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陳曉:試圖拷貝賣場經營模式 京東難有前途

http://news.imeigu.com/a/1305006704038.html

「那些股票很快我就會賣掉,因為國美電器的股價在我看來不可能再漲了,而很多機構已經選擇了撤出,從機構云集的熱門股票到現在成為散戶的集中營,這樣的股票在投資價值上是沒有前途的。」

4月底,面對本報記者的追問,陳曉在上海浦東康橋家園的家中做出了這樣的表述。而一旦將手中1.38%的國美電器股權出手,陳曉就將徹底切斷與國美電器及其一手創辦的永樂電器一切聯繫。

陳曉似乎沒有任何留戀,在他看來電器連鎖的好日子都要結束了,因為賣場經營模式已成為無論消費者還是供應商都想擺脫的「高價」賣場。

對離開國美的前因後果,陳曉也選擇了和盤托出。在他看來,去年那場內戰後自己已與國美電器今後的路線完成了切割,也就是未來無論國美電器業績如何都與陳曉無關,是其後繼者的責任。

其實去年9月28日特別股東大會後,陳曉就基本退出了對國美電器經營層面的介入,而是開始去逐個查看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在短短半年多時間內陳曉已經 以小股東的身份投資了包括永樂電器前副總裁束為創辦的家用用品連鎖「明巢實業」、西門子中國區原銷售總經理吳建科創辦的服裝企業,以及在二手車租賃佔有率 第一的「51汽車網」等五六家公司。

按照陳曉的說法,「永樂和國美這些都已經過去了,我新培育的幾個兒子都在快速成長,所以已經沒有什麼好遺憾的。」

「沒有人可以趕我出局」

雖然陳曉一直試圖迴避離開國美的話題,但他還是忍不住說出了這樣一句話,「現在外界都在說是大股東和貝恩投資聯手讓我出局,但我要說的是,如果我自己堅持不走,沒有任何人可以趕我出局,不過那樣對我沒有任何意義。」

在陳曉看來,是其主動放棄了國美電器董事局的職位,他還否認了去年11月大股東與董事局達成的諒解備忘錄中有陳曉一年內自動離職的條款,他笑著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外界的主觀臆測,股東大會上大部分股東選擇了讓我留任,我怎麼可能答應這樣的條件呢?」

但他到底為何選擇離開?昔日的對手張大中出任國美電器新的董事局主席,陳曉如何想?

陳曉表示,「去年9月28日其實是個分水嶺,我需要的結果都已經達成,10月我就開始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投資項目,目前敲定的幾個投資項目基本上都是當時看好的。」

他回憶了去年內戰的詳細過程,去年6月24日陳曉在上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第一次提到了「魚死網不會破」、「國美再也不會回到20個月前」等敏感說法,在文章見報後黃秀虹、黃燕虹曾拿著媒體報導給獄中的黃光裕看了,很快黃光裕就拋出了讓陳曉、孫一丁等四位高管離職的說法。

其實雙方的鬥爭是從2010年3月開始的,一位接近陳曉的國美電器人士表示,「在2008年11月黃光裕夫婦被拘捕後包括黃秀虹、黃燕虹在內的很多 黃家人士都失去了聯繫,於是王俊洲、魏秋立等高管選擇了讓陳曉出任董事局主席,而3月黃秀虹突然回到公司聲稱黃光裕希望由其來出任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 但這一要求遭到了陳曉和其他高管的反對。」

於是雙方矛盾開始激化,當時黃秀虹就曾提到「即便把國美拆掉打爛也不能讓他們拿到」的偏激說法,而5月11日國美電器年度股東大會上甚至投票否決貝恩投資的三位非執行董事人選。

對此陳曉表示,「大股東的很多做法是不理智的,作為公司增長最大的受益者,把公司拆了分了對其有什麼好處呢,即便他們選擇這樣,還有其他股東不同意他們這麼做呢?」

其實對於5月11日的這次大股東的突然發難陳曉也有些後怕,「如果當時大股東就提出要改組董事局,在投票率只有62.5%的情況下,那麼陳曉就只有離開,結果大股東選擇錯了攻擊對象,因為貝恩投資有保護協議的保護。」上述人士表示。

張大中出山是利益結合的產物

陳曉對去年6月的公開表態並不後悔,在他看來後來網上攻擊他的輿論大部分都是被操縱的,他告訴本報記者,「他們在這方面僱傭了三家公關公司總投入超 過6000萬元,可以說是下了血本,而且有著自己策劃好的傳播節奏,最初我也不太理解為什麼很多知名的管理學、經濟學和媒體人士都站在他們那邊說話,後來 想想這背後的利益結合就不難理解了。」

同時他對有些政府部門這件事情的作用也有些不滿,他直言,「一個罪犯還在外部發揮這麼大的影響力,政府難道不知道?但他們最終選擇了不干預。」

對張大中出任國美電器董事局主席的選擇,陳曉則很直接,他表示,「總比黃秀虹、鄒曉春出任好,不過這背後有著利益的選擇。」

陳曉透露,「外界都在說我與張大中有很大的矛盾,我跟他在2007年沒有多少矛盾,我們的矛盾就在大中電器的價格上,當時蘇寧電器只給出了18億元的收購價格,我給到28億元已經很考慮多年的交情了,因為即便大中IPO上市的市值也不可能達到這一數字,但是黃光裕最後給了36億元,這背後難道僅僅是為企業考慮嗎?當然不是,今天張大中出來救急已經說明了當時的問題。」

而對於國美電器管理層可能出現的動盪,陳曉則表示,「這些高管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打算和職業規劃,這是很正常的,我也希望國美電器的管理層保持相對穩定,但可能很難。」

在去年國美內戰時很多高管選擇站到了陳曉一邊,然而事實似乎並非如此,一位接近陳曉的人士表示,「雖然8月12日這些高管出來面對媒體,這都是在陳 曉多次勸說下才出來的,當時說主要是介紹歷史問題,但當天上午副總裁李俊濤依舊試圖以出差為由拒絕見面,而在媒體報導高管倒戈的新聞後,很多高管都私下打 電話給大股東方面解釋問題。」

顯然每位高管都試圖在兩者爭奪的罅隙間找到生存空間,王俊洲、魏秋立則一直沒有與媒體見面,而對於當時新聞稿中關於王俊洲支持陳曉的言語見報後,王甚至大發雷霆。

如今大部分高管選擇留任,陳曉對此表示理解。因為在黃光裕出事前,他與王俊洲等高管的關係也非常緊張,而真正讓這些高管當時與他站到一起的,正是黃 光裕讓黃秀虹或者鄒曉春出任董事局主席的建議,以及黃家拋出的「蘇寧趕超國美是管理層的策略失誤導致」,這讓在國美最困難時期堅持下來的高管不滿。

國美走入誤區?

陳曉選擇了離開,但由其引入的貝恩投資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陳曉表示,「雖然他(貝恩投資竺稼)現在到處說不會退出,但問題是貝恩投資如果退出其價格肯定要大跌,貝恩兩年的投資基本上就沒有收益,現在他是最難受的。」

在與本報記者的交流中他還透露出對這一行業的悲觀態度,在他看來電器連鎖行業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

陳曉表示,「現在國美電器採取的是賣場經營模式,也就是賣場成為了一個不承擔任何風險的收費場所,而供應商要進入國美電器就必須要承擔巨額的費用, 最終這些供應商為了業績將不斷增加的成本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這導致國美電器在商品價格上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各種渠道中最高的,同時對於供應商來說其費用也 是最高的,這樣的渠道必然會被淘汰。」

在陳曉看來,雖然國美電器經常以低價促銷的方式來保持自己的市場份額,但是實際上其銷售價格都已經失去了以往的競爭優勢,不僅比電子商務高,而且比其他的渠道都要高。

據介紹,在國美電器最強勢的供應商海爾、西門子每銷售100元的商品大約可以拿到55元的回籠資金,而最弱勢的是小家電企業,比如說一台動輒幾千元的抽油煙機的實際成本往往只有1000多元,比如說帥康每銷售100元只能從國美回籠25元。

在陳曉看來,國美電器內部巨大的財務漏洞也是問題,國美電器從總部到大區,再到分公司,甚至門店和櫃檯都成為了收費點,除了總部敲定的年度合同外,供應商還要與國美各個層次的領導交納相當數量的費用,這樣導致供應商已經不堪重負。

據介紹,國美電器的很多較好門店一個普通的櫃檯主任每年從每家供應商處獲得的收益都超過萬元,這樣的財務黑洞可謂驚人。

陳曉表示,「2009年7月我們推出股權激勵除了捆綁管理層外,也是為了通過正面收入的增加來遏制這一灰色區域的蔓延,現在我離開後看來這一模式也難以為繼了。」

而為了轉嫁不斷增加的費用,其在國美電器銷售的商品價格往往高於其他渠道,陳曉表示,「現在只是消費者不清楚而已,一旦這個真相被消費者瞭解,那麼 國美的經營模式將難以為繼,國美的3C、IT數碼產品與電腦城相比是絕對沒有優勢的,而國美的門店一旦開到二三級城市如果還堅持這樣的模式必然要死掉。」

在他看來,這已經不是國美或者電器連鎖行業的問題,國內幾乎所有的賣場模式運營都不是所謂國外的商品經營模式,而是採取賣場經營模式,就連新出現的電子商城,比如說京東也是如此。

陳曉告訴本報記者,「當電器連鎖行業的價格成為最高後,本來京東商城獲得了最好的快速成長的機會,但劉強東卻犯了個大錯誤,進行了很多橫向擴張,試圖將賣場經營的模式拷貝到網上去,這樣京東也是很難有前途的。」

對於國美電器提出的新開480家門店的計劃,陳曉表示,「這完全是不可能實現的,現在一二級市場已經飽和,北京市場就可以容納50-70家門店,現在有了200多家,而到二三級市場開店則沒有可能盈利,他們到哪裡去開這麼多店?」

他還表示,「做生意沒有這樣做的,對手要開370家,國美就要開480家,這完全是在賭氣,不是正常經營的方式。」

小股東模式的投資

當外界都以為他會徹底退出江湖來頤養天年時,51歲的陳曉卻在籌劃著自己全新的事業,那就是做投資人。

值得注意的是,陳曉首先投資的其老部下束為建設的「明巢實業」,對於這次投資,陳曉表示,「一方面我天生對於流通業感興趣,另一方面束為在經過幾年的休息後開始創業需要支持。」

然而陳曉又並非只願意投資原來永樂員工進行的創業,他告訴記者,「雖然永樂員工知根知底,是投資的重要參考因素,但有的人天生只能做打工者,所以我投資的對象絕對不只限制在永樂員工中,比如說我就投資了西門子中國區前銷售總監吳建科的項目。」

據悉,2010年7月吳建科離開全球白電排名第三的西門子公司,選擇了自己創業,成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服裝企業,而他與陳曉多年的交情成為陳曉投資其項目的重要原因。

陳曉還涉足互聯網領域。他剛剛投資一家在國內網上二手車租賃領域領先的51汽車網,他告訴本報記者,「對於找上門或送上門來的項目我的興趣並不大,我喜歡自己出去找感興趣的項目。」

在與本報記者長達兩小時的交流中,我們的談話經常被很多打進來尋求投資的電話打斷,陳曉表示,「我更願意用小股東的身份來投資,因為對於創業期的高管,如果我作為大股東進入,他們創業的熱情會減退。」

當本報記者的採訪臨近尾聲的時候,陳曉又一次接到了電話,在電話中他又敲定了一家新的投資項目。

在陳曉看來,張大中成立的大中投資很多的投資是財務性投資,比如其對TCL、海信電器定向增發的參與,這樣的項目顯然不是陳曉喜歡的,他告訴記者,「我會選擇一些看好的項目並投入資金並與他們一起成長,並沒有對這些項目設立短期盈利的目標。」

陳曉選擇了做投資人,隨著其在國美電器最後部分股權的出手他手中又將增加5億多元的現金。陳曉表示,「即便到60歲我自己不再從事投資了,也會給這些創業的年輕人提供建議,我是不會閒下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67

救命擺第一 難有好利潤?

2011-6-27  TCW




人命無價?有價?從人道主義者的觀點看來,答案無疑是前者。然而,如果放在醫療管理的現實來看,醫療資源終究有限,醫院常陷入降低成本與提升品質的兩難。雖然其他的行業也常面臨同樣的問題,但醫院的「顧客」是病人,每個日常的決定都攸關人命,往往決策更為敏感。

然而,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主張,破解兩難良方絕非進一步降低成本。

台灣大學副校長暨管理學院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湯明哲(以下簡稱湯):醫療資源與人命孰重孰輕?你從一個醫生的觀點,一定是要救人命,可是救人命要花錢,拿延 長人命最後幾天的費用為例,費用經常滿高的, 可是醫療資源是有限的,你們怎麼決定,什麼時候是「夠了(enough is enough)」?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以下簡稱黃):有句話我不斷在講,就是「最正確的醫療就是最經濟的醫療,」Do the right things right at the first time.(在第一次就把對的事情做到最好) 。正確的醫療並不是只有給藥、開刀,而是從預防到早期診斷到發生問題之後的治療,假如你第一次就做對了,病症和後遺症就會減少。

你的錢如果不是花在公共衛生,而是用在後面的治療,那治療是很貴的。

什麼是肺癌最經濟的醫療?就是不抽菸,而不是用CT Scanner(電腦斷層掃描儀)。我不是說,Scanner不能照,而是說它應該是最後的解決方式;比如說,糖尿病沒有好好照顧,變成洗腎,洗腎是很貴 的,為什麼你不把錢挪到前面來?再比如,抽菸引起肺氣腫、心臟病、肺癌,假如台灣變成不抽菸的社會,健保錢會剩下(指省下)很多……。

利潤與顧客福祉,該如何權衡?

湯:你是一家醫院院長,肩負營運責任,必須為醫院表現負責。你怎麼告訴醫生,如何在利潤和病人福祉上權衡?

黃:我有答案,那就是把病人放在最中心,不去考慮病人有沒有保險?收入多不多?或醫院可以從照顧病人得到多少收入。你會講,「這不是烏托邦嗎?」怎麼實際做到?尤其你知道,台灣健保給付非常有限。

湯:大概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吧。

黃:有時不到十分之一。比如說,大腸鏡檢查在美國起碼要一千美元,在台灣大概只有新台幣一千元,儘管設備、醫生訓練、護理人員、空間,所有條件都一樣,可是給付(差別)與(兩種貨幣)匯率是一樣的。

但我為什麼不怕?如果你以病人為中心,同時去做到「effectiveness(效能)」、「effects(效果)」與「timeless(不間斷的持續)」,就一定可達成損益平衡。而且,這是事實。

例如,台大醫院是台灣的龍頭,它是由兩位工作人員照顧一床,其他醫院是兩床(編按:依衛生署公告資料台大醫院醫事工作人數與病床比約為二.三:一),或以 下,但我們是六位工作人員照顧一床。為什麼我用六對一可以管理(意即花費較多人力與成本)?很多人想不通,他們認為黃達夫變魔術,其實這不是魔術。

因為我們人力很充足,我們的護理人員是人家的三倍,結果有什麼需要幫忙的,馬上就會做。比方說,我常不讓其他人知道,故意進去病人的房間,詢問病人問題,然後我按叫護士的鈕,結果馬上就回應了,算秒的。

所以我們的病人turn over(週轉速度)在(台灣)醫院中是最短的,舉例來說,別人用一次病床,我們已經用兩次到四次,所以revenue(收入)也是兩到四倍。雖然我們從 健保得到的給付比其他醫學中心來得少,結果出來還是可以的。 湯:健保支付是住四天付四天的錢,住八天就八天的錢,收入不會因此增加呀。 黃:因為(住院)最初的幾天給付是最高的。

湯:這樣品質會受到影響?

黃:我們有六個人做這件事。

湯:你認為,在台灣的健保制度下,醫療給付這麼少,你主張的模式可以持續多久?

黃:我認為可以永續。

服務品質與成本,不必二選一?

湯:因你認為能兼顧成本與品質,而不必犧牲其中一項?

黃:我從來不看成本,但是我提升效能、提升效果。假如,你手術後出血不停,必須再回去醫院,那是額外成本,因健保只付醫院那一次(手術)五萬元。如果併發症能控制到零,那個五萬元就是實收的。

湯:如果將來健保全面實施DRG(同病同酬), 當然強調每一次的醫療品質會是比較好的做法,但是目前健保還是依據醫院做多少給多少。

黃:未來DRG慢慢會做到全部九百多項。

湯:你說你不在乎利潤,但是任何的營利機構,甚或非營利機構如果不看利潤的話,是活不下去的。加上你沒有一個品質的標準在那裡的話,許多的複雜個案(因為成本高,私立醫療院所不收)就丟給公立醫院,公立醫院也只好收了?

黃:也沒有,事實上健保這方面做得還不錯,它有一個Case Mix Index-CMI值(編按:病例組合指標,可反映疾病嚴重程度),複雜案例CMI值就高,那健保會補償。你講的也沒錯,有人會撿軟柿子吃,但我們不這樣做。

湯:即使有CMI也無法完全反映你的成本吧!你怎麼去畫出底線來呢?

黃:你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怎樣去了解實際成本?健保從來沒有做過,各個醫院你去問,一張床一天實際成本多少? 肝癌在你醫院受到照顧,一個病人要多少錢?我可以說大部分都不知道。

成本可以是以時間為基礎,可以是以營運活動為基礎,也可以是以成本為基礎。這三者幾乎沒有醫院好好去算過。

不過,理論上,這些醫院會定一個成本,說大約成本一定要多少,這個情況下我要經營,所以大部分台灣醫院的管理是以降低成本,提升利潤做為營運目標。

然而我的底線並不是成本,不是年終向董事會提交的報告,而是「改變人的生命。」

湯:底線不是成本,如果虧錢呢?一旦虧錢怎麼辦?

營運以病人優先,怎麼賺到錢?

黃:不會虧錢。我剛開始虧錢是因為我需要設備,我要找人,我又蓋房子(醫院建築),蓋房子要錢,這個錢不是政府給我的,和信企業團捐了一半,另外一半來自募款;我現在還得差不多了(編按:和信醫院於一九九○年,由於不斷投資軟硬體,於二○○三年才達成損益平衡)。

經營醫院的基本條件,應該是先問有沒有把病人照顧好,然後確保效能,而且要建立可以衡量結果的制度。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在門診做很多化學治療,開始時是先 在門診看,病人就在門診等,然後跑到樓上化學治療處理的地方。後來我想,這個做法並不以病人為中心,所以就想辦法改變,讓病人直接到處置的地方,醫生到病 人在的地方、抽血、決定劑量、 藥也送到……。

我們發現這樣大概可以節省病人三十一分鐘等候時間,差不多降低二五%。第一,病人不用慌慌張張的跑來跑去,第二,省掉的時間,我們可看更多病人,這裡面我們沒有降低成本,但效率提高了二五%。

湯:這些對一個看病的醫生而言,當他收到的指令是說以病人為中心,但追求品質是沒有止境的……。

黃:喔,有止境。品質(目標)要訂得實際,比如說,洗手是非常重要的,醫生看病人前要洗手,看完也要洗,才不會帶給病人別人的細菌。

我們只有兩百床,約一千人(工作人員),但酒精洗手液瓶共有一千多個, 病房裡有、門口有、走廊上有,就是讓你沒有理由不洗手。如果全台平均的抗藥性金色葡萄球菌(編按:MRSA rate,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比率,MRSA又稱超級細菌)是八○%,就是一百隻葡萄球菌,有八十隻是抗藥(有抗藥性),在我們醫院只有二○%。這個錢 健保不出,但是如果你省掉感染,可以省掉多少錢?所以洗手可以省錢,這個品質也是領先的。

利潤與醫療資源孰輕孰重? 大家認為有爭議,但我覺得這沒有爭議。

大家認為,要有好利潤,就要有所犧牲,但我不這麼做。我要建立一個制度,品質要守, 以病人為中心,有效能。

策略學家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九年為和信寫研究個案;讓和信與全球頂尖二十五個醫療院所同列《哈佛商業評論》的教案庫)認為,結果最重要,我不否認這點,但我說服了 他,說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你要去羅馬,你可從那裡去羅馬,也可從這裡去羅馬,坐飛機時間最短。

所以我注重流程,我也注重結果。然而,利潤並不是我們的組織目標,拯救生命才是我們要做的事,但最終,因為你做到效能、效果,而且你用對人,利潤就會來。

管理精華

人命無價,但醫療資源有限,所以醫療品質和成本似乎是互相衝突的。但醫療過程中,有許多成本,例如感染,是可以避免的,廉價的預防措施和正確的診斷可以降 低醫療成本而達到醫療的效果。成本和品質間的衝突可以透過管理的手段來調和。較充沛的醫療人力,雖然成本高,卻能提高照護品質,增加醫療效果又可增加病床 的週轉率,反而創造出更高的營收,所以只要醫療資源用在刀口上,品質和成本可以並行不悖。

然而,由於和信不以追求利潤做為最高的目標,金錢也就不可能成為獎勵員工的重要手段。

【延伸閱讀】和信確保效能與效率方程式

1.病床與醫護人力比1:6

和信醫院的實際病床與所有醫護人力比達1:6,而日前由於「血汗醫院」爭議,衛生署正在研議提高病床醫護人力比,認為每3至4床應有1照顧人力,和信使用的醫療人力顯然較多。

2.病床週轉速度是其他醫院2-4倍

由於採取跨科際整合性服務,流程效能較高,和信醫院病床週轉速度是其他醫院的2倍至4倍,因此從健保獲得的給付總額也較高。

3.淨利率達5%

和信醫院經營模式不以短期獲利為目標,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經營理念,成立13年後才損益平衡,然而財務穩健且目前淨利率為5%,仍然賺錢,若與其他醫院相比,表現並不遜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25

世間難有伯樂 左丁山

2012-02-16  AD

上星期三晚上,肥仔 K急送電郵去紐約,叫在紐約做網站編輯嘅表妹代買 Lin 17號球衣,表妹立即回郵話:「好似我全部識得在香港嘅朋友都叫我買 Lin球衣,我買得幾多件?」咁又係,聽講已經炒到四十幾元美金一件,三十個朋友話買,表妹就要支付一千三百美元咁滯,佢點肯代咁多朋友預繳呀?肥仔 K等人應送錢過去先啦,集埋幾十張柯打,一次過電滙千五美元去俾表妹,佢先至真係肯出街買衫嘅啫。表妹話自從阿 Lin成為紅星之後,唐人街港式茶餐廳每有轉播紐約 Knicks球賽,一定塞滿人,所有唐人都視阿 Lin為英雄,其實想買到一件 Lin 17現貨球衣都幾難,實在太好賣咯。
到咗星期六,左丁山識得嘅八十後,九十後,只要唔使返工,唔使上學嘅,都搵 now電視睇紐約對 LA湖人,大力大聲為 Lin捧場,高呼 Lincredible,麥迪臣廣場花園內有美國人帶上 Lin面具。一位寂寂無名小子紅得這麼快,真係不可思議,睇數據,佢以正選上陣頭四場,攻入 109分,破咗艾佛遜之四場 101分紀錄,計助攻五次或以上,射入 25分或以上,連續四場如此,對上嗰位新人係勒邦占士。唔怪得賽前俾記者問到:高比拜恩問「 Jeremy Who?」輸波後就話 Lin係一個 great story。著名控 衞拿殊話淨係睇數據: Lin肯定唔係 fluke(符碌),有大把前途。
所 謂天助者自助,林書豪係虔誠基督徒,走紅後話感謝上帝俾機會佢,但如果佢平時到處遭人白眼,睇唔起,每次簽十日合約而感到氣餒,自暴自棄而唔刻苦練波嘅 話,機會到臨之時,教練搵佢出場,佢就會醜態百出,此所以高比拜恩話佢係一個好故事,足以激發小孩子也。前日講起,余伯樂有「未遇伯樂向誰嘶」之句,聽完 林書豪故事,可以咁講,隻馬如果平時懶洋洋,唔操練,就會變成「幸遇伯樂未能嘶!」搵伯樂難,其實做伯樂更難,林書豪申請入讀大學,以 UCLA為首選,因 UCLA學術排名唔曳,籃球排名亦高,出過渣巴、米拿、 Bill Walton呢啲大明星,但 UCLA唔吼,申請入讀中學附近嘅史丹福,史丹福不理睬,卒之「委屈地」入了哈佛,畢業後打 NBA,到處浪蕩,造就了今天的傳奇故事。呢個世界邊處有咁多伯樂吖,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40

什麼樣的創始人很難有追隨者:無信、無利、無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235.html

來源: i黑馬 作者:李天田

「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對於所有的管理者來說,這彷彿不算是一個問題。在架構嚴整、等級森嚴的組織內日復一日,無論是領導者還是被領導者,很多人覺得「跟著走」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套路一種理所當然。

其實不是。

「追隨」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和沉重的託付。追隨也是一連串持續的、演進的、往往還是隨時間而遞減的動作。以威信起,以失信止。而究竟領導者是「以威立信」,還是「以信立威」,其團隊將通向完全不同的兩種道路。

一旦追隨關係產生,就意味著,領導者從此對追隨者負有極大的責任,至少要做到在這段關係的存續期間充分「領而導之」。引領,對未來作出清晰的趨勢判斷,繼而對追隨者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導正,對於過程中的路線和行為時時加以規範和矯正,防止追隨者走彎路落大坑。

幾年前,我們的團隊曾經共同經歷過一次非常驚險的挑戰。當時公司組織了一次徒步野長城的穿越活動,行進到夜間時,野外的高山上伸手不見五指,腳下是千米深淵,只能憑藉前方的隊員手貼在廢棄的城牆上感知路線、摸索前進。每個隊員都非常緊張,因此不斷會從隊伍前方傳來口令:貼著右邊走!十一點鐘方向!……但是,等天亮了,後方的隊員卻滿腹抱怨,為什麼?因為雖然大家目標高度一致,都是為了早點到達宿營地,但是由於所處的位置和行進速度不同,前方建議向右邊靠的時候,後方隊員其實還遠遠沒有達到那個位置,如果真的聽從口令,那麼,一定會跌落懸崖!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感受到,這一次的經歷很像是一個領導力的寓言。領導者,往往就是一個團隊的「前方隊員」,如果不能通覽全局,僅憑自身的感知,無法起到準確「引領」的作用;而如果不能清醒地瞭解和體諒每個追隨者所處的階段,僅憑個人的經驗,也絕對無法起到「導正」的作用。

這個寓言的現實意義在於,大部分遭遇領導力瓶頸的團隊都和我們這支業餘攀山隊一樣,大家在內心是有某種共同方向的,也並沒有有意的規則破壞者或棄權者,但是,由於「引領」和「導正」的能力不足,所以,大家最後突然發現,無論你如何追問,我也不能跟你走。因為,你並沒有為「我」準備一條安全路線。這就是領導者最大的失敗。

領導與追隨其實是一種相對關係。並不是只有老闆才是領導者,在一個大團隊中,很多人都會有不同層面上的領導者身份。一位領導者,在更高層面上也有可能是一位追隨者。因此領導力修煉就成為必修課。而多年來對失敗與成功的領導者進行對比觀察,我發現,無論組織的地域、產業、規模、性質,無論領導者的個性、背景、學識、年齡,大致上組織內的追隨者之間存在一種「潛規則」,我把它稱為「三不跟」。

•無信不跟

世事無常,再精確的規劃和計劃也會有失誤或者落空的時候。每當此時,就是對領導者的一次「大考」:承諾要打折嗎?所謂「信」,是世界上最脆弱的東西,一旦領導者失信,追隨者必然的反應就是「不信」,不是這次不信,而是一次失信,永遠不信。因此,曾國藩當年有張條屏,寫了句大白話,走到哪掛到哪,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無論如何要守信: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無利不跟

我知道,很多人愛在領導者面前說自己不為名不為利。這話說可以真說,但聽不能真信。每個人加入一個組織、從事一份職業,一定有其特有的利益訴求。大到一個政黨,小到一個團體,其帶頭人都知道組織生存的基礎是必須要「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所謂使命,就是為什麼存在,為創造什麼而存在?說到根子上,也就是為誰、創造什麼利益。有利益才有支持,無利益就不相關。利益有很多種,有金錢、有地位、有權利、有名聲、有能力,等等,但歸根結底領導者切不可忘記,無利不跟的原則就意味著必須每天問自己:今天,我給別人創造了什麼利益?

•無情不跟

完全靠利益維繫的關係是有風險的,因此需要軟性的「情」來加以進一步黏合。對於這一原則領導者們見仁見智。親情牌比較常見:大家庭、兄弟情等。但必須提醒一句:情的基礎是尊重。前文提到的那位壞脾氣老闆,其手下的高管曾質疑:做職業經理人,還是做家奴?我相信,每年都要設家宴招待團隊的那位老闆如果聽到這個話題,一定會氣得吐血。但是,情同父子又如何?在企業上下級關係中,常見冷言冷語、諷刺挖苦、指桑罵槐、當眾痛罵等行為,企業不是奴隸制組織,沒有高度的尊重作為基礎,所謂團隊建設、所謂親情文化,都會淪為作秀。

無信,無利,無情,因此無追隨。「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可你總是笑我,一無所有。」

「三不跟」,是一種潛規則,無好無壞,是時時刻刻懸在領導者頭上的那把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49

離職主管心聲》他,是跟在王雪紅身邊多年的主管 看不出有策略 宏達電很難有機會了

2013-08-12   TWM
 
 

 

編按:宏達電到底出了什麼事?兩年來宏達電業績每況愈下,到底是王雪紅還是周永明的問題?他們兩人的相處模式為何?以下是一位在王雪紅身邊工作多年主管的親身觀察。

過去Cher(王雪紅,宏達電董事長)很少進宏達電,主要的辦公據點在威盛,Cher有太多重要的人物要接待,因此大部分時間在外面。但去年六月,宏達電搬進新北市新店總部後,可能是距離近一點了,加上宏達電的營運也出現問題,Cher才比較常來宏達電。

外資質疑宏達電表現那麼差,為何Cher不把Peter(周永明,宏達電執行長)換掉?在我來看,Peter那麼資深,對手機最了解,又把公司做起來,不見得找得到合適的人來接,卓火土(宏達電創辦人)早就離開公司很久了,也不可能回來接。另外,Cher也是很好的人,她一向信任團隊,也一直給Peter機會;但近來有時也會看到兩人關起門來吵,意見還是有不同的地方。

不過,Peter的管理有些問題,他找來以前索尼愛立信的老外團隊,這群人並非一軍,也沒做出什麼成績,但拿的package(薪資福利)都很好,Peter也把他們捧得很高;許多原來宏達電優秀的主管就被晾在一邊,看到這些講英文的老外被奉為上賓,講中文的人則備受壓抑,心情都很不好,最後紛紛求去。這件事對公司很傷,因為離開的主管,很多都是很棒的人才。

Peter把宏達電一路做成功,一直是很有自信的人,宏達電遇到難關後,他的策略就變來變去,讓大家不知如何是好。在產品策略上,外界一直批評宏達電沒有中低價手機的策略,但每每講到這裡,Peter就會說:﹁大陸那些手機的賣價,連宏達電一半都不到!﹂很明顯瞧不起別人,但現在對宏達電威脅最大的,其實就是這些公司啊!

至於有人覺得很奇怪,Peter那麼重要,為何沒當宏達電董事?老實說,這點我也很納悶,我覺得Cher和Peter兩人的關係很微妙,公司主要是Peter在管,但在重大決策上,像外界質疑宏達電用三億美元買S3,Peter心裡可能不見得完全認同,卻還是交由Cher拍板做主。所以我覺得,他們兩人的角色有點互相牽制,維持一種兩人共治的局面,大家都知道對方在做什麼,或許因此周永明也很難被換掉吧。

另外,威盛的管理不是那麼好,有些Cher個人的投資部分,是由威盛主管負責。Cher的錢太多,外面人脈也很多,轉投資龐大又複雜,有些可能連她自己也沒辦法搞得那麼清楚;她身邊有些主管做的決策,有的可能會揣摩上意,做的決策品質也不是那麼好。Cher會問他們,這樣做好不好,如果團隊說好,她也會相信,但問題是,這些決策最後的責任,都要算到Cher頭上。

我認為,投資人若看到一家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在談戀愛,最好趕快把股票賣掉,因為決策上很難就事論事,很難不被感情因素所左右。其實,Cher與陳文琦結婚的代價很高,因為陳文琦的威盛這幾年讓Cher賠了那麼多錢,但Cher又沒辦法把他開除,真是虧很大!

至於你問我宏達電還有沒有機會?我覺得是很難了,恐怕也不是換人做就可以,因為面對外界這麼嚴酷的競爭,看不出宏達電現在有什麼策略可以扭轉。最近有傳言,可能Peter和劉慶東(研發與營運總經理)下來,換成張嘉臨(財務長)和陳文俊(研發長)上來接,但這說不定也只是風向球,會不會成不知道;而且我覺得換人也不一定有用,說不定下去得更快。

心情很難過啊!看到一家好好的公司,像失去動力地往下墜,還看不到盡頭,真的很傷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97

普京今天將與波羅申科會面 料難有突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588

俄羅斯總統普京今天將會見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以期解決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

兩人將在明斯克的海關聯盟會議上見面,一同出席的還有歐盟代表。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昨天表示,目前還沒有單獨安排兩國的雙邊會談。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稱,本次會面主要講討論經濟合作、人道主義危機和烏克蘭的政治解決路徑。

英國智庫HIS Global Insight的資深分析師Lilit Gevorgyan表示:“(我們)對此次會談並不樂觀,俄羅斯和烏克蘭都不會為了結束沖突做出重大讓步,因為雙方都要竭力維護本國的利益。”

莫斯科智庫Macro Advisory創始人Chris Weafer也表示:“在過去幾周內,普京和波羅申科都受到了結束沖突的壓力,但問題是雙方都不想,也無法接受自己成為沖突的失敗者。”

德國總理默克爾兩天前會見波羅申科時也表示,今天的俄烏會談不可能有“重大突破”。

烏克蘭昨天表示,一支包含10輛坦克在內的軍事裝甲力量自俄羅斯進入烏克蘭。當天,俄羅斯政府決定派遣第二支護航隊護送人道主義救援車隊進入烏克蘭親俄分子占領區。

彭博新聞社報道稱,烏克蘭軍方發言人Andriy Lysenko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烏克蘭政府軍摧毀了兩輛坦克,擒獲武裝人員及其他插有分裂分子旗幟的車輛。不過俄羅斯對此予以否認。

在此前的俄烏德法四國參加的和談中,俄烏就俄羅斯車隊進入烏克蘭的問題達成了一直,但雙方未在停火和政治解決沖突上取得任何進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52

中國10月匯豐制造業PMI回升 但短期難有明顯好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169

QQ圖片20141103094922

中國制造業短線企穩,但未來增長動能減弱。

匯豐銀行與Markit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0月匯豐制造業PMI回升至50.4,初值為50.4,前值50.2。與此同時,上周六公布的中國10月官方制造業PMI意外下滑至50.8,創5月以來新低。

匯豐本次調查的核心發現包括:

產出和新增訂單增速放緩至5個月新低;

新增出口訂單增速創6月以來新低;

輸入成本和產出價格均大幅下滑。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董事總經理屈宏斌評論稱:

匯豐十月PMI終值微副上升至50.4(九月終值為50.2),顯示出制造業擴張緩慢國內外訂單較初值均有所回落,而就業和存貨輕微好轉,抵消訂單和產出下降帶來影響。鑒於終端需求仍舊薄弱,預計短期內不會出現明顯好轉。高基數效應在第四季度仍舊顯著,房貸放松的正面效應需要時日才能顯現,出口可能放緩。

官方數據創5個月新低

中國官方周六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0月制造業PMI意外下滑至50.8,創5月以來新低。

國家統計局表示,雖然10月PMI較上個月的51.1有所回落,但中國制造業總體依然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不過,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師Julian Evans-Pritchard則表示:“中國經濟仍然處於下行軌道上。”

此次制造業增速的放緩,將進一步考驗政府不推出全面刺激的決心。今年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7.3%,創五年新低。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500

MERS對香港樓市影響有限 房價難有大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1526.html

MERS對香港樓市影響有限 房價難有大跌

一財網 羅琦 2015-06-12 12:21:00

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據,2015年4月香港的私人住宅指數同比上升了21.3%,意味著樓價即便下跌10%至15%,樓價也回不到2014年的價格了。

6月10日下午,一則突發的消息吸引了全香港人的眼球。

一名22歲香港女生在6月10日上午,前往位於香港青衣港鐵站的一家醫療機構掛號求診,由於她曾經在5月底到過韓國首爾,近日出現發燒現象,疑似感染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除此之外,香港尖沙咀、中環等地的醫療機構也稱,有類似疑似感染MERS患者,全部送往醫院進行隔離檢驗。

消息一出,原本對“新非典”有著近似偏執的緊張感的香港人,竟然意外地調侃了起來,“難道這是上車(即“買房”)的良機?”“可以儲首期買青衣城了!”不少“無房一族”都開始暗自竊喜,回憶起2003年非典時期,香港樓市的情景,他們覺得這下總算可以上車了。

受心理作用影響,香港青衣地區的個別樓盤價格確實有所松動,有不少準買家原定於6月10日晚上看房,最終全部爽約,而有賣家略顯著急,趕緊將房價調低20萬港元,以求在真正的“暴風雨”來臨之前盡快出手。

然而,這一切只是虛驚一場,6月11日,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宣布,過去一天的33宗中東呼吸綜合癥懷疑個案,包括青衣的22歲疑似女病人,經初步化驗後全部呈陰性反應,並非感染MERS。

中小樓盤近日暴升

沒有上車的香港人對樓市降溫的期望又一次破滅了,另一方面,屢創新高的樓價也在不斷刺痛著香港人敏感的神經。

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數據,4月份私人住宅售價指數為297.1,環比上升1.9%,已經連續上升13個月,創下了新高,而這一指數同比升幅已經達到21.3%。

在這些上升的私人住宅中,被香港人俗稱為“上車盤”的房子升幅最大,其中,實用面積430.6平方呎(約40平方米)以下的小單位售價指數為325.7,創下了歷史新高,環比升幅達到2.2%,同比上升23%。

緊跟升幅榜之後的是中型單位,數據稱,實用面積在1075平方呎(約100平方米)及以下的中型單位售價指數為298.1,環比升2%,同比升幅為21.7%,而大型單位還落後於這些“上車盤”的漲幅,使用面積在1076至1722平方呎或以上的大型單位售價指數報274.5,環比升0.8%,同比升幅為11.7%。

長和(00001.HK)主席李嘉誠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由於香港的建築成本非常高,所以樓價也很難下跌,加重了香港無房一族的焦慮心理。

最壞情況跌10%至15%

而且,當眾所期盼的“黑天鵝”事件來臨時,香港樓市的跌幅也比想象中要小得多。

根據美聯物業發布的最新報告,綜合2003年非典及2009年豬流感兩次疫情對香港樓市的影響,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預計,即便在最壞的情況下,樓價也可能只會下跌10%至15%。而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據,2015年4月香港的私人住宅指數同比上升了21.3%,意味著樓價即便下跌10%至15%,樓價也回不到2014年的價格了。

報告稱,根據美聯樓價走勢圖顯示,2003年非典暴發後,樓價兩個月累計下跌9.3%,而在豬流感暴發時段,樓價不跌反升。

不過,在過往疫情暴發期間,都是私人住宅的供應開始減少的時候,2003年的私人住宅落成量為2.64萬個單位,而到2009年,僅為7200個單位。今年的情況與過去已經大有不同,政府近年以來已經開始大肆提倡加大供應。

2015年5月7日,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曾撰文表示,差餉物業估價署預計2016年的私人住宅落成量為20140個單位,較2005至2014年每年平均落成量11728個單位,高出了71.7%,比2015年的預測落成量高51.5%,也比2014年的實際落成高出28%。

在供應量開始逐步加大的情況下,劉嘉輝認為,一旦疫情爆發,樓價調整的壓力也會遞增。

香港樓市難有大跌

盡管樓價確實有調整壓力,卻有非常強勁的支持位,美聯物業稱,香港樓市以本地需求為主導,香港結婚數目連續6年達到超過5萬宗,本地出生數字也維持在高位,意味著未來不乏上車及換樓用家的需求,成為支持香港物業成交量及樓價走勢的主力軍。

美聯物業稱,目前香港業主的財務狀況比2003年非典爆發期間好得多,供完樓的業主比率持續增加,以政府統計處人口普查計算,自置物業並沒有按揭的比率由2001年48.5%持續上升至2011年60.1%。

此外,香港人口袋里的錢也比過往兩次疫情暴發時要多不少。根據香港金管局數據,今年4月,存款金額高達10.5萬億港元,遠遠高於2003年中的3.3萬億港元。而且香港金管局多次收緊房貸按揭比例,業主如果需要買房要交更多首期,所以樓價即便回調,出現負資產的情況也不可能像當年。

而且,新增房貸的金額也在逐步減少,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最新數據,4月份新增按揭貸款環比下跌29.4%至206億港元,其中新申請住宅按揭個案環比減少4.1%至10007宗,而一手樓房的貸款減少11.5%至61億港元,二手市場減22.3%至121億港元。目前,香港按揭貸款的拖欠比率維持在0.03%的低位。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206

難有期望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3074935

  第一信用(8215)的供股權8393今天上市買賣,結果是全日清一色的0.01元掛賣,成交了1,752萬股。

  由於第一信用是1股供9股,每股供0.127元,雖然今天正股的收市價是0.154元,供股權的理論價應該是0.027元,只因是大比例供股的關係,供股權出現0.01元全賣盤的現象已經是意料中事,所以,對於下周二上市買賣的互娛中國(8081)(即昔日的中國手遊)的供股權實在難以有所期望。

  互娛中國是1股供5股,每股供0.155元,若以今天收市價0.167元計算,供股權的理論價是0.012元,因此除非下周二供股權開始買賣當日其股價大漲,否則供股權將如今天上市的第一信用供股權般出現0.01元有出沒入的現象。

  若不想供股而想賣掉供股權的話,唯一的方法是盡量於0.01元搶到首位掛賣,期望有些「傻瓜」會跑去買來供股。

  要搶首位,必須儘量於每天收市之後於四點半預先輸入賣出盤,翌日早上才有機會搶到首位。

  要是數量多的話,也可於碎股的畫面尋找買家,以低於0.01元的價錢賣掉,例如今天在第一信用的供股權那1,752萬股的成交量之中就有108萬股是以0.001元成交的。

  再要是賣不掉又不想浪費掉供股權的話,如果折讓夠大就賣掉手上部份股份,再供回相同的數量,套取部份差價也是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752

光大證券:2017年“類滯脹”格局下難有系統性牛市

“破立之間,行穩致遠。”1月4日,光大證券在上海召開2017年度策略會。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彭文生認為,2017年的宏觀經濟將呈現增長向左、通脹向右的“類滯脹”格局。

相較此前多家券商樂觀看待明年A股行情,甚至有券商對“牛市歸來”給予期待。光大證券策略分析師趙揚則認為,2017年“類滯脹”的經濟環境,不支持系統性牛市,先破後才能立,若先不破後破則可能面臨“下半年企業盈利明顯下行對市場沖擊顯著加大”的風險。

2017年‘類滯脹’態勢明顯

“從經濟周期來講,確實明年會出現一個增長下行壓力比較大,物價上升壓力比較大的這樣一個狀態。”彭文生在做“金融周期帶來‘類滯脹’”的主題演時如是稱。這是彭文生離職中信證券、履新光大證券後參與的首個新平臺年度策略會。

彭文生指出,2017年的宏觀經濟將呈現增長向左、通脹向右的“類滯脹”格局,根本原因在於資產價格與信貸相互促進的順周期性下,房地產泡沫不斷膨脹最終會帶來供給約束的顯現,是金融周期上半場走到末端的階段性現象。

根據彭文生的判斷,預計2017年經濟增速繼續下行,全年經濟增長或為6.5%,低於2016年的6.7%;CPI平均或為2.6%,高於2016年的2%,高點出現在下半年,或達2.7%,PPI通脹或超預期,同比高點一季度或達6%。

“‘類滯脹’會持續多長時間,跟政策操作密切相關。如果房價與信貸的順周期性能被打破,金融周期進入下半場將有助於調整經濟供應端的扭曲,雖然需求一段時間內也會由此下滑。”在彭文生看來,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意味著偏緊的貨幣信用條件,可能在2017年觸發金融周期下半場的健康調整。

彭文生認為,一旦經濟的運行進入到金融周期下半場的調整,房地產價格下跌和去杠桿壓力增加,主要矛盾將再次凸顯為長期的人口因素和中期的金融周期因素共同導致的“需求之困”;這種情況下,貨幣政策將放松,宏觀政策環境呈現“緊信用、松貨幣、寬財政”的態勢,利率將下行。

而從總量宏觀的角度來講,滯脹的局面對大類資產價格有深刻的含義。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規劃研究部巡視員熊軍在談及2017年境內大類資產配置時表示,短期來看,大宗商品價格上行後穩定或下行,主要在於價格上漲但開工率未提高和融資未增加,供給側改革去過剩產能後成本得到覆蓋的企業將釋放產能、需求端並無明顯改善等;股票方面,2017年估值總體基本合理,若估值提升需主要看改革預期,若保持現有估值水平,盈利增速提供10%左右的漲幅,若估值向平均值快速回歸,則滬深300和上證50存有壓力,但第二種情形的概率大;債券收益率下有底、上有頂,其中人民幣貶值壓力、中美利差等因素構成底,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則是債券收益率的頂。

“明年股市機會相對較高。”一位資深買方人士表示,債券在明年下半年減倉時點可能更好;對大宗商品看好主要是基於美國引領世界經濟複蘇的需求帶動、印度等經濟發展潛在的需求。

A股難有系統性牛市

“2017年‘類滯脹’的經濟環境,不支持系統性牛市。”趙揚認為,2017年A股市場不破不立,若能把握好節奏則有望實現10%甚至更高的投資回報。

在趙揚看來,上半場,房地產投資下行帶動企業盈利增速回落,通脹壓力下市場流動性邊際收縮,這些是需要關註的風險;下半場,估值的安全邊際得以重建,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可能增加。

“錢多的邏輯不足以解釋去年市場行情的反彈。”趙揚認為,2016年,A股市場上市公司特別是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盈利改善,是基本面上的最大變化,也是市場反彈的邏輯主線,而2016年A股業績回升的最主要動力是房地產。

然而,“房地產”投資增速下行是2017年最大的變化。”趙揚表示,2016年三季度以來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增速趨緩,四季度或2017年一季度大概率將是本輪業績改善周期的高點,預計市場也可能會在2016年四季度~2017年一季度階段性見頂;此外,供給約束下的通脹壓力會限制貨幣政策空間,資本市場流動性亦不樂觀。

“A股市盈率倒數/10年國債到期收益率現在處於歷史均值區間的下限,那麽目前股市不能說足夠便宜。”趙揚認為,股市預期收益率相對偏低,PE估值並不便宜;在“類滯脹”的環境下,無風險利率難以大幅下降,市場估值水平將受到抑制。

根據對市場環境的判斷,趙揚建議配置股票時將估值放在首位,其中藍籌股憑借低估值、高股息和大市值,安全邊際相對充分;消費股成長穩健,但目前的估值並不穩健;失去需求的支撐後,周期股不確定性陡增;高估值的創業板小股票存在從被動去估值向主動去估值轉變的可能。“這些對應的是‘破’階段的防守配置,‘立’則需要視市場格局再做謀篇。”其稱。

行業配置方面,趙揚則建議沿著三條主線進行選擇,一是供給約束,部分行業景氣度有望回升,可關註農業、石油化工、造紙等行業;二是利率高企,銀行和保險業績將會出現一定改善,銀行息差擴大,保險投資收益提升;三是可關註受益匯率貶值的電子、軍工等行業。在趙揚看來,主題投資性機會則主要在政策層面,如債轉股、混合所有制改革、PPP。

但這些預判之下,也隱藏著風險。趙揚提示稱,於“先破後立”的判斷而言,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地產調控超預期寬松是最大的上行風險;另外,若A股未能有效調整,下半年盈利增速回落可能會導致“先不破後破”的不利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7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