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英之見:投機輸贏自己負責 黃國英

2009-05-07  AppleDaily





 

明 知16000點之上才追貨,要面對落油鑊的詛咒,輸了不會有人可憐,但身邊一位朋友仍是十分興奮去行動,反正他也不會打電話上傳媒自討苦吃那麼犯賤。能夠 燃起他的激情,是昨日新能源股的炒風。其實他一早已下了基本注,市場走勢確認概念成立,龍頭股有過倍盈利在手墊底,普通人可能會選擇獲利回吐,他則決定叠 上去,希望一役大勝而回。朋友的入市邏輯十分簡單,經濟低迷,各國政府以公帑頂住私人投資及消費的下跌,鋪橋搭路有限數,效益亦不特別,倒不如乘勢投資新 能源的開拓,至少有機會有朝一日,可以減低對石油的倚賴。

關鍵在注碼控制

擺明是炒概念,選股時只是三分看基本因素,七分是以股份的炒作條件,主要是看市值及持股分佈。

這種投機心態,當然不是名門正派,但入市前一早已做足心理準備,拚輸來打博大霧,實在沒有太大所謂,不必太過執着甚麼才是王道。

勇敢支持新能源,是基於04年澳門股的經驗,當年濠賭股大炒,在市場回升初期,大部份人是半信半疑,指數一輪急升之後,會有一段甚長的上落市,可是樂觀情緒形成,會造就微型泡沫的出現,個別行業的股票會大放光芒。

故事說得通,股價突破新高,證據齊全之下便追入。

大部份人炒股有畏高症,他則認為破新高必有利好條件所推動,又無蟹貨之下更容易上升,更值得追入,希望博中04年新濠(200)、銀娛(027)之類的翻版。

其實說穿了關鍵是注碼控制,這位朋友入市時的預算,是有機會輸五成,而準備去博一倍的利潤。

當然他是比較進取,拿組合兩、三成去博,自己則比較審慎,只限組合注碼的一成以下,失手的話,打擊最多是組合的半成。

市場動力澎湃,跟風炒作是家常便飯,只是大家炒贏炒輸,也要自己去負責任,不必被身邊人再去道德審判,太多顧慮的人,是不會在泡沫中借勢賺大錢。

黃國英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

電郵:[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77

谁为大连输油管爆炸负责?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20/3OMDAwMDE4NzY3OA.html


就在世界石油巨头BP被墨西哥漏油事件搞得焦头烂额之际,一场漏油之灾也在中国大连上演。

在连续发生6次爆炸后,经过15个小时,大 连新港中石油输油管道爆炸引起的大火才终于被扑灭。然而,来自大连环保局的官方说法称,泄漏原油污染的海域面积已从50平方公里蔓延至100公里。中国海 监船对溢油区域的监视结果显示,截止到7月18日13:00,海上飘游分布范围已达到183平方公里。

目前,关于此次事故的污染级别还未有官方说法。不过当前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此次漏油事件究竟有多大损失,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如何,后续又是谁来掏钱为污染埋单?

责任尚待认定

在 大爆炸发生后不久,便有消息称,事故原因是新加坡太平洋石油公司所属30万吨原油船“宇宙宝石”轮在大连新港中石油原油储备库卸油过程中,由于原油储备罐 陆地管线在加催化剂作业时发生爆炸,造成大连新港至中石油大连保税油库输油管线内原油泄漏,并引发管廊管线爆裂,从而引起火灾。

然而,很快官方便辟谣称,目前责任原因尚未认定。

显然,究竟是中石油还是外籍油轮方面造成了此事故,已经成为此事件演进的一个焦点。

按照此前的说法,此次事故与油轮在卸油时附加催化剂有关。来自中石油人士对媒体的解释是说,附加催化剂时可能会释放出静电,在某种状态下可能会引发爆炸、火灾。

一位业内工程师对记者称,“按规定在卸油时,船之间是用铜质导线连接,再与陆地静电地线连接,之所以产生静电,可能跟地线有关,比如老化漏电等情况。”

不过,这是根据表面情况所做的猜测,责任的最终原因查明尚需时日。

目前国家安监总局等部门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调查,包括中石油、外籍油轮在内的共4家企业都被确定为调查对象。

“预计初步的调查结果会在两周内做出,但这可能只是一个初步结果,更准确、详细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要在稍晚时间才能得出结论。”大连市安监局副局长孙本强称。

损失如何评估

“此 次爆炸或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事故原因甚至有可能归咎于外籍油轮卸油过程中的违规作业。但联系到中国石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一系列安全事故,我们认为,中国 石油在HSE(即健康Health、安全Safety以及环境Environment)管理方面亟待提高。”交银国际分析师贺炜说。

贺炜认为,此次爆炸中石油的直接损失并不很大,主要受损设施是30万吨原油码头的廊桥和输油管道以及三号储油罐,当然还包括泄露的原油,“全部的直接损失估计将不超过3亿元人民币。”

但是,对于周边环境损失目前还难以评估。

石油不仅影响水质和水中动、植物的生存,而且石油类物质中的一些物质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体。这些后遗症无疑将或多或少影响大连的海洋渔业。

事实上,目前国内多地已经宣布暂停对大连海洋产品的进货。

“此次爆炸事件中造成了超过50 平方公里海面的石油污染,此外,灭火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泡沫和干粉,也将对周边海域造成较大程度的污染。不过,虽然间接的环境损失可能会比较大,但基于目前中国的国情,估计影响中国石油损益表的数额将较为有限。”贺炜认为。

呼唤环境赔偿

事实上,最新的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只是国内石油污染事件中的一个最新案例。

就在去年12月30日,中石油公司兰郑长成品油输油管道渭南支线就曾发生柴油泄漏事件。约100立方米柴油进入渭河支流赤水河,并流入渭河,在渭河形成污染带进入黄河干流。经检测,赤水河泄漏点以下3公里河段、赤水河入渭河口以下30公里河段内出现污染。

在发生墨西哥漏油事件后,石油巨头BP立即被天价赔偿推入困境。而在国内,对于环境污染的赔偿问题,则还是一个新课题。

“我 国现在还没有对于海洋污染后如何认定污染程度及赔偿金额的强制规定,因此一旦污染发生,很难评估具体的赔偿金额,最后往往是一次性罚款,为长期环境污染买 单的还是当地政府和居民。”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常纪文说,现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办法,是建立油污赔偿基金,主要由责任方出资,BP就在墨西哥漏油事件发生后 不久宣布成立一支200亿美元的赔偿基金,分四年进行注资赔偿。

而在我国,由于生态环境赔偿规定缺失,导致长期环境损害赔偿缺乏核定依据。 尤其是目前我国沿海已经或正在兴建的大量石化产业基地,这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从而加剧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但由于《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缺乏 可操作性,导致海洋生态损害的国家索赔工作不能实质性开展。

不过,对于海洋生态环境正日益受到污染的现状,近几年来,一些沿海省区已经开始完善一些地方性法规,以求做到“谁污染谁治理”。

就在上个月,山东省发布了《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成为我国第一个海洋生态方面的赔偿办法。

与过去污染环境往往给予一次性罚款不同,上述《方法》特别提出了持续性生物资源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的处理办法。

而在全国层面,由常纪文参与的全国性《生态补偿条例》目前仅处于起草阶段。

“我 们近期已经分别到广东、福建等几个海洋大省进行了调研,这些省份的港口都有不少大型石化产业基地,现在有一种呼声,希望能够在石化领域率先建立生态赔偿基 金,每开采、运输、加工一吨石油,都要按比例来交纳一定的生态补偿基金,一旦发生事故就可以迅速利用基金来进行赔偿。”常纪文说。

“希望此次的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能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的长效处罚办法更快启动,或许只有像国外一样重罚破坏环境者,才能真正起到警戒作用。”一位环保人士对记者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56

邹晓春出任国美电器副总裁 负责法务工作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5/xMMDAwMDIxNDUxMA.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59

中環在線:兩個女睇紡織仔負責煉鋼 李華華


2011-1-31  AD




 

富豪要點樣處理好自己嘅身家,相信都係大家呢排茶餘飯後嘅熱門話題。不過,宏橋(1378)嘅張士平喺呢方面就應該唔使點煩,事關佢一早已經安排好啲仔女打理唔同公司,各司其職,都算幾清楚!

好 似上市多年嘅魏穚紡織(2698),就一直由現年38歲嘅大女張紅霞揸fit,出任董事長;34歲嘅二女張豔紅就做執行董事,幫吓手咁。至於o依家招緊股 嘅宏橋,就由41歲嘅仔張波負責,做行政總裁,董事長就依然係張士平。女嘅負責紡紗;男嘅就負責煉鋼,張總睇嚟都幾傳統吓喎!

不過,話時話,華華覺得家族企業最緊要係搞好啲企業管治。好似宏橋咁,董事會之中9個成員,4個已經係屋企人,老竇、阿媽、阿仔同女婿齊齊坐晒入局,陣容會唔會強大咗啲呢?而且各位董事同非上市集團之間嘅職務重叠,多到嚇死人。

華華仲記得,06年魏穚紡織曾經違反咗一啲持續關連交易嘅申報規定,搞到張總要俾港交所罰上15個鐘頭堂。希望宏橋今次醒醒定定,唔好累張總俾人罰上堂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43

渤海無人負責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8052&time=2011-09-03&cl=115&page=all

無人為溢油事件負責,是無人為整個渤海負責的縮影,中國惟一的內海就要死了
財新《新世紀》 記者 宮靖 王小聰 賀信 崔箏 實習記者 肖爾亞

 

  持續近三個月的渤海溢油事件,讓渤海生態成為中國全民關注的熱點。

無人為溢油事件負責,是無人為整個渤海負責的縮影,中國惟一的內海就要死了


  8月31日,是國家海洋局規定的事故處置大限。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下稱康菲中國)是否真正做到「徹底封堵溢油源、徹底排查溢油風險點」(下稱「兩個徹底」),尚待檢驗;與此同時,一場由中國政府發動的海洋生態損害大索賠,即將拉開帷幕。

  財新《新世紀》獲悉,8月30日下午,國家海洋局與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山東的四家律師事務所簽訂了委託合同。

  此前,國家海洋局曾表態,將代表國家向溢油事故責任方康菲中國索賠。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則表示,已完成四次大規模的生態調查工作,基本上掌握了此次溢油對水質、沉積物和生物生態的影響。

  提起索賠的將不僅是官方。部分養殖戶和漁民同樣在聘請律師,並開展了初步的證據收集工作。

  據康菲中國單方面統計,共有約700桶原油滲漏到海面,另有約2500桶礦物油油基泥漿滲漏並沉積到海床。國家海洋局表示,事故已造成5500平方公里海水受污染,大致相當於渤海面積的7%。

  蓬萊19-3油田B、C平台溢油事故,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海上鑽井平台溢油事故。此次事故對渤海生態的嚴重影響業已發生,未來還將繼續發酵。

真相被遮蔽

為什麼一個油田的兩口井接連出事?

  發生在蓬萊19-3油田的溢油事故,被部分網友戲稱為「海上動車事故」。

2011年7月9日,渤海,兩條清污船在清理從蓬萊19-3油田C鑽井平台洩漏的油污。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


  然而,相比於動車追尾事故原因逐漸明朗,渤海溢油的真相至今撲朔迷離。國家海洋局公佈的信息有限,康菲中國躲躲閃閃,業內專家只能推測和猜測。

  國家海洋局7月6日援引相關專家分析稱,C平台系井湧事故造成,B平台海底溢油原因複雜。初步意見是,該油田通過注水和岩屑回注,可能增加平台附近的地層壓力,為流體連通地層提供能量,導致海底溢油。

  但此說法非常模糊,更不具體。公眾無從知道作業方康菲中國究竟有哪些不當操作。

  人們質疑最多的是:一個油田的兩口井為何接連出事?

  8月24日,康菲中國召開事故後的第二次記者會。公司總裁司徒瑞(George Storaker)首次向公眾「詳解」B平台出事原因,並給出了一張事故示意圖。

  司徒瑞再三強調,B平台事故是工作人員為海底油藏加壓,進行注水作業時,引發海底天然地質斷層張開。

  之後,一位中海油內部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強調,B-23井是一口注水井,因為注水作業使天然斷層張開,這在全球都非常罕見,康菲中國也難以預計。

  康菲中國的說法很「巧妙」,再三強調「天然地質斷層」,但並未直言事件系「天災」。

  多位業內人士則質疑,地震帶郯廬斷裂帶從蓬萊19-3油田下經過,油田所在海底存在天然地質斷層,這些都是油田開發前的天然地質條件,康菲中國在注水前就應該知道,並且採取必要措施。

  中國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教授李相方表示,雖然用注水的方法來提高採油率是常規做法,本身沒有問題,但B平台的問題在於向油藏注水的量是否合適。他推測,如果「注」(注水)「采」(採油)不平衡,周邊斷層被壓裂之後與油藏連通,就可能導致現在的事故。

  對於C平台事故,康菲中國更加閃爍其詞。8月24日的記者會上,不但沒有給出事故示意圖,司徒瑞的解釋也只有寥寥數語。

  在財新《新世紀》記者再三要求下,康菲中國的油藏開發經理馬克·愛爾蘭德(Mark Ireland)才稱,C-20井在鑽井作業期間,遇到未預見高壓帶,油藏中的原油和油基泥漿因為高壓而上湧,並最終從海床上滲漏出來。

  這個解釋遠不夠清晰,也未必準確。8月29日,西南石油大學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平教授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時表示,C-20井旁 邊有一口岩屑回注井,所以應該是岩屑回注過程造成局部地層壓力過高。此外,C平台事故有一定人為原因,岩屑回注造成壓力變化當屬已知因素,不是什麼「未預 見高壓帶」,所以康菲中國在C-20井作業時不應再使用原始壓力數據。

  8月31日,康菲中國回覆財新《新世紀》記者,首次承認所謂的「未預見高壓帶」是岩屑回注造成的。對於陳平教授的分析,康菲中國的工作人員私下表示,「從技術層面分析,他說得比較有道理,比較客觀。」

康菲推責大戲

除了法律的不足,中國政府部門出於行政慣性,向公眾報喜不報憂,也讓外國公司「入鄉隨俗」,養成了壞毛病

2011年7月25日,河北省樂亭縣一處沙灘上的油污。一個多月來,水產養殖基地樂亭的160多家養殖戶接連遭受不幸。因當地扇貝苗的高死亡率和數以億計的收益將化為烏有,漁民們決定狀告中海油和康菲中國。鞏志宏/新華社


  渤海溢油造成如此大災,但公眾至今未見為此大禍主動承擔責任者。

  作為監管方的國家海洋局未向公眾表示歉意,佔蓬萊19-3油田51%股份的大股東中海油穩坐幕後。事故直接責任者康菲中國,則上演了一幕幕推責大戲。

  面對5500平方公里的海水污染,康菲中國一位工作人員語出驚人,稱此次溢油對渤海生態環境沒有造成實質性影響。

  但根據康菲中國的說法,溢油發生至今,公司派出大量技術人員,沿渤海岸線提取了90多份油樣,其中只有兩份油樣的油指紋與蓬萊19-3油田一 致,且這兩份樣品取自被沖刷上岸的B平台圍油欄殘片;此外,只有三份油樣與蓬萊19-3原油的油指紋具有很高相似性,其中兩份取自河北祥云灣漁場,一份取 自淺水灣浴場。

  康菲中國工作人員說,之所以花費大量精力調查,既是為了搞清溢油究竟造成怎樣的污染,也是為了不替其他來源的油污「背黑鍋」。

  事故發生後,康菲中國最先演出的一齣戲是隱瞞。從事發至7月5日國家海洋局召開新聞發佈會,一個月零一天的時間裡,康菲中國無聲無息。

  康菲中國工作人員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的解釋是,「很多人問我們,如果這個事情在美國我們會如何處理?我們公司的程序就是發生事故後馬上向當地監管部門報告,政府通常會馬上向公眾公佈,公佈後媒體就會找到公司,公司再來回答媒體的問題。」

  這就是說,康菲中國把通知公眾這一義務的「皮球」,踢給了中國政府部門。

  但是,中咨律師事務所夏軍律師指出,康菲中國作為肇事方,不僅對政府有報告的義務,對公眾也有披露的義務。

  根據中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十七條,「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的單位和個人,必須立即採取有效措施,及時向可能受到危害者通報,並向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8月25日,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在該局視頻會議上稱,C平台6月17日出現較大規模溢油的當晚,國家海洋局曾經約見中海油和康菲中國,要求康菲中國將溢油信息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個人和社會公眾。

  很顯然,對於潛在受害者,康菲中國應該發佈公告進行通報。不過,夏軍律師表示,《海洋環境保護法》對通報的形式和時限並未做明文規定,甚至對不通報也沒有具體的處罰措施。

  一位專家說,除了法律的不足,中國政府部門出於行政慣性,向公眾報喜不報憂,也讓外國公司「入鄉隨俗」,養成了壞毛病。

  當國家海洋局7月5日披露渤海溢油事件後,康菲中國被迫於次日舉行記者會。但在會上,康菲中國聲稱兩個平台的溢油源已封堵,海上溢油已基本被清理。

  很快,「封堵說」被證實是謊言。7月10日前後,多家媒體記者租船趕到油井附近,發現海上仍有溢油。國家海洋局公告證實,漏油仍在繼續。

  隨後,國家海洋局要求康菲中國停止在兩平台繼續採油。康菲中國沒有令行禁止,而是在官方一再催促之下才停采。

  進入8月下旬,油井附近再現數個新的溢油點。

  8月25日,被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相關設備抓住「現行」後,康菲中國被迫承認,C平台附近海床又發現新的油污(含油基泥漿)滲漏點,前後共16個。

  8月31日下午,康菲中國公關人員稱,公司已經完成「兩個徹底」,並向國家海洋局提交報告,B、C平台的溢油原因已經查明,同時徹底封堵了溢油源。具體表現為,B平台的天然斷層已經永久閉合,C-20井已經用水泥塞永久封堵。

  國家海洋局則表示,將立即組織現場核查和專家評估審查,核查結論及下一步監管措施會盡快向康菲公司下達,並向社會公佈。

海洋部門何責?

溢油事故發生一個多月才向公眾公佈,國家海洋局難辭其咎;且溢油規模只由康菲公司單方面宣佈,海洋局至今並未認同或批駁

2011年8月24日,北京,樂亭養殖戶老荀向記者出示所養海參死亡的照片。 30多名律師組成的律師團,接受樂亭、昌黎兩地近200名養殖戶委託,免費替這些養殖戶提供法律服務。法制晚報曹博遠/CFP


  溢油事故發生後,國家海洋局雖未有可見實效的實質性行動,但頻頻對康菲公司高調喊話,要求其道歉、賠償,並稱將發起公益訴訟,其姿態顯得頗為正面。

  不過,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到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國家海洋部門也應就此事向公眾道歉。

  部分法律界人士認為,西方國家的政府職能部門,當其分管領域出現重大安全事故時,不論有無直接責任,首先就會向公眾道歉,這是一種道義責任。迄今為止,國家海洋部門沒有類似舉動,更未見其反思自身責任。

  此次事故中,國家海洋部門只啟動了三級應急響應。然而,B平台事故發於6月4日,6月19日才基本控制,在此期間的6月13日,海面上油膜單日 達到158平方公里。按照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溢油應急響應級別劃分,海上溢油量10噸至100噸,或溢油麵積100至200平方公里,或溢油點離敏感區15 公里以內,溢油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時,應當啟動二級應急響應。

  在採訪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海洋專家認為,此次事故造成很大的海面污染,重要原因是處置不及時。

  他為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了兩組數據:一組數據是B平台溢油長達15天,海面上油膜單日達158平方公里,C平台事故歷經4天,油污帶長13 公里、寬100到500米;另一組數據是康菲公司公佈漏油共3200桶,其中溢至海面上的為700桶。這位專家據此認為,如及時處置,700桶海面溢油不 致發展成上述大規模的油污帶。

  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原副廳長、巡視員王詩成認為,海洋溢油處置的關鍵,應是在第一時間用圍欄圍住溢油,這就可最大程度地減少污染。

  他近年一直向國家海洋部門建議,要在山東長島縣設立應急處置力量,因為長島位於渤海黃海交界處的中間位置,距離蓬萊19-3僅40海里左右,比陸地上近很多。

  事實上,溢油事故發生一個多月才向公眾公佈,國家海洋局難辭其咎。並且,溢油規模到底有多大,是監管部門應向公眾通報的核心事實。但時至今日,該局並未對康菲中國單方面的數字予以認同或批駁。

  此外,國家海洋局認定事故責任方為康菲中國。

  但公眾以及不少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油田控股方中海油也不應置身事外。關於中海油究竟承擔何種責任,至今未有明確說法。

  不僅如此,國家海洋局在此前溢油事故中的表現,更令人詬病。

  2010年5月13日,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渤中34-1北區塊實施鑽井作業的南海一號鑽井平台發生溢油事故,國家海洋局未對公眾披露信息,更未代表國家向中海油提出海洋生態賠償要求。

索賠障礙

未來民間索賠可能會遇到兩大麻煩:一是漁民舉證難,二是地方政府出於「維穩」需要,可能干預漁民索賠,甚至為法院立案設置障礙

  8月30日,接受國家海洋局委託的四家律師事務所的相關律師,拿到了國家海洋局提供的相關書面資料。律師們未來的主要職責,是為國家啟動的生態索賠提供法律幫助。近期,他們將開展污染取證工作。

  但有民間環境律師分析稱,國家海洋局如此高調宣稱打官司,或許正是為了不打官司。

  一般來說,國際上很少有跨國公司與一國政府真正對簿公堂。這類事件最終會演變為政治事件及外交事件,然後會有人居中斡旋,找到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點。

  然而,用所謂政治方式處理環境事件,最大壞處是環境損害成本被掩蓋。

  事實上,這正是民間環境律師的擔憂之處。近些年中國發生的環境事件,最終多是政府出面與受損者調解賠償金額,最後的賠償金額總是遠比真實的損害小。

  最典型的案例,是2010年大連溢油事故。當時海洋部門並未對事故責任方中石油提出生態損害賠償主張,當地政府甚至阻止受損漁民向中石油直接索賠。接下來經由當地政府協調的賠償金額,比養殖戶的實際損失小得多。養殖戶無法接受,索賠陷入僵局。

  面對民間的呼聲,國家海洋局8月30日罕見地表態稱,除了國家海洋局,其他有關方,包括沿海16個省市政府和當地的養殖業戶、漁民個人,都有權利向事故責任方索賠。不過,目前看來,未來民間索賠可能會遇到兩大麻煩。

  一是漁民舉證難。北京義派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振宇認為,此次渤海溢油事故中,應有不少養殖戶受損。

  例如,出現溢油油樣的遼寧綏中東戴河浴場沿岸、河北京唐港淺水灣浴場和秦皇島昌黎黃金海岸附近,均可能有養殖戶。相對康菲公司、中海油這樣的跨 國公司、大型央企,這些單個養殖戶或漁民處於絕對弱勢,他們往往沒有能力確定溢油污染與養殖業損失之間的因果關係。面對此種情形,為了維護弱勢者的權利, 法庭應當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即舉證責任不在養殖戶或漁民,而在於責任方。

  他進一步認為,中國相關法院還應使用西方國家法庭中經常使用的「或然因果」原則,即責任方的溢油只要有可能導致養殖戶、漁民遭受損失,就應承擔相應賠償義務。

  另一大障礙,可能來自當地政府。基於以往各級地方政府處置環境事件的慣性,不少民間環保人士擔心,隨著事態發展,地方政府出於「維穩」的需要,可能干預漁民索賠,甚至為法院立案設置障礙。

  財新《新世紀》記者8月28日在河北昌黎採訪養殖戶時就發現,當地政府目前並不十分支持漁民的索賠行動。

  在昌黎縣的新開口漁港,漁民李秀亭稱,從6月中旬開始,他養殖的2萬籠扇貝苗出現大量死亡,撈上來的時候發現有油花。如今,李秀亭和其他養殖戶最關心扇貝苗死亡的真正原因,希望挽回一些損失。

  昌黎縣政府部門的報告顯示,今年5月下旬該縣海域發生大面積赤潮,直至7月上旬才消退,8月初再次出現赤潮跡象。

  而根據國家海洋局通報,昌黎縣黃金海岸附近7月18日發現了來自蓬萊19-3油田的溢油,以及其他來源的油污顆粒。昌黎縣海洋局局長白海波表示,石油污染對扇貝養殖的影響程度還不能確定,需要專業機構進一步驗證。

  有媒體報導,昌黎縣養殖協會會長王有祥與其他養殖戶正在收集證據和聯繫律師,準備適時起訴康菲中國和中海油。

  但王有祥8月29日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他已經不準備起訴了。「我圖個啥呢?接待律師我已經花了2000多塊錢了。再說局裡縣裡都不讓上訴,副縣長找我不讓接。」

  8月24日,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組織一批專家學者和環保組織開研討會,邀請王有祥參加。但該縣養殖協會秘書長、縣水產局局長李秀彬提出,讓王有祥「以個人名義去」、而且「最好別去了」。最終,王有祥沒有去開會。

  此前承諾為養殖戶免費代理的盈科事務所律師趙京慰表示,他們不收取律師費。儘管如此,養殖戶還需支付來北京的交通、住宿等花銷,以及後期污染評估和起訴的費用。

  值得玩味的是,昌黎縣政府部門的前述報告特意提到,要「積極做好信訪穩定工作」,「防止群體性上訪事件的發生」。

重估溢油風險

由於沒有美國、英國大型石油公司的深海採油技術,中國把大部分採油能力部署在水深很淺的渤海。目前渤海油井密佈,事故遲早要發生

  康菲中國將此次渤海溢油稱為意外事故,但在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前副廳長、巡視員王詩成看來,渤海油田溢油實屬必然。

  「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將來極可能有更嚴重的。」他說。

  自此次溢油事故被曝出後,王詩成一直在其微博上抨擊康菲中國和中海油的處置不力。現年61歲的王詩成生於渤、黃海交界處的山東長島縣的砣磯島,此處距蓬萊19-3油田僅40餘海裡。他擁有數年的渤海捕魚經歷,以及40餘年的海洋、漁業部門管理崗位經歷。

  在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到的眾多海洋專家中,多數人看法與王詩成一致。

  王詩成說,在2010年美國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中,無論主角英國石油公司,還是作業平台擁有方,均是國際型大公司,專業技術能力不可謂不強。並且,美國的相關法律法規較為完善,監管也很嚴格。這一事故的發生,表明海上採油沒有絕對的安全性,中國自然不例外。

  中國的海上採油起步較晚,技術落後,但近十幾年步伐很快。由於沒有美國、英國大型石油公司那樣的深海採油能力,中國將大部分採油能力部署在水深很淺的渤海。目前渤海已油井密佈,從概率上和技術水平上講,事故遲早要發生。

  王詩成介紹說,渤海上的油氣田多數由中海油與外資公司設立,作業方多數為外資公司。這些油田的具體情況,以及環境評價報告,山東省海洋漁業部門 並不知情,備案更提不上。而切身利益極可能受到影響的沿岸漁民,更是一無所知。這些情形,在西方發達國家不可想像,在中國卻是事實。

斷裂帶隱憂

渤海海底有大的地震斷裂帶,一旦發生大地震,是否會引發級別遠高於此次漏油的海底大溢油?

  日本大地震引發海嘯及核電站輻射事故後,王詩成開始擔心渤海的安全。他說:「我不是地震專家,但我知道渤海下面有大的地震帶。現在渤海的油井這麼多,一旦發生大地震,會不會引發級別遠高於此次漏油的海底大溢油?」

  此次溢油事故,最棘手的即是B平台附近原本呈天然閉合狀態的海底地層斷裂帶,在採油壓力之下突然裂開,因此真正溢油點難以尋找,進而難以準確封堵。

  中海油一位內部人士證實,郯廬斷裂帶的確從蓬萊19-3下經過。資料顯示,北東向的郯廬斷裂帶活動較為頻繁,曾在1975年引起海城地震、1668年引起郯城大地震。除郯廬斷裂帶,渤海底部還有另外一條著名地震帶,即曾引發香河大地震的北西向斷裂帶。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呂悅軍研究員則對財新財新《新世紀》表示,在海上鑽井平台的結構設計方面,參照了陸上的建築物標準,一般可以滿足結構安全要求;但是在地下勘查方面,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標準。

  上世紀90年代初,王詩成曾經上書國家相關部門,建議先期主要開發南海、東海等開闊海域的油氣資源,而把內海渤海油氣資源作為戰略儲備留給子孫。他的理由之一即是渤海生態脆弱,只有確保萬無一失時才能開採。

  渤海溢油事故發生後,王詩成再次呼籲,中國應放慢海上油氣開發步伐,重新檢視海上油氣石油戰略,尤其是安全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18

誰為瓊民源負責

http://magazine.caixin.cn/1998-04-01/100076491.html

中國股市神話般的"大黑馬",去年2月28日終於一頭栽倒在"停牌"的重創之下。一載煙云,幾多酸辛。數萬股東在經歷了期望───祈望───失望───無望的精神熬煉之後,對中國證券市場的昨天、今天與明天提出一連串思考

朱軍 谷一海

 

  瓊民源曾被稱作1996年中國股市的「大黑馬」。而在1997年2月28日,它又因世人知與不知的原因遭到停牌,由此結束了一場不可思議的神話。

   從那時起到現在已逾一年。上市公司愈發擴張,投資者人數成倍增長,大盤指數幾經起落,各種事件層出不窮。然而,數萬名瓊民源股東只不過是這一幕幕場景的 無奈看客。他們當中,幾乎所有的人都經歷了期望——祈望——失望——無望的精神熬煉過程。曾有股民近乎絕望地說,情願把這事忘掉!可又有誰能忘得了呢?時 至今日,"瓊民源"事件仍無處理結果,而昨天的一幕反顯得愈發痛楚無奈,也愈發引人深思───

  引子

  1998年年初,坐落在海口市美亭小區的瓊民源公司,再次接待了來自北京的調查組。只是這次來的不是證券監督機構,而是公安司法部門;調查的內容已非公司年報,而是42歲的董事長兼總經理馬玉和。

  在海南,幾乎無人不知馬玉和,卻也無人真正識得馬玉和。這名字就像他曾創造的「奇蹟」,突如其來,旋而又去——帶有神秘且傳奇的色彩。都說這人能量過人,但「過」到什麼分上則難猜度。翻開公司「業績」可知,少有他辦不到的事,只要他能想到。

   當然,也有沒想到的,就是停牌。公司人稱,停牌對公司的損失不可估量,許多國際合作項目都終止了,否則定會有好業績回報股東。公司人又稱,即便如此,比 之早期同類上市公司,瓊民源現在的實力依舊不菲。這種說法未必出自老闆,記者在別處也有耳聞。據說海南人很少碰海南股,被套在瓊民源上的海南人遠比其他地 方的人少。

  1998年3月,記者來到地處海口龍舌坡的公司總部。猩紅色樓群在落日映照下靜得出奇。往日鎏金鋥亮的公司招牌已經拆除,鏽蝕的釘子尚留牆壁,影影綽綽如幾顆殘損的牙。民源建在海口郊區的靈山遊樂宮也一派空寂清冷,被稱作「小故宮」的往日恢宏已不復存在。

   據說,作為民源創始人的馬玉和很早就有一個理想:創立一家一流的企業,超過中信,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大公司。這理想無論是在當初瓊民源法人股上市受挫, 還是在其後海南房地產金光漸褪,都未曾令其放棄。而且在1996年中國股市瘋狂的炒作中,他離計劃中的某個目標幾乎只有一步之遙。

  據 說,馬總「預感不測」之時,把跟隨自己多年的手下分別召集到身邊,將包括「小故宮」在內的事務一一托出。有外人說,馬總雖身居總裁之位,卻不失仗義行俠之 骨,待身邊人委實不薄,但對「背叛」也不手軟。公司人稱,雖然公司處境艱難,但工資獎金依如往常發放,未曾少得幾許。

  在瓊民源停牌一年 多的日子裡,私下裡對其復牌與否的傳聞一會兒雷聲大作,一會兒風雨婆娑,從未有過靜止時。然而,公開場合裡,卻狀如一潭死水,不曾有過半點正式的說法。 1998年3月19日,中國證監會正式召開瓊民源事件聽證會。據悉,聽證會共召開了一整天,由中國證監會稽察部主任王經主持。與會者共20餘人,多為證監 會方面人士。瓊民源監事會主席戴品光、董事林繼軍分別代表瓊民源及其母公司參加了聽證會。瓊民源法人代表、董事長馬玉和沒有參加。

  聽證會內容無從得知。開會本身消息傳出,人們感到此事將有處理結果公之於世,而會後所遇仍是一如既往的沉默和等待……

  瓊民源,有人稱為中國股市「心口永遠的痛」——這場噩夢究竟是怎麼開始的?

  師出有名:平地升騰「股市神話」

  1996年初。深圳市場尚在熊途未盡的陰影中徘徊,成指一度被打到1000點之下,之後就開始了全面的反轉行情,並以3倍漲幅列當年世界各股市升幅之首。由於香港回歸臨近,深市備受投資者關愛。而宏觀經濟轉好,通貨膨脹逐月回落,出台金融利好已成定局……

   隨著股市轉暖,指數慢慢攀升,大量普通人開始湧入股市。深市不失時機地樹起深發展的大旗,攜大盤不斷越過歷史上的成交密集區。與此同時,一批多年被視作 「垃圾」的股票也開始踏上「價值回歸」之途。一天百分之幾十,不數日翻倍的股票比比皆是。人們需要賺大錢,市場需要大黑馬。

  正當人們一方面追捧績優,一方面苦尋黑馬之時,一隻在眾多垃圾股中埋沒日久的股票,在被某些看不見卻是強有力的手掌悉心把玩之後,突然閃出了光亮。這便是被市場人士稱之為「創造1996年中國股市神話」的瓊民源。

   之所以被稱為「神話」,完全在於一種簡單直觀的比價關係。瓊民源在1996年4月以前,深指處於低谷之時,其股價僅在2元左右。而市場轉好進入牛市後, 瓊民源隨著大盤一起「價值回歸」,到6月份,股價已翻出一倍之多。由於熊市數年,市場中這類被「低估」的股票不在少數,漲出一兩倍並不稀奇。然而,經過一 個月的盤整,從7月1 日開始,瓊民源以4.45元起步,在近4個月的單邊上漲中,其股價已然指向20元,翻了數倍。這時期的瓊民源,儼然從一隻無人光顧的垃圾股一躍而成備受人 們追捧的績優股,甚至取代了深發展的龍頭地位,成為啟動深市走強、「低價股革命」的先導。至此,一個為人矚目的「股市神話」被造就出來。

  光環誘人:市場炒作「價值發現」

   1996年上半年,在深發展「價值回歸」的示範效應下,幾乎每隻股票都無一例外地從低谷走了出來。此後一段時期,市場炒作題材似乎一時進入了真空,市場 急欲尋找一個同樣能激發人氣的新「龍頭」。幾乎與此同時,在主力策動下,市場又扯起了「價值發現」的大旗。任何一個可資利用的題材都可能被套上誘人的光 環。

  主力在處心積慮編織各種概念的同時,也在不遺餘力地尋找著資質尚可的「黑馬」。在瓊民源被挖掘出來後,套在它身上的光環也就最多, 最為光耀。諸如「扭虧概念股」、「首都概念股」、「農業概念股」、「房地產概念股」、「高科技概念股」、「政策傾斜概念股」、「高速成長概念股」,乃至令 人費解的「關係概念股」等等。可以說,任何一種概念都無不顯示瓊民源所獨具的「優勢」和可能帶來的「高額回報」。而「高速成長」尤其成為鑲在諸多概念花冠 上最為耀眼的明珠,此後事實也有意無意給出了這方面的例證。這便是——其每一次公告出台時,瓊民源的股價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1995 年,瓊民源每股收益不足1釐,年報公佈日(1996年4月30日)其股價尚在3.65元;1996年6月18日,股東大會批准10送1轉增2股的分紅方 案,此時股價已漲至4.75元;當月,其法人股股權發生變更,第二大股東易主為北京富群新技術開發公司;1996年7月23 日分紅除權, 股價以復權計為7.97元; 1996年8月24日中期報告披露,每股收益0.227 元(攤薄後為0.175元),中期淨利潤9785.63萬元,為上年同期11.69萬元的837倍。對如此驚人的高速增長,公司解釋為「近兩年來投資北京 進入了收益期」,此時股價為6.92元。1996年9 月19日,董事會公告披露,接管北京凱奇通訊總公司,標誌瓊民源「快速邁進信息通訊高科技領域,加快國際化進程」,這時的股價已漲到12.98元。 1996年10月22日,股東大會決議通過授權公司董事長與新加坡科技有限公司簽署雙方建立國際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有關協議等,消息公佈的當日,其股價又 創出21元的新高。

    瓊民源在一連串驚人之舉中,又添上了更為醒目的一筆。1997年1月22日,公司率先公佈1997年年報。這份被冠以「閃亮登場」的年報中赫然列出:每股 收益0.867元,淨利潤同比增長1290.68倍;分配方案為每10股送轉9.8股。年報既出,市場無不震撼,股價當即創出26.18元的新高。歡呼者 有之,頓足者有之,恨無慧眼者更是將手心捏出了汗。也有一部分頭腦清醒者表示不解:瓊民源,如此驕人的業績,你的利潤從哪兒來?

  疑竇叢生:滾滾業績涇渭難辨

  年報顯示,瓊民源1996年利潤總額高達5.71億元,而其主營業務收入僅為1.67億元,利潤39.1萬元;其他業務利潤和營業外收入則分別高達4. 41億元和1.01億元。

   人們不知諸多宏大項目何以半遮半掩,如此高額利潤收入為何不列出處?利潤構成明顯與報告聲稱的「公司主營業務包括房地產開發、移動通信、農業開發三個方 面」的說法有悖。報告中同時列出,公司資本公積金在本年度有了巨額增長,其年初數為4.46億元,年末數為11.03億元,而增長的這一大塊卻未列出處。 在合併資產負債表中列有3. 76億元的少數股東權益,而合併損益表中扣減少數股東權益,利潤卻為零。

  提出疑惑的人越來越多,私下裡也在流傳瓊民源如何虛報贏利,與莊家大肆炒作自己股票,並試圖以未來發行10億元可轉換債券來彌補虛報的利潤以及凱奇的負債。

  鑑於傳言太盛,公司遂於2月1日在《中國證券報》上登出一份「補充公告」答疑。

   然而原有的「疑惑」尚未說清,這份「補充公告」又添了新的謎團。馬上即有讀者對「補充報告」提出新的質疑,認為其中對包括股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未 分配利潤、資產淨增加額等這些最基本的財務指標都作了變動,諸如關於對凱奇通信的接管前後說法不一,對無形資產的評估結果的真實性無法證實,少數股東權益 依舊模糊不清。有讀者直言,這種變動顯然已超出了「補充」的範疇,頗有「修改」之嫌。有文章引述書中的說法,「會計是一門貌似精確,但事實上卻很不精確的 科學,會計過程的最終產品多半是各利益集團協調的結果」。這種引述的「指向意味」頗耐人尋味。

  人們不解,一家老牌上市公司為何會推出如此漏洞百出的年報?大可驕傲的業績何以又遮遮掩掩?莫非所謂「驚人業績」只是公司虛擬的「圈」?它想套住什麼呢?

  含金量高:公司報告語出驚人

   針對讀者所提出的疑問,公司董事會秘書再次登報解釋:公司是根據深交所要求,在補充公告中將董事會分配預案反映在合併報表中,因而報表有關項目作出了相 應調整;由於調整領導班子,相關的資產核查等財務工作尚未完成,故未在報表中將凱奇「合併」;對土地使用權增值經過正式評估,並報主管部門批准過,評估報 告已提交深交所,內容無需公開披露;而3.76億的少數股東權益屬於民源海南公司……

  不知是為了迅速了結這場關於財務報表的紛爭,還是 為了堅定眾多投資人的信心,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馬玉和開始在一些場合露面。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表示,公司業績高速增長無任何值得疑慮的地 方,並聲稱公司1997年的業績將有更驚人的增長。中華會計師事務所亦表示,報表的真實性不容置疑。

  一連串擲地有聲的「聲明」使市場暫時平靜下來。已經持有股票者增添了信心,崇尚績優的大筆買進,猶豫不決的在一旁觀望,而疑惑未卻者則繼續讀著年報,似乎是想從字縫裡讀出——瓊民源,這到底是一家什麼性質的公司?

  瞭解瓊民源的路似乎只有一條——它的年報。儘管「一面之辭」,也只能聽任。

  1993年上市之初,瓊民源曾被視為一隻頗具實力的績優股。當年其每股收益達0.68元,淨資產收益率為35%。其宏大的發展規劃也令股東們心動。然而不知何故,第二年就開始走下坡路,以後更是大幅下落,到1995年度,淨資產收益率僅為0.03%,瀕於虧損。

   然而,幾年過後,瓊民源公司居然神鬼不覺地從經濟萎縮的泥淖中跋涉出來,從1996年開始頻頻展示驚人之舉:先是進軍北京房地產市場,使中期業績產生飛 躍;接著接管凱奇,向通信領域邁進;由於瓊民源間接擁有了凱奇的海外上市公司美國愛維克(AVIK)國際集團公司的股份,從而使其又一躍成為「跨國集團公 司」,並且與新加坡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國際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這一年,瓊民源在房地產、通信業、農業、工業、旅遊業多方面出擊,可謂風頭正勁。

  不僅如此,在公司董事會的公告中,人們還看見了更為誘人的項目發展計劃:

  ——北京地區高新技術農業開發區項目,首期投資8500萬元人民幣;

  ——北京民源大廈項目,合作方香港恆基(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出資8.5億元人民幣;

  ——友誼大廈項目,合作方香港鵬信發展有限公司、北京友誼商業集團。該項目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瓊民源擁有50%的投資比例;

  ——北京凱奇通信總公司擴大業務,決定在1997年度內對該公司投資10億元人民幣,並視業務發展需要繼續增加投資;

  ——正式接受美國愛維克(AVIC)國際集團公司的股份;

  ——與國家計委、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等共同投資建設三亞國際會議中心項目,在1997年度內投資2000萬元人民幣。

  聯想到公司老總關於「1997年還將有更為驚人的發展」的說法,再看到這些非凡人可以經營的項目,人們似乎開始接受其「驚人」的「成長史」;只是不解,區區一個開發農業項目的公司,怎就獲得了如此多的令世人垂涎的項目?馬玉和是怎樣的人?其巨大的能量從何而來?

  談實論虛:股東實力耐人尋味

  正如當年瓊民源一落千丈的衰落令人至今不解,而現在它一飛衝天的繁榮,同樣成了難解之謎,人們不免有種似虛似實的感覺。

  論其虛,這些項目白紙黑字,你只需按圖索驥總能找到出處;說它實,卻感到一應好事與瓊民源隔山隔水,從來不曾耳聞,忽一日卻到了眼前。那麼,是它資本運作出神入化?還是賬面調整膽大妄為?

   深圳一位老股民將自己的疑惑變成了洋洋數千字的「一家言」,投往有關部門和報刊,當時未引起注意。這篇文章開宗明義地指出,如果讓我們探尋瓊民源的「迷 宮」,那就是:通過與其關聯企業——香港冠聯置業有限公司(「部分民源大廈房地產開發權」的另一受讓方「北京開源機械設備公司」與「瓊民源」的關係還不得 知)實現高達全年收入七成以上的「其它業務利潤」,以造成經營業績大幅增長的假象;通過關聯企業——民源海南公司,實現對資產評估增值的確認,以造成資本 公積金大幅增長的假象。

  有人試圖從其他途徑尋找答案。因為他們發現,瓊民源在產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其所依託的背景也與以往有所 不同。公司前10名大股東中已換上了幾張不可小視的新面孔。1996年6月深圳有色金屬財務有限公司被聘為瓊民源的財務顧問,其當月收購海南證券公司全部 法人股成為瓊民源第4大股東。同月,北京富群新技術開發公司成為第二股東。兩家實力雄厚的公司入駐瓊民源10大股東之列後,公司似乎也煥發了新的生氣,細 心的投資者從盤面或可得到這種直感。

  山雨欲來:市場迷幻欲罷不能

  在瓊民源老總、 董秘和相關會計師事務所相繼作出「消除疑慮」的解釋後,市場對瓊民源的追捧開始進一步升溫。除極個別刊物以外,幾乎所有證券媒體都將「瓊民源奇蹟」作了大 同小異的闡釋。粗黑體的標題下,瓊民源成了一座開採不盡的金礦,似乎只要把手伸進去,抽回來時,這手就會放出光芒。

  有人稱瓊民源為「九五計劃第一股」,有人說它是「牛年投資首選股」。在瓊民源衝過24元之後,還有文章稱其「物超所值」,依據是「民源股價目前仍處於發現期和啟動期,未來空間更趨廣闊」,「堅持買進,持有……」

   在即將展開的業績浪中,股評家的理由最為簡潔,且最具「說服力」:「只有像瓊民源這樣的績優成長型股票才會成為長期黑馬」。據此,他們推出了1997年 的擇股口號:「買民源、捂民源、全年追蹤瓊民源」。這口號曾響徹一時,引致不計其數的股民蜂擁著撲向已連創新高的瓊民源。

  在經過 1996年底的「風險教育」及1997年初的「陣痛」後,人們更傾向於長線投資,瓊民源開列的諸多「後續題材」使他們毫無保留地相信這是一隻可供「長線守 倉」的好股票。儘管此前也有部分專業人士在證券報刊上撰文,試圖從財務分析的角度揭示瓊民源的風險,但很快被淹沒在鋪天蓋地般的讚美聲中。

  不少股民還保留著當時從報紙上剪下來的文章。北京投資者劉光春說,記得當時也聽到一些人說過瓊民源的種種不是,但始終覺得那不過是些小道消息,因此也就一直拿著股票沒拋。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真是太輕信了。

   湖北投資者徐小清回憶當初的經歷,頗感無奈。她1996年初入市,由於對投資知之甚少,便抱定只買績優股的信念。於是她先買長虹,後買發展,獲利豐厚。 但後來發展漲不動了,於是就選中了瓊民源這只績優股的新龍頭,尤其從「黑馬」變「白馬」後,她決定長期投資,誰知現在「騎馬難下」,不想長期也不行了。

   在瓊民源停牌後,相當一批股評家解釋其推薦瓊民源的依據來自公司年報,在該公司登出2月1日的補充報告以及董事會重要揭示,確信「不存在任何重大遺漏、 虛假陳述或者嚴重誤導,並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個別及連帶責任」的保證下,更增加了薦股的信心。而廣大散戶無疑也是基於上述理由才決定了投資策略。

  按照經濟學家的說法,瓊民源可謂是「道德風險」的最好例證——由於相信法律的尊嚴和監管部門的作用,而懈怠了自我保護的意識,以至在突變的前夜,仍舊對「物超所值」的瓊民源深信不疑。然而,市場中「永遠正確的少數」也作如此想法麼?

  牛年神話:停牌之前最後瘋狂

  按計劃,瓊民源定於1997年2月28日下午3時在海口召開股東大會,1996年的分紅方案也將在這次會上討論。樂觀者根據以往的經驗,認為這一天將是入貨的良機。當然也有人對是否打個短線猶豫不決。

   2月28日上午剛一開盤,瓊民源即跳空0.42元以24.8元低開,瞬間,數十萬股的大拋單傾巢而出,股價節節盤下;11時左右,瓊民源已被打至跌停 板。然而,沒過多久,隨著一股來歷不明的資金的湧入,又又跌停板敲開,在層層上推之時,大筆的買單、賣單不斷湧出,成交量也以前所未有之勢放大。有人認為 是換莊,有人認為是誘空,最終卻是數不清的散戶往裡沖,想在分紅方案公佈前搭上最後一班車。

  下午開盤後營業部更是人聲鼎沸,有消息傳出,新主力正在搶盤,而且要在除權前做出「天價」。散戶的熱情愈發被調動起來,紛紛以高出市價的買單掛進。這股勢頭一直延續到尾盤。沒有人注意到,在散戶熱情高漲的搶盤動作中,更多的賣單早已打出好幾個價位順勢掛出。

  至收盤時,瓊民源已被打到23.49元。全日跌幅為6.86%。這一天,平均成交價23.51元,成交量為創記錄的5636.2萬股,換手率30%,成交金額達13.25億元,佔當日深市總成交額的13.2%。

   事前難料,事後難斷。當這一天拋出或買入瓊股的中小股民為收盤時留下的K線型態喜憂難辨時,沒有人想到,瓊民源這一日放出的天量意味著什麼。事後,人們 論及先知先覺的「內幕人士」是否已搶先逃出,是否還有籌碼鎖在其中,均以這一天突兀的走勢和巨大的成交量作為參照,卻沒有誰能真正說得清,這些被稱為「先 知先覺」的主力,究竟是用了什麼手段得以順利出局?散戶何以在洶湧拋盤之下勇於「接單」?

  人去謎在:南柯一夢眾說紛紜

   根據瓊民源1996年年報披露,截至1996年末,公司共有股東49968戶,其中法人股東552戶,個人股東49446 戶。但在1997年2月28日收盤後,股東構成情況顯然已發生了質的變化。由於瓊民源停牌後未再出示相關的報表,這也就成了市場一時難解的謎團。記者試圖 從公司或交易所瞭解準確數據,終未得出,而從相關渠道來的信息則多少可為旁證。

  在國信證券北京營業部,記者瞭解到,該營業部共有117 戶瓊民源的股東,持有股票21.355萬股 。其中持倉最多的是3萬股(90%的倉位)。根據現有營業部提供的材料可以看出,持有瓊民源者無一機構和大戶,而這些中小散戶的買入價絕大多數在23元以 上。從其他地區也得到大致相同的信息。

  顯然,在大批中小投資者「逢低買入」時,主力大戶已趁機逃脫。但散戶一直不明就裡,始終抱著瓊民 源「驚人的業績」和「優厚的分配方案」不放,以為如此巨大的買單均為大戶所為,既然有大戶托著,怕什麼?散戶的理論是,「如此大的成交量,散戶是無論如何 都接不起的」,而且1997年2月28日這一天從各處來的消息都在說「大機構正在搶盤!」

  甚至在3月1日的報紙上還有這樣的評論,「經 驗證明,龍頭股出現空頭陷阱往往是大盤再度攀升的前奏……在這次中繼性整理中,深發展和瓊民源帶頭下調,雙雙出現空頭陷阱,探底到位後,又有主力吸納而開 始站穩。按照去年業績浪的經驗,這種走勢正是整理到位的表現,也是大盤再度攀升的前奏。」

  一些股民回憶2月28日的情況說,從來沒有像這一天買過某隻股票後會這般提心吊膽。也正是在瓊民源停牌後,這種「異樣的感覺」愈發突出。每個人都在猜測,那些具有「內幕」資格的大戶是否在這一天把能出的貨都出清?被套住的是否都是自己這類茫然無知的散戶?

  事實上,也有一些「大戶」被套在瓊民源上,據報載,某掛牌基金被套近70萬股,某大名鼎鼎的績優公司也不幸被套5萬股。但是與那些中小散戶比起來,他們畢竟是少數,而且佔用資金也相對有限,加上自身實力強,能抗得住。而廣大中小散戶卻如何擔得起?

   2月28日晚7點35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證券網播發的一條消息引起人們注意。該消息稱,有投資者向證監會反映瓊民源違反國家財會制度,要求對其進 行調查。當晚7點55分,該廣播網又發佈瓊民源股東代表大會消息稱,為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瓊民源向深交所申請停牌,以便上級單位核查有關情況。該消息 一經傳播,立刻造成了部分人的恐慌。敏感的投資者開始預感到會有事情發生,有關瓊民源的種種不利的傳聞開始散佈開來……

  種種傳聞中在當時傳得最盛的一條是,瓊民源公司於1997年2月27日收到了一份發自中國證監會的傳真。其主要內容是,由於社會上對瓊民源財務報表問題爭議過大,要求瓊民源公司暫緩通過1996年的利潤分配方案,其有關財務數據需要進行認真核實。

  人們開始議論該傳真的真與假。有人相信,有人表示不屑,而相關單位卻一直未曾對此作過披露。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有關「傳真」的說法時常被人提起,人們多試圖搞清楚瓊民源停牌的「前夜」究竟發生了什麼。

  直到前不久,記者在瓊民源公司採訪,順便提起這份傳真,卻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並稱該傳真仍在公司保留。這從側面證實,管理層當時對瓊民源隱含的問題已有警醒,在作出這項決定時也顯出急迫之情,頗有「趕時間」的意味。

  據瞭解,接到「傳真」後,由於當日股東大會對「暫緩」與否的爭議太大,會議不得不延期舉行。為此,公司在1997年3月1日的《中國證券報》上刊出了瓊民源股東大會延期的消息,並稱公司將於3月3日下午復牌。

  然而週一下午瓊民源並未如期開盤且未有公告,只是到了3月5日各主要報紙披露了「瓊民源年報涉嫌違反會計制度,有關部門將對其進行調查核實」的消息。也正是從此時起,在主要證券報的「今日特別提示」欄目中就恆久性地有了「瓊民源A繼續停牌」的內容。

   事後得知,在此後的一次會議上,瓊民源全體董事會成員向股東大會提出辭職。按照公司的說法是,一方面表明自己的態度,一方面為避開激烈的交鋒,以便日後 有機會再回來收拾「殘局」。但正是由於這些董事的辭職,使瓊民源成了一家沒有董事會的上市公司。根據目前的法律程序,公司只能繼續停牌。一次倉促的舉措, 公司的命運已不在自己掌握之中。

  塵埃未定:公司重創散戶淒然

  在瓊民源停牌一週年 之際,記者再次通過電話採訪了公司董事會秘書於守浩。于先生出言謹慎,說股東大會沒有恢復,董事會已不存在,目前信息披露工作無法進行,眼下公司處於「群 龍無首」狀態,許多經營業務都受到影響,但下屬公司經營尚好。寥寥數語,已將目前瓊民源的輪廓描了個大概。

  為能取得更進一步的情況,上月中旬,記者親赴地處海口的公司總部。瓊民源對外披露的地址是「海南省海口市機場東路龍舌坡辦公住宅區」。此前電話中曾被告知,公司沒有掛牌子,但只要找到一片紅樓詢問即可,因為那都是公司建的。

   然而身臨其境,在反覆詢問和被詢問中,記者已「迷失」在一片紅白樓群中。但「民源物業管理公司」的牌子,使我們相信已到了瓊民源的大本營。一位保安通過 電話取得「上邊」同意,引我們前行、轉向、上樓,通過監視器確認,終於踏進一扇厚重的鐵門。進入樓道,則鐵柵穿牆,不知是為防外來「闖入者」,還是為了擋 住裡面的人。在一間看似「過道」的會客室中,終於見到留守的王女士。

  由於在此期間恰逢證監會召開瓊民源公司處理意見的聽證會,瓊民源的 副總經理、公司監事會主席戴品光及董事會秘書於守浩等主要領導均在北京,本就冷清的辦公室影影綽綽地顯出幾個人影。對於我們關心的問題,王女士表示「只有 公司領導能夠回答」。她能告訴我們的是,公司中有相當多的人還在堅守崗位,工資照發,海南本地的業務也未受太大的「停牌影響」。而公司原計劃在1997年 大力發展的項目則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王女士不無惋惜地表示公司失去了一次極好的發展機會。

  在海口,走不出多遠,就會看到一幢半幢的樓架。而瓊民源辦公區的樓多已蓋就且售出。王女士的說法令我們確信。只是民源公司的辦公環境確顯得太過寒酸。

  「這是馬總的風格。」王女士說,公司崇尚簡樸。

  王女士表示,「公司是清白的。」對於曾傳得沸沸揚揚的衝擊證監會事件,「公司絕對沒有參與過此事。這可能是個別股東的行為,公司不能承擔責任。」

  在北京,曾被炒得火爆的民源大廈早已停工,12層的主樓灰禿禿的,與其東側剛竣工的漢威大廈的豪華裝修形成鮮明的對照。工地上已沒有什麼人,據值班人員說,工程已停工半年多了,原因是老闆沒錢了。「只要資金到位,立即開工不成問題。」

  記者在電話中向民源北京公司的程光偉秘書瞭解情況,他表示由於不是負責人,無權透露過多信息,但問及北京公司的負責人時,他也表示無法提供。至於北京凱奇通信,一切經營活動都如往常,只是與瓊民源早已脫離了干係。

   事到如今,無論瓊民源有無問題以及問題大小,投資者都已遭受重大損失。且不說開盤後怎麼個跌法,單是停牌一年多的利息損失和行情損失就誰也說不清。至於 何處索賠,就更沒譜了。南京一位年近古稀的姓馬的老太太,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無數次打長途電話對記者訴說心中的痛苦。她是停牌前幾天將自己一生積蓄5萬元 買了瓊民源股票,希望將來能有個好回報留給兒孫。停牌之後,老太太幾近心碎。去年10月份,老太太在勞累與壓抑中病倒,經醫院確診到了癌症晚期。彌留之 際,已不願再提到股票,只希望快點離開人世,她說自己實在支持不住了。

  在瓊民源數萬股東中,類似馬老太太的情況或不多見。然而,一年來,記者接觸的瓊民源股民,訴說停牌後他們所受到的精神折磨無不催人淚下。

  並非結束的結束語

  瓊民源問題的實質我們至今不得而知,復牌之後的影響尚難預料。但回顧瓊民源整個事情的經過,卻不無警示意義。

   長久以來,中國股市中一直有著上市公司虛報業績或與某些莊家聯手操縱股價的傳言,市場中也一直有著將這一毒瘤挖去的強烈呼聲。瓊民源事件發生後,應該 說,很多人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內幕的核心,但因為種種原因,相關工作在關鍵時刻卻裹足不前。這使我們不能不在此提示:每個在市場中的人都在承擔風險,但最 終我們也許會發現,比「市場缺陷」更可怕的,是人的缺陷。■

  

此文原載於《財經》雜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13

互聯網業務負責人離職 華為電商渠道建設受挫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6/0MNDE1XzQ0ODM0Mw.html

初次嘗試電子商務的華為,似乎缺少了一個美好的開始。

記者昨日獲悉,作為華為電商業務的負責人朱波,已在近日離開華為。據消息人士稱,朱波的下一站是孵化器項目,為此廣州市某區政府已經劃撥了接近1個億的款項。

「從華為公司整體來看,互聯網離它的核心業務確實太遠,如果公司不做任何改變,即便管理者有豐富的互聯網經驗,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現狀。」資深互聯網人士龔文祥對本報表示。

作為華為花大力氣從外界引進的高管,朱波在互聯網業務上被寄予厚望。此前,他曾經創立NeTrue通信公司並將其運作上市,並在之後創辦了移動搜索公司Cgogo。

加入華為之後,朱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業務和軟件產品線上,啟動了「天天瀏覽器」手機瀏覽器項目和「數據銀行」,這些看上去有些「不務正業」的項目和以往華為所擅長的不太一樣,客戶從運營商和設備商轉向了終端消費者。

「其實還是為中國移動、沃達豐等電信運營商做整體解決方案。」據內部人士透露,因為對互聯網業務意見不統一,朱波在進入公司後很多工作都無法開展,開始一半的項目常常會無故叫停。

「這讓朱總也很鬱悶,但是公司的主業畢竟不是互聯網。」一位華為內部員工對記者表示。

20多年構建的龐大B2B架構,也讓華為終端業務在向B2C轉型過程中面臨巨大挑戰。

2010年10月,已經看到電信設備市場天花板的華為決定啟動多元化。從「云計算」技術戰略演化為「云管端」技術戰略。任正非在當年表示,「華為終端要成為這個領域重要的玩家,到2012年,銷售額要超過100億美元。」

據華為內部人士透露,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終端事業部的地位才開始提高,互聯網事業部也加入進來。「公司對互聯網的態度變得積極起來。」

今年3月18日,華為電子商城正式上線,作為華為終端的負責人,余承東表示華為進入電商渠道是華為終端銷售渠道建設的關鍵性舉措,並且將在今年加大拓展電子渠道和在電子商務領域的投入。

余承東稱,除了華為電子商城,華為還將與京東、噹噹等電商渠道加強合作,在電商渠道銷售部分華為終端產品。在天貓商城中,記者看到華為商城旗艦店的累計的訪問數已達8553580次。

但事實上,在華為官網的界面上,記者看到的產品數量並不多。記者注意到,Honor榮耀U8860手機的價格已經從上線初期的2499元下調到1799元,不到3個月的時間下調了700元。

「華為的電商平台起色不大。」龔文祥告訴記者,在市場定位上,華為希望用網絡傳播拉動銷售,但互聯網的操作方式和華為以往的企業基因有很大的衝突,過往過於依賴運營商的華為,在公開渠道上幾乎沒有優勢。

據其介紹,朱波曾經希望引入外部資本,將互聯網業務從華為母體分拆出來,從而給員工們更好的激勵,但這些想法都沒有能夠實現。

龔文祥表示,華為雖然實力雄厚,但是過去並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沒有與這種渠道打交道的經驗,如果真的想把電子商務做好,必須從華為的母體中獨立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05

誰為維C壟斷負責

2013-04-08  NCW
 
 

 

八年訴訟,10億賠償,中國維生素C企業敗訴美國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的協調出口模式此路不通◎ 本刊記者 羅潔琪 何春梅 特派紐約記者 倪偉峰 文美國紐約布魯克林聯邦法院一聲法槌脆響,1.53億美元。

中國維生素 C 生產藥企八年反壟斷訴訟完敗。

作為原告律師,Boise,Schiller& Flexner 律師事務所的威廉· A · 艾薩克森(William A. Isaacson)對此並不感到意外。官司源於多年前一個老客戶打來的電話。1999年,他曾代理這個客戶向歐洲和日本的維生素製造商提起反壟斷訴訟。最後官司贏了,對方賠了近10 億美元。這位畢業于弗吉尼亞法學院的律師因此聲名鵲起。2012年,他被評為 紐約州反壟斷法領域的“最佳律師” 。

來自中國生產的維生素 C,在美國市場長期占據80% 以上的份額。這個電話之後, 威廉牽頭的五名律師團隊開始調查取證,一場反壟斷訴訟已在醞釀之中。此時,不知情的中國制藥企業還在享受著聯合定價引發的維生素C 價格上漲。從2001年之後,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組織企業開會,商談聯合定價、限制產量” , 類似內容毫不忌諱地出現在國內的公開報道中。

根據美國的反壟斷法,企業對於有競爭優勢的產品進行協議定價和限制產量是非法的。這些行為會傷害自由和開放的商業競爭。

2005年,美國動物科學產品公司(Animal Science Products) 、拉尼公司(Ranis company)和四位個人陸續向法院提起反壟斷訴訟,稱中國四家維生素製造商聯合操縱到美國的出口價格,限產抬價,導致美國購貨方遭受嚴重損失。

四名被告是河北維爾康藥業有限公司、石家莊制藥集團維生藥業公司、華源集團江山制藥公司及東北制藥公司。

兩年後,河北維爾康藥業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中國華北制藥集團被追加為被告。

指控漂洋過海來到中國。2005年6月,石藥集團董事長蔡東晨曾就此發表聲明稱,指控“毫無根據、輕率和無理取鬧” 。2005年6月4日,上市公司華北制藥(600812.SH)也發表了類似公告。

案子一打八年,前任法官期間去世。

在此過程中,為避免判決風險,其中兩名被告石家莊制藥集團維生藥業公司、華源集團江山制藥公司與原告達成“庭前和解” ,前者支付2250萬美元,後者1050萬美元 ;另一被告東北制藥公司與美方的購銷合同約定了仲裁條款,得以逃離法院管轄,原告撤銷了對它的指控。

最終,當地時間2013年3月14日,美國紐約州東區法院作出初審判決 :中國維生素製造商河北維爾康藥業有限公司(下稱維爾康公司)及其母公司華北制藥集團,連帶賠償美國購貨方1.5323 億美元,約合10億元人民幣。

中國商務部迅速發表聲明,稱判罰是不公正的。

這一判決是20年來全球維生素C製造商第二次被指違反美國反壟斷法。華北制藥四天之後公告了判決結果,當日公司股價開盤跌停。根據美國法律,若初審判決得到上訴法院支持,兩公司必須支付約10億元的賠償。兩公司已表示將啓動上訴程序。

在美國起訴中國企業涉嫌壟斷的多起訴訟案當中,這是第一個產生判決的。

更多的判決將接踵而來。

歷時八年,這場官司猶如一部律政大片,最終判罰是政府通過行業協會干預企業決策帶來的惡果,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對國際規則的無知亦令人瞠目。

在此案中,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下稱中國醫保商會)維生素C 分會難辭其咎。這個協會隸屬於中國商務部。八年的訴訟中,中國商務部力挺中國維生素 C 生產商,曾三次以“法庭之友”身份提交書面聲明,說明被指控中國企業的行為是根據政府要求實施,試圖使被告企業依據“外國主權強制”原則免于法律責任,也試圖使美國人理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複雜性。

這恰恰為中國維生素C 生產商此次反壟斷訴訟失敗釘上了棺釘。這些中方認為合理合法的行為,在美方看來卻明確違反了反壟斷法。美國德傑律師事務所亞洲業務執行合伙人陶景洲律師認 為,中國政府有關部門習以為常的所謂“調控” ,正是上述企業被判支付天價賠償金的主因。

聯合定價的由來

“關於行業自律的要求,滲透在中

國的空氣里”

“關於行業自律的要求,滲透在中國的空氣里,從權力的塔尖(指政府) ,瀰漫到商會,然後到維爾康公司所在的石家莊。 ”這是中方律師查爾斯·霍德華·克里 什 洛(Charles Howard Cirthlow) ,在2013年3月13日庭審辯論中的觀點。

他力圖證明,中國維生素 C 企業聯合定價,是因為政府強制性要求。如果這得到認可,聯合定價可視做國家行為,適用國家豁免的原則,免受法院審判。

這名有近30年經驗的資深律師讓維 爾康公司一位員工出庭作證。這家公司在河北省會石家莊,距離北京三個小時的車程。只要接到中國醫保商會維生素C 分會秘書長喬海利的通知,他就必須要出差,去參加商會的協調會議。

中國維生素 C 生產商曾在美國呼風喚雨。2004年,維生素 C 全球產能12 萬噸,其中68%產能在中國,集中在華北制藥、東北制藥等四家企業。美國逾85%的維生素C市場由中國企業占據。

中國維生素 C 企業的繁榮得益于上一次反壟斷訴訟。當時,全球最大維生素C 製造企業羅氏公司和日本武田公司等因為價格聯盟在美國被訴。所有涉及企業被罰近10億美元,羅氏公司占近一半,元氣大傷。中國公司迅速以低價佔領市場,美國商務部一度還曾試圖發起針對中國維生素C企業的反傾銷訴訟。

但低價加狂擴產能,負面效應迅即顯現。2000年到2001年間, “維生素 C 的出口價格從每公斤5.2美元一路狂跌到2.8美元以下。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公司企業發展部總經理吳彬說。

聯合定價的想法油然而生。

2001年11月16日,由中國醫保商會牽頭,包括“四大家族” (華藥、石藥、江山制藥和東北制藥)在內的國內六家維生素C 企業召開了一次行業會議,達成了維生素 C 出口價格方面的協議,決定限制產量,統一上調價格。

“當價格往下跌的時候,中國政府說,等一等,伙計,你們需要開會,否則價格會下跌。那是聯合定價的背景。 ”2013年3月13日的庭審辯論中,中方律師查爾斯如是說。

這次行業會議的會議記錄,被美方原告律師掌握,成為這場反壟斷訴訟中的關鍵證據。記錄顯示,參會企業一致通過了維生素C出口的 “最低定價” 3.35 美元,並約定限制出口數量。

中方律師還舉證說,2001年12月25 日開了第二次會議,商會領導發言, “你必須聽我們的,否則就失去出口配額。 ”中國醫保商會的“協調會議”很快奏效。從2002年到2003年底,維生素C 出口單價迅速自3美元以下回升到6美元以上,最高報價曾高達15.82美元。2002年一季度,國內維生素 C生產廠家的利潤翻倍。競爭對手羅氏和日本武田公司相繼停產,也是刺激維生素C 價格上漲的一個因素。

此後,中國醫保商會組織的“協調 會議”定期化,一年一次。

2002年7月,維爾康公司、維生公司等同意定價為3.8美元。

2003年4月,參會企業同意,最低出口定價是11美元。

2004年3月15日,參會企業簽署協議,最低定價9美元,約定關停生產線,限制供貨。只是這次聯合行動並不成功,2004年12月,中國維生素C的出口報價又跌到4美元╱公斤以下。

2005年的協調會還來不及開,來自美國的反壟斷起訴書就送達了四大維生素C企業。

死循環

如果出口企業並沒有通過中國醫保商會受到政府的強制性約束,那麼要為聯合定價行為承擔責任;如果說受到了強制性約束,就等於說中

國違反“入世”承諾

喬海利,中國醫保商會西藥部主任兼維生素C 分會秘書長,曾是軍人,轉業後到商會工作。從商會退休後又被涉案企業返聘。在中國企業被訴後,他頻繁飛往美國,為應訴事宜奔波。

中國醫保商會成立于1989年5月22 日,是商務部下屬的六大進出口商會之一,使命是“組織和推動企業開展行業自律,改善和維護出口經營秩序” 。

1997年,商會創立維生素C分會,要求只有加入該分會,企業才能獲得維生素C 出口配額。2002年,它還規定,維生素 C出口必須經過商會的預審蓋章。

法庭記錄顯示,喬海利的上司、中國醫保商會負責人曾在訪問維爾康公司時說,為了國家利益,企業必須互相咨詢,互相協調。國內企業間的競爭將傷 害企業和員工,企業必須要有行業自律。

為了證明企業的行為受制于政府,中方律師查爾斯稱,商會是一個官僚體系,喬海利則代表了“政府之手” 。從2002年開始,維生素 C 需要經過商會的預審蓋章才能出口,這項權力的直接行使人就是喬海利。商會通告企業,如果不遵守最低定價和限定的出口數量,作為懲罰,將把超額出口的部分乘以5,從其出口配額中扣除。

喬海利曾在法庭上作證說,他有權力決定企業的最低出口價格、出口數量,要求企業降低產能和庫存數量。他也有權力不在出口合同上蓋章批准。中方律師稱,行政監管滲透在中國商業生態環 境的每個環節。

2013年3月13日,喬海利最後一次出庭作證。這一次,他推翻了上述證言,否認對預審蓋章擁有權力。他說,企業家們在會議上熱烈討論, “開完會後,出于禮貌,就在聯合定價的協議上簽署了” 。作為商會的負責人之一,他並沒有對企業施加強制性影響。如果企業不願意簽署協議,商會也不會懲罰他們。

喬海利說,那些行業的規則都是由公司制定的,商會是組織者而已 ;並沒有法律要求企業行業自律。

美方律師問: “你是否曾經針對具體定價給企業發出命令?”喬海利回答說, “沒有,我只是請他們分享市場信息。 ”喬海利還說, “聯合定價的協議只是形式上的,只有老實人才會遵從。 ”喬海利的反複代表的並不是個人。一位不願具名的反壟斷法專家稱,這說 明商會和中國政府在美國法庭上很尷尬,陷入22條軍規式的死循環。一方面,它們意欲引導陪審團認定,企業聯合定價是政府要求的,應適用國家豁免原則;另一方面,它們又不能徹底挑明此事。

美國採用普通法,判例會成為將來援引的依據。如果這次把行業協會的行為定義為政府行為,未來有無窮後患,很多經濟糾紛會上升到國家貿易層面,可能引發WTO 訴訟,也可能影響對於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定——中國一直在多方游說,力圖讓WTO 成員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對中國企業頻繁遭遇的反傾銷訴訟意義很大,中國企業提供的成本數據將得到認可,無須拿其他市場經濟國家的數據來作參照。

但這種兩頭佔便宜的策略,在美國法庭上是站不住的。

美方律師追問: 2002年前,商務部是否沒討論過為維生素C定出口價格?

喬海利 : “不想回答這個問題。 ”美方律師繼續追問 : “2002年之後,商務部是否曾與你討論為維生素 C 的出

口設定價格?”

喬海利難以招架,以“沒有”作答。

律師再問, “商務部是否曾與你討論把出口價格設定為每公斤3.35美元?”喬海利: “他們沒有和我商量。 ”美方律師據此陳辭稱 : “中國商會的維生素 C 分會是自願的社會組織。在參會和簽署聯合定價協議時,企業並非被政府所迫, 是自願的, 應該為此負責。 ”一位國內反壟斷法專家說, “中國的部分商會至今還在做這些事。如果是市場經濟,商會聽從于企業和律師。現在商會是‘二政府’ ,由政府官員主導,而且有級別。這是體制的弊病。 ”除醫保商會外,中國商務部也在該案中力挺中國維生素C 生產商,曾三次以“法庭之友”身份向美國政府提交書面聲明,說明被指控中國企業的行為是根據政府要求實施,試圖使被告企業依據“外國主權強制”原則免于法律責任。

美國德傑律師事務所亞洲業務執行合伙人陶景洲律師認為,商務部提交這一證明很尷尬。為了保護維生素C 生產商,它需要證明中國醫保商會是中國政府的代理人,代表政府對出口企業施加強制性約束。但是,一旦主張對維生素C 價格調控是政府行為,就等於說中國政府違反“入世”承諾,未能做到基本取消對維生素C 的出口限制。商務部的書面聲明只能模棱兩可,而看重證據的美國法院根本不買賬。

“但願這不會為未來西方政府和企業指控中國非市場經濟及政府干預經濟等留下口實,並因此開啓下一輪的反壟斷調查。 ”陶景洲表示。

“讓事情表面上看起來是自

願的”

“他們(企業)不是被命令一定要遵照政府和喬海利的意志,但他們知道,事實上必須這麼做”喬海利等商會和企業的負責人作為關鍵 證人出庭,幫助外界瞭解中國各類商會組織運作的細節,以及政府“調控”的具體實施過程。這是維生素C 反壟斷訴 訟引人關注之處。

“喬海利可以說代表了政府之手。他對這個案子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 ”中方律師查爾斯堅持認為,行業自律、聯合定價限產,是政府的強制性要求,並非企業自願。

他認為,應揭開所謂“行業自律”的面紗, “我的客戶每天都面對那樣的境況——不得不參加商會召集的會議,不得不簽署協議。這就是所謂的行業自律。 ”這些行政指令不會都以書面文件呈現。行政監管滲透到每個角落——這是中國企業生存和呼吸的環境。

2013年3月13日,最後一次庭審。

美方律師 : “我想,如果政府要有指令,他們並不會羞于發出書面文件。 ”中方律師 : “假如你是中國官員,你會把強制性的命令都寫下來嗎?當然不會。你當然想讓事情表面上看起來是自願的。 ”當中國企業湧入國際市場時,政府到底是什麼角色?這是庭審爭辯的焦點,也是本案的關鍵。

“每天清晨醒來,中國的企業家不會對自己說,我生活在中國,國家今天要命令我幹什麼?每天晚上,他們也無需在日記本上寫,親愛的日記本,中國商會的喬海利先生今天要求我幹了些什麼。 ”中方律師在3月13日的庭審上力圖描述中國企業的生產狀況和企業領導人的決策過程, “他們不是被命令一定要遵照政府和喬海利的意志,但他們知道,事實上必須這麼做。 ”“這就是我的客戶所處的環境,政府具有廣泛權力。在那裡,政府命令企業參加行業自律。 ”中方律師強調。

他舉例稱,在喬海利的證言中出現了一個原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官員的名字。該官員對喬海利說,應該召集一個會議, 因為 “維生素C的出口價太低了” 。

律師解釋說,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是中國商務部的前身,而中國商務部目前的職能之一就包括反壟斷。在他看來,這一例子說明連中國反壟斷部門官員,都認為需要召集企業協調價格。

所以, “所謂的企業共謀,其實是由政府授意的。這種政府的管理策略自始至終都存在。甚至這個官司發生之後,仍在繼續。 ”中方律師稱,商會是商務部的下屬機構,商會有一大堆的協調會議,企業有匯報的義務,然後成百上千個出口合同需要喬海利這樣的人蓋章。

“中國就是這樣一個國家,政府和行業協會實施著滲透性的監管。 ”

商會權力

“這就像海浪沖過來,你伸開雙手,

卻無法托住一朵浪花”

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中國企業的出口的確受政府以及隸屬於政府部門的商會組織管理(詳見輔文“商會回歸民間” ) 。

以中國醫保商會為例,其章程中明確規定業務包括“加強與政府有關部門的聯繫,發揮政府與企業的橋樑作用……參與本行業有關法律法規、宏觀調控和產業政策的研究、制定;組織或參與制訂、修訂行業發展規劃、行業准入條件;參與行業資質認證等相關工作” ;此外,還“根據政府授權或會員企業的共同要求和同行協議,對醫藥保健品貿易與投資等進行協調”等。商會會長、專職副會長、秘書長人選均由本會業務主管單位(即商務部)推薦。

1997年, 根據商務部和藥監局通知,中國醫保商會下屬的維生素 C 分會負責 確定維生素 C 出口協調價格,出口企業如果拒絕執行,可能被取消出口經營權。

2002年,商務部根據“入世”承諾廢止了這一通知,取消對維生素 C 的出口限制,但很快又針對包括維生素 C 在內的36種特定商品建立了出口預核簽章制度,要求出口企業申請出口報關前將合同送達相關商會加蓋預核簽章。

中國官方對行業的“協調”至今存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將維生素 C 年度生產計劃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進行“宏觀調控” ,並確定10家合規生產企業名單及其年度生產計劃。

《2011年維生素 C 生產計劃等事項的通知》要求,當年全國安排維生素 C 生產計劃10萬噸,較上年同期壓縮30%。藥企據官方文件獲得計劃產量,如以東北制藥為主要生產廠家的遼寧省獲得生產計劃為1.84萬噸,石藥、華北制藥所在的河北省獲得3.36萬噸等。

2011年4月12日,中國醫保商會維生素 C 分會在北京召開全體會議,通報了國家有關部委加強對維生素 C 生產和出口管理的思路。

中國醫保商會這些維護行業和企業利益之舉,終於在美國碰壁。

反壟斷法被譽為美國自由企業的大憲章, 其主要規定包括1890年生效的 《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和1914年生效的《克萊頓法》 《聯邦貿易委員會法》等。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曉曄曾在一篇論文中介紹說,美國最高法院布萊克法官在一個判決中曾指出, “謝爾曼法依據的前提是,不受限制的競爭將產生最經濟的資源配置、最低的價格、最高的質量和最大的物質進步,同時創造一個有助于維護我們民主的政治和社會制度的環境。 ” “三倍損害賠償”是美國反壟斷法訴訟的一個重要制度。此外,執法機構還可以對違反反壟斷法的人實施刑事制裁。近年來,美國反壟斷當局越來越注重調查和制裁國際卡特爾。

其實,中國政府部門干預價格和市場的努力並不總是有效,終究抵擋不過市場自身的力量。

中方律師查爾斯請了一名中國經濟學家作為專家證人,稱2003年維生素 C 價格大漲,是因為當時 SARS 爆發,導致了對維生素 C 的需求爆漲,價格迅速高漲至原價的3倍,疫情最嚴重時恰恰是價格最高點。但是,SARS消退之後,價格就開始跌落。在這種時候,商會能否成功協調,要求企業遵守定價協議?

喬海利說,做不到,因為市場的力量是難以對付的。 “這就像海浪沖過來,你伸開雙手,卻無法托住一朵浪花。 ”喬海利作證,商會會議當時設定的價格為9.2美元,但維生素 C 價格仍然下跌,後來不得不取消了最低定價。

在法庭上,主審法官柯根向陪審團解釋,任何一種協議或者共謀,如果限制了貿易或者商業,就是非法的。即使聯合定價的共謀失敗,不管聯合定價是高了,還是低了,哪怕沒有實際損害存在,都違反了《反壟斷法》 。

最終,中國應訴企業潰不成軍。美方律師威廉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稱,如果判決生效,中國被罰企業不執行,將可能被禁止出口至美國。盡管中美沒有承認和執行民事判決的雙邊協議,但是,只要被罰企業出口商品至與美國有國際公約或者雙邊協議的其他國家,其禁令都可能被執行。

中國還有其他被控涉嫌壟斷行為的訴訟。

在維生素C反壟斷訴訟之後,2005 年9月,針對中國企業的第二起反壟斷 訴訟,將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和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總公司等17家中國鎂砂企業一起列為被告,其案情結構與維生素C案非常相似。

這起訴訟的原告方也是狀告中國維生素C 壟斷的兩家美國公司之一,承辦該案的律所正是威廉律師所在的律師事務所——Boise,Schiller& Flexner。

2006年2月22日,上述鎂砂反托拉斯案的原告之一,又在同一家律所的幫助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西區的地區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指控重慶南川有色集團公司、天津澤西礦產加工有限公司、米納克(天津)礦業有限公司以及數家外國企業形成卡特爾,控制礬土的出口價格,違反了美國反托拉斯法。被告中國企業也是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成員。

教訓已很慘重,然而才剛剛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07

上路半年三大亂象現形 產官學各吹各的調 荒謬《個資法》 主管機關僅三人負責

2013-06-10  TWM
 
 

 

《個資法》施行逾半年,卻仍出現公家機關不知如何遵守的荒謬案例,這樣民間企業與一般個人又該如何遵行?而負責法令解釋的台灣主管單位竟然只有三名編制,相較於香港與澳門,實在少得太「瘋狂」。

撰文‧葉揚甲

從二○一二年十月一日正式施行後,《個人資料保護法》迄今上路已逾半年,然而,在這段時間中,為求符合《個資法》所衍生而出的荒謬怪誕,卻是時有所聞。

首先,在一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南投縣各國中小學的榮譽榜單即出現好多的「○○」,得獎同學的姓名被隱匿,反而像是做錯事,這前所未見的景象甚至引起社會譁然,因而讓外界對新版《個資法》產生是否「脫離現實」的疑問。

亂象一:政府資訊遮掩過頭法務部很快地在此軒然大波後兩日做出解釋,「學校張貼榮譽榜揭示學生姓名,符合《個資法》第十六條、第二十條的利用規定,無需過度遮掩姓名」。

其實,若細看《個資法》第十六條,不難發現很多荒謬都不該發生才對。例如,符合「有利於當事人權益」、「為維護國家安全或增進公共利益」,或「為防止他人權益之重大危害」等情形之一時,公務機關就可為特定目的外之利用。

不過,即使法條寫得如此明白,且經過法務部再次詮釋,政府各單位仍然會拿《個資法》當護身符,迴避外界公開資訊的要求。甚至,今年五月二十四日,花蓮縣政府所印製的防災地圖皆未公布村里長全名,聯絡電話亦有所保留的荒誕情事,議員就質疑這要人民如何使用防災地圖?

姑且不論防災地圖「重新製作」須耗費的公帑,因為這現象的病灶顯然是連公務機關都搞不清楚的《個資法》。

《個資法》上路,公務機關好像如臨大敵,但民間企業的反應則相對冷淡許多。中華數位科技公司的專案顧問吳毅勛表示,法令上路已逾半年,絕大多數企業仍尚未按照經濟部公告的個資盤點表進行清查。企業之所以「怠惰」,「可能是主管機關沒有進行實際查核所導致,而且在沒有一個夠經典的判罰案例出現前,《個資法》很難被企業重視。」《個資法》的熱度確實有減弱跡象,不過KPMG台灣所資訊科技諮詢服務組副總經理謝昀澤卻認為,企業還是得謹慎面對,畢竟《個資法》的罰則相當重,若有違反,將可能分別承擔行政、民事或刑事責任,刑法最高甚至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罰則雖重,但細究法律執行可行性時,一位不願具名的國立大學教授就點出問題,「台灣《個資法》乍看很先進,但因為施行細節不完整,要具體落實,恐怕遙遙無期。」根據《個資法》第二十七條,「非公務機關訂定個人資料檔案安全維護計畫,或業務終止後個人資料處理方法之標準等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例如,醫療院所的主管機關是衛生署,個資業務要遵守哪些標準就該由衛生署訂定。

換言之,除非所屬行業的主管機關已經明訂細則,「否則,只有母法的《個資法》,不可能罰任何人。」教授舉例,像違反「交通規則」要罰一千八百元,那何謂交通規則呢?如果沒有「闖紅燈」這種具體內容,執法單位根本無從開罰。

亂象二:就醫資料仍遭濫用現在的《個資法》就好像沒有提出「闖紅燈」的交通規則一樣,不明就裡的人搞不清楚什麼情況是違法;知道情況的業者卻又可以置若罔聞,仍然把個人資料做不當使用。

例如,現在醫院大多還是直接將病歷做「其他」用途,吳毅勛解釋,過往看病時留下的就醫紀錄,或個人疾病史,「通常你不會知道這些資料,會被拿去做哪些研究。」更有甚者,這些敏感個資還會於生技業間互通有無,這部分就是《個資法》下的「未爆彈」。

另外,一般個人在社群網站這麼普遍的環境下,例如:人肉搜索,或者用手機錄一段路人的影像PO上網,這樣算不算違反《個資法》呢?

法務部法律事務司科長李世德引用《個資法》第五十一條,「自然人為單純個人或家庭活動之目的,而蒐集、處理或利用個人資料,不適用本法規定。」所以,自然人是否違法,須回歸個案的動機與犯行,「這裡要提醒的是,不適用《個資法》,不代表就不會觸犯其他法條!」不過相較之下,企業端的衝擊還是遠超過一般民眾。

吳毅勛認為,《個資法》對企業的最大衝擊在於「行銷業務」。過往行銷業務取得個資的方式,不外乎舉辦活動實際蒐集或透過企業交換,甚至直接購買名單,「如今卻得按正式管道蒐集個資,成本勢必暴增,這是企業不得不正視的難題」。

看來要避免可預見的紛擾,主管機關的積極與否攸關重大。對此,李世德表示,若對個資處理有疑義,目前仍是由法律事務司統一解釋,「只是,現在正式的公務人員編制,就只有兩位科員連同我,三個人。」如此「少」的人數,讓人不禁好奇是否為常態?

亂象三:竟未設專責單位

根據資料,人口比台灣少很多的香港、澳門兩地,皆早已設置個資專責機關,人數則遠多過台灣的「法令解釋機關」。考慮到只有三個人「充當」專責單位的台灣,「這在《個資法》上路後,該如何運作?」李世德用「瘋狂」兩個字形容一二年十月、十一月《個資法》剛上路的情況,「不僅一般民眾會申訴,甚至還得擔負起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諮詢的責任。」「最密集時,單一個月曾收到上百件紙本陳情,幾乎等於過去一年的總量,這還不包括電話詢問。﹂不過,李世德認為,先別鑽研人力貧乏的問題,因為「台灣連基本的個資專責單位都沒有」,政府應優先考慮設置專門承辦個資的機關。

無論如何,《個資法》已經上路,政府就該提升重視的程度,否則連公家機關都執行得「雜亂無章」,乃至於浪費公帑,又該如何寄望獲得舉國上下的一致推行?

台灣《個資法》管不動

──港、澳、台三地個資專責單位比較

項目香港澳門台灣

總人口707萬55.5萬2331萬

專責機關個人資料私隱

專員公署個人資料保護

辦公室法務部法律

事務司*

成立時間1996年2007年尚未設立機關人數79人32人(預備增至60人)3人

2013年

預算2011~2012年

4860萬港幣

(約1.8億元新台幣)3000萬澳門幣(約1.1億新台幣)N/A 註1:*為法令解釋單位、非專責機關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主計處註2:港幣兌新台幣1:3.85、澳門幣兌新台幣1:3.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21

【趨勢】谷歌大舉進軍機器人領域:收購七家機器人公司,安卓之父擔任項目負責人!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8/56954.html

當安迪魯賓將Android項目的領導權移交給桑達爾皮猜(Sundar Pichai)時,業內人士就開始猜測魯賓下一步會去做什麼。現在答案出來了:機器人。

魯賓週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他負責的機器人項目是谷歌長期Moonshot項目中的核心內容之一,無人汽車和谷歌眼鏡也是Moonshot中的項目。

魯賓稱:「與其他的moonshot項目一樣,你必須將時間因素也考慮進來。我們需要足夠長的準備時間和10年的長遠規劃。」

為了啟動機器人項目,谷歌已經收購了7家機器人公司,但是至少現在這個項目的範圍還比較有限,主要集中在機器人製造上面。

谷歌首席執行官拉里佩奇(Larry Page)對魯賓的工作給予了很高的期望。佩奇在Google+上發帖稱:「魯賓負責的上一個項目是Android,一開始只是一個瘋狂的想法,但是最終卻在全球數億人的口袋裡裝了一台超級電腦。現在談機器人項目的成敗還為時尚早,但我已經等不及了。」

現在製造行業經常需要用到機器人,比如讓機器人去銲接汽車框架和精確安裝擋風玻璃等。亞馬遜週日宣佈它計劃利用直升機來送貨,這表明技術自動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與谷歌其他的moonshot項目一樣,機器人項目也包括硬件和軟件兩部分。從硅谷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來看,美國科技行業的發展是從硬件起步的,之後才逐漸轉移到軟件領域,但是谷歌是一家同時擁有硬件和軟件業務的公司,它建立了自己的服務器和數據中心,生產摩托羅拉手機,也編寫自己的軟件。當機器人行業的軟件和硬件都還不太成熟的時候,由谷歌這樣一家軟硬兼通的公司來開疆闢土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

谷歌收購的幾家機器人公司包括:由東京大學以前的一個機器人研發團隊創辦的Schaft、專注於計算機視覺和卡車裝卸機器人的初創公司Industrial Perception、生產機器人控制器的Meka、機械臂廠商Redwood Robotics、另一家機械臂廠商Bot & Dolly、兄弟公司Autofuss以及生產汽車動力腳輪的Holomni。

利用機器人來組裝電子產品、包裝產品以及在倉庫中轉運產品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率。當然,機器人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就意味著更多的人可以從生產線上撤下來,他們必須去尋找其他的工作。這也是科技發展帶來的副作用之一。

顯然,谷歌的志向絕非僅僅是利用機器人去製造、包裝和運輸產品。谷歌應該會以一種新的方式來使用機器人技術,它希望機器人技術能夠與搜索、Android和無人汽車一樣,對消費者的生活造成直接的影響。或許有朝一日谷歌的機器人能夠走出工廠和倉庫,在更廣闊的天地裡大展拳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