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解密新华都系:造富还是敛财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80903/11295267312.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3

紫金矿业造富术


From


http://www.p5w.net/newfortune/caiji/200906/t2399179.htm


 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以紫金矿业为代表的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企业的可开采储量和开采成本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在传统体制下,这些企业的重估 价值未能及时得到体现。陈景河等掌握行业和企业信息更充分的内部人士,通过先改制入股,再将资产按照新技术重新评估并上市,释放出资源的潜在价值,个人财 富也实现爆发性增长。此后,紫金利用H股上市和A股上市募集资金积极并购,在全国范围内开发类似储量被低估的资源,从而成为“中国第一黄金股”。?

  解禁股账面利润惊人
  2009年4月27日,紫金矿业49.25亿股限售股正式解禁,当日股价波 澜不惊,报收于9.43元。由于紫金矿业以每股0.1元面值发行的A股,这些解禁股东们的成本几乎也就在面值左右,若以紫金矿业当日收盘价计算,这 49.25亿解禁股将会给股东带来465亿元账面利润。
在紫金矿业此次近50亿解禁限售股中,公司现在第三大股东、陈发树旗下的新华都实业集 团股份公司(简称“新华都实业”)获利最为丰厚,该公司持有17.29亿解禁股,市值高达163亿元。此外,厦门恒兴实业有限公司(简称“厦门恒兴”)和 上杭县金山贸易有限公司(简称“金山贸易”)分别持有4.75亿股和3.34亿股。而陈发树、柯希平、李荣生、胡月生、邓干彬、陈小青、谢福文、林宇以及 陈景河9位自然人持有的解禁股数均超过了1亿股,其中陈发树持有量最多,达到4.49亿股。这些自然人股东的账面收益最多的高达43亿元,最少的也有11 亿元。
紫金矿业董事长兼总裁陈景河持有紫金矿业1.15亿解禁股,以当日收盘价9.43元计算,陈景河的账面收益达10.84亿元。资料显 示,其持有的1.15亿股来自金山贸易转让和新华都百货对其为紫金矿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股权激励,而当时陈景河支付的股权转让款合计仅为735.28万元。
相比陈景河约11亿元的账面收益,公司非执行董事柯希平的获益更为可观。资料显示,柯希平于2007年1月25日受让新华都工程2.61亿 股,经过公司2007年实施每10股转增2.5股后,柯希平的持股数达到了3.26亿股,以紫金矿业当日收盘价计算,其账面收益达30.74亿元。此外, 吴文秀等170名自然人持有首发限售股合计4.36亿股。其中163人为公司职工,共计持有1.51亿股,按照紫金矿业当日收盘价计算,他们平均账面收益 约890万元。
紫金矿业股价之所以如此坚挺,是因为紫金身上有着诸多的光环—公司是中国金产量最大的企业,作为中国黄金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代表了国内黄金行业勘探、采矿和选矿的最高水平。自2003年在香港上市以来,公司盈利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而且盈利增速屡次超出市场预期:2000年至 2007年,紫金矿业矿产金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76%。无论从行业地位、业绩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上来看,紫金矿业都可称为 一家优秀的蓝筹公司。
不过,了解不可再生资源行业的投资者都知道,矿业公司的估值主要取决于矿产资源的储量和该资源的市场价格,在无法左右黄 金市场价格的情况下,紫金矿业的市值攀升主要取决于储量的扩大,而对于国内黄金行业来说,由于国家长期实行货币化管理,优质黄金资源基本都掌握在国有黄金 矿山企业手中。作为国内矿产金产量最大、2008年被中国黄金协会评为“中国第一大金矿”的企业,紫金矿业的股东们何以能够成为例外而分享如此丰厚的资源 价值?更让人疑惑的是,紫金矿业十年前仍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型矿山,是如何在短短时间内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产金基地的?


  深谙技术玄机,陈景和接手紫金矿业
根据公开报道,1982年,从福州大学地质系毕业的陈景河被 分配至闽西地质大队,参与紫金山探矿工作。1992年,紫金山主体部分勘探报告完成。报告中,陈景河等地质勘探人员的结论是金矿品位比较低、变化比较大, 可采储量仅为5.45吨,属中小金矿,但底部铜矿是一个大矿。当时,金价与铜价均处于历史低位。因此,福建省地矿部门认为开发价值不大,下放给紫金山所在 地上杭县。一时间,无人愿意投资、开采该矿。最终,时任福建闽西地质大队分队长的陈景河接下了这一“鸡肋”。1993年8月19日,上杭县矿产公司更名为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矿业总公司,经济性质为全民所有制,公司主要业务为开发建设紫金山金矿,陈景河担任总经理。1994年10月,公司改制为福建省闽西紫金 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性质为国有独资,陈景河担任董事长及总经理。
事实上,紫金山金矿被定义为低品位,是因为开采难度大,在传统的开发方法 下难以实现经济效益。但是,如果能找到低成本开发的手段,它的价值就完全不同。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堆浸生产工艺的试验成功使得低品位氧化矿的开发利 用成为可能。1990年,在地矿部低品位金矿堆浸技术研究咨询中心的组织实施下,中国第一座10万吨级低品位黄金堆浸矿山萨尔布拉克金矿在新疆富蕴县建 成。显然对于紫金山金矿而言,堆浸生产工艺的意义不言而喻。
1998年7月,针对紫金山铜矿矿床赋存特点和矿石性质,紫金矿业与北京有色金属 研究总院合作,对当时国际上最受青眯的湿法炼铜工艺“细菌堆浸—萃取—电积”在紫金山铜矿的适用性进行了认真研究,并进行试验室探索试验。1999年10 月,完成了试验室小型试验、柱浸扩大试验和流程试验,均获得成功。
陈景河也曾表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把技术神秘化了。其实,有些看似很复杂的东西,把它弄明白了,与生产一结合,就显得很简单。”显然,正是基于自己对技术的了解和把握,陈景河接手了紫金矿业。

  低价改制,民营资本群体进入
  1998年12月,紫 金矿业由国有独资公司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上杭县财政局作为国有控股股东拥有86.80%股份(后将股份转让给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兴杭国投),紫金矿业工会 委员会、上杭县旧县乡政府、上杭县才溪镇政府和上杭县才溪镇同康村委会成为4家外部股东,其中紫金矿业工会委员会出资780万元,拥有10.17%的股 份,股份拥有者是包括陈景河在内的紫金矿业职工。此后,紫金矿业工会委员会逐步从国有股东手中收购股权,持股比例上升到12.19%。
2000年8月,作为有限责任公司的紫金矿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东兴杭国投持有的股权占总股本的48%。而原4家外部股东的股权被集中到了一家新 成立的融资载体—金山贸易,占总股本的18.01%(图1)。公开资料表明,金山贸易共有14个股东,第一大股东是由公司现任董事柯希平实际控制的厦门恒 兴,其余股东包括陈云岚、陈志勇、陈作祥、陈志腾、李明杰、谢福文、胡月生等个人。此外,厦门恒兴还以现金出资,直接持有新公司5%的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陈发树旗下的“新华都系”在此次改制过程中一举成为紫金矿业的第二大股东, 系内新华都实业、新华都工程和新华都百货三家公司以现金出资,合计认购了紫金矿业27%的股份。公开资料显示,陈发树自1997年起从事工程业务,在寻找 土方工程中,找到紫金矿业,结识了陈景河,由此成为紫金矿业的重要股东。
根据厦门联盟资产评估事务所有限公司厦联盟评报字(2000)第32 号资产评估报告书,截至1999年10月31日,股份制改造前的紫金矿业(福建省闽西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拥有的净资产仅为约9776万元,其中探矿 权、采矿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仅为约3901万元(表1),国有股东兴杭国投持有的股权仅被评估为6862.8万元。


  巧妙运用资源评价体系,
实现低价改制与高价招股
   根据公开信息,2000年紫金山金矿的产金量已居全国第二位(表2),而且1997年12月17日,紫金山金矿成功实施了千吨级定向抛掷揭顶大爆破,拉 开了金矿露天开采的序幕。1999年11月20日公司停止地下开采,全面转入露天开采,因而开采成本极为低廉。拥有如此低成本大矿的采矿权,紫金矿业改制 时的评估值却仅约9776万元,而且包含探矿权、采矿权、土地使用权在内的无形资产仅为约3901万元。内里玄机就在于新旧资源评价体系的差异。



相比其他行业,中国黄金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1999-2000年间,中国有关矿产 资源和矿石储量的统计体系和方法也正值转变时期,黄金企业的信息披露普遍不透明,来自不同渠道的资源储量统计偏差很大。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起源于前苏联 的体系,根据地质可靠程度,用五个种类来加以区分,即A、B、C(有时区分为C1和C2)、D和E级。1999年,国土资源部公布了新的分类体系。该体系 是根据联合国提交给全球使用的分类框架来重新制定的,采用三维距阵方法,以经济的、可行性的矿山设计和地质可靠程度为基础。国土资源部要求,所有的新项目 必须根据新的分类体系来分类,但在1999年以前完成估算和可行性研究的矿山仍可采用旧的分类体系。从紫金矿业的公开资料看,其1999年已经拥有了紫金 山金矿的采矿权,因此,可以按照旧的分类体系进行统计。
根据公开资料,在1994年闽西地质队提交的详查报告中,共圈定了紫金山矿体 C+D+E级(B、C和D级矿体分别相当于“探明的资源”、“推定的资源”和“推测的资源”类型)矿石量8823901吨,金18900.2公斤。其中表 内矿体C级矿石量378024吨,金1532.1公斤,平均品位4.05克/吨,D级矿石量908879吨,金3919.0公斤,平均品位4.31克 /吨。在传统的工业技术下,矿石含金量(品位)低于每吨五克的黄金被认为“不具备商业价值”。按照传统的方法开采,紫金山矿体的商业价值很低,因而,紫金 山金矿被国家地质部和中国黄金协会论证为“低品位、无开采价值”。可资佐证的是,在2000年前国家性的黄金资源统计中,紫金在从未被列入储量大矿,福建 省也一直未进入黄金大省之列(表3)。


  新的黄金资源评价系统是
高价招股的前提
   在股份制改造顺利完成之后,紫金矿业开始筹划海外上市。而如前所述,要吸引国际投资者给予矿业企业高估值,就必须有丰富的资源储量。根据公开资料,在此 期间,紫金矿业采用新的黄金资源评价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补充勘探,对矿床重新进行圈定和计算,计算出表内保有矿石量7000万吨,金金属量109.6 吨,平均品位1.57克/吨,表外保有矿石量4500万吨,金金属量28.6吨,平均品位0.63克/吨。紫金山金矿由此成为特大型金矿。2001年8 月,紫金山金矿新的勘探报告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评审,确认紫金山金矿储量达138.4吨(表4),是陈景河等地质人员当初给出的5.45吨探明储量结论的 25倍,从而使原先认为价值不大、规模较小的紫金山金矿床,一跃成为国内著名的特大型金矿床,潜在商业价值从几亿元上升到百亿元。对此,公司董事长陈景河 曾对香港媒体解释说“集团旗下各金矿所含黄金储量其实是动态的、有变数的”。其中的深意耐人寻味。



为了尽可能扩大上市前的资源储量,紫金矿业还在全国范围内四处收购金矿。2002年收购了 贵州水银洞金矿的21.8吨、安徽抛刀岭金矿的6.3吨黄金资源,2003年收购了吉林珲春金铜矿的27.5吨及安徽焦冲金硫系矿的14.8吨黄金资源。 从而使上市前的探明及推定储量达到187.8吨(表5)。



如前所述,紫金矿业的资源储量是按照旧的“ABCDE”五级分类体系进行统计的,而国际其 它地区广泛使用的是JORC规范和USBM/USGS系统范畴。要想让国际投资者认可紫金的资源储量,还必须用国际通用的规范进行测算。但是,黄金资源储 量的确定很大程度上是以取样、探槽、地下隧道和钻孔间距为基础的,重新测算所需的时间和工作量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紫金矿业聘请的上市独立评 估机构澳大利亚的史帝芬·罗伯逊和柯尔其尔顿咨询公司(简称“SRK Consulting”)进行了创造性的安排。在国际通用的JORC体系中,矿产资源种类按照确定性分为“探明的资源”、“推定的资源”和“推测的资源 ”,SRK分别将紫金矿业的B、C、D、E四级矿体与“探明的”、“推定的”和“推定的和推测的”、“推测的”类型相对应。SRK在评估报告中称:“每一 矿床或矿产在开发之前,其可行性研究使用的资源和储量均必须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国土资源部)或相等的权威机构核准。紫金每一矿床的资源和储量估算都已由 SRK审阅过。”这说明,SRK只是核实但没有重新估算紫金的任何资源或储量,但这一表达相当巧妙,既认可了紫金自己测算的资源储量结果,又没有承认紫金 的资源和储量估算都符合JORC规范。
在评估报告中,SRK称:“紫金山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单体黄金矿山,紫金山金矿是紫金的主要矿产,它为紫 金100%拥有。”事实上,根据国内《矿产资源法》,所有的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矿业企业拥有的只是采矿权和探矿权,而且无法保证采矿权在到期后可以续 期。在公司上市前夕,根据香港联交所的要求,公司从招股书上删去了紫金山拥有138.3吨金矿藏量的说法。财报显示,紫金矿业至上市前2003年6月末的 有形资产净值仅为2.79亿港元,无形资产仅为9069万港元(其中各区块采矿权的有效期分别为2-30年),而通过发行H股,募集资金高达10.76亿 港元。

  收购扩张、复制创富模式
  2003年12月,紫金矿 业在香港联合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成为首家境外上市的国内黄金生产企业。此后,公司充分利用金价大幅上涨的有利时机和发行H股募集的资金优势,在国 内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实施收购兼并黄金矿产资源,通过并购、合作开发、新设等方式控股、参股了数十家公司,规模迅速扩张(图2)。公司管理层在公告中明确表 示:“收购兼并是本公司控制更多矿产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的主要方式之一。”



中国黄金企业多为小型矿山,比例高达75%以上,这些企业资源利用率低,技术装备水平落 后,竞争力不强,矿山生产成本偏高。比如,国内矿山的综合成本平均在380美元/盎司以上,与国际综合成本(337美元/盎司)有40多美元左右的差距。 此外,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矿业公司只负责矿床的开采,从不需要考虑探矿和资源的问题,探矿和寻找资源都是地勘单位的事,因而中国多数矿业企业都是依靠 一个矿山,从起步做到闭坑,等资源枯竭时,要么关闭破产,要么转产。由于紫金矿业较早地专注于矿产勘查和占领资源,因而在竞争中获得了有利的位置。通常情 况下,紫金拿到的这些矿山都有些“毛病”,换句话说,它们大多和当年的紫金山一样,因为低品位难选冶、资源面临枯竭而被其他公司忽略。紫金矿业获得这些矿 山的探矿和采矿权后,运用新的勘探和开采技术使其潜在价值得以释放。
如2001年12月紫金矿业收购的贵州水银洞金矿就是如此,当时加拿大丹 斯通公司对贵州水银洞金矿投资了2000万元却依然难以选冶,最终将采矿权退给了当地地质部门。而紫金矿业接手该矿的4个月后便克服了选冶难题,18个月 完成原计划4年半的任务,2003年7月生产出第一桶金。现在,水银洞金矿已成为紫金矿业的主力金矿,2007年生产黄金2.47吨,利税达到2.47亿 元。
2004年,《黄金年鉴》列举的年度全球黄金生产商产量15强中,中国黄金集团、山东招金集团双双入选,分列第十三位和第十五位,紫金矿 业仍然榜上无名。但到了2006年,随着紫金矿业多个金矿项目陆续投产,黄金集团、招金集团等老牌黄金企业突然发现,这家南方山区的黄金企业已经在采选规 模、产金量、销售规模与利润等各项指标上超过自己—2007年,紫金矿业黄金产量排名居世界第十,比2006年排名上升了7位,且成为中国控制金属矿产资 源最多的公司。截至2007年末,紫金矿业投资设立及控股、参股了100多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分布于中国内地18个省区以及中国香港、加拿大、英国、蒙 古等国家和地区。
不过,随着黄金价格的飞涨和其他黄金企业对该模式的关注,紫金矿业越来越难以在黄金领域找到“洼地”。因此,2005年以 后,公司开始向海外大规模扩张,先后参股加拿大矿业企业Pinnacle Mines Ltd.、英国矿业企业Ridge Mining P.L.C,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从2006年开始,除了黄金之外,紫金还把自己的模式延伸到铜、锌、铁、钼、锡等金属领域。先后并购或参股了青海德尔尼铜 矿、西藏玉龙铜矿、黑龙江多宝山铜矿、新疆蒙库铁矿等一批矿山,所控制矿产资源迅速增长,成为国内控制黄金及有色金属资源最多的企业之一。
2008年4月,紫金矿业在国内A股成功上市,公开发行14亿股,募集资金超过98亿元,从而进一步扩大收购规模。截至2008年末,公司拥有的矿产资源 量遍布全国20多个省区以及蒙古和秘鲁等国家和地区,保有矿产资源储量达到金701.5吨,银1700吨,铜964万吨,钼39万吨,铅+锌528万吨, 钨10万吨,铂+钯151吨,锡10万吨,镍66.75万吨,硫铁矿1.35亿吨,铁1.68亿吨,铝土矿4397万吨,煤3亿吨,成为国内矿产金产量最 大、黄金资源占有量最多的生产企业,同时涉足多种金属的采选和冶炼,其业务构成模式在国内独一无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97

安琪酵母380名员工集体造富 3年暴赚18倍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04/20090904013052129.html


每经记者  王炯业

        有这样一家上市9年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拟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向完全由该公司及其大股东的高管和员工持股的公司收购超过7亿元的资产, 待交易完成后,这些高管和员工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初始投资成本在短短3年时间里赚取18倍收益,总盈利高达6亿元,受益人数高达380人。然而在这样一场 财富盛宴的背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惊奇地发现,此次拟收购的主要资产在3年前曾被上市公司100%控股。

        这家上市公司就是安琪酵母,地处湖北省宜昌市。  

起因

定向增发3823万股收购关联方资产

        2009年7月16日,实际控制人是宜昌市国资委的安琪酵母公布定向增发预案,公司拟以18.80元/股向关联方湖北日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升科技)非公开发行股票,购买其持有的安琪伊犁30%股权、安琪赤峰10.5%股权和宏裕塑业65%股权。

        8月20日安琪酵母公告,拟收购资产评估总价值7.2亿元,总计增值率为694.24%,最终确定的交易价格为7.2亿元。公司还表示,本次收购上述三家公司由安琪酵母向日升科技发行3823万股,发行完成后,日升科技占公司总股本的12.347%。

安琪伊犁系“关键先生”

        在此次收购之前,安琪伊犁30%的股权由日升科技持有,另外70%股权由上市公司安琪酵母持有。

        安琪伊犁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上半年分别实现净利润6790.12万元、9265.30万元、9222.56万元、8691.44万元。

        安琪酵母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分别是7903.66万  元  、9067.13万  元  、10449.53万元和10124.16万元。

        计算上述数据可以看到,从2006年开始,安琪伊犁净利占安琪酵母的比重分别是60.14%、71.53%、61.78%和60.09%,每一年对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贡献都超过了六成,可见安琪伊犁对上市公司业绩的重要性。

        另外在这次定向增发预案中,安琪伊犁30%股权的评估值就高达6.1亿元,而这次日升科技旗下三家公司资产评估总价值才7.19亿元,也就是说,安琪伊犁30%的股权评估价值占总比重的85%,是这次定向增发收购的最主要资产,可谓是“关键先生”。

3年前曾被上市公司100%控股

然而通过查询大量资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惊奇地发现,此次上市公司举重金收购的“关键先生”竟然曾被上市公司100%控股。

        2004年2月,安琪酵母以自有资金4000万元在新疆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投资设立安琪伊犁。

        2005年安琪酵母对安琪伊犁进行增资,其注册资金从4000万提升至6500万。

        而后在2006年6月26日,安琪伊犁召开股东大会,决议增加公司注册资本至9300万元,其中安琪酵母以对安琪伊犁累积资本公积金转增 股本10万元,累计出资651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70%;日升科技以现金投资3489.28万元,占注册资本本的30%。于是,安琪伊犁的股权比例就从 之前安琪酵母100%控股,变更成日升科技持股30%,安琪酵母控股70%。

        至此,日升科技当初仅以现金3489.28万元入股安琪伊犁,现在又以6.1亿元的价格卖回给安琪酵母,短短三年时间,同一家公司经历两次股权变化,便增值17.5倍,日升科技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

调查

揭开日升科技的神秘背景

        日升科技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演绎这样的暴富神话?

        “其实日升科技的成立就是为了增资收购安琪伊犁”,一位安琪酵母内部人士这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记者随后调查也发现,日升科技的背后股东竟然全部是安琪酵母以及安琪集团的380名骨干员工。

380名骨干初始投资4000万

        资料显示,日升科技原名宜昌日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由裕东公司、裕宏公司、裕华公司于2006年6月20日共同出资设立,其中裕东公司出 资2263万元,占注册资本56.575%;裕宏公司出资898万元,占注册资本22.45%;裕华公司出资839万元,占注册资本20.975%,总计 出资4000万元,公司经营场所位于湖北宜昌市云集路25号。

        裕东公司是由安琪酵母的13名成员出资组成,这些成员全部是公司的高管。裕宏公司和裕华公司的股东也均为安琪集团和安琪酵母中层管理人员和科技骨干,其中裕宏公司由174名股东出资成立,裕华公司由193名股东出资成立。

        所以从上述股权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日升科技的背后就是安琪酵母以及安琪集团的380名骨干人员。

        另外记者还发现,日升科技的成立时间与增资安琪伊犁在时间上仅仅相差6天。更令人玩味的是,记者在湖北省工商管理局查询到,裕东公司,裕宏公司,裕华公司于2006年6月7日、5月29日成立,而这三家公司的经营场所也都是云集路25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来到了湖北省宜昌市日升科技的住宅地址云集路25号。该处位于宜昌市市中心,是一幢住商两用的大厦,在5楼的拐角处,记者看到了仅有一扇门的公司,上面写着湖北日升科技有限公司,但大门紧紧地闭着。

一场变相的股权激励盛宴

        “当时日升科技通过增资收购安琪伊犁30%的股权,相当于变相股权激励,为的就是能够留住公司的骨干人员。”一位安琪酵母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这次变相的股权激励回报率高得离谱。按照当时投资成立日升科技4000万的投资成本计算,这一次以7.2 亿卖出日升公司所持有的三家公司股权,短短3年时间,他们就成功通过安琪酵母使得当初在日升科技的原始投资资本实现了18倍的增长。

        根据上述出资比例和这次安琪酵母增发方案,13名高管持有日升科技这部分股权交易价格分别为4.07亿元,折合安琪酵母股份为2163万股。换一句话说,这13名高管较初始投资成本的2263万元增值至4.07亿。

        公开资料显示,安琪酵母的董事长俞学锋持有裕东公司10%的股权,其余12名高管每人持有7.5%股权,总计持有90%。那么俞学锋就间接持有日升科技5.6575%股权,另外12名高管每人持有4.24%股权。

        根据上述股权比例关系,在短短3年时间里,董事长俞学锋初始投资成本从226万元增值至4068万元,其余12位高管每个人初始投资成本由170万元增值至3060万元。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当时中层和技术骨干出资最低2万元,最高出资18万元成立的裕宏公司和裕华公司,通过持股比例换算,他们的投资最低增值至36万元,最高增值至324万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计算的结果仅仅是建立在安琪酵母定向增发的价格为18.8元的基础上,如果按照其二级市场股价计算,那么3年时间380名国企骨干的股权还将大幅增值。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琪酵母2008年年报显示,俞学锋年薪为60.15万元,其余高管的年薪为40至52万之间。安琪酵母一位内部 员工告诉记者,公司里面最低级别工段长的工资水平大致在一年5万至6万,一位新进员工的工资水平在一年2万至3万,而这次股权激励对象就是工段长以上人 员  (类似于三级主管以上职位),增发将使高管和部分员工获得相当于工作10年~100年的收入总额。

3年还享有1.17亿净利润

        其实这不但是一笔超值回报的  “投资”,更是一笔分红优厚的“投资”。  “第二年分红就达到投资成本的30%多”,一位安琪酵母内部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那么第二年、第三年呢?记者追问道,“这个就不太清楚,但每年都会有分红。”

        资料显示,日升科技是在2006年增资入股安琪伊犁的,持股比例占总股本的30%。安琪伊犁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上半年分别实现净利润6790.12万元、9265.30万元、9222.56万元、8691.44万元。

        日升科技2006年受让安琪赤峰10.5%股权,安琪赤峰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825.85万元、1741.74万元、2030.78万元、2262.25万元。

        日升科技2008年通过增资控股宏裕塑业65%股份,宏裕塑业2008年、2009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32.66万元、632.41万元。

        也就是说380名高管及骨干通过日升科技,在2006年拥有上述三家公司2229万元净利润,2007年拥有2963万元,2008年拥有3326万元,2009年上半年拥有3256万元,总计享有高达1.17亿元的净利润。

        可见,380名高管及骨干最初投资的4000万元成本相对于这1.17亿元净利润和18倍的投资收益,显得多么微乎其微。

        那么,这380名高管及骨干是如何利用上市公司安琪酵母成功实现集体造富的?他们暴富的玄机又在哪里?明日《每日经济新闻》将为您继续揭开其中的秘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3

安琪酵母高管造富玄机:贱卖上市公司资产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05/20090905015032298.html


每经记者  王炯业

3年前以三千多万元从上市公司手中增资过来的资产,现在却要以6亿多卖给上市公司,这次定向增发收购的主要资产竟然大涨了17.5倍,这绝对是一笔高收益的投资,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安琪酵母(600298,收盘价22.99元)的高管及骨干。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后发现,380人的股权之所以能够实现18倍的增长,其关键就在于3年前购入的这块资产价格实在太低,而这块资 产买卖的整个过程则完全由上市公司的高管自己主导,正是通过涉嫌贱卖原本由上市公司100%控股资产的方式,他们成功导演了一场财富盛宴。

        安琪伊犁到底是怎样成为这些高管的造富工具?解答这个问题就要追溯到5年前。  

日升科技低价增资收购伊犁30%股权

  从昨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可以看到,此次安琪酵母定向增发收购的三块资产中,安琪伊犁评估值最高,达6.1亿元,可谓是此次定向增发的“关键先 生”;而2006年日升科技增资安琪伊犁时候的投资仅为3489.28万元,前者是后者的17.5倍。为什么日升科技能以如此之低的价格入股安琪伊犁,当 初对这块资产又是怎么来评估的?

入股价格仅1.25元/股

        2004年2月安琪酵母以自有资金4000万元在新疆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投资设立安琪伊犁。

        2005年安琪酵母以自有资金对安琪伊犁进行了增资扩产,其注册资金也从4000万提升至6500万。

        “其实,日升科技就是为了增资安琪伊犁而成立的,这样高管们也能够间接获得安琪伊犁股份”,一位安琪酵母内部人士这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2006年6月26日,也就是日升科技仅成立6天之后,安琪伊犁的注册资本从6500万增至9300万。其中安琪酵母以安琪伊犁累积资本 公积金转增股本10万元,累计出资651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70%;日升科技以现金投资3489.28万元,其中2790万元计入出资额,占注册资本的 30%。

        至此,安琪伊犁的股份比例就从之前安琪酵母100%控股,变更成日升科技占比30%,安琪酵母控股70%。

        公告显示,增资前安琪伊犁经评估的净资产为8141.65万元,因此对应的日升科技对安琪伊犁的增资价格为1.25元/股,从而日升科技最终持有安琪伊犁2790万股。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次定向增发的预案中显示,评估机构北京亚洲以2009年6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对安琪伊犁2790万股权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为61023万元  (这也就是最终交易价格),折算成每股价值则变成21.87元。

前后不一致的评估方法

        另外据安琪酵母高管透露,2006年增资时候的评估是按照成本法进行评估的。众所周知,成本法评估是以资产的成本重置为价值标准,通过评估的总资产减负债得出企业价值,没有考虑企业商誉价值、未来的预期收益和资本的市场供求等因素。

        而2009年此次安琪酵母定向增发收购资产则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收益现值法评估是以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为价值标准,并采用适宜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其结果更能够全面地反映目标资产的市场价值。

        所以收益现值法的评估结果往往会大于成本法评估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被收购的公司宏裕塑业按照收益现值法评估的理由是:企业目前处于成长阶段,在可以预计的未来,企业效益能够持续保持稳 定增长,因此用收益现值法评估出的企业价值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宏裕塑业采用成本法的评估值与采用收益现值法的评估值差距就非常大,成本法 评估为1520.75万元,收益现值法评估为5946万元,相差比例高达391%。

        从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初安琪伊犁的2790万股只卖到1.25元/股,而这次定向增发同样的股权却卖到21.87元/股。

揭秘安琪伊犁资产状况

  日升科技在2006年入股安琪伊犁使用成本法评估,那么当时安琪伊犁资产状况到底如何,处于什么状态,是不是经营不佳或者现金流紧张,需要外部资金来增资扩股?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还原一下当时的安琪伊犁。

净利润快速增长

        安琪伊犁于2005年4月开始正式生产,这一年实现营业收入6909万元,净利润2056万元。

        2005年11月,正是由于安琪酵母看好安琪伊犁二期项目的前景,称其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投资收益水平较高,所以安琪酵母决定对安琪 伊犁追加资本金2500万元,扩建二期项目,使其生产能力从年产6000吨扩大到1.5万吨。果然,2006年安琪伊犁实现营业收入16911.73万 元,净利润6790.12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日升科技增资进入安琪伊犁也就在2006年,这一年安琪伊犁每股能够实现盈利1.04元,而日升科技增资进来的价格是 1.25元/股。试想一家当年每股收益高达1元多的公司,却被以每股1元多的价格卖给了高管控股的日升科技,不管怎么看,这都是一笔绝对划算的买卖。

        另外,安琪伊犁每年的发展也非常顺利。资料显示,安琪伊犁在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16911.73万元,23414.97万元、24926.05万元和21127.57万元,实现净利润6790.12万元、9265.30万元、 9222.56万元和8691.44万元。

        就是这样一家每年都能实现高盈利的快速成长的公司,在成长的初期却被用成本法评估其资产。

现金流充足

        再看下安琪伊犁的现金流。

        2005年、2006年安琪酵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256.46万元和15923.73万元。虽然无法查阅到2006年安 琪伊犁现金流情况,但2007年、2008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分  别  为  7961.93万  元  和13772.64万元,同比 增长73%。当时安琪酵母表示,安琪伊犁正在扩建二期工程,资金缺口较大,所以增资能有效缓解资金缺口,改善其财务状况。

        但是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当年的安琪伊犁并不缺少这3489万元的扩产资金。

负债率不高

        最后看下安琪伊犁的资产负债率。

        安琪伊犁截至2006年3月31日,资产总额19797.26万元,负债11747.30万元,净资产8049.96万元,资产负债率达 59%;2006年底其资产总额25653.27万元,负债8217.68,资产负债率为32%。增资后的确改善了安琪伊犁的财务状况。

        而安琪酵母在2005年、2006年资产负债率也都为40%左右,并不算高。所以可以看到,退一步说,母公司安琪酵母有很多种方式帮助子公司安琪伊犁获得增资资金,比如申请贷款,母公司担保贷款等方式,这对于一家绩优高成长企业来说,实施起来并不困难。

        一位财务人士告诉记者,一家高速发展的公司,一般都会利用财务杠杆来加速其发展,而且在高速发展期,其股权也是最值钱的时候,他们宁肯负债高,也不会变卖股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4

太平洋造船造富揭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23/4NMDAwMDE4ODI4NA.html


从2亿到120亿元产值,太平洋造船集团用了7年;签下一笔70亿元的新船订单,太平洋造船只用了1天。

这是金融危机以后,国内船企获得的最大订单——太平洋造船因此声名鹊起。7月19日,在上海新华路的一所老洋房,太平洋造船集团董事长梁小雷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这个高大、微胖的47岁宁波商人,也是个“海龟”,在说到公司管理时,梁常常夹带英文单词。

在2009年的胡润百富榜上,梁小雷以70亿元财富名列第112位。

富豪身价普遍缩水的2009年,梁小雷和太平洋造船的收入不降反升。虽然去年航运、造船业在大踏步后退,但太平洋造船“利用这个黄金期,完成了公司架构的调整和流程再造。”

梁小雷说,公司的口号是“去国际市场竞争,别跟老乡竞争”。国内同行有条件做好的船型,太平洋造船要少做甚至不做。梁声称,在海洋工程辅助船这个细分领域,他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

2010年是中国民营造船企业的发展拐点:船价被越压越低,而期待多年的海外上市路看起来还没有尽头。

而在梁小雷的言辞中,太平洋造船显得尤其另类。和造船业的“老乡”相比,太平洋坚持选择在最难的国内A股市场上市。“台阶和门槛要越高越好。”梁小雷说。

国际化

“他像一个香蕉,皮肤是黄的,是黄种人,里面的肉是白的,是白种人的。”太平洋造船首席运营官林波这样形容梁小雷,“东西方文化他都懂。”

学贯中西的梁小雷曾在法国留学三年,并娶了个法国妻子。据说梁妻酷爱装潢设计,梁小雷在上海新华路的老洋房办公室就是她设计的。

这所老洋房闹中取静,与太平洋造船集团的写字楼相隔不远。木楼梯、油画、檀木家具、玻璃花房——这些是构成梁小雷办公室的元素。

梁在这样的办公室里思考太平洋造船的未来。海洋工程是太平洋现在和未来的重点。

就目前的市场而言,“国内的海洋工程没有任何技术优势”,太平洋造船集团的竞争对手、民营的扬子江船业董事会主任张耀说,扬子江船业正计划收购新加坡的PPL船厂,以获取海工领域的技术。“因为海洋工程的技术优势在新加坡和韩国。”

梁小雷对此不以为然,“谁在乎优势在哪个国家呢?韩国人、新加坡人都可以为我所用。”

在太平洋的办公室,员工里不仅有韩国人、新加坡人,还有美国人、挪威人、荷兰人。太平洋的先期研发团队就象是“联合国”。在太平洋擅长的深海钻井船领域,技术人员中有90%是外国人,10%是中国人,并且中国人都担任助理——梁总结为,“不懂就要学。”

太平洋造船国际化的另一个显著标志,是公司的执行经理约克(Jacques de Chateauvieux)——这个59岁的法国人为太平洋造船带来了新动力。

梁小雷甚至用白求恩来比喻约克——为了造船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头发花白的约克,每个月有10天时间飞往太平洋造船集团位于上海的总部。他曾经是全球最大保险集团安盛(AXA)的监事局主席。

早在2003年进入造船行业之前,梁小雷还在做轻工业生意时,就认识了约克,“他是我当时认识的唯一懂船的人。”

最终,约克辞去了在安盛的职务,成为太平洋造船的执行经理。2009年,太平洋造船的产值达到120亿元人民币。

缺钱和上市

快速增长的民营造船企业,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综观国内排名前四的民营船企,都对资金有着强烈的渴求。

扬子江船业已于2007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正谋求在台湾或香港两地上市。而新世纪造船和熔盛重工原本计划今年在海外上市,但由于资本市场趋冷、造船业难有起色,上述两家企业今年的上市计划都殊难实现。

反观太平洋造船集团,在2007年就获得了PE股权融资,资金来源包括安盛集团旗下的基金、建银国际旗下的基金等。

梁小雷透露说,太平洋造船集团也在走国内A股的上市程序,但没有具体时间表,因为融资并不是上市的主要目的。

“国内上市的门槛相当高,A股要剥很多层皮”,但知难而进的原因在于,“太平洋造船不喜欢跟风,”海外上市虽然相对容易,但太平洋造船最终想保留中国公司的身份。

在梁看来,国内有些船企相当危险。他们拿了流动资金,去投船厂的基础设施,一旦新订单萎缩,将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细分市场

梁小雷在访谈中多次提到“门槛”和“台阶”,太平洋造船在细分领域做着国内同行难以做到的事情,梁自称为“细分市场领导者。”

国内喜欢用载重吨衡量企业实力,太平洋则用船价和附加值来衡量。一条40万载重吨的普通散货船,造价约1亿美元,而太平洋造一艘3500-5000吨的海洋工程船,也可以达到类似的价格。

“传统三大船型(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国有的两大船舶集团投资已经很多了。”梁小雷说,太平洋造船要去国际市场竞争,而不是跟老乡竞争。

据统计,在石油平台供给船等某些特种船领域,太平洋造船已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国内海工辅助船的订单则几乎由太平洋囊括。

在航运业繁荣的两三年前,“只要是能浮的东西都赚钱,”江浙的很多民间资本蜂拥而入造船业,只要在沙滩上拉起一堆人马,找来一张别人的设计图纸,搞几个橡皮球就能把船造出来推下水。

但经过金融危机的涤荡,这些沙滩船厂已基本瘫痪。在梁看来,未来两年被淘汰的船企会越来越多,而坚持在细分领域耕耘的企业则必有收获。






新三板再啟造富機器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35755&time=2011-03-12&cl=115&page=all

新三板全面擴容即將啟動,是否會重現新一輪的監管腐敗、PE腐敗、券商腐敗?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范軍利

 

  被稱為2011年中國資本市場「1號工程」的新三板市場,全國「兩會」後將正式啟動。

  3月7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期間表示,新三板市場的相關制度已經到位,將擇機推出,退出機制改革也將逐步推出。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國務院九部委已經就新三板相關規則文件會簽完畢,新規則有望在「兩會」之後正式公佈,新三板將按新規正式開始運行。

  市場預熱再次被啟動。最樂觀的預測是,「兩會」後新三板將在原有中關村科技園區試點的基礎上,向全國84家高新科技園區推廣。「估計試點期間,能有百家高新企業掛牌新三板,兩三批後,這一數量很快會漲至1000家。」西部證券新三板業務部總經理程曉明說。

  新三板擴容槍響,二級市場新三板板塊開始「搶跑」。2月23日,開發區板塊高舉高打,板塊平均上漲8.36%,海泰發展 (600082.SH)、東湖高新(600133.SH)、張江高科(600895.SH)、蘇州高新(600736.SH)強勢漲停,南京高科 (600064.SH)、中炬高新(600872.SH)分別大漲6.50%和6.34%,排名板塊末尾的大港股份(002077.SZ)漲幅也達 5.68%。

  毫無疑問,新三板概念股已成為2011年A股第一概念板塊。2月份開市至今,開發區板塊累計平均漲幅28.73%,成為A股最牛板塊。

  業界期待的是,新三板制度層面的三大突破即將成行:將對具備一定條件的個人投資者開放;發行上市將採用註冊制;引進做市商制度。

  不過,此「註冊制」有名無實,實際仍由證監會發出「備案函」,和審批制並無二致;而向個人投資者開放則必將「活躍市場」,帶來如創業板一樣的風險與「機會」。做市商制度是券商的「福音」,但同時也是對監管體系的巨大考驗。

  另有消息稱,北京市有關方面已提交關於設立新三板證券交易所的報告。未來新三板交易有望從深圳中小板獨立至北京,與此同時,天津、重慶等地亦希望將新三板交易所設在各自地盤。

  「這是一個場外市場,也是pre創業板的市場,更是風險最高的市場。」某券商投行人士說,「所有制度設計都應長遠考慮,不能只考慮眼前的問題。」

  新的造富機器即將啟動,各路英豪磨刀霍霍。新的監管體制能否真正捨棄審批大權?新三板造富過程中,會否出現新一輪的監管腐敗、PE腐敗、券商腐敗等市場痼疾?新三板,將會許資本市場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擴容槍響

  三板有老三板和新三板之分。歷史上曾被清理的原法人股交易系統STAQ、NET的掛牌公司和退市公司的股份報價轉讓俗稱「老三板」;2006年 起,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報價轉讓試點,俗稱「新三板」。新三板主要採取協商配對的方式進行成交。

  截至目前,有81家中關村科技園區公司在代辦系統掛牌報價轉讓,共有44家主辦券商參與新三板。

  在中關村試點近五年來,新三板一直存在許多問題,如公司質量難以提升、審批效率不高、交投清淡、融資功能形同虛設等。大部分參與新三板業務的證券公司始終未能獲得盈利,大型證券公司參與熱情不高。

  3月3日,全國人大代表、吉林證監局局長江連海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新三板擴容正穩妥推進,規則制度設計已初步完成,將在報經國務院批准後正式發佈實施。

  財新《新世紀》記者獲悉,目前九部委已經就新三板相關制度安排會簽完畢,推出時點尚未最後敲定。

  數位券商業人士透露,新三板的擴容籌備工作已於去年底基本完成,目前各方條件均已比較成熟。多數市場人士預計「兩會」後可能正式推出。

  南京證券北京投行總部總經理尚文彥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新三板制度出台後,將由各園區正式上報擬掛牌企業申報材料,開始遴選園區。「如一切順利,首批擴容企業有望於下半年正式登陸新三板市場。」

  據透露,三板擴大試點工作正在加速啟動,試點範圍將從中關村高新技術園區分批擴大到全國84個高新技術園區。首批可能納入5家-15家園區。每家園區掛牌企業或在10家左右。

  1月13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部署2011年證券期貨監管重點工作時表示,今年重點工作之一就是抓緊啟動中關村試點範圍擴大工作,加快建立統一監管的全國性場外市場。此後,以蘇州高新、中關村(000931.SZ)為首的概念股紛紛坐上直升機。

  二級市場之外,新三板增資潮亦悄然推進。來自深交所披露的關於新三板相關信息顯示,包括凱英信業(430032.OC)、諾思蘭德 (430047.OC)、中海陽(430065.OC)等7家新三板公司相繼發佈定向增資方案。而據Wind統計,從2006年新三板開板到2010年 底,五年之內,僅有11家掛牌公司完成增發。

  新的利益版圖正在鋪就,一場造富神話亟待開幕。

放行個人投資

  從目前業界透露出的信息來看,新三板在制度上有突破。其中,新三板最小交易單位將由原先的3萬股降至1000股,為中小投資者的參與降低門檻。 業界人士分析,新三板市場對個人投資者會實施適當性管理的標準,可能會借鑑創業板、股指期貨的合格投資者標準,參照「股齡不低於2年,資金不少於50萬 元」擬定。

  對此,證監會相關官員回覆財新《新世紀》記者有關問題時表示,「投資者可以進,但遵循什麼適當性制度,尚未確定。」

  在國外成熟市場,與中國新三板市場類同的是場外櫃檯市場,這類市場的投資主體是熟悉當地企業的中小投資者,因為國外的櫃檯交易是分散在各個地區的,並非一個全國性的市場,同時掛牌轉讓的公司,普遍規模也較小,業績平淡,因此大型機構並不參與交易。

  由於中國市場的「特殊性」,不可能在各地設立大量櫃檯交易市場,新三板市場也將集中交易。

  根據2009年7月《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報價轉讓試點辦法》,新三板市場只允許機構投資者參與,除了原已在代辦系統持有股份的投資者可以繼續買賣所持品種,不允許新的個人投資者加入。

  從法律上講,非上市公眾公司的股東人數不能超過200人,因此新三板試點五年來,在非上市公眾公司問題上沒有任何突破,目前是股東達到199人就停牌。這是影響新三板交易活躍的一個硬傷。天津股權交易所更是乾脆將一手設定為掛牌公司股權的1/200。

  西南證券場外交易市場部總經理周到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證券業協會多次與券商、基金等機構進行溝通和討論。目前,管理層和市場各方已經取得共識,三板市場將向合格的個人投資者開閘放行。

  「最終可能會在國務院批覆的新三板整體方案中特別說明一下,把超過200人的問題解決。」尚文彥說。

註冊制虛實

  用註冊制取代備案制,被認為是新三板擴容改革中最重要的突破。

  所謂的註冊制,實際是一種發行證券公司的強制財務公開制度。該制度以美國證券法為代表,要求發行證券的公司提供關於證券發行本身以及同證券發行有關的一切信息,統一公佈在招股說明書中,向社會公眾公開。

  北京市道可特律師事務所主任劉光超律師表示,註冊制的好處顯而易見,可以讓企業不必經過核准就能較為便捷地進入市場,同時由市場而不是監管部門承擔企業資質的風險。

  目前新三板掛牌實行的是備案制,即由主辦券商進行盡職調查和推薦,中國證券業協會實施自律性管理。

  光大證券創新融資部副總馬建功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券業協會對新三板公司進行備案管理,顯然缺乏法律依據。」他認為,將新三板的發行審 核權上收到中國證監會是比較合理的安排,而且實行註冊制可以為中小型高科技企業提供股權融資的准入便利,也可為將來的主板和創業板實行註冊制積累經驗。

  不過,業內人士並不看好新三板未來的註冊制監管。

  根據目前規則,在新三板掛牌交易的企業,無需經過中國證監會審批,只需通過主辦券商向中國證券業協會備案,即可掛牌交易。

  即便如此,獲得「備案函」仍非易事。2010年下半年,某家券商上報的所有新三板企業,均未獲得備案函。「相當於全被斃掉了。」一位券商場外業務部人士透露。

  由此,多位接受採訪的券業人士對未來的註冊制放鬆審核並不抱期待。根據新三板制度框架,未來的備案權將由中國證券業協會轉至中國證監會。「備案也好,註冊也好。由證監會管,只會更嚴,不會更鬆。」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無論是三板市場還是創業板市場,穩定還是第一位的,不能因為公司質量問題引發社會問題,因此證監會必然嚴格審查。「不管誰坐到這個位子上,都會選擇嚴管。」這位人士強調。

  備受監管層呵護的創業板和中小板市場,已經讓人們看到了嚴格審批的惡果——巨大的市場投機與炒作、大量腐敗行為、投資者絲毫沒有風險意識。市場有識之士早就提出要廢除審批制,實行真正的註冊制。

  如果未來新三板的上市審批工作仍然遵循舊例,由監管層為投資者把關,這個市場將重現創業板、中小板開板之初的畸形景象。

爭奪審核權

  既然是有名無實的註冊制,必將帶來巨大的權力。目前證監會內部到底由哪個部門來牽頭管理新三板的註冊審批工作尚未明確,各部門明爭暗鬥,話題異常敏感。包括非上市公眾公司部(下稱非公部)和市場監管部都在積極參與,但究竟誰掌進門卡仍難定奪。

  證監會非上市公眾公司部於2008年設立。根據中編辦的批覆,非上市公眾公司部將主要承擔以下職責:擬定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不上市股票的規 則、實施細則;審核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不上市股票的申報材料並監管其發行活動;核准以公開募集方式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請;擬定公開發行不上市股份有限 公司的信息披露規則、實施細則並對信息披露情況進行監管;負責非法發行證券和非法證券經營活動的認定、查處及相關組織協調工作等。

  2009年,為準備即將推出的創業板,證監會非上市公眾公司部將工作重點從以打擊非法證券活動為主轉到以創業板、場外交易市場建設為主上。

  當年4月,情況陡然生變。隨著創業板相關政策出台完畢,證監會成立「創業板發行審核辦公室」(下稱創業板發審辦),該部門並行於發行部、非公部 等,作為獨立的業務部門,專司創業板企業的發審。此舉意味著長期以來業內認定的創業板監管審核由非公部負責的監管架構已經轉移。

  此番新三板審核權是否重蹈當年創業板之路,仍不得而知。

  上海一位券商負責人介紹,目前所輔導的新三板公司需經過兩道關口方可進入掛牌程序。「監管方面,在經過地方有權部門出具的試點函之後。我們還要反饋兩次,即協會一審之後,再通過證監會非公部的二審才可以。」

  不過,接近證監會的知情人士透露,未來新三板審核有望歸於市場部。

  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證監會上市部副主任歐陽澤華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即將推出的場外市場將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巨大平 台。民營企業應充分利用社會資金,做大做強,使自身逐步具備進入資本市場的條件。歐陽澤華於2010年由市場部轉任上市部。「我們相信國家將在政策和產業 方面放寬對民營企業的准入條件。特別是在相關稅收配套等方面。」歐陽澤華透露。

做市商利弊

  對於券商而言,做市商制度的推出讓新三板充滿了誘惑。

  中國證券業協會在有關研究報告中指出,做市商制度的功能實際上就是融合了場外交易和場內交易優點。通俗地說,做市商承擔做市所需資金,可以隨時 應付任何買賣,並活躍市場。買賣雙方不必等到對方出現,只要由做市商出面,承擔另一方責任,交易即可進行。因此,做市商保證了市場進行不間斷的交易活動, 即使市場處於低谷也一樣。

  根據規則,「新三板」引入做市商制度後,每家掛牌公司可以選定兩家以上有做市資格的主辦券商擔任做市商。做市商將向市場提供雙向報價,投資者根據報價選擇是否與做市商成交,投資者委託不直接配對成交,報價最小單位也將被拆分為1000股/手。

  根據證券業協會和證監會草擬的《關於場外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實施方案》,擬放行先期參與新三板市場的21家券商進入首批做市商。

  這份指引對做市商的制度設計相當細化。據財新《新世紀》記者多方瞭解,參考台灣經驗和場外市場公司的股本規模的情況,做市商初始須取得一部分股 份作為庫存,這部分股份可來自於掛牌前股東的協議轉讓,在豁免禁售義務前提下,還可以來自於定向增發。初始取得的股份不得少於掛牌公司股份的1%或50萬 股。開始兩年內做市商每月月均庫存不低於3萬股。做市商可以進行T+0回轉交易,而投資者則不允許。做市商買賣價差不得超過10%。如公司退市或者破產, 主辦券商要遭受一定懲罰。

  做市商制度最大受益者是券商。以美國經驗看,做市商業務的利潤一般佔券商全部業務利潤的40%-60%。因此,新三板市場實行做市商制度以後, 做市商業務將成為券商新的盈利點。基於此,各券商近期緊急備戰,搶人才、挖客戶、跑園區,紛紛成立場外市場業務部,搶佔新三板蛋糕。

  招商證券分析師羅毅在其研究報告中測算,僅做市商制度就能為券商行業帶來100億元左右的價差收入。報告甚至認為隨著「新三板」業務和融資融券等創新業務的逐漸鬆綁,飽受「佣金戰」拖累的券商板塊投資價值已經顯現,今年有望跑贏大市。

  不過,做市商制度最明顯的漏洞和缺陷也在於,如何避免做市商大量囤積股票「坐莊」獲利?如何避免做市商本身、或做市商之間因各種原因,做出既損害買方利益又損害賣方利益,最終破壞新三板市場發展的行為發生?

  「券商持倉限額從3%到10%,當天可以超過,第二天必須恢復。這樣設計使做市商不敢隨便拉高或壓低股價。我拉高之後,大家都來找我賣出,我第 二天還原到10%的時候誰來接盤?這樣損失就大了。」程曉明說,「做市商的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引導估值的合理,像創業板那樣的泡沫是不可持續的。」

  程曉明預計,今後規模較大的公司還可能會增加做市商的家數,而做市商的增加會顯著縮小價差。

  南京證券尚文彥表示,新三板擴容初期,做市商制度的風險相對比較大,主要在於,掛牌公司的質量及券商自身的監管體系。「券商是否能承擔報價風險,券商和很多公司之間做市,如何避免聯手報價而對散戶利益造成侵害。」

嚴格轉板審查

  對於創業企業來說,選擇直接排隊上市抑或是先登陸新三板,後者的誘惑更大,因為可能存在的快速轉板機制將大幅加快登陸主板或創業板的速度。

  中關村股份報價轉讓系統掛牌公司轉板情況統計顯示,目前從新三板公司成功轉板的企業已經有世紀瑞爾(300150.SZ)、北陸藥業(300016.SZ)、久其軟件(002279.SZ)三家,還有13家公司已經明確表示準備轉板。

  根據當下規則,從股份轉讓系統轉到中小板或創業板上市,視同新股上市,也要經歷嚴格的審查程序,惟一的便利就是排隊上可能有所照顧。

  「轉板審查一定要嚴格,這個原則一定要堅持。」一位券商投行人士說,「一旦轉板成功,原三板公司的所有股東,都將作為原始股東分享IPO盛宴,其投資將會產生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巨額回報。」

  業內人士表示,「新三板」是中小板、創業板的上市資源「孵化器」與「蓄水池」,一些公司之所以選擇到「新三板」掛牌,就是希望有機會到滬深A股上市,尤其是到創業板上市。

  誘惑的背後,轉板渠道不暢,也是無法繞開的難題。這也是多數新三板企業對轉板既垂涎又生畏之處。

  目前新三板企業只能通過IPO的方式首次公開發行並在場內市場上市,IPO的條件不但與其他企業無異,且法律上,比普通公司上市多一道摘牌程序。此間風險令多數公司慎對轉板。

  「也就是說,這邊已經摘了,那邊沒有通過發審委審核。未來有可能兩邊落空。」一位券商人士表示。


三一重工如何成為造富機器

http://www.infzm.com/content/64319

如果回溯到八年前,三一重工初登A股市場之時,公司淨資產近6億元,淨利潤近2億元。而上市兩年後,股權分置改革之前,三一重工總市值已達約40億 元。但這僅僅是剛剛起步,隨後只用了六年時間,這家公司的市值就增長超過33倍,達到了1370億元(截至2011年6月30日)。

市值的劇增,不僅將持有上市公司30%以上股權的梁穩根一舉推上了「中國首富」的寶座,而且在持有股權的公司管理團隊中造就了一大批億萬富翁。

在市場制度規範遠未完善的中國股市,大股東的「暴富」背後,似乎總是跟隨著無數的流言與黑幕。這一次也不例外,梁穩根成為新科首富之後,諸多質疑也隨之而生——三一重工的市值是如何爆炸性增長的?

在調查梳理了三一重工2005年以來的財務資料後,南方週末記者發現,這一系列「財富效應」的發端,似乎正起源於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

「紅股模式」

縱覽三一重工市值劇增的過程,一個頗為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公司市值規模的增長,與其股份流通規模的擴張之間,總是保持著某種微妙的平衡,從而使得公司股價與市盈率維繫在一個對投資者具備吸引力的合理位置。

對於像三一重工這樣業績高速成長的公司而言,一個重要的管理手段,就是在每年公司分紅時向全體股東贈送紅股以取代現金分紅:紅股的分配一方面可以大 大減少公司為分紅而支付的現金,降低公司經營的負債比率;另一方面因股份規模擴大而下跌的股價,在公司業績高速增長的支撐下,很快會回升至符合市場預期的 合理價位。

實際上在上市後的2004年,三一重工就以資本公積金10股轉增10股的送股模式,將公司股份規模擴大到了4.8億股。

但在股權分置結構限制下,這一「紅股模式」面臨著難以踰越的障礙:由於大股東股權無法流通,因此雖然獲得同等比例配股,但卻無法分享相應股權下的流通收益——這意味著流通股東獲得了豐厚收益的同時,大股東卻只收到了一張遙遙無期的兌換支票。

在這一制度約束下,上市企業控股股東要麼以高額現金分紅獲取收益;要麼幹脆不分紅,再以關聯交易等方式將公司利潤甚至資產轉移。而這兩者都將令上市公司未來的持續競爭力受到極大損害。

正是這一現實的利益考量,使得身為民營企業的三一重工,卻在為國企「量身訂做」的股權分置改革中,不惜付出巨大代價來換取「全流通第一股」的桂冠。

在打通了「全流通」的制度阻礙之後,上市公司的「送股擴張」模式終於得以暢通無阻: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的2006年底,公司再度以10送10的模式將流通股份擴張到9.6億股。

此時淨資產50億元的三一重工,按2007年的股價高位70元計算,公司市值已達670億元之巨。

此後三年時間裡,三一重工再度以分紅配股、定向增發等模式,將股份規模擴張至24億股;2010年9月底,公司再度以10送11的比例大手筆配送紅股,將流通股份規模一舉推至50億股,公司市值隨即突破千億元大關。

而在2011年中報中,公司又以10送5的方案,將股份規模推至76億股。而公司董事長梁穩根更在此前表示,公司的年度目標之一,是讓三一重工市值達到2000億元。

對此有投資者調侃道,只要年底再來一次「10送5」或者「10送10」,「區區2000億不在話下」。

但是對於作為上市公司的三一重工而言,「區區2000億」卻遠非推出一個送股方案那麼簡單,而是需要實實在在的經營業績來做支撐。

在這一點上,三一重工過去數年表現不俗:在流通股規模增加了30多倍的同時,三一重工的市盈率卻長期維持在30倍以下,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市盈率區間分別為8-20倍和11-15倍。

市盈率的穩定,意味著公司在大手筆分紅帶來流通股規模增加的同時,公司的銷售收入與淨利潤也在以相近的比率高速增長。正是這一真實的利潤增長,將三一重工的分紅模式與市場上某些通過股票的拆分合併以達到「圈錢」目的的市場操縱手法區分開來。

「大股東做莊」

早在股權分置改革階段,三一重工就曾公告大股東購入公司股票:在2005年6月至2006年10月期間,三一重工兩次公告大股東三一集團分別投入不超過2億元資金增持公司流通股權。在此期間,三一集團及其關聯公司累計從二級市場增持約2400萬股流通股,佔總股本的5%。

對控股股東而言,此舉或許是為了穩定投資者情緒、並顯示大股東「與公司共命運」的決心。然而卻隨即引發了市場的多方質疑:有媒體在查詢公司資料後指出,公司在第二次公告增持股權的同時,卻在高位悄然減持第一次增持的股權並獲利,有大股東利用信息「做莊炒股」的嫌疑。

而當時正利用個人博客「攪局」凱雷收購徐工案的公司執行總裁向文波,更因一句「大股東做莊是個好東西」的冒失之辭而引發了諸多媒體的口誅筆伐,最終不得不公開道歉。

時隔數年之後回顧這段插曲,有研究者指出,向文波當時所說的「做莊」,其實就是今天證券市場中流行的「市值管理」,只是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以「做莊」一詞來表達引起了諸多誤解。

在成熟資本市場中,市值管理理論早在多年以前便已經形成了一門專業學科,其理論核心正在於如何利用公開信息發佈,對市場投資者進行合理的「預期引導」。

但在2005年中國股權分置改革尚未完成的市場背景下,上市公司股東利益被人為地劃分成了「非流通股東」(控股股東)和「流通股東」兩大收益模式截 然不同的團體。在這一市場結構下,非流通股東借助信息優勢炒作上市公司股票,惡意侵吞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事件層出不窮,「做莊」也成了中國股市多年難愈的制 度腫瘤之一。

在這一背景下,剛剛完成全流通改革的三一重工大股東便公然入市「炒作」自身股價,自然引發了諸多質疑。而公司「低進高出」滾動炒作的手法和足以影響市場供需變化的5%增持比例,也確實難以避免「炒股謀利」和「操縱股價」的嫌疑。

該上市公司還曾一度「誤入歧途」:在2006年至2007年期間,公司投入近3億元,進入二級市場炒作其他公司股票,儘管在2007年股價高峰期為公司帶來數億元的賬面盈利,但到2008年金融風暴中,卻成為了數億元投資虧損的源頭。

好在上市公司管理層「迷途知返」,在2007年年報中承諾,將於2008年8月底前退出二級市場股票投資,而上市公司至今為止確實也再未涉足股票二級市場投資。

分批註入資產

過去10年中,三一重工以混凝土機械業務起步,在積聚資本和核心競爭力的同時,逐步拉長戰線,時至今日,已經發展成為集混凝土、挖掘、起重機械業務於一體的綜合業務製造商。

而這一相關多元化戰略,在上市後的證券市場中,被演繹為數次大規模的資產和業務注入,在為控股股東帶來豐厚收益的同時,也為上市公司業績的高速增長帶來了強大的後續動力。

據中投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在2003年公司上市之際,正是三一重工營業收入增速高達104%的第一個增長高峰期,而在上市兩年後,由於市場競爭加劇與房地產調控的影響,營業收入增長率急劇下降至2005年的-4.47%。

在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上市公司的履帶式起重機等新產品陸續上市,將公司業績增長帶入了另一個營業收入增速高達80%的增長高峰,而公司於2007年注入的旋挖鑽機等業務,亦緩解了單一業務業績下滑的過程,令公司直至2009年依然保持著20%的收入增長率。

而到了2010年,公司再度大規模注入挖掘機、汽車起重機等新業務,將上市公司業績再度推至近80%的營收增長高峰,並在2011年上半年保持著同樣的增速。

據公司公告顯示,數次資產注入,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帶來了不低於50億元的現金收入。值得一提的是,控股股東藉以注入資產的載體公司三一重機與三一 汽車,在被收購前即與上市公司有著大量關聯交易,由於信息披露有限,外部投資者很難判斷大股東是否利用交易向這些關聯公司輸送利益,在關聯公司成長至具備 足夠市場價值後,再以市場價格轉手「倒賣」給上市公司。

面對投資者的這一疑慮,控股股東三一集團在2011年半年報中再度做出承諾:在分步驟將現有工程機械產品和業務整合進入上市公司後,三一集團不再開發、研製新的工程機械產品,未來的全部產品將由上市公司自身培育、孵化,並進行產業化。

按照這一承諾,未來的上市公司雖然可能面對新業務開發失敗的風險,卻大大減少了大股東利用關聯交易輸送利益的可能性。


FACEBOOK的造富在中國不可複製

http://www.eeo.com.cn/2012/0202/220119.shtml

經濟觀察網 評論員 楊陽  不少人都在期待Facebook能夠成功IPO,不過他們的目的各自不同。一些人 認為Facebook如果能夠火爆IPO將可能帶動美股市場走出低迷。而另一些做投機生意的人則關注,Facebook的上市是否能夠造就一批新的天使投 資人。還有一些類SNS網站則期望通過借Facebook的概念,提振一下自己的股價。

沒錯,按照800億美元的估值,創始人扎克伯格自己憑藉28.5%的股份可以獲得超過237億美元的賬面財富,而聯合創始人Eduardo Saverin、Dustin Moskovitz和Chris Hughes也將憑此獲得高額回報。尤其是作為公司第三大股東的Dustin Moskovitz,擁有的8%股票目前價值大約是40億美元。此外還有Paypal聯合創始人彼得·泰爾,他於2004年9月首個投資了50萬美元,目 前持有2.5%股權,價值高達13億美元,投資回報高達2600倍。而機構投資者中,首個向Facebook提供資金的Accel Partners,在2005年4月向Facebook投入了1270萬美元,目前持有Facebook大約11%的股份,價值可能已超過60億美元。他 們都將站在新一輪天使投資的起點上。

但與此同時,擬融資50億美元的facebook也許正在另一個帶有點泡沫的神話。

根據Facebook遞交的S-1文件,儘管Facebook的活躍用戶數已達8.45億,但該公司2011年總營收僅為37.1億美元。

聖母大學金融學教授蒂姆·拉夫蘭(Tim Loughran)指出,這相當於Facebook每用戶每年營收為4.39美元,或每月37美分。與之相比,Facebook的估值已經達到1000億美元。

拉夫蘭指出,如果Facebook的用戶數增長至30億,以每用戶每年營收4.39美元計算,Facebook的年營收將為131.7億美元。除非Facebook能夠提升每用戶平均營收,否則該公司1000億美元的估值是沒有依據的。

而Facebook在美國即將創造的財富神話在中國卻已經幾乎沒有再翻版的可能。中國最大的社交服務公司騰訊早已上市,並且從各個層面堵住了後來者 複製的可能。一些垂直SNS正在試圖擴大自己與Facebook的關聯度,但顯然不是所有以建立關係為核心服務的網站都能成為SNS。

易觀資本分析師劉冠吾則表示,Facebook在沒有上市的時候在投資者和媒體的眼中,就已成為與微軟和谷歌並肩的巨無霸企業。如果一定要分析這場 盛宴對於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影響,他認為影響更多的限於那些已經登錄資本市場,並且具有社交網絡概念的巨頭們。目前,社交網絡在中國的風險投資行業已經不再 是被投資者追逐的熱點,在這個領域搏殺的創業企業也屈指可數,這場盛宴與他們無關。

 事實上,為了維持Facebook的高估值,這次發售的股份比例應該不會超過發行後總股本的10%。Facebook目前的估值區間在750億至 1000億美元,也就是說對應融資金額為75億至100億美元。為了方便摩根士丹利、高盛、美銀美林、摩根大通和巴克萊資本這五家主承銷商做市,維持股價 不給Facebook丟臉,這次發行股份的比例甚至會更低一些,有可能低於75億美元。

而對於那些既沒有機會參與Pre-IPO投資,也沒有機會參與發行配售的投資者,則可能會通過購買類似公司的股票起到間接配置的效果。對於專注於科技行業的指數型基金來說,這是常用的手段。因此,短期內會對這些公司的股價起到提振的效果。


IT造富兇猛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6270.html

互聯網的財富積累,並不是緩慢遞進式的,一夜暴富是這個行業的常態。IT業的造富神話在全球持續。

2012年3月6日,胡潤研究院發佈了2012年胡潤全球富豪榜單,墨西哥電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以550億美元財富成為2012年胡潤全球首富。這是胡潤首次發佈「全球富豪榜」,據瞭解,上榜門檻為100億美元。

這一次上榜富豪上市公司的財富計算截止日期為2012年2月24日,共有83位全球百億美元富豪上榜。比爾·蓋茨以財富500億美元毫無懸念位列第 二,沃倫·巴菲特則以財富480億美元位列第三。而來自谷歌的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吉,各自以175億美元的財富並列排名第35位。

胡潤表示,比爾·蓋茨作為微軟的精神領袖與IT行業中的明星人物,毫無疑問,在全球經濟依然處於低迷,且金融行業普遍不景氣的背景下,IT行業的一枝獨秀也保證了微軟在全球業績與股價方面的穩定。

28歲的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是讓全球互聯網界人士並不意外的神話。僅僅8年,其以260億美元位列第八,成為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 家的富豪。當然,這種巨大的快速造富效應將不僅僅指向扎克伯格,據《華爾街日報》稱,Facebook估值大約在750億美元至1000億美元之間,這一 規模位列美國IPO歷史上第四高,名列Visa、通用汽車、AT&T Wireless之後。這也就意味著,計劃5月掛牌上市的Facebook,除了將使得投資者最多獲利5000倍收益外,還將使其1/3的年輕員工,變成 富豪。

縱觀胡潤全球富豪榜,不難做出如下計算和統計:來自於金融與投資行業的上榜富豪最多,佔比高達18%;其次是IT行業,佔13%;零售和自然能源行業排名第三,分別佔12%。IT行業的富豪比例遠高於中國。

當然,相繼發佈的另一個權威富豪榜的來自《福布斯》——在不少相似的上榜者中, 84歲的李嘉誠以財富240億美元成為「共同的」2012年中國首富,但是和胡潤富豪榜不同的是,來自中國內地的首富不是娃哈哈的宗慶後,而是百度的李彥宏。

除了李彥宏外,騰訊的馬化騰、網易的丁磊、阿里巴巴的馬云、騰訊的張志東和盛大的陳天橋等中國互聯網界大佬也登上《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放眼國內的富豪,年輕的新富面孔如果不是富二代,基本上是來自IT界的精英人士。

毫無疑問,互聯網已成為最好的造富機器。但值得警醒的是,這種造富的門檻也在水漲船高,當越來越多的巨頭林立,互聯網、IT創業的風險也在不斷加碼。



IPO造富之路佈滿陷阱 「不可知性」太大

http://xueyuan.cyzone.cn/chouzi-qita/226536.html

創辦一家科技公司然後將它賣掉,接著又去創辦下一家公司。作為這樣一位商人,弗蘭克•法齊(Frank Fawzi)相信他幾乎能夠解決任何問題。不過等他進入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想讓自己的公司上市時,情況就不一樣了。

今年他和其他一些經理人在IPO工作中發現,哪怕是在強勁的市場環境之中,上市過程也並非總是一帆風順,甚至能不能實現上市都很難說。

身為電信服務提供商IntelePeer Inc.首席執行長的法齊說,在公司開始向潛在投資者推銷自己的股票之後,IPO就不再是其掌控範圍內的事了;CEO們以為自己能夠解決任何問題;這是我第一次感到有些事情是我不能解決的。

隨著美國的IPO活動在近幾個月加快步伐,越來越多的公司期盼著上市之後股價出現常有的開門紅,然後公司的創始人、投資人和員工都一夜暴富。今年以 來規模最大的IPO預計將由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 Group L.P.)在本週創造,它計劃最高融資7.63億美元。接下來幾個月,凱雷這樁交易可能很快就會被Facebook Inc.的IPO超過。

但在IPO前夜的興奮之中,各公司也面臨著它們的出場表演以潰敗告終的可能。這是一種切實存在的可能性。

3月份,就在IPO定價和表現開始改善之際,六宗上市計劃遭到推遲或撤銷。據Dealogic的數據,4月份又有七宗IPO被取消,相關公司給出的 還是與市況有關的理由。最新例子是生物燃料公司Enerkem Inc.,該公司撤銷了其1.38億美元的IPO交易,此前它在4月份花了差不多一個月時間來給這樁交易定價。

據Dealogic的數據,在過去六年裡,IPO撤銷量佔申請量的比例時高時低,2006年到2007年IPO活動十分活躍時低至21%,在2008年市場幾乎不能運轉時則大幅上升。

上市失敗的原因多種多樣,而且往往與公司本身的質量沒有關係。

風投公司Millennium Technology Value Partners的聯合創始人施威林(Sam Schwerin)說,怎樣才能實現上市的「不可知性」大得讓人無法置信。

現年50歲的法齊和IntelePeer其他高管在今年1月份經歷了忙得不可開交的兩個星期。他們從舊金山橫跨美國前往紐約,與大投資者見面,又舉行了多輪每次有70名或更多潛在投資人參加的「路演」。

法齊反覆講述自己公司的商業計劃和財務表現,一天開七場會是家常便飯。法齊說,一開始時得到的反饋似乎是正面的。但到第一個星期結束時,他就感覺到 氣氛發生了變化。他聽到有人擔心IntelePeer的商業計劃過於複雜,說這家公司不是消費品企業,也沒有贏利。他說,接下來我經歷了一生中最漫長的一 個星期。

法齊說,一旦形勢不利,想要扭轉乾坤就很難了,因為有關投資者沒有踴躍申購公司股票的消息將傳遍投資界。法齊覺得投資者和媒體並沒有仔細研究該公司的財務報表。IntelePeer最終退出IPO,法齊則飛回他在佛羅里達的老家。

而就在IntelePeer的上市計劃夭折之際,另一家科技企業、計算機安全軟件廠商AVG Technologies NV的巡迴推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該公司現年47歲的CEO史密斯(J.R. Smith)參加了數不清的投資者會議。有一次他在一天之內去了米蘭、法蘭克福和倫敦三個城市。AVG的總部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

2月1日,AVG的發行價確定,在預期範圍之內。次日該公司股票開始上市交易,上市首日股價下跌19%。

史密斯說,對我來說最大的意外是,我們的發行價定在了16美元,而一開始上市交易,股價就跌到了13.50美元;到底什麼發生了變化?我們不就是昨天晚上的那家公司嗎?昨天晚上人們不是還願意以16美元一股的價格買我們的股票嗎?

擬上市公司的IPO出現問題時,承銷商至少要承擔部分責任。承銷商給擬上市公司就股票定價、上市時機選擇以及如何向投資者銷售股票等事宜提供諮詢服務,同時收取數百萬美元的承銷費。投資銀行通常能從首次募資數額中收取1%的費用。

負責IntelePeer上市的主承銷商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和巴克萊(Barclays)的發言人不予置評。負責AVG上市的主承銷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摩根大通和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的發言人也不予置評。

多位投資銀行家表示,IPO是投資銀行和擬上市公司高管之間相互合作的一個過程,擬上市公司在究竟是接受較低的估值還是擱置交易方面有最終發言權。

培訓機構Training the Street的創始人、曾在美林(Merrill Lynch)任職的羅斯坦(Scott Rostan)說,從一方面來講,投資銀行家應該提供他們在資本市場的專業知識,這一點不容置疑;但想要完全跟上市的節奏則幾乎是不可能的,否則每一筆交 易都會成功。Training the Street培訓的是有志投身於投資銀行業的初級專業人士。

法齊和史密斯都說,對於交易出現這樣的最終結果,他們並不責怪投資銀行家。

對於法齊和史密斯來說,巡迴推介結束之後的那個上午各自情況可謂有著天壤之別。法齊說,他在家待了一天,思考IPO失敗的原因以及他和公司在哪些方面還能取得改進。

法齊說,坦率地講,這絕對是我職業生涯中在業務上遇到的最大挫折。

史密斯則在AVG Technologies上市交易首日敲響了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的開盤鐘聲。他所持有的120萬股該公司股票如今的市值約為1,770萬美元,這些股票有六個月的禁售期。史密斯說,公司上市之後,他給自己買了一把吉布森(Gibson)吉他,還帶妻子去上街購物。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