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紅酒投資規則破壞者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29/100405407_all.html

  中國人玩紅酒投資不過三四年時間,如今,很多人開始後悔了。

  杭州富隆酒窖負責人謝偉是期酒投資客中的「聰明人」。過去幾年,他在期酒上下了大本錢。2010年12月3日,就在很多中國人看好即將出爐的 2010年期酒價格之時,他卻逆市而動,將手頭所有期酒全部出貨。「當時連銀行都開始發行一年期的紅酒理財產品了,這足以說明市場過熱。」謝龍對財新記者 回憶稱,神態頗為自得。

  如今,對於很多當時高位入市投資2009年、2010年期酒的中國人來說,找人接盤成了最大難題。

  雖然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機構能給出有關中國紅酒投資的規模,但業界普遍反映過去三年,正是來自中國的資金湧入國際紅酒市場,大幅推高了紅酒價格。 從2006年至2010年,紅酒投資指數幾次跑贏黃金指數,投資回報率達到30%。法國名莊拉菲各年份期酒價格翻了近8倍,現貨市場在各級經銷商不斷轉手 加價下,到消費者手中的價格也翻上了幾十倍。

  今年5月底的2011年期酒價格公佈出現戲劇化一幕。在香港亞太Vinexpo酒展的一次晚宴上,全場800多位賓客中很多人的手機同時響起,拉菲集團通過短信方式通知酒商和中介小拉菲和杜哈米隆古堡酒的價格,全場嘩然。

  雖然這兩種酒受年份影響小,但定價也意外地出現了下跌。尤其是這樣的價格發佈方式,令和法國名莊有多年生意往來的經銷商們都感覺太過傲慢。

  二三級的法國酒莊,這些年已被動輒買空整個酒莊的中國投資客們「燒暈了」。但幾大一級名莊仍試圖維持傳承百年的驕傲與矜持。他們不喜歡中國投機 客帶來的巨大的市場衝擊,他們想借葡萄品質較弱的2011年期酒,擠出市場投資泡沫。4月以來,法國波爾多各大名莊相繼發佈了2011年期酒價格,價格下 調幅度高達40%到50%,令中國紅酒投資界驚愕。實際上,預兆早已出現,自2011年中秋之後的紅酒現貨市場已開始悄然退燒,銷售下滑,價格緩降。

  紅酒投資泡沫將破的擔憂開始在業界流傳。各種「利空」分析出籠:紅酒投資缺乏退出機制、國內現貨交易受到假酒和走私酒雙重擠壓、期酒價格越來越 透明壓縮了部分投機者的利潤空間等等,這些早已存在的問題,過去被激情高漲的投資客們忽略。在中國的紅酒投資狂潮中,各類紅酒投資基金、理財產品和交易中 心紛紛進場,紅酒投資門檻一降再降。紅酒投資金融化正在醞釀著更大的風險。

  在過去幾年,大進大出的中國投資客,給人更多的印象是規則破壞者。「中國投資者剛接觸葡萄酒幾年,他們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理性回歸的過程。」拉菲集團出口部總裁Michel Negrier在今年5月的中國記者見面會上對財新記者說。多位中國紅酒投資者稱,拉菲的言下之意很明顯,國際紅酒市場不歡迎盲目的「中國錢」,更不歡迎投機者。

無人接盤

  「只選名莊酒,買漲不買跌」被中國紅酒投資界奉為投資圭臬。然而,2011年名莊期酒價格一出,給早先火爆的市場當頭棒喝。北京年度葡萄酒俱樂 部營銷經理瞿暉回憶稱,2010年期酒發佈時,法國波爾多各大酒莊的期酒品嚐會上人滿為患,到了擠不進去的地步,其中,絕大多數是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人。 到2011年期酒品嚐會時,很多莊主卻發現門可羅雀。

  2011年波爾多地區葡萄成色一般,中國人對當年期酒價格回落有所預期,但意外的是價格下滑幅度之大。最受中國投資人追捧的波爾多五大名莊拉菲 (Lafite)、拉圖(Latour)、瑪哥(Margaux)、木桐(Mouton)和奧比安(Haut-Brion)的價格下跌近40%,下跌最嚴 重的是之前中國市場最火爆的拉菲系酒。其中,以中國為最大市場的小拉菲,2011年期酒一級市場價格在900元/瓶,而2010年、2009年的價格高達 1600元/瓶。

  波爾多一級名莊帕圖斯(Petrus)所屬公司JP莫意克中國區首席代表張言志對財新記者說,每一年的期酒是一個獨立的投資產品,其最終能否獲利取決於期酒變現貨後的差價。就目前期酒和現貨的差價而言,仍有利潤空間。

  「但中國人投資期酒就是只買漲不買跌,投機因素很大,」張言志說。2011年期酒相比2009年和2010年期酒更適合消費,但長線收藏價值較低,投資炒作的空間較小,令喜歡做短線的中國人不再趨之若鶩。

  包括張言志在內的多位業內人士指出,期酒投資在國內缺乏退出渠道,2009年和2010年的期酒基本屬於「有價無市」。瞿暉指出,她所在的年度 葡萄酒俱樂部主要針對高端消費人群。即便都是有錢人,他們對期酒的熱情也仍然有限,會員購買的期酒只佔其庫存的很小部分,且主要用於自飲,再轉手的可能性 很小。因此,期酒的最終獲利還是取決於現貨交易。

  上海紅酒交易中心市場部總監王家琪告訴財新記者,以前很多投資者利用國內信息不透明,在期酒和現貨間賺取最高達幾十倍的差價。但現在,名莊期酒的價格一出來,各級經銷商和消費者就會知道,想要像以前一樣賺取暴利已經越來越困難。

  但現貨市場如今一片蕭條,歐洲經濟持續不振,對高端紅酒的投資消費持續低迷,中國市場也出現銷售下滑。「2011年4月前,現貨市場一直很好,但中國經濟一個急剎,中秋之後,經銷商開始感覺酒走不動了,」謝偉說。

  目前,2005年、2006年現貨的價格已經和2009年、2010年期酒價格持平,歐洲市場一度出現期酒高於現貨的價格倒掛現象。在這種情況 下,期酒裝瓶賣成了虧本生意。謝偉指出,對於購買了2009年、2010年高價期酒的大經銷商,現在仍可以支撐,等待過些年價格回升,慢慢消納,但也已經 沒有富餘資金繼續購買2011年期酒。而缺乏銷售渠道的期酒投資散客已經被徹底套牢,即使想低價出貨以維持現金流,但在這普遍看跌的市場,根本無人接手。

  一位上海紅酒中介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期酒很多裝瓶後尚在香港儲存,以現在市場價格如果在香港銷售尚可保本,一旦進入內地,加上近50%的高額關稅後基本沒有利潤。他目前手頭還有2008年的期酒,而他並不準備保本出售。

  紅酒的運輸儲存需嚴格管理以保證品質,庫存大意味著運輸和存酒的成本都大,另一方面匯率風險也在升高。「期酒投資絕對不是普通投資者可以玩的遊戲,」張言志說。

假酒亂市

  現貨市場在迅速降溫。2008年小拉菲在中國零售終端曾最高炒到1.6萬元/瓶,現在跌落至4000多元/瓶。

  業內人士分析,除了受到歐洲市場疲軟的聯動影響,假酒和私酒氾濫也是現貨滯銷和價格下跌的因素。此前媒體報導中國一年消費的大小拉菲是其產量的數倍,國內市場假酒氾濫,尤其拉菲等名莊酒更成為仿冒目標。

  瞿暉說,國內的仿冒能力十分高超,「會員拿酒過來讓我們看真假,瓶子箱子都和真的一模一樣,不開瓶試酒根本不知道真假。」

  上述上海紅酒中介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稱,很多溫州人從香港人手中拿貨,同時銷售假酒,雙方心照不宣。和北京、上海很多經銷商以零售為主不同。他們的渠道往往是公司大批團購。「很多店看著沒生意,實際都是靠私人關係賣酒。」

  國內媒體一再爆料假酒氾濫,讓很多不懂酒的人不敢再買名莊酒,懂酒的則覺得有失身份。「現在拉菲就是LV,假貨太多,那些用真貨的就覺得沒意思。」瞿暉說,「不到一些講排場,非用不可的場合,很多人其實並不願意消費名莊酒。」

  假酒問題讓一貫低調的拉菲也坐不住了。今年5月,拉菲集團在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其官方微博上線。然而業界和媒體都稱拉菲微博上線只是煙霧彈,打假才是真。整場發佈會上,媒體的問題過半是關於打假,而拉菲集團也早有預備,帶來了國內的維權律師一再強調打假決心。

  對於國內到底有多少假拉菲?Michel Negrier稱,市面上轉手的拉菲現貨可能是早年存貨或幾經轉手的現貨,因此很難判斷假酒的實際數量。拉菲在中國負責品牌維權的北京集佳律師事務所律師陳丹則指出,中國侵犯拉菲品牌的企業超過百家,在追蹤上十分困難。目前,拉菲已經在國內發起三宗針對假拉菲的訴訟。

  陳丹說,相比國內對拉菲正品酒的山寨侵權行為,不通過惟一代理商渠道進入中國的各類走私拉菲對市場的影響更大。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律框架對水貨幾乎無計可施。她認為,流入國內市場的此類拉菲由於在儲存和運輸上不專業,品質很難保證。

  而國內很多低價出售的假酒往往正是以「水貨」的名義在流通。上述上海紅酒中介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他的一位客戶曾經諮詢拉菲,他報價後客戶驚呼價格高,稱其手頭拿到的水貨拉菲才1000多元。「這個價格連進貨價都不可能,肯定是假的,」他說。

  假酒和私酒混雜,假酒以私酒的名義低價銷售,這些都讓現貨投資者不敢輕易接受來路不明的酒,名莊酒銷售受到牽連。另一方面,工商系統去年以來全面打擊假酒,業內人士分析,一些酒商只得將假酒快速低價出貨,直接後果是衝擊了整個市場價格。

「中國手法」

  瞿暉對財新記者回憶稱,有一個在法國某小產區工作的中國姑娘回國時曾向她描述中國投資客的豪氣,常把只去過一次的酒莊買空。而這個畢業不過兩三 年的小姑娘曾經創下一次銷售四箱貨櫃(一櫃約有1.2萬瓶酒)的記錄,莊主老闆都對她感嘆,稱他自己做酒幾十年,最厲害的時候不過賣出了一箱貨櫃。「法國 很多小莊園主,其實也就是葡萄農民,因為需要現金,倉庫裡存酒本來就不多,見到中國這樣不喝酒還買斷貨的豪客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瞿暉笑道。

  不只是假酒,中國投資客的投資手法令做酒多年的法國農民們措手不及。中國投資客買斷二三級酒莊當年所有存貨的行為在法國很多產區早已不是新聞, 「前兩年,我去波爾多,莊主們都說現在的葡萄酒價格是中國人說了算,」謝偉說。除了那些一級酒莊還能保持驕傲和矜持,二三級酒莊們基本上都被中國「熱錢」 給「燒暈了」。

  「中國的手法打亂了歐洲上百年的遊戲規則,」張言志稱。他說2009年、2010年期酒是多年未見的好年份,品質難分伯仲,但2010年期酒卻比2009年期酒價格上揚了20%-30%,就是來自中國的投資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2010年公佈期酒價格普遍較晚,也反映出酒莊對來自亞洲的巨大需求遲疑不決,難以定價。「他們必須要考慮歐洲、北美市場,國際價格炒高了,這些傳統市場就不滿意,酒莊很難做,」香港一名紅酒中介蔡先生指出。

  「中國人有錢,但說實話,在波爾多很多產區,中國人的信譽並不好,」波爾多一家名莊中國區負責人對財新記者指出,現在很多酒商都不願意接受來自 中國的認購,因為他們和酒莊合作多年,無論酒好酒差都會訂購,但中國投資人只做短線投機,買漲不買跌,且不講信譽。他透露,過去幾年,中國投資人在波爾多 認購名莊期酒曾出現多起悔單案例。甚至包括一家大型糧油貿易央企,2010年向法國一級酒莊認購了1000萬歐元期酒,但最終沒有付錢交割。另外有一筆比 較大的悔單,是一群溫州投機客沒有兌現3億多元人民幣的認購。

  認購期酒到最後成交之間一般有一段時間。在法國,一級酒商和認購者一般往來多年,雙方都是君子協定,「說多少,最後就買多少」。酒莊在定價時也 會參考一線酒商申請的配額。中國投資者認購後不交割的做法,直接後果是讓酒莊調高預期,把定價炒高。但悔單後,酒莊還得自己再找買家。

  國內投資人低估了法國酒莊和酒商的定價能力。名酒莊比起小酒莊更加看重品牌形象。2012年4月,拉菲提前公佈大拉菲2011年期酒價格為420歐元/瓶,相較2010年的600歐元/瓶,降幅達到30%。Michel Negrier解釋稱,鑑於2011年葡萄品質一般,拉菲主動下調期酒價格。同期,拉圖莊發佈另一則重磅消息,宣佈從明年開始不再發售期酒。

  名莊的各種舉動都顯示出打壓市場泡沫的目的。王家琪分析稱,歐洲北美市場對於負擔高價紅酒已經出現困難。在過去一輪紅酒漲價中,雖然酒莊賺錢,但一級酒商在銷售上並沒有獲得太多利潤。因此這次名莊下調價格也是平衡利潤分配的一個舉措。

  「歐洲玩了上百年的生意,不會最後由中國人說了算。現在的降價只是要給中國投機者一個教訓。」蔡先生說。

投資金融化

  期酒和現貨投資退燒的同時,2011年相繼推出的紅酒基金、紅酒理財產品以及交易平台的運作模式也開始受到投資人質疑。鼎紅基金是國內首隻紅酒 基金,在2011年9月推出,計劃募資10億元,投資法國波爾多及勃艮第產區紅酒。但接近鼎紅基金的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在首期募資2億元後,一位懂紅酒 的合夥人退出了基金,原因在於這樣的操作方式「完全不懂紅酒,把紅酒當普通金融產品投資」。

  紅酒基金並非中國首創,國外很多銀行都有自己的紅酒基金。通常採用的方式是提前兩月按季度贖回,或者提前三個月申請贖回,基金投資緊跟市場動 態。但鼎紅基金最早採用的方式卻是投資有五年封閉期,基金向投資人保證一定的收益率。上述人士分析稱,對於名莊酒投資,其回報一般看前三年,五年封閉期的 做法讓人無法理解。另外,在封閉期內,投資者的資金是否真的用於紅酒投資很難保證,五年後可贖回時的匯率和市場情況是否能兌現基金承諾的收益率更是未知 數。

  2011年,國內多家銀行、信託機構牽手紅酒生產企業推出紅酒理財業務。其基本思路和國外期酒投資相仿,但收益方式迥然不同。以招商銀行推出的 一款葡萄酒期酒概念的理財產品為例。投資者支付30萬元,向銀行購買一份紅酒收益權信託理財產品。一年半之後,投資者可選擇兩種方式退出,一是接受中糧集 團回購,預期收益約7.5%;另一種則是兌現紅酒。對於這樣的理財產品,業內人士普遍反映不過是企業以紅酒名義融資,紅酒不是作為投資品,而是抵押 物,7.5%的所謂預期收益相比企業通過銀行或者民間借貸的成本低很多。但紅酒作為抵押物的前提是對其未來走勢的樂觀預期,一旦市場出現大幅波動,其抵押 價值將大打折扣。

  除了銀行和信託機構,甚至股票經理人也開始涉足國內紅酒的類期酒投資。一名深圳的股票經理人就開始投資國內某上市紅酒企業的紅酒期貨產品。和國 外期酒年份、裝瓶時間由酒莊說了算不同。投資這個國內紅酒的門檻只要15萬元,客戶可以根據需要要求企業配置不同的葡萄酒,也可以隨時提酒,或委託企業裝 瓶用於銷售。

  上述股票經理人指出,現階段很多客戶購買橡木桶紅酒主要還是自用,但他已經開始為紅酒類股票投資客戶配置一部分的紅酒期貨,比例大概在 10%-20%。在他看來,這樣的方式可以作為股票投資的對沖。「只要分析近年白酒市場的走勢,就可以看出白酒股票的漲跌往往快於現貨,因此股票和實物搭 配可以分散風險,」他說。

  而這樣的模式卻被多位紅酒投資者所否定,因為國內紅酒期酒缺乏定價機制,即使該酒在品質和稀缺性上有投資價值,但在品牌上也很難獲市場認可,轉手成為問題。一旦裝瓶銷售,加上額外的儲存費用,回報很難保證。「中國的期酒概念很多只是酒廠在自我炒作,」瞿暉說。

  除去基金和理財產品,國內開始出現多個紅酒交易平台。上海紅酒交易中心於2011年9月開始試運行,號稱是國內首個、亞洲最大電子化紅酒交易平 台。而此前,國內已有多個紅酒交易平台,包括名莊酒交易所、廣州保稅區國際酒類交易中心以及渤海國際葡萄酒交易所。媒體報導,擬建的交易平台不止三個,各 自都打出了區域最大的旗號。

  國際上最受關注的交易平台是建於2000年的倫敦葡萄酒交易所,針對當時葡萄酒價格透明度不高的情況,交易所提供的價格信息和數據很快受到了投 資者青睞,以投資為導向的市場模式,對從2000年開始的國際紅酒價格攀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交易所負責人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指出,很多已交易紅酒從英 國出發,繞過大洋又回到了交易所的倉庫,而價格卻已飆升。

  上海紅酒交易中心的模式類似於倫敦。王家琪介紹,中心提供170多種名莊酒現貨產品以及主要名莊的期酒產品,因為所有現貨酒均來自於酒莊授權的 代理商,中心可以為投資者保證紅酒的正品。交易中心通過交易手續費獲利,並提供收費的已交易紅酒儲存服務。很多投資者購買紅酒後並非用於消費,而是存於倉 庫中等待升值。王家琪介紹,通常情況下存於倉庫的酒佔到交易量的七成。

  但投資者也有擔心,因為酒存在倉庫,同一瓶酒重複交易的可能性增高,給炒作留下空間。而買家一旦要求兌現,交易中心完全可以臨時調酒支付。和銀行類似,紅酒交易中心很少會遇到擠兌的情況。

下一個「紅酒」

  業內人士普遍擔心,在國內流動性過熱問題不解決的大前提下,「熱錢」還會流向其他類紅酒投資品。期酒和現貨投資退潮並沒有阻止中國人向紅酒上游產業進發。收購酒莊成為新的潮流。最近消息顯示,上海光明集團入股法國酒商,希望從更上游進入紅酒市場。

  香港和上海的紅酒中介從一開始帶人買酒到近年來生意範圍擴大,開始帶人買酒莊。上述上海紅酒中介人士的公司,現在就在做酒莊交易中介。他說,很多中國人不願意僅僅投資酒,還想控制源頭,用酒莊做名氣。

  這位中介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投資酒莊的客戶分為兩種,一種是經銷商去上游投資,目的是為了銷售到中國。「有個酒莊控制到手裡,他們可以玩任何花樣。」

  還有一種是從其他行業轉來的投資,比如房地產商。張言志稱,他接觸的酒莊購買者中有相當部分是房地產商,買酒莊不為賣酒,而是開發酒莊旅遊。在他看來,由於國內投資回報率差,購買外國酒莊資產不啻為現階段的划算生意。

  但也有分析指出,購買酒莊最小投入也得4000萬元,收回成本得好些年,如果對紅酒行業不熟悉,並不一定能實現投資正收益。

  香港紅酒中介蔡先生告訴財新記者,近一年來,國內「熱錢」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酒類。投資單一麥芽糖威士忌的風潮去年始於美國華爾街,不足一年,敏感的中國投資客已經捕捉到這一訊息,開始四處打聽資源,想要複製紅酒模式。

  一名威士忌投資人對財新記者稱,國內現在排名前十位的單一麥芽糖威士忌品牌,很多價格都已經上漲了1.5倍。

  做酒類中介多年的蔡先生,已帶不少中國客戶去威士忌酒莊:「他們指著桶說,這個那個不要,其他的全部買了,那個豪氣啊。」他指出,國內現在根本 沒有足夠大的威士忌消費市場,買斷不過是為了囤貨升值。他對國內「熱錢」轉戰各酒類市場的做法很不以為然,「紅酒、酒莊、威士忌,都是炒,完全不管實際價 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73

舊金山破壞者大會 直擊下一個Uber



2015-10-05 TCW

就像是水晶球,每年的TechCrunch破壞大會(Disrupt)講者陣容,總能反映當時及接下來網路新創業最夯議題。

去年大會上,找來當紅的共享經濟新創服務公司Airbnb、Uber創辦人當演講嘉賓。那時,許多台灣人才剛剛聽說有這兩大服務。之後,兩家公司擴展業務,在全球遍地開花。

今年的大會同樣找來了美國最紅的兩位共享經濟創業家。請注意,趕快搞懂這兩家指標性新星,弄清背後代表的趨勢,否則你恐怕就落伍了!

演講場合第一個出場的,肯定是重量級人士。去年的破壞大會由Uber創辦人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打頭陣。今年第一個上台的創業家,則是Zenefits創辦人康拉德(Parker Conrad)。

頭號破壞者:Zenefits搞定繁雜文書作業,估值兩年飆千億

沒聽過他?這很正常,因為這家公司創辦至今不過兩年多,兩年前還只是破壞大會上新創企業競賽(Battlefield)的一個小小參賽入圍者。當年雖沒獲獎,如今卻已成了市場估值五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六百億元)的超級巨星,打破新創公司成長最快紀錄,搖身成為台上講者。

Uber當年首創活化了閒置的私家車與駕駛,抽掉中間車行角色,讓私家車直接與顧客媒合,以平價推出超乎使用者預期的尊榮搭車體驗,不只撼動整個計程車產業,也吹響了共享經濟啟動的號角。

而Zenefits顛覆的,是將原本只在消費端百花齊放的共享經濟,更進一步推進到企業領域。「Zenefits提供了終極的企業家工具,」投資Zenefits的矽谷著名創投霍洛維茲(Ben Horowitz)說。

外表看似好萊塢電影裡的溫和宅男,骨子裡與Uber創辦人卡拉尼克一樣兇悍,康拉德說,自己的核心業務,就是幫企業處理最討厭的人資文書作業。美國總統歐 巴馬(Barack Obama)推行的平價醫療法案(又稱歐巴馬健保),「申報程序真的是超級無聊,你們絕對不想處理它。」

他開發人資管理系統軟體免費與企業分享。系統將複雜的人資法規簡化,隨時提醒你:這個員工加班超時了、那位計時員工時數超標該改為正職。而且不論勞保、健保、出差旅遊保險,統統能跳過業務員,用電腦一鍵加保。Zenefits的收入,就是來自保險合約抽佣。

Zenefits上線半年營收就達第一個一百萬美元,上線兩年已經迅速獲一萬多家企業採用,瓜分掉的保險業務極為可觀。大受威脅的保險業務員紛紛向主管機 關告狀,控訴提供免費軟體等同於保險退佣,讓Zenefits正面臨來自華盛頓州、德州、威斯康辛州、猶他州等政府的處分壓力。

如果說 Airbnb 顛覆了旅館業、Uber 顛覆了計程車業,那麼Zenefits抽掉了保險業務員的中介角色,正顛覆著從業人員更多的保險產業。對傳統企業與法規帶來強大衝擊,被視為最可能成為下一個Uber。

二號破壞者:Sprig十分鐘內外送有機餐,價格僅14美元

Zenefits創業動機是要消滅文書作業的痛苦,送餐新創企業Sprig想顛覆的是什麼?

這家公司在午、晚餐時間提供含運費約十四美元(約合新台幣四百六十元)的餐盒,在舊金山市區做到一鍵直送、十分鐘內快遞到府。他們正是舊金山競爭最激烈的送餐業代表之一。

Sprig今年四月份才剛獲得歐巴馬御廚卡斯(Sam Kass)、曾投資臉書的Greylock Partners創投注資,一舉將預估市值衝上一億六千萬美元。事實上,光是最近這半年,舊金山外送餐點新創公司,包括DoorDash、Sprig在內的五家公司合計募了三億美元,合計估值衝破一百億美元,是當前共享經濟趨勢中,最被看好的一群。

不過就是外送便當,真有超過一百億美元價值?Sprig共同創辦人比亞尼(Gagan Biyani)受邀在破壞大會上分析,為什麼自家公司能贏得上億美元身價。

Sprig結合科技業的即時大數據(Big Data)運算,預估每天在哪些地點、時間點可能會有多少需求量,提前將餐盒放在保溫、保冷設備中,由餐車載運在供餐區域巡迴,一接到訂單,就馬上由最近的餐車送達消費者手中。

「你看看這些公司從史丹佛大學找了多少運算專家!」投資DoorDash的美國科技業傳奇創投──KPCB合夥人杜爾(John Doerr)分析,顛覆的機會就藏在如何解決快遞到家的最後一哩物流,會腐壞的食物正是其中最困難的挑戰。

但比亞尼說,如果只是讓食物送達的時間變快的話,並不算什麼大突破,「我們要消滅的是速食業。」他分析,美國餐飲業只給人們兩個選擇,健康好吃的食物很貴,便宜的麥當勞、漢堡王速食則很不健康。他認為人們不該只能二選一。

健康、有機不代表美味須打折,Sprig最突出的特色是知名大廚掌杓。由公司另一位共同創辦人──Google前行政大廚凱勒(Nate Keller)親自挑選有機食材、制定食譜,更不時邀來也是股東的御廚卡斯客座掌廚。同樣品質與同等級大廚作品,一般餐廳至少要價兩倍。

比亞尼認為,只要透過標準化有機餐盒大量採購,就有誘因讓有機農產品增產、進而降低成本,未來有機餐一頓五美元,每人都負擔得起,比在家自己煮還便宜,「這絕對是種可能!」

其實,邀請Sprig上台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最近共享經濟的送貨員薪資福利問題,在美國引發激烈的爭論與大量官司,甚至已威脅到共享經濟企業的營運,成了一鍵到府打掃新創公司Homejoy倒閉的原因之一。

送貨員薪資問題,共享經濟難題

包括Uber、一鍵超市代買服務,全都對司機與送貨員採約聘制,批評者認為共享經濟正把低收入階級的薪資壓得更低,連美國國會議員都加入調查行列。

一個月前,Sprig決定將旗下送貨員從約聘制改為正式員工,不只有勞健保,還享有股票選擇權。「這是很難的轉變,但大家的反應讓我很驚訝。」比亞尼說,有同樣問題的共享經濟類創業家、Sprig的顧客,相當支持。

他計畫,下一階段要將Sprig送餐推向全美、全世界。但在台灣外食這麼方便的地方,Sprig真能攻下消費者的胃嗎?也許,就像當年Uber到計程車滿街跑的台北,從被看衰到引發上街抗議,Sprig未來也將有機會顛覆一下台灣對外食的想像。

【延伸閱讀】線上雲端人力資源系統創辦人:「現在的保險經紀公司都完蛋了。」

公司:Zenefits 創辦人:Parker Conrad 成立:2013年2月市場估值:50億美元定位:中小企業免費的雲端人力資源系統顛覆了什麼:免費幫企業處理他們最不想做的煩雜程序成績單:擁有超過1萬 家企業用戶,年營收2,000萬美元,打敗Uber和Airbnb,破新創公司成長速度紀錄

資料來源:Forbes、TechCrunch、Zenefits整理:陳彥錚

【延伸閱讀】一鍵到府的平價生機美食服務創辦人:「我們要消滅的是速食業!」

公司:Sprig 創辦人:Gagan Biyani與Nate Keller(前Google行政主廚)成立:2013年11月市場估值:1.6億美元定位:一鍵到府的平價熱食顛覆了什麼:知名大廚掌杓的有機餐點也能 平價供應成績單:首家一次募集高達1,000萬美元資金的共享經濟食品新創公司,累計訂購量超過50萬份,服務據點由舊金山拓展到帕羅奧圖、芝加哥

資料來源:TechCrunch整理:陳彥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79

王石與田小姐引發的爭議:“規則破壞者”冤不冤?

最近一篇關於王石女朋友田樸珺各種過往的文章流傳甚廣,給目前本已白熱化的萬科之爭再次加油添醋。田小姐在文中被描寫成一個利用王石給自己臉上貼金,順便中飽私囊的女人,引起廣泛爭議。

文章的內容是否屬實,我們無從判斷。但是在事實未有定論前,此文就觸動了無數敏感的神經,表面上是大家看不慣文章中描述的田小姐借王石上位,但實際上,這卻體現出我們自身公平感的一種缺失。

在造富神化,神話造富的年代,每個人都渴望迅速被認可,都希望自己的故事帶來天使投資,都渴望白手起家一夜暴富的故事發生在自己身上。

但現實骨感,大部分人沒有機會讓理想豐滿,而總結失敗的時候,歸咎於社會的不公是很能引起共鳴的一個選項。於是,在我們讀了一篇網絡文章,還沒搞清田小姐是不是規則破壞者的時候,就已經把她想象成了蛇蠍美人,把她歸類到了使自身碰壁的社會潛規則里。

現實的世界里,規則破壞者很多嗎?

我工作在外企,素來以制度公平著稱,可是我也時常有種感受——有規則就有例外,總有人能淩駕於規則之上。

在大公司工作,公司上下都繞不開的一個角色,那就是總經理秘書們。坐到這個位置的人物大都口齒伶俐,明眸善睞。她們知曉大老板的喜好,懂得察言觀色,通過安排一把手甚至一把手上司的工作起居,順帶照顧老板的孩子、老婆和狗,又懂得保護上層的隱私,便深得老板的信任。一個好的老板,需要一個能幹的秘書輔佐,無可厚非。有時候要想讓公司的議案順利通過,需要聯合秘書抓住老板心情最好的時候遞交提案也是下級們屢試不爽的技巧。但是中國式的秘書跟國外的秘書有點不一樣,在國外本該退休十年還在工作的秘書大有人在,她們做了一輩子秘書換了無數老板就像白宮里有為八位總統工作過的黑人管家。可是在中國,不想靠老板換個部門升職發展的秘書,仿佛就不是好助理了。

每個人追求自己的職業發展,就跟去銼骨整形或者去烤白瓷牙冠一樣,沒招誰沒惹誰,也犯不著被說三道四。但是有些秘書明明沒有能力,只是憑借自己跟老板的關系擠到了其他部門,搖身一變就升職加薪,這就是對別人職業的一種侵犯,對公司公平制度的一種破壞了。

盡管這樣的秘書希望人人為其背書,各個部門出於面子也會跟著哼哼哈哈答應,但沒有專業背景的秘書們強行轉行,沒有真才實學,終究有濫竽充數被發現的那一天,風光過後就是竹籃打水。

我認識的總經理秘書,有幹著幹著就跑去轉型做人力資源的。但是因為不夠細心不夠有定力無法做薪酬,因為怕處理員工矛盾不願意做員工關系,又怕吃力不討好不想做招聘,最後在人力資源部門被邊緣化結果無所事事。還有的秘書以為陪老板做做翻譯、跟媒體吃吃飯就可以去做媒體關系了,可是到了公共關系部門卻發現要寫一篇新聞公告都不知道從何入手。這就是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說的,你可以欺所有人一時,或者欺部分人一世,但卻無法一生一世隱瞞過所有人(You can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and some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but you can not fool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誠然,一個巴掌拍不響。每個投機取巧的人上位,都有一個心甘情願為其架橋鋪路的老板,我就認識這樣一個人。

C,香港人,曾服務於《杜拉拉升職記》原型的五百強公司。他在中國內地苦苦打拼十五年,為了工作經常通宵達旦,廢寢忘食。不僅如此,C還會不露聲色地討好上司,跟全球CEO出行他會秀出自己在10年前CEO第一次來中國時他們的合影(要知道那時手機拍照還在萌芽階段呢)。同時C又禮賢下士,到二線城市跑市場之前會核對每個銷售經理的照片和名字。正在我們所有人看著C從銷售副總監變成總監,從總監變成副總裁,有望登頂中國總裁的時候,他,戀愛了,對象是小他十歲的部門秘書。C自信找到了真愛,為了自己的小秘書,不僅動用人力資源部門給她破格升職加薪,還拋棄了原來的妻子。最後,卻因為沒有給秘書在上海買房換車,被秘書在朋友圈曝光不雅照片,被迫從公司辭職,結果他們也沒在一起。當時公司上下在驚嘆這樣劇情化現實的同時,也無不不禁為他的才華惋惜,更對這個小秘書的所作所為感到不可思議——為了一己私欲,人都可以做些什麽?事情過了很久,現在回憶起來,卻又覺得這跟多年來聽到過的誰跟誰虛情假意,誰利用誰仗勢欺人等八卦新聞沒有實質區別。難道這就是《聖經》說的,“陽光之下,並無新事(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其實我認識的職業女性,優秀的占大多數。她們有被病魔折磨但從死亡線回來仍能保持職業風度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專家、有駕馭十幾個億銷售額被上千銷售團隊信任的總經理、有每星期奔波在海外的家庭和國內的工作地之間候鳥一樣的母親。她們身上透著專業,心中沒有隨隨便便成功,工作之外選擇了默默無聞。這些人眼中沒有鉆營,生活里也就沒有了狗血。

但如果你說你工作的地方沒有狐假虎威伺機跳梁的人物,不,我相信那是時機沒有成熟。人最不缺乏覬覦總統寶座的狼子野心,和準備為此赴湯蹈火的膽大心細,她沒出現也許只是因為還沒有碰到她的他。

故事的寫手,和渴望公平的大眾,樂於看到層出不窮的宮鬥,希望陰險者陰溝翻船並被踩上一萬只腳,這些都於公平無益、無補。公平要靠大家創造,要有人勇於堅守原則,也要有人敢於指出沒有穿衣服的皇帝。企業的繼承者們、管理者們、SOP(標準流程)的制定者們,則要謹記,公司的規章制度切不可以只防君子,也要防得住私心。

話說回王石先生。大導演李安說過“人人心中都有座斷背山”,我深為贊同,誰內心沒有自己那一片青山綠水呢?更何況王石先生的職業生涯起伏,經歷過的豈止千山萬水。

七年以前,在上海市東方電視臺,我見到了傳說中的王石,他穿著筆挺的西裝,領子白白的,黑色的褲子服服帖帖,坐在某報社舉辦的“中國夢踐行者”舞臺前和其他領獎人一起,不知道觀眾已經等了幾個小時。

很多人都知道王石的故事,有幾個標簽可以貼給他,企業家、登山家還有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期間萬科“捐款門”事件的制造者。

當時王石在臺上,發表獲獎感言時面露疲憊。他坦言,曾覺得做企業這麽多年,爬山經歷過數次險情,以為該學的都學到了,卻沒想到2008年給自己又好好上了一課,“一個帖子就把他打回了原形”。因為在地震後寫出“萬科捐200萬是合適的”,並規定“普通員工限捐10元,不要讓慈善成為負擔”,他成為眾矢之的。有惡言相向者直稱其雖然爬上了珠峰,但是道德高度不過“墳頭高”。當時王石表示,今後一定要吸取教訓,做人做事要更為謙虛謹慎。

如今王石正為萬科的獨立奮戰,女友這時被上頭條曝光,無論真假,這都導致他形象大幅跳水。不知道王石還記不記得2009年他說的這番話,想沒想過這段經歷他又能學到什麽。

(作者為五百強公司管理人士,文章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與作者交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27

從破壞者到拯救者 數字專輯崛起

互聯網一度因盜版鏈接和免費下載被認為是音樂產業的顛覆甚至破壞者,一度,互聯網的發展讓盜版現象蔚然成風。借助互聯網免費下載和各種盜版鏈接,讓版權保護原本就十分薄弱的內地音樂市場雪上加霜。很長時間以來,唱片公司的商業模式比較單一,基本以版權、唱片銷售和演出收入為主。版權環境惡劣、實體唱片銷量嚴重下滑,演出市場、增值業務市場規模萎縮,收入得不到保障直接打擊了音樂內容生產者的積極性,從根源上造成整個產業的惡性循環。

如今,互聯網這一曾經的音樂產業破壞者卻成了音樂產業的“救世主”,大量音樂專輯借助互聯網進行銷售,並衍生出一個新事物——數字專輯。事實上,數字專輯在互聯網時代早就有了,但只有產生大規模數字專輯銷售才能說這個行業形成了一個產業,如今,這個產業正在形成。近日,QQ音樂方面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專輯銷售額破億元人民幣。酷狗音樂方面也向記者透露,酷狗、酷我在2015年發行了24張數字專輯,總銷量超過300萬張。數字音樂產業正漸成氣候。

音樂專輯的逆襲

說到專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CD吧,現在音樂產業在經歷了柱式唱片、膠片、卡帶、CD時代後,迎來了全新的數字時代。數字專輯,是指沒有實體CD,通過授權網站下載正版音樂的形式。

相比日本、美國動輒每年上億張專輯銷售量,在互聯網時代,中國的實體音樂專輯銷售幾乎停滯,大量網絡盜版音樂提供免費下載,讓很多唱片公司巨大損失,隨後,很多唱片公司幹脆把讓正版音樂掛到網上去提供免費下載。

就這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消費者是不需要花一分錢就可以免費聽各種新的舊的音樂。

隨著政府逐步加強對音樂版權的保護,特別是去年7月8日,國家版權局下發的《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各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對於在7月31日以後仍繼續傳播未經授權音樂作品的網絡音樂服務商,國家版權局將依法從嚴查處。這一《通知》被業內認為史上最嚴音樂版權保護法令。

《通知》出臺後,讓很多唱片公司和音樂平臺看到了音樂付費的可能,數字專輯的銷售開始啟程。

音樂平臺發力

實體唱片日漸式微,讓唱片公司與歌手認識到,傳統經營理念和商業運作方式亟需創新,積極改觀轉型是當務之急。另一方面,數字音樂平臺也在不斷嘗試新的運營思路,希翼通過新的商業模式讓版權方及藝人有更好的發展環境。

作為國內最大的數字音樂平臺,QQ音樂在一年前開始在數字音樂上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數字專輯就是數字音樂服務的突破,它的出現得益於對版權的保護。2014年12月,周傑倫的新專輯《哎呦,不錯哦》就以數字發行形式在QQ音樂發行,成為QQ音樂首創數字專輯模式的“第一人”,16萬的銷售額給藝人做了很好的示範。而QQ音樂首創的數字專輯模式成為藝人發片的主流模式和平臺,該模式已成為了國內音樂市場被普遍認可的商業模式,並被其他音樂平臺紛紛跟進,如酷狗、網易雲等。

時至今日,QQ音樂數字專輯合作的歌手已囊括鹿晗、周筆暢、李宇春、竇靖童、傑倫、韓流天團BIGBANG以及世界級巨星Adele、Rihanna、Taylor Swift、Ariana Grande等40余位音樂人,經過18個月的發展,數字專輯累積銷量突破2000萬張,總銷售額已突破1億元。

酷狗音樂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付費數字專輯已經打開了市場,被“盜版”多年的音樂人也見到了曙光。比如酷狗、酷我在2015年發行了24張數字專輯,總銷量超過300萬張。今年上半年,熱播韓劇《太陽的後裔》原聲專輯在酷狗酷我賣出了1200萬元的銷售額,單酷狗平臺一家就賣出近50萬張銷量、1000萬銷售額的成績。

數字專輯為何這麽火?

藝恩近日發布的《2016年在線音樂趨勢洞察》,2015年,國家版權局的“史上最嚴限令”大大挫敗了“網絡盜版”這個業界“毒瘤”,讓音樂再度回歸應有的價值。從數據可以看到,2015年中國移動音樂市場規模達到63.7億元,預計今年這一數字將上升至96.2億元,而QQ音樂已經憑借完善的泛娛樂布局,在版權庫建設、用戶覆蓋率、試聽下載率等方面全面領先,占據了主導地位。

酷狗方面向記者表示,互聯網時代,推出數字專輯是為了保障版權方和原創者的利益,為音樂人變現找到最直接的方式,鼓勵他們繼續投入創作,同時也提高了音樂消費用戶的轉化率。

對樂迷而言,隨著數字音樂平臺玩法越來越多,購買數字專輯已經成為粉絲和歌手互動的一種方式,也是二者之間的情感紐帶之一。粉絲付費買一張自己喜歡的音樂專輯,是對歌手的支持,還有機會得到“提前聽歌”的權限,獲得定制的粉絲大禮包(含藝人給粉絲的一封信、銘牌特權、登上鐵粉榜等“福利”),增進雙方之間的情感互聯。

與動輒定價幾十元甚至幾百元的實體唱片相比,數字專輯的定價已經是“白菜價”,2~20元就能買到一張高品質的專輯不會讓粉絲覺得為難。同時,酷狗音樂將銷量好的專輯評為“白金唱片”,粉絲通過自己的力量推動喜愛的歌手登上銷量榜,這也是歌迷熱衷於買專輯的原因。

酷狗方面向記者表示,在“粉絲經濟”的作用下,數字音樂平臺玩法也越來越多。在酷狗音樂平臺購買專輯的用戶,會獲得定制的粉絲大禮包,里面包含藝人給粉絲的一封信、銘牌特權等福利,“真愛留言區”滿足粉絲對偶像傾訴感情的需求。為了讓好音樂玩起來,用戶還可以購買多張專輯送朋友,並同時實現為偶像應援,加入粉絲公會,有機會登上“鐵粉榜”和“土豪榜”。同時,“土豪榜”用PK專輯數量的競技模式鼓勵粉絲“踢榜”,讓自己的名字顯示在前三名榜單,增強粉絲的粘性和榮譽感。

例如在《太陽的後裔》熱播期間,同名專輯也在酷狗上線,並跟隨劇情得深入,以一周一支新歌的進度更新歌單,所以每一首歌曲就顯得更加珍貴。同時,酷狗音樂從劇情下手,找足了話題為每一首新歌的入庫做預熱,比如:宋慧喬的同款手機鈴聲、經典“口哨歌”的話題預熱等等,讓粉絲在劇情外的音樂上也能找到互動談資。

QQ音樂方面向記者表示,數字音樂正版化後,互聯網尊重唱片公司、尊重音樂人,商業模式上積極與唱片公司融合,推動用戶付費,同時在資本、人才、平臺、宣發等各產業鏈配合唱片公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推動了音樂的複興和繁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918

雙面卡蘭尼克:規則破壞者與激情企業家

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下稱“卡蘭尼克”)2016年在中國的行程迎來了一個小高潮。7月的第一天,全球第二大獨角獸、阿里巴巴集團旗下螞蟻金服集團總裁井賢棟主持了他在湖畔大學的演講,卡蘭尼克在這場演講上收獲了“最牛學生”——開場不久,湖畔大學校長、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悄悄在倒數第二排坐定,饒有興致地聽完了全場。

盡管卡蘭尼克演講的主要內容並未超出其今年1月的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的講話,但馬雲這個未在官方安排日程中的自選動作,無疑凸顯了他們之間的某種相互吸引。

獲得這樣的關註並不奇怪,卡蘭尼克是全球第一大獨角獸Uber的聯合創始人、CEO,這家公司估值已經達到625億美元,是有史以來在上市前估值最高的公司。而它仍在不斷刷新融資紀錄,截至今年6月,其已經融到超過150億美元資金,遠遠超過了Facebook、Google上市前的融資規模。

“Uber算是成功了”,作為行業的顛覆者和規則制定者,卡蘭尼克僅用了5年時間,就實現了這一切。

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

攪局者

卡蘭尼克是典型的連環創業者,在創辦Uber之前,他先是從UCLA退學創業,創立了可以交換音樂和電影的流媒體下載服務網站Sour,因違反版權法,遭到30多家音樂和影視出版巨頭聯合起訴,面對2500億美元的索賠,Sour最終以破產收場。

隨後,他又與朋友一同創立了Red Swoosh,這一次,卡蘭尼克修正了Sour的錯誤,在“合法”框架下提供流媒體下載服務,6年後,這家公司以1900萬美元的價格被出售。

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2008年的一個雪夜,他與加里特·坎普(Garrett Camp,下稱“坎普”)走出位於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久久未能打到一輛的士。於是坎普說,“我想在手機上按下一鍵就叫來一輛車”,之後便開創了Uber這家公司。

事實卻遠比這個有意無意被戲劇化的故事骨感得多。當時,經過8年的艱難創業,卡蘭尼克精疲力竭。坎普也在一年前賣掉了自己的搜索引擎,他們希望借助在巴黎舉行的LeWeb,尋找新的機會。

在巴黎,他們參與了一個討論創業創意的研討會,可惜的是,一鍵叫車的想法並沒有獲得與會者的熱烈反響。

回到美國舊金山後,卡蘭尼克幾乎沒有將這個創意放在心上,坎普卻生出了執念。坎普註冊了Ubercab.com的域名,並試圖說服卡蘭尼克成為Uber的聯合創始人。

創業五年之後,在中國杭州的湖畔大學,卡蘭尼克計算著,試圖告訴聽眾在巴黎打不到車背後的原因。他拿紐約作為例子,“60年前紐約有13250輛出租車,今天也是,但當年的紐約和今天不一樣。”每一輛出租車,都需要獲取動輒百萬美元的牌照。對於付出昂貴代價的司機而言,他們極力要求牌照限量、稀有,順應這樣的需求,整個市場的運行邏輯並非按需配置。

回到Uber的商業模式,2010年,卡蘭尼克與坎普成為聯合創始人,在美國舊金山開始了創業。剛剛推出時的Uber,只有幾輛車,走的是高端路線,僅開放給100名乘客。不過,它已經初具雛形,移動應用,利用GPS定位,註冊信用卡信息後,一鍵叫車,5分鐘內到達,自動扣費。

因為超乎尋常的便捷以及高端服務——“所有人都可以像百萬富翁一樣坐車”,Uber很快通過口碑傳播而廣受關註。4個月後,舊金山市交通管理局和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開出20000美元的罰單,發出禁令,其中一項是不允許使用cab(出租車)這個詞。

禁令成了打開卡蘭尼克的腦洞的鑰匙。去掉cab這個字眼的Uber,成為連接閑置車輛司機與乘客的真正的共享平臺,官方說法是提供非盈利的“搭車服務”(Ride Sharing)。創業6個月後,Uber的平臺迎來了它的第3000名註冊者。現在,在全球範圍內,Uber有超過100萬名司機。

然而,因為對既有體系的破壞, Uber還是不斷受到質疑,甚至遭到禁止。在美國本土的邁阿密、奧蘭多、奧斯汀和弗吉尼亞等,法律禁止Uber這樣的服務,在德國、泰國、韓國、西班牙等國家,Uber遭到全面或者部分封殺。

對於這些抵制,卡蘭尼克采取的方式是反抗,對於Uber在韓國、德國的處境,他的評價分別是“首爾政府還生活在過去”,“德國出租車行業與混蛋一樣”。

他給自己的行為貼上了標簽“原則性對抗”,意思是,如果抵制你的人所堅持的主張是你所尊敬的,那麽就不要對抗;而如果對方的核心目的是保護既得利益者,就沒什麽好談的。

“想當顛覆者,就難免成為混蛋”,Uber的一位早期投資者說。或許你可以看到他的贊美,然而,對於卡蘭尼克來說,這個贊美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個麻煩,不是嗎?從公眾腦海里抹掉“混蛋”這個詞兒,是一場更加曠日持久的戰鬥。

當然,隨著Uber的擴張,情況發生了變化,根據一篇公開報道的整理,目前在全球,除了少數完全禁止的狀況,Uber與監管之間達成了不同程度的共識,包括納入體系、分層監管以及變得合規。

創新者

Uber的價值何在?卡蘭尼克曾將Uber稱為“生活方式和運輸方式的交會點”。“所謂互聯網的生活方式,就是點擊,然後實現” ,卡蘭尼克說,“5 分鐘時間,我們可以將人運輸到各處;同樣 5 分鐘,我們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運輸其他東西。”

Uber模式的想象力不僅僅在於它能夠圍繞主業進行自我複制,更在於它的共享經濟的理念,能夠打破物品所有權的概念,讓信息、物品和服務流動起來,並且通過技術驅動,實現“中心調度+按需分配”,這樣的理念與實踐,具有極強的複制性,在很多領域都能夠衍生出新的項目。

《名利場》雜誌對於Uber背後的“大腦”進行了描繪,在位於舊金山的總部,一款名為“上帝視角”的軟件工具可以即時在地圖上顯示所有Uber系統上運行的車輛,而使用智能手機App叫車的乘客的位置也能即時顯示出來。

在汽車與乘客連接在一起的過程中,科技是真正的背後推手。而接下來,更有意思的事情出現了,卡蘭尼克承認,一個偶然發現的關鍵性創新,也許決定了Uber的未來,即如何能夠讓汽車的使用率提高,降低乘客的打車成本,甚至實現“用Uber打車比擁有一輛車便宜”的目標。

Uber采取了兩種方案,一是進行浮動定價,即在中國司機們非常熟悉和喜愛的“閃電”,當需求量增加時,搭車的成本動態提高,更多的供應出現,一輛車的單位小時載客量最大化,帶來的結果是單位成本降低。二是制造永久旅程,通過拼車服務,形成始終有一位乘客在車上的局面,價格就能夠獲得下降的空間。

足夠大的規模和足夠強的科技才能夠支撐上述兩個方案的實施,對於Uber來說,無疑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條件。

現在,除了讓司機和乘客獲益,作為這家備受關註的獨角獸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卡蘭尼克可以像那些已經取得成功的矽谷科技新貴一樣,講述一個更加美好、更加“烏托邦”的故事。

他描繪說,城市因為有了這些出行服務,而變成了智慧城市。人們減少了擁堵和尋找停車位的時間,政府減少了修建停車場和公共交通上的開支,數據上的共享可能會為城市解決擁堵和停車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此外,出行的便利對企業是有吸引力的,會為城市創造就業機會;而車輛的減少和低排放的新能源車的使用,也將改善城市的空氣質量。

競爭者

卡蘭尼克相信未來市場上最終只能容納1-2家這類公司,而中國市場,毫無疑問是達成這一目標的關鍵。

對於卡蘭尼克來說,很多外國公司沒有進入到中國的因特網藍圖中,他希望帶領Uber改變這樣的局面,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他承認,進入中國市場是一場探險,“偉大的創業家永遠會需要探險,永遠會去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

Uber對其在中國的業務做了特別安排,獨立於其全球業務,3家中國公司對其進行了投資,其中包括百度、海航集團、廣汽集團。

在中國,似乎Uber的司機會比其他打車應用的司機更加關註關於競爭和市場戰略的問題。“它去年在中國燒了12億美元。”這樣的數字未經證實,卻在他們那個圈子里流傳甚廣。

盡管在規模上Uber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但在中國市場,估值280億美元的競爭對手滴滴出行的表現始終更為出挑。後者背後,是阿里巴巴集團與騰訊。

這意味著,主動或者被動,卡蘭尼克與Uber被卷入的,是中國最為知名的三家互聯網巨頭“BAT”的競爭。

滴滴出行在今年早些時候獲得了蘋果公司10億美元的註資,盤點它所擁有的資源,包括微信、支付寶的入口,蘋果的技術與營銷資源,以及來自通用汽車和Lyft在無人駕駛領域的布局(Lyft去年獲得了滴滴出行10億美元的投資,通用汽車也是其投資方)等。

比起滴滴出行的決策者,卡蘭尼克在競爭中的表現更帶有個人色彩。2015年,屬於騰訊的微信公眾號平臺以“系統抖動”為由,屏蔽多個來自於Uber的微信公眾號,卡蘭尼克在公開場合表達了不滿;在與海航的戰略合作發布會上,他又指出滴滴出行花錢補貼司機不如高效地花這筆錢;當蘋果公司投資滴滴出行的消息出現後,卡蘭尼克在Twitter上發布消息稱,自己的女友持有iPhone制造商的股票,她是自己競爭對手的間接投資人。

口水仗讓卡蘭尼克獲得了許多關註,不過,口水歸口水,卡蘭尼克在行動上絲毫沒有懈怠。去年他在中國花費了76天時間,今年上半年,他在中國更加目標明確,深耕自己與Uber的影響力,根據公開信息,他在高級別論壇上的“刷臉”日程頗滿,此外,一些能夠與潛在合作夥伴或投資人溝通的渠道,也悉數排入他的計劃。1月參加了極客公園創新大會,3月他開始馬不停蹄地參加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B20(二十國集團工商界活動)圓桌會、博鰲亞洲論壇,6月底的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之後,又在網易未來科技峰會、湖畔大學演講。

卡蘭尼克的畫風,似乎在中國也正在發生變化,比如公開資料顯示,他幾乎與所有Uber進入的城市市長進行了會面。

有時“喜歡地獄般的磨難”的“激情企業家”卡蘭尼克顯然從克服困難上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一些顯而易見的顛覆不僅僅是重塑了Uber所在行業的格局,甚至代表了移動互聯網時代。

比如,與公開嗆聲騰訊不太一樣的是,卡蘭尼克不斷示好阿里巴巴。盡管阿里巴巴持有滴滴出行股份,阿里巴巴與旗下螞蟻金服分別認購滴滴出行的優先股,在導航和地圖服務上與之深度合作,但顯然這種合作沒有排他性的安排。Uber與螞蟻金服旗下支付寶的合作開始於2014年,與阿里巴巴旗下的釘釘的合作也緊鑼密鼓地展開。螞蟻金服總裁井賢棟甚至明確表示,Uber與支付寶的合作是實現全球戰略的重要一步。

在湖畔大學的演講中,他表達了自己對在中國探險的信心,一是過去十年在北京,創業者和創新都在不斷提升,正在迎頭趕上矽谷;二是未來五年在中國,會有更多的創業者和創新出現,數量會超過矽谷。

“當超越發生時,意味著在中國的公司都會變成全球化企業。”

控場者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仍在繼續。

不久前,曾位列出行領域第二的Lyft傳出聘請投資銀行QatalystPartners尋找收購方的消息,即便沒有這樣的新聞,這一領域的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借助Lyft、Ola、Grab,Uber的最大競爭對手滴滴出行計劃逐步在美國、印度、新加坡開展業務,蘋果的10億美元投入,據稱會幫助滴滴出行建立屬於自己的研究機構。

而Uber呢?卡蘭尼克相信,未來是無人駕駛的世界。早在去年它就已經招兵買馬,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找來40位頂尖的科學家,啟動無人駕駛汽車項目。

7月8日,Uber通過高收益率杠桿融資11.5億美元。業內人士稱,能夠通過杠桿融資的,大多是那些具有威望和歷史的企業。Uber又一次打破了慣例。這也意味著它能夠以較低的貸款利率使用這筆資金,同時確保現有股東權益不被稀釋。

這筆資金的用途包括擴展全球市場、運營以及投入研發。

Uber不缺現金。作為行業中當之無愧的第一,Uber的不斷融資,被認為是不單單要爭取更多的司機與乘客,還有抑制競爭——開始的時候,大大小小的競爭對手不斷燒錢,到了一定階段,投資人會選擇停止繼續註資。畢竟,與Uber競爭的成本太過高昂。

隨著融資的展開,Uber與滴滴出行不斷出現相同的投資人,包括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投資公司高瓴資本集團、對沖基金老虎環球和保險公司中國人壽。這似乎讓一種新的戰略成為可能,即停止燒錢競爭,雙方合並。參與了滴滴三輪融資的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不久前在華爾街日報網絡版上稱,他和滴滴出行、Uber中國、Uber全球投資者都認為,如果能夠就估值和股權框架達成一致,兩家公司完全有可能合並。不過很快,他又推翻了自己的說法。

滴滴出行沒有就此給出正面回應。中國優步高級副總裁柳甄和卡蘭尼克則在不同場合否認了這樣的傳言。

卡蘭尼克在湖畔大學的演講最後,提到了作為冠軍的競爭態勢,“當你去到球場,你需要把所有的能量、所有的激情,都在球場上展現,而不是有所保留。”

那麽,先拋開傳言,接下來,卡蘭尼克如何能夠一直保持冠軍的位置與激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6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