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使機構化引擔憂:批量製造創業者不現實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7209/

今年以來,天使基金異常活躍。不過,在層出不窮的「天使」裡,機構的力量比個人強大。而實際上,在美國,「天使」通常是個人,而非機構。中國天使機構化的趨勢有愈演愈烈之勢。

機構參戰天使存爭議

天使投資人講究快速反應,需要俯下身段去聞週遭氣味,相對來說,機構反應沒有這麼靈敏。

在「2012首屆中國天使投資人大會」上,《中國經營報》記者碰到從各行各業轉戰而來的天使投資人,這些人中間有不少是機構的代表。

印象深刻的是此前在二級市場呼風喚雨的某私募基金,它的代表也出現在貴賓室裡。這位代表告訴記者:「我們是來學習的,也準備做一隻天使基金。」與她類似,據記者交流觀察發現,天使中有一半是機構代表。

機構化的天使中,中國有兩大機構不得不提,一是聯想控股旗下的聯想之星,這是由柳傳志親自主導的一個天使投資基金,規模達4億元。另一個是李開復領導的創新工場。

到目前為止,這兩大機構化運營的天使投資並沒有突出的表現。熟悉內情的人說,他們都還在不斷摸索中,試圖探索一條批量生產創業者甚至企業家的平台。

在知金教育董事長、天使投資人謝冰看來,天使投資機構化運營是個悖論。天使投資人講究快速反應,需要俯下身段去聞週遭氣味,相對來說,機構反應沒有這麼靈敏。但是從管理角度來說,機構化之後相對更規範一些。

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則認為:「天使投資的決策是不理性的,需要找到一個平衡。但是,不會被天使化的機構所壟斷。」包凡自己於兩年前成立了險峰華興天使基金。

與包凡一樣,楊鐳同時也是兩個機構的創始人,一個是PE基金華山資本和泰山天使基金。楊鐳出手比較早,已有投資成功的案例。

不過,有不願意透露姓名的VC合夥人告訴記者:「這其實就是換了個旗號的VC。」國內較早張羅天使投資人活動的好投網總經理戶才和也認為,天使有被濫用的嫌疑,存在「大躍進」現象。

機構化有後遺症

「不要把投資人神化,他就像幫你帶孩子的保姆,一半是天使投資人一半是創業者。」孫淘然說,個人天使投資是一種生活方式,機構化天使投資則是一份工作。

機構化投資有其優勢,比如決策的理性增強,通過一層層的把關,可以提高成功率。但是,機構來做天使也會遇到一些問題。

首先,天使要扮演創業者的角色,承擔相關義務,不僅提供錢而且還要提供資源,並且要有足夠的時間與創業者泡在一起。對於機構來說,做得不如個人,因為要受到時間、精力和業績等限制。

「天使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靠感覺,而找一些沒有創業經驗的人來當投資經理,他的感覺怎麼能準確地傳遞到決策者那裡呢?」戶才和認為,機構化的天使基金像是一個小型的VC。

在拉卡拉董事長、天使投資人孫淘然看來,很多所謂機構天使投資行為只能叫天使型的投資,專業的團隊也就變成專業的投資者。而真正的天使往往是利用業餘時間,個人對接初創的企業。

其次,機構化有業績壓力,使資金沒有足夠的耐心,可能會為了退出對被投企業拔苗助長。

做天使的心態應該是玩的心態,這是多數天使投資人的心理,並不是衝著錢去的,而是樂趣。孫淘然說:「天使是幫助別人把事做起來。如果去關注投資回報,往往投資會失敗。」

機構化的天使會碰到不斷優化的早期的VC勁敵。面對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一些VC的決策程序越來越像天使。一些VC給合夥人一年一次決策的機會,只要合夥人認可這個項目便可投資,也就是說,這樣的投資帶上了合夥人的烙印,這讓一些機構化的天使基金面臨更嚴峻的環境。

孫淘然提出,可以從這樣的視角來分析這個問題,把最牛的項目和最牛的投資公司列在一起,會發現對不上號。這是因為創業投資這事就是「有心插花花不開」。在他看來,孵化器模式成功可能性不大,「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不過可以借助這個平台,創業者主動到外面去接受風雨。

天使投資的主角應該是個人。「不要把投資人神化,他就像幫你帶孩子的保姆,一半是天使投資人一半是創業者。」孫淘然說。而對於天使機構,要求它做到 這點卻很難,他們身份比較尷尬。個人天使投資是一種生活方式,機構化天使投資則是一份工作。或許這就是造成天使投資機構化運營悖論的原因。

記者觀察

天使機構化不如成立俱樂部

天使投資機構化運作,是目前中國天使投資行當最大的泡沫。這個泡泡很明顯,卻沒有人願意戳破它。

一些打著天使旗號的基金,用一套風險投資(VC)的流程和標準在篩選項目。如果說只是把投資額度更小、階段更早一點兒的VC改弦更張、美其名曰「天使」,那麼天使還會是天使嗎?

雖然美國也存在天使投資機構化的案例,但是它有堅實的基礎,比如成立了多個天使俱樂部之後,在有眾多個人天使投資人之後才出現。而當下的中國天使機構滿天飛,這是極不正常的。

對於天使項目,機構的作用往往沒有個人更有效果。比如,溝通成本增大,多層傳遞;決策反應慢。但是為什麼還是有人願意退而求其次,要機構化運作天使投資呢?

最大的動力源自投機。對於天使機構的管理者來說,他們用一套當下熱度最高的關鍵詞作為標籤,在融資時講故事更容易講。天使機構背後的投資人也為了獲取那可能存在的高利潤,而非真熱心天使投資。

天使機構化的衝動有可能會破壞剛剛起來的天使投資氛圍,同時也會攪亂整個股權投資產業。第一,機構理性摧毀個人感性,減少個體天使人的行為,阻礙創 新。第二,機構天使幹一些VC的活兒,誤導投資人,最終導致投資人對於貼天使和VC標籤的無實質差別的基金有不同預期,造成VC募集更難。第三,對於創業 者而言,機構的投資經理和天使投資個人在創業經驗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拿到機構天使的錢會減少一個創業合夥人,招來了一個婆婆。

也有天使投資人說,我一人投了很多項目,一個人根本管不過來了,所以才機構化。如果是這種情況,拿自己的錢請一些人過來幫忙打理項目,這類天使機構並沒有失去天使投資人的本真。

天使投資最本質的特點是投資人用自己的經驗去幫助創業者,錢往往並不是第一位的。而這恰恰是機構化運營之後欠缺的。

在個人天使不發達的情況下,如果天使投資市場被一群沒有創業經驗的投資經理主導,那麼中國天使市場會被帶向何處?創業者迎來的是天使還是魔鬼?

天使機構運作,最大的好處在於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共享智慧和分散風險。這是機構天使存在的價值所在。殊不知,實現這三個願望對於天使投資人來說,還 有更好的選擇方式,比如組成以物理距離遠近來分的天使投資人俱樂部,通過鬆散式的合作方式也能達到上述效果,也少了機構化的弊病。

天使機構化應慎推,天使投資不是生意,要讓天使散落人間,應該鼓勵優秀的個人當天使,而不是把它當做買賣來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04

稀少的現實世界

2012-6-4  TCW




十九世紀的蘇格蘭文學家卡萊爾(Thomas Carlyle),曾批評經濟學是「憂鬱的科學」(dismal science),原因是經濟學老是在說「資源是稀少的」。其實,「稀少」正是經濟學研究的起點。

正因為稀少是世界的現實,我們才需要經濟學。如果資源不是稀少的,不管什麼東西,我們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就不需要有經濟學。但我們的世界不是這個樣子。

許多常見的謬論,都是出在忽視「稀少」這個事實。最有名的謬論是十九世紀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F. Bastiat)提出的「破窗謬論」:一個頑童打破了麵包店的玻璃,麵包店老闆只得不情願的花錢換塊新玻璃,旁人安慰他:你花錢換了新玻璃,玻璃工人有了 額外收入,他們會再把這筆錢拿去餐廳吃飯,餐廳工人又有了額外收入,這樣一直循環下去,因此,因為你多花錢換了塊新玻璃,整個經濟反而變更好了。

但是,麵包店老闆的錢是稀少的,當他多花了錢換新玻璃,他就少了一些錢去買新西裝,或是去看電影,或是添購計畫中的機器設備。因此西裝工人的收入減少了, 電影院生意下滑了,廠商也少賣了一台機器出去。所以玻璃工人收入的增加,其實是建立在西裝工人、電影院員工、機器廠商勞工的收入減少之上的。

「破窗謬論」因為忽視了「稀少」這個事實,因此是個謬論。現在一般輿論常鼓吹的「政府應該創造就業機會」,又何嘗不是忽視了「稀少」這個事實?政府創造就 業機會所花的錢,是透過稅收或舉債而來,這其實是對人民的現在或未來課稅,因此人民可用的錢就少了,他們能買的各種產品也減少,這些產品的工人就業機會也 減少了。政府創造的就業機會,不過是把某些產業工人的就業機會奪走,移轉給那些被政府「創造」出來的部門而已。

再如,前一陣子油、電雙漲,有專家主張中油、台電應該繼續國營,因為當經濟衰退時,追求獲利的民營企業會裁員,而國營企業卻可繼續雇用勞工,以維持社會穩 定。這個主張同樣忽視了「稀少」這個事實:如果國營事業無視虧損,不肯解雇勞工,那政府就必須用稅收來彌補其虧損,要麼是對人民加稅,因此人民手上可用的 錢變少了,要麼就是把原本用在某一用途的稅收挪過來,以彌補國營事業的虧損,而原本人民可享受到的某一公共財服務就減少了。

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說:「凡是忽視了『稀少』這個事實的人,就不是經濟學家,而是童話作家。」在童話世界裡,我們才能要什麼有什麼。只有牢記「稀少」這個事實,才不會被那些童話式的謬論所迷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72

【問對職場】在骨感的現實裡 尋找職場幸福感

http://www.infzm.com/content/78396
鐘響起、起床、洗漱、穿戴、早餐、擠車、走進辦公室——新的一天開始。無論你身處北京或廣州,無論晴天或陰雨,每週中總有五天是重複這樣的清早。

你一定想著,自己每天辛勤工作是為了什麼?生存?家庭?夢想?

(問對網/圖)

畢業時,我們都滿懷夢想。或許是成為企業家,創造財富。或許是成為律師, 幫助弱勢群體爭取權益。或許是成為記者,弘揚正義披露陰暗。或許是成為營銷大師,策劃經典營銷事件。或許是安心做一名基層員工,通過勤懇獲得眾人的肯定。

兩年過去了、五年過去了、十年過去了,你追逐夢想的決心還那麼強烈嗎?在職場上,馬屁精欺壓老實人,假學歷戰勝真文憑,實幹不如表現。每次夢想和現實的強烈反差,都讓夢想變得更加遙遠。

如果沒有了夢,職場中的幸福還能依靠什麼?靠現實嗎?工資低,壓力大,缺乏上升空間,對職業發展充滿迷茫。在職場獲得幸福感怎麼就這麼難?在問對網、智聯、蓋洛特、中智德慧等企業的職場調研發現,至少35%職場人士感覺不到幸福感。

中外社會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資深人力資源人士紛紛對職場幸福感進行了理論研究。作為社會心理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 包括: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你興許對理論毫無興趣,卻不可避免的開始思考,我幸福嗎?我怎樣才能更幸福?

看看他們是怎麼獲得幸福的吧。

- 實幹家唐僧,他樹立遠大目標,善於把握領導意圖,利用一切手段管理一隻低凝聚力團隊,一點點逼近目標。

- 逍遙派豬八戒,他是天生的樂天派,半塊西瓜就能讓他獲得較大的快樂。

- 巴巴爸爸,他和家人從未接受正統的「助人為樂」教育,卻一直自發幫助他人。

- 韋小寶,他在事業達到頂峰時,為了愛情放棄名利,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樣。

大概,幸福可以很偉大,也可以簡簡單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15

八年有成 專訪誠品副董事長吳旻潔 若無理想,你連現實也無處容身!

2012-8-6  TWM




八年的時間,吳旻潔從父親的小公主,蛻變為誠品的女當家。

對她來說,誠品是包袱、是傳承,還是她對自己最大的衝撞?

在誠品香港店開幕前夕,她親述這一路走來的心情。

撰文‧林讓均

「花了八年,我才真正了解誠品!」二○○四年進入誠品集團,吳清友女兒,誠品副董事長吳旻潔,終於自信地說出這句話。

坐在誠品信義店六樓的The Library餐廳,吳旻潔一襲白衫黑裙,齊眉劉海的妹妹頭、帶著笑意的娃娃音,有鄰家女孩的親和力,與八年前她擔任吳清友特助時,外表沒有太大差異。只是如今的她,獨自面對媒體時,回答問題條理分明、切中核心,已展現獨當一面的氣勢。

八年的時間,讓三十四歲吳旻潔不只是「吳清友的女兒」,這位外界眼中的「小公主」逐漸蛻變為誠品「女當家」!

布局對岸 開啟誠品海外元年受訪前一個周末,吳旻潔才從中國蘇州飛回來,緊接著又要趕赴香港,出席八月十一日誠品香港旗艦店,也是誠品海外第一店的開幕典禮。

「我們一直是鴨子划水,低調進行。但如果真要說,今年可算是誠品的海外元年!」一周有三天在國外出差的吳旻潔,肩負海外拓點的重任。在開出香港店之後,緊接著中國第一店,占地一萬四千坪、以文化園區概念來打造的蘇州店,將在二○一四年登場。

被喻為台灣文創象徵的「誠品」,能否將獨特的商業模式複製到對岸,甚至是全球的華人圈,第一個觀察站是香港店。而這也是吳旻潔的海外第一張成績單。

香港人稠地狹,租金高,書店多在兩百坪上下,誠品進軍香港,跟銅鑼灣最大地主「利希慎家族」簽約,取得「希慎廣場」一二○○坪賣場,並砸一.八億元投資,該店將是香港最大的書店。

吳旻潔有條不紊地分析,香港外語人口多,誠品香港店四成是英文書籍,書店占整體空間的比率高達八成,其他兩成才是商場。這個配置,迥異於台灣誠品動輒會占上一半的商場比率。

她顯然做過市調研究,明快表示:「香港是購物天堂,你有商場並不特別,所以我們擴充書店比率,將有二萬多種出版品!這種融合閱讀與購物的空間,是香港前所未見的!」吳旻潔強調,這次香港店由長年合作、知名設計師陳瑞憲來打造,仍會傳遞大家所熟悉的誠品風格。

「香港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通往國際的跳板!能在香港活下來,才證明你可以國際化!」提到香港,吳旻潔侃侃而談,但話鋒一轉又苦笑說:「吳先生給我們的目標是,香港第一年就要賺錢啦!」吳旻潔口中的吳先生就是父親吳清友。

目前台灣誠品新店的轉盈時間,大約是一年到三年,可見,吳清友給女兒出了一個高難度的功課。

「夢想的夥伴」接班 打造華人文化品牌早在○八年,吳清友發現誠品在中國民眾心中的品牌好感度,居然達到一百分,瞬間燃起了前進對岸的雄心。隔年,吳清友將親自擬定的誠品宗旨「成為台灣最具影響力,且獨樹一幟的文化品牌!」中的「台灣」兩字,改為「華人社會」。

吳清友進軍全球華人圈的夢想,由他口中「夢想的夥伴」,也就是他的女兒吳旻潔實踐。除了香港、蘇州兩店外,吳旻潔透露,下一個新店將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

從台灣的誠品到華人世界的誠品,吳旻潔的角色越來越吃重。

現在的吳旻潔,對集團所有細節、各種數字瞭若指掌,很難想像當年二十六歲的她剛進集團時,就如森林中迷途的小白兔一般,連方向都找不到。

「當年的我,連財經報紙都不看,一進誠品只覺得要學太多東西,卻不知該如何去學!」吳旻潔忍不住搖頭。

當初進入誠品,只是因為她向吳清友提及要去英國攻讀學位,沒想到他一口答應。在那個詞窮的尷尬時刻,吳旻潔只好投爸爸所好,丟出一句:「爸,不然我之後去 你公司試試看?」為了這句話,○四年吳旻潔進入集團、擔任吳清友特助。那一年,誠品正好結束十五年的虧損,正式轉虧為盈;但屬於她個人的奮鬥,才剛剛開 始。

吳旻潔永遠記得她升上副總的第一天。那天,她在誠品高層會議上,向吳清友報告她早給他看過的簡報,沒想到吳清友當著多位主管面前,把那本簡報摔在桌上,大 罵:「這個報告,連四十分都不到!」這一幕,連在場的誠品老臣都嚇到了。會後,吳旻潔氣得跑到二二八公園,大哭一場!

「對同仁,吳先生最重的話頂多是『你這樣不及格喔!』『奈ㄟ這麼嘸sense!』(台語)」一位與吳清友共事十多年的老臣說,雖然吳清友不吝於在公開場合稱讚吳旻潔,甚至形容她是「上天賜給我最好的禮物」,但卻嚴格要求女兒的工作表現。

吳清友給女兒的壓力,吳旻潔並未退卻,反而拿出大學打籃球系隊擔任中鋒的拚勁,她早上九點上班,跟在父親身旁學習,往往晚上十點過後才下班。升上副總後, 吳旻潔甚至向父親說:「哪天真的做不好,就下台!」「我給Mercy(吳旻潔)打九十分以上!」誠品長達十三年的股東、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說,吳旻潔雖然年 紀輕輕,但學習力強又沉穩,吳清友已經逐漸把棒子交給她,許多公開場合與決策會議,取而代之的是吳旻潔的身影。

現實淬煉理想 不斷在挑戰中學習精進然而,問到這幾年她接班的甘苦,與印象深刻的事件,吳旻潔沉思後,緩慢回答,「很多事,不知從何說起。」○七年,誠品共同創辦人兼執 行副總廖美立離開,不少老誠品人也陸續出走,外界解讀這是因為「書店」與「商場」的路線之爭,而吳旻潔因為負責商場部門,甚至被指為犧牲誠品書店。

其實,從小在誠品書香中長大的吳旻潔,也曾經問父親「為什麼我們不開書店就好,要做商場?」當時吳清友回答她「光開書店,活不了!」現在換記者問她這個問 題,吳旻潔不諱言:「誠品之所以虧損十五年,書店不賺錢是很大的原因!」「不過,理想與現實不見得是兩件事!」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吳旻潔停頓一下:「坦白 說,如果沒有理想,現實也沒有你的容身之處!」「若沒有書店,我們純粹做商場,贏得過百貨公司嗎?」這回答,說明了書店與商場在吳旻潔心中同樣重要。

○五年,誠品發行聯名信用卡,面臨舊客戶無法順利轉換使用的窘境,負責該專案的吳旻潔曾親上第一線滅火。另一樁,則是她為了調整書店體質、降低庫存,把與出版社的月結制改為寄售制、銷結制,曾讓出版商群起反制。

這兩個事件後來圓滿解決,也成了吳旻潔的戰績。但讓她最震撼的一課,卻是看來最輕鬆的一場仗。○三年,誠品將觸角延伸向醫院通路,之後承包了台北榮總商店街的經營,贏得客戶與醫院的好評。沒想到,就在榮總要續約時,吳旻潔團隊志在必得,但最後還是輸給了對手。

「如果我很戒慎恐懼,就算輸了,我也就認了!但恐怖的是,我居然沒有把對手放在心裡!」吳旻潔說,最讓她自責的是,身為領導者,沒有提醒團隊要有危機意識。從此,每逢招標比案,吳旻潔一定先在心中默想一遍「輸的感覺」,以提醒自己面對挑戰,絕對要如履薄冰。

商場模式再進化 委託經營勾勒未來版圖近年,吳旻潔也把誠品的商場模式演化出新形態,例如,與勤美建設合作的「勤美誠品綠園道」就採「委託經營」模式,當起二房東的誠品, 只需要進駐經營,不用負擔建物的資本支出。「這麼做,就不是拿自己的錢,去糊人家的(牆)壁(台語)。」吳旻潔說,未來誠品在兩岸的經營,會有更多這樣的 模式出現。

採訪結束,步出室外,吳旻潔淡淡地問起旁人:「颱風會不會登陸?會有影響嗎?」八年的蛻變,讓她面對風雨,已懂得正面迎擊、尋找對策。

吳旻潔

出生:1978年

現職:誠品集團副董、誠品生活總經理經歷:Taiwan News 記者、誠品卡專案經理、誠品董事長特助、誠品副總學歷:英國Sheffield(雪菲爾德)廣電新聞研究所碩士八年有「誠」 吳旻潔成績單2004年 進入誠品擔任董事長特助2005年 推出誠品聯名卡,延伸品牌影響力2007年 升任誠品執行副總,啟動企業重組2008年 出版品「月結制」改為「寄售制」、「銷結制」,降低庫存成本。「勤美誠品綠園道」開幕,創誠品「委託經營模式」2010年 升任誠品副董,「誠品生活」分割獨立,擔任總經理一職2012年 誠品生活上興櫃;「誠品香港店」開幕,踏出海外第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62

匯源果汁現實存在的六個問題,怎麼辦? william頭盔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2282017
$匯源果汁(01886)$ 與飲料業資深人士(曾就職於匯源)聊完匯源果汁,針對匯源的問題彙總如下,供各位參考:

1、首先是工廠的佈局和生產沒有規劃,導致全國無主流產品系列,這是很大的問題。雖然100%果汁是匯源主流產品,但這個品類盤子太小,就是做到再高的佔比,絕對值也有限,除非人們改變了消費習慣,更關注健康,才有可能100%果汁放量。

2、其次,產品多而亂,很多產品設計出來就是自己打自己。然後包裝、口感、品質控制方面都過於一廂情願,沒有充分去考慮消費者為什麼會買的問題。

3、再次,就是營銷模式方面的,沒有很好的上層設計和規劃。今天看這樣好就這樣做,明天看那樣好就那樣做,沒有長性。

4、還有就是匯源太過於依賴某一個人馬上帶來奇蹟,經常改變,也是沒有長性。朱新禮自己對營銷就沒有理解,他可能比較相信一個金點子能馬上改變企業狀況的那種宣傳。而下面的團隊沒有思考,或者說不敢去思考,不敢去質疑,所以就總是希望出現奇蹟。

5、公司內部已經形成明顯的企業官僚主義。山東籍的高管太多,形成共振、排外,這些都是很明顯的問題。

6、匯源工廠還有一個的問題,不知道善待員工。本 來你企業在當地,解決了這些員工的就業問題,你管理規範,高標準、嚴要求,員工都有很好的歸宿感,有多少員工你就有多少個活廣告,口口相傳的作用是很厲害 的。結果把企業搞得半死不活,員工收入低於同行業水平,機器開1個月歇半個月,管理水平又差,質量把關不嚴。弄的員工在外面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匯源人,工 作服只肯在廠內穿,你有多少員工,就是有多少個反面宣傳平台,都跟人說匯源的飲料不能買。

如何改良:(以下是該資深人士的建議)

1、這麼大的企業,幾萬員工,改革不是隨便說說就可以搞的;

2、學會放手,學會用人,學會授權,這些現在對老朱們都很重要;

3、贊成在現有的基礎上去改良,不可以對企業不負責、不可以對員工不負責、更不可以對投資者不負責;

他認為:匯源如果不能痛定思痛的去改變一些明顯的錯誤,這個上市公司沒有前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96

從政講現實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21031/18052877
商務印書館有成立115年雅聚,左丁山忝陪末席,世貿會所內真係「群賢畢至」,但非「少長咸集」,因為賓客之中,大教授最多,做得大教授,當非青少年。左丁山遊目四顧,座上有資格攞生果金者,似佔半數以上,不過立法會已中止討論特惠生果金,額外2200元暫時冇得攞住,梁特首想話以此為實踐競選政綱第一炮,點知受制於民建聯與工聯會,佢心目中嘅德政變成濕水炮仗,燒唔著,是為不吉之兆。傳統左派似乎唔怕新左派特首,亦未必樣樣政策都支持,特惠生果金是其一,反對撤回啟德體育城是其二,工聯會議員反對陸恭蕙副局長所講──擴大將軍澳堆填區是其三,泛民議員加上民建聯、工聯會,成為「泛工環保黨」,梁特首以後幾年有排頭痛,想唔去西環求援嚟鎮壓民建聯、工聯會都唔得。
宴會上有咁多博士學者,自不然要請教嚇學者論政,學而優則仕嘅問題,學者做政府公共政策智囊,可否幫助政府?博士L私人識得基辛格博士,佢話所有有志於從政嘅學者,都要讀基辛格回憶錄,勿忘基辛格之言。在政府公共行政過程中,要注意嘅不是學院派在大學講書What is desirable?而係要講在議會政治框架下,What is possible?研究就講「最佳、最理想」啫,走出象牙塔,去到深水埗、中環視察完,就要度出甚麼是「最可能做得到」,即係甚麼政策最可能得到過半數議員支持,可以通過嘅務實政策。呢類政策通常是second best(次佳),甚至係third best,令純學院派感到不滿,不明白此道理者,學者入政府就會碰到一鼻子灰。
以此觀之,特區政府之「特惠生果金」附帶資產申報政策,從政府理財角度睇,係desirable;但政治上,因有泛工黨之存在,特惠生果金附資產申報,就係政治上not possible,除非政府大幅度提高資產上限令資產申報形同虛設!聽完博士的教導,茅塞頓開,博士L又話:「劉兆佳教授做完十年中央政策組阿頭,回覆平民身份,寫咗一本新書《回歸十五年以來香港特區管治及新政權建設》,啱啱由商務出版,你快啲讀一讀,學嚇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82

【經濟坐標·現實路徑】預算公開:給政府打分的人

http://www.infzm.com/content/84697

通往理想生活的道路,就在每個公民的腳下。南方週末記錄了一些探索者的故事,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堅持推動對一些關鍵領域進行改革。

十多年來,蔣洪和其團隊一直堅持推動預算公開。最初,他只是一個孤零零的呼籲者,甚至即使主動申請也無法得到大會發言的機會;現在,他已經有了許多同行者,在全國兩會時被邀請做大會發言。儘管依然艱難,但他們已經決定把財政透明度項目再延長5年。

孤獨的反對票

上海財經大學的財政學博導蔣洪已年過花甲、白髮滿頭。

從還被人稱為「青年學者」時起,蔣洪就被一個問題困擾——「我的專業是財政理論和政策分析,政府的財政預算信息是研究必需的資料。但長期以來,我們能夠查詢到的財政信息不僅數字籠統,而且發佈滯後,比如有的統計年鑑,兩年後才能查到,這讓我和同行都無法及時、深入地分析財政問題。」

1997年,47歲、正年富力強的蔣洪,當選為上海市人大代表。

在那之前,他一直以為,人大代表肩負審議政府預算報告的職能,觸及的財政預算信息要比一般學者翔實得多。等上了會,發到手頭的報告讓他頗感失望,「這和社會上所能看到的,也差不多」。

「如果無法瞭解清楚錢從哪來去往哪裡,人大代表很難判斷錢花得對不對,可現實是僅提供一些簡單的報表。」於是,蔣洪開始通過分組討論會發言和遞交議案的方式,要求改變。

蔣洪回憶,當時自己談了三個要求:一是要求審查財政預算,不能只公佈一部分錢的預算報告,必須把各種預算外資金、制度外資金的報告一起完整地拿出來;二是不能只有粗線條的信息,必須把錢到底花哪去了講明白,預算必須細化;三是通常一個公司衡量財務時會從現金流量和資產負債兩個角度來衡量,財政也當多角度衡量,那些過去花掉的錢並沒有消失,有的已經變成資產,同樣需要納入監督和考量。

等坐在上海展覽館大會堂裡,要投票表決預算報告時,蔣洪決定棄權,「不能瞭解實際的預算情況,我無法對此報告負起一個人大代表的責任」。

那時上海的人代會還是實行舉手投票,三千多平米的挑高大廳內,唸到投棄權票時,在八百人大代表中間,蔣洪孤零零把手舉了起來,一時前後側目。

不過,蔣洪擲出的要求,以及「忤逆」的棄權票,波瀾不驚,「政府沒有人找過我,媒體也不關注這事,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就這樣,蔣洪當了兩屆上海市人大代表,上面那番話,一說就是十年。到後幾年,蔣洪在舉手錶決時,索性改成了舉手投「反對票」,理由是「多次呼籲,但預算報告始終達不到有效審查的要求」。

但他依然是孤零零的反對票舉手者,有一次,後排一位人大代表以為他搞錯了,好心提醒說「這是反對票哦」。

不再孤零零

2008年,蔣洪開始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第一次去北京開兩會。到了政協,他發現政協和人大的會議形式有所不同,政協有一個人大所沒有的大會發言。

蔣洪想讓更多人關注自己在上海已「老生常談」過的預算問題,便寫了一份發言稿,去要求發言。這份發言稿的標題是《陽光財政,我盼得頭髮都白了》,「這話看起來有些誇張,但這件事我從四十多歲盼到了快六十歲,確實是黑髮人也變了白髮人。」

蔣洪沒能爭取到發言的機會。不過在這之後,越來越多的人站到了這位孤零零的舉手者身邊。

這年春天,《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開始實行,這項要讓政府信息「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新規,被認為是革新之舉——政府不僅要主動公開諸多類型的信息,公眾還可以通過申請的方式,獲取更多政府信息。

這些看起來鼓舞人心的舉措,也引來媒體連篇累牘的報導,蔣洪就是在讀報時了看到這個條例。專業敏感度讓他留意到,財政預算公開被條例納入了政府主動公開信息範疇。

受此啟發,由蔣洪擔任主任的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團隊,隨即啟動了一個觀察中國政府財政透明度的五年期項目,「很多年輕教師,對這個項目非常積極」。

蔣洪團隊所做的事情,就是按照財政信息的完整性、詳盡性和多角度的原則,設計出一個評價體系,再組織學生通過網絡查詢、出版物梳理和申請公開等多種方式,收集各省財政信息,再比對評價體系,根據財政信息公開程度,給各省的財政透明度打分和排名——對方態度好不好、回覆得是否及時,都不重要,「我們看的是他們到底能披露出多少財政信息」。

「從來都是政府給別人評判和排名,這一次反過來,由我們來評判政府。」蔣洪說,工作量很大,需要向31個省份多個部門逐一去函申請信息,還需要完成大量的網絡查詢工作,調動了上百學生參與。

蔣洪和他的團隊,不是這年裡唯一吃條例螃蟹的人。

在深圳,海歸商人吳君亮也組織了一個公共預算觀察志願者團隊,向數十家中央部門和地方政府,發去申請,要求他們公開預算報告,再就能夠獲得的報告內容,發佈評讀報告。

兩個團隊的行動,都通過媒體的報導進入公眾視野,獲得諸多讚譽,公眾對財政透明度的認知和呼聲,也日趨高漲——「納稅人的錢去了哪裡」這個問題,似乎一下迫切地擺在了每個人的面前,各種討論亦見諸報端。

2009年全國兩會時,蔣洪被邀請大會發言,主題就是他2008年遞交的《陽光財政,我盼得頭髮都白了》。和過去光談見解不同,這次發言中,他把過去半年裡,團隊所做的財政透明度報告內容也納入進去,得到了熱烈的掌聲。

「潮流中的一份力量」

蔣洪的行動讓政府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友人私下告訴蔣洪,起初,各省份對接申請的政府信息公開辦公室、財政廳等部門,其實也在互相打聽,其他地區提供多少信息,目的是確保本部門「既不在排名中冒尖,也不甘落後」。

現在,蔣洪團隊已經連續發佈了四年的財政透明度報告。他期望,能夠通過排名促使政府提高財政透明度,每年做報告時,也很期盼大家的「成績」能有所提高。

實際情況是,這四年裡,各省份財政透明度指標的平均值從21一路緩緩爬升到25。

在蔣洪的研究中,每年透明度最低的省份在變,但最低值一直在15左右徘徊,並沒有顯著提高,透明度最高的省份也在不斷變化,但指標卻是下降的。

蔣洪和同事們已經下決心,要把這個財政透明度項目再延一個五年。

「任何個人或研究團隊,能起的作用是微小的,也不奢望有什麼直接的結果,我們能做的,是在媒體、公眾的共同努力下,促成社會觀念的改變,我們只是社會潮流中的一份力量。」蔣洪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376

現實人生選擇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212/18160607

香港空氣污染嚴重,但與內地城市比較,還是小巫見大巫,數星期前北京嘅PM2.5指數爆晒燈曾經達到755,成為「毒霧之都」,見到都驚。
如何解決空氣污染,簡單方法就係降低碳排放,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咪講過囉,發電多用天然氣,貨運汽車全用歐盟五期標準,私家車用無鉛汽油,巴士用環保引擎,來港輪船用低硫油……總之全人類合作嘅話,空氣污染有機會大減。
老友劉創楚教授自中大社會系退休後,常居三藩市灣區,日常享受清新空氣,自然健康過人。最近佢在星島日報專欄寫匹茨堡空氣故事,值得參考。劉教授有一枝健筆,在崇基讀書時,適逢「中大學生報」創刊不久,經常缺稿,要編輯填字,好彩有劉創楚同學在,拉埋哲學系洪長泰同學一齊寫稿,兩人一齊寫,一版、兩版嘅萬言稿就會彈出嚟,而且有理有據,分析詳盡㖭,唔到各中大學生唔服,人人都話佢兩位日後會做教授,果然,洪長泰攞咗哈佛博士,劉創楚攞咗匹茨堡博士,均在大學任教。點解去匹茨堡呢?此則與著名社會學教授楊慶堃坐鎮匹大有關,金耀基、李沛良兩位皆在匹大深造,劉創楚跟住條路行而已。
劉創楚在專欄話佢在1970年代初,到達有鋼鐵之都之稱嘅匹茨堡,空氣極度污染,當地人話不吸煙人士在匹茨堡呼吸一日,等於食咗兩包煙!到咗七十年代中,美國聯邦政府限令所有鋼鐵廠必須安置清新空氣設施,令每噸鋼鐵製造成本增加五十美元,之後限制令愈來愈多,匹茨堡今天成為空氣良好城市,但鋼鐵工業由於成本高,一落千丈,唔夠日本,巴西,南韓競爭,全城轉化為高科技研究中心,好事嚟嘅,但對中學畢業,別無其他高科技學識嘅鋼鐵工人嚟講,鋼鐵廠嘅高薪工作一去不復返,佢地全部失業,半失業,領救濟金過世,空氣清新嘅代價係由佢地付出嘅。講到呢度,我地明白為何本地貨運業工人大力反對政府津貼舊車換新車啦!劉教授結論:「現實人生必須選擇,社會要決定進入現代,還是停留在傳統階段!」要清新空氣,代價還不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01

部分工資瞭解——現實理解系列之一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068123
年前後,和若干人群做了溝通,大致瞭解下他們的收入情況。

一、售後服務人員

1、海爾冰箱:月薪3000元。包吃包住(價值大約1000元強)。沒有固定休息日子,通常一月可以請假二三天。一天工作10小時強,夏日更多。已在該單位職三年,90後。

2、華帝公司:月薪4000元。不包吃包住。已在該單位職五年,70後。工作性質同上。

3、歐派櫥櫃:月薪5000元。不包吃包住。已在該單位職六年,80後。工作性質同上。

4、煤氣公司:年薪四五萬,主職上門檢測管道安全,最為輕鬆,但責任也不小。

點評:由於櫥櫃售服需要修補檯面,環境相對惡劣,故工資相對較高。煤氣公司員工算公用事業單位合同工性質,故保障相對最好,休息時間較正常。普遍有最低級別的養老醫療保障。另外,普遍反應三年前工資僅有一半,上漲主要在近幾年。

以上數人全部都來自外地。

二、餐飲服務業

1、台灣永和大王:前台時薪8元,兼職和全職待遇一樣。

2、老白七八碗:寧波這二年名氣日炙的的面條生煎盒飯店。熟練包餃子或制手工面條的工人,工資3000出頭,包吃包住,工作時間不小於12小時,基本無休。這待遇類似初級廚師。

3、必勝客:服務生時薪十元。有很多大學生兼職。

4、比薩比諾:一個形象上佳的年輕姑娘,2000出頭。

5、王品牛排:一個大學畢業2年不久的形象上佳的男點菜服務員,工資2500元左右。

點評:售服人員,總體上,該職業可能算是有一定「含量」,畢竟需要在現場解決問題,也要和客戶直面交流,事涉企業形象,關乎經營效率,另外需要在外風雨無阻的奔波,所以工資相對較高。而餐飲服務從業人員,工資則低很多,原因顯然是一方面技能要求低,另一方面,如上所提及的單位,工作環境相對較好。相對來說,品牌店的服務員,工資相對好高一些,畢竟對形象,以及服務品質有更高的要求。

以上人員基本來自外地。

三、其他服務業

1、理髮店洗頭小妹:工作12小時,2500左右,一月休息4天,不包吃包住。

2、克莉絲汀面包房:月薪2000左右。分不同班次,八小時上班者不到這個數,十二小時上班者(第二天休息)略高。

3、鐘點清潔工:20元一小時。市面經過中介介紹的,臨時用工性質的,要25左右,但中介收取20%的費用。有些清潔工做得久了,有自身長期客戶,價格自行約定。去年漲價大約20%強。

4、司機:二三年前很瞭解,最近未問。

5、小孩保姆:月子娘行價是6600(其中介紹所收800,工作空檔期,介紹所提供住所);幼兒保姆住家大約3500,不住家大約2500。

6、小區保安:2400元。連續工作時間12小時,休息20小時,輪班。相當於一週工作時間60小時強。

點評:司機屬於技術工人類別了。清潔工在現狀下,有吃香的趨勢,可能重苦力越來越少人幹了,所以工資上漲趨勢明顯。幼兒保姆的價格有一定「彈性」,因為和保姆質量和幼兒或家長偏好有關。以前普遍認為好保姆難找,但實際上,近幾年由於高薪的緣故,高質加入者甚多。

以上人員全部來自外地,除了一個面包房服務員。

四、工廠技工

1、學徒:剛畢業的中學生或職校生,1500元。

2、普通技工:2500元~3000元。

3、流水線工人:2500元。

4、領班師傅:五六千,甚至更高。

小結:工廠人員,和售服人員相比,都同屬技術活,但顯然,工廠員工收入要低一大截,原因可能和前評同樣,因為工廠員工無需在外奔波,客戶交流,和現場能力,只需按部就班的重複勞動即可。

以上人員大部份來自外地。

五、快遞

京東快遞的月薪四五千,每天工作起早貪黑,全年無休,除過年四天。京東快遞員工的收入,在全部快遞裡,屬於中等偏上。在類似性質的快遞中,噹噹網差不多,但一號店的要低很多,原因是他們是有汽車跟隨送貨,相當於工作條件好很多。最高的是順豐,主因是他們有收件提成,所以做得好的能高出很多,但是也因此沒有了比較的價值。其他如圓通、申通、韻達,是普通的快遞公司,除非熟門熟路,外加精力無窮,否則難以超越京東。京東由於講求購物體驗和服務質量,招聘了儀態面相和溝通稍好的快遞員,待遇也因此中等偏上。

點評:快遞大概是最辛苦的行業。以我所見,基本都是精壯小夥,說明這工資有相當吸引力。為了這筆現錢,他們放棄其他可以學習和積累的其他工作選擇。當然,由於電商的未來極佳,未來他們也有可能發展成物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算是先基層鍛鍊也未知。

以上人員全部來自外地。
------------------------------------------------------------------------------------------------

總評:沿海省份城市為什麼有那麼高的人均GDP,因為有外地人,否則就要減半;城市中產以及精英權貴為何有相對好的收入和生活品質,因為有外地人;外地人為何最近三五年,工資上漲二三倍?因為城市生活費用太高了,僅此而已。所以逆城市化已經顯著開始。

按有關資料的統計,中國的社會結構現狀如下:按分類就是管理者階層2.1%;經理人員與企業主2.1%;專業技術、辦事員與個體工商戶14%。餘下是是龐大的底層82%。這82%裡,44%是農民,33%主要是農民工(從事服務業和製造業、建築業),5%失業或其他。

從調研來看,現在,統計中「技術員辦事員」的群體,僅從現金收入來看,有少量擴大,或者,有差距稍小之意。因為外來勞工經過名義工資的明顯上漲之後,有一部分收入已經趕上來了,而城區原住民從事的一般教師或普通會計工作的收入也就五萬上下,公交公司的員工收入還不到這個數。問題在於,外來勞工仍然生活艱難,主因是工作時間太長(大部分超過60小時,70小時也正常。),小孩教育沒法解決,生活成本過高,以及社會保障過低。和統計中的「技術員辦事員」群體相比,總體上仍然有較大的差距。溝通中,還發現二個現象:1、他們沒有小孩,或沒有把小孩帶在身邊;2、但凡其小孩將到受教育年齡者,均提及在考慮回老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389

那些中產們——現實理解系列之二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136126
一、

前一篇提及了多行業的勞工。服務類,以必勝客提供的時薪來計算,一個女服務業每天工作十小時,每小時10元,每個月工作30天,月薪是3000元。如果正常工作8小時,每個月工作23天或26天,就2000元上下,剛好是克莉絲汀的不同班次營業員的收入級別。京東快遞員的勞動強度更大、勞動環境更差,再考慮男性勞力工資要稍高一些,綜合起來上浮50%,就到4500元,剛好是京東快遞的月工資。所以,必勝客的時薪,對服務業來說,甚至對整體的勞工薪酬,有一定衡量比較參考價值。

家電維修,在我看來算是技術類別了,月薪也高不少,但是如果分解成時薪,則似乎優勢不明顯,無論是海爾冰箱、華帝還是歐派,時薪仍然在20元以內,在15元左右。如果一個人的薪資,主要來自於超額的體力或時間,那麼也同時意味著他將付出其他方面的各種成本:家庭生活、子女教育、身體健康等等。

我這一篇來說說中產們。中國似乎沒有中產的標準。徐賁說:中產階級的職業一般具有「獨立、變化,與人或信息打交道」等特徵,而勞動者的工作則「被嚴格監督,機械重複」。但在中國,這樣的特徵似乎不是太匹配:很多基層公務員,職業實際上「被嚴格監督,機械重複」(女公務員屢屢曝光被潛規則,說明她們的生存狀況其實很差);而很多壟斷企業的勞工,待遇方面卻很優越;甚至於,「同工」僅僅編制原因,就完全不「同酬」。

不說是「身體自由、財務自由、心靈自由」麼?那麼我想,被稱為中產,應該至少具備有一定程度的這三大要素吧?尤其財務項。所以,我先簡單按薪資收入情況做一個粗略的標準,作為中產的參考底線——由於勞工的工資普遍在20元以下,那麼中產就按時薪在20元以上衡量吧,考慮現實因素,再稍微嚴格一點:

1、扣除居住成本後,時薪在20元以上(已含其他現金類福利,如年終獎金);

2、同時擁有市民的公共服務,如醫保、養老、子女教育等等權利;

3、這個標準是以寧波的情況測算的,其他地區可以相應上下浮動(包括以下內容)。

這意味著,我本文提及的中產是一個周工作40小時的人,其月收入超過3500元,同時擁有住房和市民待遇。以我的定義,基本上和前一篇的勞工群體拉開了明顯的差距,最少也有50%之多,所以應該說是有「完全不同的生活」的。

把這批人按家庭年收入再粗略地區分一下:

1、7~10萬。如果女方的工作是百貨營業員、公司出納、醫院無編制護士(政府崗位中其他無編制的情況也類似)、辦公室文員等等,男方的工作是單位司機、普通技工、一般管理職位或從事各類服務業,那麼家庭收入大致是這個數字。

相比與前述勞工,他們最大的優勢大致是「本地人」,有著父母的支持,搞定從買房、養小孩到一日三餐。從此意義講,如果不是本地人,看不出進城或移民去當一個初級中產,有什麼特別大的現實意義。換言之,即便是我定義的初級中產,在現實消費條件下,沒有了父母的支持,可能會被慘遭「降格」到勞工群體去。

2、10~20萬。

如果職業是會計師、工程師、建造師、營銷、程序員、培訓師等等,只要一定能力,即使沒有編制;或者單位是電力石油銀行政府醫院學校報社電視台,只要有編制,即使沒有能力——就可以是這一類中產了。大學畢業數年後,無論在企業還是在「單位」,只要是雙職工家庭,都大致在可以呆在這個區間,命好單位就好的或能力稍強的家庭在區間上限,甚至略有突破;否則就會在區間下限,如果家庭中一個境遇稍好些,另一個屬於前一個群體,那麼合起來也可能在區間下限。一般來說,後者同樣也普遍受到父母的照顧,從買房、養小孩到一日三餐,還甚至包括汽車,雖然經濟上已經獨立很多。前者群體中則有大量的統計上屬於高素質的外來移民。

在特色國情下,由於「單位」的存在,這一區間和前一個群體的主要區別,可能是因了教育水平這一先決條件的差異。這個先決條件,早早地從工作就業之初就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影響。這方面,依賴市場的某些職業會稍好一些。

這一區間有一個新的趨勢,是開始有更多的主動「失業」:如果父母不在身邊,或已經年老,或父母條件過好,當小孩出生以後,女方開始考慮是否以照顧家庭為主。假設她的工資,和請保姆、交通費用(買車)、職場支出費用(服裝、美容以及其他)的加總還不如,那麼照顧家庭似乎是更好的選擇。當小孩長大後,再另謀出路。這樣的氣象,是一種社會進步麼?或許是一種實力或信心的宣示。

3、20~50萬。他們是職業精英了,其中必然有一個在管理、技術或營銷方面有出色表現者。也有可能雙方都身處好單位,比如銀行之類。這一類的佔比無疑較低,或許有10%。

總體來說,中產們合計貢獻了絕大多數的消費,尤其是可選消費。其中,第一類和第二類應該是中產裡的絕對主流,尤其是第二群體。如果你住在一個還不錯的較大規模的小區(比如30萬平方米)裡,你去轉悠一圈,把汽車看一遍,會發現鄰居們的車,雖然偶爾也有高級車,但比例頂多略過20%,一般來說,60%以上會是中擋車,另還有一二成的經濟型車。如果這個還不錯的小區,建成已經快10年,車位配套比例大致是0.6或略高,那麼很可能現在已經擁堵不堪。實際上,你早就發現樓道里幾乎每戶人家都有汽車,其中還有幾戶已有第二輛車。

二、

按美國,美國二類「中產」合計總佔比是45%~47%,加上勞工階層接近80%。(數據引徐賁文章:http://www.21ccom.net/articles/qqsw/qyyj/article_2010070612689.html
後文提到的美國若干中產概念,如「中產上」「中產下」,都參照此文。)美國的勞工階層其實收入和保障都還可以的,大多數過著幸福穩定的生活,這80%撐起美國社會的橄欖型。

而我國目前的情況是:

查看原圖
出自:http://wenku.baidu.com/view/0b7285150b4e767f5acfce46.html

可以看到,在這個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裡,中國並沒有統計塔尖階層,只歸出合計為9.3%的前二等級經濟地位,我曉得他們肯定屬於我所定義的中產。但從第三個等級開始,我就不知道是否應該歸入,或是否部分歸入我的中產範疇,我姑且列入第五項、第六項加第七項中的2%:11%,應該問題不大。這樣,中產以及精英總計的比例可以出來了,大概是20%左右。

稍作估計:假設辦事人員群體和個體工商戶群體中有20%過得很滋潤,那麼中上層的比例一共是11%,扣除1%的資本以及權貴群體,再按「二八定律」分,可以得到:第二類大約8%,第三類大約2%。餘下則是第一類中產,大約是9%,

再假設44%的農業勞動者中,假設有1/3日子過得還行,生活水平可以歸入工商服務員、產業勞動者之列,那麼我前一篇所列的勞工群體大致有接近50%的規模,餘下的30%可能是真正的是貧困群體。

對比一下可以得知,中國未來的主要問題在於餘下的80%人群,如何提升他們的生活水平。我傾向於認為50%的勞工階層,是屬於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相對被邊緣化的,而30%的餘下部分是絕對被邊緣化的。他們構成了中國金字塔的中低部。當然,這也是最大的希望所在。

我眼中的這三類的中國中產,未來,其第二、三類發展下去大致對應美國的「中產上」,第一類發展下去大致對應著美國的「中產下」。我接下來主要聊聊第二類中產(10萬~20萬家庭收入)。

三、

過去十來年,社會的工資收入變化,大致來說有二個階段,從元年到07年左右,體制內的大多數人員,包括壟斷企業職工在內,在收入上有了翻番以上的增長,而這個階段裡,基礎勞工的收入變化很少。接下來的五六年內至今,倒了過來,基層勞工的收入番了二三倍,但體制內的大多數人收入變化不大。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國企裡的中上層、金融行業的高管、或因為陽光工資政策有明顯提升的清水衙門(比如宣傳部的一個處長,近五年收入有了較為明顯的增長,從6萬升到了12萬)。還有,個別行業因為相對經濟地位的上升,如文化傳媒行業裡的記者編輯等,收入在近五年是有明顯上漲的。

另外,我說的是一個大的粗線條,每個人所屬行業、單位,崗位、區域不一致,情況肯定大有差異。其次,我強調的是邊際效用,比如從800元漲到2000元花了好多年,你會感覺生活變化不大;2萬漲到6萬,卻沒幾年,感覺就很可觀,全是肉,生活質量提高很大;接著又從6萬到提高8萬甚至10萬,但花了好多年,而且一部分還要歸功於升職,這時你反而就會覺得日子有點拮据了。

浙大醫學院的一個本科生,00年到第二醫院工作,工資才二萬,到07年,有了七萬。02年,效實中學的一個老師,年薪是三萬,到了07年,已經升到了六萬左右。公務員也差不多,一個僑辦的科員,02年的工資是三萬,到了07年,六萬左右。他們現在稍多一些,但不明顯。比如那個醫生,到了11年,總收入接近12萬(不過2012年年終獎,反而下降了二萬。個別醫院醫生因為收入下降,集體鬧情緒,導致16台手術延誤。這是最新發生的事情。)。

對於一些早年的強勢部門而言,比如稅務、國土、規劃以及開發區,或煙草、石油等等,近些年名義工資上甚至還有些下滑,他們在00年的時候,有些普通員工居然已經六萬(可以買25平方米房子),但後期都成為被調整的對象(現在也就能買5平方米多一點)。當然,雖然他們收入大致不變或略有下降,隱形收入肯定是都增加的,如公積金,或節日福利等。還有一個變化是,雖然普通員工的收入被調節了,但是高管的收入還是在增加的(模仿企業,差距拉大)。

專業技術人員、管理階層和知識精英的收入倒是一直在增長的。我認識的一個信息中心主任(元年的時候快10萬)是第一批買賽歐車(中國第一輛家庭用車)的。程序員,在05年收入已經蠻高了,五六萬,可能與當時企業普遍開始上馬ERP有關,不曉得現在情況如何。這些都是市場定價的,通過此,可以更好理解社會與經濟。不過這部分不是我的重點,我的重點在於那些和市場定價無關的。

順便需要提一下,市場裡部分商業精英人士的收入,十年來變化其實不大。我有些朋友,十年前,年收入就百萬,現在仍然沒有大變化,而且反而變得更辛苦了。他們中,凡是開工廠的,清晨六點鐘可能就已經到了廠裡(他們都牙疼);凡是搞業務的,那麼可能夜裡12點還在應酬(肝都不太好)。凡是做項目的,槓桿都很大,很大的業務規模很低的淨利率,很大的債務鏈不大的資本金(他們是最操心的)——他們錢變得難賺了,而且,他們的財富明顯是靠長期積累的(也就是說不能停下來),甚至財富上還依靠了房產升值(升值太多的人,就移民了。)。同期相比而言,權貴的錢來的快而容易多了。

四、

表面上看,二個群體在二個時期分別漲了一輪,比較公平,實質卻並不然。這其中,有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房地產。由此,演繹出了一個極具戲劇化的場景。

有錢人以及中產,以分享經濟發展果實的名義,開始了消費升級,帶動了城市化,而且引起了良性循環,城市化開始加速。資產大幅升值,加速了消費大潮,並帶動再城市化。這些,又直接催生或大力加速了重工業化的發展,更多的高速、鋼鐵、汽油以及所有的重資產投資細項。當然,這又是一種正反饋:更多人致富,更多需求,更多消費,更多投資,更多升值,更顯得繁榮。

我所說的第二類中產,可能近一半來自於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和壟斷企業等。以上的循環,使得政府收入暴漲,從而惠及全體擁有「單位」身份的人群;另外相當大一部分,來自於投資相關行業,和上述循環密切相關。所以到了07年前後,這部分人處於最為「愜意」的時期:坐擁資產升值,現金收入不斷增長,而同期高消費剛起始不久,壓力還不大。

08年後,消費繼續升級,但是他們的收入增長卻開始減緩停滯,於是煩惱有點開始。然而「品質生活」剛剛開始,剎車是不可能的。鑑於總資產動輒有了幾百萬的身價,雖然工資仍然只有那麼一點,生活標準卻只能大幅度的提高了:交際應酬、美容健身、名牌包包、高級眼鏡、單反相機、中級轎車、國外旅遊、鋼琴、小孩海外夏令營、保姆、娛樂、郊遊度假……還有未來的小孩留學、結婚、買房!

現在的情形是:精品百貨買二條稍微中意的裙子,需要5000元,還只能是韓國中檔偏低;酒店自助餐動輒二三百一位;居家稍微外出娛樂活動一下,至少500元;一套單反二萬(只能4.0光圈的佳能鏡頭,2.8的一套要5萬,主機還不是全畫幅。);小孩去美國夏令營二周居然要四萬。

簡單測算下家庭支出情況。家庭日雜(飲食水果物業費水電氣網絡等)三萬;汽車(保險費、郵費、保養維修、停車費、交通罰款等,不含折舊)二萬;小孩二萬;人情(含孝敬父母)一萬;旅遊二萬(三口之家,一年一次長途,二次短途。)——以上已經十萬,沒買保險,沒請保姆,沒叫清潔工,而且萬事太平,給雙方父母的錢也僅僅是意思一下。

第一項的三萬,簡直是不能再少了:物業水電等固定雜費接近一萬;如果大家都喝牛奶,那麼僅牛奶費就得五千;來點七七八八營養品(比如安利蛋白粉之類),又得五千;水果不能沒有,對吧?那麼即使一律不買高級時令水果或進口水果,蘋果最便宜,每人一天只一個蘋果,那一年也得好幾千。還沒醬米油鹽菜呢。

早餐再不能給孩子吃泡飯了對吧?自己動手弄三明治,全家其樂融融地「內容」一把,成本其實也很高:一個煎土雞蛋、一條培根、二片吐司、一杯牛奶、抹點醬汁、一點水果——這樣一份就要接近十元。面包還不能是面包新語的,那東西50元對付不了二頓。換點內容也很貴,灣仔的水餃,龍鳳的包子……所以,即使已經算中產家庭,大部分情況下,似乎大人和小孩的營養標準還相差很大:並沒有早晚牛奶、並沒有定量水果,早餐偶爾是泡飯加醬豆腐或榨菜。

稍微搞點生活內容當然是必須的。飛利浦的空氣炸鍋不錯,買一個吧,小孩子很喜歡,沒問題。菜博很熱,學點烘焙吧,這可不得了,材料和模具沒完沒了。如果情趣至此,那麼家中物品都得升級:一套碗具幾千;廚房收納物件都用特百惠也得幾千;鍋和刀具是肯定要升級了,買個便宜的雙立人套裝吧,不含高壓鍋(以後有錢另買fissler);家裡藏點好酒?簡直是必須的。

女方的消費:基本上服裝鞋帽、包包、眼鏡類需要二萬;化妝品面膜美容健身按摩需要二萬;男方的消費:交際應酬、煙酒棋牌加起來小算二萬吧(與女方相比,自動低一半,有利於家庭團結,男方實際超出部分,請自行以外快解決)。——到現在為止,沒有考慮購買蘋果三星的費用,沒有考慮移動互聯時代的手機網費,沒有考慮洗衣機冰箱電視機家用電腦的更新費用,沒有考慮家庭外出看電影溜真冰郊遊下館子……光最後一項,好歹一年要一二萬吧?

以寧波這樣的區域,一個家庭15萬(妻子是東錢湖管委會的老資格,丈夫是技術監督局的骨幹,這樣的的一個家庭,合計收入勉強才能是這個數字),在上述費用各項都打折的情況下,仍然幾乎不會有積蓄,那麼又有多少中產家庭可以達到呢?誰又不得不窮其心機呢?

我們且來看看他們是怎麼維持的:要麼有點投資(炒房、炒股、打新股,以及五花八門的……);要麼幹點私活撈點有點外快(典型的是老師做家教,麻醉醫生去美容院兼職,有點路數的人開個小公司小店啥的);要麼拿點灰色收入(比如稅務局的辦公桌上,在重大節假日,全是購物卡。這樣的實權部門很典型,也不少。他們沒有大權力,補貼家用就指望小孝敬了。);甚至還有很多搞高利貸的,反正各顯神通。

我一次去汽車年檢,看到一個檢測員忙裡偷閒在看股票行情,搭訕了句:「行情如何?」他緩了一會,冒出一句「靠這點工資,還不得餓死啊」。驚愕之餘,我由是開始稍作留意。日後發現一個「典型」例子,這裡稍作描述:

丈夫是某部的一個幹事,妻子是小學老師。他可能是大院裡最「活絡」的人,基本不通本職業務,頭腦中只充滿「經營」,晚上要趕數場應酬,認識不少的「老闆」、「行長」和「權臣」。他的生財之道包括:介紹貸款、過橋資金拆借、工程中介、項目轉包……我必須說明一點,他只是個科員,並無背景,純粹是「自我奮鬥」才開拓出有關「道路」的。現在,那位小學老師開著寶馬X1。記得他和我說過一句話:「不給老婆買好一點的車,容易出軌」。

如果說,次貸危機讓國人知道了高槓桿,那麼,中國中產的槓桿可能是美國人的十倍。我所認識的中產,不論是政府的、企業、銀行的,都有銀行貸款,貸款收入比大部分都超過十倍。可以統計下銀行貸款中的私人貸款部分,不用多想,這部分基本是苦逼中產所貸,有心人可以去測算一下。

五、

上面僅提到早年買房的中產,沒買房的就更沒治了,這裡不提了。本身,整個有「單位」身份的群體,就一直處於分化狀態。即使如四個一起畢業的年輕人,當年一起打牌的,十多年後,就差別明顯:多房少房是一個因素、是否升職是一種因素、有沒有外快又是一種因素。

這一節,想對「表面上看,二個群體在二個時期分別漲了一輪,比較公平,實質卻並不然。這其中,有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房地產。由此,演繹出了一個極具戲劇化的場景。」這一段話,再稍作展開。本段與中產話題無關,純屬多餘。

與中產以上的階層相反,底層群體走了另外一條路徑。我以為,即使在工業化初期,有大量勞動力可以用的二元經濟時代,作為一個後進國家,也總是可以避免原始資本主義當年的血腥的。可惜,中國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現在他們終於工資明顯上漲了,輿論中,卻還是被斷定為「人口紅利」時代結束,他們的工資增長似乎成了經濟發展的一個負面因素:從企業經營壓力加大,到耐克的採購轉去東南亞。顯然,他們的工資增加更像是「被動」的包袱,而不是像另外一個先富群體那樣源於「主動」地享受經濟果實。問題在於,這個國家,至少在目前的層面上,財富只是來源於初級製造,本質上是由經濟要素的損害轉換而來,如土地、環境、低人權,低福利等。可在這樣的一個進程中,讓極小部分先富了起來,獲得了好處,大部分人卻處於底層毫無所得。因此,我雖然也認可「劉易斯」拐點,但是寧願認為,他們是因為「四座大山:養老、醫藥、教育和往房;三條毒蛇:黑蛇(法院),白蛇(醫生),眼鏡蛇(老師) 」壓著,才抗爭性的提升了收入。試問,否則還怎麼過呢?

很多人,包括我本人,也一度幻想,既然十年前的我們也沒大房子和車子,工資也就3萬,和現在的基層勞工差不多,那麼十年後,他們也可以過上較好的生活,這樣需求不是可以接續了嗎?新發展週期還可以再開啟。可惜這幻想實際上難以實現:不光他們現在的收入上漲更多的屬於「被動」,實質上就是一種「下跌」,他們根本沒有好起來過,反而被邊緣化了,而且現在就連這種名義上的「上漲」也已經結束了。

六、

我需要提醒的是:房價上升這件事,在索羅斯看來是個「反射」,房價不會永遠上漲,也會有大幅回落的時候;投資不會經常獲利,也可能大幅縮水。

我以為:最終,中產們的收入應該根本性地由效率決定,而不是像現狀,多數一邊依賴體制分配,一邊忙於搞額外收入,這些顯然表現了社會的畸形。提升效率和創新是唯一出路,實現這一點卻並非順途。

未來的消費增量,主要將寄望於50%的勞工群體的生活改善,和第一類中產的規模擴大和地位提升。如果政治改革或經濟轉型做得好,勞工群體將會慢慢的分化,留下一半,變成生活還不錯的「勞工階層」,然後其餘一半升成「中產下」,甚至還有一部分變成「中產上」。那麼,只要這個趨勢能顯現,經濟仍將充滿希望。

但如果這50%相對被邊緣化的群體,和30%的絕對被邊緣群體,不能有效的改變他們的狀態,那麼社會總需求大致就見頂了;如果現有的中產階級,仍然是老樣子,那麼現有的消費也將可能面臨萎縮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3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