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淺見 左丁山

2009-01-23  AppleDaily


 

主 席K嘅公司嘅核數師係四大會計師行之一,之前呢間大行有人對記者講,話如果實施延長董事禁售期,佢哋可以為上市公司做快啲,縮短業績發佈期。主席K請食飯 之時同我哋講:「我同核數師合夥人好熟啫,我同佢講過有冇辦法縮短我哋集團嘅業績發佈期,佢面有難色,話要小心策劃先至得,你估真係話咁易咩!」對記者講 咪易囉,叫下屬開OT唔好返屋企都幾易啫。

肥仔K有位同學讀完會計系就入咗D行,年幾前辭職不幹,做咗警察幫辦,對肥仔K話:「I want my life back!」香港會計師行目前根本唔夠人,做多啲IPO就要壓榨員工工作時間,如果他日真係實施縮短發佈期,核數師行為咗生意,自然乜都話得,但啲夥計做 到面無人色,睡眠不足,冇時間拍拖,就完全冇人理。有埋季度報告嘅話,會計行業更係健康高危行業,醫療保險費要畀多啲。好多人盲目追求要提高公司透明度與 高效率,殊不知高透明度與高效率嘅背後代價就係會計與核數人員嘅身心健康,呢一點相信坐在電腦前寫稿批評他人嘅David Webb唔會理會嘅。

主 席K指現時上市公司董事買賣股票數量不多,港交所都話總額少於市場總成交之百分之零點七,微不足道,對股價毫無影響。加上董事買賣,申報甚嚴,倘若與股價 敏感消息有關連,一定受質疑,水洗不清,而涉及內幕交易嘅話,更會被刑事檢控,會坐監。用延長董事禁售期嚟阻止董事內幕交易,根本不合邏輯。

 

為 今之計,主席K認為港交所總裁周文耀提議合理,就係將季度業績報告、禁售期與縮短發佈期三者一同向市場諮詢,等各方面都有下台階,免政府難做。左丁山話, 可惜吖,周總裁對上市委員會毫無影響力,委員會內啲洋人唔聽嘅話,佢都冇符。關於季度業績呢件事,次按風暴發生後左丁山在《金融時報》評論版已睇過唔少英 美專家批評季度業績逼使啲CEO短視,董事會為短期(一季)業績而迴避長期改革。人哋睇出發佈季度業績之不良後果時,香港就話照抄,何其淺見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6

光線是可以彎曲的 --關於研究方法的一些體悟和淺見 高善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28ef2a0100tjlc.html

 

正確的方法有助於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市場運行的內在邏輯,從而降低預測失敗的概率。我們通過十個小故事,來講述對研究方法的一些想法和體會。

「非洲螞蟻找家」的故事告訴我們科學研究的四個步驟。

「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更快」,「光線是可以彎曲的」,說明了現代科學是形式邏輯和實證精神的結合產物,兩者缺一不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下邊,沒有了」則論述了中國從古到今都相對缺乏實證精神和形式邏輯,從而無法產生有價值的研究。

「引力與溫度無關」說明了在尋找因果關係的過程中,隔離的重要性。

「雄雞一唱天下白」,「詩必窮而後工」說明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的差別,以及在現實複雜環境中,排除其他因素,找出因果關係的困難性。

「上帝是存在的」說明了理論的命題或預言必須是可證偽的。

 

「上帝難以琢磨,但他並不邪惡」,是我們相信這個世界在原則上應該是簡單和可以理解的。

 

我想先講一講我個人對研究方法的一些想法和體會。這部分陳述在我看來是異常重要的,儘管它沒有實際的內容在裡面。為了把這部分講清楚,我給大家講幾個故事,也會使大家聽起來更輕鬆。

 

 

 

1.非洲螞蟻如何找家?

 

在幾十年以前,生物學家很熱衷於使用進化理論來研究生物的行為。在這種研究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非洲沙漠裡有一種螞蟻,這種螞蟻找回自己巢穴的行為非常奇怪。

在當時人們已經知道,正常的條件下,螞 蟻要找回自己的巢穴,主要的辦法是在它們離開巢穴的時候,沿途留下很多氣味。這樣,等到螞蟻要回家的時候就會循著氣味回家,因為螞蟻是沒有視覺的。知道這 樣一個原因的方法是很簡單的:在螞蟻經過的沿途放幾個樟腦球。一般的話,螞蟻就會迷路。

但是,科學家發現非洲沙漠裡的這種螞蟻,實際上不是依靠氣味來識別路途的。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裡,大家對這種螞蟻如何找回自己的巢穴非常感興趣。

當時,為瞭解釋這種螞蟻是如何找回家的,出現了很多競爭性的理論。其中一種理論認為,在這種螞蟻體內,有一種計步器。當螞蟻離開自己巢穴的時候,它的計步器就開始工作,統計螞蟻的步數。然後,當螞蟻找回家的時候,計步器可以反向工作。當計步器清零,螞蟻就知道已經到家了。

從研究的角度,我們把迄今為止的這個案例總結為兩點:

我們看到研究的第一步是觀察現象,提出問題。他觀察到的現象就是螞蟻回家,提出的問題就是這種螞蟻回家很奇怪,那它是如何回家的呢?

第二步就是提出理論,做出猜想。為瞭解釋所面對的現象,我們要提出一個假說,提出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在邏輯上要能夠自圓其說,要能夠解釋所面對的現象,這是研究的第二步。

但是在那以後的幾十年間,人們不知道這個假說是不是對的(就是螞蟻體內有計步器的假說)。

我以前曾經問過很過很多面試的學生和實習生,如果現在把這樣一個假說拋給你,要試圖知道這個假說是不是對的,怎麼辦呢?

不少學生的第一直覺是把螞蟻解剖一下,然後用顯微鏡,用生物學的方法來尋找計步器在哪裡。其實稍微簡單地想想就可以知道,這種辦法在操作上是非常困難的,是幾乎不太可能成功的。

因為計步器作為一種假說,很難跟具體的生物器官去對應起來。即便你能夠對應起來,這種器官的運作在解剖學的意義上也是很難理解的。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裡,人們始終不知道這種假說是不是對的,它毫無疑問是一種引人注意的、很有趣的假說。

前幾年,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生物學論文,這篇論文就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這種計步器的假說是否是正確的。

它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以現在的眼光看,辦法很簡單,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都不知道這些辦法。

它的辦法是把這些螞蟻捉來,分成兩組。把第一組螞蟻的腿截斷一半,接到第二組螞蟻的腿上。這樣第一組螞蟻的腿就縮短了一半,第二組螞蟻的腿就延長了一部分。這些是在螞蟻離開家以後非常快速的完成的。

如果計步器理論的假說是正確的,從這個 假說出發得到的預測是,腿被截掉一半的螞蟻在往回走的路上,在中途一半的時候就開始表現出找家的行為,主要就是開始團團轉;而腿被延長的螞蟻,會跨過自己 的巢穴,繼續向前走可以計算的距離,然後才表現找家的行為。從這樣的假說出發,理論上可以做出這樣的預測。所以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用實驗證據的方法來看看這 個預測是不是正確的。

這篇論文能夠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假說居然是正確的。螞蟻找家行為的表現與這一理論的預測是一模一樣的。

在這裡我們看到研究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如果說研究的第一步是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第二步是提出假說,提出理論,那麼研究的第三步就是從假說和理論出發,從其內在的邏輯出發,去提出一系列的預測。這一系列的預測本身是基於理論的內在邏輯推演出來的。

研究的第四步就是有系統性地蒐集經驗、事實和證據,並把這些經驗、事實和證據同理論的預測相對照。

如果理論的所有預測都能夠和經驗事實一致起來,那我們就接受這個理論;如果理論的預測和經驗事實不一致,那我們就推翻這個理論,去尋求一個新的理論。

這就是我們迄今所知道的所有科學研究的四個步驟。這四個步驟是缺一不可的,關於他們的重要性,我們再舉另一個例子。

 

 

 

2.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更快

 

在古希臘時期,那時的人們很喜歡辯論。為了支持辯論技巧,一部分的人發展起了非常發達的形式邏輯。形式邏輯在此後上千年時間裡的發展水平都沒有超過古希臘。形式邏輯在那個時代的頂點應該是歐氏幾何。

歐氏幾何基於非常簡單的假設,就是「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是一條直線」。它基於如此簡單的一條假設,就可以推演出非常龐大、非常密實的命題體系。

古希臘學者在那個時代就試圖論證「地球是圓的」,並提出了一系列的證據,他們還以幾何學為基礎去估算地球的周長。即使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樣的估算成就也是很了不起的。

我們想說的是,任何一個理論都必須有邏輯,而它的基礎就是基於古希臘時代的形式邏輯。在數千年以前的古希臘時代,大約跟中國的孔子時代差不多,希臘人的邏輯就已經非常的發達,遠遠高於中國先哲的水平。

但是我們也知道,古希臘有一個先哲亞里士多德。他的龐大的理論之中有很多命題,其中一個廣受矚目的命題是: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更快。這個命題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非常明確地闡述。而我們現在清楚地知道這個命題本身是不對的。

但是,從亞里士多德提出這個命題一直到伽利略時代,在上千年的時間裡,沒有人公開地、嚴肅地去質疑這個命題或這個預言。為什麼呢?因為在漫長的時間裡,人們不知道做科學研究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亞里士多德觀察到羽毛比石頭下落得更慢,觀察到一個現象,他提出了一個理論,認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的更快。這已經是一個抽象,是一個理論。但是這個理論是不是正確的呢?

他需要第三步,以這個理論為基礎做出預 測,然後是第四步,用可控的實驗去驗證這個預測。在亞里士多德時代一直到伽利略時代的漫長的時間裡,人們不知道為了取得知識和理解上的進步,第三步和第四 步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那漫長的時間裡,科學本身並沒有誕生。直到伽利略和牛頓時代,人們才認識到,理論不但需要邏輯支撐,還需要對世界做系統的觀察, 並用這些觀察來驗證理論的預測,在驗證的基礎上推翻一個理論或者接受一個理論。

愛因斯坦曾經講過,現代科學的誕生是一個偶然。這個偶然來自於兩種思想的碰撞和匯融。一種思想是形式邏輯。從現代對文明史的回顧來看,只有在古希臘提出了非常發達的形式邏輯。而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精神源頭就是實證精神。所謂的實證精神,就是對事實有系統的蒐集、測量和記錄。

只有當形式邏輯和實證精神這兩種思潮交融在一起的時候,科學在歐洲才大放光芒。從伽利略時代到牛頓,到達爾文,到麥克斯韋,到愛因斯坦,無不是遵循這樣的方法,將科學推向更加昌明的地步。

 

 

3.光線是可以彎曲的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本身在數學上,在思想上,毫無疑問是異常複雜的。但是他所做出的預測,他所做出的可以觀察的、以前人們所不知道的預測,卻是驚人的簡單。

比如說,一個非常重要的預測是:當光線通過重力場的時候,光線本身可以被拉彎。這個事實以前人們是不知道,並且是無法想像的。而這個在現代天文學的觀察上一般叫做「重力場的透鏡效應」或「愛因斯坦透鏡效應」。

以這樣一個重要的理論為基礎,他所能做 出的預言是什麼呢?愛因斯坦本人嚴密計算出來的預言是:當發生日全食時,太陽的光芒完全被月亮屏蔽。在這樣的條件下,太陽背後的恆星所發出的光經過太陽的 重力場時被拉彎,照射到了地球上。這個時候人們對這顆恆星位置的計算,同太陽在其他位置時的計算有輕微的偏離,而這個偏離的大小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1918年,英國的遠征隊分別在地球的不同地方對這一預言進行了觀測,而觀測的結果與愛因斯坦的預言是一模一樣的。這是廣義相對論獲得廣泛支持,愛因斯坦成為世界名人非常關鍵的實驗證據。

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科學研究的四個步驟是缺一不可的,科學研究本質上是實證精神和形式邏輯的結合。

 

 

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

 

如果我們回過頭看中國三千年的文明史, 我們會看到中國人既沒有實證精神,也沒有形式邏輯。在中國大量的史料中,我們看的紀錄是,皇帝今天晚上寵幸了哪位妃子,名字叫什麼,我們看到的是韓信在月 下策劃政變,最後沒有成功。我們沒有看到對世界的運行做出的有系統的測量、觀察和記錄。

中國的先秦時代也有很激烈的辯論,這種辯論也推動了邏輯的發展,其到達的高度中國人在後來再也沒有到達過,但是它跟古希臘的形式邏輯相比是不在一個量級上的。

在朱熹或是更晚的時代,知識分子都醉心於解讀古代的典籍。這種解讀首先沉迷於對定義的辯論。比如對論語的解讀,首先沉迷於這句話在字義上如何解讀,如何定義,而沒有嚴密的邏輯推演和合理預測。

舉例來說,康有為如何解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呢?中國古代是沒有標點的,這句話在很長時間裡大家的解讀是一樣的,但是康有為提出了新的解讀,認為原意是「民可,使由之,不 可,使然之」,意思是「如果老百姓答應,那就這麼辦,如果老百姓不答應,就跟他們講明白」。這個倒有點兒像現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想。但是包括梁啟超在內, 對這樣的解讀都非常的懷疑。

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中國人古代的治學方法:命題的本身沒有非常清晰的含義,命題的基礎沒有非常嚴密的定義,命題的展開過程沒有密實的邏輯,命題本身也沒有提出任何預測。有時候即使提出預測,人們也不用系統性的觀察去驗證這個預測。

例如,在中醫的著作中,關於生男生女在理論上是這樣解釋的:夫婦雙方如果在單日行房,則生男;在偶日行房,則生女。這也是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做出了很重要的預測,但是你沒有看到哪個中國人去系統性地蒐集事實來驗證這個理論。

所以中國人在漫長的文明史中既沒有形式邏輯,也沒有實證精神,所以中國自始至終沒有科學。但中國文明居然延續至今,也算一大奇蹟。

為什麼我們要從這麼遙遠的孔子時代講起 呢?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既沒有形式邏輯也沒有實證精神的傳統一直延續到當代。即使是洋務運動和五四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使西方的思想在中國開始廣泛的傳播,但 是在骨子裡,中國學者仍然非常深刻地缺乏實證精神,非常深刻地缺乏形式邏輯。余續所及,影響很廣。

 

 

5.「下邊,沒有了」

 

如果再具體到我們的證券研究領域,個人認為,絕大多數我們所看到的研究報告之中,你找不到非常密實的邏輯和基於這些邏輯提出的預測,或者你偶爾能看到一點密實的邏輯,但是你看不到通過對證據系統性地梳理來驗證這些預測,從而接受或者推翻一個理論。

在國內大量賣方研究報告之中,我們看到的是材料的堆積,我們看到的是像孔子一樣的突然的靈感,或者像中醫一樣突然來一段論斷,然後就沒有了。像紀曉嵐對老太監講的故事:下邊,沒有了。既不以此為基礎做出一系列的預測,更談不上對事實和經驗進行系統性的梳理去驗證預測。

在過去七年的時間裡,我們一直試圖遵循前述方法去積累對經濟和市場的理解。如果說跟七年前相比,我們對經濟,對市場的某些理解比那個時候有一點點進步的話,這種進步首先是得益於這樣的方法。

這些是我想對方法論所做的第一個層面的 陳述。我們回顧了科學研究所遵循的一些共同的規則,所有的學科都要遵循這些規則。牛頓本人是遵循這些規則,愛因斯坦本人是遵循這些規則,包括達爾文,包括 麥克斯韋等都是遵循這些規則。霍金曾經說過,「這注定是我們的知識能夠取得大的進步的方法。除了這樣的方法,我們不知道還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進 步。」

 

 

 

6.引力與溫度無關

 

接下來我們對研究做第二個層面的展開。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研究的對象是什麼呢?研究的對象在本質上是討論因果關係。那什麼叫因果關係呢?因果關係本身需要一個密實的定義。

以我個人的體會來看,因果關係是對一個封閉的系統而言,我們可以觀察到它的輸入,也可以觀察到它的輸出。假設一個封閉系統,我們把它隔離起來,它有100項輸入,我們可以看到輸入,也可以看到輸出。當這個封閉系統的99項輸入都不變,只有1項輸入在變化,這個輸入的變化在輸出層面所產生的變動,我們就說這兩個現象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之所以要對因果關係作這樣一個密實的定義,我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在牛頓時代,牛頓本人研究 了很多的現象,研究了光線色彩的構成,研究了潮汐,研究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和月亮圍繞地球運動等等。但是如果我們去看牛頓理論本身,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 是一個奇蹟。這個奇蹟並不是他在數學上多麼了不起,儘管他在這個領域也非常了不起。

我們想說的是,地球與太陽之間的相互作 用,不依賴於太陽是由什麼樣的元素組成的,不依賴於太陽的表面溫度是什麼,不依賴於太陽本身的密度有多大,只依賴於太陽的質量和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而 與太陽很多其他的屬性,都是可以屏蔽和隔離開的。這本身是個奇蹟,使得我們在研究地球和太陽相互運動的時候,我們可以忽略太陽的物理構成,但是依然可以把 兩者的作用關係理解的非常清楚。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物理學研究的世界在原則上是可以隔離的。你可以把太陽的很多屬性隔離掉,但是仍然把這個系統研究得很清楚。而當人們在研究更現實的物理理論的預測時,進行的都是可控試驗。比如說伽利略,把兩個鐵球,一個20斤,一個10斤, 從同樣的位置放下去,人們看到它們同時落地。這個本身是可控試驗。可控試驗意味著你可以嚴密的控制輸入。或者,在研究天體物理學的時候,並不是可控試驗, 但是這個世界的研究在方法上,在原則上,它居然是可以隔離的。這個使得在研究因果關係的時候,研究過程變得更加容易。

為什麼經濟學的研究在這個層面上非常的難?為什麼生物學的研究,特別是關於人體的研究,非常的難?為什麼現代醫藥的研究非常的難?因為這個系統在原則上在方法上是很難隔離的。它不能夠像研究地球與太陽的運動一樣,把太陽的表面溫度隔離掉。

比如在生物體的層面上,一個普遍的現象 叫「代償」,就是說如果你某一項生物機能非常的不發達,一定有另一項生物機能非常的發達。「代償」很可能跟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的競爭有關係,但是它非常清楚 地表明人體在研究上是不能簡單隔離的。一個系統的調整在另一個系統之中會引起非常複雜的反應,這些反應又會倒過來影響你原來研究的這個問題,而且這些過程 本身很難理解清楚。

所以,世界上有那麼多傑出的物理學家,但是在經濟學、社會學、或者醫學等等領域,為什麼缺乏物理學那樣偉大的成就呢?我們可能對這些領域的很多學者不是非常熟悉,但未見得是他們不聰明。

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處理的這個體系在方法上,也許人們需要尋找新的方法,至少簡單隔離法和可控實驗的研究方法是很難適用的。

 

 

7.雄雞一唱天下白

 

我們都知道在經濟研究中,對經驗數據的處理,通常只能得到相關關係,但是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有很大的不同。

我先舉一個例子,中國唐代有一句詩叫做「雄雞一唱天下白」。這句詩描述了一個觀測,有兩個現象:第一個現象是公雞叫,第二個現象是天亮。他還描述了這兩個現象之間的聯繫,就是公雞叫穩定地領先並預言著天要亮了。所以這是一個命題。

從這個描述之中,我們清楚的知道這兩種現象至少存在著非常緊密的相關關係,而且公雞叫是穩定地領先於天亮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公雞叫是天亮的原因。

我們如何知道公雞叫不是天亮的原因呢?從這個命題本身,從他們密切的相關關係,從公雞叫的領先這些角度,我們都是無法知道的。我們能夠很幸運地知道這一點,需要其他一些知識。

這些知識至少在兩個層面上可以獲得,第 一個層面是現代天文學以令人信服的證據告訴我們,天亮不亮和公雞叫是沒有關係的。我們接受現代天文學的這些結論,我們知道這是跟地球圍繞太陽轉有關係,而 跟公雞叫是沒有關係的。但是這些知識在我們剛才的數據處理系統之外,是一些額外的知識。如果沒有這些額外的知識,我們不知道公雞叫和天亮之間有沒有因果關 係。

第二個方法就是通過對雞瘟的研究。雞瘟 使得大量公雞都被宰殺,但是天照樣準時的亮起來。這樣一個自然實驗清楚的表明他們之間不可能有因果關係。即雞瘟這個自然事件導致公雞叫這個現象被控制住 了,沒有公雞叫了,但是天照樣亮,所以說明他們之間是沒有因果關係的。在這個意義上來講,雞瘟提供了一個類似的可控實驗。在這個系統中,把這個變量控制 住,其他的結果是不變的,所以沒有因果關係。

所 以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之中,我們看到最近很多年以來,人們對自然實驗的研究精力,比如一場地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再比如通過雙胞胎樣本研究教育的影響…… 為什麼人們去研究這些自然實驗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自然實驗比較接近可控實驗,可以使人們接近理解其中的因果關係。科學研究最終是為了逼近因果關係。

 

 

8.詩必窮而後工

 

們知道,許多實證的經濟研究處理的都是相關關係。比如很多人通常說M1跟股市有什麼樣的關係,物價跟哪些因素有什麼樣的關係。這些論證在方法上都是基於相關性的一些描述,兩條線拉在一起,比較認真負責的計算一個相關係數,不認真負責的,就說:「你看,你看,這兩條線很像!」但是原則上都是基於對相關關係的描述。

在密實的理論研究中,我們探究的是因果關係。那我們要問的是:因果關係和相關關係的區別在哪裡?弄清楚這一區別對理解和釐清經濟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因果關係和相關關係的區別在哪裡?

如果A是一個現象,B是一個現象 ,C是我們沒有看到的一個現象。

如果AB之間存在相關關係,那麼可能存在三種情況,第一種是A causeBAB的原因;第二種是B causeABA的原因;第三種是C同時causeABC既是A的原因,也是B的原因。

如果我們不能排除C的存在,我們就無法斷定AB之間的相關關係可以上升為因果關係;此外,知道這個因果關係是沿著AB,還是沿著BA,也不太容易,這些問題是實證研究非常大的困難。

可以控制的實驗的好處就是可以把這個C給排除掉。而天文學,比如說研究地球和太陽的運動,非常大的好處是即使這個C是太陽的表面溫度,是太陽的元素構成,但是它跟AB之間沒有關係,你可以認為他不存在。

但是在經濟研究之中,C太多,BA的情況太多。所以從做出預測到觀察事實,觀察的事實跟預測之間的聯繫如果用因果關係的鏈條來梳理的話,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為了說明這一點,我舉一個案例。

中國古人喜歡寫詩,覺得其中學問很大。那麼怎麼寫出好的詩歌呢?一個重要的概括是「詩必窮而後工」。很多人認為這個命題描述的是因果關係,但是在我看來,它描述的頂多是一個相關關係。

「窮」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得志,不是貧窮,是鬱鬱不得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個「窮」不是貧窮,而是指不得志,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就像一個女孩子沒有人追求一樣。

中國過去的知識分子老是希望被皇帝和政府追求,如果沒人追求他,就故意躲到山林裡邊等著別人來追求,這就像女孩子塗脂抹粉,遊走於鬧市之間,來提高回頭率,這是一樣的心態。所以「窮」本質上是不得志,沒有人追求他,政府不理他,然後躲到山林裡還是不理他。

政府不追求他,他就沒有錢呀,沒有錢沒有很好的地位,然後回家老婆就跟他鬧彆扭,出去喝酒動不動還要賒賬,他就會有很多的問題。

「窮」,這是一個現象;「工」,是另一 個現象,就是他的詩詞寫的很好。詩詞寫得好有很多的標準。第一是格律非常的好,漢語作為一種單音節的語言,對格律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以我們現代人的眼 光來看,蘇東坡的詩詞寫得那麼好,李清照作為和他同時代的人,說蘇東坡的詞不夠好,原因就是「不諧音律」,在音律、音調的和諧、押韻方面有很大的問題。

第二是意境很高。所謂意境,我體會就是一種幻覺,是通過語言和格律等去刺激你的想像產生的一種幻覺,如果這種幻覺讓你感到很舒服,那麼就說這首詩很「工」。

「詩必窮而後工」,這句話描述了兩個現象,第一個現象是「窮」,第二個現象是「工」。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描述的是一種因果關係,就是因為「窮」,因為鬱鬱不得志,所以才能寫出很感人的詩歌。所以「窮」是現象A,「工」是現象B,他們認為因果關係是A導致BA cause B

但是我後來很仔細地研究了這個命題,我認為中國在上千年的時間裡,以現代科學研究的方法來看,對這個命題的解讀幾乎注定是錯的。為什麼呢?我們至少可以提出兩種競爭性的、令人信服的解釋來說明這種解讀可能是錯的。

第一,詩寫得很好是要花功夫,花心思去琢磨的,不是隨便能寫出來的。李白的很多詩你看起來寫得很輕鬆,實際上他沒事幹,騎在馬上都在琢磨,琢磨音節,格律和意境。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花心思去琢磨格律,你就沒 有辦法去琢磨領導的心思,去琢磨周圍的同事在想什麼,你就沒有辦法去琢磨怎麼樣把股票炒好。所以,「工」是因為你喜歡「工」,你花了很多心思在那個方面, 那麼你花在主營業務上的心思就很少,自然你的業績就很差,老闆就不會喜歡你。老闆不喜歡你,你就肯定發不了獎金,也提拔不了,所以你就「窮」。

這是第一種解釋,認為因果關係是倒過來的,是「工」導致了「窮」。

舉幾個例子,李白受玉真公主之薦入宮,李隆基非常喜歡他。李隆基動不動帶著楊玉環在宮裡耍,但是老覺得不痛快,因為爽的感覺不能長久地保留下來,不能很好地抒發出來,找了很多御用詩人都寫得不透徹,就把李白叫過來。

李白當時還不知道幹什麼,吩咐了以後, 一提筆,流傳千古的詩歌就出來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等等。但是李白在宮裡只待了兩年就被趕出來了,為什麼呢?同事在背後誣陷他,嘀咕他,琢磨他,說他的 壞話;他的上級也拚命給他使絆子,非常的不爽。他們聯合起來在李隆基面前扎他的針,紮了一針又一針,到後來李隆基實在受不了了,「賜金放歸」,給了他很多 錢,你出去玩兒吧,實在罩不住你了。

根子上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李白在寫詩這個層面上花的心思太多。李白的情商不會很高,所以他既不揣摩領導的意圖,也不揣摩同事的想法。同事都在他背後使絆子,他茫然無知,出去以後琢磨了很多年終於明白了。後來他落魄時寫的回憶這段生活的詩歌,是充滿很多牢騷的,就是同事陷害他,這幫王八蛋真壞,他寫過一些這樣的詩歌。

以李白的現實案例來看,「工」完全有可能是「窮」的原因。因果關係完全可能是倒過來的。

第二、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存在一個C。怎麼來提出存在C的理論呢?這個理論也是很容易提出來的。為什麼張三生下來數學就學的很好,李四怎麼學都學不明白呢?因為人的天分是不一樣的。這個天分就是我說的C

有的人生下來感情就比較脆弱,非常多愁傷感,聽到秋風吹動樹葉的聲音就會流淚,有的人聽了啥也沒聽見,這個就是天分的差異。

如果你是一個聽見秋風就會流淚的人,你的本性是這樣,那麼你的詩歌就容易寫得很好,因為你對世界的觀察體會非常細微,你有一個高傲細微,敏感脆弱的心靈。你自己首先被感動了,你寫出來的東西就容易感動別人。所以這個C就是你的天分,你的天分會導致你的詩歌寫得很好。

如果你的心靈天生如此脆弱,領導批評你兩句你馬上就哭鼻子,哭完鼻子就怠工,怠工完就提交辭呈,那你獎金肯定領不到,更別說提拔了,這樣「窮」就是不可避免的。

在社會上,在人群裡混,人群本質上是一個叢林社會,相互利用,弱肉強食、優勝劣汰。一顆脆弱高傲的心靈在人堆兒裡是很難混得開的。所以這樣一個C就必然導致「窮」這個現象。

如果這個解讀是對的,那AB,「窮」和「工」之間是沒有因果關係的,兩者之間只是一種相關關係。

我們舉這個「窮而後工」的例子是想說明,我們看到的大量經濟現象和很多的社會現象,如果對他們進行統計手段的處理,只能得到相關關係。但是我們為了獲得對世界的洞察,並以這樣的洞察為基礎,獲得對世界的比較穩定可靠的預測能力,我們必須探索因果關係。

但是從相關關係跨越到因果關係,這條溝有多寬呢?這本質上要排除C的存在,或者說認為C不存在。而「C是不存在的」,這一命題可能是無法證偽的,至少在絕大多數時候很難,除非是受控實驗。

我們最近的例子是什麼呢?當然是美國的金融危機。美國經濟長達20年的繁榮,包括資產市場的繁榮,人們把這種繁榮與神奇的貨幣政策聯繫在一起,並且認為這是因果關係。但是人們不知道,實際上在這背後有一個強大的C,金融的自由化,美國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非常快速的技術進步,人口的紅利,世界範圍內冷戰的消退等等都是人們或多或少沒有充分注意到的C,它同時帶來兩種現象。等到這個C出問題的時候,貨幣政策影響經濟的能力馬上垮塌。回頭看,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能力,可能遠遠沒有主流學者當時理解和吹噓的那麼大。

 

 

9.上帝是存在的

 

如果我們再回到哲學層面上,除了前面討論的形式邏輯、實證精神、因果關係與相關關係外,可能還需要對研究再施加一些約束。

科學哲學20世紀最重要的發展之一是:命題在原則上必須是可以證偽的,也就是說原則上我們必須能夠證明它是錯的。

舉一個例子, 「樹葉是綠的」。這個命題在原則上我們能夠證明它是錯的,方法就是我們找到一片黃色的樹葉。

在我們找到一片黃色的樹葉之前,我們相信這個命題,我們認為它是對的。但是,直到我們找到了一片黃色的樹葉,馬上就推翻這個命題。

黃色的樹葉只要找到,就能夠證明「樹葉是綠的」這個命題是錯的,這就是說在原則上這個命題是可以證偽的。

但是,有一些命題是無法證偽的。比如說,「上帝是存在的」。這個命題你無法證明它是錯的。

英國一個很著名的天文學家對公眾演講,介紹現代天文學的發展,用望遠鏡我們看到了多遠的世界,最後的結論是「上帝是沒有的」。

然後一個虔誠的基督教的老太太一句話就推翻了他,她說:「你用望遠鏡看了那麼多的東西,你用望遠鏡看到過風嗎?」

我們都知道風是存在的,而望遠鏡既然連風都看不到,那你用望遠鏡看了全宇宙,沒看到上帝,你怎麼就知道上帝是不存在的呢?

「上帝是存在的」,這個命題是無法證偽的。我們在家裡廚房和冰箱裡沒有找到上帝,但是這不證明上帝不存在,只能說明上帝不存在於你家的冰箱和廚房裡。航天飛機到了360公里的高空,到處轉了一遍沒有找到,那也不能說明上帝不存在,上帝可能在你沒有去到的地方。在原則上你無法證明這個命題是錯的。這個命題在哲學上和「樹葉是綠的」這個命題是不一樣的。

成功宗教的秘訣之一就是,它的許諾、命題和預言等,你無法證明它是錯的。佛教說,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有求必應。你到廟裡捐出香火錢,保佑把股票炒好。如果沒炒好怎麼辦呢?和尚會告訴你心誠則靈,因為你心不誠,所以不行。

這些預言你在原則上都無法證明他們是錯的。

但是現代科學的所有命題在原則上都必須有方法證明它是錯的。不見得它已經被證明是錯的,但是原則上必須有方法能夠證明它是錯的。在它被證明是錯的之前,我們先相信它,直到它被證明是錯的,然後我們去接納一些新的命題。

所以,作為科學研究的命題,在哲學上必須具有這樣的特徵:本質上是可以被證偽的。我們觀察現象,提出一個理論,從這個理論做出了很多的預測,所有的預測在原則上必須是可以證偽的。這是卡爾·波普爾對科學哲學思考的非常重要的貢獻。

為什麼經驗證據的分析中很難釐清因果關係和相關關係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你需要排除C的存在。但 「C是不存在的」這個命題就像「上帝是存在的」一樣,是幾乎無法證偽的。

 

 

10.上帝難以琢磨,但他並不邪惡!

 

我們觀察100個現象,可以提出10個理論,每一個理論解釋10個現象,都很成功,這是第一種做法。

第二種做法,提出1個理論,解釋這100個現象,每一個現象都不是那麼成功,但是它可以解釋所有的現象。

這兩種做法,哪一種是正確的呢? 科學研究所遵循的一個原則,一般認為第二種方法是正確的。

有什麼道理嗎?沒有特別顯然的道理,第二種方法更簡單,這是一種信仰。

為此我舉兩段科學史上的例子。哥白尼最早認為地球繞著太陽轉,並且軌道是圓形的。

這個理論非常簡單,太陽在中心,所有行星都圍繞太陽轉,當時人們還不知道太陽之外的其他星系。在這個理論提出之前,主導性的理論是托勒密的「地心說」。「地心說」對世界的描述要更複雜,特別是要描述其他行星軌道的時候。

哥白尼的「日心說」提出來的時候,在預測上並沒有托勒密的「地心說」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假定軌道是圓形的,但是本來軌道是橢圓的,因此預測與經驗觀察的誤差是比較大的。而托勒密的預測同經驗觀察的結合程度要緊密的多。

但是歐洲科學界一流的學者私下裡都認為哥白尼是對的,這不是因為它跟經驗證據吻合得好,而是因為它簡單。從過去幾百年科學史來看,實際的情況也是這樣,簡單優美的理論往往戰勝複雜的理論。

最後我再講一個段子來結束我的陳述。

愛因斯坦的理論非常重要的一個前提是,光速是恆定的。在相對論提出一段時間以後,它還沒有被普遍接受。在一次錯誤的測量中,人們發現這個假設是不對的。

愛因斯坦當時已經非常有名了。這個結果出來後,有人問愛因斯坦對此怎麼評價。愛因斯坦說了一句話:「上帝難以琢磨,但他並不邪惡。」這句話像詩一樣,很優美,但也很難理解。

很多年以後,愛因斯坦的理論幾乎被所有人接受。他的一個朋友斗膽請教愛因斯坦當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愛因斯坦解釋說:

「上帝隱藏他的秘密,是因為他本性高傲,而不是憑藉什麼狡猾的手段。」

這就是說,這個世界原則上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可以用很簡單的方法去理解。如果你弄了一堆很複雜的方法,幾乎注定是錯的。

「上帝隱藏他的秘密,是因為他本性高傲」,就是說事情很簡單,但是由於本性高傲,輕易不讓你知道;「狡猾的手段」,就是把事情弄得很複雜,你怎麼都摸不清楚。

希望我們所面對的世界,在原則上也是簡單的。

(全文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49

個人對委員們的VIE提案的一點淺見 hotashang

http://xueqiu.com/7062290132/23198209

此次兩會,兩位全國政協委員蘇寧董事長張近東,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將對VIE這事提交提案。張近東呼籲,中國商務部、證監會正研究制定針對VIE模式的監管規定能夠儘早出台。他建議:1、完善外資准入監管,明確將協議控制定性為企業併購行為,將協議控制模式納入監管部門的管理範疇進行規範。2、拓寬境內融資渠道,在政策層面扶持國內優秀電商企業在A股上市,幫助電商企業在境內就可以解決融資需求。3、適當放寬國內電商企業國外直接上市的條件,培育真正的享譽全球的民族電商品牌。李彥宏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與看法。在投資併購審查、牌照發放等方面,取消對VIE結構企業的限制,給予完全的國民待遇。對於敏感領域,嘗試對企業實際經營權和控制權均為中國自然人掌握的VIE企業開放,或採用「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的原則,逐步梳理不同類型的VIE結構企業。

        VIE模式((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直譯為「可變權益實體」),在國內被稱為「協議控制」,是指境外註冊的上市實體與境內的業務運營實體相分離,境外的上市實體通過協議的方式控制境內的業務實體,業務實體就是上市實體的VIEs(可變權益實體)。VIE模式標準框架是在境外設立離岸控股公司,然後由離岸控股公司的名義在香港設立一家全資子公司,並以該全資子公司在中國境內成立一家外商投資企業,並以該外商投資企業以協議而非通過直接投資形式間接控制內資公司,從而達到合併內資公司財務報表的目的。VIE模式能有效的規避2005年10月23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了《關於境內居民通過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資及返程投資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05】75號)(「75號文」)及商務部於2006年8月和2009年6月分別進行修訂並發布的《關於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的規定》(「10號令」)。若依據「75號文」及「10號令」,中國境內的公司若是期望去海外上市,流程比較複雜。先得在境外設一個特殊目的公司,得商務部;然後,特殊目的公司併購境內公司,得商務部及證監會批;再次,特殊目的境外上市交易,得中國證監會批;最後,上市融資完成,得向證監會、商務部匯報,外匯還得接受外匯管理局的監管。可謂層層把關,層層審批,層層監管。VIE模式目前已成為中國境內公司赴海外上市主要的法律架構模式。自新浪第一個使用VIE模式並於2000年成功登陸納斯達克以來,10多年來有200至300家內資企業通過VIE模式實現了海外上市。

      VIE模式因為2011年支付寶事件飽受質疑。2011年第一季度,根據央行要求,已經在申請牌照期間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必須向央行作出書面陳述,即「是否存在境外投資人通過持股、協議或其他安排擁有其實際控制權」。隨後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均就自己股權狀況向央行作出表述。央行的規定,如果有外資結構,就要上報審批。故馬云單方面終止VIE協議安排。馬云單方面終止VIE協議安排引發悍然大波。馬云支付寶事件引發美國證監會(「SEC」)對於VIE的安全性及風險問題的關注。其後新東方VIE調整引發美國證監會調查。2012年7月11日,新東方發佈公告將北京新東方股權結構由11位股東持有更改為俞敏洪100%持有。而新東方VIE股權結構調整引起了SEC的注意,並對新東方的VIE展開調查,同時在做空機構的大幅渲染情況下,新東方股票一度因該事件暴跌。最終,在耗費數百萬美元的調查費以及SEC在俞敏洪「較為滿意的保證」之後,此事方算塵埃落定。

      VIE模式就這樣遊走於中美監管層的視線邊緣。VIE模式已成為中國民營企業獲取融資的重要途徑。那麼VIE是否如張近東所提「將協議控制模式納入監管部門的管理範疇」?張近東認為「VIE模式目前境外資協議控制模式存在著管理隱患,因這種模式本質上是併購行為,而』經營銷售在國內、投資上市在境外』的現實導致資本的運作游離於國家的監督管理之外,缺少有效的監督。」因此應「將協議控制模式納入監管部門的管理範疇」。

      VIE模式最初的初衷並不是為了海外上市,而是為了規避某些行業或項目對外商投資企業或外國投資者進入的限制或基於某些特定要求的審查,象2002年2月21日國務院發佈的〈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對外商投資企業鼓勵、允許、限制及禁止的行業予以了規定,以及另外2011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立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制度的通知〉。新浪採用VIE模式初衷應是規避中國政府限制外資進入電信業政策的規定,而2000年時,並未有「75號文」及「10號令」。也就是說VIE模式有兩個重要的作用:一是規避某些行業或項目對外商投資企業或外國投資者進入的限制或基於某些特定要求的審查;二是規避「75號文」及「10號令」。

      「協議控制定性為企業併購行為」有其兩難之處。作為VIE模式的關鍵步驟,採用協議形式控制境內內資企業,發生在中國境內,是聯繫外商投資企業或外國投資者與內資企業最核心的步驟。就該步驟本身而言,該步驟的目的規避某些行業或項目對外商投資企業或外國投資者進入的限制或基於某些特定要求的審查。「協議控制定性為企業併購行為」意味著協議控制在法律上予以支持。而協議控制在法律上合法化,意味著對於政府相關部門需對進入限制及禁止外商投資企業及外國投資者進入的行業的企業進行實質性審查,否則限制及禁止外商進入這一條就會成為空話。而如果限制及禁止外商進入這一條採用實質審核的方法,這意味著採用VIE方式規避某些行業或項目對外商投資企業或外國投資者進入的限制或基於某些特定要求的審查將不再有效。這樣自然就會造成VIE方式的絕跡。所謂的協議控制定性為企業併購行為,以及將協議控制模式納入監管部門的管理範疇進行規範實質上就是要杜絕協議控制。

       杜絕VIE協議控制很可能會杜絕或減少外國投資者資金對於某些限制或禁止外資進入行業介入。以互聯網為例,中國限制外資進入電信增值業,外資持股比例不能超過49%。在過去的十來年裡,中國大小眾多互聯網公司通過VIE協議的模式從海外融到了大量的資金,另外一些互聯網公司通過VIE模式登陸海外股市。而外國投資者通過曲線界入中國互聯網不僅為中國互聯網提供了資金,還帶來的先進的技術及管理經驗,為中國互聯網的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如果此時一旦杜絕VIE協議控制,將會令外資大量的回轍,這對於中國互聯網來講將會是致命或毀滅的打擊。因此在考慮對VIE協議控制監管同時,需要有配套的企業融資

      「將協議控制模式納入監管部門的管理範疇」並不能徹底解決「導致資本的運作游離於國家的監督管理」的問題。VIE只是規避「10號文」和「75號文」的其中一種方法,象股東變更國籍、購買「殼公司」、信託模式等都是規避「10號文」和「75號文」的手段。另外「10號文」和「75號文」的目的其實旨在將境內公司海外上市納入監管範圍,但是VIE協議控制卻是利用了境內境外監管錯位,避稅港離岸公司信息保密的特點,從而規避國家的監管。因此,將協議控制模式納入監管部門的管理範疇在實際操作上也存在管理執行的難度,也很難說就能解決「導致資本的運作游離於國家的監督管理」的問題。

     因此,個人認為對於VIE協議模式,不能採用直接堵的方式,而是採用疏導方式。疏導意味著對於VIE協議控制本身就不要對其採取措施,而是對於VIE協議一些產生的因素採取一些政策予以調整。張近東提到的「2、拓寬境內融資渠道,在政策層面扶持國內優秀電商企業在A股上市,幫助電商企業在境內就可以解決融資需求」,以及「在投資併購審查、牌照發放等方面,取消對VIE結構企業的限制,給予完全的國民待遇。」訴求,實質上都是在建議放寬外商投資企業或外國投資者限制或禁止進行的行業或者放寬一些審查條件。就比如廣告行業,放寬了外資持股比例後,即允許外資擁有中外合營廣告企業多數股權,但股權比例最高不超過70%(《外商投資廣告企業管理規定》第23條,搞VIE協議併購的自然就減少了。

      而對於李彥宏提到的「敏感領域,嘗試對企業實際經營權和控制權均為中國自然人掌握的VIE企業開放」,這將意味著政府將對返程投資的特殊目的的公司及自然人與其他類型的外國投資主體予以區別對待。個人認為,由於現在中國移民之風比較盛行,也有存在一些控制VIE的中國自然人在進入敏感區域後移民,從而變成實質外國投資者。因此,建議附加一條「若掌握VIE實際經營權和控制權的中國自然人移民或將其股權轉贈非中國居民,則該公司涉及敏感領域的資產應收歸國有」。

      因此,基於委員的建議及個人基於VIE分析,個人認為,VIE暫時不可納入監管,可適時放在外資允許、鼓勵投資的範圍,另外對於敏感領域,嘗試對企業實際經營權和控制權均為中國自然人掌握的VIE企業開放,但若掌握VIE實際經營權和控制權的中國自然人移民或將其股權轉贈非中國居民,則該公司涉及敏感領域的資產應收歸國有。同時,簡化「75號文」及「10號令」審批手續,建議改成備案制,增加企業對海外籌資收入的自由支配權,減少外匯管理局的干預。成立海外IPO融資基金,對海外IPO成功的企業在其備案的情況下成功IPO予以獎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248

走向遠方 --價值投資之淺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78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27 07:42 編輯

走向遠方 --價值投資之淺見
作者:JORDAN


投資似乎很簡單,只要有個股票賬戶,就可以買賣股票。但投資要盈利也不易,很多人靠聽各種專家消息,內幕消息進行投資。很多人每天看著K線圖進行投資,心情仿佛一葉小舟,在股市的大海上飄忽不定。我們都知道複利的威力,1萬元的投資,如果每年做到15%的盈利(很多人對這不屑一顧,兩個漲停就可以做到21%), 那麽10年之後是4萬元, 30年之後則為66萬元,也就是66倍!


投資要做到持續性的盈利是難上加難。筆者進入股市差不多6年多時間, 經歷過較大投資損失,也經歷過股市的低迷,有過切身的體會。之後有幸認識C哥,在他的指點下, 以及自己的實踐, 有些小小的感悟。

宏觀經濟:有句流行語說:風來了,豬都會飛,意思是做企業要順勢而為. 投資也是如此,經濟大環境的好壞和趨勢,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行業和企業的經營業績。

正面的例子是,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主要靠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拉動,這樣的背景下, 成就了三一重工這樣的工程機械企業,成就了蘇寧國美這樣的家電連鎖企業。通曉背後的邏輯,投資這些企業就會獲得豐厚的利潤。而當經濟衰退時,這些企業就面臨需求萎縮,產能過剩的風險,企業經營業績自然走下坡路。

在宏觀經濟的跟蹤分析上,不僅要定性分析,還需要定量分析,才能精準把握。宏觀經濟的分析指標包括:GDP, CPI, PPI, PMI,房價指數,貨幣供應量M0,M1,M2,存款,利率,油價等。只有對這些指標持續進行追蹤,才能對經濟的走勢有深刻的洞察,並提前做出預判。

在全球化的今天,宏觀經濟分析不僅是指本國的,也包括全球尤其是發達國家美國,歐洲,日本的情況,他們經濟權重大, 對全球有著巨大的影響。

國家政治

政治經濟學提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反過來,上層建築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里的上層建築可以理解為國家政治。對於國家的政治動態不理解,投資就是死路一條。

2012年12月,中央出臺“八項規定”時,很多人認為這不過是新政府走過場,又是一個形式主義。但是實際的情況出乎絕大多人的意料,網絡上出現很多政府官員吃喝被罷免,黨中央這次玩真的!隨之而來的就是名煙名酒需求迅速萎縮,庫存積壓嚴重。國酒茅臺以前是供不應求,出廠價一漲再漲,這一次,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庫存,不斷降價,股價也是一落千丈。今天看到新聞說2015年澳門賭場經營業績下滑嚴重,這也不奇怪,在中央大力反腐的背景下,賭場業績下滑是必然。記得去年有朋友投資金沙中國,這實在是與大勢背道而馳。

行業洞察

企業不是在真空中,而是處於具體的行業之中,必然受到行業的影響和限制。分析一個行業,需要考慮幾點:

1,行業的發展趨勢和發展空間.

如果一個行業是新興行業,還處於發展初期,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那麽企業進入這個行業,先天就有著良好的發展機遇。2008年隨著iphone的出現,帶動了智能手機行業的興起。與功能機相比,智能手機對於屏幕,電池,電聲器件,半導體器件都有技術更高的要求,帶動了整個產業鏈上遊的發展,隨後的幾年,伴隨著智能機的發展,出現了像AAC, 歌爾,碩貝德等一大批企業上市並且股價不斷攀升。當然,行業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並不代表進入的企業一定賺錢,企業進入的時機以及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也是需要分析判斷的重要因素。



2,行業發展周期。
經濟有發展周期,行業也有其自身的發展周期。比如家電行業,在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底,國家出臺了家電補貼政策,家電行業打入了強心劑,整個家電行業需求旺盛,家電企業的日子過得都很滋潤,而這實際上透支了未來的消費能力。在家電政策到期後,整個行業陷入低迷,2014年我國彩電內銷總量為4461萬臺,同比下降6.6%.
投資是投資未來,因此需要把握住拐點,在行業從低谷向上攀升的拐點前埋伏, 伴隨行業的複蘇,企業的經營一般都會相應改善。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並不簡單。

企業研究
企業是具體的投資標的,所有的研究最終都要聚焦到企業本身。從筆者投資經歷來看,企業研究需要關註幾點:

1,企業管理者

新加坡今天的法治,文明和高度繁榮不能不歸功於前總理李光耀先生的貢獻,同樣,一個企業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企業的管理者。正是有了Jack Welch, GE才能成就20年的輝煌業績。企業領導人本身的修養,素質以及經營理念對於一個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這里,不得不提到誠信,如果一個企業領導人沒有誠信,企業投機倒把,投資者很有可能陷入萬丈深淵,萬劫不複,在A股市場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在港股,這樣的老千股也是遍地都是,令人防不勝防。筆者在港股就曾碰到這樣的企業,因為涉嫌做假賬,被停牌將近3年,真是欲哭無淚啊。

2,企業的競爭力
除了政府壟斷的企業,其他企業在行業中都會碰到程度不同的競爭。一個企業能否立足於行業,並且收獲利潤,取決於企業自身的競爭力。股神巴菲特把這種競爭力描述為“護城河”。

2月份,高通因為涉嫌壟斷,被國家發改委處罰60億元的巨額罰款。從另外一方面看,高通擁有著堅不可摧的護城河,即通信專利,並且靠著專利收取巨額利潤。從財務數據上看,高通的業務分為兩塊:一是芯片,二是專利授權。在2013財年,該公司的營收總額為248.7億美元,其中78.8億美元的營收來自於專利授權,幾乎占到了30%,專利所產生的利潤占總利潤的比例甚至高於80%。

筆者因為工作的原因,和AAC有過接觸。在2009年時,AAC的業務還一般,但到了下半年,我們的低端產品就不再采用AAC電聲器件,因為AAC電聲器件性能優秀,價格比其他企業高。從這個角度看,AAC無疑是擁有較強競爭力的,也就擁有強勢的定價權,相應獲得比行業更高的利潤。相應的,AAC股價也是一路走高。

3,企業的發展潛力

女人一生最大的投資,是選中一個潛力股男生。潛力股的男生,也許當時還是窮光蛋一個,但他們具備優秀的素質,他們努力拼搏,不斷超越,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展現才華,成為社會的佼佼者。一次好的投資會讓女人幸福一輩子,反之,一次稀里糊塗的、失敗的投資,會毀了女人的大半生甚至是一生的幸福。

為什麽選擇潛力股男生,而不是功成名就的男人呢?一般來說,成功的男人身價不菲,身邊不缺女人,他憑什麽選擇你這樣的女人呢?

投資同樣如此,選擇一個價格低估,或者說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的優秀企業,跟隨企業的發展,收獲企業成長帶來的利潤和股價提升,這是投資的秘訣。一個白馬股,盡管看著各方面不錯,但是股價也不低,缺乏未來發展的潛力,對於投資來說並不合適。

其他

賭徒在賭場里,只要他還有錢,就會繼續賭下去,直到輸光之時,也就是離場之際。投資同樣如此,投資首要的考量是資金的安全。筆者的體會是,小資金玩玩可以,但是重倉的股票,需要相當大的把握才可以。一代投資宗師格雷厄姆的重要投資理念之一就是“安全邊際”,既挑選那些暫時股價跌落,但是長期來看基本面牢靠的公司股票。筆者對此的體會是,最好的選擇是選擇那些經營業績即將跨過拐點的公司,即從虧損到盈利。當然知易行難,拐點的把握相當不易。

人是情緒的動物。當房價上升的時候,會有更多的消費者湧入買房,大家都喊著房價會越來越高。而當房價下跌的時候,消費者會觀望,他們會說,等等看,房價肯定會繼續下跌。

巴菲特曾經提到:“投資人最重要的特質不是智力而是性格。”巴菲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性格的內涵詮釋得異常豐富。具體說來,包括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敢作敢為的魄力、理性的分析判斷能力和不為外人所動的自信。筆者認為其中理性的分析判斷尤為重要。在類似布朗運動一樣無規則的K線圖上,對標的保持理性的判斷,在股價上漲時保持清醒,提高風險意識,而在股價下跌時等待進入機會,這一切都基於對標的長遠的判斷。套用一句汪國真的詩詞,既然我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354

從”網絡挑機”一抒淺見

  近期TVB出現一個名為“網絡挑機”的頗有意思的節目,節目形式是嘗試開放電視平台,邀請一些在網絡上專門製作短片的年輕人,好讓他們能透過電視熒幕,向廣大電視觀眾展示其作品創意,而其中並加插一個環節,是特別讓這群年輕人直接與電視台高層對話,以藉此抒發他們對本地現存的,幾乎唯一主宰了大氣電波的商業大台製作的意見。筆者雖然只偶然能看過其中兩三集,已覺意念頗為不俗。

  在是日播出的最末一集,筆者看到了那些年輕人們如何向電視台高層婉轉表達出其對電視台製作方針的若干不滿,例如TVB一向所製作劇集是如何過份“計算正確”,又是如何基於現行廣播條例而不得不作出種種自我設限,以致往往犧牲窒礙了創意的現象等等。我認為,這不僅止是表達了年輕觀眾們的心聲,更且是表達了如筆者這等老餅觀眾的不滿心聲。而在節目中,那好幾位接見年輕網絡創作人的電視高層人員,當然表現出了廣泛接納意見的開放態度,其中有位余小姐更直承他們這一代的人已老了,亟需等待交棒予新一代。唯現場的年輕製作人們卻同時婉轉表達,根本無意加入TVB這機構任職,理由之一是:“如果我對朋友說,自己加入了TVB,負責創作‘愛回家’,將是很不‘夠型’的一件事”(大意)。我認為,這似乎正正道出了問題癥結所在。

  而這其中似乎亦表達出了一個幾乎是永恆的矛盾現象:年輕人為急於改造社會,往往不得不逼於無奈而投入於建制中,然而一旦投入於建制,亦會多少無可奈何地被融入其中,以至竟與原來初衷越走越遠。

  又,TVB雖然透過這節目表面上作出這番“廣納民意”的民主姿態,但試想想,其高層人員是否僅會因此而改變其一貫的節目製作方針?所謂”意見接受,態度照舊”,筆者有理由相信,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由此,我希望能向年輕人帶出一個事實:要導致任何理想中的改變,都往往並非一蹴而就之事,而往往需要一段頗長時間的等待演化過程──這不論在政治變革上如是,或個人思想、習慣上的改變如是,既然如此,試問我們又怎能期望這個電視台能在短時間內,一朝一夕徹底改弦更張,變成一個完全符合年輕人口味,甚或符合多年來早已厭倦了其一貫製作模式的老牌觀眾所期望的電視台?對一個電視台的寄望如是,對待一整個社會的政制,以至思想上的變革,我們似乎亦應作如是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5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