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百年老品牌 念慈菴青黃不接


2001-4-12  NM




▲陳然(左)在念慈菴效力二十載,謝國昌(右)對這位老臣子敬重有加,大小事務皆聽從陳然吩咐。

正當轉天氣的時節,京都念慈菴的川貝枇杷膏就特別好賣,荃灣廠房已進入加班狀態。這隻由清代流傳至今凡三百年歷史的老品牌,聲名得以發揚光大,全賴中途易主,由一位藥房大拆家,中正藥房老闆謝兆邦接手經營五十年所致。

近年力拓年輕化市場的京都念慈菴,起用楊千嬅代替鄭裕玲拍廣告,又推出枇杷糖及科學中藥,銳意革新。可是年輕化的背後,卻有點青黃不接。原來年屆七十六歲的董事長謝兆邦,於前年因中風而退隱,業務交由長子謝國昌打理;而實際話事的顧命大臣,則是在念慈菴打了二十年工,現年已七十五歲的董事總經理陳然。

 

 

▲這幅孝親圖自六二年註冊成為京都念慈菴的商標後,一直沿用於包裝上。

採訪期間,陳然要飛往成都,參加香港貿易發展局在當地舉辦的產品展,返港稍休四天後,又再飛泰國與當地的代理商傾生意。這位本應退休的老臣子笑說:「都慣喇,我成日都會飛去上海、南京等,因為我哋喺大陸個market (市場)好大。」

全球有二十五個國家有分銷的念慈菴,去年賣出二百五十萬打枇杷膏,總值三億五千萬元,其中大陸佔六成,香港只佔一成。因此,身任顧命大臣的陳然不得不風塵僕僕。

陳然出外公幹,睇檔重任便落在太子爺謝國昌身上。三十九歲的謝國昌,現時是念慈菴的生產部及品質檢定部經理。原來,念慈菴董事局原來共有四名成員,除董事長謝兆邦因病退休外,主管中正藥房的林賢龍少理念慈菴事務,而主管財務的馮伯濃亦深居簡出,真正視事的董事,就只有陳然,他一行開,自然由太子爺頂上。

畢業於英國倫敦中央大學電子工程系的謝國昌,回港後在幾間電子廠打了三年工。但他承受不了電子廠生意大起大落的刺激,在九○年加入父親的念慈菴,負責生產部事宜。

太子不愛擔大旗

 

▲念慈菴以往用紙裹樽,至七十年代才改以紙盒包裝。

 

 

▲加拿大版(左)及日本版(右)的念慈菴枇杷膏。

「八九年,電子廠一係就有幾億生意,一係就蝕得好犀利,真係好得人驚!當時爸爸話,『做中藥唔會大富大貴,但一定餓你唔死』,所以我就返嚟幫手。」被念慈菴員工形容為不善交際的謝國昌,在訪問時有點不自在,要不斷吃枇杷糖紓緩緊張。

謝國昌管理的生產部,共有六條生產線,二百名員工;此外,他還兼顧品質檢定。「始終係藥,需要小心啲處理。好似要入口美國,川貝嘅分量就需要調低,因為啲鬼佬唔知係乜,而川貝混製成枇杷膏後,好難測出所含的物質成分,所以好麻煩……」謝國昌皺眉說。

至於管理公司的重任,他似乎興趣不大。「陳生(陳然)會負責呢部分嘅。」謝國昌搶着說。「爸爸病咗後,好多嘢都係由陳生話事,我會協助佢。」

謝國昌很聽陳然的說話。採訪當日,他本忙着處理文件,記者要求他與陳然合照,他初時婉拒,但陳然說:「落去影咗先啦,一陣啫。」合照才能拍成。

老臣子有來頭

 

▲八四年的周年晚宴,謝兆邦(中)於自己開設的嘉賓酒樓,筵開十多圍招待中正及念慈菴的員工。

陳 然是念慈菴的功臣,二十年前加入念慈菴後,便發動一連串改革,令生意踏上軌道。於上海復旦大學化工系畢業的陳然,說得一口流利英語。原來他一九四二年隻身 到上海讀書;三年後大學畢業回港,就進了由洋人掌權的屈臣氏汽水廠當營業主管,當時屈臣氏還有替可口可樂入樽,而陳然就負責營業事務。

三十年後,陳然躍升為生產部經理。恰巧,謝兆邦與念慈菴的幾位股東,於台灣合資開設大西洋蘋果汽水廠,邀請屈臣氏入股及協助管理,陳然及當時的總經理David Wilson 就被派往打理這門海外生意了。

陳然與謝兆邦於七五年首次在台北見面,兩人在台灣合作了五年,彼此惺惺相惜。「謝生係個好叻嘅人,而且人緣好好,成日鍾意請人食飯,請親都兩圍嘅。豪爽、不拘小節嘅人做生意自然較容易。」陳然說。

八○年,由於大西洋有些股東不願再注資,謝兆邦等人最後將汽水廠賣盤。謝兆邦此時邀請陳然加盟幫手。「當時我喺屈臣氏都就快退休,只會做多兩、三年,但我諗喺念慈菴,或者可做多七、八年。」誰知一做便是二十年。

由汽水廠轉投中藥廠,似乎有點風馬牛不相及,陳然卻說,「冇問題㗎,謝生請我返嚟做管理,我喺屈臣氏六百至七百人都管得掂,八○年時的念慈菴,那二、三十人根本難唔到我。」

連番改革生意大增

 

▲自八四年念慈菴的煮藥及入樽工序,開始機械化,但包裝入紙盒仍需百多位女工負責。

謝兆邦沒有看錯人,陳然進了念慈菴後,第一件改革,是廢掉空樽回收的慣例。原來八○年以前的念慈菴,會以回收空玻璃樽循環生產,由於衛生問題令投訴日增,陳然便將在屈臣氏的管理方法,套用在念慈菴上。

「以前喺屈臣氏都試過有鬼佬投訴,我就親自帶兩支威士忌去道歉;那時念慈菴嘅投訴,我亦親自向啲客道歉,不過那幾次就送番兩打念慈菴啫。」陳然笑說。

謝兆邦接納了陳氏建議,棄用回收樽,採用成本高出兩成的新樽。此外,當念慈菴在八四年由深水埗海壇街住宅大廈,搬到荃灣德士古工業大廈廠房時,陳然更建議,投資三、四千萬元作機械化生產,以電壓爐代替人手煮藥,且真空入樽,增加產量。

「以前用大銻煲、柴油爐煮藥,啲阿姐仲要逐羹倒入個樽度,好原始㗎。加上得一條生產線,由朝煮到晚,每日都只係得九十公斤。」在念慈菴的煮藥房做了二十多 年的關生說。今日,念慈菴的電爐每天可煮四噸枇杷膏,較從前多兩百倍,而年生意額亦由三十年前只得百多萬元,躍升至去年三億多,估計毛利有七成。

「都係我老闆叻,他識得用廣告,肯花錢,賺一千萬敢用五百萬作宣傳,而家每年我哋會用七千萬作全球廣告費,唔係人人得。」陳然佩服地說。

念慈菴的電視廣告由七十年代尾至今,所用的人選及策略,均由謝兆邦拍板決定。八十年代中,鄭裕玲拍過《流氓大亨》及《生命之旅》等劇,形象正派及健康,所 以聘她為念慈菴的廣告代言人。九八年,謝兆邦銳意吸納年青一輩的生意,改用楊千嬅取代鄭裕玲,另外亦開始生產枇杷糖及科學中藥,圖創造另一次奇蹟。

老闆善造奇蹟

 

▲台灣廠房自九六年遷至林口現址,全廠面積約四千呎。

 

▲謝氏家族圖

原來賣藥行裡,一直傳誦謝兆邦是個愛締造奇蹟的「奇人」,因為念慈菴本是一隻寂寂無名的枇杷膏,但自謝兆邦於五○年初收購此藥後,它就成為一個人所周知的品牌。

據在中正藥房打了三十多年工的林賢龍說,謝兆邦二十出頭便到藥房當售貨員,邊打工邊學醫藥常識,兩年後立心自創一番事業,遂與同年的妻子劉雪晴,在彌敦道與人合租了個二百多呎鋪位,以半邊鋪形式開中正藥房。

「當時鋪頭仔,只可請得一個員工,老闆自己搵貨源、送貨同行街搵生意,由朝捱到晚,真係好勤力!」林賢龍說。

生意做多了,謝兆邦便擴充藥房,將店鋪遷往太子大埔道的現址。當時店鋪只有千多呎,後期逐漸擴展至閣樓及三樓,樓面八千多呎。六一年,謝兆邦成立中正藥房有限公司,更在七十年代,以一百四十五萬元將大埔道整幢大廈買入,中正藥房亦成為九龍區最大的拆家。

其實早在五十年代,藥房生意上軌道後,謝兆邦便向念慈菴創辦人楊孝廉的第七代後人楊萬如,買入念慈菴的藥方,並於六二年將包裝註冊成商標。楊家原居於北方,初到香港未能適應南方天氣,加上見枇杷膏銷量不濟,每月只賣得百多樽,便賣掉藥方離開香港。

念慈菴靠中正翻生

 

▲位於太子大埔道的中正大廈,自七十年代便掛有念慈菴的廣告招牌。地鋪為中正藥房。(陳鎮堅攝)

謝兆邦接手後,念慈菴首兩、三年生意仍有虧蝕,「老闆真係擺晒全副精神心血去搞念慈菴,透過中正不停去推廣呢隻枇杷膏。

「加上佢又有頭腦,利用好多廣告去谷呢隻藥,自己又夠魄力,前幾年仲會親自飛去星馬泰五天,見代理、傾廣告,比佢後生十年嘅夥計,跟佢去完返嚟都話攰到頂唔順,但老闆卻若無其事。」林賢龍說。

藉着中正的關係,念慈菴打出名堂。據林賢龍稱,現時全港一千三百多間藥房,逾千間有售念慈菴,其中九百多間透過中正購入此藥。

至於台灣市場,是由謝兆邦於六一年隻身飛往台灣開拓,除生意外,為他帶來第二段婚姻。原來他遇到一名台灣女子游美玲,並與她在當地註冊結婚。婚後,他不時 港、台兩邊走,兩年後更在台北設廠,生產只供當地內銷的念慈菴。在二太太游美玲協助下,生意逐步上揚,至今每年約有六千多萬元營業額。

由於謝兆邦有兩位太太,分居於港、台兩地,念慈菴的港台生意,亦由兩房人分管。例如香港業務,由大老婆所生的獨女慧君搞開,她於八十年代便加入中正,夫婿鄧世濤主理念慈菴的市場推廣,及至八十年代中,兩人移民加拿大才停止。

兩房人分管業務

 

▲謝兆邦(中)攜同正室劉雪晴(左二)出席八四年的周年晚宴。

至於台灣的念慈菴,一直由二太太及大女兒慧敏打理。二太太有三子三女,其中三名子女均出外發展,只有大女肯留在台灣幫手,二女慧淦負責拓展大陸市場。在台灣長大的大仔國昌,在英國大學畢業後回港與父親團聚,事關他是長子,便成為念慈菴的當然繼承人。

由於父親在港一直與大老婆居住,這位突然加入的長子,唯有獨居於中正大廈的頂樓;父子長期聚少離多,感情有點疏離。

念慈菴掌舵人謝兆邦,在九九年突然中風,以致口齒及聽力不靈,並須坐輪椅。念慈菴的業務,交由陳然及謝國昌打理。對於父親花了半世紀心血,苦心經營的這盤生意,謝國昌謂:「都好穩定喇,做中藥唔可以變太多,兩、三年計劃一次都好夠,好彩冇上市咋,唔係仲麻煩。」

不過老臣子陳然卻另有看法,「我梗係想念慈菴上市啦,我實有得分嘛。」再過幾年他真的要退休了,所以現正積極訓練及提升內部員工,將來協助謝國昌,然後便功成身退。

京都念慈菴這盤具有三百年歷史的生意,謝國昌能否成功接班,大家拭目以待。

製作過程

 

▲1 以電磅秤每種藥材的分量,然後獨立放入棉布袋內。

 

▲2 將每袋藥材分批置入電爐。

 

▲3 倒入蜜糖漿。

 

▲4 用抽真空機消毒玻璃樽。

 

▲5 以輸送機將煮畢的枇杷膏入樽。

舊相巡禮

 

▲印於一九七六年謝氏宗親會會刊的念慈菴廣告。

 

▲念慈菴的第一輯電視廣告,找來薰妮當主角。

 

▲鄭裕玲的正派形象,使她做了念慈菴十年廣告代言人。

 

▲一九七六年,謝兆邦(右一)宣誓就職,成為謝氏宗親會的理事長。

 

▲念慈菴於七十年代的大型外牆廣告。

 

▲五十年代的念慈菴送貨車。

京都念慈菴歷史演變年鑑

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 )‧順天府縣令楊孝廉的母親患有久咳,廣尋名醫,得當時一位出身醫學世家,著有《溫熱論》的名醫葉天士,授予枇杷膏藥方。楊母病癒後,楊氏製藥售於民間,為紀念其母,遂命名「京都念慈菴」。

日治時間‧楊氏第七代後人楊萬如一家,由北京南下至香港,每月售賣念慈菴只約一百支。

50 年代初‧藥房拆家謝兆邦,向楊萬如收購藥方,並於深水埗海壇街住宅大廈設廠製枇杷膏,在中正藥房發售。

50 年代末‧念慈菴開始分銷到東南亞及美加等國家。

1962 ‧京都念藥菴正式註冊為有限公司,其包裝亦成註冊商標。

1963 ‧在台灣設廠。

1980 ‧陳然入京都念慈菴工作,廢除回收樽慣例。

1984 ‧深水埗廠房搬到荃灣德士古工業中心,並將煮藥及入樽工序機械化。

1985 ‧運送念慈菴到深圳藥房寄賣,開始打入大陸市場。

1993 ‧為防香港回歸後生意受影響,遂於新加坡設廠。順利過渡後,廠房改作研究中心,推出科學中藥。

1997 ‧推出枇杷糖。

1999 ‧謝兆邦中風,念慈菴交由陳然及謝國昌打理。

2001 ‧大陸市場已穩佔營業額六成,為減低運輸成本,遂於北京設廠房,預計2003 年正式投產。

京都念慈菴與齊天壽訴訟案

 

▲當年抄足念慈菴的齊天壽枇杷膏已經絕跡,現今只得小部分藥房有售齊天壽的川貝枇杷露。

九六年,京都念慈菴入稟高院,控告齊天壽生產的川貝枇杷膏影射其產品,及侵犯了念慈菴的註冊商標。

「佢(齊天壽)本來係綠色包裝嘅,但九六年直情跟足念慈菴紅底黑字嘅包裝,所以我哋先告佢。」陳然說。

齊天壽的創辦人韋光耀,原為念慈菴的舊員工,七十年代離巢後自立門戶,於灣仔設廠賣枇杷膏,至九五年,全年銷量約一百八十萬元,但九六年改了包裝後,全年銷量即躍升至二百七十萬元。

經過兩月的訴訟,法院判齊天壽敗訴,須轉回包裝才可繼續售賣枇杷膏,且須繳付堂費及港幣一元作賠償費。

「我哋淨係要求一蚊作賠償,因為知道多嘅(一百萬元)都未必會索償到,所以唔想搞咁耐,淨係要佢哋轉番個包裝就算。」陳然續說。

至今齊天壽仍有批發舊包裝的枇杷膏,但不少藥房行家稱,已有好幾年沒代售齊天壽,因其銷量並不理想,現今大藥房更只賣念慈菴而已。

念慈菴股權剖析

 

撰文:趙婉兒 攝影:張國慶 資料:黃翠蓮[email protected]請參考《壹週刊 時事及財經冊》第104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