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黄氏家族:还没到求助张大中的地步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18/4NMDAwMDE5MjY4Ng.html

在美国度过一个多月的假期后,大中电器的创始人张大中8月16日回到了国内。而之前一天有消息称,张大中已经答应将向黄光裕家族提供一年免息借款,这两个时间点的巧合引来了外界无限的联想。

在陈晓为首的国美电器董事局与大股东黄光裕家族的对决中,作为外人的张大中如果选择支持一方,胜利的天平可能将随之发生倾斜,然而与陈晓、黄光裕都有多年私人恩怨的张大中,究竟是否会趟眼前的浑水?

8月17日,张大中办公室的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张总并没有回到北京的办公室,而且这次回来与国美电器的纷争无关。”

对于此前坚决反对国美电器增发的黄光裕家族来说,资金紧张始终是其反对增发的主要原因。有消息称,黄光裕家族表示已经与50家持股比例最高的机构进行了沟通,并获得了部分机构的支持。

对此,国美电器有关人士表示,“在黄光裕家族出事后,国外的投资机构对于黄家避之唯恐不及,黄家在投资机构的心目中已经名声扫地,所以与50家机构沟通的说法纯属胡扯。”

张大中筹码:手握重金但未表态

公 开信息显示,张大中为大中电器创始人,2006年将大中电器卖给当时仍为黄光裕操盘的国美电器,成功套现36亿元后成立北京大中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大中投 资有限公司定位于金融证券投资、风险投资、战略投资等,并称拥有“超过40亿元的单项投资能力、超过百亿元的可持续投资能力。”

对于张大中将向黄光裕家族借款一事,外界的传闻是“张大中由于2006年陈晓转投国美而与陈晓彻底反目,而黄光裕高价收购大中电器够意思,所以张大中在关键时刻选择帮助黄家”。

对此黄光裕家族的代表告诉本报记者,“朋友越多越好,张大中能帮忙当然更好,不过目前黄家还没到非要求助张大中的地步,说实话目前黄家手中还拥有鹏润地产、国美电器非上市门店,这些都可以抵押融资,如果需要钱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而国美电器一位高管则笑着告诉本报记者,“陈晓与张大中有矛盾,难道黄光裕与张大中的关系就能好到哪里去?且不说多年的争斗积怨,在国美收购大中的新闻发布会上,黄光裕对张大中进行了羞辱,张大中怎么可能帮他?”

在2007年12月国美电器宣布收购大中电器的新闻发布会上,意气风发的黄光裕曾当着100多家媒体表示,“他(张大中)这么大年纪了也没攒下什么钱,为了让大中卖个好价钱,一天到晚哭哭啼啼的,看他可怜我就多出了点钱。”

不 过有接近张大中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没有永远的敌人,在国美电器收购大中后,张大中的确与黄光裕家族保持了较为密切的联系,而2006年陈晓的出尔反 尔,以及因为1.5亿元保证金进行的仲裁,也让张大中和陈晓关系持续恶化,所以说张大中帮助黄家也有可能,现在大中电器还没纳入上市公司,这意味着黄光裕 家族可以将其低价抵押给张大中来换取资金支持。”

这位接近张大中的人士还表示,“对于黄家来说,张大中能够帮助的不只是钱,而且还可以把已经离开大中电器的中高层团队拉回来,这样即便国美电器现有的管理团队全部离开,张大中的团队也可以马上撑起国美电器的摊子。”

据 这位人士介绍,在2007年12月大中被国美收购后,总经理宋红等跟随张大中加盟了新成立的大中投资,而其他中高层在拿到一笔补偿金后选择了离开,目前这 些人都处于闲置的状态,而大中投资在过去两年也只参与了TCL集团、海信电器等增发,并没有太多的动作,很多高管更愿意回到熟悉的电器连锁行业。

上 述接近张大中的人士还表示,“这批高管一直是国美、苏宁最为忌惮的,因为在北京市场,大中电器始终是绝对的市场老大,在国美收购大中后,国美电器常务副总 裁王俊洲也曾表示,是因为国美在北京做得不好,所以才需要这么高的代价来收购,所以这批团队对于黄家来说是有价值的。”

对于这一说法,国美电器内部人士表示,“张大中当初出售大中电器几乎把所有中高层团队都得罪光了,这些人怎么可能招之即来呢?而且已经完全套现离开电器连锁江湖的张大中,绝对没有意愿重新回来的可能。”

他还指出,“大中电器的确有部分高管离开了国美,但是更多的人选择了留下,而且大中电器的高管8月6日也都表示了对现在董事局的支持,上面的说法应该是黄光裕家族的一厢情愿。”

对于大中电器抵押的问题,这位国美内部人士还表示,“大中电器虽然没有放到上市公司,但是现在是由上市公司来托管,其利润已经通过托管费的方式与上市公司合并了报表,而且当初是上市公司用钱收购了大中电器,所以黄光裕家族不可能将大中电器抵押。”

股权稀释危机:

黄家有资产短期难变现

对垒的双方都否认了张大中借款的传闻,但对于黄光裕家族来说,如果在特别股东大会上失利,国美电器增发不可避免的话,其如何筹措资金来避免股权被稀释呢?

8月17日有媒体报道,黄光裕家族表示,目前双方都在联系机构投资者,而这些投资者并不是简单拜访一下就能确定是否会支持某一方,现在机构前50大投资者我们几乎都有过接触,有一部分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

对此,黄光裕家族的代表8月17日告诉本报记者,“黄光裕家族的确在与机构投资者进行接触,但是绝对没有对外透露出具体的数字,这些数据并不准确。”

而国美电器内部人士则表示,“国美电器董事局与机构的接触都是有保密协议的,所以我们不会透露机构的态度,而对方则显然没有跟机构接触过,此外黄光裕家族目前的几位代表黄秀虹、黄燕虹等都不懂英语,不知道他们是如何与机构沟通的。”

这 位内部人士还告诉记者,“在2008年11月黄光裕出事前,一些持有国美电器股票的机构就选择了用脚投票,根据我们与机构的接触,香港几乎所有的外资机构 都对黄光裕家族避而远之,既没有机构愿意公开支持他们,也没有机构愿意借钱给他们,5月11日国美电器股东大会上黄光裕家族没有获得任何一张机构和公众股 东的支持票就是明证。”

国美电器方面还解释了富达基金等机构减持的原因,国美电器上述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美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有三 类,一类是机构直接持有,一类是代客理财,一类是经纪业务,富达基金主要是代客理财或经纪业务,所以最终的投票权和买卖都是由客户决定的,在目前的情况 下,一些中小股东选择暂时离场是很正常的,这不意味着富达就将支持黄光裕家族。”

不过,黄光裕家族的代表表示,“黄光裕家族是通过一些中间机构与外资机构接触的,懂不懂英语并不重要,而且对于已经拥有33.98%股权的黄家来说,只要争取到两三家持股比例较高的机构的支持就可以胜出,所以其胜面更大。”

东方证券分析师陈刚表示,之前黄光裕家族坚决反对增发,以及提出改组董事局来避免增发,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资金的紧张,去年8月参与国美电器供股采取先高位减持再参与,也显示出其资金的紧张,如果一定要增发的话,黄光裕家族股权被稀释到28%的可能性很大。

消息人士告诉记者,“对于黄光裕家族来说,现在手头依然有很大资产但缺乏现金,虽然去年出手重庆等地的土地回笼了一定资金,但是要想在增发中保持现有股权比例,显然需要将现有的资产来抵押或出售,但是这短期内完成难度很大。”

据本报记者了解,黄光裕家族目前拥有中关村科技的地产业务,还拥有300多家未上市国美电器门店,以及2010年新成立的国美锐动体育的几家门店,这些资产能否成为其反击陈晓的武器,还有待观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40

身子长大了,脑子还没换

http://www.nbweekly.com/Print/Article/11192_0.shtml

国产品牌要做到专业,最大的挑战就是做到审时度势,逐步建立起系统性的竞争能力。

 
  南都周刊记者 _ 周鹏
 
  张庆
 
  中国体育产业营销咨询专家,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CEO。
 
  经常有企业家问张庆:能不能帮忙想个牛X的创意,或者帮忙找个好资源。一个企业家就说,“我得找个撬动市场的支点”。张庆认为,都建立起几 十个亿的大厦了,还想着四两拨千斤的事情,根本不靠谱呀!这些心理其实意味着,尽管国产体育品牌们身子已经长大了,可是脑袋还没换。
 
  张庆拥有11年体育营销经验,早前加盟李宁集团,担任广告部经理、市场部经理、公关及品牌资产经理等职。策划并执行了李宁公司1996年亚 特兰大、2000年悉尼奥运会等赞助推广事宜。曾担任安踏、红牛等企业体育营销顾问。2007年他创办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服务客户有中国网球公开赛、 CBA、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奥运TOP赞助商联想集团、盈方中国等。
 
  南都周刊:安踏、特步、匹克等泉州知名体育品牌目前在市场上处于怎样的阶段?
 
  张庆:总体而言,品牌知名度、渠道布局的建设已经完成,并且成了公众公司。现在开始进入创造品牌差异化,提升品牌名誉度,升级企业管理的阶段。它们的共同基础,毫无疑问是快速演进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体育消费浪潮,以及借助资本市场获取国际体育资源。
 
  潜在的危机有四个:第一,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过程中的效率和成本损耗;第二,强者更强,行业品牌集中度的提高带来的竞争压力;第三,消费需求升级带来的对品牌专业细分的需求;第四,零售巨头进入体育用品市场,和原本就有的渠道扩张成本造成的毛利率下降。
 
  南都周刊:与耐克、阿迪达斯这类国际品牌相比,中国体育品牌目前的优势和欠缺是啥?
 
  张庆:优势在于本地化,尤其是渠道建设和控制能力;还有就是成本优势和快速反应能力和企业决策速度。
 
  欠缺很多,比如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尤其是产品研发设计和推广,缺乏体育精神的植入。还有就是严重的同质化,从体育资源的获取到体育营销传播 概莫能外。很多时候,你看CCTV5的体育用品广告,如果不看最后的标版,基本上分不清楚谁是谁。绝大多数品牌缺乏长远眼光和可持续性的战略,存在一定的 投机心理。
 
  南都周刊:怎么看你强调的国产品牌要“有梦想,敢创新”?
 
  张庆:在市场高增长、高毛利时期,从头到脚的模仿没问题,执行力和成长速度是关键。但如果再往前走,仍然遵循“中国制造”模式,缺乏产品以及品牌创新,那同质化的结果一定是有人要倒下,而且这种倒下会是突然之间。
 
  据我所知,目前还有为数众多的体育品牌将企业战略的重心放在上市圈钱,而不是苦练内功。借助资本市场发展自己无可厚非,但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还得靠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上的创新机制,也就是说形成一个源源不断的营销创新体系,而不是点子层面的小创意。
 
  南都周刊:你在多个场合一再说过:国内体育品牌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品牌塑造上大多还不够专业。怎么理解?
 
  张庆: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格威特”曾经位居李宁和康威之后,以“体育先锋”的姿态驰骋市场,并在与李宁的竞争中耗 费较大资金赞助1998年曼谷亚运会中国代表团。但后来配套营销经费不足,赞助权益没有得到有效释放,市场反响平平,渠道扩张受阻,存货严重,从此一蹶不 振。
 
  事实上,仅以在体育用品中较为核心的体育营销的专业性而言,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尽管国产品牌在体育赞助方面出手阔绰,而且取得了不错的 效果,但从专业角度看,还相当初级。至于体育资源和产品、终端的结合就更加谈不上了。就好比你花100万美元买了一批纯种赛马,却没有修一个合格的马舍, 配一组包括医生在内的服务团队,也没有训练比赛计划,而只是拉着看上去很漂亮的赛马在媒体前亮亮相,告诉大家,我也有赛马。企业在营销实战中都想把投资收 益最大化,而体育赞助的ROI(投资回报率)完全取决于专业性和系统性。
 
  再说说正面的例子,2008年奥运营销,李宁就上演了一出营销阻击战,充分发挥了他们赞助的四只金牌运动队的优势,分阶段分步骤地与消费者沟通李宁的品牌特质,让奥运官方合作伙伴阿迪达斯都无可奈何。
 
  南都周刊:说到专业,国产品牌有哪些难题需要克服?
 
  张庆: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专业的涵义各不相同。盲目专业化既不可能也不可取。
 
  有的老板以为高价请来专业人才就是推动专业化,就像有些本土餐饮企业,从肯德基和麦当劳挖了一些人过去,试图建立比肩洋品牌的快餐企业,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又有几家成功了呢?
 
  根本原因在于,洋品牌依靠的是若干专业系统组成的大系统,是用整个供应链甚至是价值链在市场中竞争。所以,国产品牌要做到专业,最大的挑战就是做到审时度势,逐步建立起系统性的竞争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0

法說會後連跌兩根跌停板 外資論斷:宏達電最壞的情況還沒到

2012-8-13  TWM




一場外資分析師怎麼問,都得不到答案的線上法說會,一連串難看的獲利數字,宏達電第三季又踢鐵板了。然而,還沒為滿腹疑惑的投資人解答,王雪紅就登高一呼要買庫藏股,能不能聽,答案就藏在歷史軌跡裡。

撰文‧賴筱凡

就在宏達電第二季線上法說會的前四十八小時,巴克萊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蓋欣山,正忙著準備寄給客戶第一手報告,蓋欣山的指尖緩緩敲下這幾個字:「看起來最 壞的情況還沒到。」四十八個小時後,宏達電線上法說會不只沒交出好消息,第三季還會更差,投資人的心已經先涼了半截。

「未來十二個月(宏達電獲利)要翻船的機會,還滿大的。」蓋欣山這一席話,其實說得已經算是非常保守了,在他沒說出口的背後,真正要示警的是,或許宏達電由盈轉虧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只想做手機,股價難破三百元為時一個小時的宏達電線上法說會,每位外資分析師開口都先稱讚宏達電今年的旗艦機種,「One系列在各大科技網站上有很高的評 比,甚至超越三星S3」、「One是不錯的產品」,只是,話鋒一轉,緊接著所有分析師都想知道的是:「產品不錯,為何拿不出成績單?」「大陸出貨成長強 勁,為何第三季營收數字繼續向下掉?」這就像是一場找不到答案的法說會,不論外資分析師怎麼問,宏達電財務長張嘉臨能回答的只有:「我們會持續努力,提高 消費者對宏達電的品牌認同度。」蓋欣山深深的嘆了口氣,「最重要的是,Peter(周永明的英文名)必須想想,他們希望五年後的宏達電,會是什麼樣的公 司?」宏達電就像是一艘迷失航向的船隻,找不到方向,堅持不跨入低階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策略,更是招致外資的不諒解。

於是,外資分析師得不到答案,法說會後,一份份報告從各大券商寄送出來,賣出、減碼、調降目標價;更可怕的是,摩根大通證券大刀一砍,宏達電的目標價只剩下一六○元,距離昔日股價登上一三○○元榮景,不過只有一年三個月的時間。

新產品獲利貢獻還沒出來,就進入衰退期「簡單這樣講好了,未來科技業的戰爭,不能只靠一種武器來獲勝,如果在Cher(王雪紅的英文名)、Peter心 中,宏達電五年後只是一家手機廠,那很簡單,股價就是差不多三百元以下,市場給它的本益比不會高,三百元差不多就到頂了。」蓋欣山話說得直接,卻也透露出 對台灣品牌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儘管宏達電的研發設計實力,讓宏達電的股價不至於跌破百元關卡,但上漲空間同樣有限。

過去三季,宏達電財測跳票、新機銷售不佳、營收縮水、毛利直落,幾乎沒有一個是好消息,但壞消息結束了嗎?顯然還沒有。

美國電信商AT&T將兩年綁約的宏達電One X手機售價,直接腰斬,只賣九十九美元,「這是一個警訊,宏達電的One系列推出不到三個月,電信商綁約價就砍半賣,宏達電花了大半資源研發的殺手機種, 獲利貢獻還沒出來,就即將進入衰退期。」一名外資分析師搖了搖頭,這無疑是敲響了One系列產品的警鐘。

看完宏達電繳出的上半年成績單,追蹤宏達電多年的蘇格蘭皇家銀行亞太下游硬體首席分析師王萬里直指,「看來宏達電年底前都不會有什麼題材了。」即使宏達電開發已久的Win 8手機可能在第四季露臉,但強碰上蘋果iPhone 5的現身,風險真的很大。

今年六月十三日,下大雨的日子,王雪紅撩著褲管、涉水走進股東會的畫面,猶在眼前,她大聲疾呼將加碼宏達電的話,還在資本市場上迴盪,但王雪紅始終沒有告訴投資人,加碼宏達電的理由何在。

威盛殷鑑不遠,當王雪紅喊買庫藏股……「王雪紅都買進宏達電五千張股票了,能跟進嗎?」這是一位小散戶的疑問,王雪紅沒有拿出有力的理由說服他,答案卻已在歷史軌跡裡。

二○○三年九月,威盛股價從天上六二九元掉下來,只剩下不到五十元,王雪紅說話了,威盛要實施庫藏股,預計買進一萬五千張,結果實施了兩個月,僅買進了七九九一張。

○四年,王雪紅又大聲疾呼要力挺威盛,連續三次買回庫藏股,但威盛股價卻從近五十元,四、三、二、一,最後威盛股價只剩不到十元。

當然,宏達電不必然會步上威盛的後塵,但宏達電去年三次買回庫藏股,都難替股價加分。

如今,王雪紅又疾呼要加碼宏達電,能否奏效,挽回市場投資人的信心,還有待觀察。但無庸置疑的是,面對市場投資人、外資分析師的滿腹疑問,宏達電若繼續對投資人打官腔,答非所問,得不到答案的投資人,也會直接反映在股價上,讓宏達電了解他們有多失望。

威盛5次實施庫藏股,股價仍然回不去,那宏達電呢?

公司 買回期間 買回股數(千-股) 實際股價表現(%)威盛 2003/09~11 7,991 -4.2 2004/03~05 8,336 -14.8 2004/06~08 7,879 -23.2 2004/09~11 12,651 +3.0 2008/11 17,456 +6.9 截至101/08/07最新股價:7.80元宏達電 2011/07~08 10,000 -12.9 2011/08~09 10,000 +1.9

2011/12~

2012/02 6,914 +15.5 截至101/08/07最新股價:240.50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69

全家攻陸八年 開逾千家店還沒賺

2012-12-31  TCW
 
 

 

中國通路題材的好夢,真的已經成真了嗎?

近來,上海地區的便利商店紛紛傳出關店潮,先是在日本的第二大連鎖便利店集團羅森(Lawson),今年以來已經關閉三十多家店,接著市占率最大的本土業者農工商集團旗下的好德和可的,日前也分別關閉了幾十家門店,就連外資第一大品牌全家便利商店今年也在上海關閉了三、四十家,7-Eleven 自十一月起關閉店數量超過十家,等於整個上海加起來一年就關閉了上百家店。

十六年前,當時第一家進入上海的日商羅森,為全中國帶入現代「便利商店」的概念與典範,但去年與今年已連續兩年赤字,新開店數幾乎為零。為殺出一條血路,總經理松浦學這一年來嘗試了以動漫主角如奧特曼(即鹹蛋超人)和柯南等為主題的店,它的投入成本是普通店鋪的三倍,但據聞成效不彰,且成本過高,不到半年,奧特曼主題店已經關閉。而據聞這位總經理也即將離職,公司目前對於此訊息則表示不方便回應。

虧損的不只羅森,包括全家便利商店、7-Eleven至今皆仍未獲利。以台灣全家前三季認列來自持中國全家一八%股份,虧損新台幣一億二千五百萬元回推,中國全家今年前三季總計虧損新台幣六億八千萬元,券商預估全年虧損將超過新台幣八億元。另一家台灣便利商店龍頭統一超,前三季認列持股百分百的上海7-Eleven虧損也將近新台幣三億元。

魔咒一:貧富差距大廣大民工,嫌便利店太貴

為什麼業者前仆後繼的大舉投資、擴張,卻仍賺不到錢?雖然,許多業者表示,為了「調整店質」,每年有二%到三%的店開開關關,屬於正常情況,但,這同時也凸顯了市場經營的難度與挑戰。

當年,統一超商在台灣持續虧損七年,開到第一百家店時才轉虧為盈。但二○○四年進入中國的全家便利商店,到了今年已是第八年,仍為虧損狀態。姑且不論在上海以外地區的投資費用,光是在上海也還賺不了錢。「中國市場不只是放大幾十倍、幾百倍的問題而已,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市場。」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秘書長洪雅齡表示,中國和台灣時空背景、競爭環境不同。

雖然,中國便利商店的整體產值,從二○○三年的人民幣八十九億元,到去年已成長至人民幣四百九十五億元。但,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指出,便利商店目前在中國還是起步階段,即使在最興盛的上海、廣州、北京等一級城市,產值占整體的零售通路比率不到一成,傳統的雜貨店和現代的量販店,才是主要零售通路。

若以上海來看,目前約有六千四百家便利商店,相對於一樣有二千三百萬人口的台灣,卻有九千八百家便利商店。部分業者解讀此數據,顯示未來機會仍大,駁斥市場飽和之說。但這數據可能同時也彰顯了,目前市場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潛力。

一位在當地經營便利商店超過五年的業者表示,上海當地的外來人口約莫一千萬人,當中有一半是底層勞動人口,貧富差距比台灣嚴重,便利商店商品售價較一般小店高。

而對許多人來說,「再大的便利,都比不上多走兩步路去買便宜,」也就是說,當地的消費力和消費習慣並未達便利商店鎖定的目標客層。

魔咒二:店租飆漲快不敷成本,人力薪資也高

此外,店租飆漲則是所有業者共同面對的問題,信義房屋上海分析師應宇驥估計,今年以來平均至少漲一成以上,有些精華地區甚至翻一倍。

有業者指出,有的房東還會惡意調漲,「五倍以上都有,目的只是要趕你走,然後租給願意付更高租金的業者。這裡的競爭是很現實的。」

一位全家便利商店內部主管透露,先前大家都在搶店面,「先卡位再說,」卻因為不敷租金成本也得關閉。

以全家曾開過一家月租人民幣六萬五千元的店為例,每日營業額要做到人民幣一萬五千元才有可能賺錢,但全家平均營業額為人民幣七千至八千元,挑戰不小。

有些店租約未到,實在撐不下去,還得賠三個月租金,加上裝潢約人民幣二十萬元,都是造成虧損的原因。

雖然,上海的人口和台灣差不多,但面積卻僅有台灣的五分之一,便利商店密度已高,甚至有兩、三家店開在同一街角的現象。

對此,全家目前已經改變展店選址邏輯,中國全家總經理薛東都表示,以前開店是以「第一利地」(最黃金地段,如轉角處)為目標,但後來發現租金很貴,不可能賺錢,「只是幫房東打工,」現在調整成「最適利地」。

薛東都舉例,開在街頭轉角處,一個月租金要人民幣五萬元,一天最多做人民幣一萬元的生意;移到非街角處,一個月租金人民幣三萬元,但一天可做人民幣八千五百元的生意,還可以開較大面積的店,以增加營收。

另外,高漲的人事成本也是一大問題,二○○四年薛東都剛到上海開出第一家全家時,店鋪人員一個月的薪資是人民幣六百元,現在加三倍可能都還找不到人,至少都要人民幣二千五百元以上。

這些都造成營運成本上的負擔,以全家、7-Eleven等台資便利商店來看,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分別占總營收的一三%到一五%,但這兩個比率在台灣平均約各只有六%。

魔咒三:法令限制多不能賣菸,也難代收費

外資經營便利商店的辛苦還不只如此,二○○七年中國法令開始規定,限制外資不得以販賣菸草專賣品。

目前,台灣全家菸酒類商品約占營收三五%,雖然毛利較一般商品低,但還是可提高客單價,吸引穩定來客數,在中國則無此利多。

此外,為台灣便利商店帶進來客、提高依賴性的重要功臣:服務性商品,如代收水電、電話費、信用卡費等,在中國則不興盛。

因為,消費者習慣未被建立,且仍有許多不便,例如有些代收服務,要向消費者收取手續費。此外,政府管制也不少,因此推廣與發展上都有難度。

在中國經營便利商店的難度,就連統一企業總經理羅智先也不禁搖頭反問:「你有聽過哪一家(在上海)開連鎖店賺錢的?」他認為,上海的便利商店已經不少,所以再開一百家意義不大。

目前,統一超已改變策略,不喊店數目標,反而強調:「我們的重點是店的品質,而非開店速度。」以單店營運績效列為目前的重心。全家也把明年的目標放在單店業績的提升與成本控管。

各業者都坦承,現在比的是氣長,大家都希望能在這個「潛力很大」的市場裡,早一點賺取到利潤。

【延伸閱讀】中國全家總經理薛東都「功成身退」

「終於可以回家了!」

就在所有人仍在中國零售通路奮力廝殺時,本刊獨家取得訊息,中國全家總經理薛東都將在今年年底卸任。

薛東都一九八八年加入台灣全家,從店鋪人員一路當到副總經理,當年一口氣在花東開出九家店,打破統一超在花東獨占的局面。二○○四年接任上海福滿家總經理,八年多來在中國開出一千多家店,他自述:「階段性任務」達成,將於本年底卸任,回到台灣全家。而總經理一職目前由董事長魏應行暫代。

當年台灣全家派駐中國輔導開店營運的六人,現在只剩三人。這一次,除了薛東都以外,另外兩位主管也一起回台。市場傳言,頂新集團想要全面自己掌控全家;也有人說,因為薛東都今年為了衝店數,缺乏評估,導致關了不少店。薛東都否認傳言,他說今年新開的店平均營業額都有比去年高。「這些都是瞎說,這樣會破壞我跟四董(魏應行)的感情耶,我們是鐵哥兒們。」

薛東都說,是因為家庭因素回台。他預計一月二日馬上就要回到台灣全家。

據了解,薛東都接下來可能會負責餐飲事業,全家目前有沃克牛排和大戶屋這兩個品牌的餐飲仍屬於新事業,最適合他的開創性格。(文●黃玉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46

證所稅還沒開徵 大老闆早開溜

2013-01-07   TCW
 
 

 

二○一二年引爆朝野極大爭議,正式在二○一三年一月一日上路的證所稅政策,果然成為去年(二○一二年)的股市稅收魔咒。

財政部在二○一二年徵收到的證券交易稅(簡稱證交稅)僅約七百二十億元,距離原訂的一千二百七十六億元目標,足足短收了五百五十億元。

只是在各界爭議中,匆促上路的證所稅,能夠在二○一三年時達到「公平正義」的目的嗎?

事實上根據財政部估計,未來一年,證所稅稅收約六十億至一百一十億元,證交稅稅收約九百億元,然而,一加一減換算下來,實施證所稅之後,合計還要比過去短收約兩百多億元,可說得不償失。

證交稅因交易量萎縮而短收,證所稅打算開刀課徵的頭號對象,就是首次上市櫃的企業老闆。根據證所稅規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的時間,若延到二○一三年,那麼,出售當年度興櫃股票達一百張、出售當年度上市櫃股票逾十張,就要多繳一五%的所得稅,就是每賺一百元要繳給政府十五元,這讓原始大股東少賺很多。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老闆們為規避證所稅,提早在二○一二年底運作,造成台股出現三大怪象,包括IPO熱潮,十二月掛牌家數創紀錄,興櫃股票出現交易量大增、墊高股價現象,以及借殼上市風潮再起,被借殼的股票成十大飆股。

怪象一:年底趕忙IPO生技股新兵,虧損照狂漲

生技股后台微體,這家永豐餘集團轉投資的新藥公司,在十二月二十一日以一百五十八元掛牌上櫃,雖然二○一二年前三季每股虧損○‧四二元,但股價短短三天大漲超過一倍,躋身三百元的高價股。

和台微體一樣搶在十二月掛牌的,一共有四十三家公司,包括十六家上市櫃,以及二十七家登錄興櫃,平均每個交易日都有超過一家公司掛牌或登錄興櫃,堪稱史上之最。

除了台微體,其他生技公司也卯起來搶掛牌,二○一二年總共有二十檔生技股上市櫃,家數創下歷年之最,而且都集中在下半年。這些生技股新兵,即使仍處於虧損,掛牌後股價卻狂飆,甚至掀起股王爭霸戰。

大老闆們搶在歲末之際,非上市櫃不可,而且股價一個比一個高,好處就是少繳一五%的證所稅。七月二十五日證所稅法案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之後,許多有意掛牌的公司就加緊腳步,趕在二○一二年底前上市櫃。那些來不及上市櫃、但有掛牌計畫的公司,也都選擇在十二月底之前盡快登錄興櫃。

二○一二年上市公司二十二家,其中有十三家是在八月後掛牌,也就是證所稅立法通過後上市比重占近六成。上櫃有四十家,證所稅法案通過後掛牌有二十家,比重也占一半。

興櫃市場更是從冷凍櫃燒成熱灶。二○一二年有八十家公司登錄興櫃,比櫃買中心原先訂定目標的六十家,足足超標了三分之一,其中八月後登錄有五十二家,比重高達六五%。

由於興櫃大股東須轉讓股票給推薦券商,若二○一三年才登錄興櫃,且轉讓股票通常會超過一百張,等於公司還沒掛牌,就要被課一五%證所稅,所以大股東們無論如何也要趕上二○一二年最後一班興櫃列車。

雖然年底掀起一波上市櫃熱潮,但隨著證所稅開徵,未來一年的IPO市場恐怕會打回冷凍櫃,目前向證交所提出申請,準備二○一三年上市櫃的公司只有四家,準備申請登錄興櫃也不到十家,因為想要掛牌的大老闆們早就上車,讓政府課不到證所稅。

怪象二:興櫃交易量大增老股換新股,避掉高稅額

台灣第一家宅配業者台灣宅配通,於十二月二十六日登錄興櫃,開盤後一分鐘內,就爆出大量,成交了七千二百五十四張,比起聯發科、統一這些知名公司的當日成交量還高。

台灣宅配通只是其中一例。邁入十二月,許多興櫃新掛牌個股的成交量明顯放大,十二月二十四日更爆出逾二十億元的交易金額,創二○一二年以來第二大成交量。興櫃市場採取議價機制,成交量向來相當低,十二月卻出現異常現象,券商估計,那是大股東為避開證所稅,賣老股換新股。

證所稅開徵後,首當其衝的對象就是興櫃公司的老闆,多數興櫃公司原始股東持股動輒上千張,而且持有成本很低,為避開證所稅,大股東都希望在年底賣老股換新股,就能合法避掉高額的稅額。

除大股東,一些中實戶和投資人為避免IPO股票無法舉證成本,而遭課徵獲利的五○%賦稅,也積極轉單以便「製造」成本,將課徵賦稅降至一五%。此外,由於證所稅是以年底收盤價為成本認定,不少買賣盤積極拉高股價,為二○一三年證所稅的課稅基礎做準備,因股價拉高後,跌下來就不用課稅。

年底熱烘烘的興櫃市場,跨年後恐會像灰姑娘般,被打回原形。未來一年,如果新登錄的興櫃股票開高走低,那麼,大股東早已成功墊高成本,套牢的恐怕是高價跟進的小散戶。

怪象三:借殼上市潮再起雞蛋水餃股,翻身變飆股

二○一二年台股十大飆股,就有三檔是借殼上市股,包括祥裕、興達和精威科技等。其中被珠寶精品集團入主的印刷電路板公司祥裕,全年大漲四‧一八倍,漲幅居台股之冠,另外,二○一二年六月由浙江比奇廚衛設備公司借殼上市的興達,漲幅近一六○%。

這些股票原是雞蛋水餃股,卻因證所稅上路,呈現股價雞犬升天的怪象。原因是證所稅對IPO不友善,那些排不上隊或準備不及,無法在年底前掛牌的企業,乾脆直接走捷徑,從市場買公司,再把業績灌進去,就可免除證所稅的問題。

自從證所稅法案通過後,借殼上市風潮再起,未來,正規IPO將會變少,反而借殼越來越多。那些被借殼公司也意外成了證所稅受惠概念股,許多雞蛋水餃股更是鹹魚翻生,變成了飆股。

雖然國內有八百萬股民,但根據財政部統計,在「設算扣繳」和「核實申報」二擇一的繳稅方式中,只有三千多人向券商申請核實申報。換言之,除非台股衝破八千五百點,否則,財政部是否能收到證所稅,還是個問號。

為避證所稅,台股提前出現三大怪象,就算財政部長張盛和樂觀預估,台股二○一三年可攻上八千五百點,達徵收證所稅門檻,但真能課到的證所稅,恐怕早被這些怪象給吃掉。

【延伸閱讀】大老闆運作避稅,造就台股熱絡假象

2012年12月27家公司登錄興櫃,創單月歷史新高興櫃12月24日成交量逾20億元,創2012年第2大量2012年台股前10大飆股中,3檔為借殼上市股資料來源:證交所、櫃買中心、XQ全球贏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50

H7N9疫情還沒來 口水戰先開打 詹啟賢重炮轟擊基亞生技背後的祕密

2013-04-22  TWM
 
 

 

H7N9疫情拉警報,但台灣防疫系統從上到下,卻為了誰該出席會議、誰不該而吵翻天,一場充斥著利益算計的搶單攻防戰,活生生在全民面前上演。

撰文‧賴筱凡

未知,是人類最大的恐懼。這是十年前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啟示錄;十年後,未知再度籠罩,新形態病毒H7N9來勢洶洶,但台灣人還沒感受到恐懼,可能就已經被一場疫苗投產口水戰,搞得暈頭轉向。

攤開報紙,斗大標題寫的不是「基亞是不合法規業者」,就是「疫苗風波未熄」,外界霧裡看花,搞不懂兩家廠商怎會搶投產疫苗搶得這麼難看。然而,熟知詳情的人不諱言:「問題就出在一紙國家衛生研究院(以下簡稱國衛院)和基亞簽訂的三五○○萬元技轉合約。」話說從頭,得自四月十二日由衛生署召開的「疫苗備製討論會議」說起,原本計畫邀請國光生技與基亞生技,誰知開會日還沒到,國光生技前一天下午就率先發難,拒絕出席。

「會開車但沒駕照能上路嗎?」儘管衛生署副署長林奏延解釋,只是希望先蒐集資料,「防疫作戰還沒開始打,總得知道我們能有多少武器啊。」因此,投產意願、產能、技術都是詢問重點,「我們也向國外四家疫苗廠詢問,國內兩家也問。」四月十二日,衛生署的「疫苗備製討論會議」沒開成,倒是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先高分貝開記者會,直指基亞是不合格的廠商,理由很簡單,「基亞沒有疫苗證照,也沒有CGMP認證過的疫苗廠。」你可能會疑惑,基亞沒有證照的話,稱得上是疫苗廠嗎?關鍵就在於,二○一○年國衛院與基亞簽訂了一紙三五○○萬元的技術授權合約,將國衛院研發的H1N1新型流感與H5N1禽流感等疫苗生產技術,授權給基亞。而這部分的技術,「目前我們一期臨床已經做完,準備進入二期臨床試驗。」基亞發言人歐朝銓說的,正是基亞得以擠進這次疫苗大戰的重要關鍵。

這紙合約內容載明,除了技轉總授權金為三五○○萬元,成功取得上市藥證後,國衛院還可在銷售階段收取六%權利金。由於基亞並無疫苗廠,國衛院為此還將其中一條產線租借給基亞,甚至簽訂生產合約,替基亞生產三期臨床試驗所需要的疫苗。

最近,基亞與國衛院兩年一簽的生產合約正好要在四月三十日到期,搭上H7N9的防疫列車,「我們與國衛院討論,要將H7N9疫苗的生產列入新的合約中。」就是基亞的這項舉動,直接踩中詹啟賢的大地雷。

這麼說好了,基亞就像一個正在學開車的人,而國衛院就是教導基亞開車技術的駕訓班,以目前基亞臨床試驗僅進行至一期,駕照考試才考了三分之一。「一個還沒拿到駕照的人,你就要他開車上路,還要挑戰開大貨車,這樣能上路嗎?」業內人士直言,安全疑慮才是最大問題。

H7N9是全新形態的病毒,連擁有H1N1疫苗生產經驗的國光生技,都得靠著模擬生產(mock-up)的方式,進一步製造出H7N9的疫苗。基亞H1N1與H5N1的疫苗藥證都還沒入袋,就要小孩開大車地挑戰H7N9疫苗,自然淪為詹啟賢口中「不合格的廠商」。

疫情成商機,疫苗廠見縫插針但事情也非一面倒地發展,會讓基亞與國衛院有機會見縫插針,問題出在於,「現在疫情還不明,就算衛生署要採購,第一批需要施打疫苗的高危險群,如雞農、第一線防疫人員等,差不多是二十萬人。」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長蘇益仁估計,現在還不到大量採購疫苗的階段。

知情人士透露,依照國光生技的生產規模,要將線上排定時程的流感疫苗製程停掉,改投入生產H7N9疫苗,「訂單量沒有超過五百萬劑,對國光來講,根本沒有經濟效益。」「其實,衛生署大可將這二十萬劑的需求,直接委託國衛院生產,就沒有兩家公司爭論不休的問題。」蘇益仁話說得直白。然而,一旦衛生署要再擴大採購,建立在國衛院H7N9疫苗生產經驗上,依照基亞與國衛院簽訂的授權合約,基亞是有優先技轉權的,屆時,基亞就算手邊H1N1與H5N1等疫苗臨床試驗還沒做完,也有機會爭取衛生署的招標訂單。如此一來,基亞也沒有了臨床試驗還沒做完的障礙,直接走捷徑、拿到H7N9的疫苗投產門票。這對投入多年耕耘疫苗研發的國光生技來說,當然不是一件好事。

對此,「這是一種商業謀略,但我們投入H7N9,絕對不是基於商業考量。」歐朝銓也不諱言,確實存在這條捷徑,同樣的問題,蘇益仁也證實。

疫苗大餅有多大,光看○九年H1N1疫情吃緊,國光生技緊急投入H1N1疫苗生產,當年度就翻身轉虧為盈,大賺五.八八億元,逾八成獲利都是H1N1疫苗的貢獻,自然讓投入疫苗研發多年的基亞眼紅。

蘇益仁就評估,若以一劑二○○元計算,一次採購五○○萬劑的成本就高達十億元,「是否要現在就採購這麼多H7N9的疫苗,衛生署要好好評估。」H7N9防疫大戰還沒開打,口水就先漫天飛,看在經歷過H1N1疫情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眼裡,除了搖頭還是搖頭。「台灣有沒有能力可以同時負擔兩家疫苗廠,這是很難、也很需要擔當的決定,但我可以說,如果台灣遇到任何事,都先利益算計,台灣政府沒有能力、沒有這個guts(擔當)來做決定。」因為台灣疫苗市場小,政府要扶植疫苗廠,除了能配合政策,自身還要有走出海外市場的能力。看著兩家疫苗廠未戰先鬧內訌,楊志良感嘆:「疫苗投產不是用錢來算、用成本來算,是要用人命來計算。」否則,等到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就不是向國外藥廠買疫苗就能解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73

投資人鄧鋒這樣說:2B的春天還沒來,但機會很多很多!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129.html

春天還未來,但機會很多很多

主辦方給我的題目是2B的春天,但我就想,2B的春天真的來了嗎?為什麼選這個題目?我想選這個題目的最大原因是,2012年在美國硅谷的風投,大量的風險投資不是投在2C(註:to customer)上,甚至從2011年下半年2B就遠遠超過了2C的。2C的東西不是不好,而是價格太貴,所以VC都轉向了2B。

一些2B公司在資本上表現的也非常好,美國有家Wokerday的公司,2012年收入大概2億多美元,虧損1.2億美元,上市當天的估值卻78億美元,今天已經達到95億美元。此外,還有一個例子,最早和我一起創業的一個同事,他2004年出去創辦了一家信息安全的公司,也是去年上市,現在市值也達到40億美元。從這,你就可以想像美國資本市場對2B非常熱。那麼中國2B的市場是不是春天到了?

首先,我不認為中國的這個春天已經到了,即使來了,這個春天也會很緩慢,不像美國的春天會一下就來了,中國2B的市場發展速度要比美國慢的多,但方向還是會越來越好。中國企業每年在IT費用上的開銷大約佔整個企業開銷的1.5%,而全球的平均水平是多少?3.5%。所以說,中國IT企業還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另外,對於非IT行業,也有很多機會。

驅動力在什麼地方?互聯網的發展經歷了以下這幾個階段:第一,工具性,比如電郵。第二,信息分享,比如雅虎、新浪和搜狐。第三,社區娛樂化為主的,像網遊。第四個階段也就是目前的階段,我們看到中國互聯網已經不是簡單的滲透了,而是在向縱深發展,無論是酒店、機票、電商,客戶管理、內部管理都在相互滲透。從互聯網大的趨勢上來講,這個邏輯越來越明顯,那就是從簡單的信息發展到傳統行業和商務相結合的階段。

除此之外,我還認為,還有一個新的驅動力就是移動互聯網、中小企業應用、SAAS發展迅猛,比如點菜、點單系統,又比如VIP卡、優惠卷管理等。此外,大企業內部合作開發軟件明顯增多了。

2B裡的機遇

云計算: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挪到云裡面,其中IDC架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家可能聽說過新詞SDN(軟件定義網絡),這也意味著下面的幾層架構都在發生變化。而隨著新標準出來,老的協議不起作用,就會帶來新機會。有中國,云計算帶來的除了這個架構上的機會以外,儲現發展的也非常活躍,美國也不斷的有存儲公司上市。

大數據:現在一些做數據收集的公司最近融資價格都比較高,我們最近投了一個叫金蛋的公司,他們現在最主要的應用就是廣告,但現在還沒有起來,我認為細分精準廣告的企業還是會起來的。

物聯網:剛開始的時候,我覺得物聯網這個詞只是忽悠,不過現在我覺得物聯網還是有很大的機會,這不僅僅是RFID(射頻識別)的機會,更多還是指智能設備的機會。你可以想像一下,大家見過的智能手錶,或者項鏈、耳環、皮帶,或者衣服、鞋,都可能增加交互功能。這些智能設備能提供很多服務,包括物流。隨著顯示技術,電池技術的改變,互聯技術的改變,這些綜合起來就能產生一個新的智能設備,這將是一個很有意思、很好玩的東西。

AI(人工智能):有一個很好玩的視頻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玩具直升飛機你可以用手來控制,大家會很驚訝現在智能設備的發展程度,這個東西在商務上也會有很多應用。

商務社區:隨著QQ娛樂、交友社區慢慢發展到商務社區,包括保險客戶管理,這方面都將有很多機會。

健康醫療:從服務到醫療儀器設備到製藥,都會有很大變化,風投也把錢投在這方法。

先進製造:中國的先進製造業永遠是全球最好的,從勞動密集型到高科技精密製造都是最好的,因為中國是全球製造業的中心,所以帶來了我們在製造業上的技術核心,包括產業升級。當然,清潔、環保、新能源在中國也有很大的機會,我也比較看好,雖然現在有些產能過剩,但之後大家會看到,中國的先進製造中還會繼續有所發展。

2B的問題

2B這個生意存在的問題也很多。首先,做2B生意的企業家,一定要知道2B的發展速度不如2C那麼快。比如2C領域的手游,上個月收入500萬,下個月收入就會到1000萬。而2B每年能夠增長50%、100%就不錯了,但好消息是2B生意可以保持多年增長,進入壁壘相對會比較高,雖然成長緩慢,但成長相對比較穩定,能夠保持每年百分之百的增長也就很不錯了,所以大家要把這個心態放平。

第二,在中國,做2B生意的企業一般都是中小企業,但客戶很多是大企業,大企業通常都會欺負中小企業。比如帳期,帳期上中小企業是很受欺負的,我投的一些公司就被大企業欺負過,尤其是國企他們會把帳期拉的特別長,有的甚至是兩年,作為一個中小企業你能扛的住嗎?

第三,2B的生意很多是關係型,而這種關係很多時候會把利潤吃掉了,比如說中間渠道的回扣,這是中國2B的特點。關係還會造成另外一個問題,你的企業做即使很好但也很難做大,原因在是一個人不可能把所有關係到達到,在這個行業把關係做好了,下一個區域關係還要再打造。所以在同一區域會出現不少類似的企業,做的還好,但都做不大。

總的來說,雖然機會到了,但是妨礙2B發展的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坦率來說這還需要花很多時間的。這叫前途很光明,道路很曲折,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一起把2B生意做好,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43

媒體人,你為什麼還沒轉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297.html

​這兩天,一篇《不干苦逼的媒體,我去幹公關了!》以極高的頻率出現在我的各類媒體朋友圈中,並被冠以「含淚推薦」、「泣血推薦」等濕乎乎的前置修飾語。然而,從一個曾經在媒體界摸爬滾打6年多的前媒體人角度來看,我認為這篇文章還不夠好。原因是文章把重點都放在怎麼去「干公關」,而沒有講清楚媒體人如何「苦逼」。(註:在傳統媒體中,有三類工種,即:記者、編輯、領導。本文所稱「媒體人」僅指向前兩類工種從業人員)

媒體人苦逼嗎?這個問題現在看起來已經沒有疑問,但曾經,媒體人的確擁有過屬於自己的輝煌時光。《看天下》記者王曉的名篇《一個記者眼中的十年:當理想照不進現實》在互聯網上引發了廣泛共鳴——「十年前,平媒記者尚被視作『無冕之王』……十年前,他或許會不假思索地說,『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那一刻,你會看到陽光照在他的臉上。」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南方系」一路成長為傳媒標竿,與焦點訪談並列成為「中國媒體的良心」,《南方週末》更是被後人追封為「中國報紙當仁不讓的精神指針」。而在體育和科技等更開放的垂直媒體領域,八千足記的名頭霸佔著大街小巷書報亭的顯要位置,人們期待著李承鵬和周文淵、董路隔空鬥法;那時,「京城四大IT名記」甚至可以與雷軍丁磊開個三人飯局,和李彥宏一起玩殺人遊戲。

那個時刻,媒體人初嘗採編市場化的甜頭。用原南周著名記者,現騰訊網總編陳菊紅的話說,「那些金子一樣的日子,閃亮得讓人不敢相信。」有記者曾經這樣描述該報上世紀90年代的工資,「錢發下來了,還沒來得及存進銀行,下個月又發了。放在家裡,一摞一摞的。」

但「金子一樣的日子」終有結束的一天,1996年,中國報紙出版種數達到歷史最高值,之後便震盪下行。2000年後,伴隨著「有文明以來最不可思議的技術創新」,媒體生態被徹底顛覆,「個人第一次獲得實現其表達權利的技術經濟基礎」。在焦點氾濫的年代裡,人們對信源和信道的切換幾近秒殺,洛陽紙貴的故事鮮有聽聞,媒體人的好時光結束了。

「精神蛻化的背後,是收入的失落」

在那個黃金年代,編輯方三文尚被故鄉人稱為「巨大的傳奇」,而如今去做諮詢和「思想盛宴流水席」的孫保羅,也曾以「被貴州省封殺」的記者生涯而自鳴得意。

其實,第一個把媒體人拉下神壇的,正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就在今年高考志願網上填報首日,一條新聞在微博上獲得掌聲如雷——《學生高考欲報考新聞學,採訪記者當場勸阻》,三聯生活週刊副主編李鴻谷說:「我理解,咱們這個行業,已由自嘲升級到自辱了。」

是的,幾乎每隔幾年,都會有一撥成長起來的媒體人痛心疾首的說,自己當年是如何被「新聞理想」忽悠上了不歸路。

比如我的一位好友徐君,以北外校學生會主席的身份畢業後,沒參加學校的推薦和分配,自己孤身一人下廣州,加入了廣日集團。幾年後,身為門戶網站編輯、開啟民智先驅,小徐自以為可以在同學聚會時一展風雲,卻被來自國家部委、央企、銀行的同窗刷了三觀,確切地說,是被同窗的月薪和SUV刷了三觀,自此閉門思過,再不敢輕言參加同學聚會。

媒體是一個奇特的行業,在大學畢業頭兩年中,幾乎沒有幾個行業的收入能與媒體相比。譬如在一線大報,只要肯勤奮做版,認真碼字,當一個月入近萬的編輯或記者並不困難;幾大門戶網站也很容易給畢業生開出6K以上的薪水。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當同齡人的薪水接連攀升時,媒體人的收入卻依然原地踏步。我已經見過太多新入行的菜鳥與幹過5年甚至10年的老手拿幾乎同樣薪酬的情景(收入差距不超過30%),在大多數行業中,這是無法理解的。

當然,我們可以從工資制度(傳統媒體實行低基本工資+績效,類似中介或銷售)、媒體廣告收入份額、媒體人力機制,以及那1999年設立的「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等方面入手,分析媒體人「一眼萬年」的工資境遇。但更根本的、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並無關制度和貨幣,而是——這個行業的門檻太低了,幾乎趨近於零。

想當媒體人嗎?容易。只需打開最新一期南周,或者妖鹿山的跟貼,感覺到自己有「悲情潮湧、深邃遠方,勵志啟蒙不明真相的群眾,以在中國社會變革中留下自己的痕跡」的情緒時,你就已經是一個合格的媒體人了。沒錯,你可以不瞭解什麼是轉基因,中醫與西醫究竟有什麼不同,無需掌握什麼過硬的知識儲備、工作技能,也不需要任何培訓和傳幫帶,只要抱有一顆悲天憫人、憤世嫉俗的心,就跨越了這個行業的唯一門檻。

在此前的媒體生涯中,我幾乎每天都會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如果在自己40歲時,已經熬不動夜寫不動稿,月薪還比新來的大學生高出一截時,領導會怎麼辦?

借用梁劍的話,直到今天,我依然對那些身居於斗室、擁擠於地鐵、嘆息於房價,但心懷中南海、指點釣魚島、快意平西王、發動鍵盤革命的戰友們心存敬意。

上船易,從良難

任何一個工作,都有其穩定態,在稿費方面無法彌補的,注定要從精神方面加以填充。雖然新聞理想和「公知」一樣,已經被無限趨近於貶義詞,但媒體人普遍的自我感覺良好,還是令社會其它階層難以望其項背的。

由於掌握更為頻繁、高效的發聲渠道,親眼見證輿論之巔和公司崛起,媒體人常常誤以為自己已經開過光,雄心萬丈之下是不接地氣的虛浮。這方面比較老的教訓,有曾經認為「所有人都該平起平坐」的劉韌。一個真實的案例是,我曾親眼看到某報社「內部創業」時,一位資深調查記者,拿著「收集中國最全的財報和研報,供用戶免費閱讀」的項目計劃書,意圖挑戰股吧和雪球。我想了想身邊哥們月薪20K都招不到工程獅的囧態,在心底默默為這位老記者點了一根蠟燭。

近兩年,媒體人轉型愈演愈烈,不是拉隊伍創業,就是從內容生產轉到了PR、CSR。雖然業界最有態度的妖鹿山內容團隊的領導們集體去做產品了,但偏偏還有不少媒體人在通往「當上領導,不用寫稿」的終南捷徑上一路狂跑,媒體是個適合鍛鍊不寫錯別字、快速吸收消化能力的職業,但是要想真切地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狀態,請你脫下吊兒郎當的背心褲衩,走出採編中心的大門,睜眼看看外邊的世界吧。

上週,領導讓我幫忙挑一下實習生,望著那些來自「985」和「211」的新聞系、傳播系簡歷,我想,當時你們報志願的時候,為啥沒碰到我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04

自媒體眾籌你怎麼還沒出現?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091.html

中國的自媒體誕生以來就有著先天不足後天畸形的趨勢,一方面對微信等平台的依賴過於嚴重,另一方面沒有可行的盈利模式讓自媒體的發展之路越走越窄。

最近趁著雷軍投資王自如的新聞寫了一篇盲黑自媒體和科技媒體的文章「論科技媒體的吃相」。黑完之後不禁感嘆,站在人文與科技的五道口上,國內眾多的自媒體居然還在靠向公關乞食為生,而且開飯的時候還會被媒體平台挖走一大勺肉,難免有些唏噓。

其實,如果放開面子,科技媒體早就可以從吃盒飯變成吃自助餐了。

自媒體眾籌的模式

Crowdfunding,眾酬,是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眾籌利用互聯網和 SNS 傳播的特性,讓小企業、藝術家或個人對公眾展示他們的創意,爭取大家的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

眾酬網站 KickStater 的火熱讓國內國外看到了眾籌模式的可行性。史上最成功的眾籌項目 Pebble 智能手錶的創始人曾經說過,KisckStater 眾籌模式不僅僅是為項目籌集資金,更重要的是在測試市場反應並對項目本身進行宣傳。

套在自媒體人身上是多麼的合適,一個自媒體人的需求幾乎全部可以被眾籌模式解決:自我的炒作,資金的來源,讀者方向的預測。

不如我們試著來假想這樣一個平台,搞一個自媒體人的眾籌網站,讓自媒體能夠像做眾籌項目一樣的組織內容。

  網站的工作流程大約是這樣的:

  網站編輯/自媒體人設置選題

  ↓

  發起關於選題的自媒體眾籌項目

  ↓

  讀者、網民、公關公司開始捐款/提供內部消息、爆料

  ↓

  自媒體人寫作

  ↓

  成稿發佈

  ↓

  網站確認文章發佈後按照已捐款讀者滿意度支付作者稿酬。

假設一個案例,只是假設:最近互聯網金融火熱,許多讀者就想聽聽魏武揮老師怎麼看支付寶線下POS的事情。但是在動筆之前,魏老師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想看,於是便上平台來發起個眾籌。你捐個十塊,他捐個五塊,支付寶的公關文風趕來按照平台設定的上線怒砸 100 元,最後總共湊了 1000 元。魏老師寫了篇3000字關於支付寶的分析,其中提到了政策風險不可控,央行一定力挺親兒子。支付寶公關很不滿意,按照文章等級評分給了最低分。但是其他讀者看的很開心,表示收益頗豐,都點的滿意。最後按照算法算下來魏武揮得了 800 元稿酬,雖然魏老師不在乎這點錢,但至少能有一種來自工作量化的成就感。

這樣的好處在於自媒體人不會受到平台編輯的限制,正方反方,角度立意全都自由自在。並且能夠讓自媒體人靈活直觀的掌握自己的收入,當文章質量與收入直接掛鉤的時候,即便是黑,也能寫出讓人讚口不絕的高級黑吧?

因為愛,所以黑

看完了上面一小節,一定有讀者想罵一句作者何棄療。

不過且慢,首先要明確一點:你真的以為黑公關是 A 要把 B 黑下去麼?

在過去的一個月裡,每天打開投稿後台,能夠看到無數自媒體名流們投過來的關於 360 和百度的稿子。基本是一篇捧 A,一篇殺 B 的節奏。因為其中有一個作者一天投好幾篇吹捧 360 的稿子還都是原創,記憶比較深刻。

所以,當某一天清晨在投稿箱裡再次看到他的稿件卻發現變成了踩 360 捧百度的時候,我腦海中浮現出了這位作者幸福的吃上了百度盒飯的笑容。

仔細思考一下,黑與被黑其實沒有什麼區別,對於類似於百度騰訊 360 阿里京東這樣的大公司來說,只要有存在感就足夠了。網民是健忘的動物,從一個熱點跳到另一個熱點就失去了之前的記憶。因此公關的存在並不光是為了抹黑對手吹捧自己,而是一種持續的博取存在感的必要手段。

一個巴掌拍不響,有互動才有笑點槽點引爆點,因而科技公司之間互黑其實就是「哈哈哈,Baby 不要跑~」「呵呵呵,Honey 來追我啊」的戲碼。

沒辦法,觀眾愛看。

最典型最赤裸裸的就是每年過好幾次店慶的電商大戰,細心的消費者早就發現其實電商大戰時除了極少數商品和算作市場營銷成本的秒殺之外,根本就沒降價。但是,國內一干電商網站接著群口相聲的方式提升了自己的存在感,銷量自然而然的也就上去了。

媒體的良心呢?

不是雪球在獲得紅杉資本 1000 萬融資的時候方三文對著記者拍著胸脯說專注於有價值的金融信息媒體,絕不投身基金,轉臉一個月之後就把編輯都裁掉開始設立基金公司。

而是真正能夠讓企業、媒體行業自身和讀者都能受益。

而自媒體眾籌模式是在目前自媒體狀況下最接近這個理念的。

其實自媒體眾籌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只是將現在人工在做的事情制度化平台化而已。打通公關/普通人與自媒體人之間的通道,不讓少部分人控制選題和文章傾向,既有利於讀者也有利於作者。

唯一不高興的可能就是下面這種網站:

1377661589131
  某動物網:大家好,這是我們近期的選題,請相關單位盡快組織公關費用與我們聯繫。

現在的媒體平台像是一塊桌布,上面擺滿了各種良心,遮住了台下的利益與交易。自媒體和媒體人在桌子下面乞討,桌布卻吃下了大部分油水。與其如此,不如撤掉桌布,掃掉玲琅滿目的假良心,將原本的東西放到檯子上來,這樣說不定反而能讓槍稿和低端黑的文章少一些。

自媒體眾籌的模式下讀者按照閱讀滿意度付款,自媒體人按照話題籌資額的多少選題,企業公關也能參與其中只是有一定規定的限額自媒體人願不願意給你出稿是另外一回事,持續寫低端黑的自媒體人沒了遮羞布也要掂量掂量怎麼吃才能吃的優雅得體。

如此一來,自媒體人終於紅光滿面了起來,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15

中東要打仗 投資者還沒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041

當前敘利亞形勢一觸即發,美聯儲放緩QE箭在弦上,美國國債收益率近來也呈升勢,難免會讓人認為市場這時應該就像驚弓之鳥,很容易受刺激。

但關鍵問題是,會有多容易激動、出現多大的波動、多極端的反應。

怎樣判斷投資者對當前形勢的心態?

有人依靠坊間傳聞,有人看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的波動指數VIX,有人會看買入與沽出的比例。

美聯儲的聖路易聯儲自己有一種指標,叫做「金融緊張指數」(STLFSI),它綜合18種每週數據制定。

昨天華爾街日報的記者Spencer Jakab談到美股的時候就用到這個指數。

他發現,金融緊張指數預示著股市還會上揚,最近這次讀數——8月30日數據

遠低於1993年12月以來平均水平,它顯示的緊張度比這期間五分之四的讀數都要低。

而這個指數隻有達到極端水平時市場才可能出現逆轉。

Jakab指出

史上最低讀數是2007年前幾週,當時股市高漲,次貸危機的首批跡象就要出現。

12個最高的讀數都出現在2008年末,那是雷曼兄弟倒閉後。

聖路易斯聯儲的下圖顯示,目前還根本沒有接近上述大起大落的水平,這意味著市場可能還會沿著「擔憂之牆」攀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