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一财网 » 第三维 » 正文 砸钱“买人” 寿险业“聘才”黑幕重重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76099.html

尽管目前寿险业正在不断创新各种销售渠道,但是以“人海”战术为基本原则的个险销售渠道依然被各家寿险公司所倚 重,于是“聘才”这种发展销售团队的模式出现。不过,据《第一财经日报》从相关渠道了解,“聘才”背后暗藏重重黑幕。
畸形

“聘才”是近年来我国寿险业较普遍的一种人员引进手段,主要针对新加盟的营销员,在一定时期内给予高额财务支持(俗称“聘才费”),其目的是在短期 内迅速扩张营销队伍,实现保费快速增长。这一模式引起部分地区保监部门的关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业内“聘才”行为日渐普遍,且有畸形发展趋势,突出表 现为聘才费用飞涨、人员流动频繁、公司经营短期化、投保人利益遭受侵害等。

甚至有部分地区的保监部门直言不讳地称,对机构而言,畸形化的“聘才”就像“兴奋剂”、“强心针”,虽能实现人员和业务的快速膨胀,但“聘才”过后 大都迅速归于沉寂,有的甚至经营陷入瘫痪。对整个行业而言,畸形化的“聘才”更是破坏了有限的行业资源,动摇了发展根基,遗患无穷。

说到“聘”,自然就要有“聘礼”,现在的“聘礼”行情是多少呢?本报记者从某发达省份保监局了解到,据初步统计,该地区各寿险公司“聘才”费用两年 间平均上涨了近2倍。以2007年度和2009年度业内平均“聘才”水平看,2009年机构引进一位营销总监要一次性给付“聘才”费用5万元及各项后续财 务补助,比2007年度的成本增加近4万元。与此同时,“聘礼”费用名目繁多,有“握手费”、“启动费”、“特殊人才费”等,而且开价越来越高。

据介绍,“聘才”活动原先常见于新公司、小公司。这类公司处于发展初期,为快速站稳脚跟,通过“聘才”大量引进同业搭建队伍,实现快速成长。但从现 行情况看,“聘才”活动已延伸至整个行业,老公司、大公司为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弱体机构较多等问题,也都竞相开展各类“聘才”活动,用 以扶持弱体机构,帮助其充实营销团队。如某家寿险公司开业已5年多,从去年起又重新推出大规模“聘才”政策。

而值得注意的是,“聘才”活动已呈现出从个险渠道向其他销售渠道渗透发展的趋势,尤其在银保渠道,“聘才”活动似乎更趋激烈。

恶果

某地保监局在一份交流材料中用“行为混乱不堪”、“积重难返”等词语来形容当前的“聘才”情况。并称,早在寿险行业起步初期,“聘才”对于公司吸引 优秀人才,实现业务快速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行业整体经营水平不高和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下,当前各公司“聘才”模式已偏离了预想的轨道。

对于“聘才”的恶果,在上述这份交流材料中,该保监局的分析并非危言耸听:一些机构特别是新进入市场的主体,根本没有耐心自主培养营销队伍,而是完 全倚重“聘才”政策,使“聘才”行为不仅带有明显的短期化性质,而且对行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也没有任何贡献。部分公司甚至以投机心理开展“聘才”活动,沿 用大进大出模式,而非深耕细作,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据统计,该地区近几年新进入市场的寿险公司,其营销人员90%以上均为“聘才”。其次,公司间通过“聘才”相互挖角,有的甚至将同业公司营销团队整 个端走,严重冲击了同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其结果是钱越花越多,人越挖越少,素质越聘越差,没有赢家只有输家。

本报了解到,一些保险公司在制订“聘才”政策时动机不纯,一些基层公司旨在招人而非选材,未把好“进人关”,导致“聘才”人员的低素质和高脱落。部 分职业“跳蚤”拿到“聘才”利益后就主动离司。有的引进人员实际能力偏弱,远达不成协议要求的业绩,导致被动脱落。

另外,由于方案制定不合理,部分机构出现聘才费用、佣金、现金价值、方案激励总和高于保费的结果,导致“聘才”人员中短期经营行为和自保件套利问题 严重,影响保单继续率,给公司造成后续经营管理压力。此外,“聘才”人员的高离司率使公司经营成本加剧。如某公司对“聘才”引进人员给予5000元到 30000元不等的一次性津贴,虽然协议注明,服务未满两年离司的,应退还该津贴,但实际未有成功追回案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28

中港炒家連手設局 四百萬保戶權益不保南山人壽交易 黑幕

2009-10-29  TWM




10月13日,南山人壽標售案由博智金融團隊得標。但博智究竟是誰?這家攸關台灣4百萬保戶、3萬6千名員工生計的保險公司,誰是新老闆?

揭開博智神祕面紗,一直隱身幕後的中國股市梟雄——肖建華,在本刊層層追蹤解析下,意外曝光!

肖建華曾在中國涉及多起炒股掏空案,避走海外,如果南山人壽真被一群以肖建華為首,集結借殼大王,以及多位曾被香港證監會處分的股市炒家所拿下,那麼,未來保戶的權益何在?員工的保障何在?金管會主委陳冲是否能負起嚴格把關的重責大任?

撰文‧林月然

在黑夜中,狼的眼神鋒芒銳利,披著羊皮的狼更是悄無聲息,一個猝不及防,就可一口咬下一隻肥羊,台灣第二大的保險公司南山人壽,是否就是這隻大肥羊?

十月十三日,擁有台灣四百萬保戶的南山人壽宣布出售,打敗眾多強勁對手出線的,是一個台灣保戶們幾乎完全沒聽過的組織,名叫﹁博智金融團隊﹂。接下來,只 要台灣經濟部投審會審查通過、金管會頭一點,南山人壽就立刻易主,這場台灣金融業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一樁購併案,就要告一段落。但到目前為止,這個﹁博智 金融團隊﹂到底是什麼來歷?外界始終看不清楚。

買家來歷不明

誰才是真正的新老闆?

根據該團隊表示,這是一個由港股掛牌的中策集團(○二三五HK)出資八成、博智金融出資兩成連手組成的團隊;只是,中策剛剛才被借殼易主,背後大老闆到底是誰,還是個大問號;而今年四月才緊急成立的博智金融又是什麼來頭?

換言之,到底誰才是真正台灣南山人壽的新老闆?未來四百萬保戶的保單理賠事宜,該找誰討?南山三萬六千名業務員和員工的權益保障問題,以及南山一.五兆元 龐大資產會不會落入禿鷹之手?一連串的問號,在主掌金融監理大權的金管會主委陳冲的心裡,究竟有沒有清楚的答案?

根據︽今周刊︾調查採訪,無論博智或是中策,恐怕都只是台面上的人物,這整個購併案,實際上有一位從未現身的金主,隱身幕後。就像一隻披著羊皮的狼,在黑 夜裡,張口咬向南山人壽。儘管未現身,但台灣其實已經有很多人認識他、見過他,他經營台灣政商關係已經整整一年,一切,都為了南山人壽。

披著羊皮的狼?

神祕金主肖建華隱身幕後

表面上,中策是一家港股掛牌公司,必須遵守香港上市公司的一切管理規則,似乎是相對透明;而另一方博智金融也說,他們請來曾經擔任亞洲花旗機構客戶集團執 行長的麥睿彬(Robert Morse)擔任董事長,總經理則是曾經為台灣的富邦金控當年成功引進花旗資金,參股富邦金控,為富邦立下汗馬功勞的前策略長吳榮輝。有這兩位在市場上都 是﹁叫得出名號﹂的人物把關,因此,十三日南山與博智一起召開的合併記者會後,面對外界一連串的疑問,吳榮輝就向︽今周刊︾表示,﹁請大家不要再懷疑 了!﹂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時間回到一年前,二○○八年十月,當時雷曼風暴剛發生一個多月,全球最大保險集團AIG岌岌可危,當時市場開始出現傳言,台灣的南山人壽正是AIG集團裡的金雞母,有可能被列為緊急出售求現的名單,此風聲一出,令全球所有覬覦南山人壽的買家,都豎起耳朵。

隔沒幾天,有人見到當時才剛剛從亞洲花旗機構客戶集團執行長一職退下來的麥睿彬,突然出現在香港中環的某家五星級飯店大廳,據了解,這一天他特地來見一位金主,這位金主腳踩功夫鞋,年紀很輕,看上去不到四十歲,長相斯文,身上的裝扮搭配年紀,看上去有點突兀。

中國股市梟雄

涉及二起炒股案,被迫避走海外這位幕後金主的名字就叫肖建華。在中國股市,肖建華被稱為股市梟雄,號稱手握超過八百億人民幣的調度實力,過去十年,他馳騁 在中國與香港兩地的資本市場,曾經入主多家高科技公司、金融機構,最後甚至因為涉及二起炒股掏空案,被迫避走海外,落腳加拿大,一度無法入境中國,中國證 監會副主席王益更因他而下台。據消息人士透露,﹁肖建華光是炒股獲利,就超過一百億人民幣﹂,是典型的中國智慧型股票炒手,但即使如此,卻從不露臉,幾乎 沒有一家媒體拍過他的照片。

這一天,肖建華與麥睿彬就在飯店見面,據悉談話主題始終不脫南山人壽,一方對南山人壽有興趣,另一方手上擁有龐大資金,雙方一拍即合。肖建華與南山人壽之間的緣分,也就此開始。

肖建華,這是個台灣民眾幾乎全然陌生的名字,但他對台灣可是一點都不陌生。事實上,早在去年六、七月,他就開始來台尋覓投資標的。

擅於經營政商人脈的肖建華,去年開始在台灣展開一波﹁經營台灣關係之旅﹂,以真名、化名的方式,遍訪台灣政、商兩界名人,他最常用的假名是﹁張銘﹂,很多人稱他﹁張董﹂,據指出,他有多重身分,但許多人並不知道,他就是中國涉及炒股案的肖建華。

在台灣活動期間,如果是較敏感的地方,他則派出分身||也就是在博智資本擔任總裁一職的宦國蒼博士出面。他在台灣見過的人面之廣,根據熟識他的台灣友人轉 述,﹁除了台灣政府﹃最高領導﹄之外,其餘的,肖建華差不多全見過一輪了。﹂消息指出,他和宦國蒼曾在台北市的遠東飯店,與總統馬英九的姊姊馬以南喝過咖 啡,也曾拜會過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而且與國民黨立委蔡正元、陳杰等人都認識。根據本刊向上述當事人求證,海基會證實肖建華確實曾經出現在該會,而蔡正元 也證實曾有金融界人士帶﹁一位姓肖的人﹂來與他認識,陳杰表示﹁並無特殊印象﹂,而馬以南則說,﹁從來沒有去過遠企喝咖啡,也不認識這個人﹂。

參與日盛金增資

在台灣金融市場的第一次出手據說每次只要肖建華來台北,他常落腳的君悅飯店,去見他的人幾乎可用﹁絡繹不絕﹂形容,就在君悅二樓的咖啡廳,他在這裡見過無 數台灣政商名人。此外,只要是中意的公司,肖建華也會親自拜會,幾乎台面上數得出來的金融業大老闆,全都見過、也認識肖建華。並有消息指出,去年經營面臨 壓力的台新金,也曾經與肖建華談過,但最後雙方因為條件談不攏而作罷。不過,本刊求證吳東亮身邊幕僚,幕僚只低調表示,吳東亮的﹁行程上並未出現此人﹂。

不過,在南山之前,肖建華還是成功參股了一家台灣最小的金控公司,就是表面上今年四月被建高集團參股成功的日盛金。如今的閣揆吳敦義的兒子吳子廉向本刊證實,確實因為日盛金增資一案,在去年六、七月間認識了這次傳言南山人壽的幕後買主——肖建華。

根據吳子廉表示,當時的日盛金風雨飄搖, RTC(金融重建基金)也沒錢接管,在協助找錢增資的過程中,吳子廉代表日盛金最大股東新生銀行找錢,而肖建華則與後來擔任日盛金獨立董事的新鴻基公司聯 繫上,肖建華最後以新鴻基有限公司的名義,參與日盛金的增資。這也是肖建華在台灣金融市場的第一次出手。

吳子廉坦言,他的確在日盛金一役中認識了肖建華,但雙方並無太多聯繫,直到今年九月,吳敦義當上閣揆後沒幾天,肖建華又透過朋友,要找吳子廉一起買南山人壽,但吳子廉未回應,雙方也沒有再見面。而這也是肖建華在這樁南山人壽標售案中,最直接的指證。

根據熟識肖建華的人士表示,在肖建華眼中,會看上台灣市場,是因為他一度和中國的關係緊張,因此躲到台灣,他認為台灣﹁絕對是最安全的地方﹂。台灣最得他 喜愛的產業有二種,一是名下有龐大資產的公司,這次的南山人壽也因此雀屏中選;另一則是媒體,據悉去年底被旺旺集團買走的中時集團,肖建華也一度覬覦。

談話間,肖建華喜歡展現自己的實力,包括資金實力與人脈實力,﹁八百億人民幣﹂的身價,據說就是在某一次的聚會中,他自己親口說出。但事實是否真是如此, 有人存疑,有人則委婉地表示,﹁應該是指八百億的調度實力﹂,也有人不客氣地表示,﹁肖建華充其量只是一位背景實力雄厚的仲介而已﹂。

肖建華的實力、背景眾說紛紜,但大部分的人都相信他應該是﹁真的﹂與中國前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兒子曾偉,交情十分深厚,因此,很多台灣企業界人士就是衝著這一層淵源,與肖建華保持一定的關係。

過去,肖建華在中國股市掀起巨浪,但從頭到尾,肖建華本人幾乎都未曾現身,這一次,在南山的戰役中,肖建華也是幕後操盤人,但為了成功掩飾肖建華的敏感身分,最後投標成功的博智金融,就像一隻變形蟲一樣變來變去,讓外界一頭霧水。

一開始,﹁博智資本﹂的掛名董事長就是宦國蒼,但因為宦與肖建華的緊密度太高,很多在台灣拜會的場合,兩人都是同時出現,一下子就讓肖建華原本想要躲在幕 後的企圖曝了光,而且宦國蒼的身分實在﹁太中國﹂,台灣媒體把他的名字一輸入搜尋引擎,立刻發現他是中國國企北京控股子公司的董事,加上外界認定博智資本 ﹁基本上就是一個私募基金﹂,也不合台灣金管會的意,因此,沒多久宦國蒼就﹁人間蒸發﹂,不再對外有任何發言。

幕後影武者

麥睿彬指的高層,就是肖建華?

甚至有一說,宦國蒼已經從博智離職,而﹁博智資本﹂也退場,改以博智資本轉投資的﹁博智金融﹂上陣,繼續這場南山人壽的最後角逐。

據指出,肖建華似是這場南山大戰幕後的影武者,但鑑於某種理由,從頭到尾不想或不能現身,宦國蒼代打卻讓肖建華的身分露餡,肖建華才又抬出後來掛名博智金融董事長與總經理的麥睿彬與吳榮輝,後來所有與金管會的往來,都由兩人出面接洽。

不過有趣的是,十月十三日宣布由博智奪標之後,麥睿彬與南山業務員的溝通,麥睿彬好幾次都脫口而出﹁我只是來聽問題的,回去會和高層溝通﹂,業務員當場質疑:﹁董事長還有高層?﹂其實麥睿彬指的高層,當然就是肖建華。

除了博智金融的角色之外,這次投標,博智金融團隊對外表示,博智出資二成,中策集團出資八成,而這家中策的背景,其實更令人起疑。

下指導棋?

新中策股東名單有肖建華痕跡中策本來只是一家資本額僅二億港元的公司,過去以製造販售電池為主,股價只有○.一五港元左右,市值約四.七億港元,但就在南 山投標前四個月,也就是六月八日當天,中策公告將以每股○.一港元的價格,發行七八○億股的新股(可轉換股權),因為這個數字實在太大,發行完成以後,原 有股東股權只剩二.○五%,換句話說,這個大幅增資的動作,其實就是市場俗稱的﹁借殼﹂,透過大量發行新股,把原有股東幾乎全部洗出場,而認購新股的股 東,是中策表面上看起來的新老闆。

不過,根據了解肖建華的人士透露,其實這份配股名單(見表),還是可以依稀看到肖建華幕後操刀的痕跡。

例如第一大股東張松橋就與肖建華熟識,而名列第九的歐亞平和肖建華的關係更為親密,據消息人士透露,兩人私交甚篤,曾連手打過江山,至於外界質疑,香港這幾位大富豪們有必要買肖建華的帳(為其出面)嗎?

這位人士意有所指地說,﹁不要忘了,肖建華背後最大的支撐就是來自曾慶紅,而當年曾慶紅的責任分工,就是主管港澳兩大行政區,在香港人脈驚人﹂。

﹁新中策﹂的股東名單看起來非常壯觀,名列第一的,是素有﹁重慶李嘉誠﹂之稱的張松橋,此外,香港幾大知名富豪包括劉鑾雄、鄭裕彤等都列名榜上,而另一位大股東任德章,據港媒報導,他以炒作低價股聞名,與市場派人士關係密切,過去曾因炒股,被香港證監會罰款。

此外,其中還有多位是炒股高手,光是炒股而被香港證監會處分的就有三人,除了任德章之 外,還有專業投資人谷保順、前結好投資公司持牌代表甄志平,也都因炒股被證監會處罰,另有借殼大王孫粗洪也隱身其中,這些雜牌軍組成的名單,就是表面上未 來中策的新股東,也是南山人壽的可能老闆。不過,老闆頭銜都還沒正式掛上,中策與博智連手標下南山消息出來,中策股價立刻漲到○.三七港元,這些股東們立 刻現賺二七○%的報酬。

這些富豪們到底只是暫時掛個名,等新股上市之後就獲利了結出場,而幕後真正的金主最後才現身接手股票?還是真的有心要投資南山人壽?就看這些富豪最後有沒 有出任中策的董事,應該就可見分曉。因為如果真有心投資,還成為前幾大股東,沒有理由不出任董事為公司把關,若一旦出任董事,所有股票進出都得報備,如果 只是掛名幫忙的性質,自然不想這麼麻煩。

落入炒家手裡

南山人壽前景堪慮

肖建華到底有沒有躲在中策的背後下指導棋,或許還需要一點時間證明,但可以確定的是,中策公司被這些台面上的大股東們借殼成功之後,和博智一起吃下南山人 壽,未來,南山將成為這家﹁新中策﹂名下僅有的資產,簡單地說,台灣的南山人壽搖身一變,立刻變成一家港股掛牌公司、代號○二三五.HK的孫公司。

這場精心布局一年之久的大戲,台面上,是一家﹁博智金融團隊﹂買下南山人壽,但實際上,肖建華幕後著力甚深。從此以後,南山人壽成為港股掛牌公司資產,台灣金管會管得了多少?令人憂心。

南山人壽是一家資產高達一.五兆元的保險公司,背後代表台灣四百萬保戶的保單權益,以及超過三萬六千名員工的家庭生計。如果南山真的交到博智和中策這兩家 買主手上,前者沒有事業、沒有員工,也沒有經營保險公司的經驗,在台灣連一間辦公樓都沒有,而後者則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不受台灣資本市場的規範。屆時南 山保戶與員工的權益又有誰來維護?

金管會主委陳冲在揭曉南山交易案競標結果前曾說,﹁七年之內,南山的股權不得移轉﹂,但卻沒有料到,買家用控股公司的形式持有,未來,中策持有南山或許可 以七年不變,但誰能阻止中策這家上市公司在市場上做股權買賣?買主只要出脫中策股票,南山真正的老闆是誰?沒有人會知道。更何況買主還要在合庫融資三成, 一家連股東結構都尚待釐清的買家,官股的合庫是否能承辦這件貸款案,值得三思。

據熟悉金融操作人士指出,如果南山人壽落入股市炒家手裡,後果堪慮,其可能的結果有三:一是,買主透過中策在香港炒股獲利;二是,資產可能被掏空;三是,可能被掏空後賣給其他買家。

童話故事中,披著羊皮的狼,隱身在肥羊之後,正一步步悄悄逼近,如今,負責最後審查的金管會主委陳冲,到底會如何把關?全民都在看!

金管會主委陳冲:

鞭子一定是有的

對於南山人壽可能衍生的股東適格性問題,金管會主委陳冲表示:「歡迎提供」;至於金管會手上是否有任何鞭子可以處理?陳冲說,鞭子一定是有的,但不能說,否則豈不破功?但「always(總是)有方法的」。

但截至目前為止,金管會只有在10月13日當天,也就是南山與博智合併召開的記者會後,才與麥睿彬與吳榮輝見面。

陳冲說,之前麥睿彬曾透過管道想要拜訪,金管會為維持對所有買家的公平性,都予以婉拒。而兩人當天只是禮貌性拜訪,並沒有談到中資的相關問題,他也沒有見過肖建華本人。

主要股東爭議性高

中策集團是禿鷹大本營?

中策15位主要自然人股東裡,有多位是炒股高手,其中有3位曾因炒股被香港證監會處分,並有借殼大王隱身其中姓 名職 銜進出資本市場作為認購股數

(億股)與占比

張松橋中渝置地主席

現任政協委員旗下中渝置地等公司有多次增資紀錄,擅長財務操作80.0 (10.3%) 劉鑾雄華人置業集團主席 擅長狙擊上市公司,先後發動多次企業收購戰,習於增資稀釋股東權益,讓小股東萬般無奈45.0 (5.8%) 鄭裕彤新世界發展主席 透過多重管道持有中國平安保險12%股權,潛在獲利逾新台幣千億元45.0 (5.8%) 曹貴子康健國際有限公司主席 在1年內5次增資,人稱新一代「抽水大王」,曾入股鄧清河旗下位元堂40.8 (5.2%)

任德章潤迅通信大股東

深圳足球隊投資人以炒作低價股聞名,與市場派人士關係緊密,2007年因交易資訊披露不明,遭香港證監會罰款40.0 (5.1%) 吳良好中國林大公司董事長前任政協委員創辦西裝製造商金威集團,後發展生態造林,公司曾有股權收購爭議鄧清河宏安集團主席 於1年內辦理4次增資,籌措資金超過公司市值,博得「抽水機」稱號林孝文中渝置地副主席 家族公司上市後陷入困境,遭張松橋入主改名中渝置地,擔任副主席至今35.0 (4.5%) 歐亞平百仕達控股主席 由燃油貿易起家,後轉賣中華煤氣,以百仕達之地產業務帶來現金流,與肖建華是合作夥伴25.0 (3.2%) 孫粗洪前中國雲錫礦業主席 今年9月購入崇高及百靈達過半股權,被視為借殼大王22.0 (2.8%) 李鋈麟比富達資產管理主席北京政協委員 從事保險業務10餘年,業務範圍包括生態養豬、電視購物等20.0 (2.6%) 楊明光福方集團執行董事藉福方收購內地碳纖維業務,趁機入主公司 10.0 (1.3%) 湛威豪前結好控股副主席曾任結好控股副主席,該公司從事證券業務,此次增資亦認購50億股11.8 (1.5%) 谷保順專業投資人2004年時,遭香港證監會檢控未充分披露股份權益,最後認罪10.7 (1.4%) 甄志平前結好投資公司持牌代表 在2002年間透過他人帳戶進行交易,遭香港證監會吊銷牌照4個月12.0 (1.5%) 資料來源:香港交易所、香港證監會、香港《明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80

炒家、大戶聯手 媒體敲邊鼓 上櫃就腰斬 股王盈正炒作黑幕

2010-10-18  TWM




這是一場繼益通之後,全新上演的太陽能搶錢戲碼,只是主角換成了太陽能轉換器廠盈正豫順。盈正豫順股價從六十元到五六五元,演活了太陽能暴漲暴跌的新一代傳奇,更讓炒手利用炒作三部曲,坑殺小散戶,賺飽荷包。

撰文.賴筱凡

有一家本身並沒有品牌,只做與太陽能相關的單一零組件,賺取代工及系統整合工程費用的公司,但是股價從五個月前在興櫃就開始大漲,到上櫃蜜月期第一周,就 創下五六五元天價,成為興櫃股王,漲幅高達八四二%!但是第六天起,這檔股票就開始下跌,十四個交易日總計下跌四六%,股價幾乎腰斬到三百元,市值蒸發超 過百億元,小散戶怨聲載道。

這到底是一家什麼公司?它出了什麼問題?

這家公司就是今年九月九日上櫃的新明星||盈正豫順,它做的產品是太陽能發電系統中的太陽能轉換器(PV Inverter),相對於興櫃時的風光,九月一上櫃,大漲一周後大跌,讓盈正豫順公司經營層承受巨大的壓力。

最近盈正豫順的財務部門,光是投資人的電話,就讓他們接到手軟,「有的投資人打來,甚至要求我們進場護盤。」盈正豫順代理發言人林志風無奈地說,因為盈正豫順只是一家股本四.五億元的公司,實在沒有多餘的資金可以用來護盤。

其實盈正豫順股價暴起暴落,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炒作,從主力股市作手,到投信法人及媒體的連手哄抬,才製造出這場完美的「坑殺秀」。

首部曲:「造神」

條件超完美 炒手興櫃布局早在盈正豫順還在興櫃市場時,就被特定炒手給相中,理由很簡單,盈正豫順當時僅四.○七億元的股本(上櫃後新股增資至四.五億元),籌碼少, 三七%股權集中在大股東漢唐集成手上,有了富爸爸背書,加上它拿到了上櫃的門票,於是,在這三大要素鋪陳下,揭開這場炒作的第一部曲。

炒手鎖定盈正豫順後,利用興櫃乏人問津、且價位無限制的優點,先將股價一路衝高,為未來繼續墊高股價的基礎。六月十七日櫃買中心通過盈正豫順上櫃申請案 後,盈正豫順股價己來到一三五元,在確定拿到掛牌的門票後,開始放手炒作,盈正豫順的股價有如脫韁野馬,開始一路向上衝,瞬間翻了數倍,掛牌前最高來到五 三六元,成為興櫃飆漲的新傳奇。

二部曲:「造勢」

化利空為利多 請君入甕對於炒手來說,暴漲傳奇是有一套公式可循的,除了尋找完美炒作標的外,還得要有說故事的本領,而說書人要講的故事不外乎兩套:一套是題材性,再來 就是市場獨占性。而盈正豫順這個搶錢劇本裡,三大要素齊備,只欠東風,而這個東風就是投資人對於太陽能轉換器的「夢」。

全世界太陽能需求最大的,莫過於歐洲市場,尤以德國為指標。金融海嘯後,太陽能模組價格一路下跌,為了縮減成本,歐洲客戶轉向亞洲尋購零組件,而宣稱擁有所有歐洲國家認證的盈正豫順,成功在此刻抓到時機。

但是,德國不斷削減能源補助金額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只是說書人抓到了題材,「市場開始傳出,在德國調降補助前,將會有一波搶裝潮。」工研院光電產業分析師 王孟傑說,德國減少能源補助一直都是趨勢,全球需求遞減,樂觀的人因此認為調降補助期限前,一定會有搶裝潮,選擇性忽略明年需求降低的事實,開始大肆鼓 吹。

德國太陽能裝置安裝量在六月衝上二一二六百萬瓦,盈正豫順七、八月營收接連創下歷史新高,來到四.七三億元及五.六九億元,「這讓市場很high,因為氣氛對了。」業內人士心知肚明,炒手已經成功將整個市場的氛圍製造出來了。

於是,在媒體追捧、散戶目光聚焦下,在鎂光燈下的盈正豫順,成為太陽能市場新星,是櫃買市場股王,投信更在掛牌一周內,大買十二億元,將盈正豫順股價推上五六五元新高峰。

三部曲:「造孽」

獲利了結 市值蒸發逾百億成功將一檔上櫃股票推上股王舞台,對於炒手來說,掛牌後的盈正豫順,市場越high,他們越容易出場,「以前,他們可能還會有耐心等個一、 兩個月,但這次手法實在太拙劣,他們連一個月都等不到,掛牌一周後,開始殺股票。」一位法人研究員指出。炒手在投信大舉敲進盈正豫順後,開始獲利了結,將 手中股票轉給投信,這就是為何盈正豫順掛牌後一周,投信持有盈正豫順股票高達二三八四張。

吸引投信認養、散戶接手後,炒手全身而退,激情過後,盈正豫順九月營收驟減一五%,完全與一個月前所編織「太陽能轉換器市況大好」的美夢不符,大家才赫然 驚醒,包括歐洲安全規格重新認證、客戶轉單、檢調搜查,所有利空消息全數出籠,盈正豫順股價瞬間從天堂跌下來,從盤中最高點五六五元,到十月六日最低點二 九一元,一個月內跌掉四八%,市值更急速蒸發一二二.八五億元。

對於太陽能後市,王孟傑說,歐洲市場需求持續減少,明年少有樂觀的理由,而更不要說,從來就不是台灣唯一一家太陽能轉換器廠的盈正豫順,在台達電、友達等 大廠增加產能後,價格及毛利均將陷入紅海的事實。熱潮過後,一切回歸基本面,盈正豫順無奈,卻也僅能回應,「我們只能用數字,讓市場重新檢視我們的投資價 值。」在盈正豫順努力證明自己有被投資的價值時,卻有許多小散戶正抱著套牢的股票哭泣,甚至已認賠殺出。這種從興櫃開始,有計畫地炒作特定股票的案例,盈 正豫順絕不是最後一個,投資人要睜大眼睛,不要陷入炒手的殺局。另外,明顯有一組特定人士一再從市場牟取暴利,主管機關應介入調查,不要讓投資人成為被坑 殺的肥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58

內蒙直擊 稀土黑幕交易

2010-11-04  NM




釣魚台事件發生後,稀土 (Rare Earths)作為「工業味精」,現時成為中日貿易甚至政治關係的籌碼,自從傳出中國禁止出口稀土到日本後,稀土的價格如火箭般上升,兩三個月間,由平均 四千多元人民幣一噸急升至萬元;亦連帶炒起稀土概念股,靠購入價格的稀土,以生產稀土產品的中國稀土(769),股價就在一個月內炒上一倍。

本刊記者到內蒙古包頭,直擊這個全球第一大稀土礦的所在地,發現黑市買賣稀土情況非常普遍,記者找到一班專做黑市稀土交易的商人,揭開這條稀土走私鏈的操作過程。

從北京乘一小時飛機,就到達有「稀土之鄉」的內蒙古包頭市,記者向的士司機打聽買稀土的門路,他着記者到唯一有合法開採權的國企包頭鋼鐵集團(包鋼)購 買;其餘大大小小的貿易公司都向包鋼買入稀土;的士司機說:「不過現在包鋼賣的稀土很貴,以前幾千元人民幣(下同)一噸,現在最便宜都要一萬元,做飛機大 炮用的稀土要三百五十萬元一噸,而且有出口配額制,出口很難。你是可以買私人的稀土,不過那是犯法的,他們都在鄉郊地區,但你最好先聯絡好人,要不是很難 買到。」

翻開當地的黃頁,記者以買家身份致電一間叫中遠稀土合金公司,負責人黃總接聽後,立即緊張地問:「你誰介紹來的?政府睇得很緊,不賣、不賣。現在一概不招 待新客,所有貨都只留給新加坡舊客戶。」然後立即掛斷電話。其後,再找一間叫東河區稀土合金場,接聽電話的職員跟記者說:「現在政府不准私人買賣稀土,我 們公司要由市區搬去郊區,現在暫時不接客。」當記者說到假如出高一點的價錢,他即問:「那你可以不要稅票嗎?如果你不要,我們就可以賣貨給你。你等我電 話,我要跟老闆討論一下。」最後他覺得記者不是行內人,而拒絕接這單生意。記者跟着他們報的公司地址找上門,但發現他們亂報一通,找到的是酒店、住宅,甚 至是政府部門。

黑市賣家小心翼翼

幾經聯絡,終於找到一間肯接待的地下稀土公司。老闆蘇先生故作神秘,不肯告訴記者他們的公司地址,只說:「我們在包鋼(廠區)內。」然後着記者乘的士到一 個鋼鐵市場,並告知他的士的車牌號碼,記者到達鋼鐵市場後,蘇先生就上前說:「上我們的車。」他以自己的私家車接載記者,再走幾公里路往其公司。其公司在 一條偏僻的鄉村內,門口連招牌都沒有。推門內進,是一間洗煤廠。他着記者到其辦公室內詳談,辦公室原來是他的睡房,剛巧有兩個賣稀土的行家來拜訪他。甫坐 下來他們便問:「你們是日本人嗎?」然後跟記者說起幾句日文,記者跟他說是香港來的,他說:「因為我們也有很多日本客人,中國人現在很討厭日本人,但我們 不是,因為他給我們很多生意。」蘇先生問記者:「你想要什麼稀土,數量多少?如果我不夠,他們兩個都有很多。」記者問現在只有包鋼有稀土開採權,他們如何 得到這些稀土,其中一名何總回答說:「我們做了十多年,很多方法。」蘇先生亦坦白跟記者說,他是包鋼的退休員工,在裡面認識很多人,「關係」很好,要拿稀 土不難。

好賺過運毒

不過,他們坦言現在政府「盯得緊」,稀土不能隨便出口,「你要自己找報關公司,最後政府查到是你的問題,與我們無關。」他告訴記者,有很多行家,為了賺錢 不惜替客戶走私,方法之一是把稀土混合在玻璃、礦石甚至大理石內,疏通報關公司及報關人員,以其他物料的名義出口。「這個風險很大,我有個行家剛剛被判監 十三年。不過,賺的錢實在太多,只是一箱貨櫃,可以賺到六百萬元,富貴險中求,所以很多人都願意做,因此賣稀土好過賣毒品呀!所以全國有四成出口的稀土都 是走私出去的。我們靠山食山,靠水食水,在包頭不賣稀土賣什麼?」

蘇先生其後再帶記者參觀其工場,原來在洗煤廠裡面有一道鐵閘,他走入一間放滿稀土的礦石暗室,拿起外表如石頭的稀土跟記者說:「這塊是用來做車的,那塊是 用來做電磁。」暗房後面就是其冶煉場,「規模與包鋼的相差很遠,但也足夠用喇。」他還聘請了幾名員工幫他提煉稀土。原來,六十多歲的蘇先生是湖北人,在當 地大學化學系畢業,畢業後被派到包鋼打工,已經打工超過四十年,「我在包鋼打工很久,所以要提煉的科技都學會了。你回去考慮一下投資在我們工場,二、三千 萬也可以,現在很多外資都進來開合作社,到時拿稀土會更方便。」

潛入礦場偷稀土

如何得到稀土,蘇先生一幫人只含糊其詞,但從包頭市乘三個小時車程,走到包頭的北邊——白雲鄂博就知道了。白雲鄂博是中國最大的稀土礦所在地,蘊藏量佔了 全中國九成,但開採權是屬於包鋼。如想得到這些稀土,除了向包鋼購買外,唯一方法就是偷。當地一名包鋼員工告訴記者,「這兒有小偷,有大偷。小偷就駕着電 單車,跨過鐵絲網,偷偷走進礦場內。大偷在晚間駕着重型貨車,大搖大擺從正門進入礦場,不過要事先疏通門外的保安。」

記者在白雲鄂博期間,就先後遇上小偷和大偷。其中一個小偷是石大哥,他說自己偷礦已一年多:「我沒有提煉稀土的技術,因此偷回來就直接運去已聯絡好要貨的 貿易公司,偷回來的只可以賣幾百元一噸,一個月最多賺一萬幾千,不及那些貿易公司賺的多。」翌日,記者在路邊的小餐館遇上大偷龍國軍。當記者吃飯時,龍國 軍主動打聽記者從哪裡來,得知是從香港來找稀土礦後,便告訴記者礦場所在,不消五分鐘便召來麵包車一起駛入礦場:「出租車不能進去,我帶你去。」稀土礦的 門口亦有包鋼的保安守着大閘,但龍國軍打一下眼色,保安便放行。進入礦場,龍國軍對礦場地理形勢瞭如指掌,指點司機到觀望台,路上皆沉默寡言,開口第一句 便問是否有意買稀土:「你是來買稀土嗎?我的稀土一噸六千元。我有一萬噸存貨,已經提煉好了,都是氧化物,不信可以給你看看化驗報告。」

據村民透露,內蒙古保安當局亦曾嘗試整治,但當地居民表示私人礦場只會在掃蕩後休業幾天,其後便恢復營業,大打游擊戰。他們表示目睹村民到稀土提煉廠的排 污渠挖金:「白天的時候他們是不敢出來的,但每到晚上,就會看見有人偷偷在包鋼廠區的排污渠徘徊,偷挖礦粉,有時候有警車駛到,但聽說他們會給錢警察。」 而偷挖稀土的刑罰最高只是罰款三萬元,難怪偷風盛行。

稀土不稀有

以往中國大量出口廉價稀土,從九○年至○五年,出口量增長近十倍,但價格卻下降了一半,例如用來製造汽車玻璃的氧化鈰,○○年價格每噸四、五萬,到○五年 跌至九千元,即每公斤五元,比白菜價格還便宜。中國的稀土只有全球的三成,但出產量卻高達全球九成。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系主任黃永德教授 說:「雖然稱為稀土,但稀土並不稀有,一直都係地殼的天然元素,開採亦十分容易,只係因為十七種稀土金屬化學性質相似,分離及淨化都較困難。內蒙古出產最 多稀土,都係因為地平人工平,而且無環境保護,可以低價賣出,自然其他國家亦唔需要開採。」

稀土概念股飛升

為了控制稀土定價權,中國開始管制出口配額,合資格的稀土出口企業更由二百多家減至二十家,令稀土價格不斷上漲,其中用於激光的稀土鋱,更漲至每噸三百五十萬元。

溫家寶對稀土業的重視,亦刺激上海A股包鋼稀土(600111)在半個月內暴升兩成,市盈率更高達一千三百五十倍。香港市場亦憧憬稀土價格上升,連帶炒起 稀土概念股,沒有稀土開採權,只靠買入價格不斷上漲、生產稀土產品的中國稀土(769)亦無厘頭在一個月內炒上一倍,連仙股蒙古礦業(1166)亦乘機發 布消息洽購稀土礦,股價亦隨之在一日內爆上一倍。

稀土被炒至沸沸揚揚,其實在美國、俄羅斯等地也有稀土礦,其中美國礦山是十年前才關閉。對於稀土之戰,黃教授認為若中國稀土價格太貴,會令其他國家自行開 發礦場,是一個金錢就可解決的問題。日本豐田汽車就自行與越南合作開發稀土,預計明年投產。現時,外商也想其他方法走法律罅,例如把稀土提煉成稀土合金, 作為直接使用的產品,就不受出口配額限制。如一些名為硅鎂合金、硅鐵合金,都是以稀土提煉而成。當合金出口後,有可能在國外以分離技術,提取當中的稀土元 素,日本為了得到稀土,更在市場上回收手提電話,提取當中的稀土元素。

繞道設廠攞稀土

另一方面,現時愈來愈多日本、歐洲的公司在內蒙古收購一些稀土合金貿易公司,經營合作社,以更直接方便得到稀土。記者到位於包頭的稀土高新科技區,一間門 口掛有日本國旗的昭和稀土合金公司查詢,門口的保安員已着記者離開:「我們不會賣給你的,我們會把稀土合金產品全部運回日本。」據一名貿易公司職員說,近 半年已有很多外資來到包頭這裡開合作社,有些表面可能是製造電器,容易獲得工商局批准,但目的是為了得到稀土原材料。

有人炒稀土、走私稀土而發達,而一些在包鋼工作多年的員工,則因開發稀土壽命也受威脅,黃永德教授說:「開採及提煉稀土金屬的過程中,都會釋出對人體有害 的氣體,釷(Thorium)、鈾(Uranium)和鐳(Radium)等放射性元素,提煉過程會產生致癌的氡氣。」一名包鋼老員工跟記者說:「我們一 畢業就加入包鋼,大家來到五十歲啲牙就甩晒啦!」聽到後真唏噓!

稀土之鄉 —— 白雲鄂博

白雲鄂博在蒙古語是「富饒的神山」,「鄂博」就是敖包,是蒙古人祭祀用的建築。1927年中國科學家丁道衡與瑞典探險家由北京抵達包頭考察,途中發現白雲 鄂博礦區。七年後,其同伴何作霖研究礦石時,發現含有兩種稀土元素。直至1953年,已故總理周恩來把包頭列為重點工業城市,次年成立包鋼籌備組,毛澤 東、劉少奇、鄧小平亦曾參與審閱規劃,全權委予包鋼集團開發白雲鄂博礦區。1957年才建立起大型礦場,其間中國政府更調派解放軍及大批幹部建礦。至今, 白雲鄂博礦區成立五十三年,年產一萬二千噸礦石,成為全球最大型稀土礦場,產量佔全國百分之九十七,令白雲鄂博得到稀土之鄉之名,而包鋼集團亦在上海A股 上市,分別為包鋼股份及包鋼稀土,總市值一千零七十億人民幣。

黑市稀土流程

稀土是什麼?

稀土礦石外表是一嚿嚿石頭,內含十七種稀土金屬元素,用強酸、溶解在高溫下提煉成粉末狀氧化物,不同金屬的氧化物呈不同顏色,有紅、黃、藍、紫等顏色。稀土金屬分為重稀土和輕稀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59

中港炒家連手設局 四百萬保戶權益不保南山人壽交易 黑幕

2009-10-26  TWM




10月13日,南山人壽標售案由博智金融團隊得標。但博智究竟是誰?這家攸關台灣4百萬保戶、3萬6千名員工生計的保險公司,誰是新老闆?

揭開博智神祕面紗,一直隱身幕後的中國股市梟雄——肖建華,在本刊層層追蹤解析下,意外曝光!

肖建華曾在中國涉及多起炒股掏空案,避走海外,如果南山人壽真被一群以肖建華為首,集結借殼大王,以及多位曾被香港證監會處分的股市炒家所拿下,那麼,未來保戶的權益何在?員工的保障何在?金管會主委陳冲是否能負起嚴格把關的重責大任?

撰文‧林月然

在黑夜中,狼的眼神鋒芒銳利,披著羊皮的狼更是悄無聲息,一個猝不及防,就可一口咬下一隻肥羊,台灣第二大的保險公司南山人壽,是否就是這隻大肥羊?

十月十三日,擁有台灣四百萬保戶的南山人壽宣布出售,打敗眾多強勁對手出線的,是一個台灣保戶們幾乎完全沒聽過的組織,名叫﹁博智金融團隊﹂。接下來,只要台灣經濟部投審會審查通過、金管會頭一點,南山人壽就立刻易主,這場台灣金融業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一樁購併案,就要告一段落。但到目前為止,這個﹁博智金融團隊﹂到底是什麼來歷?外界始終看不清楚。

買家來歷不明

誰才是真正的新老闆?

根據該團隊表示,這是一個由港股掛牌的中策集團(○二三五HK)出資八成、博智金融出資兩成連手組成的團隊;只是,中策剛剛才被借殼易主,背後大老闆到底是誰,還是個大問號;而今年四月才緊急成立的博智金融又是什麼來頭?

換言之,到底誰才是真正台灣南山人壽的新老闆?未來四百萬保戶的保單理賠事宜,該找誰討?南山三萬六千名業務員和員工的權益保障問題,以及南山一.五兆元龐大資產會不會落入禿鷹之手?一連串的問號,在主掌金融監理大權的金管會主委陳冲的心裡,究竟有沒有清楚的答案?

根據︽今周刊︾調查採訪,無論博智或是中策,恐怕都只是台面上的人物,這整個購併案,實際上有一位從未現身的金主,隱身幕後。就像一隻披著羊皮的狼,在黑夜裡,張口咬向南山人壽。儘管未現身,但台灣其實已經有很多人認識他、見過他,他經營台灣政商關係已經整整一年,一切,都為了南山人壽

披著羊皮的狼?

神祕金主肖建華隱身幕後

表面上,中策是一家港股掛牌公司,必須遵守香港上市公司的一切管理規則,似乎是相對透明;而另一方博智金融也說,他們請來曾經擔任亞洲花旗機構客戶集團執 行長的麥睿彬(Robert Morse)擔任董事長,總經理則是曾經為台灣的富邦金控當年成功引進花旗資金,參股富邦金控,為富邦立下汗馬功勞的前策略長吳榮輝。有這兩位在市場上都 是﹁叫得出名號﹂的人物把關,因此,十三日南山與博智一起召開的合併記者會後,面對外界一連串的疑問,吳榮輝就向︽今周刊︾表示,﹁請大家不要再懷疑 了!﹂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時間回到一年前,二○○八年十月,當時雷曼風暴剛發生一個多月,全球最大保險集團AIG岌岌可危,當時市場開始出現傳言,台灣的南山人壽正是AIG集團裡的金雞母,有可能被列為緊急出售求現的名單,此風聲一出,令全球所有覬覦南山人壽的買家,都豎起耳朵。

隔沒幾天,有人見到當時才剛剛從亞洲花旗機構客戶集團執行長一職退下來的麥睿彬,突然出現在香港中環的某家五星級飯店大廳,據了解,這一天他特地來見一位金主,這位金主腳踩功夫鞋,年紀很輕,看上去不到四十歲,長相斯文,身上的裝扮搭配年紀,看上去有點突兀。

中國股市梟雄

涉及二起炒股案,被迫避走海外這位幕後金主的名字就叫肖建華。在中國股市,肖建華被稱為股市梟雄,號稱手握超過八百億人民幣的調度實力,過去十年,他馳騁 在中國與香港兩地的資本市場,曾經入主多家高科技公司、金融機構,最後甚至因為涉及二起炒股掏空案,被迫避走海外,落腳加拿大,一度無法入境中國,中國證 監會副主席王益更因他而下台。據消息人士透露,﹁肖建華光是炒股獲利,就超過一百億人民幣﹂,是典型的中國智慧型股票炒手,但即使如此,卻從不露臉,幾乎 沒有一家媒體拍過他的照片。

這一天,肖建華與麥睿彬就在飯店見面,據悉談話主題始終不脫南山人壽,一方對南山人壽有興趣,另一方手上擁有龐大資金,雙方一拍即合。肖建華與南山人壽之間的緣分,也就此開始。

肖建華,這是個台灣民眾幾乎全然陌生的名字,但他對台灣可是一點都不陌生。事實上,早在去年六、七月,他就開始來台尋覓投資標的。

擅於經營政商人脈的肖建華,去年開始在台灣展開一波﹁經營台灣關係之旅﹂,以真名、化名的方式,遍訪台灣政、商兩界名人,他最常用的假名是﹁張銘﹂,很多人稱他﹁張董﹂,據指出,他有多重身分,但許多人並不知道,他就是中國涉及炒股案的肖建華。

在台灣活動期間,如果是較敏感的地方,他則派出分身||也就是在博智資本擔任總裁一職的宦國蒼博士出面。他在台灣見過的人面之廣,根據熟識他的台灣友人轉 述,﹁除了台灣政府﹃最高領導﹄之外,其餘的,肖建華差不多全見過一輪了。﹂消息指出,他和宦國蒼曾在台北市的遠東飯店,與總統馬英九的姊姊馬以南喝過咖 啡,也曾拜會過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而且與國民黨立委蔡正元、陳杰等人都認識。根據本刊向上述當事人求證,海基會證實肖建華確實曾經出現在該會,而蔡正元 也證實曾有金融界人士帶﹁一位姓肖的人﹂來與他認識,陳杰表示﹁並無特殊印象﹂,而馬以南則說,﹁從來沒有去過遠企喝咖啡,也不認識這個人﹂。

參與日盛金增資

在台灣金融市場的第一次出手據說每次只要肖建華來台北,他常落腳的君悅飯店,去見他的人幾乎可用﹁絡繹不絕﹂形容,就在君悅二樓的咖啡廳,他在這裡見過無 數台灣政商名人。此外,只要是中意的公司,肖建華也會親自拜會,幾乎台面上數得出來的金融業大老闆,全都見過、也認識肖建華。並有消息指出,去年經營面臨 壓力的台新金,也曾經與肖建華談過,但最後雙方因為條件談不攏而作罷。不過,本刊求證吳東亮身邊幕僚,幕僚只低調表示,吳東亮的﹁行程上並未出現此人﹂。

不過,在南山之前,肖建華還是成功參股了一家台灣最小的金控公司,就是表面上今年四月被建高集團參股成功的日盛金。如今的閣揆吳敦義的兒子吳子廉向本刊證實,確實因為日盛金增資一案,在去年六、七月間認識了這次傳言南山人壽的幕後買主——肖建華。

根據吳子廉表示,當時的日盛金風雨飄搖, RTC(金融重建基金)也沒錢接管,在協助找錢增資的過程中,吳子廉代表日盛金最大股東新生銀行找錢,而肖建華則與後來擔任日盛金獨立董事的新鴻基公司聯 繫上,肖建華最後以新鴻基有限公司的名義,參與日盛金的增資。這也是肖建華在台灣金融市場的第一次出手。

吳子廉坦言,他的確在日盛金一役中認識了肖建華,但雙方並無太多聯繫,直到今年九月,吳敦義當上閣揆後沒幾天,肖建華又透過朋友,要找吳子廉一起買南山人壽,但吳子廉未回應,雙方也沒有再見面。而這也是肖建華在這樁南山人壽標售案中,最直接的指證。

根據熟識肖建華的人士表示,在肖建華眼中,會看上台灣市場,是因為他一度和中國的關係緊張,因此躲到台灣,他認為台灣﹁絕對是最安全的地方﹂。台灣最得他喜愛的產業有二種,一是名下有龐大資產的公司,這次的南山人壽也因此雀屏中選;另一則是媒體,據悉去年底被旺旺集團買走的中時集團,肖建華也一度覬覦。

談話間,肖建華喜歡展現自己的實力,包括資金實力與人脈實力,﹁八百億人民幣﹂的身價,據說就是在某一次的聚會中,他自己親口說出。但事實是否真是如此, 有人存疑,有人則委婉地表示,﹁應該是指八百億的調度實力﹂,也有人不客氣地表示,﹁肖建華充其量只是一位背景實力雄厚的仲介而已﹂。

肖建華的實力、背景眾說紛紜,但大部分的人都相信他應該是﹁真的﹂與中國前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兒子曾偉,交情十分深厚,因此,很多台灣企業界人士就是衝著這一層淵源,與肖建華保持一定的關係。

過去,肖建華在中國股市掀起巨浪,但從頭到尾,肖建華本人幾乎都未曾現身,這一次,在南山的戰役中,肖建華也是幕後操盤人,但為了成功掩飾肖建華的敏感身分,最後投標成功的博智金融,就像一隻變形蟲一樣變來變去,讓外界一頭霧水。

一開始,﹁博智資本﹂的掛名董事長就是宦國蒼,但因為宦與肖建華的緊密度太高,很多在台灣拜會的場合,兩人都是同時出現,一下子就讓肖建華原本想要躲在幕 後的企圖曝了光,而且宦國蒼的身分實在﹁太中國﹂,台灣媒體把他的名字一輸入搜尋引擎,立刻發現他是中國國企北京控股子公司的董事,加上外界認定博智資本 ﹁基本上就是一個私募基金﹂,也不合台灣金管會的意,因此,沒多久宦國蒼就﹁人間蒸發﹂,不再對外有任何發言。

幕後影武者

麥睿彬指的高層,就是肖建華?

甚至有一說,宦國蒼已經從博智離職,而﹁博智資本﹂也退場,改以博智資本轉投資的﹁博智金融﹂上陣,繼續這場南山人壽的最後角逐。

據指出,肖建華似是這場南山大戰幕後的影武者,但鑑於某種理由,從頭到尾不想或不能現身,宦國蒼代打卻讓肖建華的身分露餡,肖建華才又抬出後來掛名博智金融董事長與總經理的麥睿彬與吳榮輝,後來所有與金管會的往來,都由兩人出面接洽。

不過有趣的是,十月十三日宣布由博智奪標之後,麥睿彬與南山業務員的溝通,麥睿彬好幾次都脫口而出﹁我只是來聽問題的,回去會和高層溝通﹂,業務員當場質疑:﹁董事長還有高層?﹂其實麥睿彬指的高層,當然就是肖建華。

除了博智金融的角色之外,這次投標,博智金融團隊對外表示,博智出資二成,中策集團出資八成,而這家中策的背景,其實更令人起疑。

下指導棋?

新中策股東名單有肖建華痕跡中策本來只是一家資本額僅二億港元的公司,過去以製造販售電池為主,股價只有○.一五港元左右,市值約四.七億港元,但就在南 山投標前四個月,也就是六月八日當天,中策公告將以每股○.一港元的價格,發行七八○億股的新股(可轉換股權),因為這個數字實在太大,發行完成以後,原 有股東股權只剩二.○五%,換句話說,這個大幅增資的動作,其實就是市場俗稱的﹁借殼﹂,透過大量發行新股,把原有股東幾乎全部洗出場,而認購新股的股 東,是中策表面上看起來的新老闆。

不過,根據了解肖建華的人士透露,其實這份配股名單(見表),還是可以依稀看到肖建華幕後操刀的痕跡。

例如第一大股東張松橋就與肖建華熟識,而名列第九的歐亞平和肖建華的關係更為親密,據消息人士透露,兩人私交甚篤,曾連手打過江山,至於外界質疑,香港這幾位大富豪們有必要買肖建華的帳(為其出面)嗎?

這位人士意有所指地說,﹁不要忘了,肖建華背後最大的支撐就是來自曾慶紅,而當年曾慶紅的責任分工,就是主管港澳兩大行政區,在香港人脈驚人﹂。

﹁新中策﹂的股東名單看起來非常壯觀,名列第一的,是素有﹁重慶李嘉誠﹂之稱的張松橋,此外,香港幾大知名富豪包括劉鑾雄、鄭裕彤等都列名榜上,而另一位大股東任德章,據港媒報導,他以炒作低價股聞名,與市場派人士關係密切,過去曾因炒股,被香港證監會罰款。

此外,其中還有多位是炒股高手,光是炒股而被香港證監會處分的就有三人,除了任德章之外,還有專業投資人谷保順、前結好投資公司持牌代表甄志平,也都因炒股被證監會處罰,另有借殼大王孫粗洪也隱身其中,這些雜牌軍組成的名單,就是表面上未來中策的新股東,也是南山人壽的可能老闆。不過,老闆頭銜都還沒正式掛上,中策與博智連手標下南山消息出來,中策股價立刻漲到○.三七港元,這些股東們立刻現賺二七○%的報酬。

這些富豪們到底只是暫時掛個名,等新股上市之後就獲利了結出場,而幕後真正的金主最後才現身接手股票?還是真的有心要投資南山人壽?就看這些富豪最後有沒有出任中策的董事,應該就可見分曉。因為如果真有心投資,還成為前幾大股東,沒有理由不出任董事為公司把關,若一旦出任董事,所有股票進出都得報備,如果只是掛名幫忙的性質,自然不想這麼麻煩。

落入炒家手裡

南山人壽前景堪慮

肖建華到底有沒有躲在中策的背後下指導棋,或許還需要一點時間證明,但可以確定的是,中策公司被這些台面上的大股東們借殼成功之後,和博智一起吃下南山人壽,未來,南山將成為這家﹁新中策﹂名下僅有的資產,簡單地說,台灣的南山人壽搖身一變,立刻變成一家港股掛牌公司、代號○二三五.HK的孫公司。

這場精心布局一年之久的大戲,台面上,是一家﹁博智金融團隊﹂買下南山人壽,但實際上,肖建華幕後著力甚深。從此以後,南山人壽成為港股掛牌公司資產,台灣金管會管得了多少?令人憂心。

南山人壽是 一家資產高達一.五兆元的保險公司,背後代表台灣四百萬保戶的保單權益,以及超過三萬六千名員工的家庭生計。如果南山真的交到博智和中策這兩家買主手上, 前者沒有事業、沒有員工,也沒有經營保險公司的經驗,在台灣連一間辦公樓都沒有,而後者則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不受台灣資本市場的規範。屆時南山保戶與員 工的權益又有誰來維護?

金管會主委陳冲在揭曉南山交易案競標結果前曾說,﹁七年之內,南山的股權不得移轉﹂,但卻沒有料到,買家用控股公司的形式持有,未來,中策持有南山或許可 以七年不變,但誰能阻止中策這家上市公司在市場上做股權買賣?買主只要出脫中策股票,南山真正的老闆是誰?沒有人會知道。更何況買主還要在合庫融資三成, 一家連股東結構都尚待釐清的買家,官股的合庫是否能承辦這件貸款案,值得三思。

據熟悉金融操作人士指出,如果南山人壽落入股市炒家手裡,後果堪慮,其可能的結果有三:一是,買主透過中策在香港炒股獲利;二是,資產可能被掏空;三是,可能被掏空後賣給其他買家。

童話故事中,披著羊皮的狼,隱身在肥羊之後,正一步步悄悄逼近,如今,負責最後審查的金管會主委陳冲,到底會如何把關?全民都在看!

金管會主委陳冲:

鞭子一定是有的

對於南山人壽可能衍生的股東適格性問題,金管會主委陳冲表示:「歡迎提供」;至於金管會手上是否有任何鞭子可以處理?陳冲說,鞭子一定是有的,但不能說,否則豈不破功?但「always(總是)有方法的」。

但截至目前為止,金管會只有在10月13日當天,也就是南山與博智合併召開的記者會後,才與麥睿彬與吳榮輝見面。

陳冲說,之前麥睿彬曾透過管道想要拜訪,金管會為維持對所有買家的公平性,都予以婉拒。而兩人當天只是禮貌性拜訪,並沒有談到中資的相關問題,他也沒有見過肖建華本人。

主要股東爭議性高

中策集團是禿鷹大本營?

中策15位主要自然人股東裡,有多位是炒股高手,其中有3位曾因炒股被香港證監會處分,並有借殼大王隱身其中姓 名職 銜進出資本市場作為認購股數

(億股)與占比

張松橋中渝置地主席

現任政協委員旗下中渝置地等公司有多次增資紀錄,擅長財務操作80.0 (10.3%) 劉鑾雄華人置業集團主席 擅長狙擊上市公司,先後發動多次企業收購戰,習於增資稀釋股東權益,讓小股東萬般無奈45.0 (5.8%) 鄭裕彤新世界發展主席 透過多重管道持有中國平安保險12%股權,潛在獲利逾新台幣千億元45.0 (5.8%) 曹貴子康健國際有限公司主席 在1年內5次增資,人稱新一代「抽水大王」,曾入股鄧清河旗下位元堂40.8 (5.2%)

任德章潤迅通信大股東

深圳足球隊投資人以炒作低價股聞名,與市場派人士關係緊密,2007年因交易資訊披露不明,遭香港證監會罰款40.0 (5.1%) 吳良好中國林大公司董事長前任政協委員創辦西裝製造商金威集團,後發展生態造林,公司曾有股權收購爭議鄧清河宏安集團主席 於1年內辦理4次增資,籌措資金超過公司市值,博得「抽水機」稱號林孝文中渝置地副主席 家族公司上市後陷入困境,遭張松橋入主改名中渝置地,擔任副主席至今35.0 (4.5%) 歐亞平百仕達控股主席 由燃油貿易起家,後轉賣中華煤氣,以百仕達之地產業務帶來現金流,與肖建華是合作夥伴25.0 (3.2%) 孫粗洪前中國雲錫礦業主席 今年9月購入崇高及百靈達過半股權,被視為借殼大王22.0 (2.8%) 李鋈麟比富達資產管理主席北京政協委員 從事保險業務10餘年,業務範圍包括生態養豬、電視購物等20.0 (2.6%) 楊明光福方集團執行董事藉福方收購內地碳纖維業務,趁機入主公司 10.0 (1.3%) 湛威豪前結好控股副主席曾任結好控股副主席,該公司從事證券業務,此次增資亦認購50億股11.8 (1.5%) 谷保順專業投資人2004年時,遭香港證監會檢控未充分披露股份權益,最後認罪10.7 (1.4%) 甄志平前結好投資公司持牌代表 在2002年間透過他人帳戶進行交易,遭香港證監會吊銷牌照4個月12.0 (1.5%) 資料來源:香港交易所、香港證監會、香港《明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55

超人高息借據曝光甘泉航空執笠黑幕

2008-4-17  NM




經營短短十八個月的香港首家廉價航空公司甘泉航空,於上週二向法庭申請清盤。公司管理層將死因歸咎油價高企及同業競爭激烈。

事 實上,身兼牧師的創辦人李卓民,財政實力欠佳才是主因。李卓民兩夫婦十年前從美國回港,以香港富商之後及虔誠基督徒形象,從教會中網羅商界人士,夾份辦甘 泉;然而以一個門外漢沾手航空這高危行業,非有大財團做後盾來燒銀紙不可,李卓民與一眾小股東根本無能為力。最後李卓民走上絕路,向長實李嘉誠伸手借錢, 而小股東卻蒙在鼓裡,甘泉的失敗正正撕破了這個牧師的假面目。

上週二,香港唯一的廉價航空公司甘泉,突然申請清盤,航班翌日更即時開始停飛,但當日早上甘泉仍然在網上賣機票,不少甘泉乘客中招。

雖 然乘客一直蒙在鼓裡,但原來航空業界早已聽聞甘泉財困,一直與甘泉有生意往來的供應商,包括油公司、東涌的Novotel酒店、飛機餐供應商、香港空運貨 站,甚至機管局等,亦被甘泉拖欠一大筆款項。一名被甘泉欠款的航空公司高層表示:「大家都知道佢(甘泉)吊緊鹽水,所以數期都唔敢俾得長,驚渣都蝕埋!」

該名人士續說,甘泉為平息各路債主的「奪命追銀call」,三月底開始放風,表示海南航空快將入股,屆時便有錢可還。

海南航空的確曾與甘泉傾談入股事宜,皆因海南航空在本港,已入股香港快運及香港航空兩間公司,惟兩者只飛往內地及亞洲鄰近的國家,一直未能衝出亞洲。如能收購甘泉,便可將版圖一下子擴大到英國及加拿大,有助海南航空對抗來勢洶洶的三大國內航空集團。

據知情人士表示,海南航空與甘泉談婚論嫁,本應已去到直路,但中途殺出程咬金,海南發現甘泉大股東李卓民的股份,原來早已抵押予長實。

甘泉乾塘四出班水

早於一月份,李卓民夫婦已四出撲水;李嘉誠的馬仔陳國強, 亦曾考慮過向李卓民夫婦借出四千萬美元(約三億一千萬港元),並以對方手頭甘泉股權作抵押,「甘泉旗下的飛機資產都值八千萬美金(約六億二千萬港元),即 係四千萬買到八千萬嘅嘢,有得諗。不過甘泉提供資料,話未計供飛機的開支,公司是收支平衡,咁即係蝕緊錢啦,唔敢掂。」一投資銀行家說。甘泉方面非常着 急,需要陳國強在兩日內回覆,陳國強未肯答應。

原來甘泉成立沒多久已陷入財困,李卓民要求所有股東注資,然而在小股東黃子欣及李國源等注資後,李卓民卻沒有按股份比例注資,「佢一直話好快就有,但每次都無下文。」知情人士說。李卓民個人加上家庭成員,佔去甘泉超過六成股份,拖欠公司的注資金額數以億計。

至 今年一月二十三日開董事會議,一直忍無可忍的小股東要求李卓民即時交代何時注資,「但李卓民只說了一句:『做唔到』,黃子欣與李國源遂憤而辭職。」知情人 士說。兩名董事黃子欣及李國源於當日即辭去購入飛機的公司——Oasis Growth & Income Investments Ltd.董事職務。

甘泉航空死亡之旅

4/04

在電影《受難曲》首映禮上,李卓民認識前港龍總裁苗禮士(Stephen Miller),此後,苗極力游說李開辦長途廉價航空。

2/05

李卓民宣布在香港成立甘泉航空,並擔任主席,佔46%股份,偉易達主席黃子欣佔17%及上海紡織世家、萬邦實業創辦人李國源佔5%,苗禮士任行政總裁。

6/05

甘泉向空運牌照局(ATLA)申辦六個歐美航點的航空經營許可證(AOC),但遭中富航空和鷹揚航空反對。由於未能如期取得營運許可證,甘泉原定計劃在2005年11月1日的首航被迫推遲至2006年。

 

10/05

聲稱已安排租用五架波音客機,但由於申請牌照遇上阻撓,因而押後簽約日期。

12/05

李卓民誇下海口,計劃在07年公開招股集資約$100億,作購買飛機之用,並指甘泉可於五年內,開辦五十至六十個直航航點。

3/06

行政總裁苗禮士承認,由於申請AOC的程序被同業質疑而要以聆訊解決,令原本租賃客機計劃告吹。甘泉要斥資$1億美元,購入新加坡航空兩架二手波音客機。

8/06

甘泉在未獲民航處簽發AOC的情況下,開始接受市民訂購來回倫敦的機票。國泰、英航、澳航、維珍及新航隨即時加入劈價戰,推出低至$2,950的來回倫敦機票。

 

9/06

李卓民向傳媒透露,正與海南航空商談入股事宜。

25/10/06

首班由香港前往倫敦的航機,因俄羅斯擱置其飛越領空的許可證,延誤六小時仍未能起飛,俄羅斯航空當局指其申請不合規格,甘泉最終宣布首航失敗。

1/07

李卓民宣布甘泉的上市計劃要延至2009年底,並稱會在上市前積極物色策略投資者入股。

3/07

宣布開辦溫哥華航線,並從日本全日空航空購入三架二手波音飛機,機隊規模增至五架。同期又推出買一送一機票優惠,藉此增加公司現金流。

5/07

推出單程 收費低至$1,990的溫哥華至香港機票,遠低於其他航空公司。

 

8/07

李卓民指稱,甘泉自06年10月至07年7月底已售出25萬張機票,倫敦航線更於07年3月取得除稅 息折舊攤銷(EBITDA)前正現金流。

9/07

李卓民向傳媒透露,正與海南航空商談入股 事宜。

10/07

引入惠理基金作為甘泉的策略投 資者。

1/08

甘泉債台高築,入不敷支,李卓民四出尋找商家籌錢,商人陳國強考慮向李卓民借貸$4,000萬美元,並須以甘泉約$8,000萬美元的資產作抵押,但最後未能成事。

 

23/1/08

甘泉股東黃子欣及李國源辭去公司董事職務。

6/2/08

李卓民以美國物業及手上甘泉航空股份作抵押,向長實借$1,000萬美元。

31/3/08

李卓民夫婦辭去持有甘泉航空飛機資產的Oasis Growth & Income & Investments Ltd的董事職務。

5/4/08

甘泉高層通知政府,正與一名策略投資者洽談注資,以解決公司的周轉困難,並稱談判取得進展,甘泉仍有營運資金。

8/4/08

甘泉召開董事局會議,決定向法庭申請臨時清盤。惟甘泉未有停止在網上及透過旅行社售賣機票。

9/4/08

行政總裁苗禮士召開記者會,宣布成立僅三年的甘泉航空已向法院申請臨時清盤令。

走投無路捱貴息

李 卓民不想放棄公司,遂在今年二月六日,找來長實作私人貸款,商借一千萬元美金(七千八百萬港元)。「李卓民以自己在美國的物業及甘泉的股份作抵押借錢,一 年年息達二十釐,若default(不履行合約)則加至四十釐。」不過,最攞命的還是附加協議,長實有權委派董事入董事局。於三月三十一日,李卓民兩夫婦 已辭去涉及向長實借款的公司Oasis Growth Income Investments Ltd.的董事職務,兩夫婦在這間公司已喪失話事權。

借 貸條款還訂明,找新股東加入甘泉,長實更有否決權(Right of first refusal)。所以甘泉與海南航空協商入股一事不能成事,皆因對方得悉該條文,怕麻煩而打退堂鼓。「而新地的郭炳湘亦有興趣,不過只傾到好初步,而且 長實早已點名唔想新地入股。」消息人士說。

小股東啞忍

海南航空有意入股,黃子欣及李國源等小股東亦有積極參與「幫手」,但對方突然打退堂鼓,小股東才知借貸一事。甘泉同時亦因無能力支付供應商賬款,要交清盤人處理。

而放數者長實,現時則大有機會「冷手執個熱煎堆」,「o趙」起甘泉。這份借貸協議,條款十分苛刻;而李卓民為一千萬美元(七千八百萬港元)而要押上美國物業及甘泉股份,反映他其實十分莫財。

二月初時,美國次按風暴橫掃金融業,各金融機構皆收縮信貸,能夠把握最佳時機的長實,遂以廿釐息向李卓民貸款,而且還有權安排董事入局,對甘泉將來賣盤或拆骨有話事權。

李卓民簽下這協議,難怪令小股東不滿。記者曾致電其中一名小股東李國源,代表他的公關雖表示李國源不便接受訪問,但她也不禁表示李國源對甘泉感到失望,「甘泉搞成咁,總有啲失望。」

縱橫商界擅長包裝

據 知,有甘泉小股東認為錯誤的經營模式和高油價等,是甘泉死亡的遠因,令甘泉急轉直下而「猝死」的,正是口口聲聲表示不捨得甘泉的大股東李卓民,知情人士 說:「其實李卓民、黃子欣同李國源三個識咗好耐,大家都因為係教友而認識。兩位小股東都無話同佢反面嘅,只係佢在甘泉申請清盤後,已cut咗手提電話,大 家都搵佢唔到。」而李卓民在甘泉出事後,亦沒有出席記者會向公眾交代。

甘泉出事,不單止小股東對李卓民失望,從他經營甘泉短短十八個月間的手法,亦令人質疑這位牧師的誠信。在這個凶險的商場,李卓民頭上裝上一道光環,以基督徒身份縱橫商界,容易取信於別人甚至吸引投資者落疊。

李 卓民於一九九八年從美國回港發展後,以牧師兼商人的形象穿梭於本地商界,選擇在香港仔國際學校South Island School的Faith Community Church當義務牧師,廣結教會內商家,每逢週日在教會講道之外,他又會主動與商界合作傳揚福音,在教會聚會上講述自己的營商見證。

 

憑着李卓民(左一)牧師身份,成功邀得同是基督徒的黃子欣(中)、李國源(右二)出錢做股東,據知甘泉出現財困,李卓民亦有邀請其他有錢教友入股,右一及左二分別為陳智思及馮國經。(黃偉傑攝)

教會講道廣結富商

藉 着這些大大小小的教會活動,李卓民得到不少商界基督徒的認同,又經教友介紹下,認識了一班商界基督徒朋友,如新地副主席郭炳江、立法會議員陳智思、商務及 經濟局局長馬時亨夫婦等。到後來籌辦甘泉時,李卓民這位口才了得,精通講道的牧師,成功找來同是基督徒的偉易達主席黃子欣及來自上海紡織世家、萬邦實業創 辦人李國源,合作開甘泉航空公司。

○五年,李卓民與一眾股東原定計劃投資二億來承辦甘泉,後來加碼至八億元,但仍不足以應付不斷「燒銀紙」 的航空業。當時李卓民接受本刊訪問時曾表示甘泉有足夠「彈藥」,「我都知做航空唔容易,好似美國西北航空當年開辦都用上幾億美金,我哋都預咗,絕對有晒準 備。」即使說到油價飛漲,李依然氣定神閒,「油最重要,我哋已經有足夠資金做對沖。」

甘泉月蝕五千萬

*以五成按揭,利率為2.5%,分七年攤還計算

#以上收入數據假設每甘泉航班的載貨及客量,分別為五及九成

未開戰先受敵

有 見新公司加入爭食,各大航空公司嚴陣以待;甘泉亦低估對手的競爭力,開辦初期被多間航空公司如國泰和WOW!Macau母公司鷹揚航空等入稟質疑甘泉在未 取得民航處的經營許可證(AOC)前申請空運牌照(ATLA),有違一貫程序要求,澳航、國泰等在甘泉開航前,又推出低至二千九百五十元來回倫敦機票搶 客,結果使甘泉申請ATLA牌照的時間延長了六個月,而原先李卓民與租賃飛機公司又一直沒有簽約落實,結果飛機被其他航空公司租去。

市場上 租機,特別是波音七四七客機,一向難求,結果原只計劃租機的甘泉須以七點八億元買下兩部十七年機齡的飛機,而隨後為了開辦溫哥華航線,甘泉再買入三架總值 三億美金,七年機齡的波音七四七客機,估計單是花在供飛機上的金額,一個月便要逾二千萬港元,令甘泉財政狀況十分緊絀。李卓民以前提及過單靠開辦倫敦航 線,根本無利可圖,「得兩班機,享受唔到economies of scale(規模經濟),唔係好賺到錢,至少要開四個航點先至有錢賺。」在經營初期錯失先機,由租機變成買機,注定了甘泉後來的敗局。

油價急漲水浸眼眉

由 甘泉○六年底開業至今這段期間,原油價格一直像火箭狂升,由當時每桶約五十六美元,升至今年初超過一百美元。航空公司為控制成本,普遍會以期油來對沖油價 上漲的風險。即假設航空公司於交易所購入八十美元的期油合約,當油價升至一百一十美元一桶,航空公司將賺取三十美元的收益,藉此彌補到期時燃油開支增加的 損失。而另一方面,航空公司亦可向供油商定下類似期貨合約的合同,藉此鎖定航油的售價。

「油至少佔航空公司營運成本三成,做油對沖當然最有效控制成本,不過一程長途機至少要一百五十噸油,要做呢樣對沖,真係億億聲咁計,小型航空公司恐怕無能力應付。」一名機組人員透露。

反傳統惹禍

廉 價航空公司如以載客人數計,全球最大的美國Southwest、內地之春秋航空、Air Asia、Ryanair及EasyJet等,專飛短途航線,主力是三至四個小時航程之內的短程航線,因為可以「密食當三番」,盡量降低成本及增加載客量 來獲利。而甘泉以廉價經濟客位做招牌,卻行走歐美長途航線的經營模式,即使全機爆滿,都未必能收回成本,更不要說有盈利。而甘泉首航因未有申請俄羅斯的飛 越領空許可證而失敗,亦證明管理層出現問題。「苗禮士以前喺港龍做開短途航班,甘泉首航就蝦碌,反映管理層缺乏經驗。」港龍前機師說。

「廉 航有得做,就係同時間鬥快,飛機在空中時間越長,成本就會越「低」。飛短途,降落後停泊等都唔使太多時間,但甘泉飛長途,由東半球飛西半球,差唔多環繞半 個地球,飛機耗油量極大,佢哋每廿四小時先降落、起飛一次,都載唔到幾多客,風險相對大。」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羅祥國說。

甘泉四架飛機,一來全部飛長途,二來又未能與旅行社建立關係,穩定客源,只靠網上旅客,而且亦未能孖住其他航空公司,以共享形式善用資源,增加靈活性。而本刊估計,甘泉每月最少虧蝕逾五千萬元。

在錯誤的經營策略下,甘泉早已出現資金短缺,但李卓民利用其牧師本性,四出做「騷」,吸引投資者落疊。

航空推銷員苗禮士

甘泉清盤,主席李卓民固然是大輸家,而行政總裁苗禮士卻無甚損傷,難怪記者於上週六說起甘泉虧蝕十億時,他依然輕鬆道:「十億、廿億……其實都不是太多,辦航空公司就是要大量投資,當年港龍都要四,五年才歸本。」

來 自英國的苗禮士一九七二年來港出任貨運航空公司Cargolux亞洲太平洋區總裁,八三年他轉投愛爾蘭飛機租賃公司Guinness Peat Aviation (GPA 集團),出任亞洲總裁一職,八五年他游說商人曹光彪出錢開辦港龍,而他則不費分毫順理成章坐上港龍行政總裁一位,三年後即離任。九三至九七年間,他又出任 越南航空之署理機票業務總代理,負責管理與星晨旅遊開辦的合資公司。今次甘泉根本是港龍的翻版,同樣由苗禮士發起,不同的是當年港龍有實力十足的船王包玉 剛、霍英東及招商局作後盾,而甘泉的大股東李卓民的財政實力與這批大孖沙卻是蚊髀同牛髀。

另外,苗對基督教同樣狂熱,除了熱衷出席基督教的 大型聚會,他與第二任中國籍太太解哈拿(Hannah Miller),九九年成立有基督教背景的香港啟發課程(Alpha Course),並由解哈拿出任總幹事。曾經參加此課程不乏名人,包括新地副主席郭炳江及張堅庭等,上週五,苗禮士與太太在堅道佑寧堂舉行聚會,記者當日 追訪苗禮士,其妻仍不忘傳教,手持多份單張,「我哋下星期三都有聚會,你哋都嚟聽吓。」

部署骨水大計

雖然甘泉的經營環境惡劣,但去年中仍向外死撐,「記得有次開會,甘泉的營運經理John Wright已經同大家講佢哋還未成立溫哥華線,已經收支平衡。」一名民航處官員說。

為了鞏固賺錢形象,李卓民還到商會演講,經常大事宣傳何時增加航線,並快將上市,說到興起之際,更表示有意收購一兩間短程廉航公司來壯大規模,「佢做得牧師,說話技巧真係好得,若果唔係定神諗清楚,真係好容易俾佢迷惑到。」一名曾與李卓民接觸的商界人士說。

李卓民明知倫敦線「飛一班,蝕一班」,但仍勇往直前開辦溫哥華航線,甚至已獲澳洲及德國航權,無非為了虛張聲勢,部署日後上市骨水套現。

據 羅祥國稱,甘泉最初只有一個目的地,未能做到成本效益,若能增加多些航線,才有籌碼與其他航空公司結盟,「你越多機飛,就算買油都有折扣,成本效益大好 多。」李卓民不時公開說有意集資一百億上市,又聲稱公司已收支平衡,亦正與海南航空商談入股事宜,於是去年十月成功引來惠理基金落疊,向甘泉投入三千萬美 元(約二億三千四百萬)購入甘泉的可換股債券。

據其所屬教會人士透露,李卓民還向教友兜售手頭甘泉股份。本刊找到李卓民的叔公,他也是甘泉的小股東,並說:「我日日都有同Raymond(李卓民英文名)聯絡,傾吓點樣追討啲錢。」

李卓民叔父李德義在甘泉申請清盤後,立即登報發表聲明,與甘泉及李卓民劃清界線。

叔父登報劃清界線

而李卓民的叔父李德義,恒豐企業公司董事,似乎早已洞悉姪兒的底蘊,以往每次有關李卓民的報導,提及其家族,李德義都會登報或發律師信與姪兒劃清界線。李卓民以往多次接受傳媒訪問時,總會有意無意提到創辦恒豐酒店的祖父李文華,凸顯其地產世家的背景。

然而,甘泉航空於上週宣布申請臨時清盤後,恒豐酒店、恒豐商場有限公司及李氏家族隨即在報章發表聲明,澄清李德義及其家人,與甘泉航空並無任何關係。事實上,李卓民父親李德仁與李德義是兄弟,「仁、義」兩兄弟早年因繼承遺產問題而對簿公堂,展開長達六年的爭產訴訟。

李卓民的祖父李文華、祖母伍振華均為基督徒,兩人於一九五四年創辦基督教中華宣道會九龍塘教會,李家自此成為華人基督教會的核心人物。李文華於五十年代與堂兄李齊長合組恒豐企業,後來又創辦恒豐酒店。

李氏家族圖

1. 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發迹,生前是跑馬地藍塘道業主。

2. 佐敦恒豐中心和基督教中華宣道會九龍塘教會的創辦人,曾經是播道醫院對面「孔雀屋」業主。

3. 李文華長子,早年到波士頓從事地產發展生意。

4. 現年六十八歲老牌地產商恒豐企業有限公司董事,近年發展項目有跑馬地服務式住宅The Ellipsis。

5. 現年五十二歲,哈佛神學系碩士。

6. 祖父黃詩田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成立基督教禮賢會大埔堂,父親黃志昭曾在中大任講師。

爭奪遺產對簿公堂

李 文華於一九七九年去世後,恒豐業務便交予長子德仁及幼子德義打理。李妻伍振華則於一九九一年離世,李德仁與女兒李穎劍稱按亡母遺願,向法庭申請作遺產執行 人,但李德義指胞姊李穎劍並非遺產執行人的合適人選,自一九九七年起,家族成員開始為爭奪遺產及家族公司股份,互相入稟控告。經過長達六年多次對簿公堂 後,李氏後人終達成和解,惟德仁、德義兩兄弟的家族成員自此不相往來。

李卓民雖擁有地產家族的基因,其父李德仁早年亦曾赴美從事地產生 意,但李卓民並無興趣繼承父業或者從商,反而選擇做牧師,傳揚基督教義。他在大學時主修宗教及歷史,並結識現任妻子黃慧恂,其後又到哈佛大學攻讀神學及教 育學碩士,畢業後夫婦二人更一起前往印度和美國波士頓傳教達十七年之久。

首次創業蝕清光

一九八七年,三十二歲的李卓民首次踏足商界,在美國開設專門協助青少年申請獎學金的中介公司,不過公司經營兩年之後便結業收場,他所投資的兩萬多美元也幾乎蝕清光。

創業失敗並沒有嚇怕李卓民,反而喚起了他那地產世家的基因,一九九五年,他決定與妻子在美國成立Oasis Development Enterprises,經營房地產生意,主要買入商廈翻新及重建後出租圖利。

碰巧當年波斯灣戰爭之後,美國正值地產低潮,李卓民便以人棄我取方式,開始在波士頓以低價買入物業,之後再聘請當地的柬埔寨難民及失業青年協助樓宇翻新工作,成功為公司帶來每年兩至三成回報率。

變賣美國老本

不 過甘泉航空出事,李卓民也要放售美國的物業救亡,原來Oasis Development Enterprises已開始放售位於麻省省會波士頓金融區Franklin街一百號乙級寫字樓,該幢物業曾經是波士頓股票交易所,於○四年以一千九百五 十萬美元購入,目前則以高於買入價一倍的四千萬美元放售;又計劃於下月放售同樣位於波士頓市中心的Milk街十號寫字樓,可見李卓民急於套現。

Oasis Development Enterprises目前在美國擁有或管理二十多項物業,涉及樓面面積達一百六十九萬平方呎,大部分物業均位於波士頓市及市郊新城區,屬收租寫字樓物 業;美國地產在去年第四季開始受到次按問題影響,樓價大跌,Oasis Development Enterprises的物業出租率為百分之九十一點二,較去年跌百分之四點二,個別物業跌幅更大,最多達百分之十三點二。而李卓民已把部分美國物業抵押 予長實,以借得貸款拯救已負債纍纍的甘泉航空,簡直就是抱薪救火。

納米比亞賣豬仔

甘泉倒閉,有空姐流落海外。本刊記者於本週日仍跟一位身處非洲的甘泉空姐聯絡,當時她與另外十四名機組人員滯留南非。

原 來甘泉自上月廿一日起,將一架波音七四七客機租予納米比亞航空,為期三個月,機組人員飛抵倫敦後,就要載納航乘客往返納米比亞首都溫得和克,及德國城市法 蘭克福。本刊於甘泉宣布停航當日,即致電納米比亞首都溫得和克的三星酒店Safari Hotel,發現有兩組、合共三十人的甘泉職員住宿,其中一位空姐接受訪問時說:「我呢team今日落機,陸續收到香港send來的SMS,先知公司話執 笠,而家唔知點算好,要等公司安排點走。」甘泉停業,卻沒有人通知這班在非洲的機組人員去留,恍如任由他們自生自滅。

按原定計劃,這位空姐 須於兩天後往法蘭克福:「但而家公司執笠,Air Namibia唔知仲用唔用我哋,而家的酒店係佢哋俾,我哋可以隨時冇得住。」她說大家不曉得上網和電話費用可否報銷,現金不夠的人又無法提款,唯有盡量 用信用卡:「但唔通去supermarket買支水都用credit卡咩,都唔知啲cash要捱幾多日,咪盡量唔用囉。」

甘泉申請清盤,惟 納航即停用甘泉服務,遂不再向滯留南非的甘泉空姐提供住宿,上週五她以短訊表示:「而家公司安排我哋去約翰尼斯堡再轉機返香港。」不過到底坐哪班機、機票 由誰支付、四月的薪金會否發放,她全組同事都無法得悉,反而不斷向記者打探甘泉最新消息。至本週二她仍未返抵香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3

基金黑幕——關於基金行為的研究報告解析

http://www.xyzlove.com/Transshipment/Finance/jjhm__gyjjxwdyjbgjx/jjhm__gyjjxwdyjbgjx.htm

 

    此報告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作者在1999年12月完成的《基金研究分析》,以20家證券投資基金在滬市的買賣行為為研究對象,樣本研究期間主要為8月9日 到11月9日,擴展期為8月9日到12月3日。二是作者在第一次研究基礎上的擴展性研究,為《基金風格及其評價》。第二次與第一次採用同樣的研究方法,通 過繼續跟蹤22家(樣本期間增加漢興和景福兩隻新基金)在滬市上大宗交易(成交量在1萬股以上,含1萬股)的股票彙總記錄,分析證券投資基金在市場上的操 作行為。由於該報告的研究期間從1999年8月9日擴展到2000年4月28日,樣本涵蓋期為9個月,被認為可以基本反映基金的操作風格。所以,筆者的評 論分析依據主要以第二個報告為主

─────────────────────────────────────────────────────────────────

 

基金黑幕
基金黑幕

    【1】「基金穩定市場」--一個未被證明的假設

    中國的證券投資基金業的發展,還只有兩年多的時間。該報告研究區間集中於1999年8月至2000年4月底。此間,我國有10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著22家 規模較大的證券投資基金。作為報告的研究對象,這10家基金管理公司分別為博時公司、華安公司、嘉實公司、南方公司、華夏公司、長盛公司、鵬華公司、國泰 公司、大成公司和富國公司;10家公司管理的基金分別為裕陽、裕隆、裕元(博時),安順、安信(華安),泰和(嘉實),開元、天元(南方),興和、興華 (華夏),同益、同盛(長盛),普惠、普豐(鵬華),金泰、金鑫(國泰),景宏、景福、景陽、景博(大成)和漢盛、漢興(富國)。基金規模主要為30億 元、20億元、15億元和10億元四種。

    報告的作者指出,「發展證券投資基金,究竟為誰服務的問題,可能目前還不十分明確」。

    這涉及到基金的定位問題。新基金的各種說明書都說得明明白白,「基金是一種代客投資理財的工具」;媒體上普遍出現的論點是,「基金要為穩定市場服務,是中國市場理性機構投資者的生力軍」。

    最初的邏輯是相當簡單的,即認為隨著市場擴容,資金的供給方出現了問題,而老百姓或一些保險公司雖然手上有錢,卻因不會投資或沒有時間而不敢或不能入市,因此應當把錢交給專家管理操作,這樣供需就會平衡了,也就穩定了市場。

    這種看法在一開始當然是符合實際的。兩次研究都證實,證券投資基金剛入市時基本上有穩定市場的功效。

    但是,當證券投資基金隨著上市「老化」之後,其作用又如何?

    報告將1999年8月9日到2000年4月28日的172個交易日具體劃分為三個階段,即1999年8月9日到1999年9月9日的盤整期,1999年9月10日到1999年12月27日的下跌期,以及1999年12月28日到2000年4月28日的上升期。

    「在盤整期,除了新入市的基金天元以外,15只基金中基金泰和和普豐沒有交易,其餘12只參與交易的基金4只淨買入,8只淨賣出,基金總體表現為淨賣出, 淨賣出金額31018萬元;在下跌期,除了新入市的4只基金外,16只參與交易的基金4只淨買入,12只淨賣出,基金總體表現為淨買入,淨買入金額為 11262萬元;在上升期,除了新入市的2只基金外,20只參與交易的基金5只淨買入,15只淨賣出,基金總體表現為淨賣出,淨賣出金額為421680萬 元。而從整個樣本期來看,除了新入市的基金漢興和基金景福外,20只基金中,7只為淨買入,13只淨賣出,基金總體表現為淨賣出,淨賣出金額為 441436萬元。」

    接著,報告作了進一步分析。

    作者指出,從基金總體減倉的情況看,無論在盤整期還是上升和下降期,「都有近三分之二的基金始終處於減倉階段」。在三個階段中均為淨賣出的基金有9只,均 是1999年上半年以前發行的基金,其減倉的主要原因可能在於:一是受到年終基金分紅的現金壓力;二是這些上年上市的基金倉位一直較重,尤其是一些基金的 重倉股流動性較差,在年初的行情中借科技股走強大量減持重倉股票;三是部分基金對後市看法比較謹慎,特別是在滬市創歷史新高後大量減持股票,例如基金興和 4月12日在滬市拋出股票市值3.77億元,創下單日基金賣出股票金額最高記錄。三個階段總體為淨買入的基金有9只,除了基金普惠以外,均為新上市的基 金。此外,在滬市的上升階段,淨買入的基金除了新上市的基金天元、漢興、景福、景陽、景博、同盛和1998年上市的基金普惠等7只,其餘15只基金均為淨 賣出,15只基金的淨賣出金額超過65億元。

    作者的結論是:「這表明了基金對後市的看法並不樂觀。」

    在分析基金交易的進度時,作者又指出,在22只基金中,除了新上市的基金景福和基金漢興,樣本總區間為淨賣出的基金裕陽、裕隆、景宏、漢盛、泰和、同益、 普豐、金泰、安信、安順、興和、興華和開元13只基金中,主要減倉都發生在樣本期間的第三階段,即1348點到1832點之間。其中第三階段減倉幅度相對 最低的基金興華也有46%。這同樣表明基金對後市的不樂觀看法。

    作者介紹說,在樣本總區間為淨買入的7只基金中,新上市的基金裕元、景博、景陽、金鑫和天元的建倉主要完成在第二階段下跌期,對基金的業績較為有利;基金 同盛第二階段完成了41%的建倉,相對並不十分有利;基金普惠在第三階段增倉佔整個樣本期間淨買入的99%,這在1998年期間上市的諸基金中截然不同。

    以上還只是「宏觀」面上的統計。接下來,作者又對「中觀」作了一番實證研究。他的方法,是研究上證指數漲跌幅較大的交易日(報告名之為「事件日」)基金交易行為可能會對大盤產生的影響(參見附表「事件日的基金買賣行為」【原圖缺失】)。由於研究期間包括上升和下跌兩個階段,作者確定上升期的漲跌幅在40點以上為事件日,下跌和盤整期的漲跌幅在30點以上為事件日。

    經過研究,作者發現在盤整期和下跌期的事件日中,基金均為淨賣出,尤其是漲跌幅103點的9月9日和漲幅54點的10月27日,參與交易基金的淨賣出金額 最高,分別為17176萬元和17448萬元;而在上揚55.8點的8月19日,參與賣出的基金在總數及交易額上都相對較少。他認為,這說明「9月9日以 前是盤整期,大多數基金對大勢的走勢判斷還不明朗,而在9月9日以後,對大勢判斷趨於一致,認為在政策底部探明之前,大勢基本不會好轉」。

    作者通過研究還發現,在12月27日之後的上升期,參與交易的基金家數明顯增多,而且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新的基金入市對前4個事件日整體基金對大勢的穩 定作用至關重要。第二,在扣除新的基金入市的影響後,上升期的15個事件日中,除了2000年3月17日和3月27日的上漲日,基金整體均為淨賣出。這說 明在大盤上升期,尤其在漲跌幅超過40點的事件日中,基金總體為淨賣出,即一直處於減倉中;其中在1月12日淨減倉淨額超過10億元,佔當日滬市股票交易 額的6.6%,對當日滬市下跌起著一定推動作用。

    很顯然,定量分析的事實使我們看到,至少在1999年8月至2000年4月底的「樣本期間」,基金穩定市場的作用並不顯著。相反,就總體而言,基金在大盤處於下跌期中,一般借高位反彈減倉;而上升期中,則一直處於顯著的減倉過程中。


    【2】「對倒」--製造虛假的成交量

    或許,更長期的觀察可以說明基金仍有穩定市場的作用?然而,從報告中進一步披露的證券投資基金減倉手法中,我們仍難以得出肯定性的結論。

    眾所周知,要將一種商品賣出去,必須有人來買。如果買家和賣家的需求和供給差不多,價格和交易行為都會十分穩定。可惜的是,市場經常會產生供不應求或求不 應供的現象。當求不應供的時候,商家只能靠降價來吸引顧客,甚至不得不「大甩賣」。股票也是一種商品,被迫低價拋售股票亦即「割肉」。但是,由於「買漲不 賣跌」的顧客心理,「割肉」也未必有人買,做鬼的辦法就是自己做托。在證券市場上,這種做法被稱為「對倒」,系嚴重違法行為。

    「對倒」,自己買賣自己的股票,目的是製造虛假的成交量。過去股市中的一句格言:「只有成交量不會騙人。」因為價格比較容易操縱,如某隻股票的開盤價、最 高價、最低價和收盤價都較易由人來操控,但要操控成交量則較為困難。所以市場中人經常說「縮量」或「無量」上升下跌,意即成交量沒有配合,會令人缺乏興 趣。而一旦價格變動與成交量同步,則會引起投資者--當然也包括投機者的注意,被認為某隻股票的基本面發生了變化,而且流動性好,適宜參與。

    現在的情形已經有了變化。因為自買自賣式的「對倒」發展起來,而一旦在對倒操縱下的虛假繁榮出現,其他投資人在盤面上很難識別。這是機構利用大額資金和持股量優勢改採取的惡劣行為,在任何股市中都會被指為操縱市場甚至欺詐。這在我國的
《證券法》中也有明確的界定和判斷。

    此外,按照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第一百八十二條的規定,這些行為屬於操縱證券交易價格
,獲取不正當利益或者轉嫁風險,應該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令人遺憾的是,從這份報告的分析看來,大部分基金都發生了「對倒」行為。

    在第一次研究中,作者就發現,從1999年8月9日到12月3日的80個交易日中,同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多家基金進行同一隻股票的同時增倉、減倉或有增 有減所涉及的股票有76只,自身對倒的7只,基金間雙向倒倉的11只。此外,經對參與交易的基金管理公司分析,博時基金管理公司和國泰基金管理公司存在較 多的雙向倒倉行為。這主要在於這兩家公司在研究期間均有一隻新的基金入市,可以通過「舊減新接」的方法減輕原有基金的倉位壓力。而且因為博時管理的基金裕 元規模較小,對倒主要集中在基金裕隆和裕陽之間,規模一般在十幾萬股到幾十萬股之間;國泰管理的金鑫規模較大,與金泰的對倒規模可高達日300多萬股,這 主要體現在北京城建和愛建股份兩隻股票中。作者還指出,博時和大成管理的基金存在著較多的自身對倒行為,主要集中在這些基金的重倉品種中。

    第二次研究從1999年12月3日擴展至2000年4月28日,其間基金共同減倉、增倉或有增有減涉及的股票140只。作者的分析表明:(1)2家以上 (含2家)基金管理公司共同增倉或減倉的股票57只,其中基金參與配售的新股17只,除了2只新股,參與交易的基金均是在配售上市日拋出股票;基金重倉的 科技股11只,重組概念股6只,其餘主要是國企大盤股。(2)除了基金泰和,其餘基金在17只新股配售上市當日均有減倉行為。(3)博時基金管理公司、南 方基金管理公司、國泰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多家基金存在著較多的自身對倒行為,且品種主要集中在重倉股票中;嘉實基金管理公司沒有對倒行為;其他6家基金管 理公司均有自身對倒行為。(參見附表「基金共同增減倉及對倒情況」【原圖缺失】)(4)在本次研究期間,沒有雙向倒倉行為。

    作者還將兩次研究的結果進行了綜合分析,發現:(1)從新股配售來看,除了基金泰和,其餘基金一般在配售上市的首日或次日拋出配售新股;(2)除嘉實基金 管理公司,其他基金管理公司都存在著一定的自身對倒行為;其中,博時、南方和國泰的自身對倒較為嚴重,對倒品種仍然集中在重倉股票中,例如博時的國脈通 信、清華同方,南方的南京高科、東方通信,國泰的第一百貨、愛建股份等,這對基金維持或提高淨值有著重要作用;(3)同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多家基金存 在明顯的共同減倉或建倉行為,其中博時、南方和長盛基金管理公司涉及的股票家數較多,對於共同建倉的基金,對提高基金持股集中度、通過維持或提高重倉股票 股價、提高或穩定基金淨值有重要作用;(4)第二次研究沒有發現雙向倒倉行為,主要體現在新入市的漢興和景福基金上,原因可能在於前次研究期間在大盤下跌 期,倉位較重的老的基金壓力較大;此次研究期間在大盤上升期,倉位較重的基金壓力不大。


    【3】「倒倉」--更能迷惑人的操縱行為

    上述引用的報告中還有「倒倉」的概念,即甲、乙雙方通過事先約定的價格、數量和時間,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行為。

    由於這裡所涉及的甲方、乙方是同一家管理公司的兩隻基金,也有自買自賣的意思,也稱雙向對倒。

    事實上,倒倉在市場中時有發生。我們還可以寬泛地描述這樣的現象,即使雙方在價格、數量和時間上沒有事先約定,由於對某隻股票的價格空間有分歧,也可以出現甲方將手中持有的大量股票拋售給乙方的現象。

    但是,這樣「倒倉」對甲方而言經常是求之不得的事。因為做莊的人都知道,從收集籌碼(股票)到將股價拉抬至高位,僅僅是完成任務的一半;最困難的事是如何 將籌碼拋給別人,最終變現。所以,市場上流傳著許多故事:莊家糊裡糊塗地吃進許多股票,卻怎麼也走不了,最後做莊做成了大股東,進了董事會。

    所以,一家基金公司管理的兩家基金相互倒倉,無疑解決了先上市的基金的流動問題,又不影響甚至可以提高淨值,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我們需要觀察的是,及至開放式基金出現,是不是會再將封閉式基金的大量股票倒給後者?

    倒倉比對倒在市場上更容易讓普遍投資者看不懂。既然要倒倉,股票交易一定放量,但股價的波動卻不一定很大,投資者稍有動搖,也被倒出去了(因為倒倉的價位一般較高,大家疑為莊家出貨)。

    在第一次研究中,作者如是描述「倒倉」的交易特徵:

    「從股價的波動性分析,大規模百萬股以上的倒倉中,雖然倒倉量佔了當日交易量的較大比重,但股票價格的波動並不明顯,均在2%以內。在自身對導(即對倒, 為報告作者筆誤,下不贅述--編者注)中,除少數交易清淡日外,大多交易日的對導淨額佔當日成交量的比重較小,對價格不產生顯著影響。」

    第一份研究中還描述了兩家或兩家以上同「字號」的基金如何「增倉」和「減倉」:

    「在增倉的行為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以一家基金為主,其他基金進行輔助建倉,在大成和博時管理的基金中較為多見;一是兩家基金建倉總量差異不大,有的 只是小規模買入,有的共同持倉籌碼較高。而在交易行為中,一種是一家基金進行個股的經常性買賣,一家基金進行時機性買賣,如防止深幅下跌或波動性過大的時 機性買賣,在博時的基金中相對較多;一種是一家基金先大規模買入,完成建倉後,多家基金再間斷性小規模買入,在大成管理的基金中相對較多。在共同減倉的行 為中,主要是多家同時較大規模的減倉較為多見。」


    【4】「獨立性」--一個搖搖欲墜的幻覺

    從對倒到倒倉,乍一看都是為了基金投資人的利益。不過,當倒倉行為頻繁出現時,人們不可能不會想到,這種倒倉不僅可以發生在同一公司的兩隻基金之間,也可在更大範圍實現利益目的。這就牽涉到了基金的定位。

    作者在論述基金的定位時,認為「如果基金發展為股東或發起人服務,那麼基金的獨立性就很成問題。非理性操作例如高位『接倉』等就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

    這裡已經在對基金的機制發問。當年第一批基金成立時,市場上就曾質疑其是否會應合股東或發起人而出現倒倉行為,現在作者提出了同樣的疑問。

    他還指出,保持基金的獨立性是衡量維護投資者利益的重要標準。由於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多是由證券公司發起,其獨立性相對較差,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與其發起人 共同建倉的行為。其中,南方管理公司的基金天元和開元的獨立性較差,在南京高科、飛樂股份、江蘇工藝等重倉股上,與其發起人南方證券存在著共同建倉行為; 博時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獨立性也較差,與第一食品等存在著共同建倉行為;國泰管理公司、長盛管理公司、華夏管理公司、大成管理公司的獨立性相對較差; 華安管理公司、嘉實管理公司、鵬華管理公司的獨立性較好;富國管理公司的漢興和漢盛在泰山旅遊上存在著高位買入股票,其獨立性也較差。

    雖然在研究期間並未發現基金與股東或發起人相互倒倉的直接事例,但從兩者共同建倉的合作關係看,從基金雙向倒倉時的肆無忌憚看,人們很難相信在機制上並未 獨立運作的基金與其股東和發起人之間沒有更嚴重的違法聯手作莊行為。特別是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幾乎都是以證券公司為母體,基金與發起人關係過分密切,公司決 策人員主要來自大券商高層,交易經理大多來自券商自營盤的操作人員。

    有人形象地將基金管理公司比喻成大券商的「資產管理二部」,事實上這是並不過分的。

    對基金持有人造成損害的,可能是關聯交易和內部人交易;但由於基金經理的權利和責任不對稱,倒倉還可能以更惡劣的方式發生。

    《財經》記者在採訪中獲悉,證券投資基金在一隻股票股價高位接盤的情形在市場上並不鮮見。一個場景在市場口口相傳:在熱氣騰騰的桑拿浴房中,談判的雙方「坦誠相見」,沒有錄音或者洩密的可能,希望基金接盤的機構開出價碼,「每接我一股,我給你個人一塊錢」。

    據說,基金高位接盤的市場行情是:每股一元起,甚至有每股十元的情形。全部現金,支付給個人,不用任何單據與簽字。不少擁有巨額資金使用權的基金經理都有機會接到這類約會的電話和來訪。

    從理論上講,「投資基金三角」--持有人、管理人、託管人之間是靠基金契約來調整各自的權利義務關係的--持有人持有基金資產,管理人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託管人託管基金資產,它們的背後分別體現著所有權、經營權和保管監督權。

    但是,由於基金持有人高度分散,有的基金達五六十萬人,召開持有人大會的成本及難度均很大,重要事項審議所需要的50%以上表決權很難湊齊,因此持有人對 基金管理公司實際上較少監督與制約;而國有商業銀行作為託管人,基本上是「無為而治」的態度,地位超脫,監督不多。

    由於制度方面的因素,基金運作的內部監控和外部監控都遠遠達不到應有的力度。其實倒倉早已在眾多投資者的意料之中;見怪不怪,這才是證券投資基金真正的悲哀。


    【5】「淨值遊戲」--不僅僅是表面的欺瞞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基金為了互相攀比,採取對倒、倒倉等手段將股價做高,提高自己管理的基金淨值。這是否能夠得出結論,為淨值而對倒的僅僅是在「表面」上欺瞞投資者呢?問題不那麼簡單。

    第一,目前基金都是封閉式基金,以對倒來提高淨值,似乎只能說是「徒慕虛榮」。但今後一旦管理開放式基金,由於其規模隨業績的好壞而增減,如果繼續以此手法提高業績,就與上市公司做假賬虛增業績、吸引投資者如出一轍。

    第二,表面上提高淨值,最後的客觀結果還是為了方便出貨。很多人有一個誤解,以為股價在高位下跌且無量,就把莊家也給套住了。其實,在很多情況下並非如 此。因為如果莊家在上升的階段反覆洗盤,亦即經常高拋低吸,作階段性的盈利,而且時間足夠長,到了最後,它的成本已經極低。此時,即時股價暴跌,它仍有一 倍甚至幾倍的利潤。

    這樣,若股價跌了1/3,很多投資者以為可以搶反彈了,莊家就可以把股票賣給他們;若股價又跌了1/2,更多的人以為見底了,又進去了,莊家再把股票賣給他們。最後,莊家仍大有斬獲。

    其實,這種利用「高價幻覺」的手法至少在1929年前的美國股市中就已經出現,並被當時的投機者記錄下來。

    由於除了嘉實基金管理公司,其餘9家基金管理公司都管理著2家以上的基金,市場人士通過各種跡象早就在推測,同樣「字頭」的基金極有可能發生倒倉行為,只是沒有確切證據,更不知道數量有多少。此次專題研究披露了有價值的信息,證實了識者的估計。

    另外,市場上對基金獲得的種種配售優惠的非議也並非沒有道理。報告中指出,基金大多是在配售股上市日即拋出。這麼簡單的一級、二級市場套利行為,並不需要理財專家的慧眼。

    將對倒直接用於提高淨值是基金特有的做法。過去的莊家或機構由於沒必要公佈自己的經營業績,所以一般不會這樣做。然而,由於股票質押貸款的合法出現,機構 質押的股票市值與質押的款項的數量正成比。如不嚴加監控,莊家機構極有可能出現類似基金為淨值而進行的對倒行為。


    【6】「投資組合公告」--信息誤導愈演愈烈

    《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實施準則第五條證券投資基金信息披露指引中規定,基金管理人應當在每個基金會計年度結束後90日內編制完成年度報告;於每個 會計年度的前6個月結束後60日內編制完成中期報告;投資組合公告每季度公佈一次,應在公告截止日後15個工作日內公告。

    在這90、60、15日的工作期內,沒有法規限制投資基金的倉位不准變化,也沒有法規要求這種變化應該進行公告。於是,在投資基金進行公告的日子裡,投資者看到的證券投資基金公告中持有股票的信息並不是「現在時」或者「現在進行時」,很可能已經變成了「過去時」。

    但和許多猜想一樣,「事出有因,查無實據」,我們難以知道基金在「現在時」變為「過去時」的日子裡,特別是季度投資組合公佈的15天時間差中,究竟幹了些什麼。

    根據目前讀到的基金行為研究報告,可以獲知基金在公告前的15天中作為多多,其持倉情況已有很大改變。這種「失真率」有日益擴大的趨勢,而且極易在市場上造成信息誤導。

    作者在第一次研究中以1999年9月30日基金在滬市的重倉股為例,發現在公告基準日到公告日期間,76家基金重倉股中,存在著明顯減倉或增倉(同公告日 重倉金額相比在5%以上的)的股票18家,佔全部樣本的24%。因此可以說,基金公告日存在著20%左右的信息誤導效應。

    在第二次研究中,作者增加了對1999年12月31日和2000年3月31日兩次基金投資組合中重倉股的信息披露研究,而整體期間包括了大盤的上升和下跌期間,因此更具有說服力。

    研究顯示,基金在公告基準日到公告日顯著增減倉樣本佔滬市重倉樣本的比例,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依次為15%、34%和32%;而基金在公告基準日到公告日後11個交易日內顯著減倉樣本佔滬市重倉樣本的比例,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依次為24%、56%和34%。

    研究把公告基準日到公告日之間的信息誤導定義為狹義的信息誤導,把公告基準日到公告日後11個交易日內的信息誤導定義為廣義的信息誤導,發現狹義基金信息 誤導有加重的趨勢。1999年9月30日有15%的樣本在公告日前已經發生顯著增減倉行為,而在隨後的兩次公告中,顯著增減倉的樣本比例上升到30%以 上;從時間序列看,基金利用公佈投資組合的時機增減倉,越來越側重在公告日前增倉或減倉,例如在1999年12月31日和2000年3月31日連續公告投 資組合的基金重倉樣本中,在公告前發生減倉或增倉的樣本與公告日後11個交易上內減倉或增倉的樣本之比,前者為38:54,後者為52:16。

    進而觀察基金管理公司,研究又告訴人們,在三次公佈投資組合的基金中,嘉實基金管理的基金泰和信息披露沒有誤導性,國泰管理的基金金泰和金鑫、南方管理的 開元、華夏管理的基金興華和興和、博時管理的基金裕隆和裕陽、富國管理的基金漢盛,其信息披露的誤導性最強;鵬華管理的普惠和普豐、長盛管理的同益、大成 管理的景宏、華安管理的安順和安信,其信息披露的誤導性相對較弱。

    有人也許會認為,這是基金在合理利用「規則」。我們認為,至少有必要讓投資者瞭解基金在如何利用「規則」。以後投資者們要各自小心,千萬別輕信「基金是理財專家,所以它們的長期投資或看好的股票是值得理性投資的」的論調了。

    無論如何,報告作者有關將15個工作日改為5個工作日的建議,是值得中國證監會的有關部門採納的。

    就信息披露一項而言,在該報告作者進行研究之後,市場的監管制度又有所更新。今年5月,中國證監會發佈《證券投資基金信息披露指引》補充通知。該通知規 定,基金中報、年報需列示按市值佔基金資產淨值比例大小排序的所有股票明細,至少應當包括股票名稱、數量、市值、佔基金資產淨值之比;基金需列示報告期內 新增及剔除的所有股票明細,至少應當包括股票名稱、數量。

    然而,政策剛剛下發,對策已經產生。廈門聯合信託投資公司的胡立峰對此頗有研究,這又證實了基金行為研究報告的作者所揭示的相關問題具有某種根本性。

    胡立峰仔細研究了26家證券投資基金按新規定所公佈的2000年中報後發現,證券投資基金信息披露上最大的問題,在於「報告期內新增及剔除的所有股票明細」。

    在各只基金的中報中,對此項的界定與解釋是(有的基金未解釋):本期新增股票包括股票期初為零、期末有餘額,買入賣出數量為報告期內累計買入賣出總量;本 期剔除的股票為期初有餘額、期末為零的股票或期初和期末都為零,但本報告期內有買賣的股票;買入賣出數量為報告期內累計買入賣出數量。顯然,各基金的「新 增與剔除股票」與持有人及市場想要的基金股票增減變動信息有很大區別。

    胡立峰舉出了非常方便的操作手法:如果一隻基金期初持有A股票1000萬股,報告期期末餘額1萬股,但在這次中報中卻不必披露累計買入賣出數量。因為這只 股票不屬於新增或者刪除的股票。「如果所有的基金都很『聰明',雖然大規模甚至完全出貨,但只要期末象徵性持有100股,就可以『逃避'信息披露,尤其是 關鍵性的重倉股可以『逃避'披露。」

    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據胡立峰介紹,基金裕陽就沒有披露風華高科、樂凱膠片、清華同方、電廣傳媒、東方鉭業、東大阿派在報告期內的累計成交量。 因為這6只個股期初、期末均有餘額,於是就可以不必披露了。而報告期間,風華高科有增發新股、樂凱膠片10轉增5、清華同方10轉增4、東大阿派10轉增 3,裕陽持股均有重大變動。這6只重倉股的市值高達12億元之多,期間可能創造了巨大的滾動成交量。

    按新《刑法》第一百八十一條規定:「編造並且傳播影響證券、期貨交易的虛假信息,擾亂證券、期貨交易市場,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

    雖然上述種種信息誤導行為沒有直接構成犯法,但至少涉嫌「傳播影響證券交易的虛假信息」。然而,證券市場中人在這方面很少感受到法制的威嚴,所以,政策總有對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95

基金黑幕新篇:基金公司總經理自揭四大手段

http://www.xyzlove.com/Transshipment/Finance/jjhmxp_jjgszjlzjsdsd/jjhmxp_jjgszjlzjsdsd.htm

四大手段耍弄投資人:基金公司和券商結盟「監守自盜」,價值投資更像「黑手坐莊」,同一旗下各基金聯手「抬轎子」,「割麥苗」式分紅方案誤導市場

─────────────────────────────────────────────────────────────────

 

基金黑幕新篇:基金公司总经理自揭四大手段
基金黑幕新篇:基金公司總經理自揭四大手段

  (2004年)6月25日公佈的最新開放式基金資產淨值日報表顯示:68只開放式基金(不包括貨幣市場基金)中,單位淨值跌破1元的已達44只。

開放式基金的業績窘境影響著大批新基金的銷售形勢。自今年5月始,開放式基金銷售急速下跌。新近成立的開放式基金中,金鷹中小盤精選基金首發規模僅為 5.4581億,招商先鋒基金16.042億,大成藍籌穩健基金22.338億,富國天益價值基金10.337億,國泰金馬穩健回報基金12.3億。

這與短短三個月前一個月內就創出兩隻百億規模基金的發行狀況對比,恍如隔世。

雪上加霜的因素接踵而來。本週,基金行業又爆出巨田基礎行業基金在新股市值配售時,存在異常申購情況。中國證監會基金監管部為此於6月22日(本週 二)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嚴格執行基金參與新股發行申購等有關投資規定,對近期基金違規申購新股及將國債回購資金違規用於股票投資的行為提出整改要求。

迅猛發展的國內基金業面臨的問題和困境還不止這些。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基金公司總經理近日接受《財經時報》專訪時,更透露出行業內的「四大怪狀」。

在他看來,證監會已經看到這些問題,卻未採取積極措施予以解決;「如果再無人挺身而出,痛斥基金行業內部的一些『公開秘密』,中國基金業的發展將岌岌可危」。


委託理財還是「監守自盜」?

基金公司通常按照管理的資產規模收取管理費,規模越大,管理費越多。如何在新基金發行時儘可能地擴大規模,是每家基金公司營銷的重點。2003年,基金發行的代銷渠道主要是商業銀行,這種情況在2004年被打破,券商漸漸成為各家基金公司新開拓的代銷生力軍。

一家券商銷售1億元開放式基金,手續費大致100萬元左右。但券商對銷售開放式基金的興趣,並不僅僅在手續費上。

記者在對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採訪時瞭解到,券商承諾基金公司銷售量的前提是基金公司向券商做出交易量承諾。有些基金公司承諾給券商10倍左右 的交易量,即券商銷售1億元開放式基金,基金公司在一年時間內要給券商做出10億元交易量,對應的券商佣金收入為200萬元左右。

有些情形下,基金公司甚至不惜與券商約定15倍、20倍乃至更高的交易量承諾。

《財經時報》在一份券商內部報告上看到,通過銷售基金帶來的基金分倉佣金收入,相當於新建十幾個營業部一年的利潤。

基金公司給予券商的這些銷售和分倉交易費用,無不包含著基金持有者的利益。這位基金經理坦言,一隻基金因為要給券商做出一定的交易量,不得不違背冠冕堂皇的「投資理念」,頻繁調動資金,並將投資風險轉嫁給基金持有人。

由於這樣的交易,原本屬於基金持有人的部分權益,通過基金管理者悄無聲息地轉移到了券商口袋。

2003年,整個A股市場的換手率為255%。根據各只基金的年報顯示,經歷了完整的2003年的70只基金,平均股票投資換手率為417%,是A股 平均值的近2倍。值得注意的是,417%的平均換手率發生在去年券商銷售比重不大,虛增交易量不算嚴重的情況下,那麼2004年的情況又會如何?


價值投資還是機構坐莊?

去年以來,眾多基金開始格外強調價值投資理念。他們以所謂「長期投資」的思路,取得的良好收益,曾經一度讓證券市場刮目相看。

時至今日,正當基金的投資理念被市場廣泛認同時,市場人士愕然發現,奉行「價值投資」理念的基金,正在大幅減持前期的「核心資產」,並在短期內大筆進出一些宣稱「將被長期持有」的重倉股。

有關資料顯示,在2004年底基金持倉最多的10只股票中,中國聯通、上海汽車、招商銀行、寶鋼股份等名列前茅。在多家基金的眼中,這些股票是具有「價值」的藍籌股,他們聲稱將「長期持有」。

但短短三個月的時間,今年一季度,他們的身價已經由基金經理眼中的「金礦」變成了一堆「石頭」:中國聯通成為基金減倉量最大的股票,合計減持量達到6.57億股,減持幅度超過44%

種種跡象讓人懷疑,基金投資究竟是「價值投資」,還是類似以前券商的「莊家做股」?

一位基金公司總經理指出,對於多數基金而言,波段操作仍是目前基金獲利的主要手段。有些基金在市場上不外乎炒一個「概念」扔一個「概念」,再去創造下一個炒作「概念」。

2003年的70只基金的平均股票投資換手率數據顯示,7只基金超過800%,其中4只甚至超過900%。據瞭解,國外基金的平均換手率只有70%至80%,國內基金如此之高讓人驚訝。


財富增長還是數字遊戲?

許多基金公司高層人員面對投資人時,經常放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們追求的是長期穩定的資本增值」。

可在現實中,許多基金一個月漲幅超過10%,下個月可能就跌去20%,基金「過山車」一樣的淨值表現,實在讓投資人心驚膽顫。

某基金公司總經理告訴《財經時報》,投資者有時很容易受到「一隻基金一個月就實現超過10%淨值增長率」的誘惑。他們通常會忽略,這10%的增長,或許是建立在去年幾近跌破面值的基礎之上。

他同時還向記者透露,有一些一直能維持高淨值的基金,其中也大有奧妙。一些基金公司為了樹立自己所謂的業績「標竿」,要麼通過旗下幾隻基金一起為某隻基金「抬轎子」。

基金分紅能為投資人帶來即得收益,也使投資人能夠將收益進行適當再分配,確保較為穩健的收益性。但是,國內一些基金公司為了賣出更多的新基金份額,宣稱自己基金的分紅次數如何多、收益如何高。

分析市場不難發現,這些「分紅」大部分具有「虛胖」嫌疑,或是分紅少次數多,或是在發行新基金時對公司旗下的老基金進行分紅。這些收益無非是基金持有者本來就該得到的利潤,但卻被冠以各種名號。

在某基金公司總經理看來,基金分紅不僅誤導投資人以分紅次數多少來衡量基金好壞,也使得基金公司為了保持分紅需要的現金,在投資中不敢進行較為充足而長期的投資,為保持較高的流動性而犧牲長期的收益,同時也使得投資人不能獲取更長時間複利收益,即所謂「利滾利」。

舉例而言,以10萬元資金投資年收益為18%的基金,如果連續投資4年,10萬就變成20萬;20萬繼續投資,4年後變成40萬,依次類推,10萬資 金不到20年就竄到150多萬。與此相對,如果將18%的收益每年都分紅,20年後,10萬元只能變成46萬。這個差異表明,頻繁分紅的受害者是基金持有 人。

在投資者急功近利,投資短期化的前提下,「割麥苗」式的分紅已經演變為基金公司的「圈錢」工具。

 基金業勿錯過「悔改時機」

  基金公司作假,基金經理私下和上市公司或莊家配合,幫助他們鎖倉等行為同樣在台灣發生過,人們漸漸地失去了對基金公司的信賴,造成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基金公司很難發行新基金;當基金公司知道「玩笑開不得」的時候再想調整為時已晚

曾經歷過台灣基金業發展歷程的景順長城基金公司總經理梁華棟在接受《財經時報》專訪時直言:同樣是新興市場,大陸的基金業現階段的許多現狀,與台灣基金業歷史上的混亂如出一轍。

梁華棟,1975年畢業於台灣輔仁大學經濟系,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99年獲田納西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1990年至1998年擔任景泰資產管理 亞洲公司首席代表及亞洲區董事,曾參與亞洲區有關基金及股票投資市場管理等決策事宜;1998年景順集團併購原景泰集團,即擔任景順集團亞洲區董事兼台灣 總經理。


台灣的前車之鑑

《財經時報》:大陸股票市場的發展歷程許多與台灣相似,您曾經目睹了台灣基金業怎樣的經驗教訓?

梁華棟:台灣的基金業從1986年開始,曾試行「特許制」,只有特殊關係才能拿到成立基金公司的指標,且成立基金公司一定要有兩家外資股東參與。這些外資股東來源於全球2200多家資產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的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等。

到上世紀90年代初,台灣逐漸發展到10家左右的基金公司。1993、1994年以後,台灣基金業全面開放,「特許制」改為「核准制」。只要夠資格就能申請成立基金管理公司。

正是這種全面開放,使得一夜間基金公司數量膨脹,惡性競爭導致不規範的市場行為隨之滋生。譬如,基金公司作假,基金經理私下和上市公司或莊家配合,幫助他們鎖倉等。

到1999年、2000年,很多投資者開始對基金公司不信任,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基金公司很難發行新基金,都要靠大股東的特殊關係運作才能發出。


兩個不利因素

《財經時報》:在您看來,兩岸基金業的發展是否遭遇了一些共同問題?

梁華棟:台灣基金業發生的一些問題,我覺得在大陸都已重現,這非常要命。而且大陸基金市場在兩個方面較台灣更為不利:

一是大陸基金業一開始只向內資開放,而內資公司通常對於資產管理業務沒有經驗。值得強調的是,資產管理是依靠過去不斷的管理累積經驗,才能在這個行業 樹立真正規範的基礎;此外,大陸基金市場發展速度和競爭程度遠較台灣快得多也慘烈得多。大陸的開放式基金至今只有三年的歷史,基金市場還有很多方面沒有完 全真正地步入正軌。

市場擴張速度太快,會帶來一連串隱憂。比如,銀行的客戶經理有多少人真正瞭解基金產品、風險觀念或理財觀念?在沒有培育成熟前,這些客戶經理很容易錯誤引導投資者,這些錯誤理念帶來的損失,最終買單人是整個基金業。


別錯過悔改的時機

《財經時報》:這種緊張延續下去,會出現何種局面?

梁華棟:大陸基金公司現在已經面臨洗牌,面臨優勝劣汰。再過一陣子,比如一兩年,大陸基金業一定會出現這種狀況:好的基金公司越來越大,差的基金公司不再有機會。到時候,基金公司會知道「玩笑開不得」,但當他們發現生存有了問題,然後才開始調整自己內部,時機已晚。

仔細分析,基金公司基本空無一物,最重要的是信譽。真正讓大家投資的是這家公司領導班子、分析人員的思維和理念。不能把基金當做一個簡單的商品去賣,那是很短期的交易行為,基金公司一定要用很健康的思維,去規劃公司的長期發展。

《財經時報》:如何解決基金業目前所處的困境?關鍵何在?

梁華棟:這需要整個市場參與者共同努力。首先要完善資本市場各項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尤其是在目前基金行業法律法規很不全面的情況下更應如此,儘量避免一些惡性競爭產生,維護市場的純潔。

其次,基金公司應當遵守遊戲規則,嚴格自律,努力配合監管機構,建立合理的市場環境。同時,發揮自己的特長,努力創新豐富市場,並指導投資者正確認識基金和基金公司。

投資者也應當參與這個市場,因為他們是市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正在成長中的個人基金投資者市場中,其理念的不成熟導致一些問題難以解決。個人投資者應學習基金知識,用更理性的眼光看待基金投資;媒體以及基金公司和監管部門也應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96

重慶移動招標黑幕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14/100314078.html

 沈長富的受審,讓全球最大電信運營商的招標黑幕一角被曝光。

  10月10日,中移動重慶公司原董事長、總經理沈長富因涉嫌受賄在重慶受審。他是中移動在今年出庭受審的第五位中高層。此前,中移動原黨組書記、副總經理張春江,中移動原黨組成員、人力資源部總經理施萬中,四川移動原董事長、總經理李華已相繼被判死緩。

  根據檢方的指控,1990年至2010年期間,沈長富先後利用擔任重慶市電信局無線分局局長、重慶市電信局副局長、重慶移動總經理、重慶移動董事長等職務便利,在設備供應、股份轉讓、工程承攬等方面為他人謀取不當利益,收受財物折合人民幣3616萬餘元。

  賄賂主要來自華為、愛立信和四川冠達通信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四川冠達)等通信製造商和設備維護商。其中,愛立信涉嫌行賄的時間最長、金額最大。在1996年到2010年的13年間,沈長富先後收到來自愛立信的賄賂折合人民幣1747萬餘元。

  而華為涉嫌的行賄方式最為隱蔽。自2003年末到2010年,華為以發放工資和福利待遇等方式,給早已不在華為上班的沈長富之子沈俊成(又名沈力)發放131萬餘元所謂的工資、獎金和公司股票分紅。

  縱觀整個案件,沈長富跟這些涉案公司的利益輸送,都圍繞中移動的邀標制度展開。自2005年以後,邀標已不為中移動內部規定所允許,但沈長富稱,至案發,重慶移動仍行使邀標。他則利用手中權力,將涉嫌行賄的公司納入邀標範圍,最終中標獲利。

層層勾連

  沈長富1951年5月生,重慶市墊江縣人。重慶移動前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下鄉做過知青,自稱毫無背景。自1971年3月起,他到重慶市電信局任機務員,從事多年無線通訊工作,1992年8月升任為重慶市電信局無線通訊分局局長。

  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第一輪電信改革中,移動業務從中國電信中拆分出來。自1999年9月重慶移動成立後,沈長富始終擔任公司負責人,直至受中移動腐敗窩案牽連落馬。

  在張春江下台、張銳涉案之後,擔任四川移動數據部總經理的李向東出逃,加速了李華的落馬。李華落馬牽出了毛節琦,最終導致沈長富也隨之被逮捕。

  毛節琦是香港長遠貿易株式會社總經理。1985年,香港長遠貿易株式會社與愛立信總部簽訂合同,擔任愛立信總部的高級顧問,毛節琦負責中國市 場。急於佔領電信設備市場的他走上了行賄路,他給執掌四川移動的李華送上1173萬餘元,向沈長富送上1747萬餘元,均為兩者受賄最大金額。

牽出華為

  跟愛立信共同涉案的還有國內知名通訊器材供應商華為。檢方指控沈長富間接收受來自華為的賄賂131萬餘元。其在2003年到2010年的公司決策層會議上,同意購買的華為公司產品和服務總金額達到27.745億元。

  沈長富跟華為的聯繫以其兒子沈俊成為紐帶。2003年,沈俊成從英國大學畢業回國。此後不久,沈長富在跟華為重慶辦事處代表談生意時,提出將自己的兒子安排到華為上班,華為方面同意。出於避嫌考慮,華為將沈俊成放到成都而不是重慶入職。

  據華為總部、重慶代表處、成都代表處等相關人員證詞,沈俊成當年12月至該公司深圳總部報到後,參加了幾天培訓就調入華為成都代表處,2004 年1月即離開華為。此後,華為卻將已事實離職的沈俊成的工作關係轉到瀋陽代表處,繼續為其發放工資和獎金。而按照華為的內部管理規範,如果員工無故缺席三 天即按自動離職處理。

  華為多位管理層證詞稱,給不在職的沈俊成發放薪酬,根本原因是考慮到其父是重慶移動董事長,通過他可以得到設備採購方面的照顧。這點亦得沈長富承認。

  根據警方的筆錄,沈長富稱在任期間給了華為特別關照,最終使華為從當初只有一個產品在重慶移動銷售,到現在2G產品在重慶移動市場份額排名第二,同時3G產品市場份額最大,佔70%以上。

  沈長富說,他對華為產品在重慶移動的增長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他給下屬「打招呼」,他對以華為為供應方的採購方案一般都給予「綠燈」,還授權有關部門負責人跟華為簽訂合同。

貪念之禍

  作為父親,沈長富一直希望兒子能在華為發展,他還希望曾在英國留過學的兒子能到華為法國代表處上班。但執意要做生意的沈俊成,未能遂其心願。

  在2004年下半年某日,沈俊成對父親說,自己出來做事了,已不可能回華為上班,但華為公司還在給他發放工資福利,他不想再在華為公司領取這些福利了,讓沈長富給華為公司打招呼,將工作關係解除。沈長富說自己一時起了貪心便沒有去解決此事。

  沈俊成離開華為後,與成都東訊電子工程公司負責人劉衛創辦四川冠達,同時獲得55%份額的乾股,價值66萬元。在公司運行後,為避嫌,沈俊成姑父代持其股份。

  據劉衛口供,2004年成立四川冠達後,他即告訴沈長富,自己跟沈俊成組建了新公司,業務包括移動通信基站業務維護等。此時重慶移動正準備對萬 州片區基站維護進行招標,但要求投標公司有經驗。劉衛為此找到沈長富,表示公司剛成立,還沒有業績,希望在招標方面給予關照。沈長富當時回答說,「好!我 知道了。」

  在庭審期間,沈長富自稱中移動自上而下都採取項目邀標制,而不是招標制。邀請招標是相對於公開招標而言的特別招標形式。根據中國相關法律規定, 有如下五種情況經批準可以進行邀請招標:項目技術複雜或有特殊要求,只有少量幾家潛在投標人可供選擇的;受自然地域環境限制的;涉及國家安全、國家機密或 搶險救災,適宜招標但不宜公開招標的;擬公開招標的費用與項目的價值相比不值得的;法律、法規規定不宜公開招標的。

  在2004年之前,中移動採用的是各地區分散採購,大部分設備採購都是由各省公司獨立完成,地方公司甚至縣級公司都有很大獨立採購權,邀標相當 普遍。一個直接的後果是中移動各地區採購同一產品的價格不統一,採購成本偏高,且全網技術標準不統一,質量良莠不齊,原因便在於各地區移動公司個人收受中 間費用。

  2004年,中移動決定開始集中化採購,即集團、省兩級集中採購,2005年起全國推行,逐漸取代了過去的地區採購和邀標。據中國移動數據,截 至2010年,已經有超過95%的電信設備通過兩級集采完成,直接邀標的設備不超過10%。但公開招標設有「預審」程序,往往先被審掉一大批,最後可參與 投標的仍是常見的十來家企業。

  改革後的省級公司仍有很大權力,尤其是人口大省和經濟發達大省,因為中移動是根據省級公司申報的數量和廠商需求來分配各省市採購量的。很多供應 商即便通過集團公司的集采,仍需到各省去打通關係、逐一突破,以保持供應的穩定性,尤其是四川、重慶這樣的需求大區。除設備集中採購之外,基站代維基本仍 由省級移動自己邀標。一些交易所涉數額動輒數十億元,省級移動公司一把手之權重可想而知。

  據沈長富辯解稱,直至其下台,邀標制仍是中移動「上上下下」在設備採購和工程項目招標上的主要做法。「因此,邀請誰參與、不邀請誰參與是我的權力」。在確定邀標範圍後,職位如他者還可以建議中標,即通過主持決策層會議強制讓行賄者中標。

  沈長富曾向下屬移動公司副總秦大斌特別提到,希望交由四川冠達試點重慶移動基站維護工作,最終該公司獲得該片區1000多個基站的維護工作,獲 利超2000萬元,利潤率超過40%。到2007年,四川冠達在萬州片區獲得的基站維護數量,已經達到2500多個,較2004年增長了1.5倍。在 2008年和2009年,該公司再次以試點方式陸續接手了重慶市主城片區白市驛試點及長壽片區共360多個基站的代維工作。

  檢方指四川冠達借此盈利至少2360萬元,而沈長富被指控受賄3000多萬元,主動交贓卻高達4000多萬元。

  案發後,除愛立信受賄情節外,沈長富幾乎主動交代了其他全部罪行。在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出庭受審後,他與兒子沈俊成正等待一審宣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66

23億票據驚天黑幕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2286.html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秦穎】10月24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姚尚加案,一起特大票據詐騙的案件逐漸浮出水面。

根據公訴人的指控,在2002年4月至2010年10月期間,姚尚加向共計21名個人及單位,採用高息借款和非法借取銀行承兌匯票貼現等方法,吸收資金共計4億餘元,至案發尚有1.2億餘元無法說清去向,尚未歸還。

根據姚尚加公司員工提供的賬外資料顯示,在2010年8月至9月這短短的兩個月裡,姚尚加收到的銀行承兌匯票達到23億餘元!

審計報告表明,姚尚加名下的公司,至2010年8月31日,資產總計僅為234萬餘元,但其對外負債卻達1.3億餘元。除經營性收支外,姚公司的借貸資金量,月平均超過億元!

「其實除了上面21名個人及單位報案外,還有不少債權人沒有報案的,所以牽涉的資金可能遠遠不止這些。」一位債權人告訴本刊記者。

保險箱被盜 500萬元取信資金圈

那麼姚尚加究竟是何人?做幾百萬的玻璃生意,怎麼能運作數十億元的資金呢?

資料顯示,姚尚加,1969年出生,小學文化,安徽壽縣人。細究起來,他的生意做得也不大。

「我曾聽他老婆講,兩人在安徽壽縣的時候是挑糞的,上世紀90年代來上海,當時沒有錢,帶了二十幾塊錢過來。」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姚尚加年輕的時候人蠻勤奮,也肯吃苦,騎著自行車到處做銷售,攢了幾十萬元以後開始開公司。」

上述公司即是姚尚加在2002年4月註冊的公司,名稱是上海振璃貿易有限公司(下稱「振璃公司」)。但和很多投機取巧的生意人一樣,姚尚加註冊這家公司的註冊資金需50萬元並沒有到位,而是找了家中介公司,支付了一兩萬元的中介費用搞定。

「當時自有資金大概40萬元左右。」姚尚加在法庭坦言,「但這種做法很普遍,也沒有多考慮。」

剛開始,姚尚加老老實實做了一段時間的玻璃生意。但是玻璃批發的生意利潤畢竟有限,什麼辦法能讓財富迅速擴張呢?一年多後,當姚尚加在做生意接觸到客戶給的「承兌匯票」後,一個快速擴充財富的夢想迅速在他的腦海裡升騰。

「引他進門的是一個叫曹文榮的人,這個人本身也是做票據生意的,他們之間的關係密切。」上述知情人士談道。

在民間,承兌匯票因為具有遠期兌付的特點,而常常在匯票尚未到期前私下貼現轉讓。這種私下貼現轉讓手續較正規銀行簡便,且貼現費用相對較低,但並不具合法性,屬於擺不上檯面的「私下交易」。

曹文榮從事的正是這私下交易的生意,靠的是賺取「貼現」的利差。但姚尚加卻有所不同。

姚尚加的模式是,收取大量承兌匯票,用自己公司開具的遠期支票做抵押,以低息或無息來兌換承兌匯票,但拿到承兌匯票後並非等到期兌換,而是將其拿給下家繼續貼現兌換。貼低息買入、賠高息賣出,這顯然是一筆虧本買賣,但卻可以套取大量現金。

一開始,姚尚加開具出去的支票是非常有信譽的,100%能夠兌現,這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姚尚加、相信姚尚加,也讓後來有幾個和姚尚加合作有6年以上的長期客戶,輕易被騙數千萬元。

「姚尚加的出名頗為傳奇。2008年前後,聽說曹文榮被偷了一隻保險箱,裡面應該有不少票據。當時很多人欠曹文榮錢就因此沒還,但聽說只有姚尚加一 個人照例還了500多萬元。這件事以後,姚尚加就在上海的資金圈子出名了,大家口口相傳,有的人甚至打聽到姚尚加要把錢交給他處理。」一位債權人告訴記 者。

隨著到姚尚加「處理」承兌匯票的人越來越多,註冊資金僅50萬元的振璃公司所開具的支票已遠遠不能滿足開票要求,此時姚尚加又通過中介幫忙的方式,受讓常州九馳物資有限公司,專門用於開具兌換承兌匯票所需的發票。

而此時相信姚尚加的人也越來越多。一位叫王萍的債權人,自2006年開始,就和姚尚加有匯票貼現業務的往來。姚總是對王平說,自己需要用承兌匯票進貨,每月有上千萬的進貨量,因此王有多少匯票他都收。光王平一人,前後就有數百張承兌匯票交給姚打理。

另一位來自浙江慈溪的債權人徐華峰,則是姚尚加在匯票的背書中發現後自己主動聯繫上的。姚以2.1%的貼現率給徐提供現金,徐也陸續給姚提供了高達1.24億元左右的承兌匯票。

中年婦女抽資 23億元票據遊戲終結

矛盾始終存在。通過貼低息買入、賠高息賣出,姚尚加的盈利模式到底在哪裡呢?還是他根本就沒有盈利模式?

徐小英是姚尚加案中的一位關鍵人物。常州九馳物資有限公司就是原屬徐小英名下的公司。2007年開始,徐小英開始幫姚尚加做承兌匯票的貼現業務。根 據檢察機關提供的振璃公司出納張玉珠的證言,最高峰時,幾乎每個禮拜都交給徐小英1億餘元的承兌匯票,而徐將這些匯票轉手貼息兌現後,每次能從中收取 300萬-400萬元的手續費。

徐小英處理的這些票據,一般貼息1.5%-2.2%不等。以平均2%貼息率、最高峰時吸收23億元匯票計算,僅倒貼入的金額就達4600萬元,這還 不算給徐小英及其他人的手續費。雖然能大量兌現現金,23億元扣除4600萬元,即22.64億現金,但將近4600萬元的漏洞又如何填補呢?雖然姚尚加 表示,公司經營好的時候能夠彌補利息,但檢察機關提供的資料證實,振璃公司經營最好的時候,交易額也僅1500萬至2000萬元左右,要賺取近5000萬 元的利潤,得賺到哪一年呢?

另據記者調查得知,姚尚加除了經營玻璃批發銷售的項目,其他並無實業。為了「做好」玻璃生意,姚尚加租下了三間倉庫,供擺放現貨。

「姚尚加的三間放玻璃的倉庫,東西都是滿滿的,我們和他做生意,也曾去看過幾次。每次都是忙忙碌碌的景象,看起來生意做得很好。」一位債權人告訴記者。

當然,這只是姚用來印證「擴大經營規模」的藉口之一,更多的跟姚完全沒有業務往來的票據,則是衝著姚尚加的「資金運作」能力而去。

但對於姚尚加來說,雖然利用自己開出去的遠期支票兌換承兌匯票,隨後讓徐小英等人快速在外地將承兌兌現,能夠打一個時間差,讓公司賬面的現金始終保持一個較高的水平,維持了一種表面的繁榮,但虧損始終存在。而且,隨著票據生意越做越大,這種虧損也越來越大。

「他的票據生意也就是在2009年開始做大的。但這種模式,必然會有資金鏈斷的那一天。據我所知,2009年開始,他除了做承兌匯票集聚現金,還開始以高利借貸的方式去用民間資金彌補不斷出現的虧空。」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姚給出的月息從1.5分至6.5分不等。

高利貸在資金鏈中原屬劇毒,此時姚尚加已經逐漸應付不暇。

「除了徐小英,還有一個叫高穎(音)的中年婦女,她在山東幫姚尚加賣了不少票。聽大家說她可能前後拿了好處有近千萬。但是不知什麼原因,在案發前幾個月,她跟姚尚加鬧翻了,突然抽掉了幾千萬的資金,姚可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資金吃緊的。」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但問題是,當一系列問題逐漸暴露的時候,姚不是想著去申請破產,不是想著去清償債務,而是利用原有的信譽去進行一場「最後的瘋狂」。

2010年9月至10月間,檢察機關經審查查明,姚的公司已無實際經營的業務,但是他卻仍然瘋狂地吸收承兌匯票2.5億餘元將其變現,其中數億資金無法償還。

2010年10月14日,十多名債權人圍堵在姚尚加公司門口追討債務,此時,姚的資金鏈徹底斷裂。至當晚21時許,債權人張建新攜5張價值300萬元的空頭支票來到上海市南匯派出所報案。

至案發,王萍被套6000餘萬元;徐華峰被套767余萬元;徐小英被套1800萬餘元,其餘被套者也均有數百萬至數千萬不等。

「相關證人證言,姚尚加借取票據時,均稱公司經營玻璃利潤高,借款是要擴大公司經營規模。」公訴人在指控中指出,「但是姚集資的數額與經營規模明顯不符,其行為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

原始賬本消失 票據背後爛賬幾何?

相關債權人也表示,介於1.2億元虧空姚尚加說不出去向,他們認為,除部分是利息差造成的虧空外,很大部分可能被姚及其家人隱匿起來了,這也是姚在最後兩個月拚命收票的原因。

事實上持上述觀點的債權人佔大部分,因為在他們看來,整件事似乎是有預謀的。

「姚尚加的公司除了個別工作人員是外聘的,其餘20多個職工,都是姚尚加的親戚。他的老婆、兒子、哥哥、侄子等等,都在公司打工。」這位知情人士談 道:「但是奇怪的是,所有資金的經手人,都是姚尚加一個人。後期有一些高利貸的借條等,都是姚一個人簽的字,所以姚的家人,沒有辦法追究他們的法律責任。 但事實上,他們有部分人跟這些事也脫不了干係。」

檢察機關提供的訴訟材料顯示,至案發,扣押的贓物為一幢面積130.12平方米的住宅和一輛寶馬轎車。但相關債權人向記者表示,法院、檢察機關對姚尚加的資產查得不清。

「那幢房子是姚的住宅,在浦東,現價在每平米1.5萬元,價值200萬元左右。但這套房子本身還有53萬元的建行貸款沒有還清,加上在本案審理前, 已經有3家債權人以民事訴訟的方式起訴該房屋,所以該房屋等於被他們3家瓜分了,我們其餘的債權人分不到一分錢。」一位債權人告訴記者。

「此外,姚的公司共有16輛車,不清楚當時為什麼沒有全部查封。被本案查封的那輛寶馬車,是在徐小英名下,也早被徐拍賣掉了。16輛車中,有一輛是 克萊斯勒300C,姚的兒子姚冬冬的豐田凱美瑞和侄子姚丹丹的本田CRV,目前仍在使用中,並未被查封。其餘主要是一些大型貨車、平板車等。」他補充道, 「以上海汽車牌照4萬元左右的均價計算,這些汽車拍賣也能有上百萬元的現金。」

「至案發,姚的倉庫裡還有大批庫存的玻璃,當時我們估計有400萬元左右的貨。案發後沒有及時查封,我們去看過幾次。但一段時間後這批貨就被處理掉了。」另一位債權人告訴記者。

此外,還有大量未去報案的債權人的相關債務沒有統計在該案的涉案金額中。

「這些人未報案的原因比較複雜,有的可能前期拿到過巨額的利息,虧空不大沒有報案;有的可能本身與姚有其他方面的聯繫,如曹文榮,據稱被騙3000多萬元,但是據我們所知姚尚加在法庭上聲稱公司還有一筆1100萬元的應收賬款其實就在曹手裡。」知情人士透露。

究竟有多少欠款?遺憾的是,至案發,振璃公司的原始賬本已經「消失」。

「最清楚情況的應該是出納張玉珠,她是從2002年開始就在振璃公司,她對這一切賬目應該最清楚。但是至案發,我們向經偵人員反映情況後,經偵人員以張懷孕不便為由並未對張展開深入調查。」一位債權人透露。

「承兌匯票是不可能隱瞞的,至案發後很多匯票債權人都去掛失了,匯票等於一張廢紙。而姚尚加親戚等多人的銀行賬戶,也在案發後被查過,確實沒有發現 資金去向。但是這種事如果有心操作也很容易,只要把當初兌現的現金私藏起來,或者找個跟姚家完全沒有關係的第三者的身份做個賬戶存起來,根本查不到。」幾 個債權人均私下揣測,大量「消失」的錢可能被姚藏起來了,「只要姚不被判死刑,姚家能拿到幾千萬,他們就是贏家。」

更為嚴重的是,隨著大量上家用票據從姚手中換得空頭支票、而票據被姚貼現消失在江、浙、滬、山東各地後,沒拿到錢的上家們開始在各地法院掛失自己的票據,而拿出真金白銀換得承兌票據的下家們,拿著還未來得及兌現的票據也成為了一張張廢紙。

各地的金融秩序被迅速攪渾。

但姚尚加本人似乎對此事應對輕鬆,這也造成審判長在庭審當天數次指出:姚尚加你的認罪態度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還能在法庭上笑得出來?

與之對比的是,姚妻因為聽到房產將被抵押還債時而在法庭上情緒失控,哭訴著對法官叫屈。

這究竟是一場戲還是一個局?不管怎樣,1.2億元的資金去向還是一大疑問。對於多數債權人來說,目前最苦惱的是,票據和錢都難以挽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