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政部亂搞 直擊 統一發票開獎扯爛

2010-7-29 TNM





每二個月對一次的統一發票是全民 運動,但本刊接獲爆料,指開獎過程非常草率、公平性有問題,本刊直擊開獎現場後發現,電視上播出的畫面不是現場直播,中獎號碼早就先開好了。而在開獎錄影 過程中,搖獎機器老舊,頻頻凸槌,有時一次掉下2個號碼球;有時搖半天,球卻下不來,還要工作人員動手去摳。開完獎後,老舊的搖獎機還讓民間工作人員帶 走。這樣的開獎過程,十分荒唐!

統一發票小檔案

實  施:1951年1月1日起

目  的:做為買賣憑證、防止逃漏稅、及控制稅源

種  類:三聯式發票、二聯式發票、收銀機發票、電子發票

給獎簡史:1951年同步提供對獎以利推行統一發票;1973年華視直播開獎;1982年開始使用搖獎機開獎;2006年改由中視播出。

獎  額:200元~200萬元

開獎單位:財政部租稅教育及宣傳推行小組

兌獎地點:郵局

每月二十五日上午十時三十分,中視會轉播統一發票開獎節目,主持人邊介紹其他藝人出場唱歌,一旁的搖獎小姐則邊用手搖出號碼球,將號碼球送給坐旁邊監獎的財政部官員確認後,再由主持人報出獎號,一切行禮如儀。

開獎當演戲 超離譜

平常大家都以為開獎是現場直播,但本刊最近接獲讀者爆料說:「節目根本不是直播,是預錄的,且因開獎機老舊破損,每次開獎都會出狀況。整個開獎過程,既不透明也不公平,財政部明明知道,卻不改進,把全民當傻子,非常離譜!」

本刊於七月二十五日直擊開獎現場後,發現確實問題重重。前半段開獎過程雖有錄影,但因狀況連連,根本無法播出;電視播出的畫面,則是在所有現場人員配合下「演的一齣戲」,非常荒唐。

本刊直擊開獎的荒謬過程,至少有「號碼球大小不一」「一次掉二粒號碼球」「號碼球掉不出來,用手戳開洞口」「透明膠帶封口假搖獎」「搖獎機擺錯順序重搖」「早餐車兼送搖獎機」等離譜情形。

瞭解內情人士說:「會發生這些離譜的事,都是因為開獎機器老舊,已經用了十幾年,把這些機器換新,總花費不用幾萬元,但財政部就是不願換,讓離譜的事一再發生。之後如果發生作假弊端,財政部長李述德難辭其咎!」

統一發票是目前唯一由政府主辦的開獎活動,但辦的荒腔走板、草率可笑,且持續時間至少一年以上。因此這一年來開出的所有號碼都失去公信力,和造假沒兩樣。

手指戳洞口 出球號

本 刊直擊,二十五日上午七時許,位在台北南港的中視攝影棚,正進行統一發票第三七四期(今年五、六月)的開獎作業,四名穿著粉紅色和白色橫條紋制服的搖獎小 姐,依序將四台標示有甲(紅)、乙(黃)、丙(藍)、丁(綠)的搖獎機抬出,八名財政部的官員也已在搖獎機對面坐定,準備開獎。

統一發票搖 獎機呈六角形,由便宜的壓克力板製成,機身右方設有把手和號碼球進洞口,底部設有號碼球出洞口,開獎前必須由進洞口將號碼由○○到九九,共一百顆號碼球放 入搖獎機,再由操作人員握住把手,順時鐘旋轉,搖出四顆號碼球。依序組合四台搖獎機搖出的球號,最後得出八碼的得獎號碼。

上午八時先預錄開 獎過程,開出了特獎05920315和頭獎32280685等六組號碼,但六次搖獎共有四次機器發生故障,其中三次是搖獎機一次搖出二顆號碼球,只好將已 搖出的二顆號碼球再放回搖獎機,重新搖獎。另一次是搖獎機怎麼搖都搖不出號碼球,現場工作人員看情形不對,竟然讓搖獎小姐「把手指插入號碼球出口,用手確 認洞口是否暢通,直到搖出號碼球為止。」

粗糙可作弊 不設防

每個搖出的號碼球,都攸關上百萬元獎金,草率地任由工作人員用手 撐開洞口、讓球滾出,只要有人想作弊,根本不難。開獎粗糙程度已讓人咋舌;更離譜的是,由於號碼球體積小、彈力好,一次掉下二顆球時,有的球還從桌上跳到 地下去,所有工作人員跑出來蹲在地上找號碼球,看來非常可惡又荒謬。

開獎原本只要搖六次就能結束,因狀況太多,每次大約得多耗二十分鐘才能開出所有獎項。開完的號碼球,會放在搖獎機下面,之後才開始「正式錄影」。

正式錄影時,有三名歌星串場演出,歌星唱歌時,搖獎小姐就假裝搖號碼球;一名小姐則拿著盤子,把原本就放在搖獎機下的球拿進盤子,再拿給現場監獎官員查驗。因為機器十分老舊,為了怕正式錄影出包、另一顆球掉出來,此時搖獎機的出洞口會用透明膠帶封住。

獎箱排序錯 重開獎

除 了這次的離譜情形外,本刊之前也直擊發現,開獎作業烏龍百出。搖獎機每個顏色都不同,藉此區分開出的號碼順序,但這一次要真正搖獎時,工作人員竟把搖獎機 左右順序擺錯,直到第一組號碼都已開出,財政部官員才驚覺,要求將搖獎機重新依正確順序擺放,因此原本已經開出的第一組號碼不算,重新再搖一次。

本 刊調查,荒唐的開獎過程不只如此,有的搖獎機,號碼球進球洞口的壓克力卡榫已經斷裂,曾開獎到一半時卡榫突然脫落。卡榫脫落,開獎時號碼球可能會從旁邊掉 出來。瞭解內情人士說:「之前有一顆綠色號碼球,曾在搖獎時掉出來,怎麼找都找不到,最後只好重新製作一顆相近的號碼球補上…。」

本刊發現,新補上的綠球不僅體積比其他號碼球小,顏色也較鮮豔。只要有心人想作弊,要故意搖出這顆號碼球,並不難。

骨董搖獎機 撐場面

開 獎過程一再出包,連主持人也看不下去。曾有搖獎機連搖四分鐘搖不出號碼球,主持人忍不住挖苦說:「它們(號碼球)跑那麼多年也會累的,所以現在有點倦勤。 還好這不是live,這要是現場節目的話,應該會搖到瘋掉。」還說:「這些搖獎機都是古蹟、古物,以後要進博物館的,所以要對它們溫柔一點。」

了 解內情人士說:「這種骨董搖獎機幾乎每次開獎都會故障,時間至少長達一年以上,工作人員和主持人都曾多次向現場的財政部官員反應,但官員都視若無睹、置之 不理。有一次,一名現場財政部官員,還大言不慚地說:『搖獎機已經用了十幾年了,算是骨董級的,要好好保存,小心使用。』」

更離譜的是,原 本不應由外人接觸到的搖獎機和號碼球,竟不是由財政部官員保管,而是由製作單位保管,每次開獎前才由製作單位送來設備。本刊調查,五月二十五日搖獎機和號 碼球,竟由負責送早餐的送貨人員,跟著早餐一起送來,開獎完也是由載送早餐的工作人員載走。若有心人要動手腳,非常容易。

容易動手腳 失公信

事實上,相較於統一發票這種還停留在「愛國獎券」時代的古老開獎方式,同樣是「政府作莊、委託民間辦理」的樂透彩,搖獎方式就進步多了。

樂透彩開獎是現場直播,在非凡新聞台和中華電信網站都能看到直播;統一發票開獎卻是錄影轉播,且只在中視轉播。

樂 透彩的開獎機器是新型的電動搖獎機,按下一個按鈕,機器就開始轉動、號碼球開始飄動,分次吸出號碼,一次能開出數組號碼,操作相當簡單;現場除了主持人、 台灣彩券主管、律師、會計師和錄影工作人員是固定班底外,每次開獎時還開放五名觀眾在現場當見證人,為的就是取得公信力;而統一發票開獎不只使用的是老機 器,參加的人員,也幾乎都是原班人馬。

對於統一發票開獎節目不是現場直播,而是剪接預錄且凸槌不斷,一名努力收集發票對獎的李先生得知後, 非常氣憤地說:「我只有一個字形容自己的心情,就是『幹』!連政府提供的獎項開獎過程都不公正,如何取信於民?誰知道預錄時有沒有被動手腳?會不會常中獎 的都是財政部官員的親朋好友呀!」

另名按時對發票的周先生則質疑說:「難怪近年開出的發票號碼常常都是二二、三三、四四這種疊號,我一直懷疑開獎是不是有作假?因為如果沒有現場直播,就很有可能作假,真的很糟糕!」

美意增稅收 打折扣

統 一發票成立於一九五一年。主要是要讓商店照實申報營業收入,增加政府稅收,為鼓勵民眾向商家索取發票,而實施可以對獎號、領獎金的獎勵。早期,是以「愛國 獎券」的特獎獎號為依據,最大獎為五萬元。之後改成每二個月才開獎一次,最高的特獎有二百萬元獎金。但因全台每二個月開出的發票高達十五億張,中獎機率非 常小,因此即使只是中最少的二百元獎金,也能讓人快樂很久。

統一發票每個開獎號碼,就攸關數百萬民眾的權益,過程稍出差錯,不僅政府公信力 會完全喪失,甚至會引發糾紛。這麼重要的事,財政部竟輕忽以對,使用老舊的破機器搖獎,搖出號碼時狀況百出,十分離譜。為避免更大的糾紛,財政部應盡快更 新搖獎機,甚至把開獎過程「真正直播」,如此才能取信於民!

統一發票  大樂透開獎

註:台彩保證大樂透頭獎每期至少1億元彩金,另包括威力彩、刮刮樂等遊戲總獎額逾450億元。

回應

財政部:開獎很嚴謹

針 對統一發票荒謬開獎一事,財政部印刷廠台北聯絡處的聯絡員黃先生說:「對於開獎沒有現場直播和機器老舊等問題,我們內部都有研議過,也有向上級單位反應 過,但卻沒有獲得回應。」而開獎過程烏龍百出的狀況,黃先生無奈地說:「這些狀況我們都知道、也想改變,但畢竟我們只是執行單位,沒有這個權限。」

本刊詢問財政部賦稅署承辦統一發票開獎業務的陳姓官員,他竟態度惡劣地說:「這是第一次有人對統一發票的開獎方式有所質疑,我覺得整個開獎過程很嚴謹、也具有公信力,沒什麼需要改變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87

專訪前財政部次長楊子江 官不官、民不民 台灣獨有金融怪象

2011-4-4  TWM




台灣金融業因長期金融政策方向不明,正一點一滴喪失競爭力,本刊特邀具有產業實務及施政經驗的前財政部次長楊子江為金融業把脈,他建議公營行庫應走向「公有民營」,採行委託經營模式,才有競爭力。

口 述. 楊子江 整理.許瀞文過去由於銀行整併與金融民營化,產生一些社會疑慮,導致政府在金融政策上裹足不前。近年來,有關單位只能強調銀行的呆帳率逐年降低,體質已有 改善;但對金融改革,如何強化金融產業發展,與強化區域性競爭力的議題,始終莫衷一是。台灣金融業落後鄰近國家一大截,ROA(資產報酬率)、ROE(股 東權益報酬率)偏低,為什麼?癥結之一,政府沒有明確且一致的金融發展政策與方向。金管會、財政部、央行都和金融業有關,但談到金融產業的發展問題,就缺 乏整合的機制與主導的單位。

買國票金 政策反覆令人費解「公公併」政府只是在便宜行事例如,最近官股進場買國票金,政策反覆令人不解。官股介入民營金融機構的政策涵義是反民營化嗎?又例如,財 政部似乎也想要讓官股銀行互相合併,因為這樣可能產生的事端最少;但官股合併,從策略上看,只有規模變大的意義,彼此同質性過高,合併綜效並不大。

金 融改革的選項很多,較不具創意且便宜行事的,便是官股(銀行)併官股(銀行),因為表面看起來爭議最小且困難度最低,但實際作用不大,仍然受困於公營體 制,人事、組織、資金運用處處受限,競爭力與效率提升談何容易,一九九○年台灣開放新銀行,官股銀行市占率逐年下降即為明證。我們不能因為過去國內銀行合 併、官股銀行與民營銀行整併或有弊端,在金融改革的路上就逃避現實,挑一個完全不會出事而應付了事的作法。

整併需要有一加一大於二的互補效 果,你強的、補我弱的,或者能夠技術轉移、資源共享,企業要的是競爭力與經營績效,而規模經濟只是合併的其中一項考量,但絕對不是主要考量,尤其是當同質 性過高,未來的競爭更是走向區域或國際市場,一個規模大,但綁手綁腳的官股行庫做得到嗎?

前幾年,有些觀念似是而非,認為銀行還是公營的比 較好,尤其二○○八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官股行庫的績效比大多數民營銀行還好,因為許多優秀的民營銀行都受傷慘重。但這是全球性的系統風險,只要參與(國 際)市場就會受傷,只有較不主動參與市場的金融機構受傷輕微,但沒受傷不代表績效好或比較具備「經營能力」與「競爭力」。

而台灣金融市場要 如何改造、更有競爭力?以目前來看,官股行庫占銀行資源六成以上,這些金融資源一定要活化,才能帶動台灣整體金融業的優勢,特別是與其他外國及大陸的銀行 在外地競爭。我提出的建議是,部分沒有政策性任務的官股銀行,可採行「公有民營」(委託經營)的民營化策略。財政部就像一個大的private equity fund(私募股權基金,簡稱PE),只要扮演大股東的角色,委託專業經營團隊,雙方簽妥契約,財政部只要考量合理的員工權益並盯緊績效就好,其他政策性 任務可保留給台銀、輸出入銀行等政策性銀行。

舉例來說,世界級的PE卡萊爾,在台灣買了大眾銀行、自然美,但他們也不全懂金融、健康產業, 只要買了以後找專業團隊經營,本身掌控董事會,就沒有大問題了。安泰銀行大股東日本歐力士和丁予康(安泰銀總經理)所組的團隊;萬泰銀行大股東,二大全球 金融集團SAC與GE找盧正昕(萬泰銀董事長),都是類似例子,不但可行也是全球普遍採行的作法。

而PE最令人質疑的是短期投資與經營。財 政部採用委託經營就沒有「退場」的疑慮。PE運作方式在全世界歷史相當悠久,財政部如果把不具備政策任務的行庫交由他們經營,所有權還在政府手上,「委託 經營」在世界各地都有相同經驗及作法,台灣的醫療體系也有類似的成功案例可供參考。金融機構屬公用事業,當所有權及董事會仍在政府手上,可避免失控與損及 公眾利益。

「公有民營」掌握所有權 授權經營現在不做 要等到什麼時候?

○六年行政院召開「經濟永續發展」會議時,鑑於金融民營化引發諸多疑慮,我曾建議改採委託經營的「公有民營」,當時行政院也交由經建會研究,結論一涉及修法,大家就意興闌珊,懶得推動了。

不過現在執政黨在立法院占絕對多數,現在不做、不修法,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做呢?照目前的民意走向來看,未來立法院像現在絕對多數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失去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只求交差了事,太可惜了。

金 融改革每個方案都各有利弊,但我們必須選擇對國家產業發展利益最大、損害全民利益最小的方案。以台灣泛政治化情況,要活化官股行庫最好方式,就是公有民營 (委託經營)。我曾經在各個大小財經會議中請教過許多金融同業,少有提出更具可行性的建議。也有人會問,要推動國有企業民營化,為什麼不用全民釋股或者洽 特定人購買的方式?

我從一九八八年進中華開發工銀後,就開始擔任政府各部門的財務顧問,協助推動民營化,應該是台灣民營化經驗比較豐富的幾 位人士之一,釋股會發生很多問題,我都曾遇過。以前認為,只要過程公開透明,洽特定人或全民釋股都是可行的方案,但在累積了產、官、學的經驗後,現在想法 更成熟了。

「民有公營」最糟糕

華航、中鼎是錯誤示範

例如,如果採全民釋股,官股 低於五成,以台灣目前的定義,已經不是國營事業,但官股還是最大股東,掌有經營權,例如中鋼,官股大約只有二成,對董事會依然有主導地位,但卻不受︽國營 事業法︾管轄,變得不公、不官、不民,這是最糟糕的狀況,我稱之為「民有公營」,經營權還在政府手上,不管是哪個黨執政,都能插手。其他例如華航背後的航 發會,中鼎工程背後的中技社都是鮮明的例子,政府隨時可伸手進去不受約束,小股東又力有未逮;監察院也沒法管,︽國營事業法︾也不適用,法令完全鬆綁,這 是最壞的示範,但可隨心所欲,任何一個執政黨都喜歡這種方式。

台灣公營事業的定義是「官股五成以上」,適用︽國營事業管理法︾的規定,全世界只有台灣極少數國家才有;環顧其他國家,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無論公營、民營事業,一律適用︽公司法︾。因此這種官不官、民不民的情況,也是台灣獨有的怪象。

一九九○年初,司徒達賢(政大企管所系特聘教授、商研院董事長)、賴源和(政大法學院兼任教授、經濟部法規委員會委員)、于卓民(政大企管系、國貿系教授)與我,接受一個專案研究委託,建議政府及早規範「民有公營」弊端,但報告出來後,沒有一個單位當一回事。

但有人或許想,為何不乾脆讓官股降為零,其實這也會衍生許多問題。

因釋股可以用兩種方式,一是洽特定人,但金融機構規模都很大,特定人只有財團才承接得起,外界會有很多雜音,而且最後金融業勢必落在少數人手上;另一則是用公開招標的方式,但就算公開招標,外界意見還是很多。

像富邦買台北銀行,台新金買彰銀,其他未得標者也出面說明招標過程沒有疑慮,但官員到現在還常常被有關單位叫去說明。因此現階段看來,為化解社會對民營化的疑慮,又要提升經營績效,「委託經營」遠比「公併公」更有作為。

最 近,我常聽到許多金融業者抱怨金管會金檢太過嚴格,當年還在開發工銀任職時,覺得主管機關一天到晚找麻煩,但等我到了財政部主管金融業務,開始面對所有金 融機構而非單一個案時,才開始覺得金融監理十分複雜,大多數業者都守規矩,但常常犯規的往往形成慣性,更有些業者經常透過政治力量干擾金融監理。

政 治力量不應插手金融監理應落實分級管理 優勝劣退有許多財經學者、專家都說,金融應自由化,監理只要「負面表列」就好,我以前也認為這樣很對。當我還在財政部服務時,曾召集銀行、證券、保險主管 同事,請他們依負面表列精神修法放寬管制,也就是只列出禁止項目。研議甚久,過於寬鬆,市場可能失控;太過嚴謹,有失放寬管制的美意。

到最後我們討論出,金融市場應該要落實分級管理,負面表列比較適合模範生,但劣等生就必須加強監理,只有徹底落實分級管理,才能有合理的金融監督機制。

至 於要怎麼落實分級管理機制?我承認,難度非常高。因為會有不同意見,分幾級,分級的標準在哪裡?許多指標一旦量化,就很難讓所有人都認同。但當公務員不能 一遇到困難就退縮,終究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否則監理尺度不能跟著分級制度走,好的銀行業者當然就會受不了,但劣等生卻退無可退,依然故我,也常令主管 機關無計可施。

楊子江

出生:1954年

現職:滙揚創投總經理

滙宏顧問董事長

經歷:財政部政務次長兼台灣銀行董事長、中華開發工銀總經理、政大、交大、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兼任教授

學歷:政大企管博士

美國伊利諾大學MBA

「公有民營」

委託經營是最佳選擇!

類型1 公有民營(委託經營)類型2 公有公營(台銀)類型3 民有公營(華銀、合庫、兆豐銀)類型4 民有民營(台北富邦、國泰世華、中華票券、台壽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4

對策篇》財政部如意算盤落空的機會比較大 三套劇本 中實戶避開證所稅大網

2012-4-23  TWM



財政部推出證所稅版本後,雖然台 股第一天以大漲回應,似乎有利空出盡的味道,但對大戶和中實戶而言,為了規避課稅,已經開始計畫所有可能的劇本,並打算明年起減少股市進出;而散戶在獲利 更加不易下,只能買些高殖利率的股票長期投資。在稅收減少下,政府最終還是最大的輸家。

撰文‧張弘昌、歐陽善玲

自從陳冲新內閣二月上任、拋出準備課徵資本利得稅後,證所稅陰霾就籠罩台股整整二個多月,雖然四月十二日財政部正式推出課稅版本,讓十三日的台股在利空出 盡下勁揚一二五點,然而證所稅的利空真的出盡了嗎?中實戶和散戶又該如何因應?

增稅收?白忙一場比較可能專業投資人劉友威表示,證所稅是執政黨選前的競選支票,目的在縮小貧富差距,但講白了,政府是透過證所稅演戲給選民看,而先前台 股受壓抑,指數每天都開高走低,則是市場實戶在做反映,演戲給大家看。等到稅收成效不彰,兩年後面臨七合一選舉,各政黨一定搶著開槍,取消證所稅。

劉友威認為,證所稅雖以追求「公平、正義」為目標,但實際結果卻一點也不公平、不正義。不公平的地方,在進入股市十個有八個賠錢,「像我有位朋友是大學經 濟所所長,只要看到有股票亮燈漲停,就以為我有賺錢,真是搞不清楚實際狀況。第一、有股票漲停不代表我就持有;第二、就算我持有,也不代表我會賣掉或賺 錢。以這幾年經驗來看,現在真正賺大錢的股票部位,都是我擺放超過十二年、長期配息穩定的個股。」至於不正義的地方,在不管市場行情有多壞,不論個人賺或 賠,進出股市都已有課徵證交稅了,現在財政困難,要再課證所稅,對中實戶來說就有欠正義。

劉友威認為,現在財政部版本免稅額是三百萬元,到了立法院,立法委員為討好選民,勢必會再拉高額度,最後定案結果會更難課到稅。

然而無論如何,財政部的證所稅已經推出,如果順利完成立法,明年將正式上路,對市場許多大戶和中實戶而言,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未雨綢繆,針對財政部的 課稅方案進行避稅規畫。在記者接觸的多位大戶和中實戶裡頭,幾乎每一位在心中都有好幾套劇本因應,結果可能如劉友威所說的,政府根本增加不了多少稅收,最 後白忙一場。

劇本一:申請假外資

首先是利用假外資身分。在財政部正式推出證所稅版本前,就已表明不會對外資進行課徵,而是鎖定在國內法人、大戶、中實戶和散戶,這雖然解除了外資對台股的 潛在賣壓,但無形中也大開方便之門,讓有心人有機可乘。

一位在國內經手大戶代操且頗負盛名的經理人表示,以財政部的課稅方式來看,未來大戶要規避證所稅,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私人銀行管道,轉換成外資身分進入台 股投資,相較使用人頭戶,此舉不但一勞永逸,也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例如人頭戶的舉發。

這位經理人指出,以一般私人銀行開戶為例,門檻至少要一百萬美元,折合約新台幣三千萬元,對許多大戶和中實戶來說是「小case」,而且國內有不少銀行就 提供這樣的服務,不必特別出國一趟就能辦理,手續相當方便。

事實上,在財政部公告證所稅版本的次日早上,整個投資圈就開始沸騰起來,除了熱烈討論證所稅制度的良窳外,另一個討論的熱點就是因應之道,也就是如何避 稅,包括如何申請假外資,有金融機構的業務員甚至開始做起生意,對潛在客戶傳遞開戶文件,連簡報資料都已經完成。

下單成本與匯兌風險較高

攤開這些開戶文件,流程說明可說是相當清楚,大戶或中實戶只要在台灣簽好和備妥相關個人文件,交給業務員寄到第三地(例如香港),並由金融機構完成徵信和 開戶手續後,即可開始下單買賣,下單可藉由業務員或直接打電話給第三地的交易員;惟要注意的是,在下單前必須先將足夠的金額匯到指定的銀行帳號。

在所有開戶文件裡,多半和在台灣開立證券戶沒有太大的差別,唯一最大的不同就是護照影本,必須採用第三國的護照為佳,主要是可以規避政府的追蹤查核。一位 投資大戶就表示,倘若用中華民國的護照,很容易露出馬腳。

另外,利用假外資下單的成本較國內下單貴了不少,除了原本的證交稅千分之三外,買賣的手續費要千分之二,比一般券商還高,不過這部分可以談條件,據了解, 至少七折以下,主要是看下單量和下單金額。此外,還有經手費和保管銀行年費,分別是一四五○元(按單一股票且單邊買賣動作收取,意即買一次或賣一次都要收 取費用)和千分之一(每月底依帳面淨值扣除)。

除了看得到的費用外,匯出匯入的金額還要冒著匯率變動風險,因此這部分也是必須考量的成本。

整體而言,雖然假外資身分隱匿又可以規避證所稅,但成本較高卻是不爭的事實。一位投資達人就認為,大戶將降低進出意願,持股周轉率也會降低,以總稅收概念 來看,不但證所稅課不到,證交稅收也會跟著減少,政府稅收不見得會增加。

不過利用假外資身分在未來有一個潛在風險,就是財政部近年來正在仿效美國,研擬實施「國外控制公司」(controlled foreign corporation, CFC)的反租稅避稅制度。在美國,CFC主要是用來對付利用成立境外公司來逃稅的美國公民,任何境外公司,包括在免稅天堂註冊的公司,只要它的主要控股 人是美國公民,這家公司的美國股東就必須按美國的稅法繳稅,即使境外公司未分配盈餘也視為已分配。

一位專門在替上市櫃公司大股東打理稅務問題的會計師指出,這個制度一旦實行,財政部可能採取的方式有二,一是按照CFC規定課稅,另一個就是否定境外公司 存在,回歸證所稅精神補稅並加計處罰。然而由於財政部還在紙上作業,加上美國有︽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Foreign Account Tax Compliance Act,FATCA)作為依靠(自二○一三年起,要求全球金融機構要向美國稅局通報,擁有美國護照或綠卡客戶的所得資料),因此台灣能否成功實行還在未定 之天。

劇本二:採用人頭戶

第二個方式,就是一九八八年復徵證所稅,大家習慣採用的「人頭戶」。有多位億元級中實戶就表示,營業員為留住大戶,一定會提供「找人頭戶」的服務,幫客戶 解決問題。儘管這種避稅方式以目前國稅局的稽徵方式很容易查到,但就像闖紅燈一樣,抓不勝抓,頂多是找到一兩個具指標性的大戶,殺雞儆猴一下,不會一一徹 查。

就像去年奢移稅上路後,政府為了展現打房的決心,針對房地產界有名的「三黃一劉」進行打壓動作,其中有「勇哥」之稱的黃勇義,因為利用人頭逃漏稅違反︽稅 捐稽徵法︾,被檢調聲押。但截至目前為止,也僅有極少數的大案,因此對許多操作資金沒有百億元,但有億元以上的中實戶而言,人頭戶是避稅的選項之一。

例如一名身價十億元以上的大戶,若有三億元資金在股市,每年獲利一成、即三千萬元,其實只要找十來個人頭戶就可解決證所稅問題,實務上並不太困難;而有十 億元以上資金的人,則可能透過假外資方式處理。

一位股市老手在財政部方案出爐後,就接到營業員告知:「以後我也可以幫﹃外資﹄下單!」亦即如果客戶轉成外資,營業員也可幫忙下單,這也是營業員另類求生 法,但也顯示,未來的假外資一定會增加不少。

劇本三:轉興櫃買賣

第三個方式則是利用興櫃買賣差價來避稅,也就是針對超過三百萬元免稅額部分跟券商進行興櫃股票買賣,製造假虧損以符合免稅規定,不過這個方法在有券商涉嫌 以興櫃股票差價支付康師傅TDR介紹費的事件發生後,已經大大的拉高風險,願意配合的券商也大為減少,因此成功機率已經不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現在手上有虧損的股票,在沒有大幅下跌的風險下,可以等到明年以後再賣,如此就可以利用稅法上「盈虧互抵」的優勢,減少未來要繳稅 的金額,一位手上套牢許多生技股的大戶就坦承已有這樣的打算。

雖然這次政府強力準備實施證所稅,而中實戶也抱持著「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的態度,但不論是假外資、人頭戶或轉換成法人公司,共同的後遺症就是成交量 會大幅減少。

多位中實戶就不滿表示,明年開始台股將進入冰河期,成交量勢必減少到五百億元以下,甚至二、三百億元,「一千億元就叫天量」,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主力不敢 亂拉股票,股價波動必然下降,整體市場本益比都會往下修正;而中小型股也將成為一攤死水,不利公司募集資金。

至於一般散戶,儘管高達八、九成的人都在賠錢,而且要獲利高於三百萬元的門檻也相當高,因此被證所稅「拔鵝毛」的機會相當低,但受到中實戶交易量銳減、股 價波動降低的影響,獲利更加不容易。目前國內一般自然人在成交金額和持股市值比重方面,分別只剩六二.七%和四○.四%,未來勢必進一步減少,而不必課稅 的外資比重,將不斷上升。

「散戶唯一能做的,就是挑選高殖利率股長期投資,賺取比定存高好幾倍的股息;至於股票價差,就不必有太高的期待。」一位中實戶表示。總而言之,在大戶、小 戶都退場的情況下,證券稅收就會縮水,政府將成為最大的輸家。

假外資手法解析

外資帳戶開戶 4 步驟

1 相關文件

個人戶:備妥身分證件、護照影本(採用非中華民國國籍)、通訊地址證明文件及填妥開戶書表公司戶:(以下文件須負責人親簽)

1. 填寫開戶書表

2. 提供公司執照影本、公司章程影本、公司負責人或被授權人員之護照影本、董事會議紀錄摘要

2 開戶手續

1. 填寫開戶文件

2. 郵寄開戶文件至第三地(如香港)3. 金融機構告知客戶證券帳戶與銀行帳號4. 金融機構自第三地郵寄確認信函予客戶5. 匯足金額到銀行帳號即可下單

3 下單流程

成交回報

4 交易費用

買賣手續費:0.2%

證券交易稅:0.3%

經手費:1450元(單一股票且單邊買賣動作)保管銀行年費:0.1%,每月底依帳面淨值扣除(註:某家金融機構牌告費用)

3道「過牆梯」

中實戶避稅的 3 種對策

假外資

【優點】

可以將資金轉往第三地,利用假外資身分回台投資,免繳證所稅

【缺點】

1. 交易成本較高

2. 未來財政部可能實施「國外控制公司」(CFC)制度

人頭戶

【優點】

1. 利用每戶300萬元免稅額規定,免繳證所稅2. 只要交易金額不會太大,政府只會抓大放小

【缺點】

1. 人頭戶道德風險

2. 財政部查稅風險

興櫃買賣交易

【優點】

交易興櫃股票製造假虧損,以符合免稅規定

【缺點】

1. 某國內券商發生介紹費事件後,券商配合意願降低

2. 財政部查稅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96

資本市場稅負過重、稽徵成本太高 證所稅兩大關鍵 財政部越算越糊塗

2012-6-18  TCW




股市聞風變色的證所稅,在新財長張盛和上任後好似穩定下來。但是財政部若想在改革中達成租稅正義,又想真的收到稅,兩個關鍵數字必須先算清楚。在財政部火速回應《今周刊》的說明中,這兩個數字卻越算越模糊??。

撰文‧楊卓翰

證所稅失控暴走後,財政部新部長張盛和臨危受命,以「先求有、再求好」的心態一步步小心經營,而財政部為證所稅爭議滅火的效率也越來越高。在《今周刊》第八○七期刊出特別企畫「國家治理危機」中分析證所稅的爭議後,財政部隔天迅速在網站上發出說明以「導正視聽」。

然而,在財政部的說明中,可以發現在證所稅首要問題「資本市場高稅負」中,有許多邏輯仍固執己見,和日本及美國等先進國家恰好相反。不但如此,第二大問題,該正視的「稽徵高成本」仍然不見說明。

資本市場負擔 再算還是高《今周刊》在報導中,比較台、美、日三國對資本市場課稅稅額(股利所得稅加證券交易稅)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發現台灣資本市場稅負占GDP比率遠高過美國及日本。

不過財政部卻指出,股利所得稅是「股東將股利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所繳納之所得稅,屬投資所得之稅負」,而證交稅則是「投資人因政府制定法律、維持市 場秩序與交易安全獲得利益而支付之代價」,二者性質不同,不應加在一起計算資本市場負擔之稅負,不願面對台灣稅負已高的事實。

不論財政部怎麼說,對投資人而言,只要是投入資本市場,股利所得稅及證券交易所得稅就是必須負擔的二大稅負。一位財金系教授就指出:「股利所得、證交稅、 證所稅,當然要放在一起考慮!」他更指出,在亞洲先進國家日本,從二○○九年開始,股票交易之虧損也可以抵扣現金股利收入,因為二者性質類似,也一樣有著 一○%的稅率。從國際標準來看,資本利得稅本來就與股利所得稅同屬資本市場相關稅負,絕非財政部所言「性質不同」不能一起計算。

而若計算國內兩稅合一之後的個人股利所得繳納稅額加上證交稅,與免徵證交稅的美國及日本,比較資本市場課稅在GDP中的負擔比率,台灣負擔仍是美國的一. 四倍、日本的三.三倍(詳見附表),遑論證交稅率僅有○.一%的香港與○.二%的新加坡。就算僅算證交稅,台灣也還是偏高!

相較起來,台灣這套被外界稱為「外行的公平稅制」,其喪失的市場競爭力又該如何計算?從高鑫到克莉絲汀,台資企業略過台灣先在香港上市的案例不斷發生,如果證交稅不調降,又怎麼與香港資本市場競爭?

稽徵成本 閉口不談還是高證所稅的障礙還不只如此。證所稅的稽徵成本,一直是財政部不願面對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正是把民國七○年代證所稅給徹底搞垮的主因。

雖然財政部前部長劉憶如以一句「稽徵成本不會很高」簡單帶過,但中華民國證券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敏助馬上「打嘴」,在公聽會上表示,台灣證券市場共有一 千六百萬戶,全年成交筆數將近三億筆,「若要求投資人記錄交易內容,申報納稅,成本無法估計。」雖然張盛和說過,證所稅課稅對象為二萬人,但是交易損益還 是得先針對所有交易人計算,才能知道要不要申報。而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按照財政部的最新版本,投資人可能連是賺是賠都算不出來。

要計算損益,就要計算股票的取得成本,但取得股票的來源有各種途徑,包括證券市場購入、公開承銷購入、現金增資取得、盈餘轉投資取得、資本公積配股、繼承 或贈與、借股拋空、可轉換證券轉讓取得等等,這些原始成本該怎麼認定?而投資人在除息前購入股票,之後股價上漲卻沒有填息,那麼究竟要算虧還是盈?

這也代表,財政部需要掌握每個投資人手上、台灣資本市場「每一股」原始取得成本,才有辦法計算究竟誰要繳稅、要繳多少。就算採用最新成交價當作過去成本,未來這些由增資、減資換股取得的股票,成本又該如何計算?這些稽徵成本,就可能毀了證所稅。

由台大經濟學系副教授李顯峰主持的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報告中就指出,過去證所稅「稽徵成本過大,即使繼續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政府所能收到的稅收也微不足道。」因此在最後全面停徵。

所以,張盛和上台之後推出的「修正動議版」中,再度修改申報制度為雙軌制,只有符合少數特定條件者才強迫核實課稅。而若採誠實申報,又等於變相懲罰誠實納 稅人。例如奢侈稅上路後,逃漏稅者竟比誠實申報者還要多。而證所稅可不像奢侈稅僅數千筆,而有八百萬戶需查核,財政部真的有能力追稅嗎?

打著租稅正義的名號讓台灣資本市場翻天覆地,最後若是等大股東、投機者自動上門繳稅,讓人不禁想問,正義何在?讓台股經歷了上沖下洗的四、五月,證所稅最後能否成功,仍取決於財政部能否解決「過高稅負」以及「過高成本」的問題,希望最後的結果別讓台股「白洗了」。

即使兩稅合一,台灣資本市場稅負仍高出美日許多2009年台灣對資本市場課稅占GDP比率,是美國的1.4倍、日本的3.3倍二稅合一後股利所得稅額(億元) 證券交易所得稅(億元) GDP

(億元) 資本市場稅負

占GDP比率

台灣 191 1060 124772 1.0% 股利所得稅額(億美元) 資本利得稅額(億美元) GDP (億美元) 資本市場稅負占GDP比率美國 416 560 139389 0.7% 股利所得稅額(億日圓) 資本利得稅額(億日圓) GDP (億日圓) 資本市場稅負占GDP比率日本 15842 1483 4711386 0.3% 資料來源:台灣財政部、美國IRS、日本國稅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27

彭博"窺探門"引發洩密恐慌美聯儲財政部介入調查

http://translate.googleusercontent.com/translate_c?anno=2&depth=1&hl=en&rurl=translate.google.com.hk&sl=zh-CN&tl=en&u=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745&usg=ALkJrhjGml_1ulPWR5AxsZs-5mEFYoKRHQ

如華爾街見聞此前報導,在高盛公開質疑信息供應商彭博(Bloomberg)可能對其數據庫產品彭博終端(Bloomberg Terminal)的用戶使用情況進行窺探後,美聯儲的發言人對CNBC透露,美聯儲正在檢查一些官員使用彭博終端的數據信息是否有被彭博的員工所窺探的嫌疑。

美聯儲發言人表示:「我們正在關注此事,並且已經與彭博方面接觸來獲取更多相關信息。」另有知情人士透露,美國財政部也在展開類似的調查。

據一位前彭博員工透露,他在彭博任職時可以查看到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和前財長蓋特納的使用數據信息。 彭博洩漏用戶使用數據引發了美國監管層的恐慌,如果彭博能夠監測到央行行長所熱衷查詢的信息頁面,那麼或許可以以此推測出一些未來央行可能展開行動的相關信息。

這位前彭博僱員透露,所有知道這個功能(UUID <GO>)的彭博社記者都可以查看到這些用戶使用數據信息,比如高級官員查看股票,債券市場信息的頻率。

彭博發言人並沒有對外透露公司是否對記者獲取用戶數據信息所展開調查。

一位之前曾在彭博社編輯部工作的員工透露,他們將伯南克和蓋特納使用彭博終端的數據信息收集起來展示給新加入彭博的員工,以此炫耀彭博終端在獲取信息數據領域的強大能力。

據一位摩根大通消息人士透露,在「倫敦鯨」事件發酵期間,多位彭博記者使用用戶登陸數據信息來監測交易員Bruno Iksil以及其它職員的登錄信息,以此第一時間獲得交易員或其它員工是否離職的消息。

彭博終端在全球有31.5萬用戶,每台彭博終端的年租金超過2萬美元,去年彭博的的收入為79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33

美國財政部或將批准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5474

據FT報導,知情人士稱,雙匯國際47億美元收購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極有可能獲得美國財政部批准,讓這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中國公司收購美國公司的交易向前邁進了一步。

美外國投資委員會已經示意其傾向於批准這筆交易,兩家公司最早將於週四收到該委員會的最後決定。對此,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拒絕置評。美國最大豬肉供應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同時也拒絕發表和美外國投資委員會審批有關的評論。

在2006年至2010年期間負責美外國投資委員會審批程序的官員Nova Daly稱,儘管他並不知道委員會的想法,但是這筆交易極有可能獲得批准,「因為這筆交易並沒有牽涉太多很嚴重的國家安全問題。」

2006年至2010年曾在外國投資委員會代表國土安全局的Stephen Heifetz稱,美外國投資委員會批准這筆交易確實能讓那些曾對這筆交易表示擔憂的政客鬆一口氣。

Heifetz表示:「這筆交易能使兩黨告知美國國會,專家已經對這筆交易進行了徹底的安全審查。」

在6月的一封寫給美國財政部長Jack Lew的信中,一個由兩黨參議員組成的團體要求基於食品安全理由對這筆交易進行嚴格審查。不難看出,中國公司收購美國公司交易往往存在很高的政治敏感性。

7月。美國參議院農業委員會就這筆交易召開聽證會。參議員在會上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即如果是一家美國公司收購一家中國公司,這樣的交易是否能繼續進行。

因此,即使美外國投資委員會批准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被收購交易,它也不大可能為其它中國公司收購美國公司打開閘門,尤其是當交易牽涉到自然資源或是能引起國家安全擔憂的行業,如電信行業。

迄今為止,中國公司收購美國公司的記錄喜憂參半。

2005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因美國政客反對而未能以180億美元購得美國能源生產商優尼科(Unocal)石油公司。而近來該公司發現較為保守的交易能取得成功,即中國海洋石油公司購買美國石油和天然氣公司資產的少數股權。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最大膽的一次海外收購交易是以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尼克森(Nexen)石油公司。但在今年早些時候,為了獲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批准,中國海洋石油公司不得不放棄尼克森石油公司墨西哥灣資產的控制權,這對這家公司而言是一個重大犧牲。

其它中國公司在獲得美外國投資委員會批准上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無論交易規模大小。2011年,在遭到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拒絕後,中國手機製造商華為決定放棄從美國科技公司3Leaf Systems那收購價值200萬美元的資產。

總部位於特拉華州的羅爾斯(Ralls Corp)公司去年計劃收購位於美國一海軍軍基地的風能發電站,然而此項收購卻被美國政府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理由而否決。羅爾斯公司的持有者是來自中國的重型機械製造商三一重工集團。

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的農場遍佈整個美國,該公司的總部還位於有美軍重點部署的弗吉尼亞州。有分析人士指出,雙匯和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很容易遭遇和三一重工類似的問題。

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表示他們的決定將被提交給美國總統奧巴馬,總統有15天時間對其進行評估並做出自己的決定。如果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批准雙匯和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的交易,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將在9月24日舉行公司股東投票,有觀點稱此項交易需要獲得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大多數股東的同意方能成行。然而已有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的股東宣佈將對此投反對票,原因是他們認為雙匯給出的收購價低於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的實際價值,某據激進的對沖基金表示他們已經收到對史密斯菲爾德感興趣的第三方的報價,其數字大大高於雙匯每股34美元報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20

X日倒計時:美國財政部何時耗盡現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642

除了美聯儲、郵政局這類獨立於政府融資的機構,多數美國聯邦政府機構都要依賴每年國會批准預算撥款維持運轉。負責為政府借款發債的財政部更是要掐著預算過日子。

但今年國會遲遲未能決定新財年的預算案,美國聯邦政府已經為此停擺,債務上限僵局爭論還可能導致美國達到借款的極限額度,無法繼續舉債付款。所以就出現了美國國債可能史無前例地違約的恐慌。

美國財政部長Jack Lew10月9日預計,美國觸及債務上限的截止日期是10月17日。

高盛此前預計,美國財政部可能到本月底就會耗盡現金,再也無力兌付到期債券,最終給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還超過對美國國債的影響,使經濟活動迅速縮減。


美國非營利機構兩黨政策中心(BPC)將可能發生技術性違約的日期稱為X日,指代一個無法準確預知的日子。

BPC本月初預計,因財政部耗盡現金導致美國國債技術性違約的期限在10月18日-11月15日。

不到一週時間裡,BPC最新預測X日時間窗口已經縮小到10月22日至11月1日


BPC統計,從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需要展期的美國到期債券主要有:

 

如圖所示,債券到期壓力最大的兩天分別是:

1200億美元債券到期的10月17日,930億美元債券到期的10月24日。

下圖展示,在X日可能出現的期間內,美國財政部有哪些主要應付款項:

 

如圖所示,付款關鍵日集中在:

應付120億美元社保福利金的10月23日,

應付60億美元公債利息的10月31日,

應付各類款項合計逾550億美元的11月1日

美國政府關門已持續近兩週,關門對X日可能出現的日期會帶來什麼影響

BPC根據1995-96年迄今為止最久的那次政府關門影響預測:

這次如果在債務上限問題解決以前結束政府停擺,那麼對X日何時出現的影響應該微不足道。

如果關門持續到整個10月,那X日出現的日期可能延後,大概可以順延兩天。

觸及債務上限,美國財政部最有可能選擇的做法是安排優先付款,集中優先處理包括債券展期和利息在內的債券交易,將相對不重要的付款延後。

BPC預計,財政部可能在以下兩種優先償付的方法中選擇一種:

1、優先支付部分費用

如果用財政部現有的金融系統,也許不可能採用這種選擇方法。因為它需要在接近1億項月度付款中篩選。

2、一旦湊足現金就全額支付某一天的款項。

由於債務操作通過獨立的電腦系統進行,即使是第2種方法,兌付債券可能也要安排優先順序。

 

BPC預計,無論用哪種方法,只要美國兩黨沒有做出妥協,在10月22日到11月1日這9個工作日裡,美國財政部要完成付款都面臨106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

美銀美林預計,一旦出現技術性違約,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回購市場和美聯儲購買資產會有如下反應:

美國國債的回購利率可能因回購市場流動性惡化而上升,這次的升幅會超過2011年X日臨近期間。

超過了X日的期限,可能使回購市場的流動性急劇惡化,進而導致回購折扣增加。

美聯儲仍可能繼續購買美國國債。

評級機構會將美國的主權評級下調為選擇性違約(SD)或限制性違約(RD),但不會發佈具體評級。即使美國此後不再違約,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也可能將他們對美國目前的評級下調一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13

美國財政部被迫創新:發行浮動利率債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946

上周,美聯儲宣布再縮減100億美元購債規模,引起了市場波動。投資者和媒體將註意力集中在FOMC會議上,卻忽略了另一重要事件:美國財政部16年來首次推出浮動利率債券。1月29日,美國財政部成功地發行了150億美元兩年期浮動利率債券。浮動利率債券的利息隨著市場利率的上升而增加,吸引了850億美元資金競相購買。 過去十多年來,美國財政部只發行固定利率債券,債券期限大多為短期或是10年期。由於美國國債很受投資者歡迎,長時間以來,財政部沒有改變發行債券的方式。然而近幾年來,美國國債市場發生了一些變化: 1. 美國債務總量高達17萬億美元,兩黨就債務問題有分歧,債務上限尚未解決。人們對這些問題並不太陌生。 2. 美國國債到期期限問題給財政部帶來了挑戰。這可能是人們不太常註意的地方。 過去三十年里,美國國債到期期限平均為58個月,也就是說,每五年美國國債需要翻新一次。金融危機期間,翻新周期降至四年,這僅為大多數歐洲國家的一半。 近年來,美國國債到期期限縮短給財政部帶來的好處是:由於美聯儲將利率維持在極低水平,利息支出的增加慢於債務總量的增加。當前,利息支出占聯邦支出的6%,而20年前的占比為15%。不過壞處就是,利率上漲時,利息支出就會增加。倘若投資者對通脹的擔心加劇,利息支出上漲的會更多。 美國財政部認識到了這個危險。近幾個月來,財政部通過發行更多的長期債券,增加了美國國債到期期限,目前達到66.7個月。財政部官員稱,預計2020年前國債到期期限可升至80個月。 美國財政部官員們通過一系列工具,試圖應對上升的利率。除了發行浮動利率債券外,財政部也發行通脹保值債券。此外,財政部官員們積極尋問大投資者們,包括亞洲投資者,什麽樣的情形下他們會繼續購買美國國債。某亞洲主權財富基金主管稱,美國財政部迫切地希望得到投資者的反饋,這麽多年來第一次試圖構建最佳發債戰略框架。 金融時報作者Gillian Tett認為,美聯儲繼續縮減QE,給美國財政部發行國債帶來的挑戰在不斷加大,財政部不得不采取創新手段,以應對上升的利率環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33

《危險稅改》關於稅改 財政部不告訴你的真相 小股東上班族加稅 大地主被輕輕放過

2014-03-10  TWM  
 

 

財政部推出財政健全方案,贏得各界一片讚賞聲。

富人加稅,窮人減稅是這次稅改贏得民心的原因,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稅改牽一髮而動全身,綜合各方專家意見,對這次稅改有兩大主張。

撰文 方德琳

二月底,財政部推出「財政健全方案」贏得多數媒體讚賞之聲。表面上,方案內容回應「減窮人,增富人」的稅改聲浪,往租稅正義方向前進。但是,稅改內容眉角很多,窮人真的減稅負嗎?答案恐怕不是你想得那麼簡單。

稅改真相一》

小股東也可能被加稅

財政部的稅改說帖特別強調,所得淨額一千萬元以上要增設一個級距,稅率為四五%,這部分影響者僅約九千五百人。而所有薪資收入者,都可以享有薪資特別扣除額增加二萬元的減稅優惠,總共有六百四十六萬人受惠。

為消除加稅阻力,財政部提高薪資特別扣除額,但事實上,薪資扣除額會隨著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揚而調整,但說帖一出,九千五百人增稅,六百多萬人減稅,營造出一個全民減稅,只有少數人加稅的改革印象。

財政部挑有利訊息發佈,但卻刻意忽略兩稅合一扣抵減半,其實也影響到參與除權除息的小股東們。只要精打細算扣抵減半的效果後,就會發現多數人恐怕都會被加稅。

舉例來說,政府資料顯示:邊際稅率為一二%的申報戶數,平均所得淨額約六十六萬元。而所得內容中,八%為股利所得。若平均計算,每戶股利所得五.二八萬元。

當股利所得是五.二八萬元,稅改前享有一七%營利事業所得稅的扣抵稅額。換言之,原本五.二八萬的一二%邊際稅率,該繳稅六千三百元,卻因為事先被扣了八千九百元(五.二八萬×○.一七)稅額,最後反而還能退稅兩千六百元。但兩稅合一扣抵減半後,只能抵扣八千九百元的一半,也就是四千四百五十元,所以反而要補繳一千八百五十元稅,即使扣掉薪資特別扣除額的兩千四百元減稅,最後還是加稅兩千多元。

而邊際稅率為二○%的申報戶數,平均所得淨額約一四九萬元,其中一二.三%為股利所得,平均每戶股利所得十八萬元。原本股利所得要繳納的稅額從五千四百元增加到兩萬零七百元,加稅一萬七千元。

專家建議一》

股利所得一半納入特別扣除額隨著邊際稅率越高,來自股利所得比重就越高,加稅幅度就越大。當然,影響最劇的就屬千萬以上高所得者。

根據資料,所得淨額在一千萬元以上的平均所得淨額為兩千七百萬元,其中六三%來自股利所得。算一算,單單股利所得要繳納的稅,平均每戶就從原本的三九一萬元,增加到七百萬元,每戶平均增稅超過三百萬元。

「這是一個富人加稅方案沒錯,但是所得不高的小股東們也可能被加稅,只是大家沒注意到而已。」一位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會計師提醒說。根據本刊估算,五%所得稅級距只要手上股利超過一萬一千元就會加稅(表一)。「這會降低股東參與除權除息意願。政府不是應該鼓勵大家長期投資嗎?結果反而逼小股東們賣掉手中持股。」一位資深投資人表示。

政府為鼓勵民眾儲蓄,每年都有二十七萬元儲蓄特別扣除額。只要每年來自金融機構的利息收入不超過二十七萬元,這部分收入就免稅。

在一九九八年實施兩稅合一前,股利所得也被當作儲蓄一樣地被鼓勵,而能納入儲蓄特別扣除額。只不過兩稅合一後,政府認為股利所得已經沒有被重複課稅,所以不再列入儲蓄特別扣除額。

但現在,扣抵減半,等於有一半股利會被重複課稅,是不是也該重新考慮原本的政策?專家認為,財政部關於兩稅合一改革方向是正確的,但是為了鼓勵小股東長期投資,應該將一半的股利所得重新納入儲蓄特別扣除額。

稅改真相二》

大地主的房產稅改在哪裡?

同樣年所得淨額為一千兩百萬元的有錢人,若所得來源不同,稅負負擔就大不同。

稅改前,如果你是年所得淨額一千兩百萬元的高薪上班族,大約要繳四百萬元的稅;但如果你是一個大股東,就只要繳一九五.五萬元,靠租金收入的大地主也只要繳一九三.一萬元左右(表二)。

「同樣都是千萬所得的有錢人,可是幫人家打工的高薪上班族繳的稅比大股東、大地主多,這是過去備受抨擊的地方。」前財政部長林全說。

稅改後,股利所得一千兩百萬元的大股東要多繳一百一十二萬元。而這次稅改,縮小上班族與大股東的稅負負擔。「同一筆收入,公司先扣一七%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再扣二%的補充保費,最後加上個人所得稅,千萬以上大股東的實質稅率已經到了五五.五%」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策略長吳德豐表示。

專家建議二》

檢討房產稅替代調高所得稅大股東們成為這次稅改的加稅大戶,但坐擁土地收租的另一群有錢人卻絲毫不受影響(表二)。「這會造成部分有錢的大股東乾脆不投資股票,把錢轉投到房地產去,更達不到抑制房價的效果。」吳德豐提醒說。

民眾有個普遍印象,認為台灣富人稅負低,林全說:「這也不完全對。如果高所得的人是上班族,他的稅負並不低,四○%的稅率比鄰近一些國家都高。而大股東、地主是因為他們免稅優惠多,稅基流失,才收不到這種有錢人的稅。」針對稅改,林全一向主張廣稅基而降稅率。

確實,以台灣原本綜所稅最高級距稅率四○%,比香港(一七%)、新加坡(二○%)、韓國(三八%)、美國(三九.六%)高(表三),無怪乎有錢人想當新加坡公民。如今,稅率還調高到四五%,就和法國、德國這些國家一樣了。但德國、法國是高福利國家,台灣憑什麼稅率這麼高?

「台灣稅率其實不低。」林全評論。

這次稅改卻仍漏掉房產稅稅基調整,反而提高綜所稅最高級距稅率,造成的負向效果難以預料。吳德豐認為:「提高所得稅稅率,恐怕讓有錢人跑得更快。」根據OECD稅改報告,由於全球化資金流通更方便,這幾年各國稅改都不以打擊工作意願或造成資金流出的所得稅為主,反而更強化如消費稅的間接稅改革。

綜合各方意見普遍認為,為了吸納海內外優秀的白領人才,不宜貿然調高綜所稅的稅率級距。但在廣稅基上,除了兩稅合一扣抵減半之外,房產稅相關的稅基討論不宜再延宕。

(表一)你被加稅了嗎?

綜所稅級距 5% 12% 20% 30% 40% 減稅金額 1,000元 2,400元 4,000元 6,000元 8,000元手上股利有多少就會被加稅 1.1萬元 2.8萬元 4.7萬元 7萬元 9.4萬元

說明:

財政部推出的財政健全方案將每人薪資特別扣除額提高兩萬。此列為不同所得稅級距者得到的減稅金額(每人)。

健全方案中將兩稅合一可扣抵稅率減半,手上有股利所得者會被加稅。根據不同稅級,手上股利只要超過表格中金額,就會被加稅。

(表二)同樣都是1200萬元淨所得者,薪資所得者的負擔最高,大地主負擔最低全部所得來源 薪資所得 股利所得 房地產租金 房地產買賣改革前399.5萬元 195.5萬元 193.1萬元 71.5萬元改革後 409.5萬元 307.5萬元 193.1萬元 71.5萬元加稅百分比2.5% 57.3% 0 0 註:此表數字為假設1200萬元的淨所得者,其全部所得來源不同(如大股東、上班族、大地主),導致繳稅金額有所差異。

公式說明:

薪資所得:薪資所得×邊際稅率-累進稅差股利所得:(股利所得×邊際稅率-累進稅差)-股利所得×可扣抵稅率房地產租金:租金所得×(1-43%)×邊際稅率-累進稅差房地產買賣:假定土地與建物的價值比為7:3,則房地產買賣所得×0.3×邊際稅率-累進稅差(表三)台灣綜所稅率比香港、新加坡、韓國高,跟德國、法國福利國家相同香港 新加坡 韓國 美國 日本 英國 台灣 德國 法國 芬蘭 丹麥17% 20% 38% 39.6% 40% 40% 45% 45% 45% 51.1% 55.6% 說明:圖中數字為各國最高所得稅級距稅率。台灣原為40%,此次稅改調高為45%。

整理:方德琳、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71

財政部:今年是地方債償債壓力最重年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386

近日,財政部官網公佈了副部長王保安在2014年全國財政科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其中提到今年是地方政府償債壓力最重的一年,需償還有償責任債務佔債務總餘額的21.89%。而2015-2017年償債比重分別為17.06%、11.58%和7.79%。

審計署曾公佈數據,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108859.17億元。若按此計算,今年地方政府需償債約2.38萬億元。王保安稱,「在財政收入增速放緩而支出剛性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償債壓力會進一步加大。」

財政部剛剛公佈的財政收支情況顯示,今年5月份,全國財政收入13670億元,比去年同月增加921億元,增長7.2%,增速出現小幅回落,受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仍然存在、房地產成交量下滑等因素影響,今年內財政收入增幅仍有回落壓力。另一方面,5月財政支出12790億元,比去年同月增加2524億元,增長24.6%,支出增幅明顯高於收入增幅。

地方債有望編入預算

講話還指出,地方債的債務利息負擔重,例如2012年借助企業信用通過融資平台公司發行企業債等融資年化利率達8%,通過「影子銀行」等融資成本更高,如信託融資的年化成本大多在10%以上(最高24.4%),政府回購融資年化綜合成本大多在20%以上(最高42.4%)。

此外,「地方政府舉債融資不規範,多頭舉債,舉借主體多達15.4萬家,涉及省、市、縣、鄉各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融資平台公司和一些國有企業;舉債方式過多過濫,包括銀行貸款、企業債券、中期票據、信託、回購(BT)等30餘種,為規避監管,已經從信貸轉向非信貸,從銀行表內轉向表外,從顯性轉向隱性。」王保安稱。

同時,由於絕大部分地方政府性債務資金沒有納入預算,缺乏規範的預算監督與約束,局部地區債務風險不容忽視。

在2013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防控地方債務風險作為一大任務被單獨列出,由此可見該問題的嚴峻程度。對此,會議首次提出要將地方政府性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嚴格政府舉債程序。

全口徑預算是指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納入統一管理,其目標定位於構建一個覆蓋所有收支,不存在游離於預算外的政府收支。但是目前我國全口徑預算包括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保預算四本賬,地方債務在四個賬本中體現得並不明顯。

有財政專家表示,地方債列入預算有三個好處,一是摸底,二是能夠摸清每年到期的債務規模,第三,「分門別類」是弄清楚哪些債務由政府承擔,哪些由市場承擔。

事實上,地方政府債務分為三種情況,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和負有救助責任的債務,前述審計署公告顯示,除了約10.89萬億的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外,地方政府還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2.67億元,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4.34億元,但這些並非全部都需要財政來承擔,釐清債務門類,有利於進一步明確地方政府的責任。

今年4月底,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於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的意見》,提出今年將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限額控制,分類納入預算管理,建立以政府債券為主體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規範政府舉債融資制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