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糖尿.腎病夾攻孫明揚太太:仔女勸佢換腎

2011-5-5  NM




特首曾蔭權的領導班子管治危機沒 完沒了,兩年多內已有六名高官患病。上月被踢爆去年底已患有腎衰竭、六十七歲的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原來早於兩、三年前患上家族遺傳糖尿病,暗藏患腎病的機 會。去年底證實患腎病後,子女更一度考慮讓他換腎,健康狀況未必如他所說般「良好」。孫太鍾小芬向本刊披露,孫公現由港大腎科權威,以中西醫合璧療法治腎 病。

上週四,即孫明揚被揭發患腎病翌日,在下着微雨的中午,孫明揚與友人在香港會所吃午飯後,獨自步行回政府總部。記者問他不少醫生指他的腎臟僅餘一成半功 能,應該辭職休養,他依然面帶笑容回應:「我自己個身體,好唔好我自己知呀!係有時有啲攰,但係我好夠瞓,夠休息!啲醫生喺出面好多嘢講嘅,佢哋又唔係我 個主診醫生,我個醫生唔係咁講喎!」孫早前曾表示自己「健康狀況良好」,記者追問他有否隱瞞病情及講大話,他終按捺不住發??:「邊有隱瞞啫?咩講大話 啫?講晒啦!我呢啲都市病,高血壓、食吓藥,個個都有o架啦!我唔係狀況良好係咩呀?呢啲唔使公布啦!係咁啦!」

孫太認家族遺傳

「起初聽到都覺得得人驚!以前有呢個病好似end of the day、好慘,但好彩而家醫學昌明,好多辦法overcome。」孫太接受本刊電話訪問說,丈夫孫明揚早於兩、三年前,已證實患上糖尿病,屬家族遺傳,其 老爺孫器之生前亦有糖尿病、血壓高,孫明揚及其子女也有定期檢查血糖、血壓是否過高。「佢舊年check時,血糖同膽固醇都低,仲正常過我,以為佢無事。 點之十月,喺QM(瑪麗醫院)先發現。」孫太說孫公知道患有腎病後,已立即向護士學習如何自己「洗肚」(即腎衰竭病人的腹膜透析治療),不需要他人協助, 亦沒有聘請看護,「個護士教佢要好小心,以免受感染。」

錯食麥皮

孫明揚患病後,孫太十分注意其飲食,煮餸也會清淡一點、少肉、少糖及少鹽,她更自爆起初不知道丈夫患病,還以為麥皮對健康有益,可以降膽固醇,二人常吃, 「後來問醫生先知對腎病病人嚟講,係剛剛相反!」腎科專科醫生何仲平解釋,麥皮含高磷質,若腎功能正常排出沒有問題,相反腎衰竭病人,若食含磷質食物,無 法排出,會導致鈣質下降及令副甲狀腺升高等,可能引發併發症,包括全身痕癢、神經線萎縮等,不建議腎病病人食麥皮,「如果要洗肚,本身已經需要食藥去磷, 更加唔應該食。」

孫太形容孫公腎衰竭如「silent disease」,但何醫生說腎衰竭非突發性疾病,初期已有跡象。腎衰竭可分為五級,若腎功能餘下一成半以下,屬最嚴重的第五級,須要洗肚或洗血。患有糖 尿病的病人,一半以上均會引致腎衰竭,醫生會建議他們檢查身體時驗尿及微蛋白,以便及早接受治療。

每日早晚食冬蟲草

為協助孫明揚治病,孫太四處訪尋中西腎科名醫,現時由瑪麗醫院腎科權威黎嘉能教授任其主診醫生,同時找到港大中醫藥臨床研究中心的高級中醫師蔡潯遠,調理 身體。蔡為國內知名專醫腎衰竭及男人病專家。黎嘉能則為本港腎科權威,曾出任瑪麗醫院和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內科主管,但他將於六月離開瑪麗,轉投養和醫院, 擔任醫務總監。孫太透露,孫公服食多種西藥,加上洗肚,身體較易疲倦及虛弱,故須食中藥及冬蟲草調理身體。「而家早晚都會俾佢食冬蟲草,食咗之後,個孫仲 話見到爺爺最近出番啲黑髮,好似真係幾好。「佢照樣週末唱歌、打麻雀。現在無嘢改變,佢洗肚時條喉可以伸延到十呎長,有部機插住,但佢照樣可以去睇 DVD、睇書、紀錄片等。」

曾班子患病成員

時間/官員/職位/健康問題/去留2008/馬時亨/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混合靜脈動靜脈畸形症/辭職2009/曾俊華/財政司司長/心臟血管栓塞,須 通波仔/留任2011/劉兆佳/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泌尿科疾病,須做手術/留任2011/林瑞麟/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心臟血管栓塞,須通波仔/留任 2011/劉吳惠蘭/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結腸癌,須切除腫瘤及化療/辭職2011/孫明揚/教育局局長/小腸氣、糖尿病、腎衰竭,須洗肚/留任

曾考慮換腎

她坦言,起初知道丈夫患病後,子女頗擔心,考慮過叫他接受換腎手術,但主診醫生則認為孫明揚情況未需要。孫公已在港府任職達四十五年,孫太說他仍希望做人 有始有終,可以完成尚餘的十四個月任期,「有時唔係就咁話唔做就得。如果佢afford得到,無理由唔俾佢做!醫生都話佢可以正常做嘢、生活,咁係對佢最 好,淨係夜晚瞓覺時洗肚。」其實,孫明揚除患有糖尿病、腎病,今年初亦因小腸氣手術入院,早前出訪越南前兩、三週,亦疑因工作太繁忙及冷親而感冒,健康狀 況令人擔心。

公幹頂酒捱到病

高官相繼患病,孫明揚已是曾蔭權班子第六位患重病的成員,令人關注一眾問責官員所承受的工作壓力。「官員相繼患病,反映咗政府嘅架構滯後,應付唔到香港嘅 需要。」曾經擔任保安局局長的葉劉淑儀,以上月初因腸癌請辭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劉吳惠蘭為例:「劉太真係捱病,佢個局其實職權過廣,係以前資訊科技及 廣播局、工商及科技局同經濟發展及勞工局三個局嘅工作合併而成,要管嘅嘢實在太多,佢又多無必要嘅外訪,試過有次為咗簽份協議,要特登飛去瑞典,四日來 回,對佢嚟講係好頻撲,喺香港同領事簽咪一樣。」葉太慨嘆。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工作量大,除了局長,即使是公務員的常任秘書長,亦同樣捱到病。政界人士透 露,前常秘蔡瑩璧因須與內地官員打交道,經常飲酒應酬,蔡亦因「飲得」而須代劉太頂酒,商界立法會議員黃宜弘曾在記者面前盛讚蔡是千杯不醉。不過,據知蔡 因工作辛勞及長期飲酒,健康每況愈下,即使劉吳惠蘭辭職後,政府欲拉攏已退休的她任局長,她也以健康為由拒絕。

副局長「幫倒忙」

政府聲稱為減輕局長工作,於○八年設立政治「四不像」:副局長及政治助理職位,效用卻一直受質疑。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批評:「直情係成效不彰啦!比 較好嘅只係得梁卓偉(食衞局副局長)同黎棟國(保安局副局長)!」他評兩位病重局長的副手:「陳維安(教育局副局長)本身就無教育經驗,搞電子書同教科書 問題都無成績;至於蘇錦樑(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你見劉太辭職後都無乜聲音支持佢上就知啦!」

葉劉淑儀亦質疑副局長的作用:「以前局長都會有個『大保』(Superintendent Undersecretary),局長唔喺度就要睇晒成個局嘅事務,但係而家副局就淨係識幾樣,好似蘇錦樑淨係做競爭法,其他嘅唔識,又駕馭唔到啲公務 員,仲要劉太教佢,仲加重咗局長嘅工作!」副局長難成大器,葉劉淑儀認為政府要找接班人十分困難:「呢屆政府剩番十四個月,如果公務員升上去好大風險,萬 一下屆特首唔要佢就即刻失業;而且而家政府民望低,社會要求又高,都幾難搵人願意接手。煲呔都無得揀,一定要孫公留任。」

美台總統健康須公布

特區政府問責官員並無健康申報制度,高官健康狀況一般不向外公布。特首曾蔭權所說的「完善機制」,只是高官自行判斷,若病情影響工作,才向公眾交代或請 辭,惟今年四名高官有病全部由傳媒踢爆,政府才被迫公布。美國和台灣正、副總統則每年均有公布健康檢查結果,如美國總統奧巴馬去年有交代他膽固醇偏高;台 灣的總統馬英九肥了一點一公斤、腰圍瘦了六公分,做了心電圖、腸胃、心臟冠狀動脈等檢查,右膝開刀後情況也有公布。葉劉淑儀及王永平建議,港府應仿效外 國,公布官員健康狀況,以增加政府透明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53

移動醫療細分行業研報之糖尿病app(2):競爭分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5/144954.html
七、糖尿病app行業總結

Dr.2決定換一種寫法,不再像上一篇牙科app行業報告中那樣對此新興行業進行量化評分。因為對於糖尿病app市場來說,基於中國糖尿病患者規模巨大且成長迅速,以及全社會對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的巨大需求,併發症多且後果比較嚴重,再結合其患病人群需要終身防治的特點,這是特別適合於移動醫療的細分行業之一,也是最有吸引力的領域。只要移動醫療這個行業會有大機會,這裡,一定會出一些比較強的企業,毫無疑問!

但是大夥必須冷靜,因為市場很好,那跟我們有什麼必然聯繫呢?就像誰都知道那座山上有黃金,那又如何,你挖挖看?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客戶和潛在的困難。

Everett Rogers 提出的技術接納生命週期曲線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參考。見下圖4:

\

圖4

從理論上來說,在市場的導入階段,新產品發燒友和產品嚐鮮者構成了早期市場。一般隨著時間的變化,早期市場會逐步成長到主流市場,就如上圖那誘人的曲線一樣。無論創業者是否學習過這些理論,在實戰中的直覺通常都會根據行業的生命週期來規劃自己的產品路線圖。Dr.2認為:這條誘人的曲線往往正是將不少創業者引入歧途的奪命符。

首先,這條曲線暗示新產品發燒友是屬於早期客戶的範疇, 其實他們不是, 他們只是下載app試用一下而已,通常他們沒有那種亟待解決的需求,對產品也沒有附著力,就如同一個新款手游去玩一下,缺乏對產品的粘性。因此不要因為早期客戶的快速增長而盲目樂觀。其實Dr.2團隊中的某產品經理曾經隨意將我們的「中國好醫生」app半成品放上Android市場,沒有任何推廣,僅半天就有莫名其妙的500個下載直到我們把它撤下來,其實這些下載毫無任何價值,數據和流量也無意義。

第二,這條誘人的曲線還讓許多創業者以為只要推廣足夠的時間,就是自然增長也能讓早期市場的流量水道渠成,從此變得盲目樂觀,似乎幸福就在不遠的將來。夢想雖然可以激發動力,但我們還是要回到現實。企業必須在除「發燒友」之外的用戶群裡贏得較多早期市場(天使用戶),否則還談什麼成熟市場呢,因為市場很難給你多次機會。

第三,後面大幅上升的曲線展示了龐大的主流市場,也讓許多創業者產生一種錯覺,只要繼續加大營銷力度,客戶的數量就一定會增長,這種思維已經深植在許多創業人的商業理解中。Dr.2 則認為,不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一味執行, 非常容易去「西天取經」,而且這樣的執行力越強,死亡概率越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每一步都無比正確,但是走向死亡」!因為在前面兩點中,即使產品一團糟,但是如果真的有強有力的營銷方案和團隊去執行的話,仍然可能會走出「漂亮曲線」,但是這可能是強行拔出來的數據,而不是產品內生性增長換來的,企業領導者必須要有清醒的判斷才行。營銷確實非常重要,尤其在早期,不過產品最終要確實有用方便才行,否則你給客戶下跪也沒有用,但十分常見的很多互聯網思維腦殘粉把過度營銷當做「專治各種不服」的萬能鑰匙了。當然,90%以上的初創企業考不考慮如何跨入主流市場,其結果都沒有分別,因為他們在還沒走到那一步的時候就已經被市場淘汰了,正如第一章裡所列表的那些壽終正寢的糖尿病app一樣。

Dr.2 認為,在一個全新未知的市場,糖尿病app的創業者們不一定必須要將搶佔市場份額作為當前的目標。因為前面已經反覆強調過,搶佔一個發燒友和天使用戶的市場份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然後獲得一個快速數據增長,真的有那麼大價值嗎?當然如果毫無根據地迷信什麼先發優勢,一味追求速度,那很有可能將創業公司推上一條不歸路,即使拿速度為先的TMT行業來說,我們也可以負責任地以史為鑑,淘寶不是最早做電子商務的,Dr.2玩易趣兩年才知道淘寶;騰訊在一年後才開始模仿ICQ等軟件;百度更不是第一個做搜索的;而美團則是在千團大戰之中,才開始成立的;360之前,殺毒這個行業已經做了20年;小米更不是第一個做手機的。而通常比較早期的公司成為炮灰的概率非常之大,就像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時候,幾十億美金的公司都照死不誤,所以很多初創公司的商業計劃書中認為自己有先發優勢,是非常可笑的,如果我們冷靜進行大樣本統計概率分析,會發現,先發很多時候等價於先死。

我們認為,糖尿病app開發者的當前目標應該是慢慢培育市場,不要為追求速度去揠苗助長,利用有限的資源做好三件事:讓用戶瞭解你的app能解決什麼問題;實實在在地發展天使客戶,以及努力不斷嘗試,反覆調整,重視口碑和長粘重用戶,其價值要遠遠大於重視所謂的下載量,激活量等虛榮指標,雖然這是行外極具互聯網思維的「風師們」最喜歡的東西。

One more thing!我不得不還有幾句話要說,那就是充分估計到你所遇到的中國國情與實際困難,有以下幾點:

1. 糖尿病app的所有商業模式中都有一個基石,那就是患者必須長期記錄自己的各種數據,監測血糖,才有後面的很多故事講下去,比如患者管理啊,大數據啊,節約醫療費用啊等等。但是根據大量數據分析表明,患有糖尿病且購買血糖儀的國人,每年試紙平均消費量只有80條左右,而根據與內分泌科醫生和「掌控糖尿病」團隊交流的情況看,在他們的長期分組觀察中,即使比較重視的人,每週平均測試也不過2.7次,即使這樣還是「大大」超出了他們的預期,那你的app哪裡來的大數據啊?哪裡來的醫療價值呢?要知道,歐美國家的試紙消耗量一般是每人每年300條左右!

2. 還有,從上面也可以看出,我國患者的依從性是比較差的,經常嫌麻煩,或者覺得測不測無所謂,想起來就測一回,醫生的話都未必聽,何況是你一個商業公司的人呢?而且你根本無法讓其立竿見影地受益,反而要改變他的一種生活方式,要知道人是最難改變的,尤其是老年人。因此在真實推廣起來確實困難重重,成本飆升,容易失控,所以,從國情實際出發,在推廣策略中,誰最先佔據「得到醫生認可」這個天王山,誰才最有機會勝出!不要看誰短期的用戶多,活躍高,那價值不大,而且由於基數過小,分分鐘就可以被替代。

3. 想要得到醫生的認可,就可能不得不走學術的路線了,這並非什麼回扣的問題,醫生一定是確保這個東西方便有效,不會給自己找麻煩,才會使用,也才會推薦給患者。醫生在其醫學專業之外,是一群非常懶的人,非常急躁的人,也是非常挑剔的人,因為平時的工作實在太忙了,也沒有時間耐心聽你的商業宣傳,所以需要紮實有效的數據,論文和學術報告,持續營銷,才有可能接受一部分。目前糖護士已經著手聯合湘雅醫學院嘗試兒童1型糖尿病的學術研究,掌控糖尿病也已經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分組測試與對照研究。這個方向是必須堅持的,但是現在好多的小團隊由於總想快速抓客戶,一鳴驚人或者一下融大資,就只想追求Dr.2上文提到的「誘人曲線」。不重視學術營銷這一塊,不重視醫生的運營,基本上沒有什麼機會了,你短期拿了幾千個用戶又怎麼樣,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後勁!因為這是糖尿病這個細分行業決定的,這與類似春雨醫生這種以「輕問診」早期獲取大流量的行業大不一樣,因為你面對的核心用戶是一批「重患者」!

4. 綜上所述,由於開拓用戶的成本是逐漸上升,而不是逐漸減少的,因為早期容易拿到的用戶可能都拿到,後面容易剩骨頭,所以該行業創業團隊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融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想做「大盤」的話通常三年內都無法收支平衡,而且增長曲線比較慢。這樣的話,最多融資的企業將有大概率勝出,比如最近「某醫幫」得到了南極電創投的大力度融資。最有產業背景支持的公司將比較容易渡過早期難關,比如三諾今天在博鰲開西普會,也要帶著「某護士」的產品,並進行主題演講來推一把,這些有形無形的資源,將對整個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免責聲明:本研報是基於目前已公開的信息攥寫。我們不能保證文中陳述觀點不發生變化。本研報所陳述的觀點只作為您的參考,在任何情況下,我們不對任何人使用本研報中的任何內容所引發的任何後果負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54

移動醫療細分行業研報之糖尿病app(3):誘人曲線的陷阱!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5/144955.html

i黑馬註:最近,科技公司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帶有健康和運動追蹤功能的可穿戴設備。同時,醫療硬件領域也逐漸受到關註,風投已經開始流入。這是一座亟待開掘的金礦,機會和風險並存…本文為作者《移動醫療細分行業研報系列的第三篇。

\七、糖尿病app行業總結

Dr.2決定換一種寫法,不再像上一篇牙科app行業報告中那樣對此新興行業進行量化評分。因為對於糖尿病app市場來說,基於中國糖尿病患者規模巨大且成長迅速,以及全社會對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的巨大需求,並發癥多且後果比較嚴重,再結合其患病人群需要終身防治的特點,這是特別適合於移動醫療的細分行業之一,也是最有吸引力的領域。只要移動醫療這個行業會有大機會,這里,一定會出一些比較強的企業,毫無疑問!

但是大夥必須冷靜,因為市場很好,那跟我們有什麽必然聯系呢?就像誰都知道那座山上有黃金,那又如何,你挖挖看?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客戶和潛在的困難。

Everett Rogers 提出的技術接納生命周期曲線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參考。見下圖4:

\圖4

從理論上來說,在市場的導入階段,新產品發燒友和產品嘗鮮者構成了早期市場。一般隨著時間的變化,早期市場會逐步成長到主流市場,就如上圖那誘人的曲線一樣。無論創業者是否學習過這些理論,在實戰中的直覺通常都會根據行業的生命周期來規劃自己的產品路線圖。Dr.2認為:這條誘人的曲線往往正是將不少創業者引入歧途的奪命符。

首先,這條曲線暗示新產品發燒友是屬於早期客戶的範疇, 其實他們不是, 他們只是下載app試用一下而已,通常他們沒有那種亟待解決的需求,對產品也沒有附著力,就如同一個新款手遊去玩一下,缺乏對產品的粘性。因此不要因為早期客戶的快速增長而盲目樂觀。其實Dr.2團隊中的某產品經理曾經隨意將我們的“中國好醫生”app半成品放上Android市場,沒有任何推廣,僅半天就有莫名其妙的500個下載直到我們把它撤下來,其實這些下載毫無任何價值,數據和流量也無意義。

第二,這條誘人的曲線還讓許多創業者以為只要推廣足夠的時間,就是自然增長也能讓早期市場的流量水道渠成,從此變得盲目樂觀,似乎幸福就在不遠的將來。夢想雖然可以激發動力,但我們還是要回到現實。企業必須在除“發燒友”之外的用戶群里贏得較多早期市場(天使用戶),否則還談什麽成熟市場呢,因為市場很難給你多次機會。

第三,後面大幅上升的曲線展示了龐大的主流市場,也讓許多創業者產生一種錯覺,只要繼續加大營銷力度,客戶的數量就一定會增長,這種思維已經深植在許多創業人的商業理解中。Dr.2 則認為,不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一味執行, 非常容易去“西天取經”,而且這樣的執行力越強,死亡概率越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每一步都無比正確,但是走向死亡”!因為在前面兩點中,即使產品一團糟,但是如果真的有強有力的營銷方案和團隊去執行的話,仍然可能會走出“漂亮曲線”,但是這可能是強行拔出來的數據,而不是產品內生性增長換來的,企業領導者必須要有清醒的判斷才行。營銷確實非常重要,尤其在早期,不過產品最終要確實有用方便才行,否則你給客戶下跪也沒有用,但十分常見的很多互聯網思維腦殘粉把過度營銷當做“專治各種不服”的萬能鑰匙了。當然,90%以上的初創企業考不考慮如何跨入主流市場,其結果都沒有分別,因為他們在還沒走到那一步的時候就已經被市場淘汰了,正如第一章里所列表的那些壽終正寢的糖尿病app一樣。

Dr.2 認為,在一個全新未知的市場,糖尿病app的創業者們不一定必須要將搶占市場份額作為當前的目標。因為前面已經反複強調過,搶占一個發燒友和天使用戶的市場份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然後獲得一個快速數據增長,真的有那麽大價值嗎?當然如果毫無根據地迷信什麽先發優勢,一味追求速度,那很有可能將創業公司推上一條不歸路,即使拿速度為先的TMT行業來說,我們也可以負責任地以史為鑒,淘寶不是最早做電子商務的,Dr.2玩易趣兩年才知道淘寶;騰訊在一年後才開始模仿ICQ等軟件;百度更不是第一個做搜索的;而美團則是在千團大戰之中,才開始成立的;360之前,殺毒這個行業已經做了20年;小米更不是第一個做手機的。而通常比較早期的公司成為炮灰的概率非常之大,就像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時候,幾十億美金的公司都照死不誤,所以很多初創公司的商業計劃書中認為自己有先發優勢,是非常可笑的,如果我們冷靜進行大樣本統計概率分析,會發現,先發很多時候等價於先死。

我們認為,糖尿病app開發者的當前目標應該是慢慢培育市場,不要為追求速度去揠苗助長,利用有限的資源做好三件事:讓用戶了解你的app能解決什麽問題;實實在在地發展天使客戶,以及努力不斷嘗試,反複調整,重視口碑和長粘重用戶,其價值要遠遠大於重視所謂的下載量,激活量等虛榮指標,雖然這是行外極具互聯網思維的“風師們”最喜歡的東西。

One more thing!我不得不還有幾句話要說,那就是充分估計到你所遇到的中國國情與實際困難,有以下幾點:

1. 糖尿病app的所有商業模式中都有一個基石,那就是患者必須長期記錄自己的各種數據,監測血糖,才有後面的很多故事講下去,比如患者管理啊,大數據啊,節約醫療費用啊等等。但是根據大量數據分析表明,患有糖尿病且購買血糖儀的國人,每年試紙平均消費量只有80條左右,而根據與內分泌科醫生和“掌控糖尿病”團隊交流的情況看,在他們的長期分組觀察中,即使比較重視的人,每周平均測試也不過2.7次,即使這樣還是“大大”超出了他們的預期,那你的app哪里來的大數據啊?哪里來的醫療價值呢?要知道,歐美國家的試紙消耗量一般是每人每年300條左右!

2. 還有,從上面也可以看出,我國患者的依從性是比較差的,經常嫌麻煩,或者覺得測不測無所謂,想起來就測一回,醫生的話都未必聽,何況是你一個商業公司的人呢?而且你根本無法讓其立竿見影地受益,反而要改變他的一種生活方式,要知道人是最難改變的,尤其是老年人。因此在真實推廣起來確實困難重重,成本飆升,容易失控,所以,從國情實際出發,在推廣策略中,誰最先占據“得到醫生認可”這個天王山,誰才最有機會勝出!不要看誰短期的用戶多,活躍高,那價值不大,而且由於基數過小,分分鐘就可以被替代。

3. 想要得到醫生的認可,就可能不得不走學術的路線了,這並非什麽回扣的問題,醫生一定是確保這個東西方便有效,不會給自己找麻煩,才會使用,也才會推薦給患者。醫生在其醫學專業之外,是一群非常懶的人,非常急躁的人,也是非常挑剔的人,因為平時的工作實在太忙了,也沒有時間耐心聽你的商業宣傳,所以需要紮實有效的數據,論文和學術報告,持續營銷,才有可能接受一部分。目前糖護士已經著手聯合湘雅醫學院嘗試兒童1型糖尿病的學術研究,掌控糖尿病也已經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分組測試與對照研究。這個方向是必須堅持的,但是現在好多的小團隊由於總想快速抓客戶,一鳴驚人或者一下融大資,就只想追求Dr.2上文提到的“誘人曲線”。不重視學術營銷這一塊,不重視醫生的運營,基本上沒有什麽機會了,你短期拿了幾千個用戶又怎麽樣,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後勁!因為這是糖尿病這個細分行業決定的,這與類似春雨醫生這種以“輕問診”早期獲取大流量的行業大不一樣,因為你面對的核心用戶是一批“重患者”!

4. 綜上所述,由於開拓用戶的成本是逐漸上升,而不是逐漸減少的,因為早期容易拿到的用戶可能都拿到,後面容易剩骨頭,所以該行業創業團隊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融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想做“大盤”的話通常三年內都無法收支平衡,而且增長曲線比較慢。這樣的話,最多融資的企業將有大概率勝出,比如最近“某醫幫”得到了南極電創投的大力度融資。最有產業背景支持的公司將比較容易渡過早期難關,比如三諾今天在博鰲開西普會,也要帶著“某護士”的產品,並進行主題演講來推一把,這些有形無形的資源,將對整個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免責聲明:本研報是基於目前已公開的信息攥寫。我們不能保證文中陳述觀點不發生變化。本研報所陳述的觀點只作為您的參考,在任何情況下,我們不對任何人使用本研報中的任何內容所引發的任何後果負責。

作者簡介:
Dr.2(十年臨床工作經驗,現任MediCool醫庫軟件公司董事長。個人微信號:1340603421)


移動醫療細分行業研報之糖尿病app(1):糖尿病App400萬用戶,百億級市場規模分析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5/144953.html

i黑馬註:最近,科技公司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帶有健康和運動追蹤功能的可穿戴設備。同時,醫療硬件領域也逐漸受到關註,風投已經開始流入。這是一座亟待開掘的金礦,機會和風險並存…本文為作者《移動醫療細分行業研報系列的第一篇。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以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又或兩者兼有引起。糖尿病長期存在的高血糖,會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主要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糖尿病屬於慢性病,是一種雖然不具有傳染性、但需要終身管理和治療的疾病,有一定遺傳傾向。

一、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超億,飆至世界第一

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最新發布的《糖尿病地圖》顯示,2013年全球約有3.82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而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以9840萬飆至世界第一,這意味著中國幾乎每15個人當中就有一個確診患有糖尿病,還不包括部分自己不知道的隱性患者。

如果包含食品藥品、醫療服務、並發癥處理、健康管理和日常監測的話,有資料顯示,整個糖尿病相關產業每年約為4000多億美金的容量。據IMS統計,僅2012年全球糖尿病的藥品市場規模就達424億美元,而且每年平均增長率約為8.2%,在全球藥品市場中排第四位。而我國糖尿病的藥品市場規模同樣發展迅速,截止2013年,市場規模達173.77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18年,我國糖尿病藥品市場的規模將接近300億元,而且增速要大大超過全球平均。

\圖1:我國糖尿病用藥市場規模預測(單位:億)

二、我國糖尿病患者總人數持續上升

從《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13)》報告和IDF公布的數據中發現,關於糖尿病患病率自2008到2013年逐年遞增,死亡人數也從2008年的91萬上升到2013年的135萬,在全球的糖尿病死亡人數中,中國占1/4。預計到2018年,我國糖尿病人數將達到1.2億,平均以每年3%的增長態勢持續遞增。

\圖2:我國未來糖尿病患病人數遞增趨勢

三、糖尿病APP的市場規模和產品分析

1、市場規模

圍繞著糖尿病,市場可謂包羅萬象,它包括降糖食品,血糖檢測,藥物,管理,飲食,運動,晚期並發癥處理等等,而且如前所述,糖尿病已經是世界第二大慢性疾病和第四大藥物市場。但Dr.2分析的糖尿病APP,則是針對糖尿病領域的一個全新市場,因為全新市場就是指開發出一種全新的產品或服務,做從前無法做到或沒有想到的事,或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提高現有市場產品的可用性和便利性的一個市場類型。所以整個移動醫療行業面對的都是一個全新市場。

糖尿病APP市場有哪些特點呢?它和血糖監測硬件等行業有什麽區別和聯系呢?根據中國經營報2014年1月18號的一篇署名為“七年商標爭奪落敗,強生難舍40億血糖儀市場”,結合上市公司三諾生物的年報綜合分析,我們發現,目前中國的血糖儀市場大約為25億-40億元人民幣之間。市場份額的格局為:外資兩大巨頭強生和羅氏公司占據著市場份額頭兩名的明顯優勢,合計份額超過60%。而僅在中國境內銷售的,就有超過30家不同的品牌,其中三諾、怡成等都是國內廠商中的大牌,魚躍醫療也想憑借高性價比和渠道優勢開始發力。目前該行業的盈利模式是:血糖儀幾乎成本定價,以試紙賺錢。以三諾生物為例,該公司2013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48億元,其中血糖測試儀收入為9710.13萬元,血糖檢測試紙收入3.5億元。平均銷售毛利率65%左右,而這主要來源於試紙。我們從以上數據可以分析出血糖儀市場有以下幾個特點:

1.清晰,已知的客戶群體

2.高性能、低價格的客戶需求

3.充分競爭的市場格局,試紙才是核心!

4.外資還有品牌優勢,但是國產替代崛起,國內大品牌的市場份額快速提升。

好了,就到這里為止,Dr.2 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們暫時要忘記血糖儀的銷售額,我們要忽略糖尿病藥品市場的規模。因為糖尿病APP市場是完全不同的,它更像是一個平臺,來連接處於信息不對稱的醫生、糖尿病患者和廠商三端(廠商有硬件商,藥企,醫療機構,食品提供商的),減少整個產業鏈的中間環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而這樣一個全新的市場,你能知道它的市場規模有多大嗎?Dr.2根據公開資料查找,由於水平所限,幾乎一無所獲。目前互聯網上轉發最多的是:“艾媒咨詢預計,到2017年年底,中國移動醫療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25.3億元。最新的方正證券研報,則將移動醫療的規模按照不同的收費模式分成四個部分進行預測(2020年), 第一部分是向藥企收費,預測將達到558.7億元;面向患者的收費,達到465.6億元; 面向保險的收費模式達到13.56億元;最後面向醫生則達到8.13億元;總共為1046億元。我們姑且不計較這些數據的來源與正確性,但我確實發現,許多創業者因為這些數據的激勵,前赴後繼地進入移動醫療,當然糖尿病APP也不能幸免。Dr.2測評小組以各大安卓市場的綜合搜索匯總為例,進行數據分析(見表1),與糖尿病直接相關的app大約就有500多個,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於2011-2012年停止了更新,且版本系統普遍停留在v1.0-2.0之間。

軟件名稱 軟件類別 當前版本號 停止更新時間
糖尿病報時器 生活實用 V1.0 2011.5.13
糖尿病管理 醫療健康 V1.1 2012.5.26
糖尿病日記 生活實用 V1.1 2011.9.03
糖尿病詞典 生活實用 V1.2 2011.1.05
糖尿病知識問答 生活實用 V2.1 2011.10.20
糖尿病藥物速查 醫療健康 V1.2 2011.1.11
瑞京糖尿病 醫療健康 V1.2.0 2012.6.6
…… ……    

表 1

以上都是血跡斑斑的事實,而Dr.2 測評工作室在調查中發現,幾乎所有的糖尿病APP開發者都以IDF發布的中國糖尿病患者的人數,眾多咨詢公司對移動醫療行業的預測作為啟動事業的基礎。但這個市場目前還處在導入期,在此階段,還沒有比較成熟的客戶群體。你或許會反駁我:“不對啊,我有客戶啊,他們喜歡我的產品。”我為你的努力感到高興,但不得不指出許多所謂的客戶只不過是市場的嘗鮮者,真正的大部隊還遠沒有到來。不過好消息是,這個市場還沒有真正大體量的競爭對手。關於糖尿病APP行業中的一些網絡宣傳的明星企業,目前勉強可以納入研究範圍,營銷比較火熱的有:博醫幫、糖護士和掌控糖尿病三家。當然還有一些水下的公司實力更強,但由於保密的原因,暫時不適合公開報道。在此研報的後半段我們將結合這三家公司的不同切入點,通過案例對行業進行詳細分析。

基於以上的分析,Dr.2認為此行業分析的重點評估方向不在市場規模上。我們知道中國的糖尿病市場十分巨大,並且成長十分快速,這暫時足夠讓我們做一些初步的假設了。我國目前糖尿病患者約為1億人,而有醫學流行病學資料提示:中青年(20-50歲)和老年人(50歲以上),在整個糖尿病人數比例約3:7,可是仍然有很多人沒有智能手機或者使用習慣,尤其是農村的老年人。所以假設一年內,中青年里有5-10%的人會使用糖尿病APP產品,而老年人有1-2%的人使用,那麽總共的用戶量約400萬左右(圖3),只占糖尿病人總數的4%。但我們經過大量實地調研後發現,即使這樣,這個數據目前也可能被大大高估了,我是指對產品有長期粘性的用戶。因此它的客戶群體還需要培育,真實的市場規模還需要時間來證明。也許,可能要等這批青年用戶變成老年之後,那……(哈哈,開個玩笑!)

\圖3:糖尿病app的目標用戶數量

(根據圖3取中位數估計,我國糖尿病APP整體用戶數在400萬左右。)

四、行業的生命周期

前文提到,目前其所處的生命周期是市場導入期。此階段的行業特色是高風險,低收益。從糖尿病APP行業來看,目前最大的風險在於用戶對產品的接納程度和時間。而低收益也將考驗企業是否有足夠的實力跨越這個階段。從產品層面來看,我們認為有效用戶的成長速度非常緩慢,但運營和開發成本都比較高,無論是從哪個角度去看。

五、競爭要素

1. 用戶的議價能力

市場類型決定了很多問題,糖尿病APP在目前市場上的500多個產品基本均是免費,如果理論上這些app均能給用戶帶來記錄、提醒、患者教育等需求的話,那用戶可以選擇任何一款產品。所以在現階段,用戶的議價能力還停留在是否接納產品層面。離選擇特定供應商,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培育。

不少創業團隊希望構築自己的業務護城河,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軟硬結合的模式,希望潛在用戶通過購買,使用血糖儀,然後將監測的血糖數據導入進自己的APP里,隨後再把醫患溝通與幹預都做了,大數據也抽空分析了,從而養成用戶長期使用的習慣。然後醫藥廠商會蜂擁而至,既能做廣告,又能賣試紙,還收服務費,艾瑪,世界太美好了!但是現實卻十分骨感,進入硬件市場有兩種方式,要麽自己開發,要麽選擇合適的硬件廠家進行軟件適配。無論選擇哪種模式,都是希望對早已腥風血雨的血糖儀市場進行改變或“顛覆”。在如今非常細分的市場,創業者要麽走低成本策略,要麽有差異化路線,上來就搞平臺或者一體化垂直整合,會超出自己的能力和財力範疇。因此雖然不少創業公司都選擇了軟硬結合的模式,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低成本策略要求創業者制定長期計劃,以低成本贏得市場份額,但現在市場上硬件產品幾乎等於白送,試紙的價格也非常低,而沒有規模效應,也沒有現成渠道,很難做到成本領先;選擇小眾策略走差異化或許稍微穩健一些,但是發展速度過慢,因此不符合“風師們”的胃口,如果融資不暢,收費又困難,意味著“上西天”的概率非常之大。

綜上所述,目前該行業的用戶,討價還價能力非常強,而企業的議價能力受限。下一章我們將繼續討論該行業的競爭要素、替代品的威脅以及環境要素。

免責聲明:本研報是基於目前已公開的信息攥寫。我們不能保證文中陳述觀點不發生變化。本研報所陳述的觀點只作為您的參考,在任何情況下,我們不對任何人使用本研報中的任何內容所引發的任何後果負責。


作者簡介:Dr.2(十年臨床工作經驗,現任MediCool醫庫軟件公司董事長。個人微信號:13406034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57

新穎董事長曾錙翎 改寫工研院兩紀錄 糖尿病患腎病變 她靠驗尿就知道

2014-12-08  TWM
 

新穎生醫公司創下今年兩項紀錄,募得最多資金與付出工研院生醫所最多技轉金紀錄,還獲得國票金控董事長魏啟林投資力挺。幕後推手曾錙翎曾在美國癌症研究所工作,更是「生物標記」一詞的發明人。她如何帶領新穎生醫走到今天?

撰文‧周品均

一家不到二十人的新創公司,一位五十二歲才創業的女董事長,做的是台灣鮮少人搶進的生物標記技術,卻成了工研院生醫所有史以來的最大技轉案︵編按:技轉即技術移轉,意即工研院將自有生物標記技術授權給新穎生醫︶,不只金額超過一億元,還讓國票金控董事長魏啟林掏錢投資它,這是新穎生醫的故事。

今年十月,工研院催生的新穎生醫完成第一輪增資,募資超過三億元,是工研院今年最熱門的投資案。到底新穎生醫有什麼技術,讓創投業的人士耳目一新?答案就在它的英文名字Biomarker(生物標記)。

所謂「生物標記」,是指透過測量血液中的蛋白質或其他分子,來估算可能罹患的疾病。而新穎生醫就是用生物標記技術測量尿液,目的在於提前偵測糖尿病患者是否罹患腎臟病變。

還沒罹病就知道?

在功能衰敗前就著手控制

「很多時候,不是沒有得病,而是現在的檢測方式無法提早檢驗出來。」新穎生醫董事長曾錙翎解釋。新穎生醫的「產品」,就是提早發現罹患糖尿病腎病變的病患,在腎功能開始衰敗前,立即著手控制,延遲病患洗腎時間。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一三年統計,全球糖尿病人口有三.八億人,台灣則有一七五萬人罹患糖尿病,台灣每年花在洗腎的健保支出為三二四億元,是健保支出第一名,而其中有四五%的洗腎患者是因為糖尿病。「做生物標記不只對病人好,健保支出也可以用在更有需要的地方。」曾錙翎說。

其實,想做生物標記研究的人,全世界所在多有。「可是,她起步得早,新穎生醫甚至還趕在別人之前取得專利。」和曾錙翎合作進行腎病收案的台大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莊立民說。

今年五十二歲的曾錙翎,二十年前在在分子生物研究所Cold Spring Harbor Lab做博士後研究,接著又進入醫學研究最前線的美國癌症研究所︵NCI︶工作,當時她的研究多半聚焦在流行病學研究。

曾夢想拿諾貝爾獎

最後捲起袖子改當「王永慶」十年前,曾錙翎在一個刑事鑑識學專家李昌鈺的演講晚會上,巧遇時任工研院生醫中心主管,邀她到工研究演講,演講到最後卻變成了與當時工研院董事長李鍾熙的面試。

無心插柳柳成蔭,一開始,曾錙翎也猶豫過,要放棄在全球頂尖的醫學研究機構工作需要勇氣,但因為工研院提供舞台與資源,讓她決定回台灣。

○三年,曾錙翎到工研院生醫所上班不到一周,她就選定了生物標記計畫,洋洋灑灑的計畫內容,動輒五年、十年的大研究,像是其中一項糖尿病腎病變研究,一做就是十年。○五年,在曾錙翎的主導下,腎病生物標記聯盟成立,和她合作的都是一線醫院的主任級醫師,包括台中榮總、國泰、馬偕、三總等,收案病例高達二五○○人,風光數字的背後,卻是曾錙翎跑遍各大醫院,一一敲門說服醫師加入計畫,這是她過去在美國做研究時,未曾有過的挑戰。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說:「曾錙翎做起事來既專注又專業,投資人投資公司時,不只考量到公司的技術,看的更是人。」就目前生物標記技術而言,只有一種生物標記的檢測(指單一蛋白質或其他物質),預測結果的準確度有限,因此要採用生物標記組合的方式,測量各種生物標記的濃度,再利用疾病公式運算,能真正做到以組合方式預測的人,全世界的生技公司屈指可數,這也難怪曾錙翎很早就申請專利,來保護新穎生醫的運算公式。

「生物標記是高進入障礙的領域,我們申請專利後,可以再度拉開與競爭對手約一年的距離。」曾錙翎語氣堅定地說。

除了國內病例,曾錙翎也找上日本醫院合作,進行五年的追蹤。「這項技術是放眼全球市場,不能只在台灣做。」曾錙翎說,生物標記技術要針對病患做長期、跨人種的追蹤,這也是新穎生醫要跨海收案的原因,因而墊高競爭者進入門檻。

一二年,一家歐洲大型藥廠就看上新穎生醫的技術潛力,登門希望簽約合作,要把生物標記檢測納入旗下臨床試驗,新穎生醫未來更不排除向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署(FDA)申請醫材資格。這也是後來益鼎成為新穎生醫最大股東的原因,「今年看過幾十個生物標記的案子,新穎生醫是最突出的一家。」益鼎副總張情福說。

曾錙翎說,其實在求學階段時,人生夢想是要拿到諾貝爾獎,「以前高中作文題目問,你想當(前中研院長)李遠哲還是(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我當然選李遠哲。」曾錙翎說,當年受到李遠哲啟發,才走上研究領域。「但生物標記檢測這樣的技術就是需要商業化,走出實驗室才能幫助更多人。」今年,她的願望終於成真,成立了這家商業性公司。

新穎生醫

成 立:2014年

負責人:曾錙翎(圖)

資本額:3億元

主要業務:生物標記檢測

工研院今年

技術移轉金額Top 4

公司名 金額

1 鼎唐 1.5億元

2 新穎 逾1億元 生醫所最高

3 健裕 不到1億元

4 究心 不到1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802

跨國醫療器械商在華承壓 糖尿病、養老等領域仍加速擴張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9257.html

跨國醫療器械商在華承壓 糖尿病、養老等領域仍加速擴張

一財網 王蔚佳 2015-07-23 16:40:00

未來政策將是目前醫療器械格局發生變化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優秀國產設備遴選將使得包括東軟、華潤萬東和上海聯影等一批國內相關高端醫療設備公司廣泛受益。

長期以來,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三家跨國企業,壟斷了國內CT、核磁共振、PET-CT等大型高端醫療設備市場的70%。

日前,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正式發布。行動綱領將高端醫療器械發展提至國家戰略的高度。其中,提高醫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耗材,實現生物3D打印等新技術的突破與應用成為重點內容。

隨著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臺,跨國醫療器械巨頭在中國的布局正在悄然生變。

長期以來,在大型醫療設備方面,外資品牌長期占據國內市場主流(來源:百度圖庫)

格局生變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中國醫療器械貿易報告》顯示,我國正在使用的高端醫療器械中,80%的CT、90%的超聲波儀器、85%的檢驗儀器、90%的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80%的中高檔監視儀、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是外國品牌。

而本土1.6萬家醫療器械企業中,除東軟、邁瑞等發展較好外,其余多為規模不大的中小型醫療器械公司——基於2014年醫療器械市場總量2760億元計算,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的平均收入僅在1700萬元左右。

但近年來,國家多部門對國產設備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時重點推動醫院采購數字化X光機、彩色多普勒超聲波診斷儀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高端設備,促進國產醫療設備自主創新。

浙商證券研究所分析認為,未來政策將是目前醫療器械格局發生變化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優秀國產設備遴選將使得包括東軟、華潤萬東和上海聯影等一批國內相關高端醫療設備公司廣泛受益,而在高層力推三甲醫院采購國產醫療設備的背景下,已經有部分城市出臺了相關的刺激政策額,未來會有更多的省市將繼續跟進,預計醫院采購國產設備的比例將明顯提升。

細分領域“小巨頭”擴張

然而,醫療器械細分領域的競爭卻在進一步加速。

來自海關方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醫療器械貿易總額達到357.94億美元,同比增長4.32%,較2013年下降9.8個百分點。其中,進口額為157.71億美元,同比增長5.32%,但增幅同比下降了14.75個百分點。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分析認為,去年我國醫療器械進口增幅為近3年來最低,且在華三資企業成為我國醫療器械進口主力,相關進口額占比達到40%;與此同時,診療設備類產品進口額占比超過70%,遠高於其他類別產品。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2014年,在我國醫療器械進口產品中,進口額超過1億美元的有35個品種,主要為通用診療設備、彩色超聲波診斷儀、彌補生理缺陷的康複用具、X射線斷層檢查儀、內窺鏡、醫用導管、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等——在我國醫療器械進口總額中占72.25%。

日前,全球最大醫療技術公司美國BD宣布,其在中國總投資1億美金的第三個生產基地在蘇州建成,進一步延伸其在中國的業務版圖和本地化生產範圍。

事實上,這也是繼醫療業務產品線、診斷業務產品線之後,BD第三次將其產品線引入中國,新生產基地投產後將生產糖尿病護理業務的胰島素註射筆用針頭和標本分析前處理系統業務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預計年產總量將超過10億支,可覆蓋BD中國目前在售的70%以上真空采血管產品。

而糖尿病正是中國目前面臨最嚴重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報告,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達3.82億,所有類型的糖尿病患病率都在上升,到2035年,糖尿病患者數目將增加55%,糖尿病已成為全球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而我國是糖尿病的重災區,糖尿病患者人數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總數的三分之一,且年輕化趨勢明顯,相關護理產品的市場巨大。

“該工廠將使BD在華真空采血管產品產量翻番,充分滿足市場需求,提升市場響應速度,並預留有未來產量再次翻番的生產能力,預計至少將滿足BD中國未來5~10年的產能擴張需求。” BD標本分析前處理系統全球業務總裁John Ledek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作為全球成長最快的區域市場,BD中國在2012年超越日本市場,成為其第二大市場;2014財年,BD中國25%的銷售增長使中國在其總部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而1993年進入中國的歐姆龍已經將大連變為其全球最大的電子血壓計生產基地和全球研發中心,30多條生產線可實現每月100萬臺血壓計的產能。

2014年,歐姆龍健康醫療事業在中國的整體銷售額已達到了12.3億元人民幣,較2013年增長20.6%,成為歐姆龍全球銷量第一的地區。

而隨著中國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骨科產品正在成為醫療器械領域的新增長點,全球脊柱、膝蓋、臀部及創傷產品占比已經超過整個骨科產品市場總數的65%,而這一點在中國尤甚。

對此,美敦力(Medtronic)宣布其在中國已經發展了2000個員工;施樂輝(Smith&Nephew)宣布了重組,並將戰略性鎖定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並將急需投入更多研發資金在面對這一市場的產品中。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日前公布的《中國健康產業藍皮書(2015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2014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總量從1284億元增長到276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20.8%,相當於5年內市場規模擴大了一倍以上;而根據這一增長預測:未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將進一步增長,至2019年整體市場規模將達6003億元。

編輯:於百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23

跨國醫療器械商在華承壓 糖尿病、養老等領域仍加速擴張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9257.html

跨國醫療器械商在華承壓 糖尿病、養老等領域仍加速擴張

一財網 王蔚佳 2015-07-23 16:40:00

未來政策將是目前醫療器械格局發生變化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優秀國產設備遴選將使得包括東軟、華潤萬東和上海聯影等一批國內相關高端醫療設備公司廣泛受益。

長期以來,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三家跨國企業,壟斷了國內CT、核磁共振、PET-CT等大型高端醫療設備市場的70%。

日前,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正式發布。行動綱領將高端醫療器械發展提至國家戰略的高度。其中,提高醫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耗材,實現生物3D打印等新技術的突破與應用成為重點內容。

隨著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臺,跨國醫療器械巨頭在中國的布局正在悄然生變。

長期以來,在大型醫療設備方面,外資品牌長期占據國內市場主流(來源:百度圖庫)

格局生變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中國醫療器械貿易報告》顯示,我國正在使用的高端醫療器械中,80%的CT、90%的超聲波儀器、85%的檢驗儀器、90%的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80%的中高檔監視儀、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是外國品牌。

而本土1.6萬家醫療器械企業中,除東軟、邁瑞等發展較好外,其余多為規模不大的中小型醫療器械公司——基於2014年醫療器械市場總量2760億元計算,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的平均收入僅在1700萬元左右。

但近年來,國家多部門對國產設備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時重點推動醫院采購數字化X光機、彩色多普勒超聲波診斷儀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高端設備,促進國產醫療設備自主創新。

浙商證券研究所分析認為,未來政策將是目前醫療器械格局發生變化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優秀國產設備遴選將使得包括東軟、華潤萬東和上海聯影等一批國內相關高端醫療設備公司廣泛受益,而在高層力推三甲醫院采購國產醫療設備的背景下,已經有部分城市出臺了相關的刺激政策額,未來會有更多的省市將繼續跟進,預計醫院采購國產設備的比例將明顯提升。

細分領域“小巨頭”擴張

然而,醫療器械細分領域的競爭卻在進一步加速。

來自海關方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醫療器械貿易總額達到357.94億美元,同比增長4.32%,較2013年下降9.8個百分點。其中,進口額為157.71億美元,同比增長5.32%,但增幅同比下降了14.75個百分點。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分析認為,去年我國醫療器械進口增幅為近3年來最低,且在華三資企業成為我國醫療器械進口主力,相關進口額占比達到40%;與此同時,診療設備類產品進口額占比超過70%,遠高於其他類別產品。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2014年,在我國醫療器械進口產品中,進口額超過1億美元的有35個品種,主要為通用診療設備、彩色超聲波診斷儀、彌補生理缺陷的康複用具、X射線斷層檢查儀、內窺鏡、醫用導管、核磁共振成像裝置等——在我國醫療器械進口總額中占72.25%。

日前,全球最大醫療技術公司美國BD宣布,其在中國總投資1億美金的第三個生產基地在蘇州建成,進一步延伸其在中國的業務版圖和本地化生產範圍。

事實上,這也是繼醫療業務產品線、診斷業務產品線之後,BD第三次將其產品線引入中國,新生產基地投產後將生產糖尿病護理業務的胰島素註射筆用針頭和標本分析前處理系統業務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預計年產總量將超過10億支,可覆蓋BD中國目前在售的70%以上真空采血管產品。

而糖尿病正是中國目前面臨最嚴重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報告,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達3.82億,所有類型的糖尿病患病率都在上升,到2035年,糖尿病患者數目將增加55%,糖尿病已成為全球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而我國是糖尿病的重災區,糖尿病患者人數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總數的三分之一,且年輕化趨勢明顯,相關護理產品的市場巨大。

“該工廠將使BD在華真空采血管產品產量翻番,充分滿足市場需求,提升市場響應速度,並預留有未來產量再次翻番的生產能力,預計至少將滿足BD中國未來5~10年的產能擴張需求。” BD標本分析前處理系統全球業務總裁John Ledek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作為全球成長最快的區域市場,BD中國在2012年超越日本市場,成為其第二大市場;2014財年,BD中國25%的銷售增長使中國在其總部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而1993年進入中國的歐姆龍已經將大連變為其全球最大的電子血壓計生產基地和全球研發中心,30多條生產線可實現每月100萬臺血壓計的產能。

2014年,歐姆龍健康醫療事業在中國的整體銷售額已達到了12.3億元人民幣,較2013年增長20.6%,成為歐姆龍全球銷量第一的地區。

而隨著中國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骨科產品正在成為醫療器械領域的新增長點,全球脊柱、膝蓋、臀部及創傷產品占比已經超過整個骨科產品市場總數的65%,而這一點在中國尤甚。

對此,美敦力(Medtronic)宣布其在中國已經發展了2000個員工;施樂輝(Smith&Nephew)宣布了重組,並將戰略性鎖定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並將急需投入更多研發資金在面對這一市場的產品中。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日前公布的《中國健康產業藍皮書(2015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2014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總量從1284億元增長到276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20.8%,相當於5年內市場規模擴大了一倍以上;而根據這一增長預測:未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將進一步增長,至2019年整體市場規模將達6003億元。

編輯:於百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24

什麼都敢、什麼都學 就是我的人生解藥 青光眼藥之父邱春億 81歲繼續挑戰糖尿病眼疾

2015-10-14  TWM

來自台灣的邱春億,約40年前發明了青光眼藥,造福廣大患者;81歲的他,仍不斷思考如何嘉惠更多眼疾患者,並且希望將發明成果,獻給他的故鄉。

在一場由台灣生物產業協會舉辦的新藥開發研討會中,他神來一筆提出建議:「台灣是隱形眼鏡王國,或許可考慮在隱形眼鏡裡裝上藥,把它變成一種藥物載體。」乍聽之下,有點誇張,但在場專家沒人可以忽略他的意見,因為,說話的人是邱春億。

「它是本世紀的靈丹妙藥!」一九七八年,美國CBS晚間新聞主播以這樣的口吻報導「左旋滴目樂」,這個在當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青光眼新藥,發明者就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邱春億。

刻苦的新竹囝仔

赤腳上小學 自動自發苦讀勤學在近期遠足文化出版的邱春億自傳《創新的視界》封面上,有這樣一句描述,「我對於我想要做的無中生有的事情,從未猶豫過。」的確,即使四 十三歲那年就發明新藥,在國際間被譽為「青光眼藥之父」,但他的腳步沒有停下;七十歲,提出治療乾性黃斑部病變的點眼藥;八十歲,還要挑戰糖尿病引起的視 網膜病變。

發表過三百多篇論文,專利發明三十件以上,雖然已經八十一歲,邱春億一直堅持「挑戰未知,無中生有」。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他娓娓道來自己從零開始的一生。

邱春億出生於新竹,在十一個兄弟姊妹當中排行第十,童年家境並不富裕,和許多同年代的台灣子弟一樣,有過赤腳上小學的經驗;考上新竹中學後,雖然學校規定必須穿著黑色皮鞋,但「礙於成本」,他穿的不是「一雙鞋」,而是各自零買、長相不同的「兩隻鞋」。

兒時經常看見媽媽、姊姊們一起編草帽貼補家用,這樣的身教,讓邱春億從小就非常獨立,「我覺得,只要自己肯學,不管什麼,一定都能學會。」學、肯學、盡可能地學,成了他自小認知的人生解藥。

兼五份差的研究生

跨界食品業 還研發煉油機器邱春億回憶,他就讀台大藥學系時,就兼了兩份家教;在台大藥理學研究所時期,更同時做五份工作,而且領的都是正職的薪水。當時每人平均月薪 大約是一千元,可是他的五份正職工作所得,加上研究生的薪水,一個月可以領到六千元,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工作,原本都是我根本不懂的領域。」「但是我什 麼都敢、什麼都學。」邱春億說,當年的企業老闆普遍認為「台大學生什麼都會」,所以即使邱春億讀的是藥學,食品廠仍找他去工作。於是,他每天凌晨就起床, 研讀工作所需的相關書籍、論文,「二點一到,自動起床,從沒賴床過。」至於自學苦讀的成果,邱春億這麼說:「當時,我不但幫公司研究如何從黃豆抽取黃豆 油、精製時如何脫色脫臭,還自己研究機械學,幫公司設計生產設備,告訴鐵工廠我要用多大的油桶、用多厚的鐵皮,才能做出精製油的機器。」未知的領域,從來 不是邱春億的禁地,而是他永遠樂於闖蕩的戰場。

取得碩士學位後,一九六四年,邱春億到美國范德堡大學攻讀博士。對於研究,他的思惟和別人迥異,首先是要求跨領域。他說,多數人在做研究時,喜歡用和自己 同科系出身的人,這樣他們才有共通的語言,容易舉一反三,不會浪費時間在溝通上,「可是我一定要用不同領域的人,我學藥理,我的研究室要用化學、動物、物 理等不同科系的人,因為他們可能異想天開,給我一些新的刺激。」

極端淡定的學者

實驗成功會先懷疑 失敗也不受挫原來,就連做自己專精的學術研究,他也要自找麻煩似的加入未知元素,試著激盪出前所未見、無中生有的結果。

事實上,邱春億當年發明轟動世界的「左旋滴目樂」,就是一個百分之百無中生有的過程。在此之前,邱春億從未接觸過眼科藥理,一九七五年,一位研究生交給他 一篇名為《自主神經藥物與眼壓關係 》的博士論文,內容、條理、邏輯皆差,他忍不住花了一個周末自己動手整理,甚至就像當年苦心研究食品工業一樣,自行推敲出適當的藥理基礎。

他沒想到,當年醫學界根本沒人做過相關的綜合分析與理論詮釋,這篇論文很快引起轟動,也進而走到新藥開發的過程。

而在整個研發過程中,邱春億給許多人的最深刻印象,就是這位改寫醫學歷史的學者,一路走來,始終保持極端淡定的平常心。

「在家裡,我從來都感覺不到他的情緒激動。」邱太太笑說,她能體會邱春億的壓力,「畢竟,一個外國人在美國當上大學的系主任,要讓這些人心服口服,就得比 別人多一倍的努力,但他在家裡,從來沒有疲累的樣子,生活極度規律,我也從來沒聽過他抱怨。」對於自己高度沉穩的情緒,邱春億也有一番解釋,「實驗如果出 現好的結果,我的第一個想法是先懷疑:是不是做錯了?」實驗成功不急著高興,那麼,實驗失敗呢?「那也不必難過。」他說,遇到結果不如預期時,腦袋裡第一 個跳出的念頭是,「其中必有蹊蹺,只要能夠釐清,就可能有新發現。」這種近似於勝不驕敗不餒的超高EQ,讓他在發明「左旋滴目樂」之後,繼而開發出副作用 更少的「右旋滴目樂」。

由於生物的分子大多是左旋性,所以過去學界認為,只有左旋藥物才有療效,但邱春億卻希望親手證明右旋無效,沒想到這樣的實驗,竟發現右旋滴目樂同樣有效,他也再一次「無中生有」。

去國多年,邱春億對故鄉台灣始終有一份感情。在八○年代開發右旋滴藥物的期間,「我曾希望把右旋滴目樂拿到台灣來研發,提升台灣的醫療水準,沒想到台灣藥證處不敢批,結果二○○一年,它在中國上市。」

心繫故鄉的台僑

寫信提醒總統 對SARS提建言愛台灣的他,也曾向前總統陳水扁去信寫道,「我們要學美國,把生技當作重點發展產業,如果政府心態不改變,有再好的頭腦和研發,也做不出 新東西!」○三年,台灣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嚴重,邱春億再寫信到總統府說,「SARS病毒在溫度降下來之後會更活躍,所以不能隨便退 燒;否則醫生以為病人燒退了、病也好了,其實病情反而惡化。」他建議讓病人退燒的同時,在胸部局部加熱(SARS死因多出自肺功能衰竭),以殺死病毒。

他很高興看到台灣政府有因應動作,規定藥房不能賣退燒藥,病人發燒就要到醫院接受治療。

彥臣生技藥品董事長黃中洋認為,邱春億和其他學者不同之處,在於「選題以實用性為考量」。因為有些學者做研究、寫論文,有很高的成就,但不一定能造福人 類;而青光眼、黃斑部病變,以及糖尿病所導致的視網膜病變,是成年人致盲的三大原因,青光眼之外,後兩者也正是邱春億目前著眼的主要目標。

通常一種藥物從開始研究到上市,整個過程大約是十二年,而邱春億的乾性黃斑部病變點眼藥,已接近研究尾聲,預計二、三年後上市,可造福為黃斑部病變所苦的大眾。

接下來,邱春億還從彥臣生技的一種新專利化合物中,找出可能用在治療糖尿病所引起視網膜病變的療方。

糖尿病患者約有三分之一會有這類困擾,因此他希望協助台灣業者研究開發,如果成功,同樣能讓廣大群眾受惠。

高齡八十一歲的邱春億,每天早上做二十分鐘體操後,和夫人一起出外散步四十分鐘,這樣的生活形態也維持了數十年。無論生活、研究的步調,甚至對於年輕時就開始藥理研究,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希望「無中生有」的熱情始終如一,他不只樂在其中,更對人類有顯著的貢獻。

何謂左旋?

指物質在化學結構上的不同性質。具有光學活性的化合物,利用平面偏極光測試時,如果偏極光向左旋轉,表示是「左旋性」;偏極光向右旋轉,則為「右旋性」。

邱春億

出生:1934年

經歷:美國德州農工大學藥理暨毒理系系主任、醫學院助理院長及副院長等學歷:美國范德堡大學藥理學博士、台大藥理學碩士家庭:已婚,育有二女

撰文 / 孫蓉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23

糖尿病年輕化 三十歲篩檢不嫌早 全球罹病人數逾四億 連WHO都首度發報告

2016-04-18  TWM

糖尿病徵兆常讓人「無感」,發現異狀就診時,可能罹病至少五年;然而,「準糖尿病」如果能提早控制,患者可以延長到十年後才真正罹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四月初首度發布「糖尿病全球報告」警告,全球罹患糖尿病人數從一九八○年的一億八百萬人,增加到二○一四年的四億二千二百萬人。

除三十年來增加近三倍外,報告也指出,二○一二年,糖尿病直接造成一五○萬人死亡;而與高血壓有關的高血糖,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同年也造成二二○萬人死亡,讓人不禁對於這種普通的疾病開始害怕。

也許有人會問,這是全球性的問題,台灣不嚴重?那就大錯特錯了。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一四年糖尿病造成九八四五人死亡,是國人十大死因中的第五位。

肥胖是關鍵 症狀難察覺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顯示,十八歲以上糖尿病盛行率一一.八%(男性一三.一%、女性一○.五%),全台灣有二二七萬五千名糖尿病友,每年估計以二萬五千名的速度持續增加。

面對這樣可怕的數字,「肥胖是很重要的關鍵因子!」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振興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蔡世澤一語道破。至於為何肥胖人口會暴增,台東醫院院長、肥胖醫學專家祝年豐分析,非單一因素所導致,由於交通便捷,大家活動量減少,加上飲食越來越好所致。

蔡世澤臨床診間觀察,糖尿病年齡往下降,年輕患者比率較以往增加。國健署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游能俊診所院長游能俊也說,診間不乏二、三十歲患者;而此類年輕患者,其中嚴重者是就診時視網膜已產生病變,視力剩下○.二和○.三,由此推估,罹病至少五年以上,令人擔心。

為什麼這些人那麼晚才意識到「生病了」?原來一開始多數都很「無感」。

游能俊解釋,罹患糖尿病並不像其他疾病,會覺得不舒服、劇烈疼痛或是外觀上有很大的改變,患者多半沒感受到身體異常。

儘管大家一再呼籲糖尿病症狀「三多一少」,也就是會喝多、尿多、吃多,但體重減輕時多半無感,發現的人甚至會覺得是好消息,因此輕忽,導致疾病悄悄惡化。

由於糖尿病患者多,容易讓人覺得很「普及」而忽略。事實上,糖尿病是個複雜的慢性代謝疾病,如果沒有控制好,將引起全身性不可逆的大、小血管及神經等病變,產生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足部壞死等併發症。

也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顯得重要。游能俊提醒,「準糖尿病」若能及早控制,原本可能三、五年後演變成真的糖尿病,可以延長到十年才會真正罹病。

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糖尿病或準糖尿病?為了能找到更多潛在患者,蔡世澤建議,將篩檢年齡從以往呼籲的四十歲降到三十歲。其他有肥胖家族史、高血壓病史等的人,也要提高警覺。

每年測一次 靠科學把關

主要檢驗項目包括血糖(含空腹血糖、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血脂肪、肝功能、尿酸等。空腹血糖在一○○至一二五mg/dL、飯後血糖一四○至一九九mg/dL、糖化血色素五.七%至六.四%,表示糖耐量異常,俗稱「準糖尿病」;但若空腹血糖大於一二六mg/dL、飯後血糖大於二○○mg/dL、糖化血色素大於六.五%,就表示是糖尿病。

至於肝功能,游能俊提醒,肝指數GPT大於三十五單位、尿酸數值大於七mg/dL、總膽固醇大於二百mg/dL、三酸甘油脂大於一五○mg/dL者,就要聽從醫囑定期追蹤;如果全部都正常,每年檢查一次即可。

最後,不少糖尿病患者不願服藥,以為會傷腎,是臨床醫師最頭痛且解釋不清的問題。游能俊強調,最後演變成洗腎的糖尿病患者,都是血糖長期控制不好所造成,糖尿病藥物並不會傷腎。

糖尿病雖然很「普通」,但嚴重起來也很可怕,大家不要掉以輕心。

撰文 / 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80

中國醫院、騰訊醫療App,都找上它 宜蘭小診所 變糖尿病大國救星

2016-05-02  TCW

它位於車站旁,但和一般人所想的小鎮診所不太一樣,講究數據管理、流程效率,中國官方、民間都組團來見習。

這是一家小鎮診所的傳奇故事。

「我在這裡,第一次看到病人的血糖數值,真是太開心了!」一位來自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護理人員張文曉,在宜蘭羅東鎮一家小診所,簡報她兩週來的上課心得。

這是江蘇省政府提供糖尿病醫護人員的海外培訓計畫,總共三梯次,近三十名江蘇省不同醫院的醫護人員,來到台灣一個小鎮診所上課;這一天,十名護理人員,分別上台用PPT簡報上課心得,報告結束,兩週課程才算完成。

為何中國醫護人員,會不遠千里來台灣小鎮診所取經?

這家小診所,叫游能俊診所,位於宜蘭羅東車站旁,不看感冒、不打點滴,只看糖尿病;十一年前,由院長游能俊創立,目前照顧的糖尿病人高達三千五百位,是台灣單一醫生照顧糖尿病人數最多,也是糖尿病照顧比(醫護人員與病患人數比)最高的診所,診所有十二名營養師、護理師(兩者均有衛教師執照),平均一位衛教師照顧三百名病患,照顧比是一般醫院的兩倍多,一般醫院是一位衛教師照顧八百到一千人。

帶病友逛老街

吃吃喝喝中,教你算糖量

這家診所更連續八年得到國健署的糖尿病品質卓越獎,是台灣獲獎最多的糖尿病診所。

中國是糖尿病大國,每十位成人就有一位糖尿病患,世界第一,為解決糖尿病患不斷增加的趨勢,中國的十二五、十三五計畫,均將糖尿病醫療產業列入計畫中。

三年前,游能俊開始和中國醫院合作,第一家合作的醫院是北京瑞京糖尿病醫院,它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糖尿病專科醫院集團,全中國有十家醫院;中國最大的網路公司騰訊,和瑞京有糖尿病醫療資源的合作關係,經由騰訊介紹,中國最大的線上醫療網丁香園,今年也來台參訪了這家診所。

瑞京集團先後跨海派五十位醫護人員來宜蘭受訓,游能俊更進一步協助瑞京建立糖尿病患的管理平台,包括血糖數據的建置、分析、應用。

「它有一套糖尿病的文創(指創意)管理模式,」瑞京醫院集團前總經理、現任預健醫療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呂明湖說,幾年前,瑞京集團計畫股票上市,希望引進更好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糖尿病的管控績效。

「管住嘴,邁開腿」這是中國管理糖尿病的口訣,前者指飲食管理,後者指運動管理,然而,口號歸口號,缺乏實際做法。

但,游能俊的團隊就能想出活潑的衛教方法,他創辦的「愛胰協會」,每年讓衛教師帶病人或家屬逛老街,病人、衛教師分別採購,大家將食物帶上遊覽車後,衛教師再一一講解每種食物的糖量,讓病友計算一下食物的總糖量後,就不敢大口吃下不健康的食物,透過旅遊,甚至遊戲,來達到學習效果。

這種方式,讓游能俊診所每個月平均有一千三百名病人就診,回診率高達九五%,有五成的病人糖化血色素低於七%(一般人的糖化血色素約四%至六%,糖尿病人必須控制在七%以下),均在一般醫療院所之上,才能年年得獎。

游能俊的績效背後是一套完整的糖尿病整合醫療商業模式。

「要和病人維持一種『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關係,」游能俊說。

報告不用等一週

流程簡化,30分鐘就揭曉

「從病人走進來那一刻,我就在想如何讓流程優化,」游能俊說,服務流程如果飽和,老病人做不好,新病人進不來,就會陷入惡性循環。

糖尿病人每次看診最重要的事,就是驗血,一般醫院驗完血,都要等一星期才能看到檢驗報告,來這裡,病人只要等二、三十分鐘,就能看到報告;為了縮短檢驗流程,他和檢驗單位合作,寧可多花成本,讓病人當天就可以看報告,做到「差異化」服務。

「就是一次購足的觀念,」營養師邱奕映說,病人來診所,立刻可以做完所有檢查,不必等下次,服務品質好,自然就不會選擇另一家院所。

「服務要提前滿足客戶要求,不能等客戶要才給,」游能俊說,因此,診所設服務組,每一、兩週提供新點子,讓病人體會到不同的感受,例如,設Wi-Fi、提供糖尿病奶粉試用包等,給病人一點驚喜。病人會自動上門,這就是「品牌效果」,讓病人「有點黏」。

那如何能讓病人「不會太黏」?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病人必須學會管理血糖數值的「良率」,才不會依賴醫生。血糖數值的「良率」,是指糖尿病人每天早中晚三次測量出的血糖數值,血糖數值維持在合理數值範圍內的次數越多,就代表良率高。

游能俊重視病人的血糖數值,是來自三十多年前一位糖尿病人的啟發。

當時,他是花蓮門諾醫院的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有位病人看病時,拿著自己歸納好的血糖數字給他,他大吃一驚,當時血糖機稀少,價格昂貴,一台就是上班族半個月薪水,很少病人會用血糖機自我檢測,當時,他有很深的感觸:「只有病人有數字,才能管理病情。」

用數據控病情

多年資料庫讓療程更精準

因此,十年前開業時就訓練病人用血糖機,記錄自己血糖數字,每次回診回報給醫生,有了客觀數字,醫生的診斷精準,用藥也會精確,病人病情就會進步,更能激勵病人積極自我管理,進入正向循環,結果,這裡的病人,血糖機的使用率高達八成,全台最高。

另一個提高「良率」的關鍵,就是醫生的鼓勵。

「小進步,要大鼓勵,」游能俊說,病人回診時,數字有小小進步,就要好好鼓勵他;如果退步,千萬不要責備,要能同理病人數字不好背後的生活因素,請病人自己歸納改善的方法。

透過「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管理模式,讓診所病人高達三千五百名,是開業時的三倍,但,看診時間,縮短為兩全天三半天,其餘休診時間,游能俊投入「更重要的事」,就是,知識技術財的研發。

此外,為了取得精確的血糖數值,游能俊的衛教團隊,對病人提供的數字很敏感,如果感覺不對,就會主動請團隊去病人家看血糖機是否有問題。

準確的數字,帶來精準的療程,而多年努力建立的資料庫,更帶給他參與兩岸血糖產業的商機。例如,中國騰訊開發糖尿病的App「糖大夫」,現在投入血糖機研發製造,就是來自和他的資訊交流,而糖尿病新藥問世,廠商會委託他評估,因為,透過追蹤新藥使用者的血糖紀錄,在兩週就能決定療效。

十一年前剛開業時,前輩醫生來看他,提醒他:「你不看感冒?不吊點滴嗎?」他說:「不。」感冒是一般診所最大宗的病人,打點滴要自費,都是診所常見的業務,但是,他都不要。

去健保局簽看診項目合約時,承辦人員曾經一連問他三次:「你不做成人健檢嗎?」「不做!」他回答。

因為,從開業第一天,他就很清楚自己的市場在哪裡、價值在哪裡,「擁有知識技術財,才能永續經營,」他說。而且,一路專注其中,走到今天。

撰文者賴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