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马云:拥抱变化,学会放弃--《中国企业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gn34.html


  东西方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拥抱变化、创造变化。当变革来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放弃昨天还认为是最重要的事----就像下围棋,看清全盘后,要学会“弃子”

 

 

  要把机会做大做强,将公司与制度、文化、人才紧密结合,从商人晋级到企业家,企业才能长存,这是最大的挑战。

 

  编者按:

 

  2009年岁末,在“经济发展趋势与民企应对策略论坛”上,就民营企业在“后危机时代”的机遇、挑战以及核心精神等话题,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马云指出,不惧危机、拥抱变化是民营企业精神的核心内容,而善待员工、尊重客户则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信仰。

 

 

  马云认为,未来10年,中国和全世界在金融领域将会不断面临新的冲击或变化,民营企业必须学会适应。除了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还要未雨绸缪,学会“在阳光灿烂的时候修理屋顶”,这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以下为马云相关观点原文:

  变化永远充满多变性,必须不断对灾难降临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即使没有灾难时也要做好准备。东西方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拥抱变化、创造变化。形势好的时候要为形势不好做准备,形势不好的时候,我会调整心态,对自己说:机会来了。

 

 

调整心态,学会适应危机

  2008年我曾说过,1年后我们都会适应经济危机;今天,我感觉大家已经开始适应了,从在座各位的脸色上看,去年2008年我看出的是恐慌,今年2009年我看到的是坦然。我认为,做企业面临的第一个风险就是能否适应危机。危机永远存在,所以我们才说“后危机时代”,而不是“危机以后的时代”,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我想问,危机来得那么快,去得那么快,传递出怎样的信号,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危机为何来去都那么快,什么时候会再次袭来?以前,危机是10年来一次,现在是5年来一次,未来可能变成3来来一次,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是否已经适应了危机?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

 

 

  我们面对的是明天,要利用危机改变自己,改变社会。不能为度过危机感到骄傲,更不能为度过目前的灾难而欣喜。如果我们没有从中学到什么,从而改变自己,继而创造未来,那么充其量只是度过了眼下的财务危机,心理上的“危机”并没有解决。

 

 

  我们都是做企业的,不管别人认为我们做得多大,与世界500强比起来,我们都是小企业。只有先把自己看小,才能把企业做大。去年2008年我就觉得,这次危机对大企业是个灾难,风暴来的时候,倒霉的一定是大树,小草不会有问题,从来不会有台风把小草卷起来的事。但是,台风过去以后,大家只会救大树,没人救小草,而且是踩在小草身上去救大树,这时候倒霉的就是小草了。我想用这个比喻提醒大家,后危机时代才是小企业的危机。

 

 

看清形势,果断放弃

  我个人认为,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但变革也是痛苦的,因为要改变习惯,这是非常难的。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阿里巴巴去年(2008年)的经历。当时,所有的人都在问,阿里2009年还要不要往前走?看到他们都在考虑增长,我说:忘掉增长吧,明年(2009年)为零增长。当变革来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放弃昨天还认为是最重要的事----就像下围棋,看清全盘才会“弃子”。我们在2009年取消了所有关于营业额和利润方面的考核,不是我要员工干什么,而是员工要告诉我他们想干什么,能为公司做什么。

 

 

  所以我们把考核指标取消了,也就是说,我把国家GDP增长8%这个因素剔除,我要员工在忘掉KPI压力的情况下,给我健康的、真实的数据,结果公司反而做得越来越好。必须学会在今天放弃昨天最好的东西,但有三样是不能放弃的,那就是梦想、初恋的感觉,还有思想。

 

  假如只学会了抓住机会,你永远只能做个商人。机会不会随叫随到,用制度、文化、人才等辅助手段,把机会做大做强,从商人晋级到企业家,这是最大的挑战。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们看到多少商人的沉浮,只有真正把公司与制度、文化、人才结合起来,企业才能走得久。

 

 

 

关于并购:学会尊重和理解

  10年来,阿里巴巴很幸运,一直走到现在。为什么我们可以,很多企业却做不到?不是因为我们聪明,而是我们的员工在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己,永远在阳光灿烂的时候修理屋顶。现在经济有所复苏,如果这个时候你不进行调整,最后只会摔下来。

 

  阿里巴巴的发展吻合了新商业文明的特征----开放、分享、责任、全球化。“开放”是所有企业家都要有的一种胸怀,包括并购。我们并购了雅虎中国,最初极其痛苦,面临文化问题、人才问题等一大堆问题。尽管有人觉得雅虎中国好像没怎么恢复,但我从不后悔。我悟出一个道理:以前的收购是“为我所用”,今天是“为它所用”。企业没有大与小、国有与非国有的区别,只有是否诚信的区别。同样,企业没有收购与被收购的区别,只有在梦想上的区别。假如你的梦想比我的梦想好,我支持你;假如我的梦想比你的梦想好,那么我们是不是一起来实现这个梦想。所以,“开放”表现在收购上,应该是互相尊重和理解。5年后,我将和大家分享雅虎整合的细节。

 

 

 

关于“分享”,我只说一点,要学会和员工分享。

 

 

 

关于信仰:牢记责任,珍惜“财富”

 

  “责任”是我们存在的目的。如果你想做企业家,想把企业做大,那就该去解决社 会问题。你会发现,你的付出在几年后将给你的企业和梦想创造无限价值。导致上个世纪出现过多贪婪的原因之一就是信奉“股东第一”,当然,我尊重股东,如果 没有软银等投资方,就不会有阿里巴巴。但是,如果我对他们完全听从,那更不会有阿里巴巴。绝大部分股东是短视的,可能郭广昌在这部分之外,属于绝小部分。

 

  阿里上市后,股价从14块涨到40块,所有股东都跑掉了。在企业最困难的时 候,抛弃你的往往是股东,坚持跟随你的是员工,对你寄予厚望的是客户。请记住,是客户付你钱,员工为你创造价值,他们才是最大的财富。如果你没能改变员工 的生活,并通过员工去影响客户、帮助客户,你就只是一台赚钱机器,迟早会后悔。

 

 

  把实的做虚,把虚的做实,方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什么是“实”?是指营业额、利润这些看得见的收益;什么又是“虚”?是指企业价值、文化、使命、流程、制度这些看不见的内容。这是我从太极里面学到的,也是做企业的真道。

 

 

  2010年不会太差,但也不会太好。我认为,未来10年,中国和全世界在金融领域会不断面临灾难或变化,要学会适应。如果你害怕危机和风险,那就不要做企业。迎接危机和竞争,迎接资金链的断裂、员工的离开以及各种灾难,这就是做企业的所在。善待你的员工,尊重你的客户,企业一定会活下来。企业要有信仰,人更是如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8

EA公司CEO摩爾:擁抱免費遊戲模式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1/2209145.html

遊戲行業正面臨著一場巨大的「地殼構造」變動的形勢下,行業巨頭EA正希望確保自己不會被大地吞沒。

EA首席運營官皮特·摩爾(Peter Moore)是遊戲行業中的資深人士,他曾在世嘉和微軟旗下Xbox部門中供職,是EA最有口才和最有力的發言人。在《連線》雜誌對他進行的專訪中,他詳細闡述了EA進行轉型以適應玩家口味的戰略。雖然EA的業務長期以來主要與傳統的遊戲機遊戲有關,這種遊戲需要消耗大量資金開進行開發,然後以每套遊戲60美元的價格出售,但摩爾希望闡明的一點是,EA並非綁定在這種模式中。

皮特·摩爾(一財網配圖)

玩家在價格昂貴的遊戲機遊戲上所花的錢正在變少,而在價格較低(或是採用免費的遊戲內購買模式)的移動和社交遊戲上所花的錢則正在增加。平板電腦及其他低價電腦正在變得如此強大,以至於這些平台上的遊戲正在達到一個轉折點,能趕上傳統遊戲機所能提供的用戶體驗——雖然遊戲機在技術上仍舊處於領先地位,但這些平台上的遊戲價格較低,這可能足夠吸引大量玩家從遊戲機轉向這些平台,從而導致傳統遊戲機的未來前景承壓;而對於EA來說,傳統遊戲機遊戲是這家公司的「衣食父母」。

摩爾表示,他並不認為遊戲機遊戲將會消亡。不過,EA已經大幅減少了開發中的遊戲機遊戲的數量,同時大幅加大了在社交遊戲和移動遊戲領域中的開發力度。

《連線》最近在EA的硅谷總部對摩爾進行了採訪,採訪的內容主要與正在變化中的遊戲行業有關。以下是採訪內容摘要:

《連線》:《FIFA13》正在通過數字化交易賺取大量的收入。像這樣的遊戲到什麼時候才會變得完全免費?

摩爾:我們在這一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我們現在擁有一些免費的遊戲,提供全方位的遊戲體驗。我玩過我們提供的許多免費遊戲,比如說《FIFA》或《戰地》(Battlefield),又或是《榮譽勛章》(Medal of Honor)或《極品飛車》(Need for Speed)等客戶端遊戲。在Facebook平台上或是在我的手機上,都能玩這些免費遊戲,比如說支持64名玩家的《戰地3》等。

我們當然將會推出免費遊戲;我們越多越多的內容都將會是免費的。當我在1999年加入這個行業時,這個國家中有數千萬的遊戲玩家。在當時,PlayStation就已經建立起了強大的業務。而時至今日,我們所面臨的是以億計算的遊戲用戶。我們正在關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的遊戲,關注平板電腦遊戲的增加,當然還有免費遊戲增加的趨勢。就現在而言,我們大多數主要品牌都能提供免費的遊戲體驗:《極品飛車》、《戰地》和《FIFA》等——很明顯,從客戶體驗來說它們有所不同,但這些遊戲允許我們建立起了完整的遊戲產品體驗,能讓用戶無論在什麼地方、在做些什麼和在哪個平台上都可以玩遊戲。

《連線》:也就是說,你們會提供這些不同的用戶體驗,而且這些體驗正在變得更加密切地結合到一起。但是,你們要到什麼時候才會對高端遊戲也採用免費模式呢?

摩爾:我不會以那樣「二元化」的看法來看待這個問題。我認為,未來將會出現一種演進,我們將進化到下一代的遊戲機硬件;但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上,我們正在看到越來越多的龐大機會。我現在對平板電腦市場將走向何方很感興趣,我的老僱主微軟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做好了談論Surface的準備,而且你知道你應該相信一點,那就是微軟將會嘗試把Surface與Windows 8捆綁到一起。然後是智能手機——我們正在看到,三星Galaxy正在追趕蘋果iPhone。在Kindle Fire HD上,一些遊戲也正在開發中。所有這些設備都正在把遊戲作為一種服務來開發。這才是我們所關注的東西;你購買的東西減少,但能去的地方卻在變多。

我們免費提供高端遊戲還需要一段時間,雖然我們已經開始免費提供《星球大戰》(Star Wars),雖然那是一個我們能進行微處理的大型多人在線遊戲世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賺到了一些錢。這是一項代價高昂的事業,尤其是你正在討論的遊戲是需要200多人花費很多時間才能開發出來的產品。免費提供這些遊戲將意味著一種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到最後,我們將會免費提供這些高端遊戲,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我認為,那要視未來一個世代中將會發生什麼事情。有可能發生的一種情況是,會有越來越多低端遊戲提供免費的用戶體驗,然後慢慢朝著高端的方向發展,而不是高端遊戲慢慢朝著免費的方向發展。

我還是認為,我們仍舊擁有1800萬名用戶非常樂意購買每個迭代的《FIFA》遊戲,而我甚至都不知道二手遊戲的銷售量會達到多少。到最後,二手遊戲的銷售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收入。但最終我作出結論,那就是現在有大約2500萬名用戶已經體驗過了《FIFA 12》,這一點毫無疑問。

《連線》:如果你們免費分發客戶端,那麼二手遊戲(used games)就不再是個問題。

摩爾:對整個行業來說,二手遊戲是個更大的問題——我並不是心有不甘,而是認識到這是玩家的權利,也是零售商的權利。非常公平地說,視頻遊戲零售商GameStop一直都對一個事實直言不諱,那就是這家公司將其收入用來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運轉,而不是拿來到麥當勞去買漢堡。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買二手遊戲的玩家,告訴他使用的是二手遊戲,然後擁抱他;而不是躲開他,說什麼「我們花了這麼多錢,卻從你身上拿不到一分錢」之類的話。正是這樣才讓GameStop成為了一家繁榮發展的零售商,與很多實體零售商都有所不同。

在我們的公司歷史上,現在是一個迷人的時刻。在經歷了30年的歷史以後,EA正在再次進化,我們公司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以前的樣子,現在我們是經典遊戲領域中最大的經銷商,是傳統視頻遊戲的發行商,同時也是一家迅速發展中的娛樂公司,那就是我們正在變成的樣子。

《連線》:如果免費遊戲會從低端升起,那麼你會希望是由你們提供的免費遊戲嗎?

摩爾:那是肯定的。我們正在看到許多人從各個地方向我們發起攻擊,然後以失敗告終。

我們將會為這個平台提供最好的體驗,而且我們也需要多樣性。有些公司會在Facebook上開發核心免費遊戲,但如果不能奏效的話,那麼作為一家公司來說也就完了。我們則以垂直的視角觀察每個平台和每個品牌,然後對每個平台都進行水平的押注。

我無意冒犯Zynga,但你不會希望如此依賴於Facebook,以至於看不到移動平台的到來。突然之間你就只能在一個平台上立足了,對一家公司的依賴性太強。Zynga對單一平台——實際上是單一公司——的依賴性是非常危險的。如果那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那麼我會感到夜不能寐。

我們是否正在Facebook平台上?絕對是的。我們是否還在其他所有平台上?是的。我們在移動平台上是不是首屈一指的發行商?是的。

《連線》:談一談《星球大戰:舊共和國》(Star Wars:Old Republic)都發生了什麼吧。

摩爾:當那款遊戲的開發工作在幾年以前開始的時候,那是一項重大的事業。正如你可能想像的那樣,我們與盧卡斯電影公司合作,接手娛樂世界上最大的知識產權之一《星球大戰》,然後賦予其遊戲生命,那時我們所能想到的就是未來這會是一款基於訂閱模式的大型多人在線遊戲。

但在我們日益接近那個目標的同時,我們認識到世界正在發生變化,而我們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變化。現在我們採用的混合的模式,那是我所喜歡的方法。

價格一直都是個問題。如果你去問問那些退出的用戶為什麼不再玩,那麼他們就會告訴你說:「我就是不想支付每個月15美元的費用,我覺得被綁住了。我喜歡那款遊戲,但不願意被綁住。」對許多人來說,每個月15美元是不小的一筆錢。我們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如果能清除價格這個障礙,那麼我們的用戶就能以百萬計算,而是以十萬計算。那就是我們的計劃。世界總在迅速地變化,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必須去適應。

《連線》:你認為個人電腦市場在多年以前就已停息了嗎?

摩爾: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我的意思是,確實如此。我在2007年進入EA,當時擔任EA體育總裁,那時個人電腦對我們來說就已經「死亡」。我們只是無法為體育體驗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在此前負責運營Xbox部門時,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圍繞著起居室遊戲創造了這種模式。到最後,我們的遊戲機被妻子、母親和女友所接受,因為它還能做其他事情。

《連線》:她們不一定會玩,但會允許遊戲機的存在。

摩爾:她們允許在起居室裡玩。

然後在同一時間發生了兩件事情,一件是電視正在變成平面的藝術品,所以女人們更喜歡屏幕更大的電視機。另一件事情是,在二十世紀開頭以後的幾年中還沒有高分辨率的節目,除了遊戲機以外。Xbox 360以及以後的PS3都變成了娛樂中心,能交付1080p的高清內容,而且相對來說也不那麼貴。其結果是,個人電腦被推回到辦公室和研究工作中去。

盜版也是個問題。我們仍在用CD-ROM交付遊戲,因此需要做的就是交付一款遊戲,然後市場會幫你做其他的事情。

到最後,遊戲機將再次前進,而個人電腦將會趕上來。但是,能幫助個人電腦的一直都是互聯的娛樂方式,有那麼多的東西進入了云領域。我們一直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個人電腦遊戲發行商。

大型的客戶端個人電腦遊戲正在重返市場。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我們能在一個開放式平台上能做很多事情,比如說每天都發佈補丁,卻不需要經過驗證等。只需要直接應付消費者,而不需要應付索尼、微軟和任天堂,這使得個人電腦成為了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平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10

擁抱正面借貸,拓展被動收入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6023

上回提及阿sam每月洗費不少,係價設阿sam同細佬月入都係$40000,佢地每月淨落袋幾多呢比自己用同儲呢? sam約為 $40000 – 15%稅 – $5000專業人仕洗費同牌費 – 家用- 養車 = $13000 細佬有屋收租,因佢既資產(幾間收租樓)係可以放賣及提供收入的,佢將收番黎既租供按揭就等於儲錢,一間屋就似係一個saving plan 細佬為 $40000 – ($9000/12)稅 + 大埔村屋租金收入用於還按揭本金部份 + 花都廣場租金收入用於還按揭本金部份 + 上水廣場租金收入用於還按揭本金部份 – agent 冇咩專業洗費 – 家用 – 食野搭車 = $40000 – $750 + $3500 + $4500 + $6000 – $10000 – $6000 = $37250 即係細佬成份糧冇郁過,入$40000每月淨儲$37250 而佢地兩個搵既錢係一樣,但S因拓展被動收入,加上唔買只提供負現金流的資產(平車),每月落袋係阿sam近三倍! ($37250/13000)

 

另一個問題係: 阿sam咁鐘意買太古城,但係人工又追唔到太古城既升幅,點解呢? 因太古城算是港島大型而又出名既屋苑,當地業主都較年長及累有資產。附近有多個放盤隨時問銀行借些少又買多一間。你後生又冇父蔭想靠自己之力而同當地業主搶盤,實在係夾硬黎。所以奉勸現時年青一輩都係由細由平樓開始,用divide & conquer策略,遂步完成買入太古城之夢想(如果係)。

 

有自住樓加上招展了被動收入,你係香港既吸金能力比打死份工高幾倍! 有父母亦深知呢點,為子女比首期係大屋苑買入新居,此舉是給子女最好的成長條件,讓子女承襲甚至超越自己的社會地位、事業成就和經濟實力,由古至今未變過。人是群居的動物,不少富人深明鄰居網絡(Neighborhood Networking)的重要性,鄰居網絡的重要性,從康城站領凱的廣告強調「勢必吸納東移精英進駐」可見一斑。又如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山頂、中半山等地區成為英國精英與富豪聚居地,為現今香港傳統豪宅區定下雛形。所以名牌屋苑係價錢上有溢價,及點解呢個case阿sam哥咁想住係有原因。 但如狼母哺兒,一旦子女慣於向父母要食,久而久之失去覓食能力,後果不言而喻。各位輕裝上陣既年青人,請多加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12

太極拳老師 三招式擁抱長線財每 周花一小時讀總經新聞 基金獲利四成

2013-07-22 TCW  
 

 

一個在大學教授心理學的財經門外漢,過去三年來,竟能靠基金賺到四○%的報酬率。

這要歸功於他周末期間持續不輟的投資功課,而且每周只花一個小時。

撰文‧謝富旭

十多年來,在大學教心理學的林福魁(化名),習慣在周休二日一大清早打太極拳養生。現在的他除了太極拳外,周休時多了一項活動安排——研讀國內外財經新聞,為自己日後的退休生活預作財務準備。

星期六早上六點,林老師數十年如一日地早起打太極拳,這種毅力也充分發揮在周休二日的理財功課上。周六打完拳,吃完早餐後,原本是他閱報看書的時間,三年多前,他開始特地挪出一個小時,研讀過去一周來的重大國際財經新聞。

林老師的作法是,先上「Yahoo!」首頁,點入「股市」,再點入「新聞」頁面。左邊欄的「國際財經」就可看到過去一周的所有財經重要新聞。或者,上彭博(Bloomberg)英文網站,點進「news」,再點進「economy」,這裡的新聞更詳實深入,但缺點是只能看過去三天的新聞。

篩選「過期 」新聞 謀定而後動「一開始會覺得新聞太多、太雜,但我只投資基金,故鎖定國際財經新聞。」林老師說,「過了一段時間後,我認為總經新聞如GDP(國內生產毛額)、利率、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失業率、PMI(採購經理人指數)等,對我的長期投資風格而言最重要,篩選起來就更快了。」篩選後,這些資訊就成為他判斷投資策略的參考。

剛開始第一個月,做這項假日投資功課之時,林老師總要花近三個小時,現在他只要每周花一個小時就搞定。「反正看的是『過期』新聞,沒時效性,也不一定要周六上午完成,周休二日如有安排出遊或其他活動,就利用星期日就寢前一個小時,時間安排很有彈性!」林老師說,透過每周一小時的投資功課,不僅讓他對原本陌生的財經世界更關心,在理財投資上也更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年輕時買股票、買基金,只會被專家或媒體牽著鼻子走,現在每一次投資之前,都懂得『謀定而後動』,更有信心,同時也更有長期投資的耐心!」事實上,今年五十二歲的林老師並不是投資新手,早在一九九○年台股第一次上萬點時,他也一度禁不住全台瘋股市的熱潮而投入,「股市起落不定,有賺有賠,但我一直摸索不出一套方法,總的下來,不僅白忙一場浪費時間,還賠了錢。」把自己當「白老鼠 」 試驗出賺錢邏輯○八年時,林老師參與了一件針對青少年設計的理財教育課程研究計畫,這項計畫是把每周發生的重大財經事件,找出最重要數則,向青少年學子解釋經濟與市場運作的原理與邏輯。

這套稱之為「全球動態資產配置」(GDAA)研究計畫把財經新聞分為五大類:心理面、經濟面、策略面(指資金流向)、政治面與自然面(指天災)。新聞進行分類後,再向青少年學子進一步解釋,各種新聞對五大市場(股市、債市、匯市、房市、原物料)會造成何種程度的正、反影響。

為了能更深刻的理解這套系統,設計出更好的教材,林老師把自己當成白老鼠進行試驗,「透過這項研究計畫的訓練,我逐漸理出一個心得,在眾多的經濟數據中,只要掌握住三個指標:PMI、企業整體獲利及失業率,大體就可判斷這個經濟體的趨勢走向。」林老師的邏輯是這樣的:PMI可視為是經濟的領先指標,企業獲利可當同步指標,失業率則是落後指標。PMI指數先行走強之後,再觀察企業整體獲利有沒有跟上來;如果企業獲利跟著成長,大老闆們就會有更多意願增聘員工,進而引導失業率下降。三個指標依序連動,就代表經濟體是往正向成長的趨勢前進。

林老師是在○八年參與這項研究計畫,歷經金融海嘯、全球經濟衰退的階段,一直到一○年第一季時,透過每周瀏覽財經新聞,他逐漸發現,美國的PMI指數在○八年十二月觸及三三.一的最低點後,不但已長達一年呈擴張增長趨勢,更在一○年三月創下五年來最高紀錄。

於此同時,新聞訊息也顯示,標準普爾五百指數成分股的總體獲利,亦屢創新猷。當時,失業率仍高達九%以上,不少新聞指向這是「無就業的復甦」。但林老師認為,美國政府為了挽救失業率,推出製造業回流及QE雙管齊下政策,失業率下降的機會應很大。

相較歐元區、中國與台灣,當時美國的經濟成長率與失業率表現雖不突出,但PMI與企業獲利表現,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更重要的是,一○年第一季時,美股道瓊工業指數從海嘯最低點反彈約五○%,德國約六○%,台股則強彈約一○○%,巴西約一一○%,「當時我的直覺是美股不僅可能落後補漲,經濟面訊息顯示,趨勢會穩定向上。」看好長線趨勢 短、中期波動加碼一○年三月,林老師開始每月一萬元定期定額買富達美國成長基金,另五千元買富蘭克林全球債基金。買進沒多久,就遇上全球股市漲多修正,道瓊工業指數從萬點退回至九千多點。

「一○年五月時,美國PMI指數仍高達五七.八,是很強勁的數字,失業率則以極緩的速度在下降之中,第一季的企業獲利屢傳高出市場預期的捷報,我很清楚,我是站在經濟面的邏輯在投資,而且是長期投資。只要我認定長期趨勢的條件仍存在,短、中期波動(消息面)反而為我帶來加碼機會!」林老師運用定期定額與單筆靈活搭配的策略,並靠著每周一小時瀏覽新聞,只把屬於經濟面的新聞追蹤建檔,解讀新聞資料,研判該加碼、持續投資,還是改變投資策略,過去三年多來,累計在美股獲得約四○%的報酬。「我原本期望每年能賺個七%至八%就心滿意足了,沒想到能有此成績,讓我相當滿意。」林老師每年只要獲利超過八%,就會贖回部分基金,陸續贖回之後,目前美股基金帳上獲利二○%。

林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即使他在大學任教,收入比一般人高一些,但孩子還小,對於未來沉重的教育負擔及目前的房貸負擔,也對自己退休後能否達到財富自由,都沒什麼信心。

「如果找到年報酬率七%至八%的投資方法,將能解決未來教養與退休的財務缺口問題。我是將近五十歲後,才逐漸摸索出方法,我相信,腦筋更靈活,資訊吸收能力比我強的年輕人,一定能更快找到財富累積的安身立命之道!」林老師如是說。

林老師

出生:1961年

現職: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學歷:心理學博士

投資資歷:3年

林老師的周休投資煉金3招

◎ 星期六、日行程

06:00AM

到住家附近公園打太極拳。

08:00AM

與家人共進早餐。

09:00AM

瀏覽Yahoo!股市及彭博網站的國際財經新聞。

09:40AM

整理過去一周最重要的五則財經新聞,並建檔。

10:00AM

與兒子下棋。

11:00AM

讀報或閱讀。

12:00AM

午餐。

招式1.以慢制快

即使是落後資訊,只要跟對趨勢也能獲利豐碩。

招式2.退步穿掌

在上漲趨勢中的拉回,勇於單筆買進。

招式3.如封似閉

設定合理報酬率目標(年獲利8%),不能貪心。貪心不僅傷腎損肝,也會使你失去理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78

與經濟蕭條做鬥爭,最好的辦法就是投身股市,擁抱它而不是逃離它。 金石

http://xueqiu.com/1175857472/25528293
與經濟蕭條做鬥爭,最好的辦法就是投身股市,擁抱它而不是逃離它。這就是托馬斯·羅·普萊斯的成長感悟。

(轉)成長股之神---普萊斯

  五十年前,華爾街出現了一位證券投資的曠世奇才——洛威·普萊斯。作為當時最大基金的管理者,他對成長性的看重顯得十分另類。他認為,投資者成功的捷徑就是尋找成長性好的行業並長期持有該行業內優秀的上市公司。由於投資業績突出,他逐漸成為偶像級的人物,許多追隨者還成立了一個龐大的組織,他的方法被稱為「洛威·普萊斯方法」,他喜歡投資的股票被稱為「洛威·普萊斯股票」。

  「洛威·普萊斯股票」的評價標準是:
  (1)非同凡響的市場和產品開發能力;
  (2)行業內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3)不受政府的嚴格管制;
  (4)人力資源總成本極低,但單個僱員待遇較優;
  (5)每股收益能保持較高的增長率。

  從這些標準可以看出,這種方法需要經驗、判斷力、對政治的敏銳和普通人的智慧,而不是繁瑣艱難的數字分析,易於被學習和接受。選擇這類股票應注意兩個方面:首先是鑑別某一行業是否正處於成長階段,其次是在這個行業中選擇最有希望的公司進行投資。

  普萊斯認為,當某一行業開始走下坡路時,一般都會顯示出「槓桿效應」:淨利潤的下降速度要遠快於單位銷售量的下降速度。根據此,他準確地判斷出30年代鐵路行業的衰退;而在「二戰」之前,普萊斯就發現了航空運輸、柴油發動機、空調、塑料以及電視機產業的誘人前景。

  此外,夕陽行業如果脫胎換骨進入了新的成長期,不管是新產品的開發還是老產品有了新用途,都可以成為投資對象。

  但是到了六十年代末期,成長型股票的價格都已經炒作到非常高的市盈率水平,普萊斯認為市場上已經沒有什麼便宜的成長型股票,投資方向也應當有所改變,於是把資產轉讓給合夥人,放棄了對公司的控制和經營。其私人財產主要投向能夠抵禦通貨膨脹風險的資產,如房地產、自然資源、金銀和債券等,成功地躲過了1973-1974年高價股的暴跌。

  他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宗師,不僅在於其探索出了投資成長股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沒有教條地運用這種方法。堅持直覺、尊重現實和靈活應變是投資的最高境界。
  
  盯住成長股,在市場恐慌時買入

  如何才能在市場恐慌時買入?
  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這句讓大多數投資人聽得耳朵都起了老繭的名言,究竟有幾人能做到?事實上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股市走勢,也沒有人能買到最低點,賣到最高點。所謂抄底逃頂、波段操作是神做的事,而不是人做的事。

  投資大師對投資機會的嗅覺,就像森林之王對獵物的嗅覺一樣靈敏。巴菲特並不刻意預測股市短期的走勢,他從格雷厄姆那裡學到「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的原則,當市場情緒趨於歇斯底里,當股價極度低估或出現泡沫,他有足夠強大的自控力保持客觀理性、獨立思考,有勇氣反其道而行之,實施拿手的「選擇性反向投資策略」。何況他還有一個真正的「安全邊際」,那就是,即使他買錯了,在套牢時,只要他願意,他可以弄到很多錢不斷買入,攤薄成本,這樣一旦股價反轉,他就會大賺。

  低估就買入,應該說是比較純正的價值投資流派,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遇到幾個問題:
  1、企業真正的價值,究竟如何體現?
  2、企業內在的價值,究竟如何評估?
  3、什麼價格,叫做低估?安全邊際的大小,如何界定?
  4、買入後繼續下跌,如何處理?
  5、買少了,快速上漲,如何面對?
  
  有這些疑問,我們就無法把投資簡單的理解為低估就買入,因為上述問題不解決,無法踐行「低估就買入」。  

  根據我的經驗,解決上述實踐的困難,除了科學的、多維度的估值方法、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究外,正確理解市場情緒和良好的資金管理,是一個良好的補充。  

  銀行、保險類企業的低估值,已經持續了兩年,而中小盤企業的高估值也持續了兩年,那些無法深刻理解市場情緒、缺乏良好資金管理的投資者(包括很多機構),深受其苦。  

  在充分享受中小企業成長收益的同時,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沒有一種投資風格可以持續主導,中國平安再融資的傳聞,成為繼續壓倒其股價的稻草,在我看來,這只是一根稻草而已,打擊投機者的進一步出逃,也令各銀行股遭遇連坐之苦。  

  成長型投資是真正的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注重捕獲兩種機會:一是純價值型價值投資,企業既有價值被市場嚴重低估的機會,十元價值的東西,因為供求關係等原因,打折到五塊錢賣。尤其是指一些成長性不算太好,但因為大環境比如貨幣政策、市場供求關係或宏觀經濟背景的影響而被低估的股票;二是成長性價值投資。企業具備長期價值成長,有可能發展成為大企業的機會,這樣的企業通常容易被高估,但他們幾乎很少有被低估的機會,只有等市場犯錯時,那就是最好的買入良機。中國股市中,有時把股本擴張當成了成長性投資的代名詞。最好是在成長股被嚴重低估的時候買入,並長期持有,這樣既買到好東西,還可節省不少成本,一舉兩得。

 細分的話,這兩種機會是根本不同的。價值低估的機會,實際是一個套利的機會,其所追求的利益也是一次性機會,當企業價值的估值水平恢復到正常時,就可以退出而完成套利操作,本質上這種交易性質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投資,更像是投機,是借用外部環境一個明顯的錯誤而獲利,這種機會不但存在,而且還是週期性地重複出現。這種機會也是可遇不可求,保留一定的現金,其意義之一在於等待和捕獲這種機會。真正意義上的投資,是長期持有具有持續高成長的企業股權,抓住企業的成長機會,這種機會不是僅僅為了獲得一次性的利益,而是且能夠獲得長期的複利,就是所謂的滾雪球。這是價值投資的核心和要點。

  很多人自命為價值投資者,其實並沒有理解上述兩個機會的意義和差別。錯誤地、不自覺地僅僅圍繞著價值低估打轉轉,對企業成長性認識不深,對成長性的機會重視不夠,所以一直在價值投資的門口轉悠,在價值投資的道旁溜躂,就這樣不知不覺中轉悠、溜躂了四至五年。不是不知道這些道理,而是根本就沒有深刻領會其核心內容,不到山頂就不知道山頂上另有一番好光景。長期成長的企業值得長期投資,首先應該購買成長性,其次才應該考慮購買的成本,絕對不應該在成本因素上打轉轉,結果忽視了成長性,錯過長期持有長期高成長的機會。說通俗一點就是,寧願花大本錢養母雞,也不貪便宜買公雞,必須買會下蛋的雞!買的不是雞,而是雞的生育能力。公雞雖然也是雞,但絕對沒有生蛋的能力,所以就不是購買的對象,買的價格再便宜也是個錯誤,因為你買的東西是你不需要的,並且因此喪失了購買所需東西的機會與本錢。這就是問題所在。過去,的確買了一些被市場低估的股票,也因此獲得了一些套利性差價收益,但這個收益與長期投資成長性企業所可能獲得的收益相比,太微不足道了,真的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研究成長型企業的特徵,尋找成長性好的企業,牢牢抓住成長型企業在成長期的股權,比什麼都強。這是繼續研究其他方面的基礎,不獲得成長型企業的股權,再做別的工作都就失去了意義。很多人欣賞銀行類股票,實際上是看重了銀行類資產被明顯地低估了這個機會,我以為這就是價值投資了,其實僅僅是個套利的機會,比銀行具有成長性的股票很多,相對而言,銀行資產的成長性並不佔優勢,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儘管銀行類股票的套利機會是客觀存在的,但用成長性才是真正的投資機會這樣的觀點衡量,投資銀行未必是最佳選擇。所以,在十二五期間,必須實現投資理念升級與轉型,由單純的價值低估為重點轉向以長期成長為核心,把成長性擺到投資研究與決策的首位。至少要將三分之二的資產投向成長型企業,投資週期至少要穿越36個月(大致1111個自然日或3年)的經濟週期。要淘汰老舊體胖型企業,吸收青少精壯型企業,伴隨成長型企業而成長。發展是企業的硬道理,成長是投資的硬槓槓,保本是交易的最底線。收益是成敗的度量衡。今後就是要在投資實踐中貫徹和檢驗這些認識,要做的僅僅是:發現成長、擁有成長、伴隨成長,忠於成長、享受成長。這是今後五年的基本任務。

  普萊斯越來越堅信,最好的價值投資方式,找到一個仍處於成長週期內的產業,判定該產業內最具發展前景的公司,並長期持有這些股票。

  與經濟蕭條做鬥爭,最好的辦法就是投身股市,擁抱它而不是逃離它。這就是托馬斯·羅·普萊斯的成長感悟。

  普萊斯總是與大眾投資者選擇不同的做法。無論市場如何風雲變幻,他總是鎮定自若,應付自如。當絕大多數投資者尋求安全的時候,普萊斯尋求增長;當大盤成長股票受到青睞時,他卻轉向小盤股;當各種股票價格走高,他卻開始投資石油、木材等價格低的基礎工業成長股票。普萊斯從不隨波逐流,他游離於華爾街潮流之外,不斷發揮著他的獨創思想。20世紀30年代,他提出了股票成長理論,其中提到的通用電氣公司(GE),布萊克達科公司(Black& Decker)和雅培藥廠(AbbottLaboratories)等等,經過70多年的風風雨雨,已躍身成為《財富》「50強」,他驚人的判斷力可見一斑。

  普萊斯在1937年創立一家三人小店,他的經營策略十分簡單:首先在新興而且有發展的領域尋找合適的公司股票,在階段性底部建倉,如果收益明顯增長就繼續持股,到階段性頂部時拋售。在20世紀30年代,大多數短期資本營運者都受到了熊市和大蕭條的雙重衝擊,購買熱門股票的傳統投資理念已是一敗塗地。

  最大限度地獲得利潤、降低風險的訣竅,就是普萊斯的「成長股票」。在為《巴倫斯》雜誌所寫的文章中,他假定,像人類一樣,公司也有一個明顯的生命週期——成長、成熟、衰落。普萊斯評價說:「當成熟期到來時,風險也會隨著增加。」他的收益主要來源於可口可樂公司、IBM和寶潔公司。這些當時低收益的小公司持續成長,使股利不斷累積。而類似於美國煙草公司這樣收益較好的股票,都被他劃入成熟期。

  為什麼收益低的股票卻更值得購買?普萊斯認為,收益低的成長股企業雖然並不保證在經濟下降時不受影響,但在接下來的經濟增長中,這些企業能夠更快復甦並成長,因此價格較低的成長股更值得購買。

  判斷一個公司處於什麼階段是門很深的學問。普萊斯會觀察銷售趨勢、利潤幅度及資本收益率。而這些指標均會受到競爭、專利有效期、管理策略變化及法律等因素的影響。

  在一本保存了40年的日記中,普萊斯寫到:「沒有足夠的錢付賬、發工資,的確不是滋味。若不是《巴倫斯》雜誌的文章使我們邁向成功,那還會是什麼?」

  在生意最慘淡的華爾街歲月中,39歲的普萊斯創建了他的顧問公司——普信。他記載道:「或許該死的傻瓜才會冒這種無謂的風險,但我會因為我的努力而感到滿足。如果失敗了,我也無怨無悔。」直到10年後,普信集團才開始盈利。

  1938年,為了引起人們對企業的注意,普萊斯不顧經濟的嚴重滑坡先後兩次買入股票,但均以失敗告終。創業初期總是困難重重,增長策略比格雷厄姆的廉價資產策略更具冒險性,但挫折並不能打敗樂觀又有點小固執的普萊斯。

  普萊斯有句名言:「如果你很好的照顧了客戶的利益,客戶就會很好的照顧你。」這一至理名言已經成為普信資產管理公司自1937年成立以來一直貫徹的業務原則。為了招攬客戶,普萊斯想出了新招:為女性準備特殊的盥洗室,裡面有電話、書桌等。這種令人賞識的商業技巧現在仍為許多大公司採用。

  其實在建立普信之前,普萊斯曾付出了更多昂貴的代價。出身於化學專業的他,第一份工作是藥品試驗。公司的經營狀況不好,後來又發生了罷工,隨後就破產了。他又在杜邦公司做了兩年化學師,之後在一次全公司大裁員中被炒魷魚。此時他發現了自己對金融行業的熱愛,「晚上的全部時間都用來讀金融雜誌了」。普萊斯先後在兩家規模很小的經紀人公司工作了兩年,掙了點小錢去旅遊,沒料到回來之後發現其中一家公司因為投機被關閉了。他回憶說:「我工作過的公司中有兩家失敗了,一家因為缺乏經驗,另一家因為欺騙。這些經歷使我的判斷力更加敏銳,工作更加謹慎、一絲不苟。」

  開創事業的壓力使得普萊斯失眠,但也給了他閱讀大量資料的時間。專業知識同樣派上了用場,他對頗具潛力的化學和航空工業股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和兩個同伴馬不停蹄地奔走,研究考察,以便篩選出好的公司。普萊斯的目標是:四次股票交易中至少有三次是盈利的。超常的技能和埋頭苦幹的工作習慣,幫助他在市場極其蕭條時戰勝困難,為目標而努力奮鬥的決心,也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為瞭解決小的信託賬戶資金的統一管理問題,1950年普萊斯開闢了一項全新的業務——T·羅·普信成長股票基金。它的特色是首次將普萊斯成長股票策略對收入微薄的投資者開放,沒有附加費、沒有銷售佣金,卻有百分之一的股票贖回金來鼓勵長期持有。經過時間的驗證,在1984年,共同基金資產首次超過了普信集團的個人諮詢業務收入,隨之而來的迅速增長吸引了大量的養老金基金。T·羅·普信成長股票基金不斷發展、並最終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經營最好的無附加費基金。

  普萊斯成功的經驗是:客戶對我們的滿意程度等於事實減去期望值。構築的期望值與事實越接近,客戶的滿意程度越高。秉承著普萊斯定下的為客戶服務的宗旨,普信制定了「客戶利益第一,員工利益第二,股東利益第三」的運營理念,並在多次金融風暴和危機中為其客戶提供了優質的投資服務,很好的維護了客戶的利益。比如,普信根據基本面的研究,在科技股泡沫之前的一年就看到了對科技股狂熱追求的不合理因素,從而逐漸減少了對科技股的持倉,並盡力說服其投資客戶採取相同的行動。這種做法在科技股泡沫破碎之前曾遭受到很大的壓力和媒體的批評,但普信的基金經理們嚴格遵照將客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原則,在公司本身的利潤受到影響的情況下堅持自己基本面的分析和結論,最終在科技股泡沫破碎引起市場暴跌的情況下成功保護了客戶的利益。

  任何產業和企業都有生命週期,回報最大、風險最低的持股時機就是起成長初期。而當一家企業成熟以後,投資者的機會就漸漸減少,風險則是逐步上升。

選擇成長股需要著重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1)成長股未必與新經濟產業相掛鉤,成長股也可能出現在傳統行業甚至是夕陽行業裡。在大眾心目中,成長股總是與網絡、IT、生物技術等新經濟產業相聯繫的。但事實上,鋼鐵、石油、汽車、電力、商業等傳統產業領域,也經常出現高速成長的公司。在中國的當前階段尤其如此。普萊斯認為,夕陽行業如果脫胎換骨進入了新的成長期,不管是新產品的開發還是老產品有了新用途,都可以成為成長股的投資對象。巴菲特更是從來沒有染指過新興的科技類股票,但他選擇的也是那些成長性非常優秀的股票,不同的是它們處於傳統行業中。

 (2)成長股未必與高增長行業相掛鉤,成長股也經常出現在增長放緩的成熟行業。當前中國正處在市場爆炸的特殊歷史階段,幾乎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市場總量的快速放大,從而表現出行業的高速增長。但是由於行業內的競爭結構問題,我們更易見到的現實是,在行業總量高速增長的同時,行業內的廠商卻因為過度競爭而經營維艱,比如中國的彩電、軟件、旅遊等行業。相反,世界經驗表明,那些增長放緩甚至負增長的行業裡卻往往出現高成長公司,比如快餐和軟飲料行業總量增長幅度很小,但麥當勞和可口可樂卻以其出類拔萃的競爭優勢獲得了企業的高速成長。

 (3)成長股未必與小盤股相掛鉤,大盤股甚至是藍籌股也可能保持快速成長。中國的小盤股公司,大多沒有產業地位、資源優勢和核心能力,成長為大公司的概率不是很大。而中國的大盤股公司,或者經歷市場競爭成長而來,形成了自己的競爭力,或者由具備一定行業地位或資源壟斷優勢的大型國企轉制而來,其中的優秀企業,反而前景更可期。國外的經驗也顯示,大規模未必與高成長不兼容。典型的例子如沃爾瑪,在超大型規模的基礎上依然保持著驚人的成長速度。

 (4)成長股未必與企業的歷史成長速度相掛鉤。中國有很多公司,因為抓住了一時的商業機會而一夜暴發,表現出高成長的歷史紀錄和勢頭。實際上,這些公司的高速成長是一時機會導致的,而不是企業的系統能力和競爭優勢造就的,往往是曇花一現。所以,選擇成長股,要謹防被過往成長的歷史假象所迷惑。

  如今,成長股投資已經成了市場共識,甚至成了投資者人人高喊的口號和下意識趨之若鶩的本能。然而,在群氓市場裡,究竟有多少投資者真正理解成長股投資的本義,又有多少投資者真正具備識別成長股的慧眼呢?

  如果不考慮對群氓心理的借勢和利用,理性的結論應該是:投資者需要重視成長股投資,但必須破除成長性崇拜。首先,必須區分創造價值的公司成長和不創造價值的公司成長。成長性本身是沒意義的,關鍵在於成長是否意味著經濟利潤或EVA的增加。其次,需要十分講究市場估值的時間差,只能買進那些未來成長尚未被貼現進市價的成長股。不能不顧價格高低,凡是成長性股票就買進。最後,企業成長是有極限,不要一味地追求企業成長。投資者隨時都要有清醒的意識,即公司高速成長本身或許就同時意味著高速地奔向毀滅。巴菲特對此就極其清醒,他說:「在一個有限的世界裡,高增長率必定自我毀滅。如果這種增長的基數小,那麼在一段時間內這條定律不一定奏效。但如果基數膨脹,那麼機會就將結束:高增長率最終會壓扁它自己的支撐點。」總之,成長股投資並不能唯成長即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36

高盛:世界擁抱「耐用消費品時代」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630

在一份最新的報告中,高盛經濟學家George Cole稱世界正從商品時代(Age of commodities)向耐用消費品時代(Age of consumer durables)過渡,這將給全球投資者帶來新的機遇。

這種轉變的關鍵在於新興市場中產階級消費群體的壯大。

Cole所說的耐用消費品是指包含從洗衣機到越野車等所有可多次使用的消費產品。隨著新興市場收入的增長,對高端耐用消費品以及服務的需求也將持續上升。

Cole表示,

新興市場中產階級購買力的增強將在未來數十年引發全球消費的結構性轉變,因此尋找新興市場下一輪的發展機遇不僅依靠對宏觀經濟增長的理解,還包括消費和支出的微觀認知,換種說法就是瞭解世界想要什麼。

如何新興市場當前對耐用消費品的需求增大,從商品時代向耐用消費品時代的轉變可能在下一個十年就會發生。

而實際上,就低端耐用品而言,這種轉變已經存在,例如未來幾年新興市場對汽車的需求將會超過發達市場,更高端的耐用品例如洗碗機以及豪華汽車的轉變會在其後到來,新興市場的這類需求將在2030年超過發達市場。

下為不同國家的2012年消費模式圖,橫軸為人均收入(美元),縱軸為消費產品或服務,點擊放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19

擁抱科技 小鎮姑娘帶領BURBERRY締造三倍股價 艾倫慈能在蘋果重演「冷門」傳奇?


2013-10-28  TWM  
 

 

一位美國小鎮出身的女孩,沒有顯赫學歷,隻身到紐約闖天下,成為美國時尚品牌的副總裁,更讓英國百年品牌回春,現在,她被蘋果挖角挑戰年營業額五兆元的銷售業務,這位非主流派的女戰將,將如何再攀人生高峰?

一位美國印第安納州小鎮出身的女生,父親是小公司的老闆,母親是鎮上的兼職模特兒,大學畢業後買了一張單程車票,隻身到紐約闖天下,從小品牌助理做起,一路攀升成為美國時尚品牌的高階主管。

二○○六年,四十六歲的她再度隻身飛往倫敦,扭轉了曾經輝煌、卻老態龍鍾的英國時尚品牌BURBERRY,為百年老店注入科技與新潮的回春妙藥,讓股東的財富暴增了三倍,自己也以將近八億元新台幣的年薪,榮登「全英國最高薪水執行長」的寶座。

今年五十三歲的艾倫慈(Angela Ahrendts),正是這齣現代灰姑娘故事的女主角。然而,年薪八億元時尚新貴的成績只是「首部曲」;十月十五日,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宣布挖角艾倫慈,請她擔任蘋果「零售與線上通路資深副總裁」,肩負起年營業額新台幣五兆元的銷售重任!

庫克挖角 時尚人轉戰矽谷在全球的商業舞台上,女性企業領袖的地位與日俱增。在《財星雜誌》每年公布的「全球最具影響力商業女性」榜單上,擔任全球五百大執行長的女性人數年年增加,艾倫慈當然是這群執行長的領頭羊之一,但是她的成功,與絕大多數女性執行長又有顯著的不同。

在加入蘋果之前,艾倫慈三十年的工作生涯,都帶有「邊緣人」(an outsider)的另類色彩,只是她都能將邊緣人的劣勢,扭轉成工作上的助力,甚至超越主流核心族群。

BURBERRY(博柏利)創立於一八五六年,十九世紀時因為發明了耐穿、防水又透氣的布料,取代了厚重的橡膠雨衣而大受英國消費者歡迎;二十世紀初,英國的探險家穿著BURBERRY外套穿越南極大陸;一次世界大戰,英軍以BURBERRY風衣為軍裝,使得BURBERRY風衣成為英國、甚至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秋冬大衣。

在二十世紀的絕大多數時間裡,BURBERRY都是世界著名的高檔品牌,由黃駝色作底,灰、白、紅線條組成的方格,成為全世界消費者鑑識度最高的企業標記之一。然而,進入科技狂潮吹襲的九○年代,英國老紳士的企業品牌遭到科技新貴的拋棄,BURBERRY的招牌快速蒙塵。

到了新世紀的交口,BURBERRY為求生存任意授權,不只在中國、印度遭到大量低價品的仿冒,連英國老家都被品味低俗的不良少年族群CHAV攻占,BURBERRY方格被CHAV一族拿來放在棒球帽、低級車輛改造,甚至馬桶蓋上,淪為不良少年的象徵。

一張單程票 勇闖紐約

印第安納州小鎮出身的艾倫慈,原本和BURBERRY搭不上邊,她只是數以千萬計在美國小鎮長大、懷抱時尚夢想的少女之一,紐約的第五大道,是她們夢想的極點。

艾倫慈生長的小鎮人口只有兩千人,她念當地高中,大學念的也只是當地的波爾州立大學,沒有常春藤名校的光環;在大學畢業之前,紐約、舊金山、好萊塢只是她偶爾旅行拜訪的景點,陌生且無親無故的企業叢林。

但與大多數鄉下女生不同的是,她不只懷抱夢想,更勇敢向前衝。大學畢業那一天,艾倫慈買了一張單程車票,隻身從印第安納鄉下一路來到紐約,一開始做服飾業的助理,而後進入內衣大廠華爾納(WARNACO,擁有Calvin Klein等品牌)擔任採購;二十九歲時,加入服飾品牌Donna Karan的國際業務部門;到了三十八歲時,她已經是美國知名服飾品牌麗姿克萊朋(LIZ Claiborne)的副總裁了。

LIZ是美國七○年代經濟發展的代表作,創立第一年營業額兩百萬美元,兩年後成長十倍達二千三百萬美元;五年後股票上市;公司慶祝十周年生日的一九八六年,LIZ已經晉身為美國前五百大企業,年營業額十二億美元,短短十年之間,業績成長六百倍。

九六年,LIZ因創辦人離職而面臨空前危機,董事會找來新的執行長力挽狂瀾,三十八歲的艾倫慈跟著報到擔任救火隊員,主導公司所有二十多個服飾品牌的出路,有的轉售,有的整理,有的國際擴張,成功維持LIZ品牌與上市公司的業績,直到二○○六年離開。

艾倫慈在LIZ的成績被BURBERRY董事會相中,決定跨海聘請她出任執行長。當然,艾倫慈的任命在當時充滿了爭議,因為她是如假包換的美國經理人,熱忱、日夜工作、有專業的組織與管理能力,問題是,怎麼看都很難與巴黎、米蘭這些時尚之都的大師相提並論,對於時尚圈來說,她就是個外來的邊緣人。

美式作風 讓英國老牌回春艾倫慈知道如何穿出時尚,也不排斥五大酒莊的紅酒,只是,頂級時尚圈充滿了優雅的法語,必須用極端的故事來打造個人與品牌風格,人人都是離婚、同性戀,或是堅持同居的不婚族,艾倫慈簡直就是來自十九世紀農村的舊人類。她從未刻意模仿巴黎的時尚大師,也不介意他人鄙夷、看笑話的捉弄,她只是將全副心力都放在「扭轉」的工作上。

艾倫慈說,關鍵就在收回授權代理,例如被CHAV青少年拿去亂用的授權品項,她一上任就立刻回收減量;還有造成大量仿冒的海外代理,也痛下決心逐步回收。這個堅持獲得股東支持,每回收一個重大市場的代理權,公司的股價就有一波漲幅。

艾倫慈與創意總監貝里(Christopher Bailey)的合作,更是公司回春的重要關鍵。貝里比艾倫慈小十歲,同樣是英國鄉下約克夏長大的「邊緣人」,差別在於貝里的作風前衛。在兩人的合作下,BURBERRY即使最傳統的風衣系列,也大膽使用新的材質、色彩、合身窄版,成功在一百多年的傳統上,轉換成尖端流行的時尚創作。

艾倫慈讓公司營運翻紅的另一個關鍵,則是她義無反顧地擁抱尖端科技的決心。

BURBERRY發表當季服飾的伸展台上,永遠搭配了最尖端的多媒體科技;此外,從倫敦攝政王街的旗艦店,到中國烏魯木齊的新疆旗艦店,最新的聲光影音、觸控體驗,讓逛BURBERRY成為視覺科技的體驗之旅,艾倫慈用最尖端的科技,將這個老牌公司轉化成為無可挑戰的科技時尚殿堂。

擁抱科技 線上銷售業績旺艾倫慈不只堅持所有店面都要最頂尖的科技,公司內部管理也徹底科技化,Twitter、Facebook(臉書)是公司行銷活動的核心工具,她領先所有奢侈品牌發展線上銷售。

早在一○年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艾倫慈就公開推崇蘋果公司說:「蘋果是我的典範,這家公司有令人驚豔的設計能力,創造了全新的生活形態(lifestyle),我希望我們公司能向蘋果看齊。」艾倫慈藉由熱烈擁抱新科技讓BURBERRY徹頭徹尾轉變,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降到三十歲,臉書的粉絲數超過一千六百萬人,是所有時尚品牌公司的冠軍,線上銷售的比重也領先所有時尚品牌,今年春夏新品促銷影片,不到兩天就吸引了超過一百萬次的YouTube點閱數,最終連客戶的平均年齡都大幅下降,BURBERRY一五七年的傳統獲得保留,成功在新科技的沃土上長出了新的營收與利益。

轉戰到蘋果,對於艾倫慈是個全新的挑戰,BURBERRY在多年高速成長之後,營收才剛剛要突破新台幣一千億元,而蘋果已經是年營業額新台幣五兆元的超大型企業,艾倫慈擅長的授權、品牌、通路管理等,能夠帶給蘋果多大的助益,誰也說不出來。

對艾倫慈來說,正如同三十年前從印地安納州買的那張單程車票、也像七年前隻身從紐約到倫敦,這次她來到加州庫柏提諾的蘋果總部,同僚變成一整群科技怪傑,又是一次全新的開始。

不過我們知道,艾倫慈一點也不怕,她一樣喝著最喜愛的可口可樂,戴著方框眼鏡,沒日沒夜地工作,以「邊緣人」的姿態,大爆冷門、一步步向中央進攻。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安琪拉.艾倫慈

出生:1960年

現職:BURBERRY執行長、2014年任蘋果零售與線上通路資深副總裁經歷:Liz Claiborne副總裁學歷:美國波爾州立大學藝術學系

撰文‧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60

諾獎得主Shiller建議畢業生:放棄谷歌,去擁抱高盛吧!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803

當你有機會入職谷歌或者高盛的時候,你會選擇谷歌還是高盛?

不用再糾結了,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Shiller已經給出了建議:高盛。

在名為「高盛VS谷歌:職業生涯選擇華爾街還是硅谷?」的辯論中,Shiller建議有抱負且對金融感興趣的年輕畢業生應該選擇高盛而非谷歌。

Shiller稱:「當你選擇學習金融專業的時候,你是在學習如何推動事物的發展。這種發展將是大規模的,且是可持續的。」

「這種大規模推動事物發展的影響比你進入谷歌工作,然後設計出一些小程序更加重要。」

Shiller認為,金融在支撐著所有有價值的事情。他解釋稱:

「我們需要工程師的數量比金融人士要多。但是,我們需要金融人士為工程師提供研究的資金。」

「任何重要的人類活動都需要金融支持。」

「你獨自一人無法為這個世界貢獻出偉大的成果。」

當然,Shiller的觀點也遭到了反對。

Singularity University研究發明副校長Vivek Wadhwa稱,谷歌已經給了他們足夠的經費,並且正致力於研究具有「開創性的」技術,比如自動駕駛汽車和浮動無線網絡(floating wireless networks)等。

Wadhwa反問道:「你們真的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進入金融領域,『虛構』(cooking up)出一個金融系統,然後再去管理它嗎?真的願意讓孩子們去製造更多的泡沫?」

然而,Shiller在演講開始之際就間接的打消了Wadhwa的擔憂。他開玩笑稱:

「我的假設是,我的講話不是針對那些想掙很多錢的學生。」

「任何借出資金,然後要求償還的人都顯得貪婪。你永遠不會像特蕾莎嬤嬤那樣受到愛戴。但是,你在內心知道自己是一個好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65

價值與成長的握手,定性與定量的擁抱,皆為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耐力投資

http://xueqiu.com/7096399426/26694323
-- 嘗試用我的【X+Y估值模型】解釋價值投資與成長投資之爭

價值投資與成長投資,從根本上講,都是基本面投資,即基於公司基本面的判斷進行投資,這兩個流派即是通常所說的「賺公司的錢」。這與基於K線的技術派與基於投資者群體心理的趨勢投資方法有著本質的不同,後者即是通常所說的「賺市場的錢」。 (其實,無論賺哪個錢都是合法的,也無關道德,只要最終能賺到錢,都是Winner ).

最傳統的價值投資者,強調的是「以大大利於內在價值的價格買入」,然後持有,等待價格回歸價值,這一理論的鼻祖便是巴菲特的導師本傑明-格雷厄姆。

成長投資的大師是菲利普-費舍,主要理念是買入優秀的成長型公司的股票,等待股價隨著公司的成長而上升。

巴菲特則是從最初的格雷厄姆理念,吸收了費雪的理念精華(在芒格的幫助之下),昇華為85%的格雷厄姆+15%的費雪,將老格的理念提升為「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秀的公司」的新理念。

其實,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價值投資流派和成長投資流派(這裡先把「偽價值投資」和「偽成長投資」先排除掉)之爭的核心點在於兩個方面:估值判斷問題、定性與定量的問題。

傳統的價值投資者更強調估值和定量分析,而成長投資者更在乎定性的判斷。

在這裡,我嘗試著提出一種新的觀點,將兩者結合起來考慮。即X+Y的估值模型。
即:公司內在價值 = 顯性價值X + 隱形價值Y,

上述公式中的「顯性價值X」, 即是用傳統的價值評價方法(如DCF模型等)可以量化計算的價值(其中當然有對未來現金流及折現率等參數的人為預測和估算,這本身就會有偏差);這些估值模型是以可量化的財務數據為基礎出發點的;然而,對財務報表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財務數據的原始數據所記錄的都是可以準確量化和記錄的數據;這便是財務報表的侷限性。

然而,還有很多要素,是無法準確量化和記錄的,它們是無法反應到公司財務報表之中的,例如:公司的管理層品行與能力、公司的品牌影響力、客戶滿意度和粘性、公司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公司研發新產品的潛能,。。。等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有價值的要素,它們應該是組成公司內在價值的一部分,但是,按照傳統的估值模型,在顯性價值X中卻沒有計算進去。而這些要素,卻是成長投資者最看重的要素。因此,我把這種價值定義為隱形價值Y.

這樣,公司內在價值 = 顯性價值X + 隱形價值Y, 既包含了傳統價值投資者看重的量化估值,也包含了成長投資者看重的定性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X+Y的值,也會變化的。同時,Y值與X值之間有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那麼,Y值如何來確定呢? 目前沒有一個估值模型,完全是因人而已。這便是「投資的藝術」,完全跟投資者本人的知識、經驗、眼光和判斷力等能力有關。

我在這裡嘗試用一種定性要素因子分解的綜合評價模型來評價(請注意,僅僅是為了表達一種思路,而不是一個準確的評估方法),如下圖:查看原图這樣,我們就可以確定一家公司相對於行業均值的「綜合溢價比例」
然後, 我們給Y確定一個值:Y = X * 公司綜合溢價比例。
然後 【X + Y】 = X +  X * 公司綜合溢價比例 = X * ( 1+ 公司綜合溢價比例).

這時候,「合理的價格買入優秀的公司」這一標準就以【X+Y】作為內在價值參考標準,而不再是以X作為參考標準了。

這個模型例子只想說明,隱形價值Y是存在的,將來人們有可能找到準確評估它的辦法,只是現在還沒有一種科學的、經實踐驗證通用模型而已。

這樣的話,如果投資者對Y的價值評估分值很高,那麼X+Y就會很高,反過來,Y值也有可能是負值,就意味著從定性角度看,真正的內在價值要在「顯性價值X」 上做減法的。

假設公司其它條件沒有任何變化,只是換了一個缺德無能又貪錢的CEO,那麼按照傳統價值評估方法, 顯性價值X應該是沒有變化的,但現在,隱形Y值變成了一個很大的負值,{X+Y}就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你按照原來的價值投資方法做投資,就掉進了一個深深的「價值陷阱」。

在這種X+Y模型之下,價值投資派與成長投資派統一了,是一家人了,大家都在t1時刻以低於【X+Y 】的內涵價值買入,在t2時刻當股價超出【X2+Y2】時賣出。

這時,江山大統了,流派之爭消失了,大家都不會攻擊你的方法好還是我的方法好。而要看你的能力強項在判斷X的價值還是在於判斷Y的價值上。 如果你很牛逼,把X判斷的很準確,你就是價值投資者,如果你很牛逼,把Y的價值判斷的很準確,你就是成長投資者,如果你非常牛逼,把X和Y的值都判斷準確了,你就是兩大派的綜合大教主 !!

如此,還有什麼好爭的 ?皆為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491

傳統企業擁抱互聯網,落地怎麽做?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7/57467.html

互聯網時代,你會發現,原來賣煎餅果子的黃太吉是可以賺大錢的,雕爺牛腩菜品不多但就是人滿為患;你會發現,原來橙子也可以有品牌的;幾年前,小米還是一個新產品,現在他已經深入大眾的生活並成了眾多公司學習的對象……這一切都在於,他們玩轉了互聯網。是的,現在,如果你再不動動心思,你就徹底out了,而你明明動了心思卻不知道如何落地,那你就真的會被淘汰了。如果你已經做好了擁抱互聯網的準備,那麽就看看i黑馬分享的這篇文章吧,具體怎麽做,看完你就明白了。當下,“互聯網思維”儼然已成為企業界的熱門詞匯。互聯網是上個世紀的產物,為何直至今日人們才開始熱衷於談論“互聯網思維”?《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曾說,一個社會的變革總是由新的技術來推動的,技術在工具層面可以馬上引發變化,但其影響真正進入社會層面卻十分滯後,往往需要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時間。互聯網在20世紀90年代風頭漸起,電子商務一時風靡,網絡營銷為人樂道,但人們對其的認識始終停留在工具層面。近年來,互聯網作為思維方式的象征進入大眾視野,其影響力開始真正觸動整個社會。究竟什麽是互聯網思維?對於一家企業來說,互聯網思維又意味著什麽呢?1、互聯網思維的內涵互聯網思維闖入的是哪個體系?互聯網是一個新東西,它構建的是一個嶄新的生態系統,它是一種商業民主化的思維。根據摩爾定律等理論,互聯網的三大基礎要件――帶寬、存儲、服務器都將無限指向免費。在互聯網經濟中,壟斷生產、銷售以及傳播將不再可能。商業民主化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用戶至上,這也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內涵。在以豐饒為特性的互聯網經濟中,“用戶至上”已成為生態系統的硬性要求,使用戶體驗達到極致、為產品賦予情感成為商家的必修功課。2、傳統企業擁抱互聯網最大的障礙:你曾經成功的經驗目前整個社會已呈割裂狀態。我們在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上經常看到金融危機、中小企業倒閉破產、老板跑路等報道,但在互聯網企業的圈子中卻極少聽到類似消息。這是兩個割裂的世界,它們循著不同的軌道各自運行。傳統經濟世界的人是否能夠進入新的互聯網經濟世界呢?可能性當然有,但過程會非常痛苦。當下,包括互聯網創業者在內的許多人其實都不是互聯網世界的“原住民”,都要努力習得新的思維方式。而這並非易事。“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是馬雲對人們面對新商機時所做出反應的經典總結。尤其對於傳統企業家來說,曾經的成功經驗更是會成為其向互聯網思維轉型的最大障礙。另外需要註意的是,試圖轉型的企業必須拋棄簡單將互聯網當工具的做法,從思維的高度擁抱互聯網,否則一定不會有理想結果。面對互聯網的沖擊,傳統企業若是“體”不變,即原來的生產、銷售、管理方式等不變,只是將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嫁接進企業,建個網站、開個微信,毫無用處。美特斯邦威搞過“邦購網”,許多傳統企業都曾試圖做網上商城,投入極大,但幾乎無人成功,因為梧桐樹長不出玫瑰花。3、如何擁抱?有三大轉型層面傳統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不會在短時間內被徹底淘汰,但它不代表未來的方向,轉型勢在必行。首先,產品成為有機生命體。互聯網時代的企業應將產品視為一個有機生命體,產品擁有自己的生長過程,其生長動力來自用戶的需求。保羅・格雷厄姆曾在《黑客與畫家》中提到,產品開發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聖母瑪利亞模式,企業內部團隊封閉開發,花N年時間,努力把所有可能性都想到,然後召開發布會,隆重登場,就像聖母駕著祥雲而來;另一種是互聯網企業中常見的叠代開發模式,即先推出一個用戶最需要的功能,然後根據用戶反饋不斷完善。後者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互聯網思維的體現。其次,傳播渠道再無壟斷。傳統媒體壟斷被打破,新聞發布會等工業時代的傳播方式將逐漸失效,基於自媒體的口碑傳播將取而代之。傳統企業要推出一個新的產品,往往會搞大規模發布會、找公關、約記者、打廣告,試圖通過控制媒體達到宣傳的目的。然而在比特經濟學向原子經濟學轉變的過程中,以單向大規模傳播為特征的傳統媒體業成為最先受到沖擊的行業之一:媒體產品天然可以實現數字化;人人都可以進行內容生產;牌照壟斷失去意義,免費的傳播渠道越來越多。第三,無限可能的組織形態。但在互聯網時代,這一假設受到沖擊。傳統企業的多層級管理有時反而會增加摩擦、溝通等成本,還會帶來用戶反饋機制不夠靈活等各種問題。加里・哈默爾等管理學者曾經展望過無層級、去中心等未來組織的種種可能。平等、開放、協作原本就是互聯網思維的題中之義,正和島等更加激進的企業已經初步以“無組織的組織”實踐證明了新組織形式的有效。4、必須堅持的轉型五大原則運用互聯網思維的五項原則:專註、無界、精益、媒體化、協作。專註:畢其功於一役,做到極致簡單說,專註即集中力量攻打一個點,將其做到極致,給用戶留下深刻印象。專註並非簡單指企業要專註於某一個領域,比如只做辦公軟件、只做房地產、只做營銷,而是要找到更加聚焦的點,將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其中尋求突破,其他方面可以做得不如別人,甚至不做。比如,京東一直在砸重金自建物流體系,它所能提供的優質配送服務體驗就是那個極為有力的點。今年10月,京東推出了一系列以配送快為賣點的漫畫廣告,雖然不無誇張,甚至暗諷馬雲,但天貓對此束手無策。無界:專業與人文,理性與感性的交匯互聯網思維本質上是一種感性主導的思維。互聯網時代的企業需要將感性和理性兩種思維模式打通融合,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功能需求與情感需求。在產品研發、制造等階段,企業仍需要嚴謹的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但從把握用戶痛點的角度,企業又必須借助感性的力量洞察人性。張小龍曾說,產品經理要成為一個文藝青年。實現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理性向來會對人性形成制約。如今企業在技術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日益接近,競爭力反而更多來自對人性的發掘與體悟。稻盛和夫曾說,真理的布是由一根線編織出來的,把各種事物的現象單純化,會越來越接近其原始的面貌,也就是接近真理。但我們往往想得過於複雜,反而越來越難以接近原初的東西。比如,我們在看到一棵樹時,腦子中會首先反映出書中描述的樹的形狀構成,而只有把理性的東西抽離,回到我們最初看到樹時那一剎那的感受,才可能發生更具突破性的創新,就像打坐參禪的喬布斯設計出了出色的蘋果。精益:叠代推進,臻於完備精益與前面所說的產品自生長相關,是指基於用戶的需求不斷對產品加以完善。微信在推出後1年內叠代開發44次,小米手機每周都有四五十個BUG(漏洞)要修改,且這些BUG多是由MIUI論壇等地方的用戶幫忙提出的。51信用卡也是精益思想的卓越體現,2012年4月底創業團隊才有了產品的初步想法,5個人封閉開發15天後,第一個版本的產品就已經上線,在此基礎上不斷叠代更新,使之越來越符合用戶的需求。媒體化:有愛就有傳播用互聯網思維打造的產品天然具有媒體屬性,因為它們基本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極致的產品體驗;一是強烈的情感訴求。為什麽Roseonly會傳播?盡管有噱頭成分,但它的玫瑰花確實是從厄瓜多爾進口的,產品做到了極致。“有愛”也是企業或產品贏得用戶口碑傳播的關鍵。企業永遠將麻煩與風險留給自己,才能讓用戶尖叫,讓用戶情不自禁愛上你並為你傳播。小米手機、野獸派、南食召、黃太吉煎餅、雕爺牛腩等都是充分發揮了產品自傳播特性的案例。互聯網時代最有效的傳播方式即口碑傳播,其最大特點就是無法強制。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打動用戶後產生的自願傳播成為最佳形式。甘其食是杭州知名的包子連鎖店,包子本身其實與巴比饅頭等並無根本區別。雖然它在肉多少克、皮幾個褶、用哪塊腿肉等方面有更為精細的設定,但其最根本的優勢在於“有愛”。無論是當天包子沒賣完就會處理掉,12秒內完成交易減少用戶等候時間,還是為員工提供宿舍、燒飯阿姨、定制床鋪等細節,都是如此。而這一點經口碑傳播被不斷放大後,與其他品牌的差異就會越來越大,很多事情就會變得不一樣。協作:傳統組織的變形與再造協作關乎利用互聯網思維進行組織變革。新時代背景下,為了降低組織內部的溝通成本,實現快速的市場反饋,充分調動員工的能動性,企業需要嘗試建立一種以平等、開放、去層級為特點的組織。變化正在發生。比如傳統企業一般會有門面和前臺,但現在很多互聯網化的公司已經沒有前臺,等級森嚴的層級體系被打破,總經理、副總經理之類的職位、稱呼被取消,創始人制、合夥人制漸漸流行。不少軟件企業的CEO甚至沒有自己的獨立辦公室,他們跟大家一起坐在工位上。對於傳統老企業來說,向互聯網思維轉型艱難但必要;對於新創企業來說,更是不妨運用互聯網思維去改造諸多亟待轉型的傳統行業。小米手機已經為有心轉型的企業做出了極好的榜樣:在芯片、制造等環節難以突破的背景下,小米抓住MIUI(小米手機操作系統)這一與用戶直接發生聯系的關鍵點大力提升用戶體驗,甚至不惜花100萬元征集一張壁紙;采用互聯網銷售的方式,砍掉一般占毛利潤40%的傳統渠道花費;營銷方面則充分利用粉絲文化開展口碑傳播,由此創造了高利潤的快速增長傳奇。想想看,如果當初小米采用的是傳統工業化的生產方式,我們可能早已將它遺忘。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項建標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