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和记黄埔、淡马锡竞逐大巴哈马港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14/0OMDAwMDE3MjY0OA.html

和记黄埔(00013.HK)在加勒比海的扩张,遭遇了淡马锡的挑战。
大巴哈马港务局(Grand Bahama Port Authority,下称“GBPA”)的两大股东日前达成一致,愿意将GBPA的全部股份转让给有竞争力的买家。
据当地媒体《拿骚卫报》报道,来自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正“成为竞购GBPA的领先者”。
而和记黄埔是GBPA多年的合作伙伴,在大巴哈马岛经营多年,一直希望将GBPA的全部股权收入囊中。
4月13日,和记黄埔一位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和黄就收购GBPA已经准备了很多年,一直在跟港务局及政府谈判,目前正是最好的时机。”
和记黄埔港口集团和淡马锡控股对此未予置评。
家族股权之争
GBPA原本由当地两大家族共同拥有和管理,但最近六年来,为了GBPA的所有权,两大家族争执不下。在所有权理清之前,外来投资者都不得其门而入。
大巴哈马岛是巴哈马国第二大岛,距美国东海岸仅85公里,是加勒比海货物进出口最便利的转运港口,也是美洲短途航线最重要的中转中心。
上世纪50年代,巴哈马国政府将大巴哈马岛自由港的特许经营权授予GBPA,后者由海沃德(Hayward)家族和圣乔治(St. George)家族共同拥有管理。
2004年12月,爱德华·圣乔治去世后,他的遗孀——亨丽埃塔·圣乔治(Henrietta St. George)继承了丈夫的财产。亨丽埃塔夫人认为,她理应继承港务局公司50%的所有权。
但海沃德家族强调,他们一直拥有港务局及港口集团公司75%的股份,并把亨丽埃塔夫人赶出了港务局的办公室。
这位遭到驱逐的贵妇,一怒之下与海沃德家族对簿公堂。双方各持己见,官司一直打到英国枢密院也迟迟未有定论。
在过去的6年间,两大家族各行其是,分头寻找GBPA的买家,接触过英国、美国、印度甚至中国的买家,但因为股权归属不清,转让交易都未能达成。
直到今年3月31日,这场旷日持久的股权之争终于有了结果。两大家族在共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称,双方已同意结束法律诉讼,达成具有约束力的最终协议——双方各持有港务局50%的股权,并共同寻求既有益于双方,又能被巴哈马政府接受的潜在购买者。
“现在港务局的所有权已经理顺,正是收购GBPA的大好时机,”上述和黄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巴哈马政府也非常支持GBPA的股权转让。”
事实上,和记黄埔从2007年就开始谋求收购GBPA,2008年和黄提出的收购报价是1.25亿美元,但苦于两大家族在所有权上纠缠不清,收购GBPA一拖就是三年。
各展其能
无论和记黄埔还是淡马锡,都曾和两大家族走得很近。但和黄在大巴哈马岛多年的深耕细作,使其在GBPA的竞购中更具优势。


据中国驻巴哈马大使馆的统计资料,1997年—2008年期间,巴哈马国吸引外资约80亿美元,其中,和记黄埔的投资就超过10亿美元,占巴哈马外资投入总额的12.5%。
和黄与大巴哈马岛港务局组成了合资企业——大巴哈马发展公司,双方各持股50%,下设自由港港口股份公司、自由港集装箱码头公司、大巴哈马机场公司等等,同时开发建设了卢卡亚海滩度假酒店。
位于大巴哈马岛的自由港(Freeport)港口是加勒比海地区最深的港口之一,能满足世界上最大的货轮和邮轮对港口及航道的需求。
自由港集装箱码头是和黄在大巴哈马岛最重要的业务,也是和黄在巴哈马投资最大的项目,总投资已近6亿美元,海运业巨头地中海航运公司也投资其中。
据和黄内部人士透露,自由港集装箱码头五期工程在2007年底开工,计划于2010年完工,届时年装卸标准集装箱能力达220万个。而计划中的第六期工程完工后,年装卸标准集装箱将到450万个。
自由港集装箱码头2008年的产值在8.5亿美元左右,而巴哈马国政府对每个清关的集装箱收取约200美元的费用,政府的这项收入在2008年就达到了3.4亿美元。
“对于GBPA的收购,和黄肯定会得到当地政府更多的支持。”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认为,除了给巴哈马政府带来更多收入,和记黄埔多年的港口运营经验更符合GBPA的未来发展。相比之下,淡马锡在更多时候,仅仅充当了财务投资者的角色。
然而淡马锡的优势在于,曾和海沃德家族有过比较深入的接触。据了解,去年12月,淡马锡曾计划收购海沃德家族在开曼群岛的母公司——Intercontinental Diversified Corporation(IDC),后者持有港务局50%的股份。
圣乔治家族则更青睐和记黄埔,双方曾在2009年商讨过股权转让事宜,也曾接触过中国的投资集团,但都遭到了海沃德家族的反对。
事到如今,两个家族已经达成和解,GBPA的交易若想最终达成,需要得到两大家族及巴哈马政府的共同许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56

淡馬錫減持中行建行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77556&time=2011-07-08&cl=115&page=all

對於減持原因,淡馬錫「再平衡行動的一部分」被認為是外交辭令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李箐

 

  淡馬錫公司今年交出的成績單難以稱得上優秀。

  7月7日下午,新加坡財政部全資控股的淡馬錫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下稱淡馬錫)發佈了年度業績回顧《淡馬錫2011年度報告——締造明天》, 年報的時間範圍從2010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其間股東總回報率僅為4.6%,是淡馬錫自2002年投資轉向亞洲以來的第二低點。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時,這一數字為-30%。這業績與市場預期相去甚遠。

  年報顯示,截至2011年3月31日,淡馬錫投資組合年末市值從上個財年的1860億新元,上升到1930億新元(約合10020億元人民幣),這一數字是淡馬錫成立37年來的最高值。

  就在淡馬錫發佈年報的前一天,淡馬錫新聞發言人確認已減持了中行(601988.SH/03988.HK)和建行(601939.SH /00939.HK)。淡馬錫發言人稱,「此次減持是我們對投資組合進行再平衡行動的一部分。淡馬錫仍持有相當規模的中國的銀行股份。」但他沒有回應具體 的減持金額。市場分析,這次減持,淡馬錫合共套現約285億港元,淨賺接近200億港元。

「中等」業績

  淡馬錫2010年淨利潤為130億新元,與一年前的50億新元相比增長超過一倍。其年報稱,「公司延續了自2002年以來穩健而積極的國際投資風格,特別在亞洲,通過重塑其投資組合以獲得長期的可持續回報。」

  淡馬錫成立於1974年6月,上世紀80年代隨著新加坡經濟的黃金年代到來,淡馬錫的年投資平均回報率高達18%。但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新加坡本土公司表現欠佳,淡馬錫的投資回報率也從18%直降至3%。

  與此同時,新加坡財政部另一家全資所有的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由於較早在國際市場開展投資,業績大大優於淡馬錫。

  2002年,新加坡政府任命李光耀的兒媳、時任新加坡財政部長李顯龍的妻子何晶出任淡馬錫總裁。淡馬錫至此確立了投資組合重心從新加坡轉向亞洲 的戰略,設定了八年至十年的投資組合均衡配置目標,即新加坡本土、亞洲(除日本)和經合組織國家(OECD)各佔其資產的三分之一。

  此後,淡馬錫的投資回報率迅速攀升,在從2002年4月1日開始的九個財年中,取得了21%的年化回報率,回報相當於原投資的5.5倍。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淡馬錫並未倖免,淡馬錫投資組合淨值一年內下跌了550億新元。不過,隨著經濟的復甦,淡馬錫的投資組合淨值也上升得很快,到2010年3月31日,投資組合淨值又回到了1860億新元。

  淡馬錫董事長丹那巴南(S Dhanabalan)說:「本財年末淡馬錫保持淨現金頭寸,以著眼於日後的投資機會。」

  在股東方面,本財年淡馬錫股東總回報率為4.6%。該回報率來自所有投資組合公司的價值,包括所有投資組合公司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向股東支付 的分紅以及來自股東的淨注資。5年期和10年期的股東總回報率分別是穩健的7%和9%,過去20年和30年的年復合股東總回報率分別是15%和14%。自 公司1974年成立以來,淡馬錫的年復合股東總回報率為17%。

  根據年報,淡馬錫去年新增投資130億新元,減持90億新元。

減持中資銀行

  就在淡馬錫年報發佈的前一天,淡馬錫新聞發言人確認已經對中行和建行進行了減持。市場估計,這次減持,淡馬錫合共套現約285億港元,淨賺接近200億港元。

  對此,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表示,淡馬錫只是出售了一部分建行股份,可能是持股組合或者現金平衡的考慮,並不會影響建行與淡馬錫的關係。郭樹清還表示,另一個國際投資者美國銀行對建行表示會保持長期合作關係。

  截至此輪減持前,淡馬錫是中國建設銀行第三大股東,持有建設銀行169億股,佔總股本的6.37%,以7月5日收盤價計算,市值為1095億港 元,為初始投資成本的4.5倍。根據7月5日配售文件,此次配售建行15.02億股,配售價介於6.22至6.35港元,較前日收市價折讓約2%至4%, 涉資最多95.38億港元。減持後淡馬錫持有154 億股建行股份,7月7日市值為964.04億港元。

  同時,在此次拋售之前,淡馬錫持有中行H股104.8億股,以7月5日收盤價每股3.86港元計算,其持有的股份市值約405億港元,較初始投 資成本增值158%。此次配售中行51.88億股,每股配售價介乎3.6港元至3.67港元,較前日收市價折讓約5%至7%,套現最多190.4億港元。 減持後淡馬錫仍持有53.12億股中行股份,以7月7日收盤價計算,市值達197.6億港元。

  受此消息影響,7月6日,中行和建行雙雙走低,兩隻股票的A股跌幅超過1%,H股跌幅均超過3%。

  對於減持原因,淡馬錫「再平衡行動的一部分」被認為是外交辭令。《華爾街日報》認為,隨著各銀行對地方政府貸款的風險敞口開始暴露,淡馬錫的減 持對中國內地銀行業的前景敲響了警鐘。另有分析認為,由於建行的第二大投資者美國銀行計劃在股份8月底解禁後出售一部分持股,淡馬錫希望搶在他們之前完成 減持。而據香港《信報》稱,淡馬錫選擇在內在銀行估值偏低之際減持,旨在籌資參與入股民生銀行及中信銀行,於是沽出較貴的大銀行股,買入便宜且具上升潛力 的中小銀行股。

看重中國

  即便有減持行為,淡馬錫強調,2010年該公司在建行和中行配股中的投資超過了30億新元。

  今年2月剛剛被任命為淡馬錫中國區總裁的丁瑋說:「中國不斷增加的中等收入群體和快速的城市化,以及正在進行的經濟模式轉型,都將繼續拉動對住 房、醫療、消費、技術創新和工業重組的需求,而在這些領域淡馬錫不論是作為投資者還是股東都能夠增加價值。作為一個長期投資者,淡馬錫將繼續構建一個可持 續的投資平台,與中國共同成長。」

  到2011年3月31日,淡馬錫的投資組合77%在亞洲,其中32%在新加坡。拉美和其他地區增加至投資組合的3%,成熟經濟體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和歐洲穩定在投資組合的20%。淡馬錫目前的投資組合中,新興發展地區和成熟經濟體的比例約為45︰55。

  淡馬錫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長何晶說:「我們會繼續向亞洲和拉美的轉型經濟體投資。」

  過去一年,淡馬錫在能源和資源領域的投資包括:以超過5億新元投資巴西領先的石油行業上游服務商巴西石油與天然氣服務公司(Odebrecht Oil & Gas),並以超過7億新元投資美國第二大天然氣供應商切薩皮克能源公司(Chesapeake Energy Corporation)。在其他拉丁美洲的投資中,淡馬錫與墨西哥房地產企業Impulsora Mexicana De Desarrollos Inmobiliarios合作,投資1億新元成立了合資公司Supra Terra,尋求土地儲備方面的機會。

  在資金來源上,2011年2月,淡馬錫發行了價值50億美元的歐洲商業票據(ECP)。此前淡馬錫曾經發行過10年期債券和40年期以新元計價的債券。截至目前,淡馬錫已發行的AAA評級新元、美元和英鎊債券總額超過100億新元,平均債券到期年限是16年。

  淡馬錫的四大投資主題,即轉型中的經濟體、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強化的比較優勢和新興的行業龍頭,仍將繼續指導淡馬錫未來十年的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35

淡馬錫增持工行股份 再次接手高盛拋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049

新加坡國有投資公司淡馬錫(Temasek)增持中國工商銀行股份,買入了週一高盛出售的部分工行股份,再次成為高盛拋售工行股的接手方。

週二香港交易所的一份文件顯示,淡馬錫已經買入價值1.98億美元的工行股份,購入價格為每股5.5港幣,共計2.8億股。

此次購買工行股份之後,淡馬錫所持工行股份已經達到7.04%,此前為6.71%。

淡馬錫一直以來都頻繁購入中國銀行股,並且一直保持對中國的看漲態度,其對中國股票的投資已經佔其對中國大陸投資組合的20%,比例僅次於其持有的新加坡股票佔比。

回顧以往淡馬錫對中國銀行股的收購。2011年,美國銀行出售中國建設銀行股票,淡馬錫就是接手方,但2012年5月,淡馬錫出售建行股票和中國銀行股票,籌得了24.8億美元。

而在2012年4月高盛出售中國工商銀行的股份時,淡馬錫也買入了價值23億美元的工行股份。

華爾街見聞此前也對高盛清倉工行股份做了詳細報導:

高盛啟動對中國工商銀行11億美元股份的拋售,這也意味著高盛將清倉對工行的全部持股。

據IFR引述該筆交易的條款清單,高盛拋售工行股份的價格定於每股5.47港幣至5.50港幣之間,以週一工行收盤價5.64港幣來計算,高盛的售價要低3%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80

FT:淡馬錫、中石化競購西班牙最大天然氣公司股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883

知情者向金融時報透露,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控股(Temasek,淡馬錫)與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今夏過後各自與西班牙最大的石油企業Repsol接洽,均有意收購Repsol持有的47億歐元西班牙最大天然氣公司Gas Natural股份。

Repsol持有30%的Gas Natural股份,Repsol管理層希望出售其中的25%。

淡馬錫與中石化都同Repsol有業務往來,被西班牙政府視為Gas Nature的穩定長期投資者,都是這次收購的有力競爭對手。

今年3月,淡馬錫以10億歐元購買Repsol5%的股份,現持股比例6.3%,為該公司第四大股東。
中石化與Repsol成立了估值178億美元的合資企業,2010年以71億美元認購Repsol旗下巴西公司40%的股份,合作開發巴西油田。

消息人士今年9月稱,Gas Nature最大股東、持股34%的西班牙儲蓄銀行La Caixa認可Repsol出售持股,認為任何這類交易都有利於該行拋售其持有的小部分Gas Nature股票。

Repsol去年7月表示,考慮將液化天然氣(LNG)業務出售給荷蘭皇家殼牌集團(Royal Dutch Shell),如敲定協議應於今年完成交易。但最終Repsol沒能做出決定,其他收購方表達了競購意向。

金融時報報導稱,Repsol不急於將Gas Nature的股份出手,預計這次交易的最終售價將很有吸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65

淡馬錫、厚朴等五投資者收購2.13億美元蒙牛所持雅士利股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027

在雅士利乳業的母公司蒙牛乳業有限公司應港交所上市要求減持雅士利後,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控股(Temasek)、前高盛在華合夥人方風雷成立的私募基金厚朴和三位私人投資者合計收購4.7113億股雅士利股份。

投資方此次收購單價為每股3.5港元,交易規模16.5億港元,約合2.13億美元。

今年6月,蒙牛發出要約,以每股3.5港元收購雅士利全部股權,涉及資金124.6億港元,為近年罕見的大規模國內乳業併購交易。

8月初完成併購後,蒙牛面臨著新問題。

當時蒙牛僅接納89.82%的雅士利股份,但港交所規定,必須達到90%的比例才能進行「強制收購」(compulsory acquisition),也才能讓雅士利退市。

這意味著蒙牛必須拋售其持有的雅士利股份,繼續讓雅士利上市。

由於港交所上市公司的最低公眾持股比例為23.42%,雅士利從8月14日起暫停交易,當月申請為期3個月豁免,以待恢復最低持股量,定於11月11日復牌。

蒙牛11月11日正式公佈,決定以每股3.5港元出售雅士利股權4.7113億股。

蒙牛始建於1999年8月,2009年7月,中糧集團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去年因「毒牛奶」事件影響,蒙牛聲譽受損,中糧選擇增持220萬股力挺蒙牛。

今年完成雅士利併購後,業內認為,雅士利的奶粉業務會極大彌補蒙牛的短板,但蒙牛需要解決整合併購資產的難題。

蒙牛乳業總裁孫伊萍曾表示,併購雅士利後,將保留雅士利的獨立運營平台,保持其經營奶粉業務專業公司的地位。

以下可見南方日報整理的去年蒙牛與雅士利相關財務數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32

中國老朋友擁抱中概股 淡馬錫吃進京東、獵豹移動股票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809

二季度,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調整了對亞洲的投資策略,多元化除亞洲銀行之外的投資,購入在美上市的中國科技類和消費類企業股票。(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各大機構投資者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最新13F文件顯示,截止6月30日,淡馬錫購入中國第二大電子商務集團京東的602139份美國存托憑證(ADR),市值約為1720萬美元。京東於今年5月在美上市。

同時,淡馬錫還增持了603764份獵豹移動的存托憑證,市值達1280萬美元。獵豹移動在今年3月被拆分更名前為金山網絡,並於5月在紐交所上市。截止6月底,獵豹移動股價累計漲幅超50%。

不僅如此,淡馬錫還投資了中國第一大電子商務集團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已提交在美上市申請,預計融資金額將高達200億美元,有可能成為美國金融史上規模最大的IPO。

盡管淡馬錫正試圖多元化亞洲投資策略,但若以市值為標準,名列該公司前六大持倉頭寸的公司股票中,有兩家都是中國的銀行。目前,淡馬錫持有中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多家中國的銀行股份。總市值約為200億美元。不僅如此,彭博新聞社報道稱,淡馬錫是中國大型銀行的最大外國投資商。

此外,淡馬錫還在今年和去年分批購入了一些消費類相關公司股票。

淡馬錫是新加坡第九大國家投資基金,資產規模為1770億美元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93

一個錯誤 陸主權基金績效勝淡馬錫

2014-09-08  TCW
 
 

 

儘管中國與美國在經濟和政治版圖上,不斷互相叫囂,甚至祭出反壟斷和反傾銷來制裁彼此企業,但講到投資上,中國可是看得很清楚,壓寶美國絕對是正確的主軸。

因為去年中國上海股市下跌將近七%,但成立不到十年的中國主權基金——中國投資公司(以下簡稱中投),在近期公布的二○一三年投資業績,年度報酬率達九.三三%。

好績效的關鍵就在於中投投資組合中,美股占比高達四六.一%,美國股市從去年至今續創新高,拉抬中投投資績效。但中投壓寶美國並非有什麼特殊觀點,事實上,起源還是一個錯誤的開始。這要從中投創辦歷史說起。

中投曾被美國拖累金融海嘯落底,去年起回沖

二○○七年五月,尚在籌備中的中投,以每股二十九.六美元高價,認購了美國規模最大的私募基金——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約一億股的股份,總耗資三十億美元。沒想到,這筆交易後半年,就碰上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及之後的金融海嘯,在過去的七年間,黑石集團股價,最低時曾跌到每股三.五五美元,使得中投帳面虧損高達二十七億美元。

除了黑石,中投當時在二○○七年十二月十九日,也同樣購買了美國摩根士丹利公司五十六億美元的可轉債,換算後,占摩根士丹利當時股本近一成。兩年後,中投再次購入摩根士丹利十二億美元普通股,總計持有一億五千萬股摩根士丹利股票,投資成本約為每股三十二美元。

摩根士丹利也因金融海嘯,在二○○八年十月股價一度跌到不到七元,即便到二○一二年,美股已經大多頭四年,該公司股價連二十美元都不到,一直到今年八月才站穩三十二元大關,也終於讓中投住了多年的「兩大套房」解套。

中投績效轉好,最高興的應該是中投的領導階層。

當初中投的資金幾乎都是跟投資人借的。二○○七年九月,中國財政部用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注資兩千億美元成立中投,其中約九百億美元,用於匯金的投資(主要投資中國官股銀行),其餘一千一百億美元,用於海外投資。

根據中國財政部資料顯示,這些國債平均利息高達四.五%,而中投成立至今的累計報酬率,則為五.七%,終於讓帳面表現由紅轉黑,官位應該可以保住。

淡馬錫輸在重壓亞洲中澳表現差,報酬率僅1.5%

對比之下,另一家成立四十年的老牌主權基金績優生淡馬錫,去年成績單可就差強人意,報酬率只有一.五%。

主要原因在於淡馬錫布局美國部位相對較小,資金幾乎都壓寶亞洲,占其投資組合比重高達四一%(不含新加坡),其中光是中國就占了二五%,紐澳占了一○%。沒想到,這些國家在過去一年,股市和經濟表現不佳,拖累績效。

面對這麼差的投資績效,讓淡馬錫高層繃緊神經,為了矯正過度偏重亞洲的問題,淡馬錫在年報上揭露,已經在今年三月和六月分別在倫敦和紐約設點,專門研究歐洲與美國企業。

不過持平來說,這一切跟淡馬錫的成立宗旨有關,淡馬錫當初的定位,就是以新加坡政府的戰略武器為出發點,除了公開市場買賣可交易的債券和股票外,還著重在亞洲布局具有策略性的產業,特別是崛起的中國。

即便績效不好,根據美國證管會資料顯示,淡馬錫在最近的布局中,也投資中國赴美掛牌的第二大電子商務網站京東,和安全軟體製造商獵豹移動。

根據彭博社分析,這兩筆交易,可能與中國網路交易龍頭阿里巴巴即將上市、可望帶動中國網路相關股票本益比有關,也顯示淡馬錫開始將布局標的從金融股,轉向消費導向企業,畢竟淡馬錫手中前六大全球投資就有兩個是中國的銀行股,而目前,中國金融體系仍舊存在不少倒債風險。

事實上長期來看,也真的不須對淡馬錫過度憂心,畢竟淡馬錫十年期股東總回報率為九%(以新加坡幣計算),且自成立以來的股東總回報率,也達一六%。這份成績單不僅長期超越新加坡通膨,也比全球最大的主權基金挪威養老基金報酬率,要高出一倍以上,因此要說淡馬錫廉頗老矣也還太早。

從目前數據來看,美國經濟的確優於其他主要經濟體,更可能在明年展開升息循環;加上地緣政治風險,美元仍是多數避險資產首選,淡馬錫此時調整對美國的布局,為時不算太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67

滴滴打車獲超7億美元融資,淡馬錫DST騰訊投資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9/148264.html

    12月9日,滴滴打車宣布獲得新一輪超7億美元融資。本輪投資由國際知名投資機構淡馬錫、以及國際投資集團DST、中國互聯網企業騰訊主導投資。
 
\

淡馬錫在中國的投資雖然持續增加,但資產占比卻在下降。報告顯示,集團價值2420億新元的投資組合當中,新加坡資產所占比重最大,從一年前的28%上升至29%。中國資產仍然排在第二,但占比從27%下跌至25%。美國資產排名第三,占10%。

過去一個財年,淡馬錫也在調整投資組合,比如增加了對不少互聯網企業的投資。其中,包括中國國內幾個火熱的平臺:電子商務物流平臺菜鳥、滴滴出行、美團—點評。此外還有全球旅遊住宿網絡平臺Airbnb。今年6月,淡馬錫繼續對阿里巴巴增投5億美元。

“淡馬錫模式”不適合現階段的中國

近年來,國內關於學習借鑒新加坡“淡馬錫模式”的呼聲不斷高漲,甚至有些人把“淡馬錫模式”當作中國國企改革的“靈丹妙藥”。

新加坡財政部對淡馬錫擁有100%的股權。它自1974年成立以來的股東總回報率達16%,創造了“全球國有企業贏利神話”。

“淡馬錫模式”的特點是政企分開、市場化運營和董事會制度。政府控制國有資本,但不直接管理企業,完全市場化,不搞特殊化,在微觀運作中尊重市場規律。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淡馬錫模式”是一種市場精神,政企分離是該模式的核心。政企分離也是中國國企改革的目標之一,但這並不意味著“淡馬錫模式”在中國行得通。

李錦認為,新加坡的國情與中國非常不同。新加坡面積小,市場單一,而中國國有資產規模龐大,國情複雜。在中國國企中,經營權和所有權尚未分開,一股獨大、一權獨大的局面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缺乏“淡馬錫模式”得以實施的基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國企研究室主任項安波也表示,“淡馬錫模式”不適合中國的發展階段和國情,目前無法照搬或采用。新加坡的國情、地理條件、市場化程度、政府管理的理念與體制、企業治理結構與運行環境等很多方面與中國存在很大的差異。

項安波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中國在能力和體制方面都不具備采用“淡馬錫模式”的條件。國企“管資本”的能力還比較弱,缺乏高素質而行之有效的管理隊伍,政府和企業無法完全分開,國企的市場化程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學習借鑒“管資本”經驗

李錦表示,“淡馬錫模式”中也有一些值得中國參考和借鑒的經驗。本輪國企改革中,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一直是被反複強調的重點,從“管資產”到“管資本”是最有可能給國有企業帶來真正變化的改革方式,也是“淡馬錫模式”的基礎。

項安波認為,“淡馬錫模式”中,良性的政企關系、規範的董事會制度、國際化的經營團隊和全球性的業務戰略,都是值得中國學習的。

“淡馬錫模式”是一種實用的國資國企改革方式,基礎是政企分開。其核心經驗是較好理順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服務與引導作用。

新加坡政府對淡馬錫做到了完全的放管結合,以出資人的角色確保其為國家戰略服務,但又不把它變成政府的附屬物。淡馬錫在投資運營中不享受任何的優待或者保護,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內市場上,都與其他性質的企業平等競爭。

在企業內部管理機制上,淡馬錫建立了以董事會為核心的管理體制和高度市場化的人才選聘機制。董事會的建立劃清了政府與淡馬錫、淡馬錫與被投資企業之間的邊界,雖然新加坡政府對淡馬錫100%控股,但其董事會制度有效阻斷了政府幹預。

項安波表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也應該發揮政府與企業之間“防火墻”的作用。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作為隔離層實現政企分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董事會作為防火墻實現政資分開,行政委托關系到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為止,以下就是完全市場化的委托代理關系。

此外,項安波還認為,要提高國有資本的流動性和公共屬性,使資本有進有退,更頻繁地流動起來。國有資本也應向民生領域傾斜,國有資本的收益應讓老百姓更有感知和獲得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