的心法與選股邏輯,你也有機會成為長線投資贏家。

跟隨葛拉漢選股邏輯——找出價值型股票代號 公司 流動資產/流動負債比(%) 股價淨值比(07/09) 長期負債/2倍股東權益比(%) 09年現金

股利

(元) 09年稅後

EPS

(元) 07/09收盤價

(元)

1231 聯華食 112 1.31 39 0.70 1.03 20.55 2916 滿 心 120 1.43 23 0.80 0.95 24.20 4420 光 明 539 1.04 5 1.10 1.03 18.50 9905 大 華 341 1.33 7 1.00 1.77 24.50 篩選條件:流動資產超過流動負債2倍以上、長債低於流動資產、負債不可超過股東權益的2倍、過去10年不可虧損、穩定配息、股價淨值比低於1.5倍資料來 源:財訊智庫、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24

泥沙俱下 锂电池投资逻辑如何寻根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30/wNMDAwMDE5NDcwNA.html

锂电池泥沙俱下,乱花渐欲迷人眼,其中更有资本运作的翻云覆雨之手,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凯曼资本产业投资总监张炜的投资逻辑或为镜鉴。

“在投资之前,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准备投的这家公司的技术有没有渊源和出处?如果有渊源,一直在这个行业做的,当然最好;没有渊源,你就要问出处,它的技术是向谁买来的。一家此前从来没有涉足这个领域的公司突然进入,投资这家半路转行的公司的时候就需要特别谨慎。”

在其看来,新兴产业兴起之时,应该是先投装备而不是先投产品。“这是一个铁铲与淘金者的关系,通常的比例,投资的一半是设备,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设备还是要投入。即便是这个产业最终证明是不存在的,设备生产商也已经享受到了行业最先端的利润。”

而具体到终端产品,在其看来,需求首先是从政府采购开始。“具体到动力汽车领域,客车肯定比家用汽车更先享受到收益。”

此外,张炜也认为,传统产品的技术改造应该优先受益。“摩托车、电动车的技术改造,就比动力汽车要容易得多。”

但即便是目前认为最容易突破的电动车领域,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目前,电动车的电池超过95%以上为传统的铅酸电池,而锂电池要想侵入这一市场,除了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从而造成成本居高不下外,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均是隐患。

“锂电池的使用寿命,都不会超过3年,甚至有些只有1年多一点。现在手机电池的使用寿命也不是很长,更不用说使用环境比手机恶劣得多的电动车了。”上述行业研发人士向记者表示。

而投资过剩的阴影或许已经悄然降临,锂电池的浮华盛宴,或将最终变成一场弱肉强食的游戏。

罗兰贝格称,锂电池产能过剩会使锂电池产业上演一场市场份额争夺战,届时很多能力不足的锂电池生产商将被淘汰。该公司预计,未来5~7年内,只有6到8家生产商能存活下来。罗兰贝格认为,锂电池产业存在“盲目投资风险”。

另外一家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也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锂电池行业面临两大困局——产能严重过剩、备受外资挤压。

对于海外的上市公司,A股锂电池行业上市公司估值之高,令人瞠目。

根据东海证券的计算,对应2010年的业绩预测,德赛电池的动态市盈率高达77倍,亿纬锂能也有78倍之高,中信国安也高达40倍。更有券商研究员,对江苏国泰给出60倍的估值。

相比之下,香港上市的比亚迪股份(1211.HK),其对应2010年业绩预测的市盈率,不过19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4

价值发现的逻辑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43597.html

和许多喜欢美食的人一样,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总能凭直觉找到品质不错的饭馆。同事和身边的朋友都很信任我的这个能力,出差或旅游,我指向哪里,他们就吃到哪里。

也有人感到奇怪,问我是不是有什么第六感?

其实一点也不神秘,找饭馆也有逻辑。

一家饭馆不管是什么风格,总会有一个“气场”,就是它的外表所能呈现出的信息,东西好不好吃先另说,一家店的门面、装修、工作人员的状态和风貌、客人的踊跃程度等,这些一目了然的东西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判断一家店是否专业。

有趣的“竞争者”

前段时间去成都,在宽、窄巷子里发现了一家小吃店,仔细观察,觉得很有意思。

这家店开在宽巷子的深处,店面不大,谈不上什么装修,甚至堪称“破旧”。古老的房子,斑驳的墙面,透露出老旧的气息。临街的一面完全打通,竹木桌椅 从店堂一直摆到街面上,热气腾腾的蒸笼也摆在当街。老板是个60岁左右的老汉,穿着雪白的厨师服一边翻弄着刚出锅的食物一边吆喝着。老板娘胖胖的,一脸笑 容,站在街边招呼着客人。几个男女伙计都不年轻了,感觉像是老板家的亲戚,一声吆喝一呼百诺,手疾眼快,麻利得很。

路过那里,很自然地就落座了。点了一个粉蒸排骨,一碗肥肠粉,一个糖油果子,一共才花了十几元钱,真正是美味价廉。

我相中这里,是感觉它符合专业水准。店家是朴实、本分的人,老板自己掌灶,穿戴也很干净。老板娘待人诚恳热情。店的风格简朴大方,虽居闹市但充满乡 土气息,很符合小吃这种东西的人文环境背景。装修不雕琢、不做作,俨然百年老店,这看起来有沧桑感,说明它在当地经营了相当长的时间,一定也被当地人充分 接受了的。

此外,店家也很善于营造气氛。把厨房摆在当街是一个活招牌,食物的香气四溢,路人很容易被吸引,而且可以直接观赏到操作过程,知道这里的东西很干净,可以放心去吃。

坐在那里边吃边看,我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它有一个不痛不痒的竞争对手。

街的对面还有一家小吃店,近在咫尺。那是一家新开张的店,从招牌上看,经营的品种要多些。店的装修显得很有档次,里面的服务员都是年轻女孩,穿着统 一的制服整齐地站在那里。老板是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穿着时髦的夹克衫,嘴里叼着烟卷,跷着二郎腿优哉游哉地坐在店门前的椅子上。有行人走过来老板就站 起身去纠缠拉客,弄得行人躲闪不及,以至于有些想光顾这边的客人也急忙走开。

想想也知道,他的店里很冷清。

这两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带给人思考。

价值发现之旅

很多有过创业经历但没有成功的人往往把自己的不成功归结为运气不好等偶然因素,不去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在我看来,很多人失败的原因恰恰是必然的。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运气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观念和做事的方式,是他自身的主观努力。一个人如果做事不靠谱,运气再好也肯定会在前行的路上跌 倒。

小吃店这样的生意当老板的亲力亲为都不见得能搞好,如果将关键岗位都委托别人,就要有承受高成本的能力。前面那家店,老板掌灶,老板娘收银,所有关 键岗位尽在掌握之中。其实规模那么小的店,根本不需要设置专门的管理职务。而且,如果经营者亲力亲为,人力资源的成本会内部化,同时也会简化层级,提高效 率。

那些年龄偏大的员工显然都是小吃店员工的最佳人选。他们的文化素养虽然不高,但老实本分,对职业发展不会有太高的追求,因此会呈现稳定状态,不易跳 槽,这样可以加强工作的熟练程度,提高效率。小吃店不应该有那么多讲究,用不着素质太高。年龄偏大的员工可以像亲友一样相处,这样容易统一理念,形成团结 的合力,还可以降低道德风险。

反过来,小吃店如果像大酒楼一样请一些年轻女孩当服务员就不靠谱。一来成本吃不消难以为继,二来由于无法提供职业发展的空间,年轻人不会长久安于工作。

两家店最重要的区别是经营者价值观的差异,这是决定成败最关键的因素。俗话说干什么吆喝什么,做一家小吃店不是开银行,不能摆排场。老板更不能当甩手掌柜,要有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平常心态,弯得下腰,吃得起苦,甚至要比伙计出更多的力才行。

还有,小吃店的成功主要依靠简洁明确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客户群体。因此经营者要具备融入本土文化和本行业文化的能力,要靠品牌传播为主要的生存手段,以亲密客户为主要的价值定位。如果经营者行为不良,或者有伤害同业的行为肯定难以立足。

我敢断定,对门那家店如果不及时改弦更张,坚持不了多久就会垮掉。

我们对两家店的对比分析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一些价值发现的基本逻辑。

价值发现指的是从现代社会正面的、基本的伦理标准出发,建立事件发生和发展的逻辑,据此判断可能的结果。有别于官方和意识形态的导向,这种正面的、基本的伦理标准指的就是那些勤勉、可靠、尽责、本分、有爱心、能吃苦、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等可贵的品质。

价值发现是企业家的基本价值观。不管你是干哪一行的,只要你打算创办和经营一家企业,你在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时都要沿着事物的价值框架建立基本的逻辑关系,并且养成用正面的、积极的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只有这样你才能成就自己所追求的事业。

也有人把它归纳为“关注基本面”。就是说判断一家企业能不能成事,不能光看它故意展示出来的那一面。要看它最寻常的行为是否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逻辑。实际上就是看人的表现,看企业家本人的言行举止,看整个团队的行为方式。

这一点很重要。做一家企业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要经历无数次挫折甚至失败,要求企业家有对某种价值长期坚守的勇气和决心,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都能坚持到底、不改初衷。任何浮躁、左右摇摆、缺乏合作精神、缺乏利他品质、怨天尤人、损人利己等行为都是不能成事的表现。

(作者为某房地产集团董事会主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