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流通量低於25%的情況-明發集團(846)


今日有位網友「小學生」來問了一個流通量少於25%的上市公司的問題,現列出問題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12605


湯老師,

有一財技問題想請教, 明天上市的明發集團, 為何大股東可持貨85%, 街貨隻得15%. 上市規則不是規定公眾要持股25%嗎?

先謝謝.


greatsoup:


根據上市規則8.08(1)條稱,關於上市流通量的條例如下:


(a) 無論何時,發行人已發行股本總額必須至少有25%由公眾人士持有。


(b) 對於那些擁有一類或以上證券(除了正申請上市的證券類別外也擁有其他類別的證券)的發行人,其上市時由公眾人士持有(在所有受監管市場(包括本交易所)上市)的證券總數,必須佔發行人已發行股本總額至少25%。然而,正申請上市的證券類別,則不得少於發行人已發行股本總額的15%,而其上市時的預期市值也不得少於5,000 萬港元。


附註: (1) 發行人應注意,無論何時,證券均須有某一指定的最低百分比由公眾人士持有。如由公眾人士持有的百分比跌至低於最低限額,則本交易所有權將該證券停牌,直至發行人已採取適當的步驟,以恢復須由公眾人士持有的最低百分比為止。


就此而言,如公眾持股量降至15%以下(如發行人已獲得《上市規則》第8.08(1)(d) 條下的公眾持股量豁免,則有關百分比為10%),則本交易所一般會要求發行人的證券停牌。


....

(d) 如發行人預期在上市時的市值逾100億港元,另外本交易所亦確信該等證券的數量,以及其持有權的分佈情況,仍能使有關市場正常運作,則本交易所可酌情接納介乎15%至25%之間的一個較低的百分比,條件是發行人須於其首次上市文件中適當披露其獲准遵守的較低公眾持股量百分比,並於上市後的每份年報中連續確認其公眾持股量符合規定(參閱《上市規則》第13.35條)。此外,任何擬在香港及香港以外地區市場同時推出的證券,一般須有充份數量(事前須與本交易所議定)在香港發售


附註: 經修訂的介乎15%及25%之間的較低公眾持股量百分比沒有追溯效力;2004 年3 月31 日之前已有的安排不會藉此作出修訂。


即是說,在一般情況下,流通股數一般都要超過股本的25%。但是,如果你的股票在其他地方已經上市,在香港流通市值不得少於5,000萬,但流通股數佔股本低至15%。


另外,如果市值超過100億,交易所可以接納流通股數佔總股本低於25%,最低可至15%。


股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4/00846_667206/C119.pdf


招股價: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12/00846_672963/C102.PDF


在明發(846)的例子中,股本是60億股,最後發行價是2.39元,市值即143.4億元,故此符合超過100億的要求,所以公眾持股量可低至15%。


雖減價才能成功上市,但由於這隻股貨源較少,如無不可預見情況,故此未來股價或會向好。但炒高後,在禁售期後,或會再次集資,以解其對資金的需求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09

流通量低於25%的情況(2)-環科國際(657)


(1)


今日有位網友iniesta問環科國際(657,前潮州城),為何公眾持股量少於25%,仍可繼續交易。


經查,現時大股東持有75.02%股權,部分是認股權,所以導致數字有少許出入,但流通量確是不足25%是事實,故此為甚麼仍可繼續交易?

名稱 持有權益的股份數目(請參閱上述*註解) 佔巳發行股本之百分比(%) (請參閱上述*註解) 最後申報有關通知之日期 (日/月/年)
鄭合輝 1,461,786,376(L)
75.37(L)
19/01/2010
鄭郭君玉 1,461,786,376(L)
75.37(L)
19/01/2010
鄭白明 1,454,886,376(L)
75.02(L)
19/01/2010
鄭白敏 1,454,886,376(L)
75.02(L)
19/01/2010

(2)


關於這個問題,我早期答過一部分: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2609


根據上市規則8.08(1)條稱,關於上市流通量的條例如下:


(a) 無論何時,發行人已發行股本總額必須至少有25%由公眾人士持有。


(b) 對於那些擁有一類或以上證券(除了正申請上市的證券類別外也擁有其他類別的證券)的發行人,其上市時由公眾人士持有(在所有受監管市場(包括本交易所)上市)的證券總數,必須佔發行人已發行股本總額至少25%。然而,正申請上市的證券類別,則不得少於發行人已發行股本總額的15%,而其上市時的預期市值也不得少於5,000 萬港元。


附註: (1) 發行人應注意,無論何時,證券均須有某一指定的最低百分比由公眾人士持有。如由公眾人士持有的百分比跌至低於最低限額,則本交易所有權將該證券停牌,直至發行人已採取適當的步驟,以恢復須由公眾人士持有的最低百分比為止。


就此而言,如公眾持股量降至15%以下(如發行人已獲得《上市規則》第8.08(1)(d) 條下的公眾持股量豁免,則有關百分比為10%),則本交易所一般會要求發行人的證券停牌。


....

(d) 如發行人預期在上市時的市值逾100億港元,另外本交易所亦確信該等證券的數量,以及其持有權的分佈情況,仍能使有關市場正常運作,則本交易所可酌情接納介乎15%至25%之間的一個較低的百分比,條件是發行人須於其首次上市文件中適當披露其獲準遵守的較低公眾持股量百分比,並於上市後的每份年報中連續確認其公眾持股量符合規定(參閱《上市規則》第13.35條)。此外,任何擬在香港及香港以外地區市場同時推出的證券,一般須有充份數量(事前須與本交易所議定)在香港發售


附註: 經修訂的介乎15%及25%之間的較低公眾持股量百分比沒有追溯效力;2004 年3 月31 日之前已有的安排不會藉此作出修訂。


即是說,在一般情況下,流通股數一般都要超過股本的25%。但是,如果你的股票在其他地方已經上市,在香港流通市值不得少於5,000萬,但流通股數佔股本低至15%。


另外,如果市值超過100億,交易所可以接納流通股數佔總股本低於25%,最低可至15%。


(3)


至於今日,我會談談另一情況,在上市規則13.32(4)條,有以下的描述:


http://www.hkex.com.hk/rule/listrules/Chapter_13_tc.pdf


(4) 如有關百分比已跌至低於指定的最低水平,但本交易所信納有關證券仍有一個公開市場,以及有下列其中一種情況,則本交易所可不用將發行人的證券停牌:


(a) 有關百分比達不到指定的水平,純粹是由於一名人士增持或新收購有關的上市證券所致,而此名人士本身原是(或由於該收購而成為)關連人士;


此名人士之所以是或成為關連人士,只是由於他是發行人及╱或其任何附屬公司的主要股東而已。


這主要股東不得是發行人的控股股東或單一最大股東,亦必須獨立於發行人、發行人的董事及其他主要股東,也不得是發行人的董事。


如此主要股東在發行人董事會中有任何代表,其必須證明有關代表屬於非執行性質。一般而言,本交易所會預期這條文只適用於那些持有廣泛投資項目(除有關的上市證券之外)的機構投資者所持有的其他上市證券;


那些曾於發行人上市前及╱或上市後參與其管理的風險資本基金,其所持有的上市證券則不符合資格。


發行人有責任向本交易所提供足夠資料,以證明該主要股東的獨立性,並在獲悉任何會影響其獨立性的變化情況時,盡快通知本交易所;


(b) 由發行人及控股股東或單一最大股東向本交易所作出承諾,表示將於本交易所可以接受的期間內採取適當的步驟,以確保可恢復須由公眾人士持有的最低百分比。



即是說,如果市值少於100億的話,如果有一位小股東增持股權,導致流通量少於 25%,或是因大股東使有確當步驟把股權減持,導致流通量最終高於25%的話,也可以不用停牌,至於環科國際的情況,則因為大股東供股1供3,並包銷的關 係,使持股量多於75%,但公陸在供股公告表明: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12/LTN20090812422_C.pdf


根據包銷協議,金旭證券已經向本公司承諾:
(i) 其將於配發及發行發售股份前盡合理的努力去安排獨立第三者分包銷金旭證券所包銷數目之發售股份,以致於緊隨公開發售完成後,金旭證券將不會成為本公司之主要股東;及


(ii) 倘若金旭證券於緊隨公開發售完成後成為本公司之主要股東,以致本公司未能符合上市規則第13.32(1)條之最低公眾持股量規定,則金旭證券將於切實可行情況下盡合理的努力去安排向獨立第三者配售有關數目之股份,以使本公司能符合上市規則第13.32(1)條之最低公眾持股量規定。


所以符合(b)條規定,故此仍可繼續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1

台灣流通業教父的三十四年職場心法 統一超商徐重仁:再困難,也不讓夢想熄火!

2011-9-12  TWM




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接受本刊專 訪,暢談他的職場心法。

自三十多年前,徐重仁在日本接觸到「7-ELEVEn」後,就此改變了他的人生,甚至掀起了台灣產業革命旋風,博得 「台灣流通業教父」美名。

但光環背後,卻是他對夢想的堅持與執著。

撰文‧林讓均

一九七六年,一 位在東京早稻田大學念書的台灣留學生,每天都到住處附近新開的便利商店轉一圈,他東看西看,甚至一待幾個小時,店老闆打量著這位每天報到的年輕人,內心思 忖著「他到底要做什麼?」

談職涯

有些人為錢工作,我是為理想而工作年輕人無視老闆探詢的眼神,完全被明亮的店鋪及現代化氣氛 吸引,眼中散發出興奮的光芒。每回離去之前,他總不自覺仰望大大的「7-ELEVEn」招牌,這個年輕人心中暗自許諾:「將來一定要在台灣開出這樣的一家 店。」「要在台灣開7-ELEVEn」的種子在年輕人心田滋長,日後發展超乎他的想像。三十五年後,種子不僅早已長成大樹,還綠蔭成林,他也成為擁有四七 七八家分店,台灣最大連鎖便利商店的總經理。此外,更陸續引進星巴克、統一多拿滋、無印良品等三十九個品牌,形成勢力龐大的四十九家子公司通路集團。去年 統一超商集團合併營收約一七○億元,今年僅統一超商本身上半年EPS就達三.五一元,徹底顛覆台灣通路產業。

當年駐足日本7-ELEVEn 店前的二十八歲年輕人,就是今年六十三歲的台灣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談到年輕時的故事,他略微激動的語氣與神采,仍讓我們感受到當年他對夢想的憧憬。

徐 重仁逢甲大學企管系畢業後,到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商學研究所,主攻「流通經濟」,一待五年。一九七七年回台後,他與統一集團董事長高清愿見面,當時習慣遞 菸請客人,「高老闆一見我,笑盈盈地拿菸請我,讓我嚇一跳,沒想到他這麼親切。」老實的徐重仁,也沒想到推辭,就在高清愿面前吞雲吐霧起來。

談 到這場人生中唯一一場面試,已經戒菸的徐重仁露出靦腆笑容,在約五分鐘的面試中,高清愿對他說:「你學這個流通經濟很難得,應該來統一,才有機會貢獻社 會!」徐重仁被高清愿的風範打動,當下就答應,連薪水都沒談。多年後,徐重仁的太太才告訴他,當時一個月九千元的薪水根本不夠用,她每個月都得向親友借三 千元應急。

「工作的意義有很多種,有些人為錢工作,有些人為理想而工作,我就是屬於後者!」雖然物質生活不充裕,徐重仁卻覺得愈來愈靠近夢 想,因為進入統一企業兩年後,七九年,統一取得「7-ELEVEn」授權,在新店開了第一家店。

當時,公司認為「統一」名氣大,反而沒人知 道「7-ELEVEn」,所以決定使用「統一超級商店」招牌,但當年在日本看見「7-ELEVEn」的悸動,讓徐重仁不斷爭取,最後決定同時打上。「統一 超級商店7-ELEVEn」順利開店,但徐重仁的挑戰才剛開始。

展店初期,徐重仁與同事常忙到睡在店裡,白天又騎著摩托車找店面,但拚命卻 改變不了虧錢的事實。連虧了兩年之後,原本為開超商而成立的「統一超商公司」,悄悄併入統一企業成了「超商部」,身為超商第一號員工的徐重仁,也被轉調 「統一麵包」。

談挫折

「登山哲學」大成就由小成功累積而成回顧三十四年職涯,徐重仁調到統一麵包的那段時間, 是他大挫敗的時期,當時他雖然離開一手創立的超商,卻每每在集團跨部門會議中聽到超商又如何虧錢後深感憂心,一心醞釀回鍋的念頭。

調職的那 一年半,並未擊倒徐重仁,他人不在超商部,卻心繫超商業務,他日夜思考,擬定改革方案,包括將店鋪從社區內移到大馬路,以及去蕪存菁的砍店策略等作法。

超 商成立五年後業績仍沒起色,統一集團最後決定忍痛退場。徐重仁得知後,焦急透過當時長官傳達想回超商部門。公司決定給這小夥子一次機會,讓他放手一搏。

當 時,旁人認為他是「跳火坑」,但只有徐重仁清楚,再困難,他也不能讓心中二十八歲的夢想熄滅!他總覺得「美國能、日本能,沒理由台灣不能!既然超商的商業 模式是對的,對的事情就要堅持下去!」徐重仁以破釜沉舟的決心,讓第七年展到一百店的統一超商終於轉虧為盈。「當初,我們不斷摸索調整,直到引進思樂冰大 賣,幫我們黏住年輕族群,統一超商才站穩腳步。」這個影響統一超商命運的商品一度停賣,五年前在徐重仁建議下,再度重回統一超商賣場。

這段 職涯上的曲折,也讓徐重仁有了一套「登山哲學」。「如果你想登上喜馬拉雅山,但你在有這個能力之前,要先登玉山、累積實力!」徐重仁說,大成就是由小成功 累積而成的,而在這過程中,有時候會原地繞路,甚至是退步,但只要方向正確,總會到達目的地。

統一超商花了二十年,在九九年達成二千店規 模,之後迅速壯大到四七七八店。其間更陸續引入各種消費品牌,橫跨餐飲、流通、健康、資通訊等幾大領域,建立了員工人數多達二.六萬人的「統一超商流通次 集團」王國。

「這麼大的王國,應該很難管理,但統一超商流通次集團卻沒有太多內鬥,事業體之間也互相支援,形成一個利他型組織,這或許跟徐 總所提倡『把公司當家庭』的觀念有關!」台灣連鎖加盟協會祕書長洪雅齡說。

徐重仁則表示:「高老闆有好幾百家公司,曾說過『多子多勞』,意 思是太多小孩很難管理。所以他認為道德比才能重要,只有把事情交給自己放心的人做,才能無後顧之憂!」高清愿用人哲學,也深深影響徐重仁,就是要「選才適 任」。

但有趣的是,徐重仁選派人才,憑的不是學、經歷,而是對這個人獨到的觀察與感覺。

「這就是『舉重理論』啊!一個人能夠 擔一百斤的時候,你就給他加到一百一十斤,慢慢加上去,他總有一天可以擔到一千斤的!」四年前,徐重仁告知統一速達宅急便總經理黃千里,希望他接任中國總 經理,黃千里以家庭因素推辭,徐重仁一年後重提,並且解釋為什麼非他不可,說服了黃千里。

談管理

就像放風箏, 要懂得收,更要懂得放統一超商次集團在中國的發展,在黃千里帶領下上軌道,例如二○○九年才進入的上海統一超商,今年將突破百店,而量販系統的統一優瑪特 也轉虧為盈,可見徐重仁識才之明。

「統一佳佳」總經理賴美絨是集團內年資二十年以上的女性主管。賴美絨記得,五年前被通知接任統一佳佳營運 長時,覺得自己不熟健身產業,心中百般不願意。但當徐重仁找她談這個人事案時,一句「交給你,我就放心了!」這八字箴言當場把賴美絨心中的那個「不」字, 掩蓋得銷聲匿跡。

「我們都信任徐總,總覺得他比我們自己都還要了解我們!」賴美絨說,徐重仁帶兵雖然要求嚴格,但卻從不疾言厲色,總是充分 尊重與授權。

這是徐重仁獨到的「收放哲學」。「管理」對他來說,就好像放風箏一樣,要懂得收,更要懂得放,而他手中的那條線,就是每位子公 司總經理要寫給他的「周報」。他會透過周報來盯數字、談策略,並視情況必要,向每位總經理面授經營之道。

徐重仁的長子徐安昇曾任PLAZA 營運長,一○年自己創業,成立手工麵店「麻膳堂」。徐重仁不干涉兒子的事業,只在開幕前去過一次,提醒兒子「記得放招牌」。徐安昇創業的成績不俗,麻膳堂 至今排隊人潮不斷。

話鋒一轉,徐重仁感性地說,這三十四年來他因忙於工作,「簡直就不知道兩個兒子是怎麼長大的!」但令他欣慰的是,他不只 圓了二十八歲的夢想,還培養出一支足以改變台灣人生活樣貌的黃金團隊。

「精采影音內容請上《今周刊》官網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徐重仁

出生:1948年

現 任:統一超商總經理、統一超商流通次集團多家關係企業董事長經歷:台灣連鎖加盟協會理事長、統一麵包襄理、統一超商部課長學歷: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研究 所、逢甲企管系

徐重仁的智慧告白

——創業建議

想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不要隨波逐流

找 到差異化的商業模式

培養出一個好的工作團隊

避免暴起暴落的悲劇,必須持續學習遇到困難,一定要堅持不懈

—— 職場心法

對的事情就要堅持下去

秉持夢想初衷,才能愈挫愈勇低潮時不氣餒,冷靜想解方只要方向正確,就算繞路也 會到達目的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19

欣康祺集資「拍案驚奇」:把醫藥流通做成金融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16/zMMDcyXzQwOTkzMQ.html

3月15日,新華製藥(000756)披露,公司大客戶之一山東濟南欣康祺醫藥公司經營異常,資金鏈斷裂,可能導致新華製藥重大損失。

欣康祺是新華製藥的主要下游批發企業。2010年欣康祺銷售新華製藥產品1.1億元,佔當年公司營業收入的4.22%;2011年上半年欣康祺的銷售額也達1999萬元。而據新華製藥披露,截至3月15日,欣康祺共欠新華製藥6073萬元貨款。

不止新華製藥一家,目前僅通過法律手段起訴欣康祺的,就包括山東威高(8199.HK)、陝西醫藥控股集團旗下的派昂醫藥等多家企業。另外,歷史財務數據顯示,東阿阿膠、云南白藥、九州通等上市公司也與其有往來。

欣康祺的山窮水盡源自於它所捲入的非法集資案,所有涉及公司都將面臨貨款無法收回的損失。

以2.5%-4%月息為誘餌

2012年1月31日,有人開始在濟南欣康祺公司門前聚集,要求查辦該公司非法集資、卷錢逃跑一案。有受害人稱:「2011年9月開始,欣康祺無法以承諾的月利3%還款付息,公司負責人不知去向,共向1700餘人集資。」

2012年2月29日上午,山東省公安廳召開專題發佈會,正式宣佈了欣康祺非法集資案的情況。在2011年山東省處理的87起非法集資案件中,欣康祺案涉案金額10億元,案值僅次於齊能化工非法集資案,列第二位。

官方稱,欣康祺總經理徐新國等人以公司名義,以與銀行合作開立銀行承兌匯票需要保證金為由,以2.5%-4%的月息為誘餌,非法吸收公眾資金近10億元。目前徐新國等4名主要嫌疑人已經潛逃。

欣康祺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是濟南市首批獲得醫藥流通GSP認證的企業。公司主要負責人包括徐新國、崔寶紅、徐國營、李建偉、徐驍等。2008年銷售額為5.4億元。

瞭解欣康祺底細的人並不多,這個公司最著名的一次出場,是2011年4月。當時仍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江波製藥(JGBO)宣佈,意向性收購欣康祺100%的股權。但這筆收購尚未完成,江波製藥就退市了。

江波製藥市場部人士介紹:「江波向欣康祺供過貨,僅此而已。目前我們已經退市,沒有信息披露的義務了。」當時江波製藥披露信息顯示,2010年欣康祺銷售收入為1.8億美元,淨利潤440萬美元。這一銷售額在2010年醫藥商業百強榜中可列入70位,其實力可見一斑。

欣康祺的業務模式並不複雜,一家與其有業務的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他們的終端資源比較好,也做一些轉批的工作,所以和很多企業都有往來。」

九州通2011年中報顯示,欣康祺為其第二大下遊客戶,銷售收入為4922萬元。東阿阿膠2010年中報也顯示,欣康祺作為其下遊客戶,共欠賬款248萬元,東阿阿膠當期計提了5%的壞賬準備。

醫藥銷售佔款嚴重

很多與其做過生意的企業說出了一些細節。

作為一家批發企業,「欣康祺把醫藥流通當成金融來做了」,上述公司內部人士介紹,「他們的模式是向上游賒貨,賣給下游時則要求現款支付。」

由於醫藥銷售涉及醫保結算等很多環節,回款週期較長,各環節佔款現象十分嚴重。大約在2009年前後,欣康祺總經理徐新國發現這一問題可以為己所用,便開始了銀行承兌匯票的操作。

「欣康祺向下游供貨的價格,通常比其拿貨時要低3%-5%,下游企業因為有利可圖,一般會同意現款拿貨。這樣欣康祺就能積累大量的現金流,憑藉現金,它只要向銀行支付少量保證金,就可以開出大量的承兌匯票來。」上述人士介紹。

通過這一操作,欣康祺獲得了大量現金。北京未名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張洪明認為:「單純的拿下游貨款支付給上游,是正常的商業行為。欣康祺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其手中大量的資金被挪作他用,試圖以投資回報彌補上下游價差。但在投資不利的情況下,導致矛盾激化。」

有消息稱,徐新國將這些現金投入了期貨市場,但在2010-2011年的行情中大量虧損,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但這一信息未經官方證實。上述人士稱:「欣康祺2011年的實際銷售額可能達到了20億。」

新華製藥和九州通涉及金額較大。不過九州通方面表示:「公司已經通過法律手段追回了大量貨款,實際損失只有幾百萬元。」而新華製藥則未預估實際損失額。

其 他涉及企業中,云南白藥2010年年報披露,已將欣康祺的320萬元承兌匯票背書轉讓給了第三方;東阿阿膠2009年年報也顯示,由於欣康祺120萬元承 兌匯票無法兌現,只得轉成應收賬款,並在後期進行了減值。不過東阿阿膠方面表示,與欣康祺有業務往來的山東阿華醫藥貿易公司已經於2010年轉讓給國控濟 南公司,與東阿阿膠不再有聯繫。

本報將關注該案後續衝擊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16

鋼材流通亂象:報價體系存「潛規則」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9/xONDE3XzQ1NzMxOQ.html

徐飛近來動了離職的念頭。作為一家知名鋼鐵資訊網站的報價員,他覺得自己正對所處的行業越來越失望。特別是近日公司對一起同事違規調價的事件進行處罰後,令他有一種不自覺的「角色代入」,並由此引發諸多感慨。

目前,在我國鋼材流通行業的巨大盤子背後,經數年發展衍生出不少報價機構這一服務於上下游的平台,買賣雙方以第三方基於市場行情的報價,作為彼此結算價格的參考。

但本應透明公正、給予市場客觀參照的報價體系,由於資訊內容、所涉對象,和平台自身廣告費、會員費等收入糾葛一起,卻漸成為鋼廠、貿易商、平台三方博弈的亂象舞台。

「鋼材報價時常處於鋼廠、貿易商兩方力量的夾擊中。前者希望結算日報價越高越好,後者則相反。」徐飛告訴記者,「作為報價平台,要麼打太極兩邊都不得罪,要麼幹脆以誰給的廣告費更多來做選擇。」

利益誘惑之下,又無監管之束,擁有話語權的部分網站,開始出現失真失實操作。

6月8日午後,中國鋼鐵行業鋼材價格信息最全面的門戶網站「我的鋼鐵網」,向會員客戶發出了一則調價信息:「8日盤中滬建材個別下調,免檢大螺3910-3920平,其他3900-3910平,三級3910-4040跌20,其餘平穩。」

這樣的短信是常態,作為客戶的鋼廠、貿易商等一日中多則會收到數條。但此條信息中關於三級螺紋鋼售價整體下調20元/噸的情況,卻引發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從鋼貿QQ群流出的消息顯示,此次調價是報價小組首先基於盤中市場狀況變化做出,並發出了短信通知,而後組內又有不同的意見認為,此前一天的降息消息為利好,無需降價,又通過技術部協商撤銷了已發佈的行情,但撤銷通知卻未被發送至用戶。

這樣的反覆,以及此前就存在的多次客戶投訴,使得不少用戶對「我的鋼鐵」相關行情價格的公允性產生質疑。6月15日,「我的鋼鐵網」在內部開出一張處罰通知,對普鋼部建材小組相關成員進行了扣罰獎金和通報批評。

儘管「我的鋼鐵網」順勢強調了資訊質量,以及公平公正公開原則的重要性,但此消息在圈內一經流傳,立即引發了又一場關於報價體系漏洞的討論。

有一位瞭解報價潛規則的行業人士向記者指出:「不排除存在一種可能,鋼價下調的信息,引發了鋼廠客戶的不爽快,他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結算價被調低。如果這恰恰又是報價平台的廣告客戶,那麼打個招呼撤銷調價也有可能。」

徐飛則不願意對同事遭遇和公司決定做出具體評論,但他坦承,報價受到利益相關方的支配,在圈中已成公開秘密。

按照常規操作,現有報價平台及資訊網站的信息採集方式基本相同。即報價員通過電話、短信、網絡等手段向各地鋼廠代理商進行詢價,然後將採集到的10-20個價格信息進行平均價發佈。如果是二三線較小城市,一兩個價格就成為當地鋼材價格標準,如果是大型城市,則會有較多大戶的報價供市場參考,當地貿易商與下游結算時,就採取參考價。

網站的生存方式也很簡單,提供資訊服務,收取會員費用。或通過此類服務打造公信力平台,吸引企業來投放廣告,收取廣告費。但正是這種看似無可厚非的贏利模式背後,卻隱藏著諸多玄機。

報價「潛規則」

中物聯鋼鐵物流專委會副秘書長盛志誠向記者表示:「報價本身就是採取詢價方式取得,而詢價制度的弊端是,人為因素過重,包括報價源和採集價格工作人員兩方面。」

徐飛亦稱:「這個過程中人為的因素太大了。對於採集方,你並不知道你詢價的客戶有沒有說實話,對於報價方,則必須和客戶搞好關係,也不能把價格做得太透明。」

不透明的地方,即利益滋生處。據業內人士介紹,在二三線城市,由於市場容量小,往往一兩家貿易商的報價能被平台採納,披上「公信力」的外

衣,就會成為當地主導價。對於雙方之間的默契,則通過報價時加上貿易商的利潤差來實現。即在採購價中,再計入額外費用的差價,以50-80元/噸的幅度讓利貿易商。

不過徐飛表示,這種操作手法目前只限於個別小城市,在目前如上海、南京、杭州等一線大城市「肯定不敢這樣做」。因為在貿易商集中的大城市中,貿易商的無形之手乃是一股有效操控力量。

「調價或報價,最終都牽扯到價格結算的問題。比如北方來了一批貨,到上海、南京或者杭州結算,各地的貿易商肯定希望結算日的報價是低的。而這批貨轉手時報價是高的。」徐飛說,「而為什麼大多報價網站會這麼捧貿易商,因為他們都是主要的廣告和會員客戶。這兩年的鋼貿行情差,網站收費是越來越不好收。」

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是,在採集信息、報價資訊的同時,這些報價員們身上往往還會背負著一定的廣告、會員費「考核」,且考核任務逐年上漲。而對於那些付出十幾萬、二十萬,佔據大廣告位的客戶的要求,「沒有幫到不好」,就成為客戶、報價員、網站平台之間睜隻眼閉隻眼的「灰色默契」。

「有時候遇到兩邊都投訴的,你是幫只交3000元會員費的客戶,還是幫交了幾萬廣告費的客戶?」一位報價員這樣反問。

當然,這些客戶既有貿易商,也有鋼廠,一線大城市的報價遊戲規則,就是要玩好平衡術。「比如一天價格可以調20,我調10元,上下兩邊都不得罪。或者尋求錯開,前一日鋼廠結算了報價高一些,後一日貿易商結算了調低一些。兩邊都幫,兩邊也都互相理解。」

「說難聽點,表面是以資訊為主,行情作準,但其實很多時候的報價都是浮云。」徐飛感嘆。

行業改革之需

上述行業人士還透露,近年報價系統開始流行的新招,是允許一些新興鋼廠的新產品,被列入主流報價單,並且在報價上力求與主流價一致,以此達到品牌廣告的效果。而入單的代價,當然是以廣告、會員、贊助的形式。

徐飛認為,沒有良好有效的監督,是現行報價體系的重大缺失之一。在很多報價平台內部,只要求按數目打滿諮詢電話、客戶沒有投訴就行,其它並無特殊監管措施。

一位曾經吃過「調價」虧的貿易商給記者講述了一次遭遇。數年前,其公司曾通過報價平台,約定以具體某一天的上海某軋鋼廠的報價結算,到了結算日,後者報價比日常高出20-30元/噸。

「以一個月1萬噸計,二三十萬就沒了,如果每個月都找個下家這樣處理,一年幾百萬也就到手了。」由於看不過這一投機取巧,該貿易商再也沒有和對方有過代理業務。

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家從去年開始已不存在的軋鋼廠,如今仍出現在報價平台的報價單中,以便利益方按自己所需擬定價格。而報價平台上掛著名卻「買不到貨」的廠商還不止這一家。

對此亂象,儘管身處其中的鋼廠、貿易商、平台都心知肚明,也都有所抱怨,但在採訪過程中,大多人卻並不願多言。一位曾經從事報價員的人士向記者分析表示:「全上海貿易商差不多都知道報價體系的問題,意見也不是一般大,但是大家寧可在私下指責,也不會公開表態。」

「你是報價員,我是客戶,如果我反映了真實情況,下次讓你照顧我一下,你就不會了。而價格公平之後,其實對我也沒有任何好處,那我為何不如亂中取自己的利益?」她說。

關於行業的改革之道,盛志誠分析認為:「建議設立檢測監督機制的同時,這個時期力推交易價格機制已經勢在必行。就好比證券、期貨等,現貨交易機制下的定價原理,一是要充分考慮報的這個價格能不能買得到貨,二是這個價格是不是能代表市場主流成交價格。」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徐飛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46

一堂分享三十五年職場閱歷的人生課 流通教父徐重仁的顧客幸福感商場學

2012-11-12  TWM
 
 

 

便利商店包山包海的服務,早已滲透你我生活,其中7-ELEVEn超商市占達五成,創造今日榮景的背後推手、統一超商前總經理徐重仁,日前於「政大企管CEO 論壇」上,與青年學子分享三十五年商場經歷,他有什麼獨門心法?

撰文‧陳彥廷

「讓顧客開心是經營事業最重要的基礎。如果引進一個新事業可以帶給顧客幸福,這個事業一定賺錢!」就是這樣的信念,讓統一超商的背後推手徐重仁堅持三十五載,打造7-ELEVEn成為國人在街頭巷尾、幾步路就到達的生活站。

現今全台共有逾九千家連鎖便利商店,其中光是7-ELEVEn超商就超過四千八百家,占了約五成。7-ELEVEn包山包海的服務令人眼花撩亂,早已不知不覺滲透國人生活,甚至改變了你我的生活形式。徐重仁開玩笑說:「有些人告訴我,沒有國家沒關係,但是不能沒有7-ELEVEn。」十月三十一日由政治大學企管系主辦、《今周刊》協辦的「政大企管CEO論壇」當中,在業界素有「流通教父」之稱的CDRI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統一超商前總經理徐重仁,與青年學子分享7-ELEVEn的成功經營之道。

融入顧客情境 洞察需求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即使今日看來成就輝煌,7-ELEVEn也經歷過一段篳路藍縷的時期。

早在一九七七年,徐重仁從日本留學歸國加入統一集團,由於在日本嗅到連鎖便利商店的商機,便著手規畫將7-ELEVEn引進台灣。然而草創之初,卻連續虧損了七年,公司面臨解散之際,徐重仁一度被調到中壢的麵包工廠學做麵包。他回憶:「那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利用那段時間不斷反省,7-ELEVEn在美國可以成功、日本也表現得不錯,為什麼在台灣做不起來?」後來董事會決議停掉7-ELEVEn,不服輸的徐重仁自告奮勇接下這個燙手山芋。接手第一件事,便是盤點僅剩七十五家超商的財務狀況,並當機立斷關閉虧損嚴重的四十五家。

隔年徐重仁重新積極展店,將原先巷弄中的店面拉到顯眼的十字路口及三角窗,並與可口可樂公司合作,引入「思樂冰」吸引年輕客群。這個策略很快奏效,台灣颳起一陣思樂冰旋風,思樂冰占超商總營業額一度高達五%。

7-ELEVEn起死回生,但徐重仁並不以此自滿,他不斷地擴展超商業務,從一開始的食品及日用品販賣,到與星巴克、博客來等企業異業結盟,並引進「黑貓宅急便」物流公司、推出ibon、洗衣便等加值服務,再到打造7-NET雲端超商。

這一切努力的動機,不同於其他許多商業人士擴展版圖的勃勃野心,而是單純源自於關照顧客的需求。

徐重仁的經營哲學,其實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認為:「我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顧客,要讓自己融入顧客的情境。」由於多數消費者難以清楚說出自己缺乏什麼,因此必須不斷地思考、洞察顧客的需求。他更提醒,行銷工作強調的創新、差異化及價值的延伸不會無中生有,這三者正是從這樣的洞察力出發。

徐重仁在日本時曾觀察到,小學生在畢業旅行期間,利用物流公司將髒衣服及土產寄回家,他心想:「如果有這樣的服務,不知道多好!」於是才促成了黑貓宅急便引進台灣。為了培養敏銳的洞察力,徐重仁早期時常跑到西門町觀察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從商場中貨架的銷售狀況及消費者購物籃內的貨品種類,思考市場中還有哪些「空隙」值得發展開拓。

不忘社會責任 結合公益為了替顧客創造更多幸福感,徐重仁將服務對象從消費者個人擴大到家庭、社區與社會。

徐重仁以集點活動為例,說明「創造幸福」的概念:「我們最早開放Hello Kitty集點,事實上是要創造一種歡樂。當家人親子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可以創造話題讓他們討論,你今天集多少點?換到什麼東西?阿公阿嬤和孫子,或者父母親和小孩,甚至同學之間話題會比較有趣啦!」秉持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想法,徐重仁認為企業除了賺錢,終究必須回饋社會、嘉惠更多人。他從二十二年前開始與世界展望會合作,推出「把愛找回來」系列活動,當時的初衷是著眼於青少年的家庭問題,希望藉由活動來加強親子關係,進而減少社會問題。徐重仁認為:「把愛找回來,就是說父母親重視子女、關心子女,就可以解決很多社會問題。」徐重仁更將7-ELEVEn視為社區中心,從鄰里關係扎根。「好鄰居同樂會」活動便邀請店家附近鄰居一起參與樂器、歌唱表演,彼此同樂。他強調:「這個就是一種歡樂。做生意不是只有賺錢,你一定要不斷地去灌輸店家對鄰居的關愛。」以這種「關照人群」的需求為信念,徐重仁也勉勵有意從事服務業的年輕人:「從這個行業當中,你可以學習到做人的道理,你要很謙虛,你要有熱忱,然後你要彎下腰,這才是服務業的本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38

H股全流通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23/100464434.html
迫於A股市場的疲弱,內地監管層迅速扭轉企業赴港上市的態度,從「不放行」到「支持鼓勵」,香港市場被當成「救命稻草」。

  11月2日,中國證監會宣佈擬取消對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一些規模門檻,支持符合港交所上市條件的內地企業赴港上市。

  11月15日,證監會主管發行的副主席姚剛在一次會議上表示,「對於想去聯交所上市的,無論是紅籌還是H股,只要符合聯交所的規定都可以去。」姚剛還特別強調,「H股全流通也正在考慮。」

  長期以來,證監會對於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態度是一直依靠政策調控。當A股市場走強時,嚴控企業去境外上市,並追求A股全流通、高市值;當A股市場疲軟時,又希望企業多去境外,分流A股市場壓力。在指數至上的行政管理過程中,企業正當的融資需求受到了限制,優質上市資源、資本溢價的流失,屢見不鮮。

支持香港上市

  11月22日,中國人保集團發行H股開始路演,人保集團招股價區間為每股3.42港元至4.03港元,初步擬發售約68.98億股H股,集資235億元至278億港元。

  「人保選擇發行H股是因為A股市場等待時間過長。」接近人保保薦人的人士說。

  根據證監會每月發佈的在審企業名單顯示,A股上市通道內排隊的公司已經史無前例的達到800家。而那些已經過會等待上市批文的公司也超過40家,融資規模從數十億至上百億元。

  在A股發行面臨挑戰之時,H股市場的鬆綁再次被市場關注。財新記者獲得的資料顯示,證監會副主席姚剛在寧波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召集券商,集思廣益,希望化解目前A股IPO存量問題,姚剛提出考慮修改首發和再融資管理辦法,其中包括H股相關內容,總體思路是進一步放開。

  「目前A股排隊上市的公司太多,主要是看什麼渠道能夠分流這些存量。」一位大型券商高管對財新記者表示。

  上述高管介紹,會上曾經提出的一個想法是讓排隊上市的部分企業選擇包括三板在內的其他市場。「這不是很現實,已經籌備了很久且符合主板上市條件的公司不太可能願意去三板市場。」他表示。

  在大陸境內無法化解的問題,尋找境外市場通路是必然選擇。

  「真正質量過硬的企業,能看到香港市場作為成熟市場的優勢,未必會貪圖A股的相對高估值。」上海醫藥前副總裁葛劍秋直言。

  他認為,從大戰略的角度看,中小企業需要發展,境內融資存在困難,開放香港市場將緩解內地中小企業發展的融資壓力。

  11月2日,證監會宣佈擬取消1999年公佈的《關於企業申請境外上市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對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一些規模門檻。這些硬性財務和規模條件被業內簡稱為「四五六條件」,即赴港上市需滿足的4億元的淨資產、5000萬元的融資額和6000萬元的淨利潤。

  「這個門檻的放開,對股票市場而言是一件好事,如果內地企業真的能夠利用好香港這樣成熟市場,很多問題就解決了。」上述資本市場資深人士表示。

  A股市場的估值差價區間正在逐漸收窄。「很多券商並不希望在審企業在這種時間窗口登陸A股。」上述大型券商高管透露。而相對成熟市場而言,A股市場仍對追求一二級市場差價的上市公司股東具有吸引力。


H股全流通

  推動赴港上市的扶持政策就是H股全流通,對新發IPO企業有一定的吸引力。

  「內資股不能流通,人為造成股權分置問題,導致一些中小H股上市公司的流通量不足。在港上市公司增發不超過流通股份20%的,可以通過一般授權提高增發效率,如果按照現在內資股不能流通的情況,20%的增發量只能按照流通股本計算,人為降低了融資效率。」葛劍秋稱。

  「如果能夠放開H股全流通,會調動起內地公司赴港上市的積極性,並將緩解A股目前比較大的擴容壓力。」葛劍秋表示。

  H股全流通問題是資本市場的一個老問題,在A股市場進行股權分置改革的時期,就曾經有過關於H股全流通的討論。

  根據現行的規則,赴港上市的內地公司法人股和國有股(統稱內資股)不參與上市流通,這並非受制於香港市場的政策,而是源於內地的政策和H股公司發行時的自設規則。

  此前的《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七條規定:「發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三年內不得轉讓。」這與香港市場規定不符,因此導致發行H股時內資股不能流通。香港聯交所規定,「上市企業策略股東禁售期為一年。主要股東無論何時必須持有最少30%股權。」

  而2006年起執行的新版《公司法》中,這條規定被修改為:「發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公司公開發行股份在證券交易場所掛牌交易的公開發行前的股東持有的股份自掛牌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

  新《公司法》出台之後,H股全流通沒有了政策障礙,但是H股的內地國有法人股東則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不希望在香港市場流通。

  A股估值明顯高於H股,一旦登記為H股就很難再轉為A股,因此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在招股書裡宣佈自己不改變股份分類,也就是說不在H股流通。

  2005年6月,神華能源在發行H股的招股書中特別表示,神華集團無意將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重新分類為H股。

  作為特例的建行股東則選擇全部登記為H股,並在招股書上做出了更長期的持有保證——兩大內資股東匯金和建銀將持有五年以上,美國銀行和淡馬錫禁售期為三年。


外匯進出難題

  「外匯結算問題是在內地公司赴境外上市規則設計方面的一個老大難問題,但這並不是中國證監會能夠控制的。」葛劍秋坦言。

  根據現行規定,在外募資取得外匯的回流仍需要履行嚴格和複雜的結匯程序。「如果有實實在在的投資項目,是有途徑可以實現結匯的,這需要企業與外匯管理部門溝通。」葛劍秋表示。

  另一位資本市場領域資深人士則表示,H股全流通的推動在外匯方面的確存在壓力,但此壓力可能並不來自結匯。

  「外匯問題在全流通當中無法迴避。但是,現在外匯回流的問題已經不是監管層考慮的重點,反而是,如果外匯不流回國內怎麼辦的問題。」這位資本市場資深人士指出。

  他認為,如果在境外募集資金所獲得的大量外匯不回流,可能存在資產變相轉移的問題,這就需要監管層出台一套系統性的方法來應對。

  根據現行的規定,外匯不能隨意留在境外,需要就外匯留存境外的理由對外匯管理部門加以說明,外匯是否回流需要有境內或境外項目作為依據。

  「一般而言,通過減持H股獲得外匯的內資股東,一般都傾向於將外匯留在海外,用以補充其海外項目需求,如果減持所得外匯回流,審批程序的確較為嚴格和複雜。」一位接近匯金公司的資深人士表示。

  對此,外管局一位人士則表示:「海外募集的資金,如果是境內用途,就按照工程進度,調回來,換成人民幣。如果資金留在境外,就開境外賬戶,報告收支情況,按照公司治理的相關程序,在市場所在地使用。」他指出,外管局的態度是錢可以存放境外,具體如何使用是公司內部決定。

新老劃斷

  有媒體報導稱,H股全流通如果放開,可能會增加20萬億港元的市值,等於再造一個香港市場,這樣的規模無疑使政策的推出面臨挑戰。

  「這個議題提出已經有一段時間,一開始想在部分地區做試點,但現在看來有必要加快赴港上市步伐,因此確定新發H股實行全流通,存量部分暫不考慮。」一位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表示。

  「新老劃斷是一個能夠快速推進的辦法,任何政策的推出牽扯很多方面,一步到位難度大,總要有一個過程。」葛劍秋表示。

  市場人士表示,存量H股全部放開全流通,會造成A+H上市公司的股東在兩個市場之間獲得套利空間,這又會引發新一輪的利益分配,不利於市場的穩定,因此監管層在短期內不會放行存量全流通。

  在存量公司的全流通問題上,不同性質的公司選擇不同。

  部分中小企業,由於對於資金需求較大,全流通可以有效提高融資效率,增加資本溢價收益,因此更願意完成在香港的全流通;而對於部分國有企業來說,融資效率並非首要問題,資本溢價顯然也是A股高於H股,因此寧可等待回歸A股,而不願意選擇H股全流通。因此即使政策放開,也未必會有很多公司選擇赴港IPO,政策的引導作用也許未必那麼見效。

  「紅籌模式等境外架構對企業顯然更具有吸引力,因為所有的股份可以流通。對於監管者而言,這類境外架構意味著轉移資產,並且造成更多外匯壓力,更容易失去控制。」葛劍秋指出。

  對於內地赴港上市公司是否全流通,香港市場一直態度開放。對於這個成熟的資本市場而言,一直不存在對內地公司股份流通的規則障礙。

  然而,內地監管層則考慮的更多。

  「一方面,H股全流通意味著變相資產出境,這提出了監管方面的挑戰。另一方面,允許H股全流通將鼓勵更多內地公司赴港上市,意味著優質資源的流出,這也是監管層的顧慮。」上述資本市場資深人士表示。「這些資產關係到國家戰略,如果通過香港市場的通路實現資產出境,未來對持有這些資產的股東監管則非常困難。」

  根據公開資料,從1993年青島啤酒(00168.HK,600600.SH)開始,幾乎所有內地公司在赴港上市的過程中都沿用的類似股權分置的模式,法人股和國有股並未參與流通交易。惟一打破常規的公司是建設銀行(601939.SH,00939.HK),實現了所有股份上市流通。

  「H股發行後,等著回A股的公司肯定不願意全流通。」某香港投行人士表示,「人保集團應該就是這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33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天地俠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fa4bb01013t24.html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目前已有私募基金故意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成功避免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就是在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最後一天,通過將所持的股票全部抵押給券商進行融資即可規避上榜。這一成本和風險較低的操作手法已被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大戶利用。全文見圖。證券時報

上述報導,終於幫我解開一個困擾心頭已久的謎團。

$廣匯能源(SH600256)$三季報,宏源證券信用賬戶持倉8756萬股,中信建投信用賬戶持倉1932萬股,半年報還有申銀萬國信用賬戶持倉1750萬股。多少私募,樂在其中呀?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中小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變化成了他們觀察大資金動向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私募機構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如果都選擇在每季度最後一天通過兩融賬戶來隱藏自己的身份,這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大損失。

證券時報記者 李東亮

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股東人數變化情況一直被中國股民視為重要投資參考。但是,私募及資金大戶可以藏身在券商信用交易擔保證券賬戶的二級賬戶——融資融券賬戶中,而使得前述參考指標失真。

按照現行信披規則,在兩融業務中,投資者融資時抵押給一家證券公司的零散股票,將會集中到該券商開設的信用擔保賬戶中,而投資者開設的「信用證券賬戶」(即兩融賬戶)為其二級賬戶。然而,股票積少成多效果使得這些信用擔保賬戶能輕易進入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

業界預計,如果不修改相關信披規則,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兩融交易,券商信用擔保賬戶必將佔據絕大部分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並使得上市公司股東人數技術性大幅減少。證券時報記者獲悉,已有私募基金故意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成功避免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隱藏前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今年三季末,已有55家證券公司的信用擔保賬戶在823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亮相,而去年底這一數字僅為486家。

數據顯示,金嶺礦業、杉杉股份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均佔6個,而華北製藥、長電科技、中華企業、白雲山A、中信國安等多只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券商信用擔保賬戶數量也達到了5個。

不僅如此,以往這些信用擔保賬戶僅出現在中小市值的股票中,今年三季末的數據卻顯示,市值過千億元的股票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也開始出現了此類賬戶。例如,中國神華和長江電力,儘管三季末市值分別達到3795億元和1066億元,但招商證券信用擔保賬戶仍然躋身這兩隻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持股市值分別高達5.2億元和4.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0月末,機構兩融賬戶數僅為2805個,個人兩融賬戶數為83.5萬個;而目前滬深兩市機構股票賬戶數為8.56萬戶,股票市值在50萬元以上的個人賬戶也達到118萬戶。如果按照個人持股市值佔家庭金融資產20%的比例計算,已經入市且家庭金融資產超過50萬元的個人股票賬戶即可達到743萬戶。

對此,國信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等多家券商高管對記者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和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開通兩融賬戶,券商的客戶信用擔保賬戶規模會越來越大,勢必佔據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絕大部分,而出現前十大流通股東全部為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的現象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股東人數指標可能失真

不過,投資者真正關心的是,上述現象將給自己帶來哪些影響。

按照現行規則,投資者如果想從證券公司借錢買股票或者借股票賣出,必須提交擔保品,包括股票等有價證券。證券公司則會把所有擔保品,集中到其開設的客戶信用擔保賬戶中——這個一級賬戶下設兩融賬戶,後者用於記錄投資者委託,標明擔保品具體的投資者歸屬。然而,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僅公佈到一級賬戶這個集合賬戶。

上海新望聞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宋一欣和河北功成律師事務所律師薛洪增均認為,這勢必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是投資者本來可以看到的前十大流通股東的真實身份被掩蓋;二是本來可以作為股票投資參考的股東人數指標失真。

宋一欣表示,由於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屬於集合賬戶,無疑掩蓋了真正的持有人身份,使得投資者無從判斷具有資金優勢的機構投資者動向。「有意義的數字被掩蓋,上榜的名單又沒有意義,信披細則需要修改。」

薛洪增則表示,由於信用擔保賬戶這一集合賬戶的存在,會在技術上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東人數較實際情況減少,從而使得持股趨向集中,這就使得原本可以根據籌碼集中度來炒股的投資者失去了一大利器。「儘管現在還不是非常明顯,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兩融業務後,大量的投資者集中在一個賬戶裡,或從一個賬戶迅速恢復到分散賬戶,會讓股東人數失真。」薛洪增稱。

不過,也有個別投資者將券商信用擔保賬戶與公募基金等機構賬戶相提並論,藉以證明其合理性,這也遭到法律界人士的否定。宋一欣表示,儘管同屬於將資金集合的賬戶,但公募基金的下單人為投資經理,因此投資者可根據這些機構賬戶判斷機構動向,借此彌補中小散戶在研究和投資方面的劣勢,而信用擔保賬戶顯然不具有這一功能。

加劇中小投資者信息弱勢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10月份有數十名私募機構人士聚集在深圳福田區座談投資策略,探討的問題之一為:在股票保證金大幅流失的新形勢下,如何規避主動或被動上榜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對此,有私募人士在座談會上提出,在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最後一天,通過將所持的股票全部抵押給券商進行融資即可規避上榜。這也得到不少私募人士的認可。據悉,這一成本和風險較低的操作手法已被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大戶利用。

按照相關規定,目前參與兩融交易的投資者主要門檻為開戶滿6個月和金融資產超過50萬元。由此可見,機構投資者和個人資金大戶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的障礙較小。

宋一欣表示,中小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變化成了他們觀察大資金動向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私募機構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如果都選擇通過這種渠道隱藏自己,這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大損失。

薛洪增則稱,這一損失在未來有加大的趨勢。按照目前趨勢和國外資本市場的經驗,我國的個人資金大戶和機構投資者仍有參與兩融的較大空間,這些大戶和機構都可以在季末最後一天通過兩融賬戶隱藏自己的身份,從而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消失。

應還原股東身份

早在1993年,中國證監會出台的《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就規定,上市公司對外公開披露的年報內容應包括前十名最大的股東的名單,半年報則不需要。但在此後的10多年,為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以及讓中小投資者獲得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名單——尤其是主流資金的動向,前十大股東名單、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陸續被要求在半年報、季報中披露。

業界認為,這些信披政策在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披質量、打擊坐莊和維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方面取得了巨大效果。事實上,監管層也在多項文件中告知上市公司,凡是對投資者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的信息,不管監管部門有沒有作出相應規定,上市公司均應當披露。「只公佈一個集合賬戶,而不公佈這一集合賬戶後面的詳細資料顯然是違背監管原則的。」薛洪增表示。

宋一欣和薛洪增表示,無論是考慮到投資者的現實需求,還是考慮到監管原則與方向,監管部門都應採取措施來解決券商信用擔保賬戶作為集合賬戶登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造成的弊端。

宋一欣和薛洪增建議監管部門,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還原股東身份,讓券商信用擔保賬戶徹底消失在股東名單裡;二是賦予券商公佈信用擔保賬戶的二級賬戶,即兩融賬戶明細的義務。

對此,有多位證券業和法律界人士表示,儘管表面上看信用擔保賬戶屬於抵押關係,但實際上是信託關係,因此第二種方式恐不符合《信託法》,因為受託人不能隨意公佈委託人的資料。因此,選擇第一種方式既是當務之急,也合乎情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fa4bb01013t24.html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目前已有私募基金故意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成功避免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就是在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最後一天,通過將所持的股票全部抵押給券商進行融資即可規避上榜。這一成本和風險較低的操作手法已被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大戶利用。全文見圖。證券時報

上述報導,終於幫我解開一個困擾心頭已久的謎團。

$廣匯能源(SH600256)$三季報,宏源證券信用賬戶持倉8756萬股,中信建投信用賬戶持倉1932萬股,半年報還有申銀萬國信用賬戶持倉1750萬股。多少私募,樂在其中呀?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中小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變化成了他們觀察大資金動向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私募機構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如果都選擇在每季度最後一天通過兩融賬戶來隱藏自己的身份,這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大損失。
證券時報記者 李東亮
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股東人數變化情況一直被中國股民視為重要投資參考。但是,私募及資金大戶可以藏身在券商信用交易擔保證券賬戶的二級賬戶——融資融券賬戶中,而使得前述參考指標失真。
按照現行信披規則,在兩融業務中,投資者融資時抵押給一家證券公司的零散股票,將會集中到該券商開設的信用擔保賬戶中,而投資者開設的「信用證券賬戶」(即兩融賬戶)為其二級賬戶。然而,股票積少成多效果使得這些信用擔保賬戶能輕易進入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
業界預計,如果不修改相關信披規則,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兩融交易,券商信用擔保賬戶必將佔據絕大部分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並使得上市公司股東人數技術性大幅減少。證券時報記者獲悉,已有私募基金故意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成功避免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隱藏前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今年三季末,已有55家證券公司的信用擔保賬戶在823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亮相,而去年底這一數字僅為486家。
數據顯示,金嶺礦業、杉杉股份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均佔6個,而華北製藥、長電科技、中華企業、白雲山A、中信國安等多只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券商信用擔保賬戶數量也達到了5個。
不僅如此,以往這些信用擔保賬戶僅出現在中小市值的股票中,今年三季末的數據卻顯示,市值過千億元的股票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也開始出現了此類賬戶。例如,中國神華和長江電力,儘管三季末市值分別達到3795億元和1066億元,但招商證券信用擔保賬戶仍然躋身這兩隻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持股市值分別高達5.2億元和4.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0月末,機構兩融賬戶數僅為2805個,個人兩融賬戶數為83.5萬個;而目前滬深兩市機構股票賬戶數為8.56萬戶,股票市值在50萬元以上的個人賬戶也達到118萬戶。如果按照個人持股市值佔家庭金融資產20%的比例計算,已經入市且家庭金融資產超過50萬元的個人股票賬戶即可達到743萬戶。
對此,國信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等多家券商高管對記者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和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開通兩融賬戶,券商的客戶信用擔保賬戶規模會越來越大,勢必佔據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絕大部分,而出現前十大流通股東全部為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的現象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股東人數指標可能失真
不過,投資者真正關心的是,上述現象將給自己帶來哪些影響。
按照現行規則,投資者如果想從證券公司借錢買股票或者借股票賣出,必須提交擔保品,包括股票等有價證券。證券公司則會把所有擔保品,集中到其開設的客戶信用擔保賬戶中——這個一級賬戶下設兩融賬戶,後者用於記錄投資者委託,標明擔保品具體的投資者歸屬。然而,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僅公佈到一級賬戶這個集合賬戶。
上海新望聞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宋一欣和河北功成律師事務所律師薛洪增均認為,這勢必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是投資者本來可以看到的前十大流通股東的真實身份被掩蓋;二是本來可以作為股票投資參考的股東人數指標失真。
宋一欣表示,由於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屬於集合賬戶,無疑掩蓋了真正的持有人身份,使得投資者無從判斷具有資金優勢的機構投資者動向。「有意義的數字被掩蓋,上榜的名單又沒有意義,信披細則需要修改。」
薛洪增則表示,由於信用擔保賬戶這一集合賬戶的存在,會在技術上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東人數較實際情況減少,從而使得持股趨向集中,這就使得原本可以根據籌碼集中度來炒股的投資者失去了一大利器。「儘管現在還不是非常明顯,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兩融業務後,大量的投資者集中在一個賬戶裡,或從一個賬戶迅速恢復到分散賬戶,會讓股東人數失真。」薛洪增稱。
不過,也有個別投資者將券商信用擔保賬戶與公募基金等機構賬戶相提並論,藉以證明其合理性,這也遭到法律界人士的否定。宋一欣表示,儘管同屬於將資金集合的賬戶,但公募基金的下單人為投資經理,因此投資者可根據這些機構賬戶判斷機構動向,借此彌補中小散戶在研究和投資方面的劣勢,而信用擔保賬戶顯然不具有這一功能。
加劇中小投資者信息弱勢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10月份有數十名私募機構人士聚集在深圳福田區座談投資策略,探討的問題之一為:在股票保證金大幅流失的新形勢下,如何規避主動或被動上榜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對此,有私募人士在座談會上提出,在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最後一天,通過將所持的股票全部抵押給券商進行融資即可規避上榜。這也得到不少私募人士的認可。據悉,這一成本和風險較低的操作手法已被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大戶利用。
按照相關規定,目前參與兩融交易的投資者主要門檻為開戶滿6個月和金融資產超過50萬元。由此可見,機構投資者和個人資金大戶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的障礙較小。
宋一欣表示,中小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變化成了他們觀察大資金動向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私募機構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如果都選擇通過這種渠道隱藏自己,這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大損失。
薛洪增則稱,這一損失在未來有加大的趨勢。按照目前趨勢和國外資本市場的經驗,我國的個人資金大戶和機構投資者仍有參與兩融的較大空間,這些大戶和機構都可以在季末最後一天通過兩融賬戶隱藏自己的身份,從而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消失。
應還原股東身份
早在1993年,中國證監會出台的《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就規定,上市公司對外公開披露的年報內容應包括前十名最大的股東的名單,半年報則不需要。但在此後的10多年,為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以及讓中小投資者獲得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名單——尤其是主流資金的動向,前十大股東名單、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陸續被要求在半年報、季報中披露。
業界認為,這些信披政策在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披質量、打擊坐莊和維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方面取得了巨大效果。事實上,監管層也在多項文件中告知上市公司,凡是對投資者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的信息,不管監管部門有沒有作出相應規定,上市公司均應當披露。「只公佈一個集合賬戶,而不公佈這一集合賬戶後面的詳細資料顯然是違背監管原則的。」薛洪增表示。
宋一欣和薛洪增表示,無論是考慮到投資者的現實需求,還是考慮到監管原則與方向,監管部門都應採取措施來解決券商信用擔保賬戶作為集合賬戶登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造成的弊端。
宋一欣和薛洪增建議監管部門,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還原股東身份,讓券商信用擔保賬戶徹底消失在股東名單裡;二是賦予券商公佈信用擔保賬戶的二級賬戶,即兩融賬戶明細的義務。
對此,有多位證券業和法律界人士表示,儘管表面上看信用擔保賬戶屬於抵押關係,但實際上是信託關係,因此第二種方式恐不符合《信託法》,因為受託人不能隨意公佈委託人的資料。因此,選擇第一種方式既是當務之急,也合乎情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31

H股全流通暫緩

2013-11-18  NCW
 
 

 

最吸引A股排隊公司轉投H股的全流通方案遇阻,為了抓住H股窗口期,企業選擇

先掛牌香港

◎本刊特派香港記者 王端 記者 鄭斐 文wangduan.blog.caixin.com|zhengfei.blog.caixin.com 幾個月之前,不少券商和他們的客戶還對 H 股全流通充滿期待,然而該期待在11月初戛然而止,H股上市計劃回歸“原版” 。

H 股全流通概念自2012年末由證監 會副主席姚剛提出後,為業界追捧。多家等待A股 IPO的企業因此轉投 H股,被視為緩解 A股 IPO壓力的“利器” 。

已有數家企業赴證監會國際部申報H 股全流通上市計劃,希望公司的內地公司法人股和國有股(統稱內資股)可以在香港市場全面流通。然而,這些 H 股全流通的上市計劃如今不得不回歸“原版” ,以常規的 H股上市方式申報。

接近中國證監會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H 股全流通並未停止,只是有一些細節問題尚待解決,但目前 H股全流通項目的申報已經暫停,監管機構並未透露具體原因。

不止一位熟悉該業務的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證監會、外匯管理局已就H股全流通問題達成協議,國稅總局方面則有不少環節尚未形成一致意見。

一位參與H股全流通項目的律師語 氣略顯失望地表示 : “全流通應是真的暫停了,申報上去的計劃可能要撤回。 ”據參與業務的券商界人士稱, “全流通版”H 股申報遇阻後,不少已申報的公司可能會選擇先以常規方式在 H股上市,等待政策解凍。

全流通擱置

H 股全流通是資本市場討論的老問題,除 建 設 銀 行(601939.SH/00939.HK)特批的內資股在香港市場流通,公司法人股、國有股均被劃為內資股,無法流通,造成了人為的股權分置。

新《公司法》修訂後,H 股全流通已無法律障礙,但無論是針對資本流動的討論,還是兩個市場的估值差異問題,都使H股全流通目標的實現阻力重重。

自2012年末 H 股全流通將被考慮的政策風向放出之後,已有多家公司參與申報。彼時,一位參與項目的律師對 財新記者表示: “H 股全流通採取的是一事一議的方式,證監會會針對具體情況向企業發出反饋意見。 ”這一情況自2013年9月以來卻出現變化。申報 H 股 IPO 的富貴鳥,曾被寄予成為首家H股全流通的企業。一位接近中信證券的知情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數月前,其主承銷商中信證券從監管機構的反饋中發覺情況有變。

上述參與項目的律師表示,日前監管層傳出消息稱,暫停H股全流通項目申報,並要求之前申請的企業撤回資料。

此後的項目意見反饋也出現“端倪” 。 “項目意見反饋的節奏比較慢,我們一開始也在擔心是不是政策有變,但當時並沒有得到明確的答複。 ”上述參與項目的某律師表示。

從過往的政策變化來看,證監會一直在試圖為H股全流通鋪路。

2012年底,中國證監會發佈《關於股份有限公司境外發行股票和上市申報文件及審核程序的監管指引》 。于2013 年1月1日起實施的《指引》取消了1999 年起設定的境內企業赴境外上市的財務硬門檻,取消了“淨資產不少于4億元(人民幣) ” “籌資額不少于5000萬美元” “過去一年稅後利潤不少于6000萬元(人民幣) ”等要求,只要求擬赴境外上市企業符合境外上市地的相關要求即可。即業內所稱的取消“456”限制。

在取消 H 股赴港上市“456”限制的同時,證監會還允許有意申請赴港上市的H 股以“要求案例(By Request) ”形式申請全流通在港上市掛牌。 “證監 會的態度是很開放的,H 股全流通盡管現在暫緩,但會里的意向是以後隨時報 批。即就算上了市,也可以再報再批。 ”一名此前參與全流通交易的人士說。

一位大型券商的投行高管亦表示,目前申報的H股全流通項目上市不會擱置, “很可能採取先上市,等政策成熟再申報全流通的模式” 。

稅務問題待解

鑒於現行的規則,赴港上市的內地公司法人股和國有股不參與上市流通,這並非受制于香港市場的政策,而是源於內地政策和 H 股公司發行時的自設規則。

由於 H股上市公司增發不得超過流通股份的20%,不少中小體量的上市公司融資效率受到限制。

在香港市場上,自1993年首只國企股 青 島 啤 酒(600600.SH/00168.HK)上市以來,H 股全流通問題一直存在,雖然建行在2005年上市時一度出現突破,但為此付出長達三年禁售期的代價。

不過,除了上述兩單特例,H 股全流通在近十年來無大的突破。

以往內地企業在港上市,首先得不到 A 股 IPO 的高估值 ;其次內資股不能流通,人為地造成了股權分置問題,導致一些中小 H股上市公司的流通量不足,大大影響資金使用效率。

不過,H 股全流通的現實問題是,登記成 H股的股票無法轉回內資股,且募集的資金如何回流也是問題。 “當時 (證監)會里說可以用 RQFII 的模式回來。 ”一名投行人士說。

國 泰 君 安 國 際(01788.HK) 執 行總裁閻峰也指出,早在首單 B 轉 H 股 —— 中 集 集 團(000039.SZ/02039.

HK)由國泰君安國際擔任財務顧問——實施過程中,券商、交易所和結算公司間已開通了境外資金換匯並回流內地的技術通道。今後若有內地企業以全流通形式發行 H 股,股東減持股份之後即可結算成人民幣,即可以通過該系統也可以以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的形式回流內地。

一名中信證券高管向財新記者指出,中信證券也與中登公司合作,已經搭建出比國泰君安國際涉及更為廣泛的“回流管道” ,技術上早不是問題。 “我們早已為全流通做好準備,只欠東風。 ”另一位國內大型券商投行負責人向財新記者指出, “對於H股全流通這事,外管局最先點了頭,因此外匯結轉並不是主要的問題。此外,證監會對此事也是致力推動。 ”兩名參與全流通項目的人士指出,主要卡在稅收問題上。 “稅務機關認為,如果是境內人士持有的股票,在海外賣出後,應該繳稅?”A 股 IPO 遲遲未開閘,令不少排隊的內地公司轉投香港市場,從證監會的態度來看,已從過去對上市資源的流失之擔憂,轉為樂見其成。

盡管法律、制度甚至是外匯流動問題都已協調一致,稅務問題卻成為 H股全流通的最後阻力。

“證監會為此也很煩惱, ”上述人士稱, “對於之前想做H股全流通的企業,證監會現在只能跟他們說,稅務問題還 需要時間協調,但現在想先上的,只要符合資質隨時給大路條。 ”

先上市後突破

H 股全流通從實行“一事一議”至今已近一年,不少已在通道當中的申報企業與監管機構的意見反饋應已相當充分。

對於國稅總局的意見不一致,監管機構只能暫時叫停 H股全流通版的 IPO 計劃。受此影響,一衆有意全流通形式發行IPO 的企業,不得已轉而以常規H股形式來港上市。

今年市場一直普遍期待H股全流通IPO 的推出,至少三家內地企業已向證監會提出申請,其中包括富貴鳥、天地一號和諾奇。

據接近富貴鳥的知情人士稱,其最近已決定放棄以全流通形式赴港上市,轉而以普通H股形式登陸香港。

富貴鳥態度轉變,一方面是因為全流通事宜一拖再拖,各方並未達成最終妥協 ;另一方面是因最近香港新股市場暢旺,富貴鳥不希望錯失上市的窗口期。

公司此次計劃來港集資2億至3億美元。

中信國際是交易的主要保薦人。

富貴鳥曾在 A 股排隊上市,並欲登陸上海交易所主板市場;在申報材料已經齊備、A 股 IPO 開閘遲遲未定的情況下,富貴鳥不得不轉向香港市場。接近富貴鳥IPO 的知情人士曾透露,當時富貴鳥在 A 股打算發行1億股普通股,募集資金計劃15億元,主要用于拓展營銷 渠道,同時進行信息化建設和設計研發。

不過,富貴鳥似乎命運多舛,本想轉到香港市場希望以H股全流通形式發行,但無奈苦等政策遲遲不能推進,因此迫不得已用普通H股形式發行。

“證監會對於H股全流通還是很支持的,因此盡管目前還有障礙,但會里的意思是,雖然現在全流通批不了,但上H 股肯定會同意。 ”一名國際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向財新記者說。

除了富貴鳥,對H 股全流通感興趣的內地企業還有天地一號和男裝品牌諾奇。不過由於天地一號公司自身的問題,被內地媒體曝出產品存在質量問題,因此上市恐被拖延。有內地媒體甚至報道,天地一號已經終止H股上市計劃。

同時,一些大體量的交易——城商行也希望以 H 股全流通方式在港上市。

一名外資投行的高管指出,廣發銀行此前希望以H股全流通的方式上市。

此外,香港《信報》早前報道說,上海銀行也研究以全流通方式赴港上市可行性,但暫時未獲證監會批准,因此上海銀行也遲遲未向香港交易所遞交上市申請。報道說,因全流通屬新事物,內地有不少相關法律事宜尚未厘清,不知上海銀行能否獲准以H股全流通方式上市。

德勤中國全國上市業務組聯席主管合伙人歐振興指出,首只民營企業的 H 股全流通上市審批較預期的時間更長,這令證監會放寬內地企業境外上市要求從今年1月1日生效以來,還沒有企業以小 H股形式上市,也使得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對以 H股形式來香港上市繼續保持謹慎觀望態度。

本刊記者楊璐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48

流通業教父的獨家告白 徐重仁:企業不能只看利潤,「讓利」是我們的共識

2014-01-03  TWM
 
 

 

口述‧徐重仁 整理‧鄧 寧一年半來,徐重仁被企業爭相邀請,最後由全聯勝出,請到流通教父出任總裁。外界說全聯是「撿到寶」,但對徐重仁來說,全聯是他開創流通事業第二春的最佳起點,打動他的,是林敏雄「願意讓別人占便宜」的好心;說服他的,是心中「創造社會幸福」的理念,在讓便利超商成為每個人生活的好鄰居後,徐重仁要讓超市變成社區的服務中心。

當外界將這份好心與理念解讀為﹁老臣復仇﹂時,徐重仁又怎麼說?以下是徐重仁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的真情告白。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這一年多來,找你幫忙的人很多,為什麼最後選擇林敏雄?

徐重仁答︵以下簡稱答︶:我們本來就認識,但以前沒有時間特別交流︵編按:指在統一超商時期︶。退休後林敏雄透過朋友來找我,最吸引我的是他的人格特質。他以不動產起家,是那個行業中老實敦厚的人,心腸很好,願意讓別人占便宜。其實,我閱歷那麼多人,一看就知道誰磁場是對的,和誰又磁場不合。

最吸引我的,是他的人格特質他能將全聯擴張成七百家店,其實很不簡單。一開始他也不懂超市,只是別人丟給他的生意,但他有一顆憐憫的心,看到社會上有很多可憐的人,就說不要賺這些人的錢,所以他「讓利」,全聯的生鮮一定比別人便宜二○%。

問:林敏雄對於企業經營的想法,也和你契合嗎?

答:﹁讓利﹂是我們能達成共識的重要原因。賺錢雖然能維持企業的永續,但不是賺愈多錢愈好。我認為,企業本身要對社會有貢獻,像散播喜悅的種子讓消費者開心,不能只看利潤,否則利潤一直往上加,很容易偷工減料或服務變質,就像最近的食安事件。

我在統一超商的時候,也不想賺很多錢,人家常笑我不是生意人,我也OK啊!

問:什麼時候確定要接全聯福利中心總裁?

答:就是昨天︵一月六日︶,哈哈哈!

這段時間,全聯夥伴與我的互動很舒服、沒有壓力,人家︵指林敏雄︶也尊重我。有人說,林敏雄掃廁所感動了徐重仁︵編按:林敏雄曾帶全聯同仁參加台灣美化協會的掃廁所活動︶,這真是好笑的講法。

我希望能創造第二次流通革命,這是我的夢想。全聯已經有很好的企業文化,員工們雖然樸素,但只要經過教育訓練,就能進步。更重要的是,我和林敏雄董事長彼此也有默契,能互相信任,他讓我放手去做。

問:你要完成二次流通革命夢想,也可用顧問名義,一旦接了總裁,就要背負成敗,為什麼願意接?

答:我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看到改革的機會點。台灣超市是值得改造的,顧問身分太間接,不親自做就無法實現,所以一定要接下來。

問:以你現在的年紀,應該是享受生活,結果你還要再拚一次事業,會不會太辛苦?

答:把事業與工作當成熱情,就不會覺得繁重、痛苦。我看到機會不改變,就覺得渾身不舒服。我希望創造社會的幸福,這不是我獨創,像無印良品和星巴克,在國外都是帶來幸福的品牌,我才引進台灣。

我要讓超市像7-ELEVEn的進化問:你給林敏雄的第一個建議是什麼?

答:我告訴他,我們要做自己,不要看別人。超市有自己的定位,不要把自己當成便利店。超市不等於量販店、不等於便利店,人家做公仔不要跟著走。

我在統一超商時,也從不會想要跟著別人做,我會觀察世界的潮流,但在國內不會特別注意全家做了什麼,只有別人來學習7-ELEVEn,但是現在的7-ELEVEn,好像都會注意全家的動態。

問:接掌全聯的新聞出來後,各家媒體解讀為老臣的逆襲或復仇,你怎麼想?

答:這很nonsense嘛!實在很好笑,我怎麼會去復仇?我又沒有仇人!名嘴真的是唯恐天下不亂。這是台灣的悲哀啦,大家的知識水平被名嘴操弄。

問:所以全聯和7-ELEVEn不會是競爭對手嗎?

答:國外對超市和便利店本來就分得很清楚,當然,台灣的地域很小,但便利店與超市可以共存,不會是競爭對手。有人問我說,如果要買一瓶飲料,左邊有全聯、右邊是7-ELEVEn,會去哪一家?我說你要自己決定啊!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嘛!

問:六十五歲再出馬,除了完成自己的夢想外,也想要證明不以利潤為導向的經營方式,確實可行的嗎?

答:對。我要讓超市這個產業有一定水準,像7-ELEVEn的進化一樣。

問:現在,你改造全聯的重點會放在哪裡?

答:我當顧問時,幫全聯成立一個最高層的決策會議,現在每兩周開一次會。我知道上面對,下面就會對,所以第一步先抓穩策略方向。另外,我也丟一些題目讓他們去研究,像改造店型、如何加強生鮮蔬果類,現在一步一步推。

問:你提到二○一七年要展店一千家,二○二○年營收兩千億元,這是如何估算?

答:覺得這數字較好記而已啦!以前在7-ELEVEn做八百店時,我就說Two thousand in Two thousand(在二○○○年開出兩千店),結果一九九九年就達到了。經營事業不可能所有條件都齊備,無論景氣好壞都要經營下去,我們不能改變景氣,只要自己做好,全心想顧客的需要就比較簡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