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釣魚島事件發生以來,日系車在乘用車市場的份額從之前的20%下降到不足10%;而幾乎所有非日系品牌,都取得了市場份額的提升。
向來決策緩慢的日系車商,意識到需要採取積極措施應對中日關係冷卻造成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它們開始給中國市場的經銷商讓利,竭力恢復原有市場份額;另一方面,暗將重心轉向東南亞等其它國家和地區。
當豐田汽車宣佈將在泰國的產能提高到100萬輛之時,福特汽車開始了新一輪全球人事調整,彰顯了強化中國市場地位的決心。而三年前,福特才將亞太區總部從泰國搬到中國上海。
多位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一些汽車企業已經得到有關部門明示,釣魚島問題將會長期化、常態化,企業要做好應對。日系車的競爭對手們敏銳地「嗅」到了這個絕佳時機。一場事關中長期中國汽車市場格局的爭奪戰正在激烈進行。
日系車翻身難
「現在大家討論的不是日系車會不會下降的問題,而是到底降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北亞車市總經理遲亦楓對財新記者說。日系車的下滑已成必然,而「能否鹹魚翻身」卻是個大問題。
「不管是進口車還是國產車,日系車銷量的下滑幅度都在一半以上。」龐慶華說。中汽協數據顯示,整體車市保持增長,但日系車繼9月銷量下滑40%之後,10月銷量和市場佔有率再次下滑,尤其市場佔有率僅為7.6%,環比下降4.6個百分點,同比下降12.3個百分點,也是首次跌破10%。此前三年,日系車的市場佔有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2008年曾一度到達30.8%的頂峰。
10月,日系乘用車共銷售9.89萬輛,環比下降38%,同比下降59.4%;而整個乘用車市場卻取得了6.4%的同比增長。隨著釣魚島事件長期化的趨勢逐漸明朗,日系車商也開始採取一些挽救性措施儘量減少負面影響。日系三大廠商均對保釣事件中受損的車主提出補償方案,其中日產對所涉損失全額承擔。而對於置換新車的車主,三大日系廠商給出的補貼方案最高達到2萬元。
此外,日系廠商也在以不同方式讓利經銷商。龐慶華透露,幾家日系車商目前都採取積極的獎勵政策鼓勵經銷商提車,「提一輛車獎勵1萬元」。包括斯巴魯在內的部分日系車商甚至告訴經銷商,如果有庫存產品,同樣每輛車獎勵1萬元。由於中汽協統計的數據均是廠商上報數據,即經銷商從廠商處提車的數據。過去兩月,許多經銷商都不再提日系車,所以這讓「日系廠商的銷售數據很難看」。
龐慶華認為,隨著廠商讓利給經銷商以及改採取的種種政策效果顯現,日系車的銷量數據應會好轉。「11月的情況會有所好轉,預計會恢復到事件之前的70%左右。」
不過,遲亦楓有不同看法。「日系車退到市場份額的5%有沒有可能?真不好說。」他認為,根據北亞車市的統計,原來在北亞車市佔30%市場份額的日系車,最近兩月已經退到10%左右。一些日系品牌二級經銷商已經停止進貨,轉投其它競爭品牌。
「11月以來,很多日系經銷商的銷量為零。」遲亦楓表示,從釣魚島事件之後,日系車商已經不再給經銷商下銷量任務了。這種不給經銷商下銷量任務的情況,只在2011年北京市剛實行購車搖號制度時出現過。
「因為許多一級經銷商(4S店)還涉及年底返利的問題,且店面轉讓和轉品牌都需要時間,所以4S店至少會撐到年底。」遲亦楓說。
4S店是直接與廠家簽訂銷售代理關係的經銷商,而二級經銷商則從各4S店進貨。後者往往比前者更靈活,對品牌的忠誠度也更低。
非日系車搶進「從中央部委到北京市政府官員,原來出行都坐豐田考斯特(Toyota Coaster),現在都改國產車了。」 一位汽車公司人士對財新記者稱。豐田考斯特是一款20座左右的小型巴士,原為中央和各級政府公務採購的重點車型,這一細分市場每年銷量約6000輛,原來豐田考斯特約佔一半。
福田汽車想抓住豐田考斯特被迫讓出的這一市場空間。福田與戴姆勒集團的合資商用車項目本來想做卡車產品,但現在打算趕緊把戴姆勒的一款巴士產品先引進來。「大家反日貨,一般不反美貨和德貨,而戴姆勒的產品又很高端,質量不錯。」上述人士稱,樂觀地估計,戴姆勒的這款巴士車會在半年內就引入國產化。
「日系車在下滑,但其它品牌都在增長。」國家信息中心主任徐長明對財新記者說。
10月,自主品牌乘用車銷售59萬輛,環比、同比均上升,市場佔有率也達到45.1%的年內最高值,同比提高4.3個百分點。而德系車則在合資品牌的增長中表現最為突出。
「德系車銷量提升較快。」遲亦楓說。根據中汽協數據,10月,德系、美系、韓系和法系乘用車分別銷售28萬輛、16萬輛、12.6萬輛和4萬輛,市場份額分別為21.6%、12.5%、9.7%和3.3%,德系車在外資品牌中領先優勢明顯。而綜合前十月的數據,德系也已全面超越日系,市場份額達到23.8%。
「中國市場佔世界新車市場的近四分之一,且今後至少十年都是增長最大的市場。如果日本汽車企業放棄在中國發展,就等於失去了最好的市場,失去與其他跨國公司同等競爭的機會,這種傷害和打擊可能是致命的。」中汽協秘書長董揚說。
「現在,其它品牌都以各種方式爭奪日系車的市場。」遲亦楓說。近來,北亞車市周邊及店面的廣告標識明顯增多,一些汽車經銷商通過放置「支持中國政府立場」「釣魚島是中國的!」等標語,來干擾和吸引日系潛在消費者。
豐田雷克薩斯和日產英菲尼迪佔有的豪華車市場,是此輪爭奪的重點。豪華車市場的競爭本是今年車市的焦點,而日系車的下滑更成為德系車的機會。「德系三強(指奔馳、寶馬和奧迪)今年的促銷力度比較大。」遲亦楓說。鮮見價格戰的豪華車市場,今年以來降價不斷,收效明顯。以奧迪為例,今年前十月奧迪中國累計銷量突破33萬輛,超過了去年全年銷量,增速達31.6%。
目前,中國豪華車市場規模超過80萬輛,其中「德系三強」形成鼎足之勢,佔超過80%的份額。第二梯隊是進口豪華車沃爾沃、捷豹路虎、雷克薩斯和英菲尼迪,年銷量均在4萬輛左右,市場份額接近。
目前,英菲尼迪已將國產化地點選在了湖北襄陽,預計2014年實現國產。捷豹路虎與奇瑞的合資公司10月份獲得國家發改委審批,沃爾沃的國產化審批也在推進。
「這次捷豹路虎跟奇瑞的合作,審批階段全部是奇瑞在做,奇瑞不讓他們說話,他們為了盡快獲得審批,也真的不說話。」一位接近捷豹路虎中國的人士透露,可見捷豹路虎對進入中國生產的迫切之心。
在普通乘用車方面,原來與日產有諸多同類競爭車型的韓國現代汽車,近期則有計劃調整增加價格較高產品的比例。
歐洲區業務面臨巨額虧損的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正在進一步加強亞太及中國區市場的發展。11月1日,福特宣佈了包括現任CEO在內的七位高管的任命。其中,亞太非地區總裁韓瑞麒調任美洲地區總裁,原中國區CEO蕭達偉升任亞太區總裁,原亞太區CFO羅禮祥任中國區總裁。韓瑞麒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人事調整體現了福特正在提升對亞太和中國區市場的重視程度。近兩個月,福特中國銷量分別同比增長了35%和48%,創近年來的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