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載雷軍: 解析蘋果谷歌偉大的基因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0bqkd.html

1. 有個問題想想就覺得匪夷所思

 

    一個做音樂播放器和手機的公司,十年下來,卻僅做了五個型號的音樂播放器和兩款手機,這個公司有戲嗎?在山寨機流行的時代,想想這個問題都覺得匪夷所思。看看深圳數碼產品的小作坊,一天就可以完成這個公司十年所有產品的數量。再看看Nokia和Moto, 一年少說也會推出幾十種型號。
   儘管如此,提起這個精益求精的公司,人們還是會為之瘋狂,因為它早已成了時尚的代名詞,這個公司就是蘋果。提起iPod,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它早已引領了消費電子的潮流,雖然這些年iPod只出過iPod, iPod Mini, iPod nano, iPod Shuffle, iPod Videod等五款產品,而手機也只推出過 iPhone 和 iPhone 3G兩款型號,但蘋果的市值卻一度超過了Google.這些不能不令人佩服。
   喬布斯做產品的思路就是孤注一擲,所有的研發、市場和推廣100%在一段時間裡面專注在一個產品上,甚至只有一個型號一種顏色,不留任何後路,他成功了!iPod剛出的時候只有一個型號,過了一年才出iPod Mini;iPhone 剛出的時候也只有一個型號,今年才有 iPhone3G。喬布斯堅信只有專注,才能把每件事情做到極致。這樣,每個產品出來都是石破天驚,橫掃市場,締造了蘋果王者之氣。
   分析Apple,分析喬布斯,最重要的就是專注!

   (有不少網友覺得蘋果做了很多產品, 並不專注, 但實際上蘋果在一段時間內還是非常專注. 有空看看這篇文章:喬布斯腦袋裡面怎麼想的)

 

2. 我曾要求金山人人都能背的 google十誡

 

   為了推動金山的互聯網轉型,為了讓金山同事更好地理解互聯網的精髓,我曾在金山推動了一場向 google學習的運動,其中一條就是要求人人能背Google十誡。
   時至今日,我還能很輕鬆背出來。這十條中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和「僅有優秀是遠遠不夠的」。仔細揣摩一下,就可以理解為什麼google每個產品都讓用戶癲狂,因為極致。Google做的每個產品,的確做到了能做的極致!
  學習google,就是要學習google 對於產品品質極致的追求!
 
3. 創業必須牢記這兩個關鍵詞:「專注」和「極致」

 

   互聯網產品成功的關鍵因素是用戶口碑。資源永遠有限,對於創業公司尤其如此。只有專注,才能集中所有資源做一件事情,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到極致;也只有極致,才能從內心深處打動用戶,用戶才願意口口相傳,就能形成良好的口碑傳播效應。
   Goole 和 Apple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擁有專注和極致的這樣的基因。創業者從創業開始,如果堅持「專注」和「極致」,才有機會做成一家象google和Apple一樣偉大的公司!

 

Google的十誡
1.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其他一切紛至沓來  Focuson the user and all else will follow.
2. 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It's best to do one thingreally, really well.
3. 快比慢好. Fast is better than slow.
4. 網絡社會需要民主. Democracy on the web works.
5. 您不一定要在桌子前找答案. You don't need to be at your desk to need ananswer.

6. 不做壞事也能賺錢. You can make money without doing evil.
7. 未知的信息總是存在的. There's always more information out there.

8. 對信息的需求無所不在. The need for information crosses allborders.
9. 不穿西裝也可以嚴肅認真. You can be serious without a suit.
10. 僅有優秀是遠遠不夠的. Great just isn't good enough.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63

霍金:《宇宙的起源》演講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0a8cg.html
 
根據中非Boshongo人的傳說,世界太初只有黑暗、水和偉大的Bumba上帝。一天,Bumba胃痛發作,嘔吐出太陽。太陽灼幹了一些水,留下土地。他仍然胃痛不止,又吐出了月亮和星辰,然後吐出一些動物,豹、鱷魚、烏龜、最後是人。

  這個創世紀的神話,和其它許多神話一樣,試圖回答我們大家都想詰問的問題:為何我們在此?我們從何而來?一般的答案是,人類的起源是發生在比較近期的事。人類正在知識上和技術上不斷地取得進步。這樣,它不可能存在那麼久,否則的話,它應該取得更大的進步。這一點甚至在更早的時候就應該很清楚了。

  例如,按照Usher主教《創世紀》把世界的創生定於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時。另一方面,諸如山嶽和河流的自然環境,在人的生命週期裡改變甚微。所以人們通常把它們當作不變的背景。要麼作為空洞的風景已經存在了無限久,要麼是和人類在相同的時刻被創生出來。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喜歡宇宙有個開端的思想。例如,希臘最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相信宇宙已經存在了無限久的時間。某種永恆的東西比某種創生的東西更完美。他提出我們之所以看到發展處於這個情形,那是因為洪水或者其它自然災害,不斷重複地讓文明回覆到萌芽階段。信仰永恆宇宙的動機是想避免求助於神意的干涉,以創生宇宙並啟始運行。相反地,那些相信宇宙具有開端的人,將開端當作上帝存在的論據,把上帝當作宇宙的第一原因或者原動力。

  如果人們相信宇宙有一個開端,那麼很明顯的問題是,在開端之前發生了甚麼?上帝在創造宇宙之前,他在做甚麼?他是在為那些詰問這類問題的人準備地獄嗎?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十分關心宇宙有無開端的問題。他覺得,不管宇宙有無開端,都會引起邏輯矛盾或者二律背反。如果宇宙有一個開端,為何在它起始之前要等待無限久。他將此稱為正題。另一方面,如果宇宙已經存在無限久,為甚麼它要花費無限長的時間才達到現在這個階段。他把此稱為反題。無論正題還是反題,都是基於康德的假設,幾乎所有人也是這麼辦的,那就是,時間是絕對的,也就是說,時間從無限的過去向無限的將來流逝。時間獨立於宇宙,在這個背景中,宇宙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

  直至今天,在許多科學家的心中,仍然保持這樣的圖景。然而,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他的革命性的廣義相對論。在該理論中,空間和時間不再是絕對的,不再是事件的固定背景。相反地,它們是動力量,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確定其形狀。它們只有在宇宙之中才能夠定義。這樣談論宇宙開端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這有點兒像去尋找比南極還南的一點沒有意義一樣。它是沒有定義的。

  如果宇宙隨時間本質上不變,正如20世紀20年代之前一般認為的那樣,就沒有理由阻止在過去任意早的時刻定義時間。人們總可以將歷史往更早的時刻延展,在這個意義上,任何所謂的宇宙開端都是人為的。於是,情形可以是這樣,這個宇宙是去年創生的,但是所有記憶和物理證據都顯得它要古老得多。這就產生了有關存在意義的高深哲學問題。我將採用所謂的實證主義方法來對付這些問題。在這個方法中,其思想是,我們按照我們構造世界的模型來解釋自己感官的輸入。人們不能詢問這個模型是否代表實在,只能問它能否行得通。首先,如果按照一個簡單而優雅的模型可以解釋大量的觀測;其次,如果這個模型作出可能被觀察檢驗,也可能被證偽的明確預言,這個模型即是一個好模型。

  根據實證主義方法,人們可以比較宇宙的兩個模型。第一個模型,宇宙是去年創生的,而另一個是宇宙已經存在了遠為長久的時間。一對孿生子在比一年前更早的時刻誕生,已經存在了久於一年的宇宙的模型能夠解釋像孿生子這樣的事物。

  另一方面,宇宙去年創生的模型不能解釋這類事件,因此第二個模型更好。人們不能詰問宇宙是否在一年前確實存在過,或者僅僅顯得是那樣。在實證主義的方法中,它們沒有區別。

  在一個不變的宇宙中,不存在一個自然的起始之點。然而,20世紀20年代當埃德溫.哈勃在威爾遜山上開始利用100英吋的望遠鏡進行觀測時,情形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哈勃發現,恆星並非均勻地分佈於整個空間,而是大量地聚集在稱為星系的集團之中。

  哈勃測量來自星系的光,進而能夠確定它們的速度。他預料向我們飛來的星系和離我們飛去的星系一樣多。這是在一個隨時間不變的宇宙中應有的。但是令哈勃驚訝的是,他發現幾乎所有的星系都飛離我們而去。此外,星系離開我們越遠,則飛離得越快。宇宙不隨時間不變,不像原先所有人以為的那樣。它正在膨脹。星系之間的距離隨時間而增大。

  宇宙膨脹是20世紀或者任何世紀最重要的智力發現之一。它轉變了宇宙是否有一個開端的爭論。如果星系現在正分開運動,那麼,它們在過去一定更加靠近。如果它們過去的速度一直不變,則大約150億年之前,所有星系應該一個落在另一個上。這個時刻是宇宙的開端嗎?

  許多科學家仍然不喜歡宇宙具有開端。因為這似乎意味著物理學崩潰了。人們就不得不去求助於外界的作用,為方便起見,可以把它稱作上帝,去確定宇宙如何起始。因此他們提出一些理論。在這些理論中,宇宙此刻正在膨脹,但是沒有開端。其中之一便是邦迪、高爾德和霍伊爾於1948年提出的穩恆態理論。

  在穩恆態理論中,其思想是,隨著星系離開,由假設中的在整個空間連續創生的物質形成新的星系。宇宙會永遠存在,而且在所有時間中都顯得一樣。這最後的性質從實證主義的觀點來看,作為一個可以用觀測來檢驗的明確預言,具有巨大的優點。在馬丁.萊爾領導下的劍橋射電觀測天文小組,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對弱射電源進行了調查。這些源在天空分佈得相當均勻,表明大部分源位於銀河系之外。平均而言,較弱的源離得較遠。

  穩恆態理論預言了源的數目對應於源強度的圖的形狀。但是觀測表明,微弱的源比預言的更多,這表明在過去源的密度較高。這就和穩恆態理論的任何東西在時間中都是不變的基本假設相衝突。由於這個,也由於其它原因,穩恆態理論被拋棄了。

  還有另一種避免宇宙有一開端的企圖是,建議存在一個早先的收縮相,但是由於旋轉和局部的無規性,物質不會落到同一點。相反,物質的不同部分會相互錯開,宇宙會重新膨脹,這時密度保持有限。兩位俄國人利弗席茲和哈拉尼科夫實際上聲稱,他們證明了,沒有嚴格對稱的一般收縮總會引起反彈,而密度保持有限。這個結果對於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十分便利,因為它避免了有關宇宙創生的難以應付的問題。因此,這對於蘇聯科學家而言成為一篇信仰的文章。

  當利弗席茲和哈拉尼科夫發表其斷言時,我是一名21歲的研究生,為了完成博士論文,我正在尋找一個問題。我不相信他們所謂的證明,於是就著手和羅傑.彭羅斯一起發展新的數學方法去研究這個問題。我們證明了宇宙不能反彈。如果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就存在一個奇點,這是具有無限密度和無限時空曲率的點,時間在那裡有一個開端。

  在我得到第一個奇點結果數月之後,即1965年10月,人們得到了確認宇宙有一個非常密集開端的思想的觀察證據,那是發現了貫穿整個空間的微弱的微波背景。這些微波和你使用的微波爐的微波是一樣的,但是比它微弱多了。它們只能將匹薩加熱到攝氏負270.4度,甚至無法將匹薩化凍,更不用說烤熟它。實際上你自己就可以觀察到這些微波。把你的電視調到一個空的頻道去,在螢幕上看到的雪花的百分之幾就歸因於這個微波背景。早期非常熱和密集狀態遺留下的輻射是對這個背景的僅有的合理解釋。隨著宇宙膨脹,輻射一直冷卻下來,直至我們今天觀察到它的微弱的殘餘。

  雖然彭羅斯和我自己的奇性定理預言,宇宙有一個開端,這些定理並沒有告訴宇宙如何起始。廣義相對論方程在奇點處崩潰了。這樣,愛因斯坦理論不能預言宇宙如何起始,它只能預言一旦起始後如何演化。人們對彭羅斯和我的結果可有兩種態度。一種是上帝由於我們不能理解的原因,選擇宇宙的啟始方式。這是約翰.保羅教的觀點。在梵蒂岡的一次宇宙論會議上,這位教皇告訴代表們,在宇宙起始之後,研究它是可以的。但是他們不應該探究起始的本身,因為這是創生的時刻,這是上帝的事體。我暗自慶幸,他沒有意識到,我在會議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剛好提出宇宙如何起始。我可不想像伽利略那樣被遞交給宗教裁判廳。

  對我們結果的另外解釋,這也是得到大多數科學家贊同的解釋。這個結果顯示,在早期宇宙中的非常強大的引力場中,廣義相對論崩潰了,必須用一個更完備的理論來取代它。因為廣義相對論沒有注意到物質小尺度結構,而後者是由量子理論制約的,所以人們預料總要進行這種取代。在通常情況下,因為宇宙的尺度和量子理論的微觀尺度相比較極為巨大,所以是否取代無所謂。但是當宇宙處於普朗克尺度,也就是1千億億億億分之一米時,這兩個尺度變成相同,必須考慮量子理論。

  為了理解宇宙的起源,我們必須把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相結合。裡查德.費恩曼對歷史求和的思想似乎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最佳方法。裡查德.費恩曼是一位多姿多彩的人物。他在帕沙迪那的脫衣舞酒吧裡敲小鼓,又是加州理工學院卓越的物理學家。他提議一個系統從狀態A到狀態B經過所有可能的路徑或歷史。

  每個路徑或者歷史都有一定的振幅和強度。而系統從A到B的概率是將每個路徑的振幅加起來。存在一個由蘭乾酪製成月亮的歷史。但是其振幅很低。這對於老鼠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

  宇宙現在狀態的概率可將結局為這個狀態的所有歷史迭加得到。但是這些歷史如何起始的呢?這是一個改頭換面的起源問題。是否需要一個造物主下達命令,宇宙如此這般起始呢?還是由科學定律來確定宇宙的初始條件呢?

  事實上,即便宇宙的歷史回到無限的過去,這個問題仍然存在。但是如果宇宙只在150億年前起始,這個問題就更加急切。詢問在時間的開端會發生甚麼,有點像當人們認為世界是平坦的,詢問在世界的邊緣會發生甚麼一樣。世界是一塊平板嗎?海洋從它邊緣上傾瀉下去嗎?我已經用實驗對此驗證過。我環球旅行過,我並沒有掉下去。

  正如大家知道的,當人們意識到世界不是一塊平板,而是一個彎曲的面時,在宇宙的邊緣發生甚麼的問題就被解決了。然而,時間似乎不同。它顯得和空間相分離。像是一個鐵軌模型。如果它有一個開端,就必須有人去啟動火車運行。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將時間和空間統一成時空。但是時間仍然和空間不同,它正像一個通道,要麼有開端和終結,要麼無限地伸展出去。然而,詹姆.哈特爾和我意識到,當廣義相對論和量子論相結合時,在極端情形下,時間可以像空間中另一方向那樣行為。這意味著,和我們擺脫世界邊緣的方法類似,可以擺脫時間具有開端的問題。

  假定宇宙的開端正如地球的南極,其緯度取時間的角色。宇宙就在南極作為一個起始點。隨著往北運動,代表宇宙尺度的常緯度的圓就膨脹。詰問在宇宙開端之前發生了甚麼是沒有意義的問題。因為在南極的南邊沒有任何東西。

  時間,用緯度來測量,在南極處有一個開端。但是南極和其它的點非常相像。至少我聽別人這麼講的。我去過南極洲,沒有去過南極。

  同樣的自然定律正如在其它地方一樣,在南極成立。長期以來,人們說宇宙的開端是正常定律失效之處,所以宇宙不應該有開端。而現在,宇宙的開端由科學定律來制約,所以反對宇宙有開端的論證不再成立。

  詹姆.哈特爾和我發展宇宙自發創生的圖景有一點像泡泡在沸騰的水中形成。

  其思想是,宇宙最可能的歷史像是泡泡的表面。許多小泡泡出現,然後再消失。這些對應於微小的宇宙,它們膨脹,但在仍然處於微觀尺度時再次坍縮。它們是另外可能的宇宙,由於不能維持足夠長的時間,來不及發展星系和恆星,更不用說智慧生命了,所以我們對它們沒有多大興趣。然而,這些小泡泡中的一些會膨脹到一定的尺度,到那時可以安全地逃避坍縮。它們會繼續以不斷增大的速率膨脹,形成我們看到的泡泡。它們對應於開始以不斷增加的速率膨脹的宇宙。這就是所謂的暴脹,正如每年的價格上漲一樣。

  通貨膨脹的世界紀錄應歸一戰以後的德國。在18月期間價格增大了一千萬倍。但是,它和早期宇宙中的暴脹相比實在微不足道。宇宙在比一秒還微小得多的時間裡膨脹了十的30次方倍。和通貨膨脹不同,早期宇宙的暴脹是非常好的事情。它產生了一個非常巨大的均勻的宇宙,正如我們觀察到的。然而,它不是完全均勻的。在對歷史求和中,稍微具有無規性的歷史和完全均勻和規則歷史的概率幾乎相同。因此,理論預言早期宇宙很可能是稍微不均勻的。這些無規性在從不同方向來的微波背景強度上引起小的變化。利用MAP(微波各向異性)衛星已經觀察到微波背景,發現了和預言完全一致的變化。這樣,我們知道自己正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

  早期宇宙中的無規性,意味著在有些區域的密度,比其它地方的稍高。這些額外密度的引力吸引使這個區域的膨脹減緩,而且最終能夠使這些區域坍縮形成星系和恆星。請仔細看這張微波天圖。它是宇宙中一切結構的藍圖。我們是極早期宇宙的量子起伏的產物。上帝的確在擲骰子。

  在過去的百年間,我們在宇宙學中取得了驚人的進步。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膨脹的發現,粉碎了永遠存在並將永遠繼續存在的宇宙的古老圖像。取而代之,廣義相對論預言,宇宙和時間本身都在大爆炸處起始。它還預言時間在黑洞裡終結。宇宙微波背景的發現,以及黑洞的觀測,支持這些結論。這是我們的宇宙圖像和實在本身的一個深刻的改變。

  雖然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宇宙來自於過去一個高曲率的時期,但它不能預言宇宙如何從大爆炸形成。這樣,廣義相對論自身不能回答宇宙學的核心問題,為何宇宙如此這般。然而,如果廣義相對論和量子論相合併,就可能預言宇宙是如何起始的。它開始以不斷增大的速率膨脹。這兩個理論的結合預言,在這個稱作暴脹的時期,微小的起伏會發展,導致星系、恆星以及宇宙中所有其它結構的形成。對宇宙微波背景中的小的非均勻性的觀測,完全證實了預言的性質。這樣,我們似乎正朝著理解宇宙起源的正確方向前進,儘管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當我們通過精密測量空間航空器之間距離,進而能夠檢測到引力波,就會打開極早期宇宙的新窗口。引力波從最早的時刻自由地向我們傳播,所有介入的物質都無法阻礙它。與此相比較,自由電子多次地散射光。這種散射一直進行到30萬年後電子被凝結之前。

  儘管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偉大成功,並非一切都已解決。我們觀察到,宇宙的膨脹在長期的變緩之後,再次加速。對此理論還不能理解清楚。缺乏這種理解,對宇宙的未來還無法確定。它會繼續地無限地膨脹下去嗎?暴脹是一個自然定律嗎?或者宇宙最終會再次坍縮嗎?新的觀測結果,理論的進步正迅速湧來。宇宙學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和活躍的學科。我們正接近回答這古老的問題:我們為何在此?我們從何而來?   

  謝謝各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64

《大空頭》讀書摘錄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1929r.html

 The Big Short: Insided the Doomsday Machine byMichael Lewis, 2009 《大空頭》


Michael Burry: 你想成為一種偉大的投資者,你必須找到適合你的方式。
資本的募集或許是一種魅力的比拚,聰明的投資正好是相反的。

他可以在網上表達自己的想法,等著投資者來找他。他可以將他內心深處的想法寫出來,等著人們來閱讀,然後把他們的錢匯給他。
他不允許他的投資人隨時提取資金,你的資金至少要被鎖定一年。
巴裡不停騷擾華爾街公司,讓他們同意賣給他信用違約掉期產品。最終的賣家不是高盛,高盛只是在保險買家和賣家之間賺取差價。
一旦你成為一種思想的辯護者,你就很難改變對這個問題的想法。這會影響思維過程。

芒格說,如果你想預測人們會怎麼表現,只需看他們的動機就足夠了。

在整個20世紀30年代,住房價格在全美範圍內下跌了大約80%。
在美國,住房價格的中位數與收入的比例,歷史上大約為3:1.

如果股票的價值會因為某些固定時間內一定會發生的事件的影響而出現明顯的變化,價值投資者可以考慮購買期權。
期權定價模型允許人們以非常低廉的成本去對那些很可能會以慘烈方式結束的局面進行投機。

根據經驗,在年租售比為10倍的時候買入,20倍的時候賣出。

他們虧損的次數比賺錢的次數多,但是他們的虧損,即期權的成本,與他們的收益比起來小得可以忽略。
市場常常低估價格極端變動的可能性,期權市場也傾向於把遙遠的未來預計為會與當下的情況相似。
期權的行權期越長,有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所得出的結果就越愚蠢,因此不採用這一模型的那些人的機會也就越大。
他們尋找那些賠率是10:1,但是卻好像按100:1賠率定價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65

馬克·塞斯勒談企業的四種護城河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0dljf.html
 
 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CEO,哪些類型的競爭優勢能在競爭中保護你呢?你如何才能擁有一條如巴菲特所形容的寬闊的「護城河」來保護自己呢?
   科技並不是「護城河」的來源,如果它是你的唯一優勢的話,它最終一定會被模仿。在這種情況下,你的最佳選擇是被收購或者是上市並搶在投資者意識到你並不具備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前拋售自己所有的股份。科技是一種短命的優勢,類似的優勢還有管理團隊、廣告戰或者熱門流行趨勢,這些因素會創造暫時的優勢,但隨著時間的變遷,它們會變化或者被競爭對手所模仿。
   一條經濟「護城河」是一種結構性的競爭優勢,正如上世紀90年代的西南航空,它的優勢紮根於企業文化中,紮根於每個僱員之中,沒有對手能模仿它,雖然每個人都明白西南航空是怎麼做的。如果你的競爭對手明知你的秘密卻仍然無法模仿的話,你就擁有一種結構性競爭優勢,那才是「護城河」。
   在我看來,實際上僅有四種經濟護城河難以被模仿因而得以持久。第一種「護城河」是規模經濟,沃爾瑪就是一個例子,類似的有制服租賃業的Cintas公司、Procter& Gamble公司、HomeDepot公司和Lowe's公司。第二種「護城河」是網絡效應,比如e-Bay、Mastercard、Visa和AmericanExpress。第三種「護城河」是知識產權,比如專利、商標、商譽等,迪斯尼、耐克、Genentech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最後一種「護城河」是客戶轉用其他公司產品所產生的高成本。Paychex和微軟是這類護城河的絕佳例子。
   僅有這四種競爭優勢是持久的,因為競爭對手很難模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66

投資的時候你有這三個優勢嗎?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0fyj5.html

主動投資者的目標是要取得超越被動投資(例如指數基金)的超額收益,但在出發之前,投資者應該考慮一下自己的優勢在哪裡。比爾米勒在07年接受訪問時曾經提到投資者應該考慮自己是否3個方面的優勢:信息優勢、分析優勢、行動優勢。

信息優勢是你是否可以比其他投資者獲取更多更快的信息。這裡的信息並不包括內幕信息,因為內幕信息是法律所禁止的。即使不考慮法律禁止這一點,投機天才,也是《股票作手回憶錄》的作者JesseLivermore也已經指出了所謂「明牌」(內幕消息)往往會使人損失金錢,如果內幕真的有暴利,給你傳遞明牌的人為什麼要告訴你呢?信息優勢包括的對行業和公司的研究,尤其是在很少有人研究的行業或者公司,如果你留意到其中發生的新聞,也許你就具有一定的信息優勢。彼得林奇對此有很好的說明,即使是普通投資者,在你工作的行業中你也會比其他人對行業中相關企業的情況有先人一步的瞭解。例如如果你工作的公司是另一家企業的供貨商,當他們的購買增加的時候,你就比其他人更清楚這家公司的生產在擴張,未來盈利看好。另外你和你的家人平時購買的產品,你也對生產這些產品的公司的變化情況有第一手的資料。

分析優勢是面對同樣的信息,你能否分析出別人沒有看到的端倪。在買一個公司的股票的時候,嘗試儘可能找出可以讓這個公司失敗的情況,你就會對什麼因素決定這個公司的成敗瞭然。知道當什麼因素發生變化的時候去重新審視當初的決定。

行動優勢是你是否可以在潮流中保持理性,就想巴菲特說的,在別人恐懼時貪心,在別人貪心是恐懼。這點好像是最容易的,其實恰恰是最難的。

如果在做每一次投資決定時,都問問自己有沒有這三方面的優勢,犯錯誤的可能就會減少。如果沒有任何一種優勢的話,憑什麼去戰勝市場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67

費舍《怎樣選擇成長股》的15個原則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0f03d.html

Fisher的經典《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中文版《怎樣選擇成長股》

 

以下來自網上的摘錄

1、選擇成長股的15個原則(買什麼?)

  原則1:至少在幾年內,公司是否具有足夠市場潛能的產品或者服務,使得銷售額有可能實現相當大的增長?
  原則2:對於當前引人注目的生產線來說,如果其中大部分潛在的增長已經開發完畢,管理層是否有決心繼續發展能夠進一步增加總銷售額的產品或者生產方法?
  原則3:考慮到規模的大小,公司在研究和發展上付出的努力是否有效?
  原則4:公司是否擁有高於平均水平的銷售團隊?
  原則5:公司是否具備有價值的利潤率?
  原則6:公司正在為維持或者增加利潤率而做些什麼?
  原則7:公司是否具備出色的勞動和人事關系?
  原則8:公司是否具有很好的行政關係?
  原則9:公司的管理是否有層次?
  原則10:公司在成本分析和財務控制方面做得有多好?
  原則11:關於競爭力的強弱,公司是否在商業的其他方面,尤其在行業內的領域為投資者提供重要的線索?
  原則12:公司是否擁有短期或者長期的利潤前景?
  原則13:在可預見的未來,公司的增長是否需要足夠的股權融資,以保證更多發行在外股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通過預期的增長來抵消現有股東的利益?
  原則14:管理層是否在一切順利時才能坦率地與投資者談論公司的事務,而在出現麻煩和失望情緒時就保持沉默?
  原則15:公司是否具有一個毋庸置疑的誠實管理層?

  15個原則補充的兩個具體問題:「這家公司所處行業的銷售額是否有較大的增長機會,或者正像這樣的行業前進?隨著整個行業的成長,新公司是不是相對比較容易進入該行業,並且取代原來領先的公司?如果這些商業的特徵很難阻止新公司進入該行業,那麼這種增長的投資價值就是微不足道的。」

 

2、什麼時候買?

  「……投資者應當購買的公司是那些在有能力的管理層的領導下做事的公司。他們做的事情有些一定會失敗,有時在成功之前會碰上預料之外的麻煩,投資者應該完全確信這些麻煩是暫時的,而不是永久的。如果這些麻煩導致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但是有望在幾個月,而不是幾年內得以解決,那麼在考慮買入該股票時,這個時間可能是相當安全的。」(P72)


  3、什麼時候賣出?

  「我認為,如果賣出了根據前面討論過的投資原則而選擇的任何普通股,那麼有且僅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明顯的,也就是原先的買入是一個錯誤,特定公司的真實背景逐漸變得清晰起來,利潤也比最初的預計要低。」
  「第二個原因。如果某公司由於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了變化,不再像買入時那麼符闔第三章概括的十五點原則,那麼一般應該賣出該公司的股票。……要麼管理層出現了墮落,要麼公司的產品不再像以前那樣具有擴大市場的前景。」
  「(第三個原因)關於為了將資金轉移到更好的股票上而太過輕易地賣出一隻股票,謹慎一些是沒有錯的,總是存在著錯誤地判斷了當前狀況的一些重要方面的風險。」(P76-79)


  4、投資者的10個不要

  ①、不要買入創業型公司的股票;
  ②、不要忽視一隻「場外交易」(未上市)的好股票;
  ③、不要僅僅因為你喜歡年報的「語調」而買一隻股票;
  ④、不要以為一隻股票的市盈率高,必然表示收益的進一步增長已經反映在價格上; 
  ⑤、不要計較蠅頭小利;
  ⑥、不要過分強調多樣化;
  ⑦、不要擔心在恐慌的戰爭年代買入股票;
  ⑧、不要忘記你的吉爾伯特和沙利文(花兒在春天開放,卻和春天沒有任何關係)
  ⑨、買入真正優秀的成長股時,不要忘了考慮時間和價格;
  ⑩、不要盲目從眾(包括散戶和金融界的分析)。


  5、耐心和自律

  「請務必記住:知道這些原則和瞭解易犯的錯誤,不能幫助那些沒有耐心和自律精神的人。我認識一位能力非常強的投資專家,他在幾年前告訴我:在股票市場,強大的神經系統比聰明的頭腦更重要。」(P1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68

轉:《鄧普頓勝道》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0g22u.html

極度悲觀的時刻買入,或者稱之為「極度悲觀原則」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在買賣中堅持一個原則:每樣東西都要用現金購買,這樣一來,他們才會「永遠是利息的收受者而不是支付者".終他一生,這件事非常重要,他沒有借過抵押貸款,不曾貸款買車,而且總是有足夠的積蓄度過難關。

 

尋找能夠找到,可能最好的交易,是漫無止境的一種心態,其實可以說是一種生活態度。

 

一項資產的價格只及價值的20%,即用20分錢能買到1塊錢的東西,才是不錯的便宜貨。要找到折價這麼高的便宜貨可不容易,但值得將它當作目標。

 

Doing well by doing good/行善得福,是BenjiminFranklin提倡,並為許多人所認同,以後成了企業經營成功的贏家良方。做真正能夠造福別人的事情,這一定成功。

 

把旅行化為學習經驗,研究各地和他們的歷史,風土民情,參觀博物館。其實這是一種深度的教育經驗,把自己融入各地的文化中,瞭解每個地方和那裡的人民,旅程結束時,有了豐富的地緣政治知識基礎。

 

如果一隻股票的交易價格和他將來的盈利,現金流量等財物量數比起來,高得十分離譜,那麼你可以下結論說,那隻股票的市場和你的牌友一樣有點言過其實。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十拿九穩地判斷你的牌友會失去一切。

「只要你頭腦清醒,哪怕週遭的人失去理智」 by Rudyard Kipling
牛市因為悲觀情緒而誕生,因為疑慮交加而成長,因為樂觀情緒而成熟,應為亢奮狂喜而死亡。
極度悲觀情緒瀰漫時,正是買入的最好時機。而極度樂觀洋溢時,正是賣出的最好時機。

 

投資每一種資產,最要緊該做的是確認它的價值和市場價格之間的差異,務必記住:某樣東西的價格和那樣東西的價值,可能是天壤之別。投資人必須自行評價股價是否遠低於他們相信一家公司具有的價值,這是地平線上唯一的指路明燈,「懷疑」則是他們最好的指南針。

 

每次一隻股票的價格急劇波動時,務必積極蒐集和瞭解造成波動的咨訊。只因為價格下跌就賣股票是不智之舉。當企業遇到的問題是暫時的,而且將來會加以矯正,往往是最佳的投資良機。執著於將來的可能事件,而不是根據目前的事件採取行動,這種能力會在成功的投資者和平庸的投資者之間割開一道很深的切口。

 

Diversification/分散投資,等於相當理性的承認:他進行的投資,不見得每筆都能賺錢,所以希望把不良投資的風險分散到適量的股票中。

 

投資時務必瞭解歷史。

 

投資者正確的問法:什麼地方的前景最差。投資者不要人云亦云,跟著大眾走。

 

波動是你尋找和買入平價股最好的盟友,有波動才有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69

推薦蘇纓的《納蘭詞典評》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0hibv.html

摘錄其中幾段:

 

 歷代文學,大家都說唐詩、宋詞,至於清代詞人,在當今能夠名世的也只有一個納蘭性德了。納蘭性德的詞風,可以稱為南唐後主李煜的傳人,直抒胸臆,獨發性靈。以王國維這樣的大家,也推崇納蘭性德為北宋之後的詞壇第一人。

  這個人卻不是漢人。

  納蘭性德,他的姓是納蘭,這兩個漂亮的字可不是漢人的複姓,而是滿語的漢譯。舊時譯作納蘭,後來改譯那拉。--如果叫那拉性德,似乎有損於這位濁世佳公子的形象了,就像林黛玉不能叫林翠花一樣。但納蘭和那拉確實是一家人,這個姓的最著名的人物還不能算是納蘭性德,而是慈禧太后。

  如果作一次尋根之旅,納蘭或那拉也不是滿姓,而是蒙古姓,原本是蒙古的土默特姓。土默特消滅了一支滿人,佔領了他們的地盤,卻不知為什麼改稱了這些被征服者的姓氏--納蘭(那拉)。後來,他們又舉族遷徙到了今屬遼寧省的葉赫河岸,建立葉赫國。葉赫,是蒙語"偉大"的意思。我們在清史裡邊經常遇到的一個詞"葉赫那拉",源頭便在這裡。

  同在東北,那拉氏和愛新覺羅氏之間既有姻親,也有血仇--前者,皇太極的皇后就是納蘭性德的高祖姑;後者,葉赫兵曾在薩爾滸戰役中策應明軍,並隨著明軍一起被努爾哈赤擊敗,隨後,努爾哈赤消滅了葉赫,納蘭性德的曾祖父便被努爾哈赤的軍隊所殺。祖先的仇恨與親情,糾纏不清。

  2.

  清朝定鼎之後,大學士明珠成為一個權傾朝野的人物,正是他,給了納蘭性德這個家中長男以人見人羨的貴公子的出身和精英級的滿、漢兩種傳統的教育。出身始終是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最強有力的因素,這是命定的,也是很難擺脫的。這種天生的富貴造就了納蘭性德一副貴公子的氣質與風骨,正如普希金論詩的時候所說的:"詩歌要有貴族氣",所以,納蘭性德的詩詞便天然帶有了這個"貴族氣"。詩歌,就其精神意義來講,是高貴的,它需要高貴的聲音和高貴的情懷,而不僅是高貴的出身--在這層意義上,納蘭性德更加符合貴族的標準。

  王國維曾說,納蘭詞之所以高妙絕倫,正因為"未染漢人習氣"。其實王國維的話應該這樣理解:納蘭性德兼具了漢文化的深厚修養和滿人的質樸天真,正是質勝文則史,文勝質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

  納蘭性德原名成得,後來為避東宮太子之諱,改名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自幼生活在北京。我們以後便以容若來稱呼他了。

  容若文武兼資,他和康熙皇帝同齡,後來作了康熙皇帝身邊的三等侍衛,又陞遷為一等侍衛。這個身份,約略就是武俠小說裡常見的"大內高手"。--這個以詞名世的貴公子居然是宮中的一等侍衛,貨真價實的大內高手。

  容若幾乎擁有了世間的一切,但他很少快樂,他也是個情深不壽的典型,僅僅活到三十一歲。一個多情而深情的男人,一個風流自賞的公子,他的死亡就像錢塘蘇小小給人的感覺一樣,說不清的惆悵。

  4.

  我們喜歡一個人、一幅畫、一本書、一首詩,真正喜歡的往往不是那人、畫、書、詩本身,而是從中看到的我們自己。人是一種自戀的動物,總在其他人身上尋找著適合自己的鏡子。

  容若就是這樣的一面鏡子,一面適合許多人的鏡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70

你也可以成為投資傳奇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0hrd3.html

美國伊利諾斯州森林湖市100歲老嫗格蕾絲·格羅納離開人世後,竟將700萬美元的遺產都捐贈給了她的母校森林湖學院。據格蕾絲的多年好友日前披露,這名百歲老太的700萬美元巨款,竟然全都是來源於她在1935年購買的180美元美國雅培公司的股票。

格蕾絲一生都沒有結婚,但性格和善的她卻擁有許多朋友。像許多經歷過美國大蕭條時代的老人一樣,格蕾絲平時的生活相當儉樸,她只在商店清倉拍賣時購買廉價的衣服;她出門都是走路,從來沒有買過一輛汽車;而她位於森林湖市的單室小屋中也只有幾件普通的家具和一台來自林登·約翰遜總統時代的老式電視機。不過,生活節儉的格蕾絲卻經常向她的母校——森林湖學院捐款,包括在母校設立了一個獎學金。在過去這些年中她陸續向母校捐出了18萬美元。

格蕾絲在今年1月19日離開了人世,她在遺囑中要求將自己的所有財產都捐給森林湖學院。當格蕾絲的律師和多年好友威廉·馬拉特將格蕾絲的巨額遺贈通知森林湖學院的院長斯蒂芬·蘇特時,蘇特得知格蕾絲的遺贈竟高達700萬美元時,徹底被驚得目瞪口呆,他只說了一句:「喔,我的上帝!」

然而,一生未婚、只當過43年普通秘書的格蕾絲究竟如何積聚下了700萬美元的巨額遺產?這一謎團讓美國媒體記者們深感困惑和好奇。畢竟,格蕾絲從小父母雙亡,要靠父母的朋友資助才能上學,她顯然不可能從父母那兒繼承什麼遺產。此外,格蕾絲也從來沒有開過公司。她1931年畢業後,她在雅培公司找到了一份秘書的工作,並在秘書崗位上一直工作了43年才正式退休。

據悉,1935年,格蕾絲以60美元一股的價格認購了她當年工作的公司——美國雅培公司特別發行的3股股票,這180美元的股票她從來沒有賣出過。在接下來的70年中,她當初花180美元購買的股票又經歷了多次的送股和配股,格蕾絲後來又把每年的股票分紅再次投入買股票,再加上雅培公司的股價節節上升,到格蕾絲去世時,她當初的180美元投資已在70多年時間中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竟滾到了現在驚人的700萬美元!

 

   從這個新聞裡可以看到幾點:
   第一是時間的魅力。從1935年的180美元到2010年700萬美元,確實是非常高的增值,如果算一下年複合增長率,大概是15.1%。大多數人可能會看不上一年15%的收益,但重點是,如果你幾十年下來平均每年獲得15.12%收益,你也可以成為傳奇人物。要知道股神巴菲特的年復合收益增長率也就是20%多一點,就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三個人之一了。

   第二點是投資於自己熟悉的公司。格蕾絲買的股票是她最熟悉的,也就是她一直工作的公司。在美國幾十年股票市場中數百次的熱潮中,她並沒有試圖換成當時最熱門的股票,而是堅守自己熟悉的公司。而對於國內大多數投資者來說,不要說十年不換股,就算一年不換股不買賣都已是難以忍受的事情,頻繁買賣只會使你買入很多你不懂的公司,最終的收益率也就可想而知。    
   第三點是紅利再投資。格蕾絲把每年的股票分紅再次投入買股票,這樣才達到了滾雪球的效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71

為什麼股票跌得越多是好消息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0j4pz.html

最近股票市場大跌,持有股票的投資者相信心裡大都不爽,這是人之常情。讓我們先來看一個來自真實的故事。

 

小林在一個股票10元的時候拿出10萬元買了1萬股,買了以後股價也漲了一些,但很不幸的是兩個月以後整個股票市場陷入了漫漫熊途,各種股票紛紛大跌,更不幸的是小林買的股票跌得比大多數股票還要凶,股價飛流直下三千尺,股價跌到1元,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這時候小林在痛苦中做出了一個異於很多人的決定,籌出10萬元去補倉,同樣是10萬元,由於股價跌到只有1元,小林這次買到了10萬股。加上原來在10元價格時候買的1萬股,小林現在持有了11萬股,平均每股成本相當於1.82元(20萬元/11萬股)。在小林補倉以後,市場仍然繼續下跌,這個股票的價格最低跌到了只有0.7元,越買越跌,此時小林恨不能此生從沒有聽過股票二字。斗轉星移,熊去牛來,股票市場步入了新一輪上升,小林持有的股票盈利上升,投資者逐步意識到這個公司的增長潛力,市盈率也水漲船高,每股盈利和市盈率的雙重上升使得股價大幅度上升,幾年以後這個股票的價格不單超過了10元並繼續上升到20元。現在小林持有的11萬股的市值為220萬元,小林投入的20萬元成本增值了10倍!

 

為什麼股價只漲了100%而小林卻賺了10倍?原因卻是因為小林經歷了一個超級熊市。設想一下另一種情形,假如小林當初買了這個股票以後沒有這個熊市而一直是天天都人人歡喜的牛市,股價穩步從10元上升到15元,小林的心情天天歡暢並且在股價漲到15元的時候再追加投資10萬元買入了6667股。最終股價漲到20元的時候,小林共持有16667股,總值33.33萬元,相比投入的20萬元,小林的收益率是66%。

 

66%的收益率固然也不錯,但66%的收益率和1000%的收益率你選哪個呢?股票價格下跌原來才是特大利好,因為股票價格下跌的越兇猛,投資的高收益才越有可能。

 

這個故事藏有兩個細節,首先是小林買的公司是一個不錯的公司,其長期經營趨勢總體是上升的。其次就是小林在市場非常悲觀的時候堅持對這個公司的看法,拿出現金來買入更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