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郭信平:站在姚明肩上的技术狂人 东方愚个人博客被阉割版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61420013.html


     通过与篮球明星姚明的结缘,郭信平使合众思壮公司增添了一丝娱乐色彩。在16年创业期之后,老师出身的郭信平即将带领公司走入资本市场,并可能获得逾30 亿元的账面财富。

□南方周末记者 张华  发自北京  http://www.infzm.com/content/43362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郭信平在生活上循规蹈矩,但在生 意场上却是个狠角色。张华/图 
 


和很多明星一样,“小巨人”姚明马上也要感受到资本杠杆的魔力了。

随着3月24日网上配售的完成,国内卫星导航行业龙头之一的合众思壮(002383.SZ)很快将在中小板上市。篮球明星姚明是合众思壮的股东之 一,他持有合众思壮67.5万股,以招股价37元计,这部分身家已近2500万元。若按科技股近日受资金的热捧程度,以首日涨幅60%计,姚明所持合众思 壮股份的市值将达4000万元。

但“姚老板”仅仅是个搭便车的人,真正的赢家是合众思壮董事长郭信平。这位科班出身的技术狂人,将在公司上市当天赢获逾30亿元的账面财富。

股东姚明

“知道为什么刘炜这个球传得很高吗?”当上海大鲨鱼队一个篮下传球失误时,姚明没有表现出不满,而是回忆起多年前与队友的配合,“因为缺了我这个搭 档———他一般都是传球给我的。”坐在看台上的姚明对身边的郭信平说。

这是今年2月19日,农历大年初六。在这场上海队和辽宁队的比赛中,姚明一边充当“看客”,一边担任“解说员”。他的状态很放松,当队友进入最佳状 态时,他会禁不住挥舞手臂。

今年45岁的郭信平与“80后”的姚明相识于2005年。郭对姚最初的印象和其他人一样———“个子好高”。那时,郭的合众思壮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导 航型GPS生产商———Garmin的中国总代理。他看中了姚明,建议佳明公司聘请姚明做产品代言人。碰巧的是,佳明公司的会计师和姚明的会计师在同一家 事务所任职,一番牵线之后,姚明成为佳明公司的代言人。

3年之后,郭信平自己签下已很熟识的姚明为合众思壮的代言人,时限是5年。

除代言人外,姚明现在还是合众思壮的持股人,在合众思壮公司持有67.5万股,并承诺三年不转让。

熟识后,郭对姚明的印象也在转变。“我和姚明聊得默契,他很健谈,现在是一个成熟、理性的商业人士了。”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合众思壮及所在行业的资 料、数据、分析报告,姚明本人都会逐一查阅,并很直接地就合作细节提出疑问和思考,而不是草草签字或“被签字”。这在当下的演艺及体育界无疑是个另类。

另一处细节是,合众思壮在为旗下汽车导航品牌“任我游”选译英文名称时,在“GoU”和“UGo”之间举棋不定,姚明直言前者优于后者,“哈哈,你 知道一个点子值多少钱吗?”姚明狡黠地一笑,“当年索尼进入美国时,SONY写作‘SO·NY’,可以让人联想为‘SO NEWYORK’,中间那一点,值600万美金呐!”

技术狂人发家史

郭信平是山东菏泽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木讷”。但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四个小时过程中,头一个小时,他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大谈卫星导航原 理,在纸上划满图形,从美国的GPS谈到中国的北斗,兴奋得眉飞色舞。

他是科班出身,25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毕业,专业正是卫星导航。毕业前一年,他才接触到放在实验室里被严加保护的卫星导航仪器,一台价值2万美 金,主要运用于地质调查、找矿等;他毕业后的第二年,美国也才开始把海湾战争作为全球定位系统的试金石。

虽然北航同专业的师生间流传一句振奋人心的话———“卫星导航的运用只受想象力的限制”,但在外人看来,郭信平学的是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那时谁也 不可能预料到,不足20年后,中国的汽车销量居全球第一位,光汽车导航产品市场就是很大一块蛋糕了。郭信平毕业后留校执教,同时继续从事卫星导航技术的研 究。他在北航的几位老师是行业内的泰斗,这使得他得以了解最新的国内外技术进展和应用,也为他进入商界后继续保持对一些研究项目的敏感和对接奠定了基础。

他成立合众思壮是在1994年。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份,中国正式开始研制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在此之前,只有美国、俄罗 斯和欧洲自主研制生产卫星导航系统;也是在这一年,美国佳明公司开始在中国寻找代理,佳明公司的产品此前在中国销售总量不足100台。

创业初期的郭信平选择做佳明的中国代理。当时佳明已有六七家代理,其中实力最雄厚的当属长城计算机集团了,眼看这家国企就要成为佳明的中国独家代 理,半路杀出个还不到“而立之年”的毛头小伙。佳明公司听说郭信平想争独家代理权,感到十分可笑,便抛下一句:你一年能卖够1000台的时候再来找我们 吧。

令佳明公司大呼不可思议的是,郭信平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把每台价格为8000元左右的航海导航产品卖出了1000台———这意味着四个月内把 Garmin公司在华业务额扩大了10倍。郭信平最终拿下总代理权,此举为他打开了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市场的大门。

一个技术出身、执教于讲坛的年轻人,在实际的商战中却也是个狠角色———1992年他给航空部做软件系统,3个月赚了50万元后,并没有走“小富即 安”的路线,而是把50万投进去继续做,1995年的时候,他已赚下了1000万元。

之后一些年,其利润几乎年年翻番,他一边将之全部投入更大的战役,一边研发自主品牌———两条腿走路。

今年3月22日,Garmin公司发布声明称,与合众思壮在民用PND(便携式自动导航系统)上的合作中止,Garmin的解释是“双方的市场战略 不同”。

而这时的郭信平,正在为合众思壮上市冲刺。有人说他是渠道制胜,有人说他是借鸡生蛋。而郭信平正在琢磨的是,公司上市后募集到的逾10亿元的资金, 应当如何去花。

学者也疯狂

与合众思壮有着相近概念的北斗星通(002151·SZ)三年前登陆深圳中小板时,首日暴涨380%,其董事长、10年前从国防科工委出来创业的周 儒欣身家超过30亿元。而于去年年底登陆创业板的超图软件(国内领先的GIS平台软件),首日涨幅亦超过60%,其控制人、中科院兼职博导钟耳顺个人资产 突破4亿元。

郭信平、钟耳顺的“暴富”,加上去年上市的机器人(300024.SZ,第一大股东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董事长王天然等,被坊间认为这是“学 者型富豪时代来临”。有人甚至拿钟耳顺、王天然加上袁隆平、柳传志,戏称为资本市场的“中科院系富豪”。

这些学者型富豪的出现是基于其在不同的技术领域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在创业之前,郭信平便潜伏北斗计划之中,而相关业务在其创业后交由合众思壮承接。

但这个看上去很美的前景仍然有某种不确定因素。在合众思壮的招股书里,就曾向投资者提示一种风险的存在———目前公司大部分产品基于GPS导航系 统,如果GPS导航系统失效或由于其他原因停止工作,该部分产品将不再能够给客户提供相应服务,从而导致公司部分业务失去存在的基础。

郭信平对此解释说,GPS系统“关闭”的意思就是美国不向我们开放系统了,因为美国的GPS系统是具有一定垄断性的资源。但他觉得这种可能性微乎其 微,因为俄罗斯、欧洲和中国的介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正在由单一系统走向多系统,美国如关闭系统等于将竞争优势拱手相让。

与人们对学者的印象相仿,郭信平的生活也略显枯燥。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看电视,每天十点睡觉、六点起床,很是规律。他喜欢打高尔夫,但从不参加什 么俱乐部,也很少出席业界论坛。

几年前,他破天荒参加央视的节目,却不知是什么节目,录制开始前一群人在寒暄,有人给他介绍说,这是王小丫。郭信平向前一步握住王小丫的手,彬彬有 礼地问道:你好,请问你是哪家公司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89

站在虧損和盈利的邊緣:保障房建設模式調查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1/5OMDAwMDIzMzk5OA.html

千萬套保障房全面開工之際,有人樂觀,有人愁苦。

資本市場上,受保障房概念刺激,相關概念的股票走出獨立於大盤的行情。 1.3萬億元至1.4萬億元的大額資金投入,被認為是2011年中國資本市場上「最靠譜」的一項投資。中國建築(601668.SH),中國中冶 (601618.SH)等藍籌股股價自底部已有15%左右的漲幅。

順水行舟,中冶和金隅股份(601992.SH)在業績發佈會上分別表示,保障房的綜合收益率達到11%和20%以上。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開發商的愁容,許多保障房項目面臨虧損。

建多虧多?

對於一些公司來說,保障房建設已到了建多虧多的地步。「這些年來建保障房有許多辛酸苦辣。」北京住總集團董事長張貴林4月19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2011 年北京市兩會期間,張貴林曾遞交一份提案,住總開發的翠城經適房項目建設超過10年,這個售價僅為3180元/平方米的項目,由於拆遷成本上漲,出現 21.18億元的巨虧。「有些保障房項目開發週期很長,但建設過程中缺乏動態的定價機制,人工成本、建築材料成本都在上漲。」張貴林說。

不只是翠城一個項目遭遇虧損。2008年11月,遠洋拿下了北京管莊遠洋潤園限價房項目用地,目前的建造成本已超過項目限價價格。首開集團的回龍觀保障房項目虧損10億元,北京金隅嘉業房地產開發建設的朝陽新城項目虧損13億元。

2010年交付的北京大方居保障房項目,是由龍湖地產(0960.HK)開發的。該項目以6000套的供應量成為北京當時規模最大的兩限房(限售價及限面積)項目,最終虧損1億元。

該 項目位於北京通州半壁,建築面積53.4萬平方米,銷售均價上限為4800元每平方米,面積上限為90平方米。2007年,龍湖出價14.8億元通過競投 擊敗萬科獲得這幅總建築面積68.4萬平方米的地塊,樓面地價約2200元,其中近八成面積為兩限房,其餘15萬平方米則建設配套商業和普通商品房。

據 本報記者瞭解,虧損的原因是售價無法補償土地成本和建築成本。該項目綠化率達35%。龍湖不願犧牲品質,以建設商品房的標準來打造該項目,最終只得自掏腰 包1億多元。由於是兩限房和商品房打包,整個項目仍實現了盈利。講到虧損1億元,董事長吳亞軍表示,今後參與保障房投資,一定會保障股東利益,確保不會有 重大虧損。

大型房地產開發商保利地產(600048.SH)也曾有虧損的經歷。保利現已擁有3個共計84萬平方米保障房項目,包括其在2007年獲得的全國首個限價房項目廣州西子灣,其餘兩個項目位於北京。

保利地產董事長宋廣菊坦言,廣州西子灣項目的利潤有10%左右,但北京項目卻處於虧損狀況。原因是政府方面的銷售方案遲遲沒有出台,導致該項目所有樓盤不能按時銷售,參與開發的7家開發商全部虧損。

保利地產認為,既要拿出性價比良好的產品,又要有盈利回報股東,保障房的成本控制就是關鍵。縱觀所有虧損的項目,其共因是售價無法彌補成本,而開發商止虧的途徑只有加強管理,壓縮成本。

「通過加強管理來降低成本,空間非常有限。」張貴林說,「我不主張過分壓低成本,這樣容易出豆腐渣工程。」住總曾承建了北京首個因質量問題被責令拆除重建的保障房項目——大興明悅灣保障房項目,主要原因是項目甲方強制使用低於市場價的施工材料。

綠 城房地產集團執行總經理曹舟南提及保障房,也有苦水傾訴。他打了個比方,假設20萬套、總面積2000萬平方米的保障房總投資4個億。企業獲得3%的代建 費,為1200萬元。假設每個項目配10個管理人員,人均年工資30萬,四年下來,僅支付人工工資就要1200萬元。2000元/平方米標準代建的項目, 如果代建單位每平方米獲利300元至500元,品質可想而知。

更艱難的在於後期的運營和維護。不為多數人所知的是,許多保障房物業費收繳率 很低。張貴林透露,住總現在管理近600萬平方米的保障房,這些小區內物業費收繳率僅為60%。本報記者在住總開發的旗勝家園實地調查時,居民也對物業多 有不滿。欠繳物業費、物業無法提供優質管理、繼續欠繳已然形成惡性循環。「別的企業不願意管,只好我們的物業公司來管。」張貴林說。

住總在朝陽區建設的某危改小區,每年公司要額外補貼該小區數百萬元的電費。原因是居民入住時,項目為臨時用電,所有入住的居民,都不用繳納電費。此後,住總希望接入正式用電時,卻遭遇居民的阻撓,因為一旦接通,便要繳納電費,至今未能解決。

公租房的問題似乎更加嚴峻。廣州首個企業主導的公租房項目萬匯樓是由萬科(000002.SZ)建設的。萬科算了一筆賬,不算利息,萬科需要57年才能收回成本。至今,萬科已參與了300多萬平方米保障房的建設。但郁亮始終表示,並沒有找到賺錢的路。

賺保障房的錢

虧損卻要承建,就開發商而言,建保障房基本上等同於搞公益活動。但亦有樂觀者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建保障房亦可以盈利。

金 隅股份執行董事兼財務總監王洪軍曾在金隅業績記者會上稱,該集團保障房的毛利率高達20%以上。據王洪軍介紹,金隅保障房項目能取得如此高毛利率的原因有 兩個:一是金隅有10多年興建保障房的經驗,二是金隅主要用工業用地轉作保障房開發用地,土地成本較低。不過,能夠像金隅股份這樣,通過將低價的工業用地 轉為住宅建設用地,來參與保障房建設並獲利的企業並不多。

同樣表達樂觀的還有中國中冶。中冶董事會秘書康承業近日表示,集團發展保障性住房的利潤率不低於11%,而且資金周轉期快。中冶未來將加大非冶金業務的投入,預計至2015年,非冶金業務收入佔整體收入約70%,其中房地產及資源開發約佔40%。

據瞭解,中冶的做法是,一般都是地方政府出地,中冶和地方政府簽訂一個回購協議,等建好了,中冶將房子交給地方政府,屬於代建性質。但中冶必須扮演墊款者的角色。中冶在投入30%自有資金啟動項目後,憑藉回購擔保可獲得銀行剩餘資金的支持。

住總也在探索全產業鏈的模式打造保障房,以期待降低成本。通過一體化、產業鏈式地參與保障房建設的全過程,包括設計、開發投資、施工、物流以及後期的物業管理等,每個環節可以掙2%-3%的利潤,加起來就可能達到10%的利潤率。

許 多央企積極參加保障房建設,醉翁之意不在酒。宏源證券分析認為,保障房是中國建築優質訂單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規模大且具備可持續性,政府信譽好、回款有 保證,毛利率不低於6%、盈利穩定。最重要的,公司在開發保障房過程中,能夠與各地政府建立和鞏固良好的合作關係,加強獲取土地的能力。

中 國建築探索了五種保障房開發模式,分別為施工總承包、限價開發和混合開發、成本加薪金競標服務、BT 投資和城市綜合開發模式。中國建築高層透露,其中施工總承包模式收益率為3%-6%,BT投資模式收益率可達8%-10%,混合開發,保障房開發按規定運 作,收益率也能夠達到10% ,中海在廣州金沙馨園採用了該模式。

制度性求解

在保障房建設領域,雖然有一些企業獨闢蹊徑,探尋出可行的盈利模式,但許多路徑無法複製,並不是所有企業都具備中冶和中建央企、全產業鏈條的優勢。

「在 現有的制度安排下,企業是很難保證不虧損的。」張貴林說,他認為,必須進行制度上的探索,才能夠吸引更多的房地產企業加入保障房建設,變成一種可持續的力 量。例如,在融資方面,給與企業低息貸款。據瞭解,儘管信託加入保障房建設的熱情很大,但是信託公司向地產公司索要的利息仍在6%至7%,融資成本偏高。 政府對保障房後期的管理也十分重要。

4月19日,遠洋地產(03377.HK)行政總裁李明在2011戰略溝通會上表示,保障房建設的當務 之急是建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遠洋正在研究其盈利模式的問題,並願積極配合政府,摸索並完善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房政策實施細則。保障房項目保持合理的盈 利空間,是實現市場良性發展的重要前提。遠洋地產在北京的兩個保障房項目全部虧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41

他永遠站在種種「之間」

http://www.infzm.com/content/78159

他在中國與西方之間,在學問與現實之間,在學術獨立和影響決策之間,也在象牙塔與「體制內」之間。他永遠在種種「中間」,他像是「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林毅夫是最被主流接受的經濟學家。」他的同事陳平教授評價。

無論在世界經濟學界,還是中國官方或民間,林毅夫無疑都是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

「在北京,不管林毅夫走到哪裡,都會有人要與他合影,我很好奇,他到底是個首席經濟學家還是一個籃球明星?」曾和林毅夫一起到過中國的世行同事Sherlock問。

在中國與西方之間

林毅夫是一個站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人,這與他的獨特經歷密切相關。

1975年,作為現役軍人,林毅夫被台灣軍方送到台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攻讀MBA,成為台灣較早拿到MBA的人之一。此前,他在台灣大學農工專業肄業入伍,並在軍方所屬的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成為台灣軍方的「典型」。

1979年泅水來到大陸後,林毅夫在北大經濟學院選讀社會主義經濟學專業。其時,中國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改革剛剛拉開序幕。

一年後,剛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芝加哥大學教授舒爾茨到訪北大。在台灣受過良好英語教育的林毅夫在同學中脫穎而出,成為舒爾茨的翻譯並得到賞識。

在舒爾茨的推薦下,林毅夫於1982年來到芝加哥,在這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扎堆兒的自由市場經濟學派重鎮,林毅夫接受了四年系統的經濟學訓練。

林毅夫的導師舒爾茨,專注於農業經濟研究,並在197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為林毅夫日後獲得國際學術界的認可有諸多加分。

林毅夫曾在多個場合談到在芝大4年求學生涯對自己人生的影響。「芝加哥大學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就是國外學生的博士論文,寫自己祖國所發生的問題。 鑑於中國農村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我的博士論文是《中國的農村改革:理論和實踐》。這篇論文被舒爾茨評價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經典之作。」 在世行期間出版的自選集中,林毅夫提到這段往事。

就在其博士論文完成後,恰逢美國Vanderbilt大學的發展經濟學碩士課程設立25週年,邀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發表論文,舒爾茨將這個機會留給了他的學生林毅夫。

在美國5年的求學經歷,為林毅夫後來的國際化之路奠定了學術基礎和關係網絡。在獲得世行行長佐利克的邀請時,林毅夫向世行遴選委員會提供了4個人的推薦者名單:加里·貝克爾、羅伯特·福格爾、道格拉斯·諾斯、賈格迪什·巴格沃蒂。

四人中,前兩位諾獎得主均是林毅夫在芝加哥求學時的老師,第三位制度經濟學大師道格拉斯·諾斯則與林毅夫相識於耶魯,這些人在林毅夫回國創辦中國研究中心時,也曾給予諸多支持,多次親自或介紹自己的朋友參加林毅夫主持的學術會議。

透過這種通路,林毅夫一直與國際學術界保持溝通,並以基於中國改革的學術成果得到關注,從而得以將中國改革的經驗介紹給西方世界。

2001年,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設立D·蓋爾·約翰遜年度演講系列,林毅夫獲得了首場講座的邀請,借助這個機會,林毅夫將自己的理論推廣到主流經濟學 界。講座的聽眾、2000年經濟學諾獎獲得者詹姆士·赫克曼教授評價說,「林的演講說明過去15年來的新發展理論是沒有價值的,根據他的研究,甚至許多芝 大教授的成果也是沒有價值的。」

在美國期間,林毅夫亦和一批中國留學生建立了保持至今的交情。

受鄧小平開放政策影響,1980年代以後,中國形成了20世紀第二波出國留學熱潮,與當時中國現實結合,新鮮的「經濟學」成為很多人選擇的專業,他們中的大多數成為今天中國官方和經濟學界的主流,並且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相關政策。

林毅夫和他們中的許多人相識在此期間。奠定其事業基石的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現更名為國家發展研究院),即由林毅夫聯合海聞、易綱等創辦,後者後來從政,目前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他們的身影,常常出現在國家發展研究院的課堂上。這使得國家發展研究院成為連接政策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一道獨特橋樑。

在學問與現實之間

自1979年選擇來到大陸後,林毅夫便一直將自己的學術研究深植在中國改革的土壤。

林毅夫的早期研究,主要聚焦於中國農村改革。他曾專門研究中國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的大饑荒問題,並出版《集體化與中國1959-1961年的農業危機》。這些學術著作,為中國農村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系統的理論基礎和經驗證據。

此後,林毅夫又逐步把研究範圍延伸到對制度變遷的思考。其《關於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的英文原稿,在美國學界甚有影響的《加 圖雜誌》發表,此文是將現代制度經濟學文獻和基本概念引進國內的首篇文章。茅於軾曾對林毅夫說,他「首次閱讀此文時,興奮不已,手心發熱、額頭流汗、一口 氣讀完」。

正因為此文取得的影響,林毅夫獲得邀請,和南加州大學經濟系Jeffery Nugent教授合作,為國際經濟學界權威工具書系列《發展經濟學手冊》第三卷撰寫了《制度與經濟發展》一章。

1994年,林毅夫和蔡舫、李周合作出版了《中國的奇蹟》一書,提出中國經濟將保持20年高速增長的論斷,成為其唱好中國經濟的起點,「這本書裡的觀點,現在看依舊是保守的。」林毅夫說。

蔡舫和林毅夫相識於1987年夏天,參加完南開大學的一個發展經濟學培訓,二人同乘火車回京,在車上就聊出了《論糧食優化戰略》一文的框架,這是兩 人的第一次合作,發表在1987年的《經濟研究》。此後延續了長達近20年的學術合作,涉及領域包括國企改革、金融體制、糧食問題等。

蔡舫說,跟林毅夫合作研究的問題,幾乎都是每個時期中國改革中矛盾最尖銳、決策者最關心的問題。選定這些研究方向,一方面是官方對有質量的學術研究需求量非常大,另外一方面,學者們也想在關鍵決策中表達自己的聲音。

林毅夫試圖在中國改革的巨大坐標中,尋找個體價值的實現方式。而這不僅使他被中國主流所認可,也使他被世界所認可——在世行官網的介紹裡,「來自發展中國家」是林毅夫被認知的重要符號。

在學術獨立和影響決策之間

對官方與民間來說,林毅夫堪稱罪能被共同接受的經濟學家之一。

1993年底,林毅夫發表《關鍵在於戰略目標的轉移——評中共中央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決議》,除了肯定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之外,也檢討了當時經濟問題 的所在,例如:一放就活、一活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循環;國有企業改革成效不彰等,這種觀點和其後幾年朱鎔基總理的改革思路不謀而合,因此被外界認 為是「朱鎔基智囊」。

「林毅夫有自己的優勢,他也能利用這種優勢。」蔡舫舉例說,在1980年代末,中國的改革開放遇到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中央成立了治理通貨膨脹困境 小組,這個小組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直接領導,林毅夫亦參加了相關研究。同時,林毅夫也是全國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可以參加其調研和座談會反映意見,其特殊 身份也使其在統戰部系統擁有影響力和話語權。中央的一些重要政策,也常常會徵求其意見。

早在1980年代,林毅夫寫作博士論文期間,就曾與當時主持農村改革政策研究的杜潤生有過交道,瞭解了農村改革的第一手官方資料。這個研究所對中國農村改革有重大理論貢獻,也是多個中央一號文件的起草者,國發院現任院長周其仁,亦曾在這裡從事農村研究多年。

參與並影響官方決策,是林毅夫贏得影響力的關鍵,亦成為批評者的詬病之處。

在林毅夫的公開言論中,很少直接碰觸中國一些最關鍵的改革問題,這被批評者理解為「屁股決定腦袋」,但也被支持者解讀為務實。

「對抗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一個成熟理性的人更懂得如何在各種矛盾中實現自己的目標。」林毅夫的朗潤園同事說。

在學術獨立和影響決策之間,林毅夫平衡有道。

「他最大的優點是溫和,總在對你笑,即使是反對意見,大家也願意聽聽他說什麼。」佳美口腔總裁、國發院MBA學員劉佳評價,林毅夫最大的魅力是知道怎麼去協調。

在「象牙塔」與「體制內」之間

林毅夫無疑是想影響現實的人。

早在台灣時,尚在讀大一的林毅夫就發動過校園聚會。而剛來到大陸時,林到都江堰參觀,曾深受震撼,他公開描述說:「當我站在江邊,聽那滔滔的水聲,真讓我有大丈夫若不像李冰父子為後世子孫千萬年之幸福,貢獻一己之力量,實有愧此生之嘆!」

林毅夫影響世界的方式,有著他的獨特路徑。

除了自身的影響力,創辦學術研究機構亦是林毅夫影響世界的另一個途徑。

2012年6月22日,林毅夫身著芝加哥大學的博士服,出現在1024名國發院畢業生的畢業典禮上,接受學生們熱烈的掌聲。

1996年,在其兄長、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下,林毅夫在北大創辦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最初只有六個老師。

CCER將西方規範的經濟學研究帶到中國,並為「海龜」們提供獨立的棲身研究之所。經過16年的發展,已更名為國家發展研究院,下設五個研究中心,三十多名教師,十幾種學術觀點並存。

目前,國發院的學生既有讀本科的雙學位學生,也有北大MBA的學員。據2005年入學的學員劉佳的觀察,在其同屆的100個學員中,國企和外企高管佔到三分之二,政府官員、民營企業家、媒體人填補了剩下的三分之一。

劉佳形容最初聽到林毅夫觀點時,只能用「驚人」形容,很難接受。但數年過去,一堂堂課程下來之後,他現在對於經濟形勢,「比林毅夫還樂觀」。

林毅夫為這些學員開設《宏觀經濟學》和《中國經濟專題》的課程,他的學術觀點也在學生中引起爭論、思考和共鳴,最終通過這些現在或未來的政府官員、企業家得到傳播,影響中國經濟的決策和現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63

三星為何在中國能戰勝蘋果:時間站在三星這一邊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254.html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蘋果應對三星,以及眾多中國手機廠商競爭的策略。

在中國市場爭奪戰中,三星戰勝了蘋果。市場研究公司IDC的資料顯示,三星在中國800億美元智能手機市場上的份額為19%,2017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將擴大到1170億美元。蘋果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比三星低10個百分點,只是中國市場上的第五大智能手機廠商。

庫克說,未來2年蘋果計劃將專賣店數量翻一番。目前蘋果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分別有8和3家專賣店。但他指出,蘋果在銷售方面的投資將「極其謹慎,因為我們的目標是推出高質量的產品」。

三星目前在中國的專賣店數量是蘋果的3倍,在吸引消費者、與移動運營商合作方面更為積極,在應對聯想、華為、中興等中國手機廠商競爭方面,三星的形勢也更為有利。

型號眾多

深圳一家電子產品市場的情形頗能說明三星智能手機出貨量高於蘋果的一個原因。由於型號眾多,貨架上擺放的三星智能手機數量與蘋果iPhone之比至少為4:1。

蘋果每年只推出一個型號的iPhone,定位在高端市場;三星則每年在中國市場上推出多款型號的產品,配置不同,價位也不同。

分析師稱,三星手機具有針對中國市場的功能:例如中國人氣最高的照片分享應用POCO.cn,手機支持兩張SIM卡(iPhone只支持一張SIM卡)。

科技諮詢公司RedTech Advisors董事總經理邁克爾·克蘭德林(Michael Clendenin)說,「中國人喜歡更多的功能,他們希望手機具有50項壓根用不上的功能。蘋果不奉行這樣的策略。令人遺憾的是,要想佔領中國主流手機市場,手機廠商必須提供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

領先優勢

分析師認為,三星在中國越來越大的優勢,是蘋果有意在全球範圍內推出廉價iPhone機型和大屏機型的主要原因。一名有在中國市場工作經驗的三星高管稱,「我們確信我們在中國市場獲得了領先優勢,其他廠商必須跟隨我們。」

三星挑戰蘋果的手段不僅包括推出價格更低的智能手機,還包括高價機型。三星聯合CEO J.K. Shin在一次採訪中說,「我們非常重視中國高端智能手機市場。」

三星與中國電信聯手推出了名為「心繫天下」的智能手機,由成龍代言,售價約為人民幣12000元。三星手機業務部門執行副總裁Lee Young-hee說,「中國有大量高端用戶,這有助於我們面向小眾用戶,提高品牌知名度。」

儘管這類奢侈品手機銷量不大,但與移動運營商合作開發這類手機,彰顯了三星進軍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滿足小眾市場需求的意願。IDC分析師TZ Wong說,「關鍵在於三星始終如一地適應本地市場。」

蘋果最新版本的iOS包含新浪微博等應用的鏈接,但應用本身需要用戶下載,三星的手機則預裝有這些應用。Wong說,「人們知道三星是韓國品牌,但它添加了一副中國面具。」

零售業務

三星1985年在北京開設了在中國的第一家辦事處。三星是中國市場上的先行者,主要在中國生產在外國市場銷售的電子產品。相比之下,蘋果直到最近才大規模進軍中國市場。

先期進入中國市場使三星獲得了無可否認的優勢,三星能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野村證券分析師Choi Chang-hee說,隨著1990年代中期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三星改變了策略,不再僅僅將中國作為生產基地,開始在中國銷售價格較高的電子產品。

這意味著三星在中國的零售業務遠遠超過蘋果。除與三大移動運營商合作外,三星還與國美、蘇寧,以及眾多小型零售商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在中國開設「體驗」(Experience)專賣店。

蘋果的銷售渠道與三星類似,但進入中國市場較晚意味著其零售業務規模要小得多。例如,三星在廣東省有逾200家授權經銷商,相比之下蘋果則只有95家。

三星與移動運營商保持了密切的合作關係。據Shin稱,「與移動運營商保持密切合作關係是我們的核心政策。」在中國,每家移動運營商使用不同的技術,要求三星「根據它們的要求優化我們的手機。這並非易事,但我們充分考慮了移動運營商的要求」。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蘋果與中國移動的談判。多年來,兩家公司不能在收入分成上達到一致,使得蘋果與數億名潛在客戶無緣。

三星前高管馬克·紐曼(Mark Newman)表示,三星在中國的成功是有原因的,它不希望重蹈日本對手的覆轍,「三星花大量時間研究索尼、東芝和松下。研究的結果之一是,孤立的策略存在缺陷,因此三星過去十年一直在大力推行全球化。在中國這一點尤其明顯,三星在中國的員工數量僅次於韓國。

據IDC稱,目前,三星是中國高端和低端智能手機市場上的領頭羊。在中國,人均月薪約為640美元,許多考慮換用智能手機的用戶買不起蘋果手機。

通過推出多款產品,三星與中國消費者建立起很深的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消費者會購買價格更高的手機。同時推出高、低端機型還有助於三星應對來自聯想、華為等中國對手的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678

三次失誤跌倒爬起 造就中國「賈伯斯」 抓住行動網路 雷軍:一定要站在浪頭上!

2013-09-16  TWM
 
 

 

許多人都想學賈伯斯,但多數畫虎不成反類犬。

然而,有一個人,學賈伯斯卻學到骨子裡,一本寫矽谷創業的書、一則賈伯斯的創業故事,硬是讓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創業,造就他傳奇一頁。

撰文‧林宏文

二○一一年十月五日那天,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逝世,全世界哀悼一位天才隕落的同時,大家都想問,下一個「賈伯斯」在哪兒?

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科技廠的執行長,穿上了賈伯斯一貫的T恤、牛仔褲,在偌大的舞台上,從口袋裡拿出一支又一支的自家手機產品,他們都想學賈伯斯,都嚮往成為下一個賈伯斯,都企圖打造出另一顆「蘋果」,但成功的少、失敗的多。

然而,卻有一個人,在三年內迅速躥起,讓六百萬名粉絲為他瘋狂、為他尖叫、為他的產品排隊、為與他互動而著迷,他是北京小米科技公司的創辦人——雷軍。

一本書、一個人

雷軍的夢,這麼開始……認識雷軍的人,這麼形容過他:「雷軍是一位精力充沛、對前方永遠充滿興趣的射手座老闆。」在他們的口中,雷軍不懂得什麼是疲倦,卻可以一直快速奔跑。

其實,雷軍的傳奇從學生時代就開始,例如只花二年時間就修完武漢大學計算機系所有學分,席捲學校大部分的獎學金,甚至在學期間還寫了多本有關程式設計的書。因為在那個年代,大陸的程式設計書籍不多,偶爾還有錯誤,讓雷軍深感寫一本沒有錯誤的程式設計書,是很重要的。

為了想學到課堂上沒教的東西,雷軍一有空就往武漢最有名的電子街跑,那裡幾乎是雷軍踏進科技圈的起點,他更在這裡認識了第一次創業的夥伴——在電腦公司當技術人員的王全國。

就在升大四的那個暑假,雷軍與王全國開發一款加密軟體,從程式碼、介面設計、測試、說明,都由他們包辦,僅僅花了兩周時間,最後署名為「黃玫瑰小組」,因為那正是羅馬尼亞電影《神祕的黃玫瑰》流行的年代,此後,雷軍寫的軟體也多會留下這名號。

正因與王全國的相識,讓雷軍第一次有了創業的念頭。如果有讀了一本書、一個人的故事,能改變他的一生,對於雷軍來說,那就是《矽谷之火》與賈伯斯,「那是一九八○年代的一本書,印得很粗糙,翻譯也與今天不太一樣,但看得我激動到不行。」大一讀完《矽谷之火》後,雷軍一直對創業懷抱著美麗的綺夢:「我深深地被賈伯斯的故事所吸引,甚至開始作夢,夢想寫一套能套用在全世界電腦的軟體,夢想創辦一家全世界最紅火的軟體公司。」

錯過網路崛起時代

成為天使投資人 抓住每次機會因此,當王全國提出要創業時,雷軍不假思索就答應了,創辦的公司叫作三色(Sunsir),希望像紅、藍、綠三原色一樣,能夠創造七彩的美麗世界。只是夢想再美好,也有面對殘酷事實的一天,「四個人創業,每人二五%的股份,大家都很高興,沒過幾天,問題來了,每件事情都需要反覆討論,甚至連開公司誰投錢?開張後做什麼?靠什麼賺錢?都沒討論過,最後只能黯然收場。」面對這次失敗,雷軍這麼分析著。

很快地,雷軍又嘗到了第二次失敗的滋味。一九九二年,他進入軟體公司金山,出任總經理,在制定公司發展方向時,他堅信金山一手開發出的大陸第一套文書處理軟體「WPS」深具未來,有機會打敗微軟「Word」。

所以,當金山面臨是向WPS或網際網路發展的抉擇時,雷軍毅然決然走向WPS;最後結果很明顯,微軟Word軟體至今仍屹立不搖,曾經風光一時的「WPS」也沒持續下去,還與網際網路的大爆發風潮擦肩而過。一九九六年,金山差點就要關門。」雷軍回憶。

然而,雷軍並沒有懊悔太久,金山重新改組、重新創業,不靠任何創投注資,雷軍硬是把金山從垂死邊緣拉了回來。甚至到了二○○○年,甫創業不久的騰訊創辦人馬化騰還找上雷軍,希望金山收購QQ(騰訊的即時通訊軟體,中國目前使用最廣泛的聊天軟體之一),但雷軍第三次錯過了機會,這一次也等於錯過了一個成為中國首富的機會。因為後來QQ風靡全中國,今年六月,騰訊反倒以雄厚的資金入股金山網絡,取得一八%,成為第二大股東;馬化騰更以四六七億人民幣身價,成為二○一三年中國首富。

挖角頂尖人才 成功打造小米大陸第四大網路巨頭「雷軍系」成形三次的判斷錯誤,除了第一次大學創業只是小打小鬧以外,後面兩次關鍵都在於雷軍錯過網路的威力。因此,當雷軍看著那些毫無名氣的小老弟,例如李彥宏、馬雲、馬化騰等人,一個個後來居上,遠比他還要成功,他對金山恨鐵不成鋼,常常感到很難過;即使他名下的金山股票價值也不過三億人民幣,有一次他在內部的主管談話中,甚至還講到痛哭失聲,與一群團隊抱頭同悲。

雷軍無法認命,也心有不甘,「我錯過了整個網際網路崛起的時代,但這次的行動網路風潮,絕對不要再錯過。」在離開金山軟件後,雷軍開始當起天使投資人,投資數十家網路公司,拚命急起直追,不再錯失機會。從凡客誠品、多玩網到拉卡拉等,多家公司都已在美國及中國股市掛牌,而且若將這些公司市值加總,高達二百億美元,也讓雷軍的身價急速上升,並開始思考要再找個新的創業標的。

現任小米總裁林斌,是雷軍第一位邀請的對象。原本擔任Google中國研究院副總裁的林斌,在幾次活動中認識雷軍,兩人相談甚歡。後來,林斌向雷軍談到自己創業的想法——音樂網站,但雷軍說:「不要做這個,這個太小了,找人做就好了,我們要做就做更大的。」而這個更大的夢想,就是小米。

為了一雪前幾次創業失敗的恥辱,雷軍認知到創業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找到最優秀的人才加入,有人才,小米才能真正有所作為。因此,小米最初的七位創辦人,不是來自谷歌、微軟,就是摩托羅拉、金山,都是一時之選。

雷軍在挖角優秀工程師上更是不遺餘力。有一次,一位很出色的硬體工程師來小米面試,他對小米的前途心存懷疑,也還沒做好創業的準備,但幾位合夥人採取「車輪戰」,整整談了十二個小時,最後這位工程師舉雙手投降,「好吧,我已經體力不支了,還是答應你們了。」這些工程師不只是來小米工作,還掏錢投資小米,光是創業初期的五十六名員工,總共投資了一一○○萬美元,這對雷軍來說,形成不小的心理壓力,畢竟是他讓大家捨棄高薪,跳出來創業。但他換個念頭,「從好處想,在大家的監督下,可以避免我做出昏庸的決定。」這種將創業團隊與公司利益完全綁在一起的作法,讓團隊自動自發、認真拚命,是雷軍從投資經驗中萃取的最佳作法。

至於小米的組織,雷軍也要求很扁平,基本上公司職務只分三級,第一層是七位創辦人,第二層是部門主管,第三層就是員工,團隊規模不會太大,稍微大一點就再拆成小團隊,因為任何一個組織都不能超過百人。他認為,一超過效率就會打折。

從小米的辦公室就能看出這種組織結構,一層樓是產品開發、一層樓是行銷、一層樓是電子商務,都由創辦人坐鎮。只有七位創辦人有職位,其他人全都是工程師,「晉升」的獎勵就是加薪再加薪。雷軍說,連他自己的第一定位都不是執行長,而是首席產品經理,所以他有八成時間花在參加各種產品會。

企業經營就像衝浪

記取教訓 站穩產業浪頭雷軍的所有努力,在小米逐漸於智慧型手機市場嶄露頭角後,也讓他在中國科技界越來越具影響力,甚至有大陸媒體這麼形容,繼大陸網路三大巨擘百度的李彥宏、阿里巴巴的馬雲、騰訊的馬化騰之後,第四大派系,也就是所謂的「雷軍系」儼然形成。這個系統除了雷軍原本投資的二百億美元市值企業外,加上市值上看一百億美元的小米,以及他重新被邀請回任董事長的金山軟件,形成直逼市值上兆新台幣的集團。

若用雷軍現在的成就來看,他寫下的一頁傳奇,就像是天方夜譚,他卻從來不這麼認為,「我這個人運氣不怎麼樣,二十多年來,我成功的喜悅並不多,失敗的教訓比比皆是,所以當別的成功者吹牛說多麼成功時,我只能告訴大家,我只是運氣好。」但小米的成功絕不是偶然,企業經營就像衝浪,靠的從來就不是運氣,前面幾次的創業,雷軍一次又一次地試著站到浪上,只是都沒有成功,直到這次浪又來了,「一個時代性產業機會來的時候,浪潮會把你推到最前端,這個浪潮所具備的力量,將是你自身力量的很多倍。」這次,雷軍終於學會了怎麼站到浪頭上。

雷軍

出生:1969年

現職:小米科技執行長、金山軟件董事長經歷:金山軟件總裁、卓越網董事長、優視科技董事長

學歷:武漢大學計算機系

賈伯斯

出生:1955年

經歷:蘋果創辦人之一、NeXT創辦人、皮克斯動畫執行長學歷:美國波特蘭里德學院肄業用微博與百萬粉絲搏感情!

善用社群威力,大陸網路巨擎的微博成為與絲粉互動的新工具,一個最新動態、一張照片,都能立即傳遍整個科技圈,更可看出這些大陸網路巨擎對粉絲的龐大影響力。

奇虎360董事長

周鴻禕

粉絲數:690萬

阿里巴巴創辦人

馬雲

粉絲數:957萬

小米創辦人

雷軍

粉絲數: 529 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02

搜索巨頭Google:哥是如何站在風口上飛起來的!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9/56703.html

【導讀】谷歌是一家非常少的在兩個極其重要的關鍵點上踩對了的公司。高端手機市場正在趨向飽和,谷歌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中低端市場,也就是發展中國家市場。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21商評網(魏武揮)的文章,第一個關鍵點是,當信息極大豐裕、供給爆炸式增長後,信息匹配變得極為重要——就如長尾理論的發明者安德森所說的:一種豐裕就會造成一種稀缺。第二個關鍵點是,當移動互聯網興起後,為移動設備做操作系統成為了底層基石。蘋果率先用軟硬合流的方式佔到了先機,谷歌雖然稍稍慢了點,但基本趕上了車。

時間:2010年4月

話語人:卡羅爾·巴茲,時任雅虎CEO

話語:谷歌會出現問題,因為谷歌出名的只有搜索,而那只是我們業務的一半,卻是谷歌99.9%的業務。他們必須要去發現新業務。

後續:彼時,谷歌的股價不到600美元。近日突破1000美元/股,目前市值約在3500億美元。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2010年4月,有兩個背景需要注意。其一,蘋果iPhone 3GS大獲成功之後,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iPhone 4,並於兩個月後的蘋果大會上由喬布斯發佈;其二,在2月份的時候,Android與Linux正式分道揚鑣,5月,Android 2.2(Froyo)由谷歌推出。大概到了10月份的時候,Android宣佈在它的應用商店裡,應用數突破了10萬個。

巴茲的話分成兩個部分,前一個部分有為自家雅虎貼金之嫌:谷歌的業務沒我們多(但其實巴茲有些無知了,谷歌業務樹極其龐雜);後一個部分說明她似乎沒有意識到,Android就是谷歌的新業務,而且這個業務將撼動整個互聯網的格局。

谷歌是一家非常少的在兩個極其重要的關鍵點上踩對了的公司。第一個關鍵點是,當信息極大豐裕、供給爆炸式增長後,信息匹配變得極為重要——就如長尾理論的發明者安德森所說的:一種豐裕就會造成一種稀缺。搜索便成為了門戶的替代者,部分滿足了信息需求和供給的匹配。第二個關鍵點是,當移動互聯網興起後,為移動設備做操作系統成為了底層基石。蘋果率先用軟硬合流的方式佔到了先機,谷歌雖然稍稍慢了點,但基本趕上了車。

操作系統對谷歌最現實的意義,就是它保障了搜索和廣告系統在移動設備中的力量。谷歌執行董事長埃裡克·施密特所謂「一台手機谷歌只要賺一美元,鋪貨十億台手機就是十億美元」的生意,大抵就是指的廣告。谷歌很少自己做手機,即便買下了摩托羅拉移動部門也是為了進行專利儲備。從目前來看,谷歌對利用硬件賺錢興趣不大。它的硬件,更多意義上是一種示範作用。我甚至有時候懷疑,谷歌眼鏡這個東西有可能是一種sample式的產品,以圖吸引更多人製造可穿戴設備,當然,操作系統的核心是Android。

谷歌在這幾年遭遇到的最強競爭者是蘋果和Facebook:它無法探測這兩個龐大的信息黑洞。不過,蘋果的軟硬合流既保證了蘋果的用戶體驗,但也帶來了非常大的不便:它很難在其它設備上複製它的系統,也就不用談APP生態了。至於Facebook,從廣告效果來看,它依然被視為效率低於谷歌廣告系統的社交網絡。於是,經過漫長的一段互不往來,雙方終於坐在了一起:谷歌的競價廣告系統DoubleClick宣佈,旗下實時購買工具Bid Manager將為Facebook實時廣告交易系統服務。

2011年9月,巴茲以一種很屈辱的方式被雅虎董事會革職。就在那個時點,Android系統的應用數目已達到了48萬,手機系統佔有率已經達到了43%,Android 4.0(Ice Cream Sandwich)準備出爐。沒有跡象表明谷歌在邁向衰退。

兩年後的9月份,Android的激活次數超過了十億大關。11月1日,谷歌宣佈了Android 4.4(Kitkat)。這個操作系統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不像過去新系統會需要更多內存,甚至可以在入門級的手機上運行。換而言之,谷歌也意識到,高端手機市場正在趨向飽和,它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中低端市場,也就是發展中國家市場——這個市場上的發展速度是發達國家的三倍。同時,kitKat也被賦予了這樣的厚望:終結Android生態的碎片化問題,儘可能地一統Android手機的操作系統版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64

三立資深副總張正芬 永遠站在老闆的角度思考問題 夯劇行銷教母 讓張榮華破格拔擢的祕密

2014-03-03  TWM  
 

 

三立製播的偶像劇向來是華戲劇中的收視保證,除了劇情,張正芬犀利的行銷手法更功不可沒。

然而這些行銷大策,幾乎都是由無數的問題中收斂而來的……。

撰文‧洪依婷

還記得二○一一年創下高收視率的戲劇《犀利人妻》嗎?劇中的男女主角溫瑞凡與謝安真,以及「小三」黎薇恩之間錯綜複雜的感情,高潮迭起的橋段總是引人入勝。除了拜劇情所賜之外,電視台為戲劇的行銷包裝,創造無數的話題更是功不可沒;而幕後最重要的推手,就是三立電視行銷公關部資深副總經理張正芬。

養成日後不怕被問倒的好習慣正因為能靠著觸動人心的行銷策略,替戲劇畫龍點睛,張正芬除了讓三立偶像劇總能包裝出好成績外,更成為金鐘獎的常勝軍;○七年、○八年、一一年,分別以《天下第一味》、《命中注定我愛你》、《犀利人妻》勇奪金鐘獎節目行銷獎,並為自己贏得「戲劇行銷教母」的美名。張正芬傑出的表現,讓她得以在三立脫穎而出,是開台以來,唯一一位從經理之職跳過協理,直接被三立總經理張榮華破格拔擢為副總經理。一身典雅裝扮的張正芬,細膩的眼神、有條不紊的談吐,都透露出她過人的敏銳與邏輯。問起她何以能在職場上無往不利?她總是語帶玄機地說:「因為我是在『問題』中成長的!」「《大成報》的新聞是怎麼回事?」張正芬回憶起十多年前在台北之音擔任行銷公關部經理時,有天一早就被當時的上司──台北之音執行董事王偉忠急切的電話聲給吵醒,這突如其來的質疑,讓才剛甦醒的她十足錯愕:「慘了,我根本還沒看報紙……。」機警的張正芬故作鎮靜,按捺住老闆的情緒,「讓我去查清楚!」原來是台內一起不願意公開的人事案,居然被記者曝光了。

別讓自以為是的答案 遺忘了事情的初衷在回王偉忠電話前,張正芬閃過了一個念頭:「不對,老闆要的應該不只是『怎麼回事』,而更應該是『怎麼處理』。」於是她立刻想了幾套危機處理的辦法。張正芬先向記者探出「消息來源」,並擬好了「新聞稿」,聲明公司對人事案的立場,這才向上呈報。仍在盛怒中的王偉忠,雖不免抱怨公關資訊掌握不足,卻也對後來的應變速度予以肯定,最終化險為夷。

自此之後,她養成了每天早上八點前看完報紙的好習慣,也時時準備就緒,隨時問自己:「老闆會問我什麼?我該準備好什麼?」因此,不論她再怎麼忙,也會抽空向上司報告重要專案和危機處理的進度。威名投資執行長蔡致中說:「張正芬被交付的任務,會確保每個環節都能不打折地執行。」早一步弄懂老闆的問題,向來是張正芬做對事情的先決條件。

有一天,張榮華無預警地丟給她一個想法:「我們來辦一本雜誌怎麼樣?」這句話讓遇事習慣先自問的她,起了一連串的疑問:「我們明明是電視台,怎麼會要辦雜誌?」「這將會是怎樣的一本雜誌?」「我們有人可以執行嗎?」在千頭萬緒之際,聰明的張正芬明瞭,問題的核心,其實就是「老闆辦雜誌的目的」。於是,張正芬回問張榮華後,才瞭解,原來老闆一直不想讓韓劇專美於前,因此想在現有的電視頻道之外,多個平面媒介來宣揚華人戲劇,也就是所謂的「華流」(相對於韓流)。

這本雜誌的核心價值就是為本土偶像抬轎,因此雜誌編輯團隊懂明星遠比懂雜誌來得重要。於是,張正芬以自家電視台的行銷成員來主導內容編輯,並將雜誌直接定名為《華流》。果然,《華流》一出刊就對足了張榮華的胃,而通篇都在報導本土戲劇的大小事,也滿足了粉絲的偷窺慾望,並進而對華劇產生宣傳的助益。

「在出刊之前,副總都會耳提面命『原始的初衷』,讓雜誌的調性不偏離軌道。」與張正芬工作超過十年的行銷經理廖翎妃說。最經典的一次是在去年底,三立特別辦了一個偶像劇版的金馬獎,以拉抬華劇的聲勢與價值,由於相關新聞已在各大媒體曝光,因此到了《華流》要出刊時,所有人都認為這是舊聞,主張以兩頁篇幅報導就好;但張正芬反問編輯團隊:「《華流》的核心價值不就是報導戲劇和偶像?服務對象不就是粉絲?粉絲不也最喜歡蒐集偶像照片?何不多登一些漏網鏡頭?」在張正芬的堅持下,硬是把兩頁的報導擴充至十二頁,由於內容中大量秀出偶像活動照,許多粉絲為了收藏這些照片而買雜誌,讓當期鋪貨六萬本的《華流》,第一週就售罄。三立行銷公關部副理王宗彬說:「副總一定會再次詢問粉絲想要的是什麼?」可見懂得向下屬提問,的確能讓團隊少走不少冤枉路。

「學著怎麼問問題」是關鍵即使操盤行銷對張正芬來說易如反掌,但她從不堅持己見,始終歸零思考,緊抓核心架構。對此,張正芬說:「其實,我會這麼懂得質問和自問,除了偉忠哥,最該感謝的是張總(指張榮華);因為和他討論事情時,他只會提問,不會說出最終結果,讓我自己思考!」因此,每年年終部門歲末餐敘時,張正芬也不忘讓基層員工有機會親自與老闆交流。張正芬會藉由這樣的場合,「拋問題給老闆」,例如公司的核心主張,讓老闆親自回答。「這麼做不僅能讓部屬知道我的問題,也能藉此確認老闆與自己提的問題有共識。」張正芬說,這些問題也許是大多數人沒有想到的關鍵點,原來老闆不說,卻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讓彼此默默達成協議。

「產品若好賣,就不需要行銷人員了;業務若容易宣傳,有傳真機就夠了。」多年來,張正芬對於職場始終抱持的信念就是:「學做事之前先『學問』,學會問,才有學問。」自己「問」出好成績單的她不吝和大家分享:「只要站在老闆的角度問,思考就會廣了。」

張正芬

出生:1967年

現職:三立電視行銷暨公關部資深副總經理經歷:台北之音行銷公關部經理、蘋果電腦行銷專員學歷:政大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張正芬的私房提問單── 5W1H法,以老闆要辦雜誌為例What?

任務是?

老闆要我去辦什麼類型的雜誌?

Who?

讀者是?

這本雜誌到底要

賣給誰?

Why?

目的是?

老闆到底在想什麼?

他的目的是?

Where?

地點是?

未來這本雜誌

主要的通路是?

When?

時間是?

什麼時候出刊?

How?

要怎麼編?

應該是委外還是

內部自組團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91

站在風口上卻折翼了的凡客:反思陳年三大失誤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21/59732.html

「他說他只想要一件最好的白襯衫,2013年6月的那個夜晚。於是,我不停的問,我不停的找,不停的想。300支,今天夢想成真。」2月11日晚,凡客誠品創始人兼CEO陳年在新浪微博上,用散文詩的方式寫下了這麼一句話。

那個「他」是凡客的投資人雷軍。第二天早上,雷軍在陳年的微博上回應道:「作為凡客老用戶,我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就是一件真正好的白襯衣!把產品做好了,才會有凡客的品牌和用戶忠誠度!」

3月20日,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凡客應該已經推出了陳年所說的「最好的白襯衫」。據說,這種襯衫達到了300支紗線,要知道,目前市面上的襯衫最多做 到120支。襯衫的原料採用了新疆阿瓦提特長絨棉花,超越了一般的埃及棉和美國皮馬棉的水平,採用了緊密賽絡紡技術進行紡織。根據宣傳資料,材料還包括德 國科德寶水溶襯、英國高士縫紉線,原產自所羅門群島的海水貝殼紐扣,並在專業版房中生產。

顯然,陳年希望通過這麼一款「碉堡」到極點的白襯 衫,重新喚回老用戶的信任。他還希望喚起投資人的信心。就在2月11日下午,一條消息不脛而走:凡客獲得了雷軍領銜,IDG、聯創策源、賽富、啟明創投、 淡馬錫等老股東的1億美元融資,這也是凡客獲得的第七輪融資。融資是個好消息,但與之前淡馬錫和嘉裡集團2.3億美元第六輪融資相比,這輪融資明顯縮水了 不少,而且據說雷軍拿了2500萬美元。

三年前,陳年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金錢是遊戲規則,更多的金錢意味著你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你也可以讓更多的人過得富足,金錢是最公平的。」如今,他也必須 遵守這個遊戲規則,接受金錢的冷遇。沒辦法,他沒有抓住金錢創造的機會。自從2007年10月18日凡客網站上線,他已經帶領這家公司走過了6年多的時 間,拿到了累計七輪超過5億美元的融資,在很多投資人眼中,凡客是比小米更早站在風口上的公司,可是現在的它仍然在苦苦掙扎,上市更是遙遙無期,這究竟是 為什麼?為此,我們有必要梳理一下過去這幾年發生了什麼,反思陳年犯下的錯。

品牌之惑

如今的陳年正在馬不停蹄地穿梭於重慶、越南等凡客的代工廠之間,從源頭開始抓令人詬病的產品質量,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凡客這個品牌東山再起。不過, 如今的凡客其實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很長時間了,如果不是去年針對《中國好聲音》學員投放的那次戶外廣告,很多人可能已經想不起這個服裝品牌了。

他本來有希望做成一家卓爾不凡的服裝品牌,猶豫之間,卻眼睜睜看著這個機會從自己身邊溜走。在過去幾年裡,陳年一直都在兩極之間來回搖擺:他一會兒希望凡客能夠成為像優衣庫那樣的服裝品牌電商,一會兒又改變了主意,想把凡客改造成賣所有品牌服裝的平台電商。

2007 年10月18日凡客網站正式運營之時,上線的只有兩款襯衫。當天,他們在《讀者》雜誌上打了第一個廣告,賣出了十多件襯衫,主要都是經典的白襯衫。通過模 仿更早的PPG經營模式,加上鋪天蓋地的網絡營銷,凡客在不長的時間裡就成為了一二線城市白領們家喻戶曉的服裝品牌,並將自己的產品線拓展到了T恤、帆布 鞋、女裝等其它品類。那個時候的陳年,仍然懷著做成一家人民快時尚品牌的理想。

實際上,這個理想一直都存在。讀書人出身、做過編輯的陳年對 各種產品有著很挑剔的口味。2000年他和雷軍、王樹彤創辦卓越網,通過網上銷售的主要產品就是圖書。與老對手噹噹網的品種全不同,陳年一直堅持品類少而 精路線,他堅持發掘精品書和暢銷書,依靠只有噹噹網幾分之一的圖書品類,竟然能夠與噹噹網打成平手。當2004年8月卓越網以7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 亞馬遜6個月之後,陳年離職,過了一段神仙的日子。當時他對服裝名牌上了癮,每次逛街看到自己中意的奢侈服裝品牌,總是毫不猶豫地當場買下。經過了一次短 暫的不成功創業之後,陳年結了婚,開始了第二次創業,而「凡客」這個名字,據說也是通曉法語的妻子想出來的。

凡客很快步入了正軌,銷售額每年翻番增長。到了2010年,已經實現了20億元的銷售額。那時候,陳年的凡客如日中天,雷軍的小米卻仍然籍籍無名。

2010年底的陳年,已經被烈火烹油的前景沖昏了頭腦。在做2011年計劃的時候,他和管理團隊們已經非常「保守」地拍腦袋拍出了60億元這麼個增長200%的數字。而到了2011年3月,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他自己又將這個數字「修正」成了100億元。

「其實陳總比較順,沒有經歷過經濟週期的起伏,所以他對風險和企業規模的理解不夠深。」一位前凡客高管深有感觸地說道,「反正當時感覺自己什麼都能賣。」僅有 襯衫和T恤,甚至僅有服裝顯然都無法實現這個目標,於是從100億元倒推回去,凡客開始了瘋狂的擴張,幾個80後小孩就能夠開一條新產品線,最多的時候凡 客有30多條產品線,不僅僅有服裝,還有家電、數碼、百貨,甚至就連拖把都賣。反正開一條產品線就能夠增加5000萬元的銷售額,為什麼不開呢?

此時的資本市場也是火上澆油,給電商股很高估值,而且這個估值不像大部分行業公司那樣根據市盈率來計算,而是通過市銷率來計算。這也意味著盈不盈利無所謂,只要能夠擴張規模,就能夠獲得更高估值。

一 邊開新的產品線,一邊組建物流公司如風達,凡客就像一台瘋狂運轉的機器,不停地進人,最多時竟然已達到12000人規模。此時的陳年談笑風生,目高於頂, 他已經忘記了做服裝品牌的初衷,開始熱衷於做一個大的電商平台。2007年創辦凡客時,陳年的目標是2010年銷售額能有兩三億元,他很輕鬆地就遠遠超過 了這個目標,於是在2011年4月,他已經把2015年的銷售收入定到了1500億元。

這是陳年的第一次大的搖擺,造成的後果也很嚴重。2012年電商和服裝行業同時進入寒冬,他第一次發現,凡客竟然積壓了如此之大的庫存。從2012年4月份開始,陳年一直頑強地與庫存做鬥爭,到了年底甚至通過傾銷方式來清庫存,而陳年自己還親自上陣去倉庫幫忙。

清醒過來的陳年決定重拾品牌之路。他帶領著凡客瘋狂地削減產品線,裁掉了很多與服裝無關的家電、數碼、百貨等產品線。陳年在當年對組織架構進行了重組,將過 去負責產品規劃兩大事業部分拆成了以產品為中心的12大事業部和產品線,讓他們承擔從產品規劃、開發到營銷的全部職能,而對事業部的考核指標也從過去的銷 售額變成了銷售額、毛利率、售罄率、庫存周轉率等多項指標,其中毛利率被提到了更高的權重,以迫使各個事業部一方面提升產品品質,另一方面提升產品售價。 受此影響,第一事業部在2011年秋季推出復古運動鞋大受歡迎之後,在2012年秋季出新款復古運動鞋的時候也就順勢提高了售價;第五事業部襯衫過去售價 較低,通過在細節上多加處理並增加了輔件之後,也提高了售價。

「我們確實已經做好準備了,畢竟去年已經折騰了那麼久,不過關鍵還是看資本市場情況。」到了2012年10月陳年說道,「我現在最關心的還是利潤,凡客今年第四季度將能夠盈利,雖然今年全年我們還做不到盈利,但是明年我們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不過,2013年上半年中概股仍然處在寒流之中,又重重地打擊了陳年信心,讓他對品牌之路產生了懷疑。2012年集中拜訪了品牌服裝企業之後,他確實也感到無論是在設計能力還是產品能力上面,凡客與國內這些品牌的差距仍然巨大。

2013 年3月幫助李寧成功消化庫存之後,陳年又將2012年底要做品牌的想法拋在了腦後,開始了做品牌之路:他先是決定學習唯品會做特賣平台,幫助李寧等傳統服 裝企業消化庫存;將三個事業部合併,專心做平台業務;還將凡客網站很多好位置讓給其它服裝品牌。不過,這次搖擺遭到了董事會的及時制止。據說2013年6 月中旬,有一天雷軍約陳年喝酒,酒至半酣的時候,雷軍突然說:「我們還是不是兄弟?是兄弟就要把話說明白:凡客的產品不行,凡客對待產品的態度不行!」這 些話讓陳年很受刺激,以至於當天晚上,酒量比雷軍要大的他卻首先喝醉。

此時的陳年正在忙著凡客的第七次融資,接受著投資人嚴厲的拷問,這也 促使他跟雷軍先後聊了七八次,每次都聊了七八個小時,這種掏出心窩子的交流讓陳年受到了極大的震動,也讓他意識到:小米的成功在偶然中蘊藏著很多的必然。 到了2013年9月,他終於下定決心,重回品牌之路。只不過,這一次的陳年還對公司做了大幅度的精簡:凡客從北京地價昂貴的南二環內雍貴中心搬到了南五環 外的亦莊,員工人數也從2000多人減少了一半以上。由於大幅度地削減產品品類和款式,使得很多部門整建制被裁掉。

做好一件白襯衫,也許還能夠贏回一位曾經失去的用戶,而重建正在失去的品牌,卻遠遠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產品之痛

所謂品牌,是需要足夠優秀的產品來承載的。以陳年的學習對象優衣庫為例,在公司創立初期,優衣庫在日本也是質次價低的服裝品牌。而到了2004年9月1日, 優衣庫召開每年例行的「事業戰略說明會」之際,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上台大聲宣告,「以往的優衣庫做的是『相對較好的服裝』,但今後優衣庫將致力於打造『絕 對好的服裝』……我們將打造人人認可的、全球最高水平的服裝,進軍世界。」

優衣庫每個季度投放的新商品數不超過500種,卻都是精品,這在 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優衣庫與日本最大的合成纖維製造商東麗公司建立了異常緊密的合作關係。2003年,雙方一起開發出了採用陽離子易染異型截面聚酯與中空紡 絲的保暖內衣HEAT TECH,一直暢銷至今。不過,雙方為了開發這款產品也整整花了9年的時間。此外,雙方還共同開發出了AIR TECH、Dry T-Shirt、BRA TOP、ULTRA LIGHT DOWN等眾多有著非常高技術含量的服裝,並廣受消費者的追捧。

陳年也曾經拜訪 過東麗公司,希望尋求合作,這次拜訪也讓他深受觸動。剛剛走進東麗公司的大門,他以為對方會向他展示服裝,結果卻看到了一輛非常獨特的自行車。大惑不解的 他用手掂量了一下,發現這輛自行車竟然比一台iPad還要輕!緊接著,他又見識了比一張紙還要輕的網球拍。「這下子我知道優衣庫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了。」 他發現,歐美和日本服裝企業對原材料的研究是中國同行們根本無法匹敵的,這也使得他們的產品遠遠超出了中國同行。

而在過去幾年裡,陳年專注於打造凡客的品牌,忙著找投資人融資;相對而言,他對產品關注就少了。他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親自試穿和體驗凡客的服裝了。

消費者發現,凡客的產品問題多了起來:有人買了一件背心,洗過一次就大得巨人姚明都能穿得下;還有的人買了凡客的帆布鞋,也是僅僅穿了幾次之後,鞋幫和鞋底 就分家了……而作為一個純互聯網品牌,負面口碑的傳播速度又是異常的快。漸漸地,消費者對凡客產品的認知,從有理想有餘錢的文藝青年,轉變成了沒錢的純屌 絲,這也讓大批凡客老用戶遠離了凡客。

到了2012年,醒悟過來的陳年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集中拜訪了安踏、森馬、九牧王等國內知名的服裝品牌,「傳統品牌廠商值得我們借鑑的實在是太多了,比如對品質的注重、對供應鏈的整合。我們要取他們之長,補自己之短。」

安踏董事長丁志忠給了他一記棒喝。當時在陳年的辦公室裡,安踏的高管們正在給丁志忠介紹凡客品牌營銷做得如何好的時候,丁志忠卻冷不丁來了一句:「難道凡客 賣的不是產品嗎?」這讓2012年的陳年深有感觸:「我覺得他說的非常對,我們的品牌核心還是產品,高品質的產品加上好的服務才是品牌的核心。沒有這些, 品牌什麼都不是。」

通過與傳統服裝品牌的接觸,陳年漸漸發現,凡客在產品方面的能力差異是非常巨大的。

先說服裝設計。

無論是 安踏、李寧還是雅戈爾,這些中國的服裝企業均有一支龐大的設計團隊,無論是從概念的導入,還是到產品實現,均有很多創新想法,像當年李寧推出的帶有減震功 能的「李寧弓」慢跑鞋中就有很多好的設計。而凡客的設計力量卻非常薄弱,除了帆布鞋上有一支成型的設計團隊之外,其它品類的服裝基本上都是靠買手去合作伙 伴那裡採購現成的產品。即使是帆布鞋,凡客也只能做一些鞋面的圖案設計等初級的設計,而不可能去設計全新的鞋楦樣式。

「大的服裝品牌商都會 自己設計、自己打版,有自己專門的版房。」服裝電商專家狄鐵成透露。而據說凡客過去一直都沒有自己的版房,一直到了去年的6月份才匆忙建起了這個服裝設計 之後、批量生產之前的必要基礎設施。由於缺乏設計能力,從產品的角度來看,凡客的服裝沒有什麼特點,甚至都不如同樣是做服裝電商起家的裂帛和韓都衣舍等 「淘品牌」。

圍繞在陳年周圍的高管,大多是他從卓越網拉出來的,或從其它互聯網公司投奔而來,而來自傳統服裝行業的人才則少之又少,這也使得凡客對服裝整個流程都缺乏足夠的控制。

沒有設計,依靠不怎麼懂服裝趨勢的買手定下產品之後,接下來還要把產品批量生產出來,而凡客對於代工廠商控制力卻非常弱。「他們的人來了之後,就憑肉眼看一 下生產有沒有問題,而對於服裝的材質、專業檢測這些東西一概不懂。」一位凡客代工廠商高管透露。凡客在服裝製造產業鏈云集的珠三角和長三角根本就沒有設立 專門的採購部門,大部分採購和生產管理人員都是常駐北京,只是到了要量產的時候才會飛到工廠,草草看上一眼,這樣的產品不出質量問題才怪。

「凡 客是有質檢環節,但是產品質量依然沒有控制住。有各種原因:一個是互聯網的人跟服裝行業的人融合不好,從來沒有服裝行業的人融入進去。互聯網人真正理解並 做好服裝是有學習成本的,長期是互聯網人在把持,不是他不努力,而是需要時間,再加上公司整天都是銷售、銷售,也就難免走形。而且從陳年開始,沒有人真正 把服裝質量作為高壓線。」一位已經離職的凡客高管認為。

「電商不是走走流量和發發帖子的互聯網公司那麼簡單,它需要回到商務本身,這就需要 對供應鏈、銷售端和消費者行為都有足夠的把控,而很多電商恰恰都沒有做到。」淘寶商城首任副總裁、前噹噹網COO黃若在傳統零售行業待過多年,他深深地感 覺到,一些電商企業對商業基本規則缺乏足夠的尊重。

那些傳統服裝企業則對產品質量高度重視。以優衣庫為例,優衣庫專門在上海和深圳成立了 「生產管理事務所」,有一百多位員工常駐當地,頻頻造訪夥伴工廠,監督產品的品質及交貨期。此外,優衣庫還從日本派來30多位被稱為「能工巧匠小隊」的技 術專家,他們在染色、紡織、編織、縫製、工廠管理等方面擁有30-45年的從業經驗,每週都要去夥伴工廠指導數次。即使是國內服裝企業安踏,雖然已經將大 部分製造外包給了代工廠,卻仍然保留了檢測設施完備的工廠,並定期將自己工廠的產品與代工廠的進行比對,以督促代工廠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

凡客在產品上的問題,陳年恐怕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意識到。雖然過去他也曾經做過卓越網這樣的電商,但是當時賣的是書這種幾乎不存在質量差異的標準商品,他對服裝這種產品的理解仍有較大的差距。

氣量之惑

令人費解的是,不僅僅是傳統服裝行業的高管在凡客沒有留下來,就連與陳年一起創業的一些元老級高管也選擇了離開。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CFO朱紀文、營銷副總裁楊芳、公關副總裁吳聲等高管先後離職。到了2013年4月,就連負責營銷的高級副總裁王春煥也宣佈離職, 他是與陳年最早一起創業的11人中的一員。王春煥最早負責過凡客的營銷部門,後來被邊緣化,2011年8月楊芳離職之後又重新負責營銷。2012年11月 見到《中國企業家》記者的時候,他小心翼翼卻又花了很長時間去解釋一件事情,那就是當年轟動一時的「凡客體」既不是他的功勞,也不完全是已經離職的副總裁 許曉輝、楊芳和吳聲的功勞,而要首先歸功於陳年。

如果說凡客的管理團隊中有明星,那顆最亮的星星只能是陳年。有離職高管說,對於任何可能超越他的人,陳年一直都保持高度的警惕,而這或許與他過去的生活經歷有一定的關係。

陳 年其實只是他的筆名,他的真名叫王瑋。1969年4月,陳年出生於山西省聞喜縣薛店鎮豐樂莊,當時他的父親還在武漢接受知識分子再教育,出身北京高幹家庭 的母親在生下他25天後也離開了他。一直到19歲的時候,他才在北京再次見到了母親。從小在山西,他是在奶奶的撫養下長大的。

也許與童年經歷相關,讓陳年變得非常敏感,而此後多年的記者編輯和文字工作經歷,也讓他的敏感氣質進一步放大。創辦凡客之後,他非常注重高管的忠誠,卻又不太捨得分給他們太多的股份。當然,另一個原因也是凡客已經融資多輪,他自己的股份也已經被稀釋了不少。

很多離職的凡客高管都坦言,陳年的身邊有個小圈子,他非常信任這個小圈子裡的人,也很享受這種眾星捧月的感覺。當然,如果沒有進入這個小圈子,即使你已經做到了副總裁甚至高級副總裁,也不會感覺自己有多大的決策權。

與吳聲的過節,或許也反映了陳年的某些特質。凡客剛成立不久,吳聲就一個人從南京來到了北京並加入公司。他開始負責凡客的公關,後來還管過V+平台業務。由於他頭腦清楚、博聞強記、出口成章,很受陳年的賞識,幾年內就被擢升為副總裁。

不過,兩人的關係後來漸趨冷淡。而說起這個變化,很多前凡客人也不明就裡。「陳年跟吳聲可能有一些個人恩怨?具體情況就不太清楚了。也許是他作為一個文人,從內心來講不希望另一個文人比他還強吧?」一位前凡客高管回憶道。

2011 年11月,吳聲離職,並隨即就任京東商城高級副總裁,而京東一直是陳年不太喜歡的一家公司,況且京東與凡客在業務上也有一些競爭。據說當聽到吳聲加盟京東 消息的時候,陳年顯得頗為惱怒。2012年9月開始,一些關於吳聲損害京東利益、構建「食京鏈」的內幕報導大規模見諸於媒體,這也使得剛剛加盟京東不到一 年的吳聲被迫辭職。2012年10月18日,在凡客五週年的答謝會上,談起吳聲從京東辭職的事情,端著酒杯的陳年頗為得意。而京東商城董事長兼CEO劉強 東則在吳聲提出辭呈後反覆慰留,後來還聘請吳聲擔任顧問,並表示歡迎吳聲隨時回來。

2012年年初,凡客增長受阻的時候曾經召開過一次總結大會。在那次大會上,陳年要求每位高管都要上台發言,並在眾目睽睽之下做深刻檢討。由於現場氣氛極度壓抑,某些女高管差點哭出來了。而在這次大會上,對於自己頭腦發熱所犯的錯誤,陳年卻只是輕輕帶過。

陳年與雷軍合作過多年,兩人是很好的朋友。雖然兩人都很喜歡讀《毛選》,不過在其它方面卻有著很大的不同。談到這兩位領導,一位曾經先後在金山和凡客工作過 的員工說道:「我跟過雷總(雷軍)一段時間,也跟過陳總(陳年)多年,陳總多少有點人文,雷總多少有點科技。但是,雷總走到了人文和科技的十字路口,而陳 總卻沒能邁過去。」在凡客苦熬了多年之後,他最終還是選擇了離去。

對於如今的陳年來說,「破山中賊」也就是盡快完成凡客的業務調整已屬不易,而要「破心中賊」,恐怕只會更難。在過去幾年,他每年都要做深刻的反思,緊接著還是犯錯誤。而這一次,留給他的機會和時間都已經不多了,他還能夠將凡客拉出泥沼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15

傅盛:站在大佬的肩膀上

http://bbs.iheima.com/thread-43712-1-1.html
  在公司上市後的一個月,傅盛擁有了一輛紅色的特斯拉汽車。
  
  這位上市公司的CEO先是開著車從北京東三環兜風到四惠,然後邀請全公司員工試駕新車並順便寫下了「十個操作教你更好體驗特斯拉」一文。當然,在做這些事之前,傅盛先上微博感謝了一下雷軍。因為這輛車是雷軍送的禮物。
  
  對於傅盛來說,雷軍是其職業生涯中很重要的人,他身兼朋友、導師、股東和偶像的多重身份。幸運的是,這樣的人傅盛還擁有好幾個。
  
  經緯創投的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在傅盛人生最低潮的時候給了他一份工作,在他選擇創業時又給了他第一筆錢;馬化騰帶著半信半疑的態度成為了金山的股東,此後一直是傅盛最堅定的盟友並在上市前為其背書;而他的老上司周鴻禕,給了他成為一名優秀產品經理的起點和終點,隨後作為傅盛人生中最大的對手,始終在以一種誇張的方式逼迫著他大步前進。
  
  傅盛已經被證明是一名成功的創業者——他帶領著一家在互聯網時代原本已趨於落魄的公司金山網絡(後更名「獵豹移動」)全面轉型移動互聯,在360的重重圍堵之下,用三年半時間幾乎是從無到有地創造了一家3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
  
  但今日提起傅盛,他的形象依然很難去定位。傅盛是誰?外界往往會將傅盛定義為周鴻禕最大的敵人,或是雷軍最好的學生——他得益於此,也受此拖累。這些亦師亦友亦敵的人在傅盛的人生中扮演了太過重要的角色,他們或從正面,或從反面一直在激勵、引導和牽制他。傅盛自己也承認,他過去很多年都習慣於仰視別人,始終被影響,始終在學習,從不敢懈怠。
  
  傅盛已然成功,但他還沒有真正解放自己。
  
  從建立到摧毀

  
  傅盛和周鴻禕的恩怨幾乎橫貫了整個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傅盛2003年加入周鴻禕所創立的3721公司。在此之前的一份工作他做得並不算出色,績效表被老闆掛到公司牆上,而他往往排在最後幾名,這讓傅盛覺得「打擊太大」。跑去3721面試產品經理,卻發現面試官連產品經理要幹什麼也說不清楚。
  
  2003年的中國互聯網剛剛從互聯網泡沫的衝擊中恢復過來,當時風光的企業是盛大這樣的遊戲公司和三大門戶,最耀眼的人物不是馬云、李彥宏,而是獨裁者陳天橋和中國首富丁磊。而周鴻禕,只是做了個插件的小人物。
  
  當年的傅盛對自己的認知就更低了,他說自己的狀態一直是「在人群之中還不錯,但永遠不是第一」。誰是第一呢?雷軍。傅盛說雷軍上大學讀的是《硅谷之火》,而他讀的是《聯想為什麼》,所以雷軍做出了小米,而他成為了一名職業經理人。
  
  他告訴記者,書裡的一句話一直被他視為座右銘,「這個世界上各式各樣的人,有些人在小舞台演一個大角色,有些人只要在大舞台上,哪怕是演一個不重要的角色,都行。」而他始終對自己的定位是後一種人。
  
  從3721到奇虎360的五年間,是傅盛的自信心從無到有到爆棚的五年。他機緣巧合地成為了中國第一代產品經理。當年在很多公司,產品經理都是一個定義模糊的角色。這個角色通常承擔著大量的壓力和責任,卻幾乎沒有權力可言。他總是在懷疑,「為什麼做不出出色的產品?」「為什麼怎麼用力就是使不上勁?」「3721和雅虎合併會把我裁了嗎?」
  
  一位早年採訪過傅盛的記者告記者,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傅盛身上都有一種過度的不自信,他長著一副讓人充滿好感的圓臉,臉上常年一副謙遜的表情。這位記者曾在一個會議上看到傅盛和另外幾個人爭論。傅盛還沒開口,對方就說,「你也說不出什麼來,別說,聽我說。」傅盛就真的不說話了,他還笑,一點都不在意的樣子。
  
  這種狀態彷彿一直持續了很久。在傅盛離開360加入金山之後,雷軍曾對傅盛說:「你是一個比你自己認為的要強的人。」傅盛說聽了這句話特別感動。
  
  但也有人看過鋒芒畢露的傅盛。傅盛曾經的同事,現在獵豹的合夥人肖潔說,360時期的傅盛,不顧忌別人感受,寧折不彎。傅盛在360做出了一個可稱大成的產品——360安全衛士,他將這款邊緣產品培養成了整個公司的核心,一下子成為周鴻最器重的員工,收到頗多讚譽。
  
  傅盛說自己的特質是善於換位思考,他習慣去理解別人而不是沉溺在自己的世界。做產品,偏左一點是冒險,偏右一點是保守,而他總能找到最好的黃金分割點,既兼聽,又有特點,所以他比多數天生聰穎的人都更適合做一名產品經理。而早期360安全衛士在內部不受重視,這也給了傅盛默默成長,一點點建立自信的環境——因為有時候聚光燈會讓他退縮。
  
  這應該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獲得真正的成功和認可,傅盛自己也知道,「真是開始自信了,甚至爆棚了。」
  
  隨後發生的師徒反目,傅盛出走,互相指責對方說謊和污衊的故事充滿了戲劇色彩,也被媒體過多解讀。傅盛說周鴻禕無法容忍他人功高蓋主,逼宮將自己趕走。而周鴻禕這方則擺出諸多事例指責傅盛「膨脹」、「私開個人公司」。2011年,360在香港起訴傅盛,指責其「洩露東家機密」,並對傅盛所開發的產品進行攔截。「這是要把人逼上絕路。」傅盛說。
  
  傅盛的離職在人事變動頻繁的互聯網圈本是個易被忘記的小事,可隨著2010年傅盛加入金山、3Q大戰爆發、2011年騰訊入股金山,這場恩怨被放大了,並持續至今。和當年激烈的對陣相比,如今周鴻禕已不再公開談論此事。周在近期接記者採訪時雖忍不住多次提起傅盛,但會在最後叮囑千萬不要發表。他似乎不願意讓媒體認為——周鴻禕和傅盛,是對手。
  
  但傅盛並沒有這個顧慮。他對記者談起當年,很多細節都記得一清二楚。「周鴻禕教導我,為了產品,你要見佛殺佛。所以我在這家公司橫衝直撞,就是因為相信他的產品理念。結果,我自己被殺掉了。」
  
  傅盛是一個對恩和怨都格外在意,也很難放下的人,至少,他看上去很在意這些。當年周鴻離開雅虎,帶了大量的人創辦奇虎,引來阿里大肆攻擊和批判。傅盛匿名發了封郵件給周鴻禕,鼓勵說還有人在默默支持你。2008年,他在給周鴻禕的離職信中寫道:士為知己者死。
  
  離開360之後,傅盛被經緯創投的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請進了經緯做副總裁,雷軍也主動找到他,送了他一本《夢想金山》。當年傅盛全部的生活圈子都在360,離開時也沒有太多人支持或是挽留。但是此後,他發現他身邊開始聚集越來越多的盟友,因為周鴻禕的敵人實在是太多了。
  
  張穎告訴記者,他第一次見傅盛,傅盛提到周鴻禕,講著講著,竟當著他的面紅了眼眶。
  
  「我當年居然這麼悲情?」傅盛自己都不敢相信。
  
  互聯網好學生

  
  傅盛戴著「360安全衛士創始人」和「360叛徒」這兩個光環離開了周鴻禕。之後「產品經理」一詞開始慢慢在互聯網走紅。其中很大原因是因為像360、微博這樣的公司在崛起,它們成功地證明了——互聯網2.0時代,僅僅憑藉一款產品就能撬動一個市場。
  
  張穎說,從傅盛來到經緯的第一天起,他就知道這個人留不住。11個月後,傅盛創立可牛影像。之後雷軍牽線將可牛和金山軟件合併,傅盛出任新公司CEO。雷軍在隨後的公開演講中評論傅盛是一個有鴻鵠之志的人,所以才決心把自己和傅盛「捆在了一起」。
  
  很明顯,張穎和雷軍眼裡的傅盛,比傅盛心中的傅盛要激情和無所畏懼得多。
  
  傅盛說,他做投資人的時候,不強勢,很少發言,做了一年他甚至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這個職業。與金山合併後,傅盛去了金山總部珠海。他說那段時間其實是他人生最低潮,周鴻禕在他重新進入安全領域後對其名譽的詆毀,讓他懷疑這個世界是沒有公平可言的。
  
  一位金山的投資人告記者,金山初期他和傅盛打交道時很頭痛,按時給投資人交的季度報告傅盛總是不記得交,不然就是寫的亂七八糟。你會發現,在當年已是小有名氣的傅盛身上,還沒有太多職業精英的特質。
  
  珠海時期,有一次一位記者來採訪傅盛,問傅盛現在的目標是什麼。傅盛想了想說,是全力以赴。記者對這個答案不太滿意,她告訴傅盛,「全力以赴只是一種狀態,不是一個目標。」
  
  這句話一下點醒了傅盛。「即使在最低谷的時候也不能把當時的狀態當作目標。」之後傅盛提出了一個金山軟件20年前既已樹立的目標——做世界一流的軟件公司。
  
  喊這個口號對於傅盛而言是底氣不足的,但卻給予了他一個目標和改變的勇氣。之後傅盛力排眾議砍掉金山網盾,以金山毒霸為核心從邊緣切入。幸運的是,一年後他趕上了「3Q大戰」和「3B大戰」,騰訊和百度開始實施廣泛扶持360競爭對手的策略。於是有了騰訊、百度對金山的入股。
  
  即便如此,「他們還是不認為我可以把公司帶上市」,傅盛說,「張穎為什麼投資我?無非是覺得我人很好,他對我的認可只是眾多項目中的一個,而已。」
  
  2011年,騰訊入股金山前期,馬化騰給雷軍打了一個多小時電話,核心就是一句:傅盛這人到底行不行?
  
  雷鋒網創始人林軍對傅盛的看法是——只是充當了一個大佬們「馬前卒」的角色,但傅盛牛就牛在,兵到底線,「馬前卒」變成了「王后」。
  
  一位創業者同樣不服氣,他先是肯定了傅盛著實是一名好產品經理,然後發問,「傅盛執著,懂得借力打力,不惜自毀名聲和老東家決鬥,但傅盛到底是誰?不就是幸運嗎?」
  
  答案還真不是,至少不僅僅是因為幸運。
  
  一位出版商稱,他曾經給傅盛郵寄過一本講產品的書,沒過幾天,他看到傅盛在一個論壇演講,裡面的不少觀點居然都是書裡的。「成功人士也不過如此嘛。」他調侃。
  
  上述金山的投資人感嘆傅盛這兩年進步實在太大了。他先是從一名只有幾十個員工的創業公司CEO做到了擁有400人的金山網絡掌門人,一上任就大調公司方向卻依然穩定住了軍心,解決了內部矛盾。後來又孤注一擲做毒霸,做客戶端做海外,都賭對了。
  
  一位獵豹員工評價傅盛說,如果說過去傅盛有太多放不下的地方,但現在他看準一個點,其他東西都可以不要。這種目標性讓他有時候看上去咄咄逼人。
  
  傅盛說,他能不斷進步的核心是因為他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平凡的人,他習慣於仰視別人,一直懷著一種誠惶誠恐的心態。
  
  在他創辦公司剛開始的時候,傅盛和公司CTO徐鳴每天都會關上門自我檢討,反思做錯了什麼,這種自我否定的心態持續了很久。傅盛說,他這幾年改變很多,以前每天早上開晨會,會對員工從頭批到尾,他當時強大的信念是——幫你找到缺點,你才能成長。但是後來發現,這種方式殺傷力太大了。「你培養不出人才,周鴻禕就錯在了這兒。」
  
  傅盛從周鴻禕身上看到了極致的做事方式,所以他單點突破做了毒霸和瀏覽器。而從雷軍身上學到順勢而為的思考方式,所以他在毒霸增長放緩的2013年,站在了移動互聯網的風口上,放棄PC,孤注一擲做獵豹移動。
  
  周鴻禕曾對員工灌輸的理論之一是,只要你在一個點上持續做,你就會有機會。但傅盛說他後來明白這句話是錯的,因為如果你往一個方向相反的點持續做,你就永遠沒有機會。
  
  這名1978年出生的創業者看上去熟讀了革命戰爭史。他說,360以前是游擊隊,從鄉村包圍城市,勝利了。而現在要打城市攻堅戰,360卻依然延續之前的打法。360在PC搜索上投入了太多精力。而獵豹,一個純移動互聯網的公司,已經找到了他的錦州。
  
  「不能說多了,說多了刺激他。」說這話的時候,傅盛一點也沒有靦腆,他說,他從張穎身上學到最多的一點,就是——直接。
  
  放下與超越
  
  除了一輛特斯拉之外,傅盛還擁有一間過分保守的辦公室。窗外被別的寫字樓堵了個嚴嚴實實,看不到半點風景。辦公室裡除了皮沙發、深色桌椅以及一個白色的單開門冰箱,沒有任何裝飾,唯一的亮點就是桌上那一頭金光閃閃、神情呆滯的豹子擺件。
  
  傅盛很喜歡提「特質」這個詞,他說過好幾次自己是一個並無太多特質的人。30歲之前太過乖巧,太聽父母的話,對很多事情都沒有太多興趣。對了,他還曾是一名共產黨員。
  
  與傅盛同一年出生的人還有搜狗CEO王小川,他似乎對這個年份不大滿意。他說,這個時候出生的人很尷尬,因為離上一代成功人士太近了,又沒有實現80後的個性解放。
  
  他的朋友們也說不出傅盛身上有什麼特別不一樣之處。他的一位朋友想了半天,用了「意志堅強」這個詞來形容他。這位朋友說,有一次傅盛去廣州出差,不知道從哪裡搞了輛自行車,愣是從廣州騎到了珠海。而張穎的回答是,「我覺得他特別執著,特別真誠。」
  
  這種真誠在傅盛談起自己時顯得格外突出。他回憶獵豹上市那一天,很多人都在歡呼他贏得漂亮。「我覺得這個世界很荒唐。我不覺得我在上市這一天和之前有什麼本質區別,我以前也沒輸,現在也沒贏,成王敗寇而已。」
  
  在過去的很多年裡,傅盛一直扮演著一個好學生的角色。他看上去總是很容易被人啟發、受人影響,很少有企業家接受採訪時會像傅盛一樣,一直在談論,「某某對我觸動很大」、「某某說的一句話影響了我很多年」……
  
  傅盛回憶第一次見雷軍,雷軍拿個小本,問傅盛該怎麼做一款產品,那時候雷軍對互聯網一竅不通,之後雷軍總結出了「互聯網七字訣」。而傅盛的想法是,他總結的真好,拿來用就是了。
  
  在周鴻禕身上有太多的「自我和顛覆」,在雷軍身上有太多「夢想和成功」,而在傅盛身上,有太多別人的影子。
  
  從這家公司的業績上,看上去也是如此——獵豹廣告收入中70%來自BAT,總收入中有58%來自BAT。獵豹上市時,金山軟件、百度、小米共同認購了獵豹5000萬美元的股份。而騰訊則認購了2000萬美元的股份。
  
  傅盛說,上市讓大家開始漸漸認可獵豹這家公司。獵豹是中國互聯網罕見的不被幾大巨頭封殺,反而和各大公司深入合作的公司。他已經把獵豹從「小360」變成了一家和360不一樣特質的公司。
  
  傅盛這兩年變化和進步很大,他開始有了自己的風格。「人們把我的成功歸於偶然,於是不以為然。其實我看到偶然就會琢磨必然性,然後找出方法論,方法論錯了,我就再琢磨,換一種方法論。」
  
  周鴻禕的方法論是尋找巨頭的弱點,而雷軍,是順勢而為和互聯網思維。
  
  傅盛的「邊緣化切入、單點突破」和周鴻禕的「集中優勢兵力,單點突破」有相似之處,但又有不同,這從360安全衛士到獵豹清理大師中可一窺端倪,清理大師是獵豹在海外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一個產品。它只是安全衛士的一小塊功能,這個「點」更小、更樸素。周鴻禕善於找準方向,傅盛繼承了這一點,他還發揮了自己的長處:極致的用戶體驗,以及敢於孤注一擲。傅盛說,沒有誰能集中公司全部精力去做一個如此簡單的產品,這才是真正的門檻。
  
  周鴻禕在傅盛的故事裡,一直是一個反向壓迫性敵人,一方面他是周的好學生,一方面他有強烈證明自己的慾望。而開始有了方法論的傅盛,意味著他開始一步步把創業從衝動、不服氣變得有路徑可依。
  
  「為了與眾不同,我投入了所有的機會。」
  
  傅盛說,他內心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摒棄掉之前所受的一整套教育,內心不要太瞻前顧後,再叛逆一些,再激進一些,再與眾不同一些。也就是說,多增加一些壞孩子的「特質」。在中國,很少有創業者真正敢於扮演叛逆者的角色,因為這意味著很大可能會被孤立,比如周鴻禕。
  
  記者問他,身上和周鴻禕相似的一點是什麼?傅盛回答說,有一次他坐一個朋友的車,這個朋友告訴他,「你坐在副駕駛上的樣子就和周鴻禕一模一樣,不停地指揮我要超這個車,超那個車。」
  
  張穎說,傅盛身上其實有很強悍的一面,他身上彙集了太多的勢能,一定會爆發。他說他相信傅盛有一天一定能成為新一代互聯網大佬。
  
  大佬之間的恩怨造就了傅盛,但他還沒有獲得真正屬於他的江湖地位。現在的傅盛正處於一個過渡期,他已經有了大佬的雛形,對於方法論他有很多想法,但還沒有形成廣為人知的「傅盛思想」和「傅盛體系」。此時擺在他面前的,是獵豹何時能成長為一家100億美元市值的公司?他個人何時能擺脫別人對他正面或負面、有意或無意的引導,恩仇全都放下,說話做事更多出自本心,並且獨立判斷和掌握方向?這些,才是這個人接下來幾年最大的看點。
  
  「你是一個比你自己認為的要強大的人。」也許到那時,他才能真正體會到雷軍對他說這句話的意思。
  
  在6月17日的一條微博上,傅盛再次提起了周鴻禕,他看上去言語有些激動。有網友在下面留言說,周鴻禕是你的老師,至少應該知恩圖報。
  
  「你瞭解個P!」這名CEO這樣罵道。
  
  本文作者:宋瑋

      本文來源:《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64

美元還只是站在牛市的起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622

傳奇投資人保羅·都鐸·瓊斯(Paul Tudor Jones)曾敏銳的指出,“一波趨勢中只有前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是受基本面驅動的,到最後三分一時市場情緒已經瘋狂,脫離了基本面,此時的價格也呈拋物線般走勢。”不過從沒有一門課程可以教會我們如何去判斷並交易者最後三分一的趨勢。

最近兩個月以來美元指數連續10周錄得陽線,這已經不僅僅是“強勁”能夠形容,這已經是整整30年來最牛的一波上漲。

如果這麽一看,有些人會擔心美元牛市是不是已經走到盡頭了,下圖統計了歷史上美元指數連續上漲周數的排名,我們發現連續10周只能排在第18位:

tumblr_inline_ncb6zj1of31sr2715

在今天,基本面幾乎就等同於央行政策,比如正是美聯儲一手推高了美國股市以及美元。雖然是美國將整個世界卷入了這場危機,但依靠著這種聯動關系,自金融危機以來很好的控制住了危機的深化,至少在美國國內是如此。世界也從“舊常態”走向低通脹低增長的“新常態”。

由下面兩張圖我們可以看到,美元與全球股市的聯動性:美元的強弱(紅線)與美國以外國家的股市(灰線)強弱具有明顯正向關系。

Screen Shot 2014-09-21 at 6.51.57 PM

Screen Shot 2014-09-16 at 10.41.46 AM

美元的強勢意味著其他國家的貨幣在貶值,在匯率貶值的國家,公司的邊際利潤會上升,這會進一步帶來投資和就業的增長,而工資的增長也會有利於消費和國內需求的增長。

從下圖來看,當前美元指數正處在長達十年的大型震蕩區間上沿,一旦上破可能暗示今年以來的上漲還遠遠不是那“最後的三分一”,而只是美元大牛市的開端。尤其是考慮到美聯儲已經開始召回消防隊,而其它國家還正在解開水管準備滅火。

歐洲日本已經明確表示要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而中國雖然嘴上不承認但實際行動上已有諸多放松跡象。這些大型經濟體的政策方向與美國相悖,無疑將在中長期上給予美元支撐。

Screen Shot 2014-09-22 at 1.58.03 PM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