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獨二代 更讓人煩惱

2010-11-29  TCW




前幾期,我們推出了兩岸八○後年輕人的專題報導,記錄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價值觀。金小記的中國網友,笑嘻嘻的跟我說:「下一次,你們就可以做獨二代的故事了。」

獨二代,就是這群中國獨生子女的第二代。我反問,有什麼有趣的現象?對方回答:「你不知道好孩子跟青蛙的故事嗎?」

原來,他說的是最近在香港股市連創奇蹟的新股:「好孩子」跟「博士蛙」。「好孩子」是中國的嬰兒車廠商,銷量全球第一,預計今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上市的「好 孩子」,剛成為今年港股的超購王,在人人搶買下,其公開發售的中籤率只有五%。而另一檔九月掛牌的中國童裝廠商「博士蛙」,掛牌第一天,股價就上揚四 一%。

這波熱潮的背後,就是大家對於獨二代的無限想像。目前,獨一代的中國年輕人,如果以一九八○年後到一九九○年出生,他們的年齡是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現 在,他們開始成家生子。根據統計,中國一年有一千六百萬個嬰兒出生,是美國的四倍,不僅市場大,而且,這群「小皇帝」所生的「小皇帝」,消費說話權又比他 們的「皇帝」爸媽更大。

中國零點研究諮詢集團的董事長袁岳跟我說,他們曾經抽樣過一些中國家庭,計算那一個月當中,全家人的說話數量,結果發現,小孩的說話量占整個家庭的七到八 成,其次是父母,然後爺爺、奶奶的說話量竟連一成都不到。甚至,中國不少父母連要買自己的衣服,都先問小孩,「這好不好看?」

光想到這群獨二代的消費潛力,很多企業大概會興奮得睡不著覺。我把這心得跟我的獨一代中國友人分享,他說,但也有很多讓人煩惱到睡不著的問題出現。

比如說,怎麼取名字?

獨二代的爸媽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在中國,其實女權是頗高漲,所以中國獨二代中,開始出現一些同時冠父母姓氏的現象,名字變成四個字。

又比如說,週末該怎麼度過?

明明上班累得要死,但是一到週末,兩邊的父母都想要見唯一的金孫。時間分配就是個問題。

我的獨一代友人叨叨絮絮的念著,他的孩子,才一、兩歲,就要開始學前教育,一個月要花上人民幣四、五千元。

但不知道為何,聽到這裡,我卻開始同情起這些獨二代小孩。我真想跟友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年,我目睹身為中國第一代小皇帝,因為家庭期望壓力,所負擔的強大心理壓力,都覺得喘不過氣。

現在,壓力加倍下,我光想到這群獨二代的未來,雖然不至於煩惱到睡不著,但也是頭皮發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81

讓人一聲嘆息的高鐵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3/1.html

(1)

記得當年港高鐵立法會表決的時候﹐那時仍在政府工作﹐投票當天也要回去當值。我在控制室坐了十二個小時的班﹐看抗爭的各方在立法會外排兵佈陣﹐拿著所謂的應變計劃都沒有用﹐主要是悶坐在那裡﹐看電視轉播。屏幕上﹐苦行的年輕人反高鐵那麼激烈﹐當時也不能理解。

我對港高鐵說不上贊成還是反對﹐覺得港高鐵應該起﹐但只覺得600億的成本﹐似乎太貴﹐但也是香港必須承受的代價。不過﹐我對中國的高鐵﹐那時一直沒有抱懷疑態度﹐滿腔熱誠﹐只覺得了不起﹐偉大﹐足以為之自豪。

回思種種﹐不禁感到一聲嘆息。

現在想起來﹐當時香港很多青年對高鐵持批判﹐懷疑態度﹐這是一種出自理性思維的自覺﹐本能地就對一些不合理的東西有一種直覺。他們的知識和閱歷也許不夠﹐對於這種直覺﹐無法說出個所以然﹐但他們仍然相信自己的直覺﹐而且忠於自己的這種信念﹐這才是難能可貴的。

反 過來﹐像我這樣的人﹐理論上應該瞭解更多﹐也更應該有自己獨立的判斷﹐但選擇了去接受矇蔽﹐故意對一些不合理的東西視而不見。我能想起一個類似例子是中國 的大躍進﹐放衛星田﹐當時很多知識份子也能看出其中的不合理之處﹐但都大唱讚歌。這並非他們昧著良心﹐而是他們選擇去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背後寄託了 太多﹐所以不再理會事實。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錢學森﹐他是真心的相信﹐畝產可以萬斤的﹐並做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科學推論。

當然﹐像我這樣小人 物﹐很多時候是出於一腔熱情而去擁抱一個看起來宏偉的事物﹐無關大局。但有很多真正瞭解內情的人﹐故意扭曲﹐這實在就是有違知識份子的品德了。在港高鐵投 票前夕﹐有很多所謂的專家學者跳出來保駕護航﹐當然也是考慮到將來可以分到蛋糕的利益。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個大學的地理教授﹐在報上洋洋灑灑地論證內地的高 鐵站也都是設在市區的﹐從而港高鐵站不應設在錦田﹐而應在西九。這完全是睜眼說瞎話了。實情如何﹐他是不可能不知道的。為將來的研究經費寫這樣的應景文章 ﹐學術的風格也未免太廉價了。

(2)

青藏鐵路開通的時候﹐我曾見過很多評論。一種見解是﹐為什麼中央一定要在西藏修鐵路 ﹐而不是高速公路﹖因為鐵路是一種象徵﹐轟轟烈烈的鋼鐵巨龍滾過﹐伴隨著巨響﹐能形成一種強大的視覺衝擊﹐這在講究圖騰文化的藏區﹐更能神化中央政府的地 位﹐才能把國家的意志形象化,才能在心理上把當地民眾壓倒﹐心生臣服。

是的﹐高鐵也是一種象徵和圖騰﹐背後寄託著強國夢和民族情緒﹐在這個巨大圖騰面前﹐很多人都會選擇放棄自己﹐匍伏崇拜﹐這在崇尚集體主義的中國來說﹐是很正常的。

能夠這樣就輕易就放棄自己的獨立思維﹐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來說﹐都是極其危險的。從這點來說﹐那些能夠在這個巨大的圖騰面前﹐還能保持更多理性和批判精神的年輕人﹐比起當初那些嘲笑這些年輕人無知幼稚的所謂專家﹐顯得尤為難能可貴和高尚。實在應該還他們一個公道。

(3)

對中國高鐵的反思﹐主要來自三點。這三點在當初看起來無關宏旨﹐在整個宏偉的藍圖下顯得無關緊要。但在鐵道部人事地震的背景下﹐其中的不合理之處就越放越大﹐因為不符合邏輯﹐才顯得出整個高鐵計劃的荒謬性﹐有一種嘩嘩然而倒的感覺。

這三點﹐都是和速度有關的。

第一點﹐為什麼要追求三百五十公里的高速﹖京津高速原來的設計時速是三百公里﹐後來鐵道部施工時要求增加到時速三百五十公里﹐整個工程費用相應增加了三成。

這增加的五十公里有何意義呢﹖一點都沒有。只是把行程縮短了十分鐘。京津高鐵現在每年不算建造費用﹐單單只算營運成本﹐每年就要虧七億。而這還是以停止所有普通班次的運行為代價的。

在整個武廣線上﹐京滬線上﹐鐵道部所追求的都是高速﹐再高速﹐從三百公里﹐到三百五十公里﹐到三百八十公里﹐每提一個檔次﹐意味著幾百億的費用增加。

這樣又有何意義呢﹖這樣增加幾百億的投入﹐換來的只是幾十分鐘的行程縮短﹐和將來更加高昂的票價。事實上﹐中國高鐵新站大都遠離城區﹐需要起碼一小時才能抵達。如果真是想要縮短時間﹐就應該把高鐵站設在城區﹐或改建原來的火車站就好了。

武漢站﹐廣州站﹐上海站﹐北京站﹐深圳站﹐這些新站都是上百億的投資﹐都是號稱亞洲最大的火車站﹐都是典型的政績工程。

鐵道部不顧一切地提高時速﹐而不考慮實際效果﹐說穿了﹐不過是一種好大喜功的心理。而不考慮在城區設置車站﹐不顧旅客的便利和未來的競爭力﹐非要建那些龐大的新站﹐也無非是為了可以在這些土建工程中可以撈取利益。

這些說穿了﹐一切就顯得非常無趣﹐和原來的宏偉相比﹐簡直是一種諷刺。

(4)

在劉志軍上台以前﹐中國對高鐵還有很大爭議。劉志軍上臺後﹐以「客運專線」的名義發展高鐵﹐避開了原來的爭議。

熟悉中國鐵路的人會知道﹐中國鐵路的主要矛盾在運力﹐而不在速度。在「和諧號」出現以前﹐中國鐵路已經提速到時速120公里了﹐相當高了。中國鐵路的主要問題是座位不夠。再加上中國工業依賴煤炭﹐而煤炭運輸主要靠鐵路﹐更加加劇了鐵路的緊張。

「客運專線」的概念是把客貨運分開﹐力主解決運力問題。客運專線是按時速兩百公里設計的﹐建成後﹐原來的客運列車都可以轉上來﹐空出原來的路線發展貨運。

大家都是這樣理解的。國務院也是按這個概念來審批整個鐵路發展規劃的。

誰知道﹐原來劉志軍欺騙了所有人。這些「客運專線」開始施工後﹐設計標準一律改成時速三百公里以上。這樣的時速﹐必須使用無匝軌道﹐只有較輕的動車才能在上面行駛﹐現有的中低速普通客車因為太重不能開上去。

也就是說﹐在劉志軍的偷換概念下﹐原來的「客運分離」概念已經蕩然無存﹐新建的「客運專線」﹐也就是高鐵﹐只是服務一群從航空市場那裡搶來的高端客戶﹐而原來的客運列車還是只能和貨運列車在原來的線路上一起跑。

對於以中低收入為主的中國火車旅客來說﹐坐的火車是兩百公里還是三百公里時速﹐根本沒有所謂﹐如果他們要更快﹐可以去坐飛機。對他們來說﹐最關鍵的是能買到票﹐不受春運之苦﹔對國家來說﹐最重要的是煤炭能及時運出去﹐不要造成電荒﹐而且將來大宗貨物可以用鐵路運。

也就是說﹐中國花了上萬億﹐而鐵路原來的基本問題﹐運力不夠﹐還是根本沒有解決﹗

那還建高鐵來幹什麼﹖

劉志軍為了個人的好大喜功﹐誤國誤民﹐造成的後果遠比他的貪污腐敗要嚴重得多。也許就是有高層認識到這點﹐才把他一怒而抓的。

我在想﹐劉志軍為什麼能把所有的人都欺騙了﹖施工規範﹐運行速度都是放在那裡的﹐鐵道部的宣傳也不留遺力﹐從時速兩百公里﹐三百公里﹐三百五十公里﹐到三百八十公里﹐舉國皆知﹐人人叫好。但為什麼所有人﹐包括溫家寶﹐沒有發現其中的大問題﹖

因為劉志軍把所有人都迷糊了﹐所有人都沉溺在「世界最快」﹐「全球最長」的夢幻中﹐已經忘了當初的初衷﹐每個人都在自己欺騙自己﹐高鐵成為一個圖騰﹐不由自主地去匍伏崇拜﹐敬畏其中﹐而不敢去質疑﹐失去了判斷。

(5)

第三點的反思﹐自然是高鐵的修建速度了。

中國修建高鐵的速度﹐簡直可以用「玩命」來形容。全部是一邊設計﹐一邊施工﹐設計標準還一改再改。高鐵的施工是高技術工作﹐技術力量有限﹐應該是修完一條再修一條﹐而現在是全面鋪開﹐幾十個項目一起動工。施工質量可想而知。

尤其高鐵線路不能有彎度﹐所以大部份都是隧道和橋樑﹐尤忌趕工﹐要命的是﹐劉志軍還一再下令要縮短工期﹐每個項目都起碼要提前三分之一時間完工。

這樣趕﹐將來當然後患無窮﹐就算不出重大事故﹐維修檢測﹐甚至重修﹐也將是一筆不菲的代價。

高鐵施工沒有必要這樣趕工﹐也不應該這樣趕工。這樣的一切﹐說穿了﹐也只是為了原有領導層能乘在位時能撈更多而已。真是一聲嘆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55

如果你想讓人懷念 郭奕伶

2011-6-20  TCW




不管是雄辯之輩,或是口拙之人,我相信,在生命中的某些時刻,人們總是「很會」說話。

不信?那麼,請試著回想一下,在下列場合,你開口與閉嘴的時間,比例是如何:

場合一:你與屬下溝通時,你說得多,還是聽得多?場合二:孩子放學後,你數落他多,還是聽他說多?場合三:你總是滔滔不絕的對客戶推銷,還是靜心聆聽他的需求?扮演上述三種角色時,你的「說聽比例」是十:一,還是五:一?

身為一個母親,有一天我發現,自己才開了個頭,講了第一句話,孩子竟然倒背如流的講出我所想講的每一句話,字字句句如此精準,我,當下被震懾住。原來,日復一日的叨叨絮絮,絲毫沒起到作用。

在職場或家庭,通常權力越高者,越容易不耐煩,他們專注在市場的競爭、自己的戰功,對別人的想法沒興趣,因此總不自覺的將情緒、壓力、期待,一一「說」給下位者聽。說,變成了一種自我保護的武器。

回想一下,你對下屬(或配偶、孩子)的要求,有多少是十年如一日的同樣叨叨絮絮?

這種忍不住便要開口,事事下指導棋的領導方式,當然沒有效能,因為,人不是機器,人需要被看見、被聽到、進而被理解,然後才能心甘情願的與你同行。而位高者必須解決的問題更難,因此在關鍵時刻,往往「不說」比「說」,更能得人心、識人情。

就像美國印地安查拉幾族(cherokee)的諺語:「聆聽低聲耳語,你就不會聽到大聲尖叫。」

當然,這並非鼓勵人們凡事不說話,那其實是消極的閉嘴,有智慧的閉嘴,之所以能產生巨大的力量,源自於閉嘴後而產生的一連串聆聽、觀察、同理、關懷動作。有了這些配套,人與人之間的深度交流,因而豐潤起來。

本期封面故事製作近尾聲時,資深撰述尤子彥寄來一段話:如果你想讓人看到,就站起來;如果你想讓人聽到,就說出來;如果你想讓人們懷念你,就請你閉嘴!這句話,出自參加海明威紀念會一位無名氏之口,卻十分雋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2

史玉柱叫停「網遊下鄉」為何讓人不舒服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072618.html

概之前留給人們的印象實在大差,史玉柱一下慈悲起來,公眾都有點不舒服。

前晚,他給員工發郵件,叫停了《征途2》下鄉計劃。理由是,農村監管環境比想像中困難,為保證留守未成年兒童不沉迷網遊,決定暫停。

人們質疑史玉柱是在炒作,認為他壓根就沒想做「網遊下鄉」,只是引起熱議賺眼球,美化自己。

從郵件看,我相信他叫停的動機。他說自己看到了外界質疑,認為團隊沒有充分考慮如何規避農村未成年人沉迷網遊的問題。

這決定讓負責《征途》的副總裁紀學鋒不爽。前天,面對外界質疑,出身農村的他曾在微博裡諷刺不瞭解今日農村的「磚家叫獸」,認為他們沒資格站在道德制高點評價《征途2》下鄉計劃。

但叫停網遊下鄉無疑是對的。因為,中國農村早已不是過去的熱鬧村落,大部分地區的勞力已成常年遷移的產業工人,農村已是老年人與兒童留守的世界。前者不會上網,留守兒童缺乏有效監管,監護工作多由老人承擔,而他們不懂網絡。

事實上,過去多年,許多農村孩子因沉迷網遊,出現諸多失學、違法案例,甚至引發人倫慘劇。2009年全國「戒網癮」大討論,甚至成了驚動許多地方政府的公共事件。

但史玉柱合理的叫停理由卻同時讓人有些不解,我對他被稱為營銷大師充滿懷疑。他對農村網遊市場的判斷更多建立在數字世界,帶有強烈的功利訴求,忽視了農村現狀與真正的文化需求。

他的判斷建立在1.31億農民網蟲身上。但筆者認為這有水分,尤其是結構與分佈。拿上海農民與山東農民生活水平比,差距明顯。「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事實上,不等於家家通電話,能上網。

他期望網遊下鄉能像家電、汽車下鄉一樣火爆,這有些滑稽。而巨人營銷團隊的娛樂精神更是有些殘酷。他們的理念是:農忙時掛機,農閒時國戰,秋收遊戲兩不誤。口號是:村村通點卡、鎮鎮有禮包,玩遊戲送化肥。

史玉柱說這貼近鄉村生活。但不愁生計的他,可能不知道農民的真實生活水平,那裡PC普及率仍很低。另外,即便有個別電腦,留守的農民學習也有門檻,而學生大多又在外上課,史玉柱難道指望他們逃學上網玩《征途2》?

看來史玉柱仍對農村刷牆式營銷充滿期望。筆者要告訴他的是,眼下農村已非10年前局面,當大量農民已被生存所累,成了產業工人後,《征途2》的農村市場不是擴大而是縮小了,除非史玉柱圍著郭台銘的工廠去大建網吧,那可能是個增量市場。

這種微妙的心態,至少透露出史玉柱一貫的商人立場。他一直強調做企業追求利潤是第一位的,不賺錢就是危害社會。而這種理念甚至影響著巨人網遊的盈利模式。比如史玉柱倡導遊戲消費的「階級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40

夢想讓人不平凡 王文靜

2011-11-14  TCW




近年,在台灣最讓我感動的建築莫 過於「老英格蘭」莊園。如此之美、雋永!走進這幢建築,有一種奇妙的魅力,人不自主的舉止優雅。美感,豁然被打開。

我總是感慨,台灣,高密度的聚集全世界最醜陋的房子。真沒想到,有一天在台灣看到有人能蓋出一座五百年前、英國都鐸王朝的古堡建築。其挑戰在於要還原諸多 古老的工法,即使在英國都困難,更遑論在台灣。「老英格蘭」的主人是大羅,一個傻子、瘋子與藝術家的結合體。不傻、不狂,不會費時九年挑戰如此高難度建 築,不會於銀行緊縮銀根仍一意孤行。職業軍人退役的他是古堡的建築師,也是興建工人。他不在乎身上那件平價襯衫到底穿了多少年,全心於建築的一稜一線,不 惜一再打掉重做。他的傻與狂,無異於《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好久,從民間到官方已少見夢想家。

九年的投資,金錢與青春難以計量。我問大羅:「二十年都回不了本的投資,人生何苦如此?」他說起夢想,想在台灣留下一座建築經典的飯店,可以傳世,一如歐 洲的百年飯店。如此澎湃、不自量力的初衷,出於一位拙於言辭者、自學者。那一刻,我的心也激動,想把他的故事寫下來,記錄一個夢想的追尋。一年前,我在這 個專欄約略提起過他的故事。探索無人之路,大羅曾經極度孤獨與挫敗,完工的時間一年拖過一年。黑夜漫漫,大羅一度退縮到不想見人。此時,忘年之交、雕刻大 師朱銘以一則寓言相贈:

在深山裡,石階對石菩薩長嘆一聲:「我們都是大理石,為何命運如此不同?你被萬人膜拜,我卻被萬人踐踏。」石菩薩不疾不徐的回應:「因為,養成過程不同。 你只挨兩刀而成石階,我卻是千斧萬鑿才成菩薩身。」過程不同,結果自然不同。大羅了然,繼續埋首。

去年,「老英格蘭」終於落成,我深深佩服。我跟大羅說:「我以認識你為榮」,他靦腆的笑了。他讓我見識到夢想的力量。夢想可以讓人不平凡,拔除荊棘,屢倒 屢起。

苦盡,尚未甘來。沒想到,「老英格蘭」竟陷入農地使用爭議的風暴,拆除之聲而起。我不懂法律,只有不忍看到認真追求夢想的人,一再荊棘滿身。想來想去,提 筆寫下這個故事,讓此事被看到角度能有所不同,讓夢想的結局可以圓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30

七分鐘 立即讓人改變壞習慣

2012-03-19  TCW



立即影響法是唯一經過科學驗證, 可以在七分鐘之內激勵人們的方法。它鼓勵人們找出自己的理由去做你希望他們做的事,並且實際付諸行動。你只需要問對方六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啟發他了解 到,他也許會願意採取行動,例如:戒菸、準時上班、填寫季報表,或是把他欠你的二十美元還給你。立即影響法幾乎對任何事都能奏效。

你當然也可以把這套方法運用在自己身上,無論是持之以恆的節食、運動,還是完成任何一件你一直掙扎著想去做的事。這套方法適用於知道自己希望改變,並急於 開始改變的人,以及認為自己希望改變,卻害怕做不到的人,當然還有那些認為自己不想改變的人。

當初,我是應忙碌的急診室醫師要求,發展出這套方法。醫師們希望激勵那些因酒精相關意外及醫療問題而來到急診室的病人。他們想鼓勵這些人,去尋求酗酒問題 的解決方法,然而由於醫師只在治療病人時才可能與他們接觸,也就是說,醫師大約只有七分鐘的時間可以去影響那些處於半醉狀態,而且未必了解自己需要幫助的 病人。

七分鐘、抗拒的病人、忙亂的急診室,在這種情況下,有什麼方法可以使人們願意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呢?答案很簡單:他們自己的理由。人們採取行動,通常會是 因為自己而不是他人的原因。如果確實是因為別人給的理由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改變也多半無法持久。立即影響法的秘訣就在於,它幫助人們發現去做某件事的理 由,即使他們原本自以為並不想做那件事。

因此,你幫助人們的方式,並不是直接告訴他們為什麼應該改變,而是問他們,為什麼他們會想改變。

步驟一:如果你有可能想改變,那是為什麼?(如果是想影響自己,那就問「如果我有可能想改變,那是為什麼?」)

步驟二:你有多想改變?以一至十的分數來表示,一代表「一點也不想」,十代表「百分之百想」。

步驟三:你怎麼沒選擇更低的分數?如果受影響者選一,那麼你可以用一個比較小的改變當問題,重新問對方,或是問對方,要如何才能讓分數從一變成二。

步驟四:想像你已經改變了,那會有什麼正面的結果?

步驟五:這些結果為什麼對你來說很重要?

步驟六:如果有下一步,那會是什麼?

那些急診室的醫師使用我這套七分鐘對話的方法,結果非常成功,讓那些「和酒精相關」病人的飲酒問題降低了近五成。現在,立即影響法已經成為全美各地急診室 與創傷治療單位標準醫護過程的一部分,全美的住院醫師都必須學習。

我曾將它推介給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從中階主管、業務員、人力資源專家,到執行長。我也訓練與指導過企業組織內重要的員工及主管,包括貝爾、必治妥施貴寶、 奇異等公司,以及美國管理協會、戒癮技術轉移中心等訓練單位。我合作過的公家機關與民間企業包括常春藤盟校如耶魯、哈佛及布朗大學,聯邦政府機構如美國國 家衛生研究院、美國衛生暨公眾服務部,知名醫學中心如耶魯新海文醫院、哈佛麥克林醫院、紐約蘭崗醫學中心,以及無數的州立司法分支機構、觀護及假釋部門。 我訓練過知名藥癮及酒癮勒戒中心的員工,包括海瑟頓、貝蒂福特、安地卡十字路口。我也針對衛生人員、社會工作者、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游民專案管理人, 以及教師、父母,開課傳授立即影響法。

關鍵:尊重對方的自主性

我父親抽了一輩子的菸,在他七十多歲時,他開始和各種身體的毛病搏鬥,戒菸變成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有一天,我和我太太帶著孩子去拜訪我的父母。我們剛吃完一頓愉快的午餐,然後我父親照舊點起香菸。我的心一沉。

但這可是我父親,我所知道最頑固的人。他從不聽人勸,更不用說是我了。

「爸,我很擔心你抽菸。」

父親立刻起了防衛之心。「這是你今天來的目的嗎?別管我,每個人總會因什麼而死!」

我知道立即影響法的關鍵之一是要尊重對方的自主性,尤其是面對堅持自己絕不改變的人。我也知道,如果這個方法要發生作用,亦即如果要讓我父親發現他自己想 戒菸的理由,即使在強調他有權自己決定的同時,我也得直接說出我的目的。

「不是的,爸,」我小心翼翼的回答:「我不是特地要來談這個的。但是我很擔心你。我知道我過去一直拿這個問題煩你,但是今天我有個不一樣的問題,如果你不 介意的話⋯⋯」

「為什麼每個人都看不慣我抽菸?」他大聲嚷嚷:「我連一個問題都懶得理!」

雖然我尊重他的自主性,但可不想輕易放過他。「就只有一個問題嘛,拜託。」我求他:「然後我就不煩你了。」

他口氣像是受了很久的罪,「把你最好的招數使出來。」

我深吸了一口氣。「假設你決定要戒菸——當然你不一定非戒不可,那是你的選擇。但是假設你真的選擇要戒菸,那會是為什麼?」(步驟一:你為什麼可能想改 變?)

我父親指了指總是在手邊的菸盒,說道:「你知道要戒掉這玩意兒有多困難嗎?」

啊哈!第一絲動機的火花。對大多數人來說,那聽起來像是自我辯護,像是完全不願改變。但是歷經多年使用立即影響法,我可以聽出父親剛剛給我的一個微小縫 隙。

「那麼,」我平靜的說道:「你是說,如果你做得到你就會戒菸,只是太難了。」

我父親思索著這個說法是不是有什麼陷阱,但是猜不出來。「是啊,」他很不情願的同意:「我已經試著向你們證明這有多困難,你們就是不懂。」

「我懂。」我說。我記得這時我應該要反映或應和他的抗拒和動機。「你是說戒菸很困難,所以你覺得做不到,即使你可能很想戒。但我問的是不同的問題。我問的 是,假設你要戒菸,為什麼你可能想要戒?我不是問有多困難,而是,是什麼會讓你想要戒?你的原因是什麼?」

力量:顛覆慣常思考方式

「你以為我喜歡每天一早醒來咳得死去活來?」我父親說:「相信我,我真的不希望這樣。」

儘管我父親一開始不情不願,但現在我們已經跨過一條重要的界線。在這之前他說他根本不想談戒菸這碼子事,現在他說他想戒但覺得做不到。

「那麼,」我繼續反映他的動機:「你會想戒菸的一個原因是你會覺得比較舒服,也不會咳得那麼厲害。」

「我想是吧。」

我們繼續問問題,是步驟二的版本:你有多想改變?以一到十的分數來表達程度,一代表「一點也不想」,十代表「百分之百想」。我決定挑選一個就戒菸而言最小 的改變來問。

「好吧,爸,」我說:「這可真的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你有多想每星期只少抽兩支菸?」

「嘿,」父親說:「如果我要戒菸,我就會一次戒掉。我要嘛就做,要嘛就完全不做,這是我的作風,我可是行動派。」

「我相信你。」我繼續反映他告訴我的話。「而且我知道那真的很難。所以如果一代表『一點也不想』,十代表『百分之百想』,你有多想每星期只少抽兩、三支 菸?」

「一星期只少抽兩支一點也不難!」我父親堅持道,這下他完全改變了說法。「我做得到。我想大概是六分,說不定可以到七分。」

「好,」我說。進入步驟三:「你怎麼沒選擇更低的分數?」

「你在說什麼,更低的分數?我以為是你要我戒菸的!」

你可以看得出來,每次我問一個步驟的問題,我父親的反應都很大。這就是立即影響法一部分的力量,尤其是對心懷抗拒的人。這個方法顛覆了他們慣常的思考方 式,讓他們從新的角度看事情,也許還觸及一些他們不自知的感覺、想法和願望。我父親很明顯的確想戒菸,他只是不認為自己做得到,更不願意是因為我弟弟和我 逼他才去戒菸。(本文摘錄前言、第五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84

價值投資會讓人長壽 二元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7beb2001010nli.html

近幾日的暴跌,二元似乎比以往坦然,甚至都不再去想看看盤面,儘管我還有不少投機股在帳上。

 

如果以近似有效的估值買入了符合安全邊際並具有長期競爭力護城河的公司,好像是沒有多少理由去看盤面了,去隨著盤面起舞搏擊損傷腦細胞了。

 

要做的似乎只是不斷的尋找可以持有10年以上的公司和從過程中糾正自己的錯誤。

 

做5、6年的財務報表分析似乎也比做盤面趨勢判斷更省腦力,糾結的也少。畢竟,找尋的是買入的價值基礎,而不是時機。與即刻的時間點關係不大。早一天,晚一天找到合適的公司,意義不大。

 

昨天加倉的長城汽車今天的雄起似乎也沒有帶來以往被證實後的歡樂。畢竟,以往追的是瞬間的準確,現在是持久的正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根據老祖宗靜養的觀點,價值投資似乎可以讓人過得更平淡一些,長壽。   

 

--二元寫於價值投資博客學習一個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31

伯南克——讓人捉摸不透的男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7308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任期將在明年一月結束,他的下一任是誰現在還是一個謎團。儘管他語氣溫和、不夠莊嚴、一副教授范兒的形象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但美聯儲確確實實經歷了屬於伯南克的時代。

伯南克2006年成為美聯儲「掌門人」,他任期的頭兩年便發生了金融危機,緊接著經歷了8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他被迫依靠以往從來沒用過的實驗性的貨幣政策來讓美國經濟起死回生。

幸運的是,伯南克口袋裡的「彈藥」還算充足,相對來講能從容應對危機,最近幾年,他採取了「非凡」的措施來穩定市場,保證經濟平穩發展。

BI盤點了伯南克成就「非凡」的16個時刻:

1,小學的時候伯南克成功跳級,他沒有上過一年級。

2,11歲那年他贏得南卡羅來納州拼字比賽的冠軍。

3,高中時候他自學微積分。

4,咳咳,看看這張哈佛大學年鑑的舊照片,你懂的……

5,在學術界,伯南克在解讀大蕭條成因方面頗有建樹,這讓他成為拯救美國經濟的完美人選。

6,1999年,伯南克教授解釋日本央行到底做錯了什麼……14年後日本最終採取了他的建議。

7,作為美聯儲主席,為應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伯南克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鎖定在零附近,這可是前所未有的低水平。

8,這還不夠,伯南克出台了QE1,這項未經驗證的經濟刺激計劃幫助美國經濟避免了更嚴重的緊縮期。

9,於是,他在2009年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人物。

10,通過時代雜誌我們終於知道伯南克原來穿Jos. A. Bank家的西裝。

11,此後他備受雜誌寵愛,屢次成為封面人物。

12,甚至有一座高速公路立交橋以他的名字命名。

13,伯南克參加了2010年的Jackson Hole會議,幾個月後美聯儲的政策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14,然後,2013年,他就缺席了Jackson Hole會議。

15,2011年,一直印鈔票的伯南克向宣揚金本位的議員Ron Paul解釋黃金。

16,今年6月,伯南克掏出了鋥亮的手槍,一發子彈,嘣!儘管他知道縮減QE的消息會引起市場震動,但他還是選擇了這麼做。

再加一條:17,伯南克今天再次讓市場大跌眼鏡,他選擇了暫時「不縮減QE」,然後市場就驚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97

經濟衰退將讓人變笨?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655

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工作可能是你人生中最糟糕的一段經歷。

你的工作技能將衰弱,你可能變得更為沮喪。

最新的調研顯示,失業除了讓你喪失潛賺錢能力外,還可能影響基本認知能力。

更壞的消息是,這些不利影響將是持久性的。

有研究顯示,在經濟衰退導致的收入下降可能會伴隨人的一生。比如在衰退期畢業的學生,甚至在數十年後,其收入也趕不上那些在增長期找到工作的同等學歷的人。

據盧森堡大學發表在《流行病學和社區衛生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稱,失業可能會造成人的長期認知能力下降。

根據對歐洲11國12,000人的調研,那些在中年到50歲之前,沒有經歷任何經濟衰退的人,在50-74歲時的平均認知力得分為-0.07;而那些在中年時經歷過4次或者4次以上衰退的人,在50-74歲時的認知力得分為-0.12。 

盧森堡大學的結論稱,認知力衰退,可能源於裁員,被迫從事零時工,強制減薪,和低層次工作。此外另外一項獨立的研究表明,出生在經濟衰退期間,與此後認知能力低下顯著相關。

認知能力評估,包括語言交流能力測試、即時記憶、延時記憶、方向感和算術能力。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的就業狀況。

據11月非農就業報告,美國失業率為7.3%。但是勞動參與率已經從2007年10月份66%左右,下跌至63%附近,這意味著有240萬美國人退出了勞動力隊伍。

中國統計目前沒有每月發佈失業率的機制,人社部公佈的二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4%,三年來首次下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61

硅谷的人才激勵政策讓人如何一夜暴富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4/56838.html

期權有啥用

在硅谷,股票期權獎勵是種可以讓人一夜暴富的激勵機制,對於人才有著極大的誘惑力。我的這個硅谷朋友告訴我,他有個朋友加入了一家創業公司,獲得了公司期權。一年後,這家創業公司被Facebook收購了,他的朋友賺了300萬到400萬美金。

這樣的造富例子在硅谷屢見不鮮,人們常常看到許多朋友因為加入創業公司,賺了數百萬美金;受周圍人言傳身教的影響,更多人被硅谷這種獨特的文化氛圍所感 染,紛紛融入創業大軍,從而打造出更多成功的公司,繼續製造大量富豪……這種良性的循環使得硅谷不斷有創業公司脫穎而出。因此,我認為,股票期權獎勵是硅 谷創業公司能夠吸引到頂級人才、並迅速發展壯大的重要機制,這也造就了獨特的硅谷式價值觀。所以直到今天,在硅谷,仍有許多人想要離開Google、 Facebook、Microsoft和Yahoo,加入到10人以下的創業公司。

一般來講,一個公司在A輪融資後會按照一定的比例劃 分出一個專門的期權池(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用以獎勵員工。期權池的大小,通俗地說,也就是公司拿出多少比例的股份來設立期權。在硅谷比較流行的做法是,A輪融資後,預留公司全部股份的 15%~30%作為期權池。這個期權池的比例會隨著之後融資次數的增加而被稀釋,在公司IPO之前,期權池會被稀釋到大約5%到10%之間。公司IPO之 後,一般會推出另外一種形式的激勵計劃,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員工股票購買計劃」,讓員工以折扣價格購買公司股票;或者,在給員工發薪水的時候,將一定 比例的薪水折算成股票。通常,員工持有的這些股票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在一定時期不能套現,等等。具體的政策,每個公司都會有所不同。

在硅谷,企業普遍實行全員持股或者是大量員工持股,以便在企業內部營造一種共同創業的企業文化。當然,授予期權的數量會根據員工級別、工作類型各不相 同,對公司業務影響力越強的職位會擁有更多的期權。期權的作用在於增強團隊凝聚力和鼓舞整體士氣,它會讓員工有一種主人翁意識,增加對企業的忠誠度;同 時,也能讓員工分享公司的成功和榮譽。

十幾年前,當我在硅谷創辦mySimon的時候,我們沒有多少錢,就借用了一個朋友的辦公室。在 那個辦公室裡,我們面試了一個年輕的康奈爾大學畢業生,她非常年輕,充滿活力。她非常喜歡我們做的事業,所以,沒有任何猶豫,她就加入到我們團隊中,連薪 水和期權都沒有問。當然,我們非常感激她對我們的信任、對公司願景的信心,所以我給了她不少期權,很快,她就成長為mySimon的產品設計總監,在 mySimon被收購後,她也賺到了幾百萬美金。

當然,我離開硅谷已經7年了,這期間,硅谷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變化:現在的硅谷,創業公司除了要給員工很多股票期權外,也要支付幾乎與其他公司同等水平的工資。但是,獲得更多的期權依然是人才加入創業公司的首要考量。

期權制度在中國

當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有一件事讓我聽了很震驚。我聽說一個中國互聯網公司的高管在這家公司IPO後只賺到幾萬美元,這是不可思議的。在硅谷,一個高管通 過IPO至少能賺到幾百萬美元。後來,當我自己開始在中國創業時,我才想通這是為什麼。因為,大多數中國員工不理解期權是什麼,這樣也就無法意識到它的價 值,他們更期望獲得現金報酬,這是一個對創業公司不利的本土文化。

我們都知道,創業公司沒有大量的資源;尤其是與大公司相比,創業公司 更加缺少現金。因此,如果人才只對現金薪酬感興趣,創業公司將很難招聘到優秀的人才。另一方面,現金激勵的文化對大公司而言,是更加有利的。這些互聯網大 公司已經在市場形成了主導甚至壟斷的地位,可以給出比其他公司高20%、30%、甚至更多的薪水,來吸引頂尖人才,對大公司來說根本稱不上壓力,但是對創 業公司而言,風險卻是巨大的,還將可能因此失去巨大的市場。

據我瞭解,目前在中國還有很多人對期權持有懷疑態度,認為期權在變現前就是 白紙一張,不值得信賴。不過,好在我們都看到,中國很多高科技創業公司已經在積極推行期權激勵機制,也已經創造了大批的富豪,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才認識到 期權的價值。這非常重要,我期待這種機制能夠融入到中國的創業文化中去。

此外,我覺得,對於員工而言,加入創業公司的目的不僅僅是要賺很多錢,更是一個讓自己迅速成長、並發現自身潛能的大好機會。

當我在硅谷創辦mySimon的時候,我們嘗試招聘更多人才加入團隊,所以我們找了一個兼職招聘專員,他剛好在我們公司隔壁工作,他為我們招聘了一些人 才以後,很快就意識到mySimon在做什麼,於是很想加入到我的團隊中來。雖然他是一個招聘專員,但是我們看到了他在銷售方面的潛能,所以我們聘用了 他。很快,他就成長為公司的銷售副總裁。此後,他又在硅谷許多互聯網公司做了銷售副總裁。

還有,文章前面提到的康奈爾大學畢業生,僅僅 在學校裡做過秘書的工作,如果她沒有在早期階段加入mySimon,她就沒有機會成為一個硅谷領先的互聯網公司的產品設計總監。那個招聘專員,如果沒有跟 我們一起創業、一起成長,他就很難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互聯網公司的銷售高管。或許直到今天,他可能還在做招聘專員,或者是高級招聘專員。加入創業公司的真正 好處是,以更大的問題挑戰自己,這樣才可以發現自己真正的天賦和潛力,並且加以運用,這就是我認為任何人都要考慮嘗試加入創業公司的主要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