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第一位主導新藥在美國上市的華人 浩鼎張念慈帶領台灣走出藥品專利荒漠

2011-7-11  TWM




在美國創業兩次都成功的張念慈,已累積許多生技公司的專業知識,如今他決定回台灣貢獻心力,並且想要打造台灣浩鼎成為下一個取得國際新藥的本土公司。

撰文‧林宏文

五月二十七日,由國人創立、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的Optimer製藥公司,旗下已完成三期臨床的新型抗生素,正式通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上市。成立十一年,已燒掉數億美元的Optimer,終於完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相較於唐南珊創立的Tanox,雖然比Optimer更早取得新藥許可上市,但由於在臨床第三期已賣給美商基因技術(Genentech)公司,因此Optimer從頭做到尾的成就,更顯得珍貴,也可說是第一個由華人主導並取得新藥許可上市的成功案例。

此外,Optimer在二月間也宣布,此新型抗生素的歐洲市場已授權給跨國日商藥廠安斯泰來(Astellas),授權金達二.二四億美元(約六十四億元新台幣),也創下台灣人開發新藥最高授權紀錄。

艱 辛求存 多次簽訂城下之盟這家讓華人揚眉吐氣的公司,背後主導人物就是董事長張念慈,Optimer已是他創立的第三家公司。早年,張念慈先在美商默克等外商公司 工作後,一九九三年創立了第一家公司Cinogen,次年再創保健公司Pharmanex,四年後,以一.三五億美元被知名直銷商如新集團(Nu Skin)購併,他也進入如新擔任首席科學家。九八年,張念慈再與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夏普利斯等國際生技頂尖人士,在美國成立了 Optimer,二○○二年,又回台投資成立台灣浩鼎生技。

談起Optimer創業過程,背後其實有很多辛酸,首先就是資金。由於新藥公司一直燒錢,Optimer成立至今年年虧損,公司從臨床一期、臨床二期,到公司上市掛牌,再做到臨床三期、申請新藥上市,每個階段都很燒錢,張念慈也多次回台灣籌資,相當辛苦。

○ 五年,Optimer第二期臨床已做完,結果相當不錯,但公司資金已用罄,張念慈忍痛把新藥的美國行銷權賣給美商Par公司,並且拿出一六%股權,換得 Par投資一二○○萬美元。沒想到,在○七年二月掛牌前三個月,Par因為財務出問題,張念慈只好拿出上市募集的五千多萬美元中的二千萬美元,再把Par 的行銷權買回來。

目前身兼Optimer國際醫療臨床實驗的負責人及台灣浩鼎執行長的許友恭說,在這個過程中,Optimer董事會當然有很多意見,也一度失去耐心,但張念慈總是把策略抓得很緊,一方面與董事會多次溝通,另一方面也在內部不斷省錢,想辦法熬過難關。

﹁他的抗壓性很高,永遠笑笑的,沒人知道,他為了公司發展,好幾次都是含淚簽下『城下之盟』。﹂目前擔任台灣浩鼎顧問的浩理生技顧問公司總經理李世仁說。

此 外,Optimer獨力完成在歐、美等國的三期臨床,範圍含括十餘個國家及二百多個醫療中心,這麼龐大複雜的工作,也是台灣生技公司很少有的經驗。負責這 項工程的許友恭說,這其間有很多挑戰,一方面要搞清楚各國法規,做好研究與臨床實驗中的銜接與整合,最關鍵也最困難的,就是要建立核心團隊並充分整合。

堅 持自有專利 咬牙撐過困境張念慈認為,從Optimer的新藥開發過程,讓他累積很多專業與細節,例如專利申請的時間點,很多學術界一有什麼發現,就立刻去申請專利, 但專利時效只有二十年,等到產品做完三期臨床,專利只剩下二、三年,價值已經很少。Optimer的抗生素新藥從○一年開始研發,○七年才申請專利,如今 取得FDA新藥核准,專利時效可以賣到二○二七年。

至於專利主張的範圍,張念慈花了五年與美國專利局的官員爭辯,也累積不少心得。﹁很多專 利看似相同,但其實有差異,因此申請時要據理力爭,提供的資料愈詳細愈好,把其他相似的專利都拿來比較,如此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此外,像新藥的市場潛 力有多大,請不同顧問公司來做市場評估,得到的結果會非常不同,有的公司為了省小錢,結果反而錯估了市場。﹁像Optimer請麥肯錫做的報告,雖然收費 是小顧問公司的近三十倍,但結果更詳盡,而且更具公信力,與大藥廠談判時,對方完全照單全收。﹂有了Optimer的成功經驗,張念慈也堅信,過去台灣生 技業一般都做到二期臨床就授權出去,但若遇到好的藥,台灣生技業應該要有堅持把三期臨床實驗做完的信念,這樣創造出來的價值才會高。

﹁主事 者要了解世界潮流,不要因為怕風險而早早授權出去,反而失去了極大化公司價值的機會。﹂由於Optimer的成功經驗,張念慈也主張,台灣應趕快完成一個 自行開發出來的新藥,才不會被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比下去,甚至現在都要面臨後進者大陸的追趕,同時,他也主張弟弟張念原的中裕也可以趕快進入第三期臨床實 驗。

如今,Optimer的成功已被證明,張念慈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把台灣浩鼎也打造成另一個Optimer,並希望創造另一項新紀錄,﹁ 讓台灣本土公司也能成功開發一個新藥,讓台灣擠入全世界擁有新藥的國家行列。﹂為了達成這項目標,原本由Optimer百分之百持有的台灣浩鼎,○九年進 行經營團隊擴充並獨立為台灣子公司,並且把Optimer的抗生素新藥台灣市場銷售權授權給台灣浩鼎。此外,也與中研院合作開發癌症新藥,其中包括已進入 二、三期臨床,由台大醫院黃俊升醫師擔任總計畫主持人的乳癌藥物。

許友恭說,這項乳癌藥物的臨床實驗,是首宗以台灣主導的跨國人體臨床實驗,在台、韓、港、星針對轉移性乳癌患者,收取約三五○名病患,耗資四億元、投入醫療相關人力更高達二百人。

許 友恭在一九七七年取得台大化學研究所碩士後,便赴美深造取得美國匹茲堡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及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博士後研究,學成後服務於 Abbott、Cubist及阿斯利康(AstraZeneca)等國際藥廠,其間主導多項研究計畫,包括神經科學、抗幽門桿菌新療法及抗感染產品,並有 十七件共同發明專利,發表近三十篇著作。

回饋台灣 受阻於官僚牛步許友恭最強的是擁有三十多年臨床實務經驗,除了成功主導了Optimer新型抗生素外,也曾主導多項二、三期臨床實驗,是華人在臨床實驗界 的翹楚。他認為,臨床要做成功,最重要是做到﹁吞、忍、讓﹂的原則,因為全世界的醫生都是很驕傲的,每個醫院都有既定的程序,每個國家也都有不同的法規, 因此,﹁要完成那麼多複雜的程序,只能凡事忍讓,真的受不了時,就要據理力爭,真的不行,也只能自己吞下去!﹂身為家中小孩老大的張念慈是台灣生技業重要 人物,而他的兩位弟弟也都是生技業名人。大弟張念中是美國生物統計公司高階主管,二弟張念原本來在美商Allergan藥廠擔任資深主管,如今則是中裕生 技的執行長。

中裕的前身是蔡英文主導的宇昌生技,取得愛滋病權威何大一的支持,與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基金會的補助,後來改名中裕,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入股,中天董事長路孔明擔任董事長,並在○九年請來張念原擔任執行長。

中裕目前的愛滋病新藥已完成二期臨床,出來的數據非常好,可以說是目前全世界最好的愛滋病藥物。公司正考量是否直接進入三期,或是將該項技術授權給國際大藥廠取得授權金,目前都同時在評估與進行中。

一 家三傑都在國際生技業有傑出表現,讓大哥張念慈在台灣生技業分量不輕,不僅是尹衍樑最重要的策士,近來更頻頻回台到大學演講、與產官學界溝通,但台灣的官 僚牛步卻令他心灰意冷, ﹁台灣人才那麼好,為什麼到美國就做得出來,待在台灣就做不出來,實在不應該搞成這樣……﹂一向有話直說的張念慈,這回真的是急了。

張念慈

現職:美國Optimer公司董事長

台灣浩鼎生技董事長

經歷: Cinogen及Pharmanex創辦人

如新集團首席科學家

學歷:麻省理工博士後研究布蘭代斯(Brandeis)大學博士

輔仁大學化學系

台灣浩鼎

成立:2002年

資本額:10億元

經營團隊:董事長張念慈,執行長許友恭。另外三名董事包括許照惠博士、李世仁博士及潤泰集團投資管理副總陳志全股東結構:Optimer、匯弘投資及合一創投(潤泰集團、中天)、永豐創投(永豐金控)、富邦、玉山金控及全球策略創投

產品線:乳癌新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8

最缺水的地方 最先進的水資源科技 以色列 荒漠奇蹟

2011-7-18  TWM




這裡是以色列。1948年,猶太人在這塊「流奶與蜜之地」建國。一年下不到200公釐的雨,經歷了數場戰爭,才保住全國唯一的自然水源。從造水、輸水、灌溉、民生用水及汙水回收,以色列把每一滴水的效率發揮到極致,漏水率僅5%,汙水回收率高達75%。

反觀台灣,在每年豐沛的雨量下,仍然每年都有缺水危機,被聯合國列為第18名缺水地區。我們有全球數一數二便宜的水價,每人用水量更遠遠超過國際平均值,漏水率高達22%,汙水回收率僅8%。台灣真的有本錢如此揮霍嗎?

《今周刊》帶你看以色列如何在沙漠中與天爭水,讓你用不同的態度看待你身邊的每一滴水。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楊卓翰  攝影.吳東岳同樣一滴水,在地球的另一端,竟有如此的血淚故事!

你應該還記得,今年六月,石門水庫水位下降至警戒區、全台大乾旱的景象,還好一場颱風大雨後,媒體標題換成「今夏旱象全解,不用擔心缺水」。於是,在明年夏天缺水之前,水資源的問題再度被遺忘。

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台灣的水庫淤積一年比一年嚴重、自來水漏水率高達二二%,如果颱風不來,台灣每年都得面臨缺水的危機。

問題不能擺到明年,我們急需解答。六月十九日,《今周刊》採訪團隊飛越一萬公里,來到位於沙漠、全球第四缺水,卻也是水科技最先進的國家── 以色列,帶讀者了解,在地球的另一端,他們是如何為了一滴水而奮戰。

為一滴水奮戰

四 十度高溫 找尋所有關於水的可能以色列,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國家,但是絕大多數人應該都沒有來過以色列。「驚訝」的感受,從我們下了飛機之後,就不曾停止。在以色列的 經濟重鎮特拉維夫,映入眼簾的竟是綠油油的公園及森林。當地人告訴我們,每一棵樹都是人工種植及灌溉。的確,開車出城沒多久,就能看到這個國家的自然原 貌:一片荒蕪的沙漠。

雖然一片黃沙滾滾,但我們仍不時在路上看到溫室及花田,向日葵、玫瑰花,奇蹟般地挺立在四十度的高溫下,耀眼地盛開著。更吸引我們目光的,是一條延伸到沙漠深處的水管。

故事,就從追尋這條水管開始。

「上次下雨?我不太記得了,大概是去年吧。」站在帳棚外,酋長努力護住頭巾,身上的長袍只能任其被風吹亂。在他背後,一萬平方公里荒漠── 內格夫沙漠,正被焚風侵襲。

六 月,這片大地就被四十度的高溫烤得焦黃,站在烈日下,連呼吸都覺得困難。阿加爾(Khalid Aljaar)是以色列南方一個游牧聚落的酋長,他所維護的綠洲,地下水已經枯竭。「水從哪裡來?」他轉身朝向北方,指著一條水管,水管是從看不到盡頭的 荒漠延伸而來。我們就是循著這條水管,找到這片人工綠洲。

「這是我們的血脈,沒有這條水管,就沒有這片綠洲。」他說。

這裡是以色列,國土有七成被沙漠覆蓋,據以色列國家統計局資料,以國境內的年平均降雨量只有十二億噸,相當於台灣平均一星期的降雨量,但無論是農業、民生、工業,以色列卻鮮少出現缺水危機。

從一九四八年建國的第一天,以色列人就知道,他們必須和老天爭水。

以 色列全境只有一條河、一座湖。一九六七年,為了爭奪唯一的水源︱︱ 加利利湖和約旦河,它不惜和黎巴嫩、敘利亞、約旦開戰,展開著名的「六日戰爭」,之後的半個世紀,為了守護這條命脈,和鄰國發生了大大小小的戰爭。當地人 挖苦自己說:「我們天空落下的飛彈,比雨水還多!」但用血汗保住的水源,遠遠不夠。建國至今,以色列人口增加了十一倍,一條河、一座湖,無法支應這個國家 的經濟成長與人口增加。一片不常落雨的天空、一塊留不住水的土地,要水,以色列人注定要和天地角力。

所以,他們得用腦袋向天爭水。

以色列有四分之一的水源是人造水,包括海水淡化、雪水融化。它的廢水回收技術是全球最頂尖,法律規定民生和工業用水必須回收供給農業。根據官方數據,以色列全國七五%的廢水經過回收處理,是世界第一,而排名第二的西班牙,回收率只有以色列的三分之一。

如今,以色列有超過二百五十家的水科技公司,從海水淡化、運輸系統到滴灌技術,光是出口這些技術和服務,每年就為以色列賺進十億美元的產值。

這裡也是全球唯一讓沙漠面積縮減的國家。以色列有二億四千萬棵樹,幾乎所有居民都知道這個數字,因為每一棵樹都是他們和他們的父母、祖父母親手種下,而非自然生成,所以,樹下的土地,總會看到滴灌的水管,宛若一條一條的人工命脈。

這是一個在沙漠裡向天爭水的故事,靠著決心、毅力和科技,以色列創造出荒漠中的水奇蹟。相對於台灣,年平均降雨總量是以色列的七十倍以上,缺水問題卻從未少過,以色列能,台灣為何不能?

《今周刊》深入以色列,從綠意盎然的觀光城市海法,到寸草不生的內格夫沙漠;從經濟重鎮特拉維夫,到莊嚴肅穆的首都耶路撒冷,在沙漠中,我們看到了神話一般的水科技,也看到了台灣人應該嚴肅面對的水資源啟示。

以 色列建國國父班古里安(David Ben-Gurion)說過:「在以色列,為了要腳踏實地,我們堅定不移的相信奇蹟。」為了生存,他們必須相信奇蹟,進而創造奇蹟。以色列的自然供水只能 支撐國家一半的用水量,這代表他們必須想辦法造出另一半的水源。造水的故事,從一九五六年開始。

第一站:哈代拉淡化廠

先 知卓見 看出海水飲用是以色列的未來五十五年前,以色列科學家薩爾欽(Alexander Zarchin)夢想從海水中取得飲水。當年,美國《時代雜誌》引述他的話:「以色列的資源太少,所以我們無法拒絕任何夢想。」他多次和班古里安見面,一 次一次的說明:「海水飲用將是以色列的未來!」終於申請到了二十七萬美元(當時幣值),成立了IDE科技,以色列人也踏出與天爭水的第一步。

讓 海水能夠飲用,這個當時看來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卻成為以色列水資源最實在的解答。IDE現在是全球最大的逆滲透海水淡化廠建造商,在四十個國家建有超過 四百座海水淡化廠。○九年建成的哈代拉(Hadera)淡化廠,是目前全球最大的RO逆滲透淡化廠,每年可生產一.二七億噸的淨水。

哈代拉位在經濟重鎮特拉維夫北方四十五公里處,沿著海邊公路往北走,遠遠就能看到海邊的一片白色泡沫。

海面底下巨大的導水管強力引水,海水翻騰,引起的氣泡滿布在工廠周遭的海域表面,「白色泡沫海」的面積約有一座足球場之大。工作人員說,每分鐘約有三百噸的海水湧入哈代拉淡化廠,接下來,上千根的RO逆滲透管二十四小時施以高壓,將海水的鹽分清除。

而就在導水管二英里外的另一頭,IDE總裁費爾柏(Avshalom Felber)打開水龍頭,盛滿一杯「新鮮的水」請我們飲用。

「記住,這杯水在四十二分鐘前,還是地中海的海水。」他遞過水杯時驕傲地說。

一.二七億噸的年產量,光是這座淡化廠,就足夠提供全以色列五%的淨水,一年的產水量,足夠讓台積電做十年的八吋晶圓所需用水。

在以色列短短二百公里的海岸線,就有三十二座海水淨化廠,根據官方數據,目前境內二三%的用水都是由海水淡化製造出來。而這條路,是上帝逼出來的。

努力造水

逆 轉自然 花五十年鑽研海水淡化費爾柏告訴我們:「以色列沒路可走了。老天只給我們一片沙漠,唯一的選擇,就是把不可能做到可能。我們做到了,而且只有我們做到!」 費爾柏講話帶有沙漠民族「人定勝天」的傲氣,但他傲得有理,「逆滲透,就是一種『逆轉自然』的科技。」他說。

「逆轉自然」之處,在於它「還 原」了海水形成的過程,利用高壓將鹽分較高濃度的海水抽離,製造出淨水。費爾柏指著桌上的迷你模型說:「道理聽來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我們花了五十 年,才摸熟這項技術。」五十年的鑽研,半世紀所累積的學習曲線,無論是在建廠或是生產成本,IDE都能壓縮至極。

以哈代拉淡化廠為例,建廠成本約四.二億美元,其中政府出資二.六億美元,而在澳洲雪梨的海水淡化廠,產量比哈代拉略少,但建廠成本卻高出四倍以上。

在生產成本的部分,哈代拉每天可產出二五○萬噸的淨水,每度水的成本是○.五七美元,約當新台幣十七元;相較於台灣最大的澎湖烏崁海水淨化廠(一廠),每天僅能生產七千噸淨水,而每度水的成本高達台幣四十元。

「在以色列,情況很明顯,我們只有努力造水這條路可走。所以政府已經訂出政策目標,二○二○年,五○%用水都會是海水淡化的淨水。」為了達成目標,IDE必須在每一個環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哈 代拉花了二十八個月就蓋成,「以色列缺水,但沒有『缺水危機』,因為我們從不拖延。」每度十七元的淨水成本,在以色列民生水價每度四十元新台幣的環境下, 自有發展空間,而這樣的成本,在國際間也能堪稱最具競爭力。但費爾柏說,在拓展國際市場時,仍然在部分國家遇到問題,「這些國家不能接受,因為成本仍然高 出當地水價許多。我不懂,這些政府為何寧願維持低水價,讓民眾浪費資源,卻不願認真面對缺水問題。」這說法,令人聯想到平均水價每度十元、居全球第四便宜 的台灣。「我希望全世界很快就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或許是為了強調,也或許只是要蓋過淨水廠的噪音,費爾柏這句話說得特別大聲。

在我們頭上,巨大的輸水管往水壓中繼站延伸。以色列與天爭水的另一場浩大工程才正要展開。

第二站:阿拉德集團

下足功夫 發展出零漏水的監測系統以色列不只擁有頂尖的造水科技,在別人想不到的地方,他們也下足功夫。

或許你不知道,在年年喊缺水的台灣,有一個隱藏的惡魔,每年喝掉台灣超過八億噸得來不易的淨水。原凶就是「水管漏水」。

根據過去二十年來的數據統計,台灣每年平均有二二%的用水,因為自來水管線漏水而被白白浪費掉,相當於每年多「喝掉」三.六座石門水庫。漏水成災的原因,除了管線年久失修(以台北市為例,近十年每年汰換率僅○.六五%),更糟的是,水公司恐怕根本不知道什麼地方在漏水!

你家多久抄一次水表?台灣自來水公司二個月抄一次水表。而大部分的漏水情況都是抄水表時、也就是最慢必須等到兩個月後才能發現。

以色列沒有辦法負擔這種奢侈,「一滴水都不能漏」的艱鉅任務中,阿拉德集團(Arad Group)扮演關鍵角色。

檢測的極致

逐一檢查 水表做到零缺點才出貨位於海法東方二十公里的阿拉德集團,是以色列最大的水表製造商,在以色列有八五%的市占率。在當地,隨便打開一戶人家的水表,上面都印有阿拉德的商標。前面提到的人工綠洲,管線就是由阿拉德配置。

不過在以色列,平時沒有人會去注意水表在哪裡,甚至沒有「水表工」這種職業。因為水表的資料數據不需要人工抄寫,而是運用3G的技術「自動傳輸」。

「阿拉德不是傳統製造業。我們是科技產業!」阿拉德總裁柯恩(Nitzan Cohen)說。早在十年前導入3G水表,水表製造就已轉型成IT產業。

阿拉德雖然占有幾乎全部以色列的水輸送市場,但國內營收只占他們總營收的二成。有八○%的營收,是來自於歐洲及美國市場。關鍵就在於他們獨步全球的全自動讀取水表(AMR,Automatic Measuring Reader)。

以色列超過六成的水表都已經裝設AMR。這種智慧水表利用超音波測量水量、水質、水溫,不只準確度與功能遠遠超過台灣的機械式水表,連最小的流量都可以偵測,而真正讓以色列只有五%漏水率的技術,是AMR的3G資料傳送器。

AMR每三十秒就會回傳一次資料,水流量、水溫、酸鹼值等數據,都會在每一天三千次的傳送中一併記錄。任何一點微小的異常流量,都能夠即時掌握,即時處理。

小心翼翼地守護每一滴水,是阿拉德的唯一原則。他們出廠的水表,不是透過「抽樣檢查」來控制良率,而是將「每一個」水表都實際跑過,確定零缺陷才包裝出貨。這並不簡單,因為阿拉德六條生產線,每年要生產一五○萬個水表,每年一五○萬次的「普查」,良率自然百分之百。

所有零件都從自己工廠裡生產的阿拉德,檢測水表也不假他手。阿拉德自行研發了一套完整的檢測系統,從每秒五十噸的洪流,到一小時一噸水的細流,誤差值都要精準到一立方毫米以下。

「我 們的水資源太過珍貴。你知道,我們喝的水,都是先祖流的血嗎?」當我們談起以色列的立國精神,副總裁拉密雙眼一亮,從他的椅子裡跳了起來。相對之下,介紹 產品時,他反而沒有太多興奮。「你要知道,以色列在一九六四年開始『國家輸水計畫』,將北邊的加利利湖用水管運到南方的沙漠。整個工程,是在戰爭中完成 的!一九六七年,黎巴嫩和敘利亞就和我們開戰,最後埃及也加入戰爭。四個國家打我們一個!」拉密激動的拍著桌子。他並不是極端右翼分子,但在以色列只要談 起國族主義,不論年輕人或老人,都像拉密一樣。

從建國起,以色列就不斷被四面八方的阿拉伯國家圍攻。埃及、黎巴嫩、敘利亞、約旦這些敵國的人口加起來,超過以色列總人口十五倍。然而六十年來,以色列經歷數十場大小戰役,沒有輸過一場。

不 敗的原因很簡單,只要輸掉一場戰役,以色列的後果就是滅國,因此,「沒有國就沒有家」的觀念,從小就深植在每個以色列人心中。當地年輕人在年滿十八歲後, 都必須先去當兵才讀大學。男生三年、女生二年。不同於台灣,以色列的高中畢業生不是為大專聯考而緊張,而是為軍隊資格考試而努力。若能被軍隊的精英單位選 中,在履歷上甚至比頂尖大學的學歷更有分量。

第三站:塔卡度

運用IT 九天前就有辦法偵測出漏水而最具分量的,是國防部情報組織「八二○○部隊」:從八二○○退伍的校友會,是以色列科技創投人脈的最大寶庫。

現在,幾個從頂尖軍事科技部門出身的年輕人,正準備掀起水資源管理的革命。

塔卡度(TakaDu)是特拉維夫周邊科技園區的一家水科技公司,它的核心研究團隊,七位裡面有四位是八二○○的「校友」。塔卡度的專長不是一般的水資源科學,而是IT領域裡的資料管理。

在以色列,約有一百二十萬個AMR智慧型水表,每個水表、每三十秒會用無線網路回傳一份11kb大小的資料。這代表自來水公司一天要處理將近四兆位元組(38016GB)的水資料。如何把這麼龐大的資料轉換成有用的資訊,就是塔卡度的獨門絕活。

「當世界其他地方還停留在硬體的更新,以色列的水資源管理已經進化到另一個等級。資料分析及運用,才是整個水科技產業的下一步。」塔卡度創辦人兼總裁艾米爾(Amir Peleg)說,他眼中充滿熱情。

「這是一項水資源的革命,從來沒有人用IT的角度來看水資源管理。我們是第一個這麼做的公司。」塔卡度除了在以色列的幾個城市試跑外,也在英國倫敦開始了第一輪試驗。

塔卡度的演算模型,可以用程式計算出每個水表的各項均值,包括水壓、酸鹼度、水溫等,建造一個慣常的使用模型。當偵測到的數據出現異常時,程式就會發出警報,並推算異常發生的地區。

「以 漏水來說,水壓在發生前都有某種固定的走勢,就像股票的技術分析。我們可以抓到這種跡象,最快在九天前就能偵測出可能的漏水,並加以預防。目前在倫敦試用 的結果,漏水率可以降到二%!」想像某一天,水公司主動打電話到你家,告訴你水管可能會在九天後漏水,並預先處理。這個景象隨艾米爾的夢想,正一步步實 現。

塔卡度,只是以色列五年來一百多家新創(Start-Up)水科技公司的其中一家。光是專門投資水科技的創投公司,在以色列就超過二十家。包括塔卡度,這些新創企業,在特拉維夫附近的六座政府設立的科技園區扎根發芽。

市場的力量,加上政府的大力推動科技產業,讓以色列成為名副其實的水科技創新之國。

第四站:特拉維夫

以高價制量 讓人民不敢多浪費一滴水從水源的生產到運送,每一個細節都下盡苦功的以色列,若在最末的使用端失去效率,結果也是枉然。以色列是怎麼樣讓全民動起來,讓人人都有省水意識呢?

以 色列的民生水價是每度四十元新台幣,比台灣高出一大截,但水價對民眾的負擔並不重,以色列的民生用水成本占家庭支出其實僅有○.九%,這只比台灣的○.七 五%高出一些。怎麼會這樣?居住在特拉維夫的大學教授亞隆(Aaron Horowitz)告訴我們解答:「以色列的水價採分級制,讓我不敢用水!」以色列的民生用水,在○七年後連升二次,現在每戶每月使用二.五度以內,每度 收一.六美元(折合新台幣約四十元);超過二.五度的部分,每度要收二.六五美元(折合新台幣約一百元)。相較於台灣在三十度內都只收十元台幣,如此大方 送民眾水用,也難怪台灣名列第十八名缺水國,台灣人的每日人均用水量高達二百九十一公升,高出全球平均值二百五十公升,更高出以色列的二百一十公升。

這裡是以色列,它的人民不為缺水而苦,反而因為缺水而富。因為天險,發展出獨步全球的水科技。每二年,以色列政府會舉辦全球水科技博覽會(WATEC),全球九十個國家、超過八百家廠商都趁此機會來以色列「朝聖」。

從政府到人民齊心一致,運用高科技打破天生的自然限制,以色列浩大的水資源工程,實現了他們從海水取水飲用、一滴水也不能漏的夢想,甚至是在沙漠中孕育花朵的夢想。

回到台灣,電視新聞的主播語帶興奮:「雷米颱風過境挾帶豐沛雨量,北台灣今年『總算』可以擺脫缺水危機。」以色列人與天地角力,造水、護水、珍惜每一滴水,台灣呢?

飛越一萬公里越洋採訪

前往以色列的班機,從桃園機場出發,在香港轉機。然後,飛機必須繞過所有的阿拉伯國家,從遙遠的俄羅斯繞道土耳其入境。

一分鐘看以色列

建國: 1948年

氣候:冬日均溫攝氏26度,夏日均溫攝氏30度首都:耶路撒冷(聯合國迄未承認)

官方語言:希伯來文

人種:猶太人 75%;阿拉伯人 20%;其他 5% 2010年GDP:2131億美元人均國民所得:28685美元2010年失業率:6.4% 資料來源:CIA FACTBOOK 自然環境嚴苛,造就以色列的滴水不漏!

以色列與台灣環境比較

以色列 台灣

國土面積(萬平方公里) 2.2 3.6 年降雨量(億噸) 12 896

水庫(座) 1 109

汙 水回收率(%) 75 8 人工灌溉面積(平方公里) 2250 0 總用水量(億噸) 20 180 民生用水量(億噸) 7.6 35 水價(每度/新台幣元) 40 10 水費占家庭支出(%) 0.9 0.4 資料來源:Worldbank、CIA FACTBOOK、以色列國家統計局、中

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一滴水也不能少!?—— 以色列用水效率全球第一

自然水源

加利利湖水庫及地下水(65%)降雨量12億噸從16年前的16億噸不斷下降中……

人工造水

海水淨化及提供25%的人造用水指標企業:IDE Technology 計畫在2020年製造50%的國家用水

輸水系統

耗資3兆元的國家運輸

每年國家使用量20億噸

指標企業:Arad Group TakaDu 追求全球最低2%的漏水率

農業用水

使用56%的水量

指標企業:Netafim 滴灌、溫室,在沙漠也能灌溉僅用6成的水量達到85%的農作物自給率

民生用水

使用37%的水量

國家推行全民省水運動

每人每日人均用水142公升

為台灣的1/3

工業用水

使用6%的水量

汙水回收

再生產10%的水量

指標企業:Mekorot 75%的汙水回收 全球第一名想盡辦法變出水!── 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流程1.引水 每一分鐘從海水表層引入300噸的海水,消耗的電能極大,整座廠有37%的電力用於引入海水。

2.前處理 抽上來的海水要先經過泥沙的沉澱處理,因為逆滲透的薄膜十分脆弱,還要經過六道手續除去海水中的雜質。

3.高壓薄膜逆滲透 自然情況下,當濃度高的海水與淡水用半透明薄膜隔開,純水會因滲透壓滲入海水端。而逆滲透即是用高壓在海水端施壓,迫使海水因逆滲透壓流入純水端,強迫鹽水分離的技術。

4.後處理 逆滲透造出的淡水,沒有任何礦物質,長期飲用有腎衰竭之虞。最後一階段的後處理中,淡化廠會針對不同的用途,加入微量礦物質,以供飲用水或灌溉使用。

從海水轉化成淡水的時間42 分鐘一度水的生產成本(單位/新台幣元)(台灣約30~40元) 17 元以色列一年海水淡化淨水 6 億噸他們,如此地珍惜水!—— 以色列民眾人人都懷抱飲水思源的心態家庭主婦 Shlomit Ziv

居住城市:特拉維夫

「水價稍高,但是不會給我們經濟壓力。我們都有節水的撇步,例如洗澡等水變熱時,把冷水接來洗衣服。生活中沒人敢洗車,因為會被舉發浪費用水!」大學教授 Aaron Horowitz

居住城市:特拉維夫

「水價說貴不貴,只要小心用水,不要超過級距,其實沒差。新聞每天報導加利利湖(以色列唯一的水庫)的水位,每個人的心情都隨著水位而升降。」計程車司機 Barrak Inbal

居住城市:海法

「水價不夠貴!還是有很多人在浪費,應該收更高的水費給那些傻瓜一點教訓!」退休工程師 Shimon Meirav

居住城市:海法

「以色列用水很自在,沒有什麼限制。水龍頭打開就可以喝水,不過也有很多人喝瓶裝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36

社群新勢力》微博讓中國兩億用戶離不開它 爭自由! 微博在社群荒漠 遍地開花

2011-7-25  TWM




就在Google+和facebook殺得天昏地暗之際,因中國禁用谷歌和臉書,讓中國新浪微博坐收漁翁之利,輕鬆擁有近兩億用戶。

撰文‧楊方儒

在臉書大行其道後,美國乃至於中國網路圈,早就察覺到「社交就是一切」(All Things Social)的風潮。最終的贏家,不一定會是擁有四.六億用戶的騰訊「QQ空間」,而可能是同時結合社交與媒體功能的「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如今是中國最熱門的資訊傳播平台,一百四十字的文字空間中,有最新鮮的新聞與八卦,親朋好友的嬉笑怒罵.以及大小明星與粉絲興高采烈互動!預估中國微博活躍總用戶數,到二○一二與二○一三年底,將分別有望突破二.八億與四.六億人。

最近的鮮活例子是,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已死的傳言,一夜之間,傳遍了整個中國。連電視台、報紙都沒有報導的新聞,億萬人民如何得知?

最強傳播平台

讓江澤民死訊傳言傳遍中國答案很簡單:微博!因為,微博不只是媒體,更是強大的社交與傳播工具。

中國網球金花李娜,上個月在法國網球公開賽奪得女子單打冠軍,頒獎典禮後五分鐘內,新浪上的祝賀微博超過五十萬條,平均每秒有一千條誕生。

「終於贏了第一個大滿貫的冠軍!」李娜自己也隨後在手機上發了兩條微博,甚至比她接受國際媒體採訪的時間還要早。這條微博在五分鐘內轉發超過兩萬次,十分鐘內超過五萬次,也刷新了單條微博轉發速度紀錄。

新浪目前是中國微博的老大,新浪股價不僅衝上一二五美元高價,也讓新浪執行長曹國偉成了美國《時代》雜誌的二○一○全球百大人物,這看在騰訊、網易、搜狐等網路巨頭眼裡,非常不是滋味。

新浪微博作為社交平台,成功的主要關鍵是打「名人牌」!新浪把李娜等各行各業的精英都拉上微博,曹國偉當初甚至要求所有新浪員工,每人每天都要拉新用戶進來,尤其是新浪跑娛樂新聞的記者,拉微博成了最優先工作。

根據新浪內部的統計,前五十大新浪微博名人中,娛樂明星占了三十五位,相較之下,騰訊的前五十大只有二十七位。光是藝人帶動的粉絲效應,雙方就差了一大截。

名人圈的形成,確實給了新浪寶貴的領先距離。我們身邊最好的例子是,綜藝節目「康熙來了﹂開場都會出現新浪微博的跑馬燈,藝人蔡康永和小S先把藝人好友都 帶上了新浪微博,之後更帶動台灣整個娛樂圈,都跨海到了新浪微博上交流。這使得台灣影劇記者們,每天都要上新浪微博找新聞。

打名人牌擴張

明星、企業家、政府都瘋狂從藝人、體育明星、企業家,一個個社交圈在微博上遍地開花。

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有二五七萬名粉絲、分眾傳媒創辦人江南春有一二○萬名粉絲、奧美中國董事長莊淑芬也有一一○萬名粉絲,為了回應好友關注並擴張影響力,一大票企業家都認真經營,他們甚至一天會發個八條、十條微博。

「我總是在做記者做的事!」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陳宏笑說,他現在已經養成到每個大小場合都會拍照發上微博的習慣。漢能有「中國高盛」美稱,陳宏每次擔任主講者、受邀貴賓時,只要拿起手機,身分一下就轉變成了第一手訊息的最佳傳播者。

更有趣的例子是,前兩個月,鼎輝創投創辦人王功權與「小三」私奔,沒有告訴任何親朋好友,卻獨獨在微博上發表了一篇宣言。之後所有人都找不到他,他與小三的手機都關機了,關心他的企業家好友們,也只好紛紛用新浪微博發表尋人啟事。

新浪微博事業部總經理彭少彬分析說,新浪的入口網站是傳統平台,微博則是嶄新的互動平台,「如今形成協同效應,成了一個超媒體社交平台。」除了名人外,中 國各地方政府,各大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如今也紛紛設立微博,作為社交平台,希望更主動、更有效率的推動行銷、公關、發言策略。

根據雷格斯(The Regus Group)的調查顯示,中國有七九%的企業使用微博、博客(部落格)、論壇社交網站與客戶溝通交流,以及發布資訊,但其他國家只有五二%。

在台灣,聯發科一直是透明度很低的高科技公司。在董事長蔡明介的寡言性格領導下,公司總是很低調,但到了大陸,這套卻完全行不通。聯發科在大陸除了要請公關公司,也開了官方微博,平均每天要更新一則以上。

顛覆社會動態

全民督促官方關注黑暗面

事實上,微博改變輿論生態,甚至顛覆社會動態,一年多來在中國發生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今年一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于建嶸在微博上號召博友,隨手拍攝自己所看到的乞討兒童情況。中國乞兒多半是被壞人拐賣,甚至被故意砍去手腳,被迫在街上乞討、推銷或表演。根據統計顯示,全中國的乞兒有一百五十萬名,恐怕是世界第一。

只要花一秒鐘用手機拍照,透過微博彙整給警察單位,就有可能挽救一個孩子的命運。雖然沒有公布真正解救多少孩子,但至今已有超過一千張乞兒照片上傳,以及上千萬博友參與討論,並督促公部門開始正視這社會黑暗面。

當然,不是所有言論在微博上都能被傳播,新浪、騰訊、搜狐等微博平台,也仍是被政府嚴格監管著,分別都設有監看團隊。只要提到法輪功、茉莉花革命等敏感詞句,很快就會被「和諧」掉的。

「不是等別人革你的命,就是自己革自己的命。」騰訊執行長馬化騰對微博風潮下了最佳結論。

近期微博引爆中國社會關注的大事

時間 說明

2010/11 上海博友即時報導一棟大樓的嚴重火災,你一言我一語,立刻傳遍全中國。 電視台等主流媒體卻行動遲緩。

2010/12 臉書創辦人佐克伯到北京,他與華裔女友每一天的行蹤,都在微博上不斷曝光。

2011/1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于建嶸在微博上號召博友,隨手拍攝看到的乞討兒童。透過微博彙整給警察單位後,就有可能挽救一個孩子的命運。

2011/3 日本地震核輻射汙染海水,微博謠言四起,中國各地民眾擔憂海鹽遭受汙染,紛紛開始搶購食鹽。

2011/4 微博爆料指出,紫禁城內的「建福宮」成立了一個專供富豪參加的私人會所,立刻引爆博友群情激憤。

2011/5 知名創投家王功權與小三私奔,選擇在微博上昭告天下。

2011/6 名為郭美美的網友在微博上炫耀財富,由於新浪認證身分為「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成為網友人肉搜索的對象。

2011/7 江澤民已死傳聞,透過微博傳遍全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89

有錢花不完 荒漠蓋帝寶

2011-8-22  TCW




要見證中國自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 後最偉大的經濟奇蹟,不是上海外灘的十里洋場,也不是深圳的摩天大樓,而是要到內蒙古的沙漠。

七月十九日,商周團隊抵達了內蒙古自治區鄂爾 多斯市,這裡是全中國人均所得最高的地方,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近兩萬美元,早已超越台灣,下一步就是超越香港與新加坡,成為華人世界最富有的地 方。

這個城市往來的班機,不管是從東、從西,還是從南飛來的,全部班班客滿,於是四年前才剛啟用的新機場已不夠用,現在鄂爾多斯又正在蓋一 個新機場。

去年美國《時代》(Time)雜誌報導,鄂爾多斯的康巴什新區是中國鬼城,蓋了一大堆的空房子沒人住。當我們抵達時,康巴什不同 了,空房子變成商店、居民住進了社區、圖書館也不再空空蕩蕩。

只是,鬼城不再是鬼城,不是因為鄂爾多斯人口變多了、也不是沿海的人搬到了黃 土高原,而是鄂爾多斯不但沒有停下腳步,反而大肆擴張,大樓、房子一路再從康巴什蓋到旁邊得伊金霍洛旗。

他們拆了牧民的房子蓋新大樓,把未 來的城市人口移到新區,在沙漠中蓋了了巨大城市,不僅炒高了房價,還把未來二十年的房子都蓋好了。

日本的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說,中國有八千萬 套空房,很多人手上有兩套、三套房,支付的房價已經達到年收入的八十倍,這在各國經濟史上沒有先例,因此中國房地產泡沫快破了。

沙漠子民挖 煤炭翻身 房產淹腳目,每戶可分二十套

鄂爾多斯的特色,正是大前研一口中泡沫的代表性城市。

不到鄂爾多斯不知道,原來中國錢 早已淹過腳目,鄂爾多斯蓋好與正在蓋的房子,分給鄂爾多斯人,每戶平均可以分到二十套;每戶家庭最少三輛車;貸款利息高達六○%;在鄂爾多斯,我們看到了 中國內需經濟的狂熱,有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樓,規模與狂熱早已經超越世界趨勢大師的想像以及全球的經濟史。

鄂爾多斯為什麼這麼富有?從我們抵 達鄂爾多斯,由內蒙往北京等沿海城市的高速公路已經開始塞車了,等到了我們離開時,高速公路竟然塞了超過一百公里。

從內蒙往北京的路上都是 荒漠,人口稀少的地方為何大塞車?原來是中國對煤炭的渴求多到讓煤車一輛輛不停的從內蒙往沿海開,數量多到一輛接一輛變成長龍,一遇到堵車,就排起了長達 一百多公里、三十小時一動也不動的隊伍,相當於從台北市一路排到了新竹市。

中國煤炭主要產地就是鄂爾多斯,中國的工廠開工就要電、百貨大賣 場也要電、餐廳開門營業也要電,當中國這個全球經濟成長速度最快的火車頭,不斷的往前衝時,燃料就是由鄂爾多斯提供,讓它賺進了大把的財富。

二 ○○四年之前,鄂爾多斯這個高原城市,是個落後貧窮的地方,城市被兩個沙漠夾著,土壤貧瘠,除了養羊外,連農作物也種不出來,更慘的是,這裡雖然把土扒開 就有煤炭,但當時煤炭價格太差,挖出來的煤礦是賣一噸賠一噸。

整個城市最值錢的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塚跟觀光用途的沙漠。鄂爾多斯市中心的城區 叫東勝區,原來只是一個人口不到三十萬的城市,當時到鄂爾多斯發展的台商廣聞經紀董事長藤文宇說,所謂的市區也就是黃土堆上一些房子。

中國 經濟高速成長,給了鄂爾多斯翻身的機會,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地方,成了中國的超級暴發戶。尤其是,當本身是煤炭生產大國兼出口大國的中國,還要從印尼、澳 洲等地大量進口煤炭,逆轉成為煤炭進口大國時。煤價與需求開始三級跳。

在鄂爾多斯有一個傳奇故事,一個台灣人回鄂爾多斯探親,在二○○四年 借給自己的姪子人民幣五十萬元去挖煤礦,沒料到,有一天姪子竟然拿了人民幣五百萬元要還給這位台灣人,藤文宇說,鄂爾多斯就是這樣,短短幾年,報酬率超過 十倍的例子比比皆是。

鄂爾多斯富有了,我們在百貨公司賣場上也開了眼界。鄂爾多斯知名羊絨衫一件要人民幣六千多元,折合起來比一款LV Speedy帆布包還貴,但鄂爾多斯人買起來像買青菜一樣輕鬆。鄂爾多斯不僅有煤、有羊絨,還擁有了天然氣與稀土,加起來是「羊煤土氣」四大資源,鄂爾多 斯人給他取了個諧音叫揚眉吐氣。

取這樣的諧音,是因為鄂爾多斯人怕別人不知道他有錢了,他們個性是錦衣不夜行,就怕全中國不知道他們有錢。

我 在鄂爾多斯看到不僅是經濟奇景,應該說是瘋狂的財富、滿街的名車,鄂爾多斯整個城市只有兩千多輛出租車,但光是俗稱路虎的Land Rover的豪華越野車就有五千輛。

在台灣,路虎最有名車主是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是台灣科技富豪,但在鄂爾多斯,隨處可見林百里等級的富 豪。這裡一戶人家最少三輛車,男主人愛開路虎,女主人則愛開賓士、BMW,兒子或女兒開跑車或是奧迪、積架。藤文宇說,台灣很少見的賓利,在鄂爾多斯是女 主人上街買菜的買菜車。

開好車全中國到處都有,但怎樣讓別人知道有錢,那就是有好車還要有好號,甚至連999或是888都不足以顯示他們的 財富。他們開BMW750最好就要配750車號LEXUS570就要配570車號,因此,在這裡不僅是看到賓士600,而是看到車號600的賓士600。

做 利滾利暴富生意 錢用六○%利率借出去再投入房市

在這裡,從煤炭賺到的錢,只有兩種出路,一是投入高利貸市場,二是買地買房炒樓。我在鄂爾 多斯處處可看到小額貸款的公司,這裡流行地下金融,煤老闆把錢用年息達到六○%借出去。

錢借出去了,能投資的就是房地產市場,於是炒樓、炒 房與炒店鋪,黃土堆的土房子變大樓,賺到錢後又放高利再投入房地產市場,一手接著一手,高利滾動了鄂爾多斯的暴富經濟。

而暴富也反映在誇張 的地方建設上。我站在鄂爾多斯市政府前,光是廣場就長二.四里、寬五百公尺,市政府大樓就三棟大建築;此外每個獨立單位也都有大樓,例如相當於台北市政府 衛生局,也有個十層樓高大樓。

這裡住不到三萬人,卻有一個新聞大樓,有九層高,總建築面積四萬四千多平方米,相當於一萬三千多坪,提供給鄂 爾多斯電視台與《鄂爾多斯日報》共用,其中鄂爾多斯電視台總編制一百零一人,如果一半大樓屬於電視台,換算下來平均一人可使用六十多坪。

在 台灣恐怕不太容易找到上市公司董事長辦公室有六十坪大的,更何況是員工。

在這裡,房子多、名車多,但城市相對匱乏,走在康巴什,你會發現一 個很特殊的現象,商業店鋪除了超市就是菸酒專賣店,此外幾乎沒有。

未來的房子也蓋了 連飯館都很少,還拚命擴張城區

連一般吃 飯的飯館都很少,買一件衣服要跑二十多公里回舊東勝城區,連最熱鬧的舊城區,只有一家肯德基。

龐大資金與投資,仍不斷投入房地產,把未來、 未來的未來的房子都蓋好了,現在鄂爾多斯每年最少開發一千五百萬平方米的房子,相當於五百萬坪的房子。

我們遇到了內蒙古宏浩置業總經理陳浩 楠,他告訴我們,現在的鄂爾多斯房地產總量太多了,要靠外來人口來投資,才能滿足房地產供應量。

但房價從新台幣每坪兩萬到七萬元,漲到每坪 十五萬到三十萬元;到上島咖啡喝一杯咖啡加早餐,人民幣八十元,物價不比北京、上海便宜。從成本或市場規模考量,鄂爾多斯都不是個投資的理想地方。

利 滾利的經濟,總有跑不動的時候,今年鄂爾多斯出現了人民幣三億五千萬元的高利貸倒帳風波,也是繼二○○九年,石小紅非法吸收人民幣七億元的高利貸倒閉之後 的第二大事件。

鄂爾多斯的發展經驗是要告訴我們,沙漠裡的海市蜃樓不只是幻影,已經實實在在蓋起高樓;還是這些高樓最終在錢滾錢遊戲中,最 終會有算總帳的一天?

【延伸閱讀】第2站-鄂爾多斯中國最富有城市富人招搖:路虎、BMW滿街跑,家庭主婦開賓利名車上街買菜 窮人招難:有本事借錢利息要18%,沒背景借錢利息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26

“森林氧吧”作用有多大?沒有它北京與西北荒漠無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6776.html

“森林氧吧”作用有多大?沒有它北京與西北荒漠無異

一財網 章軻 2015-10-14 08:18:00

北京林業研究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31個森林公園每年吸收400萬噸粉塵,釋放氧氣1900萬噸,吸收二氧化碳2600萬噸,每立方米空氣中負氧離子100億個。如果沒有這些森林公園,北京的生態環境將與西北荒漠無異。

每一個森林公園都是一座大型的綠色工廠。攝影/章軻

面對揮之不去的霧霾、嚴重的空氣汙染,到哪里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氣?10月10日,國家林業局給出答案:到“森林氧吧”去!

當日,包括安徽瑯琊山國家森林公園在內的37個國家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被列入首批“中國森林氧吧”榜單。

國家林業局表示,近年來,我國“森林氧吧”的市場正在迅速做大。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達到9.1億人次,同比增長19.7%,占國內旅遊人數的25.2%,創造社會綜合產值6500億元,占國內旅遊消費的21.4%。

采萬千植物之精氣,吸上幾天高濃度負離子的空氣,已經成為當下人們休閑養生的新時尚。

工礦區幾乎沒有空氣負離子

國家林業局介紹,我國有791個國家森林公園、1425個省級森林公園、569個國家濕地公園和32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0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這些森林密集區是我國森林和生態狀況優良的地區,是中國自然的精華之地。

以北京為例,目前,北京已建成森林公園31處,面積為9.67萬多公頃。每一個森林公園都是一座大型的綠色工廠,發揮著凈化空氣、改善環境、保持生態、維系生命的功能。

北京林業研究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31個森林公園每年吸收400萬噸粉塵,釋放氧氣1900萬噸,吸收二氧化碳2600萬噸,每立方米空氣中負氧離子100億個。如果沒有這些森林公園,北京的生態環境將與西北荒漠無異。

重慶市梁平縣縣長吳盛海告訴記者,梁平縣百里竹海的空氣負氧離子含量經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測定,平均值為每立方厘米5219個,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清新空氣負氧離子標準濃度1000個至1500個的5.2倍,是名符其實的天然氧吧。

研究發現,1公頃的森林每天消耗1噸二氧化碳,釋放0.73噸氧氣,這些氧氣可供1000人使用一天。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的研究還發現,一公頃水青岡林可吸附灰塵68噸,松林吸附達68.4噸。葉上的灰塵在下雨時被沖刷掉,葉面又重新進行吸附,比吸塵器還更有效率。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旅遊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羅明春介紹,人們呼吸的空氣與生活中的其他物質一樣,也是由一個個不同的分子組成的,正常情況下,它們是不帶電荷的。但在一些特定環境里或特定條件下,空氣分子中原子的電子會“逃跑”,這些電子是帶負電荷的,當它們“傍”上空氣分子時,空氣分子便帶上了負電荷,也就成了空氣負離子。

羅明春介紹,空氣負離子的產生和分布與環境有著密切關系。一般來說,人口越密集,人類活動越為強烈,人工影響越大的場所,空氣負離子的數量越少。在一些大型工礦區,幾乎沒有空氣負離子存在;一般的室內或辦公室里,每立方厘米空氣中負離子數量為幾十個或二三百個;綠化比較好的城市公園可以達到幾百個到一千個;在鄉村田園,一般會超過1000個;在高山和海濱,就可以超過5000個;而到了大面積森林地域,往往會在10000個以上。

林業部門研究發現,當空氣遭到汙染時,就產生了病毒、細菌、有害物質、有害氣體及含有多種成分的塵埃,它們都帶正電荷。正離子的增加導致正、負離子比例失調,這種變化會令人體感到不適,甚至導致頭昏、頭痛、惡心、嘔吐、情緒不安、呼吸困難、工作效率下降等。

而空氣負離子具有殺菌、降塵、給人體補氧補電等多種功效。醫學研究證明,人體對空氣負離子濃度的要求為:當空氣負離子濃度為每立方厘米10000個以上時,就能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發達國家的生態醫院就是以負離子濃度為標準建立);濃度為每立方厘米400-1000個時,可以維護人體健康的基本需要;濃度低於每立方厘米200個時,只能維持生理健康邊緣,可能引起亞健康;當低於每立方厘米50個時,就會誘發生理障礙等疾病。

森林旅遊已經成為當下人們休閑養生的新時尚。攝影/章軻

公共森林旅遊設施仍有限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彭有冬介紹,到目前為止,全國各類、各級森林旅遊地數量已超過8500處,從事森林旅遊管理和服務的人員數量超過24萬人,森林旅遊接待床位總數達160萬張,接待餐位總數達330萬個。

“森林養生正在成為休閑健康產業的重要內容。”四川農業大學林學院博士生導師、四川省生態旅遊協會會長李梅教授告訴記者,適合開展森林養生的森林須同時滿足三個基本條件:郁閉度大於0.3,林帶大於20米,樹高高於3米,包括林間的竹、灌木、花草等,面積至少大於1畝。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旅遊學院院長、國家林業局森林旅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鐘永德對記者說,如果按照10%的平均增長速度,到2020年國內旅遊人次將新增近30億人,比2014年將近翻一番。這些新增的旅遊人次大部分將去鄉村、進森林。

鐘永德說,目前森林旅遊設施基本局限在片狀分布的、有限的森林公園內,公共森林旅遊設施還非常有限,也缺乏投入機制,森林旅遊裝備制造才剛剛起步。隨著國有林場改革的深入,其經營目標將逐漸轉變為“照看國土,服務國民”。

國家林業局國有林場和林木種苗工作總站總站長、森林公園管理辦公室主任楊超介紹,森林旅遊已經成為林區發展和林農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森林旅遊地大多位於經濟相對落後的大山區、大林區,其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資源相對富集,森林旅遊發展對農民、農村、農業發展的關系十分密切。在全國832個貧困縣中,僅國家森林公園就達到227處,占國家森林公園總數的近29%;有432個貧困縣分布有各級森林公園,占貧困縣總數的52%。

楊超表示,森林旅遊的發展實現了從 “砍樹”到“看樹”、從“賣山頭”到“賣生態”、從“賣木材”到“賣景觀”、從“把林產品運出去”到“把城鎮居民引進來”的歷史性轉變,很多地區通過發展森林旅遊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鐘永德表示,應該加大公共財政資金對森林遊覽、森林娛樂、自然教育、森林度假、森林野營、森林養生設施的建設投入力度,特別要重視森林遊覽設施中的森林步道體系的建設,在區域地理空間上串聯片狀森林公園,“讓全國森林公園聯合起來”。

鐘永德認為,未來的森林經營管理應該做好七件事:把握國民旅遊趨勢,大力發展森林旅遊;創新森林旅遊設施裝備,提升森林旅遊體驗;借勢國有林場改革,探索公共遊憩資源管理;保護森林的自然性,警惕變成遊樂場;構建國家森林步道,有序引導戶外遊憩;建設公共露營場地,服務國民遊憩需求;支持國家公園體制;管好國民身邊的森林。

李梅也提醒說,森林生態系統和森林環境也充滿危險。森林中植物、動物的自我保護機能千奇百怪,不了解森林就可能撞上危險。森林環境中的某些局部也不是全都有益於人類健康。森林群落能否開展森林養生、開展什麽樣的森林養生活動,需要進行深入研究,面對不同的森林場所,需要進行專業評估。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498

荒漠中建“超級工廠” 馬斯克請你來上班

在內華達州攝氏40度的荒漠中,你認為誰會在這里造出全世界占地面積最大的建築?答案只有伊隆-馬斯克了。

在後喬布斯時代,馬斯克被視為矽谷最有遠見的商人。他會在不經意間拋出一些很偉大又很奢侈的想法,以現實世界平常人買一件襯衫或者預覽一部電影的口吻。

在特斯拉身上,馬斯克花足了錢,而且是他自己的錢。上周特斯拉發布了一項“大師計劃”(Masterplan),準備進軍電動交通系統,如公交車和卡車。當被問起這項計劃將會耗資多少時,他聳了聳肩說:“幾百個億吧。”此外,特斯拉還收購了SolarCity,計劃為千家萬戶裝上太陽能屋頂,實現節能存儲。

有人說馬斯克的想法大過他實際能做的。這點他可不贊同。美國當地時間周二下午,特斯拉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的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對媒體開放參觀,經過兩年建設,該工廠已經處於部分營運狀態,一邊生產一邊施工建造。對於馬斯克來說,這可不是什麽“大而空”的計劃,而是有堅實的想法在里面——對於未來汽車電池的制造,如何讓電池更加有效,未來無需再遠隔重洋運輸這些笨重的物質。

這是一個能夠容納107個美國NFL球場的工廠,3200英畝的面積投資達到50億美元,是全世界占地面積最大的建築,主要用來生產電池。2018年電池年產量達到35兆瓦時,相當於50萬輛Model 3S的電池總和,這個產量將超過世界其它地方所生產的電池產量的總和。

但是“超級工廠”全面投產要到2020年,特斯拉終極目標是每年生產150兆瓦時當量的電池,相當於150萬輛Model 3S的電池用量。馬斯克希望通過該工廠的加速創新,將生產成本削減30%。

馬斯克說:“如果你想在工廠里上班,這是全世界最好的工廠,沒有之一。”在他看來,特斯拉超級工廠的意義不亞於100年前福特汽車第一條生產組裝線建立時的意義,也不亞於戴爾建立首家PC整合工廠的意義——目的都是革命性地將供應商零部件與終端品組裝整合在一起,從而免去運輸和庫存的壓力。

特斯拉表示,在保障了電池的供應後,就可以保證將近40萬臺的Model 3的訂單能夠如期交付。他還表示,這也會使消費者更早開上特斯拉。

對於汙染問題,特斯拉超級工廠采用了零能耗設計——不消耗任何化石燃料,也沒有天然氣管道網絡或者柴油發電機為其提供電力。工廠因而也配備了多種緊急能源方案,包括可再生能源與儲存產品。整個工廠的屋頂將被太陽能電池板覆蓋,多余的電能將會通過特斯拉儲能設備儲存,以便在沒有光照時使用。

為了更加有效地用水,特斯拉超級工廠將擁有自己的水循環和處理設施。由於特斯拉電池組不包含任何有毒物質和重金屬,它們將在其使用生命周期結束時返回特斯拉超級工廠,在這里所有組件可以被分解和再利用,用以生產新的電池組。

特斯拉表示,工廠全面投產後,將為周圍地區創造超過1萬個就業崗位。目前還沒有幾家矽谷公司能夠提供如此多的就業機會。

特斯拉即將於下周發布財報。當被BBC記者問起特斯拉上周公布的“大師計劃”(Masterplan)是否會對財報產生影響時,馬斯克又是一臉不屑地回答:“說實話,如果不是你提起財報,我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今年3月特斯拉Model 3發布時,全球寵愛其的32.5萬消費者交了1000美元訂金預訂,這筆錢不僅讓特斯拉完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眾籌,也證明了特斯拉電動車確實引起了全球消費者的興趣。特斯拉開放的策略和神秘的蘋果也大相徑庭,不過馬斯克表示他並不擔心別人會偷走自己的想法。

馬斯克能有如此滿不在乎的底氣,還要感謝他那些忠實的投資人。盡管投資人也擔心他的誇誇其談或許很難在短期內看到回報,但是他們還是不甘心在這個節骨眼上放棄他,萬一他真的成功改變世界了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689

阿里開墾“電商荒漠”,中澳跨境生意怎麽玩

澳大利亞有2400萬人口,和整個上海市差不多,但與這座正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新零售之城”的地方相比,澳大利亞的電商環境甚至一度可以用“荒漠”來形容。“你說當地人難道不希望有更快的手機網絡和快遞速度嗎?”一位在澳大利亞生活的華人導遊反問。

上周,阿里巴巴CEO張勇飛到澳大利亞,在悉尼緊靠達令港的ICC(國際會議中心)做了一次3000多人場合的演講。他說“有一種鄉愁叫淘寶”,阿里在澳大利亞的跨境貿易將主要服務當地的120萬華人,並將幫助更多本土商戶進入中國與東南亞市場。

據會場里的一位工作人員稱,前一陣亞馬遜也在這里辦了一次會議。讓很多中國人詫異的是,與美國文化十分接近的澳大利亞直到2017年末才正式迎來亞馬遜澳大利亞站點的上線。相比,阿里在墨爾本設立澳新總部的時間更早。從電商視角看,這塊在地緣上相對孤立的大陸必定有它的獨特性與機遇。

張勇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公司全球化業務的下一個目標是建立一個基於數字化的全球供應鏈網絡,整合商品供給端,輸出到更廣泛的市場。以澳大利亞為例,和當地商家去談的是“打包方案”,除了進入中國,未來還會借助電商企業Lazada進入地緣上更近的東南亞。

 

“電商荒漠”也有自提點了

在澳大利亞IT行業工作了3年的華人陳思好像已經習慣了當地“又貴又慢”的電商配送,當地沒有“包郵”一說,普通商品的運費一般在10澳元(1澳元約合人民幣4.77元)以上,大家電要收60~100澳元,他有一次等了兩周才收到網上買的耳機。同城配送如果不加錢,收貨要等4個工作日。更讓他驚訝的是,初來乍到時他花800澳元買了一個空調,上門安裝費要收900澳元。

這是導致當地人不願意在網上買東西的原因。澳大利亞不像中美,沒有電商巨頭,一般是像HarveyNorman、Myer、DavidJones這些電器類或綜合類商場各自開設網上商城,這決定了它們不可能像電商巨頭那樣去整合全國的物流,規模化降低運費。

與國內消費者青睞海淘澳大利亞的奶粉與保健品不同,當地華人對國貨的需求量很大,特別是電子產品,這在澳大利亞並不便宜。小米在當地論壇上被討論得很火,但這個品牌一直沒有官方進入澳大利亞,令陳思有點不解。

天貓曾在澳大利亞推出過一次包郵活動,當地華人圈可謂“奔走相告”,“囤大件”是此時最劃算的買賣。出國前曾在上海生活過5年的陳思說,國內像盒馬這種實時配送模式在澳大利亞是不可想象的,這里人力成本更高,整個澳大利亞的人口分布密度又非常不均衡,物流配送很難做。

自提成了這種物流環境下更現實的選擇。記者在悉尼近郊的華人聚集區Hurstville看到,隔三差五會有華人走進一家菜鳥官方自提點的小店,取走從網上買的包裹,或把當地產品寄回中國,順便買點生活用品。像這類自提點目前在整個澳大利亞至少有130家,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也采納了這種形式。

這家自提點的運營方、菜鳥的跨境物流合作公司4PX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們會在國內做小集貨,在深圳打包後空運澳大利亞,對用戶來說自提比宅配便宜30%~35%。他們正在與菜鳥聯手拓寬澳大利亞自提點的覆蓋範圍,店面形式上也可以和7-11便利店、加油站等合作。

目前在澳大利亞,菜鳥與第三方服務商是一種多維度的合作關系,同時服務於進出口雙邊業務:4PX承擔部分倉儲、幹線物流、末端配送;菜鳥與當地物流商GlobalExpress在悉尼遠郊建了兩個訂單履約中心(GFC倉),提前入倉代發貨,讓國內消費者5天內收到網購進口商品,在國內保稅模式之外找到一個更適合“長尾商品”的通關鏈路;此外菜鳥也和澳大利亞郵政建立了合作關系,後者的業務重心是幫助澳大利亞中小商家銷往全球。

在張勇看來,物流是跨境貿易基礎設施的重中之重,沒有捷徑可走,必須進行長期規劃和前瞻性布局,才有望實現“貨通天下”的願景。目前,中國商家已經能通過這套物流網絡將家具、龍舟等大件商品海運到澳大利亞。

 

建全球供應鏈網

直到2017年末,亞馬遜澳大利亞站點才正式上線,此前這家電商巨頭已經在印度深耕3~4年,投入了數十億美元,這也能看出澳大利亞這片大陸的電商環境與基礎設施的特殊性。張勇在澳大利亞面對當地商戶時說,與亞馬遜不同,阿里巴巴在澳做的是跨境貿易,“並不是賣一些商品到海外市場,重要的是在當地培育起數字化的商業生態”。

陳思說,亞馬遜進來前,公司里的澳大利亞同事網購時看的是eBay,看到他瀏覽淘寶、天貓等國內網站,老外同事會跟他詢問,並驚訝於商品的價格和物流速度,一些人也學著在淘寶和天貓上買聖誕節用的小裝飾品,這些小物件在當地買一個就要5~10澳元。這樣看,華人群體對當地人也有一定的“輻射效應”,天貓海外(出口業務)的潛在客群可能不止當地的120萬華人。

另一邊,天貓不久前在整合了天貓國際、天貓、聚劃算、新零售線下業態等多個平臺後制定了“大進口戰略”。也就是說,同一個海外商家在入華的路徑和銷售渠道上面對的是一個“打包方案”,商品適合在哪個平臺上銷售,就進入相應渠道。這背後不再是天貓國際這個單一業務資源去支撐。

與歐美的奢侈品不同,澳大利亞的母嬰食品、保健品、護膚品等受到中國消費者青睞。據阿里澳新辦公室提供的數據,目前大進口平臺上已經入駐了近2000個澳大利亞品牌,700多個新西蘭品牌。其中八成品牌是第一次在華銷售。

但此前也有個別澳大利亞商戶對以跨境電商方式入華表達了一些擔心,主要關註點在政策監管層面。剛參加過博鰲亞洲論壇的澳大利亞郵政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廷·霍加特(ChristineHolgate)對這些商家說,博鰲亞洲論壇上明確傳遞出中國對跨境貿易與進口電商的開放心態,並鼓勵它們去試一試。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澳大利亞商品入華正進入一個類似於“八仙過海”的模式,不再拘泥於線上單個平臺。比如新西蘭安佳的乳制品可以進入盒馬超市銷售;澳大利亞葡萄酒品牌富邑集團不久前與天貓簽了新零售協議,進入像雲貨架、無人售酒機等多元化場景銷售。第一財經記者從不止一位零售業內人士處獲悉,美國超市Costco有望2019年在上海開出第一家店,之前它已經巧妙地借助天貓國際與天貓平臺做過市場測試,並獲得了寶貴的用戶偏好數據。

一張無形網正在編織。在地緣上,與澳大利亞最近的是電商快速增長的東南亞市場,阿里巴巴在這里有Lazada、PaytmMall等電商夥伴以及馬來西亞的在建物流樞紐,中澳之間的跨境生意有沒有可能延伸到東南亞與印度?張勇對此回複記者,“當我們去和各個國家談進口到中國的時候,同時也會看進入東南亞的可能性,這是阿里目前海外布局最紮實的地區”,比如阿里巴巴此前與澳大利亞郵政簽約協議中就有涉及Lazada的部分。整合供給端,建立一個數字化驅動的全球供應鏈網絡,是阿里下一個重要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3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