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蘋果愛與恨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785775.html

5月6日,iPad2開始在中國內地銷售。三里屯再次出現排隊搶購現象,這一幕,已經屢屢上演,5月7日,還發 生了流血衝突。蘋果外籍員工毆打了據稱是黃牛的顧客。排隊購買自己喜歡的產品,消費者對於蘋果,愛恨交加。蘋果在營銷和產品升級方面,是否有「陰謀」,也 因而被屢屢懷疑。

飢餓的消費者

事情發生後,議論叢生。有一種聲音再次引起人們的注意,那就是蘋果的銷售策略背後,是一場陰謀,也就是「飢餓銷售」。有貨,但不敞開銷售,消費者有飢餓感,媒體的關注度隨之上升。

這種指摘,有一定的背景。

當初,iPhone3GS版、iPhone4、iPad上市的時候,均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消費者一機難求,有的高價求購於黃牛。有的從境外代 購,一度引起海關的打擊。同樣的故事一再上演,當iPhone4快要推出的時候,蘋果的合作夥伴,開始清倉iPhone3GS;當iPhone4正式推出 的時候,一機難求又出現了,甚至有分析認為,供應吃緊,源於屏幕原材料緊張。在得到輿論極大關注後,iPhone4突然敞開賣了,甚至可以買裸機了。於 是,有消費者認為,iPhone5快要來了。

現在,iPhone5還沒來,iPad2來了。而在此之前,同樣曾經「緊俏」過的iPad一代,在3月份降價甩賣了。

當然,消費者沒有被逼迫消費,排隊購買,也是「你情我願」。可是,消費者,尤其是中國內地的消費者,如同被玩弄於股掌之中。屢屢發生的故事,背後是否存在一個飢餓營銷的「陰謀」?

蘋果的粉絲對蘋果亦有怨言。一位在iPhone3GS被甩賣時成為蘋果用戶的消費者說,剛剛拿到蘋果手機,iPhone就升級換代了,而且由於是跟 資費捆綁在一起購買的,想再更換iPhone成本高昂。蘋果的這種快速升級,也給消費者一種飢餓感,剛剛用了半年的新產品,已經「落伍」。是跟隨,還是不 跟隨?跟隨,是否能夠跟得上?

喬布斯在前行,果粉很疲憊。

廉價的生產者

iPad上有一行英文:Designed in California,Assembled in China(設計於加利福尼亞,組裝於中國)。

iPad2上市後,產品明顯變得輕薄,更為顯著的一個變化,是價格比一代便宜了300元。

這對於平板電腦的跟進者,無疑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蘋果如何在產品升級的同時,做到價格下調?

最新一期的美國《大西洋月刊》編輯Derek Thompson在最新專欄文章中引用的數據顯示,蘋果之所以取得價格優勢,中國的原材料和人力成本起到了關鍵作用。Derek Thompson稱,美國2010年12月製造業、開採業、建築業的平均時薪為32.53美元, 中國工人的平均週薪為185美元。他通過數據分析認為,如果iPad2在美國生產,其會比在中國製造貴出415美元。

一個iPad2 32GB的Wifi+3G版目前售價為729美元/台,如果放在美國生產,蘋果要維持同樣的利潤,售價要超過1100美元。

按照這樣的推算,中國低廉的製造業成本,為蘋果占據價格優勢,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當然,中國製造環境,對於蘋果的競爭者們也是開放的。三星、HTC、摩托羅拉、聯想,攜谷歌的操作系統,也頻繁向蘋果發起了猛攻。一旦這種進攻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相信,排隊、甚至挨打購買蘋果產品的現象,就不會再出現了。

現象 粉絲飢餓,黃牛飽賺

蘋果的「飢餓營銷」給了黃牛黨賺錢機會。

在國內,iPad一代和二代都曾經有過加價三千元,仍然「貨源不足」的喧鬧。

iPad2在美國上市當日,蘋果店門前的隊伍裡有很多黃牛,據當地媒體報導,「不少是為中國黃牛服務的。」

記者在數次親歷的蘋果產品中國首銷日裡,都能看到很多人進店買到產品後,交給一個「頭目」,然後重新排隊。

蘋果公司對此是否「一無所知」呢?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認為,蘋果很瞭解中國消費者購買心理,有意留出空間,給黃牛黨們炒作。「中國消費者 有個心理,越是非正常渠道獲得的東西,越有優越感。蘋果正是吃準了消費者的這一心理,雖然黃牛們炒高了價格,但消費者還是買賬,而且更加積極。」

「飢餓營銷」造就了茁壯的黃牛,茁壯後的黃牛還給了蘋果一個「打人」事件。

觀點 蘋果在逆水行舟

對於蘋果的營銷模式,易觀國際CEO於揚表示,蘋果採用「飢餓營銷」由來已久,幾乎每款重要產品都用過。

飢餓營銷的關鍵是通過包裝,將產品提升到情感高度,引發消費者的搶購慾望。所以產品成為關鍵,如果產品無法超越消費者的高期待值,企業的營銷就會徹底失敗,而且會對下一個產品營銷帶來負面影響。於揚認為,蘋果在這方面做得很成功。

「但蘋果不斷使用飢餓營銷的同時,其實是在不斷提高用戶的期望,提高蘋果下一代產品成功的門檻。就像趙本山演小品一樣,當用戶的期待值高到一定程度 後,表演者很難實現自我超越。除非蘋果繼續帶來革命性的產品,不然很難持續帶動消費者瘋狂。」於揚認為,現在蘋果正處於一個瘋狂的階段,社會給予它的評價 是不理性的。但所有的神話都不會長久,誰也不可能一直處於興奮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51

業績愛與恨 艾薩

業績愛與恨  
 

 

分析二○一二年年報,十分考眼光!金玉其外,隨時敗絮其中;相反,看似令人失望的數字,可能暗藏一片好風光。你絕對有權怪責會計師將事情變得複雜化,讓「行騙」的公司逃之夭夭。平保業績「唔清唔楚」

舉例說,我認為平保(2318)每股盈利上升百分之三,純屬管理層的想像。首先,平保交少了稅,去年稅率是一成六,一一年卻是兩成三;再者,一一年利潤較少,事緣計入兩億元人民幣的一次性綜合損失。所以,把兩年盈利直接作比較,猶如蘋果與橙之比!但講到最「誇張」的數字,要數平保旗下平安銀行收入達一百三十億元人民幣(下同),遠超一一年的八十億。試問,當下中國的經濟情況,哪一間銀行的收入可以增長五成七?就算減少貸款減值撥備,都無可能達致兩成的增長!難道平保精明過人?其貸款是七千二百億元,撥備卻只有三十億。你能相信嗎?薪酬開支佔淨收入的一半,股東卻「無№獱手」。平保股價是賬面值的二點七倍,派息率僅一釐,市盈率超過二十倍,不諱言,股價還有很大的下行風險,跌至每股二十三港元的賬面值亦不足為奇!另邊廂,太古的成績,令我感到稱心。不計國泰航空(293),太古核心業務收入增長可觀,得益於手持八成二權益的太古地產(1972)表現有所改善。我預期國泰今年業績有增長,太古整體表現更好。息率三點五釐,股價較賬面值折讓三成五,當他人卻步時,我樂於持有!

中移動「回水」

中移動成本增加百分之八點七,是我印象中最低的一次。但不要過於興奮,事關收入增長更低,僅百分之六!不過,投資者無須失望。對於這類重磅股,兩成三的毛利,兩成的股東回報率,令人印象深刻。3G、4G、企業客戶、語音及無線數據服務正步向成功。不過,有些事情令我「關注」。去年,計及派息及資本開支,中移動「儲」了七百四十億人民幣現金,截至年底現金已達到三千八百億元,對於一間擁有七千二百三十億元股東權益的公司,可謂富可敵國!我不想這筆巨款落入不道德的人手上,他們可以為錢殺人放火,雖然我並無所指,只是珠玉在前,誰人都有機會做出此等傻事。我只想說︰中移動「回水」吧!美國投資者David Einhorn狀告蘋東不派發特別股息。為何我們不能「照辦煮碗」?畢竟,中移動無需這筆錢,地球上已沒有它需要買下的公司了。我的方案是,中移動找清二千二百億元債務後,把餘下的一千六百億元派給股東,相等於每股十元。或者,退而求其次,用這筆錢回購並註銷公司股份,當然僅限股東持有的股份,而非母公司!除了回購外,中移動難道還有更佳的方法,取得更好的股東回報率和股息嗎?

祝君好運!艾 薩[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11

愛與恨:資本市場中的恐懼,狂熱與迷信 衍生品定價研究

http://xueqiu.com/5094434048/24272910
關於金融的諸多理論框架的基本假設都建立在市場的從業人員是理性人,並且理性的行事這一基礎之上的。但是根據我們大多數人的經驗和感知,市場的從業人員(甚至可能是半數以上)並沒那麼專業,或者沒有完全的按照理性的方式行動。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投資人也是人,人就會被情緒控制。在資本市場上,比較有代表性的三類情緒是恐懼,狂熱與迷信。

首先是恐懼。恐懼是一種情緒,是我們對市場現實的感知,往往不反映市場今後的走勢。我們的情緒會由於同一性質的事情反覆的發生而加劇。例如,市場在第一個月掉了四個點,很多人會覺得沒問題,調整;在第二個月又掉了八個點,會有一半的人認為下跌開始了,另一半認為抄底的機會來了;到了第三個月,市場又掉了十個點。幾乎八成的人都認為市場壞掉了,陷入了恐懼和悲傷。在市場連續一段時間遭受下跌之後,恐懼就凝固下來,變成深深的悲觀。人們不再談論股票,甚至不再看自己的賬戶,彷彿不願意談論一個曾經傷害你的人。

另外一種情緒,是狂熱。狂熱源於人樂觀的天性。樂觀使人減少對風險認知,勇於冒險。也正是這個原因,人能在高風險的進化過程中存活下來。但是樂觀也是一把雙刃劍,在上揚的牛市中,樂觀的情緒使人獲利豐厚,而獲利的經歷又加劇了人的樂觀情緒,樂觀轉為極度樂觀,並最終演變為狂熱,狂熱是一種無視任何風險的情緒。在狂熱的情緒影響下,人們忘記了下跌以及其他任何的市場交易機制,相信買入並持有就一定獲利,紛紛借入大筆的資金,買入大量的資產。狂熱比悲觀更加影響人的決策。有統計證明,人在狂熱的情況下對於任何信息都作出有利的解讀。狂熱讓人幾乎不可能有其他選擇的餘地,任何的風險都願意無條件的承受。

最後的一種情緒,是迷信。嚴格而言,這更像是一種態度,一種認知模式而不是一種情緒。最典型的迷信之一是相信技術分析。儘管很多統計結果和實踐證明技術分析無法跑贏市場,但市場上仍然有大量人相信通過技術分析可以獲得超額收益。另一種在中國更為常見的迷信是對風險收益相匹配的無視。表現出的具體形式是大量的人相信可以通過特別的「通道」或者「資源」獲得長期的低風險高收益(一般而言40%以上),並且對於年化10% - 15%的收益表示不屑,認為太低。

恐懼或者狂熱都在損害投資者的收益,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無一例外。例如,1987年10月19日美國股票市場當日下跌了23%。在當時,絕大多數個人或者機構選擇了出售股票,購買債券,導致股票價格奇低,債券價格被推高,絕大多數人在恐懼和狂熱雙重作用下再次選擇了低賣高買。回顧這個歷史點,股票市場此後有了劇烈的反彈(2年內指數收復失地並再創新高),本來這是一個加倉獲利的好時機,但是大型機構由於選擇大幅降低資產配置中的股票配置並沒有抓住這一波反彈,而是直到90年代中期才恢復元氣。

對於恐懼或者狂熱的認知可以有利於我們控制情緒,做到理性的決策。低賣高買很容易理解,這就好像放棄一個背叛你的而又是你當初熱烈追求過的情人。但在資本市場上,熱烈的擁抱一個深深傷害過你的資產,在合適的時間,市場會更加熱烈的回報你的冷靜與勇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98

廖偉強:港人對磚頭愛與恨

1 : GS(14)@2017-07-03 22:49:25

【明報專訊】現時香港樓市好像再度進入非理性的狀態,香港人已經完全忘記1997年期間的陰影;當然,現時的買家已經今非昔比,特別是有很多買家未曾經歷1997年期間的痛苦,正所謂沒有被蛇咬,何來怕草繩!

有人歡笑有人垂淚

1997年曾經是香港樓市最巔峰的日子,其間的樓價亦成為多年來各屋苑的高位指標,當時炒家及投資者在非理性的情况下不斷入市,市場以高成數按揭及槓桿投資的比例不斷增加,形成1997年的樓市泡沫環境。隨後6年,樓價抵擋不住當時金融風暴的衝擊,瞬間拾級而下,更跌至歷史低位,累積負資產的人數多達10萬。

在香港回歸20周年的日子,不同的專家及評論員分析過去20年的香港樓市,確實在這段期間樓市有極大的變化,當中有人歡笑有人垂淚。香港人經歷了對磚頭的愛與恨,愛磚頭者,慶幸自己能夠過渡1997年,沒有沽出物業,現在樓價也升穿當年的買入價,再者部分能夠在SARS期間入市的買家,持有至今,物業價值已經上升好幾倍;相反,恨磚頭者,由於曾經歷1997年高價入市的痛楚,選擇放棄磚頭,面對現時高價位的樓市,他們已錯失了之前重新入市的良機,為不知道何時能再成為業主而後悔。

「有心唔怕遲」 莫抱怨後悔

筆者以理性分析目前的樓市與1997年相比,泡沫並不存在樓市中,如果市民衡量自己是有能力置業的,真的莫再猶豫,正所謂「有心唔怕遲」,應立即行動,否則換來是抱怨和後悔。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133&issue=201707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7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