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新加坡現場直擊》 五十年來提供大量平價住宅 九成民眾都有屋 十分之一薪水就住得起的組屋天堂

2010-11-08 TWM




新加坡實施組屋政策五十年,住者有其屋的精神不但讓五百萬的人民,九成都有自己的房子,其中八二%更是住在組屋中,即使房價近兩年來飆漲將近七成,年輕人還是可以輕鬆成家,兼具創造財富增值的機會。

撰 文‧徐介凡 攝影.吳東岳今年十月,二十八歲的謝屏忠,牽著小他一歲的女友雷柔嫣,一同走過紅毯,這段五年愛情長跑終於修成正果,父親在一旁激動流淚觀禮 的同時,謝屏忠把太太的手高高舉起、像個大孩子般興奮地叫著:「爸,我做到了。」更重要的是,原本住在五坪大出租小套房的他們,已經買下一間房子,十一月 二日就搬進新家,這讓夫妻倆對未來充滿著幸福感。

目前在新加坡上海亞洲控股公司任職文員的謝屏忠,月薪約星幣四千六百元(編按:星幣兌新台 幣匯率為一:二十三.八九,月薪約合台幣近十一萬元,在新加坡大學畢業生起薪約兩千八百元,工作五年的上班族,平均收入大約都在這個水準上下),雖然薪水 並不高,卻無礙於他築愛巢的規畫,因為,新加坡的組屋(類似台灣的國宅,見小辭典),讓他不用負擔太高的金錢壓力,也能輕鬆成家。

房貸壓力 低,雷柔嫣夫婦輕鬆成家同屬馬來西亞籍華人、只擁有新加坡永久居留權身分的謝屏忠與雷柔嫣夫婦,因為心知買不起價格過高的私人住宅,所以購屋的目標始終鎖 定在二手組屋市場上,今年七月,兩人終於選定了一間緊鄰現住房子旁邊,十六樓、三房一廳、約二十七坪大,要價四十萬元︵星幣,下同︶的二手組屋。

「我 們的客廳要擺大一點的沙發,小孩還沒生之前,多的房間要先拿來當工作室,等孩子生下來、長大後,就可以讓他接著繼續用。」謝屏忠和雷柔嫣你一言、我一語, 聊著搬進新家後要怎麼布置愛巢,雖然添購家具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從兩人的表情上,可以明顯看出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因為購買這間大小中等 的三房一廳二手組屋,雖然得花上四十萬元,相當於謝屏忠不吃不喝七年半左右的薪資所得,但是,由於新加坡多採三十年期的房貸,頭三年平均利率只有一.四 五%左右,雖會隨著政府調整利率而浮動,但以目前來看,每月僅須償還約九百元、僅占兩人月薪加總的一○%比率,可支配所得仍有很大的空間,難怪兩人並不擔 心添購家具的支出。

進一步細看組屋價格部分,包括房屋估價三十七萬元,以及隨著房地產價格上揚、屋內裝修較佳,必須加碼付給前屋主的「增值 溢價」三萬元,由於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有增值溢價部分不能融資的規定,所以在前期自備款方面,分別由估價二○%的七.四萬元、溢價三萬元,加上更換地板瓷 磚、粉刷牆壁的兩萬元裝潢費等,總共需要十二.四萬元。兩人湊一湊手邊存款買下房子,父母也因他們新婚贊助了一些裝修費。

由於謝屏忠是移民者,只取得新加坡永久居留權,因此只能買二手組屋,若是一般新加坡國民,則可以申購新建組屋,同樣的房子,價格比二手組屋便宜了四成,只須準備六萬元左右的自備款,就可以入住,成家更加輕鬆。

「我 們有個蘋果飯店的計畫,在小孩還沒生出來之前,把多出來的房間提供給朋友們短期租借,一晚就收個星幣二、三十元的友情價就好。」馬上就要搬進新家,但生活 經濟壓力卻沒有因此增加,「租金可以當兒子的教育金、拿去存起來、做旅遊基金……。」家裡可支配的錢沒有因為買房子而減少,讓謝屏忠與雷柔嫣對未來有無數 個規畫,一想到這,兩人的笑容變得更甜了。

高達八二%的人住在政府蓋的組屋根據新加坡政府統計,新加坡五百萬人口中,近九成擁有自有住宅, 其中高達八二%的人是住在政府的組屋當中。這是基於自一九六○年以來的政策,新加坡政府成立建屋發展局,統籌提供大量平價的組屋,簡單來說,就像是台灣的 國宅一般,藉此讓新加坡國民能夠實現﹁住者有其屋﹂的理想。

因為從建築、銷售到管理,全由政府一手包辦,所以法令規定,民眾花錢買下來的,只是一個可以使用九十九年的租約,並不包括土地權狀在內;通常,可以分成新建組屋與二手組屋兩種。

根據新加坡建屋發展局資料,不論是購買新建或二手組屋,對象一定要是年滿二十一歲以上、名下不能有任何房子;此外,因為新加坡生育率過低,政府為了同時達到鼓勵結婚、促進生育的目標,申購組屋也同時多了一條規定,在拿到鑰匙之前,一定要辦妥結婚手續才能入住。

值得一提的是,正因為鼓勵結婚與生育,所以如果夫妻二人離婚,不論有無小孩,新加坡政府都會要求在六個月內把已申購的組屋給賣掉,並且搬出。

由於組屋屬於政府政策一環,因此,購買組屋的自備款部分,可以把每月分別扣除自員工與雇主的二○%薪資的公積金︵類似台灣的勞保︶拿來支付,進一步再降低民眾購屋的壓力。

從價格上來看,二手組屋介於新建組屋與私人公寓之間,通常被當作房地產價格的重要參考指標,在同一區域內,新建組屋最便宜,往往二手組屋打個六折,就是新建組屋的價格,至於私人住宅,價格約是二手組屋的一倍以上。

若進一步以目前各區域的平均價格來看,販售房型數量較多的兩房一廳、三房一廳、三房兩廳三款二手組屋(坪數平均約當二十三坪、二十七坪、三十三坪),價格分別落在星幣三十、四十與五十萬元範圍。

新 組屋與二手組屋價格與規範大不同當然,因為政府提供的條件相當優惠,為避免人民拿來作為套利工具,同時也附帶了住滿三年之內,不能出租或轉售的條款。不 過,新舊組屋之間還是有幾個重要的不同,首先,新建組屋的售價因為有政府優惠補貼在內,價格比起二手組屋通常便宜約四○%左右,所以購買對象的資格,限定 要有新加坡國民身分、且夫妻月薪合計不得超過八千元才可購買。

至於二手組屋,則是只要擁有永久居留權身分即可,且月薪收入沒有限制,儘管價格比新建組屋貴上一些,但比起擁有土地權狀的私人公寓,卻還是便宜了將近一半的價格。

其 次,由於組屋的推出是為了讓民眾買得起,因此政府在貸款利率上也有相關配套措施。若購買新建組屋,可以向建屋發展局直接申辦貸款,利率不但比一般銀行所提 供的房貸便宜︵視當下市場利率,便宜一%到二%左右︶,貸款成數可達九成,期間長達三十年,但不得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六十五歲,而且不受政府打房政策影響, 此外,有鑑於政府提供的特別優惠,所以每對夫妻一輩子只有兩次的購買機會。

相較之下,二手組屋的貸款不僅全由銀行辦理,且條件與私人公寓相同,借款期限同樣最長三十年期,貸款額度因打房措施,最高只有八成,利率方面亦比建屋發展局所提供的貸款高約一%至二%,但因為補貼優惠較少,所以二手組屋的買賣次數並沒有設限。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擁有一間二手組屋的民眾,還可以同時擁有一間私人公寓,但為了打壓房價,政府規定今年八月三十一日後購買二手組屋的民眾,若要另外購買一間私人公寓,得先出售手上的二手組屋。

因 為組屋規定,拿鑰匙入住前必須辦妥結婚手續,方能入住,實務上從買好到住進去整個程序下來,通常需要三個月左右的時間。不過,因為幾年前新建組屋申購人數 不高,建屋發展局將新建組屋的申購方式從「先蓋後售」改為「先售後蓋」,先公告一個地區即將蓋新建組屋,讓民眾前來申購,全部售出以後,再開始興建,因此 從買下到實際住進去的時間,相較謝屏忠購買的二手組屋,普遍只需三個月就能交屋,新建組屋卻需要三到五年之久。

新加坡政府除提供新建組屋申 購約四成的優惠補貼外,還有其他政府規定,包括新婚三萬元補貼、居住地點鄰近父母的一萬元補貼等,無疑提供年輕人快速累積財富的捷徑。但是,由於近年來新 加坡因應物價上漲,工資調漲速度同樣很快,若以一般大學畢業生起薪每月二千八百元左右(約合台幣六萬六千元),通常工作個五到七年,月薪就會超過四千元以 上,夫妻二人相加立刻超過建屋發展局的薪資上限規定。

為買組屋,年輕夫妻都想盡早成家為了趁著薪水還在可申購範圍內,趕快申購新建組屋,也 讓新加坡年輕夫妻普遍都有盡早成家的想法,先買屋、接著結婚,再搬進新家也成為當前常態,因為規定拿到鑰匙前辦理結婚手續即可,往往申購後也得等上少說三 年才能交屋,反而多了些時間可以慢慢籌備結婚事宜。

雖然,新加坡不論是二手政府組屋,還是私人公寓的價格,從二○○五年到現在,漲幅均高達六成以上,尤其去年第三季金融海嘯結束,價格漲勢更是凌厲,漲幅少說超過兩成,即使如此,卻仍不影響新加坡民眾買房的意願與能力。

房屋費用占可支配所得比率低,正是新加坡民眾能夠對未來人生充滿希望的關鍵所在。新加坡的組屋政策實施至今,剛好屆滿五十年,規定與管理隨著時代背景與經濟發展不斷演變,住者有其屋的中心思想卻始終如一。

平價組屋品質高,宛如高級住宅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新加坡的組屋屬於平價住宅,但是,不論是建材品質、整體設計,或是公共設施,卻一點也不顯得平價。

踏進方榮福家門,採三房二廳格局的組屋,空間寬敞,外面有一個五坪大小、可以直眺新加坡夜景的陽台,木製地板與櫥櫃構築出來的溫馨感,著實讓人分不清到底身在高級住宅,還是一個普通的政府國宅。

五十八歲的方榮福回憶,身為馬來西亞籍華人的他,當初剛入社會不久,因為太太是新加坡國民,符合申購新建組屋的條件,因此在當時買下一間要價一.八二萬元、新建的兩房一廳組屋。

「我 那時候一個月薪水很低,才四百元。」從基層員工做起的方榮福,每月房貸費用約七、八十元左右,雖然太太是家庭主婦,家裡缺少一份薪資收入,但是,若從支出 占所得比率的角度來看,其實與謝屏忠差不多,房貸只有二○%左右,因為占可支配所得低,儘管家中經濟只仰仗他一人之力,卻也順利把兩個小孩拉拔長大。

一 九九九年時,因為兩個小孩分別到了二十歲與十一歲,,不能再同住一個房間,方榮福決定把住了十九年的組屋賣掉,心想:「既然要換大一點的房子,乾脆就換間 可以住一輩子的吧。」當時因為景氣轉好,除了考慮每個小孩要有一間房間外,也想多給自己一間書房,閒下來時可以做休閒用途,因此,選定了與市中心距離較遠 的後港區,三十六坪、要價三十一萬元的新建三房兩廳組屋。

隨著新加坡經濟提升,方榮福當時二手賣出舊組屋的價格約為十四.五萬元,算一算,增值了將近八倍,售後獲利加上工作二十年所累積的公積金,全部用來買這間組屋。

雖 然房子位於新加坡偏遠地區,但方榮福認為,這裡的生活機能樣樣齊全,除了政府捷運建設與組屋幾乎同步蓋好,不論上班或上學交通都很便利外,組屋社區內亦有 包括中、小學校、停車場緊鄰,對面更有傳統市場,「雖然是新開發的郊區,但生活起來卻很都市。」方榮福說,便利性遠超出他當初購買的預期。

房地產飆漲,二手組屋價格跟著翻倍新加坡政府通常是將公共建設(例如捷運)與組屋所蓋的位置結合,捷運拉到哪裡,組屋就蓋在哪裡,以方便居民上下班。這樣的配套,除了帶給方榮福住的便利,同時也創造了財富。

現在,這間三房兩廳的組屋在二手市場的行情,已經上看五十五萬元,增值幅度將近八成。

「去 年政府公布人口突破五百萬的時候,所有人都被嚇到,拚命在市場上搶房子。」高力國際董事總經理楊煥杰解釋,新加坡房地產之所以會一路狂飆,關鍵來自於外來 人口的大幅提升。由於新加坡生育率一向不高,近兩年來更只剩一.二%左右,「把死亡率考量進去,新加坡本國人口成長率其實是負成長的!」○五年起,連續四 年新加坡人口成長率都超過五%,推升總人口數一舉突破五百萬,成長力道卻主要來自國外移民,以及外國專業工作人士大量進入新加坡。楊煥杰回憶,在大家觀念 都停留在人口只有四百二十萬人的時候,政府突然公布超過五百萬人口的數字,大家都開始恐慌起來,怕沒有房子可住,因此「外資與本國人民同步大買,推升房地 產價格一路飆高。」今年五十八歲、擔任財務會計主管的蘇秀霞,同樣也是房地產價格大漲的受惠者之一,二十年前,她花了九.六萬元在宏茂橋地區買下一間改建 式的新建三房一廳組屋,如今價格來到四十萬元,漲幅超過四倍,她卻仍扼腕地說:「早兩年買才兩萬多元,你看我損失多少。」由於早期新加坡政府的組屋規畫較 不合時宜,推出大量一房一廳的組屋,與現在三房一廳、三房兩廳相差甚遠,因此新加坡政府便重新規畫,將原本一房一廳式的兩間屋子打通成為一間新建組屋的作 法,吸引民眾前來申購,這也正是蘇秀霞所買下的組屋。

眼見媽媽購買組屋增值財富的經驗,二十七歲的女兒陳煊華也打算趁早有樣學樣,剛跟準老公拍完婚紗照的她,現在正積極尋找組屋標的,替自己找一個安居的窩。

面積只有台北市二.五倍大的新加坡,雖然地狹人稠,卻透過政府實施組屋與相關配套政策,讓年輕人即使身處高房價時代,也沒有購屋的壓力,甚至更可因房價上漲而累積財富,反觀台灣的政府,又留給了年輕人什麼呢?

新聞辭典

組屋

1960 年,新加坡政府為了解決國民居住問題,成立建屋發展局,包括興建、定價、買賣、管理等,全面規畫如同國民住宅一般的平價房屋,也就是所謂的組屋。政策施行 50年來,已有82%國民居住在組屋中。根據規定,組屋只提供99年的使用權,到期便收歸國有,與一般私人住宅擁有土地所有權不同(但新加坡部分私人住宅 也只賣地上權)。一對夫妻一生只能申購二次新建組屋,以及向建屋發展局申請優惠貸款的機會,二手組屋因不得申請優惠貸款,因此沒有購買限制。

新加坡組屋公共設施齊備

生活機能相當便利

運輸:組屋區內設有公車站,且地理位置緊鄰捷運站。

遊樂設施:組屋區的中心,一定會有兒童遊樂區與球場等公共建設。

停車場:獨棟五層以上的專屬停車場,供應組屋區家庭停車需求。

大排檔:舊式組屋一樓多為大排檔或傳統市場,供應民眾食物需求。

法令與政策配套完善

打造公平理想的居住園地

01. 新建組屋只准新加坡國民申購,二手則包括永久居留權身分者。

02. 新建組屋價格較二手便宜四成,二手又較私人公寓便宜超過一半。

03. 申購組屋只有99年使用權,不包括土地權狀,到期收歸國有。

04. 新建組屋申購,夫妻月薪合計不得超過星幣8000元,二手不設限制。

05. 新建組屋貸款利率較銀行優惠1%至2%,但一生只有兩次申購機會。

06. 新建組屋房貸最高可貸九成,二手條件比照私人住宅。貸款期間最長30年,但不得超過法定退休年齡65歲。

07. 擁有組屋不能另外擁有其他私人公寓,二者只能擇一。(註:避免炒作)08. 組屋住滿三年前不得出租或轉售,二手不受限,但一對夫妻只能買一間組屋。

09. 組屋居民人種比率依國內人口結構設限,超過上限便不再賣給該人種。

10. 組屋區公共設施齊備,捷運、停車場、孩童遊樂區與球場一併規畫。

租金貴、投報率高,組屋讓新加坡國民迅速累積財富新加坡不論是店鋪、商辦、私人公寓,就連二手組屋的租金也貴得嚇人,以目前一間新建三房一廳組屋購買價格約星幣30萬元左右計算,年租金收益可達2.4萬元,加計政府其他降低購屋成本補貼,年投報率直逼10%。

高力國際董事總經理楊煥杰直言,由於新加坡民眾自有房屋比率近九成,因此國內欠缺完善的租屋市場,沒有市場機制下價格自然不易受到控制;此外,因為外來勞工、移民很多,大量人口湧入也致使租金價格只漲不跌。

社會住宅

應納入國家福利政策

台灣社會住宅聯盟表示,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早就體認住宅市場有其局限性,政府應扮演不可或缺的救濟角色,最普遍的作法是興建一定數量的社會住宅,以「只租不售」的方式提供經濟與社會弱勢族群,以滿足並保障其「居住人權」。

以 荷蘭來說,就認為社會住宅不只是住宅政策,應該是國家福利政策,不論經濟景不景氣,都必須長久、持續地推動。荷蘭社會住宅主管機關是中央住宅部,由中央政 府編列預算、選擇地點、規畫興建,再交由地方政府分配、維護管理,而不只單靠地方政府資源執行。 (梁任瑋)

各國社會住宅政策比較

國家公有租售住宅比率作法新加坡82%自1960年代起,大量興建國民住宅(組屋),高達82%新加坡居民住在政府興建的組屋裡;另外也針對經濟弱勢無力購屋者提供廉價租屋,約占總人口數8.7%。

香港50%1970年代起大規模推動國民住宅(公屋),分為租售兩類,在租金和售價上上有嚴格規定,並對申請者資格進行較高門檻和審批監督機制。

荷蘭34%以政府補助為主,租金經過每年調整,以評點制度公開透明方式申請。各區的分布平均、住宅設計混居,維護居住品質,結合照護服務。

英國20%目前約有800萬人居住公有出租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之租金補貼,透過評點制,保障住宅需求最大者,遵守規範者可終身居住。

德國16.2%採政府補貼民間投資興建模式,完成後在入住對象與租金訂定上均須受規範,出租人只可收取成本租金,租賃期間不會提高租金,並設定最低居住水準,對適當的住宅面積、房間數有所規範。

美國6.2%1950年代起興建大量公有出租住宅提供弱勢團體,近年來為減低標籤化與種族隔離問題,提倡混居政策並改善既有公有出租住宅品質,並配合住宅補貼,解決中低收入住宅問題。

台灣0.08%數量過少,無具體政策方向。

資料來源:崔媽媽基金會、無殼蝸牛聯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86

股民注意:惹不起,躲得起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pg2b.html

 週末,同行業的幾個朋友去張家口滑雪。我們聽高瓴投資公司的張磊講了幾個有意思的觀點。讓大家最贊同的是,他說投資者要切記,惹不起,躲得起。在餐桌上,他反覆用英文嘮叨,You do not have to do anything! 



張磊用很多實例來解釋,對於絕大多數股票,即使他花了大量的時間進行研究,但既沒有強烈的慾望做多,也沒有強烈的慾望做空。所以,他就天天研究問題,思考問題,既不買,也不做空。也就是說,他一直等著把錢用在刀刃上的機會。美國投資界把這種情況叫只做 high-conviction ideas。說這句話的人不少,但是由於各種現實的原因,長期堅持做到的人並不多見。張磊有資格反覆嘮叨這句話,因為這些年他做到了,而且業績驕人。 


正巧,這幾天我在讀美國一個對沖基金經理 David Einhorn 的書,"永遠矇騙部分人" (Fooling Some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他反覆講,他開始創辦對沖基金時,資金非常少,只能集中火力。而集中火力就意味著承擔高風險。怎麼辦?他降低風險的辦法是,三思而後行。不對:百思而後行。只做十拿九穩的項目。 


當然,大多數投資者(包括敝人)均為性情中人。我們經常看到這個股票也好,那個也可愛。看到每份研究報告(不管是看多,還是看空),都覺得頗有道理。聽每個講座(不管是哪路神聖),都覺得熱血沸騰。見每個上市公司的高管,都覺得想寫支票(買股票)。 


做為投資者,我們每天都要做很多決定:這個新股要不要申購?那個股票要不要換馬?我是否錯過了什麼大趨勢?張磊的說法是,只做那些把握非常大的決定; 惹不起,躲得起;不做決定好過勉強做個決定。同行的陳一舟舉了一個恰當的例子,某股票5元以下必買,60元以上必賣(甚至做空),但是在5元到60元之 間,看不明白,所以惹不起,躲得起。 


在性格上弱點比較明顯的股民(特別是性情中人)可能無法按照張磊和陳一舟的理念行事,因為那需要很大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忍耐力。怎麼辦?我覺得大家可以 考慮敝人在拙作《一個證券分析師的醒悟》中所建議的方法,即排除法和分散法。我們要麼投資覆蓋面很廣的基金,或者指數基金,要麼自建一個範圍很廣的資產組 合,程序如下:去掉最大的20%的公司(難增長),去掉最小的20%的公司(風險高),再去掉行業不熟悉的公司,概念多過內容的公司,和明顯走下坡路的公 司,內部管理有問題的公司(出過醜聞),在媒體頻繁爆光的公司,需要政府扶持的公司,最後再去掉熱門的公司,去掉一眼看去就很貴的公司,... 然後撒胡椒粉,多投資一些公司。當然,這種方法是次優。 


張磊的方法也許是最優。兩天來,在餐桌上,同行的朋友們都拿他開玩笑,You do not have to do anything! 我覺得,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強勁有力的口號。不信?你多說幾遍,體驗體驗那份暢快! 
 (本文純粹是個人意見,不代表作者的僱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11

依法取得議約資格 營運能力卻受質疑 雙子星開發案 中華工程能扛得起


2013-03-04  TWM
 

雙子星大樓由中工敗部復活取得議約權,但中工是否有能力承擔這樁金額龐大的開發案,卻也立即引來各界質疑,命運多舛的雙子星案,是否將走上機場捷運第二的命運?

撰文‧陳怡君

台北雙子星聯合開發案第一順位議約人「太極雙星」因無法履約而出局,儘管台北市捷運局迅速與第二順位的「中華工程團隊」議約,但雙子星大樓C1私有地權益促進會會長王小玉懷疑,「中華工程是否有能力承接?」她強調,「依法取得的資格,千萬不能成為護身符。」中工與太極雙星最大的差異在於,中工計畫在二○一七年雙子星大樓落成前,將分回的樓地板面積透過不動產證券化方式處分,作為籌措興建雙子星所需的自有資金。

台北市府官員私下評論,如此規畫不免讓人心生「中工無心於長期經營」的疑慮。此外,中工過去所表現的營運績效,也令外界心存問號。

觀察二○○○年來中工營運表現,至一一年的十二年間,歷年每股純益(EPS)從未超過○.六元,當中也只有○六年及一○年的EPS超過○.五元;在這樣的獲利能力下,中工股價自是長期乏善可陳,自二○○○年以來,股價多受困於十元面額下,在同類股當中相對疲弱。

此外,中工的資產報酬率(ROA)亦是少有可書之處。在二○○○到一一年間,公司的ROA只有四年超過一%,一一年更是只有○.五三%,對比於同業欣陸控股一一年的ROA達到六.○五%,中工經營表現顯然落後一大截;而若與股價和中工同樣皆在十元上下水準的工信工程相比,工信在一一年的ROA,也有接近三%的表現。

依據去年第三季財報,中工目前的總資產約為三九○億元,專家評論,「管理三九○億元資產的績效已不盡理想,若要管理造價七百億至八百億元的雙子星大樓,能力當然會受到質疑。」對於近期上演的這場雙子星開發案鬧劇,不少人直覺聯想到當年的「機場捷運開發案」,十一年前,得標者長生國際也因財務周轉不靈而喪失資格,第二順位的中工也因無法與政府取得共識而放棄興建,最後還是由政府收拾爛攤子。

一樁影響國家門面的重大交通建設計畫,因為政府對開發商的評估不當,仍未能正式通車,自一九九六年機場捷運開發案正式公告徵求民間投資至今,前後已長達十七年。

同樣被認為是國家門面、也被喻為最具指標性的開發案,這一回,雙子星大樓會不會走上機場捷運第二的命運?恐怕需要政府謹記前車之鑑,嚴格把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13

SENSE隨筆130527「老子浪費得起」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27/1726/

「老子浪費得起」—–奢華儀式的演化價值

掌門執筆

 

古今中外,為了舉辦奢華的 宴會、婚禮和葬禮 花費超額的金錢,甚至不惜舉債,乃是一種普遍現象,被認為是值得的 “社會性投資”。***

吊詭的是「奢華」本身卻被視為 “惡俗”,*** 為通行道德所指責。

元前四世紀雅典城邦為了限制宴會規模,設立監督員來樽節進場人數; 共和羅馬曾立法制止“豪門夜宴”; 十四世紀初英王 愛德華二世 規定貴族宴會只能上幾多道菜,耗用幾多肉食。

然而奢華風氣卻屢禁不止, 那麼 “鋪張浪費” 價值何在?演化人類家Junker又有話說。

 

〈奢華的演化價值〉

Th以色列演化生物學家 扎哈維Zahavi 提出「不利條件原理」*****,用來解釋「性選擇」演化中,不利存活的 “誇耀性徵狀” 為何形成。

千古一例:雄孔雀華麗修長的尾羽有礙存活,卻能增加繁殖機會。

純屬誇耀性質的尾羽要証明的是:天敵狐狸莫奈我何,寄生蟲傷不了我….. 一句講哂,老子利害!妳不跟我跟誰?

它傳遞的訊息只有一條:資源?  “我浪費得起” ! ***

 

Th人類高度社會化之後,「不利條件原理」的運作溢出原初“性與繁殖”的範圍,擴展到其他追求合作機會的場合。*****

應用面1:“鋪張浪費”是世家大族的本色,*** 不如此怎配當領主。

中世紀西歐行封建主義,世家大族年中要抓緊機會舉辦盡可能多的盛宴。 除了遠近薄有名聲的人都一概請來,或者許其不請自來之外,女主人還要準備吃不光的食物,將廚餘分給家僕和領地內的窮人。***

它傳遞的訊息是: “鋪張浪費” 証明本堂口實力強底子厚,你們還不趕快埋堆? 起碼不敢和我們作對吧。

 

應用面2:較為個人色彩的 “置生死於度外”“玩命” 等英雄氣慨, 本質上乃是一種終極的 “浪費生命”,則是 帶劍貴族/江湖大佬 的本色,*** 不如此怎配當大佬。 (有興趣可看看《冷池書簡130313生死置於度外》。)

漢唐遊俠,現代賽車手、跳傘和玩笨豬跳的人….. 以身犯險,膽氣過人,對常人形成莫大的吸引力。 更重要的一點,這樣子玩命還沒死掉,老子是不是十足利害?

為何如此做作? 皆因 “封建主義”和“江湖主義” 傳統上帶有軍事性格,其核心制度是「人身依附」。*****  “領導人” 仗義輕財,視死如歸,意在誇耀作風和實力。 一句講哂,老子利害!你們不跟我跟誰?

 

從延伸的“演化論”角度來看,這種 “鋪張浪費”和“英雄氣慨” 的行逕雖然有損財富與健康,對人身直接構成不利,但在 “文化選擇” 的壓力下,卻大有可能獲得社會性的支持。 只要當得穩 領主/堂口大佬,便可透過“高槓杆”作業,連本帶利一票賺回來,因而是一種適應性行為。***

 

更廣闊的應用面3:

〈藝術和宗教的社會功能〉

對社會性動物來說,為了應付不同群體(無論是相同物種或不同物種)之間的生存競爭,群體內部緊密合作是成敗存亡的關鍵要素。**** 軍隊球隊如此,蟻群國家如此,它們必須強調「團隊精神」。

 

問題變為怎樣才能培養「群體精神」?

自古以來,國家社會不斷透過意識形態作業,灌輸價值觀念,*** 如 “忠君愛國” 、 “克己復禮”….. 以教育成員緊密合作。其中有兩種主流手段,表面看不出與此有關,那便是藝術和宗教了。

「藝術」具有以下四種特質:

a美感的表達形式;合乎潛意識對環境安全、性與生殖力….的响往。

b非實用性功能;奢華無聊,暗示富饒、閒暇….

c象徵主義文化意涵;感性與生活目標,個人的延展表現….

和d幻想元素。超凡脫俗,驚世絕倫。

凡此種種,皆非直接的、個人的現世利益,但對整個社群而言, 卻能提供潛意識的溝通渠道和語言,**** 所謂「潛移默化」, 日子有功, 養成 “共同體” 的感覺.

舉例:  “國旗國歌” 是藝術涉足世俗領域的露骨典範, 廟宇殿堂, 豐碑盛典, 雕塑地標….. 皆是顯例. 還有 “國樂” “國畫” “國術”…. 藝術何以有國界? 反証 “想象中的共同體” 是何等有力.

這裡要注意的是, 藝術家當初為何從事創作無關宏旨, 演化只按績效結果挑選適者, 而毫不理會其出發動機.***

 

本文到此為止, 宗教的社會功能容後再行論述.

以上學理出自《達爾文密碼》Junker & Paul

本文為「演說1306《達爾文密碼》」的先行文章,敬請垂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48

輸得起而贏不起 xuyk的博客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1bf.html

   大盤月K線5連陽,其中大陽月K線拉出2根,有朋友禁不住亢奮起來!

   可不是麽?年輕朋友小D以前受我們影響,跟著我們做股票。他相信我們,也相信我們的投資理念及投資方法,我們怎樣做,他就跟著怎樣做。他運氣較好,2009年初入市恰逢小牛市,賺了,很高興!後來跟著我們一起進入熊市途中,無怨無悔,因為他相信我們的信念,股市的春天一定會到來!還陸陸續續地增加投入。他運氣確實不錯,只熬了大約3年,又逢2013年中小盤股小牛市,他的資產很快恢複並且還創了新高!然而,這次他並不怎麽高興了,因為他看看自己持有的幾只股票,雖然有的表現尚可,但其中有2只表現不好,漲幅不大,而看看創業板,如火如荼,如日中天!於是他認定,原有的股票實在不盡人意!遂想尋找更好的股票。上個月開始,他終於瞄準了創業板。他運氣真好,剛買進某只股票,才過了幾天就來了個漲停,隨後連續上漲!小D大喜!從此,他選股越來越偏重於上漲性,覺得買入大漲的就是好股票,並稱這是成長性投資,巴菲特不也是在格雷厄姆的基礎上發展了費雪式的成長性投資嗎?

   小D初嘗甜頭,很快便把持股結構作了調整,不懈地追求所謂的“成長性”,忙得不亦樂乎,並且屢屢得手,好不歡快!

   這幾天,他又進而產生了這麽個念頭,想辭去現在的銷售工作,專職炒股並幫人做股票理財業務。他說,做銷售工作那麽辛苦、受屈,雖然賺得到錢,但像討飯似的,而做股票就容易得多了,人很自在,又能照顧家里,覺得自己很適宜做股票。

   有位朋友說,小D從一個做長線交易的“價值投資者”差不多異化演變成了一個趨勢操作者了。我說,不是的,因為小D以前只是跟著做貌似的“價值投資”而已,而實際上從來就沒有真正形成過“價值投資”的思維和思想,他現在可能滿以為股市今後長期都會這樣上漲的呢,可以“從勝利走向勝利”,所以說,他不算是異化的,現在的他才是真實的他。

   “成功”容易造成錯覺,無獨有偶,眼見股市行情明顯好轉,有些本來很有耐心的“價值投資者”,這會兒借錢炒股的、融資炒股的、主動與人合作炒股的、拍胸脯叫人炒股的、等等,都有了,似乎都按捺不住內心的主觀願望或沖動,出現有意或無意地都與原來的投資體系相悖的現象。然這也很難怪,面對股市大漲或大跌,人性的弱點常會暴露得淋漓盡致。由於人的固有思維是很難改變的,怎麽樣的思維就會產生怎麽樣的投資理念以及投資方法,你想要改變之,通常都是徒勞的。這也就是為什麽認可價值投資的人數眾多,而真正踐行者甚少的原因。沒辦法!

   當然,投資道路千萬條,相應的操作方法千萬種,只要適合自己的就行。不過,股市與賭場有一個非常相同的現象,那就是,很多人輸得起而贏不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516

【每日黑馬】出海玩:遊艇一年維護費用50萬,它讓每個人都玩得起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4/147941.html

來源:i黑馬

作者:婁月

遊艇和帆船一直是少數人消遣的項目,一次出海的成本動輒上萬元。“出海玩”網站(chuhaiwan.com)卻要將其改造為普通人都可以消費得起的大眾海洋文化旅遊產品。出海玩由知名投資人麥子趙領投,這是目前國內首款涉足海洋文化的旅遊項目。

\出海玩已經上線內測,邀請了陳升、左小祖咒等好友前來體驗產品

出海玩的聯合創始人、Pre-Angel投資人麥子趙告訴i黑馬記者,出海玩的定位是“遊艇和帆船界的Airbnb”,即將閑置的遊艇帆船資源利用和開發起來。它和Airbnb相似的地方在於“分享經濟”和“本地社交”,一方面讓船主將船只租賃分享,從中獲利,提高船只利用率;另一方面讓普通大眾也能體驗出海遊玩。

根據出海玩提供的數據,目前我國的註冊遊艇帆船約有1萬艘,閑置率高達90%以上。與之相對應的,船主每年都要為遊艇支付高達30萬-50萬的維護費用,包括泊位費、養護費和人工費(船長、水手)等。而我國擁有1.8萬公里的海岸線、9萬個湖泊和6500個島嶼,這些旅遊資源遠未充分開發。在麥子趙看來,這些海洋和湖泊資源完全可以利用遊艇和帆船進行開發。

出海玩商業模式的第一個思維是降級,把遊艇和帆船這類高大上的項目變成人人都可以參與的項目。一般來說,每個城市的船主由企業、個人和俱樂部構成。由於俱樂部的運營和接待能力較強,這使其成為出海玩目前主要的簽約對象。

麥子趙算了筆賬:一艘78尺的遊艇若每天開4小時,油費成本是6000元,加上其他費用,一天的成本約在8000元。而這艘遊艇一天出海4次,每次載30人,按每人收取500元費用計算,完全可以覆蓋船只的成本。

不過,僅靠租賃船只遠遠吸引不到足夠的遊客,所以出海玩又加入了內容和社交元素,為當地的活動達人提供平臺,由他們發起活動、設計旅遊產品和招募遊客。出海達人由出海玩進行認證,出海玩幫助達人導遊,並對活動做推廣。

“現階段,出海玩只是一個類似天貓的平臺,由我們向船主租賃船只,然後提供給達人,收入完全歸達人所有。目前對雙方暫不收取任何費用,當流量足夠大時才會考慮像Airbnb那樣收費。”麥子趙說。

針對旅遊人群臨時性聚集的特點,出海玩下一步將開通“一鍵建群”的功能,購買同一產品的遊客自動建群,可在群內交流和分享照片。活動結束後,該群自動消失。

雖然當下出海玩並不介入具體的活動執行,但麥子趙表示,未來把模式做重是大勢所趨,“當運營由自己掌控之時,也是利潤最厚的時候。”

麥子趙認為,出海玩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過去買遊艇是虧錢的,但當遊艇和帆船成為盈利的工具時,購買遊艇不再純粹為了個人興趣和接待需求,而是成為一種熱門的投資生意。

目前,出海玩已經上線內測,邀請了陳升、左小祖咒等好友前來體驗出海玩產品,並且已與攜程網、飛票網、去哪兒開放平臺等達成了戰略合作。出海玩下一步將擴大產品數量,同時啟動跨境旅行產品。

\黑馬企業信息

廈門出海玩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Kevin Cao、麥子趙、David

上線時間:2014年11月7日

所在地區:廈門

主營業務:遊艇帆船租賃、海洋/湖泊旅遊產品平臺

融資情況:正在進行天使輪融資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483

他接任消息一出,股價創海嘯後單日最高 一個運動門外漢 救得起阿迪達斯?

2016-02-01  TCW

二○一五年《哈佛商業評論》百大執行長第十八強的羅斯德,將出任阿迪達斯CEO,全球都在看他能如何讓這個老品牌回春。

近年失利的全球第二大運動品牌阿迪達斯(Adidas),執行長終於換人了!一月十八日,阿迪達斯證實,執行長海內(Herbert Hainer)將在九月底卸任,十月由德國最大消費品公司漢高(Henkel)掌門人羅斯德(Kasper Rorsted)接棒。消息一出,股價立馬創金融海嘯以來單日盤中最高漲幅,達一二%。

執掌阿迪達斯近十五年的海內,是德國DAX指數成分公司在任最久的執行長。在他任內,新興市場市占雖穩健攀升,最重要的美國市場節節敗退,加上大幅領先對手的俄羅斯市場遇上政治動盪、盧布重貶,二○一○年曾野心勃勃的喊出五年圖強策略計畫,最後承認無法達標。

法國巴黎銀行分析師蘭威克(Graham Renwick)認為,羅斯德是幫助阿迪達斯改頭換面的完美人選。不只因為他執掌漢高八年多的成績單,更因為他過去施展的成功策略,與阿迪達斯的困境吻合。

先談羅斯德的成績單,漢高業務涵蓋工業黏著劑、化妝品、清潔用品三大領域,與阿迪達斯同為德國起家的跨國消費品集團。先前長年待在科技業的羅斯德,是漢高第一位非從內部基層做起的執行長,領導漢高股價近八年成長兩倍;最新財報顯示,他領銜漢高六年多後, 二○一四年無論是營業利潤率、營業利潤絕對數字,皆創新高。他要走的消息一出,漢高變成當日法蘭克福股市跌最慘的股票。

沒跟上慢跑熱,市占被拿走過去三年阿迪達斯的對手耐吉(Nike)、Under Armour(以下簡稱UA)股價漲幅都遠超過阿迪達斯。從基層主管做起的海內,執掌多年都無法改善美國市場吃癟的現實,投資人因此寄望羅斯德這位外來和尚改造阿迪達斯。

美國是運動迷的大本營,據市調機構Sporting Goods Intelligence估計,二○一三年全球運動服裝及鞋類批發市場,美國就占四三%,超過五百億美元。

「美國占全球運動鞋市場四成,對全球運動鞋影響更達一○○% 。想贏全世界,你得先拿下美國。」運動消費產業市場分析師鮑威爾(Matt Powell)對《華爾街日報》表示。

其實阿迪達斯在美國曾經風光一時,一九七○年代它可是美國市場龍頭,街頭到處可見「三條線」的流行Icon,堪稱把運動鞋變成時尚代名詞的先驅。但此後,它沒有抓到社會變化趨勢,例如慢跑風潮崛起,市占率一點一滴流失。

《華爾街日報》指出,海內其實在北美以外市場,都成功提升了阿迪達斯市占率,他採取集中化策略,把多數籌碼壓在英式足球市場,但這策略在美國顯然不管用。

二○一四年,阿迪達斯在美國股價暴跌近四成,運動服飾一項,市場老二寶座敗給了走猛男路線的UA。無法翻轉在美頹勢,是海內最大敗筆。

除了挽回美國市場,羅斯德還需要拯救阿迪達斯的獲利。彭博數據顯示,UA營利率達一四.二%,耐吉為一二%,而阿迪達斯自己的預測不到七%。投資人希望阿迪達斯能把不太賺錢的銳跑(Reebok)或高爾夫品牌TaylorMade賣掉。而羅斯德正好有帶領漢高砍掉賣不好的產品,成功提高獲利率的成績單。

但,一位敢砍掉不賺錢事業的執行長,真的就能成為阿迪達斯的救世主嗎?

沒意識加強研發,專利太少阿迪達斯最大的問題,其實是遠離了自己的品牌使命。一九四九年成立阿迪達斯的創始人達斯勒(Adolf Dassler)不但是一個專業的鞋匠,還是一名愛好田徑的業餘運動員。

達斯勒本身經常參加運動比賽,在第一線傾聽運動選手的意見,光他一人就獲得七百項專利,例如旋入型鞋釘的革新,對於德國足球隊一九五四年奪下世界盃功不可沒。

在他倡導之下,阿迪達斯是第一家免費提供傑出選手運動鞋的公司,也是第一家簽約長期贊助運動隊鞋襪用品的企業。最大回饋,來自一九五六年的墨爾本奧運,當年穿著阿迪達斯的選手總共打破三十三項紀錄、獲得七十二面金牌。

然而,阿迪達斯越來越不像一個全心全意的運動品牌。一九八六年,它讓美國當紅嘻哈團體Run-DMC傳唱〈我的阿迪達斯〉(My Adidas),卻讓自己與運動消費者漸行漸遠。當嘻哈流行不再,它在美國的業績就此一蹶不振。

相較之下,耐吉持續投資在改善運動表現、減少運動傷害,不只擁有生物力學、化學、運動生理學、工業設計等領域的專職員工,也聘請包括運動員、教練、足科醫師、整形外科醫師等外部顧問,針對產品提供各種改進建議。

根據麥格理與MarketWatch二○一四年合作研究顯示,一九七六年以來,耐吉在美國專利商標局擁有的專利逾四千項,同期阿迪達斯僅二百七十五項,不到前者的七%。

麥格理指出,一家公司大手筆投資專利,短期來看是成本,長期來看卻能提升股本回報率(return on equity)。耐吉五年平均股本回報率達二一%,阿迪達斯僅一二%。

名列《哈佛商業評論》二○一五年百大執行長第十八強,卻是運動產業門外漢的羅斯德,能否幫助阿迪達斯找回品牌靈魂?贏得消費者的共鳴,恐怕是他最棘手的難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45

小米“煮”大米、美的賣大米,企業玩得起跨界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8215.html

現在做企業流行玩跨界,其中不乏驚人之舉,繼武鋼養豬後,最近又出現了手機公司賣電飯煲,電飯煲公司參股賣大米。

2016年3月在小米春季媒體溝通會上,小米發布了米家電飯煲,宣稱要扛起“新國貨”的大旗,終結國人赴日淘電飯煲的歷史。5月20日,在美的新一代電飯煲的發布會上,美的接受采訪說投資了互聯網生態公司,並會逐步擴大生態圈夥伴,一起為用戶優選和配送好米。

如果說小米做電飯煲可以牽強地說其發展符合公司高科技屬性,那麽美的賣大米從白色家電轉向了投資農產品則看上去完全無厘頭。

這樣的跨界,有意義嗎?

放眼全球,現如今很多五百強公司,他們的發展方向,則完全相反。五百強早就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在五百強之列,他們在追求集中企業核心競爭力,剝離非核心業務,打造可持續利潤。即使以前跨界玩得很好的,現在都不做了。

德國的工業巨頭拜耳,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從2016年的1月1日,拜耳集團宣布開始完全專註於生命科學業務——醫藥保健和作物科學,而材料科技將被剝離,並進入股票市場。拜耳是一家擁有150年歷史的德國企業,發明過百年老藥阿司匹林也在二戰期間不光彩地生產過光氣。沒有分家之前,整個拜耳集團的年銷售超過300億歐元。對此拜耳怎麽說呢? “我們的目標是創建兩家全球頂級的企業:生命科學領域的世界級創新公司——拜耳;以及聚合物領域的領先公司——材料科技。”這是因為拜耳意識到,一直把雞蛋放在幾個籃子里,內部需要大量的協調工作。董事會拿了投資材料發展的錢給醫藥做發明,材料集團不願意;拿了醫藥賺的利潤彌補材料的虧損,醫藥集團也不願意。更重要的是,拜耳是上市公司,股票就是公司未來價值的反映。無論是董事會、機構投資者還是股票的持有人,都有希望在公司紛繁複雜的業務中清楚地看到未來價值在哪里,都有簡單化業務分布的需求。試想看一份年報,誰看到主營業務超過三個的公司不會覺得累呢?所以拜耳就這麽分家了。盡管這麽做讓很多人,包括拜耳自己的員工,為這家化學染料起家的公司感到惋惜。

拜耳的選擇不是個例,專業化、小型化是個趨勢。1989年,百時美公司和施貴寶公司正式合並成為百時美施貴寶公司,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二大的制藥公司,產品有奶粉、有牙膏、有處方藥、有化妝品。可這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流行的做法,2000年之後這家公司做了什麽呢?他開始賣業務了。到了今天,過去公司的核心業務醫療鏡像、營養品早就分剝了,甚至不太賺錢的糖尿病業務也在前年賣了。公司現在的定位是生物制藥公司,用免疫療法治療腫瘤(真正的免疫療法,不是害死魏則西的那種)。現在的公司股價連創新高,多次被《財富》評為最佳醫藥公司,就是因為變小了,更靈活,決策迅速。

大名鼎鼎的Google也是。2015年,一個全新名為Alphabet的公司誕生了,它成為了谷哥新的母公司。整件事情看起來就像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巨頭被“並購”了。不過,谷歌當然沒有消失,它只是更加精簡了,成為Alphabet全資子公司,只保留了核心搜索業務。原谷歌旗下的子公司包括Nest、Fiber、Calico和Google X,將分拆成獨立子公司,同在Alphabet集團屋檐下運作。也就是說,讓Google分神的東西,它交給母公司去做了。

此外,公司做跨界、合並、規模增大,說起來容易,實際上內耗相當大。因為一次合並牽扯到供應鏈整合、采購鏈整合、人事整合、IT系統整合、財務整合、法律和政策整合等方方面面。

簡單地說,普通的招聘流程,都可能因為整合或者合並而改變。我以前的一位同事,在合並到新公司P一年後,購買機票還在用原來公司的系統;而且,新的母公司的群發郵件,他也經常收不到。這沒辦法,整合還沒有完成。他的新東家P公司長年熱衷收購各種公司,像一個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可是很多新進的員工都感覺被公司忽略了。

如果說現有的資源整合需要花一倍的時間——一步一步確認兩個公司最優的人力,最優的資源,最優的生產流程,再分頭執行。那麽新流程的設計則需要更多的時間,尤其是此前沒有經驗的那些領域。比如賣電飯煲的公司開始投資大米,真想不出有什麽生產電器開關或者電飯煲內膽的經驗或者現有流程可以給大米鋪貨借鑒。

時尚餐飲流行融合菜,比如“Greekpas”,把同是地中海風味的希臘菜和西班牙小吃“Tapas”混搭在一起;“Crosnut”,集羊角面包(Croissant)的層次感和甜甜圈(Donut)的甜味花色於大成,是沒什麽大問題的。因為核心產品沒有變,服務沒有變,有了新想法,用原來的生產流程就能出產品,借用個融合的概念而已。

但公司跨界畢竟不同一個廚房出菜,基業常青的企業也不是三天兩頭換方向投資投出來的。

(作者來自五百強公司,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與作者交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103

德銀付得起罰款嗎?

德意志銀行面臨美國巨額罰款。(資料圖片)
最近美國司法部要求德意志銀行(FWB:DBK)支付140億美元(約1,092億港元)罰款,作為住房按揭證券調查的和解費用。無獨有偶,早前歐盟裁定蘋果公司(NASDAQ:AAPL)須向愛爾蘭補繳130億歐元(約1,112億港元)巨額稅項,將兩事聯起來看,像是兩國拳腳交鋒,大有以牙還牙味道。不同的是,蘋果有的是錢,截至今年6月底手頭現金連同長短期金融資產有2,315.2億美元,稅款只佔當中6.3%。德銀可慘了,去年剛錄67.72億(歐元,下同)巨額虧損,雖然今年上半年不用虧蝕,但業績倒退81%至僅2.56億元,現在還要面臨巨額罰款,充分體現「屋漏偏逢連夜雨」景況。難怪消息一出,其在歐洲的股價即時下挫。以收市價計,股價於9月16日下跌8.5%至11.99元。

德國總理默克爾口裡雖說拒出手拯救,但傳德國政府低調與華府談判,冀盡快解決事件。究竟最終罰多少還是未知之數,但有一點可肯定,就是德銀對罰款所做撥備明顯不足。按中期報告披露,管理層早為該調查做撥備,但礙於當時仍與美國司法部講數,故未有披露撥備金額。但德銀為民事訴訟和監管執法撥備總額才不過55億元,即使計入「more than remote but less than probable」的17億元或有負債,總額也僅72億元。究竟德銀對罰款金額過於樂觀,還是美國司法部來一招「打死狗講價」,留待讀者自行判斷。

另一關注點是德銀財務狀況。面對巨額罰款,不少報道和分析皆認為德銀賠不起,理由之一是德銀市值僅160億元,罰款佔市值近八成。一般來說,市值多寡不會直接影響公司財務狀況。即使市值蒸發多少,影響的只是股東口袋,按理公司資產應不減分毫。但間接影響卻存在,如德銀若在此時發行新股集資,股價低迷當然影響集資額和投資者意欲。如以庫存方式回購公司股票(若有的話),現在拿出來套現,所得資金自然減少。另外,市值大幅下滑反映投資者缺乏信心,或影響信貸評級而不利日常交易。德銀評級早被下調,如長期優先債於2014年分別獲穆迪、標準普爾及惠譽給予「A3」、「A」及「A+」評級,後兩者於去年分別降至「BBB+」和「A-」,前者於今年降至「Baa2」。還有一點,德銀屬「大到不能倒」,股價續急挫或連累其他相關行業股價,若德銀手持這些股票,價值當然也受影響。

回到基本問題,究竟德銀有能力支付罰款嗎?截至6月底,總資產18,032.9億元,當中流動準備金2,230億元。減去總負債,資產淨值仍有668.09億元,罰款金額相當於資產淨值約19%。但這不等於付得起,因銀行必須維持若干財務要求如資本充足度。來個大膽計算,德銀目前風險加權資產4,022.17億元,普通股權一級資本435.2億元,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CET1)是10.8%。若從風險加權資產和普通股權一級資本中扣除罰款,兩者分別減至3,897.17億元和310.2億元,相除後得出的CET1是8%,雖仍較歐盟《巴塞爾協議III》最低要求4.5%高,但在最近一次壓力測試中,德銀在極端條件下的CET1僅7.8%,是表現最差的12間銀行之一。若計入罰款,此比率相信將更低。因此推斷德銀極可能須集資才能渡過難關。

德銀將於本月底公布第三季度業績,究竟罰款撥備需多少及對業績的影響等,相信到時便會揭曉,我們遲些再作跟進。

原文刊於:am730 2016-10-14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756

精準醫療成本高 科學家計劃十年讓六成病人用得起

在美國提出抗癌“登月計劃”後,中國科學家也提出“10年內實現60%腫瘤消失,60%病人用得起”的目標。

近日在上海舉辦的“2016國際精準醫療學術及產業論壇”上,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色列國家精準醫療計劃負責人阿龍·切哈諾沃表示,在個體化醫療新時代,患者的治療方案應該量身定制,“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藥物更加精準,把不確定的範圍縮小,掌握患者的發病機制,又將夠推動新藥研發。”

作為生物醫藥的發展趨勢,精準醫療已經吸引了各國在此大力布局。

2015年初美國提出“精準醫療計劃”。2015年3月,科技部召開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提出了中國精準醫療計劃。並提出2030年前,我國將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

2016年3月8日,我國“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2016年項目指南正式公布,實施周期為2016年—2020年。這被認為是精準醫療國家戰略部署揭曉。

攻克癌癥成為各國精準醫療計劃的中心,今年初美國提出抗癌“登月計劃”。

中國並不是全球患癌比例最高國家,但由於人口基數大,2015年有429.2萬例新發腫瘤病例和281.4萬例死亡病例,相當於平均每天有1.2萬人新患癌癥,有7500人死於癌癥。

基於新一代CAR-T在內的多項精準醫療技術,上海細胞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錢其軍提出抗癌“白澤計劃”——10年內實現60%腫瘤消失,60%病人用得起。

上海細胞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上海市目前唯一的市級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目前已布局細胞治療、細胞凍存、基因檢測等業務,在腫瘤免疫治療等領域內的12項核心技術進入國家專利局保密審核程序。

“精準醫療時代,免疫治療已成為癌癥治療的顛覆性技術。”錢其軍說。

精準醫療正在全球範圍內吸引大量的資本和科研力量進入。

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周宏斌說,2015年精準醫療全球市場規模約600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15%以上,是整體醫藥行業增速的3倍以上。“腫瘤診斷和個性化治療是中國精準醫療產業最大的市場部分。”

目前,精準醫療產業領域率先爆發的是基因測序,這也是精準醫療的基礎和入口。從早期的生育生殖檢測,到目前的腫瘤診斷,技術的不斷突破升級帶動市場規模增長。

在這個領域,除了華大基因以外,貝瑞和康、諾和致源、安諾優達,以及達安基因、迪安診斷等上市公司也參與其中,在基因測序領域的中下遊進行競爭。

而測序上遊的測序儀器和試劑,則幾乎被Illumina(NASDAQ:ILMN)、Life Technologies兩大國外巨頭壟斷。

目前,君聯資本在精準醫療領域累計投資了約2億美元(含人民幣),前期項目主要聚焦在基因測序和診斷領域,近兩年開始布局個性化新藥研發、免疫治療技術領域,如2014年投資創新藥公司信達生物、2016年投資上海細胞治療集團。

周宏斌表示,2015年全球約50%的腫瘤臨床實驗和免疫治療相關,並且可以和化療、放療、靶向療法、基因技術等“搭檔”探索聯合治療。

近日,美國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發布報告稱,全球癌癥免疫治療市場的規模將從2016年的619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1193.9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達14.0%。癌癥的發病率增加以及醫療開支不斷上升推動市場的增長。

作為癌癥免疫療法中的主力軍,PD-L1/PD-1抗體已經展現了良好的市場前景。今年上半年,百時美施貴寶的PD-1抗體Opdivo銷售額達15.44億美元,增長853.09%。而在2015年,Opdivo全年銷售收入為9.42億美元。

巨大的市場也吸引了眾多國內藥企的積極參與,包括信達生物、百濟神州等研發藥企,以及恒瑞醫藥、複星醫藥等傳統藥企也在布局。

此前信達生物董事長俞德超曾表示,該公司研發的PD-1單抗已進入I期臨床試驗,主要用於治療晚期實體瘤,臨床前數據顯示有更顯著的療效,有望成為同類產品中的佼佼者。

在腫瘤免疫療法中,細胞治療也備受關註。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16日,全球正在進行的CAR-T臨床試驗有173項,中國開展的CAR-T臨床試驗數量位居全球第二,共計30項,涉及24個靶點,僅次於美國。

周宏斌認為,基因診斷、免疫技術的不斷進步,推動“基於細胞免疫治療的聯合療法”可能徹底改變癌癥治療,是具有重大投資價值的人類突破性技術。

不過,今年5月國家衛計委叫停“免疫細胞治療的臨床應用”,周宏斌認為,政策的不確定性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使得擁有技術領先性和臨床資源的公司更有機會構築壁壘。

但是,阿龍·切哈諾沃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精準醫療的成本很高,如何讓精準醫療覆蓋到需要的患者,需要科學界、企業界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

錢其軍介紹說,Opdivo(PD-1抗體)+Yervoy(CTLA-4抗體)組合使用的話,第一年花費大約25.6萬美元,第二年單獨使用Opdivo,花費大約15萬美元;如果使用默沙東的Tecentriq (PD-L1抗體),每年花費大約15萬美元。

“多種抗體聯合應用將大幅度提高療效,但也將明顯提高價格及產生嚴重並發癥。”錢其軍說,國內細胞免疫治療患者能承受的價格應該在10萬元以內,價格過高就無法大規模推廣。

顯然,預期的市場藍海,依然取決於技術突破的進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4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