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抽水也要好的理據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1654


 

X之見: 放眼海外買平貨

年 初 時 曾 經 有 報 道 引 述 調 查 , 指 香 港 人 是 全 世 界 最 悲 觀 , 但 如 果 看 股 票 表 現 , 香 港 人 應 該 是 全 世 界 樂 觀 的 一 群 , 尤 其 是 對 金 融 股 。

大 型 銀 行 股 在 下 跌 途 中 , 永 遠 是 英 美 平 過 香 港 , 已 見 慣 不 怪 , 想 不 到 成 交 冷 落 得 多 的宏 利 金 融 ( 945 ) , 出 現 的 差 價 更 誇 張 , 宏 利 在 公 佈 業 績 之 後 , 美 國 掛 牌 的 Manulife Financial Corp ( MFC ) , 由 15 美 元 左 右 起 步 , 高 速 下 跌 至 周 二 收 市時 的 12.35 美 元 , 折 算 每 股 港 幣 約 95.75 元 , 在 同 期 , 宏 利 在 香 港 的 股 價 只 是 輕 微跌 了 5% , 忽 然 間 比 美 國 大 幅 高 水 24.5% , 而 美 國 方 面 的 成 交 , 比 香 港 高 出 超 過 20 倍 , 那 個 市 場 的 效 率 更 佳 可 想 而 知 。

出 現 這 種 不 可 思 議 的 現 象 , 反 映 出香 港 人 對 於 名 股 評 人 的 迷 信 程 度 是 非 常 厲 害 , 完 全 不 考 慮 金 融 股 在 近 幾 個 月 成 為 重災 區 , 跟 足 建 議 要 全 程 捱 打 。 只 是 和 偶 像 一 起 將 決 勝 日 期 不 斷 推 遲 , 一 個 月 無 望 就等 足 一 年 , 一 年 之 後 當 然 也 不 會 死 心 , 因 為 價 值 投 資 是 講 耐 性 , 除 非 不 幸 如 AIG ,否 則 等 足 10 年 也 沒 有 問 題 。

香 港 這 一 代 投 資 者 是 在 牛 市 中 長 大 , 相 信 很難 更 改 以 上 的 思 想 , 「 英 之 見 」 一 月 復 出 首 篇 , 是 「 銀 行 股 前 景 有 限 」 , 收 到 的 回應 是 一 班 人 在 盲 目 歌 頌 大 銀 行 , 指 摘 筆 者 離 經 叛 道 。 人 各 有 志 , 這 些 關 於 信 念 認 知的 問 題 , 是 不 必 爭 論 也 懶 問 。 提 出 宏 利 差 價 超 大 的 現 象 , 是 提 醒 大 家 發 掘 海 外 買 賣的 渠 道 , 要 買 宏 利 就 到 美 加 行 動 , 不 必 在 香 港 加 20% 的 溢 價 。

作 為 金 融中 心 , 價 格 交 易 效 率 如 此 低 , 是 有 點 貽 笑 大 方 , 說 明 了 本 地 有 一 大 班 散 戶 有 嚴 重 的 Home Bias ( 本地 傾 向 ) 。 在 全 球 一 體 化 時 代 , 互 聯 網 交 易 令 環 球 作 戰 只 在 一 click 之 間 , 大 家 仍 是 如 此 落 後 , 欠 缺 其 他 市 場 的 視 野 , 差 不 多 等 於 賣 廣 告 給 全 世界 的 大 鱷 知 道 , 香 港 有 一 群 死 硬 派 價 值 投 資 信 徒 , 想 大 手 沽 股 票 , 香 港 會 是 最 優 先市 場 , 尤 其 是 金 融 股 。


 

---------------

 

呢篇文可謂近期大熱,在討論區,不少 blog 都有人轉載和討論。

 

不過,再講下去之前首先要聲明兩點:一、由於價值投資難度甚高,我自己也未必能夠做到,因此我並不會自詡「價值投資者」,我頂多是某幾支股票的長線投資者;二、我希望盡量保持「中立」的態度。

 

論點方面:

 

一、成交大不一定是代表效率高。國內A股市場的成交也很大,它是不是很有效率?在一般市場,恐慌式的拋售往往會造成比平常大的成交量,那麼「恐慌拋售」是不是「市場效率」的代表?

 

二、佢又會知香港人只迷信「名股評人」?巴菲特都好像是近幾個月增持了富國銀行 (WFC),而WFC正在被人沽到阿媽都唔認得,巴菲特也是捱打之中,唔通巴菲特也是「迷信名股評人」?。我不是說巴菲特一定是對,但一些人堅持自己的信念,並不代表是迷信「名股評人」。

 

三、宏利在兩地存在巨大差價,除了成交量問題外,在香港的宏利是無法沽空,可能是原因之一。

 

四、「香港這一代投資者是在牛市中長大」,97-98金融風暴是牛市?科網爆破到沙士也是牛市?

 

五、那當然,現在俾我有一舊錢係手,當然是在美國買貨吧。我相信其他人都會咁做。這亦可能是美國的成交量遠高於香港的原因。

 

六、大家要知道,要一支股份被急速的質落 去,需要強勁的沽壓才行。沒有沽壓,就無法將股價質低。因此香港的股價沒有跟上美國的跌幅,我認為是因為香港的沽壓並不大,而不是因為「一大班散戶在接 貨」。人們懂得恥笑大象的「血肉長城」在強勁沽壓下變成「血肉模糊」,那為什麼想不通宏利為什麼在低成交下沒有股價大幅走低的道理?

 

七、既然香港市場某些金融股的成交量甚低,比美國少那麼多倍,我要大手沽股票(幾千萬股甚至上億股),仲會來香港沽?難道我傻咗?

 

這種抽水文章在後海嘯時期矚目皆是,看上去似模似樣,但其中細節理據甚為薄弱。

 

當巴菲特、東尼等價值投資者愈被抽水抽得多,市場見底的機會也愈大。

 

大市愈波動,愈多人支持短炒:

 

「出 現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反映出香港人對名股評人的迷信程度非常厲害,完全不考慮短炒其實是一種賭博,跟足建議時常有機會左一巴右一巴。只是和偶像一起決勝 之日每個交易日都有,因為短炒每個交易日都要做,一個月炒完又有一年去炒,一年後當然也不會死心(因為可能是未發達),因為短炒是講賭性,除非不幸炒爆破 產,否則炒足十年也沒有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16

投資新選擇:我的理專是機器人

2015-07-20  TCW


如果有一天,為你掌管財富、規畫投資組合的,不再是理財專員或財務顧問人員,而是先進的機器人或IT(資訊科技)系統,會是什麼情況?

別以為這是遙不可及的想法。在國外,透過電腦科技的運算,為用戶進行專業、理性的投資組合管理,將人為干涉因素降至最低的「機器人理財顧問」,成為美國資產管理界最新顯學。

光是美國,機器人理財顧問的產業,就呈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包括Betterment、Wealthfront、FutureAdvisor、Personal Capital,都是深受歡迎的平台。

現在,就連全球富翁們最喜歡藏錢的瑞士,其財富管理業龍頭瑞士銀行,也投入機器人理財戰場,花了六千萬美元打造出一個科技平台,讓有錢人的財富改由科技系統來管理,未來瑞銀的競爭者瑞士信貸也打算跟進。

瑞士知名研究機構MyPrivate Banking Research發布的最新報告預估,年底前,全球由機器人顧問掌管的資產管理規模(AUM)將來到兩百億美元;接下來五年內,也就是二○二○年前,將激增至四千五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十三兆五千億元)。

瑞銀UBS Advice於二○一三年從瑞士起跑,已吸引全球二百二十億美元資產在這個科技平台上管理。瑞銀把台灣當成亞洲第三站,十三日在台推出,為此還挖角貝萊德前亞太區零售事業負責人張凌雲來掌舵,為台灣的機器人理財之路,揭開了序幕。

比收費:僅人工的不到兩成

在美國,機器人理財顧問最大的特色是資產管理門檻低 Betterment、FutureAdvisor甚至是零元,原本規定投入最低金額為五千美元的Wealthfront,近日也調降至五百美元。

再者,機器人理財顧問的收費,遠低於傳統金融業者的財富管理服務。以Betterment等業者為例,通常僅按照資產規模,收取○?一五%到○?五%不等的費用,僅國內銀行業財富管理手續費的不到兩成。

主打高端理財的瑞銀,傳統的財富管理業務,及以IT系統為理財諮詢要角的UBS Advice同時並存,而後者管理費在○?八%到一?五%之間,沒有其他費用,這將衝擊到瑞銀過往的高端市場。

從投信界轉戰財富管理產業,張凌雲坦言,他所主導的UBS advice業務將衝擊瑞銀原本的核心金雞母業務,但這是財富管理業轉型必須走的方向。張凌雲回憶,他在貝萊德任職期間,曾觀察當時炙手可熱的貝萊德黃金 基金,某一年度的報酬率高達一○○%。他好奇投資人究竟賺了多少?計算後發現,透過銀行買進基金的投資人,平均報酬率只有五%,最高竟然只有一○%。

一檔績效年報酬翻倍的基金,其投資人平均年獲利竟不到一○%?問題就出在理專普遍抱持「客戶獲利後,盡快落袋為安」心態,同時為了賺取交易手續費,鼓勵投 資人頻繁進出,追高殺低,再扣掉手續費後,報酬率自然大幅滑落。機器人理財的優勢,不只是成本低,最重要的是:透過IT科技,戰勝一般理專的人性弱點。

比風險:擺脫理專人性弱點

傳統的理財專員最被詬病的,除了與一般散戶「追高殺低」的人性弱點外,往往為了賺取更多交易手續費,遊說客戶進行非必要的交易,不但使客戶負擔額外的交易成本,甚至可能蒙受虧損。

這也成就了機器人理財另一大賣點,由於機器人平台採取收取固定費用的模式,基本上不會從客戶身上賺取其他錢,又只會按照基本的資產配置組合,恪守投資紀 律,足以對抗理專可能產生的貪婪與非理性特質。「我們要讓理專穿上機器的外衣,但將理專的功能發揮到最大,」張凌雲表示。

比服務:人情味略顯不足

台灣的機器人理財顧問服務,看似跨出第一步,但是否能成為顯學,還得挑戰傳統理專最具優勢的人際互動。一位銀行個金負責人指出,台灣人習慣「見面三分情」,注重人際交流,機器人提供的制式理財服務,不易打動人心。

這也是為什麼,國內銀行財管部門的業務為了搶生意,幫客戶搶購機票等各種額外服務已屢見不鮮。這與先進國家的理財顧問產業發展成熟,民眾純粹接受專業投資建議再付費的習性相比,大相逕庭。

雖然肯定機器人理財顧問服務的專業性,但知名理財部落客李柏鋒認為,一般國人會覺得像機器人理財這種硬邦邦的東西,是老學究搞出來的,易用「如果學究能賺大錢,就不必教書」的懷疑眼光來看待。

再者,台灣投資人習慣交易手續費的模式,如同買賣股票,無論盈虧,都必須繳交手續費給券商,不易接受機器人理財,收取固定費用,比較接近「保管費」的概念。

「為什麼你還沒讓我賺到錢,只是說幾句話,就要先付你錢?」一位金融業高層如此形容國人心態。

在財富管理市場上,機器人理財顧問能百分百專業導向、克服人性弱點,卻不能像傳統理專「額外服務到家」,究竟是科技理財的紀律重要,還是人際互動的情感重要,將是機器人理財能否風行的關鍵。

【延伸閱讀】不想花大錢,可選機器人服務?傳統理專、機器人理財比較

●理專?資產門檻:高?收費方式:以交易手續費為主?優勢:客製化需求:提供投資建議,調整投資組合?劣勢:1.投資可能追高殺低2.容易為了賺手續費 而鼓勵客人交易?鎖定族群:中、高資產階級

●機器人理財?資產門檻:低?收費方式:以資產管理費為主?優勢:戰勝人性弱點:嚴守紀律,資產配置相對穩健、安全?劣勢:1.不易創造高報酬率2.投資組合以ETF為主,相對單調保守?鎖定族群:中產階級

資料來源:瑞銀整理: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7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