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要輕易離開本業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gay.html
  年輕朋友Y某證券營業部客戶經理,今天打電話來說,他們單位又有好幾個人辭職,大家都認為,券商這行當長期不會好了。隨後他問:「我該怎麼辦?」

   我沉默了一會兒,說道:「股市在6124點或3478點那會兒,你怎麼沒聽他們說長期不會好了呢?而如今已走熊了5年或3年了才聽說?」

   當下,市場確實非常低迷,造成券商日子很難過!但35年都熬過來了,好日子總該更近了吧?就好比,你已掉到深淵之底,只要朝上看,都是光明;往上爬,每上一步都會有收穫。這麼好的一條路就在你腳下,你卻不想走了?

   再說,世上哪有不入低谷的行當?做人做事又有誰能夠逃避低落時期?沒有的吧?其實,行情越是低迷,讓你離成功就越近。正如王永慶說做事業的捷徑就是從冬天開始賣冰激凌(可網上搜閱)

   「就讓別人冬天裡砍樹吧,而你只管冬天裡賣冰激凌就是,練好基本功!」我最後說,「還有,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現在還非常落後,發展空間巨大,所以你這可是個好行當啊!怎可輕易離開本業?!這與做股票不是一個道理嗎?你問怎麼辦,我說就這麼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89

不要輕易做股市賺錢的美夢 黃祖斌

http://xueqiu.com/9386038954/28250394
最近在博客中公佈了新換的手機號,收到不少讀者的短信,其中有些表達了希望成為股市職業投資人的願望。希望過自由自在,沒有壓力,財務自由的日子,這也是人之常情,不過這裡不得不說句不中聽的忠言:雖然中國股市的牛市就在眼前(也有可能從去年的1849點就開始了,如同2005年6月的998點是長期底部,但直到2006年牛市才得以確認一樣),但希望讀者不要輕易做股市賺錢的美夢,也不要輕易走股市職業投資人這條邪路。以下思路供參考:

  首先,不勞而獲的好事憑什麼輪到得普通人?

  世界上95%以上的成年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大多數時間都在為掙錢而努力,都在為沒有足夠的錢而煩惱,很多很多不開心的事歸根結底其實就是錢的問題。世界上極少數人,因為有政治上的裙帶關係,或是因為出身而成為富二代或官二代,或因為極偶然的好運氣,可以不勞而獲,除此之外,不勞而獲的事根本輪不到普通的小市民或是小農,小資也不行。小偷、強盜或妓女似乎是不勞而獲了,其實付出很多,下場多數很不好,所以其實並不是真正的不勞而獲。股市如果是一個可以輕易不勞而獲的地方,恐怕根本輪不到普通人憑身份證就可以開戶,而是各地方政府金融辦官員的子女才能開戶,或商業金融機構的高管或子女才能開戶。如同很多PE的好項目,都由一些有背景的資本拿下一樣。如同很多地方金融系統的近親繁殖一樣(比如四大國有銀行行長的子女,紛紛去其他國有銀行或股份銀行當副行長或信貸部門經理。哪怕這些人是擴招之後四流民辦大學畢業的,貨幣銀行學專業博士畢業的人還得叫他們領導)。

  既然進入股市,只需要身份證,而不需要有背景,所以這一定不是一個可以輕易不勞而獲的地方。千萬不要僥倖,一定要有概率這個思維,千萬不要自我欺騙。

  其次,正常的股市不存在暴利。

  中國股市就是一個財富轉移的場所,而不是讓普通投資人普大喜奔的福利制度。在美國股市,近100多年的股市,平均市盈率只有大概14倍,平均的股息率高達4%。中國股市呢?所以進入股市的人一定要有這個意識:進入股市大概率的結果就是被掠奪,不要幻想有天上掉錢這種事。

  在美國股市,一兩百年的平均年漲幅在9%左右,這可是沒有扣除物價漲幅的,如果扣除美國平均每年上漲3%左右的物價,實際上美國這個天然的價值投資的理想市場,平均每年資金只能取得6%左右的增長。則在中國股市,更不存在暴利。

  彼得林奇在退休前管理的基金規模高達140億美元左右,這在當時已經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公募基金了。在林奇之前,約翰聶夫管理的溫莎基金規模一度是全球最大,我記得差不多也是100億美元左右,後被林奇超過。那麼溫莎基金在大概30年左右的時間裡,平均每年增值多少呢?是13%。就這個業績,已經吸引全美國無數的投資人,導致一度是美國最大的公募基金。

  為什麼麥道夫的龐氏騙局能達到百億美元的規模,原因很簡單,它能提供10%的年回報。很多全球著名的金融機構,都受騙上當。

  再說一個衡量超級大成功的一個投資收益率的例子:在1981年前後,香港的林森池發現美國因為高通脹,3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達到了15%。他計算了一下,發現如果當時高達15%左右的高通脹能持續的話,那麼大概20年之後,哈佛大學的學費就要漲到100萬美元了,所以這是不可能的。於是林拿出大約300萬港元,重倉美國30年期國債。隨後的30年,幾乎跑贏全球所有的指數,不管是道指,還是恆生指數、日經225指數、黃金價格、石油價格或其他價格。可見這15%的長期收益率也是幾乎所有的人可望可不可及的。

  既然這樣,為什麼中國股市的很多根本都沒怎麼賺到錢的人,還要幻想在中國股市這個掠奪市中不斷賺錢呢?如果中國股市一年只能賺5%,則需要200萬才能取得每年10萬元的收入,考慮到這種收入是不穩定的(比如今年賺20年,明年就要虧損10萬。或連續三年每年虧損10萬,第四年賺40萬,前三年的虧損受得了嗎?)

  第三,股市投資需要全面、堅定的常識。

  瞭解股市的人都知道,在這個市場,博士學歷可能還不如沒有的好,起碼不是跑贏股指的充分條件。但不論是巴菲特,是林奇、鄧普頓、索羅斯、羅傑斯、約翰聶夫,我記得好像都是碩士或以上學歷。林奇在他的書中提到,如果有個同行是卡車司機出身,他會感覺非常驚奇。為什麼國內的公募基金還是喜歡招博士學歷的人,而不是初中畢業,但在股票投資上有過人之處的人?股市和戰爭一樣,用人上最實事求是,戰場上打得贏,哪怕是個獨眼龍加雙手殘疾,都不影響這樣的人當將軍。機構投資者普遍都渴望找到投資業績能明顯跑贏股指的王亞偉式的人物,何必跟博士學位證這種只是比衛生紙硬一點卻不實用的東西?如果有個五毒俱全的敗類能每個星期都能提前發現5只以上漲停板的股票,就是每天拉屎在公募基金董事長辦公室上,董事長也會哈哈大笑。我個人理解就是高學歷的人,知識更全面,不會犯低級錯誤而導致致命的巨虧。花榮在他的書中提到,他最佩服的兩個人中,有一個是農民的兒子,也根本沒什麼學歷,但在期貨炒作中和股市投機中,連續地孤注一擲,連連押中,很快成為90年代的億萬富翁,一度是當時龍頭股深發展的十大股東之一。但這個人因為缺乏全面的知識,很快賠得幾乎精光,並進了監獄,回到人生起點。河南省有個村莊,和華西村類似,但前幾年報導好像很不好,有報導稱,這個村的一把手居然聽兩個騙子的忽悠,投資數千萬去研發永動機。

  股票投資中有很多常識,這些常識一定不能違反,投資人必須盡快掌握。如果有人有志於股票投資或投機,但居然不喜歡看書,那趁早遠離這個是非之地,更不要想瞎了心。股票投資的經典無非就是那麼幾十本,在入市之前,或成功之前,先按網上的書單趕緊看完,最好多看幾遍。以下列舉一些常識:

  (1)長期來看15%的復合收益率已經好得不得了了,不要輕易幻想能超過這個水平;

  (2)美國股市這樣的成熟資本市場,70%多的公募基金跑不贏指數,而中國股市95%以上的散戶跑不贏指數,中國公募基金卻在80%的年份能跑贏股指,所以中國人最好只買基金不買股票。相關的內容我在博客中起碼寫過兩篇文章,還破口大罵很多連3大於2都開始搞不清楚的蠢老百姓。基金經理好比是有10年駕齡的老司機開著奔駛車前有警車開道上有直升機保護,普通散戶好比沒有駕照開著已經報廢的破車在重度霧霾中在盤山公路上瞎撞。為什麼還有人還喜歡親自上陣博一下?和錢過不去?中國股市可專治各類不服,90%以上的人會被治得服服貼貼。

  (3)股市有週期,沒有逆向思維,就不能做到熊市末期加倉,牛市末期減倉,成功的投資人的超過股指的收益,往往來自於股市拐點前後的操作。美國股市平均每年漲9%,但散戶或基金投資人只能賺到大概4%?因為高位時衝進去,低位時割肉。

   (4) 不論是基本面分析,還是技術分析,都有助於取得超額收益。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

  (5)分散投資是必須的,買賣股票,也應分批買進,分批賣出。

  (6)全球都基本不存在能持續準確預測股市、股票漲跌的人,不要幻想能成為這樣的人。

  (7)就三五年的行情而言,股市和經濟可能一毛錢關係都沒有,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是一些人混飯吃的人用來洗腦的。要想在股市中生存,最要緊的是掌握有效的賺錢策略,不要關心人民幣是否貶值、中國經濟轉型能不能成功、中國劉易斯拐點什麼時候確立及影響這些屁事。這些東西很難準確預測,預測成功上交所也不會有支票獎勵,這點東西和自己買的股票漲跌也基本沒有關係。

  (8)被歷史數據證明的,從原理上講得通的,勝率在60%以上的策略是投資致勝的法定。交易有四種:正確的操作並賺了錢;正確的操作卻虧損;錯誤的操作並賺了錢;錯誤的操作並虧損。投資人主要靠第一種交易賺錢,並勇於、坦然接受第二種交易的結果。做水果生意的怎麼可能一隻水果都不爛?藍翔技術學廚師的,很少有切菜沒有被切過手指頭的。成熟的投資人只做前兩種交易。很多偉大的公司幾十年只做一種生意,成功的投資人只需要幾招鮮,就能吃遍天。

  以上的只是必要的常識中的一小部分,一時間想不全。

  股市中成功需要全面的常識,還要堅定的常識,因為人往往在股市受挫的時候懷疑這些東西,如果是動搖的常識,就未必起到迴避風險、抓住機會的作用。打個比方,在1943年,抗日戰爭實際上已經過了最困難的階段了,但在這一年當漢奸的人卻大幅增加。

  如果沒有全面、堅定的常識,那麼不少股票人雖然很快就迎來大牛市,但幾乎不可能在牛市中趕上指數的漲幅更不用說跑贏指數了,也幾乎不可能在牛市頂部安全撤離,甚至有人會在熊市的半山腰(如同2008年的3500點左右)錯誤地加倉,於是牛市很可能只是對股市缺乏瞭解的人跌入深淵的催貨劑,就彷彿吸毒而死的人頭幾次吸毒感覺到吸毒的快感一樣。

  實際上股票投資必要的專業知識其實非常少,我以前有個上級說,巴菲特價值投資那一套,其實一樣是老太太在菜市場買菜那一套,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做成功的股票投資人需要的專業知識,未必比當一個合格的出租車司機需要的專業知識更多。但投資需要情商和財商,金錢的誘惑會導致很多人在股票這個事上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想法。我從1999年進入A股市場,到大概2002年的時候,初步算是明白了中國股市,每隔兩三年,都有明顯的進步,在這個過程中,看到的關於股市的奇談怪論不計其數。我看主要還是錢這個很多人最關心的東西,導致想法產生了變異,因為希望快速不勞而獲的貪婪,和失去較多市值後的恐懼,都容易令人做出不客觀的決定。在中醫領域有一個戒律,就是醫生不能給自己或是自己的親友把脈。在相術領域,也有類似的規矩,風水師不能給自己或是自己的親友看手相。共同的原因是感情容易影響客觀的結論的做出。股市也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較高的情商能讓投資人在股票漲跌和初判發生較大差異的情況下堅持(如約翰聶夫在買入花旗銀行後,股價持續大跌仍不斷加倉並堅持,終於大賺一筆)。不論是巴菲特買入運通,還是李嘉誠在石油只有12美元一桶的時候入股加拿大的赫斯基石油,雖然最後大賺特賺,其實最初都有兩三年的浮虧。耐心也是必要的素質。

  有人發短信告訴我,對工作很厭煩。打工的普遍都不喜歡工作,因為有不近情理的老闆或是主級,有莫名其妙的客戶,還有可能要和不要臉的公務員打交通,應收賬款令人煩惱,公司許諾的資金能否兌現是個煩惱,變態的出差制度可能令人煩惱。但起碼在職場中接觸到的人,說的話多數是人話,即使公務員索賄,也基本上沒有拿了錢卻不辦事的。但在股市中,有太多的騙局和陷阱,看看重慶啤酒、銀廣夏、藍田股份,吃人不吐骨頭的萬人坑啊。有誰還記得07年提出黃金十年的人,有哪個人道過歉?另外要成為職業投資人,總要有資本金吧?沒有個100來萬,我看不大可能不打工做職業投資人,資本金就需要從打工收入中來。工作中的壓力的應對,主要不是靠智力和能力,而是情商,缺乏情商,其實也未必有能力在股票投資中良好地控制住情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438

【不要輕易抄底】 淩羽風

來源: http://xueqiu.com/6377643097/35546996

【不要輕易抄底】
每當市場或個股出現回調,投資者腦海里就會浮現這樣一個問題:是不是該進場抄底了?實際上每一次下跌確實不乏進場抄底者,只是有人這樣做真的賺了大錢,有人換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虧損甚至套牢。同樣是抄底,為什麽結果會如此大相徑庭呢?
  其實,“抄底”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時機的選擇。以下是三種極易導致抄底失敗的情況:
  第一種,市場在經歷了一個階段的升勢後突然從高位出現暴跌。
  這通常是市場趨勢將要發生逆轉的征兆,但有三種人極可能在此時萌生進場抄底的沖動:前期因為過早賣出而放跑了大段利潤的踏空者,因擔心再度發生大幅下跌而在市場回暖之初割肉者以及由於聽說同事、鄰居都賺了錢也想炒股發財的遲到者。
  第二種,市場已連續經歷多日下跌並且跌幅也比較可觀。
  通常那些在前期曾經成功逃頂並賺了錢的投資者,在看到股價已經低於上一回的買入價,並且又聽到媒體上許多專家紛紛斷言絕不可能跌破某某支撐位時,便主觀認定賺錢的機會又來了,於是再度返身入場。然而,是不是底部絕不會取決於某些人的主觀意願,因此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抄底通常會抄在了“半山腰”。
  第三種,在市場下跌途中突發重大實質性利好消息,僅僅依據自身或某些專家的判斷盲目進場抄底。
  經驗表明,一個足以影響市場趨勢的消息,究竟屬於利好還是利空,應該促使市場反轉還是繼續下跌,並不是由某些人的主觀意願決定的,而是取決於多空雙方相互博弈的結果,所以貿然進場抄底的結果大都兇多吉少。
  那麽,究竟應該選擇什麽時機進場抄底才能確保成功呢?歸納起來,應該具備這樣幾項特征:市場遇利空不跌,甚至低開高走;市場整體成交量萎縮至地量水平;各個主要板塊已經跌得面目全非,無一幸免;媒體上看空聲音仍然不絕於耳。
  以上四項只要符合其中三項,就是真的到了該進場抄底的時候了。

$中信證券(SH600030)$ $海通證券(SH600837)$ $華泰證券(SH601688)$ $國元證券(SZ0007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316

在中國不要輕易做私募基金的夢 黃祖斌

來源: http://xueqiu.com/9386038954/35711199

在大概兩三年前,在證券市場周刊這個雜誌上看到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有個印度人,在美國原本辦企業。2002年左右,在書上看到巴菲特的成功故事和他搞價值投資的一些方法。這個人覺得這一切真是太有意思了,於是企業不辦了,特意上門找到巴菲特,表示希望成為他的助手,可以不要任何工資。巴菲特可能面對太多這樣的毛遂自薦者,或是因為其他的考慮吧,拒絕了。於是這個企業家自己成立了一個私募基金,在大概10年的時間里,業績比巴菲特還要好。考慮到巴菲特用了成本極低的杠桿,相對業績更好。


這個故事對我最大啟發是,在美國這樣一個金融市場非常發達的國家,即使是一個根本不是這個行業的人,也能很方便地搞一個私募基金。而對我來說,要想在中國搞一個私募基金,並不是說不可能,但成本太高,規模估計也小得可憐。所以即使在一年左右以後,我在投資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去年收益率比九成以上的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都要高,但我根本沒有搞私募基金的想法。目前代為管理的唯一賬戶,還是因為偶然的原因,一個十多年前的同事讓我管理的,我也根本沒有想過要收他的什麽固定管理費、浮動管理費,他有這個意願,我也不會要。在第一期資金滿倉有較多收益後,加過3次資金,目前一半股票倉位,20%是150188這個品種,按總投資額算有20%的浮盈。

中國人的儲蓄率其實比美國高得多,中國也有大量的高凈值客戶,中國人更對投資理財普遍有興趣,但為什麽中國要搞私募基金如此之難?並不是銀行、信托公司在私募基金的募集、管理過程中要付出較多的費用,也不是中國私募基金很難在低租金的地方租用辦公室(這樣看起來象是個騙子公司),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合格委托人和合格的股票基金管理人一樣難找。

在上輪牛市的2006年,我當時在上海一個律師事務所里,在單位里因為股票投資得不錯,有同事就說,他可以介紹一個朋友給我,讓我代為投資股票,我當然也有興趣。在2006年末,我才只有大概40萬的個人凈資產,面對牛市,又沒有現在已經比較普遍的融資融券業務,對資金的渴望還是比較強烈的。同事的朋友說100萬沒問題,分成也好商量,但提出如果發生虧損,要由我承擔相當於銀行存款利息的保底收益並由我完全承擔虧損。雖然當時我對後市還是很看好,但我還是堅決拒絕了這樣要求旱澇保收,只想坐收超額收益而不想承擔風險的委托人。

最近一兩年,中國的影子銀行風險集中暴露,媒體公開報道的就有不少城市動不動幾十億的民間借貸崩盤或陷入困境,有部分信托或是銀行理財產品不能正常兌付預期收益。在這些事情的處理過程中,有不少投資人堅決要求銀行兌付“利息”和本金,將這些投資工具當成了銀行存款。其實在中國,大量的居民缺乏最基本的風險意識,卻要求明顯高於無風險利率的收益率。投資觀念的改變,不比宗教信仰的改變容易太多。

在很多中國股票基金投資人心目中,合格的股票基金管理人要有以下所有的能力:
1、每一年都能取得正收益,不論是2008年還是2011年,有條件的要實現,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實現。最好是每一個月都能取得正收益。
2、在上述條件下,最大回撤最好在4%或更低的水平。最好最大回撤在1%以下,並且在一周內就能回補。
3、能取得明顯超過上證指數的超額收益。如果某年是創業板或是中小板行情,那麽這個要求超越的指數就成了創業板或是中小板指數。
4、要求對投資虧損提供炮灰來保證委托人的投資不出現虧損。
在美國這樣的金融市場發達的地方,堅持以上四條的人恐怕根本找不到管理人,根本沒人尿他們。但在中國,在中國特色的股票市場,既然都是這樣的要求,於是有些做私募基金的人就被迫做出一些承諾,反正精心設計的好幾十頁的合同,這些委托人也看不懂或根本沒有耐心看。客觀地講,中國一些投資人還是很好騙的,雖然其中不乏一些可憐人。

2008年的暴跌後,我在媒體上看到這樣一則公開報道,有個私募基金經理,當年只虧損大概10個百分點,按說這種業績,只要還知道好歹的委托人,都應該比較滿意。但這個基金經理將老婆、孩子殺掉後自殺。實在無法理解,我想或許是因為承諾了一些保底條款吧。

只要中國的資本市場不關閉,只要我不是死於意外,我早晚是個億萬富翁。更何況我對用別人的錢加速自己致富,又擴大中國貧富差距的事,從心理上實在是比較矛盾。為一個人渣理財賺錢,更是比無法接受(我在上海當律師的時候,有同事有個客戶,上海男人,特別擅長騙女人的錢和色相。拜金主義的中國,勞動模範不好找,人渣多得是)。因此,我雖然也動過做私募的念頭,但基本上不抱幻想,寧可在一個縣級市的小鎮上用自有資金滾雪球。要太多錢幹什麽呢?

正因為不抱這種幻想,大概一個月前,以前在某金融機構共事過的一個同事,他的一個朋友介紹了一個高凈值客戶,想委托他做股票投資的管理人,他覺得一個人幹不起來,打電話想讓我參與時,我雖然口頭答應去北京會個面,但心理純粹是抱著不辜負朋友好意的想法。即使達成合作意向,我都未必重新去北京居住。我在一個周五上午坐火車去北京,晚上和朋友吃飯時,朋友對我說不要抱太大希望,我也表示本來就不抱什麽希望。隨便把上億資金委托給兩個原本不相識的人,這種概率實在太低。在去酒店會面的車上,我說中國合格的委托人和管理人都難找,往往在市場下跌時要求絕對收益,在市場上漲時要求超額收益。

由於委托人飛機晚點,我還退掉了當天晚上就回去的火車票。委托人晚上九點半左右才到酒店,談了大概兩個半小時。不過沒20分鐘,我就發現達成意向和中石油在2個月內重返48一樣渺茫。
這位委托人相當年青,可能都不到30歲,他一再強調資金不成問題,一兩個億肯定不止。他也相當坦誠,人品感覺是不錯的。他在北京有現在的辦公室和註冊好的公司,如果不是投資理念上有明顯的差異,其實是很多人私募基金經理夢寐以求的投資人。要知道,中國目前的法律規定,通過信托發行的私募基金,購買的門檻是100萬元,最多只能向不超過100個客戶出售(300萬元以上的投資人不受限制),因此即使在工行、招行這樣的銀行來發售,全國到處路演,準備很多材料,或許都募不到1億。

這位委托人的投資理念和投資計劃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要放大杠桿,做到四五倍,成本大概在9%左右。
我自己去年也用了杠桿,但融資融券賬戶的額度基本上1萬元都沒動,用的是正回購,融資成本不到年化3.5%,杠桿倍數不到0.5倍,但即使如此,我也很少用滿可用杠桿。我對老婆講,我這個年齡不能孤註一擲,輸光了再去北京打工,月薪一萬多,重頭再來,似乎挺刺激,很豪邁,但根本不予考慮。

2、要求絕對避免虧損。
果然如我所料,他明確提出不能虧損,當然他說這是大原則,並不是完全要求做到。這位委托人自己也是股票投資方面的熟手,在香港和朋友一起從大概1千萬還是幾千萬凈資產做到5億凈資產的規模,但因為種種原因,又回到1億。這說明他自己以往有過大虧。如果因此想尋找能避免大虧損的管理人,也是比較明智的選擇,但從上面說的加幾倍杠桿,以後面的一些要求或是投資計劃,就很難兼顧了。

3、有認可的機會,要重倉甚至滿倉單只股票。
這位委托人以往在香港市場上經常是自有資金並加杠桿滿倉一只股票,連續成功並快速致富,於是對這種做法深信不疑。他問我們假如有某只股票的確定的消息,或是確定的利好,能拿多少倉位。我朋友說不超過二成,我幹脆沒有回答。他提出要拿六成以上的倉位,很可能就是加杠桿後全面押上。

4、對收益率的過高追求。
委托人提出行情不好的時候,每年賺三四成就行了。如果上證指數一年有20%的漲幅,我有80%的概率能實現這個收益。但這個收益率,就是索羅斯、巴菲特、林奇也達不到。

5、明確提出可能會借助內幕消息做。
我以前當過律師,所以對法律類的風險非常警惕,以後證監會對內幕交易查得越來越嚴,我當然不大可能為賺點錢就冒監獄生活的風險。其實如果買好長期看好的20只股票,進監獄10年,收益率可能比中間一年換一次倉收益率更高。不過人賺錢不是為了進監獄。

6、明確提出小盤股是投資重心。
由於以上的一些理念或是計劃,我從會面前20分鐘開始,就懶得講我的方法或是策略了。股票市場,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能輕易說誰的方法就是對的,誰的方法就是錯的,關鍵是要堅持自己的有效方法,不要心猿意馬,想通吃各種方法的優點而回避所有的缺點,既想擁有孫悟空的鐵棒和72變、筋鬥雲,又不想頭上有一個金箍。

那次會晤還討論了其他問題。

為什麽巴菲特和他和合夥人芒格都是80歲左右的人了,巴菲特還得了癌癥,還快樂地管理著股票基金,而彼得林奇不到50歲就退休了?我想就是來自投資人的壓力不同。巴菲特最初的投資合夥企業,完全是他的親戚、朋友,有充分的信任,而且巴菲特約定委托人不得幹預他的投資。到後期巴菲特掌管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資金更是來自保險公司,而不是直接的委托人,巴菲特不需要面對一些愚蠢的問題和有壓力的質詢。但林奇作為公募基金經理,不得不面對這些東西。林奇40多歲就滿頭白發,他早早地退休,我真是對他充滿敬意。他功成身退,留下一個後人幾乎不可能打破的記錄,不貪戀名望和財富,實在是高。

在中國做私募,也面對林奇一樣的問題,任何一個委托人,都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得罪不起。很多私募基金經理,又普遍年輕,在客戶不切實際的要求之下,容易心理失衡,難以集中精力放在投資上。更何況多數私募基金經理,根本還沒有得道。所以多數私募基金業績不佳,於是他們吹牛來募集資金,於是他們不斷地為自己辯解。

雖然這次北京之行不成功,不過還是挺愉快的。了解了朋友的工作狀況,交流了對市場的看法。由於不能當天返回,到我弟家住了一晚,和我媽、我弟,及我侄女難得見一面。

也許到我50歲以後,我突破了做私募基金的道德障礙和心理障礙,中國這的金融市場也比較發達了,也為了為女兒在金融領域的發展,我會搞一個私募基金,但目前,我根本不做私募基金的夢。中國也不太適合輕易做私募基金的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18

興業:降息可以兌現 但不要輕易看空債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707

興業證券固定收益團隊認為,從傳統的邏輯和市場走勢來看,降息對債市是短多長空,而當下曲線過於平坦,放松預期已體現在價格上。短期看,長期利率債的確有獲利了結導致的波動,不建議投資者盲目追漲,但降息不會改變債牛趨勢。

0

  • 降息對債市的影響主要是兩個層面,1)降息推動短端利率下行,對債形成利好。2)降息被解讀為保增長的措施,政策下一步將通過信貸、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對債市形成利空。

  • 這一次也不例外,降息有助於穩定地產價格,降低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尾部風險,而從2013年以來,“地產複蘇,債市走熊”的邏輯深入人心,加上之前收益率曲線非常的平坦,已經反映了較強的貨幣政策放松預期,目前降息也算是利好兌現。

0 (1)

因此在周日的降息點評中該團隊也提到,“不建議投資者在降息後盲目追漲長端利率債,可以持券等待,下跌加倉是較好的策略。

以下為興業的具體分析:

降息未必刺激信貸大幅回升,資金是繞不過去的坎。

2014年以來,經濟下行的原因,從金融體系來看,最重要的無疑是銀行風險偏好下降,不願意給實體經濟借貸,資金滯留在銀行間市場,但即使是這樣,2014年11月份以來,貨幣市場流動性仍然十分緊張。因此,銀行放貸的意願和能力都受到約束。要系統性的經濟複蘇,必要條件是銀行向實體經濟借貸的意願和能力都出現明顯改善。

降息有助於穩定房地產市場,銀行向地產企業主動借貸的意願可能是邊際回升的。但正如我們在過去的報告中提到:

本輪地產市場的下行並非單純是貨幣信貸等短周期的問題,而是有人口老齡化等結構性的長期因素,尤其是三四線城市。降息不會對地產市場形成全局性的刺激,更多是為了緩解地產量價齊跌和地方政府債務壓力上升導致的金融風險;

地產商(白銀時代)的預期已經發生變化,在庫存高企的約束下,地產銷售到投資的傳導時間相比過去會顯著拉長。這一點,從我們的微觀調研來看也是這樣,一些中小城市的地產商面臨著資金鏈斷裂的壓力,一旦政策放松,銷售回暖,這些地產商很可能是趁機套現,然後退出市場,而不是繼續加大投資;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刺激地產與改革轉型將形成顯著的沖突。比如央行一直強調要控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避免杠桿過高。

因此,從實體經濟的客觀情況以及政府的意圖來看,都很難認為降息後銀行的信貸投放會出現大幅增長。

要推動銀行信貸投放意願和能力改善,另一個關鍵的必要條件就是讓銀行體系的流動性變得充裕,銀行只有有錢了,才願意去放貸,才有能力放貸,實體經濟的流動性改善。從歷史情況來看,每一次保增長的政策,都有貨幣市場流動性十分寬松的配合。

而目前,觀察貨幣市場長短期回購利率的利差,仍處於高位,銀行的流動性預期仍較為謹慎;而近期的資金面出現了超預期的緊張,說明貨幣條件是偏緊的,這也說明短端利率的下行幅度遠遠不夠。

我們在年前報告《降準≠利率底部》和再次降息的點評中反複強調,要穩定經濟、資產價格和債務,資金利率是繞不過去的坎。即只要資金利率不下降,債市不具備趨勢做空的條件。

準備金率會再次下調。

我們認為2季度準備金率可能再次下調。

1)降息可能導致資本流出,資金面可能收緊,有降準對沖的必要。

2)2季度開工和債務到期,資金需求旺盛。

3)情景模擬下,2季度通縮壓力不能排除。

4)2季度財政存款面臨上繳,加上貸款的投放,基礎貨幣的缺口會有所上升。

降息不代表刺激和加杠桿。

中期來看,我們強調,新政府的政策目標並不是加杠桿和刺激經濟(地產),托增長是為了給改革創造環境,而中國無風險利率中樞偏高的問題主要就集中在短端,與產能過剩和債務融資需求過於旺盛等體制性問題有關,改革與利率下行的方向是一致的。

  • 中短期看,如果要穩定經濟增長和抗衡通縮,那麽短端利率還必須要大幅下降,這是必要條件。

  • 中長期看,在改革轉型的大背景下,很難認為政策會走加杠桿走老路,這意味著:

    • 經濟很難出現真正的複蘇;

    • 短端利率的下降既離不開央行的放松,也離不開債務融資需求的下降,在這個過程中,長債收益率方向上是下降而不是上升。

因此,我們不排除長債在降息後,由於利多出盡以及市場擔心寬信用等問題會出現調整,但無論是中短期的保增長(貨幣政策寬松力度還不夠)還是中長期改革(從需求端解決短端過高的問題),長債收益率的下行趨勢還沒有結束,每次調整都蘊含了加倉的機會。

債務周期下,曲線平坦的常態化還難以被真正打破。

在債務周期的約束下,收益率曲線平坦可能是常態化,長債利率持續上升多是由於資金收緊的持續推動。

  • 債務問題導致融資需求下行偏慢,央行對放松會導致經濟結構惡化有所忌憚,短端利率的中樞不斷上升;

  • 但在潛在增速下行時,中國的長期回報率已經下降,長債收益率很難脫離短端大幅上升。

這也是2010年以來,中國期限利差中樞不斷下降的原因,而目前,債務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曲線平坦化的狀態還將持續。

短期策略上,信用優於利率,不建議盲目追漲長債,等待更好時機。

我們認為:

1)長債可能會面臨兌現的壓力,不建議投資者盲目追漲,倉位不重的投資者建議持有,或等調整時加倉,回避兌現帶來的波動。

2)曲線陡峭是大概率事件,3-5年的利率品具備交易價值。

3)降息凸顯中央政府穩底線的意圖,有助於提升風險偏好,對城投債和中等評級的信用品形成利好,投資者可以加倉,高收益債可能也會受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805

千萬不要輕易從牛背上下來 梁軍儒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vgm9.html

      記得2007年12月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賣出茅臺嗎?》,當時茅臺股價大概220元,經過八年時間,現在茅臺複權價僅比當年略高,可見長期投資並代表一味盲目的持有。長期而言價值投資者主要利潤來自於企業價值與價格差,但並不妨礙利用市場的非理性獲取更高的超額收益。市場中短期不可測,但長期處於大周期的什麽位置是可知的。要好好利用“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就要對別人貪婪的“度”有準確判斷,而不是別人一貪婪就要恐懼。

      經過多年市場歷練,現在很多投資者已經不再是無知者無畏,特別是經歷過08年洗禮的,更是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最近市場越來越火,大媽跑步進場,於是很多人自然想起“大媽”指標,判斷牛市可能進入尾聲了。凡事有度,脫離了度談論任何問題都沒有意義。大媽的確開始進場了,但僅僅是剛剛開始,盛極而衰不會一蹴而就,一定有一個過程,股票市場的大周期不會是一年半載,而是兩三年甚至三五年。2008年4月24日我寫過一篇文章《現階段的投資策略:等待大機會的出現》,當時市場經過幾個月的下跌從6000點跌至3583,很多人認為已經接近底部區域可以抄底,但隨後的情況大家都清楚了。現在市場的位置跟當時相類似,只是方向相反而已。

      另外從估值的角度看,創業板中小板的確已經是強弩之末,但主板市場很多企業只是實現了初步的價值回歸,很多企業估值仍然處於合理甚至低估的區域。銀行、白酒等自不必說,其他如大部分醫藥、消費白馬股很多自底部上漲還不到50%,PE處於甚至遠低於歷史平均水平,很多不到二十倍。

 

例如按2015年業績計算估算

康美藥業PE24

浙江龍盛PE10

中國平安PB2.5  PE16

海通證券PB3  PE20

 

      這些指標怎麽看都不屬於過度高估的瘋狂階段,股票市場跌總會跌過頭,漲也總會漲過頭。從估值的角度看,主板市場離瘋狂還有很大一段距離,雖然中短期可能會出現一些調整,但必須知道現在所處的大周期位置,才能獲得高收益。主板的牛市明顯僅僅處於上半場,價值投資者也要懂得充分享受泡沫,千萬不要輕易從牛背上下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418

牛市就一个拐点,不要轻易猜测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700


核心结论:
①过去风格阶段性切换多在3季末或之后,源于政策催化、资金博弈,目前火候不够。
②居民财富配置迁徙是大势,资金入市凶猛,牛市顺应趋势胜于猜测拐点,阶段性风险跟踪股市政策动态,前期已点刹车,当下不过虑。
③“牛”住梦想,上帝、恺撒各取所需,转型方向的成长是主战场,如互联网+、中国智造、医疗健康,主板机会体现为政策主题,是辅战场,如国企改革、大上海。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6 月3日市场宽幅震荡后,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是市场风格切换和回调风险。6月7日我们发布中期策略报告《“牛”住梦想》,指出本轮牛市是转型的“中国梦”, 这次泡泡将创纪录。牛市就是水涨船高的过程,成长、价值都有机会,只是角色和战法不同,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1、上帝、凯撒,各取所需


牛市就是水涨船高,机会各不相同。
6 月3日市场宽幅震荡,关于风格切换的声音渐起;6月3日-8日,创业板指下跌5%,上证50上涨6%,投资者对于风格切换的担忧加深。但是6月9日-12 日,创业板指张5.3%,上证50下跌-3.1%,市场风格并未切换,不过国企改革、大上海等主题仍然活跃。我们反复强调,牛市就是水涨船高的过程,成 长、价值都有机会,只是角色、战法不同,正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本轮牛市本质上是反应转型的“中国梦”,代表转型方向的新兴成长是长牛主角, 类似05-07年牛市的地产链,是本轮牛市的主战场,是贝塔;主板更多以主题形式表现,是辅战场,是阿尔法。过去3年市场风格在Q3末Q4初出现阶段性转 变,均源于政策催化的主题爆发:如12年12月十八大之后银行股,13年8月底自贸区和10月的国企改革主题,14年11月一带一路和降息利好的板块。


风格阶段性切换的时机尚不成熟。
相 比2012-14年,阶段性的风格转变缺乏政策事件的驱动,持仓和收益率偏差的博弈动力也不足。首先,从持仓结构来看。普通股票型基金前十大重仓股的行业 占比中,12Q3银行占比低至6%,创当时历史新低;14Q3非银占比低至3%。15Q1机构虽仍重仓成长,但是大金融整体占比18.7%,远高于前期低 点8.4%。其次,从基金收益的差异程度来看,12-14年风格调整前基金净值累计涨幅前10%均值与后10%均值的差比平均涨幅分别为3、3.3、 2.4,目前为1.1,基金净值增幅的中位数为104%,目前才6月中旬排名靠后的基金博弈风格切换的动力不强。





2、牛市顺应趋势胜于猜测拐点


牛市就一个拐点,不要轻易猜测。
一 轮牛市最终结束于产业发展动力耗竭,如96-01年的家电饱和、05-07年的地产销售疯狂、2000年科网泡沫化等,中国转型才开始,牛途还很长。从 14年7月增量资金开始入场算起,上证综指10个月涨150%,速度超过以往所有牛市,创业板指涨200%;2015年1-5月换手率(年化)来看,A股 远高于其他市场,创业板达到10倍,纳斯达克市场也不过2.5倍。市场快速大幅度上涨引发投资者担忧也属正常。但居民财富的重新配置动能巨大,资金入市难 以阻挡,市场趋势不会轻易改变。今年以来,分别代表散户、机构、杠杆资金、外资的银证转账、偏股型基金份额、融资余额、沪股通净流入增长35170、 7997、11886、805亿,合计5.6万亿。3月市场第二次加速上涨以来,融资交易占比从25.4%降至13.8%,说明1月中的降杠杆措施已经奏 效。市场上涨的核心原因是钱太多,当前中国大陆类似1980-90年代日本、台湾,产业结构变化导致资金“过剩”严重。市场的中期调整,除非“急刹车”的 强手段改变投资者预期。


中期调整也无需太担忧,继续观察。
任何一轮牛市,途中都会遇到波折,回顾A股牛市及震荡市,中期调整通常由三大因素导致:
①管理层调控股市,如07年530上调印花税率为股市降温;
②宏观政策调整,如06年5月加息导致股市调整;
③海外金融危机,如97年5月亚洲金融危机导致股市调整。


从 目前来看,后两种风险暂无忧,但市场上涨过快,资金入市仍在持续,管理层调控股市引发中期调整可能性最大。从调控手段来看,可能会有两种方式:一是大力收 紧场外杠杆资金,本轮牛市通过伞形信托、银行理财配资等提升交易杠杆的方式发展迅猛,场外杠杆资金万亿以上,一旦监管政策收紧将对市场阶段性影响;二是提 高印花税等直接给股市降温的措施。6月12日新闻发布会融资融券修订明确允许融资融券合理展期,目前出台政策仍以点刹式为主。当下政策仍偏温和,无须过虑 市场趋势性变化。








3、策略:“牛”住梦想


“牛”住梦想,不同战场不同战法。
《“牛” 住梦想——2015年中期A股投资策略-20150607》指出,本轮牛市就是转型“中国梦”,这次泡泡将创记录。荷兰郁金香泡沫、法国密西西比泡沫、英 国南海泡沫及海内外历次牛市,都是短期形成巨大涨幅,牛市就是水涨船高,顺应趋势胜于猜测短期拐点。投资者短期的纠结,无外乎市场会否出现波折,最好能高 抛低吸,实际上择时非常难,尤其是小波动。历史数据显示,牛市中基金收益率低于上证综指,而熊市、震荡市中基金收益率战胜指数,这从侧面反应,牛市中择时 是很难的。今年来股票型公募、阳光私募收益率(中位数)分别为104%、36%,这其中的差异也是源于此。牛市都有机会,分清主战场、辅战场,转型方向的 成长是主战场,宜用阵地战,主板的机会体现为政策主题,是辅战场,宜用游击战。


成长是主战场,守住阵脚。
本 轮牛市本质上就是实现转型的“中国梦”,12年12月以技术进步为新动力的全球增长重构背景下,创业板代表的新兴产业先启动,14年7月国家治理完善、改 革加速,增量资金入场。参考历史,牛市终结源于主导产业发展动力耗竭,中国转型才开始,资产配置搬家才开始,牛途还很长。当前的转型牛中,成长是主战场, 是贝塔,操作上以阵地战为主。关注成长三大主导产业:
①技术演变对应互联网+。互联网+ 与生产制造结合还需时间,已经创新型改造服务业,如金融、医疗、教育、电子商务、旅游,正在向公共服务领域渗透,如能源、机场等;
②政策扶持对应先进制造。中国欲弯道超车,需制造升级、互联网发展两条腿走路,工业4.0关注设备互联+智能工厂+信息处理,强国梦关注高端制造(军工);


③人口结构+收入水平,决定服务消费崛起,如医疗健康。


主板主题也精彩,国企改革+大上海。
牛 市就是水涨船高,主板一样有机会,体现为政策催化的主题,继续看好国企改革、大上海。央企第二批试点有望近期公布,重点关注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地方 国企聚焦改革进度领先的上海、广东、安徽。详见《国企改革专题系列1-5》。6月12日浦东国资委公布国企改革“ 18条”,内容包括优化国资布局、强化分类监管、实施大集团战略、进一步优化国企领导人员的管理和激励机制等。“大上海”具备国企改革、科创中心、迪士尼 三大催化剂。国企改革加速、为科创中心提供资金支持,形成正向循环;上海规划2020年前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体系,2030年跻身全球重要创新中心,未 来实施细则逐步推出,将极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迪士尼有望于15年年底测试运营,16年春开业,参考香港迪士尼主题表现,正式开园前1年左右相关指数上涨 明显加速。公司如张江高科、陆家嘴、浦东建设、强生控股、上海机电、自仪股份、华东电脑、爱建股份、美盛文化、春秋航空等。




(海通策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376

賣夢想超好賺 拆解樂園吸金術 經營策略》從門票到限量商品 都能輕易讓你掏錢

2016-03-14  TWM

包括上海迪士尼,未來四年,全球主題樂園的投資金額,高達新台幣六千億元。 這個市場至少有二十年的好光景,中國、杜拜、韓國……都加入搶錢行列, 究竟這些全球超熱門的樂園,有什麼讓遊客無法拒絕的本事?

你一定沒想到二○一六到二○年,全球包括今年六月將開幕的上海迪士尼,至少有十個國際級的樂園投資案將陸續問世;這些樂園投資,預計將吸走高達兩百億美元資金,約新台幣六千億元。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在中國,北從瀋陽,南到珠海的大戶打算自己砸錢蓋的。龐大的投資,意味著樂園生意很好賺?

主題樂園向來是旅遊市場的要角。一座吸引遊客朝拜的國際主題樂園,一年可吸引超過上千萬人次,不論迪士尼、環球影城,都有這種魅力,光是門票收入,每年動輒二百億元。人流就是金流,主題樂園這類百億元級生意的賺錢第一個要素,就是來客數。

第一招:衝來客數

上海迪士尼具人口密集優勢然而,主題樂園卻也是投資密集的事業。單單一座上海迪士尼,投資額超過五十五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一千八百億元,是迪士尼樂園海外投資最多的一座。執行長艾格(Bob Iger)敢砸重金,看上的就是中國龐大的人口市場。上海迪士尼以長江流域周圍三.三億人口為主打市場,試想,以每年二千萬的遊客人次換算,光長江流域每個人輪著玩一次,就要花上十六年,這就是迪士尼砸大錢投資的主因。

不過,上海迪士尼投資是否能很快打平,外界看法不一。麥格理研究中心研究員諾倫認為,設備折舊與龐大的營運成本,加上今年六月才開幕,今年只有半年營運期,因此第一年「可能面臨虧損」。

現有的迪士尼海外樂園中,法國迪士尼開幕第一年也端出赤字,三年後才開始獲利;香港迪士尼更是從○五年開幕起,連虧七年才開始獲利。總體來看,迪士尼近三年的遊樂園總營收,呈現年年成長的狀態,上海迪士尼預料會帶來可觀的貢獻。

主題樂園的營收主要來自兩大收入來源,門票與餐飲商品販售收入,但也別忽略周邊產品在各大實虛通路販售,以及授權金都是表面上看不到的小金雞。一般來說,周邊商品與餐飲等收入,會是門票收入的三到五倍不等。

由於門票是固定收入,要吸引遊客上門,樂園遊戲設施、環境氣氛、軟體服務全是體驗的一環;其次,每個樂園的園內所規畫的各小主題區,一定各顯神通,設有餐廳、周邊商品販售區,這部分才是引誘遊客不斷掏錢的武器。光是東京迪士尼,就有將近五十個餐飲區可供選擇,單是爆米花就有史迪奇、機器人、艾莎與安娜多種造形選擇,遊客一不小心就掏出錢來。

於是迪士尼主題樂園,打造歡樂和夢想,給每個小女孩變身公主的機會,米老鼠與唐老鴨會在特定時間出現身邊,跟你手挽手,艾莎會在遊行花車上為你唱歌。環球影城帶你一起扮電影裡的蜘蛛人、閃電俠,還新增哈利波特魔法學校的誘惑……,今年來客人次,預料將因此創新高。

第二招:周邊商品

特色餐點、限量商品 秒殺荷包然後,小孩會吵著吃米奇造形的鬆餅、可愛的唐老鴨刈包,想把蜘蛛人鉛筆盒帶回家,以及一件哈利波特的T恤,試想,爸媽能忍住不掏荷包嗎?去過世界各國迪士尼樂園超過二十次的達人郭宜亭自己就是鐵粉,幾乎每年要造訪兩次迪士尼的她,限量品就是必敗戰利品,這些未必是為孩子買,更是大人自己要收藏。

然而,為了維繫來客數,主題樂園的挑戰也在於必須不斷推陳出新。東京迪士尼長年人氣不墜,是海外迪士尼樂園業績表現最好的,除了新建的迪士尼海洋世界博得樂園迷的好評,年度長假來臨必推的限定版活動,更是吸引遊客的必殺技。

譬如,一二年迪士尼動畫電影《冰雪奇緣》票房橫掃全球,日本更締造二千萬觀賞人次,占了該年總票房收入的一成以上,動畫角色的人氣久久不散。因此,今年一月到三月,東京迪士尼樂園就重現《冰雪奇緣》世界,大打艾莎、安娜、雪寶的魅力牌,就是為了延續電影效應,吸引遊客。

第三招:常保新鮮

靠翻新設備 吸引舊客回籠主題樂園的主力客源是以家庭旅遊為主,每隔幾年就得翻新設備,才能吸引遊客回籠,但沒有龐大人口支撐的台灣,就得另闢蹊徑。遠雄海洋公園總經理吳方榮就說,遠雄海洋公園過去幾年客數迭有成長,主要就是拜中國觀光客來台之賜;為了拉動中國遊客到台一遊,遠雄也與珠海長隆海洋王國合作,合推套裝方案。

樂園產業是富裕與景氣的化身。樂園不會蓋在經濟蕭條的市場,只有富裕有購買力的所在,才有主題樂園。根據《今周刊》調查,這幾年,新樂園幾乎集中蓋在亞洲,中國尤其是火力全開,不僅迪士尼將開幕,接下來環球影城也將在北京開幕;此外,各地打造的積木樂園、海洋公園、遊樂園紛紛冒芽而出。

市場有多蓬勃,從號稱亞洲最大的珠海長隆海洋王國,春節期間遊覽車綿延超過兩公里,天天動彈不得,可窺知一二。也因為財源滾滾,長隆今年已展開二期擴建工程。

中國知名的萬達集團,與長隆一樣也以土地開發起家,去年把投資觸角伸往國際市場,率先宣布在法國戴樂高機場不遠,打造歐洲城。三十億歐元的投資裡,最受矚目的就是主題樂園,集團董事長王建林公開說,全世界除了美國的迪士尼,還沒有其他國家的文化產品能向全球出口,「萬達要超過迪士尼」。

中國反攻的姿態,也意味著對主題樂園市場的看好。

而杜拜更熱中在沙漠中打造樂園,到二○二○年,至少還有四座主題樂園將陸續開幕,杜拜把主題樂園當作沙漠中的油礦,滾出黃金。

豪門國際董事長簡廷在認為,在富裕地區,樂園類的休閒旅遊市場會在「穩健中求發展」,他甚至很有信心地說:「二十年內,至少二十年不用擔心,」對照萬達王建林、杜拜的投資手筆看來,他也不算樂觀過頭。

撰文 / 許秀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360

《勞動合同法》失衡?“搏炒”和“勞動碰瓷”輕易拿到兩倍工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481.html

距全國人大首次公布《勞動合同法(草案)》已過去整整十年。十年間,成效與爭議並存。

2008年,《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相繼在我國頒布實施,並引發了一系列爭論。批評者們認為,該法的立意初衷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勞動者的利益,但某些設計失衡正引發一場“道德危機”。在他們看來,其“以一種不合理的方式增加了企業用工成本”,因此反對至今。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近期的連續“表態”,更被部分專家視為某種“修法”的信號。他直言,“現行勞動合同法對企業的保護十分不足,最終損害了勞動者的利益。”

今春以來,關於《勞動合同法》的爭論再趨激烈。

法制宣傳

每當工廠按上級要求進行面向員工的《勞動合同法》“法制宣傳”時,陳華(化名)會在廠里的宣傳欄張貼該法的所有章節,但他很少向務工人員“主動解釋”條款。

在陳華看來,這樣做有兩個好處,既在“形式上”普了法,又暗地里保護著工廠。

在廣東省東莞市,陳華負責當地一家服裝制造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百來名員工在人事關系上的進出都由該部門主管,其中的大多數為外來務工人員。

他解釋,這樣做是因為工廠方面害怕員工“過度維權”,因此要避免員工“知道的太多”。

這位擁有多年從業經驗的人力資源部門經理,曾供職於多家企業。履職過程中碰到過企業產業擴張、破產倒閉等多番曲折。其目前所任職的服裝廠已將加工業務轉移到了勞動力成本更加低廉的菲律賓、柬埔寨等地。

5月11日的夜晚,因為廠里來了訂單,車間內燈火通明。陳華苦笑說,事實上這是在“違法”。

這家企業位於東莞市莞溫路的建和村工業區,藏於社區中間。

加工業企業與村民混居的場景說明了當地產業發展的快速:他們來不及更好地規劃社區,以此區分工作和生活。

雖然招聘進來的工人人數不到鼎盛時的1/4,但陳華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稍有不慎,諸如“工廠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工人不僅可以辭職,而且可以有權拿到雙倍賠償。他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在“一個月內,四處追著新進員工簽合同”。

他得提防兩種情況:員工“積極”讓企業主動或違法解除自身勞動合同,從而博取經濟補償金;還有“員工故意不簽勞動合同,等著一個月後索要雙倍工資”。

廣東話里將第一種狀況稱之為“搏炒”。

“搏炒”

當地不乏類似的勞資爭議案件。

凡到了東莞市某勞動仲裁庭仲裁員張達(化名)的手上,多數情況下會支持員工的訴請,因為“於法有據”。

他也經常在審理中碰到,企業指責員工“消極怠工”而違反廠規,因此拒絕賠償。

企業拿出了“廠規”,但最後還是要賠償。張達解釋,當地企業能拿得出符合法律情形的“廠規”並不多見,因為“規章制度”不但需要廠里民主程序論證,而且要“公開”。所謂“公開”也不是“拿出來就行”,還要“依法公證”。

《勞動合同法》設置了數道“解雇門檻”。如,必須要有規章制度的規定,該規章要經過民主程序的指定,並且確保告知勞動者,規章的內容本身需要合法合理;非過失解雇必須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解雇理由要通知到工會。

“很多工廠連個職代會都沒開過,別說拿出來合規的規章制度。”張達說,工廠指責工人“怠工”往往缺少證據。

由於“法無明文規定不得解雇”,因此企業“招聘容易解雇難”。

作為基層勞動仲裁員,張達根據長期的審理經驗稱,東莞市登記註冊了數萬家企業,多數沒有能力或不具相應意識以證明解聘對象“存有過錯”。

我國目前主要通過“提前解除”和“到期終止”兩種方式來消滅勞動關系,《勞動合同法》將經濟補償的適用範圍增加至7種情形,如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員工勞動合同、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到期終止,即使用人單位“無過錯”解除勞動合同都需支付經濟補償。至於這筆金額的大小,則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來計算,即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不滿1年或6個月的,也有相應的補償標準。

陳華擔心,“經濟補償”正在誘惑極少數勞動者“鋌而走險”。比如,“搏炒”的員工已經出現。

當地多家企業管理人員告訴記者,當地人用“搏炒”標識員工在職期間“大錯沒有,小錯不斷”的行為,工作態度上屬於“消極怠工”,行為的目的在引發企業主動、甚至違法解雇自己。

在企業眼中,“搏炒”與“炒魷魚”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這反映了勞資雙方地位的某種變化,即從“資強勞弱”發展到了“勞強資弱”。

從主動“炒魷魚”的人,變為被“搏炒”的對象,不少企業抱怨,面對“搏炒”毫無辦法。

然而,一種比“搏炒”更具威脅的情況開始出現:某些員工短時間內頻繁更換工作地點,並在法律規定時間內故意不簽合同,伺機向用人單位尋求二倍工資。

在我國制造業企業廣泛分布的浙江和廣東等地,均發生過類似案例。業內稱為“職業維權”,但也有人將其稱為“勞動碰瓷”。

“碰瓷”勝訴率:幾乎100%

如果坐在“原告席”上的勞動者是個“熟面孔”,朱家榮要開始掂量,這是不是一場涉嫌“職業維權”的案件。

作為安徽省當塗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院長,朱家榮從事仲裁工作20余年,每年審理百余件相關案件。

“最多時碰到5次,也就是一個人連續狀告了5家企業。”朱家榮仔細分析了“熟面孔”在各家被告公司的工作時間,基本在半年左右,絕不可能超過一年。最短的一次,只工作了3個月。

“熟面孔”往往訴稱,“用人單位與其建立勞動合同關系一個月後,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第82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1個月不滿1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但“熟面孔”想贏得“二倍工資”,必須有幾個前提,如“如果勞動者故意或不願意與用人單位簽訂書面的勞動合同的,則不適用於該條款”。

企業在訴訟中稱,“熟面孔”借口“生病”、“家里有事”、“身份證沒帶”而不與對方簽訂勞動合同,更指責“熟面孔”將勞動合同從單位的人事檔案中抽出,或藏匿、或損毀,然後借口“未簽勞動合同”,要求二倍工資。然而,企業拿不出足夠的證據。

多地勞動仲裁部門、法院曾遭遇這樣的“熟面孔”,它們被視為“職業維權人”。

《東莞日報》曾報道,一彌姓男子“過度維權”,為追討經濟補償而連續狀告16家企業,涉案30余件。唐某某則在2007年至2011年狀告28家曾入職過的企業,涉案168件。

張達記得一個“張姓”保安,在工作2-3個月後多次提起訴訟。

朱家榮稱,即便明知道涉嫌“碰瓷”,只要勞動者的證據完整合法,企業又拿不出有力證據加以推翻,基本會支持前者“訴請”,而“碰瓷者”的勝訴率有時會達到驚人的100%。

“我們有時會作一些口頭警告加以制止,”張達說,“但他們顯然對法律非常精通。”

管理“漏洞”

與這種“精通”相對的,或許是企業管理上的“漏洞”。

從這個角度出發,有學者認為,“法律本身並沒有出錯”。知名勞動法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研究所所長常凱就曾認為,該法在用人單位“解雇限制”上的嚴格,某種程度上起到了“規範企業用工”的作用。讓他欣賞的是,該法采取了“兩倍工資”的作法,因為“簡單易行,有效地促進了勞動合同的訂立”。

這位長著絡腮胡的學者發言語調“鏗鏘有力”,特別是與對手辯論時直抒胸臆。他說,“用人單位不好舉證說明工人不勝任工作,工人的出勤、工作紀律、績效等都無法舉證,這恰恰是企業的管理能力出現了問題”。

在毛紡行業聚集的浙江嘉興,當地的浙江新澳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是國際性毛精紡紗線的龍頭企業。該公司的人力資源部經理告訴記者,由於產品的特性主要應用於下遊紡織服裝領域,因此公司曾投巨資進行了自動化生產設備的更新,但仍有2000多名員工分布在生產一線以及各個管理崗位。

“防止勞資訴訟需要較大投入,”該經理表示,“目前尚未核算由此帶來的成本比例,但降低用工風險和積極化解勞動糾紛一直是上市公司的內部要求,與員工的合同簽訂符合法律規範,並由此減少或杜絕由此帶來的訴訟成本,這筆人力資源精細化的賬總體上也較為劃算。”

事實上,當地大多數制造業難以實現這樣的水準,這意味著會推高企業成本。

“比方讓處於成長階段的小微企業,在人員管理上達到上市公司的水準,這不太現實。”董保華說,因為現行法律對所有用人單位都提出了近乎一致的要求。作為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董保華曾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論證和起草工作,並任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務。

他語速很快,精力旺盛,言出必指重點。他和常凱被視為我國勞動法法學界兩個主要代表學者。由於兩人在該法是否修改、施行8年來是否導致勞資關系失衡、有無導致企業成本快速上升和靈活用工等多個問題上存有分歧,而且相互批判對方的觀點時,都不吝嗇各自的火力。兩人每次相遇,都會吸引不同流派的學者、專家、企業家及媒體到場。

今年5月6日下午,董保華受邀在北京主講《修改勞動合同法應有觀念調整與制度更新》,而點評人則是常凱。兩人均表示,“觀點歸觀點,私下為好友”。

兩人均認為,該法從保護勞動者的立場出發來立法屬於共識,但董保華認為需“區分概念”,該法的保護對象應該是“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而非“勞動者權益”。

他多次公開表示,該法將導致企業成本快速上升,其中一項為勞資雙方的“摩擦成本”。

摩擦成本

董保華稱,“摩擦成本”是用人單位在經營成本以外所付出的額外成本,專門應對企業用工風險,如“搏炒”和“碰瓷”。

他最反對“雙倍賠償”制度。“勞動者無論是否受到損害,可以在8個方面獲得‘雙倍賠償’”,一旦懲罰性賠償制度不以用人單位的主觀過錯和對勞動者損害為前提,這成了引發勞動者獲取“雙倍利益”等“道德風險”的重要原因。

今年3月18日,一位基層勞動仲裁部門工作人員在上海作學術交流時將此類情形稱為“人性中惡的蘇醒”。在看來,喚醒者則是“雙倍工資”的高額利益誘惑和暫缺的制度漏洞,並由此觸發了勞動者的“道德風險”。

這成了董保華不斷呼籲的“修法”主張之一,即嚴格限制“雙倍賠償”,只有用人單位故意違法而且給勞動者帶來損失,才能有限度適用。

在董保華看來,該法在“一裁終局”程序設計上只允許勞動者提起民事訴訟,而用人單位則沒有相應的起訴權。以及勞動仲裁“不收費”,訴訟階段也僅收費10元,都在“事實上鼓勵勞動者進行訴訟”,並由此帶來巨大的社會成本。

他分析,用人單位為了降低“摩擦成本”,並應對勞動爭議,需要聘請律師,而為了轉移和規避“摩擦成本”,則采用了“勞務派遣”和“人事外包”。後者可以解釋,為什麽“勞務派遣”2008年以來繁榮至今。

董保華對於該法“保護企業不足、過度向勞動者傾斜”的指責,事實上並不受勞動者的歡迎。他“心知肚明”,“要是企業沒了,工人利益必然受損”

與之相反的觀點是“工人沒了,企業照樣停工”。

常凱說,該法對企業成本的影響,一種是顯性成本,即勞動合同終止補償和不簽勞動合同時的雙倍工資,只要用人單位不違法即可以不產生;另一種是隱性成本,主要是企業提高管理水平而增加的投入。但這對於企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完成自身規範有必要。

他認為,該法對於企業成本影響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勞動合同終止補償金”。所以東莞市統戰部部長曾呼籲廢除該“補償金”。但國務院最新發布的農民工報告稱,2.77億農民工中只有36.2%簽訂了勞動合同,比上年下降1.8個百分點。由於農民工占工資勞動者的70%以上,整個工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簽訂率多說也就50%,因此都不涉及“合同終止補償”。

常凱強調,對該法引發“企業成本上漲”的批評學者、官員迄今沒有一位拿出數據來證明,企業的用工成本究竟是怎麽造成的?如所受該法哪些條款所影響、其增加的幅度,以及在總成本中占據多少比例,而因該法而被搞垮的案例也沒有相關論文佐證。“如果有這方面的評估,並拿出數據來完全可以廢除該法。” 他堅稱。

潛在的風險?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稱,在2014年前,上海相關方面要求各區縣基層單位提供勞動者和個體工商戶打勞動爭議官司的記錄,但未有記錄。

“印象中只有一例進行了勞動仲裁,並且調解成功,”該知情人士說,此類案件沒有大規模爆發的唯一原因,在於沒有勞動者狀告。

但我國多地基層勞動仲裁機構最擔心,勞資爭議可能會從個案擴展到群體。

我國某省某市在2008年因勞動合同簽訂問題引發的勞資群體性事件33宗,參與人數達萬余人。而2013年,某直轄市某區發生的類似“碰瓷”案件則有7起。去年9月,湖北省十堰中級人民法院的4名法官遇刺受傷被媒體曝光與“雙倍工資”相關。

今年2月19日,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6年年會舉行過程中,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發言時表示,目前《勞動合同法》存在問題,不利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最終損害了我國經濟。他直言,“現行勞動合法對企業的保護十分不足,最終損害了勞動者的利益。”

包括當月的G20財長會議結構性改革研討等場合,樓繼偉先後4次公開表達了類似觀點,並談及“工資剛性”上漲過快的問題。

常凱曾表示,該法不應為眼下經濟下行“背黑鍋”。但最近的一次兩人相遇中,董保華提出,該法一旦修改會是件技術難度極高、社會影響很大的事情,任何國家沒有必要為“找黑鍋”而修法。

由於發生在“經濟新常態、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牽動中國經濟的大棋局,如何避免引發“道德危機”的指摘,令人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23

不輕易對企業說“不”,上海33條引資新政獲外企肯定

上海對引入外資的進一步開放,一站式服務效率更高、對海外人才來滬放寬年齡限制等諸多便利,獲得了外資企業的好評。

5月4日,上海市政府專門召開外資企業座談會,就一周前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幹意見》(下稱《若幹意見》),為上海的外企代表進行詳細解讀,並進一步就市場準入、投資環境和政府服務等問題進行交流。

《若幹意見》共有33條,結合了國發5號文和上海自貿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方案,上海提出爭取在金融、電信、互聯網、航運服務等專業服務業領域和先進制造業領域進一步擴大開放。同時,支持在滬地區總部和總部型機構集聚業務、拓展功能、提升能級等。

“我們是(上海市)自貿試驗區擴大開放措施的直接受益者。”作為上海自貿試驗區設立後的首家外資認證機構,安康質量檢測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斯榕在上述座談會上這樣表示。在她看來,正是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管理和核準制改為備案制等諸多創新,才決定讓企業紮根浦東,並用了數周就走完流程。

斯榕認為,上海政府不僅擁有不輕易對企業說“不”的開放態度,還善於傾聽企業的反饋。自公司落戶自貿區以來,斯榕及其團隊也遇到不少問題,比如該公司的首席科學官就面臨了超過60歲而難以申請在滬居留許可的難題。經過溝通和反饋,斯榕發現上海新出的《若幹意見》竟然考慮到了這一問題並給出了明確意見。

《若幹意見》第九條就“便利外籍人士來滬工作”方面提出,對經認定的外籍高層次人才、上海科技創新職業清單所屬單位聘雇並擔保的行業高級人才,可不受60周歲年齡限制,申請5年有效期的工作類居留許可。

歐萊雅有限公司進入中國已有20年,其公司副總裁蘭珍珍對《若幹意見》的第二十八條印象深刻,該條指出要完善“問題清單”“重點企業首問聯絡員”等制度,加大企業反映問題的協調解決力度。

蘭珍珍認為,這意味著外資企業可以獲得效率更高的一站式服務。“近幾年我們看到政府不斷在為企業著想,每次有實質性問題,只要找到我們的首問聯絡員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技術和政策解讀,同時還能協調多部門進行解決。”

中國歐盟商會上海分會總經理瓊安娜在參加座談時表示:“《若幹意見》提到了海外人才引進機制,之前外國畢業生必須要有2年工作經驗才能留滬工作的條款有所放松。還有我們看到土地使用權年限已經從50年減少到20年,合同到期後還可以通過談判對合同進行續期,這些是企業所願看到的法律上的穩定性。”

《若幹意見》針對“便利外籍應屆畢業生來滬工作”提出的第十一條明確稱,允許在上海地區高校取得本科及以上學歷且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就業的外國留學生,可申請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手續和工作類居留許可。第三十條則顯示,按照最高20年出讓年期出讓的工業用地,可在出讓合同中約定土地使用權到期申請續期條件和續期出讓價格;承擔國家及上海重大戰略的產業類或功能性項目,經認定後,可按最高50年出讓年期出讓。

上海市商務委主任尚玉英表示,外資企業已經成為上海四個中心建設和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約占全市2%的企業數量,貢獻了全市27%的GDP、規模以上企業60%的工業總產值、65%的進出口額和33%的稅收總額,吸納了20%的就業人數。

根據官方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上海已累計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590家、外資投資性公司335家、外資研發中心412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9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