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科数码20亿收购殡葬业务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024/2009102414024056.html


每经记者  魏玉卿

《每日经济新闻》昨天报道的《三一重工定向增发9高管齐添上亿身家》引起市场的极大关注,上市公司高管们上演了暴富神话,而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了更大 的秘密:原来三一重工(600031,收盘价35.58元)拟以19.8亿元定向增发收购的挖掘机资产,竟然是上市公司在6年前以1782万元卖出的。

        三一重工当时出售该资产的理由是:“挖掘机业务属于新业务,盈利能力较低、竞争日益激烈,为了维持三一重工较高的毛利率,为了维护股东的权益,决定出售挖掘机资产。”

        可实际情况与三一重工的描述恰恰相反,该业务在剥离出上市公司的6年时间内飞速发展,销量增长了30倍,几乎每年翻番,收入超过10亿元,净利润也超过1亿元。

        只有到了今天,善良的普通投资大众才发现,当初上市公司低价甩卖的挖掘机业务竟然是一个聚宝盆,当初上市公司出售的理由竟然是不折不扣的“大忽悠”,而高管们的高超财技竟然比刘谦的魔术还要精彩……  

高管组团收购聚宝盆

        三一重工于2003年7月3日登陆A股,当月三一重工就迫不及待地将挖掘机资产剥离出去,买方为三一新材料。三一重工和三一新材料同为三一集团控股,是同一个实际控制人,所以此次交易构成了关联交易。

        2003年8月,三一新材料由湖南长沙迁入江苏昆山,同年9月,更名为昆山三一重机,期间公司的股东一直没有变过。转眼到了2004年 12月,昆山三一重机(后变更为三一重机)控股股东变更为一家注册地在维尔京,名为三一重机(中国)有限公司的企业。而三一重机投资有限公司(注册地:维 尔京)持有三一重机(中国)100%的股权,从而实现三一重机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有三一重机100%股权。

        增发方案显示,三一重机投资、三一重机(中国)均为持股性公司,其自身无实际生产经营业务。

        虽然股东变成外资股东,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变更前后的内资外资股东竟然都是  “自己人”!2004年12月变更为外资企业前,昆山三 一重机的股东一直为三一控股和翟登科。变更后,三一重机控股股东——三一重机投资有限公司的股东为翟纯(翟登科之子女)、袁金华、毛中吾、向文波、梁稳 根、唐修国、易小刚、周福贵、王海燕和邬良保。

        根据增发预案,三一集团的股东为梁稳根、唐修国、向文波、毛中吾、袁金华、周福贵、易小刚、王佐春和翟纯等。

        而梁稳根、唐修国、向文波、易小刚、周福贵均在三一集团和三一重工身兼要职,唐修国还是三一重机的法人代表。

        显然,挖掘机资产虽然“卖出去”了,可还在控制范围内。也正是这样的“圈内运动”,保证了挖掘机资产虽然卖出去了,却还是在三一的体系内。

        那么为什么当初要用令人眼花缭乱的股权转让将三一重机变成纯外资公司呢?

        原因就在于三一重工《招股说明书》中的一则承诺——梁稳根先生承诺:“在本人作为‘三一重工’实际控制人期间,如再设立其他企业,则该等 企业及其全资附属企业、控股子公司、参股30%(不含本数)以上的子公司将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任何形式  (包括但不限于单独经营、与他人合资、合 作或联营等方式经营)直接或间接从事与‘三一重工’现在和将来主营业务相同、相似或构成实质性竞争的业务。”

        而此次三一重工收购三一重机的原因中有一条就是为了避免同业竞争!既然今天为了避免同业竞争要收购,那么当初到底为啥要贱卖呢?

六年前挥泪大甩卖

        据2003年7月的关联交易备查报告,三一重工出售挖掘机业务及相关资产给三一新材料,截至评估基准日2003年6月30日,挖掘机业务 及相关资产账面值合计1783.38万元。采用成本法的评估值价值合计1782.42万元,增值-0.96万元,增值率为-0.05%。

        时间仅仅过去了六年,交易双方也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交易的标的也都是挖掘机资产,但资产评估方法却是180度大转弯:6年前,上市公司 卖出资产给高管,采用的是成本法,在账面价值的基础上还折价0.05%;而如今,上市公司从高管处买回资产,却用的是收益法,在账面价值的基础上大增了 362.03%,这真是天差地别!

        19.8亿元的价格贵吗?

        定向增发方案显示,2005~2008年1~9月,三一重机挖掘机的销量分别为424台、566台、1400台和2405台;三一挖掘机 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从1.51%到1.39%,再到2.10%,最后到3.37%;2008年净利润超过1亿元,收入超过10亿元,从这里看仿佛并 不算太贵。

        那当年1782.42万元的卖价低吗?

        当年三一重工在关联交易备查报告中称,挖掘机是三一重工2002年开发的新产品,该项业务属于新开展的业务,尚未成熟,市场品牌知名度较 低,并且目前盈利能力较低。在挖掘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将盈利能力较低的产品出售给三一新材料,使三一重工继续维持较高的毛利率,维护了股东的权 益,有利于优化三一重工的资产结构、增强整体资产的盈利能力。

        大股东为了维护广大投资人的利益用心良苦,对于这样一块“垃圾资产”,1782.42万元的卖价已经非常高了!但是记者在查阅大量资料后,还是发现了一些线索。

垃圾变黄金  剥离后爆发式增长

        记者拿到的一组权威数据显示,2003年,三一重工销售了100台挖掘机;而三一重工将挖掘机资产卖给三一新材料后,2004年三一重机申请了多项与挖掘机相关的专利——挖掘机触摸屏安装机构、挖掘机履带架翻转工装装置等等。

        与专利申请同步的是挖掘机销量的爆发式增长,2004~2008年三一重机挖掘机的销量分别为200台、500台、873台、1853台和3217台。6年时间,挖掘机销量从2003年的100台猛增到3217台,增长了30多倍!销量几乎每年翻番。

        2003年7月挖掘机资产被剥离出去的时候,三一重工给出的原因是:挖掘机是三一重工2002年开发的新产品,该项业务属于新开展的业务,尚未成熟,市场品牌知名度较低,并且目前盈利能力较低。

        然而,三一重工《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显示,挖掘机械属于公司主营业务八大类之一;公司专门成立了挖掘机械研究所,负责挖掘机、 液压锤等挖掘机械系列产品的研发;公司研发实力雄厚,拥有一支313人的高素质研发队伍,有以液压专家易小刚、路面机械专家李冰等为代表的技术带头人,三 一重工在2001年7月申请了挖掘机驾驶室专利。

        《招股说明书》24页还披露:“公司在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已研制并试生产了挖掘机等产品,自2001年6月开始投放市场。” 《招股说明书》24页和82页显示,三一重工挖掘机2001年已投放市场,当年即实现销售,2002年SY200履带式液压挖掘机已经开始批量生产!

        究竟是垃圾还是黄金?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为何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当时我国挖掘机行业究竟发生了什么?

挖掘机行业发展机遇良好

        为了还原当时的行业状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找了很多资料和询问业内人士。

        2003年,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房地产业呈爆发式增长初期,这一切都为挖掘机需求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条件。

        资料显示,我国挖掘机行业生命周期曲线分为三个阶段:1993~1998年为培育期;1999~2004年为成长期;2005年以后进入 快速发展期。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2007年,我国挖掘机销售台数分别为28116台、40699台和60151台,年均增长 46.3%。

        在2004年国内挖掘机市场,外资品牌挖掘机占整个市场份额的80%多。但正是由于三一重工、柳工、徐工、玉柴、厦工、山河智能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加入挖掘机市场,内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才由2004年的不到10%增长到超过20%。

        支撑市场份额快速增长的是挖掘机的销售数据。

        权威数据显示,柳工从2003~2008年挖掘机的销量分别为260台、570台、840台、1336台、2114台和2579台,销量呈现出逐年高速增长。

        上述数据已充分说明我国当时的挖掘机市场需求在持续扩张,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的时期。三一重工是幸运的,其高管在多年前就看准了这个行业 爆发式增长的机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来研发;但三一重工的股民却是不幸的,因为就在技术研发成功的时刻,上市公司却将这把金钥匙拱手送给了高管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82

“殡葬业第一股”全解密:台商刘添财掘宝记 东方愚个人博客被阉割版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61804188.html


■南方周末记者 张华 发自重庆  (见报链接:P1P 2

 


台商刘添财早早敲开了原本封闭的重庆殡葬业的大门, 仅用两年时间就将公司带上了香港资本市场,并受到投资者的疯狂追捧。他是如何发现并掘开了这个金矿的?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在超过400平方米、装修豪华的一间灵堂里,空调、沙发、桌球台、会客室等一应俱全,正中央偌大的钢琴最为扎眼,当音乐声起,死亡的气息一下子淡了 很多,人们一边对死者追思,一边相互寒暄着……

这是3月25日,重庆江南殡仪馆“重庆厅”里的一幕。重庆市政府一位主要领导的父亲几天前去世了,葬礼就在这里举行。“重庆厅”是江南殡仪馆规格最 高的厅堂之一,3天2夜的租用费用为1.58万元。

葬礼要搞3天2夜———这是重庆独特的丧葬风俗。3天当中,所有亲朋好友的食宿一般都有统一安排,大都住在附近的酒店,殡仪馆有食堂,而各种小吃、 麻将和扑克就摆置在灵堂内,供客人们随时享用。灵堂里会播放哀乐,但死者亲属一般都会邀请乐队表演,唱歌、跳舞,或是请僧人来为死者超度,好让逝者一路走 好。

江南殡仪馆的大门上同时挂的另一块招牌是“中国生命集团”,这是一家神秘的台资企业———作为“中国殡葬第一股”,中国生命(08296。HK)去 年9月9日在香港一挂牌即受到资金热捧,首日涨幅达44.44%,然后4天翻了4倍,堪称疯狂,而一串带“4”的数字的巧合更显诡异。

今年3月底,中国生命发布的年报显示,2009财年的营业额为4750万元,毛利为72%,其中中国大陆业务所占公司业务比重超过七成。

在高利润的背后,中国生命集团董事长刘添财认为自己也提供了价值———“我们这些殡葬从业者,就是要通过一系列仪式让生者更理解人生的价值、亲情的 可贵。”

54岁的刘添财是位台商。他曾在台湾试水房地产业,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在台湾经营墓园。2007年进入重庆后,他不但将台湾的殡仪服务业(重庆 安福堂、天福堂即为其旗下殡仪服务公司)克隆到了大陆,更是闯入了“禁区”———托管了包括火化业务的重庆江南殡仪馆。江南殡仪馆是重庆市属的两家殡仪馆 之一。

这个结果连刘也没想到。在台湾,尽管殡仪服务业完全由民间资本主导,但火化这一环节,仍是由台湾政府来经营的。而在刘过去的印象中,中国大陆的殡葬 业应该是一个几乎完全封闭、高度垄断的行业。

在刘托管江南殡仪馆之后,这家殡仪馆凭借着提供包括追思、餐饮、住宿、运送、冷藏遗体、化妆、火化、骨灰寄存和殓葬等“一条龙服务”,在2009年 一年的营收就达到2000万元。

  
十个月锁定重庆


刘添财进入重庆是2006年。彼时,刘添财在台湾执掌的“宝山生命公司”在业界已颇为知名(中国生命集团是于2005年2月在开曼群岛注册的空壳公司),并将业务开拓到了马来西亚等国。

宝山生命在台湾的业务主要是墓园和殡仪策划与服务。虽然盘子铺得不小,总的营业额大约为2000万元人民币。刘添财觊觎中国大陆这一超级市场,但迟 迟找不到切入口。

直到2005年,刘添财等宝山生命高管到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偶遇当时在长沙任职、后任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张宏昌。该校是中国大陆 为数不多专门设置殡葬专业的院校之一。

两人先在接待宴上相谈甚欢,不久后又有了一次单独的会谈。刘添财发现,自己原先对大陆殡葬业“禁入”的看法其实是作茧自缚。在张宏昌的指点下,刘添 财选择了浙江和重庆为首先要攻占的区域,后来从民俗等方面又做权衡,最终选择重庆为突破口。

那时重庆的殡葬业,火化和墓园业务为政府经营,殡仪服务业则是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平分秋色。不过这里的“民间资本”形态,主要是在重庆大街小巷搭棚 而生的个体经营者,价格灵活,但欠规范。直到今天,重庆个别区街还能看到类似的“风景线”。

彼时另有一家大型企业已在重庆(主要是沙坪坝区)树立了江湖地位———民政部直属的中福实业总公司投资逾亿元建造、以经营墓园为主的上海福寿园,其 重庆分公司于2002年在重庆沙坪坝区建造“安乐堂”,提供除火化外的殡仪服务。2004年初沙坪坝区政协提交的工作报告中,安乐堂作为该区耗时仅一年多 就建成的“第一个集中、卫生的治丧场所”被重点提到。

张克勤是安乐堂的总经理。“到今年5月份我到重庆就整整8年了。”他一口上海腔,端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很自豪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们现在有 26个悼念厅,总面积超过5000平米呢。不久前,有香港上市公司和我们的母公司频繁接触。”

张的办公室外,楼上楼下,是多家葬礼,人声鼎沸,亲友们的搓麻将声,嗑瓜子声,服务人员倒茶声,不同乐队的演奏声等混成一团;仅凭声音,你会以为是 老舍笔下的茶馆,而无从分辨出这其实是一家殡仪服务公司。

刘添财2006年来到重庆后,并没有急着下手,而是对重庆各区的殡葬现状、大小殡仪馆、大小殡仪服务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考察,总共耗费了超过十个月的 时间。

彼时在马来西亚分公司任职的王顺郎,也被刘添财叫了回来,加入到了“重庆侦察小分队”当中。马来西亚是个宗教国家,王顺郎当年从台湾过去后突破了藩 篱,于是他被刘视为打开中国大陆市场大门的最佳人选。 

 
争议中的殡仪馆改制


刘添财2007年中首先托管的殡仪服务公司是重庆九龙坡区的天福堂,首先托管的殡仪馆是重庆江南殡仪馆。所谓托管,即地皮和房产的产权归属不变,自 己只是承包,且在合同期内每年提取一笔固定比例的管理费用给原所有人或主管单位。

托管殡仪服务公司难度并不大,因为在重庆,这一块市场本来就是对民资开放的,与被托管方谈妥合作细节后,提交所在区的民政局备案即可。

难点在于托管殡仪馆,“最大的障碍是当你要打破殡仪馆原先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编制时,必须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怀疑。”王顺郎说。

不出所料,江南殡仪馆所在的重庆南岸区民政局里分为了两派,一派支持,一派反对,两股声音针锋相对。

令刘感到幸运的是,南岸区民政局局长邓从国从一开始就支持改制———主管单位的一把手投赞成票,其实已是一个风向标。而刘添财更明白,筹码必须足够 高、足够诱人,经过近一个月的数轮谈判后,他承诺的条件是:殡仪馆原员工愿意受聘的,全部吸收,改与中国生命集团签约,待遇从优;愿意留任的干部则可领到 “双工资”,原事业编制的工资不变,另从中国生命集团拿一份企业工资;而不愿留任的干部,则成为殡仪馆的监督者———“江南殡仪馆管委会”,实际上等于提 前退休了。

对南岸区民政局来说,既解决了先前殡仪馆经营不善的问题,每年又能坐享一笔不菲的“管理费”。而且减少了所辖区域殡仪个体户随处搭棚的现象,并让外 界贴上了“殡葬业改制排头兵”的标签,等于一箭多雕。

南岸区民政局里的支持声最终变成了多数派,刘添财却不敢长舒一口气。因为尽管江南殡仪馆的编制属南岸区民政局主管,但必须和重庆市民政局通气,而市 民政局里对此事的反对者占大头。

“刘添财当时来局里跑了好多趟,详尽汇报自己的思路。”重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主任唐维智(隶属重庆市民政局)向南方周末记者称。又是一番长磨短磨 之后,刘添财最终遂愿。当然,由于是外资属性,和工商部门过招也是必不可少的“课程”。

刘添财进入重庆的步骤可谓“前松后紧”,前半场如不少业界同行形容的一样,“在街上转悠,似乎像个没事人一样”,而后半场是紧锣密鼓。

中国生命托管江南殡仪馆后,一边改善设施,一边细化相关的服务品种和档次,“我们的价格这几年在不断提升,而非像一般服务行业一样‘促销酬宾’。” 王顺郎指着江南殡仪馆墙壁上的经物价局核准的《殡葬服务收费价目表》称。显然,登堂入室的刘添财,在行政许可的大帽子下,尽可能地将台湾殡葬业的经验复制 了过来。

“若无重庆业务,中国生命是无法在香港上市的。”去年9月中国生命挂牌后,回到重庆的小型庆功会上,刘添财如此感慨。短短两年时间,从无到有,到成 为主要业务市场,大陆在刘添财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他现在是台湾、香港、大陆三地跑,不时还要飞往加拿大———他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台湾服兵役,妻女在加 拿大。

  
“你在广东殡葬行业有人脉吗?”


中国生命上市募集资金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之后,其扩张步伐明显加快。先是于去年11月托管重庆忠县殡仪馆,然后是今年2月拿下江北区的安福 堂。

安福堂显得很是破旧,大门右侧石壁上的公司名称中,“安”已不见,只留下“福堂”二字。虽然也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悼念厅,但都很简陋,记者联系采访 当日的值班经理,电话一通后,被告知“正在喝酒”无法回来。

“我们马上要对安福堂翻修了。”中国生命集团重庆事业部总经理王顺郎说。

但他同时又流露出对殡葬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通不高的担忧。“你看公司这些张贴画,都是我亲自完成的。”王顺郎顺手指着江南殡仪馆接待大厅里“礼遇生命 最终的价值,圆满您对生命的最终期许”等宣传语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王顺郎1990年代初在台湾经营一间广告公司,恰逢刘添财开发完一块墓地后要宣传,便找到了王顺郎,两人合作后不久,在刘的鼓动下,王即加盟到刘旗 下。由于中国大陆殡葬专业人士匮乏,广告业人才一般又不愿接单,更不愿转投这一行业,“所以我现在虽是公司高层,也必须亲力亲为。”

值得玩味的是,从中国生命的财报看,中国生命集团并不像外界盛传的一样个个拿高薪。财报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生命集团有近270名雇员,而 这一年中,包括董事酬金在内,其员工成本近640万元,人均年薪只有2.4万元。而重庆市统计局今年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重庆城镇经济单位职工 平均工资为近3.1万元。

也就是说,向来处在人们眼中“暴利行业”的中国生命集团员工,比重庆市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还要低两成。

一边是人才匮乏,一边又在压缩成本,这似乎是个悖论。一位员工看着公司报表上70%的毛利率这一数字愤愤不平地说,刘添财“只顾为自己添财”。作为 中国生命第一大股东的刘添财,持股比例约为49%,以4月1日收盘价计,所持有股份市值为3.8亿元人民币。

而刘对这些声音并不在乎,他在某些方面又非常舍得,譬如他上交的“管理费”———江南殡仪馆2009年度2000万元的营收当中,营运费用为120 万元,而管理费高达680万元。又如并不在中国生命任职的刘添财的好友杨永生、于文萍夫妻,共拥有超过7%的股份,招股书披露的原因是刘认为他们“在中国 拥有广泛的人际网络,可向本集团引介更多业务机会”。

不过,时至今日,刘添财的生命集团虽然在重庆殡葬业市场获益丰厚,但其发展前景仍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

例如,殡仪馆的火化业务原本应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一旦变成具有一定垄断性的生意,商人的逐利冲动与该项服务的公共性就会发生冲突。根据中国生命 的招股书,江南殡仪馆被托管的第二年,火化的平均收费提高了6.9%,随后四个月的平均收费又下调了1.4%,招股书称“这反映受到中国价格监控的轻微影 响”。

另一方面,刘添财必须加大马力开拓重庆之外的新市场,否则,中国生命的成长性便会受到资本市场的质疑。

“你在广东殡葬行业有人脉吗?有的话咱们可以考虑合作。”在采访结束时,王顺郎仍不忘向南方周末记者问了一句。
 


■观察:殡葬业的生财之道

南方周末记者 张华 http://www.infzm.com/content/43518

“马云,你对自己的葬礼满意吗?”

“还行,这个项目挺有意思,很独特,但是这个项目的路会很长。这应该是一个慈善事业,因为它面对的是生与死,挑战的是传统观念。”

这是当年央视《赢在中国》第二赛季晋级过程中的一番对话,一位选手陈述完自己项目“殡仪服务连锁企业”后,主持人问嘉宾马云的看法,马云如此回答。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马云错了。彼时他并不知道,就在他在演播厅侃侃而谈时,一位名叫刘添财的台湾人正开始在中国大陆殡葬业“寻宝”,最后他成功了,并且时间只有短短两 年,就于2009年9月他将“中国殡葬第一股”带上了香港资本市场,主营业务正是殡仪服务。

今年3月,电子及贸易行业的香港上市公司金科数码宣布,与上海福寿园的母公司中福实业签订备忘录,拟在内地合作开发殡仪服务。之前,金科曾宣布以 20亿元收购上海一殡仪项目55%的股权。这似乎预示着中福实业正在推进自己的借壳之路。

中国生命、中福实业,加上主业为墓园的勤美达国际和中民安园。资本市场的“殡葬板块”初现雏形。

发现中国殡葬市场潜力之大的,远不止这些公司。去年11月,日本心网株式会社社长到上海造访福寿园集团,两个月之后,福寿园集团高管又到日本回访, “我们现场观摩了地道的‘入殓师’。在那里,所有的死者是那么有尊严。”福寿园重庆分公司负责人张克勤很是感慨。

心网株式会社希望借道上海福寿园进入中国大陆。这是家老牌殡葬企业,历史超过80年。殡葬业“百年老店”的梦想并不遥远,足见日本殡葬业之发达。给 张克勤印象深刻的另一处细节是,日本一些礼仪服务公司,业务涵盖葬礼和婚礼,大多数时候,提供葬礼和婚礼礼仪服务的,是同一组人员。而在中国大陆,这显然 有些不可思议,甚至会为人所诟病。

有趣的是,日本影片《入殓师》获2009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后,带动了原本就热闹非凡的殡葬业新一轮投资热潮。据彭博社报道,包括铁道公司、饭 店、农业协会以及零售企业等都想分一杯羹。世界500强、日本最大零售企业永旺株式会社已和四百多家殡葬业者签约,提供不同档次的服务,永旺超市服务台不 时派送印有“安心的葬礼”的宣传页。

不仅是日本。美国殡葬业也是完全市场化的产业(美国有五十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殡葬专业),其行业龙头叫 SCI(ServiceCorporationInternational),它在1969年就登陆资本市场。它秉承的是麦当劳式的连锁经营,通过疯狂并 购,到1999年时,成为全球最大的殡葬企业,在美、英、法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市场份额均超过10%。

对于中国殡葬行业的掘金者来说,这是个巨大的待开发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最近10年,中国大陆死亡人数逐年上升,平均死亡人数为 850万人,以人均丧葬费用3000元计,这一行业每年的市场规模就高达255亿元。

甚至连互联网从业者也关注到了这个市场。一家服务器位于北京、名为“网同”的纪念网站近些年风生水起,自称是“世界上第一家规模化经营在线纪念的网 络公司”,据称其与国内许多公墓建立了合作关系,客户过万,除去每年极少的网页维护费用外,年收入超过百万元,毛利率超过90%,令中国生命等实体公司都 望尘莫及。

一位正在中国生命旗下江南殡仪馆实习的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殡仪专业大三的学生告诉我,重庆殡葬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现在 各家殡仪公司都在发展“寿前服务”或称“临终关怀”这一块业务,即改善患者余寿的品质。

“由于这一业务是殡仪服务的前一站,”他狡黠一笑,“一些养老院现在专门搜寻一些家庭条件优越、行将就木的老人,人一去世,一套方案随即出炉——— 到哪家殡仪服务公司或殡仪馆,如何办葬礼等,这其实等于通过卡住我们产业链的一处上游,来和我们抢食市场。”

■写作后记

这是一次神奇的采访。这个选题,从去年8月中国生命正在冲刺香港上市时,我就想做,一直到今天才完成,耗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做这个选题的出发点,一 是觉得有趣,做殡葬服务的公司上市了,老板是台湾人,而 主要业务在大陆。还有一个原因是,每年到清明节前后,都会在一大堆的社会新闻记者轮番批评殡葬业暴利,我虽然也对这个行业的暴利有看法,但是,每年批评一 次,又有何进展呢?

所以我想通过解剖一个样本,一个样本城市,一个样本公司,来展示殡葬业现在的情形,特别是正在发生的变化。重庆是个很有意思的城市,搞个葬礼要3天 2夜,而且活人花的钱,要远远超过死人。最重要的是,这个城市的殡葬业,在改制这一块,走到了全国的前列,尽管现在看来,火化业务究竟合不合适也承包出去 仍值得商榷。

这应该是介绍中国大陆殡葬业改制的第一篇报道,不过我把它写成了人物报道的形式,因为我这几年一直在做财经人物报道,像是一脉相承了。当然,深入程 度还不够,还可以继续探讨。

最神奇的是,那一串数字“4”,中国生命上市当天涨了44.44%,然后4天翻了4倍。而我写作这一文章,是在4月4日。那一天晚上出去接老婆下 班,到车库取车,发现剩余里程正好是444公里…初稿写完后,经编辑和我自己的两轮修改,我无意中查看字数,发现主稿字数正好是4444字!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49

殯葬業的兩種資本面孔 東方愚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115347213.html

 

中國生命與福壽園如今的業績形成了鮮明對比。去年福壽園借殼上市時,中國衛生控股公告稱「保證被收購資產截至2010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綜合淨利潤不低於2億元人民幣」。而中國生命去年淨利潤只有111萬元,同比下跌91%。

 文/東方愚    上海證券報「PK商業堂」專欄 2011年4月6日

清明節前後如果你去到重慶,會發現這個城市的殯葬業有多發達。殯儀館也好,殯儀服務公司也好,都會開展專題宣傳甚至「促銷」活動。葬禮要連搞三天兩 夜,這是重慶獨特的喪葬習俗;三天當中,所有親朋好友住宿大都住在附近酒店,殯儀館裡食堂、麻將等餐飲和娛樂設施齊全。說白了,生者與死者一齊消費,構成 了重慶殯葬業發達的根基。

 重慶殯葬業中有兩家公司很值得關注。一家是中國生命集團,一家是上海福壽園集團。前者是台資企業,後者是國企,兩者在重慶市場的競爭和在資本上市場上的佈局,是中國殯葬業兩張對比鮮明的面孔。

中國生命集團老闆劉添財是台灣人,但超過七成業務在內地,其中重慶佔到半壁江山。它曾被坊間稱為「殯葬第一股」,2009年9月9日在香港甫一上市 就遭到游資熱炒,當天漲了44.44%。劉添財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台灣經營一間名為叫寶山生命的公司,做的就是墓園和殯儀策劃,生意不好不壞,2005 年左右的時候年營業額大約2000萬人民幣。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他隨後會在中國內地發現一個「聚寶盆」。

這源於劉添財2005年到長沙一所設置殯葬專業的職業技術學校參觀時,結識了時任中國殯葬協會副會長兼秘書會的張宏昌。張宏昌告訴他,內地殯葬業雖有「禁入令」,但不同城市情況又有所不同。劉添財最後選擇了重慶。

如今重慶安福堂、天福堂、江南殯儀館等都為中國生命集團所託管。所謂託管,可以理解為承包,地皮和房產的產權歸屬不變,只是在合同期內每年提取一筆 固定比例的管理費用給原所有人或主管單位。重慶殯儀服務市場本來就是對民資開放的,所以託管安福堂和天福堂的難度並不大。引人矚目的是重慶市屬兩家殯儀館 之一的江南殯儀館也有劉添財所託管,並打破了殯儀館原先的國有企事業單位編制——這應當是中國內地殯儀館改制的第一例。

一位台商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能耐,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筆者一次在重慶遇到劉添財的台灣老鄉兼得力助手、中國生命集團重慶業務負責人王順郎,於 是向他一問究竟。原來,劉當時亦是遭遇強大阻力,最後如願以償的法寶有二,一是江南殯儀館所在地重慶南岸區民政局局長始終站在劉添財一邊,支持改制,二是 劉添財給出的託管籌碼足夠高,譬如願意留任的殯儀館原「幹部」可以領到雙份工資——原事業編制的工資不變,劉添財另外再發一份企業工資。、

在劉託管江南殯儀館之後,這家殯儀館憑藉著提供包括追思、餐飲、住宿、運送、冷藏遺體、化妝、火化、骨灰寄存和殮葬等「一條龍服務」,在2009年 一年的營收就達到2000萬元。其中營運費用為120萬元,而上繳的「管理費」則高達680萬元。這或許就叫做「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吧。

再看上海福壽園集團。福壽園中國中福實業公司投資億元建造,以經營墓園為主,中福實業的「娘家」便是殯葬業的「管家」——民政部。中福實業的攤子鋪得很開,它還是海盧浦大橋的第二大股東。福壽園集團是其實是中美合資公司,但它對其中的美國資本始終含混晦澀。

2002年,福壽園重慶分公司——安樂堂成立,提供除火化外的其它殯儀服務。因為理念還算先進,安樂堂頗受當地政府歡迎,而2006年劉添財進入重 慶並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完成佈局特別是託管江南殯儀館後,當地民政部門更多的人才意識到,原來還有另一種玩法——公私合營、「有錢一起賺」才是硬道理。

現在回頭來看,上海福壽園集團彼時並沒有善罷甘休。或者說中國生命成功上市,刺激了上海方的神經。2010年3月,電子及貿易行業的香港上市公司金 科數碼宣佈,和上海福壽園的母公司中福實業簽訂備忘錄,在中國內地合作開發殯儀服務。而在此之前,金科數碼曾宣佈以20億元收購上海一殯儀項目55%的股 權;金科數碼隨後更名為「中福控股」。

令人吃驚的是,2010年10月,另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中國衛生控股,宣佈以33.6億港元收購上海福壽園集團、中福安合及其它資產,其中4400萬 元為現金,33.16億元為可換股票據。這意味著福壽園集團成功借殼上市。也就是說,在短短的半年多的時間裡,中福實業以及上海福壽園集團,都完成了資本 飛躍。

中國生命與福壽園如今的業績形成了鮮明對比。去年福壽園借殼上市時,中國衛生控股公告稱「保證被收購資產截至2010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綜合淨 利潤不低於2億元人民幣」。而今年3月23日,中國生命集團發佈的業績公告稱,截至2010年底的營收為6760萬元,增長42%,但淨利潤只有111萬 元,同比下跌91%。

顯然,做為民間資本的劉添財,儘管發現了一座金山並又上了資本快車,但它仍然不能與背靠民政部的福壽園集團相媲美。就算劉添財在江南殯儀館改制中打 了漂亮一戰,但這種模式在很難複製,甚至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中國殯葬業國有資本把持絕對話語權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有所改觀,如果同時也搭上了上市的順風車, 那將更加不可一世。

值得注意的是,中福實業與福壽園集團,和香港兩家上市公司中福控股與中國衛生控股之錯綜複雜的關係值得研究。去年初中福實業與金科數碼簽定備忘錄, 以至於上市公司名稱都改為「中福控股」,蹊蹺的是詳細的合作內容並沒有任何披露。後來福壽園借殼上市時,中國衛生控股是與中福實業及上海眾福等之間完成的 交易。而中福實業、福壽園、上海眾福的法人代表都是白曉江。

劉添財的沮喪還在繼續,而白曉江的開心卻剛剛開始。誰也不知道他們的沮喪和開心分別能持續多久,唯一知道的是,他們的悲喜是中國殯葬業向左還是向右的晴雨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50

龍巖董事長拚出二五五億身價傳奇 李世聰靠冷門殯葬業 登富比世富豪榜

2013-06-17 TWM
 
 

 

他是全球第一位靠殯葬業登上《富比世》台灣富豪榜的企業家,也經營出台灣第一家殯葬業者股票上櫃的公司。從一位門外漢變成產業龍頭,龍巖董事長李世聰的成功故事充滿傳奇。

撰文‧梁任瑋

向來是旺旺蔡衍明、鴻海郭台銘、頂新魏家、宏達電王雪紅、國泰與富邦蔡家等人天下的《富比世》雜誌台灣富豪排行榜,今年多了一位新面孔——龍巖集團董事長李世聰,以二五五億元新台幣身價登上第四十一名,讓外界對這位「台灣新富豪」眼睛為之一亮。

殯葬業起家的李世聰擠入台灣新富豪之列,確實成功扭轉外界對於殯葬業的刻板印象,李世聰的企業經營理念,也讓他在台灣資本市場史留下一頁。

事實上,李世聰的雄厚財力,從近幾年的財務投資可以看出,除了十年內大手筆與壽險公司競逐台北市商辦與土地,他也是一位藝術收藏家,這幾年陸續買下陳澄波、王懷慶、趙無極、吳冠中畫作。

扭轉刻板形象

提高待遇 請名師設計墓園不過,真正讓他聲名大噪的新聞,是去年在中信集團少東辜仲諒力邀下一起入股壹傳媒等消息,最後雖未能成功,卻足以讓外界見識李世聰的口袋「確實很深」。

李世聰之所以能屢屢打破外界對殯葬業的印象,關鍵在於「敢」與「創新」。

「敢」與「創新」往往是一線之隔,當外界對殯葬業避之惟恐不及時,李世聰首開先例高薪聘請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墓園。

當然,大師出手確實不同凡響,不但完全扭轉外界對「墓園」的距離感,讓墓園不再成為令人望之卻步的地方,更全面提升外人眼中「不怎麼高尚」的殯葬業水準。

再者,這幾年外界總以薪水高低作為評斷職業有無前途的標準,李世聰除了將殯葬業內容全面制度化,更拉高禮儀師與業務員的薪資水準。

每到年終時,龍巖集團的「尾牙秀」往往成為媒體新聞焦點所在,無形中讓台灣民眾對殯葬業的薪資水準改觀;對比台灣近十年來各行各業薪資水準幾乎全面下降,李世聰的「逆向操作」策略,從結果論來看非常成功。

事實上,李世聰十五年前就知道殯葬業要在台灣取得發聲管道,進入資本市場是最佳途徑,「一個企業可以公開發行股票,除了代表該公司可藉由公開合法方式募集資金運用外,更意味著這個企業組織的營運績效與財務實力,已穩定到值得社會大眾的信任,可以被選作投資對象,同時,也象徵該企業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正面貢獻的意義。」李世聰不只一次在高階主管會議表示。

然而,龍巖上市櫃過程其實並不順利,因為放眼台灣,從來沒有一家殯葬業者能達到這項目標,李世聰的「上櫃路」走得坎坷,最後是在二○○五年借殼大漢建設完成上櫃;一○年大漢建設合併龍巖人本,直接改名為龍巖公司,跨足陰宅、陽宅市場,資本額高達六十億元,將龍巖推入台灣資本市場。

力拚上市櫃

進軍海外 衝外資持股比率一位外資券商分析師表示,公開透明的籌資管道,本來就有利於上市櫃公司擴大經營規模,由於殯葬業享有高毛利率優勢,龍巖又是龍頭企業,國內外法人自然願意給予較高本益比,使得龍巖成為傳產業股價百元俱樂部的一員。

值得注意的是,龍巖成功借殼上櫃的時間點,剛好是台灣內需市場起飛、吸引國際機構投資人高度關注的時候,因此,股價挾業績題材大漲的龍巖,外資持股一路攀升至目前的一七%水準,成為櫃買市場少數受到外資法人高度關注的標的。

更甚者,為了全力拉抬龍巖的國際能見度,為未來龍巖擴大海外市場規模預做準備,李世聰更下令盡全力拉高龍巖的外資持股比率。

為了展現決心,龍巖去年不但全球跑透透參加海外法說會,只要有外資想見李世聰就優先安排,近期更從摩根大通證券挖來台灣金融產業分析師吳永新擔任投資長,專職負責投資人關係,目的就是做好與法人、尤其是國際機構投資人的溝通橋樑,目前已有美銀美林、港商德意志、港商匯豐證券將龍巖納入追蹤名單。

其實,外表風光的李世聰,當時跨入殯葬業並不在他的人生規畫當中。

李世聰的父親李清池,一九七三年和日本富士工業合資成立台灣日富電子,生產電容器端子,主要外銷歐美、日本、東南亞。

在公司規模日益擴大的情況下,李清池又於七六年成立李記電機,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光是電子端子的全球市占率就高達三分之一,盛極一時。

八九年,李清池成立李記電機馬來西亞廠,之後又轉投資明記橡膠馬來西亞廠,使得整體經營愈趨多元化;九一年,再由製造業跨入建築業,成立李記建設開發;九二年,設立龍巖建設,並在桃園一帶推案。

出身電子業

榮景不再 轉型創龍巖王朝今年五十四歲的李世聰,小時候家境算是不錯,一直被父親培養接班,甚至被送往日本學日文,回台後從基層業務員開始做起。

但從一九九○年開始,隨著電子端子產業榮景不再,李世聰認真思考轉型的必要,當時龍巖恰巧買下位於原台北縣三芝鄉的七十甲墓地,遂因緣際會一腳踏入殯葬業,沒想到卻開啟他「龍巖王朝」的新頁。

也因為從小家境富裕,李世聰對殯葬業的觀察,有別於當時其他葬儀社一味追逐微利的模式,他發現,高階市場幾乎無人經營;加上他留學日本期間,對日本人經營墓園的策略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因此決心要讓龍巖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李世聰曾經說過,「殯葬業進入門檻很高,尤其現在要在台灣取得未開發土地,到開發成殯葬產品是非常困難的,早在二十年前就進入市場的龍巖具有領先地位。」但由於納骨塔關係著人身後的喪葬,本就該予人誠懇、信賴的行業形象,例如由李世聰所導入的「生前契約」這項產品,就是以壽險概念為設計基礎,說服消費者可用年繳方式購入,進而引起業者跟進。

只是,生前契約產品雖熱門,當時也出現不肖業者亂象叢生,「非法吸金」的消息時有所聞,此時,李世聰再出奇招,要求旗下業務員開發票,就是為了讓過程透明化,以取得消費者的信任,漸漸降低不信任感。

認識李世聰的人都認同,他今天的成功,除了擁有做生意的頭腦外,「毅力」與「執行力」是最大關鍵。為了達成設定的目標,他可以傾盡一己之力,投入所有資源,如龍巖目前一心想切入中國殯葬市場,為了集中資金,李世聰今年開始也陸續處分原本看好的長期照護產業轉投資,以及土地資產,將資金轉入中國溫州。

至於龍巖能否將台灣的成功模式複製到大陸,進而開創新的「龍巖王朝」,將是投資人最重要的觀察指標。

李世聰

出生:1959年

現職:龍巖人本董事長

經歷:日商日華電子經理李氏企業董事長

學歷:大專

龍巖

成立時間:1992年

董事長:李世聰

資本額:60億元

2012年營收:48.37億元主要業務:生前契約、禮儀服務、塔位銷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59

死得其所:李世聰如何成就華人最大殯葬公司龍岩人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174.html

【黑馬導讀】九十多歲的許太太正在為老伴兒的仙逝而垂淚傷心。在台北的這家殯儀館裡,她面對許老先生生前的各種照片失聲痛哭,而親戚朋友們則抑制住了悲傷。參加葬禮的人無論男女皆是一身黑衣加白手套的裝束,確保有序而且莊嚴地完成這一悲傷的道別儀式。

「在像這樣的時刻裡,我們分擔著當事家庭最深切的痛楚。」在舉辦許老先生告別儀式的會場邊上,台灣龍岩人本服務(Lungyen Life Service)的一位高級殯葬指導師辛迪·常(Cindy Chang)如是說道。

在台灣,葬禮並非總是這般平靜。直到最近,一些傳統的道家儀式甚至會請來一些身著比基尼的脫衣舞孃在一輛霓虹閃爍的彩車上進行表演,或者邀職業哭喪者前來造勢——只要給錢,這些雇來的哭喪者就會放聲慟哭,製造出聲勢浩大的送別場面。

每當想到這些,今年53歲的李世聰心裡都會打個冷戰。二十年前,他創辦了龍岩人本。以其12.3億美元的市值,龍岩人本可以稱得上是世界第三大專門從事殯葬業的公司,僅次於美國的國際殯葬服務集團(Service Corp. International)和希倫布蘭德公司(Hillenbrand)。

(龍岩人本還在今年的福布斯亞洲中小上市企業200強中榜上有名。)

當初,台灣如同馬戲表演般的殯葬儀式以及業內缺乏專業服務的狀況都給李世聰提供了機會。李世聰是一位訓練有素的機械工程師,當時正打點著其父營收規模達1,500萬美元的生意——向日本電子製造商出口導電箔。

李父的一位最好的朋友拿出了位於台灣西北岸山區的一處墓園,以3,000萬美元分期付款的優惠價格讓李世聰接手。「我從未想過自己會踏進殯葬行業,」他說道,「但是經過了多年的努力,我們正為陰鬱悲傷的殯葬業注入光明的一面。」

李世聰回憶起繼這樁墓園交易之後,自己首次參觀了台北一家由政府運營的殯儀館,那情形可謂「令人頭皮發麻」。

李世聰還記得,「由於冷庫不夠,屍體被毫無遮蓋地散放在走廊裡。一些屍體周圍放了乾冰,一些則開始變紅。當時陪我參觀的是洛文集團(Loewen Group,後來被國際殯葬服務集團收購)的一位高管,他告訴我這是他從業三十年來到過的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殯儀館。」

然而這一恐怖的經歷以及朋友們對他會做如此駭人的一個行業所表露出的驚訝之情都沒有嚇退李世聰。沒有經驗,李世聰就著眼日本(他曾在那裡為父親打點生意)以尋找一種「文明得多」的方法來辦喪事。

由於龍岩人本定位於將自身運營與台灣家庭作坊式的殯葬服務區別開來,日本殯葬公司Sun-Life尤其成為了他們效仿的榜樣。李世聰派民俗專家們去檢索中國儒家殯葬文化中真正的禮儀。龍岩人本提供的入殮服務平均收費8,350美元,這一具有競爭性的定價是為了招徠客戶繼續選擇該公司的葬禮服務,而籌備葬禮的利潤要豐厚得多。(普通的殯葬行業仍然處於高度分散化的狀態。)在正常的年份裡,龍岩人本一年接到的服務單子多達5,000單。

同時,李世聰開始在他經營的墓園裡建造一座造價不菲的20層骨灰安放塔——真龍殿,即所謂的「陰宅」。如今在台灣火葬廣泛成為人們的首選,因為當地土葬墓地稀缺造成價格扶搖直上。

龍岩人本奢華的真龍殿俯瞰台灣海峽,極具特色:美麗的景色令人屏氣凝神;講究的風水選址能為後人帶來好運;大廳寬敞舒適,每道門上都安裝了電子防盜系統,還有公共食堂和兒童遊樂室,方便家人前來追思或舉行祭奠活動。

2002年真龍殿竣工時,龍岩人本的生意開始蒸蒸日上。憑藉預售,該項目成為了公司主要的利潤驅動。這些預售是利潤極高的生意,其中龍岩人本在台灣地區佔據主導地位。無論是為未來準備還是當下所需,骨灰龕位的銷售佔到了公司營收的七成,並且在過去五年裡猛增了三倍。(2013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收報6,800萬美元,稅前利潤3,270萬美元,銷售額同比下滑——上年同期龍岩人本最新推出了一批室外骨灰龕位以供銷售。)

最近,龍岩人本請來了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Tadao Ando)和琉璃藝術家王俠軍合力打造真龍殿第17層的室內設計空間——「無瑕塔位空間」,置於這些藝術作品之中的骨灰龕位至少要加價30%,每個龕位的價格高達44,000美元。「我們資本密集型的商業模式使得競爭對手們無力追趕。」李世聰說道。

「傳統的葬禮可能很喧鬧,但是遠不如龍岩人本所籌辦的那樣莊嚴肅穆。」現年70歲的洪春常(音)說道,他已經在真龍殿裡為自己和老伴兒預留了龕位,緊挨著已過世的雙親。他補充道,「我喜歡這裡的景色。」

龍岩人本在殯葬行業裡深受信賴,因為它甚至抬高了基礎服務的門檻。例如,龍岩人本只招聘處事風格能令人感到寬慰的大學畢業生來擔任殯葬指導師。所有客戶都會得到悉心接待,並且有不滿意可退款的承諾。當然,如果家屬想要對逝者做特殊處理——也許是讓逝者做一個spa——該公司也能夠予以安排。

2009年,龍岩人本首次邀請日本建築師安藤擔任首席建築師,打造與原墓園毗鄰的一座新墓園。這個墓園在所有意義上都要是綠色的,周圍的環境當然也不例外,其中包括了造價約3.33億美元的數條櫻花大道的設計。

李世聰的得力助手兼總經理劉偉龍說道,這個計劃到2020年竣工的新項目,體現了李世聰向價值鏈上游發展的意圖。

據劉偉龍介紹,李世聰聽了十分鐘的簡要介紹就同意了他所提出的人選——安藤,但卻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動用了在日本的一切人脈和資源向安藤推銷他們的項目。

在台北的一次碰面中,安藤問到了預算問題。李世聰沒有直接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字,而是作了一番蘊含哲理的回答:「我們追求的是世界第一。我認為不該花的錢你一分也不能浪費,但該花的錢你一分也不能省。」有了這句話,安藤接下了自己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墓園項目。「我全權委派而且完全信任我的管理團隊。一旦提案最終敲定,我的工作就是讓它實現。」李世聰說道,他承認在此次商談之前自己對安藤的作品並不熟悉。

李世聰的大手筆不可避免地招致了一些當地同行業者的批評,他們抱怨隨著土地供應的收緊,「暴發戶們」正在引發陰宅房地產投機。

李世聰辯解稱:2011年年底,公司新購得六塊墓地讓觸角遍及台灣全島。在此之後,龍岩資本使自己的產品線多樣化,為那些財力可承受的顧客開發上述那些項目,同時也為有需要的人提供無償殯葬服務。

這家台灣殯葬企業目前有員工480人,其成功和眼界無疑吸引了浙江省溫州市政府的注意,溫州市政府主動接洽龍岩人本,希望引導它在大陸地區引領殯葬服務改革。

今年3月,龍岩人本最終承諾在溫州投資4.89億美元,包括提供服務指導和建造高層骨灰安放塔。(非殯葬資產的變現將有助於滿足該公司巨大的資金需求。)儘管在溫州開展經營只是此項承諾的一部分,但是李世聰希望他的台灣模式能夠先在溫州得到複製,然後再擴展到中國其他市場。

李世聰斷言,「給它一點時間。如果我們在大陸市場取得成功,我們將超越國際殯葬服務集團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殯葬服務公司——我們一直都在努力實現這一目標。」

時機無疑站在了龍岩人本這一邊,因為中國現在的老齡化人口數量居世界之首,每年死亡人數高達900萬。

該行業在大陸尤其有前途,因為調查顯示大陸居民更願意強己之所難對喪事大操大辦,以體現其社會和經濟地位。

「在自由選擇葬禮安排方面,中國的消費者表現得更不理性,因為大多數人都會虛榮心作祟,希望不要落居人後,風風光光地大辦一場。」上海理工大學教授喬寬元說道。

喬寬元的調查發現,上海超過50%的居民正受到他所謂的「虛榮攀比心態」影響,他們理想的葬禮,其費用往往超過了自己的實際經濟承受能力。

但是台灣南華大學生命禮儀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楊國柱指出,儘管存在消費衝動,事實證明大陸市場對於該行業的早前進駐者來說還是充滿不確定性。除了監管方面的繁文縟節之外,大陸民眾長久以來譴責這一行業謀取暴利,他們仍然難以接受像台灣這樣精細複雜的葬禮。楊國柱說道,大陸一場葬禮往往耗時三天以上,而在台灣這一儀式能持續超過14天。

然而,龍岩人本的李世聰不認為大陸的商業挑戰令人卻步——他可以吸引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他說,阻礙龍岩人本在大陸市場獲得成功的一大障礙是用人問題。「如果找錯了人才,一切都可能出現問題。」李世聰說道。龍岩人本將對新員工進行至少為期一年的培訓,甚至希望招聘大學畢業生作為護柩者——這些人最好有海外教育背景。

譯 徐笑音 校 李其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43

【趨勢】外媒:中國殯葬業或將推動香港下一輪IPO熱潮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4/56858.html

i黑馬導讀】上海福壽園集團擬香港IPO,籌資約2億美元,這成為中國首家上市的殯葬服務公司。上海福壽園建於1994年,於2008年被世界殯葬協會列入全球十大公墓,並獲得「東方最美的墓園」稱譽。公眾眼中的殯葬行業,暴利名聲也常常伴其左右。

據路透社報導,若想在香港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大賺一筆,買入一家墓地託管人絕不是第一個撲向腦海的策略。

但中國式殯葬通常會牽涉到大筆資金,鈔票的多少則取決於死者家庭的實際情況以及對殯葬規格的喜好。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大小投資者開始對此類殯葬服務股票產生興趣。

根據路透社看到的一份資料,中國內地最大殯葬服務企業福壽園計劃於近期赴港上市,此次IPO的融資規模約2億美元。由於中國人口迅速老齡化,總部設在上海的福壽園開始經營越來越多的墓地。

福壽園的IPO讓投資者有機會押注於中國墓地價值增加和殯葬業務營收上行的一大趨勢。近年來,中國城市人均收入不斷攀升。一位熟知福壽園IPO內情的消息人士透露,根據福壽園的估算,中國14億人口中1.8億人年齡超過了60歲,這一人群將在兩年內增至2億。

當然,相比較香港今年最大的IPO(中國信達25億美元的IPO)來說,福壽園遜色了很多。但是,其IPO引起了全球私募股權公司凱雷投資集團的濃厚興趣。

凱雷發言人透露,該集團已經和福壽園展開磋商。不過,該發言人拒絕就該集團是否將會投資一事發表評論。

上海輝立證券(Phillip Securities)財務官Jasper Chan指出,「眼下,IPO市場比較關注哪些擁有特殊商業模式的企業。殯葬服務企業,很可能會成為新一輪熱門IPO。」

據報導,福壽園IPO的時間暫定於本月第三週。2日,該公司開始評估市場需求。這將是福壽園第二次衝刺香港IPO市場。2011年,福壽園曾嘗試借殼中國衛生控股,涉及的金額達到創紀錄的33.6億港元,成為國內殯葬業最大一筆收購案,不過借殼交易最終以失敗告終。

屬民營企業的福壽園,將會通過IPO加入亞太地區上市殯葬服務企業的行列,其中包括安賢園中國控股有限公司、Midas International、龍岩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澳大利亞的InvoCare。

房地產遊戲

據英國市場研究機構歐睿信息諮詢公司提供的數據,2012年中國的殯葬服務行業價值465億元,截止2017年將會實現18%的增長。其中,殯葬服務佔據月半數的份額,產品銷售和服務所佔份額為25%,葬禮和處理服務佔據20%左右的份額。

在上個月公佈的報告中,安賢園的殯葬業務利潤不斷上揚。報告稱,「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嚴重以及人均收入的不斷增加,安賢園董事會相信墓地服務需求將會呈現上行趨勢。」

當前,中國的葬禮服務行業受到城市新墓地用地供應不足的限制,同時也受到複雜監管規則的約束。對於投資者而言,福壽園的IPO也可能是一種房地產遊戲。根據地方媒體的估算,在過去十年內,中國墓地的價值以每年10%的速度上漲。

資料顯示,福壽園創立於1994年,現經營6個墓園,兩個位於上海,其次在合肥、鄭州、濟南及錦州各有一個墓園,並有6個葬禮場所,公司收入87%來自殯葬,包括公墓、殯葬設備等,13%來自葬禮服務。

統計數據顯示,福壽園位於上海的一處6米乘以6米的高端墓地價格高達50萬元,其中包括墓碑和其他服務。

據報導,福壽園計劃將52%的IPO籌資用於開發新的墓地,20%用於購買葬禮設備和公墓,15%用於安排新的葬禮設備,10%用於營運資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66

中美最大殯葬公司對比:福壽園與SCI 成財

http://xueqiu.com/2374042794/26478532
在中國最大的殯葬服務公司福壽園宣佈上市之時,國內的投資者似乎找到了一個追隨投資大師足跡的方法。作為有史以來投資業績最好的基金經理之一,彼得林奇對美國最大的殯葬服務企業國際服務公司(SCI)曾經愛不釋手。

  在彼得林奇提出的13條選股準則中,第7條是「公司業務讓人感到有些壓抑」,這一部分舉的例子便是SCI。1981年,該股曾是林奇管理的麥哲倫基金的重倉股之一。

  那麼就讓我們仔細地看看這兩家企業。必須首先注意到,林奇當初看好SCI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利潤增長被華爾街忽略,這與今天各大投行為福壽園IPO大唱讚歌的情況顯著不同。

  收入來源:開發商VS保險商

  收入來源上,SCI有64%的收入來自殯儀服務,36%的收入來自墓地服務。而福壽園絕大部分的收入(86%)都來自墓地銷售。從這一點來看,福壽園更像是一家地產開發商,盈利的核心在於低價拿地。在招股書中,福壽園指出:「我們業務的增長及成功依賴於持續按商業上合理的價格收購土地的能力。」

  為了強化現金流,SCI創造了一種在生前預付殯葬服務費用的業務。翻開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可以發現預收的服務費用高達40億美元,是股東權益的3倍多。財報中也因此充斥著對投資收益、費用和折現率假設的分析。從這一點上看,SCI又更像是一家保險公司。

  護城河:高毛利VS低毛利

查看原图
  從盈利能力方面看,兩者的差異令人咋舌。福壽園的毛利率超過80%,ROE達到55%,比貴州茅台還要暴利。而SCI的毛利率只有20%,ROE只有可憐的11%,這還是在86%的超高槓桿率之下取得的。

  很顯然,SCI的護城河並不在於壟斷性資源。公司2012年年報指出,殯葬服務業的競爭壓力持續加大,公司在多個業務領域都面臨低成本供應商的價格競爭。

  如上所說,福壽園的暴利主要來自廉價的墓園土地。公司90年代拿下的上海福壽園土地成本每平米只有190元,而2012年拿下的山東墓園,土地成本更只有142元。相比上海每塊墓地14萬元的平均售價,地價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相應的,公司也因此面臨監管風險。在一個帶有公共服務色彩的壟斷競爭領域,80%的毛利率實在太過引人注目了。無論是價格上的管制(價格下降),還是地方要求分得更多的利益(地價上升),都不利於公司的盈利。

成長性:耀眼VS低調

  由於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美國殯葬服務業的市場空間是持續增長的,但遠遠達不到投資者的要求。在2003年至2012年的10年間,SCI的收入幾乎沒有任何增長,利潤增加了80%,年化增速在6%左右。

  相比之下,福壽園近年的增長軌跡絢麗,以今年2億元的預期利潤計算,4年間利潤翻了一番,年化增速達到18%。至於市場空間、預期利潤等內容,投行已經挖掘得很徹底,就不多說了。

  估值分析:現金牛VS應許之地

  這一塊,SCI終於賺回一些面子了。儘管ROE、成長性都不耀眼,SCI依然給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最近10年,SCI累計派息接近3億美元,回購股票15億美元。十年間年化收益率達到14%。但必須注意,這個收益率的起步點是14倍市盈率。

  按照上市後約60億港幣的市值計算,福壽園的預期市盈率大約為20倍,低於SCI目前的26倍。不過美股身處熾熱牛市之中,可比性一般。接下來,就看福壽園能否到達投行描述的應許之地了。

  要想聰明地進行證券投資,你必須事先對不同的債券和股票在不同條件下的表現有足夠的認識。——本傑明·格雷厄姆

——————————————————————————————

補充一些大家關心的資料:

-SCI於1974年上市,在40年間,累計為投資者創造了超過65倍的收益,年化收益超過11%。

-SCI目前市值大約240億元人民幣。在美國擁有超過1000家殯儀館和300處墓地。福壽園市值估計在50億元人民幣,擁有6處墓地和5家殯儀館。

-SCI市場份額目前為13%,中國最大5家殯葬企業市佔率不到2%。

針對誤導的問題,特此提醒:新股普遍高估,價值投資大師普遍不投資新股。請務必獨立思考,謹慎行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353

【案例】福壽園上市:毛利達80%的殯葬服務是如何煉成?!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1/57293.html

2013年就要過去了,i黑馬很懷戀他,也想起了很多故去的人。本傑明・富蘭克林說:“這個世界上只有死亡和征稅是確定無疑的”。死亡除了讓人類懂得珍惜時間之外,還誕生了一門暴利的生意――殯葬服務。12月19日,內地最大的殯葬服務企業福壽園(01448.HK)在香港掛牌上市,根據福壽園招股書,今年前六個月公司整體毛利率達到80.4%,凈利潤率高達38.5%。i黑馬一直認為,生老病死,只要你能做透其中一門的生意,都必將成為一方巨賈。在“賺錢”方面,能讓房地產企業相形見絀的行業並不多,殯葬服務業是其中之一。如果房地產行業的利潤水平被定義為“暴利”,那麽殯葬業稱得上“超暴利”。19日,內地最大的殯葬服務企業福壽園(01448.HK)在香港掛牌上市,根據福壽園招股書,今年前六個月公司整體毛利率達到80.4%,凈利潤率高達38.5%。這足以令任何一家香港上市的內地房地產企業“自愧不如”―即使內房股中凈利潤率最高的中海地產(00688.HK),今年上半年也只有33.5%,並且中海地產的利潤一部分來自於投資物業重估,如果不計入這部分利潤,其盈利能力與福壽園相比,將被進一步拉開差距。殯葬服務企業成賺錢機器“這個世界上只有死亡和征稅是確定無疑的。”一家香港券商以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名言為福壽園做推介,可以肯定的是,這句話在投資界引起了強烈共鳴。對於福壽園這臺賺錢機器,香港投資者表現出了難以抵擋的熱情。香港媒體報道,招股期間福壽園公開發售超額認購達到678倍,共吸引近7.77萬人申購,成為香港今年最受散戶歡迎的新股。另一方面,福壽園也吸引了包括凱雷投資(CG.NYSE)在內的知名基金成為其基礎投資者。凱雷投資通過旗下Green Heaven Investment Holdings Limited認購了福壽園2500萬美元新股。此外,福壽園的基礎投資者還包括信達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信達(香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及機構資產管理公司Farallon。福壽園此次設定的招股價區間在2.88~3.33港元/股,由於受到投資者熱捧,最終以3.33港元/股的上限價格成功掛牌,共集資16.7億港元。上市當天,福壽園的股價一路高漲,收盤價達到4.82港元/股。一家殯葬服務企業被籠罩在皆大歡喜的歡樂氣氛中。土地成本決定利潤率部分向市場開放的殯葬服務業,正在成為一個新興的吸引資本進入的領域,這成為既成的事實。根據中國殯葬協會的資料,2012年中國死亡人數約970萬人,火化率約50%。隨著人口持續老齡化導致每年死亡人數不斷增長,火化人數穩定上升,成為中國殯葬服務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市場調研機構EuromonitorInternational預測中國殯葬服務業2013年至2017年按17%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2017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993億元。根據福壽園招股書的描述,目前福壽園在八個內地城市開展業務,擁有及經營六個墓園,其中兩個墓園在上海,在合肥、鄭州、濟南、錦州各經營一個園。此外,福壽園還經營五個殯儀設施,兩個殯儀設施位於重慶,在上海、合肥以及廈門各經營一個殯儀設施。2012年,福壽園的收入為4.8億元,按業務種類劃分,87.3%的收入來自墓地銷售,其余12.7%的收入來自於殯儀服務。其中墓地銷售的毛利率在82%左右,而殯儀服務的毛利率稍低,在71%左右。如果按區域劃分,福壽園約六成的收入來自於上海,上海市場為福壽園的成長性作出最大貢獻。數據顯示,上海殯葬服務業於2008年至2012年間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2.1%。2012年上海殯葬服務市場規模達到48.2億元,占整個中國殯葬服務市場的10.4%。目前,福壽園在上海的項目占地為40.2萬平方米,其中墓園已開發面積為11.2萬平方米,待開發面積為19.4萬平方米,骨灰龕已開發面積6.6萬平方米,待開發面積13.2萬平方米。可以預見的是,上海也將在今後為福壽園提供源源不斷的收入與利潤。得益於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消費力,上海福壽園墓地的平均售價在2012年達到了15萬元,遠遠高出全國平均水平。僅從福壽園目前為上海客戶提供各類定制墓地服務的價格,就能看出市場的潛力所在。目前福壽園提供的定制藝術墓價格在29.2萬~49.8萬元;成品藝術墓價格在9.6萬~14.8萬元;傳統成品墓價格15.4萬~25萬元;草坪臥碑墓價格在4.7萬~7.8萬元;綠色環保墓價格在1.3萬~3.9萬元,收費最便宜的室內葬也要1.5萬~2.8萬元。相比墓地高昂的售價,墓地的土地成本卻顯得微乎其微。福壽園在上海的項目占地為40.2萬平方米,土地成本折合只有190元/平方米。就其全國業務而言,2012年福壽園土地成本占墓地銷售、服務總成本也只有10.2%。由於福壽園的大部分土地購入時間久遠,當初的土地成本較低,福壽園並不否認這成為公司高利潤率的原因之一。價格管控與市場化之辯高價墓地的形成還有更複雜的成因。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指出,可供墓園使用的土地供應一直受到嚴格的控制,因為對此類土地使用的任何申請須通過各政府機關的一連串審批程序。土地供應有限加上對地面墓址的需求不斷增加,加劇了墓價的高漲,且預期墓地價格將繼續上漲。此外,由於土地資源有限及分配至墓園的土地稀缺等因素,新入行公司難以參與殯葬業務,更遑論在一線、二線城市黃金地段取得大面積的土地,尤其是上海等成熟地區。墓地價格居高不下,除了土地供求因素的作用外,價格政策也在背後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殯葬服務業,相關部門目前對遺體基本整容化妝、遺體防腐、租賃若幹殯儀設備領域實行指導價格管制。按照地方定價目錄,殯葬所用的其他物品和服務如棺木、喪服及花圈也實行指導價。此外,政府對遺體運送、遺體冷藏、火化及遺體寄存領域實行固定定價管制,遺體處理包括火化服務的定價也受到嚴格控制。但在墓地服務包括地葬及墓地銷售,卻實行更為市場化的定價原則。墓地銷售同時也是部分向私營企業開放並且私營企業參與度最高的殯葬服務領域。2012年,國家發改委與民政部曾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關於進一步加強殯葬服務收費管理有關問題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指出:“一些地方仍存在殯葬服務收費不規範、殯葬用品和公墓價格虛高等問題,損害了群眾的切身利益,不利於殯葬行業的健康發展。”不 過在明確墓地收費標準時,指導意見對公益性公墓與其他公墓作出了區別對待。其中,公益性公墓收費標準,由各地價格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在成本監審或成本調 查的基礎上,按照非營利並兼顧居民承受能力的原則核定。但對其他公墓價格,指導意見僅表示:要加強對經營者定價行為指導規範,對價格明顯偏高的,必要時要 依法進行幹預和管理,切實遏制虛高定價行為。這意味著,公益性公墓以外的墓地銷售價格很大程度仍將由市場力量決定。在墓園土地稀缺、需求卻在不斷上升的現狀下,墓地價格水漲船高成為大勢所趨。“我們相信,在質量方面,我們是中國殯葬服務業的翹楚。”福壽園的招股書寫道,“上海指定作墓園用途的土地稀缺,導致新參與者很難進入上海市場。再者,上海殯葬服務業呈現高檔化及品牌化趨勢,為新參與者設置了更多進入門檻。”當然,在盈利方面,福壽園也堪稱翹楚。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第一財經日報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02

黑色殯葬業,你所不知道的暴利世界 壁虎投資

http://xueqiu.com/2466651802/28866776
火化:普通800元、高檔1978元、豪華2000元以上

靈堂守靈(三天兩夜:重慶風俗):

普通:1500元

中等:3000元、4500元、6000元不等

豪華:15800元

最貴:6萬元

《創業家》記者一進入重慶市民政部門直屬的江南殯儀館,館內的員工就熱情地介紹起上述基本殯儀服務,就如同專賣店裡銷售人員向用戶推介新上市的貨品。一位代姓殯葬禮儀師帶著記者詳細參觀了各種不同級別的靈堂,並推介了包含運屍體、壽衣、化妝、守靈、花圈、火化、骨灰盒等一條龍服務的打包價格,「下面的一個普通廳不能低於3萬元,豪華廳5.8萬元。」該禮儀師還隨手給記者留下電話號碼,「歡迎隨時諮詢殯葬事宜。」

江南殯儀館另外一個身份是內地第一家殯葬業上市公司中國生命集團(HK:8296)的託管殯儀館。它2009年為中國生命集團貢獻了2040萬元的收入,毛利高達85%以上,平均每送來一具屍體為公司貢獻約14600元(火化和殯儀服務)的收入。高昂的毛利率只有網遊行業才堪與之比肩。

然而如此暴利的殯葬服務卻主要被民政部門所直屬的國營殯儀館或者跟民政部門有千絲萬縷關係的殯儀服務公司所壟斷,除了北京八寶山、上海福壽園等少數國營殯儀館外,上規模的殯儀服務公司只有來自台灣地區的中國生命集團、湖南懷恩殯儀服務公司等寥寥幾家。

賺錢容易做大難

山東聊城市某鎮,楊先生從鎮上一家專門做殯葬用品的作坊買了幾個紙紮的花籃和一把紙錢,花費10元,「成本最多2~3元錢,老闆賺發了。」

「每件壽衣批發有20~100元利潤;零售利潤高達600~1000元。」這是江蘇「升仙」牌壽衣廠所打出的招徠客戶的廣告,而當《創業家》記者以想加盟代理的身份進行詢問的時候,對方卻很實在地給記者潑了冷水。「做壽衣一定要懂得本地的風俗習慣,比如喜歡用何種面料、何種顏色,否則肯定做不起來。」一位女工作人員說,我們批發給一級代理,每件衣服加價5~10元錢,一級代理再賣給零售客戶,每件加價20~100元不等,如果直接自己開店零售,每件利潤可以達到600~1000元不等。

亞星壽衣廠的銷售人員給《創業家》記者開出的中山裝壽衣批發價更便宜,每套最低17元,最貴60元,而一套普通中山裝壽衣在北京的零售價格在上千元。

「你不要看壽衣零售利潤那麼高,那也是沒辦法,做零售需要租臨街店面,開比較高的人工工資,壽衣不像油鹽醬醋等日常消耗品,消費頻率高,有時候一個月才賣一兩套,必須賣高價才能把成本攤回來,而批發就沒那麼高的成本,量也大一些。」升仙壽衣廠工作人員強調,「儘管在北京,中等的壽衣一套能賣1000多元,但前段時間有個從我們這裡進貨的北京殯葬用品店老闆做不下去,將店面轉讓了。」

她告訴《創業家》,由於殯儀產品的消費量不高,因此一旦來一個客戶就抓住,「正常來講一個家庭有四個老人,做了一個就可以做另外三個。」

如果做殯葬用品的批發生意,沒有過硬的關係只能覆蓋街邊的壽衣店,要想將殯葬用品直接賣到目標人群最集中的殯儀館,難度相當大。

「在深圳殯儀館,賣殯葬用品的攤位都要經過招標。」李老闆2001年開始進入殯葬業,目前擁有一家品牌壽衣生產廠,在深圳開有兩家殯葬用品店。他告訴《創業家》記者,參與招標的骨灰盒、壽衣等生產商都與深圳殯儀館或者民政系統官員有一定的關係。

據李老闆介紹,深圳殯儀館裡殯葬用品的銷售價格在全國殯儀館裡是最低的,「進貨價加30%的利潤,原來4000~5000元的東西現在降到2000~3000元」。

這些在殯儀館裡競爭的殯葬用品廠家為了爭奪客戶,不得不聘請專門的銷售人員做「促銷」工作,「有外地人,也有本地人,一般是親戚,基本工資2000多元,提成每個廠家都不同。」

儘管在殯儀館裡銷售可以獲取高昂的溢價,同時還能通過批發規模出貨,但是殯葬用品廠家想要做大並不容易。以李老闆自己擁有的壽衣廠為例,儘管入行早,產品還能出口到港澳台和東南亞,但也只有一個車間,員工20~30人,每年生產壽衣幾萬套,「生產半年,放假半年」。「這個行業從業者特別多,但規模都不大。」李老闆說。

《創業家》記者在中國北方地區最有名的壽衣生產基地——天津市武清區六道口村看到,1公里長左右的主街道兩邊都是兩三層的樓房,門口卻大言不慚地掛著各式「XX壽衣總廠」的字樣,進入裡面,發現屋子很深,臨街的房廳是產品展示批發,裡間則負責生產,規模確實都不大,不過這裡分工卻很明確,有的做壽枕,有的做中山裝,有的做棉袍。

「當壽衣廠接到一批訂單時,沒有現成的布料,而布料廠也不會零賣,壽衣廠只好買斷一批布,根據這批布加工衣服。壽衣生產量不大,布料成本就比加工量大的時裝高。」李老闆說,「一套衣服,從內到外7件~8件套,加上鞋子、帽子,都是手工做的繡花和盤扣,批發價起碼300~400元,在國營殯儀館裡零售至少賣1500~1600元。」

據瞭解,即便像李老闆這樣做得比較大的殯葬用品公司老闆,身價也不過幾百萬元。真正的暴利來自殯儀服務,這一部分一直為國營殯儀館或者跟其有密切關係的民營公司所壟斷。

暴利都在殯儀館裡

「殯儀引導員比空姐還漂亮,告別廳輪換的頻率比飯店翻檯還快。」這是王小姐去年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參加一個朋友的親友的葬禮所看到的情景。

中國生命集團在其招股說明書中曝光了一直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社會知名人士提供殯葬服務的北京八寶山殯儀館的實情:員工118人,焚化爐15個,靈堂14個,2008年營收2.74億元(人均貢獻營收232萬元),純利潤3256萬元。這已經完全符合一個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標準。

「殯儀館以前是清水衙門,現在成為民政系統的搖錢樹。」李老闆說。在台灣、香港等地,政府只管運屍、火化等少數環節,殯儀服務大部分都交給民營公司負責,而在中國,由於利潤豐厚,國營殯儀館一直不願意放手。民營公司要想參與其中的暴利,沒有人脈根本行不通。

《南方週末》報導過中國生命集團進駐重慶殯葬系統的經過。在2005年前,中國生命集團的創始人劉添財已經在台灣經營了十幾年的殯葬生意,攤子鋪得也不算小,營收達2000萬元,他一直想進軍中國大陸的殯葬市場。

2005年的某一天,劉添財到湖南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參觀,偶遇當時在長沙任職、後任中國殯葬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的張宏昌。在張宏昌的指點下,劉添財選擇重慶作為進軍大陸市場的突破口。最後劉添財搞定當地民政局,並開出了非常優厚的條件才撕開重慶市場:原殯儀館幹部願意留任可領兩份工資——原事業編制的工資不變,中國生命集團還給一份。

劉添財的付出顯然是值得的,他獲得了江南殯儀館等重慶3大殯儀館全面經營權,甚至包括台灣地區都不開放的火化權。自2006年進入重慶殯葬市場後,他的公司業務蒸蒸日上,營收從2007年的3694.7萬元增加到2009年的4750萬元,2009年中國生命集團在中國大陸地區(重慶和四川4個殯儀館)的殯葬收入佔到總收入的71.4%,2010年上半年上升到77%,「沒有重慶地區的業務,中國生命集團根本不可能上市。」一位知情人士稱。

中國生命集團「斂財」的手段在於其提供的豐富多彩一站式增值服務。這方面來自台灣的劉添財很有經驗。在台灣,殯葬業是一個開放和充分競爭的行業,各大殯儀服務公司為了取悅消費者,不但大打廣告,甚至聘請年輕美女當化妝師,蔣介石的後人蔣友柏這樣的「貴族」還能放低身段為殯儀服務公司設計「天堂式告別場」。台灣殯儀服務公司通過各種花樣百出的服務賺取高昂的利潤,2007年全行業淨利51億台幣,給員工的年終花紅相當於工資的3~20個月。

以江南殯儀館為例,工作人員可以在死者病危開始提供諮詢服務,早早把控客戶。「很多殯儀服務公司在醫院的太平間派有常駐人員或跟太平間工作人員關係密切,如有人在病房去世,病房醫護人員會打電話讓太平間派人將屍體接走,太平間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給殯儀服務公司打電話,殯儀公司立即派員給家屬介紹殯儀館的服務流程和價格。」李老闆說,一般殯儀服務公司不會付錢給太平間工作人員,但作為業務幫助的交換,殯儀服務公司會幫助醫院處理一些無主的屍體,「(這些屍體)找不到家屬出錢,國家也不出錢」。

從派車接屍開始,長長的殯儀服務收費開始了:準備壽衣、接屍、穿脫衣服、消毒和冷藏屍體、化妝、靈堂守靈、住宿、茶水餐飲、花圈、火化、骨灰盒、墓地……

除了火化等少數幾個環節是國家民政部門硬性定價外,壽衣、花圈、骨灰盒、墓地等增值服務的定價只要報備一下主管部門即可。但業內人士表示,既然主管部門最後要跟殯儀服務公司「分成」,又怎麼會自斷財路呢?江南殯儀館每處理一具屍體所獲得的約14600元收入中,來自火化服務的收入只有1550元左右,其他大都來自增值服務。

比如在重慶辦喪事有家屬在靈堂守靈兩個晚上的習俗,江南殯儀館根據客戶需要提供「溫馨」的茶水和訂餐服務,有快餐盒飯,也有200~500元一桌的大餐,晚上還提供夜宵。一旦有喪事,靈堂裡往往人聲鼎沸,打牌、麻將等娛樂活動應有盡有,殯儀館工作人員如同服務結婚喜事一樣在裡面穿行。

雖然殯儀館裡處處寫著不許拍照等字樣,但如果客戶有需要,殯儀館還能提供攝像服務,將整個悼念活動記錄下來。

有些家屬不想將骨灰盒存放在殯儀館,江南殯儀館還能提供「抬棺服務」:將骨灰盒用轎子抬到車上200元,如果想要舉行一個抬棺儀式,共有7個工作人員供「驅遣」,一人引導,6人抬棺,收費1280元。

「骨灰盒正常賣2000~3000元一個,紫檀盒子2萬~5萬元不等。」工作人員介紹說。據《創業家》記者調查,在天津武清,比較好的骨灰盒批發價也不過400多元。

「殯儀館有專門的陵園,墓地價格看高矮、位置和朝向,中等的3萬~4萬元,好一點的7萬~8萬元,豪華的十幾萬元都有,別的陵園(墓地價格)都差不多。」「你們信風水嗎?要不要介紹個風水師給你們,800~1000元都有。」

「有一些(家屬)能承受高端的,有錢要面子,有的簡單辦理,直接運過來火化就可以了。」李老闆說。因此,殯儀館工作人員在介紹各項服務的時候經常會貌似不經意地詢問死者家屬的背景、關係,因為這往往決定著客戶的消費能力,而這又決定著他們自己的收入水平。重慶地區一所民政學校的學生透露,重慶錫寶公司(中國生命集團旗下公司)的工作人員一般是底薪加提成。

由台灣第一大殯葬公司國寶集團大股東的公子劉友麒2005年投資40萬美元創辦的湖南懷恩殯儀服務公司(現在已有22家連鎖店),甚至還提供生前關懷服務,讓老人提前為自己的身後事做規劃,也取得了豐厚的收益:2008年營收6457萬元,純利1380萬元。

李老闆認為,那些已經上市或者已有一定品牌效應的大型殯儀服務公司將能在逐漸放開的中國殯儀服務領域獨佔先機,做大做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725

美國最大殯葬服務龍頭SCI公司成長史:靈活併購+一站式服務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16/144156.html

併購搭建營業網絡

總部位於休斯頓的SCI成立於1962年,並於1969年上市。自成立之日起,SCI就確立了大規模擴張的長期發展策略。經過近50年的發展,SCI在北美地區擁有1302家殯儀館和369塊墓地,遍佈美國43個州,龐大的分支機構使其服務範圍覆蓋了全美80%的家庭,並將其服務網絡延向南美洲和歐洲大陸。SCI如何成就當前領先地位?答案是併購。

SCI的併購的三個階段

1962-1992年,為謹慎擴張期。此時,SCI的擴張方向僅限於北美市場,並通過在全美各地收購地方性殯儀館,變身成為連鎖殯儀館經營商。不過,SCI只收購那種一週安葬10多個死者就能盈利的殯儀館,對那些小型的生意冷清的殯儀館則置之不理。至彼得·林奇在上世紀80年代初投資之時,SCI擁有461家殯儀館、121處公墓、76家花店、21家殯葬品製造供應中心,以及3家棺材分送中心,能夠提供全套的殯葬服務。在此期間,SCI由於為被稱為「悲壯的怪才」的億萬富翁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提供了葬禮服務而一舉成名。

1992-1999年,為快速擴張期。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行業內做大做強,蠶食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無疑是最佳選擇。在此期間,SCI不僅加快了在北美的佈局,還將業務觸角伸向了歐洲大陸、澳大利亞等地。研究顯示,自有資金、股權融資、銀行貸款以及換股等主要方式支撐了SCI的快速擴張。1993年,SCI邁出了海外併購的第一步,收購了一家澳大利亞殯儀墓地一體化公司;1994年收購了英國兩家最大的殯儀服務公司Great Southern Group plc和Plantsbrook Group plc,使得SCI當年通過收購增加的殯儀館、墓地、火葬場累計數量高達726家。1995年更是SCI的擴張高峰,它收購了法國兩家最大的殯儀公司,在歐洲搭建了最大的殯儀墓地一體化公司。同時在本土市場以2億美元吞食北美第四大殯葬服務公司Gibraltar Mausoleum。完成了對Gibraltar Mausoleum的收購後,SCI在美國的覆蓋面增加到41個州。

SCI大規模擴張的步伐直到1999年才停止。外圍市場因素和經濟效益的改變使它不得不放棄以擴張為主要發展策略的計劃。此時,SCI的規模達到了最高峰,在全球範圍內經營的殯儀館、墓地、火葬場分別為3823、525和198家,遍佈20個國家和地區,由此成為全球最大的殯葬服務企業(表1)。

\

而1999年至今,是SCI的調整及理性擴張期。上世紀90年代在行業內瘋狂擴張的並非SCI一家,當時殯葬公司普遍認為通過併購可以提高協同效益,從而降低成本。因此,在整個90年代,北美地區的殯葬業掀起一股合併的浪潮。併購的成本不斷抬升,而資金回報率不斷降低。SCI的收入從1993年的8.99億美元迅速增長至1999年的30.07億美元,收入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2.29%,但毛利率卻從1993年的29.3%下降到1999年的19.4%,2000年更是下滑至12.8%(圖1)。

\

2000年,SCI進入調整期,開始從早期依靠擴張來提高收入,逐步轉向增加現有企業銷售收入和打造強勢品牌來提高盈利能力,即由外延式增長調整為內涵式增長。促使上述調整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瘋狂的併購擴張導致了大量的負債,公司財務壓力劇增(圖2),1999年SCI的債務已經高達10.5億美元,同期現金流量僅為5780萬美元。

\

打造統一的品牌標識是SCI調整期的重要舉措。2000年以前,SCI併購的殯儀公司仍然保留其原有的名字,以致其品牌價值無法彰顯。2000年,SCI決定在北美地區統一以Dignity Memorial品牌來命名所有經營的公司,同時保留了原經營網點的名號。比如名為Geo.H.Lewis&Sons Funeral Directors 就變更為Geo.H.Lewis&Sons Funeral Directors,a Dignity Memorial?? provider,以此突出SCI擁有的完善經營網絡服務。

另一重要舉措是收縮戰線,減緩財務壓力。為了提高公司的現金流量,使公司的財務運轉維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SCI從2000年開始重整在北美地區的部分殯儀館和墓地業務。同時通過引入第三方合作和直接出售資產的方式逐步退出了某些國際業務。按照SCI的長期規劃,它最終將完全拋售北美之外的所有國際業務,專注於打造北美地區的核心資產,提供高質量的殯儀墓地一站式服務。經過5年的內部整合處理,經濟效益明顯。SCI經營的殯儀館、墓地和火葬場數量由2000年的3611、569和200家降至2005年的1058、358、130家,大幅減少公司的運營成本,而毛利率則從12.8%回升到17.4%。通過出售海外業務得到的收益,SCI清償了大部分債務,同時充沛了現金流,極大地改善了公司的財務狀況,使得其在後來能成功完成對競爭對手的吞併。

調整長期發展策略後,SCI的元氣得以恢復,併購擴張之劍再度出鞘。不過,此時SCI不再是近乎盲目的大小通吃,而是更為理性地選擇質地優良又能帶來協同效應的收購標的。2006年11月,SCI以總額12億美元的代價吸收合併了北美第二大殯儀服務公司Alderwoods Group,Inc.。該公司是SCI在北美地區的最大競爭對手,擁有594家殯儀館、72家墓地公司和60家殯儀墓地的一站式服務公司。通過整合其現有資源,SCI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獲得了併購後的協同效應,提高了運作效率。  Alderwoods的優質資產使得這次收購活動在第一年就給SCI帶來了9000萬美元的稅前收入。完成對Alderwoods的併購後,SCI的經濟效益得到顯著提升,2007年的毛利達4.66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34%,毛利率穩步增長到20%以上。2009年10月,SCI與Keystone簽定了初步協議,擬斥資2.56億美元併購這家擁有199家殯儀館和15個墓地、專注於服務中小規模市場的北美地區第五大殯儀服務公司。

預訂服務事半功倍

SCI不僅規模取勝,而且是一站式殯葬服務的典範,在完善的網絡體系下,能夠為客戶提供殯儀服務、火化服務和墓地選擇等一站式服務。通過對產業鏈的全覆蓋,SCI在提升規模之時,增強了整體抗風險能力。不過,在SCI的業務架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其在全球首創的殯儀預訂服務,該服務客觀上為SCI的擴張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和業務保障。

與國人對殯葬服務的忌諱不同,在國外提前預訂棺材和墓地跟預訂汽車一樣普遍。預訂殯儀服務是一項非常受歡迎的業務,這一業務使公眾可以在目前還能負擔得起的時候付清自己將來的喪葬服務費,即使日後費用上漲了3倍,其家人也不用再付一分錢。對死者的家屬來說這非常不錯,對SCI而言則更為有利。

對SCI而言,通過預訂服務得到的現金相當於一筆可以多年無償使用的借款。按照法律要求,SCI通過收取預訂殯儀服務費和墓地費用得到的資金,需按一定比例轉移至信託基金和永久維護信託基金,直至交易的商品或服務正式完成才能把信託基金中相應的資金劃歸公司。轉移至信託基金的資金比例按照各個州政府的法律要求而定,以密蘇里州為例,其要求支付的比例為80%。一般而言,信託基金可以被投資用於購買股票、固定收益資產或者共同基金等,而投資取得的收益全部歸SCI所有。假如這項預訂服務每年的收入為一億美元,等到公司完成預訂的服務時,原始資金有可能得到數十倍的增長。運用預訂服務得到的資金,SCI在2005-2007年的投資收益分別為8350萬美元、1.26億美元和3240萬美元。而未轉移至信託基金的部分,則自然轉入營運資金,沉澱在經營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截至2008年底,SCI尚未履行契約的預定服務價值高達62億美元,為其併購擴張提供足夠的底氣。

點評:「理想」的殯葬業態什麼樣?

長安私人資本管理合夥人 姜山

相信電影《入殮師》的觀眾,多為之感動。還逝者尊嚴、給逝者與生者最後一次牽手交流愛和怨的機會,將終極關懷中流露的人性溫暖留給生者。跨界手藝人和生意人的從業者,將殯葬服務提升至藝術層次,換來應得的殷實的物質與精神回報。這應該是喪葬業的本質之一。

婚喪嫁娶,在城市化、後工業化的時代,正迅速地產業化、資本化。其運營模式、投資價值,已開始進入實業家和投資家熱議的範圍。面對這些話題,筆者卻時時感到沉重。殯葬,這一深深跨界靈肉、人倫、文化的「終極」服務,在今天諸多相對更趨「交易」型的服務業態尚未成熟的時境裡,其產業化、資本化進程能否得以健康發展?懷此惶恐的心情,筆者願嘗試對心目中「理想」殯葬業態做若干拋磚引玉式的描述。

企業層面:一、服務設計,兼顧共性和個性需求,宜簡勿繁,避免客戶選擇時佔用殯葬特殊時期的過多時間;二、服務推介與執行,實施顧問營銷及負責制;三、積極推出預約服務,給逝者在世時選擇告別方式、規格的機會;四、把握規模化和個性化平衡,前台服務個性化、後台運作適度規模化;五、品牌定位兼顧客戶對品牌內涵不同甚至矛盾的訴求,SCI的「雙品牌」策略即是實現方式之一;六、相較成本控制,更為關注服務溢價能力,按經營策略定義並持有核心資產,擴張中直營和特許經營模式並存;七、以客戶人倫、文化訴求為基本,中國生命在內地的成功,除主文中闡述的理由外,當與其來自傳統文化保持最好的台灣地區相關。

產業層面:以市場化運作為主,監管宜在國家基本法規框架裡,由行業自律機構立規執行。政府可效仿養老金模式,預收殯葬費,市場化選擇服務提供商,給缺乏支付力群體提供基礎保障同時,為大眾提供一款「公共服務選擇」,給私營從業者帶來競爭和間接監督。

(本文作者和也,微信公共賬號zgbgqz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6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