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托德·康布斯:巴菲特看上他什么?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0/584085.html

菲特对接班人的一个最重要的要求是,即使是从未见过的风险,也能预见并能成功规避,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似乎凸显了康布斯规避风险的天性。巴菲特在评价康布斯其间的投资收益时用了一个词,“相当好”。
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美国当地时间10月26日,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宣布选定仅掌管4亿美元资金,现年39岁的对冲基金经理托德·康布斯(Todd Combs)作为他退休后接替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下称“伯克希尔”)首席投资官的主要候选人。

对康布斯的任命是典型的“巴菲特式”的出乎人们意料。匹兹堡的投资顾问与研究机构Henry H. Armstrong Associates的总裁詹姆斯·阿姆斯特朗(James Armstrong)这样评价此次任命:“最具天赋与独立判断能力的人往往不会出现在那些大机构中。”

然而伯克希尔的投资者可能并不这么想。康布斯接受任命的第二天,伯克希尔公司A股股价下跌1.26%,至123455美元;B股股价下跌1.33%至82.22美元。

靴子落地

早在2007年,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说,如果自己过世或者退休,他在伯克希尔公司的职责和权力将被分给至少3个人,分别是负责监管伯克希尔 70个投资对象公司的新CEO、董事会主席;以及负责分配并管理公司全部证券投资组合的首席投资官。其中只有首席投资官没有合适的人选。

今年一次偶然机会,在数以百计的求职信中,康布斯的信件引起了伯克希尔公司副主席芒格的兴趣。在康布斯的请求下,芒格同意与他见面,并在洛杉矶一家 俱乐部共进了午餐。然而,正是这顿普通的午餐改变了康布斯的命运。饭后芒格给巴菲特打电话说:“我确定你会喜欢这个家伙。”后来,康布斯的确给巴菲特留下 深刻印象,巴菲特说:“他就是那个我们想要找的人。”

而据近日《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称,康布斯2007年就曾向伯克希尔公司咨询应聘事宜,但当时没有引起任何注意。

随着康布斯走到聚光灯之下,巴菲特寻找“接班人”的苦旅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康布斯将作为首席投资官最“领先”的候选人,将与首席执行官主要候选人 大卫·索科尔(David Sokol)和董事会主席主要候选人霍华德·巴菲特(Howard Buffet 巴菲特长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伯克希尔目前的总资产为1000亿美元,其中包括500亿美元的证券资产和40亿美元的公司和政府债券。管理如此大规模的资产对于一个只熟悉4亿美元运作的康布斯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庞大的投资组合会令大举盈利的难度增加。

对此,巴菲特表示,康布斯刚开始管理的资产规模将是“他感到可以上手的”,随后会逐步增加他管理的权限。巴菲特自己还将继续担任首席投资官的职位,直到他辞世或者变成“老糊涂”。康布斯的薪酬将与他管理的资产规模和相对于标普500指数的表现挂钩。

通向伯克希尔之路

随着康布斯的离去,Castle Piont对冲基金在运作了5年后即将寿终正寝,这个为康布斯打开投资之门的小型对冲基金承载了太多康布斯的投资记忆。

2005年,康布斯在私募股权公司Stone Point Capital旗下一只基金3500万美元的资助下,成立了Castle Piont。该基金的投资重点是股票,包括买入和卖空那些震荡幅度低于大盘的公司。

虽然康布斯在对冲基金界尚属无名小辈,但在该基金的所在地,康涅狄格州以及一些同行眼中,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2005年成立至今年6月底, 康布斯总共获得了28%的正收益,相比之下,基准道富环球(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简称SPDR)金融服务类指数基金的累计跌幅达49%。

Castle Point表现最佳的年份是在2006年和2007年,收益率分别为14%和19%。2008年时,受金融海啸拖累,Castle Point损失了5.7%,但之后的2009年又实现6.2%的增长。今年前三个季度则缩水约4%。在2008年顶峰时期,Castle Point管理的总资产是4.65亿美元,但目前的资产总额为4亿美元左右。

在2006年和2007年,当资本市场的泡沫不断变大的时候,康布斯发现佛罗里达州的房地产市场因为施工贷款问题而减速,于是他追溯到西部地区银行 这个源头,并发现金融机构只能依靠于那些马上就会被吸干的短期资金,缺乏流动性的风险敞口在慢慢变大。因此开始做空某些金融结构。

康布斯全线出击资本市场是在2007年底,没过多久,股票市场就从历史高点陷入混乱。这个时期至今仍是萦绕在大多数基金经理脑海中的一个噩梦,尤其 是对于那些专注于金融业的基金经理。但康布斯却因所持的空头头寸逃过一劫,整个2008年的损失仅为5.7%,远低于整个大盘的跌幅。

据美国证监会的相关档案,康布斯在2005年底至2010年6月这段时间里,曾买入过80多只不同的股票,这说明康布斯是一个直觉敏锐的活跃交易者。对于大多数投资者都会长期持有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康布斯也曾在2007年和2009年买卖过两次。

下一个巴菲特?

巴菲特对接班人的一个最重要的要求是,即使是从未见过的风险,也能预见并能成功规避,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似乎凸显了康布斯规避风险的天性。巴菲特在评价康布斯在金融危机期间的投资收益时用了一个词,“相当好”。无疑巴菲特认为康布斯的风险控制水平已经符合他的要求。
在金融危机期间,他的股票池中从未出现过金融危机“死亡名单”上赫然在目的公司,例如美国国际集团、雷曼、贝尔斯登、花旗集团、华盛顿互惠银行和全国贷款银行。康布斯的一位顾客说,康布斯在控制风险方面的表现,要比他发现增幅大的股票的能力强。

除了风险控制能力,奉巴菲特为精神导师的康布斯与巴菲特有许多共通点。

其中之一就是都专注于金融领域。巴菲特所管理的资产升值主要源自于他对金融服务业的投资,比其他任何一个领域都要多,这同时也是康布斯的专长。

纽约基金管理公司T2 Partners LLC的经理惠特尼·蒂尔森(Whitney Tilson)说,即使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康布斯和Castle point基金,巴菲特选择擅长于金融服务业的接班人是一项明智的选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50

藝術銀行 看上去很美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59181&time=2011-05-14&cl=115&page=all

市場環境不成熟,監管機制有待完善,藝術品的真偽、評估等貓膩多多,中國的藝術銀行尚處初級階段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趙靜婷 楊娜

 

  一位商業銀行私人銀行部高級經理鼓動一位高端客戶:「黃金、白銀市價已高位回落,股市震盪徘徊,還是投資藝術品好。」

民生银行是业内公认在艺术品市场介入较多的一家机构。北京的炎黄艺术馆即由民生银行捐助。李飞/CFP
民生銀行是業內公認在藝術品市場介入較多的一家機構。北京的炎黃藝術館即由民生銀行捐助。李飛/CFP


  藝術品理財產品成為銀行新寵,千萬元級投資門檻、預期年化收益率超過10%⋯⋯從業人士直呼,這是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中的奇葩。

  有受訪銀行人士稱,這是中國藝術銀行發展的契機。在歐美成熟市場,真正的藝術銀行是指以藝術品為存貸抵押物的銀行;銀行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 有權依照協議內容以收藏品折價或變賣的現金優先得到清償。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各種形式的藝術品投資基金、藝術品保險、藝術品信託等。

  一位銀監會官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藝術銀行被看做傳統貸款業務,不同於理財產品的創新業務。

  與藝術品理財業務的熱度不同,真正的藝術銀行業務在中國一派冷淡。一位國有商業銀行的私人銀行部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各大國有商業銀行尚未開展此類業務。

  有銀行人士稱,銀行傾向於推出藝術品投資的理財產品,而不願直接做藝術品抵押貸款的原因是,這行「水太深」。招商銀行一位私人銀行部客戶經理表示,曾經做過個別的藝術品抵押貸款,後因風險比較大、機制不太成熟,已經被相關監管部門叫停。

  但藝術品金融化是趨勢所在。民生銀行和國投信託,是業內公認在藝術品市場介入較多的兩家金融機構。民生銀行內部人士透露,雖然總行有限制,但分 行一直在做藝術品抵押貸款,有時也會和擔保公司、典當行合作。從2007年開始,民生銀行的藝術品投資理財產品迄今推出了兩款,發行規模近10億元。

  國投信託則主要和銀行等機構合作,最近兩年來推出了逾十個藝術品投資的信託計劃,總金額逾10億元。

  一位故宮博物院書畫鑑定專家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個市場太小,易被操縱,「貸款流入後,很容易抬高藝術品價格,操縱空間很大,也缺少監管。」

抵押無標準

  藝術品質押、抵押,一直是中國銀行業的一個空白領域。民生銀行私人銀行部一位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現在國內藝術品市場交易額僅500億元,流動性和交易量還不夠大,所以銀行介入有限。」

  藝術品的質押業務,是指客戶把與藝術品相關的文件——包括保單、收藏證明等交給銀行,即可獲得信貸資金,藝術品還留在收藏家自己手中,存放地需 獲得與銀行合作的保險公司確認,銀行也可以將其作為自己藝術倉庫中的待借之物,將其租給博物館做展覽;而抵押業務是直接將藝術品作為抵押品放入銀行倉庫或 委託第三方託管。

  2010年7月,由民生銀行、運通擔保和福建省民間藝術館三家機構聯合推出一項新的融資業務——壽山石抵押貸款,在國內開啟藝術銀行融資之先河。

  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只有民生銀行和招商銀行有此類業務,但規模不大,需要針對具體個案來定貸款額度。

  民生銀行私人銀行部一位客戶經理透露,私人銀行級客戶存款在1000萬元以上,才能做藝術品抵押貸款業務。抵押率最多50%,貸款利率年息 12%。資金用途可用於消費類、耐用品和公司經營,如買車、裝修,也可用於再投資藝術品,或在民生銀行購買黃金,但不能購房、炒股,或投資私募股權基金。

  他進一步介紹,用藝術品去銀行辦理抵押貸款,過程十分不易:銀行需要其個人提供詳細的證明材料,包括身份證、戶口本、未婚提供未婚證明、專業性 評估公司出具的評估證明、資產證明,甚至要求其所在公司每月「流水」,以證明有還款能力。辦理貸款後,抵押的藝術品要放在銀行保險櫃封存,或是放在指定的 第三方託管機構,評估和寄存的費用都要客戶承擔。

  作為變通之舉,民生銀行2010年4月新推出的「典貸通」業務,與寶瑞通典當行合作,但量不大,「主要看典當行願不願意收你的東西」。

背後貓膩

  一位拍賣行業人士透露,雖然國內收藏界對藝術品抵押貸款期盼已久,也有零星業務,卻始終無法全面開展。只因在國內市場,藝術品流通暗箱操作,充斥大量贋品和虛假信息的現狀,令有心開展此項業務的大型金融機構膽寒,只有「機制靈活」的中小機構涉足。

  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北京大學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忠義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國外有一整套非常健全的機制,可以做銀行藝術品 質押、抵押貸款,但現在國內銀行極少涉足。他指出,「關鍵問題有兩個:一是鑑定真偽,二是如何估值。很多藏家特別希望國內銀行能開展這項業務。但是,缺少 有資質的藝術品評估鑑定團隊,也沒有權威的獨立第三方機構可以做藝術品的價格評估。」

  前述民生銀行私人銀行部人士透露,「以前確實有客戶找我們,說手裡有好東西,想做抵押貸款後接著做藝術品投資。但是,評估其價值存在很多障礙,還要看合作鑑定機構的資信等。所以這塊業務不能說絕對能做還是不能做,因為藝術品不確定性很大。」

  「在抵押時,銀行首先要對資產進行估值,而對藝術品估值要求有法律承認的鑑定體系和身份證明資料作為保證,目前國內的藝術市場根本做不到這一點。」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文物鑑定專家表示,拿房子或其他資產作抵押,都是有技術標準可以評估的,惟獨藝術品沒法評估。

  一位熟悉此事、在業內人脈通達的文物鑑定專家表示,「銀行只關心這個東西能不能賣出去」。他透露,不乏銀行和拍賣行在一起操作,抬高藝術品市場價格,然後共同牟利之舉。

特殊投資品

  和藝術品市場的火爆和銀行的謹慎不同的是,與藝術品相關的投資產品近年先行一步,這包括銀行推出的藝術品理財計劃,也包括相關的信託計劃和藝術品基金等。

  一位書畫鑑定專家透露,客戶從拍賣行買來東西,把藝術品抵押給銀行,由銀行給予抵押人貸款額度,意味著將有更多資金注入藝術品市場。「眼見著藝術品在增值,藝術品理財市場也顯得更加火熱。」

  另一方面,銀行出售藝術品投資的理財產品,由高端客戶投資,這類理財產品,最終的收入也來自將藝術品拍賣後的收入。

  國投信託總經理呂益民認為,「借助信託、理財產品、基金這類金融工具,把藝術品變成一種投資標的,吸收一部分游資,而不總是投機房地產,或是炒 作白銀甚至綠豆。」他認為,「頂級藝術品是最好的資產,應在金融上給予合適的定價。這也有利於國家文化產業改革和提升文化產業的地位。」

  呂益民指出,藝術品信託、理財計劃的管理者是機構,再加上藝術品基金的出現,可優化現在藝術品市場以個人為主的投資者結構,「藝術品投資對專業性的要求很高」。

  但是,呂益民強調,「投資藝術品的風險是很大的,我每次都要強調這一點,甚至要求客戶在簽署信託計劃時把這句話抄寫下來:『藝術品是一種特殊商品——風險極大,投資者要做好風險自擔的思想準備。』」

  本刊記者張宇哲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91

央企看上保障房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61727&time=2011-05-21&cl=115&page=all

盈利空間不在當下,不在具體項目,而在於隨之而來的信貸優惠政策,以及新的土地資源分配機遇
財新《新世紀》 見習記者 朱以師 記者 李慎

 

  對央企而言,大規模參建保障房,究竟是一個燙手山芋,還是一輪新的機遇?

5月初,国资委在网站上挂出通知,要求央企积极参与保障房的开发建设。图为建设中的上海浦东新区三林保障性住房基地。徐晓林/CFP

5月初,國資委在網站上掛出通知,要求央企積極參與保障房的開發建設。圖為建設中的上海浦東新區三林保障性住房基地。徐曉林/CFP


  5月初,國資委在網站上掛出通知,要求央企積極參與保障房的開發建設。「中央政府承諾今年建設1000萬套保障房,實現難度很大。」一位接近住 建部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今年保障房建設任務下得「太猛、太大」,各地開工和資金情況均不樂觀,正因如此,中央高層早有意推動央企進保障房。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討和摸索,曾糾結於責任與盈利之間的央企,對保障房的態度也有了微妙的變化。在保障房的「大棒」下,銀行也放鬆了銀根,這對央 企是大誘惑——以保障房來撬動貸款,可以滾動開發其他類型的商業項目。國資委在下發給央企的文件中已指明方向,「要抓住各地在保障性住房土地供應、投資補 助、財政貼息、融資、稅費等方面出台優惠政策的機會,將保障性住房與商業性房地產開發有機結合起來。」

  誘惑不止於此。對央企而言,在棚改、舊改、拆遷安置、單位自建房等各類住房都被納入到保障房的範疇之後,可能帶來一輪新的資源分配與調整機遇。 每家央企、國企幾乎都坐擁很多工業、倉儲或科研用地的土地資源,一旦這些自有土地借保障房之名「盤活」成住宅用地,其效應就不可估量,即使只有十分之一最 後變成商業性的住宅用地。不過,伴隨而來的將是管理流程、投資風險、分配機制等一連串複雜問題。

借保障房撬動信貸

  五礦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景崎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實,早在3月份國務院就曾召開會議研討保障房建設問題,住建部、國土部、國資委、財政部等相關部委以及多家大型央企均有列席。其後,住建部和國資委還分別召集地產主業央企開會,要求央企積極參與保障房建設。

  一些央企在3月底就收到了這份名為《關於積極參與保障性住房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的文件。《通知》要求,有關央企要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爭取支持,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下,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通過多種途徑參與保障房開發建設。

  「大規模保障房建設肯定離不開央企,這既是社會責任,也是政治任務。」一位不願具名的央企人士稱,目前在建保障房項目多以央企、國企為主。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討和摸索,央企發現了更多源於保障房的機遇。比如,保障房「概念擴容」,棚改、舊改、拆遷安置、單位自建房等類型都被地方納入了保障房範疇,一些央企敏銳地發現了其中的新門道。

  「棚改、舊改項目大部分實質上還是商業開發,現在用保障房的概念來包裝、立項,能夠獲得優惠政策支持。」全國房地產經理人聯合會副秘書長陳寶存 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這種現象在各地非常普遍。由於商品房市場銷售低迷,一些開發商不願亦無力在舊改、棚改項目上先期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拆遷,因而很多 舊改、棚改項目都陷入停頓。在這類項目上,央企也因資源優勢而更具議價能力。

  據知情人士透露,保利地產在3月底接到《通知》後,曾發函至19個城市申請參與保障房建設,目前處於洽談階段的有10個城市,其中大部分均為舊城改造項目。

  以石家莊為例,保利地產在4月敲定了石家莊晉煤金石(原石家莊化肥廠)改造項目,土地規模超過800畝。其中,除了建設金華家園保障房項目,還 有約四分之三的地塊可能用於商品房項目開發。「如果以保障房項目立項,比較容易爭取到信貸支持。四分之一比例的保障房信貸,完全可以通過分期滾動開發模式 撬動整個項目。」上述知情人士分析稱。

  事實上,國資委在下發至各央企的《通知》中也明確,「房地產開發企業要抓住各地在保障性住房土地供應、投資補助、財政貼息、融資、稅費等方面出台優惠政策的機會,將保障性住房與商業性房地產開發有機結合起來。」

  對此,田景崎表示,信貸政策對保障房的傾斜,對央企有著足夠的誘惑,「在信貸緊縮的背景下,誰能撬動銀行貸款,誰就能活得更好。說到底,房地產是資金和土地的遊戲。」

  中國中冶在其年報中也明確房地產發展規劃,以保障性住房開發帶動商業地產、商品住宅和土地一級開發業務,探索新的開發模式,提高投資回報率。

  「中冶和中交等基建型央企,更可以大打保障房的牌,因為拆遷安置也納入保障概念,有助於他們的一級開發業務。」中交房地產集團內部人士告訴財新 《新世紀》記者,這有助於地方完成保障房的數字指標,也有利於企業與地方政府的談判。並且,還可以將拆遷安置的成本納入土地一級開發總體費用,在土地出讓 時予以回收,以此保證投資收益。

  更加隱蔽的路徑是土地資源的置換。據一位央企人士分析,按照目前的情形,地方政府確定沒有充足的財政資金配套,若要完成保障房建設任務,不管以何種形態呈現,依然跳不出「保障房與商品房用地捆綁配建」的方式。

  「以往是商品房用地配建5%—15%保障房,以後可能是保障房配建商品房,用商品房的利潤來補貼支付保障房3%的利潤。」上述人士表示,或者是「以地養房」的模式操作,即委託開發商建成保障房項目後,定向低價向其出讓一定的商品房用地,用於保障房的移交回購。

  一位不願具名的某央企地產業務負責人也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實,在央企與地方政府簽訂的很多框架性合作協議中,都有類似將保障房與其他商業項 目變相「綁定」的條款,或作為招商引資項目給予優惠——這已是業內通行的「潛規則」。而且,地方政府更願意與央企、國企合作,因為如此一來,即使低價轉讓 土地被公開,地方官員也不會有「國有資產流失」之嫌。

盤活自有土地

  更大的政策口子,開在了自有土地建設保障房上。國資委的《通知》雖對此並未提及,但央企對此顯然更為關注,特別是去年3月被要求退出房地產業的78家央企。目前,北京、廣州、陝西、河南、山西等地已經公開表態或出台相關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設保障房。

   「目前還在觀察政策,不清楚這個口子究竟能開多大。」某央企內部人士表示,去年以來的「央企退房令」在執行中難度極大,幾無操作可行性。該央企名列「78 家」之內,在二三線城市擁有大量舊工廠等土地資源。他認為,放出這麼一條政策口子,除了配合國家的保障房建設大政方針外,很難說沒有為握有大量土地資源的 央企解決出路的考慮,「這不失為一種階段性的思路」。

  據公開資料,多個地方國企已紛紛「試水」。在廣州市發改委近日批覆的2011年第一批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立項預安排中,廣州建築集團、廣州地 鐵、廣鐵集團等單位的自有土地保障房項目赫然在列。在北京,一些擁有大量工業、倉儲用地的國有企業,如首都農業集團、京煤集團、北京住總等,也都在向北京 市住房保障辦公室進行項目申報。

  一般的操作路徑是,企事業單位向當地建委提出申請,在符合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可以將工業、倉儲、科研等用地依法變更為住宅用 地,建設保障房。通常都會優先解決本單位符合保障性住房條件的職工住房困難問題,剩餘部分由當地政府統籌分配給申請保障房且符合條件的居民。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在各地的鼓勵政策中,並未對企事業單位利用自有土地建保障房的資金籌措渠道、保障房類別、分配方式等實操程序進行明確。

  「後果會非常亂。」中國土地勘測設計院副總工程師鄒曉云擔心,如果企事業單位用企業、行政資金建保障房,再以便宜價格賣給單位職工,實質上就是福利分房;或者企事業單位以「團購」等方式變相集資建房,這些都背離了「保障房」的初衷。

  關於單位自有用地建保障性住房的具體政策寥寥無幾。在2007年8月公佈的《國務院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24號文)中 有規定,在符合城市規劃的前提下,經城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情況下,單位可利用自有土地進行集資合作建房,但僅限於距離城區較遠的獨立工礦企業和住房困難戶較 多的企業。當時,建設部對這一條款解釋稱,將這種特殊的單位集資建房納入經濟適用住房政策範疇進行管理。

  再者,就是2010年各地在落實住建部等七部委下發的《關於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指導意見》時規定,住房困難職工較多的單位,在符合土地利用 總體規劃、城市規劃的前提下,經市、縣(市、區)政府批准,在依法辦理土地使用性質變更手續後,可以利用自用土地建設公共租賃住房,納入當地政府公共租賃 住房管理後,優先向本單位符合條件的職工出租,多餘房源由政府統一調配,權屬不變。

  「而現在地方政府在保障房指標壓力下,又放大了政策開口——之前是不允許工業性質用地的。」中房集團內部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稱,倘若央企以這種方式大規模參與保障房建設,將對整個住房市場帶來巨大影響,「相當於給目前推行的『雙軌制』再加一軌。」

  上述「78家之一」央企人士甚至稱,僅78家央企的存量土地就不好估算,堪稱「天量」。恆天集團,中國電子,中國兵器,兵裝集團,各大航天、鋼鐵央企,在全國各地都有著大量的土地資源。「但我們現在還沒有具體盤算手中的存量土地資源,再慎重看一看政策的走向。」

  「過去多年間,經濟適用房的主要形式都是劃撥土地至各企事業單位進行集資建房,流入社會公開分配的極少。」陳寶存認為,央企利用自有土地建保障房,仍然逃不出經適房的老路,成為部分群體的福利和特權者的專利。

  陳寶存直言不諱地指出,從以往的經驗和現有部分央企的做法來看,以經適房的形式操作自有土地建設保障房的可能性非常大,央企可借此低價獲得受限產權,幾年後解禁入市賺得巨額差價。如果此類住房規模很大,將衝擊到現有的土地「招拍掛」政策和地方政府土地收入。

  目前,住建部、國土部等相關部委對於企業利用自有用地建設保障房並未有相關規範。各地在政策的解釋和執行上也千差萬別,在企事業單位自有用地建 設的保障性住房的類型、產權所屬、資金籌措渠道、分配方式等諸多問題上,均無定議。財新《新世紀》記者曾就上述問題聯繫了北京市住房保障辦公室,相關工作 人員也未就此回應。

  對此,鄒曉云建議,地方政府應該將央企自建保障房納入地方整體的保障房建設規劃,在用地規劃、建設程序、分配、運營等環節統一規範管理,可以對 建設單位的符合保障條件的職工進行優先保障,但要進行嚴格審核,防止分配的腐敗。但鄒曉云也坦言,「這將非常難以執行,不公平的事情肯定會發生。」

央企也要盈利

  「社會責任」或「政治任務」這些說辭,在國資委的EVA(經濟增加值)考核標準面前,對央企顯然不具備推動力。儘管保障房有上述種種曲徑通幽的誘惑,但如何在純粹的保障房開發投資上獲得收益,仍是大多數企業需要解決的難題。

  中冶集團在4月初的年報發佈會上宣佈其保障房業務的毛利潤率能達到12.5%,並隨後解釋是累加了勘測設計、市政配套、投資開發、施工等各產業鏈環節的結果。

  陳寶存認為,毛利潤率12.5%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推算,「設計、市政、施工等環節是有穩定利潤,但整體的利潤率並不能證明開發環節是掙錢的。」陳曾供職於中冶集團旗下某房地產公司。

  事實上,類似中冶集團這樣擁有全產業鏈優勢的央企,也僅有中國建築、中交股份、中國鐵建、中國中鐵等少數幾家央企,大多數央企參與保障房建設仍以投資開發為主。

  即便擁有全產業鏈優勢的中國建築,其參與保障房的方式也是以承建模式為主,獲取施工環節的穩定利潤,而投資開發模式的比例較小。

  萬科集團董秘譚華傑在5月初的一次電話會議裡,對開發商參與保障房算過一筆賬,明確指出目前還不存在經濟上可行的模式。「代建模式風險低,但也 沒什麼收益,所以基本上不能構成一個真正業務。」譚華傑假設,即使全國保障房的10%都交由一家公司代建,投資規模大概在1500億元,代建的管理費用按 總成本的1%作為上限,那麼收到管理費不超過15億元,再扣除人員工資、辦公費用等成本,基本沒什麼收益。

  譚華傑認為,純粹的投資開發模式,無論是政府回購還是賣給買房人,開發商都很可能虧本。「開發商以20%的資金去撬動項目,整體3%的利潤就相 當於有5倍的槓桿,也就是說,從投入的資金計算毛利率能達到15%。」最後虧本還是盈利就要看項目做多長時間。假設這20%的資金也是借來的,那麼資金回 收時間要少於兩年才能基本保本,因為7%左右的年化收益與銀行借款的利息基本相當。

  「現在一個保障房項目在兩年內收到錢的概率是不高的,所以虧本是個大概率事件。」譚華傑如是說。

  保利地產董事長宋廣菊也對媒體透露,保利地產在北京的兩個保障房項目處於虧損狀態,原因就是政府方面的銷售方案遲遲沒有出台,導致該項目所有樓盤不能按時銷售。

  「一些保障房項目開發週期很長,建設過程中又缺乏動態的定價機制,人工成本、建築材料成本都在漲,就容易造成虧損。」北京住總集團董事長張貴林 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他們開發的翠城經濟適用房項目建設超過十年,由於拆遷、建設等成本上漲,賬面計算出現21.18億元的巨虧,導致項目無法繼 續。

  央企中的保障房大戶——中冶集團,在瀋陽也曾遭遇當地政府拖欠建設回款的尷尬,保障房貸款資金投入後一直被套。

  知情人士透露,在住建部和國資委的相關會議上,幾家保障房業務較多的央企,都曾反映規定的保障房利潤率太低,要求適當提高利潤率。

  即便如此,保障房項目也不是央企想做就能做的。「比如,經濟適用房的用地是劃撥方式,相當於政府定向的計劃形式,不是誰想做就給誰的。」在中國 鐵建房地產集團市場發展部部長樓英瑞看來,如果政策到位、操作規範的話,經濟適用房項目還是「有搞頭的」,一年能回收資金的話,資金回報率能達到10%以 上。但這些「有搞頭」的項目不是輕易就能拿到的,樓英瑞認為,地方政府想讓央企去做的大多是「沒搞頭」的公租房和廉租房項目。

  在今年的1000萬套保障房計劃中,常規意義上的保障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共佔比60%,總計約600萬套;其中,租賃型保障房又佔到60%以上。各省市認領的保障房任務,其中的分項指標也大體遵循這個比例。

  「今年大量增加了公租房的數量,這部分保障房的最大問題是政策不完善、盈利模式不清晰。」某央企地產公司負責人表示,一般而言,政府沒有財力進 行大量回購,同時企業缺乏退出機制,回報週期過長,「每年的租金收益微乎其微,甚至連同期的存款利息都不到」。所以,大多數企業仍然不願參與公租房建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90

O2O:看上去很美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9/3NNDE5XzQ2Mzg3Nw.html

最近,商派網絡和新浪微博正在進行一項新的嘗試:當消費者在北京的一些大型百貨公司附近閒逛時,只要@特定的微博賬號,就能獲得這些百貨公司最新的促銷或優惠信息。憑著這些優惠,消費者當下就可以去附近的百貨公司消費。

這 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生意模式,可以被看作時下非常流行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的一個縮影。所謂O2O,就是將線下商務的機會 與互聯網結合在一起,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台。前兩年風風風火火的生活類團購網站,便是O2O的一個分支。

O2O的迅速風靡其 實並不奇怪。從品類上看,電子商務的發展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早期,B2C是小件標準化商品的天下,比如圖書音像。這類商品的單價低,且物流方便,卓越、噹噹就是靠這個品類起家的。到了第二階段,3C數碼、空調家電等大件商品的B2C開始成熟,儘管物流頗有難度,但這些產品的價格透明,京東就憑著自建物流的方式迅速壯大。到了第三階段,人們不再滿足於標準化商品的線上購買,對本地化生活服務的需求催生了線上線下互動的O2O模式。

盡 管這個模式看上去很美,但派發百貨公司優惠券的嘗試能否成功,商派網絡CEO李鐘偉並沒有把握。在他看來,電商公司可以設計出完美的信息流通鏈條和無懈可 擊的互動模式,但在具體操作中,消費者是否對此類優惠心存排斥,又在多大程度上願意開放自己的信息,還是未知數。

更重要的是,作為「前台」的微博並不能把控線下商家的服務質量。畢竟,網絡平台在吸引消費者後,真正的服務或產品還是由線下的商家去提供。一旦線下服務的口碑不佳,就會反過來制約平台的發展。此前,大量團購消費的糾紛就是由於線上承諾與線下服務不符而產生的。

一定程度上,平台方對線下資源的掌控力,決定了O2O的生意能否健康成長。但眼下,大多數O2O模式的企業並不具備這種控制力,它們僅僅是一個第三方的渠道,在消費者和商家間起著信息匹配和協調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如何實現線上信息與線下服務的對稱,保持平台的粘性,就成了O2O公司的命門。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本期採訪了一家家居建材領域的電子商務公司——齊家網。和一般的快消、3C類電商不同,齊家平台上聚集了3萬多家建材供應商,他們銷售的是地板、櫥櫃、衛浴等大量非標定製品。無論是看樣、測量,還是物流、安裝,消費者都需要同城的多次線下服務。換言之,齊家是一家典型的O2O公司。

從2005年成立至今,齊家目睹了建材電商領域交易額的迅速擴張,也感受到了快速成長所帶來的痛楚:公司架構的調整、供應商對O2O的理解程度、IT系統的不足常常導致交易流程的不暢,從而影響用戶體驗。畢竟,建材電商的售前服務成本非常高,一旦在尺寸、材質、價格等問題上沒溝通好,就會產生退換貨。此外,配送、安裝、驗收等環節也需要環環相扣,一旦沒銜接好,就會造成派單的失敗。

齊家網逐漸發現,公司對供應鏈的介入越深,對信息的掌 控力越強,看似增加了成本,但也更容易把控整個服務鏈條,通過消費者增強自身在產業中的話語權。與之相對地,齊家本身在不同的階段也經歷了線下團購組織、 線上信息中介、增值服務提供、服務鏈整合平台等不同的形態。

不過,齊家的服務轉型並非一蹴而就。眼下,公司的O2O流程還在糾錯與磨合中,如何讓這一流程更加順暢,讓3萬多家供應商在平台上和諧共生,考驗著齊家的戰略眼光和管理智慧。而它的嘗試,或許能給眾多探索中的O2O公司,提供一個參照的樣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02

光明看上葡萄酒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827

  你可能很難想像各地還有「糖酒集團」這樣的機構存在,如果不是這次併購,你可能還想像不出來,它是光明的子公司。


  光明食品集團是個龐大的公司。你以為它只是個賣牛奶的就大錯特錯了。


  法國當地時間6月27日,上海市糖業煙酒集團有限公司收購了DIVA波爾多葡萄酒公司70%的股份。上海糖酒集團為光明食品集團旗下子公司。該筆收購的價格並未公開。


  DIVA是一家法國私營企業,也是波爾多地區最大的葡萄酒經銷商之一。


  波爾多是全世界最為著名的葡萄酒產地,約有300家葡萄酒商,去年銷售額達3300萬歐元。


  這實際上是光明集團第二次購進與酒有關的公司了。2011年,上海糖酒集團旗下的金楓酒業通過收購全興大曲進入了白酒領域。


  購入葡萄酒業之前,光明的觸角已經伸向新西蘭新萊特乳業51%股權,澳洲品牌企業瑪納森食品公司75%股權、以及Weetabix60%的股權—Weetabix除了生產營養早晨外,還曾在迪拜銷售過世界上「最昂貴」的蛋糕。


  這次的波爾多酒商收購不僅讓上海糖業煙酒有限公司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還與其他收購者有了旗幟鮮明的一張臉。


  此前,中國公司,尤其是那些隱姓埋名的商人,往往更愛選擇購買波爾多地區的酒莊。這是中國企業第一次收購一家經銷商。


  中國葡萄酒消費市場的快速增長,是達成這項收購的重要因素。


  海關總署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葡萄酒進口量正在持續快速增加:2011年,葡萄酒進口量為36.16萬千升,比2010年同比增長27.6%—這與國際葡萄酒市場平均增速僅為1%至2%對比明顯。DIVA銷量的50%都來自中國。


  「收購DIVA後,將結合上海糖酒集團下屬第一食品、捷強集團等企業的渠道優勢,首先在上海市場打開局面。」光明食品新聞發言人潘建軍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糖酒公司有自己的渠道特色。第一食品是集團的第二專業零售渠道—即區別於光明旗下的農工商、好德便利店等賣場、超市渠道,主要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高端產品;捷強集團,則主營食品分銷代理和煙酒專業連鎖,在上海地區有廣泛的專業銷售網絡。除了渠道優勢外,上海糖酒集團還將與DIVA共建葡萄酒培訓學院。


  一直關注葡萄酒市場的觀察人士孫文東對《第一財經週刊》評價說,「是否能做好葡萄酒,還取決於光明是否真正將它作為發展重?點。」


  不過食品行業在中國一直是風險較高的行業,任何風吹草動都能讓多年積攢的品牌信任頃刻間全失。光明食品集團旗下的光明乳業最近遇到了點麻煩—它們正在召回混入鹼水的產品。


  多元化戰略固然很好,但控制龐大的集團還需要一點技巧。這些貌似互不相關的產品背後會共享一套聲譽系統。

 

  光明海外併購曾四次折戟


  2010年7月


  光明食品集團收購澳大利亞最大的糖業公司西斯爾,收購最後時刻被新加坡豐益國際「奪愛」;


  2010年9月


  光明食品集團與聯合餅乾進入排他性談判,收購價格約為31.6億美元,但在2個月後主動退出併購;


  2011年1月


  光明食品集團宣佈退出收購美國最大的保健營養品製造商和零售商GNC的談判;


  2011年3月


  光明食品集團在競購全球第二大酸奶製造商法國優諾公司的股權中失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27

鴻海集團布局下一代網通的最新拼圖 郭台銘為何看上連賠三年的台揚?

2012-10-01  TWM




﹁鴻夏戀﹂沸沸揚揚之際,郭台銘卻移情另外一家公司台揚。這家老牌網通公司已連虧三年,有何﹁祕密武器﹂可以讓郭董甘心砸錢成為最大股東?一場高空巧遇就能敲定兩者的結盟?鴻海打的到底是什麼算盤?

撰文‧翁書婷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日本神隱返台二十二天後,首度召開記者會,這一次並非為了夏普,而是一家台灣老牌的網通公司台揚。

讓人玩味的是,台揚近年營運逐漸惡化,已經連虧三年,去年就虧損十七億元。台揚這家老牌網通廠到底有什麼寶貝,竟然可以讓郭台銘拿出十八億元投資它,讓鴻海成為占股三二.六二%的最大股東?

高空巧遇談結盟

鴻海入股台揚,源起於一段三萬五千英尺高空上的巧遇。今年年初,郭台銘在飛機上碰巧遇到台揚副董事長謝其嘉,雙方除了身材保養話題外,郭台銘還順道問了謝其嘉,「你們要不要和鴻海結盟呀?」五個月後,台揚與鴻海就談定了入股事宜。

一名知情人士透露,「雖然郭台銘只是在飛機上順口一問,但這個想法藏在心裡很久了,他想投資台揚最少已有兩、三年。」原來,台揚在兩、三年前買下兩家擁有高階無線通訊技術的外國小公司,讓郭台銘對台揚大為驚豔。二○○九年和一○年,本來以衛星通訊設備為主的台揚,為了跨足4G行動通訊領域,砸下近六億新台幣資金,購併美國TelASIC與丹麥RadioComp公司。

「這兩家是技術導向的公司,規模很小總共才六十名員工,卻握有蓋4G基地台時,需要的RRH(遠端射頻前端,用於行動寬頻基地台的設備,可提升基地台傳輸效率)關鍵元件與技術,所以含金量很高,特別受矚目。」一位業內主管觀察。

台揚買下這兩家公司後,也就吞下上百項相關專利,如同吃下大補丸,「我們是台灣射頻(RF,一種高頻電磁波)領域最強的公司。」台揚財務長季惠霖驕傲地說,「我們要買美國公司時(指TelASIC),華為(世界前二大電信設備商)也看中它的發展潛力,跑來和我們搶。」謝其嘉解釋卡位4G的原因,「當手機、相機、平板電腦,甚至電視都能打電話或視訊時,頻寬就會不夠用,這時4G基地台就會有大量需求。」但台揚買下這兩家公司後,財政一年比一年窘迫,季惠霖低聲說,「本來台揚研發占營運成本只有六%,購併後為了維持兩家公司的營運與技術研發,研發費用暴增到二○%。」被研發費用壓得喘不過氣的台揚,今年又碰上通訊產品有瑕疵要大量回收,財政更顯困難。

台揚缺資金 鴻海要技術「如果為此大量降低研發成本,公司就只會原地踏步。」台揚董事長王華燕說,為了不讓台揚三年多的心血化為烏有,董事會決定接受郭台銘的資金。

因此當缺資金的台揚碰上缺技術的鴻海,兩邊各取所需,一拍即合。「投資台揚後,完成高、中、低階無線通訊與寬頻技術的互補,一起進攻新興市場。」郭台銘說。

回顧鴻海在網通產業的布局,從○三年購併國碁,再到入股建漢,鴻海偏重家庭與商用網通設備,在基地台設備涉獵不深,而且鴻海雖然在4G領域有所布局,「但鴻海偏重低階硬體製造,建漢雖然有研發軟體,但技術沒有台揚出色。」法人分析,因此握有高階技術的台揚,成為郭台銘在下一代網通布局的最新一塊拼圖。

不過對於算盤打很精的郭台銘來說,十八億元投資的,不僅只台揚4G通訊技術而已。台揚的衛星通訊設備,除了曾在波斯灣戰爭時大放異彩,被CNN記者寫進書裡表揚一番,也是台灣唯一跨足這個領域的網通公司。因此郭台銘一直在等合適時機,入股台揚進攻4G與衛星通訊設備,這個合適時機就是今年。

在衛星設備的布局,郭台銘當然也不會放過。季惠霖就透露,「雖然在中國,衛星通訊設備還是被政府管制,但有越來越開放的趨勢;而且台揚已經拿到中國衛星通訊設備製造核可證。」也就是說,鴻海入股台揚後,拿到一張通往中國衛星設備製造的入場券。

郭台銘在衛星通訊領域很積極,今年七月鴻海旗下公司富士康和美國休斯網、中國大陸協鑫集團合作,在江蘇無錫成立寬頻衛星網路運營中心。

不過一位業內人士看這購併案說,「台揚雖握有4G和衛星技術, 但台揚的客戶和建漢的客戶大不相同,郭台銘要費很多心思,才有可能將台揚技術整鴻海網通事業裡,發揮綜效。」

台揚公司

成立時間:1983年

資本額:41.3億元

主要業務:無線通訊與衛星通訊設備經營團隊:董事長王華燕、總經理顏信介近3年EPS:2010年-0.38元、2011年-4.3元、2012上半年-1.28元郭台銘狩獵行動——鴻海網通領域購併史年購併對象購併(入股)金額2003國 碁367億元2003國 電雙方合併換股比例為,一股國電換發0.672股鴻海2005奇美通訊25億元2005建 漢鴻海集團買入建漢股票,持股11.57%,鴻海成第二大股東2012台 揚 鴻海投資2億元、建漢投資16億元,成為第一大股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29

特斯拉,看上去很美!? 馬猴

http://xueqiu.com/1340273061/24938246
特斯拉,很巧妙的利用了汽車、環保、互聯網、金融奇蹟等數個關鍵詞吸引了眼球無數。筆者不經意間關注特斯拉半年有餘,發現股價像坐了火箭直奔150而去。看了很多關於此股的討論,感覺大多都是從金融或者互聯網的角度出發,確實言之鑿鑿200可期;唯獨從汽車角度討論不多,小有遺憾,筆者也小說兩句,希望能夠拋磚引玉。

先說其電動車技術,從目前各種公開的信息來看,特斯拉的電池續航里程和安全性似乎都比同行領先很多,可能它真的有獨門秘方?我還是更相信是因為傳統車企和傳統電池企業在產品正式上市之前擔心影響自身的燃油車銷售而不願公開技術細節所至。而且特斯拉的電池也是與合作夥伴共同研發,在現今的行業背景下,電池並不算是新興產業,其技術壁壘和差距不可能有想像的那麼大。那為什麼特斯拉在北美如此受歡迎?個人覺得主要是其產品定位準確,從美國前7個月電動車銷量排名上來看,除特斯拉外其餘車型幾乎全部定位在經濟型車或中低級車的級別,唯有特斯拉公開表示其競爭對手是奔馳寶馬等豪華車,其定價也迎合了美國精英階層們彰顯環保理念又不失個人身份的價值觀定位,因此銷量如此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說投資,為什麼排名第三銷量的特斯拉受到如此追捧,而排名更高的日產、通用或者車型更多上榜的豐田、福特仍然原地踏步?因為它新!企業新,理念新,銷售方式新,當然最主要的是推廣模式新。這裡的推廣模式,不是指產品,而是指股票。用互聯網銷售的模式,一下子迎合了現今電子商務的熱點;過多的宣傳現金流巨大,零補貼盈利,也更像是電商宣傳,而不像是車企宣傳。眾多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甚至完全沒見過特斯拉什麼樣的中國個人投資者),完全用金融技術分析就得出了此車必然改變全球汽車行業的結論。從這一點來說,不得不佩服美國人的營銷手段;也從這一點來說,特斯拉更像安利,一個是像傳銷賣蛋白粉,一個是像傳銷賣股票順帶賣車。當然投資者從股票市場掙了錢,反哺一下特斯拉,買幾台車當玩具,很有可能是未來特斯拉新的銷量增長點。但是就怕的是像段總一樣的投資客,賣了車買股票。

最後回到汽車行業本身,說說特斯拉沒有解決的問題。第一,質量和產品類型。現在沒有事故,不代表以後沒有。單一的產品類型,面臨巨大的質量風險,一旦出現車毀人亡的事故,有可能對產品聲譽造成致命的打擊。第二,渠道。汽車行業銷售渠道和服務網點的重要性幾乎可以和產品並駕齊驅。特斯拉選擇互聯網銷售可以說是創新,但是恐怕更多的是無奈。跟傳統車企對比起來,其渠道劣勢屬於先天不足。在北美目前的銷量和售後服務需求,還看不出渠道劣勢,但是隨著銷量的激增和開拓歐洲和中國市場的方針,渠道發展之謎待解。第三,壁壘。特斯拉7月開始進軍歐洲市場,目前生死未卜。但是可以料到的是,以日產雷諾為代表的日(法)系和奔馳寶馬大眾為代表的德系必將對其展開生死阻擊。特斯拉的電池技術能否獲得眾多歐洲國家技術標準的認可尚不得而知,而從來不把美國車當回事的歐洲客戶如何接受特斯拉豪華車的定位也是很大的疑問。再說中國,雖然特斯拉近日已經高調開始接受中國客戶預訂,但是如果說歐洲市場是高山險壑,那中國市場更像暗礁密佈。發改委、工信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公安部、車管所、國稅總局……試問特斯拉,已經過了哪幾關,那些個批文、公告、目錄、證書,拿到了哪些?當然也可能特斯拉已經悶聲搞定,但是搞定哪些拿出來展示一下進展總比隔空叫賣有市場說服力吧。看看日產有全美銷量第一的電動車型,又有工信部部長的大力支持;寶馬有新生強力車型i3,又有地方政府全面扶持;奔馳有北汽股東身份,又有比亞迪的本土後盾。這些車企都沒在中國高調喊出賣好電動車,試問特斯拉,憑什麼?順便說句,靠互聯網銷售,特斯拉大概不知道中國馬上開始執行的汽車「三包」是什麼吧?就算這些都解決了,最後一個問題,特斯拉在中國的產品如何定位?按照特斯拉老大的說法,在中國跟北美同樣售價,那麼請問是報關稅前還是稅後?如果真的比照北美的售價,國內六七十萬人民幣的價格有點尷尬,按照環保的理念,這價格不夠經濟,按照豪車的定位,這價格不夠奢侈。當然,前些天媒體報總裁馬斯克抨擊中國計劃生育政策,不管真假,只能說總裁先生,中國沒你想像那麼簡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06

【每日一黑馬】寶寶巴士:讓投資人雷軍一眼看上的早教App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170.html

2007年,做軟件外包起家的唐光宇在上海開辦了一家IT培訓學校。這次創業並不順利,三年時間,他賠地血本無歸。此時,唐將目光轉向了蓬勃發展的移動互聯網,不久後,他帶著自己的20多個兄弟殺回福州老家開始新的征程,「原來上課的老師就是技術研發人員,班主任做技術策劃。」

儘管確定了大方向,但唐光宇並沒有確切做什麼的打算,2010年下半年,整個隊伍都在找方向和積累技術。他們曾嘗試過通訊應用和LBS,但這些領域是巨頭必爭之地,自己很容易淪為炮灰。而剛剛為人父的唐光宇深刻感受到早教需求的剛性和市場的龐大,於是在幾次試探之後,他將切入點放在了巨頭很容易忽略的早教遊戲上面。

2011年3月份,寶寶巴士第一款產品上線,這款產品將點讀機上的內容搬到了平板電腦上,雖然下載量不錯,但用戶體驗太差,不到三個月,該產品便被撤了下來。如何能設計一款家長喜歡買、孩子又喜歡的遊戲?唐光宇想到了一個十分簡單的方法,讓公司裡的年輕的父母做遊戲策劃。

2011年下半年,寶寶巴士的識字、兒歌、畫畫等系列成熟的幼兒遊戲在全球上線,並主打會賣萌的熊貓形象。考慮到中國用戶付費意願不強,唐光宇將重點放在國外市場,相繼推出了英語、日語、韓語、阿拉伯語和意大利語等多種語言。在唐光宇眼中,中國的APP在國外市場上具有很大的優勢。

「相對於過去外國市場中的種種壁壘,AppStore提供了一個公正的貿易體系,沒有渠道商又有規範的交易規則。在這種情況下,開發同一款產品,國內具有絕對成本優勢,日本的成本至少是我們的五倍,而我們的產品又不比他們差。」

在這一優勢下,寶寶巴士迎來了爆髮式的增長,這只熊貓橫掃AppStore的教育類付費榜,尤其在日本、沙特等國家更是包攬前幾名。目前寶寶巴士全球獨立用戶累積超過千萬,下載量過億。唐光宇將成績歸於口碑傳播,他透露,寶寶巴士從來沒有做過渠道推廣,並且絕不向渠道妥協。此外,在寶寶巴士這一名字上蘊含著很大的玄機,「打開AppStore,用『寶寶』去檢索的話,第一個或者第二個就是我們。用『B'來檢索的話,結果出來的第一個是baby,第二個是baidu。」唐光宇稱。

由於幼兒遊戲的購買者和使用人不是同一個人,手游的收入模式在幼兒遊戲中行不通。傳統手游是讓玩家沉迷進去不斷充值買裝備,而幼兒遊戲孩子一旦沉迷家長就不會買了。考慮到這些問題,唐光宇初期採用了付費下載和廣告這兩種模式,「付費下載的APP沒有廣告,免費的軟件就有廣告」。但也有例外,在與三星等硬件商的合作中,唐光宇採取了一個折中的方式,「給他們安裝沒有廣告的軟件,但他們要在體驗店裡裝我們的產品。」

在廣告方面,寶寶巴士和谷歌進行了合作,之所以選擇谷歌是因為國內的廣告商無法滿足寶寶巴士的廣告需求,並且谷歌的廣告信任度較高。據唐光宇介紹,寶寶巴士的廣告費在業內是最低的,「展示一次不到一毛,一天我們的廣告點擊是千萬級別的。」依靠這種模式,寶寶巴士勉強收支平衡,但在唐看來,幼教行業只靠賣軟件絕對賺不了錢,而要從整個產業鏈裡發掘財富。

在唐光宇的算盤中,寶寶巴士將會走動漫《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商業模式——通過內容帶動周邊產品的銷售。今年,寶寶巴士已經推出了衍生品——寶寶巴士童裝,不久後還會推出公仔,甚至還會開線下專賣店。唐稱,目前自己要做的是樹立起「寶寶巴士」的品牌,未來可能對接兒童教育或者母嬰品牌廠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00

全球房市掃瞄:看上去很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958

2013年,在經濟學人雜誌追蹤的23個國家中,18個國家房價上漲。而一年前只有12個。新年前夜發佈的Case-Shiller指數報告顯示,截止10月,2013年美國房屋價格上漲了13.6%。自2012年3月以來已上漲了24%。但仍低於2006年4月的峰值。

美國新屋建造達到1百萬。這是金融危機之後第二次。這遠低於2006年1月230萬的記錄,並低於長期平均水平的150萬。總之,美國房地產正在復甦,而非形成一個泡沫。美聯儲決定縮減QE,可能會給房市降溫。儘管抵押貸款利率正在上升,由於更高的債券收益率,房價依然可以接受。根據經濟學人的測算,房價目前接近公允價值。

英國房價去年10月份創下了三年來的漲幅新高。這引發了對房地產泡沫(以及隨後的崩潰)的擔憂。尤其是在倫敦,房價上漲了12%。雖然根據經濟學人的測算,英國的住房價格被高估,但由於房屋供應緊張,英國並沒有像美國那樣經歷大規模的房地產崩潰。2010年英國政府取消了建造新房的目標。據預計,2031年前,英國每年需要建造29萬處新住宅。但在2013年3月之前的12個月裡,房屋完工量降至13.5萬,為1949年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

歐元區的南北分歧仍在繼續:在希臘,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房價下降了5%至10%。然而,愛爾蘭的房市終於觸底。在6年房價減半之後,價格現在比3月低點高出9%。在歐盟住房自有率最低的德國(53%),房價增速達到了兩德統一以來的最快速度。但相對於租金和收入,房價依然被低估。

即將於6月舉辦世界盃的巴西也正經歷著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巴西的房價,在2012年11月後的一年中,增長了13%。而2016年奧運會的舉辦地,里約熱內盧的房價自2008年起已經翻了三倍。中國開始擔心過度開發和低入住率導致的房價泡沫的增長。根據經濟學人指數,70個中國城市的房價在2012年11月後的一年中,增長了8.7%。印度可能也會面臨相同的命運。印度的15個城市房價在2013年第三季度增長了7%。加拿大似乎已成功地給房地產市場降了溫:房價通脹已經降低到3.4%,雖然房屋看上去仍然昂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80

我眼中的文化中國,馬云為什麼看上文化中國? tobeyhuo

http://xueqiu.com/4416948359/28194206
最近兩天事物繁忙,一來跟幾個互聯網大佬探討未來BAT的併購方向,二來因為重倉的文化中國tenbagger而被幾個私募探討這次的意外事件。今天終於塵埃落定以及Q1建倉完畢,也看到網上的一些激烈討論和某些分析,個人認為都不夠全面和有失偏頗。比如馬云的誠信危機,借殼疑雲,騰訊受挫之類的話題,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單獨開篇所說一次此次事件的始末和我瞭解的一些公開信息分析。

     投資文化中國的根源我最早就跟幾個人說過,當時也被人質疑我為什麼要買一隻老千股,我當時的回答是,如果我們不是最專業的,那麼一定要找更專業的人去學習,去背書。文化中國傳播的最初的背書是誰?是保利。

     保利文化其實在2003年就已經醞釀上市。同年投資成立北京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後,與影視製作公司北大華億合資成立華億傳媒,希望通過資源整合以影視產業單獨上市。這次歷史性的合作是董平牽頭的,那麼,董平是誰?

    比起王忠軍來說,董平已經是圈內的老人了,只是因為其行事風格極為低調(原因不言自明),但是其在業內的影響力從來不容小視。

     1999年華億與英國聯華公司共同投資合拍了《臥虎藏龍》,該片在全球票房的優秀表現已使它入圍2001年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選,並獲10項提名,獲最佳外語片、攝影、原創音樂、藝術指導大獎;2001年美國第58屆金球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外語片獎;英國影藝學院獎:最佳導演、最佳外國影片、最佳配樂、最佳服裝設計獎;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視覺效果、動作指導、原創音樂、音響效果、剪接獎。

      我列舉以下華藝投資的幾部名不見經傳的小電影:1996年《埋伏》、1997年《有話好好說》、1998年《荊軻刺秦王》、1998年《鬼子來了》、1999年《沒完沒了》、1999年《臥虎藏龍》、2000年《漂亮媽媽》、2000年《鬼子來了》、2003年《我和爸爸》、2003年《我為誰狂》、2004年《旅程》、2004年《***開》、2004年《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2004年《孔雀》、2005年赤壁之戰,等等,以及後來我們看到的西遊。

     這10年來,華億的電影把全世界大大小小的獎基本上都拿遍了,從奧斯卡到柏林,到戛納、威尼斯……這是保利華億的特點。

     所以你認為當初為什麼保利會和這麼一家小公司合作?這時候,你就會發現文化中國的另一個資產:

      國內唯一的華藝影視片庫。

      董平在華億成立的10年中,在製作、發行的同時,還收購存儲了近160部中國經典影片版權,建成了國內唯一的華億影視片庫。為已到來的新科技、新媒體提供優質的內容服務。

     不然你認為,為什麼在2012年的時候,由沈南鵬牽線,拉來了騰訊去投資一家仙股?

     不少港股投資者都認為,只要是低於1元以下,就是仙股,只有像騰訊這樣的,才是牛逼股?

     所以董平在影視文化產業裡,被稱為文化教父,不是偶然的。

     這是我在0.3元投資文化中國時候,跟幾個業內人士探討的文化中國第一個亮點。

   這是文化中國的前身——華藝影視,下面講講文化中國。

     2005年2月,香港上市公司友利控股宣佈,以5.5億港元的代價換取董平手中的保利華億50%的股權。同時,友利控股以每股0.042港元的價格,向董平發行總值達1.134億港元的27億股新股,董平因此一舉成為該上市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所以你可以這麼理解,董平的最初的持股成本是0.042港元,同時,最早的文化中國估值可以以5.5億市值開始。

    2006年5月,友利控股把重心集中於媒體業務,剝離了手中持有的主營為機頂盒業務的天地數碼股票。當時董平的意思是,使文化中國的媒體概念更清晰。友利控股在更名為華億新媒體後,7月21日, 華億新媒體最大股東高振順向超過6名獨立第三者配售股份,高振順的持股量由51.4%降至34.79%,與第二大股東董平22.43%的股份更加接近,董平也因此正式成為了該公司董事局主席。

     但是當時保利華億的另一個握有50%股份的大股東保利文化並未進入上市公司。這中間的內情不說也罷。

    這時候,當年幾年影視公司紛紛選擇與財大氣粗的房地產資本結合時,董平先後選擇了政府背景的北大文化與保利集團,特別是2004年與保利的合資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一件傳媒併購案。其實當時董平的選擇名單上還有盛大的陳天橋,不過董平更看重同時具有資金和政府資源的保利。

      不過那時保利已經擁有了從事電影製作的全資子公司東方神龍,並且收購了國內最大的民營電影發行公司博納,與當時還名為北大華億的業務重合。那時在保利的文化產業鏈條上缺少的是一個電視平台。

     2003年12月,保利文化與華億組建合資公司,並以4.1億元獲得合資公司保利華億50%的股權。促成這項交易的主要原因就是3個多月前董平所獲得的旅遊衛視經營權,旅遊衛視2002年1月28日開播,屬於海南的省級衛視,也是中國第一個專業化的省級衛星電視頻道,董平與海南廣播電視台組建了海南海視旅遊衛視傳媒公司,並獲得49%的股份,該協議金額為2.7億元,不過董平只是在前期投入了3000萬元的預付款。依靠旅遊衛視的籌碼,董平贏得了保利的投入,進入旅遊衛視後,保利當年就向旅遊衛視投入了2億元。

      後來董平曾經幾次在公開場合透露自己的文化中國未來的發展:一年有一部賣座電影,幾部電視劇,一份暢銷報紙和一個流量大的網站,就足夠了。彼時,文化中國的雛形一直在向這方面靠攏。

     但是,早幾年電影院的不景氣以及中國電影的巨大風險,還是讓華藝吃足了苦頭,不過,因為很早就有對移動端的規劃,以至於華藝這幾年的收購動作不斷。

      再後來,則是紅杉沈南鵬拉來騰訊一起入股文化中國的背書。其實因為做電影一直比較耗費現金流和有大小年,董平早有要把文化產業平台化的打算。

    不過,因為引入紅杉和騰訊,是文化中國的第二次市值提升動力。當年,文化中國同意有條件收購中國娛樂傳播集團有限公司全部已發行的股本權益。同時,集團與騰訊成功引入騰訊成為戰略投資者。文化中國彼時通過發行新股以收購中國娛樂,代價為20億港元。騰訊則認購文化中國之新股,佔集團收購及認購後總股本權益約8.0%,認購總代價約為2.478億港元,紅杉則持股12%。

    但是就公司背景來說,董平彼時是不希望失去對於文化中國的控制權的。而這種動態,對於已經是娛樂帝國的騰訊來說,顯然有些糾結。

     再後來,騰訊成為華誼兄弟股東,馬云則逐漸退出,至此,文化中國的地位其實更加尷尬。

    這是在馬云入住以前,文化中國的困境所在。至於媒體和分析師們說的馬云入股由此攤薄了騰訊的股權,實在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此,其實中國的極具實力的文化平台,騰訊、阿里一人一家,很公平的結局。

    那麼我們來看看如何評價馬云入駐以後的文化中國呢?

     我這裡說三個觀點:
    1.之前的文化中國全是過去式,馬云絕對控股以後,無非是把61億港元左手倒右手,錢該怎麼花馬云說了算,董平教以前的跟騰訊合作時的狀態,其實話語權減弱,但在文化運營方面,仍會給予馬云支持。
    2.文化中國過去的估值已經不能作為這支股的評判標準。標準是馬云花了61億港元買了一些核心和牌照,讓阿里的數字娛樂有了一個核心出口。這個出口最後的落地,決定文化中國未來的市盈率及前景。
     打個比方說,馬云用61億收什麼,花多少錢收,是這支股未來的走向,而不是什麼文化中國值不值這個錢的問題。現在的文化中國是一隻脫胎換骨的新股,文化中國的現在估值也很好算,61億收購60%股權,即100億為起始價,0.5的入股價沒有比騰訊和紅杉高太多,價錢合理。
     董平得到資本溢價,但是出讓了集團的控制權。
     3.相比與中信21世紀來說,馬云對於文化的出口更加清晰,現有資產也有不少,相信這個在買公司前已經很完備。基本是三個思路:
     一、視頻;文化中國的視頻資產+政府背景+牌照,和現有的阿里未來佈局的視頻大業提供基礎。未來視頻+電商的流量變現,符合當前邏輯。
     二、手游;文化中國以前的手機遊戲很一般,未來阿里不會借用它的,會玩自己的。在文化中國上面打造手機遊戲平台。
     三、其他數字娛樂。這個其他看客補充。
以上,全文完畢,不少資料是前期蒐集的,但都是公開信息,很容易查到。至於買入邏輯,我當時的觀點也有三個,稍後補充。
     截止到發稿,本人於文化中國倍被收購前,持有其多頭倉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