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使投資人王立傑:事在人為,「人和」最貴!!!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927.html

無數的投資人都認可這句看起來很Bullshit的話,但在項目投資的執行過程中卻往往把注意力關注在了事情而非創業者這個人身上。而任何一個最後成功的項目,都勢必會經過所謂的九死一生的考驗,中間每一個谷底,對創業者是個考驗,對投資人也是個考驗;中間每一次波峰,對創業者還是個考驗,考驗創業者如何理解這個波峰,會不會沖昏了頭腦,會不會節節高昇;對投資人更是個考驗,考驗投資人是否能繼續支持團隊,而不是藉著波峰套現走人!

當然,天使投資,失敗的比例遠遠大於成功的,絕大部分項目會血本無歸,所以在那些小波峰來臨的時候,有套現的想法在正常不過了,一方面需要給自己的基金一個回報;或者給自己一個階段性的業績來鞏固一下繼續做天使投資的信心;還有就是由於真的熬了太久,基金管理週期截止了,需要回籠資金還給股東(LP)了。。。

不過,大家算一筆賬,如果只有5%的天使投資最終會獲得較大的成功,還有10%的項目會獲得一般性成功,那麼也就意味著整個基金的回報要靠這15%的項目來支撐,其他85%都會付之東流。那麼,這15%的項目,理論上,支撐到最後的股東可以賺到最多的回報,中途退出的雖然表面上也轉到了5倍,10倍,但是可能錯過的是100倍或者1000倍。。。比如IDG做了騰訊的A輪,但是卻在B輪賣給了南非的MIH,後者至今都還是騰訊最大的股東。

所以,我的經驗是,那些能把公司一次一次從谷底帶出來的創業者都是經得住考驗的優秀人才,大部分情況下,我認為應該把更多的資源和耐心分配給這種「打不死的小強」!天將降大任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經歷過生死考驗而愈戰愈勇的創業者,應該是屬於那15%的,如果投資人願意繼續給予最大的支持,再結合天時地利,可能就屬於那5%了。

投資人就是投資人,精力分散在各處;創業者才是真正100%投入要把事業做大的人,我們一旦選擇了信任,就要信到底,不要因為「天時」和「地利」的改變而對「人和」產生懷疑。我認為,只要「人和」,「天時地利」總會有。因為「天時地利」是輪迴,只要堅守一定會有,而「人和」則實屬難求!

那麼如何判斷「人和」的問題呢?要知道很多職業投資人不僅僅投資身邊的熟人,也會大量投資「陌生人」,尤其是互聯網發達,投資項目氾濫的今天,很多項目通過網站,微博,郵件的方式聯繫到了投資人,那麼如何判斷這些陌生人的「創業家素質」呢?這對天使投資人是個非常大的挑戰。

大部分投資人對待「陌生人」的項目,都是這麼工作的:

1)根據推薦人的份量決定是否面談,也就是說如果重量級朋友推薦來的項目,至少是要見面聊聊的,因為資料畢竟不能說明全部,尤其是「人和」的部分;

2)如果沒有推薦人,那麼投資人會從「項目摘要」和「團隊簡介」部分來尋找決策依據,如果項目摘要直接打動了投資人,那麼獲得面談的可能性就很大,如果項目摘要看起來一般,但是團隊簡介看起來有來頭,那麼也會有機會面談;

3)面談的時候,才是真正有投資決策的時候,這個時候投資人就是希望感受創業者帶來的那種「氣場」,一種讓投資人相信該創業者能成事的「能量場」,我很難量化這種氣場,並不是說名校畢業或者名企辭職就一定有氣場;很多草根一樣有強大的氣場;

把錢投出去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後面對創業者和投資人才是雙重考驗,因為沒有一個項目是按照第一天設想的模式理想發展的,世界在變,環境在變,社會在變,政策在變,團隊在變,一切都在變。所以在感受創業團隊氣場的同時,我最想知道的是團隊的應變能力,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在投資前會有一個初步判斷,在投資後漫長的合作過程中,更加會表現的淋漓盡致。對於那些真正打不垮的創業者,我由衷滴佩服,也會傾盡一切去給與支持,也會一路相伴到最後,因為我知道,這才是能給我帶來最大回報的那個人。

在投資的路上,我時刻提醒自己:事在人為,「人和」最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357

專訪畢馬威王立鵬: 金融科技加速滲透傳統銀行 推動深度變革或需5到10年

“相對於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我們已經在彎道超車了。”近日,畢馬威中國銀行業主管合夥人王立鵬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

近兩年來,“金融科技”(FinTech)火爆全球,傳統金融機構也在大數據、社交網絡、人工智能、生物識別、區塊鏈技術運用等方面積極探索。在終端用戶產品方面,不斷加大針對領先信息科技的投入,打造金融“網紅”產品,例如:此前部分商業銀行就搶先推出了基於移動應用的智投工具。

中國的傳統銀行業,在當前宏觀經濟下行背景下,凈利潤增速減緩,不良擡頭趨勢未改,再加上金融同業以及新型互金機構對傳統客戶群的沖擊,商業銀行過去多年的“黃金十年”光景不再。不過有觀點認為,隨著領先信息科技的逐步產業化,金融科技可能是推動銀行業開創下一個“黃金十年”的重要力量。

“現代金融即科技。”這是王立鵬一直持有的觀點。他在第一財經專訪中認為,金融科技對傳統銀行的滲透需要一個過程。商業銀行承接了大眾儲戶的信任,在經營中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風險管控,所以銀行業一定要“謀定而後動”。隨著領先信息科技的產業化,金融科技能夠很好的解決傳統銀行業中諸多痛點問題,比如利用數據技術提升信貸風控能力,以及利用智能技術提升經營效率,創造新的服務價值,等等。因此,中國的傳統銀行業應該改變思路去應對挑戰。同時,銀行業在這一輪信息技術提升中的深度變革,可能還要經歷5年到10年的發展期。

加大投入,傳統銀行打造“金融網紅”

金融科技的不斷變革也在推動“金融網紅”產品層出不窮。從支付寶、余額寶,到微眾銀行的微粒貸,再到招行的摩羯智投等,打造“金融網紅”的戰火燒到了傳統銀行。

“通過對這些產品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就是這些產品的背後都是有強力的科技作為支撐,而推廣開來的,而且他們都達到了一個普惠的效果。”王立鵬稱。

以招行在2016年底的智能投顧產品摩羯智投為例,在名字的揣摩上就具備了“網紅”特質。招商銀行零售網絡金融部總經理江朝陽表示,打造“金融網紅”要“有料、有情、有趣”。

給摩羯智投取名的時候,最初起了一個非常傳統銀行的名字,不過經過反複琢磨還是用了“摩羯”這個名字。摩羯是星座,是具象化的,很容易引起共鳴。這種“有趣”的取名嘗試,也讓招行嘗到了甜頭,摩羯智投的規模在2017年3月就已經將近20億元,與排在第二位的銀行拉開了很大的規模。

“首先你要有料,即給客人創造價值。在今天科技進步的背景下,或者是網絡銀行領域里面,要給客戶創造‘真金白銀’,才有“網紅”的基礎。”江朝陽表示。

“歸根到底不管怎麽打造‘網紅’,最終還是銀行本身的產品、本身的服務,是否能給用戶帶來價值。”中信銀行電子銀行部副總經理吳軍也表示,打造“金融網紅”最關鍵的在於為用戶創造價值,與網絡紅人的打造途徑不一樣的是,銀行打造“金融網紅”需要給客戶帶去信任感。

王立鵬認為,金融“網紅”產品的推出,只是現代信息科技推動金融業發展的第一波,未來還會有第二波和第三波。在技術的進步過程中,所有的企業都會受到影響,都會受益,傳統金融機構也在調整和改變,而且也有很多亮點,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都有發揮的機會。

實際上,銀行已經加速了在金融科技的投入。“銀行這些年在移動金融的投入還是非常大的,”江朝陽稱,招行在兩年前就提出了移動優先的戰略,希望把招商銀行APP打造成零售金融的操作系統,整個投入很大,例如招攬人才方面,招行行長田惠宇表示“沒有限制”。

據了解,2016年招行移動金融人員翻了一倍多,還有幾百人的團隊專門做APP。業績考核方面,江朝陽表示,沒有利潤的壓力,卻有流量的壓力,銀行不缺變現的工具和產品,但是希望引進更多的流量。

同時,吳軍提供的數據顯示,中信銀行手機銀行客戶2000萬左右,而2017年的任務是再增加1000萬。同時,中信銀行接近98%的交易已經是純線上交易。據吳軍透露,智能機器人和智能客服,也是中信銀行下一階段馬上要去做的事情。

深度變革或需5~10年

近期,新上任的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公開場合談及科技金融的創新發展時稱,研究表明,2016年全球約50%的金融科技投資流向中國。銀行業主動適應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的新趨勢,創新服務渠道入口,註重服務渠道協同發展和資源整合。

銀監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銀行業離櫃交易率達84%,同比提高6.6個百分點。

“傳統銀行需要積極應對挑戰,因為業界出現了新的金融業態,比如互聯網企業獲取牌照,參與金融業的競爭,使得市場變得更為多元化。”王立鵬認為,金融科技的應用可以解決傳統金融業不少痛點,例如如果采取技術驅動模式,比如基於物聯網模式開展物聯網金融,基於電子商務平臺推廣交易金融,配合大數據風控技術,風險管控效率會有數量級上的提升。

利用新技術降低營銷與運營成本已經是業內共識,例如用移動渠道替代物理網點,用大數據技術定向拓展客戶,采用智能助理替代人工客服。這些都是大幅降低成本,提升利潤的有效手段。

中國光大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楊兵兵表示,人工智能會對銀行的崗位產生影響,例如銀行用了智能文字客服,以前只要30多個人員在微信上回答客戶問題,現在至需要9個人。這意味著,銀行的人工成本在大幅降低。

例如區塊鏈技術的運用,今年1月份,郵儲銀行與IBM就推出了基於區塊鏈的資產托管系統,采用超級賬本架構(Hyperledger Fabric)將區塊鏈技術成功應用於真實的生產環境。

郵儲銀行行長呂家進表示,區塊鏈技術能夠低成本地解決金融活動中的信任難題,將為多方交易帶來前所未有的信任和信用的高效交換,具有推動金融業深刻變革的潛力。

“區塊鏈未來會讓整個金融行業變成什麽樣,現在還不好說。但是,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領先科技,可以幫助金融業重構底層設施,這個基礎設施構建以後,會給整個行業帶來更多便利。”王立鵬稱,“基礎的打造需要時間,就像高鐵一樣,要修好多年,可一旦鋪好了,時速會迅速提升。”

不過,他也認為,金融科技對傳統銀行業的滲透需要一個過程,銀行要面對的最大問題是風險管理。在平衡安全性和收益性時,前者擁有優先級,所以銀行必須“謀定而後動”。

“考慮到這一輪技術躍升,至少還有5年到10年的周期,在這個過程技術的應用會不斷給金融業,包括銀行業帶來發展機遇。”王立鵬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8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