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追隨蔡萬霖 農家子弟寫下致富傳奇 張調 不向銀行借錢的地產南霸天

2010-01-25  今周刊 




在南台灣,皇苑的郭敏能、京城的蔡天贊和國揚的侯西峰是台面上的A咖建商,但台北人總是忽略了實力不容小覷的鼎宇董事長張調。早年受蔡萬霖栽培,成為身價近億元的上班族,後來又成功創業,締造了稱霸高雄的豪宅帝國。低調的張調,有著不低調的人生際遇??。

撰文,李建興對於一樁案子動輒投資上億元,一年往往得砸下數十億元的建築業來說,不向銀行融資借款,簡直是天方夜譚。但就是有人這麼夠實力,能打破這項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這位實力不容小覷、但行事低調的天王級人物,就是鼎宇建設董事長張調。

對 台北人而言,張調或許只是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但在高雄,他是名副其實的天王。就拿在當地屢創高價的黃金地段──美術館特區來說,張調不但曾在區內擁有數萬 坪的土地,合計推過一萬多戶的案子,是案量最大的建商,就連每坪單價動輒超過高雄市新屋平均行情四到五倍的面美術館第一排豪宅,鼎宇也擁有四個建案,稱之 為「高雄豪宅的第一推手」,一點也不為過。

然而這位低調的人物,最令人驚歎的還是在於雄厚的財力。張調在台北、台中、台南和高雄四大都會區,不但擁有為數可觀的土地和房子,而目前手上握有開發案或地產,件件不借貸,全是自有資金購下的。

很多人以為,能不和銀行打交道,掏出上億元資金「自給自足」地完成購地開發,要不是富豪之後,就必定有金主奧援。但張調的出身,卻是平凡得可以。

致勝關鍵一

勤 作筆記 扎實打好基本功三十六年次的他,生長於雲林縣土庫鎮務農家庭,其實是家徒四壁的「庄腳囝仔」,然而自小就愛念書,考高中時銜著全村人的期待赴台北參加聯 考,擠進了成功高中,大學又考上了國內建築界最高學府成大建築系,更在研究所時期順利取得建築師執照,從此和房地產界結下不解之緣。有別於一般成功人士有 著豐富的閱歷,張調從畢業後卻只待過國泰建設,這一待就是十九年,直到四十五歲才自立門戶,創立了鼎宇。

而令人納悶的是,一個經驗單純、年 近半百才創業的平凡人,何以造就了今日的豪宅王國?「只能說,張董『內斂的機智』,是造就他一路從農家子弟變身地產大亨的關鍵。」高雄市建築開發商業投資 公會總幹事林佩樺,一語道破張調的致勝之祕:低調卻又擇善固執,不好大喜功又能精準拿捏投資尺度。

沒有顯赫家世作為後盾的張調,很難想像,當他還是國泰建設的員工時,憑著一介上班族就已經累積上億元的身家,為日後創業奠下深厚的基礎。雖然他總是念念不忘當年國泰集團創辦人蔡萬霖的知遇之恩,但看在十多年前擔任蔡萬霖貼身祕書,現為「張(調)夫人」的鼎宇建設副總經理蔡淑貞眼中,卻認為先生的聰明與用功,才是他在職場上平步青雲的主因。

一九七三年,國泰任用了一批成大建築系的高材生進公司,張調只是其中之一,當時大學生珍貴,碩士員工更是稀世珍寶,因此態度難免趾高氣昂。但張調不一樣,從上班第一天起,他就像安分守己的小學生,每天七點一到,公司門一開就去上班,主管的指導和訓示,以及在案場上學習到的心得,都一一記在筆記上,「同事們一年用不到一本筆記本,而我要用六本!」談起在國泰的日子,張調臉上的線條燃起了光彩。

致勝關鍵二

強化專業 替公司開疆闢土他回憶,有一次,蔡萬霖一早無預警地找了幾位新上任的「碩士員工」看地,要他們用最短的時間評估土地的價值。平常基本功做足的張調第一個交卷,並巨細靡遺地分析該土地的增值潛力,這讓蔡萬霖刮目相看,也成了他躋進國泰核心的關鍵。

在這次的「隨堂考試﹂中一舉成名的張調,自此成了蔡萬霖不可或缺的左右手,也因此,在當時注重職場倫理的國泰集團裡,張調在短短三年就破格升上經理。一九七八年,當國建南下高雄設立第一家分公司時,張調更銜蔡萬霖之命擔任協理,從買地、規畫、推案、銷售一手包辦,甚至後來國建陸續開設了台中和台南分公司,蔡萬霖也不肯假手於他人,讓張調一人同掌三家公司,縱橫苗栗以南及東台灣的開發案,成了集團內領地最大的「諸侯」。

不 過,面對老闆的大力提攜,張調卻也沒讓蔡萬霖失望過。憑著他早年跟在蔡萬霖身邊學得的基本功,再加上實務操盤培養出的靈敏嗅覺,讓他在中南部替國泰獵地開 發時無往不利,目前舉凡高雄的寒軒飯店、民族路和中正路口的荷蘭銀行大樓、台南的大億麗緻酒店,甚至台中七期數筆國泰土地,都是張調當年在低價時購下的精 華地段。

蔡萬霖對於張調眼光深信不疑,幾乎是張調「說了就算!」最經典的就是目前台南大億麗緻酒店和新光三越台南新天地的近萬坪土地,當時還是台南監獄的公有地,一傳出將公開標售,就吸引了新光集團和台南幫的興趣,而國泰更勢在必得,於是蔡萬霖找來了張調和初入公司的 兒子蔡鎮宇、蔡宏圖密商對策。會議中,蔡鎮宇決議要用二十一億元下標,不肯加碼,但張調評估後覺得難以得標,於是直接找蔡萬霖商議,建議以二十六.三億元 寫標,而蔡萬霖才聽了幾句就推翻了先前的決議:「就照你說的,要不為了安全起見,我們直接加到二十七億元好了!」結果一開標,國泰順利得標,更絕的是,第 二標二十五億八千萬元,與張調原本的建議價,極為接近,差不到二%。

或許因為神乎其技的精算,讓張調受到蔡萬霖極佳的「差別待遇」。一位在 國泰時期一路跟隨張調至今的貼身幕僚即表示,一九八○年代,時任副總的張調在中南部成績斐然,其中在高雄,讓國泰一年就占了市場四成的推案量,讓蔡、張之 間「焦不離孟、孟不離焦」,蔡萬霖每天都要聽到張調的報告才會放心。

有一回,張調因為忙碌而沒打電話給蔡萬霖,沒想到蔡萬霖忍不住主動來電:「你沒打來,我會很不習慣吔!」更有趣的是,蔡萬霖還曾當著眾人之面,對剛進公司見習的蔡宏圖說:「我看你直接搬一張桌子到張調對面學好了!」

致勝關鍵三

恪 守建言 投資先保本再求獲利在大老闆的極度重用下,張調在還是上班族時就累積了可觀的財富。他透露,當時國泰給予高達七百萬元的天價年薪,是一般高階公務員的十 倍,目前跟隨他的司機,就是當年在國泰時期蔡萬霖配置給他的專用司機。甚至據說,在張調離職多年後,蔡萬霖在晚年還曾請人匯了一大筆錢給他,說是要感念張 調當年立下的汗馬功勞。

然而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一九九○年代,年逾四十的張調卻心生自立門戶之意,蔡萬霖自是無法割愛,辭呈一壓就是半年,後來在張調堅持下,才勉為其難地放他單飛,而當年臨走之際,蔡萬霖的一番告誡,也成了張調經營事業的座右銘,是日後鼎宇立足業界的關鍵。

當時蔡萬霖語重心長地說:「有多少實力做多少事,不要貪快、貪多,但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蔡萬霖的話,張調聽進去了,因此從九二年創業至今,他從購地、開發,能用自有資金就絕對不融資,就連鼎宇股份,張調也盡可能獨資,如今他一個人就占了七成股權。

正因為不做危險性的槓桿投資,於是即使鼎宇成立之初的一九九○年代,歷經了房產界的大崩盤(以九五年來說,高雄市的建商有一千多家,但到了二○○○年時只剩下一百五十家),但鼎宇不但保住了命脈,更趁勢坐大。

致勝關鍵四

要 求極致 不吝成本只求高品質而除了保本的財務操作外,張調從客層定位、設計、選地樣樣講究極致化品質的操作,更是造就鼎宇能勝出的主因。張調有句名言:﹁沒有比較 好、比較差,只有最好與最差!﹂以目前銷售九成、成交價飆至每坪四十多萬元的﹁美術之星﹂來說,當時設計團隊原本基於最大利得,把規定的六成建蔽率全部都 設計為建物,只留四成的空地,但張調臉一沉,只說:「這哪像豪宅?」於是一聲令下,留下了七成六的空地作為綠地和公共空間,只用了二四%基地作為建地。

而在二版的設計圖中,原本仿照台北帝寶採U形設計,但又被張調否決。他認為,「U形排列,住戶沒有隱私,也不叫豪宅!」於是最後改採﹁ㄣ﹂字形,以確保隱密性。甚至為了怕住戶受干擾,張調更忍痛犧牲了一樓店面改為公設,「這一差,就少賺了十億元。」鼎宇建設總經理黃輝雄說。

對於一般住宅的品質,張調更是在設計上錙銖必較。鼎宇的建案向來強調「無鐵窗」優質住宅,因此即使十五年前,鐵窗文化仍盛行,有一回建案內某位新進住的住戶花了四萬元在房子內裝好了鐵窗,張調居然登門拜訪,和住戶協調,最後用七萬元補貼讓住戶願意拆窗。

近乎苛求的堅持,使得「鼎宇出手,有口皆碑」已成了高雄房產界的共識,包括中鋼前董事長郭炎土、永記造漆的張家、光陽機車的柯家等高雄商界聞人,都是鼎宇的住戶。據了解,高雄的建商只要沒住在自家建案中的,大概有九成都是鼎宇的住戶。

從蔡萬霖的知遇之恩,到創業後的自我要求,這位低調內斂的地產大亨,就誠如高雄市建商公會理事長陳武聰所言,「他用『沉穩的機智』打了一場高調的勝仗!」

無心插柳 隨公司而富

張調蓋豪宅也買豪宅

張調早年在國泰時期購地推案的經驗,除了替公司立 下不少汗馬功勞外,早年國泰的開發案,張調也會看準行情自掏腰包投資。以1980年代國泰在台中向上南路的建案來說,在預售時原本張調為了刺激信心,身先 士卒花了450萬元買了兩間店面,沒想到等到完工交屋時,就飆到了3800萬元。而諸如高雄文化中心、台北國父紀念館附近,都有張調隨公司而富的投資痕跡。

而創業後,張調也看準了高雄美術館的保值性,因此每個建案他也會留下幾戶,投資兼保值。就以美術館第一排來說,他保留給自己、太太和四個兒女的豪宅就多達十多戶,使其不僅是美術館的推案王,更是戶數最多的豪宅屋主。

張 調

出生:1947年

現職:鼎宇建設董事長

學歷: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經歷:國泰建設副總經理

高雄市建築公會理事長

鼎宇建設

成立時間:1992年

推案類型:大樓為主

推案地區:高雄市鼓山區、左營區

資本額:3.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38

身價超越王雪紅、蔡萬才 、郭台銘的總和 亞洲股神 李兆基傳奇

2011-5-30  TWM




這是一位香港富豪奮鬥的真實故事。

一位少年帶著一千港幣到戰後的香港打拚,如今拚出華人第三富豪、五千億台幣的身價。

台灣前三大富豪:王雪紅、蔡萬才、郭台銘,資產加總都還不及他。

這位今年82歲的主角,是香港樓王,也是亞洲股神,更是一位人生智者。

《今周刊》透過管道獨家取得他最新出版的私人回憶錄,分享給所有讀者。

他是香港恆基集團主席:李兆基。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陳兆芬你一定看過港劇中,爾虞我詐的商場爭奪戰。以下是一位香港富豪真實的奮鬥故事,或許少了那麼一點鉤心鬥角的味道,卻有著更多的人生智慧。

這裡是一九四八年的老香港,中環的文咸東街上。

全香港的銀樓幾乎都聚集在這裡,此時,國共戰爭正打得火熱,不少內地的財主都逃到這裡來買賣黃金,人潮塞滿整條街,生意暢旺得很。

有個學生模樣的小男生,帶著身上僅有的一千港幣,來到這裡打拚。他成天穿梭在這幾十間金號銀鋪間,人挺勤快,腦筋靈活,對識別黃金的成色與金價,有著極其敏銳的嗅覺,頗受幾家銀樓老闆讚賞。他一手外匯一手黃金,隨著金價越炒越高,沒多久,就賺到一小桶金,發財了!

小男孩沒有以此滿足,他告訴自己:「我還要更努力。」時光荏苒,過了半甲子,當年靠著黃金發了人生第一筆財的男孩,如今成了香港知名的富豪,財富早已是當 年的好幾萬倍,身分更不一樣了,但今年八十二歲的他,日前還告訴自己,「我的人生目標還沒有完全達到,還要奮鬥呢!」

從一千港幣到五千億台幣

致富不奢華 香港樓王住老舊大樓這位拚搏精神不輸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香港富豪,正是恆基地產集團主席李兆基。

多數的台灣人對「李兆基」三個字或許不太熟悉,但只要去過香港的人,一定對香港最高摩天大樓──位於中環的國金中心(IFC)不會陌生,這棟矗立在東方之珠上最閃亮亮的地標,就是李兆基名下恆基地產的代表作。

而之前創下香港豪宅天價的「天匯」,折合每坪五百萬元新台幣起跳,就位在香港最貴的半山上,也是恆基地產另一代表作。

對所有香港人而言,「李兆基」早已是名聞遐邇的企業家。按照《富比世》雜誌二○一一年最新排名,李兆基的資產一九○億美元,折合新台幣超過五千億元,名列 華人富豪榜的第三名,這樣的身價,甚至比台灣前三大富豪:王雪紅、蔡萬才與郭台銘的資產總和加起來還要多。其中,台灣首富王雪紅的資產不過李兆基的三分之 一。

但這位白手起家、如今在香港擁地超過一百萬坪的大富豪,在參透金錢帶來的所有意義之後,談起「富有」,他拿起一張便條紙,親手寫下:「奉勸世人,應知『不 貧』、『不富』者最有福,可以自得其樂。」和一般富豪最不一樣的是,七年前,也是他七十五歲那年,他的事業方向,出現極大的變化,他從地產實業家轉進股 市,短短幾年間,為自己贏得「亞洲股神」、「亞洲巴菲特」的稱號。

儘管李兆基名下擁有七家香港掛牌公司,總市值超過一兆元新台幣,在七十五歲以前已經登上香港首富的地位,但在事業版圖不斷擴充的過程中,他其實甚少沾染股 市,卻在七十五歲時,才用私人名義成立「兆基財經」投資公司,憑藉數十年商場上養成的人脈與智慧,短短三年,基金規模從五百億元港幣,一躍成一千二百億元 港幣,績效勝過許多市場上的資深操盤人,從此,「香港樓王」變成了「亞洲股神」。

但無論是地產或是投資,這位香港富豪始終有著一定的堅持,包括三十年來,香港地產不知翻了幾番,他身為香港樓王,卻始終住在麥當勞道上,一棟外觀略嫌老舊 的大樓裡;也不管他身價多了幾個「零」,但身上西裝永遠都是同一位老師傅所製作,沒有名牌。說儉樸或許矯情,但與許多香港富豪生活相比,絕對談不上奢華。

日前,這位富豪以不公開的方式,將他八十二年來的拚搏人生,請香港作家梁鳳儀主筆,寫成四百多頁的回憶錄,在香港,人稱四叔(編按:他在家中排行老四)的 李兆基仍然不改低調本色,因此這本回憶錄僅限私人珍藏,至今並未公開發售,他只分送給親朋好友,《今周刊》透過管道取得,並且得到四叔的同意,在台灣首次 獨家公開。

從黃金商人到地產大亨

看準資產保值與香港潛力 逆勢操作李兆基是廣東順德人,和幾位著名的香港商人包括壹傳媒老闆黎智英、新世界發展的鄭裕彤同鄉,李兆基的成長環境不錯,從小家裡就開金鋪,他從六歲起,就被父親要求到「鋪頭」學習,練就一番看家好本領。

小小年紀的他,能一眼看出黃金的成色高低,從不失手,當時已是全順德黃金市場的高手,因此靠著精準的黃金買賣,讓他獲利豐厚;此外,他還懂得「熔金」的好 本事,也就是把收到的黃金重新熔爐,設計多款小巧好看的成品,在當時單調貧乏的金市裡,很得市場喜愛,從小就展現市場行銷的功力。

但李兆基志不僅此,十八歲那年,他帶著口袋僅有的一千港幣,和一身黃金交易的本領,踏上香港的土地。當時的香港銀樓,幾乎都聚集在中環文咸東街一帶,到現 在,這裡還留有許多老銀樓,其實就是李兆基在香港的發跡地。他很快在這裡,為自己攢到了一小筆財富。當時正值文革時期,父親李介甫列為地主階級,財物被充 公,李兆基賺來的第一桶金,剛好解決家中燃眉之急。

李兆基在回憶錄裡談及賺錢之道,他說,「要大富,必先成小富。因為第一筆財富最重要,有了它作為踏腳石,即是錢搵錢(錢滾錢),才易於成功。」四叔就是奉行這個原則,他拿著賺到的第一筆財富,事業就此展開。

令人意外的是,雖然在黃金外匯上賺到了錢,但隨著金價起起伏伏,反而讓他參透了金錢的價值,他認為實體的資產才能長久保值,因此,儘管在金融市場獲利,但他卻做了逆勢的決定:進軍地產。

二十九歲那年,他和後來都在香港商場上頗負盛名的兩位好友郭得勝、馮景禧共同成立「永業公司」,這是這位香港樓王在地產業的「起灶厝」;五年後,原班人馬 再成立「新鴻基企業」,新鴻基至今還是香港地產業響叮噹的公司,香港名宅「凱旋門」就是代表作。四叔雖然後來個人因故退出新鴻基,但恆基與新鴻基兩家公司 在業務上還是常有合作,例如香港地標國金中心就是雙方合蓋。

從合夥經營到獨立創業

更積極獵地 帶兒子一起去「看地盤」淡出新鴻基後,四十四歲,是李兆基人生最重要的轉捩點,因為這一年,四叔終於開創真正屬於自己的王國──恆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正式誕生。

成立之初,當時的香港經濟還令人有些擔心,但李兆基看準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動盪結束後,香港經濟將會快速起飛,大舉在市場上購地。在市況仍然紛亂的局勢下, 只有少數地產公司敢像恆基一樣大動作,他說他相信自己的判斷,因此當時的經營策略就是「地照買,樓照起」,同時「製成品(蓋好的成屋)照賣」。

恆基地產的知名度與出售的樓盤,此時開始大量在香港地產業湧現,一九八一年,香港股市大牛市啟動,李兆基看準時機,利用借殼模式將恆基推上市,從此身價三級跳,達到十億元港幣,正式躋身香港前十大富豪之列。

回憶錄中形容李兆基一路的發跡過程說,「七○年代是李兆基的成長期,八○年代是李兆基的發達期,九○年代之後則是高峰期」,上市之後的恆基,比起之前還要 更積極獵地,手上握有的樓盤隨時都在二十個以上。李兆基的兒子李家誠接受採訪時曾經說過,「從小最常和爸爸進行的『親子活動』,就是看地盤(建築工 地)」,當時的李兆基事業版圖還不像現在驚人,勉強擠得出一點點閒暇時間,因此看完地盤,父子還會相偕上茶餐廳,大啖豆腐花、羊扒等平民美食,李兆基說, 這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這一點,和差不多同時期崛起的台灣地產老闆頗為相似,台灣三重幫第二代林鴻聯也曾說過,從小就是跟著父親聯邦建設董事長林榮三到處看地,幾乎成為父子間最重要的交流時光。

如果說三重幫是台灣地產業的巨擘,那麼香港地產界也有所謂「四大天王」,香港媒體曾以此評論這四大富豪:「長江實業」李嘉誠雄才大略,「新鴻基」郭得勝穩健有為,「新世界發展」鄭裕彤勇氣過人,「恆基地產」李兆基則是眼光遠大,先聲奪人。

說李兆基「眼光遠大,先聲奪人」絕不為過,因為八○年代之後的恆基地產,確實一路勢如破竹,最多時,手上樓盤超過一百個,在彈丸之地的香港,這個數字相當嚇人。

但不同於商場上爾虞我詐的廝殺,這位地產大哥大卻有一股仗義性格,和一般商人認錢不認人很不一樣。

從奮力拚搏到懂得讓利

「留一手讓對方踩」 寧不賺錢回饋客戶例如他常教兒子,「必要時要『預留一手』」,意思是說,要留一些空間,讓對手「踩過來」。這話不是隨便說說,幾十年來,他的恆基地產幾乎 和香港各大小地產公司都合作過,因此四叔又被稱為「百搭地王」,換句話說,四叔在市場上鮮少惡言相向,他幾乎沒有敵人,人人都可合作,大家一起賺錢。

又例如,常關注香港新聞的人可能都會注意到,新鴻基的郭家三兄弟,常有一些家族紛爭,四叔雖然退出新鴻基多時,但以三兄弟的「父執輩」身分,李兆基好幾次扮演過調停者,只是四叔從未對外說過,也看得出為人確有令人服氣的一面。

在香港商場拚搏多年,李兆基有幾件事,令所有香港市民都印象深刻。

○四年時,李兆基的個人公司用非常漂亮的價格,簽署一張為期二十五年的天然氣購買合約,當時國際油價每桶二十五美元的價位,但才沒多久,油價一路狂飆,漲到每桶六十美元,按理帳面獲利驚人。

但李兆基想想,決定還是用成本價,將這紙合約出讓給他旗下的上市公司「中華煤氣」,這在向來錙銖必較的香港市場引起一片譁然,「四叔竟然有錢不賺!」根據 當時香港媒體計算,二十五年下來,此舉可讓中華煤氣的所有客戶每年節省超過八億元港幣的驚人數字,但李兆基卻只對媒體淡淡地說:「便宜來,便宜去,我對得 起大家。」又例如香港目前最高價的樓盤,當屬恆基地產位在半山干德道上的「天匯」,前年他也把自己名下的權益,以低於市價的方式,轉讓給恆基地產,為恆地 立刻帶來潛在獲利,對股東非常慷慨。

此外,香港房價曾在九六年時飆到最高點,當時香港政府和現在台灣類似,背負極大的高房價壓力,結果李兆基這位大哥大率先做出史無前例的「帶頭降價」之舉,把自己當時手上在新港城的樓盤,降價八%,當產業龍頭率先調降房價,瞬時也讓政府壓力頓減。

李兆基愛不愛錢?當然愛錢。但他懂得賺「長久錢」,而不是「眼前錢」,這或許是恆基王國屹立不搖的祕密之一。

從香港樓王到亞洲股神

奉行「四大基本法」 大賺數倍出場市場瞬息萬變,香港地盤有限,價格越飆越高,眼見地產業越來越微利,但全世界的資金卻不斷湧進香江,他順應情勢,在七十五歲這一年,利用香港 金融中心的優勢,一腳踩進股市投資,但李兆基以前的想法還是沒變,地產業雖然利潤不再,但「實業」畢竟還是風險較低的產業,可以和所有公眾股東分享利益, 股市風險比起樓市高出太多,因此他只用私人名義成立「兆基財經」,即使後來他獲利亮眼,被封為「亞洲股神」,但至今沒有改變他不上市的想法。

從此之後,每次只要李兆基出現在媒體面前,記者的問題永遠繞著股市打轉,希望四叔對於盤勢,給予一點意見,投資人就受用無窮了。

但外界的殷盼越高,李兆基越不敢輕易發言,尤其在○八年的海嘯之後,四叔坦言,兩千億元的資金賠掉一半,「樓去半邊」。他從不諱言自己也會錯看,也會虧 損,但香港投資人對他的期待依舊,因此,四叔拗不過,在他的回憶錄中寫下自己的投資心得,供好友們參考,「希望以後大家不要再問了」,以下是《今周刊》的 摘錄:

投資基本法一:選擇國家

李兆基不斷前往世界主要金融城市考察。對美國、日本、歐洲等地進行深入調研。他認為中國最好,原因是「中國領導班子產生得宜」。

他認為國家元首的素質對國運盛衰影響極大。今日中國最高決策核心,無不經歷過多年的千錘百鍊才能入局,都是從基層培養和實幹起來的。這與西方總統選舉制度有很大差異,例如美國總統往往缺乏實戰經驗,難在上任後即刻有彪炳功業表現,故李兆基看好中國。

投資基本法二:選擇投資貨幣本位美元受雙赤字影響,期貨價連年下挫,美元弱勢由此可證。投資時應轉貨幣本位為高息貨幣,例如英鎊或澳元。

投資基本法三:選擇行業

沿用與揀選國家同出一轍的理念,即選行業亦將重點放在增長潛力較大的行業,大致而言屬「火」的能源業包括煤炭及石油,屬「金」的保險業及銀行業,以及屬「土」的地產業等。

投資基本法四:選擇股份

李兆基認為投資股票應選擇各行業之佼佼者,即所謂龍頭股,只要該行業發展空間大,龍頭股一定占盡優勢,例如地產龍頭股,土地儲備大部分為早期買下成本較低的舊地,利潤自然豐厚。

這套「李氏基本法」看似四平八穩,但確實是李兆基股市獲利的準則,他依循這套方法,在○五、○六年大買中國人壽、中國石油,結果都大賺數倍出場。

儘管投資成績了得,但李兆基在公私場合,從來不談自己正買進什麼股票,他說:「這是謹遵股市投資之道。」

從水火不容到互相關懷

與妻離異成好友 二十五年未傳緋聞李兆基育有二子三女,子女間的相處都算和樂,但他自己卻在一九八五年、五十六歲那年和元配劉惠娟離婚了。李兆基凡事坦然面對,他在回憶錄 中,連這件事都願意談,他坦言:「我和前妻離婚時,真的有點勢成水火,各不相讓」。但畢竟兩人都有成熟的人格,在離婚多年之後,○九年和一○年,李兆基的 生日,劉惠娟都送來寫著「心無罣礙」和「春暖福至」的字畫給他,李兆基說:「可見她對我仍然關懷,也許意味著這些年過去了,她細心思量,承認我是個好人, 我在她的心目中和生活上占有一席位。離異了二十五年,能得到今天這樣的結果,我已經很快慰了。」離婚後的李兆基始終沒有再婚,在八卦媒體橫行的香港,也幾 乎從未傳出緋聞,他甚至一直住在這棟當時為了前妻而取名「惠苑」的大樓裡,一住就是三十年,這位大富豪甚至連在家裡,都把主臥室讓出來,自己睡在僅二百平 方呎(折合大約六坪)大小的客房裡,他想,「我不是曾為很多小家庭設計過只有幾十平方呎大小的房間嗎?」李兆基曾說,他從來沒有長遠偉大的夢想,無論是當 年在黃金市場裡打滾的窮小子,還是如今的「香港樓王」、「亞洲股神」,他人生每個時期的每個希望,都化作腳下力行的每一件細微的事,逐步執行。

如果用台灣現代的說法,應該就叫作「人生有夢,築夢踏實」。

最近十年,李兆基十次現身,有五次都是為了公益捐款,今年已經八十二歲的他,有六個內孫,近期一張他抱著三胞胎孫子的合照,在照片裡滿溢幸福的笑容,這張照片登遍香港各大媒體,令人印象深刻。

這是一位香港富豪的奮鬥故事,也是一個「知足常樂」的故事,或許,李兆基當初決定寫下這本回憶錄,所要傳遞給後代子孫的,也就是這樣最基本的處世精神而已。

李兆基

出生:1929年,出生於廣東順德

現職:恆基集團主席

稱號:香港樓王、亞洲股神、四叔經歷:1963年與香港著名商人馮景禧、郭得勝合組「新鴻基」

學歷:小學畢業

近期成績:《富比世》2011全球華人富豪榜排名第三(190億美元身家)。

家庭:其妻劉惠娟(1984年離婚),子李家傑、李家誠,女李佩雯、李佩玲、李佩儀

李兆基的飆富人生

從1000港幣到5000億新台幣身價

1000港幣起家

15歲 掌管家裡開的金鋪與銀號,獨當一面18歲 辭別父母,隻身到香港中環的老金鋪街打拚,賺到第一桶金29歲 偕同其他7人合資成立「永業企業」,進軍香港地產業30歲 與妻子劉惠娟結為連理,56歲因觀念不合離婚「三劍俠」闖蕩香港地產界34歲 與郭得勝、馮景禧另起爐灶,成立「新鴻基企業」36歲~40歲 「新鴻基企業」壯大期,三人各有其長、各司其職,在地產業戰無不勝,贏得「三劍俠」的美名43歲 「新鴻基企業」上市,三人分道揚鑣,各自成立公司發展

開創「恆基兆業王國」

44歲 創立「恆基兆業」,全力發展地產,推動公司上市51歲 初次投資中國地產,於廣州興建中國大酒店和花園酒店52歲 「恆基兆業地產」正式在港上市,就此登上香港富豪之列,同時入主香港中華煤氣與香港小輪兩家上市公司,恆基集團成形64歲 斥資收購美麗華酒店,入主飯店業67歲 《富比世》全球富豪第四名,首次成為亞洲首富

從地產界跨足投資界

75歲 成立私人投資的「兆基財經」,正式從地產轉向股市。兆基財經在上市前透過配股取得大量H股,3年內,資產由500億大增至1200億港幣,最多時甚至到2000億港幣,被香港人奉為「亞洲股神」。

用財富回饋社會

62歲 與新世界發展主席鄭裕彤共同捐贈600萬美元資助美國耶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計畫66歲 成立仁安醫院,慈善擴展至醫療服務77歲 啟動「溫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萬農民及萬名鄉村醫生培訓計畫」79歲 捐贈中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及上海復旦大學等多所大學院校,致力培育人才

李兆基的兆元帝國

● 集團7家公司合計市值2715億港幣(約1兆元新台幣)● 計算其個人及其家族持股,其身價高達1408億港幣(約5248億元新台幣)● 若按照《富比世》雜誌排名,李兆基家族身價190億美元(約5500億元新台幣)

李兆基

恆基兆業帝國

恆基兆業地產(0012)持股62%,市值735億元香港小輪(集團)0050 持股34%,市值9億元恆基兆業發展(0097) 持股69%,市值15億元香港中華煤氣(0003)持股42%,市值519億元 港華燃氣(HKG1083)持股67%,市值68億元美麗華酒店(0071)持股44%,市值24億元陽光房地產基金(0435)持股93%,市值38億 元兆基財經(未上市)持股100%,市值粗估1000億元註:1.以上身價計算未計入私人投資「兆基財經」。

2.市值單位為港幣,以5/23收盤日計算。

資料來源:恆基兆業與陽光房地產基金2010年年報、港交所

李兆基精采語錄

人生

◎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人生不能無憾,我們只能努力活得精采。

◎ 我的志向為「上善若水」,願望是「自然無為」。現在的「志向」是希望慈善公益能如水般灌溉萬物,就能昌盛、繁衍;「願」是凡事自然無求,安康地生活下去。

成功

◎ 先疾後徐,先聲奪人,徐圖良策(指培養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準備,才能先別人一步 )。

◎ 三個人好比一把筷子,一枝就容易斷,團結一起就不容易斷。

◎ 「止、定、靜、安、慮、得。」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經營

◎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指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精於盤算)。

◎ 從來不會自私地只顧自己盈利,而不照顧業務對手,信譽是最要緊的。

◎ 我喜歡人誠懇敦厚,商場上的「公司業績」及「股東利益」是重要的事務,競爭謀利是理所當然的,但做事必須合情合理,公正不阿。

◎ 我將生意看作一個小朋友一樣,只要用心栽培,日後就會有很大成就。

子女教育

◎ 少年得志,狂妄自大;遊手好閒,不思勤奮,是失敗之源;放縱自己,輕佻浮躁,早晚會闖禍;凡事不可忘本,飲水而不思源,後果堪虞。

◎ 一曰忍、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凡事忍讓,可以保持人生過程中的不傷和氣。

投資

◎ 只要心水清(投資趨勢看得通透),等待就可以有不俗的回報。

◎ 商人的投資行為就好像吃東西般,嗅出哪裡有香味便往哪裡跑。

◎ 市場上有起有落,也就一定有攻有守。攻守的原則應是「有道則現,無道則隱」,即是說有市場可為則為之,無市場時就靜待時機,千萬要忍耐,別急進,別只見小利,因小不忍則亂大謀,欲速則不達,最重要是具備長遠眼光,從宏觀視事,只看重蠅頭小利,必大事不成。

公益

◎ 古有明訓「救萬民於水火」,我不想辜負上天給我的厚愛,不是很多人能像我一樣創造財富,所以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竭力幫助年輕一代受良好教育及為貧窮的人解決困苦。

◎ 做公益與做生意一樣,要有十分收穫,務求四兩撥千斤,發揮更巨大影響力,單純的救濟對我是不滿足的,財力、物力要有加上心思之後的成果。

◎ 我不是捐錢救濟窮人,是誠意地扶助他們自力更生,我之所以重視教育,因為能夠讓億萬人民受惠,千萬年得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75

蔡萬才驟逝 富邦蔡明忠 蔡明興 兄弟分家生變數


2014-10-09  TNM  
 

 

台灣第三大富豪家族創辦人殞世!高齡86歲的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身體向來硬朗,5日卻驟然辭世,外界愕然。本刊調查,上週日(5日)清晨,蔡萬才太太蔡楊湘薰發現他倒在地板上,經送醫發現是心肌梗塞,搶救不治,令蔡家人十分悲慟自責。

蔡萬才撒手人寰,資產高達5.26兆元的富邦集團如何順利傳承,將是對他2個兒子蔡明忠、蔡明興的一大考驗。了解內情人士說:「蔡萬才在世時,曾操刀規劃的家業承傳大計,尚未徹底完成;現在分家添變數,繼承先生大半股權的總裁夫人(蔡楊湘薰),將成為影響兄弟版圖消長的關鍵人物。」

十月入秋後,略帶涼意的冷風,將街頭行道樹的葉片,吹落一地。上週日(五日),守在國泰醫院頭等病房的富邦蔡家人,沒有等到好消息,傷心地接受蔡萬才永別的惡耗。

蔡萬才與哥哥國泰集團創辦人蔡萬春、霖園集團創辦人蔡萬霖,創下台灣富豪紀錄,三人曾在不同時間點榮膺台灣首富,如今,隨著蔡萬才辭世,蔡家第一代的致富傳奇也畫下句點。

如廁倒地 送醫搶救

本刊調查,蔡萬才雖已八十六歲,但因平日注重養生,身體一直很好。數天前,他才開開心心的從法國巴黎旅遊回國,因旅途勞累、感染風寒,這個週末,他原想待在家裡好好休養,還興致勃勃地計畫,待身體休養好,要主持十月底富邦LPGA(女子職業高球巡迴賽)錦標賽的開球儀式。然而,無常卻比明天早到。「上週日(五日)清晨,總裁(蔡萬才)睡覺醒來,去上廁所,突然倒在地板上;待總裁夫人(蔡楊湘薰)起床發現,趕緊將他送到國泰醫院急救,抽血檢驗鉀離子過高,是心肌梗塞。」蔡家親友說。事實上,蔡萬才的心臟曾裝過一根支架。但富邦對原因三緘其口,不願證實。國泰醫院是國泰蔡家開設的醫院,雖傾全力搶救蔡萬才,還是在五日午間宣告回天乏術。今年以二千四百二十億元,登上美國富比士雜誌的台灣第三大富豪家族掌門人,來不及道別,結縭近六十載的太太哭紅雙眼。隔天,富邦蔡家人著手辦理後事,請台灣仁本公司協助殯葬禮儀相關工作,墓地已選好在金寶山上,蔡家親友說:「總裁(蔡萬才)生前就已看好,是請金寶山負責人曹日章割愛的。」蔡家親友聞訊,包括蔡萬才的姪子、海峽會會長蔡辰男等人,駛車至台北巿仁愛路三段、副總統官邸旁的蔡家豪宅,弔唁致意。蔡辰男七日向本刊說,除了在世的小叔蔡萬德之外,「我叔叔(蔡萬才)是我父親輩最長壽的。週日接到消息時,我剛請小叔在海峽會吃火鍋,還約了下週與弟弟辰洋(寒舍創辦人蔡辰洋)、辰威(興來百貨董事長蔡辰威)請叔叔吃飯,人算不如天算,沒料到,這麼突然。」

夫人影響 未來經營

蔡萬才驟逝,不僅讓親友意外,富邦集團旗下包括富邦金、台灣大哥大、凱擘等,橫跨金融、電信、有線電視、百貨購物,總資產逾五‧二六兆元的龐大王國,如何順利傳承,更成為關注焦點。本刊調查,蔡萬才以擔任明東、道盈、忠興等家族投資公司董事長,實質掌控富邦旗下企業,握有富邦金、台灣大哥大各一八‧二二%、八‧四七%股權。蔡明忠與蔡明興二兄弟則股權均等,各有三%多、二%多左右。也就是說,蔡萬才雖然十五年前就辭去富邦銀行董事長職務,交棒給兒子打理,但他仍以家族控股負責人身分實際握權,兒子倒像是專業經理人。本刊調查,蔡萬才直到過世前,仍每天走路到距住家只有百公尺的富邦產險大樓上班,集團重要決策也都得經過他拍板定案,「總裁在幕後,當兒子的靠山。」老富邦人說。蔡萬才過世後,半數股權將由太太蔡楊湘薰繼承,也因此,老夫人將成為影響未來旗下公司經營權的關鍵。

兄弟面臨 資產切割

對蔡楊湘薰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兄弟團結當然最好,然而樹大分枝也是必然。蔡萬才在世時,原本有意參考美國洛克斐勒家族做法,將財產交付信託,家人僅可領取孳息、配股等,分而不離、持續累積。但蔡明忠、蔡明興對於富邦三大塊領域—金融、電信及有線電視,各有鍾情及擅長,因此自己也另有一套劇本。「其實,最簡單的做法是,垂直切分,分成金融及非金融二大塊,但蔡家二兄弟都很精明,於是搞成水平切分,每人在每塊都占一部分。」金融圈人士說。因此,目前情況是,金控底下有銀行、產險、壽險、證券等子公司,未來金控虛擬化,由子公司掌實權,蔡明忠拿銀行、產險,蔡明興則取壽險及證券。非金融的電信部分,蔡明忠管業務、蔡明興管財務;有線電視部分,則是蔡明忠管通路、蔡明興主導影音內容,「這是過渡階段,可股權與事業主體不分,但終究還是要面對切割的問題,這才是關鍵。」對於分家這敏感問題,蔡辰男對本刊說:「明興負責建設、人壽、台灣大哥大、投資等項目,明忠很尊重,二兄弟只差一歲,自小做什麼事都在一起,現在都快六十歲,磨合了幾十年,二個人會異中求同,很少爭到面紅耳赤。短期內,二人應該會依照先前的制度繼續下去。」蔡明忠有二子二女,蔡明興則有一子一女,第三代陸續學成、返回家族工作,二兄弟也得為自己的孩子打算。知情人士說:「二董擅長投資,看緊資金部位龐大的壽險,今年將兒子(蔡承儒)安插到富邦人壽,插旗宣誓意味濃厚,上週,他還帶兒子公開亮相。」第一位站上檯面的蔡承儒,面對媒體時,落落大方,談及接班敏感問題,僅說,無負面壓力。年輕的第三代順利站上台灣商界舞台,得感謝孕育富邦的阿公蔡萬才。

家族栽培 攻讀法律

蔡萬才出身苗栗竹南,世代務農。他的父親原名蔡紅,後來改名蔡福安,育有五男三女。長子蔡萬生結婚當天就去世,帶領蔡家走出貧窮的是二子蔡萬春。蔡萬春十五歲時,北上投靠台北大姨父陳芋,後來製造「丸莊醬油」及「丸萬米醋」,存下六十萬元,成為發展家族事業的第一桶金。隨著蔡家事業規模愈來愈大,排行老四、小蔡萬春十三歲的蔡萬才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考入台大法律系,成為家族內最高學歷的第一人。蔡辰男回憶說:「祖父很早就過世,父親盡全力用心照顧弟弟們。叔叔(蔡萬才)受日本教育,念到初中,到日本海軍製造所做技工,台灣光復後,才回來台灣念建國中學及台灣大學。他的外文很好,當預備軍官時,出任對美軍溝通的翻譯官。」一九五五年透過前養樂多董事長陳重光介紹,蔡萬才娶了政壇聞人、前民政廳長,時任省府委員的楊肇嘉幼女楊湘薰。婚宴席開一百桌,蔡萬才手捧黑色大禮帽,楊湘薰披著長及手肘的頭紗,相差一歲的二人郎才女貌。

風險管控 兒子敬畏

一九五七年蔡萬春獲選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後陸續成立國泰產險、國泰壽險及國泰信託,成為金融一霸。蔡萬才因是法律系高材生,負責制定公司章程等行政程序,對建立國泰集團制度有貢獻;他也曾在一九七二至一九八○年間,擔任過多屆立法委員,對於時政,蔡萬才十分「敢言」,曾勸誡前任總統夫人吳淑珍不該炒股。一九七九年,三兄弟因經營意見不合而第一次分家,蔡萬春擁有國泰信託、蔡萬霖分得國泰壽險、蔡萬才分得國泰產險。蔡明忠曾說,他父親分到的是最小的一塊。一九八五年,蔡萬春次子蔡辰洲因不良放款惹出遭擠兌、停止營業的十信風暴,導致蔡萬春家脈一蹶不振,蔡萬霖與蔡萬才反而超越。一九九○年,國泰人壽股價高達一九七五元,蔡萬才拋售,取得數百億元資金,發展為雄踞一方的富邦集團。一九九八年,爆發本土型金融風暴,蔡明忠、蔡明興兄弟一連踩了幾個地雷,幾乎賠掉富邦銀半個資本額。蔡萬才震怒,在員工面前重話訓誡,還收回重要的印鑑自己管理。此後,原就保守的蔡萬才更重視風險管控,每週一中午都要和兒子進行午餐會報,聽兒子報告一週來的大事。蔡楊湘薰曾說:「阿忠和阿興都很怕父親。我們蔡家的小孩不用打,光是他父親吼一吼,大家都怕得要死。」

教做生意 先學看人

蔡萬才曾和二個兒子說:「做生意要先學會看人,人品不佳的人絕對不能跟他做生意,這種人偏偏很會交際、投你所好,跟你變成好朋友,商場上最好不要跟這種人接觸。」不只要會看人,「太好康的事情不要去做,」蔡萬才教導兒子,因為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好材不會流到關渡尾(台語,意思是木材從新店溪源頭流下來,好的部分早就被撿走了,不會流到關渡的河口。)」蔡萬才對於跟著自己一輩子的元老員工很好,他規定富邦高層主管退休後要簽二年的顧問約,每年付至少以往薪資的六成。老富邦人說:「老董非常惜才,老臣們都非常感恩。」

重視養生 吃地瓜餐

蔡萬才向來重視養生,蔡家早上吃地瓜餐就是從他開始。後來蔡楊湘薰發現地瓜吃多易胖,改為麥片外加二蔬一果。此外,蔡萬才每天練氣功、游泳,每週打二、三次高爾夫球健身,他也很喜歡散步,總是在住家附近晃一個多小時。因此,蔡萬才不但皮膚紅潤,連白頭髮都不多。蔡萬才保養頭髮的方法,是每天拿著牛角梳子按摩頭皮,勤梳頭髮。然而,再怎麼養生,肉身都有壞空的一天。台灣金融房產界的首富蔡家,雄踞台灣金融界近六十年後,第一代凋零殆盡,富邦蔡家第二代分家白熱化,未來動向將攸關家族日後興衰。

蔡萬才 小檔案

現職 富邦集團總裁年齡 86歲(1929生~2014卒)學歷 台大法律系畢業家庭 妻子蔡楊湘薰、育有2子2女經歷 1957年起,與兄長蔡萬春、蔡萬霖共創國泰集團;1972年起連任3屆立委;1979年國泰集團分家,掌控國泰產險;1993年成立富邦人壽,逐步發展為富邦集團。

首富傳奇 蔡萬才大事記

1929.8.5 出生於苗栗農村1954 台大法律系畢業1955 和蔡楊湘薰結婚1961 和兄長蔡萬春、蔡萬霖草創國泰產險1972 當選第一屆增額立委1979 蔡家正式分家,蔡萬才分到國泰產險和部分國壽持股。1989 國壽股價狂飆,蔡萬才高檔出脫手中持股,賺取富邦集團創業基金。1992 成立富邦銀行1993 成立富邦人壽2012 富比士雜誌評選為台灣首富2014.10.5 辭世(享壽86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51

眼光精準、不借錢 30年老商道打造最大金融王國 台灣最後「銀行家」——蔡萬才傳奇(062-067)

2014-10-13  TWM
 
 

 

10月5日,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與世長辭,他的辭世,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他不僅是台灣90年代金融開放以來,最後一位「新銀行家」,而且他所堅持「不負債、不賠錢」的商道,以示對所有股東負責的態度,將在台灣金融史上,留下永遠的典範。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黃家慧 圖片.攝影組、富邦提供「按理說,我可以放心交棒了,可是要做到完全撒手不管,還是很難。……只要在世一天,就覺得責任未了,沒辦法不關心。」言猶在耳,但十月五日下午,一張短短二十七字的新聞稿,震驚金融圈。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在當天中午以八十六歲高齡,溘然辭世,突如其來的噩耗,讓許多熟識他的人一時之間難以接受。

據了解,蔡萬才向來自律甚高,身體狀況一直維持良好;每天清晨固定在家後面的小公園運動,每周固定打一到兩場的高爾夫球;今年還飛了兩趟歐洲,年初去英國,九月去法國,不久前他還跟朋友說,「趁現在身體還可以,多飛點長途旅行。」但沒想到,也許是天氣轉涼,十月五日早上,他的家人發現蔡萬才疑似心肌梗塞,倒地不起,送至國泰醫院急救,依然回天乏術。

外界震驚不已,但他許多至親好友也覺得,這樣道別方式,與蔡萬才向來不喜歡麻煩人、凡事要求整潔自律的性格很貼近。他的好友說,就連一塊擦過汗的小方巾,他都要整齊疊好,才會收起;每次打完球,不要隨扈幫忙,他會自己拿出一把小梳子,溫文有序地打理自己儀容,然後才整齊地出現在大家面前。

分家分到最少

打拚三十年累積財富 登上台灣首富蔡萬才一手創建富邦集團,在此之前,無論是國泰集團蔡萬霖,或是中信集團辜濂松等,都是九○年代之前就成立信託投資公司,只有他是九○年代台灣金融市場開放以來,最後一位「新銀行家」;如今的富邦集團,事業版圖橫跨金融、電信、媒體,市場遍及台灣、香港與中國。放眼台灣金融業,富邦堪稱是多角化經營最成功、同時深耕中國市場最具成果的集團。

隨著集團一路快速茁壯,他個人的財富更是迅速累積,尤其在他始終堅持「高持股、不質押」的理念下,因此成為集團壯大的最大受惠者。他在二○○九年以三十三億美元、相當於台幣一千一百億元的身價,拿下《富比世》雜誌台灣富豪排行榜的第一名,成為台灣首富。而根據《富比世》一四年公布的最新排行,他仍以七十六億美元的身價,高居全台灣第二大富豪。

從一九七九年國泰集團分家,蔡萬才從兄長的手中分得最小的一塊產險開始,到二○○九年他登上台灣首富,剛好整整三十年的光景,這段財富累積的過程,對一位首富而言的意義是什麼?

他有一段很有名的「五萬元」小故事可以說明。時間回到五十多年前的台灣社會,當時他的小兒子、也是如今台灣大哥大董事長蔡明興剛出生不久,有一次蔡萬才和妻子在散步,妻子無心提到:「什麼時候我們能存到五萬元,該有多好。」但蔡萬才心裡很清楚,當時他們創業之初,戶頭裡連一萬元存款都沒有,他也知道妻子只是說說而已,但這句隨口的「夢想」,蔡萬才記在心裡,他說:「這正是我幾十年來持續打拚奮鬥的動力。」從當年「五萬元」的夢想,到如今的首富之路,蔡萬才並非一帆風順。富邦集團曾經在九八年本土型金融風暴狠摔一跤,差一點就讓先前的努力付之一炬,當時他把兩個兒子叫到跟前臭罵一頓;從此以後,他把「風險管理」當作企業經營的圭臬,所有他經營的事業,一律秉持「不借錢、不賠錢」的原則,不只公司不借錢,連他個人也不借,因此他在公司裡的持股一概不質押,他說這是對股東負責任的態度。

「絕不賠錢」的商道

眼光精準賣國壽股票 入袋兩百億成富邦基石另外,他經營事業,也秉持「寧可少賺,絕不賠錢」的觀念,他說「做生意賠錢就像『獅子受傷』,帶傷不但跑不快,還得停下來療傷,因此必須加倍努力,才能挽回原來的業績表現。」這些看似簡單基本的商道,其實正是一步步讓富邦集團壯大、讓他個人邁向首富的推手。

從一九七九年國泰集團正式分家開始,蔡萬才分得產險與少部分國泰人壽的股票,開始了文火慢燉的草創時期。分家十年之後,一方面台北股市來到歷史高點,一方面蔡萬才心知富邦不可能光靠「產險」與「證券」就能獨撐天下,因此,他經過深思後,決定放手一搏,把所有國壽股票從一千五百元一路往上賣,賣到一股不剩,換得二百億元現金入袋,成為他日後正式開啟「富邦王國」的基石。

蔡萬才曾在「富邦五十周年」的紀念集上描述,當年他拿這筆現金,成立富邦銀行,「當時銀行法定資本額是一百億元,因為要股權分散,我們出資約七十億元,還有剩餘資金可以申設其他金融事業,完全不用借貸。」九二年,富邦銀行正式成立,蔡萬才把這一年訂為「富邦元年」。此後,雖然在九八年金融風暴慘跌一跤,但在蔡萬才全心掌舵下,巨艦終於恢復平靜,持續向前;沒多久,富邦集團就在蔡萬才與長子蔡明忠、次子蔡明興父子三人同心合力下,大舉購併,勇敢跨入富邦的「黃金十年」,締造今日的富邦王國。

富邦集團先是在二○○二年成功購併台北銀行,壯大銀行實力,緊接著隔年看準時機、突襲成功,拿下台灣大哥大的經營權,一舉將版圖拓展到電信產業,展開集團雙引擎時代;接著在○九年、全球金融風暴後不久,危機入市買下ING安泰人壽,補足長期以來的「壽險」版圖;又在○八年與一二年,分別參股與購併廈門銀行與上海華一銀行,成為台灣金融業進軍中國市場的最強隊伍。

至此,富邦集團越來越壯大,至一四年十月五日他辭世為止,總市值為八○九四億元,蔡家持股約在三成左右,市值約二千五百億元。一路走來,蔡萬才一步一腳印,以其厚實的財力與穩健經營的態度,穩紮穩打開創一片天地,人生可謂光榮謝幕。

交棒給兒子成典範

「兒子比父親高明,家業才能成功」和台灣老一輩企業家最大的不同是,他早在十多年前、身體還很硬朗時,就已經把公司的經營大權逐步交棒給他的兩個兒子。儘管他依然維持每天到台北市建國南路富邦產險大樓上班的「習慣」,但他自己也說,他每天早上十點上班,一點半就下班,來辦公室只是「走走、看看」;主要的業務都由兒子打理,例如富邦集團最主要的事業體「富邦金控」,蔡萬才從沒當過一天董事長,從成立就由蔡明忠掌舵至今。

蔡萬才的「放手學」,是台灣第一代企業家的典範,他自己私下常愛講一個笑話,說一九九九年時,他剛剛把富邦銀行的董事長位置交給蔡明忠,一下子很多會議都不用開了,但當董事長太久,習慣一時改不過來,時間一到,他又驅車到某一大樓的會議室準備開會;沒想到,他才輕輕打開門,就發現裡面已經人員到齊,兒子已坐在自己原來的位置上準備開會,他才想起自己根本不用開會,只好關上門,趕緊退出來。

從此之後,他就常常提醒自己,許多事要放手;而後來蔡明忠、蔡明興兄弟的表現,也讓他滿意。他自己也說過很樂意聽到外界對兒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評價,他說:「兒子比父親高明,家業才能成功,家族才能興旺。」蔡萬才在富邦集團內部參與的會議越來越少,大概只有一年兩次的高階主管業務會議、謝年會與「總裁面對面」等講座,才會見到蔡萬才的身影。但他就如自己所言,「無法做到完全撒手不管,只要在世一天,就覺得責任未了」,因此到他辭世前,他仍然維持每個禮拜至少一次,和兩個兒子一起吃飯,吃飯時「蔡總裁」對兩位兒子嚴厲依舊,對公司的事務、財報,逐一詢問,一個數字都不放過。而兩個兒子吃飯時也絕對絲毫不敢鬆懈。

但從十月五日開始,這頓父子三人的「午餐會報」從此成為絕響,富邦集團的員工再也聽不到這位老人家風趣幽默的開講。八十六年的人生歲月,自此畫上句點,蔡萬才代表的台灣第一代企業家幾乎全數隕落,也代表台灣一個時代的結束,但他的經商之道與經營理念,將留下永遠的印記。

一手創建金融、電信王國

富邦集團事業版圖

富邦集團版圖橫跨金控、電信、媒體,台灣幾乎每2人就有1人與富邦集團有業務往來關係。

富邦金控 董事長:蔡明忠 資產:5.12兆元 市值:4890億元

富邦產險

資產:743億元

富邦人壽

資產:2兆5803億元

台北富邦銀行

資產:2兆917億元

富邦證券

資產:619億元

富邦銀行(香港)

資產:3276億元

廈門銀行

資產:5289億元

富邦華一銀行

資產:2472億元

電信媒體服務

電信

台灣大哥大

資產:1430億元

市值:3147億元

用戶:741萬

台灣固網

用戶:13萬

頻道

三個momo購物台

一個momo親子台

系統

凱擘媒體

用戶:105萬

台灣固網媒體

用戶:50萬

蔡萬才與

富邦集團

大事紀

1954年 台大法律系畢業1979年 國泰集團分家,蔡萬才分到國泰產險及國泰人壽股權1989年國泰人壽股價飆至1500到1800元,蔡萬才逢高出脫,換得200億元資金1992年 成立富邦銀行1998年爆發金融風暴,富邦連踩國揚、新巨群等地雷股2000年 花旗入股富邦15%,注資230億元2001年 富邦金控掛牌上市2003年6月入主台灣大哥大,踏入電信產業2009年 蔡萬才家族首次成為《富比世》台灣富豪排行榜之首2009年6月 購併ING安泰人壽2012年購併上海華一銀行

2014年 辭世

蔡萬才家族

蔡萬才

楊湘薰(妻)

蔡明忠

陳藹玲(妻)蔡承穎

蔡承道

蔡承融

蔡承翰

蔡明興

翁美慧(妻)蔡承儒

蔡承媛

蔡明玟

許哲明( 夫)許樂理

蔡明純

86歲富足人生的智慧

──蔡萬才語錄

論經營

●做生意寧可少賺,不能賠錢。經營事業時,若賠錢就像「獅子受傷」,不但跑不快,還得停下來療傷,得加倍努力才可以挽回原來的業績。

●我的原則就是不養地,也不跟金融機構借款,因為一旦景氣反轉,過多借貸就容易讓公司經營陷入困境。

●日本有句俗話說,「過石板橋也要敲三次」,再走上橋,比較踏實。我兒子經營公司也有賺有賠,我對他們說,做生意要先學會看人,人品不佳的人絕對不能和他做生意,這種人偏偏很會交際,與你變成好友,最好不要和這種人接觸。

論接班與教養

●未來「頭家」觀念會愈來愈淡,富邦蔡家第三代是否要承接家族事業?他們若有興趣也可以加入,不然就是他們好命,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工作,當教授也好,當音樂家也好。

●我對兒子很嚴格,但對孫子很慈愛、很寬鬆。因為孫子女的教養,有他們的父母負責,我們毋須越俎代庖。

●父親是兒子最好的典範,不必刻意去改變或扭曲他們。「有其父必有其子」是有道理的,我不是自誇,而是慶幸孩子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

窮小子娶到千金小姐

60年沒鬧過緋聞

蔡萬才與另一半蔡楊湘薰近60年的牽手情,在台灣老一輩企業家中僅見,他從來沒有緋聞軼事,他也警告他的兒子:「婚姻中不該有的負擔就不要有。」幾年前,蔡萬才曾經邀請許多好友,一起參加他們夫妻的50周年結婚紀念。近年來已經難得動筆的蔡萬才,還親自寫下一篇他對妻子的感謝,他細說他們認識的經過,當時蔡萬才還在台大法律系讀書,「離大學畢業還差半年時,有人為我作媒相親,對方是省政府民政廳長楊肇嘉先生的千金,蔡家只是普通商人,說起來不能算是門當戶對。」他回憶兩人第一次約會的情景,「如今事隔50多年,已不太記得當時談了什麼,只記得她每個話題都接得上,是那個時代難得的見過世面的女子。」蔡萬才後來一路對妻子十分敬重,完全沒有「男尊女卑」的觀念。

外界以為蔡家家大業大,但事實上,當時本省籍的企業家並未受到太多重視,反而是這位「千金小姐」嫁給「窮小子」。「婚後,我才開始早餐吃烤麵包、喝咖啡,對我而言是新經驗,她陪嫁的那只銅製咖啡壺,還有從美軍顧問團買來的烤麵包機,是新婚時甜蜜記憶的一部分」。

「後來事業越來越忙,我仍盡量回家吃晚飯,每日行程一定做成卡片,太座也有一份。」蔡萬才對妻子的敬重,由此可見一斑。

文畢,他更以「一生的知己」來形容他的妻子,可見兩人情感深厚,十足動人。蔡萬才猝然辭世,對蔡楊湘薰的影響勢必極大,兩人攜手走過半個多世紀,也堪稱是台灣企業家夫妻楷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176

蔡萬才 最會治家的第一代金融掌門人

2014-10-13  TCW
 
 

 

十月五日下午,一則只有兩句話的電子郵件送達各媒體記者信箱;十分鐘後,整個媒體圈沸騰起來。這兩句話是:「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先生於今日午間安詳辭世,享壽八十六歲。」

富邦集團總裁暨創辦人蔡萬才,屬於台灣第一代企業家,總家族資產為七十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三百億元),在《富比世》(Forbes)雜誌排名為台灣第二大富豪。一九六一年,他帶領僅十名員工的國泰產險及三千萬元起家,如今成為資產近五兆元的台灣第二大金控集團。

許多台灣傳統家族企業,掌門人離世,外界直接聯想都是:這家族接班梯隊已上手了嗎?接下來,會不會兄弟鬩牆、爭產?

這聯想不無原因。例如,新光吳家在掌門人吳火獅驟逝後,兒子們多次鬧出爭產風波;台塑王家在掌門人王永慶過世後,子女為爭產對簿公堂;而中信金控掌門人辜濂松離世後,老大辜仲諒與老二辜仲仍官司纏身,兄弟各自為政,幾無交集。只要扯到事業和分產,幾乎不可能平靜無波。

相較之下,蔡萬才從一九九九年七月後,不再擔任集團內任何董事長,蔡明忠、蔡明興兄弟兩人從二○○四年起擔任金控董事長、副董事長,正式接班。兄弟未曾傳出鬩牆或不合,在傳統家族企業中,顯得異數。

這與蔡萬才長期重視家族治理有關,與多數第一代企業家過度重視事業擴張、忽視家族凝聚力頗為不同。

第一課:勤學台大出身,期許兒子「當然要念台大」

在今年富邦集團內首度召開的「市政廳會議」(編按:源自美國新英格蘭,一種民眾與地方官員的非正式公開會議,用意在下情上達)中,部屬詢問蔡萬才:「家庭教育有什麼秘訣?」

「小孩都是看著父親背影長大的,」在場主管轉述蔡萬才的回答,「我不是自己誇自己。台灣人說:父親怎樣,他們就是怎樣的人,身教必重於言教。」

有些第一代企業主創業時,因經濟條件欠佳,教育多半中輟,只好憑「街頭智慧」打天下;蔡萬才比哥哥蔡萬春小十幾歲,他北上讀書時家境已改善許多,加上肯讀,考進台大法律系,外語能力也不錯。這段經驗讓他視野較廣,與第二代在公事上用專業語言溝通,較不易出現代溝。

爸爸台大畢業,對兒子學歷期待也高。例如蔡明忠大學聯考前,蔡萬才放話說:「我兒子『當然』要念台大。」沒想到蔡明忠壓力太大,考前失常,只考上東海企管。

放榜當天,蔡明忠看到父親滿臉寒霜站在客廳,他難過的大哭起來,深覺辜負父親期待。沒想到,父親只輕描淡寫的要他重考或轉學;一年後他轉學考進台大法律系,畢業後再到美國喬治城大學讀法律。

因為父子同時具備高學歷背景,可借助背景接近的專業經理人就多(諸如同學),相較於多數白手起家的家族企業,富邦的外來專業經理人,在文化適應上也較無障礙。

行事作風上,蔡明忠是最像父親的人。蔡萬才從一九七九年到過世前,只要人在台灣,沒有一天不進辦公室;集團剛起步時,他可以每天工作十一小時,而且事必躬親,「總裁管得很細,這點完全遺傳到大董(蔡明忠)身上,大董也是管得很細的人。」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俊伴說。

第二課:公平「我帶兩兄弟一起做事學習,不藏私」

蔡萬才的哥哥蔡萬春,是泛蔡家集團的創辦人之一。抗戰時期,以賣醬油起家,後來事業擴及旅遊、貿易;到一九七七年已累積三百五十億家產,規模大過王永慶的事業版圖。

一九七九年,蔡萬春因突然中風,事前並無分產計畫,也無接班人訓練,事業版圖被迫分割。

根據台灣企業史資料庫中〈臺灣金融蔡氏家族企業集團發展史〉一文,蔡萬春家族雖然財產分配採行諸子繼承,但不是齊頭式均分,大房所生嫡長子蔡辰男很早就隨父闖蕩社會,分最多財產;二房所生次子蔡辰洲分的就少多了;三房的兒子更少。過程中難免產生心結,兄弟間彼此不講話。

這些,都讓蔡萬才心生警惕。蔡明忠也曾經回憶,小時候,還跟伯伯們一起住,親眼目睹上一代因為分家造成的撕裂與衝突。「父親也常跟我們講起商場上各家族的紛爭恩怨,他不希望我們重蹈覆轍,要求我們一定要兄友弟恭。」

「我爸的觀念是,既然是家人,就要在同一條船上,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蔡明忠曾經提及,「既然在同一條船上,那麼,『合』一定比『分』的力量大。」

蔡萬才的方式,就是除了把兩個兒子當兒子,也視為事業夥伴。他曾在五十週年金婚紀念冊《結金》上寫:「父子三人是很好的搭檔。有一些先天的理由:父子年齡差距較小,沒有年齡代溝;兩代企業家都有相當的知識背景,沒有知識代溝。」

落實在生活上,蔡明忠與蔡明興,扣除出生、出國和蔡明忠到台中讀書之外,五十三年都和父親住在同一棟大樓,即使各自結婚也沒有「分居」過。兩人念高中時,父親下班回家便跟他們討論今天公司發生什麼事,直接在餐桌上做個案討論、分享微妙的政商關係,兄弟倆同步學習;就連抽菸,也是老爸帶著兄弟倆一起。

一九八一年,蔡萬才把在美國讀書的蔡明忠叫回來一起打天下,隔年蔡明興回國,先後進入國泰產險、證券任職。相較於許多企業第一代強人領導、第二代接班時間很晚,他很早就讓兩兄弟逐步接班。

從那時起,父子三人每週一中午一定聚在一起吃飯,討論經營管理的眉角、新事業的開發等。「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我們定期腦力激盪,談著談著就會談出一點譜,」蔡明忠曾為文敘述父子「動腦」過程。

「我帶兩兄弟一起做事、學習,不會藏私,又可把登高望遠的觀點分析給他們聽,他們學到的就是全面的、整體的,成長速度快很多,」蔡萬才在《結金》裡回憶道。

這個「父帶子」的家風被具體傳承在蔡家。蔡明忠未必有時間陪家人共進晚餐,但是全家會一起在大書桌上做功課、辦公;蔡明興每週也都會有兩到三晚與兒子蔡承儒一起用晚餐,討論公事。

第三課:開明媳婦不用當配角,還能走上街頭反核

「開明」是蔡萬才最特殊的治家原則,這與他是台灣早期少數接受高等教育的企業家有關。知識,讓他能超越當時一般眼光,來對待人事物。

以媳婦角色為例,和蔡明忠的夫人陳藹玲一樣嫁入豪門的主播如唐可珊、王雅麗,婚後轉到幕後以家庭為舞台,露面多是夫妻共同出席社交場合,擔任陪襯角色;像陳藹玲、蔡明興夫人翁美慧走上街頭反核、為國家交響樂團募款開唱,主動亮相表態的人甚少。

〈臺灣金融蔡氏家族企業集團發展史〉作者許文分析,蔡萬才雖受日本教育,家中女眷不參與家族核心企業的經營管理,但他善用女性的特長,將集團中的公益基金會交給她們打理。媳婦陳藹玲和翁美慧雖非世家出身,也都和女兒一樣,被賦予基金會運作管理之責,將家族所有成員的力量結合在一起。

甚至,當大媳婦陳藹玲走上街頭與其他媽媽成立「反核聯盟」,積極參與社會運動,蔡萬才也是接納的。

這或許與蔡萬才自身經驗有關。蔡萬才當初追求妻子楊湘薰時,仍是個窮小子,但楊湘薰卻是名門千金,因為蔡學歷好、舉止得宜,受到丈人肯定,答應把女兒嫁給他。也因此,與其在意婚配對象是否有助於擴張家產,蔡萬才更在意婚配對象是否有助於提升「家格」。

第四課:單純沒三妻四妾,兄弟一起面試幹部

公公的開明,身為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的陳藹玲感受特別深。

六年前,陳藹玲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曾提及,當年懷老四翰翰(蔡承翰)時發現他腦部發育不全,曾為此與公婆召開家庭會議,討論該如何處理;當時蔡萬才便支持尊重他們的決定。之後陳藹玲生下小孩,剛開始手忙腳亂,顧不得其他三個孩子,公婆也就近支援,絲毫不覺得麻煩。

「翰翰讓我們全家人學到了很多美好的功課,特別是『付出』與『接納』。對我們家來說,翰翰並不是一個負擔,而是一個祝福,」蔡明忠曾說。

因為父子三人沒有三妻四妾或其餘非婚生子女,大幅降低家族內訌的風險;而父子兄弟無嫌隙,連公司應徵儲備幹部、獵人才,也都是蔡明忠、蔡明興一起面試,相對降低專業經理人見縫插針、搞派系鬥爭的機率。

從善於治家延伸出來的管理能量,蔡家父子讓富邦金控成立超過十年,總資產成長超過十倍,從單一金控成為橫跨媒體、電信的多角集團。

政大企管系教授司徒達賢分析,家族治理所創造的家族聲望,有助於企業累積社會資本;每一位家族成員都擁有相當的社會資本或社會關係,若家族分裂,則彼此的社會資本會互相抵銷;反之,家族成員團結凝聚,社會資本會產生加乘的效果,對企業有正面作用。

公司同仁和專業經理人之間,也會因為家族成員團結凝聚造成「高階權力單一化」,產生更高向心力;「所以有好的家族治理,才有好的公司治理。」司徒達賢認為,家族成員的情感凝聚力,是家族治理的核心。

以此來看,蔡家掌握了家族治理的關鍵。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曾提出家族治理原則:「只有家族服務於企業,企業與家族才能同時生存;假如企業的營運是服務於家族,則將兩敗俱傷。」

相較於台灣許多家族企業由盛而衰,蔡萬才家族卻日益壯大,杜拉克這句話,正好為這此消彼長,做了最佳註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506

王永在、蔡萬才最後一程 指名她籌辦

2014-12-22  TCW

 

重達兩公噸、要價上千萬元的黃檜木靈棺,近十萬朵白色、粉紅蝴蝶蘭花牆,及容納七千人的告別式會場……,這是十二月十四日,台塑創辦人王永在追思會現場的畫面。

新聞幕後,有一個女子竟打敗龍巖、萬安等台灣殯葬業巨頭,爭取到籌辦王永在告別式,連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告別式也由她的團隊負責,可說接下今年最有指標的兩場名人喪禮。

她,小臉蛋尖下巴、大眼睛,身高有一百七十公分,一頭過肩長髮旁披著條LV圍巾,迎面走來很有氣勢。「殯葬業花了我畢生的青春,十七年了,」說這話的,正是台灣殯葬業的六年級殯葬女王、台灣仁本總經理林宥馨。

過去包括台灣首富蔡萬霖、進口車教父唐誠、藝人倪敏然、陶大偉等執行名人創意喪禮或追思音樂會,所累積的人脈、口碑和企畫力,才讓包括王文淵、蔡明忠等大企業家族接班人願意埋單。

遇挑戰!鄰居都怕她導入認證,扭轉殯葬業形象

「名人往生當天就必須爭取到這個案件,不然明天就一定是別人的。」林宥馨透露,這次在七十二小時內和台塑高層及家屬確定場地布置、座位安排等流程細節,四十八小時內完成所有場地布置,包括所需的一萬兩千株蘭花也是幾乎把全台的量一次掃光。

台灣仁本去年營收約新台幣三億元,反觀龍巖的營收規模至少是其十倍,她能擊敗老大哥出線靠的不是美貌,而是顛覆台灣殯葬業的創新做法,「我們本來就是長庚、國泰醫院(太平間唯一)協力廠商,光第一關就已經打敗很多同業!」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楊國柱觀察,傳統對殯葬業觀念是大發土地財,規模較大的龍巖、國寶等業者以販賣靈骨塔、生前契約為主,台灣仁本和萬安則切入醫院太平間通路,第一線處理往生者禮儀服務,用西式服務業的概念,打破過去殯葬業給人的負面形象,雙方營運模式不同。

「花藝背景讓我進入殯葬業,也讓我跳脫殯葬業,」年輕的她,沒包袱,所以最早能打破殯葬業的負面形象,走出一條不同於其他業者的路。

林宥馨家族從事花藝設計,紅白帖生意都接,對喪禮不陌生,她十六年前嫁給先生陳原,從五人公司開始殯葬生意。

但初期很挑戰,她坦言,「一開始真的滿傷心,」傳統殯葬業給人的負面形象根深蒂固,如剛搬進住商混合大樓,鄰居馬上糾團上門質疑辦公室有沒有放冰箱冰死人;去喜宴遞名片,人家要求她別把名片拿出來……,「不要把殯葬業想得這麼不堪,要自重而後人重,我們就是要提升自己、扭轉這樣形象。」

「龍巖太大了,以紙張換鈔票,靠預收生前契約、塔位權狀……,」沒資源的夫妻倆只有從「現貨市場」下手。最早,她負責內勤管理,先生負責跑業務,因殯葬業價格不透明,流程也未建立標準作業流程等遭人詬病,不服輸的她決定率先同業導入品管系統(ISO)。

求改變!細節下功夫改造太平間,打開醫院通路

沒想到,初期主攻「意外件」(指承包意外致死者喪事)的夫妻倆,卻因業者之間爭生意搶蓋白布,糾紛不斷,決定放棄,之前的ISO認證反而讓她成功爭取到當時少有人注意到的醫院通路。

「那時候太平間非常可怕,拍恐怖片必到的地方,陰陰暗暗,」林宥馨回憶,一次到日本參加殯葬展的機會,日本醫院明亮乾淨的往生室讓她大開眼界,「原來殯葬業可以這麼不殯葬業!」

過去從業人員只想把心思花在業務上,無人想改變,認為本來就能接到生意,沒必要多花錢投資硬體,但當一九九九年她標下萬芳醫院太平間殯葬事宜,便斥資幾乎一整年獲利的五百萬元投資硬體空間,把醫院太平間打造成有如飯店大廳般明亮溫馨的往生室。

林宥馨解釋,創新來自「我自己看不過去,」不願意把一生奉獻在低層次行業,「要讓人家尊重,就要積極改變。」

為了改變,她從細節開始下功夫。舉例來說,過去遺體接運、載客車輛髒亂甚至有異味,她則嚴格要求乾淨,同樣一改外界對殯葬業低門檻印象。儘管每項軟、硬體投資讓每一案件少賺兩成,她也願意讓利。

沒想到,因價格和同業類似,服務卻更好一炮而紅,讓她以後進者之姿搶下先行優勢,至今已和全台三十家大小醫院合作,「有醫院通路才有戰場,才有數量。」

以醫院通路太平間禮儀服務為基礎,她再把眼光瞄準籌辦名人客製化喪禮的口碑效益。

搶曝光!布局演藝圈無償贊助,成藝人後事首選

為了求曝光,初期甚至願意賠錢打口碑。

藝人白冰冰透露,五年前資深藝人文英過世,台灣仁本團隊便主動上門表明願意協助處理身後事,但因子女已買其他家業者生前契約婉謝,直到快出殯時,有些地方不符家屬要求,回頭找仁本,「二話不說,幫我們處理沒人要做的事,」白冰冰表示,包括其後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辦的追思音樂會,仁本也無償贊助舞台布置等花費,所以演藝圈往生者第一順位都會找仁本。

「不賺錢沒關係,口碑就是最好的行銷,」林宥馨坦言,「不進步就會被淘汰,我們一定要一直走在前面,」她靠顛覆業界的創新,讓自己走出了一條區隔同業的精品禮儀服務之路,也成了讓企業大老埋單的殯葬女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