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鱷兄:Indophil Resources 迷局-紫金礦業(2899)、高誠資本(8088)(更新@2009/12/2)


 


(註: 這篇文部分結構及內容有所調整,敬請留意。)


這陣子味皇兄在forum談過福建股,想起紫金礦業都是根正苗紅的福建股票,不過今日主角不是紫金礦業,主要是談紫金礦業今日公佈購入的一件標的-Indophil Resources。鱷兄對這次收購之前的事做了一些研究,發現原來另一家香港創業板上市公司-高誠資本(8088,前亞科網、亞科資本)曾經和其他公司爭奪過這家公司。

福建股: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0&tid=3350

紫金礦業造富術: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897

就讓我們開始這段故事呢。

全文: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367


(1)

2009年11月29日,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或「本公司」)與Indophil簽署《收購履行協議》,根據澳大利亞2001年公司法((the Corporations Act 2001 (Cth))),本公司以有條件場外現金收購方式,以每股1.28澳元的價格(約合人民幣7.91元/股)收購Indophil全部已發行股份及在收購期 間將予發行的股份,包括Indophil於收購期間因權利人根據相關條款行使現有期權或績效期權而發行的任何新股份,及Indophil為收購 Alsons在SMI所持有的A類股份3.27%的權益而發行的任何新股份。


本次收購金額約為5.45億澳元(約合人民幣33.68億元)(按收購 100%股權計算)。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01/LTN20091201025_C.pdf


(2)


Xstrata和Crosby Capital(8088)去年展開收購戰,爭奪的對象正是Indophil Resources。Xstrata同時在英國和瑞士上市,是全世界第四大的銅生產商。


2008年3月,Indophil提出以發行股份收購Lion Selection Ltd,Lion本身擁有25.7%Indophil的股權。5月,Xstrata打算向Lion收購Indophil的17.7%股權,每股作價 A$1.00,同時又以每股A$1.00向Indophil提出全購,但被Indophil拒絕,向Lion收購的17.7%股權也失敗。


2008年6 月,高誠資本(8088)組織財團,提出以每股A$1.28收購Indophil,並得到Indophil獨立董事的推薦,之後Xstrata決定提價 至A$1.28爭奪。8月,8088再提高出價,除了每股現金A$1.28外,更附送New Exploration股權,New Exploration打算是由Indophil菲律賓銅礦,撇除Tampakan34.23%權益組成。


Tampakan銅礦是雙方爭奪的目標,由 Sagittarius Mines Inc(SMI)持有,Xstrata擁有62.5%權益,Indophil擁有34.23%權益,Alsons Corporation擁有3.27%權益,但有協議會將這權益賣給Indophil,Alsons也是(8088)財團的成員之一。


9 月,Xstrata突然宣佈成功向Lion收購Indophil的17.83%股權,令它擁有Indophil的19.99%股權,令高誠資本(8088)的全購計劃 無法取得90%的股權支持而失敗。不久高誠資本改變策略,改為支持Alsons Corporation,不對Indophil作出全購,而是與Indophil簽訂備忘錄,出價每股A$1.28收購菲律賓銅礦 Tampakan34.23%權益,並最後取得Indophil股東大會通過。


公司網頁資料:
http://www.indophil.com/history.asp

收購詳情: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rbssPreciousMetalsMinerals/idUSSYD4276920080820

(3)


雖然Alsons Corporation取得收購戰的最後勝利,但可能由於金融海嘯關係,備忘錄並沒有成為真正的交易。紫金礦業的收購價,明顯是參照收購戰時的出價。


一年 前Xstrata堅拒高誠資本的每股A$1.28的出價,更願意以這代價全購Indophil,又反對Alsons以每股A$1.28代價加 Tampakan34.23%權益,如今卻願意接受紫金礦業每股A$1.28出價。

紫金是冷手執個熱煎堆,還是做了老襯要將來才知道,需要留意預計的投產 年份是2016年。

(4)


這場收購價格不少,價值約33.68億人民幣,折合港幣37-38億,以當時高誠資本市值約2-3億而言,無論如何,這次收購肯定屬於非常重大收購。


但筆者翻看多個高誠資本公告,卻看不見有一個公告講述這場收購,是不是港交所失職呢,或是上市公司特意隱瞞事實,我就不知道了。


筆者認為,港交所應和其他交易所合作,促進上市公司間的披露是非常重要的。正如中國綠色事件一樣,如不看新交所公告,根本不知道這回事,這就導致資訊不流通的問題。


中國綠色事件: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1045

後記:


鱷兄:


New Exploration應該是Indophil Resources減去菲律賓銅礦Tampakan34.23%權益,即是財團打算要了Tampakan,其餘的打包送回原來股東。

greatsoup:


我找過公司網頁,公司的項目包括全部都在菲律賓,而看來Tampakan是公司最大的項目,其價值所在亦繫於此礦。


在上文Reuters文稱:


The new offer includes one share in a wholly-owned subsidiary of Indophil called New Exploration.

If the bid succeeds, New Exploration will hold Indophil's interests in mine prospects across the Philippines, excluding Tampakan, which the consortium values between A$10 million and A$15 million.


至於計劃中的New Exploration,資產包括以下公司網頁所稱:


http://www.indophil.com/philippines_ex.asp


所以你說得對的,財團打算要了Tampakan,其餘的打包送回原來股東。關於你的文章,我理解錯誤,真抱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75

內需迷局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3-25/100241056.html

「民工荒」的擾動造成了短期的內需下滑,從中期看,經濟增長的動量有望恢復,但貨幣政策、資金面趨緊的趨勢並 未發生改變

高善文

  2011年一季度的股票市場是極為混亂而複雜的。在30多個行業板塊中,沒有任何一個行業能夠持續兩個月出現在漲幅榜的前五名,這在歷史上是罕 見的。是什麼導致了缺乏趨勢的行業輪動以及週期、非週期行業表現的趨同?我們認為這與市場難以達成穩定一致的經濟和政策預期有關。

  市場對於經濟增長的分歧來自於2月份微觀層面觀察到的內需弱化的徵兆,比如港口吞吐量的下滑,水泥、鋼鐵等下游需求的恢複比往年緩慢,重卡訂單 的下降,汽車銷售增速的放緩等。

  關鍵是,2月份出現的需求下降是擾動還是趨勢?從1-2月份公佈的數據來看,經濟增長仍然處於相對健康的軌道上,工業增速穩步回升,進口依然強 勁。但有三個數據與市場預期出現了明顯偏差。

  一是2月份出口數據驟然下滑。2月份鞋帽、服裝、玩具等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速均為負增長,春節因素難以解釋這種大幅的下降,更無法解釋 1-2 月合併後,同比仍明顯下降。

  二是投資增速還非常高。雖然公佈的固定資產投資數據受到口徑調整的影響,但如果結合工業品價格的上漲趨勢和大宗原材料進口的規模,以及通用設備 製造業工業生產的加速,國內投資需求仍然處於相對健康的區間之內。未來投資最大的變數來自房地產投資和政府保障房、水利等基建投資的對沖。從微觀調研情況 來看,許多基建項目的復工速度慢於往年,但1-2月份房地產市場仍然保持了去年三、四季度以來異常強勁的投資增速,並沒有出現市場預期的下滑趨勢。尤其令 人困惑的是1-2月份房屋新開工面積增速接近28%,似乎完全沒有受到宏觀調控的影響。

  第三個值得注意的數據是消費增速快速下滑,1月-2月社會零售銷售增速由外界預期的19%下滑至15.8%。由於限額以上零售企業的統計口徑出 現了調整,同時2月份銷售數據存在春節效應的擾動,我們認為對於消費的趨勢沒有必要過度的悲觀。

  企業「甩庫」可能也是春節以來內需偏弱的推手之一。去年四季度以來的政策緊縮的效果已逐步展露,短期主要體現為企業意願庫存水平的下降。考慮到 本輪庫存重建過程可能只持續了兩三個月,那麼去庫存化也將較為短暫,內需出現較大下滑的風險並不是很大。

  總的來看,我們傾向於認為是「民工荒」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的開工不足,造成了短期的內需下滑。隨著「民工荒」的緩解,站在中期的角度,經濟增長的 動量有望恢復。

  市場對於政策的分歧來自於近期央行在商業銀行資產方對沖行為的放緩,因此對於流動性的趨勢較1月更為樂觀。我們認為流動性回籠力度的放緩與政府 對經濟增長擔憂的情緒有關。但這並不能構成一種貨幣政策的常態。目前來看,無論是食品還是非食品價格的上漲趨勢在短期都沒有終結的跡象,如果在負利率以及 經濟週期向上的情況下放鬆貨幣,將導致通脹水平向更高的區間擺動,未來貨幣政策終會再次走入緊縮通道。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對資金面趨勢的判斷沒有發生轉向。繼而,我們對債市態度謹慎。在渡過貨幣政策觀察期後,債市的方向將選擇向下。

  對於股市,考慮到二季度融資規模以及接近300家上市公司對於資金的消耗,二季度大盤的運行區間要低於一季度。在需求尚待確認的背景下,短期建 議自下而上的選擇成長股以及需求相對確定的醫藥行業。如果確認短期需求下滑來自於招工難的擾動,鋼鐵、水泥等行業出現了明顯的去庫存化,建議在投資組合中 加入水泥、長材、工程機械、焦煤、集運等週期型行業。

  作者為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09

黃光裕與中關村借殼迷局

http://www.xyzlove.com/Transshipment/Finance/hgyyzgcjkmj/hgyyzgcjkmj.htm

  2006、2007年中關村股價離奇上漲背後,凸顯黃光裕

和國美云遮霧繞的信息披露

─────────────────────────────────────────────────────────────────

 

黄光裕与中关村借壳迷局
黃光裕與中關村借殼迷局

  黃光裕、黃俊欽兄弟和中關村董事長許鐘民上週相繼接受公安部門調查,證監會也宣佈,黃光裕控制的北京鵬潤投資有限公司在中關村(000931.SZ)和三聯商社的重組、資產置換中存在重大違法違規嫌疑。

此後,中關村於本週一復牌後受累跌停,然而卻於昨日打開跌停板,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上午10點45分左右上萬手買盤蜂擁進入,打開跌停板。

中關村還發佈公告稱,大股東北京鵬泰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鵬泰投資」)推選鄒曉春為董事候選人,任期截至年底,並將於本月中旬召開股東大會對此表決。黃光裕、許鐘民由於接受調查無法委託他人行使董事職權。

中關村曾經是黃光裕借殼登陸A股重整旗下資產大棋局中的重要一子,它是怎樣進入借殼視野的?借殼與股價之間關聯幾何?證監會對其立案稽查後,中關村走勢呈現了怎樣的相關性?


中關村呈幾字形股價走勢

縱觀中關村股價走勢,「幾」字形線路非常明顯。2007年10月8日宣佈因重大重組而停牌,但此前股價異常波動,自2007年初數月來一直呈漲勢,漲 幅為206.86%,超越了同期大盤走勢,同期上證綜指漲幅為122.57%,深圳成指為193.83%;2008年5月7日宣佈重大重組內容之後,一路 下跌,迄今跌幅77.98%,7月份有短暫反彈。

中關村2008年5月7日宣佈擬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2.27億股以從鵬泰投資、北京鵬康科技有限公司、黃秀虹手中收購北京鵬潤地產控股公司(下稱「鵬潤控股」)的100%股權,由於鵬潤控股主要資產為10個地產項目,這將使中關村從此改頭換面為地產股。

這一利好並沒有給中關村帶來預期的上漲。僅僅不到4個月,中關村第三屆董事會七次臨時會議便宣佈放棄非公開發行預案。

失敗不是黃光裕的一貫風格,除了房地產前景暗淡,證監會人士還一語道破了另一個重要原因:「今年4月28日,我們對中關村異常股票交易立案稽查。此後我們發現在重組、資產置換中黃光裕控制的北京鵬潤投資有限公司有重大違法違規嫌疑。」

黃光裕通過鵬潤投資控制鵬泰投資在中關村的操作。鵬泰投資成立於2001年5月25日,註冊資本5000萬元,法人代表為黃光裕,主要從事項目投資管 理、投資諮詢、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等業務。該公司兩家股東分別為北京鵬潤投資有限公司、北京國美電器有限公司,分別持股80%和20%。

黃光裕早在股權分置改革期間便發現了中關村的殼價值。2006年4月4日,時為中關村大股東的北京住總集團簽訂合同將其持有的1.01億股中關村股份全部轉讓給黃光裕名下的鵬泰投資。同年6月5日,國資委批准該股權轉讓。

幾乎與黃光裕的收購同步表現的是中關村股價,4月5日起馬上報以4個漲停板,4月份全月上漲40%。

第二輪上漲攻勢是在控股股東正式變更之後。2006年12月29日,鵬泰投資受讓北京住總集團所持中關村股份185644133股及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所持S中關村股份11000000股完成過戶登記手續。


深交所監控

黃光裕成為中關村的實際控制人之後,這只股票第二輪上漲攻勢的高潮出現在去年8月份,整月漲幅為85%,但是深圳交易所監測到了股票異動。

深圳證券交易所發現了中關村近期股票價格和成交量變化存在異常,2007年8月28日中關村上漲6.11%,同日深成指下跌0.37%;2007年8月29日中關村漲停,同日深成指下跌2.1%,因此深交所關注中關村是否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中關村當時答覆深交所說,經諮詢主要股東和管理層,公司涉及廣東CDMA項目在廣東發展銀行北京分行的31.2億元貸款和在中國建設銀行天津分行的 2.7億元貸款均已逾期,公司作為擔保方,正積極協調各方,但仍未取得實質進展。截至2007年6月30日,公司合併範圍貸款餘額近17億元,其中近 41%逾期,財務負擔沉重,目前債務重組工作尚未取得積極進展。本公司目前沒有重大收購和重組計劃。

一家債務纏身的公司卻逆市大漲?中關村負債率嚴重到了要還的債務甚至超過了淨資產,但是還能股價連日逆市大漲?這很難不令人產生懷疑。一位有著股市十 幾年經驗的投行人士說:「在股市上做併購重組得了好處,偷著樂就行了,為什麼還要光天化日明著炒作?這樣太過分,監管層不抓你不足以治理市場。」

2007年10月8日的停牌公告似乎給出了8月暴漲的答案。

中關村解釋了為什麼要申請從2007年10月8日起停牌,需要討論CDMA擔保問題、銀行債務重組問題、存量資產處置問題、公司未來的發展問題。

上述CDMA擔保項目已遭遇債主通過法院逼債,但中關村淨資產也不足以歸還31.2億元擔保貸款。中關村稱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大量資金,可變現的存量資 產主要有:中關村科貿中心房產和北京中關村四環醫藥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公司正在與潛在的購買方聯絡,爭取以公允的價格變現資產和股權。這個購買方後來 證實正是黃光裕控制的鵬泰投資。

身處窘境的中關村在公告中表示各方股東應積極考慮鵬泰投資的置換房地產項目為主業的建議。

鵬泰投資在2007年6月28日發佈的《重大資產收購報告書》中承諾:「在上市公司妥善解決CDMA擔保問題後及在各方努力下解決了上市公司的其他或 有負債、逾期貸款、稅務糾紛等問題,可以確保上市公司的資產和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鵬泰投資同意向上市公司尋找或注入優質的房地產項目及提供部分資金幫助, 以協助上市公司明確主業及增強其持續盈利能力。」

中關村稱其將科技地產確立為主業,停牌期間公司將與大股東進行協商,希望得到大股東的大力支持。

回到2008年5月7日,中關村發佈非公開發行預案正是為了如鵬泰投資所願成為房地產公司。


房地產還是國美門店回A之殼?

奧運期間及愈演愈烈的房地產調控之風,幾乎熄滅了黃光裕將中關村打造成為房地產股的希望。2008年7月28日中關村公告稱其業績將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影響發生不利變動,房地產項目的按揭貸款和銷售不甚理想,流露出了房地產前景暗淡及中關村去向何方的思考。

同年8月份,中關村澄清公告中首次承認,的確將中關村借殼和國美回A兩個議題作為整體方案考慮如何解決。

中關村首次承認將房地產項目注入上市公司的借殼計劃處於停滯狀態。「由於今年宏觀調控力度超出預期,緊縮貨幣政策對國內地產業務衝擊巨大,鵬潤控股擬 注入中關村的房地產類資產盈利前景看淡。為保護全體股東的利益,鵬泰投資在重新考量注入房地產類資產對上市公司的可行性,重組進程現處於停滯狀態。」

中關村稱鵬泰投資和實際控制人黃光裕先生控制的未上市國美電器門店的上市問題,以及香港上市的「國美控股(00493.HK)」回歸A股問題,一直是鵬潤投資近年來努力解決的重要問題。

黃光裕通過該公告承認,近年來,鵬潤投資一直就該兩項議題的整體解決方案進行討論和探索,也曾向有關部門進行過相關政策諮詢;截至目前,各種上市方案僅處於可行性探討階段。

國美電器總裁陳曉在此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談到國美電器一直爭取作為民企紅籌回A第一股的地位,但證監會長時間以來並未推出紅籌回A的相關管理辦法,因此此路暫時不通。

黃光裕的難題之一是怎麼把香港融資的錢拿回內地換匯花掉,那麼在登陸A股融資便無需遇此難題。黃光裕的確考慮過曲線解決此問題。交通銀行一位人士對本 報記者表示,黃光裕及旗下公司曾經申請交通銀行幫助其換匯,途徑是存港幣保證金在交行香港分行,來交行北京分行取用人民幣現金,遭交行拒絕。

中關村未能如黃光裕之願變成房地產項目的殼,也未能如討論預案般變成國美電器回A的殼,隨著黃光裕身陷公安部門的調查之中,中關村這顆孤子去向何方?誰將來重組中關村?令投資者心懸半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00

萊州金礦倒手迷局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7/4NNDE3XzQ0OTM4NQ.html

萊州,山東省的一個縣級市,因黃金資源儲備量出眾,成為世界有名的淘金寶地。

國內三大黃金企業之一山東黃金集團及其上市公司山東黃金(600547.SH)在萊州贏得了一場金礦爭奪戰。

6月2日,山東黃金公告稱,公司以37.58億元的價格分別與山東盛大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盛大礦業」)、山東天承礦業有限公司(下稱「天承礦業」)的股東簽署了受讓其各98.5%股權的《股權轉讓協議》。此次收購最核心的資產,就是位於萊州的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項目。

該金礦對山東黃金至關重要,據本報記者瞭解,焦家礦原本就是山東黃金最核心的一塊資產,但由於礦區礦體為傾斜狀,山東黃金只有淺層地區的採礦權,深層地區的採礦權歸山東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而此次105噸金礦位於焦家礦1000米的深層地區。

因此山東黃金從2003年開始,就積極與礦權所有者談判,但歷經多年無果,據本報記者調查,該礦實際控際人股權9年來歷經多達5次變更,相關股權多次加價轉手,最後一次山東黃金才得以高溢價獲得該礦的持有者魯地礦業的55%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在魯地礦業的多次股權變更中,天承礦業和盛大礦業在其中的角色。公開資料顯示,這兩家公司實際控制人均為萊州民營企業家張安康,其在魯地礦業的幾進幾齣中,獲利豐厚。

張安康獲利豐厚

張安康現任山東省政協委員,曾任萊州市人大常委,於2010年登上山東當地媒體發佈的富豪榜,以35.9億元的財富位列榜單第66名。

山東黃金此次收購,將成為張安康個人財富的另一個轉折點。僅一年時間,張安康通過青島東裕投資有限公司間接控股51%的盛大礦業淨資產,從3.6億元迅速飆升至30.8億元。

盛大礦業淨資產何以在短時間內增長近8.6倍?本報記者查閱盛大礦業在天津股權交易所發佈的2011年經營計劃和目標,除了計劃對已有鐵礦進行開發,還有兩項重要工作是「特別傾力獲取本地的特大型金礦礦權和鐵礦礦權」以及「繼續執行『IPO和借殼上市兩條腿走路』」。

一位接近盛大礦業的業內人士稱,2011年,除了收購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項目,盛大礦業並無其他新增資產。

此外,山東黃金對盛大礦業和天承礦業均為打包整體收購,在山東黃金在公告中所列出的收購資產中,只有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項目為新增項目。

這意味著,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就是盛大礦業淨資產飆升的核心砝碼。

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收購對105噸金礦項目之外的礦產項目估值偏高。

工商資料顯示,張安康的另一家公司天承礦業2010年末的淨資產僅有1.51億元,而山東黃金的公告顯示,截至2012年1月31日,天承礦業淨資產評估預估值約7.6億元,增值5倍多。

盛大礦業2010年年報顯示,在盛大礦業7.13億元的總資產中,非流動資產僅有2.5億元,刨去4800萬的無形資產,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僅約2億元,而此次收購對盛大礦業2010年已有的資產估值約8億元,增值達4倍。

也就是說,張安康控股的盛大礦業和天承礦業2010年淨資產共5.11億元,目前,山東黃金以37.58億元的代價買下這兩家公司98.5%的股權,張安康控股的這兩家公司一年就資產增值高達33億元。

山東黃金的苦衷

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對山東黃金至關重要,山東黃金一位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們努力了近十年,志在必得。」

一家大型黃金公司的管理人士對本報記者解釋,焦家礦原本就是山東黃金最核心的一塊資產,但由於礦區礦體為傾斜狀,山東黃金只有淺層地區的採礦權,深層地區的採礦權歸山東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而此次105噸金礦位於焦家礦1000米的深層地區。

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對山東黃金的重要性在於,「山東黃金焦家礦淺層的資源面臨枯竭,一方面,資源是礦業公司的生命線,另一方面,山東黃金是國有企業,礦山枯竭需要安置大量職工。」

另一位山東黃金內部人士補充表示,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實際上和山東黃金焦家礦是一個礦體,「一個礦體分開開採,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根據目前政策,礦權又是分開的,所以不得不收購。」

山東黃金方面也表示,「出於整合戰略的需要,自2003年以來,山東黃金集團與該礦權持有人進行了多輪併購意向談判。」

知情人士稱,山東黃金此次收購主要針對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其他礦產山東黃金並不想收,「但對方提出的條件是整體收購」。

上述山東黃金內部人士拒絕告訴本報記者對金礦之外的礦產資源估值偏高的原因,僅表示,「一切都是為了獲得金礦」。

關於此次收購的一個疑問是,山東黃金作為山東地區唯一的「金老大」,為何如此重要又在自家門口的資產反而被民營企業家收走?

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剛開始,山東黃金與山東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基本談妥,眼看就要到手,萊州市政府橫插一腳,執意要求該金礦項目必須賣給萊州當地企業。

於是,萊州市政府專門成立了萊州魯地金礦有限公司(下稱魯地礦業),由山東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控股,山東魯地礦業投資公司和天承礦業為參股股東,可見張安康一開始就獲得了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的部分權益。

知情人士稱,該金礦的股權中途多次變化,例如山東省上市公司中潤資源(000506.SZ)後來就買入魯地14%股權。

2007年至2009年間,山東黃金與魯地礦業當時的三大股東山東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控股、山東魯地礦業投資公司和天承礦業經過多輪談判,甚至還一度簽訂了擬100%收購魯地礦業的合同,但最終再次失之交臂。

「由於黃金價格飆升,萊州市政府又不同意賣給山東黃金,並且計劃將這個金礦打造成一家上市公司。」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對此,萊州市政府再度註冊50萬元成立鑫源礦業公司,向銀行貸款10多億元,從張安康等三個自然人手中購買了魯地礦業55%股權,剩餘45%股權依然由山東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持有。

但不到半年時間,計劃上市的鑫源礦業公司以「缺乏後續開採資金」為由,將魯地礦業55%股權掛牌轉讓,「等於碰都沒碰那塊礦。」知情人士進一步表示。

最終,萊州市政府打造的鑫源礦業公司不但沒有上市,還因從張安康等人手中購買魯地礦業55%股權,產生近12億元的債務。

知情人士稱,在第一輪股權倒手中,張安康獲利數億元,初次嘗到了倒手金礦的甜頭。

張安康低價再度買入

鑫源礦業將魯地礦業55%股權在山東產權交易中心掛牌20多天后,張安康捲土重來,盛大礦業作為唯一受讓方,以8151.64萬元的底價承債受讓鑫源礦業公司100%股權,從而也獲得了魯地礦業55%股權。

山東產權交易中心的信息顯示,鑫源礦業的估值僅有45.64萬元,淨資產為50.06萬元,資產總計12.48億元,負債總計12.47億元。正是鑫源礦業如此低的估值,引發了社會各界「賤賣國資」的質疑。

面對如此低的轉讓價格,山東黃金為何再度錯失機會?山東黃金一位內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主要原因是萊州方面在受讓方條件上限制「只能是萊州當地獨立企業」。

但在企業經營資質上,萊州國資中心設定的條件並不苛刻。要求受讓方為持有採礦許可證的從事金屬礦業生產的獨立法人企業,生產規模在年100萬噸以上,且從事黃金開採時間5年以上;受讓方註冊資本1.5億元以上,經審計2010年末淨資產3億元以上,淨利潤1億元以上,且近三年連續盈利等。

知情人士稱,萊州當地符合條件的只有盛大礦業一家。

上述山東黃金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抱怨,萊州政府明知此礦對山東黃金的重要性,還以如此低的價格賣給民營企業。

2011年11月,盛大礦業以8151.64萬元、承債12.47億元獲得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的55%股權後,立即對外宣佈,計劃投資30億元用於該項目開發,打造國內單體黃金礦山建設規模最大企業,建成後,將達到年產黃金20萬兩。

但三個月後,盛大礦業與鑫源礦業一樣,將金礦原封不動再次掛牌競拍。不過這一次,受讓方的條件沒有僅限於萊州當地企業。

一位接近張安康的業內人士表示,從此次與山東黃金的交易模式看,「張安康用的是一貫手法」。

2009年前後,張安康曾與一家澳大利亞金礦公司金華礦業合作,將天承礦業下屬的一個黃金冶煉廠轉讓給後者,轉讓後,張安康個人也保留了少部分股權。

本報記者從數位業內人士處獲悉,金華礦業接手前,張安康出具的黃金冶煉廠的財務數據「很漂亮」,但接手後,發現該工廠資不抵債,金華礦業接手一年後,被迫再度出手給另一家澳大利亞黃金公司,該澳大利亞黃金公司經營一段時間後,也無法繼續經營。

此時,張安康提出低價回購該黃金冶煉廠,上述澳大利亞黃金公司表面上維持現狀,私底下將冶煉廠悄悄轉手給當地另一家民營企業,理由是,「如果不採取這種方式,可能血本無歸」。

奪金大戰幕後事

張安康此次掛牌轉讓行為,引來一場奪金大戰。

山東黃金方面表示,今年2月初,在獲知盛大礦業及其所控105噸黃金資源與天承礦業擬同時轉讓的消息後,集團立即啟動併購程序。

中金黃金(600489.SH)也在第一時間宣佈加入競購。知情人士稱,張安康當初還引進紫金礦業加入競購,不過紫金礦業「心動卻放棄行動」。

蹊蹺的是,4月14日,山東黃金和中金黃金均發佈公告稱,收到轉讓方消息「因相關事宜尚未準備就緒,經轉讓方慎重考慮,決定將本次集中競價轉讓的集中確認、公佈報價時間推遲至2012年4月25日上午九時」。4月25日,盛大礦業及天承礦業「股權競價轉讓集中確認並公佈報價現場會因故取消,轉讓事宜推遲進行,具體辦法另行決定。」5月,中金黃金「因故」退出競購,盛大礦業和天承礦業打包轉讓由多方競購方式轉為與只山東黃金一家進行協議轉讓。

一位接近當事方的權威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賣方屢次更改時間的原因,一是山東黃金對此金礦志在必得;二是競購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並廣泛引發「萊州政府掩護張安康賤賣國資」、「存在集體腐敗」的質疑,4月25日,萊州市政府緊急召開會議,為防止事態擴大,萊州政府令張安康停止競購,改為協議轉讓,由此,中金黃金退出收購。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中金黃金退出,並不是外界所說出價低於山東黃金的原因,相反,中金黃金的出價高於山東黃金。

經過雙方談判,山東黃金最終出價37.58億元,整體收購盛大礦業和天承礦業98.5%的股權,剩下1.5%股權為張安康個人持有。

去年下半年至今,黃金價格並未大漲,甚至有所下跌,這意味著,張安康控股的105噸金礦並未在其持有期間發生大幅增值。而按照2010年底盛大礦業和天承礦業淨資產共5.11億元,再加上受讓鑫源礦業100%股權所花費的8151.64萬元、承債12.47億元的總代價計算,張安康不僅在此次收購中獲利近19億元,並且還保留了盛大礦業和天承礦業1.5%股權。

不過,一位黃金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如果焦家礦特大型單體105噸金礦的勘探數據屬實,山東黃金花費近38億元收購,從目前的黃金價格來看,也是比較划算的。

「只要萊州市政府肯賣給山東黃金,山東黃金應該願意出大價錢,實際上,2009年山東黃金簽協議時出的價錢就不錯,但為何中間要掛牌低價賣給民營企業,而不賣給山東黃金?這難免令人生疑。」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97

後谷咖啡資金告急迷局 風投與大股東火線攤牌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1/xONDE4XzQ1ODcxOQ.html

這幾天云南昆明陰雨連綿,而和這天氣相似的則是德宏後谷咖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後谷咖啡)董事長熊相入的心情。

因為上市而引入的基金公司,在公司的發展和管理上,和公司原有管理層產生嚴重分歧,目前中國最大的速溶咖啡生產企業——後谷咖啡的資金鏈面臨隨時斷裂的可能。

目前,業內傳出熊相入已經抽逃資金跑路的消息,不過後谷咖啡方面否認了這一消息。

同時,入股的基金公司代表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採訪時亮明了自己的觀點:「此前我們投資的資金,目前並沒有看見真正用於公司正常的運營和發展上,我們急需要瞭解的是我們投資的錢去了哪裡」?

隨著基金公司的代表和後谷咖啡攤牌,准上市民營公司和引入風投之間的資金鏈迷局被推上了高潮。

為上市引入風投

昨日,昆明翠湖畔,原本和媒體約好採訪的熊相入並沒有如期出現,《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得知熊相入臨時接到電話離開昆明,而代替熊相入和媒體見面的後谷咖啡的控股公司——德宏州宏天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天實業)法定代表人張瑞靖,他滿面愁容,顯然目前公司的情況讓他無法淡然。

「希望該基金公司認真履行協議,回到談判的軌道上來,真誠為後谷公司成長努力,為後谷咖啡早日上市作出積極努力。」在表達完相關的意願之後,張瑞靖開始沉默。隨後,張的助理將後谷咖啡和引入風投之間的糾葛一一道出。

2009年下半年,後谷咖啡開始繼續推進此前一直在規劃的上市方案。並希望在2011年或2012年成功登陸A股市場,同時借上市的契機進一步鞏固其在中國咖啡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地位。

不過,民營企業在資本市場的經驗和相關推廣渠道比較匱乏,再加之對於大量資金的渴求,熊相入及其管理團隊都希望有專業的風投公司來協助其完成上市計劃。

沒過多久,北京某基金公司就進入了熊相入的眼中。據後谷咖啡方面稱,該基金早就對後谷咖啡感興趣,隨後熊相入也公開表示將引入風投推動公司順利上市。

2011年初,上述基金公司與後谷咖啡公司達成投資協議,由該基金公司在2011年7月聯合關聯的6家股權投資企業成為後谷咖啡公司的新股東,合計持有後谷咖啡36.25%的股權。

在引入上述股權投資公司之後,宏天實業以及原來的創業團隊還共同持有63.75%的股權,目前後谷咖啡的大股東還是宏天實業,其股權佔到了後谷咖啡的59.74%。

此後,後谷咖啡上市的步伐加快了。隨著雙方合作不斷深入,各種分歧和相互質疑也不斷出現,分歧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愈發激烈。

股東之間矛盾激化

對於出現的分歧,後谷咖啡方面指出,基金公司的進入沒有達到其預期的目的,卻阻礙了後谷咖啡的上市步伐。公司不僅被拖進 「泥潭」,上市遙遙無期,甚至讓後谷咖啡公司置於嚴峻的生存挑戰。

在後谷咖啡看來,引入的基金公司很有可能在接下來的時間之內,乘公司目前處於危機中奪取公司的最終控制權。

據後谷咖啡稱,按照該基金公司制定的章程,其對後谷咖啡公司的所有事項均有決定或者否決的權利。此後,該基金公司取得後谷咖啡公司的人事和財務管理權。

「目前公司的正常運營和管理是由公司的原有股東和引入的基金公司共同來負責」。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後谷咖啡方面的聲音,基金公司方面卻有截然不同的說法。

「我們沒有也不會對這個公司的控制權感興趣。」上述基金公司代表人士強調,「況且財務總監一職也是由社會招聘產生的,並不會存在我們這邊的委派行為,並且我們所能夠參與的公司日常運營非常有限」。

資金鏈有斷裂風險

不僅僅是在公司的管理運營上出現分歧,對於目前最敏感的資金鏈問題,雙方也有著迥然不同的看法。

後谷咖啡方面稱,銀行多次電告後谷咖啡公司,新的貸款授信審批已經完成,但放款前需要後谷公司的董事會決議,因為沒有收到後谷公司董事會決議,所以無法放貸。基金公司通過不在董事會決議上籤字,以達到脅迫後谷咖啡交出管理權,從而導致後谷咖啡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險。

對於目前後谷咖啡的經營情況,上述後谷咖啡方面的高層人士透露,目前公司的總資產為20億元,而總的負債金額為14億元。

「目前據我們瞭解,此前我們入股的3億多元資金可能並沒有用於公司正常的運營發展過程中。」上述基金公司代表人士反駁道,「在不清楚這些資金的流向之前,你說我們有可能會在相關的協議書上籤字麼?」

不僅如此,原定於20日召開的公司董事會也因為人員不齊,未能召開。後谷咖啡表示,之後還將召開一次股東大會商討相關公司發展的議題。

據上述基金人士透露,這幾天熊相入也通過各種手段試圖和基金公司方面談判,不過沒有形成最終的和解方案。這段時間之內云南省相關部門也曾經試圖出面調停此事,但是其效果並不明顯。

雖然雙方意見有較大的分歧,但是無論是後谷咖啡還是基金公司方面都是希望能夠迅速將公司從泥潭中帶出,畢竟後谷咖啡的存亡關係到50萬咖農和中國目前的咖啡產業的健康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53

微軟中年危機: 如何走出後PC時代的迷局

http://www.xcf.cn/newfortune/gongsi/201206/t20120621_320901.htm
在稱霸PC行業長達20年後,微軟終於開始顯出疲態,在37歲時步入中年危機。在蓋茨的領導下,PC時代的微軟目標和戰略清晰,但後PC時代的微軟則顯得有些迷茫,錯失了移動平台化和云計算化兩大機會。從其目前的一系列舉措看,焦慮不安的微軟似乎並無清晰的總體戰略,只是為了應付危機而做出反應。只有形成立足云計算的核心戰略,並勇於變革短視保守的企業文化,微軟才可能重振雄風。更重要的是,微軟若及時換帥還有希望,如果鮑爾默繼續執掌大局,衰落將不可避免。

  1981年,IBM推出個人電腦,從此開創了PC時代。為電腦提供操作系統(DOS)的微軟也從此扶搖直上,從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快速崛起為軟件業巨頭。在此過程中,微軟的稱霸戰略步步到位,先與英特爾(Intel)結為聯盟Wintel,掌控PC時代最核心的操作系統平台,而後推出各類辦公應用軟件。1990年,在成功推出視窗3.0和辦公室軟件包(Office Suite)後,微軟成為PC軟件業的霸主。其後10年,微軟進入鼎盛時期,其視窗和辦公軟件全球市場份額高達90%,創造了一個高科技產業的神話。
  由於它過於強大,美國司法部曾一度想將微軟拆分。然而,進入網絡時代的微軟,正陷入一場欲罷不能的中年危機。

  後PC時代舉步維艱
  對電腦業而言,2007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蘋果成功推出iPhone,谷歌也高調推廣安卓移動操作系統,電腦產業從此進入後PC時代。2010年,蘋果又推出平板電腦iPad,將電腦從桌面平台進一步向移動平台過渡。2012年以來,筆記本和桌面電腦的增幅僅不到4%,微軟賴以稱霸天下的桌面平台正在邊緣化。在移動平台領域,微軟毫無建樹。蘋果和谷歌的安卓掌控著移動平台的操作系統。在硬件領域,蘋果、亞馬遜等大行其道。而微處理器則是英國企業ARM的天下,它便宜低耗的芯片最適於輕便的移動平台。稱霸PC行業多年的Wintel聯盟在這個新時代舉步維艱。而在飛速發展的云計算領域,微軟也準備不足。戰無不勝的微軟,在稱霸PC行業長達20年後,終於開始顯現出疲勞症狀,在37歲時進入中年危機。

  戰略得與失
  在蓋茨的領導下,PC時代的微軟目標和戰略清晰,但後PC時代的微軟則顯得有些迷茫,錯失了移動平台化和云計算化的兩大機會。在競爭壓力下,微軟終於開始採取措施,亡羊補牢。

  進入智能手機領域
  2003年RIM推出黑莓,開啟了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的新時代。蘋果的iPhone和谷歌的安卓隨之飛速成長。微軟幾經猶豫,終於在2010年下半年和三星、HTC等合作推出智能手機,並於2011年和諾基亞正式聯盟,推出微軟操作系統的手機。不過,該手機性能不出眾,關鍵應用軟件不足。迄今,微軟似乎並沒有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手段。
  微軟在手機市場的策略是外包硬件的生產製造,並與幾乎所有的手機製造商結盟。這個戰略失誤直接造成微軟手機的平庸。微軟似乎還沒有真正意識到後PC時代硬軟件高度整合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谷歌、亞馬遜甚至甲骨文都開始自建硬件部門就是為此。
  在更為重要的平板電腦市場,微軟就更加蒼白無力。它雖然正在和三星合作開發平板電腦,但按照其目前創新力不足的思路,前路必定坎坷。

  開拓云計算
  和移動平台相比,云計算對微軟的威脅更為直接。它可以徹底淘汰微軟賴以生存的桌面版視窗及辦公應用軟件。谷歌的網絡版應用軟件已迫使微軟大幅降低了軟件價格。為應對威脅,微軟投入巨資打造全球數據中心網絡和云計算服務平台天藍(Windows Azure Platform),同時將各類應用軟件上網。
  眼下,亞馬遜、蘋果、谷歌和salesforce.com成為領跑云計算的四駕馬車已成定局。2010年才推出的微軟天藍,雖然服務項目廣度和質量都不俗,但市場表現平庸。如何充分利用網絡時代積累的無與倫比的實力,實施適當的云計算戰略,是決定微軟興衰成敗的的關鍵。

  多元化擴張效果不盡如人意
  除了2001年推出的遊戲機Xbox外,多年來微軟的跨行業擴張都表現不佳。Xbox用戶達5000萬,微軟希望把它打造成綜合媒體與娛樂平台,向用戶輸送遊戲、電視節目、視頻和音樂。雖然微軟至今仍未收回60億美元的投資,但Xbox可成為它開拓云計算的重要平台。
  2006年,為了與iPod競爭, 微軟推出音樂播放器Zune;2010年,其又耗費20億美元打造智能手機Kin。這兩項嘗試目前都遭遇徹底失敗。2008年, 微軟想提高搜索引擎的功能,並進入網路廣告市場,挑戰谷歌,欲用475億美元強行收購雅虎,也未成功。早在1998年幾乎與谷歌同時推出的搜索引擎,今天雖以必應(Bing)的新面目示人,仍遠落後於谷歌。
  2011年,微軟耗資85億美元收購網絡電話公司Skype。業界普遍認為此舉既無戰略價值,且花費太高。其實,收購Skype的真正原因恐怕是微軟極想建立行業領袖的形象。微軟還在2009年開設多間零售店,期望複製蘋果店的成功。另外,微軟也在進入智能機器人領域。從這些戰略舉措上看,焦慮不安的微軟似乎並無一個清晰的總體戰略意圖,而只是為了應付危機而做出反應。
曾經高瞻遠矚的微軟已經開始迷失。

  微軟困境癥結何在
  不但在後PC時代疲勞乏力,微軟與昔日盟友,如惠普、戴爾、英特爾等也漸行漸遠。微軟帝國的解體已經開始。這當然是產業變革的結果,但也因為微軟沒有預見及合理應對這些變革,從而喪失了作為行業領袖的能力。進入中年的微軟機構臃腫、官僚成風,也顯得傲慢保守和遲鈍,但其最大的問題是高層領導目光短淺。
  其實,2000年蓋茨傳位于鮑爾默時就已種下微軟衰落的種子。鮑爾默出身於寶潔的銷售部門。銷售人員的特點就是缺乏長遠眼光,善於守成,小富即安。但激變的高科技行業需要的是深謀遠慮、雄才大略的領袖,敢於變革,必要時可壯士斷腕,將自身盈利部門主動排擠出局,甚至敢於自我否定,打造全新的商業模式,以求涅重生。銷售為本的鮑爾默永遠無法做到這點。
  雖然微軟在鮑爾默的帶領下也有建樹,如進入服務器軟件和數據中心等,但這些戰略沒有從根本上讓微軟真正有所提升。與此同時,微軟在搜索、社交、移動平台、云計算等炙手可熱的領域遠遠落後,逐漸喪失了技術領袖的地位。正是銷售大王鮑爾默斷送了微軟繼續稱霸的可能。
  其實,微軟在10年前就開始研發電子書,並在2009年秘密啟動平板電腦項目。但鮑爾默將這些項目斬殺。在智能手機領域,微軟也起步甚早,在2004年設立手機操作系統項目,但不久即被中止。2008年,微軟收購了極具前途的智能手機Sidekick,卻完全漠視其原有技術優勢,並將其團隊解體去為微軟最失敗的手機Kin服務,直接導致微軟在智能手機領域停步不前。
  這一系列的錯誤決策反映出鮑爾默目光短淺的銷售心態。他全力保護盈利核心部門視窗和辦公應用軟件,無視甚至扼殺任何影響到這兩大部門銷售收入的項目。這種守成短視的定位也導致微軟在研發上表現平庸。雖然它每年研發投入高達90億美元,遠超蘋果和谷歌等,但在推出新產品上一直毫無建樹。
  雖然2007年視窗Vista的失敗刺激鮑爾默開始變革,但其所有的戰略都只是隔靴搔癢,是被動的應對而非主動出擊,和縱橫開闔的亞馬遜截然不同。正因為此,儘管過去十年微軟的銷售額增長一倍,但股價卻一直在25美元上下徘徊。微軟似乎還不願承認單純產品的更新不足以扭轉局面。
文化、思維定式和商業模式的深度變革才是重振微軟的唯一途徑,但鮑爾默根本無法勝任這項規模宏大的變革。

  重振之路何在?
  2011年福布斯最具創新力企業榜上,亞馬遜排第2,蘋果第5,谷歌第7,而微軟則為86。在財富最佳企業榜上,谷歌再次奪冠,而微軟僅排76位。微軟能否重振雄風? 雖然在若干核心領域落後,但微軟的財力和技術實力雄厚,如能實施長遠而有效的戰略,就有望走出後PC時代的迷局。

形成戰略核心,立足云計算
  在PC時代,微軟的戰略清晰,即牢牢掌控操作系統。在後PC時代,微軟的戰略核心應立足云計算,打造多平台共享的操作系統和云計算平台。在軟件開發上,微軟的實力遠勝蘋果、谷歌、亞馬遜等,如能在合適的戰略下激發此優勢,就可在云計算領域有所突破。但微軟必須做好如下幾步。
  其一,快速將其核心產品從桌面向云計算轉化,否則谷歌和IBM的網絡應用軟件會進一步侵蝕微軟的核心市場,即企業用戶。雖然鮑爾默高調宣稱進入云計算,但還是決心不足,速度太慢。
  其二,打造符合云計算時代的商業模式,從軟件模式轉化為服務模式,如變軟件銷售或租賃為訂購,並將視窗和辦公應用軟件大幅降價。這種新商業模式必將大大降低微軟傳統的收入,所以它必須打造新的收入來源,如再次嘗試收購雅虎,進入網絡廣告市場,及通過收購或和埃森哲的深度合作進入計算機服務領域等。
  其三,利用充足的現金儲備大力投資硬件,如收購智能手機公司,繼續擴張全球數據中心,以及收購電訊企業如Verizon等,以形成完善的云計算基礎硬件設施。軟硬兼備的微軟將會在此領域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
  其四,充分發揮平台整合優勢,逐步佔領各類平台。微軟的視窗8可以整合所有平台類型,使其具有同樣的外觀和用戶體驗,這才是微軟真正強大之處,也是它復興的最大希望。蘋果和安卓系統在這方面都有不足,所以儘管起步較晚,微軟仍有很大希望一決勝負。

  大刀闊斧進行深層文化變革
  但無論實施何種戰略,微軟的成功取決於一個條件,就是其企業文化的深度變革。短視保守的企業文化是微軟一切問題的根源。作為PC時代的霸主,網絡時代的微軟如同海洋生物面對新大陸,不適應新環境和遊戲規則,如果不徹底脫胎換骨就必然會被淘汰出局。
   IBM和蘋果的經驗表明,高科技企業鳳凰涅、重振雄風是可能的,但需要目光高遠、有魄力的領袖。微軟及時換帥還有希望,如果鮑爾默繼續執掌大局,衰落將不可避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28

出口暴增迷局:多贏遊戲贏不來真實增長

http://www.infzm.com/content/90232

作為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一季度出口數據的大幅增長讓經濟界廣為矚目。但經濟現實,並不如數據那麼火熱。

新門路的出現,形成皆大歡喜的局面——企業得利,保稅區業務增長,地方外貿增長任務完成,鏈條上涉及的每個環節都能分享利益。不過,這個多贏的遊戲,並不能帶來實體經濟的真實增長。

2013年4月19日,晚上9點多。王師傅駕駛的的士行駛在深港澳高速上,時速10公里。他不停地避讓著那些身長超過10米的大貨車,一邊抱怨:「晚上還堵車,反常。都是因為這些從福田入關香港的貨櫃車太多了。」

車行至福田關口分叉口,內道上的貨櫃車隊綿延數公里,等待入關。

伴隨堵車的是外貿額的大幅攀升——作為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出口的大幅增長讓經濟界廣為矚目。海關數據顯示,2013年一季度,外貿進出口總值6.12萬億元人民幣,扣除匯率因素後同比增長13.4%,其中出口增長8.4%。

出口猛增的焦點是內地與香港的雙邊貿易額,一季度這個數字大幅增長了71.2%。其中對港貿易增長最快的是廣東——廣東對香港貿易額達到842.6億美元,增幅高達91.6%。

作為通往香港最重要的通道,深圳的進出口增長數字更是亮麗。其中最讓人吃驚的莫過於保稅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海關特殊監管區——2013年1月份,深圳保稅區貨物進出口增長了7.4倍,出口增長了8.8倍。

暴增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熱鬧的福田保稅區

貨櫃車突然緊俏起來,倉庫租金從此前的20元/平方米左右暴漲到50多元/平方米,這是從來沒有過的高位。

4月25日,晚8點多,福田保稅區工作人員剛剛下班,轟鳴的貨櫃車依然川流不息。

這個區域,在沉寂兩年多後突然重新迎來了繁華。

福田保稅區成立於1991年,曾經隨著中國出口經濟的發展而迅速紅火,因為大量貿易與香港有關,以致人們將其稱為內地「小香港」。

但2008年金融海嘯讓福田保稅區陷入困境。倉儲空置率曾高達50%以上,租金單價從45元/平方米直降至20元/平方米左右。

2011年開始,「二次危機」的擔憂再次襲來。2011年,這裡的工業產值、商品銷售額、進出口額、上繳稅收等數據,相比2010年,下降近一半。2012年一季度,深圳對外貿易進出口再次出現大幅下滑的局面,倉庫繼續大量空置。

但回暖從2012年下半年到來。到2013年一季度,更是如火箭般突然躥升。倉庫租金從此前的20元/平方米左右暴漲到50多元/平方米,這是從來沒有過的高位。

貨櫃車也突然緊俏起來。

李明是保稅區內一家物流公司副總。因為公司要外包一些業務,但他們去租車時發現園區內竟然無車可租,全都被預訂了。這樣的光景讓其恍惚,「很久沒有如此繁忙了」。

深圳市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協會一位負責人表示,突然的暴漲讓很多業內人士不解。因為熱鬧並沒有發生在其他地方。

黃帆是鹽田港口一家物流公司負責人,遭遇的卻是不同的光景。「站在鹽田停車場附近樓上看看,多少沒事的貨櫃車停在那?」他說,一季度,他所在的公司裡有70%的車輛閒置。

與福田保稅區不一樣,鹽田港是貨物發往歐美的重要通道,黃帆因此而感到奇怪,「數據增長那麼多,為什麼我們沒感覺到?貨物為什麼都發到香港去?這不正常。」

「這些外貿增長大多集中在福田、羅湖等對港貿易特區。」深圳市政府一位知情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富士康、華為以及跨國公司增長並不大,可見市場需求並無明顯增多。「這樣的增長有些反常。」

「水分」在膨脹

一季度,企業的市場現實與火熱的增長數據並不一致。

其實,內地與香港的貿易額向來就有一些「水分」。

因為成本原因,很多公司會把報關業務交給代理公司做。但為了保護客戶信息,不會透露給代理公司,因此發貨地點往往都寫香港。這在業內逐漸成為習慣,因此與香港之間的貿易額向來並非完全真實,其中很多最終的目的地都並非香港。

而在一季度,企業的現實也與火熱的增長數據並不一致。

廣東海關的統計顯示,廣東一季度的出口增長主要來自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與機電產品有交叉)出口支撐,兩類商品一季度分別同比增長了40%和64.4%。

南方週末記者從多家受訪電器進出口企業瞭解到,消費類電子企業第一季度進出口增長慘淡,大家普遍對市場需求持悲觀態度。這與經濟危機有關,也與處於行業淡季有關。

鄭群是中小企業外貿服務公司深圳一達通的外貿指數分析師,他從約700家機電企業的數據中得出結論,增長主要集中在機器機械行業,一季度出口額同比增長147.5%。而電氣電子行業一季度出口額同比增長其實只有13.9%,約三分之一的企業還出現負增長。

現實並沒有呈現出飛速的增長,剩下的解釋是,膨脹的很可能更多的只是「水分」。

而經濟低迷背景下地方政府保增長的任務,讓這種膨脹有了現實的推動基礎。

2012年的任務是保全年10%外貿增速,各省均提交增長目標,並將任務以簽訂目標責任書的形式分解至地市。但最後,全國外貿增速僅為6.2%,滑落至十多年來的低點。

面對嚴峻的外需形勢,一些地方採取了非常規手段。

一位知情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內地某政府為了完成目標,曾找其報關公司朋友到深圳來「買單」,地方政府給每一美金出口額補貼2分錢人民幣。這種補貼,在有的地方甚至高達5分到1毛。

有的地方政府還會給予運費補貼,將內地貨拿到福田保稅區,每公斤補一塊多。這些貨物會再從保稅區運到香港,隔日再從香港運回保稅區的倉庫。「這樣也增加了對港業務數額。」他說。

如果一個貨櫃車按400萬美元的貿易額計算,一進一出就完成了800萬美元的貿易額。

騙稅,也會導致進出口貿易額的增加。上述人士透露說,2012年曾有人找他,要求將一批近2億貨值的電腦運到香港。該人士懷疑其騙稅,便拒絕了。後來東窗事發,果然是把電腦送過去後,又僱用「水軍」將貨運回內地,來回倒騰騙取出口退稅。不過,來回倒騰並不容易,該人士表示,這種情況應該不佔多數。

申銀萬國宏觀分析師孟祥娟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無論是廣東還是全國一季度的貿易數據都存在水分。香港僅僅是轉口港,從歐美等市場反饋的信息來看,需求雖有好轉,並未出現強勁復甦。她說,「從港口數據推測下來,1-3月份中國貿易的實際增幅應該只有10%左右。」

「搞金融」

企業將貨物運往保稅區,然後在保稅區和香港之間來回轉,境外資金便以貨款的形式,正當進入內地。

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福田保稅區內逐漸興起一個新的生意門路:「搞金融」。所謂「搞金融」是國外資金通過外貿渠道名正言順進入內地——由於內地存款利率高於境外近3個點,資金進來後可以存款或者買理財產品,穩賺利差,或者做別的投資。

對外貿行業來說,這種方式已是公開的秘密。他們更願意將其看做一個新的生意模式。企業將貨物運往保稅區,然後在保稅區和香港之間來回轉,境外資金便以貨款的形式,正當進入內地。

王家明是福田保稅區一家物流公司報關主管。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所有貨物走正常報關程序,可以在一個人註冊的不同公司之間循環交易,甚至有時候同一個公司多次買賣同一批貨。「不用想得那麼複雜,用最簡單的方式就可以完成這一運送資金的過程。」他說。

「大家都悶聲發財。」王家明說。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有人就開始這樣操作。因為走的都是正規報關程序,只要你不要求退稅,相關部門也不會管太嚴。

而銀行也參與其中。深圳一名銀行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我們不能干涉客戶的資金來歷,只要他具備各項單據就行。

有十年深港運輸經歷的李家輝是一家物流公司的負責人。有時候客戶會要求他想辦法讓資金入境。

比如一批高價電子產品,在入關時,與其他貨物(例如膠膜、布料等低價值產品)混在一起,報關時可以把貨物價值做低,減少稅費。如果以樣品或者次品名義報關,稅費往往可以降到28-29元/公斤。他的車隊以螞蟻搬家的方式,一車車運送貨物,然後資金則以貨款的形式進入內地。

「甚至有時候,車隊會運送現金,比如每輛車夾一萬美金。」李家輝說,不過這樣的業務收費往往高達1%左右。他說,有各種方法規避海關查驗,「只要不運送違禁物品,海關也不太會查的」。

多位受訪者一致肯定說,新門路的出現,形成了一個「多贏」的局面——企業得利,保稅區業務增長,地方外貿增長任務完成,鏈條上涉及的每個環節都能分享利益。

「但是,這種現象造成了虛假貿易。對中國經濟帶來嚴重危害。」 深圳市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協會一位負責人則表示了擔憂。

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察覺了外界的懷疑,回覆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稱,「海關對外公佈的貿易統計數據,均以統計原始資料為支撐,原始資料包括企業向海關申報的進出口報關單或其他規定的申報單證。可以說,列入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的每一個美元都可以找到一份實際存在的單證與之相對應,不存在實際貨物貿易與海關貿易統計數據的差別問題。」

對於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貿易量的快速增長勢頭,廣東海關「依法加強了進出口環節的實際監管和後續稽查工作,暫未發現有違反海關規定的情事」。

南方週末記者試圖聯絡福田保稅區和深圳海關以及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採訪,截至發稿時,均未得到回覆。

但變化已經在發生。一名海關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中央聯合調查小組正在調查此事。」而王家明則說,「最近風聲很緊,很難像以前那樣做了。」

(應受訪者要求,黃帆、王家明、李家輝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42

【經濟坐標·迷局】地方債:最大風險在於不透明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399

既然大門不開,那就只有跳窗戶、走後門。地方債的癥結正在於此,大量地方債處於隱秘狀態,且源源不斷產生,要想控制風險,則必須將之納入正規程序,暴露於陽光下。 

在2013年12月10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防範地方債務風險被列為2014年工作重點,在六項主要任務中,位列第三。

會議中首次提出要將地方政府性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嚴格政府舉債程序,明確責任落實,省政府要對本地區地方政府性債務負責任。

此前,中央高層多次在不同場合釋放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可控的信號,例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曾在2013年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表示,中國正在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有序規範和化解,「可以有把握地說,總體是安全可控的」。

那麼,地方債的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國家審計署2013年8月曾啟動對地方債務的第二次全面摸底,審計範圍前所未有地擴大到包括鄉鎮在內的五級政府,涉及73萬個項目,245萬筆債務。

一位中部省份的財政系統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這一次重點審計2011年以來新增的債務,審計人員還從銀行和發改委調取數據加以核實,而國有控股企業的債務也納入被查之列。

2010年底至2013年6月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增長年均增長率19.97%,省、市、縣增速分別約為14%、17%、27%,其中縣級增速明顯。

2013年12月30日,國家審計署公佈了最新的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審計結果顯示,截止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負債20.6萬億,負有擔保責任的2.9萬億,負有一定救助責任的6.7萬億。

其中,對於備受關注的地方政府負債,負有償還責任的10.9萬億,負有擔保責任的2.7萬億,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4.3萬億,合計17.9萬億,較上次審計結果2010年6月末的數據10.7萬億高了7.2萬億。

「最好還是開前門」

中國預算法規定,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2012年6月公佈的預算法修正案草案第二稿也從嚴規範了地方債務,明確規定地方政府不能舉債,只有法律或國務院規定才可由國務院財政部門代地方政府發行債券。

財政部門代地方政府發債是從2009年開始的。2009年到2011年,財政部代理地方政府發債額為2000億元,2012年增至2500億元,2013年為3500億元。

擠進自行發債的行列並非易事,截至目前,只允許上海、浙江、廣東、深圳、江蘇、山東由財政部代發債,江蘇和山東也是在2013年新加入的。

那麼沒有自行發債資格的地方政府又是怎麼舉債的呢?早在1991年,當時國務院進行第一輪政府融資體制改革,要求地方政府不再直接負責基礎設施建設,而是將其公司化運作。地方融資平台,即城投公司,自此成為地方政府重要的借債主體。

政府用土地的未來收益作為擔保,通過城投公司發債等方式募集資金支付徵地補償費、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將「生地」變成「熟地」後再出售,獲得財政收入,然後通過財政補貼或返還等方式注入城投公司用於還債。

在這個鏈條中,城投公司的償債資金主要來自地方財政,而地方政府的債務究竟有多少,城投公司成為外界觀察的一個重要窗口。

最早給城投公司融資的是商業銀行,但近年來,銀監會多次發文要求各銀行不得新增融資平台貸款規模。這也使得未來幾年,平台貸款的整體到期壓力明顯下降。

截至2013年6月末,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餘額達到9.7萬億元,約佔地方政府性債務的44%。

審計署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末,地方債務中商業銀行貸款餘額10.12萬億,相比審計署2011年6月發佈的數據,佔比從79.01%下降到57%。

商業銀行的水龍頭收緊之後,信託、融資租賃、售後回租、發行理財產品、BT(建設-移交)、墊資施工和違規集資等變相舉債應運而生,在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10.88萬億中達到2.4萬億,佔比達到22%。

地方政府性債務也在2008年後進入快速增長期,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財政系主任林雙林發現,1996年到2010年,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年增長率為27%。而到了2008年,增長率猛增至48%,2009年則增長至68%;1996年,地方政府債務佔GDP比重達到3%,2013年已達到29%。

「如果你已經看到有人跳窗戶、走後門很普遍了,最好還是開前門,這樣好把窗戶和後門給關上,從而更規範一些。」央行行長周小川曾在接受《財經》專訪時這麼表述。他所謂的正門,是指讓地方政府名正言順地發債,使債務更為規範和透明。

失控的地方債務

2013年8月,審計署公佈了對36個地方政府本級2011年以來政府性債務情況的「抽查」結果,審計報告顯示,有9個省會城市的債務率(債務餘額與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的比率)超過100%,最高的達到219.57%。

根據招商證券測算,地方政府債務率自2009年的36.8%上升至2012年末的47.6%。雖然絕對水平並不算高,但由於資產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非經營性資產,若將這部分資產剔除計算,2012年末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率達73.6%。

在這樣的負債水平之下,年付息要在1萬億元以上,也就是說地方政府三分之一可投資資金用於利息的償還。

短期內,地方政府面臨的償債壓力仍舊不可小覷。據東方證券測算,2014年到期應償還債務為1.67萬億元,2015年為2.6萬億元,2016年為1.64萬億元,這三年的償債率(債務償本付息金額/當年地方政府可用收入)均越過紅線。

光大證券宏觀分析師徐高選取了全國八百多家城投公司,他發現從2009到2012年,這些公司平均加權資產負債率是在往下走。現在資產負債率約為57%,跟2008年持平。這些公司的總體資產規模是26萬億元,債務的總量約為15萬億。

雖然債務總量並沒有達到危機的程度,但債務收益狀況卻讓徐高有些擔憂——城投公司整體投資回報率只有3%,貸款的平均利率達到6%到7%,也就是說投資回報率無法覆蓋債務成本。這也是因為很多項目是公益性,無法產生現金回報。這種情況在財政能力較弱的縣(或以下)政府也更為突出。

但回報不僅來自基建本身所產生的現金回報,還包括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地價和房價上漲,以及稅收的增長。如果考慮到廣義回報,地方債務的整體投資回報需要重新估算。

林雙林也認為,發展教育、醫療、建設高速公路、建設城市的公路設施、飲用水系統、污水、垃圾處理等都需要大量的投資。中國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負債也會特別多。

「結合中國的經濟發展潛能和政府財政的實力,化解它並不是特別大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說,「但是,還會不斷產生更多的難以控制的地方政府債務,這才是大問題。」

暗賬明翻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將地方政府性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多年來,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一直游離於中央政府預算管理之外。

前述財政系統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這表明未來地方債務要走預算程序,經地方人大審議;而明確責任落實,意味著中央不會對地方債務進行兜底,各級政府需對本級政府債務負責。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也在近期撰文指出,當前地方政府性債務最大風險在於不透明,某些區域、某些項目可能出現資金鏈緊張風險。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系治本之策,地方政府性債務可「暗賬明翻」。

賈康建議,債務收支必須編制完整預算,每一筆新發生債務的來源與用途、償債的資金來源和計劃都要加以說明。而且,收支預算應當附有對政府債務風險的分析和預測。

債務預算應當和一般預算一樣接受同級人大的審批與監督,債務的舉借必須得到人大批准後方可執行。債務審計應成為財政審計的重點之一,債務審計報告應遞送同級人大,並報中央有關部門備案,對於特別的重要舉債行為,可規定需經中央級審批。

2013年,江蘇省曾因為高額的地方政府債務被推向風口浪尖,截至2013年上半年,江蘇省各級政府尚在存續期的城投債共有280只,債務總額為3253.5億元,整體負債率超過200%,其中鎮江市以460%的負債率高居榜首。

江蘇省財政廳廳長出面回應:江蘇的政府性債務規模與經濟總量、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是相匹配的,是適當的。

事實上,江蘇省已經在醞釀規範舉債的措施,例如,對政府性融資平台公司舉債施行計劃管理和財務監督等。

最近,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部委也啟動市政債的研究工作,基本原則是由原來的代發代辦的地方債轉向自主發行的市政債。地方政府或者授權機構為發行主體,政府稅收等一般財政收入或項目收益作為償債來源,把一直以來地方政府的隱性、不規範債務轉變成顯性、規範債務。

與此同時,2013年12月,中央組織部把政府負債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強化任期內舉債情況的考核、審計和責任追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57

【經濟坐標·迷局】新股改革,何時向審批權力下刀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397

新股改革無疑是國內資本市場目前阻力最大,也是觸動既得利益者最大的一場變革,是對改革者勇氣和魄力的巨大挑戰。發審制度凝結了太多人的利益,這也是新股改革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

2013年11月30日,證監會制定並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不少市場人士為此歡呼:股票發行將從核准制向註冊制過渡,並認為這吹響了「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的號角。

2013年12月,IPO各項配套措施也陸續發佈,新股重啟進入倒計時。IPO開閘也讓市場參與者的命運出現了轉機,本來面臨裁員降薪風波的券商投行精英們,在年末突然身價倍增。急於分享IPO大餐的券商們,對投行保代重新開出高薪,在各大招聘網站的投行保代類職位上,不少券商開出的最高年薪達到80萬,最低有60萬,准保代職位也有30萬-50萬的年薪。

但緊接著,2013年12月20日股市出現暴跌,浙能電力新股(由B股轉A股)上市後跌停,給正在衝刺的IPO重啟蒙上了一層陰影。招商證券一位保薦代表人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如果股市持續下跌,IPO即使重啟也會面臨首日破發的尷尬局面。」

新股改革已成中國股市難解之謎。從1990年代至今,新股發行體制進行過八輪重大改革。然而,圍繞新股的各種問題,依然不能有效解決。一批批質量低劣的上市公司被「保送」到A股市場,IPO財務造假、上市欺詐也時常曝光於媒體,A股多年來惡性圈錢等積弊,依然苦求改革良方。

誰來問責發審委?

證監會在《意見》中明確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是「向註冊制過渡」。這也被市場認為是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標誌。

不過,也有不少證券市場人士對《意見》持保留態度。這些保留態度人士的觀點是:《意見》依然迴避了最核心的發審制度改革,發審制度不改,市場化改革只能流於形式。

發審制度是現行股票上市發行核准制度的核心一環。在現有發審制度下,發行權和審核權高度集中在證監會發行監管部和發審委。發審委委員由證監會的專業人員和證監會外的有關專家組成,由證監會聘任。這些專業人士主要是會計師和律師。

多年來,證監會的審批權力和發審委一直被市場人士詬病為「股市毒瘤」。證監會發行監管部曾出現王小石之流的貪腐官員。

審批權力過大,也給發審委和證監發行部門提供諸多尋租貪腐空間。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就炮轟,「證券市場已經變成了權貴尋租的理想場所」。

最近發生的發審委員顏克兵被解職事件,是最新的案例。2013年12月10日,證監會網站掛出一則公告,稱第十五屆主板發行審核委員會委員顏克兵因個人原因辭職,證監會決定解除顏克兵擔任的第十五屆主板發審委委員職務。

雖然證監會沒有說明解除顏克兵職務的具體原因,但細心的投資者還是從公開信息裡發現不少蛛絲馬跡。顏克兵是北京市天銀律師事務所律師,連續兩屆擔任證監會主板發審委委員,均為專職委員。顏克兵還承辦多家上市公司的證券業務。其中,華誼嘉信上會時在招股說明書涉嫌隱藏關聯股東,存在關聯股東代持股份的嫌疑。河南新大新材,也存在諸多問題。上述兩個項目,均由顏克兵擔任簽字律師。

顏克兵所在的北京市天銀律師事務所,也承攬諸多上市公司業務,其中,2010年因虛假陳述和隱瞞「喪失核心專利權」被撤銷IPO的蘇州恆久,以及財務造假、虛增利潤的創業板上市公司海聯訊,兩家「問題」公司的IPO法律業務均為天銀律師所負責。

事實上,對發審委和發審委員的責任認定,一直處於模糊和空白地帶。事後追責也流於形式,對造假上市公司投贊成票的發審委員,僅僅受到證監會解聘的處理。以2012年財務造假的新大地為例,參與新大地首發審核的7名發審委委員中,6名投贊成票的委員孫小波、李文祥、李建輝、陳靜茹、龔牧龍、譚紅旭,僅僅未能留任下屆發審委員,來自深交所的孔翔因為投了新大地的唯一一張反對票,而得以留任。

創業板首家造假欺詐上市的萬福生科,其IPO首發審核的7位發審委委員也均未受到任何事後追責。

發審委權力過大,為發審委員提供了可能的尋租空間,形成一長串的隱秘利益鏈條。仍以萬福生科為例,中磊會計師事務所擔任其財務報表審計,中磊所鄒宏文擔任簽字會計師,鄒在此期間正是創業板發審委委員。

「觸及靈魂深處的革命」

「發審委和證監會屬於同一層級,證監會很難問責發審委,若要處罰發審委的話,證監會等於『自己打自己耳光』。」深圳一位資深證券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證監會監審分離的第一步,是把發審權力下放給交易所。發審委可以設在滬深兩家交易所,或者滬深兩家交易所可以參考港交所的上市委員會。這樣,如果交易所層面的發審委出問題,證監會作為上級單位,可以對其失職行為進行問責。」一位深圳資深證券人士建議說。

不過,即使發審委下放到交易所,也需要改變其權責不分的混亂局面。對此,該資深人士認為:「目前,發審委負責審核,又不用承擔責任,這是權力和責任的錯配,如果證監會真的有勇氣把發審權力下放,交易所也要吸取教訓,清晰界定發審委的職務和責任,以及如何對失職行為進行問責。」

然而,讓證監會放棄審批權力,何其之難?

中國投資總公司總經理高西慶曾形容「實質性審查權力是證監會握在手中的一把利劍」。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的設計者之一、曾經的證監會副主席,高西慶一直堅持自己當初的想法——證券發審權應該還給市場。

在前不久的三亞財經論壇上,高西慶公開回憶說:「我最早到證監會,證監會剛成立沒幾天,我們在開會時,我覺得證監會的發行審批這個權力不應該有,應該放出去。但有人就告訴我,不能這樣說,不然把證監會的飯碗砸了,我才知道證監會還有飯碗的問題。」

審批權力之誘人,讓人難以抵禦。高西慶說:放棄一個具有如此規模和深度的權力,恐怕需要經歷一場「從靈魂深處的革命」。他在證監會待了三年半,「據說是得罪了六組不同的利益,然後又被攆出來到社保基金理事會做副理事長」。

新股改革無疑是國內資本市場目前阻力最大,也是觸動既得利益者最大的一場變革,是對改革者勇氣和魄力的巨大挑戰。一位接近證監會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目前的發審制度凝結了太多人的利益,這也是新股改革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

「當然,也要看到,本屆證監會下放行政審批已經有了很大進步,肖鋼主席主導的資本市場的實質改革,值得期待。」上述人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67

中國建築分析之6:中建國際(3311)的再融資迷局 草帽路飛

http://xueqiu.com/3727797950/30243378
(閱讀提示:本片涉及數據較多,內容偏晦澀,認真閱讀可能需耗費30分鐘以上的時間,若快速瀏覽,可直接跳轉至尾部結論)

上篇提到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了國內建築行業毛利率水平過低,而「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差異化競爭,在保障房和基建投融資細分市場取得的優異成績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但在分析中建國際的建築業務之前,我們發現其近幾年通過香港證券市場多次配股融資,致使其淨資產收益率受到再融資的影響嚴重,無法準確的分析其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趨勢,因此在做主營業務分析之前,我們首先需要解開其近幾年在資本市場中頻繁的「再融資迷局」。

1.企業簡介

首先我們來簡單認識一下這家企業:中建國際全稱「中國建築國際集團(03311)」,為中國建築(601668)的全資子公司「中國海外集團」的重要上市資產,2013年中國海外集團對中建國際的控股比例為57.06%(過去五年的控股比例分別為:57.06%,57.08%,61.86%,62.06%和62.47%)。

2005年7月,中建國際在香港證券交易所首發上市。彼時中建國際主要在香港經營建築業務;2006年公司合併了中國建築旗下的澳門建築業務並開始進入印度市場;2008年進入阿聯酋建築市場;自2009年開始海外市場虧損嚴重,公司逐漸收縮海外業務,至2013年基本無海外市場建築業務;2010年中建國際開始介入內地基建投資融資市場,於2011年介入內地保障房投融資建設市場,並迅速做大規模,截止2013年末內地市場營業額佔公司總營業額的比重達到49.6%,內地市場貢獻毛利佔比更是達到74.7%;目前這一趨勢還在逐步擴大中;2012年公司收購併控股遠東環球(0830),進入海外幕牆市場,至今經營業績不佳。

2.融資紀錄

在公司經營版圖和業務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公司在資本市場的運作亦是風起云湧:

2007年8月公司以9.89元公開招股1億股,融資9.89億元,2007年6月末公司每股淨資產為2.09元,當時股價約為12元,完成後股本5.98億股,融資PB=4.73倍;

2008年4月1拆4後股本變成24.4億股;

2009年9月公司以2.75元向原有股東配股4.9億股,融資13.5億元,2009年6月末公司每股淨資產為1.13元,當時股價約為3.2元,完成後股本29.39億股,融資PB=2.43倍;

2011年5月公司以6.0元向原有股東配股5.9億股,融資35.5億元,2011年6月末公司每股淨資產為2.41元,當時公司股價約為7.8元,完成後股本為35.86億股,融資PB=2.49倍;

2012年7月公司以7.43元向原股東配售3億股,融資22.3億元,2012年6月末公司每股淨資產為2.83元,當時公司股價約7.5元,完成後股本38.87億股,融資PB=2.63倍。
查看原圖
3.驚人的「單位淨資產增速」

2007年初,中建國際的所有者權益合計為7.64億元;而至2103年末,其所有者權益合計增至164.34億元。七年時間,所有者權益增幅21.5倍,年化複合增長率51%。單單依靠企業的內生性增長,這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七年時間,四次成功的高價再融資,是其實現規模快速擴張的關鍵因素。以上是從企業整體角度出發,那麼從企業個體股東的立場出發,這幾年的淨資產增速又如何呢?

a.假設一:原始股東不參與配股

因2008年中建國際進行了拆分擴股,為便於計算,我們選取其08~13年這六年的每股淨資產、每股分紅等數據,根據相關假設計算出了其過去5年的淨資產增速。
查看原圖上表中假設一原始股東自2008年末至2013年末期間並未參與公司的三次配股再融資行為,其持股數量一直未變,我們假設其在2008年末持有1股公司股份。另外我們假設每年分紅後該股東可將當年紅利進行再投資並能夠獲取每年10%的復合收益率。

2008年末該股東的每股淨資產為1.03元,至2013年末該股東的每股淨資產增至4.16元;並且在2013年末該股東通過分紅再投資獲得了0.81元的紅利現值;因此至2013年末該股東的加權淨資產為4.97元。通過上表我們可以計算得出:若不參與配股,該股東過去五年的淨資產復合增速為36.2%;五年時間淨資產增值4.83倍。這樣的復合收益率相當驚人!

細心觀察可以發現,在2009、2011和2012年其單位淨資產增速特別快,背後的原因就是:在這三年間公司進行了高價再融資(平均再融資PB為2.5倍,這還沒有考慮公司在2007年進行的一次PB=4.7倍的再融資),若原始股東不參與高價配售,則其淨資產當年會因為其他股東的溢價入股而受益。

b.假設二:公司過去五年未進行過再融資

我們本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剔除再融資影響後的公司主營業務盈利能力和盈利趨勢」,因此我們不妨假設公司過去五年從未進行過再融資行為(這也與其母公司過去五年的行為相同)。需要注意的是,若假設公司未進行過再融資,那麼公司的業務規模便無法快速擴張,公司盈利能力和淨資產增速也不會增速如此之快。那麼該如何剔除公司再融資的影響呢?我們不妨假設最近的三次再融資行為均為外部新增股東增資行為,且均以當年末淨資產的1倍PB入股,我們再通過調整新舊股東的持股比例,計算其調整後淨資產增速,以此便可基本消除再融資行為對公司盈利能力和盈利趨勢的影響。
查看原圖為便於展示,上表僅列示了計算過程中的部分數據,通過計算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在消除過去五年間的三次再融資行為影響後,中建國際的調整後母公司股東權益復合增速為21.1%,這樣的結果也是非常優秀的,可以比肩過去五年間銀行業和地產業的輝煌成績。

c.假設三:原始股東全程參與高價配股


在實際過程中,因為配股價格往往低於二級市場的當時報價,所以大部分原始股東都會參與配股行為(若不參與則短期來看會造成原始股東股票市值的損失),那麼在全程參與過去五年三次配股的情況下,股東的實際收益情況如何呢?我們也需要進行考量。在此之前有一個變量需要確定:在每次參與配股的過程中,不斷追加的資本金期望獲得長期回報是多少?或者反過來考慮:如果這部分資本金不參與配股而另作他用它能夠獲得長期回報是多少?即我們後期投資資本金的機會成本是多少?再投入資本金的機會成本要求越高,原始股東的復合收益率便越低。

下面兩張表格,分別按照再投資資本金的機會成本為7%和23.5%計算得出: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可以發現,若假設再投資資本金的機會成本要求為7%,那麼五年全程參與三次配股再融資的原始股東權益的復合增速為36.2%,這個回報與文章的第一種假設(假設不參與所有配股融資行為)相同,但是原始股東後期追加的資本金僅能獲得年化7%的投資回報。

若假設再投資資本金的機會成本要求為23.5%,那麼五年全程參與三次配股再融資的原始股東權益的復合增速也為23.5%(前面提到過上述兩數據變動趨勢為負相關,通過計算可以發現兩者在23.5%處相交),這個增速也是相當誘人的。從理論上講,這個增速應該是與文章的第二種假設(假設公司過去五年未進行過再融資)相同的,之所以出現2.4%(23.5%-21.1%=2.4%)的計算偏差與我們所選取的數據準確度以及簡化的計算過程有關。

通過上述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即使長期表現再優秀的企業,原始股東若參與高價再融資,其長期投資收益率也會被追加投入的資本金快速稀釋。

4.總結思考


a. 從長週期看,頻繁的高價再融資對原始股東的資本積累有著驚人的促進作用;

b.文中提到的不參與配股從而獲得長期高額回報的行為僅適用於中小股東,實際上這種中小股東在中建國際也是不存在的,因為在上市初期,中小股東無法以淨資產的價格獲得相應股份,但這不妨礙我們通過數據分析,得到普遍適用的結論;

c.作為大股東的中國建築股份公司是必須要參與配股再融資的,否則將有可能失去企業控制權;另外沒有大股東的不斷注資,便沒有中建國際過去多年的驕人業績,大股東的不斷注資能夠長期獲得20%以上的復合業績增速,說明這些資本投入是非常值得的;

d.中建國際在過去七年間業務規模及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離不開香港市場高效的再融資環境,好的融資環境才能催生出好的成長企業;

e.最終我們得到了中建國際剔除再融資因素影響後的淨資產回報率約為21%,這為我們下一篇的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基礎數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6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