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重擊日系車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12/100446304_all.html#page2
 日產中國合資工廠的員工,享受了一個超長的國慶假期,但他們心情並不愉快——從9月27日起,工廠就提前放假;此前的9月17日-18日兩天,日 產兩家中國合資公司東風日產和鄭州日產雙雙停產。不只日產,同期停產的還包括豐田、本田、馬自達等日本汽車廠商在華的合資企業。

  10月9日,豐田、本田和日產宣佈,9月中國區汽車銷量同比分別下降了49%、40%和35%。

  日系車成為中國保釣風波的衝擊焦點。在各地保釣遊行中,很多日系車被砸毀。「日系車受保釣運動影響很大,包括國產和進口日系車在內,預計9月中 旬以來的銷量比平時下滑50%,不少訂車客戶來退定金。」龐大集團董事長龐慶華對財新記者說,龐大是日本斯巴魯汽車在國內最大的進口代理商。

  市場銷售數字證實了這一點。10月10日下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發佈的9月產銷數據顯示,日系車總銷量16萬輛,環比下降 29.5%,同比下降41%;日系車在轎車市場的佔有率從上月的19%驟降至12.2%,落差達6.8個百分點。日系車銷量大幅下降,是9月汽車市場整體 低迷的最主要原因。

  龐慶華認為,跟去年3月由日本地震引發合資公司停產的情況相比,保釣事件對日系車的影響會更大、更嚴重。「當時雖然工廠停產,但還有消費者買車,我們可以賣庫存。這次完全不同。」

  財新記者採訪的多位汽車業內人士對日系車在中國市場發展的前景預期悲觀。中汽協常務副會長董揚認為,日系車銷量的下降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很可能 會延續一段時間。中信證券汽車行業首席分析師李春波則指出,「日系車競爭力下降、市場份額減少,已成近年趨勢,保釣事件不過加速了這一進程,可能成為日系 車(在中國市場)的轉折點。」

  「銷量下滑和產量減少會影響盈利,這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投資。投資減少或步伐放緩是可能的。」 曾任北京汽車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的舒暢對財新記者說。李春波對此則認為,「日系車企極可能減少對中國市場的投資,但還不至於撤出投資,畢竟中國市場還在增長,日系車的銷售絕對量還在增加。」

市場低迷

  「關於保釣事件對汽車銷量的影響還在統計,目前沒有具體數據。」日產中國公關總監沈莉對財新記者說,她認為,保釣事件後對日系車銷售的影響更值得關注。她證實,公司取消了近期一些戶外或需消費者參與的市場活動,但日產暫時沒有調整中國產能或銷量目標。

  本田中國公關部門人士也確認,其在華兩家合資整車公司——廣州本田於9月18日-20日停產三天,東風本田於9月18日-19日停產兩天。本田公司近期公關和市場活動也都取消或延期了。

  豐田中國則反應謹慎,豐田中國代理新聞發言人牛煜稱,公司並沒有統一要求合資公司停產,旗下合資公司可根據實際情況自行選擇。9月27日,豐田汽車總裁張富士夫的中國訪問未能成行。牛煜刻意撇清其中關係,指出張富士夫的訪華身份是「日中經濟協會會長」。

  北亞車市商務信息中心部長郭詠對財新記者稱,一些日系經銷商事先接到廠商通知,不在國慶期間舉行相關促銷活動。受保釣事件影響,預計日系車難以 實現車市的「金九銀十」。據郭詠介紹,日系車此前在北亞車市的市場份額約有25%,現在則減少至12%左右。北亞車市是北京最大的汽車交易市場,在北京汽 車經銷市場佔有率超過20%。

  三大日系廠商中國區公關人士給出的一致說法是,此次停產比日本地震帶來的影響要大。「日產當時沒停產,只是輪班了。而根據我的觀察,近幾年來沒有比這次更嚴重的情況。」沈莉說。

  2011年3月,日本發生9.0級地震,三大日系廠商本土工廠不同程度受損,導致中國合資公司核心零部件供應受影響,日系幾家廠商在華工廠曾短暫停產。

  北亞車市總經理遲亦楓表示,近期在市場上接觸到一些購車客戶都表示,「不考慮日系車,不想給自己找麻煩。」更重要的是,這種情緒開始傳導到經銷商,「一些經銷商開始對日系車失去信心,這對廠商的影響可能會很大。」

  據遲亦楓透露,北亞車市的一些日系車二級經銷商已經開始轉賣其他品牌,而一級經銷商、4S店則「很糾結」。一些原日系車大經銷商已考慮在開發二三線城市市場時,減少甚至不選日系車;而現有的一些日系車4S店也在考慮轉做其他品牌的可能。



日系的衰落

  中國汽車市場在過去十年實現年均兩位數的增長,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即使在金融危機最嚴重的2008年,中國汽車市場也實現了938萬輛銷量,增速6.7%,日系車在華市場佔有率達到頂峰——銷量155.6萬輛,市場佔比30.8%。

  2009年,日系車在華市場份額開始從頂峰滑落。當年,豐田因剎車系統問題在全球召回近千萬輛汽車,卻堅稱中國市場不存在此類問題,這一處理方 式導致了中國消費者的不滿。據中汽協統計,2009年至2011年,日系車在中國轎車市場的份額分別為21%、22.8%和21.6%,2012年前八個 月日系車市場份額是19%,而9月的份額大降至12.2%。

  在2012年1月-8月的轎車銷量排名中,日系車無一進入。而2008年,日系車有三個品牌入選,本田雅閣、豐田卡羅拉、豐田凱美瑞分列第四、五、六位,其在日系車當年銷售總量中佔31.40%。

  分析人士認為,除去日本地震等外部因素,日系車本身在過去幾年競爭力下降是影響其市場份額的更重要因素。資深汽車分析師鐘師認為,從戰略上看, 沒有哪個日系廠商不重視中國市場,但是受企業文化等因素影響,日系廠商近幾年對中國市場的反應普遍比大眾、通用等歐美廠商要慢。

  近兩年,豐田、本田、日產三大日系廠商均推出中國戰略規劃,提出到2015年中國區銷量翻番的目標。2012年3月和4月,豐田和本田先後發布 2015年中國戰略規劃,豐田的「云動計劃」目標是2015年中國銷量達到160萬至180萬輛,而2011年豐田中國的銷量是88萬輛;本田則計劃在未 來五年引入十款新車到中國,到2015年中國區銷量翻一番,本田2011年中國區銷量是62萬輛;而搶先在2011年7月發佈中國戰略的日產汽車,計劃到 2015年中國區銷量達到230萬輛,2011年日產中國賣了125萬輛。

  鐘師認為,日系廠商對中國市場重視的方式和路徑值得探討。「在本土化研發投入以及產品更新換代方面,日系廠商要弱於歐美等競爭對手。」他認為, 豐田等日系廠商更傾向於將日本市場的成熟產品拿到中國,而大眾和通用目前無論研發還是產品都已經加入了許多針對中國市場的設計。比如,為適應中國消費者尤 其是官員喜歡更寬敞後座的需求,奧迪率先在中國推出加長版,奔馳、寶馬品牌即對此迅速跟進,但日本高端車雷克薩斯等對此則無動於衷。

  在本土化方面,大眾、通用等均引入中國大陸人士擔任高管,豐田中國則在行政設置上限定了中日人員的比例。

  日系車在競爭對手加速革新的同時,逐漸失去了競爭優勢。「日系車過去的優勢在於兩點:一是省油,二是小毛病少。」李春波說,但過去幾年,日系車 技術進步趨緩,相比之下競爭對手大眾、通用等技術進步速度加快,日系車的這兩個優勢已經不再明顯。而在豐田「召回門」之後,日系車「毛病少」的市場口碑也 在衰減。

  此外,過去幾年,日系車的研發重點在混合動力車方面,但豐田混合動力車佔其總銷售的比例僅10%左右,本田和日產則不到5%。與此同時,包括德國大眾在內的德系車則把研發重點放在傳統汽車的燃油經濟性上,研發了缸內直噴技術,將油耗降低了20%。

  AlixPartners董事吳晶輝進一步指出,「日系車在經銷佈局管理方面的細膩風格,近年來也被競爭對手趕上。」

中國市場難放棄

  吳晶輝認為,在保釣事件之後,日系品牌丟失的市場份額,很可能會被同樣在營銷方面有突出表現的現代汽車等外資、合資品牌取得。

  中汽協最新發佈的數據印證了這個觀點,9月主要國外品牌乘用車銷量與上月比較,日系下降29.5%,德系下降0.1%,美系、韓系和法系分別增 長12.1%、15.3%和32%;與上年同期比較,日系下降40.8%,德系、美系、韓系和法系分別增長13.8%、15.1%、9.4%和9.2%。 郭詠對財新記者說,近期,包括德國大眾和美國通用在內的其他品牌正在加快市場活動推廣,以快速佔領日系車失去的部分市場。

  但中汽協的數據也顯示,日系車在汽車市場失去的份額,很可能大部分被本土自主品牌取得。9月,自主品牌在轎車市場的佔有率從之前的23.5%快速提高到30.3%,上揚幅度和日系車下落幅度呈現一致——6.8個百分點。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中國市場,各外資廠商都加快了擴大投資和擴充產能的佈局。日產、本田和豐田中國區公關人士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均表示公司 尚未對減產或調減銷量目標做計劃,需要「評估」。在分析人士看來,儘管保釣事件影響不小,但讓這些日系廠商放棄中國市場,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目前,中國市場已成為大眾和通用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從日系車來看,日產2011年全球銷量467萬輛,中國區銷量為125萬輛,佔其全球銷量 的26.8%,日產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也達到了7%;本田2011年全球銷量為310萬輛,中國區銷量為62萬輛,佔其全球銷量的20%;豐田2011年全 球銷量795萬輛,其中中國區銷量為88萬輛,佔全球銷量11%。

  三大日系廠商中,日產在華投資規模最大,目標也最大。日產計劃到2015年中國市場份額從2010年的6.2%提高到10%。僅擴展經銷商網絡一項,日產與中方合資夥伴五年內計劃投資500億元。

  即使三家中最保守的豐田汽車,也在2012年5月宣佈產能10萬輛的長春工廠落成,該工廠投資40億元人民幣。至此,豐田在中國的產能增加到92萬輛。

  美林證券日本的一位分析師預計,在2012財年(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3月30日)的預期淨利潤中,中國區淨利潤佔日系三廠商全球比例分別為日產25%、豐田為21%、本田16%。

  多位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此次保釣事件引發的抵制行動,可能會使日系廠商的投資步伐放緩。「但日系車不可能退出中國市場。一旦退出,再進來就困難了,市場份額會迅速被其他品牌蠶食。」鐘師認為。

  目前看,日系車銷量和市場份額9月第一次同比出現下降,但這也許是暫時現象,只有這個情況一直持續下去,日系車在中國的大挑戰才算真正到來。

  2011年,三大日系廠商中只有本田汽車銷量微降,同比下滑5%;豐田中國仍同比增長4%,增速仍高於中國汽車市場2.5%的平均增速;而日產中國銷量則為125萬輛,增速高達2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14

瓜分日系車市場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16/100461356.html
「我們有的員工趾高氣揚,有的員工垂頭喪氣。」龐大集團董事長龐慶華對財新記者說,最近龐大內部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德美系等品牌銷售人員顯得很開心,而日系品牌銷售人員則明顯不高興。這一現象正是釣魚島事件以來中國汽車市場「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真實寫照。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釣魚島事件發生以來,日系車在乘用車市場的份額從之前的20%下降到不足10%;而幾乎所有非日系品牌,都取得了市場份額的提升。

  向來決策緩慢的日系車商,意識到需要採取積極措施應對中日關係冷卻造成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它們開始給中國市場的經銷商讓利,竭力恢復原有市場份額;另一方面,暗將重心轉向東南亞等其它國家和地區。

  當豐田汽車宣佈將在泰國的產能提高到100萬輛之時,福特汽車開始了新一輪全球人事調整,彰顯了強化中國市場地位的決心。而三年前,福特才將亞太區總部從泰國搬到中國上海。

  多位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一些汽車企業已經得到有關部門明示,釣魚島問題將會長期化、常態化,企業要做好應對。日系車的競爭對手們敏銳地「嗅」到了這個絕佳時機。一場事關中長期中國汽車市場格局的爭奪戰正在激烈進行。

日系車翻身難

  「現在大家討論的不是日系車會不會下降的問題,而是到底降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北亞車市總經理遲亦楓對財新記者說。日系車的下滑已成必然,而「能否鹹魚翻身」卻是個大問題。

  「不管是進口車還是國產車,日系車銷量的下滑幅度都在一半以上。」龐慶華說。中汽協數據顯示,整體車市保持增長,但日系車繼9月銷量下滑40%之後,10月銷量和市場佔有率再次下滑,尤其市場佔有率僅為7.6%,環比下降4.6個百分點,同比下降12.3個百分點,也是首次跌破10%。此前三年,日系車的市場佔有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2008年曾一度到達30.8%的頂峰。

  10月,日系乘用車共銷售9.89萬輛,環比下降38%,同比下降59.4%;而整個乘用車市場卻取得了6.4%的同比增長。隨著釣魚島事件長期化的趨勢逐漸明朗,日系車商也開始採取一些挽救性措施儘量減少負面影響。日系三大廠商均對保釣事件中受損的車主提出補償方案,其中日產對所涉損失全額承擔。而對於置換新車的車主,三大日系廠商給出的補貼方案最高達到2萬元。

  此外,日系廠商也在以不同方式讓利經銷商。龐慶華透露,幾家日系車商目前都採取積極的獎勵政策鼓勵經銷商提車,「提一輛車獎勵1萬元」。包括斯巴魯在內的部分日系車商甚至告訴經銷商,如果有庫存產品,同樣每輛車獎勵1萬元。由於中汽協統計的數據均是廠商上報數據,即經銷商從廠商處提車的數據。過去兩月,許多經銷商都不再提日系車,所以這讓「日系廠商的銷售數據很難看」。

  龐慶華認為,隨著廠商讓利給經銷商以及改採取的種種政策效果顯現,日系車的銷量數據應會好轉。「11月的情況會有所好轉,預計會恢復到事件之前的70%左右。」

  不過,遲亦楓有不同看法。「日系車退到市場份額的5%有沒有可能?真不好說。」他認為,根據北亞車市的統計,原來在北亞車市佔30%市場份額的日系車,最近兩月已經退到10%左右。一些日系品牌二級經銷商已經停止進貨,轉投其它競爭品牌。

  「11月以來,很多日系經銷商的銷量為零。」遲亦楓表示,從釣魚島事件之後,日系車商已經不再給經銷商下銷量任務了。這種不給經銷商下銷量任務的情況,只在2011年北京市剛實行購車搖號制度時出現過。

  「因為許多一級經銷商(4S店)還涉及年底返利的問題,且店面轉讓和轉品牌都需要時間,所以4S店至少會撐到年底。」遲亦楓說。

  4S店是直接與廠家簽訂銷售代理關係的經銷商,而二級經銷商則從各4S店進貨。後者往往比前者更靈活,對品牌的忠誠度也更低。

非日系車搶進

  「從中央部委到北京市政府官員,原來出行都坐豐田考斯特(Toyota Coaster),現在都改國產車了。」 一位汽車公司人士對財新記者稱。豐田考斯特是一款20座左右的小型巴士,原為中央和各級政府公務採購的重點車型,這一細分市場每年銷量約6000輛,原來豐田考斯特約佔一半。

  福田汽車想抓住豐田考斯特被迫讓出的這一市場空間。福田與戴姆勒集團的合資商用車項目本來想做卡車產品,但現在打算趕緊把戴姆勒的一款巴士產品先引進來。「大家反日貨,一般不反美貨和德貨,而戴姆勒的產品又很高端,質量不錯。」上述人士稱,樂觀地估計,戴姆勒的這款巴士車會在半年內就引入國產化。

  「日系車在下滑,但其它品牌都在增長。」國家信息中心主任徐長明對財新記者說。

  10月,自主品牌乘用車銷售59萬輛,環比、同比均上升,市場佔有率也達到45.1%的年內最高值,同比提高4.3個百分點。而德系車則在合資品牌的增長中表現最為突出。

  「德系車銷量提升較快。」遲亦楓說。根據中汽協數據,10月,德系、美系、韓系和法系乘用車分別銷售28萬輛、16萬輛、12.6萬輛和4萬輛,市場份額分別為21.6%、12.5%、9.7%和3.3%,德系車在外資品牌中領先優勢明顯。而綜合前十月的數據,德系也已全面超越日系,市場份額達到23.8%。

  「中國市場佔世界新車市場的近四分之一,且今後至少十年都是增長最大的市場。如果日本汽車企業放棄在中國發展,就等於失去了最好的市場,失去與其他跨國公司同等競爭的機會,這種傷害和打擊可能是致命的。」中汽協秘書長董揚說。

  「現在,其它品牌都以各種方式爭奪日系車的市場。」遲亦楓說。近來,北亞車市周邊及店面的廣告標識明顯增多,一些汽車經銷商通過放置「支持中國政府立場」「釣魚島是中國的!」等標語,來干擾和吸引日系潛在消費者。

  豐田雷克薩斯和日產英菲尼迪佔有的豪華車市場,是此輪爭奪的重點。豪華車市場的競爭本是今年車市的焦點,而日系車的下滑更成為德系車的機會。「德系三強(指奔馳、寶馬和奧迪)今年的促銷力度比較大。」遲亦楓說。鮮見價格戰的豪華車市場,今年以來降價不斷,收效明顯。以奧迪為例,今年前十月奧迪中國累計銷量突破33萬輛,超過了去年全年銷量,增速達31.6%。

  目前,中國豪華車市場規模超過80萬輛,其中「德系三強」形成鼎足之勢,佔超過80%的份額。第二梯隊是進口豪華車沃爾沃、捷豹路虎、雷克薩斯和英菲尼迪,年銷量均在4萬輛左右,市場份額接近。

  目前,英菲尼迪已將國產化地點選在了湖北襄陽,預計2014年實現國產。捷豹路虎與奇瑞的合資公司10月份獲得國家發改委審批,沃爾沃的國產化審批也在推進。

  「這次捷豹路虎跟奇瑞的合作,審批階段全部是奇瑞在做,奇瑞不讓他們說話,他們為了盡快獲得審批,也真的不說話。」一位接近捷豹路虎中國的人士透露,可見捷豹路虎對進入中國生產的迫切之心。

  在普通乘用車方面,原來與日產有諸多同類競爭車型的韓國現代汽車,近期則有計劃調整增加價格較高產品的比例。

  歐洲區業務面臨巨額虧損的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正在進一步加強亞太及中國區市場的發展。11月1日,福特宣佈了包括現任CEO在內的七位高管的任命。其中,亞太非地區總裁韓瑞麒調任美洲地區總裁,原中國區CEO蕭達偉升任亞太區總裁,原亞太區CFO羅禮祥任中國區總裁。韓瑞麒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人事調整體現了福特正在提升對亞太和中國區市場的重視程度。近兩個月,福特中國銷量分別同比增長了35%和48%,創近年來的新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11

安倍的新麻煩:日系車在華銷售遭遇寒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471

日本兩大汽車制造商日產和本田周二宣布,11月在華汽車銷量雙雙同比下降12%。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日趨劇烈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導致日系車銷售遭遇寒冬。

日產11月銷量降至116200輛,本田11月銷量則跌至72973輛。豐田汽車11月銷量上漲2.96%達到92300輛,因豐田對兩款緊湊型車型進行了升級。

根據中國汽車制造協會的數據,9月及10月中國新車銷售增速6.4%,為2013年2月以來最慢水平。Sanford Bernstein分析師Max Warburton周一表示,汽車庫存增長讓他們相信11月汽車行業整體的增長將幾乎陷入停滯。而對於日本汽車企業而言,挑戰則更為艱巨。

IHS Automotive分析師向《華爾街日報》表示,“無論是在產能還是在新車型開發上,日本汽車公司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均遠遠落後於其他主要競爭對手。盡管他們正在迎頭趕上,但是依然有較大差距。”

在這種局面下,一些主流日系車企眼見形勢不對,已經紛紛下調年初制定的銷量目標。其中,東風日產銷量目標從110萬輛減至100萬輛;豐田在華兩家合資企業也都先後下調銷量目標,一汽豐田將銷量目標從年初的66萬輛下調至62萬輛,而廣汽豐田也將年初制定的40萬輛銷量目標下調至38萬輛;本田汽車則將年初制定的90萬輛銷量目標下調至80萬輛,看情形估計仍難以完成目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717

日系車企惡補“產品課”在華逆襲 蠶食德系份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28777.html

日系車企惡補“產品課”在華逆襲 蠶食德系份額

一財網 李溯婉 發自廣州 2015-06-05 11:29:00

大眾在SUV、MPV等熱點細分市場投入不力,而恰好日系車以及自主品牌經過近幾年的產品調整,恰好抓住這一輪的商機,提前進行產品布局顯得非常重要。

日系車企憑著近幾年在中國市場惡補“產品課”之後,目前銷量普遍反彈回暖,而此前順風順水的大眾等德系車企,卻因未抓住SUV這一波熱潮而面臨相對嚴峻的挑戰。受中國車市增速放緩影響,大眾汽車集團的汽車銷量甚至出現5年來的首次下滑。在業界看來,消費者口味不斷改變,容不得車企半點忽略。

盡管中國整體車市處於低迷狀態,但多家日系車企業卻交出不錯的成績單。近日,本田發布銷量數據稱,5月在華銷售8萬輛國產車,同比勁增32.3%,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繽智和XR-V兩款小型SUV表現突出。2015年1~5月份,本田在華國產車累計終端銷量為38.75萬輛,同比大漲31.3%,其中廣汽本田2015年前5個月累計銷量為24.26萬輛,同比增幅高達49.2%,東風本田前5個月累計銷量為14.49萬輛,同比增長9.3%。

本田內部人士6月4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談到,從2015年4月起,本田在統計方式改為最新終端銷量數據,假如按此前的批發銷量數據,增長幅度可能更高。抓住了中國車市消費年輕化這一趨勢變化,本田經過這兩三年加快新產品的投入, 產品構成也發生明顯變化,從當年中高級車雅閣一枝獨大的局面逐步變成多款車型齊頭並進,以SUV產品而言,2014年在中國市場新推出的繽智和XR-V兩款小型SUV,近段已經占據本田在華近四分之一銷量份額,對本田在華銷量持續勁增發揮了關鍵作用。

不僅是本田,馬自達、豐田以及日產等5月均實現在華銷量同比增長,這與日系車企在SUV以及A級車產品發力密切相關。其中,馬自達憑著A級車昂克賽拉以及SUV車型CX-5,5月在華銷量同比大幅攀升42.1%達1.97萬輛,1~5月在華國產車銷量達到9.86萬輛,同比增長17.9%。有賴於卡羅拉和雷淩兩款A級新車熱銷,加上2015年上市的SUV車型新漢蘭達發力,豐田2015年5月在中國市場的汽車零售銷量為9.19萬輛,同比增長13.3%。1~5月份,豐田在中國市場新車累計零售銷量為41.22萬輛,同比增長16.1%。日產5月份在中國市場零售銷量為10.25萬輛,同比小幅增長0.1%。由於SUV奇駿等主力車型拉動,日產2015年1~5月在華零售銷量為49.43萬輛,同比增長6.8%。

當日系車在華銷量普漲時,德系中的主力大眾公司在華卻承受較大的銷量壓力。2015年1~4月,2015年前4個月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交付銷量為119.22萬輛,同比微增0.2%,而4月份單月在華銷量為29.38萬輛,與去年同期30.87萬輛相比,下跌4.8%。受中國這一最大市場銷量下滑的影響,大眾汽車集團2015年4月在全球交付銷量為85.32萬輛,同比下跌1.3%。這是自2010年12月以來,大眾汽車集團月銷量的首次下滑。目前,大眾尚未公布其2015年5月在華的總銷量。近日,作為大眾在華合資企業之一的一汽-大眾發布的最新銷售數據顯示,該企業5月銷售整車13.73萬輛,同比下滑了14.5%,盡管辟謠外界傳大眾5月在華單月銷量將出現“斷崖式”下滑的論調,但兩位數的下滑依然折射出形勢不容樂觀。中國車市增速放緩、大眾汽車品牌信任度下降以及大眾旗下產品線單一等被認為是大眾在華銷量下跌的重要原因。

6月4日,汽車專家張誌勇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談到,大眾在華出現銷售下滑有諸多原因,但最關鍵一點是,大眾在SUV、MPV等熱點細分市場投入不力,而恰好日系車以及自主品牌經過近幾年的產品調整,恰好抓住這一輪的商機,提前進行產品布局顯得非常重要。

“此前,由於日系車在華導入新技術和新車型速度比較緩慢,加上召回、日本地震以及釣魚島事件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而與此同時,德系車在中高級轎車領域越戰越勇,在華市場占有率在2012年超過了日系車。而日系車隨後反省,近兩三年在產品研發投入等方面加緊補課,根據中國消費者變化新趨勢調整產品結構,普遍加快在小型車以及SUV等細分市場的戰略布局,加上目前中日關系緩和等因素,扭轉在華低迷的處境,而大眾未及時趕上中國SUV這一波熱潮反而陷入疲軟的狀態,目前在華僅有上海大眾途觀一款SUV,一汽-大眾至今未投產SUV。”張誌勇分析說。

據中國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2015年前4月,中國乘用車市場中只有SUV和MPV兩大類細分領域仍呈現強勁增長勢頭,在此前占據消費主力的轎車市場出現了下滑。4月,國內轎車銷售93.20萬輛,同比下降9.63%,與此同時, SUV 銷量46.16萬輛,同比增長48.49%,MPV銷售16.70萬輛,同比增長22.15%。

張誌勇認為,目前中國車市發展不容樂觀,尤其是在車市銷售淡季的7~8月,汽車銷售將進一步放緩甚至下滑,未來中國汽車市場有可能從微增長轉變成危機增長,銷量或出現下滑,車企之間競爭加劇,即使連最熱銷的SUV車型都將面臨價格戰。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407

日系車企正收複失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3289.html

日系車企正收複失地

一財網 李溯婉 2015-10-27 22:25:00

日系車在中國車市的占有率曾一度高達22%,在外國品牌中高居榜首,但在2012年被德系車反超,最低迷時市場占有率甚至跌到9%。為收複前幾年丟失的市場,日系車正快馬加鞭,發起新一輪攻勢。

憑著幾年不懈的努力,日系車在今年中國車市低迷的情況下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實現逆市增長。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5年9月,德系、日系、美系、韓系和法系乘用車分別銷售34.22萬輛、29萬輛、22.39萬輛、13.23萬輛和6.19萬輛,分別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19.54%、16.56%、12.79%、7.55%和3.54%。

日系車在中國車市的占有率曾一度高達22%,在外國品牌中高居榜首,但在2012年被德系車反超,最低迷時市場占有率甚至跌到9%。為收複前幾年丟失的市場,日系車正快馬加鞭,發起新一輪攻勢。

日系車集體猛攻

10月26日,豐田在江蘇常熟正式開啟“豐田雙擎周”,在普銳斯、凱美瑞兩款混動車型的基礎上,一汽豐田卡羅拉和廣汽豐田雷淩混動版於10月28、29日先後上市,豐田在華混動戰略又往前推進一步。

目前,豐田在全球混動汽車累計銷量已超過800萬輛。豐田方面表示,未來將要在中國推出10款混動車型,實現混動車型銷量10倍增長。

近日在華有大動作的並不只是豐田。10月20日,本田旗下合資公司廣汽本田第三工廠暨發動機工廠在廣州正式落成。廣汽本田執行副總經理郁俊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新建的工廠將是該企業與德系、美系等車企爭奪市場的利器之一。

今年1~9月,在整體車市疲軟的大環境下,廣汽本田今年前9個月累計銷量為42.02萬輛,同比增長40.3%。廣汽本田正嘗試在今年原定55萬輛銷量目標的基礎上,向60萬輛目標發起進攻。

總投資約35億元的第三工廠落成之後,廣汽本田產能將達到60萬輛,並且還預留了12萬輛的產能。除了第三工廠,廣汽本田汽車研究開發有限公司也於2015年建成啟用,該基地具備整車獨立開發能力並擁有車型開發所需要的各項先進設施。

加快新車導入也是日系車企搶占市場的路徑之一。2015年前三季度,廣汽本田和本田另一合資公司東風本田相繼推出了全新鋒範和2015款CR-V等四款新車,新車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本田在華銷量的增長。2015年1~9月,本田在華終端累計銷售國產汽車69.48萬輛,同比增長34.1%,在日系三大巨頭中增速最快。2015年第四季度,本田在華將推出哥瑞、新款艾力紳和新款淩派三款新車。明年,本田在華還將推出一款大型SUV、謳歌國產車以及雅閣中改款等新車。

作為中國日系品牌銷量的老大,日產也正借力新車效應擺脫此前的疲憊。僅在10月份,日產旗下合資車企東風日產就推出新逍客以及新藍鳥兩款新車,加上8月推出新樓蘭,不到三個月內推出三款新車。今年前三季度,日產在華銷量為85.9萬輛,同比增長1.8%。其中,東風日產累計終端銷量已超69.2萬輛,同比增長8.1%。

東風日產對今年100萬輛的年銷量目標勢在必得,該企業從2012年開始沖擊100萬輛的目標,但連續三年都沒有沖刺成功。為了在今年達到這一目標,東風日產采取了多項具體措施逐步改變日產品牌以往沈穩、成熟的形象,希望通過走年輕化路線實現突破。在產品上,全新樓蘭、全新逍客等車型都采用了動感、新潮的外觀設計,全新一代藍鳥車型則是日產專門針對年輕人打造的;在營銷方面,東風日產日前與NBA正式簽署長達3年的戰略合作協議,將體育營銷的版圖拓展到籃球領域,全新逍客成為東風日產和MBA聯合推廣的第一個戰略項目,針對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東風日產還推出了自營電商平臺車巴巴;在技術上,東風日產首次把1.2T渦輪增壓引入到新一代的逍客身上來。

東風日產銷售總部副總部長陳昊近日在全新逍客新車發布會上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采訪時稱:“今年東風日產對跨越100萬輛非常有信心。目前,我們在按照自己的節奏走,新車的導入會助力我們100萬輛目標的達成。”

對手發力

由於車市不景氣以及日系車猛攻等原因,美系、德系、法系、韓系今年銷量一度下滑。不過,戰況在不斷變化。

美系中的主力軍通用汽車今年1~9月在華汽車零售量達到249.2萬輛。通用汽車中國區總裁錢惠康對媒體表示,該公司正在研發新車型,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預計未來幾年,其SUV、MPV和豪華轎車的市場占有率將增至80%。

目前,德系主力軍大眾在華依然處於負增長,但形勢也有所好轉。數據顯示,大眾在華1月~9月總銷量為191萬輛,與去年同期的207萬輛相比下降7.4%。其中,大眾汽車品牌9月份銷售23.53萬輛汽車,成為第三季度中銷量最高的月份。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表示,9月份,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的銷量顯著上升,預期增長趨勢將持續到年底,該公司對第四季度的業績保持樂觀態度。

與德系中的大眾境況類似,韓系中的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等車企也在謀求逆襲。今年1~9月,北京現代累計銷量72.47萬輛,同比下降10.8%,東風悅達起亞銷量為41.1萬輛,同比下降12.7%。不過,9月韓系銷量也有所反彈,9月北京現代單月銷量9.51萬輛,環比增長18.8%。北京現代常務副總經理劉智豐稱,北京現代未來準備增加五到六款全新的車型彌補各個細分市場。東風悅達起亞全新K5也於10月上市,東風悅達起亞董事長王連春宣布,該企業未來三年將投放19款新車,並強力推出系列新能源車。

面對競爭對手強勁的防守和反攻,日系車收複失地未必勝券在握。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756

四度瀕倒閉,卻拚出日系車銷售成長全球第一 抱定「不變則死」馬自達谷底翻身學

2016-08-08  TWM

金融海嘯後面對最大股東撤資危機,馬自達決心「做異類」,專攻熱愛駕駛的小眾市場,沒想到卻成它逆境再起的關鍵。

轉型,是近二十年台灣產業普遍面臨的問題。但轉型時,我們曾經抱著「Changeor Die」 (改變或陣亡)的決心嗎?這是一問車廠在逆境中突圍的故事。

從去年到今年六月為止,馬自達(Mazda)是台灣車市銷售萬輛以上車廠中,成長率最高的品牌,今年上半年台灣市場成長率二五·七%。不僅在台灣,馬自達更是日本八大車廠二〇一六財會年度中,全球銷售成長率最高的一家,也是唯一在日本市場銷售成長的車廠(見左頁圖)。

該公司成立近百年歷史中,曾經三次瀕臨倒閉,金融海嘯後,更面臨持股超過三成的最大股東福特(Ford)為了自保而撤資,兩年內持股降到僅剩三·五%,使公司面臨成立以來第四次倒閉危機。

金融海嘯後不到七年時間,能在眾多車廠中突圍,是因為馬自達在谷底時,選擇了一條與主流不同的道路。

認清「我們是小公司」

不拚主流,改攻小眾鐵粉

當市場主打油電混合車,豐田(Toyota)甚至喊出將於二〇五〇年前,停止販賣純汽油引擎車款時,馬自達是唯一一間王打柴油引擎的日本車廠,旗下超過七成車款有柴油車型;當日產(Nissan)新一代車款將搭載自動駕駛技術銷售時,他們卻僅將自動駕駛定位為「輔助」角色。

主打扭力高的柴油引擎、將自動駕駛技術視為「輔助」,都是因為馬自達要的,是「享受開車過程」的顧客,而非將車子做為代步工具、最大眾的市場。

馬自達走一條非主流道路的背後,是因認清自己的「小」。

「我們是小公司」,彷彿馬自達管理階層的口頭禪,從日本總公司董事到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等人,受訪時無不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該公司去年全球營收逾新台幣一兆元,員工約四萬五千人,以規模而言,已經是相當於台積電的大型企業,但放在全球車廠範疇中相比,每年逾一百五十萬輛的銷售量,僅約豐田的六分之一,的確不大。

但九〇年代時,馬自達並沒有身為「小公司」的體認,反而學大車廠操作多品牌策略。過多的品牌與車型,導致消費者無法辨別,銷售下滑,讓該公司在九〇年代末期財務惡化,瀕臨破產。

這一次,脫離福特這棵大樹的庇蔭後,確立自己是間「小公司」,不可能與豐田、本田(Honda)等巨人級對手正面對決,馬自達選擇「熱愛駕駛」的小眾市場。產品戰略部長小島岳二說:「我們只求每一百個人中,能有十個人是熱愛我們的粉絲。」

小公司動得比巨人靈活、成長性更高,似乎理所當然?但論規模,三菱、大發的銷售量其實更少。

「小」,是馬自達營運翻轉故事的起點,該公司衝出重圍的關鍵,是在谷底時抱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開始一次「從零開始」的改款計畫。

打破常規當「破壞者」

花六年研發,內外全改款

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該年全球汽車銷量衰退約六%,又適逢福特撤資,屋漏偏逢連夜雨的馬自達卻未採取守勢,反而踩緊油門,展開從引擎、底盤、車身架構到外觀等,整車重新研發的新世代改款計畫。

「那時候公司內所抱持的精神是Change or Die,」馬自達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浜本俊輔回憶,當時管理階層們很清楚,如果什麼都不做,或只一味降低成本,很可能面臨倒閉,於是高階主管們便拿著這份研發計畫,奔走於各銀行團問請求注資,讓公司「績命」。

「這改觀了消費者對馬自達的印象,」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副理高銘汶認為,這一波研發改款,從引擎節能、車身減量到扭力與性能均提升,讓油耗降低約三成,是該公司成功再起的一大關鍵。

整台車從引擎到外觀均重新研發設計,等同從零開始。為了貫徹改變,該公司負責研發的董事藤原清志,當時第一步,是打破工程師心中被常識所困囿的障蔽。

「我是來抹除你們既有想法的,我是個破壞者,」當時藤原對所有的工程師說。

他舉提高引擎的壓縮比為例,該數值越高,代表引擎效率越好、越省油,但同時也會使引擎內的壓力與溫度升高,容易爆震。

「有開發經驗的人都知道,壓縮比提高到十二,引擎就幾乎要爆炸,每一個工程師都想把壓縮比升到更高,但沒人會這樣做,因為測試器材很貴,弄壞器材要寫悔過書,沒人願意,」藤原表示。

但他不願妥協,一直反問自己:「為什麼把壓縮比提高就會爆炸?事情一定是這樣嗎?」

藤原與工程師們反覆測試後終於找到方法,快速排除引擎燃燒汽油後殘餘的瓦斯,使壓縮比提高後,引擎也不會爆炸,這讓馬自達擁有全球最高的引擎壓縮比,「類似的事情不斷重複,打破大家心中常識的障蔽,一個個突破,這是為什麼我們研發需要花上五、六年時間,」藤原說。

除了心態上破壞固有常識,營運管理層面,馬自達也採取顛覆性做法,以破除企業內不同部門的隔閡,使改款計畫能順利執行。

顛覆部門間運作慣例

三年消弭研發、製造隔閡

通常,車廠內的研發部門與製造部門兩方充滿矛盾。因為研發部門的使命,是不計成本,開發出完美的車子:製造部門的任務,卻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良率。

馬自達社長小飼雅道曾於受訪時表示,組織內常有看不見的牆聳立,越大的組織,牆往往越高、越厚。「常常只是為了某個部分要縮小五公分,兩個部門便會有爭執,」該公司統籌所有外觀設計的常務執行董事前田育男舉例。

一般而言,多數車廠都會讓研發部門的工程師到製造部門見習。但為了這次改款,馬自達做了一件幾乎沒有其他車廠嘗試過的事,反過來讓每位製造部門的新進工程師,到研發部門進行長達三年的研習。

「製作東西的人,如果從來不知道消費者要什麼,蒙著頭做,沒辦法滿足顧客。因此,將製造部門的工程師派去研發部門研習,他回到製造部門後,才會知道自己打造的零件有哪些價值,」藤原對《商業周刊》記者表示。

二〇一二年後,馬自達旗下所有車款逐步導入新世代的引擎與設計。近四年,該公司銷量成長二四%。所有設計統一,降低生產成本的效果也反映在營益率上,去年營益率六·七%,在規模為王的汽車業中,勝過銷售量比自己大上兩到三倍的日產與本田。同時,豐田也看上該公司優異的引擎技術,雙方於去年結盟,交互授權技術。

面對困境時,權衡現實、掌握自身優勢,以不改變則死的决心,不拚量,而是立志成為「唯一」。這種精神,讓這間位於日本廣島的車廠從逆境中再起。或許這也是此時此刻面臨產業典範轉移的台灣,該有的體認。

馬自達

成立:1920年

社長:小飼雅道(圖)

成績單:2015年營收逾新台幣1兆元

地位:2016年日本車廠財會年度中,全球銷售成長率最高

文 吳中傑、鐘承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532

德系車企抱團建電動汽車充電網 與特斯拉競爭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28/1187655.html

2c89cdcf39c3b1bc0eaf10252thumb_headthumb_head.thumb_head

據英國路透社1月24日報道,寶馬、戴姆勒和大眾集團正在與福特共同建立大功率充電站網絡,希望針對插頭、通訊協定制定行業標準,這樣一來與其他電動汽車競爭對手相比,他們將獲得一定優勢。

目前,特斯拉、日本、德國的汽車制造商使用不同規格的插頭和通訊協議來連接電動汽車電池。要讓電動汽車成為主流,車企應建立電動汽車充電網絡,但同時要限制插頭規格以降低成本。

寶馬、戴姆勒、大眾和福特在2017年11月宣布,將於2020年在18個歐洲城市建造400座大功率快速充電站,達到歐洲的綜合充電系統(Combined Charging System,即CCS)標準。

寶馬電動汽車負責人兼CharIn組織主席Claas Bracklo稱:“最終,對於投資電動汽車來說,就是要確保投資安全。我們已經成立了全球電動汽車充電接口倡議組織CharIN,以規範電動汽車充電標準。”CharIn支持並促進CCS標準。

分析人士認為,建立供應鏈,拓展充電網絡能解決消費者長途出行時電動汽車的充電問題,進而推廣電動汽車,使汽車制造商從技術發展中受益。

但對於生產不同類型插頭的制造商來說,此前的研發不得不面臨作廢,還要投資以改裝組裝線和汽車設計,這樣消費者才能夠使用廣泛分布的快速充電網絡。

瑞士銀行(UBS)預計,未來8年內,打造全球充電基礎設施將耗資3600億美元,以滿足電動汽車的銷售現狀,規範目前正在使用的大量技術是關鍵所在。瑞士銀行稱:“快速充電市場會迅猛發展,接下來需要解決連接裝置和通訊協議類型雜亂的問題。”

電動汽車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很難預測哪種充電技術會成為主流,以及汽車充電是否存在不同方式,這與汽油車和柴油車加油時使用的統一規格的噴嘴不同。汽車制造商在電池和電動汽車方面投資數十億美元,需要多方面權衡利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5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