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一重工如何成為造富機器

http://www.infzm.com/content/64319

如果回溯到八年前,三一重工初登A股市場之時,公司淨資產近6億元,淨利潤近2億元。而上市兩年後,股權分置改革之前,三一重工總市值已達約40億 元。但這僅僅是剛剛起步,隨後只用了六年時間,這家公司的市值就增長超過33倍,達到了1370億元(截至2011年6月30日)。

市值的劇增,不僅將持有上市公司30%以上股權的梁穩根一舉推上了「中國首富」的寶座,而且在持有股權的公司管理團隊中造就了一大批億萬富翁。

在市場制度規範遠未完善的中國股市,大股東的「暴富」背後,似乎總是跟隨著無數的流言與黑幕。這一次也不例外,梁穩根成為新科首富之後,諸多質疑也隨之而生——三一重工的市值是如何爆炸性增長的?

在調查梳理了三一重工2005年以來的財務資料後,南方週末記者發現,這一系列「財富效應」的發端,似乎正起源於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

「紅股模式」

縱覽三一重工市值劇增的過程,一個頗為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公司市值規模的增長,與其股份流通規模的擴張之間,總是保持著某種微妙的平衡,從而使得公司股價與市盈率維繫在一個對投資者具備吸引力的合理位置。

對於像三一重工這樣業績高速成長的公司而言,一個重要的管理手段,就是在每年公司分紅時向全體股東贈送紅股以取代現金分紅:紅股的分配一方面可以大 大減少公司為分紅而支付的現金,降低公司經營的負債比率;另一方面因股份規模擴大而下跌的股價,在公司業績高速增長的支撐下,很快會回升至符合市場預期的 合理價位。

實際上在上市後的2004年,三一重工就以資本公積金10股轉增10股的送股模式,將公司股份規模擴大到了4.8億股。

但在股權分置結構限制下,這一「紅股模式」面臨著難以踰越的障礙:由於大股東股權無法流通,因此雖然獲得同等比例配股,但卻無法分享相應股權下的流通收益——這意味著流通股東獲得了豐厚收益的同時,大股東卻只收到了一張遙遙無期的兌換支票。

在這一制度約束下,上市企業控股股東要麼以高額現金分紅獲取收益;要麼幹脆不分紅,再以關聯交易等方式將公司利潤甚至資產轉移。而這兩者都將令上市公司未來的持續競爭力受到極大損害。

正是這一現實的利益考量,使得身為民營企業的三一重工,卻在為國企「量身訂做」的股權分置改革中,不惜付出巨大代價來換取「全流通第一股」的桂冠。

在打通了「全流通」的制度阻礙之後,上市公司的「送股擴張」模式終於得以暢通無阻: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的2006年底,公司再度以10送10的模式將流通股份擴張到9.6億股。

此時淨資產50億元的三一重工,按2007年的股價高位70元計算,公司市值已達670億元之巨。

此後三年時間裡,三一重工再度以分紅配股、定向增發等模式,將股份規模擴張至24億股;2010年9月底,公司再度以10送11的比例大手筆配送紅股,將流通股份規模一舉推至50億股,公司市值隨即突破千億元大關。

而在2011年中報中,公司又以10送5的方案,將股份規模推至76億股。而公司董事長梁穩根更在此前表示,公司的年度目標之一,是讓三一重工市值達到2000億元。

對此有投資者調侃道,只要年底再來一次「10送5」或者「10送10」,「區區2000億不在話下」。

但是對於作為上市公司的三一重工而言,「區區2000億」卻遠非推出一個送股方案那麼簡單,而是需要實實在在的經營業績來做支撐。

在這一點上,三一重工過去數年表現不俗:在流通股規模增加了30多倍的同時,三一重工的市盈率卻長期維持在30倍以下,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市盈率區間分別為8-20倍和11-15倍。

市盈率的穩定,意味著公司在大手筆分紅帶來流通股規模增加的同時,公司的銷售收入與淨利潤也在以相近的比率高速增長。正是這一真實的利潤增長,將三一重工的分紅模式與市場上某些通過股票的拆分合併以達到「圈錢」目的的市場操縱手法區分開來。

「大股東做莊」

早在股權分置改革階段,三一重工就曾公告大股東購入公司股票:在2005年6月至2006年10月期間,三一重工兩次公告大股東三一集團分別投入不超過2億元資金增持公司流通股權。在此期間,三一集團及其關聯公司累計從二級市場增持約2400萬股流通股,佔總股本的5%。

對控股股東而言,此舉或許是為了穩定投資者情緒、並顯示大股東「與公司共命運」的決心。然而卻隨即引發了市場的多方質疑:有媒體在查詢公司資料後指出,公司在第二次公告增持股權的同時,卻在高位悄然減持第一次增持的股權並獲利,有大股東利用信息「做莊炒股」的嫌疑。

而當時正利用個人博客「攪局」凱雷收購徐工案的公司執行總裁向文波,更因一句「大股東做莊是個好東西」的冒失之辭而引發了諸多媒體的口誅筆伐,最終不得不公開道歉。

時隔數年之後回顧這段插曲,有研究者指出,向文波當時所說的「做莊」,其實就是今天證券市場中流行的「市值管理」,只是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以「做莊」一詞來表達引起了諸多誤解。

在成熟資本市場中,市值管理理論早在多年以前便已經形成了一門專業學科,其理論核心正在於如何利用公開信息發佈,對市場投資者進行合理的「預期引導」。

但在2005年中國股權分置改革尚未完成的市場背景下,上市公司股東利益被人為地劃分成了「非流通股東」(控股股東)和「流通股東」兩大收益模式截 然不同的團體。在這一市場結構下,非流通股東借助信息優勢炒作上市公司股票,惡意侵吞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事件層出不窮,「做莊」也成了中國股市多年難愈的制 度腫瘤之一。

在這一背景下,剛剛完成全流通改革的三一重工大股東便公然入市「炒作」自身股價,自然引發了諸多質疑。而公司「低進高出」滾動炒作的手法和足以影響市場供需變化的5%增持比例,也確實難以避免「炒股謀利」和「操縱股價」的嫌疑。

該上市公司還曾一度「誤入歧途」:在2006年至2007年期間,公司投入近3億元,進入二級市場炒作其他公司股票,儘管在2007年股價高峰期為公司帶來數億元的賬面盈利,但到2008年金融風暴中,卻成為了數億元投資虧損的源頭。

好在上市公司管理層「迷途知返」,在2007年年報中承諾,將於2008年8月底前退出二級市場股票投資,而上市公司至今為止確實也再未涉足股票二級市場投資。

分批註入資產

過去10年中,三一重工以混凝土機械業務起步,在積聚資本和核心競爭力的同時,逐步拉長戰線,時至今日,已經發展成為集混凝土、挖掘、起重機械業務於一體的綜合業務製造商。

而這一相關多元化戰略,在上市後的證券市場中,被演繹為數次大規模的資產和業務注入,在為控股股東帶來豐厚收益的同時,也為上市公司業績的高速增長帶來了強大的後續動力。

據中投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在2003年公司上市之際,正是三一重工營業收入增速高達104%的第一個增長高峰期,而在上市兩年後,由於市場競爭加劇與房地產調控的影響,營業收入增長率急劇下降至2005年的-4.47%。

在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上市公司的履帶式起重機等新產品陸續上市,將公司業績增長帶入了另一個營業收入增速高達80%的增長高峰,而公司於2007年注入的旋挖鑽機等業務,亦緩解了單一業務業績下滑的過程,令公司直至2009年依然保持著20%的收入增長率。

而到了2010年,公司再度大規模注入挖掘機、汽車起重機等新業務,將上市公司業績再度推至近80%的營收增長高峰,並在2011年上半年保持著同樣的增速。

據公司公告顯示,數次資產注入,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帶來了不低於50億元的現金收入。值得一提的是,控股股東藉以注入資產的載體公司三一重機與三一 汽車,在被收購前即與上市公司有著大量關聯交易,由於信息披露有限,外部投資者很難判斷大股東是否利用交易向這些關聯公司輸送利益,在關聯公司成長至具備 足夠市場價值後,再以市場價格轉手「倒賣」給上市公司。

面對投資者的這一疑慮,控股股東三一集團在2011年半年報中再度做出承諾:在分步驟將現有工程機械產品和業務整合進入上市公司後,三一集團不再開發、研製新的工程機械產品,未來的全部產品將由上市公司自身培育、孵化,並進行產業化。

按照這一承諾,未來的上市公司雖然可能面對新業務開發失敗的風險,卻大大減少了大股東利用關聯交易輸送利益的可能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