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蔡萬才 最會治家的第一代金融掌門人

2014-10-13  TCW
 
 

 

十月五日下午,一則只有兩句話的電子郵件送達各媒體記者信箱;十分鐘後,整個媒體圈沸騰起來。這兩句話是:「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先生於今日午間安詳辭世,享壽八十六歲。」

富邦集團總裁暨創辦人蔡萬才,屬於台灣第一代企業家,總家族資產為七十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三百億元),在《富比世》(Forbes)雜誌排名為台灣第二大富豪。一九六一年,他帶領僅十名員工的國泰產險及三千萬元起家,如今成為資產近五兆元的台灣第二大金控集團。

許多台灣傳統家族企業,掌門人離世,外界直接聯想都是:這家族接班梯隊已上手了嗎?接下來,會不會兄弟鬩牆、爭產?

這聯想不無原因。例如,新光吳家在掌門人吳火獅驟逝後,兒子們多次鬧出爭產風波;台塑王家在掌門人王永慶過世後,子女為爭產對簿公堂;而中信金控掌門人辜濂松離世後,老大辜仲諒與老二辜仲仍官司纏身,兄弟各自為政,幾無交集。只要扯到事業和分產,幾乎不可能平靜無波。

相較之下,蔡萬才從一九九九年七月後,不再擔任集團內任何董事長,蔡明忠、蔡明興兄弟兩人從二○○四年起擔任金控董事長、副董事長,正式接班。兄弟未曾傳出鬩牆或不合,在傳統家族企業中,顯得異數。

這與蔡萬才長期重視家族治理有關,與多數第一代企業家過度重視事業擴張、忽視家族凝聚力頗為不同。

第一課:勤學台大出身,期許兒子「當然要念台大」

在今年富邦集團內首度召開的「市政廳會議」(編按:源自美國新英格蘭,一種民眾與地方官員的非正式公開會議,用意在下情上達)中,部屬詢問蔡萬才:「家庭教育有什麼秘訣?」

「小孩都是看著父親背影長大的,」在場主管轉述蔡萬才的回答,「我不是自己誇自己。台灣人說:父親怎樣,他們就是怎樣的人,身教必重於言教。」

有些第一代企業主創業時,因經濟條件欠佳,教育多半中輟,只好憑「街頭智慧」打天下;蔡萬才比哥哥蔡萬春小十幾歲,他北上讀書時家境已改善許多,加上肯讀,考進台大法律系,外語能力也不錯。這段經驗讓他視野較廣,與第二代在公事上用專業語言溝通,較不易出現代溝。

爸爸台大畢業,對兒子學歷期待也高。例如蔡明忠大學聯考前,蔡萬才放話說:「我兒子『當然』要念台大。」沒想到蔡明忠壓力太大,考前失常,只考上東海企管。

放榜當天,蔡明忠看到父親滿臉寒霜站在客廳,他難過的大哭起來,深覺辜負父親期待。沒想到,父親只輕描淡寫的要他重考或轉學;一年後他轉學考進台大法律系,畢業後再到美國喬治城大學讀法律。

因為父子同時具備高學歷背景,可借助背景接近的專業經理人就多(諸如同學),相較於多數白手起家的家族企業,富邦的外來專業經理人,在文化適應上也較無障礙。

行事作風上,蔡明忠是最像父親的人。蔡萬才從一九七九年到過世前,只要人在台灣,沒有一天不進辦公室;集團剛起步時,他可以每天工作十一小時,而且事必躬親,「總裁管得很細,這點完全遺傳到大董(蔡明忠)身上,大董也是管得很細的人。」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俊伴說。

第二課:公平「我帶兩兄弟一起做事學習,不藏私」

蔡萬才的哥哥蔡萬春,是泛蔡家集團的創辦人之一。抗戰時期,以賣醬油起家,後來事業擴及旅遊、貿易;到一九七七年已累積三百五十億家產,規模大過王永慶的事業版圖。

一九七九年,蔡萬春因突然中風,事前並無分產計畫,也無接班人訓練,事業版圖被迫分割。

根據台灣企業史資料庫中〈臺灣金融蔡氏家族企業集團發展史〉一文,蔡萬春家族雖然財產分配採行諸子繼承,但不是齊頭式均分,大房所生嫡長子蔡辰男很早就隨父闖蕩社會,分最多財產;二房所生次子蔡辰洲分的就少多了;三房的兒子更少。過程中難免產生心結,兄弟間彼此不講話。

這些,都讓蔡萬才心生警惕。蔡明忠也曾經回憶,小時候,還跟伯伯們一起住,親眼目睹上一代因為分家造成的撕裂與衝突。「父親也常跟我們講起商場上各家族的紛爭恩怨,他不希望我們重蹈覆轍,要求我們一定要兄友弟恭。」

「我爸的觀念是,既然是家人,就要在同一條船上,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蔡明忠曾經提及,「既然在同一條船上,那麼,『合』一定比『分』的力量大。」

蔡萬才的方式,就是除了把兩個兒子當兒子,也視為事業夥伴。他曾在五十週年金婚紀念冊《結金》上寫:「父子三人是很好的搭檔。有一些先天的理由:父子年齡差距較小,沒有年齡代溝;兩代企業家都有相當的知識背景,沒有知識代溝。」

落實在生活上,蔡明忠與蔡明興,扣除出生、出國和蔡明忠到台中讀書之外,五十三年都和父親住在同一棟大樓,即使各自結婚也沒有「分居」過。兩人念高中時,父親下班回家便跟他們討論今天公司發生什麼事,直接在餐桌上做個案討論、分享微妙的政商關係,兄弟倆同步學習;就連抽菸,也是老爸帶著兄弟倆一起。

一九八一年,蔡萬才把在美國讀書的蔡明忠叫回來一起打天下,隔年蔡明興回國,先後進入國泰產險、證券任職。相較於許多企業第一代強人領導、第二代接班時間很晚,他很早就讓兩兄弟逐步接班。

從那時起,父子三人每週一中午一定聚在一起吃飯,討論經營管理的眉角、新事業的開發等。「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我們定期腦力激盪,談著談著就會談出一點譜,」蔡明忠曾為文敘述父子「動腦」過程。

「我帶兩兄弟一起做事、學習,不會藏私,又可把登高望遠的觀點分析給他們聽,他們學到的就是全面的、整體的,成長速度快很多,」蔡萬才在《結金》裡回憶道。

這個「父帶子」的家風被具體傳承在蔡家。蔡明忠未必有時間陪家人共進晚餐,但是全家會一起在大書桌上做功課、辦公;蔡明興每週也都會有兩到三晚與兒子蔡承儒一起用晚餐,討論公事。

第三課:開明媳婦不用當配角,還能走上街頭反核

「開明」是蔡萬才最特殊的治家原則,這與他是台灣早期少數接受高等教育的企業家有關。知識,讓他能超越當時一般眼光,來對待人事物。

以媳婦角色為例,和蔡明忠的夫人陳藹玲一樣嫁入豪門的主播如唐可珊、王雅麗,婚後轉到幕後以家庭為舞台,露面多是夫妻共同出席社交場合,擔任陪襯角色;像陳藹玲、蔡明興夫人翁美慧走上街頭反核、為國家交響樂團募款開唱,主動亮相表態的人甚少。

〈臺灣金融蔡氏家族企業集團發展史〉作者許文分析,蔡萬才雖受日本教育,家中女眷不參與家族核心企業的經營管理,但他善用女性的特長,將集團中的公益基金會交給她們打理。媳婦陳藹玲和翁美慧雖非世家出身,也都和女兒一樣,被賦予基金會運作管理之責,將家族所有成員的力量結合在一起。

甚至,當大媳婦陳藹玲走上街頭與其他媽媽成立「反核聯盟」,積極參與社會運動,蔡萬才也是接納的。

這或許與蔡萬才自身經驗有關。蔡萬才當初追求妻子楊湘薰時,仍是個窮小子,但楊湘薰卻是名門千金,因為蔡學歷好、舉止得宜,受到丈人肯定,答應把女兒嫁給他。也因此,與其在意婚配對象是否有助於擴張家產,蔡萬才更在意婚配對象是否有助於提升「家格」。

第四課:單純沒三妻四妾,兄弟一起面試幹部

公公的開明,身為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的陳藹玲感受特別深。

六年前,陳藹玲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曾提及,當年懷老四翰翰(蔡承翰)時發現他腦部發育不全,曾為此與公婆召開家庭會議,討論該如何處理;當時蔡萬才便支持尊重他們的決定。之後陳藹玲生下小孩,剛開始手忙腳亂,顧不得其他三個孩子,公婆也就近支援,絲毫不覺得麻煩。

「翰翰讓我們全家人學到了很多美好的功課,特別是『付出』與『接納』。對我們家來說,翰翰並不是一個負擔,而是一個祝福,」蔡明忠曾說。

因為父子三人沒有三妻四妾或其餘非婚生子女,大幅降低家族內訌的風險;而父子兄弟無嫌隙,連公司應徵儲備幹部、獵人才,也都是蔡明忠、蔡明興一起面試,相對降低專業經理人見縫插針、搞派系鬥爭的機率。

從善於治家延伸出來的管理能量,蔡家父子讓富邦金控成立超過十年,總資產成長超過十倍,從單一金控成為橫跨媒體、電信的多角集團。

政大企管系教授司徒達賢分析,家族治理所創造的家族聲望,有助於企業累積社會資本;每一位家族成員都擁有相當的社會資本或社會關係,若家族分裂,則彼此的社會資本會互相抵銷;反之,家族成員團結凝聚,社會資本會產生加乘的效果,對企業有正面作用。

公司同仁和專業經理人之間,也會因為家族成員團結凝聚造成「高階權力單一化」,產生更高向心力;「所以有好的家族治理,才有好的公司治理。」司徒達賢認為,家族成員的情感凝聚力,是家族治理的核心。

以此來看,蔡家掌握了家族治理的關鍵。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曾提出家族治理原則:「只有家族服務於企業,企業與家族才能同時生存;假如企業的營運是服務於家族,則將兩敗俱傷。」

相較於台灣許多家族企業由盛而衰,蔡萬才家族卻日益壯大,杜拉克這句話,正好為這此消彼長,做了最佳註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5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