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遠離群眾的民主運動 李兆富

2011-6-23  NM




香港有個非常可悲的現實:一個民望低無可低的政府,被一群民望更低的政客搓圓撳扁。八、九年前,特首還是董建華,香港社會一片愁雲慘霧。就在那兩年,七一的遊行人數創下自八九六四以來的新高。普遍的看法是,當年政府因為廿三條犯眾怒,所以才激發起○三年的大遊行。

可 是,這個說法解釋不了,為什麼到了○四年仍然有幾十萬人上街遊行。事實上,董建華下台之後,民怨退卻了不少。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年香港人的憤怨,最 主要原因在於特區政府的無能;廿三條最多是爆發的導火線。由○四年至今,短短七年,政治生態圈已經出現天翻地覆的改變。當年一力擔起硬推廿三條立法的葉劉 淑儀,如今已經是立法會的直選議員。政改問題經過多番轉折,雖然仍然未見終點,內容細節上也有極多需要討論的地方。

 

可恨的 是,當年的民主運動,如今已經變了質。其他的政治價值,不斷地在民主運動上僭建。由起初的最低工資,到現在的「迫金共產全民退保」和復建居屋,所謂的民主 派政客,將所有他們自以為是所有香港人的訴求,夾硬地捆綁在民主運動上面。結果,香港的民主運動年復一年地自我邊緣化,參與者的價值觀也越走越偏激。坦白 講,現在的民主運動像癌細胞一樣,不受控地分裂和自我毀滅。試問這樣的以偏激為本錢的民主運動,憑什麼去為全香港人爭取一個真正具包容性的政治體制?民主 運動今天的困局,就好像有人在刻意安排,要用事實來應驗一直深層地埋藏在不少保守香港人心底的恐懼:民主會帶來混亂嗎?

 

先 此聲明,我不相信民主等於亂。至少,許多香港人的熱門移民目的地,例如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等,都是民主國家,社會也不會比香港亂。我要鄭重其事地聲明,因 為如果不把話說清楚,恐怕轉過頭來便會被民主紅衞兵批鬥得體無完膚。無錯,這種鬥純、鬥激的文化,真的很累人。今年的七一遊行,第一個訴求就是爭取二○一 二雙普選。民陣要政治正確,不過,民陣搞手站在道德的珠穆朗瑪峰上自我感覺良好,對香港有什麼意義?還是他們以為,自己搶先佔據了這個缺少氧氣的聖地,其 他人就不夠他們純潔,要從下方的賤民用仰慕的眼光來崇敬他們?

 

議題僭建、孤芳自賞、分裂內鬥,民主運動遠離群眾,最大的得 益者是誰?近年香港有好些政策的急轉彎,來得非常詭異。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曾俊華本來死也不願意發放現金,可是在四十八小時之內,連行政問題都沒有想清楚 便答應放水。無論如何,我就是不相信,香港有任何政客有能力去迫使行政機關放棄逾一世紀的辦公文化。又以復建居屋為例,負責港澳的京官王光亞一開口,政府 就放風說找到了地來適量復建居屋了。香港的政治,越來越人治,一國兩制更早就被廢武功。連這些明顯不過的問題都隻眼開,隻眼閉,民主派還好意思說代表我們 嗎?

李兆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12

職場快富》歐宏杰遠離舒適圈 快速累積知名度 從自卑走向自信 關鍵在「態度」

2012-1-9  TWM

歐宏杰將寫作與金融專業知識結合,迅速在職場上躥起,並利用工作空檔,替財經媒體寫專欄,打開知名度;三十 四歲就當上寶來證香港資產管理處董事總經理。他過人的毅力與恆心,成功地將最初的自卑感,化為超越的力量,打造屬於自己的快富人生。

撰文•歐陽善玲 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存在著自卑感;有人隱藏著自卑過日子,但也有人利用自卑,鞭策自己。歐宏杰,大學念的是新聞,非財經相關科系,卻在三十四歲當上寶來證香港資產管理處董事總經理。駕馭自卑,是他踏上「快富人生」道路最初的動力。

「大學時代,我就待過電視台、廣播電台。在這些地方工作,我並不開心,也沒有熱情。仔細評估過後,我發現 自己對閱讀、寫作有興趣,對賺錢有熱情,兩者合而為一,最好的工作選擇,就是證券研究員。」截長補短    找到 利基舞台歐宏杰說,雖然後來順利進入券商,但部門同事個個頭頂著高學歷光環,不是財金相關碩、博士,就是留 洋回來的。「相形之下,我對自己的學歷有些自卑,等於起步就矮人一截。在強大的危機感下,我知道要在這一行 立足,就必須盡快建立專業,以長補短。」首先,在建立專業部分,歐宏杰採取「雙管齊下」方式。一方面犧牲假 日、埋首苦讀,考取多項金融證照;另一方面,他重回校園進修、念EMBA,彌補學歷不足。

再來,歐宏杰充分發揮自己的寫作專長,利用新聞科班訓練,結合金融專業知識,為自己創造利基。 歐宏杰表示,「我喜歡打排球。球場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可發揮不同功能。像有的人發球很厲害,但接
球就不一定行。其實,職場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如何才能取得上場資格,讓老闆注意,第一步就是要讓自己某部分變得很強,難以取代。」歐宏杰比喻,如果殺球很厲害的人,就應該專心做好殺球的角色,不斷磨練更高超的技巧。職場也是如此,要把自己變成重要的螺絲,得培養「非我不可」的能力。

因為是自己是新聞科班畢業,歐宏杰認為,相較其他金融專業較強的同事,從文筆中展現自己的特長,是建立不 可替代的好方法。「當研究員的時候,主管規定我們一周交一篇報告,我就交三篇;報告內容,我會強迫自己一定 要有別於一般觀點,從不同角度切入;簡單地說,就是把報告做到盡善盡美,而且要比規定的時間早一步交到主管 手裡。」歐宏杰為自己創造出來的附加價值,很快地被主管看見。老闆交付給他的工作,也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多
,愈來愈重要。

他在券商的前三年,創辦了︽國際投資月刊︾,定期向市場發表研究成果,為公司專業形象加分不少;後來,老 闆希望透過出書方式,建立品牌知名度,同時達到教育市場目的,他挾其寫作優勢,也成為老闆心中執行這項任務 的不二人選。
找到自己的利基,趁勢發揮,歐宏杰在短短四年內,就爬到產品研究經理的位置。 隨著職位變化,老闆交辦的任務重要性逐漸顯現。歐宏杰表示,「二○○三年六月,寶來投信發行的台灣五○指數基金掛牌,這是國內第一檔ETF,台灣投資人很陌生。為了能在預定時間順利上市,掛牌前整整一年的時間,我只休了一天假,就連除夕都在公司加班!」金融商品有別於一般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交易買賣時,需要以條理清晰、化繁為簡的方式,將商品「料理一番」,讓無形的東西變得具體。就某種層面來看,財經媒體工作,即是擔任金融機構與投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而歐宏杰則因為受過新聞專業訓練,能快速掌握媒體需求,自然而然就
成了公司與媒體之間對話的窗口。

向老闆申請外派    建立國際觀○四年,歐宏杰擔任國際金融部對外市場策略發言人,多了很多時間與媒體接觸。 他抓緊機會,與主要平面媒體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積極替公司增加曝光度。也因為合作經驗愉快,不少媒體開始找 他寫專欄,個人知名度也伴隨著公司成長,能見度大增。到○五年,他已從當年那位自信不足的研究員,變成可獨 當一面的產品總監。

但,歐宏杰並不滿足於現狀,腦中不時浮現一些想法,「金融業是國際事業,趁著年輕,應該要多學、多看」。 抱著「現在不學,以後就沒力氣學」的心態,歐宏杰鼓起勇氣,把心一橫,向老闆提出外派申請,決定去海外見世面、培養國際觀,強迫自己遠離「舒適圈」。

○五年,歐宏杰調派至寶來證券香港期貨部,新的環境、新的業務、新的合作團隊,讓他再次上緊發條。 為了快速融入香港市場,歐宏杰回到最初犧牲假日、埋首苦讀的日子,一鼓作氣,將香港證券相關證照全部考完
。他的工作內容,也從產品開發、市場策略到自營操作,幾乎是朝全方位金融人才方向發展。

善用「記時本」    搶先一步掌握未來「別看我來香港不到四年時間,就當上董事總經理,這當中的過程,我真的很努力!」三十七歲的歐宏杰,臉上紋路不多,但卻有著一頭花白的頭髮。他以緩慢、溫和的語氣說:「如果要問 我,為什麼能升遷得這麼快,我的答案只有兩個字,就是『態度』。」他解釋,這聽起來好像很籠統,但好的態度,包括即使老闆要求不合理,也不會輕易說「不」;對公司、主管不要只會抱怨,而不提供具體建議。「我和同儕 相比,最大不同地方,是我比較會站在老闆立場想事情,從勞資雙方中取得一個平衡點。另外,我也常從未來角度,思考工作方向,這樣老闆就會覺得,你比其他人更具有前瞻性。」舉例來說,一二年有哪些地方要進行國會、總 統選舉;歐洲主權債到期的國家有哪些?分別在幾月到期?另外,例行性事務包括,美國聯準會、歐洲央行開會日 期,中國兩會時間,也都要清楚掌握。「既然一定會發生這些事,那就要事先做好準備,以快速反應市場變化,掌 握未來方向。」歐宏杰說,自己有一本「記時本」。「我會把所有要做的事,都記錄在行事曆上。但我不叫它是『 記事本』,而是『記時本』的原因,是我會在每件該做的事情旁邊,壓上預計完成時間,然後每天檢視、註明達成 率;每周或者每月,再針對沒有如期完成的部分,進行一番檢討。」歐宏杰舉例,假設在月底之前,要找到五名業 務,那麼月初先找到了兩名,達成率就是四○%。

另外,歐宏杰也透過日常生活訓練,為職場加分。「邏輯思考是職場成功重要關鍵。像平常與家人、朋友玩牌時,就可趁機訓練自己的記憶力或算牌能力,強化邏輯。」歐宏杰將寫作與金融專業結合,迅速在職場上躥起,他過人的毅力與恆心,成功地將最初的自卑感,化為超越的力量,成為金融界的最佳典範之一。


歐宏杰 出生:1974年 現職:康和香港資產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經歷:寶來證券香港資產管理處董事總經理學歷:政大EMBA、文化大學新聞系著作:《香港期貨期權投資解碼》、《交易所買賣基金投資解碼》等十餘本

歐宏杰的快富人生5心法

1. 強化自身優勢,創造難以被取代的地方。

2. 提升溝通力、執行力,讓團隊合作更順暢。

3. 即使老闆的要求不合理,也不會輕易說「不」。

4. 善用「記時本」,做好時間控管。

5. 利用閒暇玩牌時間,訓練自己的記憶力與邏輯力。 職場滾雪球黃金6年
研究員變身董事總經理

2003年 2003年

1. 念EMBA在職進修,提高競爭力、拓展人脈。

2. 取得多項金融證照。

2004年 產品研究經理固定在多家財經媒體寫專欄,大量出版相關書籍,快速累積知名度。

2005年 產品總監 積極爭取海外職缺,建立國際觀。
2006年 副總經理 發展新業務,擴大學界、業界交流。
2009年 董事總經理

開發代客操作業務,規模達1.8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99

中國商人遠離實業:一個悲傷的故事 行勝於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f4ef10100yukx.html

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經濟要在全球競爭中有所作為,必須依賴實業經濟的勃興。當實業家都一一被「逼」成了投資家,當實業之心一一冷卻,那麼,可持續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又將從何說起?

這是個悲傷的故事——中國商人遠離實業

《中國商人》雜誌編輯問我能不能寫一篇關於中國商人遠離實業的文章,事實上我在長達三年的時間裡一直看到民營企業家離開實體經濟,並寫了大量的文章剖析, 於是這篇文章順理成章引用了我許多過往文字。由於是在我一個金融投資者齊聚的小圈子裡發表,也就沒有多少人知道。我重新整理了一下,補充了一些近期的看 法,發給大家看。說實在的,這是個悲傷的故事,沒有多少陽光可言。

讓我們審視自己的環境和內心,決定如何自處。

親娘養的和後娘養的

我偶然寫了一篇濫情愛國的文章,就自找麻煩。

「金融這個行業造就了無數行業的衰落和無數窮人的死亡,金融是一個卑鄙的行業。」一個憤怒的人批評。

您錯了。

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窮人的窮人思維方式。

人都貪婪自私,因此民眾均希望不勞而獲,基於此,均貧富和共同富裕的觀點暢銷數千年。一個社會裡的人群希望通過不勞而獲、掠奪、曬曬太陽就可以獲得財富, 這些人就會捧出一個不勞而獲和善於掠奪的執政者。這個執政者不是沈萬三,沒有聚寶盆、搖錢樹,他需要依靠壓榨一批人來滿足社會的需求,而這些民眾就是第一 批犧牲者。當民眾發現當初的諾言沒有實現,進而鼓噪憤怒時,另一批人就會被犧牲,那就是靠持家致富的富人。依靠剝奪富人,可以讓民眾不餓肚子。對於這一部 分人和乞丐來說,心理都是一樣的——乞丐三年,皇帝不做;只要不餓肚子,懶惰和不勞而獲的厚度就無關緊要。

這是窮人之所以窮的原因。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例子,比如希臘。希臘人民秉承不勞而獲、曬太陽的傳統,當然他們沒有去掠奪,因為有一幫冤大頭的國家自己送上門來。像德國、法國,在這些國家裡充實著偉大理想的政治家,他們弄了一個叫歐元的玩意兒,以期望和美元平起平坐。而和美元相提並論的目的是很陰暗的,就是希望歐元成為一個很好的廢紙後,遠方有幾個冤大頭會用財富來換這些廢紙。正如過去幾十年裡,中國、亞洲一直在持有美元這個廢紙一樣。

所以,不勞而獲總是人人嚮往的。

在電視劇裡你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黑社會頭子都喜歡帶著一幫小弟出門,威風凜凜,不過這年頭你要給小弟錢。德法要做大國之夢,就要給這些小弟錢,諸如希臘 之流。希臘有不亞於中國的公務員隊伍,這些公務員四十多歲就可以退休,領全額退休金,他們的國民同樣享受整個歐洲水準的福利待遇。而這個國家是沒有什麼有 價值的產業的,只有可憐的旅遊和船運。但借錢總是要還的,因為你不是美國人。希臘崩了,接著是多米諾骨牌,到現在的整個歐元危機。希臘人民失業率高達40%。

為什麼?

因為希臘人民喜歡不勞而獲,他們選擇的政府迎合了他們的訴求:不勞而獲;而他們的政府喜歡不勞而獲,德法迎合了希臘政府的不勞而獲;德法政府之所以要迎 合,因為他們要糾結一幫小弟,做一個能花的紙頭:歐元,以便向東方的冤大頭們換財富。為何?因為整個歐洲的福利體系和工會體系養著一群不勞而獲的歐洲人。

我並沒有排除德法都有勤勞的人們。這是歐洲窮人的選擇。事情的根源在於有個美元,原本是廢紙一張,但是在世界上四處更換財富。它的力量來自於美國強大的經 濟和軍事力量,可以維繫世界經濟秩序。而人們在商業行為中,需要一個中介,可以降低交易費用,提高效率。但是,美國有一批不勞而獲的人,他們選擇了政客, 政客許諾他們不用辛勤勞作,你就可以擁有房屋、大汽車和廉價的商品。

怎麼做到呢?

克林頓、布什、奧巴馬都不是沈萬三,也沒有聚寶盆。幸好,他們有一個好鄰居,那就是中國人。

中國人喜歡拿自己的財富去換一堆叫做美元的紙頭,而他們又把這堆紙頭借給了美國人,於是美國人又用這些錢去買了中國人的東西,同時錢實在太多了,民主黨得以壓迫華爾街以便宜的利率借給窮苦的美國人去買房子,並把房子炒的飛上天去。

華爾街不是傻瓜,為何要這麼做?因為民主黨號稱是窮人的政黨,他要滿足窮人不勞而獲的心理,並實現它。同樣他要犧牲一批人,不是美國人,當然要有一批傻瓜來接盤,那就是中國人,以前是日本人。

中國的這些民眾怎麼樣呢?

他們同樣是喜歡不勞而獲的人,他們的選擇我們有目共睹。幸好中國有一群窮苦山地出來的生意人,他們從浙江、福建、廣東的山地裡出來做小生意,開始擴張,激 發經濟活力,滿足就業。但是這些商人在積聚了少數財富的同時,大量的財富去了美國,換取了一堆堆紙頭。雖然美元是一堆廢紙,但卻好過人民幣,美元留在民間,國家就逐漸失去對財富的控制力。接下來該怎麼辦?

我給你幾張叫做人民幣的紙,你給我一張叫做美元的紙。你拿了人民幣,到國外花不了,你就留在這裡買房子、買車。從富商到普通民眾都買了一堆爛磚頭,紙頭又回到銀行以及成為稅收。之後反覆若干次,大家都有了一堆爛磚頭。這也是美國民主黨政府要他的民眾得到的,皆大歡喜,中美人民都開心喜悅。

並不是所有的民眾都能買得起爛磚頭,所以他們開始憤怒。遊戲的崩塌從民眾的憤怒開始。美國民眾的憤怒在於華爾街不肯做冤大頭,設了一個圈套,用近期低息, 遠期高息的方法給了民眾優惠貸款買房子。結果就是數年之後,美國民眾發現養不起房子了。他們的做法很簡單,老子還不了,耍賴不還了。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華爾街崩潰,美國政府和官員繼而也耍賴,他只是露出了那麼點意思,全世界經濟就崩潰了。

中國人傻眼了。因為錢拿不回來了,但是日子還得過。於是,增發四萬億,發現房地產著火了,並且來勢兇猛。為何?因為這堆廢紙發的太多了。

那些買不起磚頭的民眾更憤怒,於是,開始壓制房地產。問題是市面上的紙頭太多,於是開始收攏廢紙,辦法是讓銀行多交些紙頭壓倉——提升準備金率。

我們的麻煩還在於,銀行是要看臉色的。努力勞作吃飯的商人是後娘養的,衣冠楚楚的國企是親娘養的。所以,國企拿到了錢,卻捨不得花;後娘養的拿不到錢,周轉不了。親娘養的對後娘養的說,我借給你錢吧,當然要通過一系列的手續,利息超高。

問題是房子市場沒有了,美國人出問題了,歐洲人也出問題了,外貿死了,所以高利貸下的那幫後娘養的也死了。於是他們也就跑路、跳樓,於是親娘養的也開始發現不妙,錢收不回來了。

普通民眾還是窮,將來會更窮,但令你喜悅的是,那些後娘養的會和你一樣窮。至於下面,沒有下面了,那些後娘養的已經跑路了。

中國商人是這樣一批人,從來都不相信天上掉餡餅,所以,他們對全世界的這幫民眾和他們選擇的政客們玩的這套把戲,洞若觀火。

當這些民眾和他們的政客找不到冤大頭接盤時,整個遊戲就會崩塌。當遊戲崩塌的時候,財富就會沿著崩塌的路徑四散而去。這個遊戲的宿命就是沒有一次可以永久的玩下去,崩塌是必然的。

這個時候離開實業的理由夠不夠呢?

民營製造業之禍

晚間陪客戶吃飯,正好我以前做過製造業,兩人說起開工廠的悲涼。他準備把工廠土地賣掉,搬遷到稍近的地市,收縮規模,維持現金流,拿些錢去投資地產。這是 我所知不少大型民企的方向。製造業目前沒有前途可言,工人工資日長,每每開始罷工要挾漲工資。黑社會開始滲進工人群體,以此壓迫企業主謀取利益。《勞動 法》導致的大量問題出現,許多工人在上班途中受傷也以工傷論處。於是就有工人開始以自傷製造事故,向企業主要挾費用。而社會製造的工資上漲壓力已經大幅度 提高工人的心理價位,工資猛漲到四五千塊。

客戶只有一個字:累。他反覆的講:我很累,太累了。

一個善於忽悠的社會體系,一個小聰明、貪婪、沒有底線的階層,一個個即將倒下的民營製造業企業。

我脫離製造業很久,但對於做工廠的企業主,我心存敬意。一個沒有製造業只剩下投機的國家,它的經濟只是空中樓閣。德國和美國的差別在於德國一直關注製造 業,所以德國人的經濟非常紮實,而美國人放棄了製造業,只依靠金融體系。導致的結果是德國的經濟和就業率都處於良好的狀態,美國的經濟依靠旁氏騙局維持, 產生的結果是高失業率。

中國的未來將會怎麼走?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中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普通民眾階層沒有獲得很好的利益分享,這已經危及到社會穩定。但是政府並沒有想明 白中國因何得到發展,民眾因何沒有財富增長。他們簡單的把問題一分為二,認為貧富差距過大,需要財富重新分配。重新分配的路徑就是讓民營體系加大付出。

這就好像CPI過高,似乎是市場上資金氾濫造成的,所以要一再提升準備金,控制資金數量。然而真實的原因是資金過於廉價,貨幣隨時在貶值過程中。正確的做法是加息,增加資金的份量,物價會隨之沉下去。同時,中國高昂的稅收加大了任何一類產品的價格。上半年國家收入5萬億稅收,已經達到2010年度的7成,而同時PMI降到了50.7,顯示經濟的乏力。

通脹是不可能壓下去的,房地產調控也會失敗,而民營企業的重負也不會改善,民營企業的路有三條,三條路正疊加在一起:高稅收、高工資、高利貸。其中高利貸是崩潰的導火索,而本源是高稅收和轉移收入分配的壓力。

能夠暫時維持生存的是外貿製造業,不過海外經濟的衰退景象和轉移產業基地的壓力,正給這些企業帶到毀滅的邊緣。雖然許多企業主仍得益於中國完整的低級產業鏈配置,但這一類產業鏈並不是不可複製的。周圍的越南、孟加拉等國家有各種低成本的優勢,數億貧民等著吃飯。

內貿是一些製造業的期望,但是複雜的經銷環節、沉重的稅費、物流支出、高人工都束縛著這些企業的手腳,緊縮和高利貸帶來的資金風險也正壓迫著他們。我對此並不樂觀,如果是我,絕不會再去搞製造業來應付內銷。

我和一些做經濟的人說起民營企業的生存法則,只有幾種:做成本低廉的爛貨、假貨、山寨貨、走私貨;做中小型家族企業,代工海外品牌;做大型的製造業企業, 造假賬騙取銀行貸款,把當地政府和銀行綁架進來,然後以貸款去做投機,比如地產、大宗物品。美好的結果是最終上市套現,你好、我好、大家好。糟糕的結果是 逃亡或者進監獄,順便帶垮一幫官員。

所以華爾街對中國企業缺乏信任和尊重,東南亞的消費者也拒絕使用中國產品,認為是爛貨。而中國人享受著各種有毒產品,癌症成為醫院的常見病。國有企業享受 著大量的廉價資本,管理者忙著充實小團體的小金庫和私人口袋,為業績以金錢壟斷市場,大量使用流水線,以減少人工負累。資金的低效和經營的失敗,以至於把 利率提高5個百分點,全國的國有體系就會全線虧損。好在國營企業上市比較順利,預計將來會有數倍於現在數量的企業上市,全民持股。

這樣非常好看,我們的民眾終於都是國家股東了。但是,對就業不會有任何幫助。所以將來對於張口吃飯的民眾來說,就算國家失業補貼和其他醫療覆蓋,你不會餓死,當然絕不可能富有。至於責任,就是那些黑心的企業主剝削所導致的。

所以這些看不到前途的製造業企業主有能力的已經移居海外,帶走一些資金,被套住的還在苟延殘喘。高利貸的崩塌,倒閉、逃亡、不知所蹤,這將會是許多企業主的命運。

當然任何經濟社會,都有失敗者和勝利者,能夠善於叢林作戰,不拘泥於書本營銷戰略的企業主,在這次的大洗牌中,仍舊有機會謀取暴利。

生,或死,是個問題。

三角債重來和高利貸危機

有一天中午妻子對我說,女兒發燒快四十度,沒有汗,頭疼,喉嚨不舒服,我趕緊查了一下google,讓妻子冒著大雨帶女兒去醫院,並告訴妻子可能是扁桃體炎,用青黴素。下午妻子打電話來,說是扁桃體炎,但醫生拒絕開青黴素,而是開了頭孢和克林黴素。

從醫生的角度來講,開高價藥可以讓他們的部門從醫藥公司獲得更高的回佣。從我女兒的身體來說,頭孢不僅僅是多了十倍藥費的問題,而且加大了耐藥性的風險。對於許多菌落,青黴素更有效。

貪婪!整個體系就這樣組成了。

高利貸市場的貪婪代表黑暗的一面,但是也代表民營企業的血液。在這個市場上有10%的資金可能進入了民營實體,其餘的在投機市場和高利貸體系裡循環。

許多人可能沒有想過高利貸市場的危機,僅僅認為是還不起錢的人自我毀滅而已,因為他們認為這是1:1的借貸,沒有多少槓桿,與美國的次債危機不同,其實不然。

對於實體借貸,他們的資金也是在銀行賬面上循環,這部分槓桿等同於貨幣乘數,應該在4-5之間,也就是500%的槓桿。對於投機資金,比如購買期貨和大宗 商品現貨,利用保證金制度來做;現貨的信用證保證金槓桿大致是1:5,同樣是500%;對於期貨來說,按照許多人重倉操作的習慣,超過了1:5的槓桿比 例,甚至到達1:10。這些錢在銀行賬戶上是一些數字,銀行會操作這些錢,用來循環,所以槓桿必須再加貨幣乘數。

我在江南某個經濟發達的小城市和貿易商吃飯的時候,他要提自己賬戶上的500萬也提不出來,因為銀行沒現金了。這個例子可以說明銀行的冒險,在滿倉以高槓 桿操作信貸。按照銀行資本金充足10%左右的比例和準備金率到21%左右的比例,可以明白銀行的槓桿在1:8左右,但考慮中間複雜的操作成本和運作方式, 你把它縮成貨幣乘數為1:5比較合理。

這個時候你會明白高利貸市場和地上銀行其實是緊密不可分的,而循環與高利貸市場,力圖利滾利的資金,槓桿已經無法計算。

但我們綜合考慮,可以明白高利貸市場的槓桿高達1:15以上,這是一個估計的數字,沒有人能夠拿到高利貸市場的準確數字,只能按照邏輯去推測。這個基礎上 你會發現許多高利貸都是無法盈利,而是依靠龐氏騙局的方式,以後來的錢支付前面債權人的利息,從高利貸2分到6分的高利率滾動來說,前面的檔桿請至少乘以 2。

我們終於知道高利貸市場的槓桿大約與美國次債危機爆發前,貝爾斯登、雷曼、摩根斯坦利、高盛所持有次級債券的槓桿相當,也就是1:30—1:40。

刺破高利貸槓桿的是什麼呢?姑且猜猜看。將會是銀行流動性枯竭。而能夠導致流動性枯竭的只有繼續提升準備金率。能夠對沖這個流行性枯竭的只有貿易順差結匯和央票到期資金。下半年央票到期的數字已經不大,順差在減少。

加息不會帶來熱錢,不會打擊經濟。前者是因為熱錢對收益率曲線下降的新興市場不再感興趣,後者是因為實際利率已經太高,對於壓制通脹是唯一一個辦法,甚至都不是好辦法。

但是如果繼續提高準備金率,我只有苦笑幾聲。我的消極如同我頭上的白髮一樣明顯,以至於有位朋友說:你要和老王聊完經濟,不如找條繩子自殺算了。但這位朋友還是在不久之後,就清空了數千萬的鎢砂庫存,之後大跌。

我們回到高利貸這個話題。高利貸是可以持續的嗎?不可以。整個高利貸是一個倒置的金字塔,頂部是大量的基礎借貸人,一層層向下謀取高額利息,底部的尖峰承載著整個金字塔,上面的那部分在一級級擴大。從我的邏輯方法來說,我不能想像這是可以持續的。

在這個金字塔的上方有個正置的金字塔,底層代表居民,上方一層層是銀行、各類企業、基礎建設、政府支出等。這個底層是不要利息的,處於某種愛好,這個國家 的9成居民都喜歡存錢,所以銀行樂的支付低息。他們貸款給上面,因為這是任務,貸款給下層的高利貸金子塔,因為謀求私人和小團體利益,銀行也得以獲得業 績,以彌補大宗優惠貸款給國有體系和基礎建設的損失。

最頂尖的上部實行的金融政策是導致負利率的根源,尖峰一層層向下吸取高利率收益,但這個金字塔中上部是無效率的,在耗費這些獲取的高利率收益。

那麼去了哪裡?

在這個金字塔的上面還有一個倒置的金字塔,尖峰代表華爾街,向上部分代表美國政府、歐洲、日本、澳洲、巴西、中東等產業和資源國,最上層是美國和歐洲的居民,他們享受從底部一個叫做中國的金字塔傳來的高利率收益,而到了他們這裡,從尖峰到廣闊塔底的是低利率。

所以你可以明白,我們三十年來的經濟增長,現在在負擔三個金字塔的龐氏騙局,他們沒有產出,只有利滾利的支出和消耗。

首先出事的將會是最底部的金字塔,當某一個資金鏈條斷裂,整個塔就會崩潰,導致上面兩個塔的崩塌。為了避免崩塌,美國人要錯開這種方式,重置吸血的通道才行。

而中間這個金字塔要保住現金流,必須要把向高利貸金字塔傳送的現金流轉回到自己這邊才行。股市的蓄水池已經底漏了,不起作用,只有重新祭器房地產這個老的蓄水池。所以會很快看到房地產放鬆。

而和中國地產爭奪現金流的就是上面這個金字塔,他們的做法就是做空中國地產,直接吸引現金流到頂部,當然傳統方式借錢——進口——消費的模式也會存在。

至於結果,大家可以自己去想像。

企業主對實業的恐懼 也就是政府的噩夢

晚間睡了一覺,問女兒餓不餓,於是去吃小肥羊[6.43 0.00%]。結賬的時候,旁邊一桌在結賬。等我們出來,我問女兒,你有沒有注意隔壁一桌結賬的情況?女兒問:什麼?我說:坐在你邊上那個女的拿了錢出來,但是手沒有伸出去,只是說說而已,她並不想付賬。而對面那對夫妻,男的起身去了櫃檯,這是真正想結帳的。

女兒笑笑,她對此不感興趣,正在關心自己的卡片。

言歸正傳,飛航途中,買了吳思先生的《血酬定律》。一直知道這本書的內涵,但是沒有看過,花了一個半小時看了八成。

這是本偉大的書,吳思把整個中國歷史的大糞從美麗的軀體裡剝了出來,臭不可聞,然而卻是中國的本質。其中有個故事剖析民眾的算計,我並不是完全描述,拆解一下其中的邏輯。

清朝某地一直有販私鹽的傳統,但規模不大,只是普通民眾的生計來源而已,與大鹽商的利益有衝突,但並不危及到生存問題。不過,由於乾隆下江南,鹽商接待的 不錯,因此得到了恩寵和許諾,鹽商利用官場力量擠兌這些私鹽販子。這就威脅到了私鹽販子的生存,雖然那些並不能發財,但卻是安身立命的生計來源。

這個時候開始計算人性命的價值,私鹽販子是餓死呢?還是奮起一搏。算計在於地方官是維護鹽商的發財擴張夢還是維持一方安穩。代價是什麼?雙方在計量的時候,有出頭者振臂高呼,於是開始大亂,圍攻了衙門。

地方官很明白當地的民情,立即告示,說按原來方式繼續。然後再謀劃領頭者的事情,普通參與者既往不咎。民眾很快情緒平復下來。但是軍方不肯放棄立功心切, 開了隊伍過來。民眾感受到了生存的危險,在領頭者的帶領下武裝攻擊了軍隊。清朝軍隊腐朽不堪,被擊垮了。事情鬧大了,軍隊撤退,還是地方官來處理。地方官 的策略不過是原來的伎倆。

歷史上的地方官對於民眾心理研究很透,無非一個生存底線問題。順民的代價是讓他活下去,而不是壓榨到死。鹽商和軍隊的做法都是逼人於死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結果就是民眾算計生命的代價,民不畏死,那就是執政者的噩夢了。

這裡說起一個現實中的討論。朋友咸蟹認為私營企業做事沒有底線,在達到足夠強大的原始積累之後,與官勾結,就會做出很可怕的事情。另一個朋友魚頭認為私企如果不能持續保持企業的道德感,就不能長久生存,會被市場淘汰。

我個人的理解是,國企管理層有卸責的本能,因此不會做惡劣的事情,但是也不會有效率;而私企出於壓榨最後利潤的本能,官商勾結是最迅速的一條路,沒有底線是可能的,也是不能長久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私企老闆都能夠有長遠眼光。

根源在於無恆產者無恆心,基業長青的理念不存在,都是撈了一票就走的思路和路徑,因此無底線反而成為常態。

但是你把所有一切寄託在國營體繫上,執政者就會給自己埋下一顆炸彈:國營體系無效率,就業是不能指望的。一旦私企被壓榨死光,失業者成為流民,就會計算生命的價格。

地方官的處理是到位的,事情平息,民眾繼續做順民,英雄當屠。因為民眾開始算計得失,把原來為自己出頭的人賣掉,當然好過庇護。這個時候地方官再推一把,宣稱送賊前往者,給多少賞錢。鄉親們算一算銀子,就把領頭者綁了送官。

上世紀四十年代,哈耶克寫《通往奴役之路》,是那個世紀最偉大的哲學著作之一。但並不被大多數人理解。資本論和凱恩斯主義的信奉者席捲了全球。那個年代的世界各國多少都曾嘗試過用左翼的社會主張和治國策略,包括英法這樣的老牌帝國。

幾十年後,這些國度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英法拉美印度等不僅僅在經濟上一無建樹,而且產生了社會動盪,阿根廷直接從世界第六的發達國家墜入發展中國家隊列,並且再也沒有回到發達國家的陣列。

哈耶克的理論不容易為普通民眾和代表其選擇的政府接受,而老馬和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很容易煽動人心。其實,這有什麼稀奇呢?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發明了這類理論,那就是均貧富,暴力革命的一套。

古老的宗教和主義都有一個傾向,給普通民眾描述天堂,只不過宗教宣稱的是來世,主義描述的是現世。宗教改良後,能夠一直生存發展下去的原因在於來世沒辦法 算賬;主義卻給自己設了個套,宣稱現世就可以共同富裕。達不到目的的時候,就只能均貧富了。一旦要均貧富,那就需要犧牲一批人。

宗教和主義要犧牲異教徒時,對於神僕來說,重要的不是精神,而是這些異教徒手裡的財富。奪其一百,給民眾三十,自己腰包裡裝七十,這是可以算計得失的。

如果沿著這條路徑去理解哈耶克的哲學理論,就能明白,對於民眾來說,描述天堂,非常容易忽悠他們脆弱的心靈。民眾從來不會思考,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你 把命運交給一個好皇帝,一個清官體系,要公平,怎麼可能做到?人性的貪婪,決定了烏托邦裡劃分財富的人必定要留下自己最大的那一塊。

對於拿到天下的人來說,這個牧場是他的,他會考量基業長青,會維持奶牛們的生存,以方便長期擠奶。但是對於皇帝下面的眾臣子來說,他們只是奴才。皇帝不差餓差,當差的壓榨民眾是一定的。而一個皇帝是管不了普天下的官僚階層的。

這就是烏托邦無法實現的原因。

但是民眾做順民有自己的算計,只要不威脅到生命的價格,他們是不會起來行使暴力的。歷來所謂的農民起義軍都是流民佔多數,因為他們安身立命的基礎沒有了。即使如此,流民一旦有了口飯吃,隊伍就垮了。所以,領袖是洞悉人性黑暗的偉大人物。

過去三十年,政府以經濟發展替代自由,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為何現在行不通了?老幹部非常憂鬱:我們打下了江山,為他們發展經濟,建起高樓大廈,為何他們恨我們?

根源在哪裡?

如果你聽說國家的富人只有1成在私營體系,你會驚訝嗎?從高利貸事件中,你會明白,真正有錢的是誰。在最初的二十年發展中,私營體系積累了大量財富,後十年這些財富已經發生了轉移。現在的私營企業大多數是中產階級。

無論是通往奴役之路,還是血酬定律,告訴我們的道理,在於一個經濟發展的社會,沒有自由和制衡體系,最終會變成一個財富輸送溝渠。今年有可能財政收入達到10萬億人民幣,這是水面上的;水下的潛流輸送,大概與此數字相當。

一個國度要進入文明開放的社會,只有全民和解,建立制衡體系,人人監督人人,向上輸送的溝渠才會枯竭。尊重私權,開放市場,私有企業有恆產才能有恆心。紮根於此,做基業長青的打算,解決社會需要的經濟發展和就業問題。

歷史的輪轍告訴我:為了避免流民階層形成,要依賴私企解決就業,所做的就是充分競爭,任市場你拼我打,資源市場上交國企。問題在於,這個方法已經行不通 了。自由市場告訴我們,當市場被扭曲後,各類報復就以市場自己的形式展現出來。一隻溫良的羊,突然滿身是長滿獠牙的嘴巴,這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市場。

金融的邏輯基於貪婪和恐懼。國有銀行只有恐懼沒有貪婪,他們的算計是國有體系有國家兜底,即使效率不高最終也會有人買單,因此貸款去了國企。這對私人沒有 好處,於是尋租者利用各種渠道把資金給高利貸者,高利貸去了私企。私企在一年前就安排了護照和簽證,以至於高利貸者蹲守美歐領事館都沒有看到欠債的企業主 身影,證明這些企業主已經不相信自己能夠活下去。這些企業主對實業的恐懼,也就是政府的噩夢,因為他們不玩了,就業市場在哪裡?

最終,這個爛攤子一定是政府出面收拾,國企不得不全面接管經濟。在最初的三十年裡,在全球歷來的經驗裡,國有體系都是無效率的,無法解決就業問題。

上山下鄉的源頭在於當年的國營體系已經無法解決數千萬年輕人的就業,留在城市裡是巨大的不穩定因素。即使下鄉,也沒有在農業裡解決就業問題。文革期間,全 國經濟已經在崩潰邊緣。鄧公不得不在1978年穩定政權後開始改革。他的選擇只有兩條路:大饑荒餓死數千萬人,或者改革讓所有人吃飽飯。

我非常反感現在理論界的一種說法,說鄧公當年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為了產生壟斷資本家。在一個體制內,鄧公做了他力所能及的最大努力,以變通的合約:承包責任制,暫時解決了私權問題,激發了廣大民眾的創業熱情,耕作農業,創立私企。

而朱相在體制內,也做了力所能及的最大努力,讓國企工人下崗,促進私企發展,開拓了出口市場。

但是宿命,是一條自食其尾的蛇,封閉社會的利益輸送自然而然的發生,向上的溝渠自動形成,最終形成的是倒退回到起點。

虛擬經濟的空中樓閣

路透RUSELL專欄認為中國9月份對銅和鐵礦石採購的增長代表了中國需求增加,因此有利於多頭市場。

很顯然,這位老兄不瞭解中國經濟的魔幻市場。

包括我認識的地產商在內,在八九月份,資金的飢渴達到了頂點,他們不得不大量從銅、鐵、膠市場補充融資庫存,以獲取廉價資本。這類資本的成本遠遠低於高利貸拆解,而且規模巨大。高利貸業者無法提供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尤其是在銀行信託、理財等表外信貸被銀監會停止的時候。

早晨我和一個貿易商朋友談及大宗的未來,唯一的因素是中國政府的態度。中國的政策決定大宗反彈或者崩潰。

歐洲危機已經過去了嗎?看看德國CDS的急升。市場是不會說謊的,德國拯救歐洲的能力正受到市場的侵蝕。歐洲各國的緊縮正在互相影響,形成震盪。緊縮輸出 後,正影響歐洲各個國家之間的貿易,包括英國在內的經濟體無一逃過。銀行業的重組正受到自身抵制,而希臘危機導致的銀行壞賬預估,德法銀行正從50%提升 到60%。

美國危機過去了嗎?它的失業率不能解決。奧巴馬正尋求戰爭的可能性,針對伊朗刺殺沙特大使的報復。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正宣稱要對中國操控匯率進行嚴厲的懲罰。你要明白,美國的選舉是追隨民意的,政治在那裡也是自由市場,政客需要瞭解顧客的需求。

泰國的貿易商正失去購買廉價原料的能力,他們也開始缺少現金。歐洲的流動性緊縮危機已經開始嚴重影響亞洲市場,這是亞洲人為何要拯救歐洲,而英美拒絕擴大IMF救助規模的原因。

發達世界需要中國崩潰。

這個局面正從隱性的市場競爭,變成一個越來越明顯的世界金融和貿易戰爭。華爾街正把炮火從歐洲向亞洲區蔓延,歐洲戰局已定,歐元必死;而只有中國第二個死,華爾街和美國經濟才能夠得到救贖。

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亞洲金融[2.70 -2.88%]危機,美國得以興旺發達三年。整個邏輯表明,當華爾街的金融機器開動,歐洲和亞洲都在瞄準星上。佔領華爾街的極左份子,沒有領悟華爾街正在拯救他們的經濟以及他們未來的飯碗。

中國經濟的崩潰會有什麼好處?美元資本的大量回流,可以補充美國實體經濟的流動性缺乏,股市、房地產市場可以繁榮。扭轉操作壓低長期利率的動機,加上流動性回流的補充能量,美國的市場得以復甦,就業市場得以興盛。

而中國只要金融體系不出現大的波動,通脹得到抑制,都不會打消僵局。銀監會停止了表外貸款,終止了高利貸市場的輸血工具,同時對於溫州等地的高負債工廠,政府正在接盤。

大宗商品破滅不在政策的考慮之內,大宗價格下滑符合壓制通貨膨脹的目標;拯救股市的戰役已經開始,國家隊在入場,儘管效果不佳,但起了一點作用。拯救股市有助於銀行系統發生問題,可以大規模的再發行融資。

中國的政治經濟學原理表明,大宗必死,股市當興。主觀意願,房地產凝固即可。國家隊隨時準備接手所有的領域,從垮掉的民營製造業到IT,馬云同學心領神會。

美國的政治經濟學原理表明,中國經濟必死,美國實體經濟當興,就業市場得以復甦。

企業家可以放一個天平,衡量一下:我在死亡名單上嗎?

全球化下的廣闊空間

凌晨醒來,一時間不知道身在何處。牆角似乎在響,我抬頭觀察了半天,猜測是隔壁的動靜,或是牆外狂風颳動鋁皮的廣告牌。我在十數年佛教信仰之後,放棄了宗 教,心中一片虛無,既不信來生,也不信往事,雖然我敬畏鬼神,然心中並不真的認為他們存在。世俗的中國人其實都是無神論者,天不怕地不怕。

這一會兒,沒有了聲音,除了我的老電腦,風扇正在沙沙的響,努力的驅除熱量。

晚間的飯局有個馬來西亞人,討論大馬的房產和簽證。大馬對中國的落地簽關閉了大門,因為有太多的賣淫女過去,伊斯蘭宗教的國家拒絕接受。

我對伊斯蘭文明有些看法,所以我並不主張在坐的一個女同行轉去大馬,建議她考慮英美國家。但馬來人認為大馬是民主體系國家,英聯邦成員,應屬於不錯的選擇,唯一的問題是大馬並非移民國家,非常難以拿到身份。

這一年一直聽到移民的聲音,從身價數億的富豪到身有幾十萬的白領精英,他們一起在閒聊時談及遠渡重洋,無論是發達的英美還是不發達的老撾。

我在閒散的學習智利、西班牙文,進展緩慢,最近又開始學習老撾語,學習他們如蝌蚪般的文字和孤立的語言。儘管我喜歡老撾的別墅建築風格和天然美女,然而這 個國家,腐敗橫行、資產安全感很差。無論是西班牙語還是老撾語,也只是幫助我的生意,對於居住,智利是很好的選擇,美國和澳大利亞是更好的選擇。

行走的意義在於看到世界的不同,瞭解一個個文明的差異,明白他們的正確與迷誤,知道這個文明走向開放還是封閉。

看了一下新澤西的小鎮,瞭解他們的生活水準、教育和治安。我本心並不想與太多的華人居住在一起。但和洛杉磯的洋插隊一番長談,他談及小孩的融入,比如9歲 的小移民和當地ABC、白人、新移民的交融都有很大的問題。對於孩童的成長,群體的陪伴和交流是至關重要的。終於還是把目光轉向亞裔居住的區域,如果要這 麼看,夏威夷是很好的選擇,然而就生存發展機會而言,大城市群落才是最好的選擇。

移民美國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但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也提高了門檻,我對是否拿到身份並不是過於激進,買一個伯納茲的護照也並不是不可以的事情。當務之急是讓女 兒在上小學之前進入歐美的教育系統,接受開放式的學習環境。我聽了一次女兒幼兒園的公開課,對中國老師的素質和冷酷感受頗深,這樣的老師是無法讓孩童熱愛 生活的。

美國的公立教育差別很大,爛學校裡孩子會吸毒濫交,好學校會集聚優秀的學生和生活環境。然而好學區的房產一定是異常昂貴,地產稅高昂。對於我來說,有種種的困難,如何過去,建立生意,落足生活。

過海的時候,我望著層層翻滾的波浪,發了一會兒呆,感受到生存的壓力和佈局未來的坎坷。狂風大作,寒冷滲透到我單薄的衣服裡,我沒想到這裡這麼寒冷,而輪渡也停了航,我幸運的坐了最後一班船。坐車到星巴克,坐下來喝了杯熱咖啡,聽生意上的合作夥伴談起未來的行情。

這是一個糟糕的時代,年輕人仍舊具備勇氣,老人惶恐不安,而市場會獎勵年輕人的勇氣。在大宗商品的賭博上,未來短暫的大泡沫時代會讓很多有膽量聞見血腥味的商人獲益。之後將會是狂風掃落葉,市場的幸運給那些謹慎保守的人。

晚些時候,再見一些重要的客戶,談的稍微遠一些,我談及印度市場,希望將來得到他們的支持。

錢永遠是一個問題,我努力整合圈內資源,從私人資本到國家壟斷資本,一週內見了三十多位重量級的圈內人物,下周開始密集拜訪工廠。工廠正處於風雨飄搖中,許多老總親自接待下去的小業務員,行業正處於生死攸關的大變革時期,明後年這個行業會屍橫遍野。

鋼鐵、有色金屬、紡織業、汽車業、石油和食油等,我們沒有一個行業能夠獲取足夠的利潤和積累。聽上去我們似乎是重商主義的國家,其實在製造業毫無還手之力。以目前的局面,今明兩年大宗商品資源國和美國的金融資本就可以席捲我們上萬億美金的利潤而走,我們只剩下一堆房子而已。

假如製造業支撐不住,資本大鱷在年底開始做空,多美元空大宗商品,我們的財富就會一瀉千里,三十年的積累終究是一場空。

與一群小孩子議論,有人問為什麼不會升值。我嘆息一聲,這裡的理由就不用說的很透了。還有人說,你一直飄泊,總會失去根。

我的根和鄉愁在心裡,正如天空的鷹,不需要一個窩。下了蛋被主人拿走,隨時隨地被宰殺,你覺得哪一個更自由和有根呢?

既如此,努力吧,無論多麼難,還是要選擇幾個地方要去,不為別的,只為生命的延續,女兒可以看到比我們更真實的世界和獲得更有邏輯的分析方法,來獲得認知世界的魔法。

而這個世界對於中國商人來說是無限廣闊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03

傑裡米·格蘭桑:十條誡律遠離投資危險 牛牛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8456da0102edif.html

 
波士頓投資公司(GMO)聲譽很高,該公司在預期宏觀形勢和把握市場時機方面有著卓越的紀錄。它曾正確預言了1989年的日本大衰退。2000年網絡泡沫高峰時,GMO曾向投資者發出過警告。而在最近10多年的幾次市場大波動中,GMO的研究都做到了目光如炬。例如在次貸危機前,GMO便指出未來市場的前景黯淡;2009年3月,在股票市場到達底部後,GMO又呼籲人們應積極投資股票市場,成功抓住市場的底部。在格蘭桑最近發佈的市場評論中,他為投資者提出了10條投資建議。他認為這些真知灼見可以使得投資者在投資中儘量遠離危險。

  建議一:相信歷史。

  歷史是會不斷重複的,如果忘記這條你會處於危險境地。所有泡沫都將會破滅,所有的投資瘋狂也將會煙消云散。在投資狂熱階段,既得利益者以及媒體和分析師不斷地鼓動你,他們向你保證:當下經濟情況是絕無僅有的好,投資狀況樂觀,實體經濟有著更高和更持久的增長潛力,即使這些觀點來自於美聯儲本身,你也應該要忽略它們,不要過多地受它們的影響。市場如果會更猛烈地上漲,它只是離真正公正的價值越來越遠。但最終,市場會讓你失望,它可能會在你極度痛苦和煩躁中,下跌回歸至合理的價值水平。投資者的任務是要在這樣的市場波動中生存下去,下面是更具體的措施。

  建議二:不要做借款人,也不要做貸款人。

  如果你貸款來投資,它會干擾你的投資能力。不使用槓桿的投資組合不能被斬倉,而使用槓桿的投資則會面臨這種風險。槓桿會使得投資者自身的耐心受損。貸款鼓動起了金融激進主義,它使得投資者更加魯莽和貪婪。它雖然暫時會增加你的回報,但最終它會突然摧毀你。它可以讓人們現在買得起那些未來他們都可能沒有償付能力的物品。它已被證明具有極端的誘惑作用,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都已經證明無法抵制它,彷彿它是一種讓人催眠的藥物。政府也從上世紀中期開始,尤其是現在,似乎也已經證明了其自身沒有抵抗能力。任何健全的社會必須認識到債務對人類的誘惑和成癮危害,並通過相應法律約束它。利息支付不應該有稅收抵扣的優惠。政府累積的債務應給予合理限制,比方說,不能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50%,給予10年或20年的時間來糾正現在的債務問題。

  建議三:不要把所有的資產都放在一條船上。

  這大概是所有投資建議裡都包含的一條。商人們在兩千年前就已經認識到這點。將投資配置在幾個不同的領域,而且儘量多一些,這可以增加你投資組合的韌性,增強承受衝擊的能力。顯然,當你的投資標的眾多,而且各不相同,你就越可能在你的主要資產下跌的關鍵時期生存下來。

  建議四:要有耐心,並且專注長遠。

  投資者要耐心等待好牌。如果你等待的時間足夠長,市場價格可能會變得非常便宜,這就是你投資的安全邊際。因此投資者現在需要做的是,面臨較好的投資機會時仍然要忍受等待的痛苦,直到其中一些變得極好。個股通常會從底部反彈,整個市場也是週期波動的。如果你按照上述規則,長期來看,你將從個股暫時面臨的糟糕局面中受益,因為你能以較低的價格買入股票。

  建議五:認識到你相對於專業人士的比較優勢。

  迄今為止,專業人士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作為投資代理人,首先要維護自己的事業,這就使得他們在投資中有所顧忌。專業投資人士的第二個問題是由於排名的需要,他們必須要在投資中活躍積極。而個人投資者可以更好地耐心等待合適的價格,而不用在意別人在做什麼,這對於專業機構投資人幾乎是不可能的。

  建議六:嘗試控制人類本性中的樂觀。

  樂觀可能是一個生存的積極特徵。我們人類是種樂觀的物種,成功的人的樂觀水平很可能高於平均水平。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相比其他地區更樂觀,我認為美國就是個相對更樂觀的國家。這一點對實體經濟有促進作用,比如美國鼓勵冒險精神,失敗的創業家也是受到尊重的。但是,樂觀對於投資者來講是一個缺點,尤其是樂觀的投資者不喜歡聽到壞消息。如果有人告訴你房地產市場有一個泡沫,他就會遭遇批評。在2000年美國的股市泡沫中,利空消息猶如鼠疫一樣,讓人痛恨。看跌的專業人員將被解僱,只是因為人們不想聽到關於牛市的不和諧的聲音。這個例子說明,當事情變得看上去很美好的時候,把它從人們手中拿走會使得人們非常不愉快,哪怕只是說說而已。在這種狂熱的局面中,相對於整體被新聞包圍(有時是狂熱的客戶)的專業投資機構,個人投資者更容易保持冷靜。其實絕對也不容易,只是相對更容易。

  建議七:在難得的局面中,要努力變得勇敢。

  當極端的機會展現在自己面前的時候,你可以比專業的機構投資者投入更多比例的資金買入。因此,如果數字告訴你,這真的是一個定價被嚴重低估的市場,咬緊牙關,勇敢地加入進去。

  建議八:遠離人群,只注重價值。

  現實生活中,個人對群體的情緒是難以抗拒的。看到鄰居在一個投機泡沫中變得富有,而你卻一直置身市場之外,這對於你來講真的是一種折磨。抵禦人群鼓動的最好辦法是關注你自己計算的個股內在價值,或找一個可靠價值測量來源(不時檢查他們的計算結果)。然後如崇拜英雄般地崇拜這些價值,並嘗試忽略一切。尤其是忽略短期的消息:經濟的起伏波動和政府發佈的無關緊要的消息。股票價值是基於公司未來幾十年的股息收入和現金流收益。短期的經濟驟降對公司長期的價值沒有明顯的影響,更不用說對於更廣泛的資產類別。遠離那些試圖在短期破譯市場走勢的所謂專業人士,他們長期來看是會虧錢的。

  記住,那些能為投資者避免悲痛,並賺錢的偉大機會,從數字上看是非常明顯的:相比長期美國股市平均市盈率15倍,1929年市場見頂時市盈率為21倍,2000年互聯網泡沫頂峰時標準普爾500的市盈率為35倍!相反,在1982年的股市低點時,市盈率是8倍。這並不複雜。

  建議九:投資其實真的相當簡單。

  GMO在預測不同資產類別的回報時,有一個簡單的和健康的方式:假設利潤率和市盈率會在7年的週期內向長期平均水平靠近。

  自1994年以來,GMO已完成了40個季度預測。從對這40多個預期的統計上看,它們是有效的,而且有些數據令人吃驚地準確。這些估計沒有太複雜的數學理論,它們只是GMO在忽略群體情緒的影響,運用簡單的比率,並且保持耐心的情況下做出的。問題是,儘管它們可能是很容易預測的,由於迫於業績壓力,專業人士卻很難使用它們,個人投資者使用它們則容易得多。

  建議十:對自我要真實。

  作為個人投資者,你必須要明白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如果你能耐心等待,並忽視群體的誘惑,你很可能會獲勝。但是如果你採用一個有缺陷的方法,被群體引誘和恐嚇,跟隨人群而動,在上漲的後期進入市場,或者上漲初期離開市場,這對於投資來講都是災難性的。你必須精確地知道你的痛苦和忍耐閾值。如果你無法抗拒誘惑,你就絕對不會管理好自己的錢。

  有兩個完全合理的替代方案:要麼聘請有這些技能的投資經理,其實對於投資經理來講在人群面前保持超然的心態是更難的。要麼,你就投資於全球的多元化股票和債券指數,在你退休之前儘量不要管它。另一方面,如果你有耐心,具有一個很高的忍耐閾值,具有不從眾的心理承受能力,並且具有一個大學水平的數學知識,以及對常識有很多瞭解,那麼你就可以去做投資了。

  傑裡米·格蘭桑(Jeremy Grantham)是波士頓投資公司Grantham Mayo VanOtterloo(GMO)的主席兼首席投資顧問,GMO管理資金規模達到1070億美元,其中950億美元投資股票,而640億美元投資非美國市場。39年對市場形勢正確判斷的優良紀錄,使格蘭桑位列全球最佳的投資策略師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90

2013年,遠離李寧,遠離體育服裝行業! 風火輪

http://xueqiu.com/7254201545/22909178

2012年,從年頭到年尾,服裝行業的負面消息不斷的傳來:
Kappa宣佈業績嚴重下滑,並對經銷商的部分庫存進行重整和回購。
李寧宣告年度虧損,甚至一度傳出要被收購的消息。
美邦銷售周轉不靈,存貨堆積如山,董事長周成建大罵高管「三蛋一不」,即混蛋、王八蛋、瞎扯淡、不作為。
勁霸遭遇史上最嚴重市場下滑,董事長宣佈要進行全公司至上而下的全面體檢。
寶姿、Esprite的業績在2012年也出現了大幅的下滑。
噁心的李寧,宣佈低價供股,對TPG等大股東進行赤裸裸的利益輸送,盤剝小股東。

從體育服裝到休閒服裝,到女裝到男裝,再到童裝,整個2012年,服裝行業真是哀鴻遍野、一片蕭條。
究其原因,一是經濟不景氣而導致的消費不振,需求不旺。
二是因為供應量過大,競爭過於激烈。前些年各大服裝企業大都賺得盆滿缽滿,招致各路資金蜂湧而入(尤其是晉江幫,裂變和複製的速度尤其迅猛),行業供求關

系出現了明顯惡化。
三是服裝的各個品類內部(如體育服裝,休閒男裝)同質化問題嚴重,從品牌到款式,從渠道通路到營銷模式,大同小異,差別不大,導致同質化競爭嚴重和不斷的降價求售。

從價值投資的角度去看,服裝行業並不是一個好的投資行業,理由如下:
1. 服裝不屬於快消品。這就意味著服裝需求的剛性和重複性打了很大的折扣,一件衣服可以只穿一個禮拜或一個月,也可以穿一年甚至幾年。
2. 服裝的品牌忠誠度低(Prada,香奈兒之類的頂級品牌另說,但頂級品牌全球也就只有這麼幾個);
服裝不像煙和酒,對口感和香型有依賴性。而且相反,多數消費者選擇服裝都喜歡多元化,喜歡換著穿不同的服裝(不同的品牌、不同的款式)。
服裝的叛逃成本十分的低廉。用戶粘性很差。
3. 服裝業是一個完全放開的行業,不需要牌照,進入門檻低,抄襲和模仿很容易,難以形成核心的競爭力和壁壘,服裝行業很難形成像樣的護城河。
這就導致服裝行業難有定價權,難以轉嫁成本和維持高毛利率。
4. 目前多數服裝企業都採用大批發的銷售模式,即通過訂貨會的方式把衣服批發給了各大經銷商,再由經銷商進行分銷和零售。
這就很融資造成供給和需求的脫節,進而造成存貨和積壓。目前服裝行業的存活堆積如山,和這樣一種商業模式有很大的關係。
而如果要由目前的「批發」模式轉型為品牌商自己銷售的「零售」模式,則需要非常大的資本投入,會嚴重影響品牌商的ROE,也需要承擔巨大的商業風險。
5. 服裝行業過去幾年的瘋狂擴張已經釀下了難以下嚥的苦果,過重的存貨水平壓得各大服裝企業喘不過氣來,行業面臨著很大的清理存貨壓力。
在巨額存貨沒有清理完成之前,整個行業難以輕裝上陣,步履蹣跚的服裝企業在未來2年內都難以獲得快速的發展。
只有等行業清理和整合過程完整之後,經過一輪優勝劣汰,服裝行業過剩的局面才會有所改善,行業集中度才可能提高,並獲取一定的定價權。

(註:女性內衣行業稍微有所例外,因為女性內衣行業多數都是直營模式而不是加盟模式,市場相對小卻又資金消耗大,過去幾年並沒有得到太多的資金關照,情況總體上稍微好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87

搞不懂化學名稱沒關係 小市民自保 四步驟遠離食品添加物

2013-05-20  TWM
 
 

 

面對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疑慮,小市民更應該要懂得自保,這包括用五官判別問題食品,以及學會看食品包裝上重要訊息,進而動手去除其中的危險因子,才能安心享受食物的好滋味。

撰文‧李建興

「漢堡放了十四年都不會腐壞,要我們當木乃伊嗎?」「連上個學都不安全!台北市抽檢校園周邊販售兒童休閒食品的商店,結果驗出禁用、會損害肝臟細胞的橘色二號色素!」看著電視新聞上強力播放的「食品添加物違規使用」事件,一想起生活中處處是化學品設下的陷阱,當了十多年家庭主婦的林美鳳,胃不禁痛了起來。

難道現代人只能當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嗎?其實,消費者毋須坐以待斃,「只要我們在面對食物時,把五官都帶出門,就能輕鬆自救!」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一語解除了眾人的憂慮。他指出,日常食物中,可能接觸到的食品添加物有千百種,那些化學名稱念起來拗口又落落長,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搞懂。但拒絕食品添加物,用不著是化學專家,只要在把東西吃下肚前,用眼睛看、鼻子聞、嘴巴嘗、動手做、頭腦想,進行「感覺食物」、「看懂標籤」、「聰明處理」和「試劑測試」四大把關步驟,就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

步驟一:感覺食物

機警察覺不對勁的食物

吳家誠表示,食品添加化學成分除了改善食物品質外,更重要是把東西變得好看、放得久、好吃又便宜。因此只要食品色澤特別鮮豔、口感特殊、不容易腐壞,或是特別便宜,就要當心,不但加了許多食品添加物,甚至已超標使用。

常被電視節目邀約的美食名嘴,現任恩承居粵菜海鮮餐廳負責人林秋香也呼應吳家誠的話,「以前買東西只要帶眼睛出門,現代人則連鼻子、手和嘴巴統統要派上用場。」林秋香指出,早期專家都會強調,看到食物色澤光亮、海產還能活蹦亂跳,就是新鮮;但在食品添加物充斥的當下,除了用眼看,還得動腦想,尤其看到不合常理的色澤與新鮮度,也要特別小心。

在台中以江浙菜料理聞名的彩色寧波公司總經理鄧玲如則指出,許多五彩繽紛的麵食,都標榜用紅糟、菠菜、蛋黃製成,但其實只要是用天然食材加工,一經烹煮、氧化後,顏色一定變淺,因此上館子若看到端上桌的餃子、麵條還是色澤鮮豔,就要注意。

至於「聞」的部分,鄧玲如表示,很多廉價的食品,連放添加物的過程都十分粗糙,很容易過量,因此有時用鼻子就可以聞出濃濃的藥水味。像是海產、貢丸、香腸等需要放防腐劑、保色劑的食品,若聞起來疑似有藥水味,就千萬不要買。而喝湯時,味道出奇的香,也可能放了過多的香料。

曾在多家大餐廳擔任過主廚的董月花客家人文餐廳行政主廚洪飛龍則進一步提醒,「若眼鼻都分辨不出來,就只好用『口』來把關了。」他認為這是最萬不得已的方法,但人的嘴巴其實很敏感,尤其有過敏體質的人,只要吃了稍稍過量的化學添加物,身體就會分解出唾液來中和。因此若用餐時發現食物有奇異的口感,如蝦仁、丸子、豬血特別脆,或餐後覺得口乾舌燥,就要立即回想食物的來源,避免下次再食用。

步驟二:看懂標籤

解讀食品中不正常的成分

針對外食族,專家建議,除非在有信譽的餐館用餐,否則上中式餐廳點菜,少吃糖醋、蜜汁或醬爆等菜餚,因為這些菜餚會大量使用醬料,而沙拉醬、甜辣和沙茶醬等作料,難保有不少人工添加物。至於烹調方式,選擇清蒸、汆燙為主,食材也越自然越好,以看得到食物原形的菜色為主。

判斷食物有多少化學添加物入侵,除了憑感覺,另一個辦法是看標籤。

衛生機關對於包裝食品,有明文規定附上「食品標示」的訊息,而其中食品添加物的名稱、用途更應被明顯標示出。合格的標示法,是依含量多寡,由高至低列出,消費者可以上衛生署網站,對照衛生署所提供的食品添加物表,了解所購買的食品到底添加了什麼化學品。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法規並未規定食品添加物必須單獨標示,通常都會和食物原料一起列出,因此消費者若發現在熟知的食材(蔬菜、水果、肉、糖、鹽)以外的成分,或標示○○劑、××素,以及以化學或英文名列出的物質,就極可能是化學添加物。

步驟三:聰明處理

烹調過程多一步 去除食品添加物吳家誠提醒,某些食品添加物對於部分病患有不良影響,照規定也應該附註,如苯酮尿症患者對於阿斯巴甜代謝能力較差,因此食品中若有此添加物,則應在包裝明顯處標示「苯酮尿症患者不宜使用」。

由於部分食品添加物得以在高溫中去除或溶於水,因此可藉由處理食材的過程,加個小步驟,聰明降低這些添加物的傷害。高雄一位辦桌師傅,就提倡以汆燙法和泡溫水法進行料理。

辦桌師傅表示,汆燙法是指將食材放入沸水中短時間燙一下,隨即取出,因為對於某些食材,熱水比冷水更能溶出有害物質,能減少加工食品中可能含有的防腐劑、漂白劑、殺菌劑、保色劑等危險物質,亦能去除麵類製品可能添加的小蘇打粉、磷酸鹽。

除了有效對抗食品添加物外,汆燙法亦可降低食物中有害物質殘留,如:氨基甲酸酯類的殺蟲劑會隨著溫度升高加速分解而減少毒性,也可以減少蔬菜類的殺菌劑與農藥殘留;降低肉類所殘留的抗生素、荷爾蒙、多餘脂肪(脂肪通常會囤積氯系農藥、戴奧辛等有害物質);減少海鮮類所殘留的環境汙染物(有機汞、重金屬、抗生素)等。

而相對於汆燙法用高溫降低食品添加物,泡溫水法則是慢慢地將化學品溶出。這對於米麵豆製品類食品如麵筋、米粉、凍豆腐、豆皮,醃漬類食品如蘿蔔乾、火腿、榨菜,和乾貨類如竹笙等較有效果。

步驟四:試劑測試

有無添加物 只要一試無所遁形由於添加物很難從外觀辨別,因此從事烘焙工作多年的歐貝納法式點心經營者郭雅琳和蔡孟書建議消費者,若真的不放心,可以向各縣市衛生局免費索取簡易試劑(鑽石試劑)自行抽樣測試。而常用的有雙氧、亞硫、皂黃、藍吊、紫醛、硝薔和反腐等七大類試劑,使用時只要將欲檢驗的食材切下一小塊或取其浸泡水,點一滴試濟溶液後,觀察顏色變化,若有異則表示有添加物。

儘管毒物充斥,但只要多用心,就能確保吃下肚的食物更安全,何樂而不為?

看懂標籤,防範添加物入侵!

包裝食品中,食品添加物標示情形

以口香糖為例:

品名:啾咪泡泡糖(口香糖)

原料:【】

凝膠、修飾澱粉、光澤劑、香料、蘋果酸、硬脂酸鎂、【依規定,食品添加物得由劑量高者依序標示,因此此產品凝膠含量最多。】澱粉(一般食材原料名稱)、山梨醇、木糖醇、【以品名標示的食品添加物,但應注意的是,山梨醇、木糖醇在2012年起,被規定須同時加用途名稱,因此,正確標法應是「甜味劑(山梨醇、木糖醇)」。)】人工甘味劑(阿斯巴甜)、增稠劑(阿拉伯膠)、【以「用途名稱」及「品名或通用名稱」標示的食品添加物,雖合併標示為人工甘味劑或增稠劑,但個別物質名稱仍須寫出。】大瑪琳色素、食用色素(紅色6號)【著色劑也可以標示為「色素」作為用途名稱,並在括弧內列出使用的色素種類。】苯酮尿症患者,不宜使用【警語標示,表示該食品的成分不適合部分有特殊體質或疾病的人所做的提醒。上例食品因含有阿斯巴甜,苯酮尿症患者不能食用。】資料來源:《食品安全全書》、餐飲專家、食品添加物專家聰明烹調,拒絕食品添加物

汆燙去毒法

適用食材:

蔬菜類,如香菇、萵苣類(A菜、大陸妹)等。

家畜類,如豬肉、牛肉等。

家禽類,如雞肉、鴨肉等。

海鮮類,如魚、蝦等。

麵類,如彩色麵條、油麵等。

加工食品類,如貢丸、素雞、豆皮、香腸等。

操作方法-- 以牛肉為例:1.先將水煮沸後轉至小火持續烹煮。

2.食材用清水洗淨後放入沸水鍋中。

3.在沸水中汆燙數分鐘(以1至3分鐘為宜),但汆燙時間不宜過久,特別是蔬菜類,否則部分養分反而會因高溫烹煮而流失。

4.用細孔濾網或湯匙撈起水面上的雜質、泡沫、浮油,進行過濾。(煮火鍋時,湯汁表面也會出現渣滓、浮泡及浮油,這很可能是從食材溶出的有害物質,因此吃火鍋時,也最好撈除之後再食用為佳。)5.最後將食材撈出做後續的料理動作,且勿再以汆燙過的水進行料理,以免二次汙染。

溫水去毒法

適用食材:

米麵豆製品類,如米粉、豆皮、麵條等。

醃漬食品類,如酸菜、臘肉、蘿蔔乾等。

乾貨類,如乾香菇、乾金針、乾昆布、小魚乾、中藥材等。

操作方法——以乾香菇為例:1.將食材在流動清水中反覆清洗2至3次,在第一時間先洗去雜質與灰塵等可疑殘留物。

2.先將水煮沸,再加入等量的冷水降溫至4、50℃左右。

3.將食材放入鍋內,讓溫水得以完全覆蓋食材,浸泡半小時左右。

4.將食材取出,記得要倒掉浸泡的溫水勿再用該水進行料理。

5.在流動清水下進行第二回合的清洗浸泡。

資料來源:《食品安全全書》、餐飲專家、食品添加物專家試一試,就知道!—— 七大檢測食品添加物的試劑試劑名稱 檢驗項目 試劑顏色 顏色變化 適用食品

雙氧試劑 殺菌劑

(過氧化氫) 無色 滴點處變成黃褐色 肉類、麵條、丸類、火鍋料、豆製品亞硫試劑 漂白劑(亞硫酸鹽、二氧化硫) 紅色 滴點處變成無色家禽肉品、水產品等皂黃試劑 工業用皂黃顏料 無色 滴點處變成紫紅色 色澤較鮮黃的鹹魚及豆乾等藍吊試劑 吊白塊 藍色滴點處變成淡黃色(依濃度而異) 水果切片等紫醛試劑 防腐劑(甲醛) 淡紫 滴點處變成橘紅色 生鮮魚蝦食材硝薔試劑 保色劑(亞硝酸鹽) 暗紅色滴點處變成藍紫色或褐色(依濃度而異) 生鮮肉類及魚類、加工肉製品及魚肉製品反腐試劑 防腐劑(去水醋酸) 深藍色 滴點處變成綠色粉圓、麵條、饅頭、湯圓、芋圓、年糕、發糕、米苔目、布丁等資料來源:《食品安全全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85

散戶應銷戶並遠離股市 侯文寬

http://xueqiu.com/2164253488/24256341
散戶應銷戶並遠離股市
  文章題目有點駭人聽聞,不過現實如此,我希望大家能夠理智的、認真的看一下,然後在想一下自己在股市裡到底賺沒賺,畢竟賺錢多少自己清楚[笑]
     我們先從宏觀經濟出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年均增速9.6%,經濟規模超過日本,目前位居世界第二。看似華麗的背後中國面臨著什麼困難[为什么],我們講一下,一: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不協調,利用率低下。二:嚴重依靠投資與出口,目前銀行銀根緊縮,投資趨緊,出口疲軟,外需走弱。三:08年的4萬億與09年的10萬億天量信貸及「國進民退」造成的產能過剩,需求失衡,環境惡化已經難以支持經濟快、粗似的增長,經濟刺激後的危機突顯。好了,這就是我們現在國家目前面臨的問題,其實遠不止這些,多說了就有點扯了,現在國家宏觀政策,穩增長、調結構,啥意思?就是不追求高速增長,調理GDP結構,將之前的以基建拉動增長的調整為高端設備製造、高科技、高附加值等,現在央行對各銀行是縮緊銀根,不防水,這又會造成什麼呢?一:銀行增長率下降,放貸謹慎,二:放貸緊縮會體現在實體經濟上,經濟增速放緩,PMI繼續下降,三:銀行、房地產、保險、有色、鋼鐵等公司好比地雷,估值會持續下移,嚴重的說可能會逐步引爆,不過目前看不會。
      扯了宏觀再說實體經濟,如果真的體現在實體經濟上,經濟增長放緩,PMI繼續下滑,大家可以看一下上證,上證主要是銀行、保險、地產、券商、有色、鋼鐵。這些公司未來發展偏謹慎,不要和我扯什麼銀行股息,股票價格下降你股息也沒多多少!估值會進一步下移,指數連創新低。現在是民國時期,可能時光回流到清、明、甚至是唐朝。誰說的準呢?[笑]
      轉型無牛市,結構行業異常精彩,那大家可能會說,我做成長股總可以吧[为什么],NO,我不建議你們做,這裡借用一下@價值at風險 的數據:納斯達克市場僅3%能成長為新藍籌:"如果考察納斯達克的估值分佈可以看出,接近50%的公司盈利能力很差。從靜態市盈率來看,僅12%的公司市盈率超過30倍;僅8%的公司市盈率估值超過40倍;超過50倍市盈率的公司僅佔6%。我們通過這些數據可以得出,你如果不是專業投資者,你很難發掘到那3%的未來新藍籌,當然,可能你現在買的創業板比較滋潤,不過把時間跨度拉長,80%的公司都是一地雞毛。國外市場機構投資者佔比80%以上,而中國只佔比30%,70%的是散戶,這也構成一個不成熟的市場,追漲殺跌,國外基金做的雖然也不怎麼樣,但能夠起到一個維穩的作用,而國內則不同,高的時候飛天上也有人買,低等時候錢在地上也不撿。所以我奉告大家,散了吧,該銷戶銷戶,把時間留給家人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到了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了吧,如果死守著一些個股,尤其是銀行、白酒的朋友們,銀行現在面臨的是你不改變,就要死亡!所以銀行的股東們認為拿著高股息也不要沾沾自喜,畢竟中國銀行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變革過。  我歡迎投資銀行的拍磚[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99

創始人困局:我到底該不該遠離產品?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624.html

【導讀】硅谷知名風投資本家本·霍洛維茨(Ben Horowitz)日前發表文章稱,公司創始人擔任CEO並不是件容易的是,尤其容易遭遇「產品CEO困局」。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適度把握「參與」和「退出」。

本·霍洛維茨是風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聯合創始人兼合夥人,也曾是Opsware(過去稱Loudcloud,已被惠普收購)聯合創始人兼CEO,還曾在Netscape多個產品部門任職。目前他在多家公司董事會任職,包括Capriza、Foursquare、Jawbone、Lytro、Magnet、NationBuilder、Okta、Rap Genius、SnapLogic和Tidemark。

以下為騰訊科技編譯的文章主要內容:

我的一位朋友,帶領自己的公司從一無所有發展到年營收10億美元以上,他不懈地致力於產品部門的發展。他親自深入參與到公司產品計劃和執行的每一個細節。在公司員工達到500左右時,這種做法一直非常有效。後來,隨著公司規模不斷擴大,事情開始變得糟糕。他從一位具有遠見卓識、能夠在日益複雜的產品線裡保持連貫和持續的產品創始人,變成一個似乎過於武斷的獨裁決策者和產品瓶頸。這種變化令員工感到沮喪,放緩了開發速度。為瞭解決問題和幫助公司發展,他退出一線,將所有主要的產品決策與方向交給團隊。這樣他遭遇了產品CEO困局:唯一比產品CEO過度參與產品損害公司更快的因素就是產品CEO遠離產品。

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創始人有一個突破性的理念,並創辦了一家公司。作為這個理念的創始人,他不懈地工作,親自參與產品的每一個細節,確保執行過程滿足目標要求,進而使理念具備生命力。只有產品成功,公司才能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的某個點,員工開始抱怨CEO過於關注某些事情,如果沒有這種關注員工反而能做得更好,而且CEO無法向公司其他方面投入足夠的關注。於是,公司董事會或CEO導師開始建議創始人「相信自己的員工並開始放權」。這樣,產品失去了專注點,開始像一隻駱駝一樣。與此同時,事實證明這位CEO才是這個產品領域的唯一世界級,因此他從一位專注於產品的優秀CEO,轉型為蹩腳的全能CEO。似乎我們需要一位全新CEO。

我們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現實中,幾乎所有的優秀產品創始人/CEO會在職業生涯整個時期都參與產品工作。比爾·蓋茨(Bill Gates)參與了微軟所有產品的審查,直到自己退休。拉里·埃裡森(Larry Ellison)仍然主導著甲骨文的產品戰略。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非常著名地參與了蘋果幾乎所有重要的產品方向決策。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引導著Facebook的產品方向。他們如何在不損害公司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

多年來,他們都曾降低自己對單個產品部門單個計劃的參與程度,但保持著核心的參與程度。專注於產品CEO的核心參與至少包括以下活動:

1、保持和推動產品理念。CEO不必組建整個產品部門,但是專注產品的CEO必須推動自己所選理念的發展。他是唯一一個既要履行監督職責,又要恰當保障的人。

2、保證質量標準。產品要多好才夠好?這是一個極難回答的問題,但必須符合併成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史蒂夫·喬布斯管理下的蘋果就是一個完美的範例,他制定的標準創建了極高的用戶忠誠度。

3、做一名整合者。拉里·佩奇(Larry Page)接任谷歌(微博)CEO之後,花了大量的時間強迫所有產品部門統一用戶資料和共享範例。為何如此?因為他必須這樣做。如果不是CEO,永遠不會有這樣的事情,這只能是CEO的首要任務。

4、考慮團隊成員沒有的數據。在當今世界,產品團隊在自己所開發產品上擁有史無前例的海量數據,他們肯定會依據這些數據優化產品。但他們沒有的數據呢?如果要開發用戶想像不到的產品和功能怎麼辦?誰能將此列為優先任務?CEO。

那麼,如何做到這一點?如果你已經更深入地參與到整個過程中,你如何減化?如何優雅地從總體上退出,但同時留在一些關鍵領域?在某些方面,你必須正式規劃自己的產品參與,必須從深入參與轉變過來,使自己既能做出貢獻,又不會剝奪團隊的權力或者令他們感到苦惱。整個過程都取決於你自己,你的優勢,你的工作風格,以及你的個性,但通常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寫下來,而非說出來。如果想在產品中添加什麼,完整地寫下來。不要寫成簡單郵件,而是寫成正式文件。這樣做既能清晰明確,又能把自己的參與程度控制到想做的事情上面。

2、正規化和參與產品審查。如果團隊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接受常規的審查,審查內容包括產品與目標是否符合、設計質量、進度與目標匹配度等,他們的挫敗感就不會像中途被迫改變方向那麼強。

3、不要在正式的機制外討論方向問題。在特別情況下與個別工程師和產品經理進行討論是必要的,因為你要持續瞭解工作的進展。但是不要在這種情況下討論和指點方向。只通過正式的溝通渠道,例如上述情況下討論方向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退出非必要參與,同時保留必要參與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是大多數人搞砸的問題:放了不該放的,留了不該留的。如果你發現自己和我的朋友處於同樣的困局,也就是要麼不放手,要麼全放手,那麼你可能需要考慮更換一位CEO。但不要這樣做,最好照我的建議去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02

謠言傳播有規律,如何從創業第一天就遠離「轉500」風險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154.html

導讀:創業者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面臨各種風險,天災我們無能為力,但是人禍我們還是能夠防範於未然,比如我們可以瞭解謠言傳播的規律,防止「愛他就給他轉500」之類的謠言傷害。本文就是在告訴我們謠言傳播的8½定律,明晰傳播的規律,無論對創業異或塑造品牌,都是有益處的。我們研究惡不是為了去作惡,而是避免自己躺槍,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信息氾濫的時代更是如此。

如果我也不好騙,你也不好騙,為何有些天方夜譚就經久不衰呢?

不管多疑還是輕信,我們總會在某一時刻中了謠言的招。在我們注意到之前,謠言會悄悄繞過精神防線。大多數人都不認為自己好騙。但是謠言若具備一些特徵,就特別可能卸掉我們的防備,讓人信以為真,竭力傳播。

本質上來說,人們傳播一個未經證實的消息是在試圖理解這個世界。在俄亥俄大學,心理學家馬克•佩佐(Mark Pezzo)進行了一項案例研究:學生們聽說校園裡有人得腦膜炎死了。故事迅速傳播開來,焦慮的學生試圖追究事實真相:「這是真的嗎?」「你得腦膜炎了嗎?」「據說校園裡的人都得來次巨疼的腰椎穿刺,你聽說了嗎?」錯誤消息的大市場裡,合格的謠言像流行病似的流存下來,而不合格的謠言很快就消亡了。如何謠言區分合格與否呢?或者說,成功的謠言有哪些規律呢?

1:成功的謠言讓我們焦慮和情緒化。

2005年,卡特裡娜颶風襲擊了新奧爾良,城市被洪水淹沒,也被謠言淹沒了。充溢著焦慮和不確定的氛圍裡,滋生著可怕的謠言:洪水中有鯊魚出沒!恐怖分子在防洪堤布下了炸彈!體育館裡躺滿了被殺的嬰孩和成堆的屍體!

更不幸的是,國家級媒體把謠言當作事實報導了出去——甚至連新奧爾良的市長雷·納金(Ray Nagin)都不明真相地告訴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專行屠戮姦淫的「幾百人的武裝團夥」正要進入體育場。然而,一旦洪水危機開始解除,調查員就發現幾乎所有廣為流傳的故事都是假的。聯邦應急管理局的醫生甚至動用了18輪卡車準備運走幾百具子虛烏有的屍體。他們倒是找到了六具——可沒一具是被人殺害的。

為什麼這些故事突然蹦出來了?恐懼滋生謠言。一個群體的集體焦慮越嚴重,就越容易變成謠言工廠。正如羅切斯特理工學院謠言專家尼古拉斯•迪方佐(Nicholas DiFonzo)所說,我們通過傳播信息化解恐懼和未知。即便交流的信息是荒誕的,交流本身也能給人一種知曉事態的感覺,來平撫不安。「謠言的一大功能就是試圖挖掘事實,讓人知道該做什麼。我從沒像9·11事件過後那麼驚懼。為了抑制恐懼,人們傳播謠言。」

因此當9·11事件讓大家驚恐地去尋求真相時,人們尋得了一大筐錯誤的傳言,既讓人害怕又荒唐到離譜——每五罐汽水裡就有一罐讓恐怖分子植入炭疽菌啦,猶太人早就知道有襲擊所以9·11當天都不來世貿中心工作啦(實際上911襲擊中15%的死難者都是猶太人)

謠言少有積極的,因為我們天生傾向於接受消極信息。「人類總是更看重消極信息」,北愛荷華大學心理學教授海倫•哈頓(Helen Harton)說道,「這具有進化上的意義。知道如何躲避一頭老虎比知道哪兒的花開得漂亮更重要。」

當然,大多數人都不用再擔心挨老虎揍了,但是我們還會害怕類似炒魷魚這種事。所以我們把謠言傳來傳去,指望搞清楚到底發生了啥。

2:讓我們驚訝,又照顧我們的既有偏見,謠言就能長久。

瀏覽一下那些被無數次轉發的郵件,「一個人在酒吧醉倒了,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躺在一個裝滿冰的浴缸裡,旁邊有一張紙,上面寫著「打電話叫救護車,否則你會死。」結果發現後腰兩側的傷口,原來雙腎被偷走了。」「一個50多歲的教授,將他太太生完小孩之後的初乳放入了一個玻璃瓶裡,然後用蠟封口放入一個盒子,打算等到小孩長大結婚作為一份特殊的禮物送給小孩。二十多年過去了,小孩要結婚了,教授把封印了二十多年的盒子打開,是一瓶紅色的液體。對,是血。」

別信,兩者都是玩笑之言。然而它們卻像病毒式傳播,僅僅因為生動勁爆,又沒離譜到讓普通人完全無法相信。它們與已有認識一致——犯罪分子很可怕,器官移植很緊俏,喝醉了以後會毫無知覺令人擺佈;母親哺乳很偉大,女人會分泌乳汁和經血。——只要內容不是太過火,很多人的常識就不會警醒。

簡言之,我們總愛相信謠言。像米爾克森(Mikkelson)說的,「這些故事符合我們相信,或想要相信的東西,從而避開了我們的防備。」如果你認為金錢使人瘋狂,那麼你就更容易聽信,在2007年美國高爾夫公開賽四天的賽程裡,泰格•伍茲(Tiger Woods)租住豪宅,清空整屋,搬進自己的家具,就為了找到家的感覺。

即便證據已站出來反擊謠言,人們仍會執迷於偏見。馬里蘭大學2007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只有3%巴基斯坦人認為基地組織與9·11事件有關。迪方佐說,「很難讓他們相信他們的穆斯林同胞,基地組織,犯下了這一罪行。」

3:謠言傳播,牆頭草比影響力更「給力」。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救生員」(Life Savers)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美味泡泡糖」 (Bubble Yum)的兒童口香糖革新產品。以前的口香糖得嚼好久才能軟到吹泡泡,可是「美味泡泡糖」拆包裝之前就是軟的。太完美啦,簡直完美過頭了。孩子們不禁想它到底為什麼這麼軟呢?沒花多久時間,答案就顯而易見了:蜘蛛卵,它一定是拿蜘蛛卵做的。

這個流傳在操場上的胡猜亂想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了鐵一般的事實,「美味泡泡糖」巨量的銷售額跌到谷底。謠言風起不到十天,「救生員」公司的高管通過調查發現,紐約地區一半以上的孩子都知道了。

不存在資源深厚的「操場信息巨頭」,也沒有什麼影響力巨大的「青少年口香糖專家」,蛛卵謠言之所以在孩子群裡瘋傳,因為孩子是輕信的,而謠言借助輕信的人傳播。在雅虎研究信息傳播的社會學家鄧肯•瓦茨(Duncan Watts)說,「關鍵在於傳播信息的意願,而非你擁有的地位或名望。」孩子差不多是逮著啥信啥,所以學校裡謠言橫行。其實愛輕信的成年人也一樣,正是他們滋養了謠言。

只要人們願意去傳播,謠言的傳播速度是很快的。圖片來源:Doghousediaries

4:謠言千遍成真理——哪怕是當謠言聽的也一樣。

某項民調顯示,11%的美國人相信奧巴馬私底下是個激進穆斯林,他拒絕宣誓效忠,還把手按在《古蘭經》上。他還可能憎恨母親,不喜歡蘋果派。奧巴馬是穆斯林的傳說如此深入人心,《紐約客》甚至在封面上諷刺了它,畫中新上任的奧巴馬總統在白宮裡,穿著全套穆斯林服裝,美國國旗放在壁爐裡燒了,牆上掛著本拉登的肖像。

如果秉持超自由主義的《紐約客》是打算借此凸顯謠言之荒謬,可能要先請教下馬克•佩佐。他發現,即使被告知這是無厘頭的,也會加深對於流言的印象。「毋庸置疑,聽得越多,信得越多——甚至是同一個人對同一件事喋喋不休的情況下,」佩佐說,「政客清楚這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宣傳越多,人們就越傾向於相信它的確存在。連否認謠言都能幫助傳播謠言。」

更令人頭疼的是,重複謠言可以使人相信它來自可靠信源。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關於「可樂罐上有老鼠尿」這個謠言,被試者聽得越多,越認為其出自《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而非八卦雜誌《國家詢問者》(The National Enquirer)

5:謠言也要「當季當令」。

每年夏季,總會流傳一些海鮮或者啤酒的謠言。像這個,「吃一口魷魚相當於吃40口肥肉。」好吧,雖然海鮮膽固醇含量的確很高,但並沒有「肥肉的40倍」,更詳細點,不管採用哪種計算方式,基本上二者的膽固醇差異不會超過10倍,而且魷魚是高蛋白而低脂肪的一種食物而肥肉含有大量飽和脂肪,相比之下魷魚的營養遠超過40口肥肉。

這類謠言在夏季總會甚囂塵上,那是由於為了消暑,人們喜歡進食海鮮啤酒,腦海中想的都是類似的事情。在別的時間,這些謠言就沒有那麼猖獗。

謠言極可能在人們耳熟能詳的話題裡滋生。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馬克•沙勒(Mark Schaller)指出,「關鍵是信息的特點和傳播信息者的目的要符合。」所以最近哪個話題比較熱呢?這個話題一定會出現謠言。

日本福島核洩漏事件時,關於核輻射的謠言如井噴之勢。那時人心惶惶,對一衣帶水之外的未知危險,人們都繃緊了神經。吃鹽防輻射,以及不能再吃海產魚等等,在那一時間傳播者眾。

6:好謠言簡單明了。

看一下你攢了多少稀奇古怪的常識小貼士:吞下的口香糖排出體外要花七年。大腦利用率只有10%。太空中能看見中國長城。一個人睡覺時每年吃八個蜘蛛。

這些小知識簡單有特點,描述生動,便於記憶。但他們都是錯誤的。不過這正說明具體、易於理解的流言更可能深入人心。「複雜的觀點不好傳播,」 鄧肯•瓦茨說,「觀點在傳播時會喪失詳細內容。」謠言就像傳話遊戲,傳了幾次細節就沒了,變得更加簡單。

據米克爾森所說,吃蜘蛛謠言是雜誌《電腦專家》(PC Professional)的一位專欄作家創造的,他寫了一篇文章感慨我們多麼輕信網絡信息中的無腦描述。他舉了吞蜘蛛這個例子來指出人們在網絡信息中會相信的天方夜譚。很快,傳著傳著就沒人知道它是個笑話了,換來的是成千上萬睡覺害怕張著嘴的人。

具體性也為都市傳說(故事性的謠言,通常發生在朋友的前女友的技工的二侄子這種人身上)助瀾。聽過一個人在外面被一個陌生人拍了一巴掌然後就被騙走了好多錢的故事嗎?或者某位女士想烤乾濕漉漉的狗,結果把它扔進了微波爐?你記著這些無稽之談,很可能因為那畫面深入腦海——每個在大街上迎面向你走來的陌生人都可能不懷好意,或者看著一隻活狗在微波爐裡滋滋作響。

「都市傳說要想流傳下來,得建立栩栩如生、觸手可及的畫面感。」斯坦福大學商學教授柴普•希斯(Chip Heath)說,「相比於抽象事物,人的大腦更擅於記憶具體的感官對象。」例如,研究者讓人記憶一組單詞,過後再讓其回憶,諸如「蘋果」、「鉛筆」等具象詞彙比「真理」、「正義」等抽象詞彙回憶效果更好。

7:經久的謠言難於證偽。

想過嗎,為什麼最喪心病狂的傳說、陰謀論看不到滅絕的苗頭呢?關於尼斯湖水怪,既然曠日持久的追查沒有換來任何結果,為何人們還是會相信尼斯湖有大型史前爬行動物在遊蕩呢?啊哈,因為尼斯湖真是太大了,怎麼確定裡面一定沒有水怪呢?直接反駁太難了呀。

按照迪方佐的說法,好的謠言要避免被證偽。比如,「上一期《中國好聲音》的節目上,導師們因為搶一個學員打起架來了!」這種謠言不會火,因為只要找出上一期的節目視頻,看看到底打沒打架就好了。要是換個說法,「我聽說《中國好聲音》錄節目的時候導師們動手打架了!本來錄好的節目都掐掉了!」——嗯,驗證這個就難辦多了。

柴普•希斯(Chip Heath)稱經久不衰的謠言具有「可驗證證據」,曲解後可以增加那麼點可信度的某種成分。他說,「謠言常常包含點兒事實,可以讓人拿去驗證。」比如這個:「奶粉包裝上的條形碼代表產地,中國的產地編碼是690-695,國產奶粉和進口後在中國分裝的奶粉,條形碼開頭都是69。」於是準媽媽們拿起手邊的奶粉,很簡單地就做了驗證。而實際上,只有一類奶粉的條形碼前三位和國家有關,而且前三位的690-695僅代表條碼註冊國為中國,原產地可能是任何一個國家。

8:我們樂於相信嫉恨的人出事兒。

名人們易於成為下作謠言的靶子。只要一個人聲望和讚譽到了一定程度,嫉恨的謠言工廠就會自行開動,而且美貌與成就越突出,謠言的骯髒程度越甚。看一下所謂「明星謠言大彙總」吧,某某遭槍殺娛樂圈震驚?某某找性愛對象滿足私慾?女星離婚因為某大佬介入?這些骯髒的謠言對象總是燈光下閃閃發亮的明星。

為何名人謠言流傳甚廣又牢不可破呢?部分因為幸災樂禍由來已久。 「謠言傳說中有些人們希望發生的事兒,這樣人們就會認同謠言,樂於去傳播它,」 米克爾森說,「我們嫉妒名人,想把高高在上的東西拽落塵埃,這是人類的天性。」

那些謠言中的名人明星往往是美得冒泡、帥得掉渣,我們多麼希望真實的他們是劣徒。而對於姑娘們瘋狂迷戀的男明星,其他男人恨不得他們是戀狗的怪胎。

潑污男性偶像最易行的方法就是毀損他的男性魅力,說他甚至根本不喜歡女人——而是男人啦,狗啦,其他動物啦。現在再看深受同性戀流言困擾的英俊男星們恐怕就不會奇怪了。「聲稱某個英俊瀟灑的男演員是同性戀似乎能讓其人氣大降,」 米克爾森講到,「就是說,女人喜歡他,他卻不喜歡女人——就是這樣!

第九定律

我們可能還要講一講謠言流存的最終定律:有時候它就沒啥原因。人們講些危言聳聽的故事,經常出於建立人際關係、或炫耀自己舌燦蓮花的目的——我們不一定要相信自己說的是真的。

嗯,等一下,有時它們的確是真的哦。南澳大利亞大學的迪方佐和普拉桑特•博迪亞合(Prashant Bordia)做了個研究,發現像大型辦公室這種有明確等級制度的群體中,有關公司的小道消息有95%左右都是真的呢。

「每年萬聖節,都有流言說有人把剃刀插進蘋果裡給那些『不給糖就搗蛋』的小孩,」 迪方佐說,「我家就親歷了這種情況,妻子曾經在孩子的萬聖節糖果裡發現縫衣針。我知道這很離譜,謠言專家竟然也相信謠言。別跟別人說哦。」

本文編譯自Psychology TodayThe 8½ Laws of Rumor Spread,文章有刪減和內容替換。讀了這9個謠言傳播規律,再看微博「轉500」風險,是不是小菜一碟了?如果你尚未盡興,推薦謠言粉碎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880

少年們漸漸遠離Facebook 「轉戰」手機社交平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040

Facebook 最新公佈的財報指出,青少年用戶的活躍度越來越低。

那少年們去哪裡活躍了呢?答案是手機聊天軟件。 

2009年,第一批手機聊天軟件問世時,各大電信商紛紛抱怨自己的業務會受到威脅,而事實證明電信商的抱怨不是「無病呻吟」一一2012年,全球電信企業短信收入損失高達230億美元。 

今天,全球各地智能手機用戶都安裝了手機聊天軟件, 而它們的地區獨霸現象也比較明顯一一Pinger在美國佔很大的份額,WhatsApp 和LINE分別獨霸歐洲和日本,而微信在中國「獨領風騷」。隨著手機聊天軟件的發展,它們對Facebook等社交網絡也構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脅。

據《Mobile Marketing》雜誌介紹,誕生於2009年的手機聊天軟件WhatsApp目前用戶已經超過3.5億。而電信服務公司Tyntec調查指出,英國一半的iPhone 用戶都安裝了該app;巴西90%、俄羅斯75%、西班牙95%的智能手機用戶都使用該app。而WhatsApp用戶的平均年齡小於25歲。 

那麼手機聊天軟件的魔力在哪裡呢?

第一,它給用戶提供了相對私密的聊天平台。在 Facebook上和你對話的人很可能是你不大認識的,但在app上和你聊天的人基本上都是你手機通訊錄上的聯繫人。一句話,手機app聊天能讓用戶體會到更強的現場感和親密感。二十出頭的英國姑娘Natalie West在接受《衛報》採訪時表示,她平時發消息和照片主要靠WhatsApp。West曾經是Facebook的忠實用戶,但現在使用Facebook的頻率已經大大減少。她表示自己不希望「所有的人都知道她在幹嘛」,而WhatsApp給她提供的是跟私人聊天的氛圍。

MobileYouth諮詢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英國78%的青少年組織聚會時使用的是手機聊天軟件。 

第二,強大的圖片傳輸功能。

MobileYouth認為手機聊天工具的盛行和自拍照的流行有關。用戶在手機上發佈自拍照,要比在Facebook上發佈相對更安全。另外,手機用戶可以手動設置接受人的名單。這樣的好處在哪裡呢?你的老闆以及和你不相干的人看不到你的囧相。 MobileYouth另外統計,英國14-17歲的青年中,有一半使用 Instagram (Instagram :文字圖片傳輸apps,該公司目前已經被Facebook 收購)。

另外一款照片傳播工具Snapchat也受到越來越多手機用戶的青睞。Snapchat的用戶可以手動設置照片的流通時段,接受者只能在特定的時段查看照片,照片一旦過了發送者限定的時段就會被自動隱藏。Snapchat這項功能可以很好地保護用戶的隱私。 Snapchat目前活躍用戶超過1.5億,而該公司的估值已經在20-40億美元之間。

第三,手機聊天app的娛樂功能。

手機聊天軟件開發商越來越重視產品娛樂功能的開發一一用戶在聊天的同時可以貼圖、分享音樂、邀請朋友一起玩遊戲。

目前,除了WhatsApp之外,韓國的 KakaoTalk,中國的微信及日本的 LINE也都在開發軟件的遊戲功能。 而聊天工具的遊戲功能成了軟件公司新的「搖錢樹」。

以LINE為例,2013年第一季度,LINE公司遊戲銷售額超過2900萬美元,佔總銷售額的一半左右。韓國KakaoTalk軟件開發商開發了100多個遊戲供用戶娛樂。2013年上半年,該公司的遊戲銷售額高達3.11億美元。

兩家手機聊天軟件公司Tango(美國)和Kik(加拿大)分別邀請職業的遊戲工程師來擴充聊天工具的娛樂功能,它們將遊戲總收入的50%分給開發商,30%分給谷歌和蘋果商店。Tango還與 Spotify(流媒體音樂軟件公司)合作開發音樂共享的服務。Spotify 兩年前聯手Facebook開發了音樂共享功能。Spotify 戰略發展部副主席Tom Hsieh接受《衛報》採訪時表示,手機聊天工具的增長空間巨大。他還表示會與其他的軟件商合作。他說:「目前為止,手機聊天軟件中還沒有真正獨霸的巨頭。」

而WhatsApp依然堅持只做聊天功能。它的創始人Jan Koum 認為開發娛樂功能可能會影響WhatsApp的基本功能發展。WhatsApp業務經理Neeraj Arora表示,該公司不會像Facebook一樣什麼都向抓,他們注重的是軟件的交流功能。

2008年,Facebook首次開發了個人用戶分享網頁的功能,贏得用戶的熱捧。WhatsApp公司試圖將Facebook當初的成功模式複製到手機模式上。

今天,WhatsApp用戶在該平台上分享的歌曲數量已經超過了他們在Facebook上分享量的50%。

那麼手機聊天軟件未來又是什麼?

目前,只有騰訊的總裁劉熾平曾公開透露過發展國際業務的想法,而另外一些軟件商表示,希望以後能被互聯網巨頭(比如谷歌等公司)收購。

當然,一個公司能否生存主要看它的吸金能力:WhatsApp 主要依靠用戶支付的年費; Pinger 主要靠廣告收入; 微信、LINE、Kakao和 Kik靠貼圖和遊戲盈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